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分析及预防

民警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分析及预防

一、警察身心疾病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其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宁[1](2021)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药物依赖已成为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不仅能引发各种生理疾病,还会增加犯罪风险,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巨大危害。在我国,药物依赖在摧残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已有研究发现,长期滥用药物会导致药物依赖者的身心功能受损,并患有精神和心理障碍。然而目前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测评系统仍不完善,缺乏专门的测量工具,尤其是影响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因素(如家庭功能和锻炼态度等)对药物渴求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将基于前期研究结果,编制适用于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的心理健康测量问卷,构建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并通过运动干预研究对心理健康模型进行检验。研究一编制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发放问卷,基于药物依赖行为的多个维度,初步编制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二基于研究一的测量工具,对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研究2a主要测试了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特点,研究2b则考察了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与锻炼态度的关系。研究三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研究一的测量工具,进一步揭示药物依赖戒断者药物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研究四在随机条件下,将被试分成有氧运动干预组和对照组,并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心理健康问卷测试,考察10周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运动干预过程中毒品渴求对毒品强迫性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研究五采取每周4次的有氧运动,考察16周后,对药物依赖戒断者运动前后的情绪状态和情绪注意偏向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四和研究五,研究六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分别进行10周康复操和功率自行车两种运动干预方式,考察不同有氧运动方式对药物依赖戒断者食物奖赏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一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剔除了《强迫性药物使用问卷》中3个条目,并对SCL-90心理症状量表、药物渴求问卷和锻炼态度问卷进行调整,最终形成的《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研究2a调查发现,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普遍年龄在26~35周岁之间,多呈现文化水平较低,使用药物长达5年以上,首次使用年龄较小等特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水平之间心理症状存在显着差异,抑郁和焦虑症状是影响药物渴求的重要因素;(3)研究2b中,已婚药物依赖戒断者的锻炼态度和家庭功能优于单身药物依赖戒断者和其他组的戒断者,家庭的“沟通”功能是可以调节锻炼态度的重要因素;(4)研究三中,发现心理症状是影响药物依赖和强迫性行为的主要成因,药物依赖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锻炼态度可调节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行为之间的关系;(5)研究四中,通过运动干预,药物依赖戒断人群的心理症状得到了有效改善、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明显降低;同时,多层线性模型发现运动干预对药物渴求(获得性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强迫性渴求)具有调节效用;(6)研究五中,有氧运动干预后,药物依赖戒断者的焦虑状态、焦虑特质、抑郁程度均有显着降低,且对毒品和极负图片的注意力也明显下降;(7)研究六中,相比于舞蹈康复运动,功率自行车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提升药物依赖者前额叶皮层的激活水平,从而有利于恢复其对食物等自然奖赏物的敏感性。研究结论:(1)《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共84题,包含药物渴求、药物强迫性使用、锻炼态度、心理症状四个部分,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建立了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中介调节效应模型,其中,药物渴求在心理症状对强迫性药物使用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而锻炼态度在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中起调节作用;(3)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药物戒断者的负性心理症状、降低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并且通过减少戒断者对极度负性情绪和药物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增强大脑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对非药物奖赏(食物)的认知加工,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楚爱婷[2](2021)在《公安民警心理压力调查及疏解对策研究 ——以NC市公安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理健康主要是广泛泛指人在自我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活动中都要处于某种良好或者正常的状态,能够认真地看待自己的身体和心理,自觉地控制自己的心理状况,正确地对待外部环境的正负影响,从而促使自我和心理之间保持一种协调平衡。心理卫生与健康研究主要是为了促进人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新旧矛盾交织,对公安民警群体来说,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比其他人会面临更多的压力源,再加上心理压力疏导渠道不畅,无法很好消解压力强度,使得民警群体成为承受心理压力最大的群体之一,也是由此产生心理问题最多的群体之一。因此,对民警群体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对类似民警这类高心理压力人群的心理健康研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有助于心理健康研究助推政府管理。本文以我国公安民警心理压力的相关定义和基本概念为理论依据,阐述了我国公安民警对心理压力的主要成因和其管理策略研究的基本理论意义和其现实意义,概括性地把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清晰地描述了这篇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框架,,使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数据分析,并开展了个别访谈,得出了民警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了压力来源,得出了民警心理压力要从调节压力源、优化中介系统、获得社会支持和加强体育锻炼等方面进行管理和疏导的策略,并结合工作实际和先进做法,提出了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支持系统,强化科学用警、育警的具体建议。当前,虽然对于公安民警心理压力及管理策略方面的研究逐年递增,但是仍然存在研究面窄、缺乏数据支撑、压力源分析不透、管理策略及建议不全面等问题。本论文从实际和工作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广大公安民警的心理压力来源、对策及其建议,对于推动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力提高广大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素质和水平,为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办的各种任务、努力承担起新时代公安工作任务,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重大历史任务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刘艺[3](2021)在《卵巢早衰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近十年我国女性卵巢早衰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得出各因素相关强度,为卵巢早衰的预防提供相关线索。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已发表的研究内容为中国女性卵巢早衰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类型为病例对照研究、原始语种为中文或英文的所有文献。根据指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文献,用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效应量值选用OR值和95%CI,采用Stata15.1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的评估。结果:最终纳入29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累计卵巢早衰组病例3615例,对照组病例3245例。进行Meta分析后结果如下:1、POF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关强度(OR及95%CI):遗传家族史3.69(2.60,5.25);盆腔手术史4.27(2.56,7.15);卵巢手术史6.69(3.83,11.70);多次人流刮宫史3.99(2.54,6.26);长期口服避孕药2.88(1.64,5.04);自身免疫性疾病5.89(3.87,8.97);腮腺炎病毒感染史9.23(4.41,19.33);慢性盆腔炎病史2.44(1.64,3.61);结核感染史4.11(2.08,8.09);有毒物质接触史4.53(3.42,6.01);经常染发2.84(2.17,3.73);吸烟史3.79(3.11,4.61);饮酒史1.86(1.45,2.38);睡眠不良3.74(2.39,5.85);A型性格5.14(4.25,6.22);压力大3.28(2.42,4.46);抑郁7.48(3.01,18.59);焦虑2.91(1.96,4.31)。2、放化疗史这个因素合并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OF关系尚不确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逐一剔除单个研究后进行效应量合并,上述因素均无明显差异,认为结果可信。4、各个研究因素分别经Harbord(计数资料)、Egger’s(计量资料)法评估发表偏倚,发现上述因素均不存在发表偏倚,认为结果可信。结论:1、遗传家族史是卵巢早衰发病的危险因素。2、医源性因素是卵巢早衰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盆腔手术史、卵巢手术史、多次人流刮宫史、长期口服避孕药。3、自身免疫性因素是卵巢早衰发病的危险因素。4、感染性因素是卵巢早衰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腮腺炎病毒感染史、慢性盆腔炎病史、结核感染史。5、环境及生活行为因素是卵巢早衰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有毒物质接触史、经常染发、吸烟史、饮酒史、睡眠不良、A型性格、压力大、抑郁、焦虑。图22幅;表8个;参87篇。

李艳华[4](2021)在《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干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对DOR患者心理状况进行探究,分析其临床症状与心理状况的关系,并观察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治疗肾虚肝郁型DOR患者的临床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以期为中医药防治DOR提供理论依据。2.选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CUMS法建立肾虚肝郁型DOR大鼠模型,观察造模过程中大鼠的一般情况及成模后卵巢的功能,总结该模型的制备经验(用药剂量、刺激时间等),为补肾疏肝方后续的药效学实验提供参考。3.观察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肾虚肝郁型DOR模型大鼠卵巢功能的改善作用,并以Bcl-2/Bax/Caspase信号通路为切入点,从分子角度研究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卵巢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96例符合纳排标准的肾虚肝郁型DO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补肾疏肝方组)48例、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组)48例。中药组给予补肾疏肝方,连续3个月经周期;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在服用中药(方法同中药组)的同时,每天给予五行音乐欣赏,选取五音中的中的角调、羽调随机分配,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连续3个月经周期。观察指标为中医症状积分,心理测评量表,血清bFSH、bLH、bFSH/bLH,bE2、AMH水平及卵巢AFC的变化,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观察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肾虚肝郁型DOR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2.动物模型制备:将24只动情周期规律的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联合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并稍加改进的方法进行造模,刺激因子包括10种:孤笼喂养;潮湿垫料;夹尾刺激1min;0℃冰水游泳5min;禁食24小时;禁水24小时;黑白颠倒(黑暗12h,白昼12h);禁食水24h;45°倾斜鼠笼;异物刺激24h(如硬木棍,碎布片等)。10种刺激随机安排,使大鼠无法预测刺激的发生,每天一次,同时给予雷公藤多苷片50mg/kg/d灌胃,连续21天。对照组只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21天,食水、光照充足,安静喂养。实验操作结束后,麻醉、取材。实验过程中每日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检测大鼠的动情周期,实验开始前后分别进行糖水偏嗜度检测及旷场实验,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E2、FSH、LH、5-HT水平,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形态,计算卵巢指数,对实验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以对大鼠模型进行验证,并观察造模后大鼠的卵巢功能。3.实验研究: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联合CUMS并稍加改进的方法建立肾虚肝郁型DOR大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0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西药组(补佳乐),中药(补肾疏肝方)低剂量联合音乐组,中药(补肾疏肝方)中剂量联合音乐组,中药(补肾疏肝方)高剂量联合音乐组;10只正常饲养的大鼠作为空白组。研究补肾疏肝方低、中、高剂量联合五行音乐对大鼠的作用,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行为学检测、动情周期、卵巢HE染色、血清性激素及卵巢组织Bcl-2、Bax、Caspase-9、Caspase-3蛋白的表达,分析药物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临床研究:治疗后,与中药组比较,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在“乳房胀痛,小腹及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积分、抑郁总分及因子分、抑郁自评标准分方面积分明显降低(P<0.05),在“月经周期、月经量、经色暗、有血块、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治疗前后比较,在“经色暗、有血块”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月经周期、月经量、腰膝酸软、性欲减退、乳房胀痛,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抑郁总分及因子分、抑郁自评标准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中药联合音乐组治疗前后比较,在“月经周期、经色暗、有血块”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月经量、腰膝酸软、性欲减退、乳房胀痛,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积分、抑郁总分及因子分、抑郁自评标准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中药组bFSH、bLH均显着降低(P<0.05),bE2、AMH、AFC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中药联合音乐组bFSH、bFSH/bLH均显着降低(P<0.05),bE2、AMH、AFC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与中药组比较,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在bFSH、bLH、bFSH/bLH、bE2、AMH、AFC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动物模型制备:对照组大鼠始终状态良好,被毛光滑,饮食、饮水正常;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毛色晦暗、稀疏、易于脱落,精神萎靡,胆怯易惊,喜弓背、蜷缩或易激惹,活跃度降低,大便稀,饮食、饮水均减少。造模前,两组大鼠体重、动情周期、旷场实验及糖水实验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P<0.05);动情周期出现紊乱,表现为动情周期缩短、延长或无明显周期,紊乱率为83%(P<0.05);中央总路程明显降低(P<0.05);糖水偏嗜度明显降低(P<0.05);FSH、LH、5-TH明显升高,E2明显下降(P<0.05);卵巢指数明显降低(P<0.05);卵巢组织皮质增生,髓质萎缩,间质纤维化样变,颗粒细胞排列疏松、紊乱,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及闭锁卵泡增多,成熟卵泡减少。3.实验研究:(1)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状态良好,被毛光滑,饮食、饮水正常。用药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剂量联合音乐组体重增长较快,其余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行为学比较,实验开始前,各组大鼠中央总路程、糖水偏嗜度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结束后,模型组中央总路程缩短、糖水偏嗜度下降;用药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中央总路程、糖水偏嗜度无明显差异(P>0.05)。(3)动情周期:实验开始前,各组大鼠动情周期正常;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表现为延长、停滞、无周期;实验第42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动情周期紊乱率降低(P<0.05),其余各组动情周期无明显差异(P>0.05)。(4)卵巢指数:模型组大鼠卵巢指数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卵巢指数增高(P<0.05);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三组卵巢指数无明显差别(P>0.05)。(5)血清性激素:模型组大鼠FSH、LH升高明显,E2、5-HT明显降低。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与西药组FSH、LH均明显下降(P<0.05),西药组E2明显升高(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5-HT明显升高(P<0.05)。(6)卵巢HE染色:中药低、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大鼠卵巢组织结构较模型组恢复好,间质纤维化及髓质萎缩减轻,颗粒细胞层数有增多趋势,血管分布增多,原始卵泡及成熟卵泡增多,闭锁卵泡减少,以西药组及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较为明显。(7)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分析,中药低、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均可通过降低Bcl-2蛋白表达,升高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改善卵巢功能,其中西药组及中药高剂量联合音乐组更明显(P<0.05)。结论1.临床研究:补肾疏肝方和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均可改善患者的月经量、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的症状,都能降低bFSH,升高bE2、AMH、AFC;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在改善患者乳房胀痛、小腹及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症状及抑郁量表评分方面优于单独补肾疏肝方。2.动物模型制备:对SD雌性大鼠进行50mg/kg/d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联合CUMS法复制肾虚肝郁型DOR大鼠模型是成功的。3.实验研究: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可降低DOR模型大鼠FSH、LH,改善模型大鼠的卵巢功能;可升高5-HT的水平,改善模型大鼠的抑郁状态。造模后的大鼠Bcl-2蛋白表达下降,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增高,推测该造模方法导致大鼠卵巢功能减退的原因可能是促进了线粒体凋亡途径介导的颗粒细胞的过度凋亡。通过改善线粒体凋亡途径介导颗粒细胞凋亡过程,升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颗粒细胞过度凋亡可能是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改善肾虚肝郁型DOR的机制之一。

王冰[5](2021)在《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精神因素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Gaming Disorder,IGD)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深陷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比例逐年上升,IGD正不断蚕食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肩负祖国繁荣和民族振兴之大业,然而部分大学生却出现较为严重的精神信仰危机,“空心病”显现,“三生”观缺失,深陷网络泥潭不能自拔。因此,本研究以精神因素为切入点,拟实现以下三方面研究目的:1、编制适合本土化环境和中国大学生特征的精神信仰评估工具。2、通过路径分析建构预测模型探讨精神因素与大学生IGD以及同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交互机制。3、首次尝试将“AA”模式“十二步骤康复训练法(Twelve Step Facilitation,TSF)”结合结构式小组工作应用于大学生IGD矫治中,从而拓展TSF在国内的用途和疗效,也为充实大学生IGD的干预与矫治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与指导建议。方法:1、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编制。选取十余所高等院校1434名(样本一422人;样本二1012人)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2.0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AMOS22.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2、大学生IGD的精神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采用网络成瘾量表(IAT)、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DSM-V)作为筛查工具;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家庭功能评定问卷(FAD)、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作为测评工具对辽宁省内六所高校大学生1012名(样本三)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包括t、F检验、积差相关、线性回归分析等。3、大学生IGD的干预研究。通过研究二的筛查工具,共招募IGD大学生20名(样本四),随机划分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AA”模式结构式小组工作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的矫治。运用SCL-90、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SCSQ和PSSS进行效果评估。采用SPSS22.0非参数检验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以上均为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包含16个条目,构建了三因素模型:生活取向、成就价值和行动驱力。KMO为0.938,Bartllet为6432.248(df=351,p<0.001),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1,分半信度为0.869。因子间相关显着(r=0.665-0.757,p<0.01),且小于因子与问卷总体的相关(r=0.891-0.903,p<0.01),自编问卷与米勒精神量表(MMS)亲社会信仰分量表相关系数为0.553,与中国汉族大学生精神性量表(SSHNUC)总体相关系数为0.7,均达到显着水平,问卷效度理想。X2/df为3.52,GFI为0.960、AGFI为0.941、CFI为0.967、TLI为0.957,RMSEA为0.050、RMR为0.025,模型拟合指数理想,问卷结构稳定。2、第一,大学生IGD存在年级、性别、学科、专业、初次接触网络游戏时间、游戏时间的差异,筛查率为2.37%;第二,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在家庭功能、心理健康、精神信仰、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上差异显着;第三,IGD与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需求网络满足、家庭功能和生活事件显着正相关,与精神信仰、积极应对和领悟社会支持显着负相关;第四,分别以精神信仰和家庭功能为自变量,IGD为因变量,构建两组多重中介效应路径;第五,精神信仰和心理健康在家庭功能和IGD中具有链式中介作用;第六,心理健康在家庭功能影响IGD中具有中介作用,精神信仰具有调节作用。3、“AA”模式结构式小组工作后实验组成瘾程度、临床诊断标准、心理健康、精神信仰、心理需求网络满足、积极应对、领悟社会支持均好于对照组,且比矫治前均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1、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各项指标均满足统计学标准,可以作为衡量中国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有效测评工具。2、精神因素与大学生IGD以及同其他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机制,包括多重中介效应、链式中介效应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3、“AA”模式结构式小组工作对于矫治大学生IGD发挥了积极作用。

雍娴婷[6](2021)在《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获取新疆煤矿工人健康现状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并且研究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探讨心理因素与肌肉骨骼损伤的相关性,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效果,最终为煤矿工人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与工作对策。方法: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新疆9家煤矿的煤矿工人进行问卷调查,此次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4460份,回收率93%,剔除不合格及填写内容少于80%的问卷,有效问卷4409份,问卷有效率98.8%;2)采用工作要求-工作自主量表(JDC)、职业倦怠量表(MBI)、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情况调查;3)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健康体检资料,血压、生理生化指标、特殊检查(肺功能、胸片、和心电图检查),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职业特征、心理特征对生理健康的影响;4)采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倾向性评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心理因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性;5)随机抽取440名煤矿工人进行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干预分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220人)和常规干预(220人),实施7个月后使用JDC、MBI、SCL-90、简明健康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认知评估量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2.73%。维吾尔族、年龄50岁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饮酒、工龄≥30年、掘进工、三班两倒的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高。对职业紧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民族、工种、工龄、学历、倒班情况是职业紧张的危险因素(P<0.05);2)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情况,零倦怠688(15.60%),轻度倦怠1450(32.89%),中度倦怠1891(42.89%),重度倦怠380(8.62%)。年龄≥50岁、本科及以上学历、丧偶、工龄20~29年、固定夜班、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的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高。对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工龄、倒班情况、工作要求、社会支持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P<0.05);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2.4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男性、工龄≥30年、电钳工、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高,对心理障碍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龄、工作要求、社会支持、职业倦怠是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的健康体检资料,血脂异常检出率29.20%,血压异常检出率28.8%,心电图异常检出率22.50%,职业体检结果显示,听力异常检出率14.30%;5)人口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发现:男性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50岁以上煤矿工人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行为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吸烟、饮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职业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高,工龄30年以上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高。移架工、四班三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不同心理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职业紧张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中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心理障碍阳性的煤矿工人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脂异常检出率高。6)对听力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是听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压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种、倒班情况、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心理障碍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7)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可知,肌肉骨骼损伤年患病率高达58.70%,近一年出现3个部位以上肌肉骨骼损伤患病率为59.60%,好发的部位为:腰部、颈部、肩部、背部。近一年因肌肉骨骼损伤缺勤率高达27.42%,其中,因腰部患病导致的缺勤率最高(37.2%),年龄30岁以下、月收入(元)<6000、工龄20~29年、安全检查员、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因MSDs缺勤率高;8)对煤矿工人MSDs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小学及以下学历、大专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工龄≥30年、维修工、固定夜班、静态负荷因素、动态负荷因素、体力负荷因素、环境工效学因素、振动因素、重复性操作因素、劳动组织因素的煤矿工人MSDs患病率高。9)利用倾向性评分分析心理因素(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对肌肉骨骼损伤影响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的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多因素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MSDs的危险因素;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职业紧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44),职业紧张正向影响职业倦怠(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1.164),职业倦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25),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中介)分别为0.289、0.144、0.145,中介占比约为50.1%。11)不同干预组间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血压异常、血脂异常、心电图异常、听力异常、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状况值得关注。2)心理健康水平可影响生理健康状况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因此,在煤矿工人疾病预防时,应考虑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3)对心理因素与MSDs相关性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在职业紧张与MSDs间发挥中介作用,为肌肉骨骼损伤预防提供理论依据。4)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及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为今后提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张琪[7](2020)在《受暴女性的司法困境探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涉家暴离婚案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调整私生活身份关系的家事审判活动中,离婚案件作为审判机关依夫妻一方之申请对夫妻间身份关系的重新调整,不可避免地带来主体间情感与伦理的双重震动。涉家暴离婚案件因其具有的暴力侵害的风险性以及与之关联的损害赔偿与子女抚养的特殊性,使得其与其他类型的离婚诉讼案件相比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样态。司法实践显示,无论是家庭暴力的实施对象还是因其产生的离婚诉讼都显现出典型的性别权力烙印,女性作为家庭暴力最主要的受害者,其经验在司法裁判中面临着被忽视的现状。而在传统社会学以及法学的研究中,基于理论的性别盲点,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家庭暴力的实质并为保护受暴女性免于暴力、实现女性人权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要,女性主义的分析可以提供一种理论与方法的独特视角,发现受暴女性所面临的司法困境,分析司法困境产生原因并提供解决与完善的途径。无论是联合国于1967年通过的《消除对妇女歧视宣言》,还是之后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宣言》,以及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都明确将家庭暴力问题列为女性保护的重点问题。除此之外,现行的《婚姻法》,还有即将于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以及《反家庭暴力法》等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都从立法角度对家庭暴力问题进行了规制,通过预防制止家庭暴力以及确立保障离婚自由的立法价值取向,为已婚受暴女性提供了司法救济的援引。但在司法实践中,受暴女性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即司法裁判与女性对自身经验的理解犹如两条平行线缺乏交集,对于作为婚姻无过错方的受暴女性,其在实践中往往基于多种原因不能通过离婚诉讼获得人身安全保障以及经济救济。家庭暴力认定难是受暴女性所面临的第一重司法困境。家庭暴力类型化的立法规制并不能概括受暴女性的实际经历,司法实践中所呈现出的复杂多样的女性受暴经验往往超越了法律规范对于女性经验的理解,这就造成了事实、理论、制度与实践之间的转化难题。法官对于家庭暴力的理解通常涉及到对家庭暴力类型、特征、程度、发生时限等多种因素的考察,当法官欠缺对家庭暴力以及受暴女性经验的理解时,则会造成对家庭暴力事实僵化的认定模式,在实践中以形式要件取代实质要件,造成明显的司法正义失衡。而法官对于证明标准高度“刑事证据化”的倾向,对家庭暴力证据的认定标准的个体化差异等等,都导致受暴女性举证责任畸重。除此之外,受害者往往面临着基于待证家庭暴力行为特征、受害者自身意愿、客观原因的取证不能、专业法律资源的运用限制等原因造成的取证困难。因此案件事实特殊性、法官执业能力水平、受害人举证限制是造成家庭暴力认定难的主要原因。离婚诉求实现难是受暴女性所面临的第二重司法困境。受暴女性往往面临这样的疑问,即认定了家庭暴力事实是否意味着可以获得离婚判决呢?该问题实质在于,家庭暴力是否构成法官认定双方感情破裂的充分条件,其直接关系到受暴女性诉求能否实现。实践中,从司法说理的逻辑分析中可以看出,部分案件中的法官对夫妻感情破裂的说理模式不仅存在着自相矛盾的情况,也违背了常人的情感认知。受暴女性在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离婚诉求实现难,向当前的司法实践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什么证据才能被认定感情破裂的证据,这种对证据的要求是否具有可实现性,是否变相加重了原告的举证责任,是否变相证明只有双方均同意离婚才能确实证明双方感情破裂;二是面对家庭暴力认定在司法确认阶段的消减现状,司法机关当如何落实在《反家庭暴力法》中所规定的相应保护义务。权益保障难是受暴女性所面临的第三重司法困境。司法裁判属于对家庭暴力的事后救济手段,除却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合乎情、理、法的司法反馈外,还要充分考虑判决后一系列的伦理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重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虽然为保障受暴女性的人身安全权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实践中也存在着措施僵化导致的保护方式受限等情况。除却人身安全保障受限之外,受暴女性往往面临经济上的不利地位而未能通过判决予以弥补,部分裁判中所呈现的对施暴者不能“罚当其过”,不能充分体现法律对家庭暴力行为的否定性评价,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受暴女性却往往因养育子女等照顾义务而限制了自身发展。面对受暴女性在司法实践中所呈现出的困境,以及裁判者在涉家暴离婚案件中所呈现的性别意识形态,传统社会学以及法学研究在提供相应解释时存在着理论的局限性。面对这种局限,女性主义不仅作为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可以丰富和补充对受暴女性的家庭研究。女性主义提供了一种性别的视角还原了受暴女性的真实生活经历,指出性别不只是一个可以忽略或控制的变量,而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通过反思女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平等、正义和幸福等议题,指出女性的性别规范负担以及其遭受家庭暴力的可能性往往并不会随着女性的经济地位提高而得到彻底改变。通过女性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女性主义对父权制的批判,解释了家庭暴力的本质实际上是父权制下的性别暴力,以及受暴女性为何会出现“受害者退缩”的情况;通过女性主义方法的运用可以发现理性中立的法律规范是为何以及如何造成受暴女性的不利地位,对女性经验进行关注与解读使我们发现女性在生育、家务劳动以及对家庭成员照顾等方面的无形负担以及家庭暴力带给其的破坏性影响。女性主义并不是一种替代性的理论,其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法学实践推理的有益补充,使我们能够发现女性被忽略的经历以及基于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女性生存的不同样态。通过女性主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受暴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现行法律规范对家庭暴力的规制局限是造成家庭暴力事实认定难的原因之一,法律规范对家庭暴力形式类型固化的表述方式,限制了法官对于法律适用的空间从而忽略了家庭暴力的本质特征。而一般性程序性规范的制约,导致法官基于中立的考量往往不能主动释明或依职权为受暴女性提供帮助。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家庭暴力话语以及父权制形塑下的法官对家庭暴力的认知偏好,体现了权力和文化在法官的家庭暴力认知中的双重作用,导致法官对家庭暴力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偏好,呈现出排除受暴女性个体经验的样态。女性主义认识论指出,法官对受暴女性的认知优势地位的忽略以及基于认识论不公产生的偏见性认知,阻碍了法官对于受暴女性在家庭暴力中的真实经历的获取,并对家庭暴力的认知造成了认识上的障碍。司法实践中,法官对于家庭暴力后果基于公共秩序的考量,使得在家庭暴力理解与处置上呈现了典型的公私差异,导致了家庭暴力在事实认定过程中被人为淡化,在现实中强化了受暴女性的不利处境。在女性主义看来,除却家庭暴力认定难对受暴女性离婚诉求实现的限制外,尚有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了法官对于离婚诉求实现的限制。一是立法价值在个案中的冲突,在涉家暴离婚案件中法官往往需要在秩序、自由、安全等价值中做出选择,其价值选择的位阶差异实际上反映了“新家庭主义”与“女性主义”所体现的不同的理论倾向,而法官对于秩序的优先考虑,实际结果则会以牺牲受暴女性安全为代价。二是法律家长主义对女性自治的干预,使得法官往往认为受暴女性作出的离婚判断并不那么符合自身发展的利益,法律家长主义意识与对受暴女性自治能力之间的认知冲突阻碍了女性实现离婚的自主选择。三是以照顾者义务为主导的家庭责任歧视,使得女性被限制在性别规范当中,因受制于家庭生活中的照顾义务而不能实现从家庭事务以及家庭关系中脱离。在受暴女性的权利救济层面,受暴女性基于自身选择的适应性偏好,其权利救济的选择范围往往是受限的。而法官基于自我角色的限制,导致其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力度不足以对离婚诉讼中出现的家庭暴力进行有效干预。而对于个案特殊性的忽略也常常导致法官未能及时有效的对受暴女性权利进行救济。因此面对受暴女在涉家暴离婚案件中的种种司法困境以及其背后复杂的结构性成因,受暴女性对案件中司法正义的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对受暴女性的保障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法律通过保护与预防作为后盾,更需要在实践中将这些法律落到实处,司法实践中法官不仅应当对意识到裁判不仅是对个案中个体经验的关怀,还应注意到其形塑了司法对女性人权保障的具体形态,以及对社会行为指引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对受暴女性的救济不能仅仅依靠单一部门发挥作用,还应大力协调相关部门以及发动社会资源形成系统性保障。

孙笑笑[8](2020)在《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为例,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亲子疏离高低水平与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及与免疫指标的关联,评价基于慈心冥想的爱能教育训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干预的效果,为护理人员从亲子疏离社会因素角度进行儿童心身健康维护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亲子疏离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中文简表、儿童抑郁量表,对我市某区县农村的1230名儿童进行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亲子疏离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因素间的内在联系。2.采用便利抽样法从亲子疏离高分组和低分组农村留守儿童中选取调查对象147人。采用青少年亲子疏离问卷调查其亲子疏离水平;留取其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免疫指标,包括补体C3、补体C4、C反应蛋白、白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Ig A、免疫球蛋白Ig M、免疫球蛋白Ig G,分析亲子疏离与农村留守儿童免疫指标的关联。3.采用便利抽样法从亲子疏离高分组农村留守儿童中选取调查对象72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N=36)和等待对照组(简称对照组)(N=36)。对干预组研究对象进行为期9周的基于慈心冥想的爱能教育训练,对照组进行为期9周的知识教育(均1次/周,90min/次)。干预结束后1个月,再对等待对照组进行同样的基于慈心冥想的爱能教育训练。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亲子疏离问卷、儿童抑郁量表在干预前(前测/T1,第0周),干预结束时(后测/T2,第10周)、干预结束后1月(追踪/T3,第15周)分别评估两组研究对象亲子疏离水平,检测该干预训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干预效果。结果1.本组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得分为(34.54±12.36),非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得分为(31.87±10.80),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显着高于非留守儿童[t(1228)=2.635,P<0.01]。亲子依恋、生活事件、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教养方式、与父母沟通频率、与母亲沟通时间是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影响因素。其中,与父母高频率沟通(每天)、亲子依恋是其保护因素(β=-0.171~-0.298,P<0.05);父母离异、生活事件、每次与母亲沟通时间短(5分钟以内)及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是其危险因素(β=0.056~0.123,P<0.05)。2.亲子疏离高分组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得分显着高于亲子疏离低分组[t(532)=13.286,P<0.001]。亲子疏离水平的增加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水平的增加,且亲子疏离在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影响抑郁情绪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留守状态调节了亲子疏离在生活事件影响抑郁情绪过程的中介作用路径。3.亲子疏离高分组农村留守儿童补体C3水平(Z=-2.343,P<0.05),补体C4水平(Z=-4.018,P<0.001)均高于亲子疏离低分组。亲子疏离高分组农村留守儿童的免疫球蛋白Ig A水平低于亲子疏离低分组(Z=-2.688,P<0.01)。亲子疏离水平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0.164,P<0.05),与补体C4水平呈正相关(r=0.247,P<0.01),与免疫球蛋白Ig A水平呈负相关(r=-0.187,P<0.05)。4.通过对前测(干预前)、后测(干预结束时)及追踪(干预结束后1月)测量的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亲子疏离水平、抑郁情绪得分的分组(干预组、对照组)*测试时间(前测、后测、追踪)的交互作用显着[F(2,118)=8.163,P<0.001,η2=0.122;F(2,118)=5.053,P=0.008,η2=0.079];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后测及追踪时,两组研究对象亲子疏离水平得分差异均显着,且干预组(后测42.90±14.83,追踪38.68±13.62)均低于对照组(后测50.23±9.66,追踪51.87±13.50);与前测相比,干预组亲子疏离水平在后测和追踪均有明显下降(P<0.05)。这表明该干预训练有助于降低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干预结束后1个月该效应仍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后测及追踪时,两组研究对象抑郁情绪得分差异均显着,且干预组(后测17.03±8.28,追踪16.19±8.36)均低于对照组(后测22.53±8.11,追踪23.43±8.83),表明该干预有助于降低留守儿童抑郁情绪水平。结论1.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生活事件、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教养方式、与父母沟通频率、与母亲沟通时间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发生。其中与父母高频率沟通(每天)、亲子依恋可减少亲子疏离的发生;父母离异、生活事件、每次与母亲沟通时间短(5分钟以内)及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可增加亲子疏离的发生。2.高亲子疏离水平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水平较高。亲子疏离水平的增加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水平的增加。亲子疏离在生活事件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留守状态调节了亲子疏离在生活事件影响抑郁情绪过程的中介作用路径。3.亲子疏离与农村留守儿童免疫指标的关联较弱。4.基于慈心冥想的爱能教育训练能够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疏离水平和抑郁情绪水平,且干预结束1个月后仍有积极效应。

张勤伟[9](2020)在《基层民警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A县为例》文中提出

云子旋[10](2020)在《新生代员工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研究 ——神经质和责任性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路线,中西方文化开始交融,互联网兴起,新生代员工出生于这样的背景下,普遍自我意识较强,开放,拥有较强的个性特征,在许多方面与老一辈员工存在差异。新生代员工已经成为了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快节奏多变化的生活和工作导致他们在职场中发展并不顺利。近年来,工作压力伴随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逐渐加剧,他们的工作倦怠问题日益凸显。工作倦怠是管理学研究的热点,工作倦怠会对个人、组织、企业乃至家庭社会产生各种负面影响。因此,本文探讨新生代员工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并引入大五人格模型中两个代表性的人格特点神经质和责任性,探讨其在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中的作用机制。本文以新生代员工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理论,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构建了工作压力、工作倦怠、神经质和责任性的理论模型,进而进行问卷设计,针对全国范围不同行业的新生代员工发放预问卷,对预问卷进行分析,整合,完善,最终形成正式问卷。本研究共收集了 308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0.0和Amos17.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检验,使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研究表明(1)新生代员工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水平较高,工作本身带来的压力最大,工作倦怠中情感耗竭最强(2)工作压力五个维度对工作倦怠三个维度都有正向影响(3)责任性为积极心理因素对工作倦怠有负向影响,神经质为消极心理因素对工作倦怠有正向影响(4)神经质,责任性在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有调节作用,但神经质对工作压力和去人性化之间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责任性对工作压力和情感耗竭之间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5)新生代员工的工作倦怠水平在年龄和企业性质上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通过对新生代群体工作倦怠和工作压力的研究,宏观的把握该群体工作倦怠,工作压力的情况,为企业在培养管理新生代员工的问题上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想法,并且利用本文的研究结果,针对性的给企业提供管理建议,以期引导员工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从而降低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促进新生代员工的个人发展。

二、警察身心疾病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其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警察身心疾病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其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
        2.1.1 药物依赖戒断者药物渴求的特点
        2.1.2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症状特征
        2.1.3 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特征
    2.2 运动锻炼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2.2.1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者心理健康效益
        2.2.2 运动锻炼改善药物依赖者家庭功能的作用
        2.2.3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大脑神经基础
        2.2.4 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的注意偏向
    2.3 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
        2.3.1 健康促进理论
        2.3.2 计划行为理论
    2.4 心理健康测评技术应用
        2.4.1 心理测量量表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评中的作用
        2.4.2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评中的应用
3 问题提出
4 研究框架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内容的框架
5 研究内容
    5.1 研究一: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研制
        5.1.1 研究目的
        5.1.2 调查对象
        5.1.3 问卷编制
        5.1.3.1 药物依赖维度
        5.1.3.2 锻炼态度维度
        5.1.3.3 心理健康维度
        5.1.4 统计分析
        5.1.5 研究结果
        5.1.5.1 药物依赖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5.1.5.2 锻炼态度探索性因子分析
        5.1.5.4 心理症状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5.1.6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5.1.6.1 药物依赖问卷验证性因子分析
        5.1.6.2 锻炼态度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5.1.7 讨论
        5.1.8 小结
    5.2 .研究二: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5.2.1 研究2a: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
        5.2.1.1 研究目的
        5.2.1.2 调查对象
        5.2.1.3 数据处理方法
        5.2.1.4 研究结果
        5.2.1.5 讨论
        5.2.1.6 小结
        5.2.2 研究2b: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与锻炼态度的关系
        5.2.2.1 研究目的
        5.2.2.2 研究对象
        5.2.2.3 测量工具
        5.2.2.4 测量程序
        5.2.2.5 数据分析
        5.2.2.6 研究结果
        5.2.2.7 讨论
        5.2.2.8 小结
    5.3 研究三: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的建构与检验
        5.3.1 研究目的
        5.3.2 研究对象
        5.3.3 测量工具
        5.3.4 统计方法
        5.3.5 模型建构
        5.3.6 研究结果
        5.3.6.1 心理症状与毒品渴求的交叉滞后模型分析
        5.3.6.2 毒品渴求的中介效应模型
        5.3.6.3 锻炼态度的调节作用
        5.3.7 讨论
        5.3.8 小结
    5.4 研究四:有氧运动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效益检验
        5.4.1 研究对象
        5.4.2 运动干预方案
        5.4.3 测量工具与统计分析
        5.4.4 研究结果
        5.4.4.1 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毒品渴求和强迫性行为的影响
        5.4.4.2 运动干预中毒品渴求对毒品强迫性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
        5.4.5 讨论
        5.4.6 小结
    5.5 研究五: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情绪注意偏向调控作用
        5.5.1 研究对象
        5.5.2 运动干预方案
        5.5.3 实验设计
        5.5.4 实验材料
        5.5.5 实验任务
        5.5.6 数据采集及处理
        5.5.7 研究结果
        5.5.8 讨论
        5.5.9 小结
    5.6 研究六: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食物奖赏功能的改善作用
        5.6.1 实验对象
        5.6.2 实验任务
        5.6.3 运动干预和实验流程
        5.6.4 数据分析与统计
        5.6.5 研究结果
        5.6.5.1 运动干预对MA依赖者食物偏好的影响
        5.6.5.2 运动干预对MA依赖者大脑奖赏系统功能的影响
        5.6.6 讨论
        5.6.7 小结
6 总讨论
    6.1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有效特点
    6.2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的检验
    6.3 有氧运动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提升的效果
7 结论
8 创新与展望
    8.1 创新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本信息
附录二 家庭功能量表
附录三 贝克自评量表
附录四 特质、状态焦虑量表
致谢
科研经历

(2)公安民警心理压力调查及疏解对策研究 ——以NC市公安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压力的心理学定义
    2.2 民警心理压力成因的心理学原理
第三章 NC市公安局抽样民警心理健康现状
    3.1 NC市公安局抽样民警心理健康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式
        3.1.3 数据处理
    3.2 NC市公安局抽样民警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3.2.1 从队伍整体分析
        3.2.2 从性别分布分析
        3.2.3 从警种分布分析
        3.2.4 从年龄段分布分析
        3.2.5 从职务分布分析:
第四章 NC市公安局抽样民警心理压力成因及压力源分析
    4.1 NC市公安局抽样民警心理压力成因分析
    4.2 NC市公安局抽样民警心理压力源分析
第五章 民警心理压力易导致的后果及疏解途径
    5.1 民警心理压力易导致的后果
        5.1.1 认知系统作用不足
        5.1.2 社会支持系统遭到破坏
        5.1.3 免疫系统作用降低
    5.2 民警心理压力疏解途径
        5.2.1 调节压力源,削弱带来压力的不利因素
        5.2.2 优化中介系统,削弱压力反应强度
        5.2.3 获得社会支持,有效缓解民警心理压力
        5.2.4 进行体育运动训练,合理搭配膳食,以提高人体的免疫系统作用
第六章 公安机关减轻民警心理压力过大的策略
    6.1 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6.2 完善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支持系统
    6.3 坚持科学用警科学育警科学对待
参考文献
致谢

(3)卵巢早衰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综述
        1.2.1 遗传性因素
        1.2.2 医源性因素
        1.2.3 自身免疫性因素
        1.2.4 感染性因素
        1.2.5 环境及生活行为因素
        1.2.6 总结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 文献纳入标准
        2.2.2 文献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和文献质量评估
        2.3.1 文献筛选
        2.3.2 文献质量评分标准
        2.3.3 文献质量评分
    2.4 资料与数据提取
    2.5 统计学分析
        2.5.1 异质性检验
        2.5.2 敏感性分析
        2.5.3 发表偏倚的评估
第3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卵巢早衰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3.3.2 敏感性分析
        3.3.3 发表偏倚的评估
第4章 讨论
    4.1 遗传家族史与卵巢早衰
    4.2 医源性因素与卵巢早衰
    4.3 自身免疫性因素与卵巢早衰
    4.4 感染性因素与卵巢早衰
    4.5 环境及生活行为因素与卵巢早衰
    4.6 研究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干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西医学对DOR的研究进展
        2 中医学对DOR的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在DOR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1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概述
        2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相关蛋白与DOR
        3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相关途径与DOR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研究进展
        1 音乐疗法发展概况
        2 中医基础理论与音乐疗法
        3 五行音乐
        4 五行音乐疗法的作用机制
        5 五行音乐疗法的应用
        6 小结
        参考文献
引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肾虚肝郁型DOR患者的临床观察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DOR模型大鼠卵巢功能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精神因素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编制及信效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分析
        2.5 伦理情况
    3 结果
        3.1 初始问卷
        3.2 项目分析
        3.3 探索性因素分析
        3.4 验证性因素分析
        3.5 信度分析
        3.6 效度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精神因素分析与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人口学特征差异分析
        3.2 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差异分析
        3.3 相关分析
        3.4 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3.5 家庭功能影响IGD:精神信仰和心理健康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3.6 家庭功能影响IGD: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和精神信仰的调节作用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AA 模式结构式小组工作对大学生 IGD 的干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分析
        2.5 干预方案
    3 结果
        3.1 小组工作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同质性检验
        3.2 小组工作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性检验
        3.3 小组工作前后实验组的差异性检验
        3.4 小组工作前后对照组的差异性检验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6)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煤矿工人生理健康及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生理健康检查
        1.3 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
        1.4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煤矿工人心理健康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及效果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计算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1.4 干预方法
        1.5 健康干预的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肌肉骨骼损伤与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受暴女性的司法困境探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涉家暴离婚案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受暴女性在涉家暴离婚案件中所面临的司法困境
    第一节 我国当前涉家暴离婚案件的司法现状
        一、审判程序相关情况
        二、当事人及审判结果相关情况
    第二节 家庭暴力认定难问题
        一、家暴行为界定难
        二、家暴事实举证难
        三、家庭暴力认定难的个案呈现
    第三节 离婚诉求实现难问题
        一、家庭暴力与感情破裂的关联性认定
        二、基于结果考量的家庭暴力淡化处理
    第四节 权益保障难问题
        一、受暴女性的人身安全保障现状
        二、受暴女性的经济救济现状
第二章 女性主义理论与方法对涉家暴离婚案件研究的独特价值
    第一节 传统社会科学研究对涉家暴离婚案件相关问题的解释限度
        一、社会学研究对家庭暴力概念的解释限度
        二、传统法学研究对受暴女性经验的考察限度
    第二节 女性主义为涉家暴离婚案件研究提供的方法论支持
        一、女性主义方法对分析涉家暴离婚案件的特殊意义
        二、女性主义法学方法对涉家暴离婚案件研究的具体方法论支持
    第三节 女性主义为涉家暴离婚案件研究提供的理论支持
        一、女性主义法学研究兴起概况
        二、以平等为主题的女性主义法学提供的理论支持
        三、以差异为主题的女性主义法学提供的理论支持
        四、以多样性为主题的女性主义法学提供的理论支持
    第四节 女性主义法学为涉家暴离婚案件研究提供的具体分析框架
        一、对法律父权制基础的批判
        二、对形式平等的关注与批判
        三、对女性经验与价值的关注
第三章 家庭暴力认定难的女性主义分析
    第一节 现行法律规范对涉家暴离婚案件的规制局限
        一、现行法律法规对家庭暴力概念的具体表述
        二、现行实体规范对家庭暴力类型多样性的表述制约
        三、现行程序规范对家庭暴力举证特殊性的规制缺失
    第二节 父权制形塑下法官的家庭暴力认知偏好
        一、父权制形塑下东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家庭暴力话语
        二、权力和文化在法官的家庭暴力认知中的结构性作用
        三、法官对家庭暴力认知偏好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法官对女性作为经验主体的忽视与偏见
        一、法官对受暴女性作为经验主体认知地位的忽视
        二、法官对受暴女性基于“认识论不公”的偏见
    第四节 基于公共利益考量的家庭暴力认定限制
        一、公私分域下司法对暴力行为的干预差异
        二、基于公共利益考量的家庭暴力认定限制
第四章 受暴女性离婚诉求实现难的女性主义分析
    第一节 法官在个案决策中的立法价值选择
        一、涉家暴离婚案件中蕴含的立法价值
        二、法官在个案中的价值选择偏好
    第二节 法律家长主义对受暴女性自治的干预
        一、法律家长主义与女性自治的内在冲突
        二、法律家长主义下的双重话语对女性自治的限制
    第三节 以照顾者义务为主导的家庭责任歧视的限制
        一、基于母职的照顾义务对受暴女性的限制
        二、基于妻职的照顾义务对受暴女性的限制
第五章 受暴女性权益保障难的女性主义分析
    第一节 对受暴女性选择的适应性偏好的忽视
        一、适应性偏好概念的理论内涵
        二、适应性偏好对法官的影响
    第二节 法官角色的自我限制
        一、法官角色自我限制的表现形式
        二、法官突破角色限制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法官对涉家暴离婚案件相关问题的视角限缩
        一、对受暴女性基于生理产生的脆弱性的忽略
        二、对中国语境下代际暴力与婚姻暴力关联性的忽略
        三、对涉家暴离婚案件中未成年子女抚养特殊性的忽略
第六章 受暴女性权益保障的制度与实践
    第一节 以家庭正义理论为指导的制度建设
        一、家庭正义的理论内涵与时代精神
        二、以完善婚姻家庭制度为基本框架
        三、以丰富涉家暴案件专门规范为内容补充
    第二节 以保障女性人权为目标的司法实践
        一、强化法官反家暴知识培训力度
        二、注重女性主义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三、提升法官案件办理规范化水平
    第三节 以消除家庭暴力为宗旨的部门联动
        一、公安机关强化好家庭暴力警情的规范处置
        二、检察机关发挥好依法公诉及法律监督职能
        三、相关部门及组织完善好反家暴联动机制运行工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回顾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
第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亲子疏离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亲子疏离与农村留守儿童免疫指标的关联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基于慈心冥想的爱能教育训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干预效果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儿童亲子疏离现状、成因、影响与干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新生代员工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研究 ——神经质和责任性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5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新生代员工
        2.1.1 新生代员工的概念
        2.1.2 新生代员工的特点
        2.1.3 新生代员工的相关研究
    2.2 工作压力
        2.2.1 工作压力的概念
        2.2.2 工作压力的测量
        2.2.3 工作压力的相关研究
    2.3 工作倦怠
        2.3.1 工作倦怠的概念
        2.3.2 工作倦怠的维度和测量
        2.3.3 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
    2.4 神经质和责任性
        2.4.1 大五人格模型
        2.4.2 大五人格的测量
        2.4.3 神经质和责任性的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
3.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新生代员工的概念及特征
        3.1.2 研究变量的概念界定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1 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假设
        3.2.2 神经质和责任性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假设
        3.2.3 神经质和责任性对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之间调节作用的假设
    3.3 研究概念模型
    3.4 本章小结
4.研究设计
    4.1 变量的测量
        4.1.1 工作压力的测量
        4.1.2 工作倦怠的测量
        4.1.3 神经质和责任性的测量
    4.2 预调研问卷的设计
    4.3 预调研问卷的分析
        4.3.1 预调研问卷数据分析
        4.3.2 项目分析
        4.3.3 信度分析
        4.3.4 探索性因子分析
    4.4 形成正式问卷
    4.5 本章小结
5.实证分析
    5.1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2 研究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5.3 数据质量检验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信度分析
        5.3.3 效度分析
        5.3.4 相关性分析
    5.4 假设检验
        5.4.1 新生代员工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5.4.2 神经质对新生代员工工作倦怠的影响
        5.4.3 责任性对新生代员工工作倦怠的影响
        5.4.4 神经质和责任性的调节作用
    5.5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6 新生代员工工作倦怠的差异性分析
        5.6.1 工作倦怠在性格上的差异
        5.6.2 工作倦怠在年龄上的差异
        5.6.3 工作倦怠在学历上的差异
        5.6.4 工作倦怠在服务年限上的差异
        5.6.5 工作倦怠在企业性质上的差异
    5.7 检验结果总结
    5.8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建议
    6.3 研究展望
    6.4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警察身心疾病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其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D]. 刘佳宁.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公安民警心理压力调查及疏解对策研究 ——以NC市公安局为例[D]. 楚爱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3]卵巢早衰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D]. 刘艺. 吉林大学, 2021(01)
  • [4]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干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李艳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精神因素及干预研究[D]. 王冰.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6]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D]. 雍娴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7]受暴女性的司法困境探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涉家暴离婚案件研究[D]. 张琪. 吉林大学, 2020(04)
  • [8]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 孙笑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9]基层民警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A县为例[D]. 张勤伟.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10]新生代员工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研究 ——神经质和责任性的调节作用[D]. 云子旋.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民警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分析及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