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胆囊癌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和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杨寿娟,黄国鹏,任青竹,蒋云川[1](2021)在《布比卡因对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侵袭和微管形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布比卡因对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侵袭和微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布比卡因对胆囊癌GBC-SD细胞活性的影响;根据结果将GBC-SD细胞分为对照组、1.25、2.5和5 mmol/L组,对照组不用布比卡因处理,1.25、2.5和5 mmol/L组分别应用1.25、2.5和5 mmol/L布比卡因处理。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和微管形成实验分别检测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侵袭及微管形成结节数;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21、Survivin、Bax、Bcl-2、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和1.25 mmol/L组比较,2.5 mmol/L组和5 mmol/L组细胞克隆形成比率、细胞侵袭力、微管形成结节数及Survivin、N-cadherin、Vimentin、VEGF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p21、E-cadherin蛋白表达量和Bax/Bcl-2比率显着上调(P<0.05,P<0.01)。与2.5mmol/L组比较,5 mmol/L组细胞克隆形成比率、细胞侵袭力、微管形成结节数及Survivin、N-cadherin、Vimentin、VEGF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p21、E-cadherin蛋白表达量和Bax/Bcl-2比率显着上调(P<0.05)。结论布比卡因能够抑制胆囊癌GBC-SD细胞的增殖、侵袭和微管形成。
王明弘[2](2021)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肝细胞癌术后预后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在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行手术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SII值,制作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根据最佳临界值把患者分为高SII组和低SII组,使用卡方检验或检验分析两组基本资料的差异性,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全部患者以及低SII组和高SII组患者的复发及生存时间并制作生存曲线。应用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通过ROC曲线计算出SII的AUC=0.84(95%CI:0.765-0.901),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19,SII最佳临界值为293.45,灵敏度及特异度为75.3%;86.6%。将患者分为低SII组(SII≤293.45)和高SII组(SII>293.45),分别有78例和70例。2.通过K-M分析示:所有患者1年、2年复发率和生存率为:31.2%、48.6%和91.6%、73.9%;低SII组和高SII组1年、2年复发率为21.4%、37.2%和42.1%、61.4%;低SII组和高SII组生存率为91.8%、83.6%和90.4%、64.5%,低SII生存率和复发率均优于高SII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3.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SII水平、AFP水平、BCLC分期、肿瘤大小、切缘、MVI分级是肿瘤复发以及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通过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MVI分级、SII水平、BCLC分期是肝癌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和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高水平SII可能是HCC患者术后肿瘤复发以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其SII水平高提示预后差。
陶巧梦[3](2021)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与单独化疗二线治疗晚期胆系恶性肿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胆系恶性肿瘤是发生在胆道树内的高度异质性的一类恶性肿瘤,预后差、生存期短,其二线治疗疗效欠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但在晚期胆系恶性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们通过研究比较ICIs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用于二线治疗晚期胆系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其安全性,进一步论证免疫疗法在晚期胆系恶性肿瘤的二线治疗的可行性,同时通过基因检测探索了预测治疗反应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晚期胆系恶性肿瘤的二线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并且符合入组标准的晚期胆系恶性肿瘤患者32例。分为化疗组和联合组各16例,化疗组采用单纯化疗方案,联合组采用ICIs联合化疗方案。使用实体瘤反应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Solid Tumors,RECIST)1.1版对治疗疗效进行评估。观察两组的客观缓解率(CR+PR)、疾病控制率(CR+PR+SD)、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 PFS)和中位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 OS)。使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11例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相关基因进行测序,基因组特征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进行了评估。同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ICIs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胆系恶性肿瘤的安全性。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32例晚期胆系恶性肿瘤患者,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年2月28日。数据显示肝内胆管癌19例;肝门胆管癌9例;远端胆管癌1例;胆囊癌3例。研究结果表明:化疗组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和达到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的患者均为0,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患者10人(62.5%),疾病进展(Progressive of disease,PD)患者6人(20%)。联合组达到CR为0,达到PR 3人(18.75%),SD有13人(81.25%),PD患者为0人。化疗组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62.5%。联合组的ORR为18.75%,DCR为100.00%。化疗组的m PFS为4.4个月,m OS为7.6个月,联合组的m PFS为4.25个月,m OS为8.733个月,两组的m PFS(p=0.2022)和m OS(p=0.3797)无统计学差异。基因检测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评估基因突变对PFS的影响,研究表明STK11,FRS2,ERCC2以及MDM2突变的患者对比野生型患者明显缩短了PFS。联合组亚组分析,ICIs联合治疗早期达到PR的患者较未达到PR患者具有更高的PFS(p=0.0207),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化疗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乏力和发热等,联合组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皮疹、甲减和骨髓抑制。两组均未出现4级及其以上不良反应。多因素分析提示手术切除史,介入治疗史等既往史可以提高晚期胆系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结论:BTC患者二线使用ICIs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并没有延长患者的m PFS和m OS,但对于ICIs治疗有效的患者可以显着延长其无进展生存期。使用ICIs联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ORR和DCR。基因检测单因素分析STK11,FRS2,ERCC2以及MDM2突变可缩短患者PFS。ICIs联合治疗并未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晚期BTC患者联合使用ICIs治疗安全且可耐受。
向毅[4](2021)在《沉默RhoA基因对胆囊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影响的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RhoA蛋白在人体胆囊癌组织的表达情况。2、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RhoA基因干扰对胆囊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3、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明确EIF5A2基因干扰对胆囊癌细胞中RhoA、ROCKI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本实验用到的24对胆囊癌、胆囊炎的石蜡切片,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并通过DAB显色,通过平均MOD检测RhoA蛋白在胆囊癌组织及胆囊炎组织的表达量,两组MOD值符合正态分布,运用SPSS23软件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二者是否具有差异。2、培养胆囊癌细胞系、调整细胞状态,合成3条设计的siRNA-RhoA并筛选效果优的一条,采用瞬时转染的方法进行实验,分组如下:siRNA-NC组、siRNA-RhoA组,采用q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处理后RhoA、ROCK Ⅰ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通过CCK-8的方法分别检测siRNA-NC组、siRNA-RhoA组细胞处理后的第0h、第12h、第24h、第48h以及72h的增殖变化情况,通过细胞划痕方法来分别检测siRNA-NC组、siRNA-RhoA组细胞处理后的迁移能力变化趋势,通过Transwell的方法分别检测siRNA-NC组、siRNA-RhoA组细胞处理后的侵袭能力;运用GraphPad prism8分析数据并制图。3、培养胆囊癌细胞系、调整细胞状态,合成设计好的siRNA-EIF5A2(本研究小组已验证并提供对应序列),采用瞬时转染的方法进行实验,分组如下:siRNA-NC 组、siRNA-EIF5A2 组,采用 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处理 48h 的 RhoA、ROCK Ⅰ蛋白的表达变化;运用GraphPad prism 8分析数据并制图。[结果]1、通过显微镜在×200镜下观察组织切片发现RhoA蛋白在人体胆囊癌、胆囊炎组织中均表达,用Imagepro Plus软件计算分析MOD,胆囊癌MOD为:24771±18373、胆囊炎MOD为7674±42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本次实验证明RhoA蛋白在人体胆囊癌组织表达量显着增高。2、qPCR检测RhoA基因的表达量,以GAPDH为内参,结果提示siRNA-RhoA组RhoA的mRNA表达水平(0.067±0.006)显着低于siRNA-NC组(1.467±0.428),两组在Rho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有明显的数理统计差异(P=0.005),结果表明:本实验中所设计的这一对siRNA可以较好的抑制RhoA基因在RNA水平上的表达。根据Western Blot结果提示:siRNA-RhoA组RhoA、ROCK Ⅰ蛋白的条带弱于siRNA-NC组,siRNA-RhoA组的RhoA、ROCKI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siR NA-NC组(P<0.001、P<0.001),这说明本实验中设计的这一对siRNA在蛋白质水平上同样能够对胆囊癌细胞的RhoA基因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时降低ROCK Ⅰ编码蛋白。根据CCK-8结果:在转染24h、48h以及72h后,分析得出siRNA-NC组、siRNA-RhoA组GBC-SD细胞的A450吸光度值出现了明显的差异(P=0.005;P=0.004;P=0.001),其P值均小于0.05,72h差异最为显着。说明干扰RhoA基因可以抑制人体胆囊癌细胞增殖能力。根据划痕实验的结果:通过划痕面积,计算伤口愈合百分比,siRNA-RhoA组细胞迁移能力减弱,与siRNA-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Transwell侵袭实验:随机选择三个小室通过显微镜在×100镜下进行细胞计数,siRNA-RhoA 组(98.667±11.504),siRNA-NC 组(162.333±17.785),siRNA-RhoA组的GBC-SD侵袭能力降低,两组有显着差异(P=0.006)。3、Western Blot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siRNA-EIF5A2组RhoA蛋白、ROCK Ⅰ蛋白的条带较弱,siRNA-EIF5A2组的Rho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siRNA-NC 组(P<0.001),ROCK1 表达也降低(P=0.047),Western Blot 结果说明:本实验中运用的EIF5A2-siRNA能抑制胆囊癌细胞的RhoA、ROCKⅠ蛋白表达。[结论]1、RhoA蛋白在人体胆囊癌、胆囊炎组织中表达,且在人体胆囊癌组织中呈高表达。2、本实验用到的RhoA-siRNA对体外胆囊癌细胞的RhoA基因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沉默RhoA基因,能够抑制体外胆囊癌细胞增殖及迁移侵袭能力。3、降低体外胆囊癌细胞EIF5A2基因的表达,可使RhoA、ROCKⅠ蛋白表达均下降。
王一同[5](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刘雁冰[6](2021)在《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胆囊癌是胆道最常见的癌症,极具侵袭性。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胆囊癌的致死风险较高,患者的平均总生存期为6个月,且5年生成率低于5%,其形势极其严峻。由于胆囊癌症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已处于但胆囊癌晚期,只有10%左右的患者可采取外科治疗,根治性切除加上细致的淋巴结清扫是最佳的治疗选择。鉴于以上情况,探究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场病理点及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对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的研究,探究造成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自2016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胆囊癌患者82例,其中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者27例,未转移者55例,淋巴结转移组男13例,女14例,年龄26~69岁,中位平均年龄(47.5±21.5)岁。淋巴结未转移组男25例,女30例,年龄25~68岁,中位平均年龄(46.5±21.5)岁。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病理特征两大类,其中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脉管癌栓(Vascular cancer thrombus)、肿瘤部位、肝脏侵犯、组织学分级、神经浸润(Neural invasion)、浸润深度(T分期)。对以上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究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胆囊癌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肿瘤部位多集中于胆囊底部,肿瘤形态多为浸润性,其中腺癌患者占比最大,组织学分级以G3、G4级患者居多,TNM分期中IIIA期胆囊癌淋巴结转移患者较多。2.Logistic单因素分析表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的年龄、性别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的无明显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的脉管癌栓、肿瘤部位、肝脏侵犯、组织学分级、神经浸润、T分期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存在显着差异(P<0.05)。3.Logistic多因素分析,脉管癌栓、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神经浸润、T分期为导致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脉管癌栓、肿瘤部位、肝脏侵犯、组织学分级、神经浸润、T分期是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其中脉管癌栓、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神经浸润、T分期为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
曹化毅[7](2021)在《NLR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胆囊癌(GBC)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具有很高的死亡率,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胆道系统肿瘤。胆囊癌的症状最开始可能是不够明确的,很多人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从而使早期检测更加困难。而且,GBC的症状与胆石症和胆囊炎的症状相似,因此很难在没有家族史的情况下与良性胆囊病变区分开。当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时,通常意味着疾病可能已经进入进展期。手术是目前唯一的能根治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后肿瘤复发率很高,死亡率居高不下,5年总生存率<5%,且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通常不可能进行根治性手术。但是,大多意外发现的GBC多属早期,尤其是因胆囊息肉(GBP)需手术时发现者,多可根治切除并可取得令人满意的预后,甚至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之比(NLR)在多种肿瘤中明显异常,与恶性肿瘤明显相关,且是预测其预后的重要指标。但是其在恶性肿瘤(包括GBC)的早期诊断及监测中有何作用,目前尚无临床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GBC的血清指标及NLR在GBC的早期诊断的意义。目的:分析讨论血液中中心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在GBC中的相关性,以期对GBC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整理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01月-2019年12月的GBC和GBP的病例,其中GBC 60例,GBP 6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资料、血清标记物、血细胞学检测、治疗方法、临床和病理分期等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值<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GBC共60例,为GBC组,其中男19例,女41例,性别比1:2.16,年龄39-85岁,平均年龄(65.45±10.8)岁。根据第八版AJCC进行TNM临床分期,分期根据影像学检查初步评估,其中I期4例、Ⅱ期6例、Ⅲ期20例、Ⅳ期30例。其中手术患者者为34人,保守治疗为26人。GBP 60例,为GBP组。其中男29例,女31例,性别比1:1.07,平均年龄(62.71±8.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BMI等一般资料上未见显着性差异。2.GBC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的值的分别为872.97±1725.34、175.61±348.84、64.37±235.79,GBP组的分别为15.45±11.53、16.12±50.44、1.02±0.81。GBC组均较GBP组显着升高(P值均<0.05);AFP在两组之间未见显着性差异。各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的敏感度分别为51.7%,38.3%,28.3%,特异性为95%、98.3%、98.3%,其中CA19-9敏感度最高;CA19-9、CA125及CEA的阳性似然比分别为10.34、22.53、16.65。联合检测(CA19-9+CEA、CA19-9+CA125、CA125+CEA、CA19-9+CA125+CEA)的敏感度结果分别为56.7%、60%、48.3%、68.3%,特异度分别为93.3%、93.3%、96.7%、91.7%;其阳性似然比分别为8.46、8.95、14.64、8.23。结果表明:CA19-9、CEA或CA125任一单项检测对GBC诊断的敏感度均较低,但三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3.GBC组的NLR值平均为5.18±8.27,GBP组的NLR值平均为1.95±1.14,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显着(P=0.004)。通过SPSS做NLR的ROC曲线,进而判断NLR诊断GBC的临界值。通过特异度与灵敏度两者之和的最大截断点(Cuff-off)确定临界值的取值。结果表明,NLR诊断GBC临界值为2.1,灵敏度为0.783,特异度为0.767,约登指数为0.53,曲线下面积(AUC)为0.793。GBC组NLR以2.1为界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两组间在血清白蛋白、白细胞、CA125、CEA和CA19-9中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在性别、年龄、BMI、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血小板计数、AFP和TNM分期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1.CA199、CA125、CEA等多种检查检验手段联合可明显提高GBC的检出率,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2.NLR可以作为GBC早期诊断和筛查参考工具,携带GBC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通过定期监测NLR的变化可能有助于GBC早期诊断和筛查。根据我们的研究,当NLR≥2.1时,考虑可能和GBC的发生有关。
王兵[8](2021)在《MTDH在食管鳞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相关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食管癌是全世界恶性肿瘤中发病和死亡排名前十之一的肿瘤,疾病早期诊断不易,患者预后较差。近年来研究发现异粘蛋白(Metadherin,MTDH)在人类多种癌症中上调,被报道与人类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MTDH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的功能意义还不明晰。本研究拟探讨MTDH在ESCC组织和血清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GEO等多种数据库筛选出人ESCC中的差异表达基因MTDH及其与人ESCC中的共表达基因。2.公共数据库明确MTDH在食管癌组织中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差异表达,并探索MTDH高低表达是否与患者临床特征有关联。3.应用公共数据库分析MTDH的表达水平与食管癌患者生存的关系。4.将前期得到的差异基因应用R软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MTDH在人体ESCC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5.公共数据库分析绘制蛋白共表达网络图和MicroRNA表达相关的热图。6.分析与信号通路、共表达蛋白网络的基因以及MicroRNA的相关性。7.应用QRT-PCR、免疫组化实验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ESCC患者的组织和血清的MTDH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是否有关联。8.应用统计学中的Kaplan-Meier方法来分析MTDH的表达水平与ESCC患者预后生存的关系,并绘制总生存期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的生存曲线。9.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ESCC患者预后风险因素。10.分析其作为ESCC血清诊断标志物的诊断效能,并绘制ROC曲线。结果:1.生信分析显示,MTDH是ESCC的差异表达基因,其在ESCC中显着上调,并且与肿瘤分期及预后生存相关,MTDH高表达的食管癌患者比低表达患者的OS和DFS更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预测其参与肿瘤发展的多条信号通路及多项生物过程和功能,并与多种蛋白、MicroRNA相互联系,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ESCC组织中MTDH的mRNA及蛋白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与患者的G分级、T分期、N分期、M分期及p TNM分期显着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肿瘤位置以及肿瘤最大直径均无关(P>0.05)。3.MTDH阳性表达患者的OS为16.262±0.855个月,DFS为14.943±0.981个月;而MTDH阴性表达患者的OS为20.533±1.278个月,DFS为19.857±1.436个月;MTDH表达阳性者的OS(P=0.014)和DFS(P=0.029)均显着低于MTDH表达阴性者。单因素分析显示,MTDH表达(P=0.007)、T分期(P=0.013)、N分期(P=0.028)、M分期(P=0.041)和p TNM分期(P=0.016)显着影响了ESCC患者的预后生存;多因素分析显示,MTDH是独立影响ESCC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0.020)。4.ESCC患者血清中MTDH和SCC浓度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血清MTDH与患者的T分期、N分期、M分期及p TNM分期显着相关(P<0.05);且血清SCC与患者的N分期、M分期及p TNM分期显着相关(P<0.05);而与其它的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5.ESCC死亡组患者血清中MTDH浓度高于存活组患者(P<0.001)。6.ROC分析显示,MTDH单独检测、SCC单独检测及两者联合检测的AUC值分别为0.850、0.821和0.92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ESCC组织和血清中MTDH表达显着增高,表达的高低与ESCC的G分级、T分期、N分期、M分期、pTNM分期及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并且MTDH的高表达是影响ESCC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中MTDH表达可能作为辅助诊断ESCC的生物标志物。2.MTDH在人体内可能参与肿瘤发展的多条信号通路及多项生物学过程和功能,并与多种蛋白、MicroRNA相互联系。3.MTDH参与ESCC的发生发展,是ESCC诊断、治疗以及预测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罗羽田[9](2021)在《NCOA4与GPX4在胆系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胆系恶性肿瘤发病率居于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末位,但其恶性程度高、手术难度大、预后差,多数患者已失去手术机会,并且晚期胆系恶性肿瘤患者使用放化疗及靶向治疗后生存率并无显着提升。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4,NCOA4)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是细胞发生铁死亡的关键调控因子,铁死亡被研究发现在头颈癌、乳腺癌、肝癌、胰腺癌均有作用,所以细胞铁死亡可能是胆系恶性肿瘤治疗的一个有希望的途径。目的检测胆系恶性肿瘤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NCOA4及GPX4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并取得标本的35例胆系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胆系恶性肿瘤(胆管癌及癌旁组织各16例,胆囊癌及癌旁组织各19例)中NCOA4与GPX4的表达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中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GPX4、NCOA4表达量的差异;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运用统计学分析胆囊癌及胆管癌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的差异。分别分析两组患者癌组织中NCOA4、GPX4与CA19-9、Ki-67相关性。结果1.胆囊癌及胆管癌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肿瘤分期上胆囊癌组更加晚于胆管癌组,有统计学差异(χ2=10.899,P=0.028)。2.NCOA4在胆管癌组织中呈高表达(t=6.26,P<0.001),癌组织中GPX4灰度值较癌旁正常组织呈低表达(t=-5.0,P<0.001)。3.胆囊癌组织中NCOA4呈高表达(t=2.393,P=0.028),癌组织中GPX4较癌旁正常组织呈高表达(t=3.156,P=0.005)。4.胆囊癌组织中NCOA4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CA19-9水平无相关性(r=0.435,P=0.062);胆囊癌组织中GPX4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CA19-9水平无相关性(r=-0.155,P=0.525)。5.胆囊癌组织中NCOA4表达水平与患者Ki-67水平无相关性(r=0.245,P=0.31);胆囊癌组织中GPX4表达水平与患者Ki-67水平呈正相关(r=0.657,P=0.002)。6.胆管癌组织中NCOA4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CA19-9水平无相关性(r=-0.148,P=0.585);胆管癌组织中GPX4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CA19-9水平无相关性(r=0.127,P=0.639)。7.胆管癌组织中NCOA4表达水平与患者Ki-67水平无相关性(r=0.327,P=0.216);胆管癌组织中GPX4表达水平与患者Ki-67水平无相关性(r=-0.042,P=0.877)。8.胆系恶性肿瘤患者癌组织中NCOA4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CA19-9水平无相关性,r=0.169,P=0.331;胆系恶性肿瘤组织中GPX4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CA19-9水平无相关性(r=-0.033,P=0.849)。9.胆系恶性肿瘤患者癌组织中NCOA4表达水平与患者Ki-67水平无相关性,(r=0.220,P=0.204);胆系恶性肿瘤患者癌组织中GPX4表达水平与患者Ki-67水平呈正相关性(r=0.436,P=0.008)。结论NCOA4及GPX4在胆囊癌中高表达,GPX4与患者Ki-67值呈正相关,表明其可能具有促进肿瘤增殖与转移能力。NCOA4在胆管癌中呈高表达,GPX4在胆管癌旁组织中呈高表达,表明GPX4的失活可能对胆管癌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黄崇斐[10](2021)在《尿酸对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与肝胆胰肿瘤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在人体内嘌呤最终代谢为尿酸,研究发现尿酸可作为活性氧和自由基的清除剂,也可诱导炎症应激与氧化应激,呈现双重性。既往对血清尿酸与肿瘤的关系尚存有争议,有研究认为其可作为肿瘤发病的风险因素,也有研究认为其具有保护作用。在胆管癌中,血清尿酸与癌细胞生长之间的关系及其调节机制目前尚未报道。本论文通过探究尿酸对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与相关机制,并在人群中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肝癌、胆囊癌、胆管癌、胰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旨在为尿酸与肝胆胰系统肿瘤的关系提供证据。方法:1.选用人胆管癌细胞系RBE与QBC939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不同浓度尿酸溶液干预48h,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根据CCK8实验结果选择敏感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富集信号通路分析与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研究差异基因的生物学意义,探讨尿酸对胆管癌细胞的作用机制。2.纳入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的444462名参与者,在调查基线资料时收集血液样本,测量血清尿酸水平,并通过联系癌症登记处确定参与者肝癌,胆囊癌,胆管癌,胰腺癌的发病率。使用针对潜在混杂因素调整的Cox回归模型研究血清尿酸水平与肝胆胰肿瘤之间的危险比(HR)和95%置信区间(CI),并对人群进行性别分层分析。结果:1.(1)RBE与QBC939细胞分别在50,100,200,400,800μM浓度的尿酸下作用48h,与对照组相比较,RBE细胞在50-400μM浓度的尿酸溶液中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尿酸浓度达到600与800μM时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QBC939细胞对尿酸更为敏感,在50-800μM的尿酸溶液中均表现为增殖能力下降,且随着尿酸浓度的升高,细胞增殖能力逐渐减弱,800μM时最弱(P<0.001)。(2)将QBC939细胞用800μM浓度尿酸处理48h,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共鉴定出差异基因1944个,其中尿酸组上调基因472个,下调基因1472个。(3)通过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基因富集于同源染色体重组,与同源染色体重组密切相关的基因ATM与BRCA1在尿酸组中下调,RT-PCR验证上述基因的表达,提示同源染色体重组可能是尿酸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关键信号通路;蛋白互作网络中连接度最高的基因BPTF、HSP90AA1、KIF11、SMC3、TOP2A与PLK4的下调可能对胆管癌增殖的抑制起到关键作用。2.在6.6年的中位随访期内,共有920名参与者罹患肝胆胰肿瘤。与最低血清尿酸分位(第一分位)相比,最高分位(第四分位)胰腺癌的发病风险提高了77%(95%CI:1.29-2.42)。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提示随着血清尿酸水平的升高,胆管癌的发病风险在不断降低;而在胆囊癌与胰腺癌中,发病风险呈持续升高的趋势。按性别分层后,我们进一步发现在女性群体中,血清尿酸的升高仅与女性胰腺癌风险增加相关,血清尿酸第四分位人群胰腺癌发病风险是第一分位的2.04倍(95%CI:1.35-3.08)。在男性群体中,血清尿酸水平与胆囊癌风险呈正相关,对比血清尿酸第一分位,第四分位人群中的HR值为3.09(95%CI:1.28-7.46);此外,我们还观察到血清尿酸浓度与肝癌风险呈先降低后升高的U形关联(Pnonlinear=0.03)。结论:1.尿酸能够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其调节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ATM与BRCA1信号分子影响肿瘤细胞同源染色体重组。此外,尿酸对BPTF、HSP90AA1、KIF11、SMC3、TOP2A和PLK4等基因的下调也可能起到重要作用。2.血清尿酸对肝胆胰肿瘤的影响存在性别特异性。高血清尿酸水平是女性胰腺癌和男性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在男性患者中,血清尿酸与肝癌风险呈U形关联。
二、原发性胆囊癌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和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胆囊癌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布比卡因对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侵袭和微管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培养及处理 |
1.2 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 |
1.3 克隆形成实验 |
1.4 Western blot检测 |
1.5 Transwall实验 |
1.6 微管形成实验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布比卡因对胆囊癌GBC-SD细胞活性的影响 |
2.2 布比卡因对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布比卡因对胆囊癌GBC-SD细胞p21、Survivin、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布比卡因对胆囊癌GBC-SD细胞侵袭力的影响 |
2.5 布比卡因对胆囊癌GBC-SD细胞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2.6 布比卡因对胆囊癌GBC-SD细胞微管形成及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2)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肝细胞癌术后预后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随访安排 |
3.数据处理 |
三、结果 |
1.制作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 |
2.低SII 组与高SII 组临床资料分析 |
3.复发时间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4.存活时间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5.所有患者以及低SII、高SII组患者的复发率及生存率曲线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文献综述 肝细胞癌手术治疗和炎症免疫的现状 |
1 肝癌的手术治疗现状 |
2 免疫细胞与肿瘤的关系 |
3 免疫调节药物机制 |
4 炎症免疫与肿瘤关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八、致谢 |
(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与单独化疗二线治疗晚期胆系恶性肿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 |
1.1 胆系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
1.2 胆系恶性肿瘤的治疗现状 |
1.3 胆系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研究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临床资料 |
2.1.2 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
2.1.3 数据收集与研究目标 |
2.2 研究方法流程图 |
2.3 基因测序流程图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患者的临床特征 |
3.2 患者二线治疗情况 |
3.2.1 患者二线治疗的疗效 |
3.2.2 基因变化与免疫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 |
3.2.3 患者二线治疗的安全性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晚期胆道恶性肿瘤免疫治疗 |
参考文献 |
(4)沉默RhoA基因对胆囊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影响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RhoA基因在肿瘤方面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
2. VM的形成机制 |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
3.4 其他潜在靶点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例筛选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5 提取指标 |
1.6 疗效评价 |
1.7 安全性评价 |
1.8 统计方法 |
1.9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总体资料分析 |
2.2 疗效评价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
3. 讨论 |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胆囊癌与胆囊癌淋巴结转移概述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囊癌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NLR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 一般资料 |
2.3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血清肿瘤标记物单个及联合在两组间的差异及诊断价值 |
3.3 NLR诊断胆囊癌的价值 |
4.讨论 |
4.1 GBC 的发病与炎症之间的关系 |
4.2 肿瘤标志物与 GBC 诊断 |
4.3 GBC 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 |
4.3 GBC 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 |
4.5 GBC的治疗 |
4.6 小结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胆囊癌的临床诊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8)MTDH在食管鳞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食管鳞状细胞癌确诊标准 |
1.2.2 食管鳞癌位置分类标准(见表 1) |
1.2.3 食管癌TNM分期标准(见表 2) |
1.2.4 食管鳞癌的组织学分级(见表 3) |
1.2.5 食管鳞癌的病理TNM分期(pTNM)预后分组(见表 4)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实验试剂耗材及相关仪器 |
1.5.1 实验主要试剂和耗材(见表 5) |
1.5.2 实验主要仪器(见表 6) |
1.6 实验方法 |
1.6.1 资料的统计与收集 |
1.6.2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 |
1.6.3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 |
1.6.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
1.6.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7 统计学分析及处理 |
1.8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研究结果 |
2.1 基于公共数据库探索 MTDH 在食管癌组织和食管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及相关机制 |
2.1.1 聚类分析筛选食管鳞癌样本的差异表达基因 |
2.1.2 MTDH 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
2.1.3 食管癌中 MTDH 的表达差异水平 |
2.1.4 MTDH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
2.1.5 基于公共数据库对 MTDH 预后生存分析结果 |
2.1.6 食管鳞癌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结果 |
2.1.7 蛋白互作分析结果 |
2.1.8 MTDH 与富集通路和蛋白互作网络中基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2.1.9 MTDH与MicroRNA相关性分析结果 |
2.2 MTDH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2.2.1 食管鳞癌组织中MTDH在 m RNA水平上的表达情况 |
2.2.2 食管鳞癌组织中MTDH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情况 |
2.2.2.1 免疫组化的结果 |
2.2.2.2 MTDH在食管鳞癌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2.2.3 食管鳞癌组织中MTDH表达与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 |
2.2.2.4 影响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COX回归分析 |
2.3 MTDH在食管鳞癌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的表达情况 |
2.3.1 食管鳞癌组和健康体检组的一般资料 |
2.3.2 食管鳞癌组和健康体检组中血清MTDH和 SCC水平的比较 |
2.3.3 食管鳞癌患者血清MTDH和 SCC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4 食管鳞癌患者死亡组和存活组的血清MTDH、SCC水平的比较 |
2.3.5 食管鳞癌患者血清 MTDH、SCC 的诊断价值分析结果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知情同意书 |
综述 RNA结合蛋白MTDH在消化系肿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NCOA4与GPX4在胆系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铁死亡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尿酸对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与肝胆胰肿瘤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尿酸对胆管细胞增殖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步骤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章 血清尿酸与肝胆胰肿瘤的关系:队列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收集 |
1.3. 疾病诊断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纳入人群基线信息 |
2.2. 血清尿酸水平对肝胆胰肿瘤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
2.3. 血清尿酸水平对肝胆胰肿瘤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与性别交互作用 |
2.4. 敏感性分析 |
3.讨论 |
4.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五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原发性胆囊癌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和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布比卡因对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侵袭和微管形成的影响[J]. 杨寿娟,黄国鹏,任青竹,蒋云川. 临床误诊误治, 2021(10)
- [2]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肝细胞癌术后预后相关性[D]. 王明弘.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与单独化疗二线治疗晚期胆系恶性肿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陶巧梦. 南昌大学, 2021(01)
- [4]沉默RhoA基因对胆囊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影响的初探[D]. 向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刘雁冰.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7]NLR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D]. 曹化毅.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MTDH在食管鳞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相关性的实验研究[D]. 王兵.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NCOA4与GPX4在胆系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 罗羽田.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10]尿酸对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与肝胆胰肿瘤的相关性分析[D]. 黄崇斐. 兰州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