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及其影响

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及其影响

一、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点及其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季婧[1](2021)在《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文化观研究》文中认为理查德·罗蒂作为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的思想已经广为人熟知,但是对其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文化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规模,仅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的观点,在学界未形成一致共识。罗蒂文学文化观与他的后哲学文化思想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同时也蕴含着实用主义的实践精神与探索,因此它也是罗蒂思想谱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理解罗蒂思想新的维度和视角,对于中国学界对文学本质及其社会功能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以罗蒂文学文化观概念的释义为起点描摹出文学文化观的整体面貌,进而将文学文化观置于后哲学文化思想和新实用主义的维度进行探究。罗蒂的文学文化观主张摒弃哲学理性的思维方式转向感性叙事,在历史主义的语境中,在隐喻和反讽的作用下对事物进行“重新描述”,让所有被看作一成不变的事物都具有呈现出新面目的可能性。罗蒂的文学文化观是对文学意义升华的产物,是一种审美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乌托邦,也是罗蒂对在哲学之后的世界只能由文学来拯救的希望的寄托。罗蒂看重文学的人文主义功能,将其提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度,主张人们能够通过想象力提升个体的敏感性以增进对他人的同情,进而促进社会的团结与公平正义。绪论部分概述了罗蒂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流变情况,对罗蒂思想整体研究及对文学文化观思想的现状做出了梳理,重点分析了以罗蒂文学文化观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罗蒂秉持后现代的立场,这种对传统形而上学不妥协,时刻保持反思、批判和颠覆的态度让他的思想繁杂而深厚。从这些复杂的思想中抽丝剥茧,笔者分析了罗蒂的学术立场、学术方法以及学术目的,将文学文化观作为罗蒂思想的杠杆,同时指出近来文学作为一门兼具审美功能与社会意义的学科学术地位一直处于跌宕起伏之中,罗蒂能够回归传统,将救赎的道路指向文学的方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第二章开宗明义,对“文学文化”概念的出现进行了追溯,首先概括了文学文化建立的三个阶段,进而分析了罗蒂“文学文化”的内涵,提出在罗蒂营造的“人文主义乌托邦”当中,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的“文学文化”,包括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学种类,而相对于宗教、哲学和科学,它并不更加高级,这就明确了罗蒂对于文学的看法:既将哲学之后的希望寄托在文学身上,又并不赋予文学以超乎其他学科的特权。罗蒂所试图构建的是一个以政治代替科学,以文学代替哲学,以心理代替伦理,以生活代替理论的人文主义乌托邦。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系统阐释了罗蒂后哲学文化思想下的文学文化观。罗蒂用彻底的偶然性立论,解构了传统哲学当中人心、自我、本质、普遍和必然等概念,并将其作为现代自由主义乌托邦的依据。进而揭示了罗蒂眼中文学的价值,文学通过展现人生当中偶然的事件来描述一个偶然的世界,从而发现生活的多种可能,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在抛弃了确定的世界本质和永恒的人性基础之后,人生仍然是有趣、可爱、值得过的,因此文学文化的重要性就体现在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对人生的激励。罗蒂提倡的文学文化是一种后形而上学文化,他对“想象力”做出的理解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道德想象力”。小说作为重要的叙事形式,比哲学和理论更能够直接展现出个体和种族所遭受的“残酷”,因此奥威尔和狄更斯在罗蒂心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文学家擅长运用反讽的手段,不断对自己的“终极语汇”地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不断对事物进行重新描述。经过反讽主义者的改造,文学文化的功能得以体现,通过文学特别是小说的阅读使人们获得“自律的自我”,实现自我救赎和私人完美。第四章着重梳理了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文化的思想渊源。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思想并非直接脱胎于古典实用主义,而是在继承了古典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和詹姆斯“关注现实”的基础上,注入了英美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的基因。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塞拉斯对“所予神话”的批判与戴维森的“隐喻理论”,尼采和海德格尔反本质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倾向等等,都对罗蒂产生了深刻影响。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放弃了对“经验”的强调,转而投向“语言”,主张在“后哲学”的语境下对事物进行“重新描述”。最后点明了后哲学文化观的实质,它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哲学观、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偶然的自我认知观以及“真理即隐喻”的语言观。第五章主要对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文化观对中国学界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与局限进行了总结。罗蒂的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学界“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进行了有效消解,但他并不提倡“亦此亦彼”彼此兼容,而是主张将对立项的区分进行消解,让二者的界限变得模糊,融合为一。罗蒂在文学的社会功能方面关注有余,而对文学文本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则研究不足,尽管罗蒂在自己的世界里将文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极大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但是从文学自身的领域来讲,作为与哲学、科学和宗教相平行的学科,它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运作规律,罗蒂不应当对这些原有的在他看来是所谓“本质”的规律视而不见,而只是单单关注文学的社会功能,抹煞了文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价值。

李栋[2](2020)在《过程哲学课程话语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话语层面思考课程是西方概念重建学派的重要思想,其核心精神就是“话语”与“理解”的语言逻辑思维,即何种样态的课程话语造就何种样态的课程理解。这一课程理论前提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课程言说或课程话语的建构最终是为课程理解服务的;第二,课程世界是一个由各家之言组成的“万花筒”。这构成了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即创生一种课程话语,寻得一种课程理解的方式。这一思路同时也暗合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的话语精神,最终能为我国课程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或启示。课程话语的言说现状,特别是当今课程话语的表述问题是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话语体系应遵循的现实逻辑。当今课程市场正像培根在其四大隐喻中提到的“市场隐喻”一样,充斥着诸多语言问题。其中,课程表述的二元对立问题、课程理论、学派间缺乏沟通的问题、不同课程言说主体自说自话的问题、近来对课程思辨体系拒斥的问题、固守课程表述精确性的问题等都是当今国内外课程领域的显性问题。仔细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特别是这些问题的哲学言说逻辑,发现这些表述问题或多或少地受近代以来的实体哲学思维影响的,因为实体哲学思维推动了认识论哲学,同时也影响到了一切以认识论为依托的学科、理论等,当然包括课程与教学论这一二级学科。要对以上实体思维导致的话语问题进行超越与消解,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基于以上的考量,本研究将回顾大量的文献,包括国内外“语言意义”、“话语”、“课程话语”三个方面的研究,意在为研究提供一种背景性深度;并对课程中的“话语”进行“思想考古”,意在理清话语在课程世界中的“自觉”之路;考察课程话语意义的重要来源——哲学,并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过程哲学进行深刻研究。为过程哲学课程话语的构建与理解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通过对课程的核心概念以及对“课程目标话语”、“课程知识话语”、“课堂话语”及“课程评价话语”的过程哲学赋义,以达到过程哲学课程话语“落地”的效果,因为任何课程话语,只要它不能形下化为具体的表述,它都将是空疏无用的;最后,将过程哲学课程话语与几种经典的课程话语,比如“主智主义课程话语”、“经验本位课程话语”、“实践范式课程话语”、“人本主义课程话语”、“现象学派课程话语”及“后现代课程话语”进行一种理论上的比较,以期发现过程哲学课程话语在课程理解上的优劣势。

魏宏宇[3](2020)在《维特根斯坦哲学观探析》文中提出本文试从语言哲学的视野出发,对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形成原因和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和梳理。进一步的对其影响、意义和限度进行研究考察。本文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超越了古代本体论和近代认识论的哲学观,是现代语言论哲学观,尤其是英美分析的语言哲学观的重要代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不仅包含对哲学自身的基本定位,而且还包括对哲学与科学、宗教和美学界限的基本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理解和建构哲学。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就是语言分析,不仅包含逻辑语言分析,而且也包含日常语言分析,通过语言分析能够治疗哲学的病症;哲学与科学的界限在于哲学不是科学,哲学的研究不可以使用科学的方法。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与宗教的界限在于宗教是不可言说的,宗教是哲学所不能表达的领域。后期维特根斯坦把宗教回归到实践之中去理解。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与美学的界限在于美学是不可说的,美学是哲学所不能表达的领域。后期维特根斯坦把美学融入到实践之中去理解。同时,哲学即哲学实践,哲学实践不仅局限于语言分析实践,更是一种广泛的生活实践,哲学实践对传统形而上学所产生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哲学以实践的方式进行显现,把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哲学误解问题进行消解。维特根斯坦哲学观对语言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的哲学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意义在于,不仅强调了逻辑对于哲学的意义,而且推动了哲学向实践的回归。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限度在于,过分注重逻辑分析和语言描述,消解了哲学的批判本性和终极关怀。

邹鹏[4](2020)在《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寻其概念内涵、结构、代表性内容和发展方向等要点问题。本文认为,当代中国法治话语有独特的内涵和结构体系,其代表性话语反映中国法治建设的重点。为更好的发挥法治话语的作用,可以从逻辑规则、体系思维和话语形式内容等角度探索对其完善。本文首先阐释研究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缘起,以此作为论文第一章。本文认为,法治话语是法治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获得话语权的基础。法治话语的意义体现其为法治建设提供支撑、指引和保障。“法治”的话语在中国有一个发展和流变的过程。从“百家争鸣”“经学时代”到近代“法治”的话语嬗变,不同时期的话语反映出相应的意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法治话语发展进入了全新时代。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法治“16字方针”到“全面依法治国”,不同阶段的话语反映法治建设的成效及对于法治理解的深入。在发展过程中,当代中国法治话语需要关注一些问题:一是法治话语的体系建设还有完善空间,二是话语发展的路径需要深入探寻,三是话语传播的世界面向需要进一步强化。在凝练研究缘起和问题后,本文对法治话语的理论基础和含义进行解读,以此作为论文第二章。本章从理论入手,尝试总结三代话语理论,对福柯、维特根斯坦、哈贝马斯等具有代表性三位思想家、哲学家关于话语的观点进行整理,总结话语具有权力性、规范性、知识性、持续性、实践性等特征。结合话语理论,参考法律话语、法学话语、政治(学)话语等各类专业话语的含义、特征以及国内学界对于法治话语概念的阐释,本文将法治话语理解为对法治建设实践和内在规律进行的反映、凝练与应用(表述),基于法治现象(决策和实施)产生的意识反映的语言表达,为蕴含主观思想的话语系统,具有权力性、知识性、指引性、实践性等特征。当代中国法治话语是法治话语在当代的展现。从建构上说,当代中国法治话语来源于当代法治建设的客观实施和内在规律,是基于当代中国情况的专业话语体系,是反映法治建设意识内容和回应问题的表达。笔者认为,法治话语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类型,狭义法治话语是广义法治话语的基础。在分析法治话语理论以及含义之后,本文力图从结构层面去认识法治话语,以此作为本文第三章。本文认为,法治话语具有形意结构体系。语言(实践)维度视为法治话语的“形”,思想维度视为法治话语的“意”。对于“形”,主要是指话语的外部形式,即法治的语言及其表述,可以从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来审视。宏观上,法治话语体系分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四个维度。微观上,分为法治词语、语句和语篇。对于“意”,主要是话语的内部理念,内化在中国法治话语之中的,基于中国法治建设目标和经验形成的,具有指导、支撑、推动作用的思想。法治话语理念是一种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应当具备融贯性特征,反映思想与语言的辩证协同关系,体现将法律作为修辞的追求和意识形态立场。内部理念由法治精神、法治思维、社会道德和核心价值观等构成,对于话语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功能,法治话语“形意”结构应当具备较好的融贯性。作为语言和思想,“形意不二”应当是法治话语在实践中的基本形态。为对法治话语进行更加聚焦研究,本文选取十八大后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七个话语表述进行解读和阐释,以此作为论文第四章。在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中,代表性话语是基础,其他话语可以理解为对代表性话语的阐释、评述和解读。本文认为,代表性话语之间存在关联性,共同阐释法治。全面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微观路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中国法治的战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法治战略实施的具体方式,是关键招数之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强调法治对于权力的监督制约,是关键招数之二,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明确了改革和法治的协同关系,是关键招数之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强调法律和道德的协同关系,适应中国国情和发展,是关键招数之四。以法治话语含义、特征、结构体系以及代表性话语所蕴含的知识为支撑,本文讨论当代中国法治话语发展方向,以此为论文第五章。本文认为,中国法治话语发展具有包容性和“后发法治”优势。依托中国法治优势,展望新时代法治话语发展方向可以是:在逻辑层面上完善法治话语体系建设;探索融贯古今中西资源的法治话语发展路径;基于问题导向,完善法治话语形式与内容。具体来说:一是尊重和彰显法治话语的逻辑。在发挥逻辑作用上,首先是对法律的解释和评述应当符合逻辑,其次是对法治话语核心表述的设计应当符合逻辑,最后是对法治话语核心表述的解释和评述应当符合逻辑。二是坚持法律至上的体系思维。在立足于体系思维发展完善法治话语过程中,首先要审慎把握话语体系的开放标准。其次要用好法律方法论,包括用好法律修辞、法律解释和法律论证。最后要推动道德话语和法治话语有机融合。三是全面完善话语方式,科学充实话语内容。在完善话语方式方面,要创新表达方式,提升话语影响;要优化不同类型法治话语表达;要把握差异,尊重话语言说规律;要立足专业思维推动话语发展;要加强中国原创意义法治话语的诠释、翻译和传播。在科学充实话语内容方面,要精准外引西方法治话语资源;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吸收;要彰显法治话语专业性、知识性和权利性特征;要注重中国民间法话语资源吸收;要加强话语内外体系要素融合。

张云玲[5](2019)在《萧红话语中的主体研究》文中提出在语言研究中,人们大多集中精力研究谓词,而与该范畴对立的主体却被忽视。本文认为,主体应该得到重视,应该成为语言学中的一个研究重点。主体这一概念与语义学、语用学、功能语言学、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等学科中的主语、说话人、主位、摹状词、通名和专名等概念都有联系,但又有不同。本文首先对前人研究主体的成果进行系统研究,提炼出主体的定义和类型,然后以萧红作品《呼兰河传》为语料,通过验证和修正,形成本文的主体定义和分类。我们主要运用对比语言学、形式语法、语用学、逻辑学、语言哲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以《呼兰河传》中的相关现象为对象,对主体进行多维度分析;同时,探索国外主体研究的相关理论的本土化。在作者看来,运用国外理论研究主体的方法和成果应该应用于汉语语料分析,服务汉语研究。此外,本文的研究重点有:(1)主体的研究路径和方法;(2)萧红话语中主体的主要功能,如修辞功能、语篇功能、指称功能和人际功能;(3)萧红话语中主体所构建的作品人物的生活世界,如意识形态、主体与存在、主体的符号学概念和主体的生活视角。最后,本文指出主体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1)除了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以外,主体也是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哲学使用比较频繁的概念,本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可以运用于这些学科;(2)主体研究必然会向系统化发展,主体作为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中最基础的概念,其研究还没有完全成熟,有必要通过进一步探索来逐步完善;(3)主体研究将从静态向动态发展,对主体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静态研究,而应该从人与人的世界的互动角度去丰富和发展。

林懿[6](2019)在《“伟大传统”的继承者:战后人文主义论争中的英国自由人文主义女作家》文中研究指明无论在哲学、艺术、科技抑或政治领域,人文主义都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中流纸柱。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围绕人作为出发点和终极关照的元伦理视角,并以具有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主体性概念为基础,在抽象普世与微观个体两个层面设计并追求理想的人类生活和人性发展。人文主义为西方现代文明以至整个人类文明贡献了极为辉煌的成就。然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思想界,人文主义却变成最具争议与分裂性的概念之一。它引发了一系列愤怒的争吵,人文主义的声誉也一落千丈。战后西方人文主义受到的冲击可用三个标志性节点进行划分。首先,是二战结束的岁月对大屠杀暴行·所进行的关于人性与西方文明的伦理反省。当时极具影响力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对传统人文主义的“本质主义”倾向发起攻击,但在另一方面,萨特哲学又将人文主义中的个体自由、理性、自主意志和个人责任推向最高点。接下来的一轮人文主义冲击是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以法国(/欧陆)理论界为大本营的层出不穷的“反人文主义”思潮对人文主义立场进行清算。最后是从上世纪末起、以“9·11”事件为分水岭的世界政治格局变迁和科技发展。它们激发的对全球人类生存状况的重新想象给人文主义带来新的挑战。人文主义遭遇的猛烈攻击带来的影响波及西方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而文学和艺术研究领域由于其在人文主义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其中,自由人文主义诗学原则下的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由于其人文主义的深层立场以及它与人文主义人性观相适应的现实主义形式风格,在战后西方文坛中逐渐陷入困境。面对层出不穷的反人文主义挑战和针对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观的批评,本论文中的三位女性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和扎迪·史密斯——依然通过严肃深沉的思考,有意识地坚持了人文主义的基本立场并在创作中维护和继承了自由人文主义的文学观。她们还在人文主义受剧烈冲击的大背景下,坚持以人文主义立场为出发点来探查战后西方社会和人类生存状况的症结和出路,体现出人文主义者的社会担当和人性关怀。默多克(Iris Murdoch 1919-1999)是战后崭露头角的第一代自由人文主义小说家。她首先通过与萨特的人性观、文学观和自由主义观对话,恢复了与人文主义关系紧密的现实主义小说在思想与道德哲学方面的重要性。接着,默多克借助她的内向性道德哲学,努力恢复古典人文主义对整全人性的培养和教化作用。她的关注人物内在意识生活的小说有力地维护了与激进自由主义相对的英国自由人文主义社会文化观和人性观念。她的道德人文主义为战争暴行之后西方世界的道德反思提供了与存在主义的激越态度完全不同的古典化理解思路。在后期的神秘主义转向中,默多克对人文主义的批判又进入最深层,指向一种“超人文主义”的中间立场。不过,即便在人文主义批判的最深层和最激进处,默多克也没有偏向传统宗教神学和当代学者所称的反人文主义立场。她的晚期神秘主义立场可被视为一种被大幅度修改的人文主义:它携带着默多克在漫长的中前期发展而来的人文主义关怀,又同时指向超人类世界的开阔而神秘的“善”之真理。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 1939-)曾师从利维斯,她成长于一个更为平稳的社会氛围里,可被视为战后英国第二代自由人文主义小说家。德拉布尔始终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学传统中展开她对英国自由人文主义的当代思索。她的早期小说聚焦女性特有的身心体验(特别是母性体验),在客观上推动了女性主义事业的发声与传播,同时也帮助过往被忽略的女性生活作为具有独特价值的一种人性经验进入到人文主义的关照之下,并给后者带来新的启发。中后期德拉布尔小说在人文主题上的拓疆则与利维斯按从窄到宽的路径发展起来的关注“个体、文化、(异)文明”的英国小说人文传统正相契合。德拉布尔笔下的人物从人文主义人性化(个性化)、反人文主义分裂状态到人文主义主体重构的变化路径勾勒了作家对现实主义人文传统遭受的攻击所经历的逐步了解、积极应对并最终超越的过程。默多克早早就认识到、自己却没走上的那种“包含一切人与一切事”的光辉丰盈的小说道路,德拉布尔一直在尝试着走下去。她的作品在反人文主义思潮最盛的时期为英国自由主义文学传统赢得了一例宝贵的实践延续,其中蕴含的人文主义启示尽管没有被付诸于体系化的理论建树,却与默多克、列维纳斯等人在战后开展的人文主义哲学思辨形成了较强的可通约性。史密斯(Zadie Smith 1975-)在“9·11”爆发之前的写作或许还不介意接近后现代反讽精神和反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甚至乐意去触碰尼采这一自由世界的异质话语。然而到了后“9·11”时期,史密斯在小说和评论文章里体现出来的严肃性和自由人文主义色彩则没有人能够怀疑了。随着史密斯近二十的创作生涯发展和学界对她认识的加深,史密斯与德拉布尔和默多克等英国自由人文主义前辈作家的承袭关系也越发清晰。在“9·11”之后全球政治格局变迁和社会心态的变化中,史密斯的创作实践不仅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包容性和自我修进潜力,也表明了具有“超政治”惰性的英国自由人文主义同样能够在关键时期以积极姿态维护其自由、平等、民主的信念。她通过《白牙》《论美》等主要小说作品传达出的社会文化立场对英国自由人文主义传统的进行了再想象,并且把这种关注人性情感联结、微观个人自由空间和真实生活体验的传统“升级”到了新的世界背景中。她的立场可被视为一种“新自由人文主义”。在小说形式技法上,利维斯、瓦特等人所阐发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在史密斯身上得到了重新“问题化”的机会并获得了新的内涵、拓展了形式技法的疆域。史密斯的小说创作还帮助发展了“后现代现实主义”这一新型小说形式风格。对绝大多数西方学者来说,他们对人文主义基本观念的攻击主要出于对它的失望幻灭之情,认为它没有能够守卫它所强调的人性理想和它所展望的自由、平等、合乎人性的人类社会理想,但他们却并不是在根本上反对人文主义的这些人文理想。本论文所论述的三位女作家面对反人文主义者们各种激烈的批评观点时,均表现出开明理解的态度。她们积极回应借鉴反人文主义风潮的可取部分,并对传统人文主义进行建设性的批评与改造。但与此同时,她们更是发挥才智与反人文主义风潮针锋相对,或是指出其弱点和误区,或是巧妙地将其纳入更广义的人文传统之下,最终三人都清晰地表明她们的人文主义立场。她们对人文主义立场的坚持从来不是不容异见的、或是完全没有自我怀疑的,但她们终究将这些迟疑、动摇、虚心接纳、再思索、重新肯定人文主义立场的过程融入了她们更为地道的人文主义处世态度之中。但是,对于根本上意在摧毁人文主义人性价值的观念体系,如法西斯主义、恐怖主义、非人性的意识形态划分等,三位作家都表现出毫不犹豫的、无条件的抗争态度。“伟大传统”为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观贡献了小说领域里最具典范性的艺术准则和一批最成功的实践成就。在英国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伟大传统”所表现的这种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观又与作为社会政治观念的英式自由人文主义立场密切关联、甚至合而为一,这又使得英国自由人文主义小说家们的写作具有十分特殊的“英国脾性”。相对于追求纯粹的美学效果,“伟大传统”下的小说创作更注重对个体意识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担当,并在文本中努力促成微观的自主个体与宏观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互动。此外,“伟大传统”本身对小说形式技法的多样性就持一种较为开明的态度。对本论文探讨的三位作家而言,“伟大传统”是变化、发展和延续的,它并不是处在奄奄一息的末尾,而是从利维斯为其命名时才刚刚开始获得完全自觉的艺术意识。

徐德凯[7](2019)在《塞拉斯认识论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着名哲学家塞拉斯被称为二十世纪最深刻、最系统的思想家之一。本文立足于塞拉斯整体哲学思想,通过析取塞拉斯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理论中的认识论思想,即系统、完整地呈现其认识论思想的整体样貌,又勾勒出其综观、系统、多元、深刻、独到的哲学思想体系的轮廓。通过梳理塞拉斯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确立了塞拉斯分析哲学、实用主义、整体论、反基础主义及自然主义的哲学立场。塞拉斯的认识论思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活世界、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知识的辩护”问题是其关注的焦点,其核心问题是“观察报告”何以获得认知上的优先地位。塞拉斯主张人的认识是以人所形成的整体性的概念框架为前提,并以此批驳了“所予神话”,反对用直接给予人意识的东西为知识奠基。人的概念框架包括“外显影像”和“科学影像”,或“观察框架”和“理论框架”,外显影像或观察框架在方法论意义上是第一位的;科学影像或理论框架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是第一位的。人通过习得语言和社会实践规范获得为知识辩护的“理由的逻辑空间”,这个空间中充足的语义话语和理论话语资源使得“观察报告”获得了理论的解释功能,它是非推理性的、非自我辩护的知识,是为知识奠基的知觉和内省的基本信念。基于以上观点,塞拉斯发展了集概念整体论、科学实在论、心理唯名主义、准规范功能主义的意义理论、符合论的真理理论和温和融贯论的辩护思想为一体的认识论思想。塞拉斯对于基础主义、还原论和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英、美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被罗蒂、布兰顿和麦克道威尔视为思想先驱,为认识论、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对于“知识辩护”问题的经典论述使得认识论陷入了另一个困境,被英美哲学界称为“塞拉斯的困境”,本文认为融贯论和直接实在论是较合理的解困之策。

成妍[8](2019)在《哈贝马斯形式语用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贝马斯是当代公认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本文探讨其形式语用学思想,主要梳理论证了语用意义在该新语用学中的基础性作用,阐扬了形式语用学的哲学旨趣、意义与局限。哈贝马斯从实践角度出发,立足语用意义建构了形式语用学。如果说“语用学”指出了其所归属的思想传统,那么“形式”则标识了其理论独创性。意义是传统语用学的核心,而该新语用学也是以新意义理论——语用意义为基础而建构的。他揭示言语行为关键不在于表明交往活动的交互性,旨在建构人际关系,认为意义不取决于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而决定于其语用规则所构成的一般情境,依托未主题化的生活世界,存在于交往参与者的直觉性规则意识之中。在交往实践中,主题化后的生活世界背景知识通过具体言语行为表现为:命题的意义、言说者意向的意义以及建构人际关系的意义,它们分别指向言语行为的三种有效性要求:真实性要求、真诚性要求和正当性要求。当我们适切言语行为所需的有效性要求,就能够理解语言意义,促成共识。一言以蔽之,形式语用学是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言语行为,基于语用意义,研究以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建构合理人际关系)为旨趣的交往参与者的交往资质,从而确立并重建交往行为一般前提的语言哲学思想。本文从四个维度分析了形式语用学的哲学旨趣。作为一种新语用学,形式语用学对语用学的再发展,是对先验与经验语用学的综合与融通;形式语用学对主体性哲学的扬弃,建构了基于主体间性的语言哲学;形式语用学对“理性”的再审视,开出了理性的交往之维;形式语用学对意义理论的再建构,创制了依凭生活世界的语用意义思想。形式语用学既为交往行为理论确立了一般规范前提,又为对话伦理学奠基了语用学基础,还为社会发展贡献了现实价值。不过,一如任何理论概皆囿于理论规设者的有限视域而难祛自身的思想片面性那样,形式语用学亦复如是。哈贝马斯虽然认同马克思批判理论中实践的重要地位,也力求从实践出发重构语用学,但是他的语用学,较之于经验与先验语用学在某些方面并无二致,三者皆从纯粹理性出发,既脱离实践,又无视社会存在的制约,以致形式语用学难褪乌托邦之色彩。此外,哈贝马斯无视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的辩证统一关系,使形式语用学难脱抽象与静态之特质。

任燕燕[9](2019)在《西方哲学语用思维建构与俄罗斯语用思维建构新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语用思维建构,是指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语言使用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哲学家们研究语言的使用问题旨在关注凝结其中的人类理解,探究语言与人和世界的关系,探究人类如何用语言更好地认识、表达和改造世界,语言学家研究语用则旨在掌握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机制,探究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更高效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在通过语言认识人自身的问题上,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是殊途同归的。本研究在阐发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日常语言转向革命性影响的基础上,首先对由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革命引领的、与俄罗斯语用研究交相辉映的西方哲学领域语用研究传统进行剖辨,解析西方哲学领域语用思维建构机制。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当语言学家开始用哲学家的语用分析方法研究语言使用问题时,语言学领域的语用探究传统逐步确立起来。不同于西方语用思维建构始于哲学的基本事实,俄罗斯语用探究则是直接进入语言学语用研究阶段。对俄罗斯语言学语用探究传统新视角进行阐发是本研究的重点。希冀这些研究可以为我国原创性语用体系的创建工作带来一定启示。理论的终极目的在于作用于实践,因此本文也从实践和应用的角度,对相关语用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希望这种分析能够唤起人们对日常语言使用的重视。本研究共六个章节,分别是第0,1,2,3,4,5章。第0章为全文绪论,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任务,阐述本文的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指明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一章是本文的研究综述。本研究以西方哲学领域和俄罗斯语言学领域的相关语用文献为研究对象,它们是确定本文研究方向和提炼研究视角的依据。根据文献本身重要程度,本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并对基要文献思想提炼过程进行阐发。第二章集中剖释西方哲学语用思维建构过程。首先阐发语用探究传统发凡于哲学、发凡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基本观点。更具体地说,是发凡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彻底的哲学革命,发凡于他的“意义即使用”观和“语言游戏”说。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影响下,英美分析哲学传统下的日常语言学派逐步兴起,欧陆哲学语言研究也开始淡化、消解逻辑主义。许多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注意力开始发生明确转移,即从研究“语言是如何构成的”的问题转向研究揭示“语言是如何起作用的”的问题。众所周知,西方哲学语言转向是沿着英美分析哲学传统和欧洲大陆哲学传统两条路径同时进行的,当语言哲学内部出现语用转向时,两大流派也是齐足并驱的。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其必然性就在于各哲学流派若想真正依靠语言避免陷入失去研究对象的尴尬境地,就必须摆脱实证的束缚,直面鲜活的日常语言,而不能一味强调“真假”、“逻辑”、“确定性指称”等并不适用于语言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分别选取“言语行为理论”和“交往行为理论”作为西方两大哲学流派进入语用探究阶段后的代表性理论进行阐发,引起人们对日常语言探究的重视。言语行为理论以施事话语概念挑战传统语言观,正式形成将说话看作是行为的传统,建构起语言研究中“人—语言—世界”之间的三元辩证关系。交往行为理论则将语言置于人际间交往行为的框架下,希冀通过建立普遍语用规则,规范人际间语言交往,进而解决社会问题。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在哲学语用思维的启示下,语言学家开始冲破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藩篱,运用哲学语用分析方法研究语言,语用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各国逐步蓬勃发展起来。第三章集中论述俄罗斯语用思维建构新视角。俄罗斯语言研究在世界语言研究中一直都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且以独到性和深刻性见长。从波捷布尼亚到博杜恩·德·库尔德内,从谢尔巴到维诺格拉多夫,从雅柯布森到斯捷潘诺夫、阿鲁玖诺娃,俄罗斯产生了一批批颇具学术建树和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一代代语言学家秉承俄罗斯优良的语言研究传统,用敏锐细腻的语言感悟,在斯拉夫语言沃土上开垦耕耘,笔耕不息,建立起独特的俄罗斯语言研究理论,收获着另世人瞩目的语言研究成果。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语言哲学和语用学影响下,俄罗斯语用探究传统逐步形成。不同于西方语用思维建构始于哲学的基本事实,俄罗斯语用探究直接进入语言学语用研究阶段。有关语言的哲学思辨通常致力于对语言的概括性研究,用“全景镜头”全方位记录、描述、处理和分析语言是哲学家研究语言惯用的风格。俄罗斯语言学界对语言(特别是语用)的研究则是具体而微的,即通过一个个“特写镜头”,对语言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俄罗斯语用研究具有原生性和独创性,在延续俄罗斯优秀语言研究传统的同时,语言研究出现了重人、重使用的倾向,这种倾向具体表现为:从研究“人说的语言”转向研究“说语言的人”;从研究结构转向研究功能;从研究言语行为转向研究更宽泛的言语活动。俄罗斯语言研究历来有自己的传统,但也不排斥外来思想融入。因此,即使是在我们总结出的新视角中也能看到西方哲学和语言学的影子。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新视角,并非是指完全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新”,而是在突出强调俄罗斯语言研究的自我突破和自我革新。从研究“人说的语言”到研究“说语言的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子,原创性的“语言个性”和“言语肖像”理论则是俄罗斯语言研究进入“人类中心主义范式”阶段的重要体现。从研究结构转向研究功能,俄罗斯功能语法作为世界功能主义语言研究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创新性则在于俄罗斯功能语法在产生路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与西方功能主义研究传统具有明显区别。从研究言语行为转向研究更宽泛的言语活动,俄罗斯语言学家对言语活动范畴下的言语行为、心智行为和行为模式进行的都是细致入微、小中见大的研究。第四章集中论述语用思维建构与现实的关系。在整合西方哲学语用思维和俄罗斯语言学语用思维建构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探讨日常语言的本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语用思维进行交往的问题。日常语言是鲜活的,流动的,它在人类文明向前推进过程中立下了不赏之功,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定性为工具或符号,需逐步确立起其本体地位。更不能因为日常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和瑕疵而忽视对日常语言的思考,放弃理论的建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发展程式化言语行为,实现经济高效的言语交际。根据交往行为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普遍规范的语用思维,规范人际间言语交往,解决社会各领域出现的交往失范问题。根据语言个性和言语肖像理论,我们可以通过解读“人说的语言”来解读“说语言的人”,服务于人际交往,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第五章是本研究的结语。在对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日常语言转向后,西方哲学语用思维建构和俄罗斯语言学语用思维建构新视角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得出本研究的两个重要结论。同时,本章节也总结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以后的努力方向。鉴于本人视野、学识和研究能力有限,本研究确实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来会在研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如何将前人相关理论更适切地引入现实,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果可以,也会努力发展并提出自己原创性的理论和观点。

唐维[10](2019)在《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通过讨论乔姆斯基的天赋语言观和生成转换语法,探究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给当下人们带来的思考和运用价值。乔姆斯基的天赋语言观和生成转换语法是论文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是在尊重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具体分析。论文将结合天赋语言观来分析生成转换语法,通过分析乔姆斯基对经验论语言观的批判,论述乔姆斯基的天赋语言观过渡到他的生成转换语法,最终讨论生成转换语法的提出以及演变过程、理论内容和实际运用价值,对于维特根斯坦和康德等人的思想也会进行简单的阐述。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在广泛的文献阅读基础上的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形式分析法等等。我主要是通过阅读原着、了解其他学者的观点、确立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完成论文的过程,立足于乔姆斯基的天赋语言观来讨论他的生成转换语法,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入手,最终讨论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给人们带来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得过时,他的天赋语言观不同于洛克的“白板说”,也区别于康德的纯主观的天赋观念,乔姆斯基是借助于“狼孩”的故事来分析客观事实,进一步说明,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不论年龄、环境和所学语种的差异,他天生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明显标志之一。乔姆斯基的天赋语言观是在经验基础上分析人的先天能力。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最大的特点是跨民族性,虽然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各具特色,但乔姆斯基讨论的是一种普遍语法,是语法中的共性,并不局限于具体的语言语法。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在当下仍发挥着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在人工智能领域提供有效的语言识别和构造系统。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为人类搭建更好的沟通平台。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就体现在上述对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两个核心内容:天赋语言观与生成转换语法的分析探讨之中。论文一共有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讨论了乔姆斯基的生平,然后是文献综述,接下来谈论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预期目标。第二章是乔姆斯基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我在这一章里面首先从科学带来的变化以及对哲学的冲击、哲学自身的困境和现代逻辑对哲学的影响来分析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然后讨论从理想语言到自然语言的现象以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最后讨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观的提出。第三章是乔姆斯基的天赋语言观,通过分析乔姆斯基对传统经验论语言观的批判,再具体阐述天赋语言观的内容和特点,再写由天赋语言观到生成转换语法。第四章是生成转换语法。依次从基本概念、生成转换语法的理论内容、生成转换语法的应用进行讨论。第五章是对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的评价。评价天赋语言观时,首先将天赋语言观和康德的先验观进行比较,然后提出乔姆斯基的天赋语言观是在经验基础上分析人的先天能力,谈到天赋语言观的合理性。评价生成转换语法时,主要谈到生成转换语法在语言学和语言哲学方面的作用。最后,我提出了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的几点不足之处。第六章是结语。我主要指出自己对语言的反思和论文可能的发展空间。

二、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点及其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点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生平经历
    二、思想流变
    三、研究综述
        (一)罗蒂思想研究现状
        (二)罗蒂文学文化观研究现状
    四、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罗蒂的文学文化观释义
    一、文学文化的演进——从启蒙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二、罗蒂提倡的文学文化——与救赎真理相呼应
    三、文学文化的双重含义——以人文主义乌托邦为视角
    四、文学文化中的文学批评——从黑格尔到反讽主义者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罗蒂后哲学文化思想下的文学文化观
    一、以偶然性为基础
        (一)语言的偶然性
        (二)自我的偶然性
        (三)自由社会的偶然性
    二、以想象力为立足点
        (一)何谓想象力
        (二)想象力的三维界定
    三、以反讽为重要手段
        (一)反讽主义者与形而上学家
        (二)反讽主义的两种典型
    四、在自我中心中获得救赎
        (一)以文学阅读巩固自律的自我
        (二)以小说阅读代替宗教崇拜
        (三)从以自我为中心到平等对话
    五、在道德伦理中实现社会团结
        (一)特里林的道德现实主义
        (二)罗蒂与玛莎·努斯鲍姆
        (三)文学的自主性与公共性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罗蒂文学文化的时代之维——新实用主义
    一、对古典实用主义承续与“反叛”
        (一)古典实用主义的来源
        (二)杜威和詹姆斯的启示
        (三)古典实用主义的式微与蜕变
    二、后现代转向与欧陆思想的影响
        (一)与尼采权力意志的勾连
        (二)对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强误读
        (三)在伽达默尔“解释学”中寻找灵感
    三、语言学转向与英美分析哲学的冲击
        (一)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契合
        (二)继承塞拉斯对“所予神话”的批判
        (三)与戴维森的“隐喻理论”的同构
    四、新实用主义中的文化立场
        (一)在种族中心主义者与“文化左派”之间
        (二)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罗蒂后哲学文化的文学文化观的价值
    一、化解“非此即彼”的定势思维
    二、承袭人文主义的批判智慧
    三、区分公共和私人领域
    四、罗蒂文学文化观的问题与局限
    五、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过程哲学课程话语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提升呼唤教育话语的创生
        (二)话语的建构功用应在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中得到深化
        (三)过程话语利于教育难题的消解并开创出新的课程世界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话语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主题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语言意义”的研究
        (一)国外“语言意义”研究概况
        (二)国内“语言意义”研究概况
    二、关于“话语”的研究
        (一)国外“话语”研究概况
        (二)国内“话语”研究概况
    三、关于“课程话语”的研究
        (一)国外“课程话语”研究概况
        (二)国内“课程话语”研究概况
第三章 话语与课程世界
    一、话语在课程世界中的“面相”及“自觉”之路
        (一)话语即行动——话语“沉溺”在课程的语言游戏中
        (二)话语即修辞——话语被窄化为一种语法
        (三)话语即工具——话语沦为无意义的课程表述结构
        (四)话语即话语——话语在课程中的本体地位得以显现
    二、话语之于课程要素的重要性
        (一)话语与课程思维
        (二)话语与课程理论
        (三)话语与课程知识
        (四)话语与课程意义
        (五)话语与课程权力
        (六)话语与课程理解
        (七)话语与课程实施
        (八)话语与课程研究
    三、话语意义的课程来源
        (一)课程主体
        (二)课程问题
第四章 哲学与课程话语――课程话语理论基础考察
    一、哲学之课程话语“先在性”身份
        (一)“课程”概念本身是由哲学辨明及丰富的
        (二)课程话语的“搭建”需借用哲学“脚手架”
    二、哲学之课程话语逻辑衍生“母体”身份
        (一)话语逻辑
        (二)哲学的言说逻辑
        (三)哲学如何影响课程话语逻辑
    三、哲学在课程话语中的谱系——以英美和欧陆哲学为视角
        (一)英美哲学对课程话语的“塑形”与“赋义”
        (二)欧陆哲学对课程话语的“塑形”与“赋义”
    四、为什么是过程哲学
        (一)过程哲学的应景性——从哲学研究的世情上看
        (二)过程哲学体系
第五章 过程哲学课程话语意在改善的言说问题
    一、意在改进实体哲学层面下课程表述问题
        (一)表达逻辑问题:课程表达的主-谓模式(主客)
        (二)话语定位问题:简单定位谬误,语言的乌托邦
        (三)表达程式化问题:囿于结构主义言说方式
    二、意在改进解构性后现代下的课程表述问题
        (一)失衡问题:思辨性课程话语体系式微
        (二)范式问题:课程话语的范式之争
第六章 过程哲学课程话语的建构思路
    一、课程概念体系:建构过程哲学式的课程要素话语
        (一)课程思维:“主体-超体”逻辑
        (二)课程理论:有观点更要有体系
        (三)课程知识:广狭义并重
        (四)课程意义:要明确意义的语境
        (五)课程权力:拓展权力的关系力量
        (六)课程理解: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并存
        (七)课程实施:自由与纪律相结合
        (八)课程研究:基于经验,重视思辨
    二、课程结构体系:运用过程哲学思维优化课程言说
        (一)课程目标话语:强调学生认知发展的节奏
        (二)课程内容话语:超越镜像知识
        (三)课程实施话语:让生成话语焕发课堂活力
        (四)课程评价话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第七章 过程哲学课程话语的同类比较——一种基于课程理解的考察
    一、“课程话语”与“课程理解”的关系逻辑
        (一)“课程话语”来自于“课程理解”
        (二)“课程话语”造就“课程理解”
        (三)两者通过意义不断地互相“重塑”
    二、“课程理解”概念解读
        (一)“课程理解”的哲学原理
        (二)“课程理解”的方式机制
        (三)“课程理解”的取向
        (四)“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三、课程话语的比较——以几种主流的视角为例
        (一)主智主义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二)经验本位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三)实践范式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四)人本主义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五)现象学派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六)后现代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结语
    一、对过程哲学课程话语的研究总结
    二、对未来中国课程话语体系建设的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维特根斯坦哲学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西方哲学观的源流与语言论哲学观的兴起
    第一节 古代本体论的哲学观
        一、本体论哲学观的概况
        二、本体论哲学观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第二节 近代认识论的哲学观
        一、认识论哲学观的概况
        二、认识论哲学观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第三节 现代语言论的哲学观
        一、语言论哲学观对本体论哲学观和认识论哲学观的超越
        二、欧陆的语言哲学观
        三、英美分析的语言哲学观
        四、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哲学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哲学即语言分析
        一、逻辑语言分析哲学观
        二、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观
        三、通过语言分析治疗哲学
    第二节 哲学与科学、宗教、美学的界限
        一、哲学与科学的界限
        二、哲学与宗教的界限
        三、哲学与美学的界限
    第三节 哲学即实践
        一、作为语言分析的哲学实践
        二、作为生活形式的哲学实践
        三、哲学实践与形而上学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影响、意义与限度
    第一节 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影响
        一、对语言分析哲学观的影响
        二、对实用主义哲学观的影响
    第二节 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意义
        一、强调了逻辑对于哲学的意义
        二、推动了哲学向实践的回归
    第三节 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限度
        一、过于注重逻辑分析消解了哲学的终极关怀
        二、过于注重思想描述消解了哲学的批判本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研究缘起
    第一节 法治话语:为何研究
        一、法治话语为擘划法治图景提供支撑
        二、法治话语为法治建设提供指引和规范
        三、法治话语为推动法治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节 演化与转向:法治的中国话语流变
        一、近代以前中国“法治”的话语变迁
        二、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演进
        三、话语发展的转向与变化
    第三节 问题与思考:法治话语的研究指向
        一、话语体系的建设存在完善空间
        二、话语发展的路径需要深入探寻
        三、话语传播的世界面向需要持续强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治话语的理论基础及含义解读
    第一节 话语的理论
        一、话语理论的代际发展
        二、代表性观点:福柯、维特根斯坦与哈贝马斯
        三、话语的属性及其含义
    第二节 法治话语的含义
        一、相关概念比较
        二、相关概念的评述
        三、法治话语的含义
    第三节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
        一、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建构逻辑
        二、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实践特征
        三、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类型思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治话语的结构体系
    第一节 法治话语体系的“形”
        一、“形”的含义:外部形式
        二、对宏观结构的分析
        三、对微观结构的解读
    第二节 法治话语体系的“意”
        一、“意”的含义:内部理念
        二、内部理念的特征
        三、内部理念的要素
    第三节 法治话语体系的结构融贯性
        一、结构融贯性的含义
        二、结构融贯性的要求
        三、结构融贯性的完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代表性法治话语诠释
    第一节 全面依法治国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话语内涵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话语功能
    第二节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一、“新十六字方针”的话语意蕴
        二、“新十六字方针”的话语功能
    第三节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一、“一体建设”的“形意”解读
        二、“一体建设”的话语功能
    第四节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一、权力监督的话语内涵阐发
        二、权力监督话语的意义
    第五节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话语分析
        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战略阐释
    第六节 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一、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话语释义
        二、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话语效果
    第七节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
        一、法治与德治话语结合的特征
        二、德治与法治话语结合的作用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发展
    第一节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发展方向
        一、法治话语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二、法治话语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尊重和彰显法治话语的逻辑
        一、逻辑之于法治话语的功能
        二、法治话语的逻辑准则
    第三节 坚持法律至上的体系思维
        一、体系思维对于法治话语发展的意义
        二、审慎把握话语体系的开放标准
        三、立足法律方法论完善和发挥法治话语功能
        四、推动道德话语和法治话语有机融合
    第四节 全面完善话语方式,科学充实话语内容
        一、全面完善法治话语方式
        二、科学充实法治话语内容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话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萧红话语中的主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意义
    四、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主体研究:现状与反思
    第一节 前人对于主体的研究概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体研究的相关维度
        一、指示语维度
        二、语法概念维度
        三、信息维度
        四、主题的维度
        五、施事的维度
        六、修辞学维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分析主体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结构主义语言学
        一、索绪尔的主体的研究
        二、布拉格学派
        三、语符学派
        四、美国描写学派
    第二节 系统功能语言学
        一、韩礼德的主位定义
        二、对于主位的争议
    第三节 主体与可及性理论
        一、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可及性理论
        二、阿里尔的可及性理论
    第四节 主体与指称
        一、密尔的观点
        二、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三、斯特劳森的观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萧红话语中的主体功能
    第一节 主体定义和分类
        一、已有的主体的分类
        二、本文的主体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主体的修辞功能
        一、简明扼要功能
        二、对照功能
        三、凸显心理特点
        四、比喻
        五、具有东北特色的主体变异
    第三节 主体的指称功能
        一、主体的指代功能
        二、主体的回指功能
    第四节 主体的语篇功能
        一、话题层面的语义追加
        二、话题的连贯性
        三、话题转移
    第五节 主体的人际功能
        一、调节功能
        二、评价功能
        三、表达情感功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萧红话语中所构建的主体生活世界
    第一节 主体构建的意识形态
        一、歧视
        二、人类的物化
    第二节 主体与存在
        一、具体空间
        二、抽象空间
    第三节 主体的符号学概念
        一、形象
        二、隐喻
        三、象征
    第四节 主体的生活视角
        一、主体“我”的视角
        二、零说话人主体视角
        三、信息视角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局限与不足
    四、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伟大传统”的继承者:战后人文主义论争中的英国自由人文主义女作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导论
    一 人文主义:历史·内涵·成就
    二 战后思想论争中人文主义遭遇的挑战与嬗变
    三 英国人文主义,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观,及现实主义小说传统
    四 三位英国女作家及其(自由)人文主义立场
第一章 默多克的道德人文主义
    第一节 抗击“唯我论”:与萨特存在主义思想观念的交锋
    第二节 爱若斯归来:作用于“视像”的内向性道德努力
    第三节 走向神秘主义:对人文主义深层立场的改写
第二章 德拉布尔的文学人文主义
    第一节 “女性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女性人物的主体塑造
    第二节 光辉灿烂的生活之路:“后现代转向”与人文主题拓疆
    第三节 主体重构与他者伦理:跨文化跨时空的人性联结
第三章 史密斯的新自由主义人文主义
    第一节 预响的警钟:《白牙》与尼采反自由主义思想的对话
    第二节 “唯有联结”:从“9·11”到《论美》的自由主义辩护
    第三节 小说形式新辩:传统风格的回归与后现代现实主义
结论
引用文献
致谢

(7)塞拉斯认识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塞拉斯认识论思想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结构
第一章 塞拉斯认识论思想的缘起
    第一节 塞拉斯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
        一、哲学与科学的新发展
        二、塞拉斯的哲学经历
    第二节 塞拉斯认识论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康德的认识论思想
        二、现代分析哲学传统
        三、美国实用主义的传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拒斥所予神话:对经验论基础主义的批判
    第一节 对感觉材料理论的批判
        一、所予论的嬗变
        二、感觉材料理论的模糊性
        三、感觉材料语言理论中的所予性
    第二节 对表象化理论的批判
        一、“是”与“看起来”之间的逻辑
        二、“看起来”的非命题性质
    第三节 对所予神话的治疗方案
        一、理由的逻辑空间与知识的规范性描述
        二、概念整体论
        三、可误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在、认识与语言
    第一节 常识与科学的认识论意义
        一、外显影像与科学影像的区分
        二、两种影像在认识中的地位
    第二节 理论实体的认识论意义
        一、理论的实在性
        二、观察框架和理论框架在认识中的地位
    第三节 认识与语言
        一、对行为主义的修正
        二、言语行为主义视角下的心理唯名主义
        三、对休谟经验论的改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真理与语用
    第一节 塞拉斯的真理观
        一、真理的语义维度
        二、真理的图像维度
    第二节 规范与真信念
        一、信念、推理与规则
        二、准规范功能主义
    第三节 知识的辩护
        一、非推理性的辩护
        二、观察报告的辩护地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塞拉斯认识论思想的理论反思
    第一节 塞拉斯认识论思想的哲学坐标
        一、塞拉斯认识论思想的特征
        二、塞拉斯认识论思想的价值
        三、塞拉斯认识论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塞拉斯认识论思想的理论困境
        一、塞拉斯认识论思想的张力
        二、塞拉斯认识论思想困境的可能出路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哈贝马斯形式语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价值与意义
        1.1.1 研究形式语用学的意义
        1.1.2 从语用意义出发重构形式语用学的价值
        1.1.3 深入探析形式语用学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形式语用学概念厘清
第二章 形式语用学的创立背景及思想渊源
    2.1 社会文化背景
    2.2 理论背景
        2.2.1 困境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社会批判理论
        2.2.2 哲学的“语言转向”
    2.3 形式语用学的思想渊源
        2.3.1 对索绪尔和莫里斯语言学思想的继承性批判
        2.3.2 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思想及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继承性发展
        2.3.3 对形式语义学、意向主义及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的批判性继承
        2.3.4 对奥斯汀、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辩证性扬弃
        2.3.5 对阿佩尔先验语用学的批判性吸收
第三章 形式语用学的内容建构
    3.1 基本单位:言语行为
        3.1.1 “言语行为”的基本内涵
        3.1.2 重构言语行为理论——双重结构的言语行为理论
        3.1.3 “言语行为”的特征
    3.2 方法:合理重构
        3.2.1 合理重构的内涵及缘由
        3.2.2 合理重构的材料
        3.2.3 合理重构的方法
    3.3 内核:语用意义
        3.3.1 语用意义概念
        3.3.2 言语行为与意义理论
        3.3.3 语用意义与有效性要求
    3.4 原则与途径:共识和商谈
        3.4.1 共识
        3.4.2 商谈
    3.5 终极预设背景:理想的言谈情景
第四章 形式语用学的哲学旨趣
    4.1 对语用学的再发展——融通先验与经验的语用学
    4.2 对主体性哲学的扬弃——基于主体间性的语言哲学
    4.3 对理性的再审视——开出理性的交往之维
    4.4 对意义理论的再建构——依凭生活世界的语用意义
第五章 形式语用学的意义与局限
    5.1 意义
        5.1.1 交往行为理论的一般规范前提
        5.1.2 对话伦理学的语用基础
        5.1.3 形式语用学的现实意义
    5.2 局限
        5.2.1 形式语用学的乌托邦色彩
        5.2.2 形式语用学抽象与静态之特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西方哲学语用思维建构与俄罗斯语用思维建构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0.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
    0.3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0.4 研究思路
    0.5 研究方法
    0.6 语料来源
1.研究综述
    1.1 西方哲学语用思维建构
    1.2 俄罗斯语用思维建构
2.西方哲学语用思维建构
    2.1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日常语言转向
        2.1.1 “语言游戏”说
        2.1.2 “意义即使用”论
    2.2 言语行为理论建构机制
        2.2.1 言语行为理论初创
        2.2.2 言语行为理论细节探究
        2.2.3 言语行为理论原创性和突破性
    2.3 交往行为理论建构机制
        2.3.1 普遍语用思维建构
        2.3.2 交往行为理论建构机制
        2.3.3 哈贝马斯语用思维建构启示
    2.4 本章小结
3.俄罗斯语用思维建构新视角
    3.1 从研究“人说的语言”到研究“说语言的人”
        3.1.1 语言个性
        3.1.3 言语肖像
    3.2 从研究结构到研究功能
        3.2.1 “由里及表”视角
        3.2.2 “由表及里”视角
    3.3 从“言语行为理论”介评到“言语活动”全面探究
        3.3.1 言语行为
        3.3.2 心智行为
        3.3.3 行为模式
    3.4 本章小结
4.语用思维建构与现实
    4.1 日常语言本质
        4.1.1 语言是工具
        4.1.2 语言是符号
        4.1.3 语言是本体
    4.2 日常语言与思维
    4.3 日常语言语用探究与现实
        4.3.1 言语行为理论与程式化言语行为
        4.3.2 交往行为理论与网络社交失范
        4.3.3 语言个性和言语肖像理论与跨文化交际
        4.3.4 功能语法与外语学习
5.结束语
    5.1 本研究结论
        5.1.1 语用思维建构须基于特定哲学认识论基础
        5.1.2 语言研究须回归现实、为现实服务
    5.2 本研究不足之处
    5.3 未来研究取向
参考文献

(10)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乔姆斯基生平简介
    1.2 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预期目标
第2章 乔姆斯基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2.1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2.2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
    2.3 乔姆斯基语言哲学观的提出
第3章 乔姆斯基的天赋语言观
    3.1 乔姆斯基对传统经验论语言观的批判
    3.2 天赋语言观的内容及特点
    3.3 由天赋语言观到生成转换语法
第4章 生成转换语法
    4.1 基本概念
    4.2 生成转换语法的理论内容
    4.3 生成转换语法的应用
第5章 对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思想的评价
    5.1 天赋语言观念正确解析了人的语言能力
    5.2 生成转换语法带来的革命性突破
    5.3 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的不足之处
第6章 结语
    6.1 对语言的反思
    6.2 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点及其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文化观研究[D]. 季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过程哲学课程话语体系构建研究[D]. 李栋.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3]维特根斯坦哲学观探析[D]. 魏宏宇.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4]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研究[D]. 邹鹏.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5]萧红话语中的主体研究[D]. 张云玲.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6]“伟大传统”的继承者:战后人文主义论争中的英国自由人文主义女作家[D]. 林懿. 南京大学, 2019(02)
  • [7]塞拉斯认识论思想研究[D]. 徐德凯.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8]哈贝马斯形式语用学研究[D]. 成妍. 西北大学, 2019(01)
  • [9]西方哲学语用思维建构与俄罗斯语用思维建构新视角[D]. 任燕燕.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10]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探析[D]. 唐维. 西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及其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