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振动沉管灌注桩在中心区房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莫慧珊[1](2020)在《国内100-150米超高层公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整体实力的迅速发展,面对城市人口的剧增,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在近年呈现普遍趋势。方案设计阶段在建筑行业经济成本管理控制中对工程经济性控制起指导性、决定性作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受建筑高度、层高、环境因素影响,综合决定其需要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合理的承重、抗侧力构件布置,以实现具体项目落地的承载力、正常使用要求。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决策行为。根据数据调研,在一二线城市内建设100-150米的超高层居住型公寓,交通效率高,符合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亦有效降低用地成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作为一种主流推广。现阶段针对国内100米以下的结构设计方法研究已较成熟,而对100-150米高度区间的超高层建筑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随着此类项目的普及,急需形成系统性的指导思维。方案阶段的规划布局与结构选型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决策问题,结合已有的项目经验,应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导数据。运用合适的运筹学方法论对影响这种超高层公寓建筑结构设计的多种因素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获得有指导意义的数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工程价值。灰色系统理论能将客观的分散的信息集中处理,利用关联度概念进行各种问题的因素分析,找出影响性能指标的关键因素,具有较高的精度,适用于针对国内100-150米超高层居住型公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根据实际工程特点建立结构设计模型对主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关键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展开为多个分析模型进行满足结构性能的定性分析,形成数据样本,然后利用得到的多组数据构建灰色关联度计算数学模型运用MATLAB进行计算,分析出各个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系数,得到影响国内100-150米超高层居住型公寓主体结构成本的关键因素及关键因素之间的敏感度排序,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分析结论。继而结合实际案例,对影响基础成本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首次针对某一特定使用功能,在某个建筑高度区间的超高层建筑,对影响结构成本的多个因素进行全面剖析,建立灰色系统模型分析出该类型建筑结构对所考虑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对建筑结构初步设计阶段的方案决策有一定积极指导意义。
李建良[2](2019)在《超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温度裂缝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关于超大直径桩的研究许多是停留在承载能力方面,然而在超大直径桩施工过程中对于自身温度裂缝的控制并未得到充分的研究与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超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在从浇筑开始到养护结束的过程开展研究,探讨不同因素对于桩身温度裂缝的影响。本文结合南宁市某超高层建筑的超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对其从浇筑到养护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模拟,对桩身内部的温度场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本文对导致超大直径桩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温度场的理论基础和结合有限单元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为仿真模拟以及工程施工奠定了基础。(2)本文针对超大直径桩工程制定了温度控制措施方案以及温度监测方案,对监测结果制作了实测温度记录表格和变化曲线图。(3)本文进行了超大直径桩的热工计算,得出了龄期为3天至21天中的温度收缩应力。(4)本文对超大直径桩工程进行了ANSYS有限元分析,得出了超大直径桩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并且以工程模型作为参照物,通过改变控制温度的因素,如保温层的设立、冷却水管的管径和间距、浇筑方式进行对比,得出不同因素对于桩中心温度,桩侧表面温度与桩顶表面温度三个位置温度的影响,并且通过温度差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得出控制温度裂缝的最优措施,为本工程及类似工程提供科学控制温度裂缝的方法。
王杰[3](2019)在《陕西某焦化甲醇建设项目采空区地基处理方案选择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能源经济的飞速发展,采空区面积增加迅速,矿区周围可开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为节约土地及保证建设项目安全,矿区范围内采空区地基处理成为矿区发展建设需解决的首要问题。采空区地基处理后可产生一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不仅能够消除采空区可能造成的沉陷等地质灾害,而且能够增加矿区的基础建设土地量,减少土地资源浪费。陕西某焦化甲醇建设项目是矿区转型升级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点项目,项目选址位于采空区内,采空回填区地基处理及遗留采空区处理主要解决地表土地再次进行工程建设开发利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建设项目于前期勘测、设计和后期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本研究以煤炭产区经采煤完成后形成的采空区范围内进行较大的工程建设活动为背景,分析针对采空区地基处理方案选择和实施效果。项目涉及的采空区除甲醇等少部分区域未经初步处理还遗留采煤巷道,其余部分已经过初步回填治理。针对采空回填区地基处理,研究通过对施工场地、地质情况、地下水位、工程进度及造价等各方面考虑,根据地勘资料及建筑物设计文件,制定多套方案,成立评审专家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方案评价体系,选择了经济适用的地基处理方案,即:通过选择常用的强夯法、换填级配碎石垫层法、碎石挤密桩法等来处理地基,或用高压注浆法等对地基展开复合处理;运用轻骨料混凝土重力填充配合煤矸石注浆液高压注浆的方法来对部分位置出现的遗留采煤空巷进行空洞处理。强夯地基处理主要运用于场地条件合适的大面积回填土处理,对于因强夯地基处理震动影响、场地影响及部分高地基承载力设计的局部区域,采用高压注浆法、换填垫层法及碎石挤密桩法进行单一或复合地基处理。其中大面积强夯地基处理法在本工程的运用中具有处理效果好、适用面广、造价低、施工进度快等特点,极大的节省了建设费用及时间;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因存在卵石层及部分回填土密实度不足,极易造成塌孔,在施工前进行试桩,通过综合比选定桩型,有效的解决了塌孔问题,干法成孔节省了套管或泥浆护壁费用;遗留采空区治理时用地球物探方法进行采空区详勘,根据采空区及地质特点,采用了充填—压力注浆相结合的施工方案及夯扩桩机—直径钻机相结合的成孔工艺。因地制宜的使用了煤矸石作为主要材料的轻骨料混凝土及注浆液,产生了极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地基处理完成后经专业检测公司检测及相关参建单位统一验收,地基处理结果符合项目建设要求,达到预期目标。本文通过研究采空区进行项目建设时的地基处理,从最初方案制定至最后方案实施完成。治理后的采空区地基能满足建设活动的要求,为以后矿区在采空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提供了经验,极大的节约了土地。全国存在数量较多的老旧采空区,通过对采空区进行科学的处理,可以有效消除采空区内存在的安全隐患,提供大量可重新利用的土地资源,发展经济。
谢莎莎[4](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工程造价指数研究》文中提出面对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冲击,各种纷繁复杂的建筑工程项目数据信息经过收集、整理、清洗、重组之后具备极大的利用价值,如何结合数据挖掘的方法用好这些宝贵资源,是实现工程造价行业可持续发展、实施信息化管理战略、加速造价服务行业转型的迫切需要。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改变完全依靠政府发布的定额计价模式,在遵循政府发布的定额和调价规定的前提下,工程造价的确定需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以及自身生产和管理水平确定。本课题应用工程造价和统计学相关理论,在清单计价模式下设计出完整的造价指数测算系统,将数据挖掘理论应用于造价指数管理中,包括造价指数信息的筛选、测算、预测等方法,最后在此研究基础上设计了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本课题对国内外有关造价指数测算方法及体系设置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以期得到适用于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系统的建设方法。通过收集近年来典型工程的特征值,调研各城市造价指数的设置情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指数测算系统、筛选系统及预测系统的数学模型。本课题对指数理论、数据挖掘理论、知识管理理论、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行了阐释并讨论了其适用范围和用于本课题的价值。分别针对北美地区及英国的指数体系设置和发布方法进行研究,对国内六个城市或省份地区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指数体系差别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布形式不同。香港、重庆、深圳、成都为定基指数,而江西采取的是环比指数,天津既有定基指数又有环比指数。第二,发布机构不同。香港造价指数体系的设置与发布方式类似英国,由建筑署负责发布政府层次的造价指数,同时利比、威宁谢两大测量师行编制的投标价格指数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内地工程造价指数主要由各省市地方政府编制并定期发布。第三,编制范围不同,香港造价指数编制成本指数和价格指数,我国内地造价指数编制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体系研究,基于当前建筑市场特点,确定对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体系编制设计以清单计价模式为主。对建筑工程进行分类,提出主要对三大类指数进行编制,分别是建筑工程造价指数、建筑工程费用指数和建筑工程消耗量指数。本课题针对典型工程的样本筛选方法进行了研究。在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时,若将不同类型的工程造价信息杂糅在一起,则会使造价指数失去意义,因而选取典型建筑工程作为测算样本非常重要,在建筑功能、结构形式等进行划分之后再将同类工程汇总。根据建筑工程周期内样本稀少、影响因素众多的特征,在筛选典型工程的过程中,本课题采集了100个建筑工程信息,采取了“专家评选法”、“灰色关联法”、“T检验法”与“决策树法”,首先用“专家评选法”进行样本特征值的初选,选取了有价值的特征值,然后用“灰色关联法”完善“专家评选法”的结论,确定八个特征值,接着用“T检验法”进行筛选,原定的八个特征属性中工程地点、层高、结构类型这三个特征属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不显着,因此被剔除,最后引入决策树模型补充T检验法仅能检验因变量而无法检验样本本身的不足。将四种方法相结合,从初选到完善,提高筛选的精度。本课题研究了造价指数的测算模型。测算信息的采集方式主要为人工采集法,选取大量的行业内资深信息员对工程信息进行统计与上报,通过审核的工程信息可进入系统数据。针对造价信息的采集方式、发布方式进行了研究,并针对信息员采集方式设计了完整的信息采集表。从两方面对造价指数进行调整,其一,在典型工程相应的消耗量给定情况下,对典型工程重新组价,可以得到相应的指数和指标;其二,在我国由于建筑材料需要市场采购的范围越来越大,主要建筑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等的价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因此,本课题利用调值公式对相应的材料指数进行调整。本课题对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预测进行了研究。由于受建筑工程样本特征值缺失和样本数量较少的影响,在预测未来造价指数时单纯使用BP神经网络具有局限性,会降低预测的准确性和精度,需要结合建筑工程样本特点,对原始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最佳方法是结合适用于样本数量较少的灰色预测模型。课题以武汉市建筑工程中高层住宅及公寓(含商住楼)项目(12层以上)为例,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指数预测的实证分析。案例选取对建筑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人工、材料、施工机具费用指数进行造价指数的分析与预测,收集了从2014年第3季度到2016年第4季度各项价格及建筑工程总价指数数据信息。通过计算证明,经过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预测精度达97%左右,对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有着较为关键的参考意义。最后,本课题对建筑工程造价指数平台信息采集系统进行了研究。课题设计了信息采集系统,由平台使用者在采集平台上收集建筑工程核心造价信息,建立地区工程造价信息数据库。通过系统数据清洗、审核、加工服务,最终由地方造价站在发布展示平台按标准要求定期向社会发布建筑工程指标指数,以提升造价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刘雨岚[5](2016)在《基于综合法的大直径基桩质量检测与评价》文中认为桩基础是随着建设工程规模扩大发展起来的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基础形式。由于工程地质条件与施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使混凝土灌注桩桩身容易出现夹泥、离析、集中性气孔、蜂窝、断裂等类型缺陷,影响桩的承载能力和上部结构的安全性。本文研究了甘肃地区桩基检测的相关技术难题,以甘肃地区某些桩基工程质量检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等手段,结合调查、搜集、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地区桩基检测方面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经过一定的实践证明,论文中提到的方法应用简便、直观、高效,而且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为甘肃地区桩基检测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将对桩基检测的评价方法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第一步,详细介绍各种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及适用条件;然后,针对超声波透射方法检测局限性,即盲区和声波的影响范围,提出综合法分析的重要性。针对桩身各种缺陷的不同特点,运用波幅、声速、PSD值对基桩进行综合判断,并提出了判断桩身缺陷性质的技巧。针对《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中对基桩完整性分类的规定,总结利用声波透射法检测灌注桩并将之分类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个人看法进行相应改进。本文最后通过甘肃地区公路工程进行实例分析研究,总结了改进后的综合评价法对提高灌注桩质量检测的准确性的各方面优势。经过本文的研究,综合评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工程质量、而且能够缩短施工工期、同时降低施工成本、最终保证工程项目施工安全,使用安全。本文研究的相关成果对于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检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黄静莉[6](2013)在《长春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岩土体可利用性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论文搜集了长春市中心区大量基础地质资料,其中包括一千多个钻孔资料。论文分析研究了长春市中心区的工程地质分布特征,将长春市中心区按照其地貌特征划分为两个大的工程地质地貌单元,并对其地层层序进行了划分。论文从地质环境、人口经济、气候环境、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现状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长春市目前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适宜性。论文分析了长春市现有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的主要存储数据格式,利用CASE工具Power Designer构建了长春市中心区工程地质数据仓库的物理模型,并在Microsoft SQL Server2005中实现了数据仓库的物理存储,从而能够将勘察单位资料库现存的大量勘察数据快速读取并存储入长春市中心区工程地质数据仓库中,用于进行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题相关的研究与分析。论文利用GOCAD软件分别模拟了线状工程和面状工程的三维可视化工程地质地层模型。对按照宏观地层层序的划分,对钻孔数据的地层缺失及透镜体夹层情况进行了调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长春市中心区三维工程地质地层模型和属性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研究分析进一步摸清了长春市中心区的工程地质地层分布的特点。论文探讨了目前长春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工程类型及其分布深度,分别从地表以下03m浅层区域、315m中层区域、1530m深层区域三个层次探讨了影响工程开发利用的工程地质因素。借助粗糙集理论对部分影响要素进行了约简,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了约简后的影响要素的权重值,利用可拓学理论分别对不同深度区域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利用其评价结果分别对浅层、中层和深层区域的岩土体可利用性进行了可拓综合评价。论文应用长春市地下空间岩土体可利用性综合评价结果对长春市地铁一号线的线路周边区域进行了分析评价。论文的研究结果具有实用价值,能够为长春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廖光新,郭英[7](2013)在《软弱地基上老路加宽的路基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老路拓宽工程中,特别是软弱地基路段,因新老路基之间的不均匀沉降而导致道路建成后路面出现纵、横向裂缝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该文介绍了温州市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老路路基加宽处理的处理方法,希望能为类似地质情况的工程提供一些参考。
杨东[8](2013)在《现浇薄壁筒桩工作性状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筒桩(CTP)作为一种新桩型,目前已在我国的公路软基处理、海堤及码头工程、深基坑围护、建筑物基础处理等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该种桩型的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工程应用,随着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对其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以及计算方法的研究、探讨和分析变得日益迫切。目前国内对CTP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性状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然而对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性状研究却较少,这严重制约着CTP桩的推广与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高速公路CTP桩加固路堤的试验研究情况,然后推导了CTP桩土水平抗力的解析解,编程分析了CTP桩抗水平力性状,对CTP桩海堤和基坑围护进行了研究,所做的工作如下:1)根据广东珠江三角洲环形高速公路西环段的现场试验和观测数据,分析了CTP桩桩承式加筋路堤的荷载-沉降、抗滑移等工程性状以及拉膜效应和土拱效应的作用。2)根据考虑变形效应的主被动土压力与桩-土间摩擦力理论,并参考前人对圆筒结构土抗力分布的研究成果,推导出CTP桩在某深度处的水平抗力H(z,y)的解析解并与目前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进而分析了不同桩土参数下的大直径CTP桩的H-y曲线。3)根据CTP桩水平抗力解析计算结果,从刚性桩和柔性桩两种情况,分别把桩视为刚性体和弹性地基梁,应用有限差分法,编制计算程序,求解CTP桩的变形和内力,并与现场试验数据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检验此方法的适用性,进而分析桩、土各参数对CTP桩水平受力性状的影响。研究显示,该方法可以考虑土抗力的非线性和有限性(即不随位移的增加而无限增大),比目前常用的m法更接近实际,比p-y曲线法更容易取得参数。4)介绍了CTP桩海堤和基坑支护体系特点和计算方法。在前文单桩抗水平力分析方法基础上,计算分析了CTP桩海堤和基坑支护体系的内力和位移,并分析了各因素对其的影响。
刘芙蓉[9](2012)在《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承载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是近几年国内出现的新桩型,本文主要研究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在设计和施工中所遇到的承载力问题。通过介绍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施工工艺,了解生产和使用过中单桩承载力保证的几个重要环节。对单桩进行了抗弯实验以了解该桩型的抗弯性能。其抗弯能力同截面的普通空心方桩结果相近,但净截面却小很多,更经济,比同直径的管桩相比大。通过截面抗压试验比较,指出空心方桩可以选择类似管桩的开孔尺寸。根据材料的截面特性,建议按照简化的工形截面进行结构承载力的计算,并对建筑桩基规范中未提的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了推导,对现行规范中的结构承载力公式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通过对利用静载试验所获得的荷载沉降曲线数据推算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几种常见分析处理方法的比较,指出各种外推方法都有其地质条件和地区应用的局限性,不能笼统选用。对桩端开口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常用的几个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推导了考虑土塞效应的砂土和粘土层中的桩端开口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理论公式。通过有限元分析了影响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竖向承载力各种因素。分析表明对等桩长等截面积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与圆管桩,其受力和变形方面很类似。土的闭塞程度越大,桩端承载力的分担比越大,且随着荷载的增大,部分闭塞和完全闭塞的结果越来越接近。而对于长径比的变化、桩端土的性质、桩侧土的性质、土塞模量对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承载力性状的影响,有限分析结果表明长径比对荷载变形影响最大,土塞模量相对较小。闭塞效应对长径比小的桩影响大,而长径比较大的摩擦型桩基影响较小,承载力计算可以不考虑闭塞效应。探讨了预应力离心混凝土方桩的压桩力和承载力关系,说明终压力和极限承载力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本文利用球形扩张理论推导了粘性土中的压桩力的理论公式。根据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随深度关系曲线的划分的三种类型(突变型;渐变型;跳跃型)的地质条件,对这三种地质条件下砂土中的贯入阻力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最后通过该桩型在各地的应用情况,对该桩型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上作了实例验证。建议在全国推广该桩型。结合不同地质和土层性状条件,不断积累设计和施工经验,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姬耀斌[10](2012)在《杭州城区岩土体工程特性与建筑物基础合理选型研究》文中认为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风光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杭州城区的岩土体工程性质变化很大:既有海相和湖沼相沉积的软土、冲积形成的粉砂土,又有坚硬的岩体,给建筑物的基础选型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首先从杭州城区各地貌单元入手,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然后对各区的岩土体工程特性进行了总结归类,并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最后作出了总结评价,同时给出了各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统计表及主要持力层特征表。然后在基础选型方面,针对不同地质情况下建筑物基础类型如何合理选型进行了探讨。在按各地貌单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杭州城区常用的地基基础方法和基础型式进行了分类总结,并通过对比、分析,对各种方法出现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杭州西南的岩体有其明显的地域特征,该区的软岩其单轴抗压强度很低,有的工程为了增大单桩承载力,一味地选择增加桩长,结果是有相当数量的单桩静载荷试验表明其桩端承载力尚有很大的余量没有发挥!因此,要准确地选取其桩端阻力特征值、确定合理的桩长,不造成浪费。笔者认为软岩的物质成分及结构面组合与其桩端承载力大有关系,应在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后综合提出桩端阻力特征值。
二、试论振动沉管灌注桩在中心区房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振动沉管灌注桩在中心区房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100-150米超高层公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结构设计综合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性工作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主要特点及结构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2.1 国内100-150米高度居住型公寓的主要设计特点 |
2.1.1 超高层公寓的设计特点 |
2.1.2 本文主要分析平面模型的确定 |
2.2 国内100-150米高度居住型公寓的结构体系选择 |
2.2.1 超高层结构体系选型概述 |
2.2.2 100-150米超高层公寓的结构体系选型 |
2.3 国内100-150米高度居住型公寓的结构设计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建筑方案特征因素 |
2.3.2 环境条件因素 |
2.3.3 主要影响因素的初步判断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研究对象综合评价方法的探讨 |
3.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3.2 层次分析法 |
3.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3.2.2 层次分析法在高层建筑选型决策中的应用 |
3.2.3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
3.3 BP神经网络分析法 |
3.3.1 BP神经网络分析法概述 |
3.3.2 BP神经网络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
3.4 模糊综合评判与模糊聚类 |
3.5 灰色系统理论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
3.5.1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
3.5.2 灰色关联分析 |
3.6 本文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
3.6.1 关于研究对象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3.6.2 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分析 |
4.1 分析模型的建立 |
4.1.1 基础分析模型概况 |
4.1.2 材料强度概况 |
4.1.3 结构分析的主要控制指标 |
4.2 关于建筑高度变量的分析 |
4.2.1 分析模型概况 |
4.2.2 结构分析结果比较 |
4.2.3 建筑高度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
4.3 关于风荷载变量的分析 |
4.3.1 分析模型概况 |
4.3.2 结构分析结果比较 |
4.3.3 风荷载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
4.4 关于地震作用变量的分析 |
4.4.1 分析模型概况 |
4.4.2 结构分析结果比较 |
4.4.3 地震作用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
4.5 关于建筑层高变量的分析 |
4.5.1 分析模型概况 |
4.5.2 建筑层高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
4.6 关于建筑体型变量的分析 |
4.6.1 分析模型概况 |
4.6.2 结构分析结果及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5.1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主要步骤 |
5.2 MATLAB程序简介 |
5.3 国内100-150米高度居住型公寓结构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5.4 以工程实例检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关于地基基础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 |
6.1 项目案例 |
6.1.1 项目概况 |
6.1.2 工程地质概况 |
6.1.3 130米高度区段高层建筑基础方案比选 |
6.1.4 小结 |
6.2 地基基础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6.2.1 超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特点 |
6.2.2 影响基础成本的主要因素 |
6.2.3 地质条件因素 |
6.2.4 特殊地质条件因素 |
6.2.5 主体结构条件因素 |
6.2.6 环境条件因素 |
6.2.7 施工条件因素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超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温度裂缝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温度裂缝研究现状 |
1.2.1 温度裂缝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温度裂缝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超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温度裂缝形成的原因分析 |
2.1 超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定义与特点 |
2.1.1 桩的发展以及超大直径桩的定义 |
2.1.2 灌注桩的分类 |
2.1.3 人工挖孔灌注桩的优缺点以及特点 |
2.2 裂缝产生的机理 |
2.2.1 混凝土裂缝的界定 |
2.2.2 裂缝的形成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大直径桩温度场和温度应力计算理论 |
3.1 温度应力的概念 |
3.2 混凝土温度场理论推导 |
3.3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的确定 |
3.4 混凝土浇筑温度和水化热温度计算 |
3.4.1 混凝土的机口温度 |
3.4.2 混凝土的入仓温度 |
3.4.3 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
3.5 三维稳定温度场计算 |
3.6 不稳定温度场计算 |
3.6.1 不稳定温度场的显式解法 |
3.6.2 不稳定温度场的隐式解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例分析 |
4.1 工程概况和控制措施 |
4.1.1 工程概况以及施工流程 |
4.1.2 水管冷却系统的布置 |
4.1.3 桩身混凝土浇筑控制措施 |
4.1.4 桩身混凝土养护措施 |
4.1.5 降温措施 |
4.2 温度监测方案 |
4.2.1 温度监测措施 |
4.2.2 超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温度监测表 |
4.3 桩身大体积混凝土热工计算 |
4.3.1 混凝土绝热温升计算 |
4.3.2 各龄期混凝土收缩变形值 |
4.3.3 各龄期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差 |
4.3.4 混凝土各龄期弹性模量 |
4.3.5 各龄期混凝土最大综合温差 |
4.3.6 混凝土的温度收缩应力计算 |
4.3.7 抗裂度验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NSYS的温度场模拟分析 |
5.1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
5.2 ANSYS瞬态热分析 |
5.3 超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仿真模拟计算 |
5.3.1 边界条件的设定 |
5.3.2 模型的建立和材料参数的确定 |
5.3.3 超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温度场模拟结果 |
5.4 温度裂缝防治措施有限元分析 |
5.4.1 保温层的影响 |
5.4.2 冷却水管管径的影响 |
5.4.3 冷却水管间距的影响 |
5.4.4 浇筑方式的影响 |
5.4.5 不采取控温措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温度裂缝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
6.1 温度裂缝的预防措施 |
6.1.1 优化温度调控措施 |
6.1.2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
6.1.3 优化施工技术 |
6.1.4 优化温度监测措施 |
6.2 温度裂缝的处理方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陕西某焦化甲醇建设项目采空区地基处理方案选择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采空区的概念 |
2.2 地基处理概述 |
2.2.1 地基处理的概念 |
2.2.2 地基处理的方法 |
2.3 地基处理方案选择概述 |
2.3.1 地基处理方案选择原则 |
2.3.2 地基处理方案选择因素 |
2.3.3 地基处理方案评价 |
3 陕西某焦化甲醇建设项目采空区地基处理的必要性 |
3.1 陕西某焦化甲醇建设项目简介 |
3.2 陕西某焦化甲醇建设项目场地情况及地质构成 |
3.3 陕西某焦化甲醇建设项目采空区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后果 |
3.3.1 本项目范围内采空区形态 |
3.3.2 采空区不进行地基处理的可能后果 |
4 陕西某焦化甲醇建设项目采空区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
4.1 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地基处理方案初步选择 |
4.3 基于AHP和专家打分法的地基处理方案选择模型构建 |
4.3.1 层次分析法 |
4.3.2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4.3.3 层次分析法指标赋权 |
4.3.4 专家打分法 |
4.4 陕西某焦化甲醇建设项目采空区地基处理方案选择实例分析 |
4.4.1 化产区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
4.4.2 焦炉区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
4.4.3 甲醇采空区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
4.4.4 甲醇空分装置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
4.4.5 备煤火车装焦仓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
5 陕西某焦化甲醇建设项目采空区地基处理方案的实施及效果 |
5.1 化产区域采空区地基处理方案的实施 |
5.1.1 地基处理方案 |
5.1.2 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控制质量要点 |
5.1.3 强夯地基检测结果及分析 |
5.2 焦炉区地基处理方案的实施 |
5.2.1 地基处理方案 |
5.2.2 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施工难点重点 |
5.2.3 施工中常见问题的预防与处理 |
5.2.4 桩基础地基检测结果及分析 |
5.3 甲醇采空区地基处理方案的实施 |
5.3.1 采空区地基处理方案 |
5.3.2 混凝土填充—压力注浆法采空区处理施工重点及保证措施 |
5.3.3 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 |
5.3.4 采空区处理检测结果及分析 |
5.4 甲醇空分装置地基处理方案的实施 |
5.4.1 地基处理方案 |
5.4.2 施工重点及质量控制措施 |
5.4.3 施工中出现问题及处理方法 |
5.4.4 碎石挤密桩地基检测结果及分析 |
5.5 备煤火车装焦仓地基处理方案的实施 |
5.5.1 地基处理方案 |
5.5.2 工程施工重点及质量控制措施 |
5.5.3 施工过程出现问题及处理措施 |
5.5.4 地基检测结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4)基于数据挖掘的工程造价指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程造价指数方面 |
1.2.2 数据挖掘方面 |
1.2.3 知识管理方面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关键问题 |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指数理论分析 |
2.1.1 指数的定义 |
2.1.2 指数的作用 |
2.1.3 统计指数体系及分类 |
2.1.4 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
2.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含义及其特性 |
2.2.1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概念 |
2.2.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包含的内容及其特征分析 |
2.3 数据挖掘理论 |
2.3.1 数据挖掘理论概述 |
2.3.2 数据预处理与数据仓库实现 |
2.3.3 数据挖掘的类型与方法 |
2.3.4 数据挖掘在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化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
2.4 知识管理理论 |
2.4.1 知识管理的定义 |
2.4.2 知识管理的流程 |
2.4.3 知识管理系统 |
2.4.4 知识管理理论在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化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
2.5 BP神经网络 |
2.5.1 BP神经网络概述 |
2.5.2 BP神经网络结构及算法 |
2.5.3 BP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选取 |
2.5.4 BP神经网络的性能分析 |
2.6 遗传算法 |
2.6.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述 |
2.6.2 遗传算法的基础理论 |
2.6.3 遗传算法的特点 第3章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体系的建立 |
3.1 国内外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体系 |
3.1.1 国外发展现状 |
3.1.2 国内发展现状 |
3.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典型工程及投入品的选择 |
3.3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权数及基期的选择 |
3.4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编制范围的确定 第4章 典型建筑工程样本信息筛选模型研究 |
4.1 样本信息筛选的意义及目标 |
4.2 样本信息数据筛选模型选择与建立 |
4.2.1 专家评选法 |
4.2.2 灰色关联法 |
4.2.3 T检验法 |
4.2.4 “决策树”模型 |
4.2.5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4.3 样本筛选模型的实证检验 |
4.3.1 分类变量标准化 |
4.3.2 t检验结果分析 |
4.3.3 构建决策树模型 第5章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模型研究 |
5.1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信息的采集 |
5.1.1 造价信息采集-发布流程 |
5.1.2 工程造价信息采集方式 |
5.1.3 建筑工程造价信息采集表设计 |
5.1.4 采集表说明 |
5.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测算方法 |
5.2.1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基础概述 |
5.2.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模型 |
5.3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调整 |
5.3.1 基于2013 费用定额的造价重组法 |
5.3.2 基于典型工程的调值系数法 第6章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预测模型研究 |
6.1 造价指数预测的意义 |
6.2 造价指数预测内容的确定 |
6.3 造价指数预测模型的建立 |
6.3.1 造价指数预测模型的选择 |
6.3.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 |
6.3.3 改进神经网络模型预测 第7章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设计 |
7.1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设计规划 |
7.1.1 测算平台建设目标 |
7.1.2 测算平台建设原则 |
7.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各模块功能分析 |
7.2.1 录入系统 |
7.2.2 发布系统 |
7.3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操作设计 |
7.3.1 平台操作组织范围 |
7.3.2 数据采集系统流程及主要操作 |
7.3.3 加工计算流程及主要操作 |
7.3.4 网站发布系统查询流程及主要操作 |
7.4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系统价值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
A1 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A2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
附表1 手动录入采集表 |
附表2 自动录入采集表 |
附表3 发布表 |
附表4 工程项目特征表 |
附表5 计量单位取定表 |
(5)基于综合法的大直径基桩质量检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基桩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基桩常见缺陷类型、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 |
1.3.1 水下灌注桩 |
1.3.2 人工挖孔桩 |
1.4 基桩检测中常见的检测方法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文研究的目标 |
第2章 基桩检测及综合法的理论基础 |
2.1 超声波透射法 |
2.1.1 基本原理 |
2.1.2 评判依据 |
2.1.3 桩身完整性类别判定 |
2.2 低应变反射波法 |
2.2.1 基本原理 |
2.2.2 现场检测技术 |
2.2.3 数据处理 |
2.2.4 典型反射波曲线图 |
2.3 钻心法 |
2.3.1 基本原理 |
2.3.2 过程控制 |
2.3.3 钻芯设备 |
2.3.4 钻孔布设 |
2.4 综合法基本理论 |
2.4.1 基本原理 |
2.4.2 分析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桩检测实例分析 |
3.1 典型超声波透射法曲线分析 |
3.2 钻芯法检测实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常见检测方法在工程中的对比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2 工程实践中的对比分析 |
4.3 对比检测曲线图及分析 |
4.4 对比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综合法在工程中的应用及分析 |
5.1 有效检测桩长的应用及分析 |
5.1.1 有效检测桩长概念 |
5.1.2 基桩长度、桩径分布调查 |
5.1.3 有效检测桩长的确定 |
5.2 综合法检测桩基缺陷时的应用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总结 |
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长春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岩土体可利用性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概况 |
1.2.2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理念 |
1.3 国内外城市地质信息化研究现状 |
1.3.1 数据存储体系的发展 |
1.3.2 三维地质建模理论的发展 |
1.3.3 城市地质信息系统的发展 |
1.4 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意义 |
1.4.1 存在的问题 |
1.4.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论文的创新点 |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3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长春市中心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2.1 地层岩性 |
2.2.2 地形地貌 |
2.2.3 地质构造 |
2.3 工程地质概况 |
2.3.1 工程地质条件 |
2.3.2 水文地质条件 |
2.3.3 不良地质现象 |
2.4 长春市地下空间发展现状 |
2.5 长春市开发建设地下空间的适宜性 |
2.6 基础资料的搜集 |
2.7 小结 |
第3章 长春市中心区工程地质数据仓库构建 |
3.1 工程地质数据仓库解决方案 |
3.2 需求规格分析 |
3.2.1 明确主题 |
3.2.2 源数据与处理需求 |
3.3 概念模型设计 |
3.3.1 数据层次分析 |
3.3.2 确定事实和度量 |
3.3.3 确定维和层次 |
3.4 逻辑模型设计 |
3.4.1 事实表实体模型设计 |
3.4.2 维表实体模型设计 |
3.4.3 实体间的关系设计 |
3.5 物理模型设计 |
3.6 数据查询 |
3.7 小结 |
第4章 基于 GOCAD 的三维可视化工程地质建模 |
4.1 GOCAD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
4.2 线状工程的三维工程地质地层建模 |
4.3 面状工程的三维工程地质地层建模 |
4.4 长春市中心区三维工程地质地层建模 |
4.5 工程地质属性模型构建 |
4.6 小结 |
第5章 长春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岩土体可利用性评价 |
5.1 影响长春市地下空间岩土体可利用性的因素 |
5.2 不同层位影响要素的提取 |
5.2.1 长春市地下空间的竖向分层原则 |
5.2.2 长春市地下空间浅层区域的影响要素提取 |
5.2.3 长春市地下空间中层区域的影响要素提取 |
5.2.4 长春市地下空间深层区域的影响要素提取 |
5.3 基于粗糙集的岩土体可利用性属性约简 |
5.3.1 粗糙集理论 |
5.3.2 评价指标的数据预处理 |
5.3.3 属性约简 |
5.4 长春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岩土体可利用性评价 |
5.4.1 可拓理论 |
5.4.2 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
5.4.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
5.4.4 可拓学评价及可视化 |
5.4.5 评价结果应用实例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7)软弱地基上老路加宽的路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老路加宽路基设计的特点 |
3 老路加宽路基设计的目的 |
4 一般路基的处理 |
5 老路加宽路基设计的方案比选 |
5.1 台后路基处理的方案比选 |
5.2 高填方路段路基处理的方案比选 |
6 老路加宽路基处理的措施 |
6.1 桥梁台后路基处理 |
1.5m) 路基处理'>6.2 高填方路段 (回填>1.5m) 路基处理 |
6.3 低填方路段 (回填≤1.5m) 路基处理 |
7 路基衔接设计 |
7.1 台后管桩与水泥搅拌桩过渡处理 |
7.2 水泥搅拌桩与低填方路段过渡处理 |
8 回填材料的控制 |
(1) 台后路基 |
(2) 高架承台四周 |
(3) 一般路段 |
9 结语 |
(8)现浇薄壁筒桩工作性状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CTP桩简介 |
1.2.1 CTP桩概述 |
1.2.2 施工设备及施工工艺 |
1.2.3 技术特点 |
1.2.4 适用范围 |
1.2.5 CTP桩方案与其他桩基方案的比较 |
1.3 CTP桩研究现状 |
1.3.1 竖向荷载下CTP桩工作性状研究现状 |
1.3.2 CTP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1.3.3 水平荷载下CTP桩工作性状研究现状 |
1.4 CTP桩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水平荷载桩的研究现状 |
1.5.1 水平荷载下桩的工作机理 |
1.5.2 水平荷载下桩的破坏性状 |
1.5.3 水平承载桩的计算方法与评价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CTP桩在高等级公路中的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CTP桩桩承式加筋复合地基的工作原理 |
2.3 珠江西二环段工程CTP桩加固路堤试验研究 |
2.3.1 工程概况 |
2.3.2 试验结果分析 |
2.3.3 试验结论 |
2.4 小结 |
3 CTP桩截面水平土抗力分布分析 |
3.1 引言 |
3.2 文献回顾 |
3.2.1 水平受荷桩的界面土抗力分布研究 |
3.2.2 大圆筒结构的界面土抗力分布研究 |
3.2.3 文献小结 |
3.3 土抗力分布求解 |
3.3.1 本构模型的确定 |
3.3.2 土抗力公式的推导 |
3.3.3 桩周土应力分布随位移的变化分析 |
3.4 土抗力-位移(H-Y)曲线分析 |
3.4.1 本文土抗力-位移曲线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3.4.2 摩擦力与正应力对水平抗力的贡献分析 |
3.4.3 桩土参数对CTP桩土抗力-位移曲线的影响分析 |
3.5 小结 |
4 作为刚性短桩的CTP桩水平受力性状分析 |
4.1 引言 |
4.2 刚性短桩水平受力性状分析及程序 |
4.2.1 公式推导 |
4.2.2 程序框图 |
4.3 本文方法计算结果与其他方法的对比 |
4.3.1 本文方法 |
4.3.2 m法 |
4.3.3 p-y曲线法 |
4.4 CTP桩受荷性状分析 |
4.4.1 不同荷载类型下的CTP桩抗水平力性状 |
4.4.2 桩土参数对桩抗水平力性状的影响 |
4.4.3 多层土的情况 |
4.5 小结 |
5 作为弹性长桩的CTP桩水平受力性状分析 |
5.1 引言 |
5.2 CTP桩抗水平力方程的推导和程序的编制 |
5.2.1 抗水平力方程的推导 |
5.2.2 程序框图 |
5.3 算例验证 |
5.3.1 本文方法与实测数据的比较 |
5.3.2 本文方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5.4 CTP桩抗水平力性状影响因素分析 |
5.4.1 边界条件对CTP桩抗水平力性状的影响 |
5.4.2 桩土各参数对CTP桩抗水平力性状的影响 |
5.4.3 土层加固对CTP桩抗水平力性状的影响 |
5.5 小结 |
6 抗水平力CTP桩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CTP桩在海堤工程中的应用 |
6.2.1 CTP桩海堤简介 |
6.2.2 CTP桩海堤在温州半岛工程中的应用 |
6.2.3 CTP桩结构海堤的设计计算方法 |
6.3 CTP桩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6.3.1 温州巴黎锦苑工程A区块基坑围护工程试验研究 |
6.3.2 CTP桩基坑围护位移计算方法研究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附录 |
(9)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特点 |
1.3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在国内外的应用发展情况 |
1.4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竖向承载力性状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施工工艺 |
2.1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制造工艺流程 |
2.2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混凝土混合料的制备 |
2.3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离心成型工艺 |
2.4 管桩的养护 |
2.5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沉桩工艺简介 |
2.6 本章小结 |
3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结构承载性能 |
3.1 力学性能 |
3.2 结构力学性能试验 |
3.3 结构承载力的验算 |
3.4 预应力钢筋布置方式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4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竖向承载力 |
4.1 利用静载荷试桩资料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
4.2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经验公式的推定 |
4.3 本章小结 |
5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受荷后的工作性状数值模拟 |
5.1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应力应变对比 |
5.2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不同闭塞程度下土塞效应的承载性状分析 |
5.3 影响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承载性能的主要因素 |
5.4 本章小结 |
6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压桩力的探讨 |
6.1 压桩力与竖向承载力的关系 |
6.2 利用原位试验结果和压桩试验结果估算压桩力和单桩竖向承载力 |
6.3 压桩力的理论计算 |
6.4 压桩终压力和终压条件的确定 |
6.5 本章小结 |
7 工程实例 |
7.1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在各地的应用情况 |
7.2 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10)杭州城区岩土体工程特性与建筑物基础合理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基础常见类型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杭州城区岩土体工程特性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 |
2.3 水文地质概况 |
2.4 工程地质总结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丘陵区地基基础形式 |
3.1 丘陵区现有建筑物基础形式调查 |
3.2 丘陵区常用基础形式及工程实例 |
3.2.1 天然地基(浅基础) |
3.2.2 人工挖孔桩 |
3.2.3 钻孔灌注桩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麓沟谷区地基基础形式 |
4.1 山麓沟谷区现有建筑物基础形式调查 |
4.2 山麓沟谷区常用基础形式及工程实例 |
4.2.1 天然地基(浅基础) |
4.2.2 人工挖孔桩 |
4.2.3 钻孔灌注桩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原区地基基础形式 |
5.1 平原区现有建筑物基础形式调查 |
5.2 平原区常用基础形式及工程实例 |
5.2.1 天然地基(浅基础) |
5.2.2 沉管灌注桩 |
5.2.3 预应力管桩 |
5.2.4 钻孔灌注桩 |
5.2.5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试论振动沉管灌注桩在中心区房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100-150米超高层公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D]. 莫慧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超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温度裂缝控制研究[D]. 李建良. 广州大学, 2019(01)
- [3]陕西某焦化甲醇建设项目采空区地基处理方案选择与实施研究[D]. 王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基于数据挖掘的工程造价指数研究[D]. 谢莎莎.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8)
- [5]基于综合法的大直径基桩质量检测与评价[D]. 刘雨岚. 兰州理工大学, 2016(04)
- [6]长春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岩土体可利用性分析与评价[D]. 黄静莉. 吉林大学, 2013(04)
- [7]软弱地基上老路加宽的路基设计[J]. 廖光新,郭英.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3(04)
- [8]现浇薄壁筒桩工作性状与应用研究[D]. 杨东. 浙江大学, 2013(06)
- [9]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承载性能研究[D]. 刘芙蓉. 武汉大学, 2012(05)
- [10]杭州城区岩土体工程特性与建筑物基础合理选型研究[D]. 姬耀斌. 浙江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