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薄层扫描法测定复方丹皮清肝胶囊中丹皮酚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朱丹丹[1](2021)在《11种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按照规定的处方和工艺加工制成的中药制品,在携带、存储、运输、服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指纹图谱具有专属性强、稳定性好、重现性好的优点,在中成药的质量评价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荧光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的显着特点,三维荧光指纹图谱能更好地体现中成药的整体特征。本论文对11种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进行研究,采用Matlab软件提取三维荧光图谱数据的特征参数,利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考察中成药三维荧光图谱的一致性,对于荧光图谱一致性良好的中成药,采用平均值法分别建立三维荧光指纹图谱。通过与标准品荧光图谱对照,对中成药三维荧光图谱中荧光峰所对应的荧光成分进行鉴别。论文共分5部分。1.绪论。本部分主要对近年来三维荧光光谱法在中成药研究中的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法的相关应用以及11种中成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引用文献264篇。2.荧光光谱法实验条件的考察。利用荧光光谱技术对中成药的荧光图谱进行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对荧光光谱仪仪器条件、样品提取条件进行考察,并通过方法学实验验证方法的可靠性。最佳仪器条件为:响应时间0.5 s、负高压700 V、扫描速度2400 nm·min-1、狭缝宽度5.0/5.0 nm;样品提取条件为:超声温度25℃,清热散结胶囊和金莲花胶囊超声时间15 min,其他9种药物超声时间10 min,甲醇含量100%。方法学实验表明,本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3.四种舒肝利胆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消炎利胆片、护肝片、利胆排石片和金胆片的三维荧光图谱,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对其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广东白鹤与其他三个厂家生产的消炎利胆片三维荧光图谱存在一定差异;四个厂家生产的护肝片、利胆排石片的三维荧光图谱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两个厂家生产的金胆片的三维荧光图谱存在一定差异。采用平均值法对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良好的中成药分别建立了三维荧光指纹图谱。与标准品荧光图谱对照得到初步结果:消炎利胆片中含有咖啡酸和绿原酸;护肝片中含有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金胆片中含有白藜芦醇和虎杖苷;利胆排石片的荧光峰未能与标准品的荧光峰相匹配,未能确认荧光峰所对应的荧光成分。4.四种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金莲花胶囊、清火片、清热散结胶囊和复方穿心莲片三维荧光图谱,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对其一致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四种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采用平均值法对四种中成药分别建立了三维荧光指纹图谱。与标准品荧光图谱对照得到初步结果:四种中成药的荧光峰未能与标准品的荧光峰相匹配,未能确认荧光峰所对应的荧光成分。5.三种止咳平喘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复方桔梗止咳片、咳特灵胶囊和清肺抑火片的三维荧光图谱,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对其一致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五个厂家生产的复方桔梗止咳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良好;云南腾药和修正生产的清肺抑火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良好,云南金柯和云南曲靖生产的清肺抑火片的三维荧光图谱虽然各自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与云南腾药和修正的三维荧光图谱存在一定的差异;三个厂家生产的咳特灵胶囊的三维荧光图谱均存在差异。与标准品荧光图谱对照得到初步结果:复方桔梗止咳片含有绿原酸;咳特灵胶囊和清肺抑火片的荧光峰未能与标准品的荧光峰相匹配,未能确认荧光峰所对应的荧光成分。
石红霞,马静,杨林[2](2018)在《固牙护齿丸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固牙护齿丸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方法用薄层色谱法(TLC)鉴别了该处方中五味子、巴戟天和黄芪药材;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法分别测定了处方中黄芪和丹皮药材中的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和丹皮酚含量。结果五味子、巴戟天和黄芪的TLC图特征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阴性对照无干扰。黄芪甲苷在0.37μg9.25μg(r=0.999 6)的绝对进样量对数值与各自峰面积的对数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4%,RSD为0.81%(n=6),在12 h内稳定性良好;丹皮酚在0.115μg4.612μg(r=0.999 8)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9%,RSD为0.82%(n=6),在12 h内稳定。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重现性好,能够准确有效的控制固牙护齿丸的质量。
汤明杰,张旗,叶永山,苏里,李国梁,宋霁翔,李强,雷海民[3](2013)在《牡丹皮中丹皮酚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牡丹皮是中国传统中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临床应用广泛、历史悠久,其主要药效成分是丹皮酚,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中药现代化的进展,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课题。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丹皮酚的提取、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探讨,为丹皮酚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宋艺君[4](2013)在《丹皮酚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及其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凶险的肿瘤,5年生存率只有7%左右,是全球第五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世界肿瘤患者的致死率中高居第三位。在我国,由于乙肝病毒(HBV)的高感染率而导致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的高发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癌前病变-肝癌是慢性肝病的恶性发展过程,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阻断其向肝硬化方向发展;早期肝癌若得到及时治疗,可提高五年生存率。肝癌前病变是指在慢性肝病中出现的肝细胞不典型增生、腺瘤样增生、肝细胞再生结节、肝细胞小管状化生和卵圆细胞增生,其发展为肝癌的几率高,尤其是肝硬化病灶中出现的异型增生病灶或结节和异型增生的细胞。近年来,虽然肝癌的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临床疗效仍未得到明显提高,因而阻止或延缓肝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预防肝脏癌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肝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研究丹皮酚对肝癌前病变的预防效果及其药动学变化。方法1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的建立建立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发的肝癌前病变大鼠模型,DEN剂量分别为0.0、25、50、75、100mg/kg,给药18周,观察各组病理变化、异型性指数,回归各组异型性指数与造模处理对数小时时程之间的时效曲线,回归各剂量组曲线下面积(AUCi)与对数效能剂量之间的量效曲线,探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的时效关系与量效关系。2丹皮酚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研究建立DEN诱发的肝癌前病变大鼠模型,采用丹皮酚进行预防干预,比较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肝脏病理组织形态学、生化指标、形态计量相关指标的情况,并应用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的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甲胎蛋白(AFP)的表达。3丹皮酚在肝癌前病变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建立DEN诱发的肝癌前病变大鼠模型,分别在病变不同阶段灌胃给予丹皮酚,观察丹皮酚在各阶段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变化,并用免疫组化、RT-PCR的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雌激素硫酸转移酶(estrogen sulfotransferase, SULT1E1)的表达。结果1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的建立在肝脏组织病变上,0.0mg/kg组各时程肝组织病变轻微,可找到灶性细胞水肿、小滴脂变或点状坏死;25.0、50.0mg/kg组随时程,肝组织有“变质-纤维化-肝硬化-异型增生”等阶段性病变;75.0、100.0mg/kg组随时程,肝组织“阶段性病变”出现早、程度重。随时程异型性指数增加,其中,5剂量组分别为0.21%-0.61%、0.20%-1.17%、0.27%-1.55%、0.29%-2.24%、0.30%-2.25%。以异型性指数(肝细胞核/浆体积比校正值),回归0、25、50、75、100mg/kg二乙基亚硝胺造模的半效时程(95%CI)分别为70347(0-)1734(937-3211)、1536(948-2490)、1530(890-2632)、1183(955-1466)h,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0064、0.0084、0.0123、0.0165、0.0167[异型性指数·log(h)]。以曲线下面积,回归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细胞癌前病变的半效剂量为48.255mg/kg。50.000mg/kg造模各时程的异型性指数与核分裂像总数之间呈直线正相关(y=0.0023x-0.0056,r=0.9217,n=10,P<0.01)。2丹皮酚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研究在大鼠一般情况上,模型组大鼠在予DEN腹腔注射第3周以后开始出现一些相关的病态表现,丹皮酚组大鼠病变程度较模型组轻。在大鼠肝脏大体形态上,对照组大鼠肝脏质地光滑柔软,颜色淡红;模型组大鼠肝脏颜色暗红、肿大,可见黄褐色细颗粒状结节生成;丹皮酚组大鼠肝脏表面相对光滑,结节较少、较小,肝脏表现界于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HE染色显示,对照组肝小叶结构正常,肝索呈单行放射状排列在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无变性、坏死,肝窦无狭窄;模型组中央静脉偏离或缺如,肝索排列紊乱,肝血窦狭窄,在汇管区有大量的结缔组织增生,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广泛假小叶形成;可见大量肝细胞异型增生灶及异型增生结节,肝细胞大小不等,核仁明显,细胞核具有多形性;丹皮酚组大部分肝小叶结构接近正常,肝索排列仍较紊乱,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程度较轻,肝细胞异型增生灶和异型增生结节数目明显减少。Mas son染色显示各组大鼠肝纤维化的情况与HE类似,而胶原纤维着色更为明显。相关形态计量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丹皮酚可改善肝细胞异型性,提高单个假小叶体积比,降低单个肥大细胞释放量。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丹皮酚能明显改善肝脏组织炎症,修复损伤肝细胞,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肝细胞的氧化性损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丹皮酚组能明显减少AFP阳性灶数及其面积,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RT-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丹皮酚组AFP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3丹皮酚在肝癌前病变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由d000-d028-d056-d112,对肝细胞损伤逐步加重,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依次减弱。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肝组织均可见EST阳性表达,EST在肝细胞中的表达由d000-d028-d056-d112依次降低,在内皮细胞中的表达由d000-d028-d056-d112依次升高。RT-PCR结果显示,ESTmRNA表达水平由d000-d028-d056-d112依次降低。血液药动学结果显示,丹皮酚高、中、低剂量组,由d000-d028-d056-d112,吸收量和最大吸收浓度增加,表观分布容积和平均滞留时间减小,体内消除速率减小(中剂量组由d056-d112增加)。组织分布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吸收量和最大吸收浓度增加,体内消除速率减小(肺的增加),表观分布容积减小(胃的增加),肝、心、肾、胃的平均滞留时间增加,脾、肺、脑、肠的平均滞留时间减小。肝肾是主要的分布器官。结果表明丹皮酚在模型发展不同阶段的药动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以异型性指数为指标,每隔84h腹腔注射1次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细胞癌前病变的最佳造模剂量为48.255mg/kg,最佳造模累积连续时程为9周。丹皮酚可以明显改善肝癌前病变大鼠的相关指标,降低AFPmRNA表达,具有预防肝癌前病变的作用。建立用UPLC测定大鼠血浆及组织中丹皮酚浓度的方法,通过对丹皮酚在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各个阶段的药动学研究,证实丹皮酚在肝癌前病变模型发展不同阶段的药动学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通过丹皮酚在对照组和肝癌前病变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可知,丹皮酚主要分布在肝肾,其它组织也有分布。雌激素硫酸转移酶在肝脏表达的减少、肾脏表达的增加以及对丹皮酚的外排减少可能是影响其参数变化的主要原因。
白梓静[5](2012)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由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组成,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的发展、高效液相色谱的特点、HPLC在中药含量测定中的应用以及中药材在含量测定时的指标成分选择。研究报告部分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妇炎康冲剂、消炎利胆冲剂、咽扁宁冲剂、皮炎消冲剂、复方生化颗粒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具体包括以下5个部分。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妇炎康冲剂中7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妇炎康冲剂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含量以及同时测定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分别为甲醇-1%醋酸溶液(25:75)、水(A)—甲醇(B),梯度洗脱(0~15min,58%B;15~35min,80%B;35~40min,58%B);检测波长分别为280nm、254nm;流速分别为1.0mL min-1、1.2mL min-1;柱温28℃。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ⅡA分别在1.408~704、1.096~548、1.0976~784、0.6888~492、1.0136~724、0.5824~416、0.5152~368μg·mL-1的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3%、102.1%、100.2%、99.97%、98.93%、100.83%、99.38%,RSD分别为0.86%、0.70%、1.34%、2.57%、1.53%、2.42%、2.64%。本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本制剂的质量控制。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消炎利胆冲剂中虎杖苷、白藜芦醇、芍药苷、大黄酸、大黄素的含量建立了测定消炎利胆冲剂中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分析,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分析虎杖苷:流动相为乙腈-水(25:75);波长:306nm;流速:1.0mL·min-1;虎杖苷在0.424~84.8μ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关系(r=0.9999)。分析白藜芦醇:流动相为乙腈-4%冰醋酸(27:73);波长:308nm;流速:1.2mL·min-1;白藜芦醇在2.44~244μ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关系(r=0.9998)。分析芍药苷: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溶液(40:60);波长:230nm;流速:1.0mL·min-1;芍药苷在1.008~168μ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关系(r=0.9998)。分析大黄酸、大黄素:流动相为甲醇-0.2%冰醋酸溶液(80:20);波长:254nm;流速:1.0mL·min-1;大黄酸、大黄素分别在0.054~180μg·mL-1、0.0612~204μ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关系(r=0.9999)。采用HPLC测定消炎利胆冲剂中虎杖苷、白藜芦醇、芍药苷、大黄酸、大黄素的含量,此方法简单、快速、结果可靠,可用于消炎利胆冲剂的质量控制。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咽扁宁冲剂中梓醇、肉桂酸、绿原酸的含量建立了咽扁宁冲剂中梓醇、肉桂酸、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Agilent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梓醇:流动相为水-甲醇-乙腈(95:4:1),波长212nm,流速1.0mL·min-1;肉桂酸:流动相为甲醇-1%冰乙酸溶液(50:50),波长278nm,流速1.2mL·min-1;绿原酸:流动相为甲醇-3%冰醋酸溶液(15:85),波长327nm,流速1.0mL·min-1。梓醇、肉桂酸、绿原酸分别在3.36~168、0.156~104、0.3544~177.2μg·m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梓醇102.09%,RSD1.09%;肉桂酸102.12%,RSD0.99%;绿原酸100.7%,RSD1.14%。此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较好,可用于咽扁宁冲剂的质量控制和评价。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皮炎消冲剂中丹皮酚、黄芩苷的含量测定:建立了皮炎消冲剂中丹皮酚、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色谱柱Agilent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丹皮酚流动相为:甲醇-水(67:33),波长274nm,流速1.0mL·min-1;黄芩苷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溶液(55:45),波长为278nm,流速为1.2mL·min-1。丹皮酚、黄芩苷分别在0.136~272、1.428~476μg·mL-1呈良好线性关系。丹皮酚的平均回收率为100.22%,RSD1.39%.黄芩苷的平均回收率为100.52%,RSD1.33%。此方法可用于皮炎消冲剂的质量控制和评价,结果满意。5.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生化颗粒中柚皮苷、橙皮苷的含量建立了同时测定复方生化颗粒中柚皮苷、橙皮苷的含量方法,色谱柱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77nm。柚皮苷、橙皮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64~116.9、1.06~42.4μg·mL-1。本方法简便、重现性好,结果较为准确,可用于复方生化颗粒的质量控制。
徐英杰[6](2011)在《共振散射光谱法测定白杨素、蛇床子素、丹皮酚及核黄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共振光散射(RLS)技术,是一种新的痕量分析检测技术,由于比一般的荧光光谱法有更简单的操作、更好的选择性、更高的方法灵敏度等优点,近些年来RLS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目前,RLS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检测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蛋白质、核酸、细胞、药物、表面活性剂、无机离子和纳米粒子等的分析中。利用RLS技术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出分析测定的新体系和新方法成为分析化学工作者追求的科研目标之一。本学位论文分为五部分,主要内容如下:一,介绍了共振散射光谱法的发展、原理、定量分析基础,并对白杨素、蛇床子素、丹皮酚和核黄素及其主要分析方法进行总结。二,利用共振光散射光谱法,研究了基于pH = 3.8的HAc-NaAc缓冲溶液条件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白杨素(Chrysin)-Al3+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光谱产生明显增强作用,建立一种测定木蝴蝶中白杨素的新方法,经过优化实验条件,在565 nm处,体系RLS强度与白杨素浓度呈线性关系(r = 0.9942),线性范围为0.05~2.8μg/mL,检出限为2×10-4μg/mL,回收率为92.1~101.3%。对药材木蝴蝶中白杨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三,在pH = 5.0的B-R缓冲溶液条件下,β-环糊精对蛇床子素(Osthole)-茜素红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光谱产生明显增强作用,建立了测定蛇床子中蛇床子素的一种新方法,并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得出在365 nm处,体系RLS强度与蛇床子素浓度呈线性关系(r = 0.9985),线性范围为0.5~12.0μg/mL,检出限为7.3×10-3μg/mL,回收率为95.6~105.1%。对药材蛇床子中蛇床子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四,建立了一种测定丹皮酚(Paeonolum)含量的共振光散射(RLS)光谱法。在pH = 4.5的HAc-NaAc介质中,丹皮酚与钴(Ⅱ)、茜素红(Alizarin)主要凭借疏水作用力结合,导致体系的共振光散射显着增强;在波长554 nm处,RLS的增强程度与丹皮酚的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 = 0.9967)。线性范围是0.08~1.4μg/mL,检出限为3.6×10-2μg/mL。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用于药物咽炎片中丹皮酚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五,研究了在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pH = 3.0的柠檬酸钠-盐酸缓冲溶液中,核黄素(Riboflavin)与1-萘酚相互作用,导致体系共振光散射强度显着增强,据此建立了共振光散射法快速测定片剂中核黄素的新方法。在λ= 540 nm处,共振光散射强度(ΔIRLS)最大且光散射强度与核黄素的浓度在0.2~3.0μ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 = 0.9925),检出限为2.38×10-2μg/mL。该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用于市售维生素B2药片中核黄素的测定,结果满意。
吴美强[7](2010)在《丹皮酚测定方法研究概述》文中提出本文就丹皮酚测定方法研究进展作一跟踪报道。
曹刚,钦传光,尚晓娅[8](2009)在《丹皮酚的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丹皮酚是常用中药牡丹皮、徐长卿、芍药等中药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之一,是衡量牡丹皮、徐长卿等中药材及其组方的多种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为评价丹皮酚药材及其复方制剂的质量,人们对丹皮酚的测定方法进行了许多研究。该文就丹皮酚的提取及分析方法进行了评述与探讨。
董建华[9](2008)在《经光合细菌代谢的六味地黄汤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六味地黄方始见于宋.钱乙的《小儿药症直诀.卷下诸方》,以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泽泻、山药、茯苓组方。本方在我国拥有悠久的用药历史,是最为广泛应用的中成药之一。本方为补阴名方,被后世医家推崇为滋补肝肾之阴的代表方剂。光合细菌代谢六味地黄汤是以光合细菌为菌种,加入到六味地黄复方中药提取液中,按现代发酵工艺制成的生物制品,它是含有中药活性成分、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新型中药生物制剂。它是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中药方剂相结合,将光合细菌引入到六味地黄汤中进行代谢,利用光合细菌的生物转化功能和自身营养价值,挖掘传统中药方剂的潜在药用价值。光合细菌代谢的六味地黄汤通过前期的正交工艺研究和药理工作,以光合细菌菌数和抗衰老增强免疫等药理模型实验相结合,考察出以No.2工艺条件(六味地黄汤浓度C3、代谢pH值为pH4、代谢时间t2、菌株接种量X1、温度T5、光照强度I6为因素,12h间歇光照,每12h摇瓶一次进行光照培养)作为光合细菌六味地黄汤制备工艺。中药复方采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制备,具有一般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为开发新药、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为中药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空间。为了更好的控制光合细菌六味地黄汤生物制品的质量,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采用薄层色谱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多方面比较分析以考察出六味地黄汤经光合细菌代谢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对光合细菌代谢的六味地黄汤生物制品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研究,为其工业化生产做基础理论研究和相应的参考。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在定性鉴别方面,本课题研究出了以熟地黄、泽泻原药材为对照药材,牡丹皮中丹皮酚为对照品,用薄层色谱法对光合细菌代谢的六味地黄生物制剂进行定性鉴别的方法。含量测定方面,考察了光合细菌代谢的六味地黄生物制剂中丹皮酚的提取工艺,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光合细菌代谢的六味地黄生物制剂中丹皮酚进行含量测定的方法。
肖尧[10](2008)在《速效心痛方的血浆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小续命汤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中药多为复方,山多种药材组成,复方中的成分的组成和配比会直接影响到其疗效或毒性,这可能是由于复方中的其他组分改变了主要药效或毒性成分的体内药动学过程,从而影响了其药效和毒性。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对复方配伍的药代动力学方面的合理性以及复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第一部分对速效心痛方的血浆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以阐述中药配伍对主要药效成分血浆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速效心痛方是一个新的中药复方,用于治疗心绞痛,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该复方由丹皮提取物、川芎挥发油和冰片组成,丹皮中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丹皮酚(PAE)是速效心痛方中的主要药效成分,是速效心痛方的质量控制指标。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PAE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并应用于大鼠口服组成速效心痛方的不同药味之后,药代动力学的比较研究,探讨了组成复方不同药味对主要药效成分PAE的血浆药动学过程的影响,从体内药代过程角度研究速效心痛方配伍的科学含义。样品前处理采用氯仿进行液液萃取,内标为佛手柑内酯,色谱条件:Zorbax-SBC18(100×2.1mm,3.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体系(64:36),恒度洗脱,流速0.2 mL/min,检测器为带有ESI离子源的单四极杆质谱检测器,采用SIM模式监测。PAE在血浆中线性范围为0.0525-15.75μg/mL,相关系数r=0.9995,日内、日间精密度RSD<9.3%,准确度在93.7~102.3%之间,最低定量限为0.0525μg/mL。采用所建立的生物样品前处理及HPLC-MS测定方法,对不同给药组大鼠血浆中的PAE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药动学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如下:1.PAE在血浆中的浓度与时间变化曲线表明大鼠经口服给药后,PAE吸收迅速,三个给药组PAE的达峰时间均小于20min;2.采用非房室模型拟合得到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复方给药组的Tmax明显早于单药味给药组,而且AUC0-t,AUC0-8和AUMC0-8也有增大,表明复方给药加快了PAE的吸收并且提高了生物利用度;3.复方给药组PAE的清除率(Cl)较单药味给药组减小,而MRT0-8增大,表明复方给药后PAE在大鼠体内消除变慢,作用时间变长。实验结果为中药速效心痛方的研究提供了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科学数据,并为传统中药药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研究思路。本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进行了复方中药小续命汤提取物和有效成分组中主要成分的定量研究。建立了一个快速简便的RRLC分析方法,对小续命汤提取物和有效成分组中的11种主要成分进行了同时定量分析,此方法线性良好,各成分线性方程的R值均大于0.9995,日内日间精密度良好,日内精密度RSD小于2.0%,个别小于3.5%,日间精密度RSD小于2.0%,个别小于4.6%,测定结果表明,小续命汤有效成分组中各个成分含量均高于提取物,说明将粗提物精制成有效成分组可以使活性成分得到富集。
二、薄层扫描法测定复方丹皮清肝胶囊中丹皮酚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薄层扫描法测定复方丹皮清肝胶囊中丹皮酚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11种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荧光光谱法实验条件的考察 |
1.1 实验部分 |
1.1.1 仪器、试剂及药品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与讨论 |
1.2.1 仪器条件考察 |
1.2.2 药物提取条件考察 |
1.2.3 方法学考察 |
1.3 小结 |
2 四种舒肝利胆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舒肝利胆类药品来源 |
2.1.3 实验方法 |
2.2 不同浓度舒肝利胆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对比 |
2.2.1 消炎利胆片 |
2.2.2 护肝片 |
2.2.3 利胆排石片 |
2.2.4 金胆片 |
2.3 舒肝利胆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2.3.1 消炎利胆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2.3.2 护肝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2.3.3 利胆排石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2.3.4 金胆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2.4 舒肝利胆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的建立 |
2.5 舒肝利胆类中成药三维荧光指纹图谱中的荧光峰鉴别 |
2.5.1 消炎利胆片 |
2.5.2 护肝片 |
2.5.3 利胆排石片 |
2.5.4 金胆片 |
2.6 小结 |
3 四种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清热解毒类药品来源 |
3.1.3 实验方法 |
3.2 不同浓度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对比 |
3.2.1 金莲花胶囊 |
3.2.2 清火片 |
3.2.3 清热散结胶囊 |
3.2.4 复方穿心莲片 |
3.3 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3.3.1 金莲花胶囊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3.3.2 清火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3.3.3 清热散结胶囊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3.3.4 复方穿心莲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3.4 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 |
3.5 中成药三维荧光指纹图谱中的荧光峰鉴别 |
3.5.1 清火片 |
3.5.2 清热散结胶囊 |
3.6 小结 |
4 三种止咳平喘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与试剂 |
4.1.2 止咳平喘类药品来源 |
4.1.3 实验方法 |
4.2 不同浓度止咳平喘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对比 |
4.2.1 复方桔梗止咳片 |
4.2.2 咳特灵胶囊 |
4.2.3 清肺抑火片 |
4.3 止咳平喘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4.3.1 复方桔梗止咳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4.3.2 咳特灵胶囊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4.3.3 清肺抑火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4.4 止咳平喘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 |
4.5 止咳平喘类中成药三维荧光指纹图谱中的荧光峰鉴别 |
4.5.1 复方桔梗止咳片 |
4.5.2 清肺抑火片 |
4.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2)固牙护齿丸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定性鉴别 |
1.2.1. 1 巴戟天的TLC鉴别 |
1.2.1. 2 五味子的TLC鉴别 |
1.2.1. 3 黄芪的TLC鉴别 |
1.2.1. 4 薄层条件的方法考察 |
1.2.1. 5 其他药材的TLC鉴别 |
1.2.2 黄芪甲苷的HPLC-ELSD含量测定 |
1.2.2. 1 色谱条件 |
1.2.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2.2.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2.2. 4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1.2.2. 5 专属性试验 |
1.2.2. 6 线性关系考察 |
1.2.2. 7 精密度试验 |
1.2.2. 8 稳定性试验 |
1.2.2. 9 重复性试验 |
1.2.2.10加样回收率试验 |
1.2.2.11系统耐用性试验 |
1.2.2.12前处理的考察 |
1.2.2.13样品含量测定 |
1.2.3 丹皮酚的HPLC-UV定量测定 |
1.2.3. 1 色谱条件 |
1.2.3.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2.3.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2.3. 4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1.2.3. 5 专属性试验 |
1.2.3. 6 线性关系考察 |
1.2.3. 7 精密度试验 |
1.2.3. 8 稳定性试验 |
1.2.3. 9 重复性试验 |
1.2.3.10加样回收率试验 |
1.2.3.11系统耐用性试验 |
1.2.3.12前处理的考察 |
1.2.3.13样品含量测定 |
2 结果 |
2.1 定性鉴别试验结果 |
2.1.1 巴戟天的TLC鉴别结果 |
2.1.2 五味子的TLC鉴别结果 |
2.1.3 黄芪的TLC鉴别结果 |
2.1.4 薄层条件的方法考察结果 |
2.1.5 其余药材的鉴别结果 |
2.2 定量含测结果 |
2.2.1 黄芪甲苷的HPLC-ELSD专属性试验结果 |
2.2.2 黄芪甲苷的HPLC-ELSD线性关系 |
2.2.3 黄芪甲苷的HPLC-ELSD精密度考察 |
2.2.4 黄芪甲苷的HPLC-ELSD稳定性考察 |
2.2.5 黄芪甲苷的HPLC-ELSD重复性试验 |
2.2.6 黄芪甲苷的HPLC-ELSD加样回收试验 |
2.2.7 黄芪甲苷的系统耐用性试验 |
2.2.8 前处理的考察 |
2.2.9 丹皮酚的HPLC-UV专属性试验 |
2.2.1 0 丹皮酚的HPLC-UV线性关系 |
2.2.1 1 丹皮酚的HPLC-UV精密度 |
2.2.1 2 丹皮酚的HPLC-UV稳定性 |
2.2.1 3 丹皮酚的HPLC-UV重复性 |
2.2.1 4 丹皮酚的HPLC-UV加样回收试验 |
2.2.1 5 丹皮酚的系统耐用性试验 |
2.2.16前处理的考察 |
3 结论 |
(4)丹皮酚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及其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对肝癌前病变防治的研究进展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药防治肝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 |
3.1 对肝癌前病变细胞增殖的抑制 |
3.2 对肝癌前病变细胞凋亡的促进 |
3.3 对肝癌前病变细胞分化的促进 |
3.4 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 |
3.5 免疫调节 |
3.6 癌基因的抑制和抑癌基因的激活 |
3.7 细胞周期和调控蛋白 |
3.8 肿瘤微环境 |
3.9 血管相关指标表达改变 |
3.10 抑制癌相关信号传导通路 |
3.11 阻滞致癌物质代谢 |
综述二 丹皮酚的药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
1 丹皮酚的药理作用研究 |
1.1 抗肿瘤作用 |
1.2 抗炎作用 |
1.3 免疫增强作用 |
1.4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1.5 其他药理作用 |
1.6 小结 |
2 丹皮酚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2.1 丹皮酚测定方法的研究 |
2.2 丹皮酚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2.3 小结 |
第二部分 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状态与肝脏解剖形态 |
2.2 肝脏组织病变 |
2.3 病变形态计量 |
2.4 时效关系 |
2.5 量效关系 |
2.6 特异性验证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丹皮酚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肝脏组织病理表现 |
2.3 生化指标 |
2.4 病变形态计量 |
2.5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2.6 用RT-PCR法观察AFP在对照组、模型组、丹皮酚组肝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丹皮酚在肝癌前病变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一 丹皮酚在肝癌前病变模型大鼠体内的血液药动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肝脏组织病理表现 |
2.2 生化指标 |
2.3 病变形态计量 |
2.4 分析方法的认证 |
2.5 丹皮酚ig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 |
二 丹皮酚在肝癌前病变模型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分析方法的认证 |
2.2 组织分布结果 |
三 丹皮酚在肝癌前病变模型大鼠体内的雌激素硫酸转移酶变化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用免疫组化法观察EST在d_(000),d_(028),d_(056),d_(112)肝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 |
2.2 用免疫组化法观察EST在d_(000),d_(028),d_(056),d_(112)肾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 |
2.3 用RT-PCR法观察EST在d_(000),d_(028),d_(056),d_(112)4组肝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 |
四 讨论 |
1 色谱条件优化 |
2 方法学考察 |
3 丹皮酚的血液药动学结果分析 |
4 丹皮酚的组织分布结果分析 |
5 丹皮酚在肝癌前病变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变化机制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中药综述 |
1.中药概述 |
1.1 中药的起源 |
1.2 中药的发展 |
1.3 中药的研究现状 |
2. 高效液相色谱概述 |
3. HPLC 在中药含量测定方面研究状况 |
3.1 生物碱类成分含量测定 |
3.2 中药苷类成分含量测定 |
3.3 蒽醌类成分含量测定 |
3.4 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 |
3.5 香豆素类成分含量测定 |
3.6 萜类成分含量测定 |
3.7 有机酸类成分含量测定 |
3.8 甾酮、甾醇类成分含量测定 |
4. 中药复方制剂含量测定时的指标成分选择方法 |
4.1 含测指标与药物的有效性、可靠性的关系 |
4.2 含测指标成分的理化性质 |
4.3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需考虑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 |
4.4 新药稳定性研究 |
4.5 指标成分与工艺的关系 |
4.6 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 |
4.7 与基础研究的关联 |
4.8 其他 |
5. 展望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一章 HPLC法测定妇炎康冲剂中7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鸡血藤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2.2.2 丹参、穿心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1 鸡血藤中被测成分的讨论 |
3.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1.2 流动相的选择 |
3.2 丹参、穿心莲中被测成分的讨论 |
3.2.1 流动相的选择 |
3.2.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2.3 提取溶剂的选择 |
3.2.4 提取方法的选择 |
3.2.5 超声时间的选择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消炎利胆冲剂中虎杖苷、白藜芦醇、芍药苷、大黄酸、大黄素的含量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虎杖苷含量测定 |
2.2.2 白藜芦醇含量测定 |
2.2.3 芍药苷含量测定 |
2.2.4 大黄酸、大黄素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1 流动相的选择 |
3.2 提取溶剂的选择 |
3.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4 超声时间的选择 |
第三章 HPLC 法测定咽扁宁冲剂中梓醇、肉桂酸、绿原酸的含量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色谱条件 |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2.4 线性关系考察 |
2.2.5 精密度 |
2.2.6 重复性 |
2.2.7 稳定性 |
2.2.8 加标回收率 |
2.2.9 样品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2 样品待测成分的提取 |
第四章 HPLC 法测定皮炎消冲剂中丹皮酚、黄芩苷的含量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2.3 色谱条件 |
2.2.4 线性关系考察 |
2.2.5 精密度 |
2.2.6 稳定性 |
2.2.7 重复性 |
2.2.8 回收率试验 |
2.2.9 样品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2 超声时间选择 |
3.3 流动相的选择 |
第五章 HPLC 法复方生化颗粒中柚皮苷、橙皮苷的含量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仪器 |
2.1.2 材料试剂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2.3 色谱条件 |
2.2.4 线性关系 |
2.2.5 稳定性 |
2.2.6 重复性 |
2.2.7 精密度 |
2.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2.9 样品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1 流动相的选择 |
3.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3 提取溶剂的选择 |
3.4 超声时间的选择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6)共振散射光谱法测定白杨素、蛇床子素、丹皮酚及核黄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光散射与共振光散射技术 |
1.2.1 光散射 |
1.2.2 共振光散射技术 |
1.2.3 共振光散射技术定量基础 |
1.2.4 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进展 |
1.3 白杨素及其主要测定方法 |
1.4 蛇床子素及其主要测定方法 |
1.4.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4.2 气相色谱法 |
1.4.3 薄层扫描法 |
1.4.4 荧光法 |
1.5 丹皮酚及其主要测定方法 |
1.5.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5.2 气相色谱法 |
1.5.3 薄层扫描法 |
1.5.4 毛细管电泳法 |
1.5.5 其他方法 |
1.6 核黄素及其主要测定方法 |
1.6.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6.2 荧光分析法 |
1.6.3 化学发光法 |
1.6.4 电化学方法 |
1.6.5 其他方法 |
第2章 共振光散射法测定木蝴蝶中的白杨素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和试剂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散射光谱RLS 特征 |
2.2.2 底液的影响 |
2.2.3 Al~(3+) 用量的影响 |
2.2.4 SDS 用量的影响 |
2.2.5 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
2.2.6 共存物质的影响 |
2.2.7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2.2.8 样品的测定 |
2.3 结论 |
第3章 共振光散射法测定蛇床子中的蛇床子素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和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共振散射光谱 |
3.2.2 底液的影响 |
3.2.3 茜素红用量的影响 |
3.2.4 β-环糊精用量的影响 |
3.2.5 反应时间及温度的影响 |
3.2.6 共存物质的影响 |
3.2.7 线性范围、精密度和检出限 |
3.2.8 样品的测定 |
3.3 结论 |
第4章 共振光散射法测定咽炎片中的丹皮酚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和试剂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光谱特征 |
4.2.2 溶液酸度对体系的影响 |
4.2.3 钴(Ⅱ)用量的影响 |
4.2.4 茜素红用量的影响 |
4.2.5 体系的稳定性 |
4.2.6 共存物质的影响 |
4.2.7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4.2.8 分析应用 |
4.3 结论 |
第5章 共振光散射法测定药片中的核黄素 |
5.1 实验部分 |
5.1.1 仪器和药品 |
5.1.2 实验方法 |
5.2 实验部分 |
5.2.1 共振散射光谱 |
5.2.2 底液的影响 |
5.2.3 1-萘酚用量的影响 |
5.2.4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5.2.5 反应时间对共振光散射强度的影响 |
5.2.6 共存物质及离子强度的影响 |
5.2.7 线性范围、精密度和检出限 |
5.2.8 样品测定 |
5.3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7)丹皮酚测定方法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紫外分光光度法 (UV) |
2 双波长差示分光法 |
3 系数倍率法 |
4 一阶导数光谱法 |
5 化学发光法 |
6 薄层扫描法 |
7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
8 胶束毛细管电泳法 |
9 气相色谱法 (GC) |
10 方法评价 |
(9)经光合细菌代谢的六味地黄汤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光合细菌 |
2 六味地黄汤 |
3 丹皮及六味复方中丹皮酚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研究 |
4 本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经光合细菌代谢六味地黄汤制备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药材 |
1.2 仪器 |
1.3 光合细菌 |
1.4 培养基 |
2 光合细菌六味地黄汤 |
第二章 经光合细菌代谢六味地黄汤TLC 鉴别 |
1 实验材料 |
1.1 溶液制备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讨论 |
第三章 经光合细菌代谢六味地黄汤含量测定 |
1 含量测定指标 |
2 仪器与试药 |
2.1 仪器 |
2.2 样品 |
2.3 试剂 |
3 处理方法选择 |
4 无水乙醇溶剂提取 |
4.1 色谱分析条件及系统适应性 |
4.2 提取工艺 |
4.3 空白实验 |
4.4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考察 |
4.5 精密度 |
4.6 稳定性 |
4.7 重复性 |
4.8 回收率 |
4.9 样品含量测定 |
5 讨论 |
第四章 结束语 |
附图 |
附录1 单味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 |
附录2 六味地黄复方制剂化学成分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10)速效心痛方的血浆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小续命汤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牡丹皮研究综述 |
1.化学成分研究 |
2.药理作用研究 |
3.丹皮分析方法的研究 |
4.药代动力学研究 |
5.小结与展望 |
6.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复方配伍对丹皮酚在大鼠血浆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
1.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分析条件 |
3.大鼠血浆中PAE测定的方法建立与确证 |
4.大鼠血浆中PAE的测定与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
5.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复方小续命汤提取物及有效成分组中主要成分的定量研究 |
1.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分析条件 |
3.小续命汤提取物和有效成分组测定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
4.小续命汤提取物和有效成分组中主要成分的定量分析 |
5.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薄层扫描法测定复方丹皮清肝胶囊中丹皮酚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11种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的研究[D]. 朱丹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固牙护齿丸的定性与定量分析[J]. 石红霞,马静,杨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8(08)
- [3]牡丹皮中丹皮酚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A]. 汤明杰,张旗,叶永山,苏里,李国梁,宋霁翔,李强,雷海民.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
- [4]丹皮酚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及其药动学研究[D]. 宋艺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5]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研究[D]. 白梓静. 延安大学, 2012(05)
- [6]共振散射光谱法测定白杨素、蛇床子素、丹皮酚及核黄素的研究[D]. 徐英杰. 湘潭大学, 2011(04)
- [7]丹皮酚测定方法研究概述[J]. 吴美强. 海峡药学, 2010(02)
- [8]丹皮酚的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曹刚,钦传光,尚晓娅. 中国药业, 2009(18)
- [9]经光合细菌代谢的六味地黄汤质量研究[D]. 董建华. 广东药学院, 2008(01)
- [10]速效心痛方的血浆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小续命汤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D]. 肖尧.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