一、电力线调制解调器的模拟前端(论文文献综述)
王炳庭[1](2020)在《直流电力线通信阻抗匹配方法及阻抗匹配耦合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是利用已经铺设好的电力线作为传输媒介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技术。然而,电力线最初是为传输50 Hz或60 Hz频率的电能而设计的,对于传输高频载波信号不是一个理想的信道。要在电力线信道中进行高效、可靠的通信,需要克服一些挑战。例如,连接在电力线网络中的各种电气元件所引入的脉冲噪声导致通信信号受到干扰(通信质量下降)。另外,连接在电力线网络中的各种电气元件随机的接入和移除(开/关),使得在电力线网络的不同接入点处的输入阻抗具有位置和时变特性,这将导致PLC发射机/接收机与电力线信道(网络)之间存在着阻抗不匹配问题。阻抗不匹配将会降低信号的功率传输,进而影响通信的可靠性。因此,通过阻抗匹配技术来提高PLC信号的功率传输、改善通信的可靠性,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法。直流电力线通信(Direct Current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DC-PLC)与交流电力线通信(Alternating Current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AC-PLC)在信号耦合、带通滤波以及信道阻抗模型等方面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传统AC-PLC中的阻抗匹配方法及阻抗匹配耦合器无法直接应用于DC-PLC中。为此,本论文以“阻抗匹配”为研究出发点,试图设计适合于DC-PLC环境下的阻抗匹配耦合器及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本论文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建立直流电力线信道的集总参数模型,推导了耦合变压器的最佳匝数比与直流电力线信道阻抗之间的数学关系,并在传统AC-PLC耦合变压器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低压窄带DC-PLC可调阻抗匹配耦合器。通过数值分析和仿真,所设计的可调阻抗匹配耦合器可以根据电力线信道阻抗的变化,动态地选择最佳的匝数比,实现PLC发射机/接收机与电力线信道之间的动态阻抗匹配,提高信号的功率传输,改善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2.针对耦合变压器较大的制作成本和体积,以及不利于电路集成等问题,在电力线信道的特性参数模型的基础上,简化了电力线阻抗的近似计算方法,设计了一种低压窄带DC-PLC带通阻抗匹配耦合器。所设计的带通阻抗匹配耦合器采用较为准确的电力线阻抗(而不是平均电力线阻抗)来设计阻抗匹配电路,因此提高了阻抗匹配的准确性。通过仿真和实物测试,与阻抗失配条件下的耦合器相比,所设计的带通阻抗匹配耦合器可以获得约1 d B~4 d B的增益。3.针对二元L型网络存在匹配禁区,以及三元(Π型和T型)网络在复共轭匹配条件下(只能建立二个方程)其元件值无法得到唯一解,无法满足车载电力线通信中复阻抗匹配的需求等问题,本文在基于谐振和吸收的T型网络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实现成本低的车载电力线通信T型阻抗匹配耦合器。通过仿真实验,所设计的T型阻抗匹配耦合器在匹配频率处可以实现最大功率传输,并且与没有阻抗匹配耦合器的电路相比,所设计的T型阻抗匹配耦合器可以分别获得约0.35 d B和2.2 d B的功率增益。4.车载电力线网络的输入阻抗是一个复阻抗,且具有位置和时变特性。针对L型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具有复杂的电路结构和自适应控制逻辑,本文在基于谐振和吸收的T型网络复阻抗匹配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T型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该系统通过动态地调节T型匹配网络中可调电容和可调电感的元件值,来实现VPLC发射机/接收机与车载电力线网络之间的自适应阻抗匹配。通过仿真实验,与没有阻抗匹配的系统相比,所设计的T型匹配网络在发射机侧和接收机侧阻抗匹配情况下,可以分别获得0.4 d B~3 d B和0.2 d B~1.0 d B的功率增益。与L型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相比,该T型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无需改变匹配网络的结构,因而具有较为简单的电路结构和自适应控制逻辑。
王晋花[2](2019)在《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目前,物联网相关技术在船舶行业中的应用仍处于发展阶段,船舶智能化是船舶工程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进行了设计研究,对于提高船舶舱室内部信息化监控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极大的实用价值。首先,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针对船舱内部实际环境的具体要求,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RFID的智能监控硬件装置。该硬件装置以RFID标签——天线——读写器组成的RFID信息传输模块为基础,对船舱内部单一舱室内文档、工作人员及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控,提高船舱内部智能化办公效率。然后,针对船用RFID信息监控硬件装置,设计并编写了与其配套使用的船舶监控管理软件。船用RFID信息监控管理软件开发环境为C#与Visual Studio。软件可实现信息实时显示、人员考勤管理、环境参数曲线显示等常用功能。为提高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的安全性,软件中设置了针对不同级别工作人员的权限。不同职位的工作人员需使用特定密码打开软件相关界面进行操作,并且记录于日志中。并且船用RFID信息监控管理软件可与SQL server编写的数据库实时通信,备份数据并保存。接着,编写了船舶专用数据库,包括文档数据库、人员数据库、环境数据库三大子数据库。实现对船舶内部相关数据的实时存储、信息备份。软件中日常操作记录及重要历史信息可实时存储到数据库,保护船舶信息安全。船用RFID信息监控管理软件与数据库通过“登录名+密码”的形式进行双向通信。在系统实际测试过程中,针对文档密集型堆放引起的标签碰撞误读问题,参考并改进了适于船舶内部监控系统的RFID智能防碰撞算法。采用了四比特位防碰撞RFID算法,提高RFID密集型读取标签时的防碰撞概率,先后进行多次测试并对读取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有效提高RFID读取的准确率。最后,在完成以上船舶单个舱室内的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实现及算法改进后,为进一步将该系统用于实际应用需求,突破其在一个舱室内部进行监控的局限性,对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中涉及到的电力线载波问题展开研究,针对船舶内部电力网安装实际情况,对船舶电力线载波通信的传输特性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的电力线载波方案。通过采用多载波传输与低速码流增强了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中OFDM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抗窄带干扰的能力,使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的载波性能呈现较好的健壮性。综上所述,本文通过RFID监控技术、数据库存储技术、软件设计技术、硬件装置设计与实现等多种技术的运用,在原有技术、算法、结构上进行了创新,实现了对船舶内部信息实时监控的功能。从而解决并克服了原有船舶监控系统的低效与滞后等缺点,提高了船舶内部监控系统的信息共享性、智能性、安全性,使得船舱内部工作运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王鹏[3](2016)在《电力线载波的信道特性分析及其组网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电力线载波技术是一种以电力线为数据传输媒介的通信方式,该技术在工程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电力线作为传输电能的媒介,具有信道特性复杂、信号衰减大等诸多不利于信号传输的特性。本文旨在通过电力线信道特性的研究与分析,建立一个抗干扰能力强、数据传输准确的电力线载波网络。首先,确定载波通信系统总体方案,根据系统任务要求选择抗干扰能力强、传输速率高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技术作为电力线通信的调制解调方案,完成基于MAX2990和MAX2991芯片为核心的载波通信模块、基于DSP28069的数据采集模块以及基于MySQL的Web数据库模块的软硬件设计,并通过载波通信模块、数据采样模块以及Web数据库模块等多个模块的协调工作实现电力线载波通信网络的多节点通信。其次,以同轴电缆和多芯电缆两种电缆作为电力线信道,通过实验分别对这两种电缆的背景噪声特性和衰减特性进行不同载波频段和不同信道长度情况下的实验分析,并在不同的OFDM信号频段下以及不同信道长度的下对两种电缆做误码率测定实验,实验证明同轴电缆更适合做电力载波的通信信道。最后,应用多节点电力线通信网络,以社区健康脉搏数据采集子系统的研究为例完成脉搏数据采集实验。分模块化建立操作简单、扩展性良好的脉搏数据采集数据库系统实现脉搏和压力采样数据的存储,同时通过Web页面向用户实时展示脉搏数据的采集信息,实现用户与信息之间良好的交互。
张若愚[4](2013)在《基于OFDM的PLC调制解调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线载波通信(PLC)是利用电力线作为介质传输信号一种通信手段,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通过PLC高速传输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尤其是OFDM技术的成熟,使得PLC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500MB,因此论文选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论文简要介绍了PLC技术和OFDM技术,探讨了OFDM技术的原理、信道特性及其优缺点。给出了以Intellon公司的INT6400和INT1400为核心的宽带PLC调制解调器方案,讨论了基于OFDM技术的PLC调制解调器组成结构,设计了电源模块、INT6400模块、INT1400模块、存储器模块及其以太网控制器模块电路,最后给出了测试结果。
蓝良生[5](2012)在《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低压电力线载波宽带通信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电力线通信的发展和优势,研究分析了低压电力线信道特性及其模型的建立,研究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系统组成与原理。并以芯片组INT5500CS为核心,设计了一个电力线调制解调器,实现了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
谭丹[6](2011)在《OFDM在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简称PLC,是一种利用中、低压配电网作为通信介质,实现数据、语音、图像等综合业务传输的通信技术。近几年来,人们对宽带需求不断增长,PLC技术在宽带接入技术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利用电力网络资源实现了投资少、无需重复布线的优点,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以其多种优势成为低压电力线通信的最佳选择,有效地克服了电力线信道中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和多径时延,实现了可靠的数据通信。电力线通信信道是影响电力线通信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提高通信性能,需要采用相关的信号处理技术以减少恶劣的电力线信道对其造成的影响。本文对OFDM技术及其在低压电力载波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讨论了低压电力线信道的基本特性,分析了电力线信道作为通信媒介的特点,建立了实用的信道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同时研究了在低压电力线上实现高速数据通信的OFDM技术原理与实现机理,对现有的基于导频的OFDM信道估计算法进行了分析,大致分为这两类: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和盲信道估计,文章主要针对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进行研究和改进,涉及到三个方面:导频结构的确定、基于块状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以及基于梳状导频插值计算法。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和插值算法,并对其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误码率更低,误码性能更好。文章最后对MAXIM公司的MAX2990芯片对电力线调制解调器进行了设计,在其基础上对它进行了功能测试,并对测试中反映的问题进行了OFDM算法的优化,为OFDM技术在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上的成功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永晓[7](2010)在《多路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设计及其FPGA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线载波通信作为电力系统特有而不可或缺的通信手段,是电力系统经济调度和稳定可靠运行的保证。随着电力系统对通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和其他通信技术的竞争,传统的模拟设备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高性能DSP、FPGA以及高速ADC、DAC器件的应用,使数字化电力线载波机已基本替代了传统的模拟设备;而语音压缩、时分复用、多维编码及多电平调制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更使通信系统在不增加带宽的限制下,可实现多路语音和远动数据传输,大大提高了频带利用率。本文结合已实现的基于DSP的数字电力线载波机,提出一种基于FPGA的多路复接器的实现方案,进而提出一种多路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解决方案。在多路复接器中,除了利用FPGA进行数字复接,还采用高性能声码器AMBE-2000TM进行语音压缩,和利用基于Si2434的V.34 Modem进行基带调制解调,最终可实现六路语音或远动传输,传输速率达33.6kbit/s。同时,还具有模拟远动调制解调器,保证了与传统型载波机的兼容性。本文围绕多路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模型及其通信原理,重点讨论了多路复接器的设计方案和实现原理,模拟远动调制解调器及数字SSB载波机中的FPGA设计与实现。
王彦,刘宏立,杨珂[8](2009)在《OFDM-CDMA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控平台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采用了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电力线通信(PLC)调制解调器MAX2990构成的自动抄表系统(AMR),可实现大型公共建筑的水、电、气、空调等能耗数据的自动抄送;通过码分多址模组CM800A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本系统能实时监测现场环境变量(温湿度,风速,水流量)并实现相应控制;实验数据表明,本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较高的带宽利用率和较快的响应速度。
冯威[9](2009)在《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宽带电力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接入网是用于实现终端用户与广域的通信网之间的互联,广大用户通过接入网可以获得各种通信服务。然而,用于实现、安装、维护接入网的成本非常高,因此在保证通信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下,网络运营商总是试图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实现接入网布设,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电力线通信(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技术为接入网络的实现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解决方案,是目前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的宽带接入技术,是利用配电网低压线路传输高速数据、话音、图象等多媒体业务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220V低压电力线传输高速数据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它具有不用布线、覆盖范围广、连接方便等显着特点,被认为是提供宽带网络接入解决方案最具竞争力的技术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概念及应用前景,研究了电力线通信信道的基本特点,建立了电力线通信信道的模型,并基于电力线信道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Frequence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的电力线通信技术。在本系统中,着重分析了过高峰均比(PAPR,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产生的原因,在总结了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有效降低系统峰均比的预留子载波方法——受控修剪算法。经过大量的仿真实验,证明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基于OFDM的宽带电力线通信系统的有效性。
陈建明[10](2008)在《DSP控制的电力线通信模拟前端接口设计》文中研究说明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为各种电子系统提供了许多片内外设以及计算能力,设计人员可以实现许多功能,例如电力载波通信、功率因数校正、变频控制等。笔者设计了一个遵从CEA-709协议的、DSP控制的电力线通信模拟前端接口。
二、电力线调制解调器的模拟前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线调制解调器的模拟前端(论文提纲范文)
(1)直流电力线通信阻抗匹配方法及阻抗匹配耦合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
1.1 研究意义 |
1.2 阻抗匹配电路设计前的权衡 |
1.2.1 增益与插入损耗之间的权衡 |
1.2.2 效率与实现成本之间的权衡 |
1.2.3 带宽与衰减之间的权衡 |
1.2.4 阻抗匹配范围与匹配网络结构之间的权衡 |
1.3 AC-PLC中的阻抗匹配研究现状及其分类 |
1.3.1 基于阻抗匹配方法 |
1.3.2 基于可变元件/结构 |
1.3.3 基于实现成本 |
1.3.4 基于带宽 |
1.3.5 基于阻抗类型 |
1.3.6 基于元件类型 |
1.3.7 基于电压等级 |
1.3.8 基于信道类型 |
1.3.9 基于传输模式 |
1.4 DC-PLC主要应用领域及阻抗匹配研究现状 |
1.4.1 车载电力线通信及阻抗匹配 |
1.4.2 基于DC-PLC的光伏监测系统 |
1.4.3 基于DC-PLC的 LED照明控制系统 |
1.4.4 基于DC-PLC的可穿戴设备 |
1.5 DC-PLC与 AC-PLC的差异分析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低压窄带直流电力线通信可调阻抗匹配耦合器研究 |
2.1 引言 |
2.2 窄带DC-PLC可调阻抗匹配耦合器设计 |
2.3 DC-PLC系统模型及接收机侧最佳匝数比的选择 |
2.3.1 DC-PLC系统模型 |
2.3.2 接收机侧最佳匝数比的选择 |
2.4 数值分析与仿真 |
2.4.1 数值分析 |
2.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2.5 最佳匝数比选择的指导原则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压窄带直流电力线通信带通阻抗匹配耦合器研究 |
3.1 引言 |
3.2 DC-PLC系统模型 |
3.3 电力线特性参数模型的简化及阻抗计算 |
3.3.1 电力线分布参数模型的简化 |
3.3.2 电力线阻抗的测量与近似计算 |
3.4 低压窄带DC-PLC带通阻抗匹配耦合器的设计过程 |
3.4.1 耦合电路 |
3.4.2 阻抗匹配电路 |
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6 实物测试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载电力线通信复阻抗匹配方法及阻抗匹配耦合器研究 |
4.1 引言 |
4.2 三元网络实—实阻抗匹配方法 |
4.2.1 T型网络实—实阻抗匹配方法 |
4.2.2 Π型网络实—实阻抗匹配方法 |
4.3 T型网络复阻抗匹配方法 |
4.3.1 感性VPLN输入阻抗时的T型网络设计过程 |
4.3.2 容性VPLN输入阻抗时的T型网络设计过程 |
4.3.3 T型网络负载Q的选取 |
4.4 Π型网络复阻抗匹配方法 |
4.4.1 感性VPLN输入阻抗时的Π型网络设计过程 |
4.4.2 容性VPLN输入阻抗时的Π型网络设计过程 |
4.4.3 Π型网络负载Q的选取 |
4.5 T型匹配网络转化为一种结构简单、实现成本低的VPLC耦合器 |
4.5.1 典型的三元网络以及在VPLC中的适用性分析 |
4.5.2 T型匹配网络转化为一种T型 VPLC阻抗匹配耦合器 |
4.6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6.1 感性VPLN输入阻抗时T型阻抗匹配耦合器的性能 |
4.6.2 容性VPLN输入阻抗时T型阻抗匹配耦合器的性能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载电力线通信T型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研究 |
5.1 引言 |
5.2 VPLC系统模型及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结构 |
5.2.1 VPLC系统模型 |
5.2.2 T型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结构 |
5.3 T型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 |
5.3.1 测量单元 |
5.3.2 阻抗匹配单元 |
5.3.3 控制单元 |
5.4 仿真和性能分析 |
5.4.1 T型匹配网络的性能 |
5.4.2 T型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的阻抗匹配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2)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船舶信息监控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电力线载波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
2.1 前言 |
2.2 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2.2.1 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2.2.2 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2.3 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工作流程 |
2.4 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各子系统组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 前言 |
3.2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
3.2.1 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硬件总体构架 |
3.2.2 RFID信息采集模块介绍 |
3.2.3 RFID读写器原理介绍及选型 |
3.2.4 RFID射频标签原理介绍及选型 |
3.2.5 RFID工作流程介绍 |
3.3 船舱文档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3.1 船舱文档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3.3.2 船舱文档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3.3 RFID系统传输模型与链路计算 |
3.4 船舱工作人员考勤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4.1 船舱工作人员考勤系统需求分析 |
3.4.2 船舱工作人员考勤系统硬件设计 |
3.5 船舱环境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5.1 船舱环境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3.5.2 船舱环境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构架 |
4.1.1 船用RFID信息监控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4.1.2 船用RFID信息监控软件整体架构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2.2 数据库表设计 |
4.2.3 数据库与软件的通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实现与测试结果 |
5.1 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平台搭建 |
5.1.1 硬件测试平台搭建 |
5.1.2 软件测试平台搭建 |
5.2 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性能测试 |
5.2.1 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工作流程图 |
5.2.2 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测试结果 |
5.3 基于多比特识别的防碰撞算法应用及测试结果 |
5.3.1 多比特识别 |
5.3.2 基于多比特识别的防碰撞算法 |
5.3.3 算法应用及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的电力线载波技术研究 |
6.1 本系统中电力线载波技术研究意义 |
6.2 船舶电力线载波现状 |
6.2.1 船舶电力系统和配电网简介 |
6.2.2 电力线载波技术介绍 |
6.3 基于OFDM技术的船舶电力线载波技术方案 |
6.3.1 OFDM技术实现原理 |
6.3.2 基于OFDM技术的船舶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设计 |
6.3.3 基于OFDM技术的船舶内部电力线载波技术方案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3)电力线载波的信道特性分析及其组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 |
1.2 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概况 |
1.3 电力线载波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低压电力线信道特性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 |
2.1 引言 |
2.2 调制解调方式的比较 |
2.3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
2.3.1 OFDM技术调制解调原理 |
2.3.2 FFT/IFFT在OFDM技术中的应用 |
2.4 总体方案确定 |
2.4.1 设计目标与要求 |
2.4.2 系统总体方案 |
2.4.3 系统硬件方案 |
2.4.4 系统软件方案 |
2.4.5 硬件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载波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3.3 OFDM主控电路设计 |
3.3.1 时钟电路 |
3.3.2 复位电路 |
3.3.3 JTAG仿真电路 |
3.3.4 串口电路 |
3.4 模拟前端电路设计 |
3.4.1 MAX2991外围电路设计 |
3.4.2 滤波电路 |
3.4.3 放大电路 |
3.4.4 耦合电路 |
3.5 数据采样模块电路设计 |
3.6 PCB设计与电路板制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线信道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电力线信道特性的仿真分析 |
4.2.1 阻抗特性仿真模型 |
4.2.2 噪声特性仿真模型 |
4.2.3 衰减特性仿真模型 |
4.3 电力线信道特性检测实验环境 |
4.4 电力线信道噪声特性实验分析 |
4.4.1 多芯电缆信道噪声特性 |
4.4.2 同轴电缆信道噪声特性 |
4.5 电力线信道衰减特性实验分析 |
4.5.1 多芯电缆信道衰减特性 |
4.5.2 同轴电缆信道衰减特性 |
4.6 误码率分析 |
4.6.1 多芯电缆误码率 |
4.6.2 同轴电缆误码率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引言 |
5.2 软件总体流程设计 |
5.3 载波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5.3.1 PHY层软件设计 |
5.3.2 MAC层软件设计 |
5.3.3 通信协议设计 |
5.3.4 载波通信模块编程实现 |
5.4 数据采样模块软件设计 |
5.5 上位机数据采集界面软件设计 |
5.6 数据库软件设计 |
5.6.1 数据库基本架构 |
5.6.2 数据库软件设计 |
5.6.3 数据库模块实现 |
5.6.4 数据库功能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脉搏数据采集实验 |
6.1 引言 |
6.2 实验环境 |
6.3 实验设计 |
6.4 实验过程 |
6.5 实验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4)基于OFDM的PLC调制解调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
1.2.1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智能小区系统中的应用 |
1.2.2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自动抄表系统中的应用 |
1.2.3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家居智能化系统中的应用 |
1.3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力线载波原理综述 |
2.1 电力线载波系统总体结构 |
2.2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特点 |
2.2.1 电力线上的干扰噪声 |
2.2.2 电力线上的输入阻抗 |
2.2.3 电力线上的衰减 |
2.3 PLC通信技术 |
2.3.1 传统PLC通信技术 |
2.3.2 扩频载波通信(SSC)技术 |
2.3.3 正交频分复用原理 |
2.4 Homeplug协议 |
2.5 几款电力线载波芯片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OFDM的PLC调制解调器设计 |
3.1 宽带PLC调制解调器的设计要求 |
3.2 OFDM技术 |
3.2.1 OFDM的基本原理 |
3.2.2 OFDM信号的频谱特性 |
3.2.3 OFDM信道的调制与解调 |
3.2.4 OFDM循环前缀 |
3.2.5 OFDM技术的优缺点 |
3.3 基于OFDM的PLC调制解调器设计 |
3.3.1 基于OFDM的PLC调制解调器的硬件结构 |
3.3.2 电源模块设计 |
3.3.3 INT6400 模块设计 |
3.3.4 INT1400 模块设计 |
3.3.5 存储器模块设计 |
3.3.6 以太网收发控制器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实验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5)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低压电力线载波宽带通信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2. 低压电力线信道特性和调制技术 |
3. 电力线载波宽带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宽带电力线调制解调器设计 |
3.2 宽带电力线调制解调器设计用各芯片介绍 |
3.2.1 电力线调制解调芯片INT5500介绍 |
3.2.2 INT1200芯片介绍 |
3.2.3 RTL8201CP芯片介绍 |
3.2.5 25P10VP芯片介绍 |
3.3 调制解调器的各部分硬件实现和电路连接 |
3.3.1 INT5500CS模块 |
3.3.2 主芯片和与以太网物理设备RTL8201 CP的连接 |
3.3.3 LED接口部分 |
3.3.4 以太网物理层模块和以太接口RJ-45的连接 |
3.3.5 信号耦合电路模块 |
3.4 测试软件的说明 |
3.5 系统测试 |
3.6 吞吐量测试 |
(6)OFDM在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发展状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应用前景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 |
第2章 OFDM工作原理 |
2.1 OFDM的基本概念 |
2.1.1 OFDM的技术背景 |
2.1.2 OFDM技术的应用 |
2.1.3 OFDM通信的基本原理 |
2.1.4 OFDM的实现方法 |
2.2 OFDM系统参数选择 |
2.3 OFDM的关键技术 |
2.4 OFDM在低压电力载波通信中的性能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低压电力载波通信信道特性和信道建模 |
3.1 电力线载波通信 |
3.2 低压电力线信道的研究特性 |
3.2.1 电力线信道信号衰减特性分析 |
3.2.2 电力线信道噪声分析 |
3.2.3 电力线的阻抗特性 |
3.2.4 多径效应 |
3.3 电力线信道的信道模型 |
3.3.1 低压电力线信道模型 |
3.3.2 电力线传输信道参数选择与实现 |
3.4 OFDM基于低压电力线的仿真 |
3.5 小结 |
第4章 低压电力线OFDM通信的信道估计分析 |
4.1 引言 |
4.2 导频信号的选择 |
4.2.1 导频结构 |
4.2.2 导频的设计参数 |
4.3 OFDM信道估计方法 |
4.3.1 LS(最小平方)算法 |
4.3.2 MMSE信道估计 |
4.3.3 简化后的MMSE信道估计 |
4.3.4 改进后的LS算法和LMMSE算法 |
4.3.5 改进算法仿真结果 |
4.4 OFDM系统信道估计中插值问题分析 |
4.4.1 基本的插值方法 |
4.4.2 插值算法的改进 |
4.4.3 基于导频的电力线信道估计插值算法性能仿真和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基于OFDM的调制解调器设计及测试 |
5.1 电力线调制解调芯片的选择 |
5.2 基于MAX2990的电力线调制解调器 |
5.3 基于MAX2990调制解调器的功能测试及其结果分析 |
5.3.1 测试环境 |
5.3.2 测试方法及步骤 |
5.3.3 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7)多路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设计及其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概述 |
1.2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发展与现状 |
1.3 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通信原理 |
1.3.1 传统型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 |
1.3.2 多路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多路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
2.1 多路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结构 |
2.2 多路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2.2.1 多路复接器硬件平台设计 |
2.2.2 线路调制解调器硬件平台设计 |
2.3 多路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2.3.1 语音压缩编解码技术 |
2.3.2 数字时分复接技术 |
2.3.3 V.34 建议的Modem 技术 |
第三章 多路复接器实现原理 |
3.1 语音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1.1 接口电路原理 |
3.1.2 基于PBL38710/1 的SLIC 设计 |
3.1.3 基于CPC5622A 的DAA 设计 |
3.1.4 基于TLV320AIC10 的CODEC 设计 |
3.1.5 基于AMBE-2000TM 声码器芯片的语音压缩模块 |
3.2 多路复接器中的FPGA 设计 |
3.2.1 控制单元设计 |
3.2.2 数字复接及分接单元设计 |
3.3 基于Si2434 与Si3018 的V.34 Modem 设计 |
3.3.1 Si2434 内部结构及其功能 |
3.3.2 Si2434 的使用 |
3.3.3 线路侧接口电路 |
3.3.4 V.34 Modem 硬件实现原理 |
第四章 模拟远动调制解调器的设计与实现 |
4.1 二进制移频键控(2FSK) |
4.1.1 2FSK 调制原理 |
4.1.2 2FSK 解调原理 |
4.2 模拟远动调制解调器系统设计 |
4.3 2FSK 调制解调器的FPGA 设计与实现 |
4.3.1 DDS 原理 |
4.3.2 2FSK 调制器的FPGA 设计与实现 |
4.3.3 2FSK 解调器的FPGA 设计与实现 |
4.3.4 2FSK 调制解调器的电路模型及仿真结果 |
4.4 TLV320AIC10 接口的FPGA 设计与实现 |
第五章 线路调制解调器中的FPGA 设计与实现 |
5.1 控制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
5.2 高频侧数据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工作 |
(8)OFDM-CDMA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控平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整体方案设计 |
2 电力线通信调制解调器设计 |
3 CDMA通信模块设计 |
4 实测数据及结论 |
(9)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宽带电力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力线通信简介 |
1.3 电力线通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电力线通信国际组织和标准协议 |
1.4.1 电力线通信国际组织 |
1.4.2 HomePlug1.0协议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低压电力线信道分析 |
2.1 低压电力线阻抗和衰减特性简介 |
2.2 低压电力线噪声分析 |
2.3 低压电力线通信信道模型 |
2.3.1 电力线信道特性参数 |
2.3.2 电力线信道衰减 |
2.3.3 电力线信道建模 |
2.4 电力线通信调制技术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FDM基本原理 |
3.1 OFDM技术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
3.2 OFDM系统的原理 |
3.2.1 多载波传输系统 |
3.2.2 OFDM系统基本原理 |
3.3 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
3.4 OFDM系统的优缺点 |
3.5 电力线通信中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降低 OFDM系统中的峰均比 |
4.1 降低峰均比的技术 |
4.1.1 OFDM系统峰均比的概念 |
4.1.2 有损降低峰均比的方法 |
4.1.3 无损降低峰均比的方法 |
4.2 预留子载波降低峰均比 |
4.2.1 问题的数学描述 |
4.2.2 预留载波的位置 |
4.3 改进的预留子载波降低峰均比算法 |
4.3.1 受控修改迭代算法原理 |
4.3.2 受控修剪核的设计 |
4.4 算法的实现流程 |
4.4.1 模块位置及设计目的 |
4.4.2 受控修剪法框图 |
4.4.3 总体功能模块的划分 |
4.5 衡量峰均比的性能指标函数 |
4.6 基于 OFDM的 PLC仿真系统架构 |
4.6.1 发送端 |
4.6.2 接收端 |
4.6.3 电力线信道参数获取 |
4.6.4 仿真参数总结 |
4.7 仿真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电力线调制解调器的设计实现 |
5.1 电力线调制解调器的工作原理 |
5.2 系统整体设计 |
5.3 硬件设计 |
5.3.1 电力线通信收发电路 |
5.3.2 系统可编程单元 |
5.4 电路实现 |
5.4.1 耦合电路 |
5.4.2 电源电路 |
5.4.3 接口电路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的总结 |
6.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电力线调制解调器的模拟前端(论文参考文献)
- [1]直流电力线通信阻抗匹配方法及阻抗匹配耦合器研究[D]. 王炳庭.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6)
- [2]船用RFID信息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晋花.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3]电力线载波的信道特性分析及其组网应用研究[D]. 王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 [4]基于OFDM的PLC调制解调器设计[D]. 张若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5]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低压电力线载波宽带通信的研究与实现[J]. 蓝良生. 科技信息, 2012(08)
- [6]OFDM在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 谭丹. 湖南大学, 2011(05)
- [7]多路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设计及其FPGA实现[D]. 张永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2)
- [8]OFDM-CDMA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控平台中的应用[J]. 王彦,刘宏立,杨珂.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09(11)
- [9]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宽带电力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 冯威. 中南大学, 2009(04)
- [10]DSP控制的电力线通信模拟前端接口设计[J]. 陈建明.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