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坦病毒疫苗研制进展

汉坦病毒疫苗研制进展

一、汉坦病毒疫苗研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程林峰,张芳琳,徐志凯[1](2011)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新型疫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引起,由鼠类传播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急性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HFRS流行于世界上近40个国家和地区,我

马庆庆[2](2011)在《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PBL中CD4+T、CD8+T细胞TCRβ链CDR3谱系的监测及CDR3分子特征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在疫苗接种前和接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中,CD4+T、CD8+T细胞TCRβ链各家族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3谱系漂移和CDR3的分子特征;(2)初步分析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接种后CD4+T、CD8+TTCRβ链各家族CDR3谱系漂移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的相关性;(3)选取部分疫苗志愿接种者接种疫苗后,呈显着变化的TRBV(TCRβchain variable gene,TRBV)优势利用家族CDR3进行克隆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CDR3区的基因、氨基酸组成和特征。方法(1)在遵医2008级研究生中筛选出10例汉坦病毒(hantavirus. HV)抗体阴性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按HFRS疫苗接种程序和要求,完成HFRS疫苗的三次接种,并于接种前0天、接种1个月后、接种6个月后采集外周血样本(15ml/次);免疫磁珠法(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分选PBL中的CD4+T细胞、CD8+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分选纯度;(2)设计并合成人T细胞26个TRBV家族上游引物、1个TRBC (TCRβchain constant gene,TRBC)下游引物;以10例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抗体阴性的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接种前、后的外周血PBL中的CD4+T细胞、CD8+T细胞为研究样本,;提取各样本CD4+T细胞、CD8+T细胞中的总RNA,逆转录成cDNA,利用各TRBV家族特异性引物,荧光定量PCR(FQ-PCR)扩增26个TRBV家族包含完整CDR3区段的cDNA;FQ-PCR熔解曲线法分析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接种前、后CD4+T、CD8+T细胞TCRβ链的26个TRBV家族CDR3谱系漂移的特征;(3)提取10例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基因组DNA,采用PCR-SBT (Sequencing based typing,SBT)法测序HLA-A、HLA-DR、HLA-DQ等位基因序列,初步分析疫苗接种前后TRBV家族CDR3谱系漂移和HLA的关系;(4)选取部分疫苗志愿接种者接种疫苗后,呈显着变化的TRBV家族CDR3,进行普通PCR; PCR产物回收后进行克隆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其CDR3区基因序列、氨基酸序列的组成和特征。结果(1)10例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在接种后CD4+T、CD8+T细胞的26个TRBV家族CDR3的熔解曲线谱系图中,多数家族和接种前比较无变化,但每个志愿者均出现一个或几个TRBV家族CDR3的优势利用;(2)10例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接种前和接种后CD4+T和CD8+T细胞出现的优势利用TRBV家族并不相同,不同志愿接种者之间存在共同优势利用的家族;(3)在CD8+T细胞研究中,对两例HLA-A分子相同的志愿接种者(NO.6、NO.10)的优势利用家族(TRBV6、11; TRBV5.1、13.1)测序发现:两例HLA-A分子相同的个体的优势利用家族并不是同一种CDR3序列的T细胞克隆增殖,但是CDR3氨基酸序列分析,二者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基序(如:GYT、EQY、NEQF、GG、TEAF、GELF等)。结论(1) 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接种前和接种后TCR CDR3谱系的变化,提示HFRS疫苗接种诱导了机体相应的T细胞应答;(2)CD4+T和CD8+T细胞出现的优势利用TRBV家族CDR3的多样性,提示:HV抗原的多样性和个体之间不同的HLA分子造成了机体T细胞应答的多样化,同时T细胞对HFRS疫苗的应答和HLA表现一定的相关性;(3)两例HLA-A分子相同的志愿接种者(NO.6、NO.10)优势利用家族CDR3含有的共同基序,提示这些优势利用的T细胞识别HV抗原肽的相同抗原表位。

程峰[3](2011)在《汉坦病毒嵌合基因G1/G2-S0.7-HSP70C、Ub-G1/G2-S0.7重组腺病毒免疫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急性肾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尽管已经有大量关于预防汉坦病毒方面的研究,但是至今仍然没有有效可行的特异性治疗方案以及经过WHO认证的汉坦病毒疫苗。我国是HFRS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因此对其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现已研制出了两类HFRS灭活疫苗,即纯化乳鼠脑灭活疫苗和细胞培养灭活疫苗。这对HFRS疫情的控制和预防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其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能力较弱,也不能有效地刺激细胞免疫应答,对人群的免疫持久性欠佳,通常需要反复接种,并且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等。因此,研制新型HFRS疫苗显得刻不容缓。汉坦病毒的囊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是汉坦病毒M基因编码的重要结构蛋白,具有病毒毒力位点、细胞结合位点、中和抗原决定簇及特异性抗原位点等,是诱导免疫反应的主要因素,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但其免疫原性较弱;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有很强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NP不仅具有多个线性抗原位点,而且存在有中和抗原位点,此外也有实验证实汉坦病毒NP在诱导机体细胞免疫应答中也起重要作用。我室前期研究发现,NP的抗原位点主要位于汉坦病毒S基因0.7kb片段(即编码NP氨基端aa1274片段,S0.7)上,且该截短片段与完整NP对机体的免疫效果基本相同;在此基础上,本室前期构建了含汉坦病毒S基因0.7kb片段与M基因的嵌合基因重组腺病毒(rAd-G1S0.7、rAd-G2S0.7),发现上述嵌合基因表达的融合蛋白能有效地刺激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以及部分细胞免疫应答,且其效果均高于非嵌合组。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嵌合基因融合蛋白的表达量,本室对腺病毒载体进行了改建,即将其启动子替换为CAG(人CMV增强子和?-actin启动子的杂合体)启动子,构建了新的重组腺病毒(rAd -G1S0.7-pCAG、rAd-G2S0.7-pCAG),经免疫学实验证明,与先前的重组腺病毒rAd-G1S0.7、rAd-G2S0.7相比,新构建的重组腺病毒能显着提高嵌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为了进一步促进嵌合基因蛋白的加工和提呈,本室在重组腺病毒嵌合基因(rAd-G1S0.7-pCAG、rAd-G2S0.7-pCAG)上分别添加了HSP 70蛋白C末端基因(HSP70C)和泛素蛋白基因(Ub)两种抗原加工递呈分子(有研究证明HSP70的C末端可完全替代完整HSP70发挥佐剂功效),构建了新的四组重组腺病毒(rAd-G1S0.7-pCAG-HSP70C、rAd-G2S0.7-pCAG -HSP70C、rAd-Ub-G1S0.7-pCAG、rAd-Ub-G2S0.7-pCAG),并对其做了初步的鉴定,结果证实新构建的重组腺病毒能很好的表达融合目的蛋白、HSP 70C蛋白及Ub蛋白。本课题拟在前期的工作基础上,对以上构建的含汉坦病毒嵌合基因G1/G2-S0.7- HSP70C、Ub-G1/G2-S0.7进行免疫学特性研究,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动物保护试验分析。1、将各组重组腺病毒经过扩增、纯化及滴度测定后,腹腔注射免疫C57BL/6小鼠,同时设立阳性对照组(双价肾综和征出血热纯化疫苗)、阴性对照组(Adenovirus)和正常小鼠对照组(生理盐水)。通过ELISA、微量细胞培养中和试验、ELISPOT及CTL细胞杀伤实验研究各组重组腺病毒的免疫学特性。ELISA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血清1:40稀释均可检测到特异性抗NP抗体,其中rAd-G1S0.7-pCAG、rAd-G1S0.7-pCAG-HSP70C和rAd-G2S0.7-pCAG-HSP70C的效价均为1:160,疫苗对照组效价为1:320;微量细胞培养中和试验检测结果显示,各重组腺病毒免疫小鼠血清中均可检测到中和抗体,其中rAd-G1S0.7-pCAG-HSP70C免疫组中和效价(1:40),高于其他改建及未改建重组腺病毒(1:51:20),疫苗对照组中和抗体效价为1:20,腺病毒和正常小鼠对照组未检测到中和抗体;ELISPOT检测结果显示rAd-G1S0.7-pCAG、rAd-G1S0.7-pCAG–HSP70C以及rAd-G2S0.7-pCAG- HSP70C免疫组的IFN-γ水平高于其他重组腺病毒免疫组及疫苗对照(P< 0.05),rAd-G1S0.7-pCAG免疫组的IL-2水平高于其他重组腺病毒免疫组及疫苗对照组(P<0.05),rAd-G1S0.7-pCAG-HSP70C、rAd-G2S0.7–pCAG–HSP 70C分泌IL-4水平高于其他重组腺病毒免疫组及疫苗对照组(P<0.05),所有重组腺病毒免疫组及疫苗对照组的IL-10分泌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CTL细胞杀伤实验检测结果显示,各重组腺病毒免疫组在不同的效靶比条件下,均可诱发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杀伤作用,且杀伤效应随着效靶比值升高而增强,效靶比为100:1时,rAd-G1S0.7-pCAG和rAd-G1S0.7-pCAG-HSP70C重组腺病毒免疫组诱导的杀伤效应高于含嵌合基因G1S0.7的其他重组腺病毒免疫组及疫苗组(P<0.05),rAd-G2S0.7-pCAG和rAd-G2S0.7-pCAG- HSP70C重组腺病毒免疫组诱导的杀伤效应高于含嵌合基因G2S0.7的其他重组腺病毒免疫组(P<0.05),但是与疫苗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2、在各重组腺病毒第三次接种C57BL/6小鼠10天后将HTNV76-118病毒通过肌肉注射入各组小鼠体内,3天后取出各组小鼠肝脏和脾脏,制成组织悬液,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待测组织中的HTNV抗原。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重组腺病毒免疫组对小鼠的肝脏和脾脏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Ad-G1S0.7-pCAG和rAd-G1S0.7-pCAG-HSP70C对小鼠的肝脏和脾脏的保护作用优于其他重组腺病毒(P<0.05),而与疫苗无显着性差异(P >0.05)。综合免疫学试验和动物保护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rAd- G1S0.7-pCAG、rAd-G1S0.7-pCAG-HSP70C和rAd-G2S0.7-pCAG-HSP70C免疫组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高于其他重组腺病毒免疫组;rAd-G1S0.7- pCAG、rAd-G2S0.7-pCAG、rAd-G1S0.7-pCAG-HSP70C和rAd-G2S0.7-pCAG- HSP70C免疫组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水平高于其他重组腺病毒免疫组。动物保护实验结果表明,rAd-G1S0.7-pCAG与rAd-G1S0.7-pCAG- HSP70C对小鼠的保护作用高于其他重组腺病毒免疫组。下一步,我们将rAd-G1S0.7-pCAG、rAd-G2S0.7-pCAG、rAd-G1S0.7-pCAG-HSP70C和rAd-G2S0.7-pCAG-HSP70C作为候选疫苗进行药代动力学试验,长期毒性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本研究为备选疫苗进入临床研究并最终为研制出有效的、可达到中试开发水平的新型肾综合征出血热重组腺病毒疫苗打下基础。

曹智伟[4](2010)在《中国部分地区汉坦病毒在鼠形动物中感染及基因变异》文中提出汉坦病毒(Hantavirus, HV)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是一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由S(small)、M(medium)和L(large)三个片段组成。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确定有23种汉坦病毒的血清型存在,且不同的汉坦病毒在致病性、疾病谱以及自然携带宿主上都各不相同,该病毒在临床上主要引起欧亚地区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和美洲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PS)。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高发国家,每年报告发病人数在2-5万,占世界该病总数的90%以上。长期以来,汉滩型(Hantaan, HTNV)和汉城型(Seoul, SEOV)病毒是存在于我国的两个主要血清型,其宿主分别为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对汉坦病毒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一些在国内从未报道过的新基因型或新亚型病毒相继被发现和报道。然而,我国地势辽阔,地理环境多样,生物物种丰富。是否存在其它尚未发现的新型汉坦病毒或病毒的新亚型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本研究采用将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在我国云南西北部大小中甸山周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旗、陕西西安地区等地针对汉坦病毒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了解我国可能存在的新型或新亚型汉坦病毒及其宿主分布和感染状况,进而探讨分析这些病毒的基因特征及其与其他汉坦病毒的关系。对采自云南西北部地区11个采样点的600余份来自40多个鼠种的小动物脏器标本中汉坦病毒L片段进行RT-PCR检测,结果提示该地区多种小动物携带变异较大的汉坦病毒,总的阳性率为6.4%,除啮齿目动物外,首次在国内发现食虫目动物如纹背鼩鼱、缺齿鼩、短尾鼩、多齿鼩鼹等也携带变异很大的汉坦病毒,这些研究结果提示该地区汉坦病毒的流行状态可能十分复杂;对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旗地区的80份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提示,宿主动物总的病毒感染率为2.5%,而且该地区至少有两种动物----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为当地汉坦病毒的主要携带宿主,其中大林姬鼠可能感染率较高,而且所携带的汉坦病毒变异也较大,因而在当地汉坦病毒流行中的作用值得引起重视;对来自西安的26份抗原阳性黑线姬鼠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提示该地区主要流行汉滩型病毒,病毒序列与以前报道的当地流行株的基因差异较大,与贵州地区流行株的同源性较高,但各毒株之间序列差异较小,具有地区聚集性的特点。进一步选择滇西南两个采样点分别来自食虫目动物纹背鼩鼱和啮齿目动物社鼠标本作为代表,对汉坦病毒的S片段全长、M片段部分序列及L片段部分序列进行序列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提示来自纹背鼩鼱的汉坦病毒虽然与其他食虫目动物携带的汉坦病毒拥有共同的进化祖先,但它们与目前已知汉坦病毒相比,同源性均比较低,提示它可能是一种新型汉坦病毒;而来自社鼠的汉坦病毒与我国以前报道的大别山病毒(DBSV)虽然位于同一进化支,但它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分支,而且它与以前报道的DBSV的各片段同源性仅为84.7%、82.5%和84.0%,这提示该病毒可能是DBSV的一个新亚型。对来自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地区标本中汉坦病毒的S片段全长、M片段部分序列及L片段部分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提示该地区至少同时流行两种型别的汉坦病毒,其中来自大林姬鼠的汉坦病毒可能是Amur病毒中一个变异较大的新亚型病毒;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我国内蒙、云南等地多种宿主携带新型或新亚型汉坦病毒,发现西安等老疫区所流行的汉坦病毒有一些新的基因特征。这为全面了解我国汉坦病毒的流行状况和分布特点,探讨病毒的基因特征和进化规律,进而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李璞媛,白文涛[5](2010)在《汉坦病毒疫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汉坦病毒可引起HFRS和HPS两类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尚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案。我国是世界上受HFRS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因此针对汉坦病毒的疫苗研究工作任务紧迫。本文将对目前国内外汉坦病毒疫苗研究进展,特别是我国工作者的研究工作予以概括。

胡刚[6](2009)在《汉坦病毒复合型多表位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急性肾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我国是HFRS危害最严重的国家,年发病人数为510万人,其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多、病死率较高。临床上尚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外近年来虽已研制出HFRS的灭活疫苗,但从部分人群试用的情况来看,该类疫苗还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不能有效地刺激细胞免疫应答。因此仍需针对灭活疫苗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研究更为有效的HFRS新型疫苗。汉坦病毒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分为L、M、S三个节段,分别编码病毒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包膜糖蛋白(G1和G2)以及核衣壳蛋白(NP)。以往研究表明,汉坦病毒的M基因编码的包膜糖蛋白(GP)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而对感染动物和人体起到保护作用;但GP免疫原性较弱,刺激产生的抗体出现晚,滴度不高。NP是该病毒结构蛋白中免疫原性最强的,其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出现早、滴度高、维持时间长,并且还有诱导机体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由于汉坦病毒中和抗原表位主要存在于病毒GP上,目前HFRS基因工程疫苗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于GP。该方面的研究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GP相对较弱的免疫原性,故免疫效果仍不理想。国内外研究表明,汉坦病毒GP和NP在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中可能均起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发挥其不同结构蛋白在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中的优势互补作用,是HFRS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室前期曾将汉滩病毒(HTNV)76-118株的M基因分别与编码NP氨基端aa1247的S基因片段(S0.7,编码NP主要抗原区段)拼接,利用杆状病毒和腺病毒表达系统进行融合表达以及表达产物的免疫学分析。结果证实HTNV 76-118株G1S0.7和G2S0.7嵌合基因均能刺激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然而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尽管免疫小鼠后各表达系统均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且腺病毒表达系统的效果要优于其他系统,但是整体的免疫水平还不十分理想,特别是刺激机体细胞免疫应答的水平不高。国内外已证实汉坦病毒感染后以CTL为主的T细胞应答对于机体保护有重要作用,因此利用汉坦病毒CTL表位结合结构蛋白构建疫苗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方案。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含有HTNV M基因(编码糖蛋白G1、G2)和部分S基因(编码NP主要抗原区段)以及S基因的多个CTL表位的多种重组腺病毒,在对这些重组腺病毒进行系统鉴定的基础上,观察了其刺激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1、将HTNVG1S0.7和G2S0.7嵌合基因片段分别与合成的CTL表位串联基因CTL1(表位间加间隔序列AAY)及CTL2(表位间不加间隔序列AAY)以不同组合方式克隆到腺病毒转移载体pShuttle中,CTL表位拼接于S0.7 3’端,通过酶切鉴定选取阳性克隆,分别命名为pG1S0.7CTL1、pG1S0.7CTL2、pG2S0.7CTL1、pG1S0.7CTL2。2、通过特异性的I-Ceu I和PI-Sce I酶切后将重组转移载体与Adeno-X载体病毒DNA相连,电转化E.coli JM109,并用PCR方法进行了筛选和鉴定,获得重组腺病毒的DNA,转染HEK293细胞得到重组腺病毒原种,分别命名为AG1S0.7CTL1、AG1S0.7CTL2、AG2S0.7CTL1、AG1S0.7CTL2。3、将各重组腺病毒经CsCl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及测定滴度后分别感染HEK293和Vero-E6细胞。IFA和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重组腺病毒均可在细胞中表达相应HTNV抗原,表明CTL表位的插入并没有影响相应抗原的表达及其与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的结合活性。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各重组腺病毒组在HEK293细胞中均可表达能与特异性mAb产生反应、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约为97KDa和80KDa的融合蛋白,与预期融合蛋白大小相符,表明重组腺病毒在HEK293细胞中表达的为完整的融合蛋白。4、以各重组腺病毒分别经腹腔注射免疫Balb/c小鼠,通过IFA、ELISA、微量细胞中和试验、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CTL杀伤试验、细胞因子检测等方法观察免疫效果。结果表明,各重组腺病毒免疫小鼠均可刺激机体产生低滴度的抗NP(1∶1601∶320)和抗GP抗体(1∶201∶40),同时也可产生效价约1∶51∶40的低滴度中和抗体。各重组腺病毒均可诱导小鼠体内特异的细胞免疫应答,其中AG2S0.7CTL1免疫组小鼠脾细胞对NP及GP的增殖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AG1S0.7CTL2、AG2S0.7CTL1、AG2S0.7CTL2组增殖指数也都略高于AG1S0.7和AG2S0.7组,表明加有CTL多表位的重组腺病毒能更有效地刺激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CTL杀伤试验的结果表明,各重组腺病毒免疫组在不同的效/靶比条件下均可诱导针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并随着效/靶比的提高,杀伤效应也相应提高;其中含有CTL多表位的四种重组腺病毒免疫所诱导的CTL杀伤效应明显高于不含CTL表位的两种重组腺病毒。对在CTL多表位间加入或不加入间隔序列AAY的各重组腺病毒的比较来看,在CTL多表位间加入间隔序列AAY的重组腺病毒免疫小鼠能产生更高的细胞免疫应答,表明间隔序列AAY对于各CTL表位的分隔能提高重组腺病毒的免疫效果。对各重组腺病毒免疫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检测的结果显示,各重组腺病毒均可刺激Th1类细胞因子(INF-γ、IL-2、IL-12)水平的提高,而Th2类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不明显。说明重组腺病毒免疫小鼠后可以刺激机体Th1类细胞的优势应答,从而有助于提高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能力。

魏光伟,徐慧娟,余永鹏,魏文康,张涛,马江耀,罗胜军[7](2008)在《汉坦病毒疫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

李莹[8](2008)在《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情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球反对生物恐怖主义的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美国“9·11”事件后的“炭疽事件”,充分说明了生物恐怖威胁的现实性。因此,反生物恐怖已成为近年世界防生物危害医学领域的研究主题。医学防护是减少生物恐怖袭击对人员危害的重要手段。防治技术的发展对于生物恐怖袭击的医学防护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情报研究有助于为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的发展提供情报支持和决策参考。本研究针对应对生物恐怖袭击的医学防治问题,采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典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情报学研究方法,详细阐述了美国在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护领域制定的相关研究计划以及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美国在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研究上的发展趋势;概述了我国在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在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研究上存在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技术需求,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反生物恐怖的形势及其医学防治技术情报研究的必要性。概述了反生物恐怖的严峻形势;分析了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研究的必要性:①反生物恐怖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②生物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③针对传统生物剂的医学防治技术不能满足反生物恐怖袭击的需要;④我国同样面临生物恐怖的威胁。美国医学防治技术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近年来在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护领域研究成果显着,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第二部分探讨了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美国生物防护相关研究计划,包括:美军2000-2010年国防生物医学技术计划、化生防护国防技术目标、国防部化生防护计划、军事关键技术计划、生物盾计划和NIAID生物防护研究战略计划;阐述了近年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美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和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发布的生防疫苗和药物相关专利;从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主要技术障碍与挑战、未来研究方向四个方面分析了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美国未来生物防护研究的关键目标生物剂是鼠疫耶尔森菌、肉毒毒素、纤丝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和西方马脑炎病毒;预防领域研究重点是多价多抗原疫苗、核酸疫苗等;治疗领域研究重点是广谱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等;美国还大力开展病原微生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转基因技术、复制平台等医学防治技术相关科学和技术基础的研究。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发布的生防疫苗和药物相关专利;分析了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相关文献计量分析反映出近年来我国科学界比较重视反生物恐怖的研究。目前我国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生物剂的基础生物学研究相对薄弱,有效新型疫苗与药物研制略有滞后,病毒类生物剂的医学防治技术研究不足,缺乏用于生物防护研究的动物模型等。第四部分对比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的医学防治技术。从生物剂防护研究的目标生物剂、防治技术研究方向、防治技术相关科学和技术基础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在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研究上的异同。相同之处包括:两国都非常重视A类生物恐怖剂的防治研究,尤其是针对炭疽杆菌、鼠疫耶尔森菌和肉毒毒素的医学防治技术研究;现用疫苗均以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等传统疫苗为主;在研疫苗均以重组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为主;抗生素治疗中出现新型抗生素研发困难和生物恐怖病原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等技术障碍;抗病毒药物和抗体是治疗领域的研究重点;防治技术相关科学和技术基础主要涉及病原微生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重组核酸技术、复制平台技术、抗体工程等。差异之处在于:我国对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和马脑炎病毒等病毒类生物剂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在转基因植物疫苗等新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方面研究略有滞后;我国尚未将一些先进技术如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反义核酸技术等应用于反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之中。研究表明,疫苗和药物的发展趋势是在完善已有疫苗和药物基础上,充分利用医学防治技术相关的科学和技术基础,继续研制各种新型疫苗,开发针对多种病原体的广谱性疫苗和药物。第五部分提出了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护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我国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技术需求,参照美国在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经验,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①坚持发展和改进一些传统的、经典的技术,如细胞培养技术等;②重点发展目前研究中支柱性的关键技术,如重组核酸技术、复制平台技术、抗体工程技术等;③密切关注前沿的、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如反向疫苗学技术、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④重视与技术相关的科学基础的研究,如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

于慧娜[9](2008)在《国外部分新发传染病防控研究》文中提出新发和再发感染病(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人群中新出现或新认识到的感染病,或是过去已经认识到的、但发病率或发病地域范围已经或是将会迅速增加的感染病,我国学者习惯上将其称为新发传染病,本论文也将沿用这一用法,但必须说明本文所说的新发传染病与新发和再发感染病为同一概念。全球新发传染病的种类已超过40种,世界各国均受到新发传染病的威胁。此外,生物武器的使用和生物恐怖事件的时有发生更加重了新发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目前我国已检测出30多种新发传染病,但有些新发传染病在我国境内还未见病例报道。但随着国际交往、贸易和旅游的发展,这些疾病存在传入我国的可能,而且一旦传入,将对我国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确保我国民众的人身安全和社会稳定。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在确定所研究疾病的种类的基础上对所选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现有防控措施进行情报学研究,以此为基础,对所选疾病的风险度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国际上现有的几种新发传染病防控战略和对策,得出新发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方向;此后针对所选疾病提出了预防国外新发传染病传入的措施和防疫措施,论文最后提出了加强我国应对新发传染病能力的对策建议。本论文共分为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持续了十几个世纪,主要经历了对传染病不认识、能够初步控制和预防传染病、新老传染病交错三个阶段。目前,新发传染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新发传染病的出现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改变、医疗保健、食品和水源、人类行为、环境改变、公共卫生措施未采取或失败、微生物进化和变异等均为新发传染病出现的影响因素。本论文通过文献调研,明确了全球新发传染病种类、我国已有新发传染病种类和尚未传入我国的新发传染病种类。在此基础上,通过疾病危害分析和文献数量分析的方法,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如下6种新发传染病:拉沙热、尼帕病毒感染、汉坦病毒心肺综合征、立夫特山谷热、猴痘、亨德拉病毒感染,上述疾病国外已有病例报道、但目前尚未传入我国,而且相对于其它几种国外新发传染病而言,国内鲜有人进行相关研究。第二部分分别对所选择的6种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现有防控措施进行了情报学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对所选6种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情报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种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史、自然疫源地、宿主和传播媒介、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等;同时研究了这6种新发传染病的现有防控措施,内容涉及病原体检测方法、疾病治疗方法、预防控制措施几方面,此外还探讨了国外暴发尼帕病毒感染和立夫特山谷热疫情时,疫区所采取的防疫措施。随后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现有防控措施,对上述6种新发传染病的风险度进行了分析。使用地理分布范围、死亡率、传播途径、后遗症和特异性防治措施5项指标衡量上述传染病的危害,分别对上述指标进行细化,赋予权重指数,将疾病5项指标所得的数值相加得到一个总数值,此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上述疾病按风险度从高到低排序为:尼帕病毒感染、汉坦病毒心肺综合征、立夫特山谷热、拉沙热、猴痘、亨德拉病毒感染。此风险度分析可以为我国新发传染病防控工作重点方向确定提供参考。第三部分分析了国际上几种现有新发传染病防控战略和对策,包括亚洲太平洋区域新发传染病战略、美国防部新发传染病预防策略、泛美卫生组织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和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模式等,得出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是:①建立有效的新发传染病监测系统;②加强新发传染病应对能力建设;③加强新发传染病信息共享与风险沟通;④加强国家、部门、学科之间的合作。第四部分提出了应对国外新发传染病的对策建议。针对上述6种新发传染病提出了预防国外新发传染病传入的措施主要包括:①改善环境、生活卫生条件;②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教育;③开展免疫接种;④加强国境卫生检疫。此外,论文还针对传染源、媒介生物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提出了新发传染病的防疫措施。上述6种新发传染病防控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我国应对国外新发传染病能力的整体提高,因此在本文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应对国外新发传染病能力的对策建议,包括:①加强国境检疫,防止疾病输入和输出;②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疾病监测能力;③开展新发传染病研究工作,提高技术储备;④加强学科交叉,发挥团队作用;⑤多部门合作,提高应对能力;⑥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控制传播媒介;⑦开展宣传教育,提高预防意识。

张艳丽[10](2008)在《汉坦病毒核蛋白重组克隆构建及在梭菌栽体中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含汉坦病毒截短核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产气荚膜梭菌中表达,为汉坦病毒鼠用口服疫苗的研制做好前期工作。方法以重组质粒pGEX-4T-2/SA为模板,PCR扩增汉坦病毒截短核蛋白基因片段。Eco81I、BspT104 I双酶切PCR产物和质粒pJRC200,胶回收酶切产物,T4连接酶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JRC200-SA,转化E.coli DH5α,菌液PCR、酶切、测序鉴定。将pJRC200-SA电穿孔转化产气荚膜梭菌,先行厌氧增菌培养,后产芽孢培养诱导汉坦病毒截短核蛋白表达。超声裂解产气荚膜梭菌芽孢,对裂解产物进行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结果PCR扩增获得约580bp大小基因片段,与目的片段大小相符。菌液PCR得到约580bp大小基因片段,证明插入目的片段大小正确;Eco81I、SalI双酶切得到8290bp和530bp两基因片段,证明插入目的片段连接方向正确;Ec081I、BspT104I双酶切得到8240bp和580bp两基因片段,证明目的片段插入位置正确;测序证明插入目的片段碱基序列正确,无碱基缺失和突变。SDS-PAGE显示截短核蛋白有效表达,大小约27KDa。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截短核蛋白能与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结论汉坦病毒截短核蛋白重组质粒pJRC200-SA构建成功。截短核蛋白能在原核表达系统产气荚膜梭菌中有效表达,且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为鼠用汉坦病毒口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二、汉坦病毒疫苗研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坦病毒疫苗研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肾综合征出血热新型疫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汉坦病毒基因组及其结构蛋白
2 汉坦病毒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3 汉坦病毒活载体疫苗
4 汉坦病毒核酸疫苗
5 展望

(2)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PBL中CD4+T、CD8+T细胞TCRβ链CDR3谱系的监测及CDR3分子特征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其余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CD8~+T TCR β链26个TRBV家族CDR3 溶解曲线图
附录二 其余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CD4~+T TCR β链26个TRBV家族CDR3 溶解曲线图
附录三 10例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CD4~+T、CD8~+T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图
附录四 示例-TCR β链CDR3区的测序结果及分析图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

(3)汉坦病毒嵌合基因G1/G2-S0.7-HSP70C、Ub-G1/G2-S0.7重组腺病毒免疫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一) 汉坦病毒基因组及其结构蛋白
    (二) 汉坦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三) 汉坦病毒疫苗动物保护模型
实验一 汉坦病毒嵌合基因 G1/G2-S0.7-HSP70C、Ub-G1/G2-S0.7重组腺病毒免疫小鼠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汉坦病毒感染 C57BL/6小鼠组织中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及重组腺病毒动物保护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部分地区汉坦病毒在鼠形动物中感染及基因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国部分地区汉坦病毒在鼠形动物中感染情况调查
    第一节 云南部分地区汉坦病毒在鼠形动物的感染情况调查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节 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地区汉坦病毒在鼠形动物中感染情况调查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节 陕西西安地区汉坦病毒在鼠形动物中感染情况调查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汉坦病毒代表株基因变异分析
    第一节 纹背鼩鼱携带汉坦病毒YN05-284 株的基因变异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节 社鼠携带汉坦病毒YN05-509 株的基因变异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节 大林姬鼠携带汉坦病毒NM57 株的基因变异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6)汉坦病毒复合型多表位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实验材料
    1 质粒、细胞
    2 细胞培养液
    3 汉坦病毒株及其感染细胞抗原片
    4 工具酶及主要生化试剂
    5 细菌培养基
    6 常用缓冲液系统
    7 CsCl 溶液
    8 实验动物
    9 主要仪器
实验方法
    1 重组腺病毒的构建
    2 重组腺病毒基因表达产物的鉴定
    3 重组腺病毒免疫学特性初步鉴定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情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内容与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反生物恐怖的形势及其医学防治技术情报研究的必要性
    一、反生物恐怖的形势
    二、研究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必要性
        (一) 反生物恐怖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
        (二) 生物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
        (三) 针对传统生物剂的医学防治技术不能满足反生物恐怖袭击的需要
        (四) 我国同样面临生物恐怖的威胁
    三、美国在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护领域研究成果显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二部分 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一、美国生物防护相关研究计划
        (一) 美军2000-2010年国防生物医学技术计划
        (二) 化生防护国防技术目标(DTO)
        (三) 国防部化生防护计划(CBDP)
        (四) 军事关键技术计划(MCTP)
        (五) 生物盾计划
        (六) NIAID的生物防护研究战略计划
    二、近年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 针对 A类生物恐怖剂的防治技术研究
        (二) 针对其它重要生物恐怖剂的防治技术研究
    三、近年来美军发布的生防疫苗和药物相关专利
        (一) 美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发布的相关专利
        (二) 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发布的相关专利
    四、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目标
        (三) 主要技术障碍与挑战
        (四) 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 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反生物恐怖研究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
    二、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 预防
        (二) 治疗
    三、近年来我国发布的生防疫苗和药物相关专利
    四、目前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 我国与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对比分析
    一、生物防护研究的目标生物剂
    二、防治技术研究方向
        (一) 预防
        (二) 治疗
    三、防治技术相关的科学和技术基础
        (一) 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二) 生物信息学
        (三) 反向疫苗学
        (四) 重组核酸技术
        (五) 复制平台技术
        (六) 转基因技术
        (七) 反义核酸技术
        (八) 纳米技术
        (九) 指数富集配基的系统进化(SELEX)技术
        (十)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HTS)
        (十一) 抗体工程
        (十二) DNA微阵列技术
        (十三) RNA干扰(RNAi)技术
        (十四) 新型疫苗和药物传输技术
    四、疫苗和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五部分 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发展和改进一些传统的、经典的技术
    二、重点发展目前研究中支柱性的关键技术
    三、密切关注前沿的、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
    四、重视与技术相关的科学基础的研究
    五、技术发展的具体建议
结语
    一、主要研究结论
        (一) 反生物恐怖的形势严峻,有必要进行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的情报研究
        (二) 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成果显着,发展方向明确
        (三) 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挑战
        (四) 我国与美国相比,在生物剂防护研究的目标生物剂、防治技术研究方向、防治技术相关科学和技术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五) 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发展应注重基础研究、改进传统技术发展关键技术、关注前沿技术
    二、讨论
        (一) 本研究的局限性
        (二)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9)国外部分新发传染病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新发传染病概况与研究对象选择
    一、全球新发传染病概况
        (一) 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过程
        (二) 新发传染病的内涵
        (三) 新发传染病出现的影响因素
        (四) 新发传染病的特点
    二、新发传染病的种类
        (一) 全球及我国新发传染病种类
        (二) 目前尚未传入我国的新发传染病种类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 疾病危害分析
        (二) 文献数量分析
        (三) 研究对象种类
第二部分 国外部分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措施研究
    一、流行病学特征
        (一) 拉沙热
        (二) 汉坦病毒心肺综合征
        (三) 亨德拉病毒感染
        (四) 尼帕病毒感染
        (五) 猴痘
        (六) 立夫特山谷热
    二、国外部分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研究
        (一) 拉沙热
        (二) 汉坦病毒心肺综合征
        (三) 亨德拉病毒感染
        (四) 尼帕病毒感染
        (五) 猴痘
        (六) 立夫特山谷热
    三、国外部分新发传染病风险度分析
        (一) 疾病风险度半定量分析过程
        (二) 疾病风险度半定量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现有新发传染病防控战略及对策
    一、新发传染病防控战略和对策简介
        (一) 亚太区域新发传染病战略
        (二) 美国国防部新发传染病预防策略
        (三) 泛美卫生组织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四)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防治模式
    二、新发传染病防控战略和对策的分析总结
        (一) 建立新发传染病监测系统
        (二) 提高新发传染病反应能力
        (三) 加强信息共享与风险沟通
        (四) 加强合作
第四部分 应对国外新发传染病的对策建议
    一、预防国外新发传染病输入的措施
        (一) 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工作
        (二) 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教育
        (三) 加紧疫苗研制工作,开展免疫接种
    二、国外新发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一) 控制传染源
        (二) 媒介生物防制
        (三) 易感人群防护
    三、对策建议
        (一) 针对上述6 种新发传染病提出的对策建议
        (二) 针对国外新发传染病的对策建议
        (三) 提高我国应对国外新发传染病能力的对策建议
结语
    一、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一) 国外新发传染病风险度分析
        (二) 现有新发传染病防控策略、措施分析结果
        (三) 应对国外新发传染病的措施
        (四) 提高我国应对国外新发传染病能力的对策建议
    二、论文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汉坦病毒核蛋白重组克隆构建及在梭菌栽体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1.2.2 空载产气荚膜梭菌的筛选培养
        1.2.3 重组质粒的电转化
        1.2.4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
        1.2.5 蛋白的SDS-PAGE电泳
        1.2.6 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鉴定
第二章 结果
    2.1 目的基因片段PCR扩增结果
    2.2 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2.3 蛋白的SDS-PAGE电泳结果
    2.4 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汉坦病毒疫苗研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肾综合征出血热新型疫苗研究进展[J]. 程林峰,张芳琳,徐志凯.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06)
  • [2]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PBL中CD4+T、CD8+T细胞TCRβ链CDR3谱系的监测及CDR3分子特征初步分析[D]. 马庆庆. 遵义医学院, 2011(06)
  • [3]汉坦病毒嵌合基因G1/G2-S0.7-HSP70C、Ub-G1/G2-S0.7重组腺病毒免疫学特性的研究[D]. 程峰. 第四军医大学, 2011(04)
  • [4]中国部分地区汉坦病毒在鼠形动物中感染及基因变异[D]. 曹智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0(04)
  • [5]汉坦病毒疫苗研究进展[J]. 李璞媛,白文涛.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0(02)
  • [6]汉坦病毒复合型多表位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学特性研究[D]. 胡刚.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7]汉坦病毒疫苗研究进展[J]. 魏光伟,徐慧娟,余永鹏,魏文康,张涛,马江耀,罗胜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08(07)
  • [8]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情报研究[D]. 李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11)
  • [9]国外部分新发传染病防控研究[D]. 于慧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11)
  • [10]汉坦病毒核蛋白重组克隆构建及在梭菌栽体中的表达[D]. 张艳丽. 青岛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汉坦病毒疫苗研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