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机局域网在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高峰[3](2014)在《浅谈局域网网络维护与安全管理》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许多公司也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网络体系,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如何维护和管理这些网络体系就成了主要任务。本文研究了局域网网络维护和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范珊珊[4](2013)在《轿车智能电器系统网络监控和管理》文中提出随着汽车上的电子装置逐渐增多,导致了汽车电气系统控制越来越复杂、故障诊断越来越困难。为此,本课题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车载物联网的汽车智能电器系统网络监控和管理机制:通过建立一个跨总线的车载网络,将所有电器电子设备互联起来;按照约定的协议,实现整车电器协调信息和故障诊断信息的共享;从系统层面解决全车电器间的协调控制、电器的故障监测与报警、故障容错处理等问题。对整车智能电器系统进行车载物联网网络化设计。车载物联网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管理应用层。感知层为信息采集层,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各电器节点的驱动控制、状态采集、故障诊断等功能。网络层主要根据智能电器系统网络化所采用的车载总线技术,设计整车网络协议,实现电器状态信息共享。管理应用层主要负责整车电器协调管理和网络安全监控。整车电器协调管理采用基于关联子系统的中央协调管理机制,分析电器的协调控制逻辑关系,建立协调逻辑函数和有限状态机;中央协调器实时检查相关电器状态信息,对电器正常状态改变作出状态响应,发出相应的电器执行指令。按照关联子系统的描述与分析方法,具体分析每个电器的电子协调,骨干网电器有11个,局域网电器分布在6个局域网中,共50个利用总线技术实现网络安全监控。设计网络安全冗余机制,双中央协调器按照主控与备用模式运行,在各自的模式下相互监视实现自动故障接替与报警。同时对网络进行实时故障监测,各电器节点及网络拓扑结构均通过总线实时反馈诊断信息,中央协调器对上述故障信息进行响应,实现容错控制,而中央微机实时监控全车电器的故障状态,进行故障监测及预警。本课题研究通过建立一辆轿车的车载物联网模型,验证车载电器物联网网络监控和管理机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实验表明,提出车载物联网技术不但能解决电器协调控制问题,而且对电器故障能做出容错处理,提高整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徐龙进[5](2011)在《山东省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管理的应用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的检测、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制定与实施、设施的动态运行管理和高压灭菌设备消毒效果的鉴定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SOP)。为了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的实施效果并进一步改进,山东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委托山东省实验动物检验检测中心对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屏障环境设施进行了跟踪监测。通过“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动态检测实验”、“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高压灭菌效果检测实验”、“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静态与动态空气落下菌数对比检测实验”、“济南市部分屏障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参数监测实验”对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应用进行了评估。1、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动态检测实验依据国标GB14925--2001每季度进行一次环境设施动态检测,共4次。结果显示:屏障设施静态运行时达到国家标准;动态运行时,检测结果经对比,虽然各项检测指标相对于静态检测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温度3.45℃、相对湿度17.15%、气流速度0.02m/s、噪声1.28db、氨浓度10.25mg/m2、落下菌数0.86个/皿)但除了尘埃粒子数超标外,其它指标均符合静态运行时的国家标准。2、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高压灭菌效果检测实验按照相关设备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操作,对饲料、垫料、饮水和工作服等采用高压灭菌方式,对笼具采用高压灭菌和消毒液渡槽浸泡消毒。目的是在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运行过程中检验SOP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并寻找一种合理的微生物控制措施,既达到国家实验动物与环境设施的质量控制标准,又减少设施运行成本以及劳动强度。实验结果:实验动物饮用水121℃高压灭菌30min后在洁净物间存放4d,细菌总数为0个/皿。饲料132℃灭菌7min后在屏障环境洁净室内存5d内能保证饲料无细菌。真空132℃条件下灭菌7min后放置7d,垫料仍然无菌生长,达到灭菌效果。132℃条件下对工作服灭菌5min后在屏障环境洁净储藏室内存放7d也无细菌生长。饲养盒经过高压灭菌或在常用的几种消毒液中浸泡消毒,效果都比较好,可达到无菌效果,且消毒液的使用周期能够维持7d。3、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静态与动态空气落下菌数对比检测实验为了检验并改进人员、动物、物品进出屏障环境设施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每半年(持续三年)对普通环境设施和屏障环境设施分别在静态和动态下检测一次落下菌数。结果显示,普通环境中静态好于动态(静态2.57±0.95;动态18.47±5.43);在用垫料饲养和相近的饲养密度情况下,高效过滤器堵塞,屏障环境远不如普通环境(静态0;动态∞)。屏障更换高效过滤器后,才凸显出其优势;在只考虑落下菌的情况下,干养远好于垫料饲养。屏障环境中静态好于动态;屏障环境在静态下能维持一个很好的状态;屏障环境自净能力随着高效过滤器的堵塞而减弱,更换高效过滤器后,自净能力恢复;IVC能显着降低屏障环境内落下菌,极大地改善饲养人员的工作条件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更衣室位于屏障与外界之间,要严把入口。风淋室在第3、4次检测时有落下菌,我们积极排查原因,通晓风淋工作原理后,彻底科学保洁。内走廊在第3、4、5次检测中有落下菌,发现各室通往内走廊的门、门锁有的有松动,关不严,影响了气密性。清洁准备室在第5次检测中发现了落下菌,多方排查后发现双扉高压锅与屏障墙体间有一道细小的裂缝。缓冲间是连接屏障与外界的通道,在第3、4、5次检测中有落下菌,自查后发现门下封条、门锁影响气密性,高效气幕可能失效,更换了高效过滤器后,第6次检测结果为OCfu/皿。4、标准操作规程的应用和评估2007年山东省实验动物检验检测中心在山东大学医学院安评中心,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管理的标准操作规程(SOP)”试点运行,进行了“济南市部分屏障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参数监测实验”。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屏障环境设施内的温度、相对湿度、气流速度(换气次数)、压力梯度、噪声和氨浓度并做了相关的数据对比,并结合以上实验的数据全面考虑,验证了标准操作规范的实施和运行效果,也发现了操作规范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研究取得了预期效果。
杨贵忠,朱德生,刘玉林,娄清林,商立军,王新建[6](2000)在《微机局域网在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第四军医大学将计算机局域网引入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的设计方案及实施情况。
许彦红[7](2008)在《某医学院校实验中心筹建方案的决策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中,项目管理己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项目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部分重要内容,通过对重大项目决策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建设目标、建设计划、建设过程、项目质量等多方面的科学管理和控制,为企业的壮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对医学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组织和管理,从项目目标、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评估了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在机能学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中引入项目管理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医学实验创新教育平台项目建设的科学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应用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指出了高校实验室建设采用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在分析实验室建设项目与一般建设项目区别基础上,提出了结合我院实际的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方式。在机能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与过程管理过程中,对机能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了科学评价,为后续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经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项目的实施,对现有的机能学三个学科实验室进行了科学整合和系统建设,完善了机能实验室功能,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水平,促进了实验室开放和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力地支持了我院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为医学技能培训等新业务的开展提供了综合实验平台,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黄韧,薛成,程树军,杨丰华,刘忠华,刘雪燕[8](1999)在《实验动物质量监测管理办公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实验动物质量管理的中枢,实验动物监测管理工作程序中的许多信息是实验动物信息来源的重要而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数据需要通过特定的数据传输程序进入实验动物数据库进行处理分析,成为实验动物信息网络中的共享资源,这是实验动物信息网络开发的重要一环。本研究利用编程软件MSVBasic 6.0 和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SSQL7-0 , 在实验动物数据库和信息网络的基础上针对实验动物质量监测管理专业性和第三方公正性的工作程序和岗位特点,编制实验动物质量监测管理办公网络系统,实现了软件客户化和实验动物质量监测工作信息化的要求。本文以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 简称监测所) 办公系统的建设为例,介绍该系统设计的原则和实现过程。
朱立才[9](2020)在《基于多数据融合的RFID协同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位置的服务在学术界和工业界获得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然而,在室内环境中GPS技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这激发了研究人员极大的研究兴趣。其中,利用RFID技术进行室内定位是一种有效地获取位置信息的方法。与此同时,嵌入式RFID读写器在移动设备中的应用不断推广,面向多个移动读写器定位环境逐步形成,使得协同定位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协同定位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类协同方式。在协同定位领域,位置数据的准确估计和位置信息的高效交互是实现精确位置计算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文主要关注:1)位置信息的准确估计。利用不同定位方式进行高效的位置估算,这是实现精确定位的基础,因此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随后,采用集中式协同的方式融合处理所获得的多个定位数据,提升位置计算的精度;2)位置信息的有效交互。通过利用移动RFID读写器的可用性和普遍性,采用分布式协同的方式交互多个移动读写器和标签之间的数据,进一步提高定位结果的准确性。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多数据融合的RFID协同定位方法,包括面向标签的集中式定位和面向读写器的分布式定位两类协同方式,其中前者主要是面向多定位数据的处理,而后者主要关注多读写器和标签数据的交互。具体来说,集中式协同定位集中式协同定位是本文重点研究内容,主要面向多个定位数据的融合处理。为实现位置数据的准确估计,本文研究了面向标签的的定位检测,并设计有效的位置估计算法。(1)基于Doppler效应的状态检测方法用户的状态检测是有效实现标签定位的先决条件。随着环境或时间的变化,在同一地点的无线信号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静态飘移现象,即用户为静止状态时,定位结果发生跳变。为实现准确定位,需要首先判定用户是否产生移动。本文详细分析了不同状态下用户行为对Doppler效应中的频率影响,进而提出一种有效的状态检测方法,可以准确识别静止、站起、坐下、躺下和移动五种状态。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不但解决了静态飘移问题,更能准确感知用户的各种行为状态。(2)基于模糊逻辑的分段测距定位方法理想的传播环境下的RFID信号强度与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距离存在直接关系,但在实际情形下,测量到的信号与距离信息不能保证一一对应,这就产生了定位误差。本文分析了读写器天线的多路径传播和标签对距离估计的影响以及简单信号路径传播模型的局限,提出了基于模糊逻辑的分段测距方法。在不同维度范围的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不但远优于利用简单信号路径传播模型计算出的定位结果,其性能也优于最大似然定位方法的结果。(3)基于RSS空间关联影响度的指纹匹配方法当前信号指纹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受制于环境的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RSS信号在实际部署过程中产生较大波动,具体表现为时间域的不稳定和空间域的任意性,这直接影响了定位精度。本文通过研究RSS信号及其周围邻居的空间关系,设计新的信号特征──空间关联影响度,以提高信号表征的分辨率同时减小其受原始信号波动的影响。同时,基于该特征设计了有效的定位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指纹过滤优化。实验表明,该方法相比传统的定位方式有较大的性能提升。分布式协同定位本文的分布式协同主要应用于利用协同方法构建的定位系统,通过使用异构和独立的移动读写器以及标签的剩余记忆实现分布式协同定位,其协同方式包括读写器的直接协同和间接协同两种。在定位过程中,若标签没有剩余的内存可以用来存储信息,则读写器进行直接协作。反之,若标签存在剩余信息作为存储空间,则读写器可进行间接协同。本文融合上述的定位算法和协同方式,设计了有效的协同定位算法并构建了相应的定位系统。(4)基于UKF滤波和读卡器协同的定位方法为充分利用多种定位方式的优势,本文提出基于UKF滤波和读卡器协同的定位方法。一方面,利用状态检测方法区分用户的动/静状态,并使用无迹卡尔曼滤波融合上述测距定位方法和指纹定位方法的定位结果,实现了准确的集中式定位。另一方面,通过利用读写器和标签间的通信,设计了针对直接协同和间接协同两类分布式协同的定位方法,利用不同情况下的读写器协同,提供一个分布式的定位方案,进一步提升的定位效果。实验结果显示,该协同定位方法在提高定位准确度的基础上又将当前RFID系统在定位过程中所采用的集中、协调的方式变成分布式、可伸缩的方式。综上,本文提出的基于多数据融合的RFID协同定位方法融合了集中式协同和分布式协同的优势。根据实验显示,协同定位系统不仅提高了定位精度,同时极大缓解了定位过程的通信开销。
顾瑞春[10](2020)在《面向移动物联网的切片模型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移动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物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各种移动应用的复杂性和可操作性也在不断增强。物联网的发展将移动通信的范围从人-人通信延伸到人与物、甚至是物与物的智能互联等更加广阔的行业和领域。移动物联网将会是未来移动互联网中终端数据量最大、用户数量最多、应用最为普遍的网络应用之一,也将成为未来网络应用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将为下一代网络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物联网的爆发式发展,势必为移动互联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技术挑战。现有的移动互联网架构,已经无法适应物联网的爆发式发展。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架构是为人与人、人与物的连接,或者为智能手机运行各类互联网应用设计的,而并非为物联网设计。在未来纷繁复杂的网络场景下,现有架构已经无法满足各类物联网应用的多样化需求。网络切片是运行在物理或虚拟基础设施之上的逻辑网络,能够将网络按照不同的应用需求切分为多个具有不同配置的逻辑网络,各切片间相互隔离,互不影响,能够满足移动物联网的各种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是下一代移动网络中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技术。本文对移动物联网切片中各个功能组件的灵活部署和资源分配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图论(Graph Theory)对物联网切片进行了模型映射和理论分析,运用深度学习、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移动边缘计算、以及图神经网络等技术,对移动物联网切片进行了优化,研究了在虚拟化平台上的移动物联网切片模型及方法。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基于多层图论的移动物联网切片分析模型针对物联网应用的不同需求,以图论为基础建立多层图切片模型,将不同应用所划分的切片映射到相应的图层中,对各切片初始化过程中组件部署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切片运行过程中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面向移动终端的低时延边缘切片等移动物联网切片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深入分析,建立了以满足多任务复杂物联网应用需求为研究目标的多层图模型。2)基于随机游走的移动物联网切片部署策略在切片初始化过程中,提出一种面向业务的安全可扩展移动物联网切片部署策略,通过对业务类型及资源需求进行分类识别,运用图随机游走模型,在网络的不同位置按需部署切片的虚拟功能组件,并通过MACsec over VxLAN将各组件连接,形成安全可扩展虚拟功能链。该方案能够在对系统性能影响极低的前提下,提高虚拟功能部署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可为下一代移动物联网中对这些性能需求较高的切片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原型系统。3)基于深度学习的移动物联网切片资源管理方案在切片运行过程中,针对不同切片复杂多变的资源需求,提出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需求预测模型和基于多智能体多级奖励深度强化学习模型的切片资源动态管理方案。生成对抗网络用来进行切片资源需求的精准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作为强化学习的输入项,通过多智能体多级奖励深度强化学习模型来对不同切片进行动态资源配置。该模型不仅能够提升资源利用率,还能提高用户体验质量。在下一代移动物联网环境中,能够为不同的垂直行业提供一种高性能、细粒度的动态切片管理方案。4)基于多边缘协同的移动物联网边缘切片优化架构针对某些移动物联网终端在移动过程中进行计算分流时,无法保证低时延和高可靠需求等状况,提出了在边缘切片中的多节点协同计算以及动态切换通信节点的思路,解决了终端移动过程中的高时延和低可靠问题。运用图神经网络对边缘切片中的高效任务分配和最优传输路径选择进行了优化,为边缘端实现移动物联网切片提供了可行方案。
二、微机局域网在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机局域网在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浅谈局域网网络维护与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局域网的构造和运用 |
1. 局域网的定义。 |
2. 局域网的构成和相关特点。 |
3. 局域网的种类。 |
二、局域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
1. 黑客的非法闯入带来的安全问题[2]。 |
2. 计算机中存在的病毒软件带来的安全问题[3]。 |
3. 网络管理出现漏洞。 |
三、局域网网络维护问题的解决对策 |
1. 对于网线连接工具的维护。 |
2. 网卡的维护。 |
3. 对于连接网络设备的维护。 |
四、局域网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
1. 在局域网中连接网络设备的安全管理[6]。 |
2. 做好计算机内各种相关数据的保密工作。 |
3. 预防网络病毒。 |
4. 做好网络备份系统。 |
(4)轿车智能电器系统网络监控和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汽车电器系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1.2 汽车车载网络技术发展现状 |
1.2.1 车载信号传输技术发展现状 |
1.2.2 车载网络技术应用现状 |
1.3 汽车电器协调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
1.4 汽车电器故障监测的发展现状 |
1.4.1 汽车故障诊断系统的发展现状 |
1.4.2 现代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发展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解决思路 |
第2章 智能电器系统的网络设计 |
2.1 车载智能电器物联网设计 |
2.1.1 智能电器骨干网组织 |
2.1.2 智能电器局域网组织 |
2.1.3 网络互联 |
2.2 车载智能电器物联网感知设计 |
2.2.1 智能电器状态采集 |
2.2.2 智能电器驱动控制 |
2.2.3 智能电器故障诊断 |
2.3 车载智能电器物联网网络信息组织 |
2.3.1 骨干网信息组织 |
2.3.2 局域网信息组织 |
2.3.3 网络间信息传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电器系统的网络化协调管理 |
3.1 智能电器协调管理机制设计 |
3.1.1 中央协调管理机制设计 |
3.1.2 智能电器协调管理分析 |
3.2 骨干网电器协调管理 |
3.2.1 ABS 协调管理 |
3.2.2 空调协调管理 |
3.2.3 仪表协调管理 |
3.3 左前局域网电器协调管理 |
3.3.1 左前大灯协调管理 |
3.3.2 日行灯及前雾灯协调管理 |
3.4 左车门局域电器协调管理 |
3.4.1 左前门锁协调管理 |
3.4.2 左后视镜协调管理 |
3.4.3 玻璃升降器协调管理 |
3.5 车后局域网电器协调管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电器系统的网络安全监控 |
4.1 网络安全冗余机制设计 |
4.1.1 双中央协调器冗余仲裁机制 |
4.1.2 中央协调器失效监视 |
4.2 网络安全运行监测 |
4.3 网络故障容错控制 |
4.3.1 开关类电器故障容错控制 |
4.3.2 驱动类电器故障容错控制 |
4.3.3. 传感器类电器故障容错控制 |
4.4 网络安全预警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验证 |
5.1 智能电器系统网络设计验证 |
5.2 网络协调管理验证 |
5.2.1 仿真实验验证 |
5.2.2 试验平台验证 |
5.3 网络安全监控验证 |
5.3.1 电器故障监测 |
5.3.2 电器容错控制验证 |
5.4 智能电器系统路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山东省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管理的应用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名词解释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设施 |
二 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的运行管理 |
三 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 |
第二部分 山东省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管理现状、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关键问题探讨 |
第一章 山东省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
一 山东省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运行管理现状 |
二 山东省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运行管理调查分析 |
第二章 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关键问题探讨 |
一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屏障环境设施状况 |
二 屏障环境设施软件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探讨(以本单位的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为例) |
1、搞好屏障设施管理的前提条件 |
2、建立并严格执行一套完善、规范并具有可实施性的管理规程 |
3、搞好屏障设施管理的核心工作是保持设施内环境的持续洁净化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 |
4、保持通风空调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5、保持进入物品消毒的可靠性 |
6、保持人员和动物进入净化的有效性 |
7、保持完善的记录资料,是屏障设施管理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动态检测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静态与动态空气落下菌数对比检测实验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高压灭菌效果检测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四 济南市部分屏障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参数监测实验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动态运行检测 |
1. 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的检测标准 |
2. 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检测方法 |
3. 屏障设施运行过程中影响微生物学指标的因素 |
结论 |
附录: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操作规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某医学院校实验中心筹建方案的决策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目的 |
1.2.2 意义 |
1.3 国内外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现状 |
1.3.1 实验室管理方面的现状 |
1.3.2 项目管理的现状 |
1.3.3 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础理论概述 |
2.1 项目管理基础理论 |
2.1.1 项目管理概述 |
2.1.2 项目、项目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
2.1.3 项目管理的基本职能 |
2.1.4 项目管理的内容 |
2.1.5 项目管理的意义及作用 |
2.2 决策理论与方法 |
2.2.1 投资决策理论 |
2.2.2 多目标评价决策法(层次分析法) |
2.3 高校实验室建设实行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
第三章 医学实验室建设标准的研究 |
3.1 一般实验室建设与医学实验室建设的差异 |
3.1.1 一般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
3.1.2 医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
3.1.3 两者之间的差异 |
3.1.4 高校医学实验室建设及其管理特征 |
3.2 我国医学实验室目前存在的问题 |
3.3 国家医学实验室质量标准体系 |
3.3.1 质量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
3.3.2 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和内涵 |
3.4 我院医学实验室建设规范和标准的确立 |
第四章 创新实验室建设的过程管理与项目后评估 |
4.1 我校医学实验中心的标准化建设 |
4.1.1 建立“标准化”理念 |
4.1.2 实验室标准化内容 |
4.2 我校医学创新教育平台建设方案的提出 |
4.2.1 医学创新教育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
4.2.2 医学创新教育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 |
4.2.3 医学创新教育平台建设原则 |
4.2.4 医学创新教育平台建设的实施措施 |
4.2.5 机能创新实验室建设结果的预期分析 |
4.3 方案的预算和实施 |
4.3.1 机能创新教学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4.3.2 确定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模式 |
4.3.3 用多目标决策评价法对投资建设方案进行测算和决策 |
4.3.4 建设方案的预算 |
4.3.5 建设方案的实施 |
4.4 加强我校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
4.5 我校实验室建设项目后的检验和评估分析 |
4.5.1 实验室建设项目后评估的意义 |
4.5.2 实验室建设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
4.5.3 实验室建设项目后评估的内容 |
4.5.4 机能创新实验平台建设成效总结评估 |
第五章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定位与发展 |
5.1 实验中心的定位 |
5.2 实验中心与学科发展及课程建设的关系 |
5.3 保持和提升实验教学中心的自身发展活力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的主要科研课题 |
附录3 “深蓝易思”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简介 |
附录4 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简介 |
(8)实验动物质量监测管理办公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一、“办公网”的设计目标 |
二、设计思路 |
(一) 监测工作信息化 |
(二) 内容办公信息化 |
1.“办公网”网页 |
2.内部信箱 |
3.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流 |
三、编程过程 |
1.界面系统 |
2.数据访问方式 |
3.报告输出方式 |
4.“办公网”其他信息 (如管理、文件等) 的传递 |
5.“办公网”内部网页的建立 |
四、效果 |
1.文字处理 |
2.报告处理和数据统计 |
3.“内部办公” |
4.信息共享 |
5.授权 |
(9)基于多数据融合的RFID协同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线定位概述 |
1.2 RFID定位 |
1.2.1 RFID系统 |
1.2.2 RFID定位系统 |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组织结构 |
1.4 小结 |
第二章 RFID定位的相关技术及协同方式 |
2.1 基于RFID的定位技术 |
2.1.1 测量技术 |
2.1.2 定位技术 |
2.2 基于RFID的协同方式 |
2.2.1 协同定位分类 |
2.2.2 协同效果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oppler效应的状态检测方法 |
3.1 概述 |
3.2 预备知识 |
3.2.1 射频信号相位 |
3.2.2 多普勒频率值 |
3.2.3 小波变换 |
3.2.4 信号参数选择 |
3.3 基于Doppler效应的状态检测 |
3.3.1 基本框架 |
3.3.2 数据预处理 |
3.3.3 动/静区分 |
3.3.4 运动识别 |
3.4 实验 |
3.4.1 实验场景 |
3.4.2 标准值 |
3.4.3 性能评估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模糊逻辑的分段测距定位方法 |
4.1 面向测距定位的挑战 |
4.1.1 RFID定位概述 |
4.1.2 信号测距的局限 |
4.2 射频识别模型分析 |
4.2.1 信号功率模型 |
4.2.2 标签天线的影响 |
4.2.3 多路径传播的影响 |
4.2.4 测量误差的影响 |
4.3 基于模糊逻辑的分段测距定位方法 |
4.3.1 模糊逻辑的基本原理 |
4.3.2 LRSA-FL基本思想 |
4.3.3 LRSA-FL的模糊构建 |
4.3.4 LRSA-FL误差分析 |
4.4 实验 |
4.4.1 基于LRSA-FL的多点定位 |
4.4.2 最大似然定位 |
4.4.3 性能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RSS空间关联影响度的指纹定位方法 |
5.1 指纹定位框架 |
5.2 指纹定位的局限性 |
5.3 面向空间关联影响度的定位方法 |
5.3.1 空间关联影响度SCIF |
5.3.2 基于SCIF的定位方法SCIF-LOC |
5.3.3 讨论 |
5.4 实验 |
5.4.1 实验方法 |
5.4.2 性能评估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UKF滤波和读卡器协同的定位方法 |
6.1 概述 |
6.2 基于UKF的融合定位 |
6.2.1 无迹卡尔曼滤波融合 |
6.2.2 FLUKF方法 |
6.3 读卡器协同定位 |
6.3.1 协同定位方法 |
6.3.2 实用性讨论 |
6.4 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 |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软件着作权登记 |
附录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附录6 图表清单 |
致谢 |
(10)面向移动物联网的切片模型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创新点 |
1.4 相关基础知识 |
1.4.1 图论相关知识 |
1.4.2 切片灵活部署相关知识 |
1.4.3 切片高效管理相关知识 |
1.4.4 边缘切片优化相关知识 |
1.5 论文组织与结构 |
第二章 移动物联网切片研究概述 |
2.1 移动物联网切片概念 |
2.2 移动物联网切片类型 |
2.2.1 接入网切片 |
2.2.2 承载网切片 |
2.2.3 核心网切片 |
2.3 切片资源配置 |
2.3.1 静态资源分配 |
2.3.2 动态资源分配 |
2.4 现有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层图论的移动物联网切片模型 |
3.1 引言 |
3.2 模型约束和基础定义 |
3.2.1 问题假设 |
3.2.2 目标分析 |
3.3 模型与算法设计 |
3.3.1 总体描述 |
3.3.2 切片灵活部署模型 |
3.3.3 切片资源管理模型 |
3.3.4 边缘切片优化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随机游走的移动物联网切片部署策略 |
4.1 引言 |
4.2 算法与策略 |
4.2.1 面向业务的移动物联网切片 |
4.2.2 随机游走功能链 |
4.2.3 MACsec over VxLAN |
4.2.4 安全可扩展的移动物联网切片架构 |
4.3 实现方案与测试分析 |
4.3.1 安全可扩展物联网切片实现 |
4.3.2 资源利用率评估 |
4.3.3 性能评估 |
4.3.4 安全性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移动物联网切片资源管理 |
5.1 引言 |
5.2 算法与策略 |
5.2.1 移动物联网切片资源管理架构 |
5.2.2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资源需求预测 |
5.2.3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切片资源管理 |
5.3 实现方案与测试分析 |
5.3.1 实现方案 |
5.3.2 有效性分析 |
5.3.3 流量预测评估 |
5.3.4 服务接受率评估 |
5.3.5 资源利用率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多边缘协同的移动物联网切片优化 |
6.1 引言 |
6.2 算法与实现 |
6.2.1 多边缘协同移动物联网切片架构 |
6.2.2 动态切换的通信节点 |
6.2.3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任务分配和路径选择 |
6.3 实现方案与测试分析 |
6.3.1 分布式边缘计算系统的实现 |
6.3.2 物体识别时延和精度评估 |
6.3.3 动态边缘节点性能评估 |
6.3.4 图神经网络性能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和获奖情况 |
四、微机局域网在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浅谈局域网网络维护与安全管理[J]. 高峰.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04)
- [4]轿车智能电器系统网络监控和管理[D]. 范珊珊. 清华大学, 2013(07)
- [5]山东省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管理的应用性实验研究[D]. 徐龙进.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6]微机局域网在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 杨贵忠,朱德生,刘玉林,娄清林,商立军,王新建. 青海科技, 2000(S1)
- [7]某医学院校实验中心筹建方案的决策与实施[D]. 许彦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5)
- [8]实验动物质量监测管理办公系统的开发[J]. 黄韧,薛成,程树军,杨丰华,刘忠华,刘雪燕.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1999(04)
- [9]基于多数据融合的RFID协同定位研究[D]. 朱立才.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10]面向移动物联网的切片模型及方法研究[D]. 顾瑞春. 内蒙古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