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津港港口铁路管理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贾玉成[1](2021)在《天津港多式联运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笔者以海铁联运为核心,对天津港多式联运体系的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发现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海铁联运呈现网络布局加速、集疏运水平提升、规模增长、运输效率提升和区域发展联动效应等一系列成效。与之相对,海铁联运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具体表现为运量占比偏低、基础设施滞后、港口和场站之间衔接效率低以及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方面。据此,推动海铁联运发展,完善港口多式联运体系的政策安排可以从扩展腹地货运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作业效率、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及打造海铁联运产品方面入手。
吴心意[2](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港口物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连云港港口作为新亚欧大陆东桥头堡和新丝绸之路东端起点,是我国中西部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但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等港口相比,其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运输体系的规模和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连云港港口面临着如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大格局,促进港口物流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本文在对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的基础上,给出了所使用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目前港口物流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后根据所收集的文献和相关资料,对国内和国际上发展较好的港口在物流方面所具有的优势经验,以及各自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探究,从中提取对连云港港口发展可以借鉴的经验。然后通过利用SWOT方法分析了连云港发展港口物流所存在的劣势和优势,以及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构建连云港港港口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进行灰色关联度评价,将连云港港口与周边港口进行比较,以探索符合该港口自身特点的物流体系及对策建议,切实有效地提高连云港的港口物流竞争力。该论文有图18幅,表14个,参考文献75篇。
孔翌[3](2020)在《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铁联运是铁路和水路运输相结合的一种运输模式,具体是指出口货物由铁路运输至港口再由港口装船经海运运至目的地,或者进口货物经海运由港口卸船后由铁路运输至最终目的地的过程,集装箱海铁联运就是货物由集装箱装载运输的海铁联运形式。集装箱海铁联运因其在中远距离运输成本上的时间和成本优势,可以有效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天津港的集装箱海铁联运开始的比较晚,目前规模不太大,2018年实现集装箱海铁联运量55万标箱,占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比例仅为3.3%,但天津港集团已经开始重视海铁联运的发展,目前已布局25个内陆港,开通多条至内陆的海铁联运班线,预计未来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将迎来大规模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天津港集团海铁联运运营组织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和占比低、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海铁联运发展需求、港口与场站之间衔接不畅、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服务水平有待完善等方面。在沿海港口纷纷布局海铁联运业务的背景下,天津港有必要针对当前海铁联运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海铁联运运营策略,从而有效提升海铁联运运输规模,在与沿海港口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保证其集装箱业务运输规模的稳定提升。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相关问题,首先对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阐述,在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现有成果,在此基础上给出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技术路线;其次,对本文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详细介绍了海铁联运以及运营策略的概念,介绍本文研究的两个理论基础—物流管理理论和运营理论,对本文用到的两个预测方法—灰色预测模型和指数平滑预测模型进行了介绍;第三,分析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组织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现状包括集装箱运输现状、海铁联运集装箱运输现状以及运营组织现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运营存在问题,最后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分析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运输需求,在对众多模型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模型作为本文预测的基础模型,根据2010-2018年的基础数据得到至2025年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需求量,分析了海铁联运需求量发展变动对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的要求;最后,分别从内陆腹地拓展、基础设施完善、作业流程环节优化、信息技术平台开发以及现代化服务产品五个方面提出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本文研究重点分析了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海铁联运运营策略,可以为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提供支撑。
史航[4](2020)在《天津港汽车物流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津港是我国最早开始汽车滚装运输的码头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沿海汽车物流体系中的重要节点。然而,天津港在经历了“8.12”事故之后,港口吞吐量呈断崖式的下跌,此次事故导致了天津港的客户大量流失,市场占有率下降,虽然吞吐量数据在近几年回升,但是依然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随着汽车生产行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天津港滚装码头的客户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基础业务的基础之上,对于高附加值、一体化的汽车物流服务有了更多的需求。并且天津港目前单一化的汽车物流运作模式也无法与具有先进发展经验的上海港、广州港相媲美;在周边激烈的港口竞争中,天津港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流失。基于以上背景,非常有必要对天津港滚装码头汽车物流业务发展战略进行研究,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环境,扩大自身影响力,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巩固其北方最大滚装汽车物流码头的地位。本文研究天津港滚装码头汽车物流业务的发展战略问题,首先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本文以国内外汽车物流业务研究现状和汽车物流相关理论和服务概念为基础,分析介绍天津港汽车物流发展历程及现状,使用SWOT分析模型,兼顾天津港自身、汽车物流服务市场、国家政策和世界汽车消费等方面的信息;对天津港汽车物流板块的优势、劣势、机遇和不足进行分析,并进行了组合战略分析。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法对天津港滚装码头未来五年的商品车吞吐量进行了预测;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得出最后的天津港滚装码头汽车物流业务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战略保障措施,对码头管理经营或者发展战略制定方面具有参考意义。本文结果表明,天津港吞吐量将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应采取符合天津港自身条件的发展战略,旨在提升天津港汽车物流整体核心竞争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助力。
汤玉巧[5](2020)在《基于PCA-SVR的新时代背景下天津港港口吞吐量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一带一路”和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天津港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城市圈的重要贸易口岸、“一带一路”政策规划的重要战略支点,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强与沿线国家地区的商业往来,进一步完善了港口集疏运网络体系,扩大了港口的辐射能力,巩固了天津港作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固有优势。港口吞吐量是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对其进行合理的预测,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对于港口布局、泊位选址、发展战略以及经营策略都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本文对“一带一路”及京津冀一体化政策下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考虑了港口基础设施情况、集疏运网络体系、腹地经济发展情况、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以及时代背景等几个方面。由此建立影响因素指标变量分析天津港自身建设、腹地经济以及时代背景等对港口吞吐量的影响。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选取的九个指标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累计贡献率达到99%以上的四个主成分作为影响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的关键因素,并将其作为模型的输入数据。再次,为提高预测精度,本文采用非线性建模能力较强的支持向量回归对天津港吞吐量进行预测,并通过实证分析将PCA-SVR组合预测模型与线性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CA-SCR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效果较好,为港口货物吞吐量预测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应用构建好的PCA-SVR组合预测模型对2019-2025年天津港吞吐量进行了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对天津港吞吐量增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未来几年内天津港吞吐量增速呈现下降趋势,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对外贸易商品进出口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河北省港口吞吐量占京津冀港口总吞吐量的百分比这三个指标变量对天津港吞吐量有着较大影响。
吕天石[6](2019)在《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文中提出天津自1860年开埠以来,逐渐成长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进出口港口。至民国时期,天津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洋货进口港。天津港的贸易数据成为反映华北地区经济的重要晴雨表。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下,梳理了1912年至1937年间的天津港进口贸易的各项有关数据,以洋货为抓手深入研究了其在津的进口转运情形、销售流程、售价、商家、消费群体等多种因素,探讨了天津港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的互动关系。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的洋货涵盖了纺织品、食品、五金、工业制品、建筑材料、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燃油类等几大类。本文的研究主体部分按衣、食、住、行这民众日常生活的四方面来分别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进口商品,且多为近代工业制成品作为研究抓手。同时运用大量档案、报刊广告与图表等资料加以阐释民国时期天津港洋货贸易与民众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在“衣”部分,笔者研究了天津港进口的纺织品、成衣、鞋帽与日化用品,探究了这些商品与民众身体变迁的关系。“食”部分则通过研究天津港的进口食品与药品贸易,从而探究这些商品与民众餐饮习俗变迁的关系。“住”的部分通过研究一些与民众居住空间有关的近代特色洋货产品在天津港的进口情形及华北地区的销运情况,探讨了天津港进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行”的部分研究民众出行与沟通。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交通工具、通讯传媒设备与民国时期华北民众的交通方式与沟通方式的变迁。观察进口商品货物类型的变化,则呈现出以纺织品、食品为重点向以工业制成品、交通工具为重点的转变趋势。而进口来源国别的变化趋势更是非常明显,即由英、德、法等老牌欧洲国家向日、美、苏等亚太地区国家,尤其是日本转变。纵观1912年至1937年二十余年间天津港进口贸易,棉布、成衣、日化产品等生活用品改变了民众的衣着与穿戴;面粉、糖类等食品原料或制成制品的进口改变了民众的餐饮习惯与消费意识;五金、机器、电料等则改善了民众的居住空间与生存条件;车辆与通讯工具的进口更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了民众的沟通效率。然而港口贸易的繁盛之下还有许多幻象。首先就是关税主权的丧失使得海外贸易收入并不能用来改善民生,而正常的中外贸易本身就已经是外国压迫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再辉煌的贸易数额都只能是虚假的繁荣。其次在华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洋货所带来的影响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别。大部分普通民众不可能享受到所有进口产品的红利,只能停留在个别进口货品的使用这一层次。第三个幻象来自于洋货与国货的竞争关系。洋货的进口对于民族工业而言有两方面作用:从正面驱动力而言,各类进口产品先进的技术启发了国货的改良,进口机器与外国技师的到来更是直接提升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力;而从反面来看,摧毁民族产业的罪魁正是大量倾销的外国货品。最后,日本因素不容忽视,日本势力在华北地区先倾销后走私的经济侵蚀政策严重破坏了天津港口正常的洋货贸易。至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天津港进口的商品已经全面呈现了由欧美货品向日本货品的趋势。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与华北民众的生活变迁有很大关联性。虽然还存在很多幻象,但这些商品毕竟能够开一时风气之先,为华北地区的民众打开了近代化生活的大门。
宋长利[7](2019)在《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世界港口大国,我国港口规模连续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发展过程中,全球港口呈集聚化发展趋势。我国沿海港口为了提升在全球竞争范围中的整体实力,逐渐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由于港口群形成优势互补、合作互动的港口环境,从而使得港口产生出巨大的聚集经济辐射效应,推动腹地经济不断向港口群四周及内陆扩展。聚集经济效应不仅推动了港口群自身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在我国港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如港口群区域内港口之间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分析港口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建设一个高效有序的港口群整体,发挥港口群聚集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关于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的经验,总结沿海港口群经济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述了中国五大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并分析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其次,对影响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进行分析,对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的效应进行分析。然后,基于2008年至2017年十年间各沿海港口群主要港口的港口吞吐量等生产数据和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对各沿海港口群进行实证分析:基于超效率DEA方法对港口进行产业技术效率评价;对港口产业技术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利用区位熵指标、空间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对港口群港口进行产业集聚水平评价;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利用Geoda软件计算对港口群内各港口间空间经济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本研究结合当前的形势,对各沿海港口群未来经济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针对港口群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总体目的是总结当前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和问题,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各沿海港口群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该研究结果有利于明确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为我国沿海港口群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钟逸雯[8](2019)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国务院1995年作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战略决策以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年来,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自1996年的16402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7.0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由1996年的197.1万TEU增长到2016年的3713万TEU,这是上海港软硬件基础设施全面发展提升,取得巨大成果的结果。上海港基础设施由2006年的1140个码头泊位发展到2015年的1238个码头泊位,上海港先后建成了临港产业区和自贸区,集运输体系日渐完善;软环境方面,航运市场发展井然有序,上海港发布了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并成立了中国港口网,20多年来上海港发展取得了重大性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国际航运竞争形势日趋紧张的今天,如何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上海港20余年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其发展成果,运用调查分析法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对上海港目前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国内外知名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现状,得出对上海港发展的经验启示,包括上海港的优势、差距与不足,然后提出上海港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上海港应从政策方面加以改进,提出促进上海港发展的政策、健全航运法律法规、加快人才培养;第二,上海港应完善物流集疏运体系建设;第三,上海港应重点建设航运软环境,包括加快航运金融和贸易的发展、加快港口腹地经济的建设、抓住自贸区发展的契机;第四,协调上海港与周围港口的发展关系。本文从四个不同角度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对策建议,对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超[9](2019)在《A内陆港至天津港大宗散货运输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A内陆港所在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铁合金生产基地之一,铁合金的冶炼对于有色金属矿石存在巨大的需求,与此同时A内陆港也是我国蒙西和蒙古国煤炭的集散基地,是我国北方煤炭下水码头重要的货源地之一,在我国北煤南运运输大通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天津港是世界知名枢纽港,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其大宗散货业务与A内陆港主要运输货种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产业契合度,实际上长期以来A内陆港与天津港之间已经形成了“去程煤炭、回程有色金属矿石”的公路集约经济型运输模式。但相比于铁路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造成的污染比较大,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017年4月底起天津港全面禁止了汽运煤集港,A内陆港至天津港原有的公路集约经济型运输模式被打破,天津港的大宗散货吞吐量受到很大影响,成为2017年我国唯一一个吞吐量负增长的沿海港口。为应对汽运煤禁止集港,天津港积极开展大宗散货的“公转铁”工作,铁路将成为未来天津港大宗散货集疏港的主要方式。在此背景下,研究A内陆港至天津港大宗散货运输策略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天津港大宗散货流失客户的回流,促进天津港大宗散货运输货种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天津港吞吐量的回升,进一步巩固天津港作为我国北方第一大港的地位。首先,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总结国内外研究文献,进一步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其次,分析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内陆港、大宗散货、运输组织的内涵等;第三,分析A内陆港至天津港大宗散货运输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汽运煤限制集港使货源分流、铁路运输通道运力不足、缺少统一的经营平台、整体竞争力不足、运输服务水平不高等;第四,提出A内陆港至天津港大宗散货运输策略,在指出策略提出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以有色金属矿石和煤炭为运输标的、以铁路“钟摆式”运输为基本框架、以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为操作手段、以全程一体化物流服务为目标等重点策略;第五,提出A内陆港至天津港的大宗散货运输策略实施的对策建议,包括整合各方资源以实现协同经营效果、不断强化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开拓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做好策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工作等;最后,得到本文研究结论,指出本文研究不足之处并基于此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本文研究结论可以为天津港大宗散货运输的实际组织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同时对于其他从事类似业务的港口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宋国维[10](2019)在《天津港内陆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对外贸易量的不断增加,促使了国际多式联运的快速发展。港口是各国多式联运发展的载体,各国纷纷重视港口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港口经济成为各国重点发展对象。随着港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港口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港口之间的竞争已经由最初的基础建设和运营能力演变为腹地资源的竞争。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赢得更广阔的经济腹地和更多的货源来增强港口的竞争力将是天津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内陆建设无水港将成为天津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无水港是与海港功能相同的内陆物流中心,是海港向内陆地区的延伸,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天津港地理位置优越,可通过无水港深化与内陆地区的合作,增强港口对内陆地区的吸引力,开发内陆地区的潜在货源,保持天津港的竞争优势。本文基于上述发展背景,按照“现状分析——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的思路对天津港建设无水港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适合天津港无水港的发展策略,提升港口的竞争力。本文首先系统的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无水港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国内外无水港的建设、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无水港的定义以及战略管理等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无水港战略管理的相关知识。其次运用战略管理知识,对天津港建设无水港的内部环境(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挑战、机遇)分别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天津港SWOT分析矩阵。然后结合环境分析结果以及国内外港口的发展经验,提出天津港建设无水港的战略意图、战略目标以及发展战略。最后提出天津港建设无水港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本文希望通过对天津港无水港发展战略的研究,开拓港口企业建设无水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为港口企业无水港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二、天津港港口铁路管理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港港口铁路管理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港多式联运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津港多式联运发展现状 |
(一)政策支持 |
(二)多式联运物流网络布局加速 |
1. 与多家港口集团共建多式联运物流网络。 |
2. 扩展集疏运网络,实现业务合作多样化。 |
(三)港口集疏运水平提升 |
1. 疏港公路、铁路体系不断完善,集疏运能力提升。 |
2. 全球首个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获批建设,极大提升集疏运智能化水平。 |
(四)海铁联运规模增长 |
1. 集装箱海铁联运规模再创新高,集疏运效率大幅上升。 |
2. 扩展业务市场,寻求海铁联运新突破。 |
(五)区域联动效应初现 |
1.“海上京津冀”运输通道初现规模。 |
2.“四千行动”完善多式联运区域化网络。 |
3. 多式联运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发展。 |
(六)多式联运效率不断提升 |
1. 海铁联运组织方式创新带动效率提升。 |
2. 技术创新带动“散改集”“公转铁”效率提升。 |
二、天津港多式联运存在的问题 |
(一)集装箱海铁联运占比偏低 |
(二)港口与场站之间衔接效率低 |
1. 基础设施能力不匹配,港口和场站两者的集疏运能力存在差异。 |
2. 信息交换和共享不足。 |
(三)物流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
三、推动港口多式联运发展的对策 |
(一)扩展腹地货运量 |
1. 加速内陆无水港建设,增加无水港存量。 |
2. 完善路桥运输体系。 |
3. 加大海铁联运产品推广,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其中。 |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1. 扩充专业集装箱码头数量和场站容量。 |
2. 加快海铁集疏运网络建设。 |
3. 增强海铁联运技术装备制造能力。 |
(三)提升作业效率 |
1. 提高港口与场站的对接效率。 |
2. 提高内部作业效率。 |
3. 完善服务主体之间的合作。 |
(四)加强信息化平台开发建设 |
1. 建立海铁联运统一信息化平台(见图1)。 |
2. 加速物联网在海铁联运场景中的应用。 |
(五)集中力量打造海铁联运产品 |
1. 丰富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方案,夯实以集装箱班列为主导的产品体系。 |
2. 完善海铁联运定价机制。 |
3. 构建全程一体化服务体系。 |
4. 提升“最后一公里”港口集疏运服务力。 |
(2)“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港口物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3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
3.1 连云港港口基本概述 |
3.2 连云港港口基础设施及物流运输现状 |
3.3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地位及优势 |
3.4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
4 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
4.1 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 |
4.2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和国内外港口的联动关系 |
4.3 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对连云港港口的借鉴意义 |
5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与灰色关联度评价 |
5.1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 |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 港口物流发展的灰色关联度评价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6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建议 |
6.1 发挥“一带一路”优势,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
6.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体系 |
6.3 完善物流运输体系构建,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
6.4 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促进特色链网联动发展 |
6.5 改善港区生态环境,提高绿色发展质量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多式联运概念 |
2.1.2 海铁联运概念 |
2.1.3 运营策略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物流管理理论 |
2.2.2 运营管理理论 |
2.3 研究工具 |
2.3.1 灰色预测模型 |
2.3.2 指数平滑预测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组织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现状 |
3.1.1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现状 |
3.1.2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现状 |
3.1.3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组织现状 |
3.2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运营存在问题分析 |
3.2.1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和占比低 |
3.2.2 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需求 |
3.2.3 港口与场站之间衔接不畅 |
3.2.4 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 |
3.2.5 服务水平有待完善 |
3.3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运营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3.1 集团层面对海铁联运重视程度不足 |
3.3.2 铁路集疏运通道体系不完善 |
3.3.3 从事集装箱海铁联运服务参与主体杂乱 |
3.3.4 信息化建设滞后 |
3.3.5 缺乏现代物流服务理念 |
3.4 本章小结 |
4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需求分析 |
4.1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需求影响因素 |
4.1.1 腹经济发展因素 |
4.1.2 技术发展因素 |
4.1.3 运输网络组织因素 |
4.1.4 国家政策因素 |
4.1.5 其他因素 |
4.2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需求量预测模型 |
4.2.1 预测模型比选 |
4.2.2 预测模型建立 |
4.3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需求预测 |
4.3.1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 |
4.3.2 基于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 |
4.3.3 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 |
4.4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需求对海铁联运运营的要求 |
4.5 本章小结 |
5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 |
5.1 拓展内陆腹地以提升海铁联运量 |
5.1.1 加快内陆无水港布局 |
5.1.2 发展陆桥运输 |
5.1.3 推广海铁联运示范工程项目 |
5.2 完善基础设施以提升作业效率 |
5.2.1 加强集装箱码头泊位和堆场建设 |
5.2.2 加快集装箱场站建设 |
5.2.3 加快铁路集疏运网络建设和完善 |
5.2.4 提升集装箱海铁联运技术装备水平 |
5.3 优化作业流程环节以提升服务效率 |
5.3.1 提升场站和港口之间的衔接度 |
5.3.2 减少内部作业流程环节 |
5.3.3 推动服务主体之间的合作 |
5.4 加强信息技术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以提供技术支撑 |
5.4.1 建设海铁联运统一信息平台 |
5.4.2 推进更大范围内的海铁联运信息联动 |
5.4.3 加快集装箱物联网体系建设 |
5.5 推出现代化的服务产品以提升品牌竞争力 |
5.5.1 制定完善的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开行方案 |
5.5.2 完善海铁联运运价形成机制 |
5.5.3 提供全程一体化现代物流服务 |
5.5.4 提升“最后一公里”集港服务能力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天津港汽车物流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1.2.3 综合分析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以及理论 |
2.1 企业战略相关理论概述 |
2.1.1 企业战略相关概念 |
2.1.2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概念 |
2.2 汽车滚装物流业务相关理论概述 |
2.2.1 汽车滚装物流概念 |
2.2.2 汽车滚装物流产业链的特点 |
2.3 战略分析的方法及工具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SWOT分析法 |
2.3.3 指数平滑法 |
3 天津港汽车物流业务分析 |
3.1 天津港汽车物流业务概况 |
3.2 天津港汽车物流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 |
3.2.1 天津港汽车物流业务发展优势分析 |
3.2.2 天津港汽车物流业务发展劣势分析 |
3.3 天津港汽车物流业务发展机遇与威胁分析 |
3.3.1 天津港汽车物流业务发展机遇分析 |
3.3.2 天津港汽车物流业务发展威胁分析 |
3.4 天津港汽车物流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5 SWOT矩阵及发展战略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4 天津港汽车物流业务吞吐量分析与预测 |
4.1 天津港汽车物流内贸业务分析 |
4.2 天津港汽车物流外贸业务分析 |
4.3 三次指数平滑法 |
4.4 基于三次指数平滑法的吞吐量预测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5 天津港滚装码头汽车物流业务发展战略 |
5.1 发展战略定位 |
5.2 发展战略目标 |
5.3 发展战略原则 |
5.4 发展战略重点与实施 |
5.4.1 扩大配套堆场面积满足吞吐量需求 |
5.4.2 稳固现有市场开发潜在市场 |
5.4.3 建设聚集管理的汽车物流园区 |
5.4.4 进一步完善物流增值服务功能 |
5.4.5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
5.5 战略保障措施 |
5.5.1 管理体制保障 |
5.5.2 资金保障 |
5.5.3 信息化建设保障 |
5.5.4 人力资源保障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基于PCA-SVR的新时代背景下天津港港口吞吐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静态港口吞吐量的国内外研究 |
2.1.1 定性预测研究 |
2.1.2 定量预测研究 |
2.2 动态港口吞吐量的国内外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 |
3.1 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
3.1.1 腹地经济发展水平 |
3.1.2 集疏运体系情况 |
3.1.3 对外贸易发展水平 |
3.1.4 新时代政策环境影响分析 |
3.2 .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港口硬件设施 |
3.2.2 港口通过能力 |
3.2.3 临近港口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的组合预测模型构建 |
4.1 主成分分析(PCA) |
4.1.1 基本思想 |
4.1.2 分析步骤 |
4.2 支持向量回归(SVR) |
4.2.1 支持向量机(SVM) |
4.2.2 支持向量回归(SVR) |
4.3 PCA-SVR组合预测模型构建 |
4.4 组合预测模型下的天津港货物吞吐量预测 |
4.4.1 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相关数据的提取 |
4.4.2 数据标准化 |
4.4.3 主成分分析降维 |
4.4.4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构建 |
4.4.5 天津港货物吞吐量预测模型比较分析 |
4.4.6 天津港货物吞吐量需求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背景下天津港发展对策分析 |
5.1 天津港概况 |
5.1.1 天津港港区建设 |
5.1.2 天津港物流规模能力 |
5.2 天津港货物吞吐量预测分析 |
5.2.1 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增速变化趋势分析 |
5.2.2 天津港吞吐量承担京津冀港口总吞吐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
5.2.3 相关结论 |
5.3 新时代背景下天津港发展对策分析 |
5.3.1 增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疏运网络体系 |
5.3.2 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完善协同联动机制 |
5.3.3 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智慧化港口建设 |
5.3.4 加快港口转型升级,推进绿色港口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理路 |
四、概念界定 |
五、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介绍 |
第一章 北方洋货集散地:民国时期的天津港进口贸易总体情况 |
1.1 国际航运视域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港口与进口船舶情况 |
1.2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的情况与变化趋势 |
1.2.1 进口洋货的总体情况 |
1.2.2 进口洋货的历年变化趋势 |
1.3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货品结构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 |
小结 |
第二章 穿戴与装扮 |
2.1 棉纱与棉布——天津港进口大宗纺织品情况 |
2.1.1 棉纱的情况 |
2.1.2 棉布的情况 |
2.1.3 纺织品的贸易——“西货”与“东货”的此消彼长 |
2.2 洋装在身——天津港进口洋装、洋帽及装饰物情况 |
2.2.1 洋装成衣与国产“机制洋装” |
2.2.2 进口洋帽及装饰物 |
2.3 从“多余物”到“必需品”——天津港进口日化用品情况 |
2.3.1 进口香皂与天津制皂工业 |
2.3.2 进口牙膏、香水和其他化妆品 |
小结 |
第三章 饮食与医药 |
3.1 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及相关商品情况 |
3.1.1 面粉与糖——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的规模化 |
3.1.2 农作物种子、肥料——农业相关产品的进口 |
3.1.3 从传统香料到味精——调味品的转变 |
3.2 天津港新式食品、饮料的进口与餐饮风气变迁 |
3.2.1 进口洋酒的销售与管控 |
3.2.2 西式汽水饮料与甜品的引进 |
3.2.3 罐头食品的进口与国产化 |
3.2.4 天津与世界非主要国家食品贸易情形 |
3.3 天津港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进口与转运 |
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工程与居住环境 |
4.1 天津近代住建材料的引进与使用 |
4.1.1 从木材到钢筋水泥——天津进口住建材料的新变化 |
4.1.2 从洋漆垄断到国货崛起——天津油漆工业的奇迹 |
4.2 天津港进口工程机器及设备的情况 |
4.2.1 精密建工仪器的引进 |
4.2.2 大型建工机器的引进 |
4.3 天津港进口贸易下的城市住宅内部空间变迁 |
4.3.1 新式室内用品的进口情形 |
4.3.2 冰箱——现代家用电器的出现 |
小结 |
第五章 交通工具与通讯传媒设备 |
5.1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交通工具的引进 |
5.1.1 汽车入津与民众对汽车的认识 |
5.1.2 自行车的传入及在华北地区的推广 |
5.2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通讯设备的引进 |
5.2.1 无线电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
5.2.2 电话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
5.3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新型传媒设备及传媒技术的引进 |
5.3.1 照相机的引进与国产化 |
5.3.2 电影、电视技术的传播 |
小结 |
第六章 繁盛与幻象:对天津港口贸易与华北民众生活变迁的思考 |
6.1 洋货贸易影响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民众生活 |
6.2 数据繁盛的背后 |
6.2.1 关税与主权 |
6.2.2 城市与乡村 |
6.2.3 洋货与国货 |
6.3 日本因素与走私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港口群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港口群发展相关理论 |
2.1.1 港口群经济 |
2.1.2 规模经济 |
2.1.3 产业聚集与扩散 |
2.1.4 区域经济一体化 |
2.2 港口群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2.3 港口群经济研究相关方法 |
2.3.1 DEA绩效评价理论 |
2.3.2 聚集度评价 |
2.3.3 空间计量经济 |
第3章 我国港口群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
3.1 历史沿革 |
3.1.1 起步阶段(1950-1970 年代) |
3.1.2 恢复建设(1970-1980 年代末) |
3.1.3 快速发展(1980 年代末至1990 年代末) |
3.1.4 形成港口群(2000 年至今) |
3.2 发展现状 |
3.2.1 环渤海港口群 |
3.2.2 长三角港口群 |
3.2.3 东南沿海港口群 |
3.2.4 珠三角港口群 |
3.2.5 西南沿海港口群 |
3.3 我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3.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2 主要成因 |
第4章 港口群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
4.1 国民经济效应 |
4.1.1 港口群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
4.1.2 港口经济效益 |
4.1.3 加强港口群发展对经济促进作用的机制建设 |
4.2 联动发展效应 |
4.2.1 港口群经济对腹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
4.2.2 腹地经济对港口群经济的促进作用 |
4.3 创新发展效应 |
4.4 开放发展效应 |
4.5 技术创新效应 |
第5章 沿海港口群技术效率、产业集聚水平与空间经济分析 |
5.1 我国沿海港口群技术效率评价 |
5.1.1 港口技术效率评价意义 |
5.1.2 基于超效率DEA的港口产业技术效率评价模型 |
5.1.3 港口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 |
5.1.4 我国沿海港口群港口产业技术效率实证分析 |
5.2 我国沿海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水平评价 |
5.2.1 环渤海港口群 |
5.2.2 长三角港口群 |
5.2.3 东南沿海港口群 |
5.2.4 珠三角港口群 |
5.2.5 西南沿海港口群 |
5.2.6 我国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水平总体分析 |
5.3 我国沿海港口群空间经济分析 |
5.3.1 港口群港口间空间经济影响模型建立 |
5.3.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6章 我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6.1 国际贸易环境 |
6.1.1 国际贸易分工 |
6.1.2 国际贸易变化 |
6.2 “一带一路”倡议 |
6.2.1 “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 |
6.2.2 “一带一路”下我国的贸易发展 |
6.2.3 “一带一路”下中俄贸易合作发展 |
6.3 贸易协定影响 |
6.3.1 中美贸易协议 |
6.3.2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 |
6.3.3 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协定 |
6.3.4 TTIP贸易协定 |
6.4 亚太自贸组织 |
6.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
6.6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第7章 对策建议与发展展望 |
7.1 对策建议 |
7.1.1 明确战略定位 |
7.1.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7.1.3 完善公平透明的宏观政策 |
7.1.4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
7.1.5 明确评价与激励机制 |
7.1.6 推动港口群基础设施高效衔接 |
7.1.7 构建一体化运输体制 |
7.1.8 推进智慧港口建设 |
7.2 中国沿海港口群发展展望 |
7.2.1 环渤海港口群——新时代东北振兴、京津冀一体化 |
7.2.2 长三角港口群——长江经济带 |
7.2.3 东南沿海港口群——扩大两岸合作交流 |
7.2.4 珠三角港口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
7.2.5 西南沿海港口群——一带一路、东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
1.2.1 国际航运中心相关研究 |
1.2.2 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相关研究 |
1.2.3 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现状与问题 |
2.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硬环境竞争力现状 |
2.1.1 港口生产经营竞争力现状 |
2.1.2 港口基础设施竞争力现状 |
2.1.3 物流集疏运系统竞争力现状 |
2.1.4 临港产业区竞争力现状 |
2.1.5 航运业竞争力现状 |
2.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竞争力现状 |
2.2.1 政府性环境 |
2.2.2 经济性环境 |
2.2.3 信息环境 |
2.2.4 人力资源环境 |
2.3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
2.3.1 调查目的 |
2.3.2 调查对象的选择 |
2.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3.4 调查结果对港口竞争力发展问题的启示 |
3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战略分析 |
3.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优势分析 |
3.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劣势分析 |
3.3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机会分析 |
3.4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威胁分析 |
3.5 SWOT分析矩阵 |
4 国际航运中心比较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经验借鉴 |
4.1 国内主要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经验借鉴 |
4.1.1 天津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竞争力分析 |
4.1.2 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对比经验分析 |
4.2 国外主要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借鉴 |
4.2.1 国外主要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现状 |
4.2.2 国外主要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经验分析 |
4.2.3 国内外主要航运中心对上海港发展经验启示 |
5 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健全航运中心法律法规体系 |
5.2 加快航运金融和贸易的发展 |
5.2.1 加快航运金融的发展 |
5.2.2 加快航运贸易的发展 |
5.3 加快港口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
5.3.1 扩大出口经济规模 |
5.3.2 重点发展航运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 |
5.4 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 |
5.4.1 大力发展海铁联运 |
5.4.2 促进内河集装箱水路运输的发展 |
5.5 促进上海港与周边港口的协调发展 |
5.6 抓住上海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机遇 |
5.7 加快航运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A内陆港至天津港大宗散货运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2 基本概念综述 |
2.1 内陆港内涵 |
2.1.1 内陆港概念 |
2.1.2 内陆港功能 |
2.1.3 内陆港发展模式 |
2.1.4 内陆港分类 |
2.2 大宗散货内涵 |
2.1.1 大宗散货概念 |
2.1.2 大宗散货种类 |
2.1.3 大宗散货运输模式 |
2.3 运输组织内涵 |
2.3.1 运输组织概念 |
2.3.2 供应链概念 |
2.4 本章小结 |
3 A内陆港至天津港大宗散货运输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A内陆港至天津港大宗散货运输现状 |
3.1.1 天津港大宗散货运输现状 |
3.1.2 A内陆港大宗散货运输现状 |
3.1.3 天津港与A内陆港合作现状 |
3.1.4 A内陆港至天津港大宗散货运输现状 |
3.2 A内陆港至天津港大宗散货运输存在的问题 |
3.2.1 汽运煤限制集港使货源分流 |
3.2.2 铁路运输通道运力不足 |
3.2.3 缺少统一的经营平台 |
3.2.4 整体竞争力不强 |
3.2.5 运输服务水平不高 |
3.3 本章小结 |
4 A内陆港至天津港大宗散货运输策略设计 |
4.1 大宗散货运输策略提出思路 |
4.1.1 运输策略提出的原则 |
4.1.2 运输策略实施的目标 |
4.1.3 运输策略总体框架 |
4.2 A内陆港至天津港大宗散货运输策略重点 |
4.2.1 以有色金属矿石和煤炭为运输标的 |
4.2.2 以铁路“钟摆式”运输为基本框架 |
4.2.3 以平台公司的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为操作手段 |
4.2.4 以全程一体化物流服务为目标 |
4.3 本章小结 |
5 A内陆港至天津港大宗散货运输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5.1 整合各方资源以实现协同经营效果 |
5.2 不断强化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
5.3 开拓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 |
5.4 做好策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天津港内陆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无水港的相关理论 |
2.1.1 无水港的定义 |
2.1.2 无水港的功能 |
2.2 战略管理理论 |
2.2.1 战略管理的定义 |
2.2.2 战略管理的过程 |
2.2.3 理论分析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的环境分析 |
3.1 天津无水港项目发展现状 |
3.2 天津港建设无水港发展环境SWOT分析 |
3.2.1 天津港建设无水港的机会分析 |
3.2.2 天津港建设无水港的威胁分析 |
3.2.3 天津港建设无水港的优势分析 |
3.2.4 天津港建设无水港的劣势分析 |
3.2.5 综合分析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4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制定 |
4.1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制定原则 |
4.2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规划目标与任务 |
4.2.1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目标 |
4.2.2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规划任务 |
4.3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制定 |
4.3.1 天津港内陆无水港项目总体发展战略 |
4.3.2 天津港内陆无水港项目经营发展战略 |
4.3.3 天津港内陆无水港项目职能发展战略 |
4.4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布局定位 |
4.4.1 天津港内陆无水港区域类型 |
4.4.2 天津港内陆无水港属地规划 |
4.4.3 天津港无水港对接平台的口岸港发展定位 |
4.4.4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功能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 |
5.1 增强服务效能提升无水港运营质量 |
5.2 强化内陆无水港项目基础管理 |
5.3 搭建内陆无水港项目发展平台 |
5.4 完善内陆无水港项目物流体系 |
5.5 加强内陆无水港项目管控 |
5.6 推进天津港内陆无水港项目人才建设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天津港港口铁路管理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港多式联运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 贾玉成. 城市, 2021(07)
- [2]“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港口物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吴心意.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研究[D]. 孔翌.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4]天津港汽车物流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史航.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5]基于PCA-SVR的新时代背景下天津港港口吞吐量预测研究[D]. 汤玉巧.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6]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D]. 吕天石. 河北大学, 2019(05)
- [7]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D]. 宋长利. 辽宁大学, 2019(11)
- [8]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研究[D]. 钟逸雯.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9]A内陆港至天津港大宗散货运输策略研究[D]. 刘超.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10]天津港内陆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研究[D]. 宋国维.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