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蝮蛇抗栓酶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于洋[1](2020)在《针刺、穴位注射对庆大霉素中毒小鼠耳蜗损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实验研究,验证针刺、穴位注射的治疗方法,可降低GM诱导耳毒性小鼠耳蜗的损伤,从而保护耳蜗毛细胞、螺旋神经节形态的完整性,降低ABR阈值;并促进耳蜗组织抗氧化酶合成,提高内耳抗氧化损伤能力;影响NrF2信号通路基因转录、蛋白表达,拮抗庆大霉素诱导毛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分五组实验,每组实验前分组、造摸、给药、治疗、脑干电位测试均相同。选取正常健康昆明小鼠48只(96只耳),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Ⅰ、阴性对照组:第1至10天,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5ml/Kg。Ⅱ、模型组(GM):第1至10天,每日腹腔注射GM,100mg/kg。Ⅲ、阳性药组(GM+EGB):第1至10天,每日8:30腹腔注射GM,100mg/kg。从第2天-第10天腹腔注射EGB,7mg/kg;Ⅳ,针刺组(GM+针刺):第1至10天,每日8:30腹腔注射GM,100mg/kg。从第2天-第10天取听宫、听会、翳风针刺,留针10分钟。Ⅴ、穴位注射组(GM+穴位注射):第1至10天,每日8:30腹腔注射GM,100mg/kg。从第2天-第10天取听宫、翳风、耳尖穴位注射。Ⅵ、针刺+穴位注射组(GM+针刺+穴位注射):第1至10天,每日8:30腹腔注射GM,100mg/kg。从第2天-第10天取听宫、听会、翳风针刺,留针10分钟。于听宫、听会、翳风穴位注射。各组小鼠停药后第一天进行ABR检测,与模型组比较ABR阈移。分析针刺、穴位注射在庆大霉素诱导耳聋小鼠听阈的影响。根据不同实验对耳蜗组织要求不同,运用不同提取方式,分别提取耳蜗组织,观察耳蜗毛细胞形态及数量变化,分析耳蜗组织抗氧化系统的变化,观察NRF2信号途径基因转录水平改变,比较NRF2信号途径相关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1.模型组ABR检测结果阈移为17.50±2.43,与阴性对照组1.67±1.6比较,P<0.001,具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成功建立了庆大霉素诱导耳聋模型,阳性对照组、针刺组、穴位注射组、针刺加穴位注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阈移,而且低于模型组,针刺加穴位注射组较模型组差异显着。2.阴性对照组耳蜗内、外毛细胞排列整齐,而模型组耳蜗内、外毛细胞均有损失,排列不整齐。阳性对照组、针刺组、穴位注射组、针刺加穴位注射组毛细胞皆有不等的损失,排列趋于整齐,其中针刺加穴位注射组毛细胞丢失最少,即治疗效果最佳。3.在抗氧化应激实验中,针刺、穴位注射治疗后SOD、GSH-PX活力提高,GSH-PX活力降低。4.针刺,穴位注射后,检测耳蜗组织内的Nrf2,HO-1及NQO1的表达增高。5.免疫组化实验中,针刺、穴位注射治疗后HO1、NQO-1、Nrf2在HC、SGN中的表达增加,caspase-3表达减少。免疫组化照片中,HO1、NQO-1、Nrf2在HC、SGN两组照片,针刺加穴位注射组的表达阳性程度较高,caspase-3两组照片,针刺加穴位注射组的表达阳性程度较低。结论:1.GM可诱导耳毒性,提高小鼠ABR阈值;破坏毛细胞、螺旋神经节形态,诱导细胞死亡。2.针刺组、穴位注射组治疗能够减轻GM的耳毒性,减少GM对耳蜗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的损伤,保护毛细胞、螺旋神经节形态完整性,降低ABR阈值。3.庆大霉素破坏耳蜗组织的抗氧化系统,抑制抗氧化酶系统合成。针刺、穴位注射可促进抗氧化酶合成,提高内耳抗氧化损伤能力。4.针刺、穴位注射治疗对庆大霉素诱导的耳聋小鼠耳蜗组织NrF2信号通路基因转录、蛋白表达有显着影响,激活抗氧化应激机制,拮抗庆大霉素诱导毛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作用。5.在各治疗组中针刺+穴位注射组治疗的作用效果最佳。
周清[2](2009)在《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及其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段晓欢[3](2008)在《中药耳聋2号冲剂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耳聋2号冲剂治疗突发性聋[中医属暴聋(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为中药治疗本病提供客观依据,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6年11月至2008年3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药门诊耳鼻喉科就诊的、符合入选条件的突发性聋患者54例(76耳),依据病程长短分为病程小于1周(包括7天)的A区组和病程大于1周的B区组,各区组内的患者依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A区组的观察组19耳,对照组19耳;B区组的观察组19耳,对照组19耳。观察组采用中药耳聋2号冲剂加西药(凯时注射液2ml、维生素B1 100mg、B12500ug)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凯时注射液2ml、维生素B1 100mg、B12500ug)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区组内观察组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统计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个区组间的观察组比较结果显示病程对疗效的影响具有显着意义(P<0.05)。结论:本课题研究证明:第一、中药耳聋2号冲剂治疗突发性聋临床疗效肯定:第二、中西药联合治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第三、病程对疗效的影响具有显着意义;第四、突发性聋伴眩晕症状者预后较差;第五、疗前耳聋程度与预后无必然联系;第六、年龄与耳聋疗效存在相关性。
师帅[4](2008)在《针刺全息穴及耳周腧穴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全息穴及耳周腧穴针刺治疗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96耳)患者依就诊时间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1,观察组2,观察组3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有25耳,观察组2有23耳,观察组3有24耳,对照组有24耳。观察组1采用针刺全息穴及耳周腧穴配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2采用耳周腧穴配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3采用全息穴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2周后,以电测听结果为判定标准观察疗效,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依据“突发性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析”中的疗效分级,观察组1疗效明显优于其他组(p<0.05);上升型、峰谷型及平坦型听力曲线的疗效优于下降型及全聋(P<0.05);突发性聋伴眩晕的疗效低于不伴眩晕疗效(P<0.05);病程与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病程越短突聋疗效越明显。结论:第一、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全息穴及耳周腧穴针刺治疗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疗效肯定。第二、病程对疗效的影响具有显着意义,突发性聋的患者应该尽早就医,以最大限度减少其听力损失。第三、听力曲线与预后有着必然的联系。第四,眩晕对疗效的影响具有显着意义,不伴眩晕患者预后较好。
王湘芸[5](2006)在《中医综合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突发性聋是耳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又是至今尚未充分认识的一种疾病。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很多,众多医家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但由于突发性聋的临床特殊性,如病因不明、预后受多因素影响、存在自愈倾向等,致使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公认有效的。基于突发性聋的治疗现状,本着体现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的思想,通过对突发性聋进行中医综合治疗,以全面了解从中医角度治疗本病的确切疗效,并探索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实验组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住院部2004年12月到2006年2月收入院的突发性聋患者组成,将口服中药(辩证分型治疗)、静滴中成药针剂(红花注射液、香丹注射液)、针灸(针刺、穴位注射和穴位贴压)及声信息等多种临床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手段结合起来,组成治疗方案,并从既往5年的突发性聋病例中按标准以一比一的比例抽取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历史对照研究,观察中医药综合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结果:(1)总体疗效: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例各35例,两组在病程、年龄、伴随眩晕的比例、耳聋程度等方面都有可比性(P>0.05)。实验组痊愈8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8.6%,痊愈率为22.9%;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1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54.3%,痊愈率为8.6%。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的治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方案为患者节约了时间和费用。(2)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两组病例的病程长短与疗效都存在相关性(P<0.05)。两组病例的年龄、耳聋程度与疗效无相关性(P>0.05)。实验组病例发病时伴随眩晕者的疗效差于不伴随眩晕者(P<0.05),而对照组病例是否伴有眩晕与疗效不存在相关性(P>0.05)。实验组的中医证型与疗效无相关性(P>0.05)。实验组病例中未加用高压氧治疗者的疗效好于加用高压氧治疗者(P<0.05)。 结论:(1)中医综合方法治疗突发性聋35例,总有效率为68.6%,痊愈率为22.9%。(2)突发性聋的病程与疗效存在相关性,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就诊时间在2周以内的,效果较好,就诊时间在2周以后的,疗效较差,说明突发性聋一旦发病,需要及时就诊,一旦超过2周时间,预后大多不良。(3)患者年龄、发病时是否伴随眩晕症状及耳聋程度与突发性聋的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结论尚不明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本组资料中观察到,中医综合疗法中加入高压氧使疗效降低,因此对于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聋应慎用。
孙玲玲[6](2006)在《脑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对突发性耳聋中医治疗指导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涵义:突发性耳聋也称特发性或特异性耳聋,为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为中度或重度。其发展过程常较快,几小时至几天,可以伴有耳内鸣响及眩晕。除第Ⅷ颅神经外,一般无其他颅神经症状。以40~60岁成年人发病率最高,其发病多只累及单耳,且春秋季节容易发病。 目的:通过运用TCD对于椎动脉血流情况的观察,以助于临床中的中医辨证,从而指导中医药的治疗。 方法:本研究属于临床前瞻性研究,采用序惯研究的方法。将因听力突然下降而确诊为突发性耳聋的患者收住入院,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辨证施治,且运用目前临床中常用的中成药如脉络宁、丹参注射液等,并辅以中医针灸治疗及西医治疗方法如激素等。治疗10天后,按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诊断疗效标准,评价疗效。患者入院时纯音测听、声阻抗、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客观评价患者听力水平;脑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椎动脉血流状态。 结果:在统计中我们发现TCD异常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TCD正常的患者,因此TCD异常的患者临床辨证中当有气滞血瘀的存在,在治疗中尽早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是有意义的,从而证实了TCD对于突聋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导性作用。
李德炳,冯勇,王槐富[7](2004)在《突发性聋治疗的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陈桂才[8](2004)在《突发性耳聋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强,杨立新,蒋瑛,赵伍西,徐本卫[9](2001)在《抗凝药物对突发性聋疗效的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药物的降粘效应对突发性聋(突聋)的疗效。方法 对160例突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分别采用力源溶栓酶(A组)、蝮蛇抗栓酶(B组)、尿激酶(C组)、低分子右旋糖配加丹参(D组)治疗,互为平行对照。结果 各组间总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A组与B、C、D各组显效率+痊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 .05)。经血液流变学检查87例为高血粘滞症(54.4%,87/1 60),对其中血纤维蛋白原值>400mg/dl患者79例疗效观察显示:A组总有效率为84 .2%、B组为67.2%、C组为64.7%、D组为68.6%,A组疗效明显优于B、C、D各组。结论 对早期突聋患者采用不同抗凝药物治疗,其听力改善程度是有差别的。力源溶栓酶为治疗伴有高血粘滞症突聋患者的有效药物,早期使用,可提高疗效。
周琼[10](2000)在《蝮蛇抗栓酶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蝮蛇抗栓酶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蝮蛇抗栓酶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穴位注射对庆大霉素中毒小鼠耳蜗损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概述 |
2.现代医学对耳聋的研究概况 |
3.中医对耳聋的研究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基底膜分离和毛细胞染色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实验三 针刺、穴位注射治疗对庆大霉素诱导的耳毒性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步骤 |
3 实验结果 |
实验四 针刺、穴位注射对庆大霉素诱导的耳聋小鼠耳蜗组织 NRF2X 信号途径基因转录的影响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步骤 |
3 实验结果 |
实验五 针刺、穴位注射对庆大霉素诱导的耳聋小鼠耳蜗组织 NRF2X 信号途径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设备 |
3 实验材料 |
4 实验步骤 |
5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2)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及其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 |
1.1 感染理论 |
1.2 血管理论 |
1.3 自身免疫理论 |
1.4 膜迷路破裂 |
2 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 |
3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原则 |
4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法 |
4.1 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 |
4.2 糖皮质激素药物 |
4.3 降低血黏度和抗凝药物 |
4.4 神经营养举药物 |
4.5 镁制剂的治疗 |
4.6 供氧治疗 |
4.7 持续的硬膜外阻滞治疗 |
4.8 形状神经节阻滞术 |
4.9 中医药治疗 |
(3)中药耳聋2号冲剂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对暴聋的认识 |
1.古代医家对暴聋的认识 |
2.现代医家对暴聋的认识 |
3.暴聋从"瘀"论治的观察研究 |
4.针灸治疗 |
二、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聋的认识 |
1.流行病学 |
2.病因病机 |
3.临床表现及检查 |
4.突发性聋的西医治疗方法 |
5.突发性聋预后相关因素研究概况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1.一般资料 |
2.区组内各组病例的一般情况 |
3.诊断标准 |
4.分级标准 |
5.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6.安全性评价标准 |
二、试验方法 |
1.试验设计 |
2.药物与剂量 |
3.用药方法 |
4.仪器来源 |
5.试验步骤 |
6.注意事项 |
三、观察项目及指标 |
1.一般情况 |
2.一般体格检查 |
3.影响疗效因素 |
4.疗效性观测 |
四、疗效评定标准 |
1.听力疗效评定 |
2.耳鸣疗效评定 |
3.眩晕疗效评定 |
五、结果与分析 |
1.耳聋症状疗效分析 |
2.耳鸣症状疗效分析 |
3.眩晕症状疗效分析 |
4.疗前耳聋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
5.年龄与耳聋疗效的关系 |
6.典型病例 |
讨论 |
一、立题依据 |
二、方药论述 |
三、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四、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
1.病程因素 |
2.年龄因素 |
3.是否伴随眩晕症状 |
4.耳聋程度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4)针刺全息穴及耳周腧穴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学对突发性聋的认识 |
(一) 古代医家对突发性聋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家对突发性聋的认识及治疗 |
二、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聋的认识 |
(一) 病因 |
(二) 突发性聋的诊断标准 |
(三) 治疗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研究对象及分组 |
(二) 耳聋诊断标准 |
(三) 耳聋程度评价标准 |
(四)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二、治疗方法 |
三、疗效评定标准 |
1. 观察指标 |
2. 突聋疗效判定(疗效分级) |
四、数据记录结果与统计学分析 |
1. 治疗前各组病例的一般情况见下列各表 |
2. 治疗后各组病例的一般情况见下列各表 |
讨论 |
一、选穴依据 |
二、解剖学基础 |
三、临床疗效分析 |
四、全息穴及耳周腧穴针刺治疗突发性聋的机理讨论 |
1. 针刺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及内耳微循环的改善作用 |
2. 针刺对甲皱微循环的改善作用 |
3. 针刺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4.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组织钙(Ca~(2+))含量的影响 |
5. 全息穴的机理 |
针刺全息穴及耳周腧穴治疗突发性聋的注意事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5)中医综合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突发性聋的治疗现状 |
(一) 中医治疗突发性聋的研究现状 |
(二) 西医治疗突发性聋的研究现状 |
(三) 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聋的研究现状 |
(四) 评价与展望 |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耳聋程度分级标准 |
(三) 治疗方法 |
(四) 疗效判断标准 |
(五) 对照组的选择 |
(六) 统计分析 |
三、结果 |
(一) 一般资料 |
(二) 疗效 |
(三) 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
四、讨论 |
(一) 研究方法分析 |
(二) 疗效分析 |
(三) 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脑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对突发性耳聋中医治疗指导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综述 |
临床研究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附录 |
(7)突发性聋治疗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蝮蛇抗栓酶 |
2 东菱克栓酶 (巴曲抗栓酶) |
3 金纳多 |
4 血栓通 |
5 灯盏花注射液 |
6 伐昔洛韦 |
7 前列腺素脂微球制剂 (lipo PGEI) |
8 脑活素 |
9 利多卡因 |
10 三磷酸胞苷 (CTP) |
11 葛根素 |
12 混和氧 |
13 类固醇 |
14 He-Ne激光 |
(8)突发性耳聋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和发病机理 |
1.1 病毒感染 |
2.1 内耳供血障碍 |
1.3 自身免疫功能和膜迷路破裂。 |
2. 治疗进展 |
2.1 西医疗法 |
2.1.1 血管扩张剂 |
2.1.2 抗血栓形成剂和纤维溶栓剂 |
2.1.3 糖皮质激素 |
2.2 中医疗法 |
2.3 中西医结合疗法 |
3. 结束语 |
(10)蝮蛇抗栓酶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 |
1.1 脑血栓形成: |
1.2 颅脑外伤: |
1.3 左房附壁血栓及心室内附壁血栓: |
1.4 突发性聋: |
1.5 难治性肾病综合症 (肾综) : |
1.6 糖尿病并发症: |
1.7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痴呆: |
1.8 急性期脑出血: |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 |
2 不良反应 |
四、蝮蛇抗栓酶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穴位注射对庆大霉素中毒小鼠耳蜗损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 于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及其治疗研究进展[J]. 周清.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02)
- [3]中药耳聋2号冲剂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段晓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1)
- [4]针刺全息穴及耳周腧穴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观察[D]. 师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1)
- [5]中医综合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D]. 王湘芸.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6]脑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对突发性耳聋中医治疗指导作用研究[D]. 孙玲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4)
- [7]突发性聋治疗的新进展[J]. 李德炳,冯勇,王槐富.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4(05)
- [8]突发性耳聋临床研究进展[J]. 陈桂才. 海南医学, 2004(04)
- [9]抗凝药物对突发性聋疗效的观察[J]. 刘强,杨立新,蒋瑛,赵伍西,徐本卫.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1(03)
- [10]蝮蛇抗栓酶的临床应用[J]. 周琼. 广州医药,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