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残角子宫足月妊娠剖宫产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琳,徐键[1](2021)在《先天性子宫异常矫正手术对女性生育结局的影响》文中指出先天性子宫异常在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中最为常见,易导致不良妊娠及产科结局,对女性生理心理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宫腔镜、腹腔镜等微创手术在纵隔子宫、双角子宫、单角子宫及残角子宫、T型子宫、苗勒管发育不良等先天性子宫异常患者矫正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取代了以往的传统手术,成为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治疗的主要方法。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双角子宫成形术、腹腔镜下残角子宫切除术、宫腔镜下T形子宫成形术甚至子宫移植手术的开展,对于不良生育史的先天性子宫异常患者可以保护其生育功能、提高妊娠率,改善不良妊娠结局。综述国内外先天性子宫异常微创矫正手术对女性患者生育结局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针对子宫异常矫正手术对子宫异常患者的生育能力及妊娠结局是否有改善进行讨论。
陈瑞丽[2](2021)在《畸形子宫产妇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各类畸形子宫与正常子宫产妇孕期、围产期情况及母儿结局,为畸形子宫妇女的孕前咨询、孕期管理、产程监护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之间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的妊娠合并畸形子宫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正常子宫患者(102例)为对照组,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美国生育协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分类系统,将畸形子宫分为:不全纵隔子宫(38例),完全纵隔子宫(12例),单角子宫(23例),双子宫(16例),双角子宫(0例),弓状子宫(13例)。临床资料包括以下几项:(1)一般情况:子宫畸形类型、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dex,BMI)、孕产次、是否为自然受孕、分娩孕周、孕期并发症及合并症;(2)诊断时机、方法及行泌尿系统B超情况;(3)分娩方式:阴道分娩、未经试产的剖宫产、试产失败转剖宫产;(4)孕期情况及母儿妊娠结局:早孕期阴道流血、孕期子宫动脉或脐血流异常、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脐带先露、产程、宫缩剂的使用情况、产后出血等;胎位、胎儿发育异常、新生儿身长体重、早产、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gal age infant,SGA)、新生儿 Apgar 评分、脐动脉血气、新生儿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等。分析以上资料以探讨妊娠合并畸形子宫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比较畸形子宫与正常子宫患者之间以及不同类型畸形子宫患者之间孕期情况、围产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1)一般情况:畸形子宫与正常子宫产妇之间平均年龄、BMI、孕产次及辅助生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诊断时机、方法及行泌尿系统B超情况:102例畸形子宫患者中16.7%为孕前诊断,83.3%为孕后诊断,其中,14.7%为产后诊断。孕期行泌尿系统B超的有12例,占11.8%,其中明确诊断合并泌尿系统畸形的有3例,2例为双子宫,1例为单角子宫,均为单侧肾缺如。(3)畸形子宫与正常子宫产妇孕期情况、围产期并发症及母儿结局:妊娠期糖尿病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孕期流血、孕期子宫动脉及脐血流异常、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粘连、脐带先露、脐带扭转、早产、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及Apgar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畸形子宫产妇胎位异常率(36.3%)高于正常子宫(4.9%)(P<0.05);畸形子宫产妇平均分娩孕周(38.12±1.93周)小于正常子宫(38.94±1.53周)(P<0.05),但在早产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畸形子宫产妇新生儿平均体重(2922.79±446.71g)小于正常子宫(3144.75±440.25g),且平均身长(48.61±2.24cm)小于正常子宫(49.62±2.33cm)(P<0.05);畸形子宫产妇胎儿发育异常率(13.7%)高于正常子宫(3.9%)(P<0.05),其中排在前三位的胎儿发育异常类型依次为心脏发育异常(6例)、男婴外生殖器发育异常(4例)、多指(2例)及足内翻(2例)(注:其中一例为室缺合并足内翻);畸形子宫产妇新生儿为SGA率(7.8%)高于正常子宫(0%)(P<0.05);畸形子宫产妇新生儿转NICU率(23.5%)高于正常子宫(12.7%)(P<0.05)。阴道分娩的畸形子宫与正常子宫产妇胎儿娩出后其他宫缩剂(如卡贝缩宫素、前列腺素类药物)的使用率、胎盘粘连率及产程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畸形子宫产妇平均产后出血量(451.92±394.ml)高于正常子宫(300.00±187.68ml)(P<0.05),且畸形子宫产妇产后出血率(28.8%)高于于正常子宫(10.0%)(P<0.05)。行剖宫产的畸形子宫与正常子宫产妇平均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胎儿娩出后其他宫缩剂使用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阴道分娩的畸形子宫产妇产后出血率(28.8%)高于剖宫产分娩的畸形子宫产妇(0%)(P<0.05);畸形子宫两种分娩方式平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及转NICU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终止妊娠方式:畸形子宫产妇未经试产剖宫产率(40.2%)高于正常子宫(7.8%)(P<0.05),试产失败转剖宫产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各类畸形子宫产妇妊娠结局:不全纵隔子宫、完全纵隔组、双子宫、单角子宫及弓状子宫产妇产后出血、新生儿为SGA及转NICU率、分娩孕周及新生儿身长体重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种类型畸形子宫剖宫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单角子宫剖宫产率(69.6%)高于不全纵隔子宫(32.6%)及完全纵隔子宫(33.3%)(P<0.05),弓状子宫剖宫产率(69.2%)高于不全纵隔子宫(32.6%)(P<0.05),其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胎位异常率虽呈单角子宫(52.2%)最高,双子宫(3%)最低的趋势,但各畸形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地区人群体检及常规产前检查意识有待加强,医院应促进三维超声、HSG及MRI等敏感度及特异性相对较高的检查方法在部分初筛后怀疑为畸形子宫的病例中的应用,以提高畸形子宫孕前检出率及畸形子宫类型诊断的准确性;(2)明确诊断为畸形子宫后医生应积极行泌尿系统B超以及时发现或排外泌尿系统疾病;(3)畸形子宫产妇胎儿发育异常率高于正常子宫,以心脏发育异常为多,孕期应加强胎儿心脏发育的动态观察;(4)畸形子宫产妇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5)畸形子宫产妇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均小于正常子宫,且畸形子宫产妇新生儿为SGA、转NICU率均高于正常子宫,畸形子宫产妇应加强产前检查、产时监护及儿科陪娩。
陈天全[3](2020)在《残角子宫足月妊娠1例误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残角子宫足月妊娠临床较为罕见,误诊容易引起严重后果,加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是早诊断、早治疗并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文回顾性分析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残角子宫足月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残角子宫足月妊娠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此提高诊治水平。
钟彩娟,李映桃,陈佳,梁黎璇,王振宇,王艳[4](2020)在《单角子宫妊娠合并宫颈机能不全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单角子宫的生殖预后一般较差,可引起不孕、流产、宫颈机能不全和早产。现报告1例3次妊娠,分别于10+周、26+周和22+周自然流产,经联合宫腔镜和腹腔镜诊断单角子宫并残角子宫合并宫颈机能不全,行左侧残角子宫离断+子宫整形修复术后,成功自然妊娠2次,2次均在孕12周行预防性经阴道宫颈环扎术,术后分别在孕35+5周和36+4周剖宫产分娩近足月活婴的临床处置经过,并将近年国内外单角子宫合并妊娠的诊治进展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
邹雨晴,陈茜茜,冯燕[5](2020)在《妊娠合并单角子宫80例围产结局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单角子宫产妇的围产结局。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的妊娠≥28周的单角子宫产妇共98例, 排除死胎4例、双胎妊娠4例及临床资料不全者10例, 共纳入单角子宫组80例。按照1∶2配比, 根据随机表选取年龄、分娩孕周及分娩方式与单角子宫组相同的同期分娩的160例无子宫畸形产妇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剖宫产术指征顺位、产后出血量、阴道分娩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和Apgar评分等围产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角子宫组80例中阴道分娩10例, 剖宫产术分娩70例, 其中早产剖宫产术和足月剖宫产术的首要指征均为胎位异常, 分别占7/18和50.0%(26/52);对照组160例中阴道分娩20例, 剖宫产术分娩140例, 其中早产剖宫产术的主要指征为前置胎盘、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和瘢痕子宫, 均占19.4%(7/36), 足月剖宫产术的首要指征为胎位异常, 占23.1%(24/104)。单角子宫组、对照组中阴道分娩者产后出血量分别为(319±161)、(261±152) ml, 剖宫产术分娩者产后出血量分别为(257±106)、(272±123) ml, 两组分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角子宫组、对照组中阴道分娩者的第一产程时间分别为(502±386)、(465±296) min, 第二产程时间分别为(74±73)、(47±30) min, 两组分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角子宫组、对照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3 018±548)、(3 080±562) g,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根据是否早产以及不同孕前体质指数对两组产妇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角子宫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中位数为10(9.25~10)、10(10~10)分, 5分钟Apgar评分中位数为10(10~10)、10(10~10)分, 足月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中位数为10(10~10)、10(10~10)分, 5分钟Apgar评分中位数为10(10~10)、10(10~10)分, 两组分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单角子宫妊娠在无其他剖宫产术指征时可阴道分娩, 且可获得与非子宫畸形产妇相似的围产结局。但单角子宫妊娠易合并胎位异常, 成为其主要的剖宫产术指征。
孔维雅[6](2020)在《双角子宫对不孕患者行IVF/ICSI治疗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苗勒氏管发育异常(mullerian ducts anomalies,MDA)是妇产科学中一大类女性生殖道的先天性疾病,双角子宫作为其中一种,是由于胚胎时期副中肾管(即苗勒管)的融合障碍所导致的。该种畸形发病率并不低,在不孕人群中更为常见,有关双角子宫的文献多数是关于个案报道、影像学检查以及自然受孕的分娩结局等,这部分患者如果合并不孕症,可借助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受孕。目前关于双角子宫对ART结局影响的研究均来自于小规模病例数研究,尚缺乏较大样本的队列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双角子宫(美国生殖协会定义)对合并不孕症的患者行IVF/ICSI治疗的影响,包括妊娠结局和产科结局,给双角子宫患者提供临床治疗指导。方法:将本中心2009-2018年接受IVF/ICSI治疗的58名双角子宫患者纳入研究组,然后依据必备匹配条件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和需尽量符合的匹配条件如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周期的用药方案、移植胚胎数目等指标个体化匹配174名正常子宫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研究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的基本特征、COH情况和妊娠随访记录,对比两组患者在胚胎种植率、生化和临床妊娠率、流产率、胎膜早破和前置胎盘发生率、足月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方面有无统计学差异,将累积活产率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结果:双角子宫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具有可比性,超促排卵治疗的各项指标包括扳机日内膜厚度、获卵数、优质胚胎数目等结果在两组间无差异。相比于正常子宫形态的不孕症患者,双角子宫患者在新鲜周期移植的胚胎种植率(32.7%vs 42.9%,P=0.176)、生化妊娠率(54.1%vs 64.9%,P=0.236)、临床妊娠率(45.9%vs 58.8%,P=0.172)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胎妊娠率在两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5.9%vs 17.9%,P=0.221)。鲜胚移植后双角子宫患者中2例出现早期流产,未发生异位妊娠和晚期流产,与正常子宫患者之间无显着差异。统计双角子宫组行鲜胚移植患者的产科结局,对比发现活产率(40.5%vs 43.9%,P=0.723)、足月产率(93.3%vs 90.0%,P=0.696)、剖宫产率(73.3%vs 76.0%,P=0.833)和新生儿出生体重(3.35±0.56 vs 3.32±0.51,P=0.524)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冻融周期胚胎移植得出相似的结果。在一个IVF/ICSI治疗周期结束后,双角子宫患者的累积活产率(58.2%vs 64.8%,P=0.375)和累积妊娠率(59.6%vs 71.0%,P=0.112)与正常子宫组结果相似。妊娠期并发症比如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等疾病的发生率在两组间亦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与正常子宫的女性相比,双角子宫的女性在IVF/ICSI治疗后的卵巢反应、妊娠相关指标及产科结局均无统计学差异,双角子宫对不孕患者的ART结局无明显不良影响。
吕姜敏,欧荣英,刘璇,梁晶晶,张乾[7](2019)在《子宫残角妊娠合并肾缺如一例及文献回顾》文中研究指明一、病例摘要患者26岁,因"停经50+天,不规则阴道流血20天"于2017年7月9日至我院急诊就诊。平素月经规律,无痛经,末次月经2017年5月17日,孕1产0。患者于2017年6月19日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少、色暗,最初未予重视未诊治,后出血淋漓不尽。查体:体温37.2℃,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5/75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听诊无异常。妇科查体:外阴发育正常,阴道畅,有血迹,子宫颈光滑,内诊未查。血β-HCG:41712 Iu/L。妇科B超提示:单角子宫,残角子宫妊娠待除外。泌尿系统B超提示:右肾区未探及明显肾脏组织回声,右肾
武瑞花,邓燕杰[8](2018)在《35例单角子宫病例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单角子宫的临床特征、诊断、处理、病理及其预后等特点。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7年4月大连市妇产医院收治的35例单角子宫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1. 35例患者中,Ⅱa型1例(2. 9%),Ⅱb型16例(45. 7%),Ⅱc型18例(51. 4%)。Ⅱa型患者,伴痛经,并进行性加重。Ⅱb型患者中,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痛经,Ⅱc型患者大部分无症状。单角子宫合并的残角子宫妊娠者7例(19. 4%),均为Ⅱb型。2.患者术前二维超声、三维超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与术后诊断符合率分别为23. 3%、100%和100%;超声联合子宫输卵管造影或宫腔镜检查,与术后诊断符合率达100%。3.非妊娠时确诊的14例患者中,其中9例行残角子宫和/或患侧输卵管切除术,同时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样囊肿切除者3例。妊娠时诊断的21例患者,行残角子宫和/或患侧输卵管切除术者9例。结论其诊断首选超声检查,尤其是三维超声;子宫输卵管造影与宫腔镜检查对于单角子宫的诊断及分型有一定价值,宫腔镜凭借其对于观察宫腔形态及两侧宫腔是否相通的直观性,更加具有优势;不同分型的单角子宫,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亦不同。
马晓彤[9](2018)在《残角子宫妊娠临床特点与诊治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总结残角子宫妊娠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诊疗方案,提出对残角子宫妊娠的诊断与处理方案。方法:收集2008.12017.12期间就诊于我院并获得病理确诊的残角子宫妊娠的临床病例,并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2008.12017.12期间报道的所有病理明确诊断为残角子宫妊娠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病例156例,平均年龄25.90岁(1842岁);明确分型的患者145例,其中15例属于ⅡA-1a型(10.34%),130例残角子宫妊娠属于ⅡA-1b型(89.66%);不同类型的残角子宫妊娠发病年龄无显着性差异(χ2=1.184,P=0.277)。残角子宫位于单角子宫左侧55例(35.26%),残角子宫位于单角子宫右侧101例(64.74%)。(2)根据残角子宫妊娠停经月份分析,早期妊娠的残角子宫妊娠病例61例(39.11%),中期妊娠的69例(44.23%),晚期妊娠尚不足月的13例(8.33%),足月妊娠的11例(7.05%),过期妊娠的2例(1.28%)。从就诊原因这个角度分析,以下腹痛就诊者69例(44.23%),流产、引产失败就诊患者38例(24.36%),产检发现腹部包块者10例(6.41%),产检时发现残角子宫妊娠者11例(7.05%),因胎位异常等原因剖宫产发现者9例(5.77%),因胎动减少或消失就诊12例(7.69%),仅表现阴道流血症状的患者6例(3.85%),1例(0.64%)患者仅表现头晕、乏力。对各停经月份主要就诊原因分析,早期妊娠的残角子宫妊娠病例下腹痛者14例(22.95%),流产失败就诊者25例(40.98%);中期妊娠的下腹痛者47例(68.12%),引产失败就诊者14例(20.28%);晚期妊娠尚不足月的胎儿胎动减少或消失者8例(61.53%);过期妊娠的2例(1.28%),因胎位异常等产科原因剖宫产1例(50%)。残角子宫破裂77例(49.36%),残角子宫妊娠患者发生残角子宫破裂与停经月份有关联,中期妊娠患者更易发生子宫破裂(χ2=31.913,P=0.000)。从既往孕产史角度分析,既往有过孕产史52例(33.33%),42例已有至少1个子女(26.92%)。(3)对术前诊断结果分析,术前确诊病例仅50例(32.05%),术前误诊为输卵管妊娠42例(26.93%),双角子宫妊娠23例(14.74%)。145例(92.95%)患者仅进行妇科超声检查,其中39例(26.90%)妇科超声确诊。妇科超声联合子宫输卵管造影和/或盆腔核磁检查11例,均术前确诊为残角子宫妊娠(100%)。妇科超声联合子宫输卵管造影和/或盆腔核磁检查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单一妇科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45,P=0.000)。(4)就诊后采用手术治疗的156例(100%),其中1例患者因失血过多术中死亡。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类,因残角子宫妊娠死胎未处理、盆腹腔严重感染,破坏单角子宫行次全子宫切除者1例(0.64%);足月剖宫产同时切除妊娠的残角子宫及13例(8.39%);切除妊娠的残角子宫者141例(90.97%),其中115例(81.56%)患者行开腹探查,22例(15.60%)腹腔镜切除,4例(2.8%)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5)155例及时就诊,处理得当,术后恢复良好,仅1例患者死亡。结论:1、残角子宫妊娠是一种罕见的异位妊娠,多在生育年龄被发现,绝大部分残角子宫妊娠患者为ⅡA-1b型,不同类型的残角子宫妊娠发病年龄无显着性差异。多数残角子宫位于正常子宫右侧。2、残角子宫妊娠早期常没有典型症状,多以下腹痛或流产、引产失败就诊。残角子宫妊娠患者发生残角子宫破裂与停经月份有关联,中期妊娠患者发生子宫破裂比例更高。仅有少数患者能妊娠足月。妊娠晚期多由于产科并发症行剖宫产时发现。残角子宫妊娠多有不良孕产史,只有少数患者分娩过胎儿。3、现阶段接诊医者对于残角子宫妊娠误诊率极高。单一应用妇科超声检查诊断残角子宫妊娠是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辅助检查手段,但仅有少数患者由超声明确诊断为残角子宫妊娠,妇科超声联合盆腔核磁检查术明显提高残角子宫妊娠的确诊率。4、残角子宫妊娠目前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切除妊娠的残角子宫是目前最主要的手术方式。5、经过及时处理,大部分残角子宫妊娠的病人,治疗后预后良好。残角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可以再次妊娠。
武瑞花[10](2018)在《35例残角子宫病例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探讨残角子宫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处理,病理及其预后等特点,给予临床诊治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减少误诊与误治。方法:通过对2003年1月至2017年4月14年间大连市妇产医院收治的残角子宫患者35例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患者的年龄、术前临床表现、生育史、辅助检查及其与手术诊断的吻合度,病理特点及手术方式等资料,并采用电话、家访等随访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生育情况等资料。结果:1、分型及临床症状特点:35例残角子宫患者中,IIa型1例(2.9%),IIb型16例(45.7%),IIc型18例(51.4%)。IIa型患者,其剖宫产术后伴痛经症状,并进行性加重。IIb型患者中,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痛经,其中合并痛经者12例,占所有IIb型患者75%(12/16),合并EMS者5例(31.3%),残角子宫妊娠者7例(43.8%)。IIc型患者大部分无临床症状,于剖宫产术中偶然发现者11例(61.1%),不孕或自然流产史者5例(27.8%),伴痛经者4例(22.2%)。残角子宫妊娠者7例(19.4%),均为IIb型,临床特点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2例,外院行人工流产术失败1例,4例于妊娠早期行超声检查提示残角子宫妊娠。妊娠合并残角子宫者14例,其中出现胎位不正者10例(71.4%),早产者5例(35.7%),胎膜早破者6例(42.9%)。2、辅助检查的诊断价值:术前对35例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超声诊断为残角子宫者12例,与术后诊断符合率为34.3%(12/35)。患者术前二维超声、三维超声、核磁共振诊断与术后诊断符合率分别为23.3%、100%和100%。妊娠期二维超声诊断为残角子宫者4例,与术后诊断符合率为19.0%(4/21),且均处于妊娠早期。子宫输卵管造影(HSG)与宫腔镜检查对于残角子宫的诊断及分型有一定价值,但与宫腔镜相比,子宫输卵管造影并不能提高对残角子宫的诊断率,宫腔镜凭借其对于观察宫腔形态及两侧宫腔是否相通的直观性,更加具有优势。3、处理及结局:非妊娠时确诊的14例患者中,其中9例行残角子宫切除术,其中开腹2例,腹腔镜7例,未切除者5例。同时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样囊肿核除者3例,同时行患侧输卵管切除者5例。妊娠时诊断的21例患者,行残角子宫切除术者9例,未切除者12例,其中1例(IIc型)术中同时行患侧输卵管结扎术,其中残角子宫妊娠者有7例(均为IIb型),均行腹腔镜下残角子宫及同侧输卵管切除术。术前伴痛经者17例者,10例行残角子宫切除,术后痛经均消失,其中3例失访,无变化者4例(均为未处置者),且所有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截止2017年5月,切除残角子宫的18例患者中有生育要求者中,术后妊娠者5例,均自然受孕,其中1例于妊娠39周时发生子宫破裂,2例待妊娠足月后经阴道分娩,2例于妊娠足月因胎方位异常行剖宫产术。结论:1、残角子宫的就诊年龄多见于青春期及育龄期,IIb型与IIc型其就诊年龄无差异。2、IIa型可导致痛经。IIb型患者中,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痛经,也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发生,亦可发生残角子宫妊娠。IIc型大部分无症状,其单角子宫侧妊娠易发生早产、胎位不正及胎膜早破等并发症。3、残角子宫的诊断首选超声检查,尤其是三维超声。核磁共振(MRI)在子宫畸形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宫腔镜对于残角子宫的诊断及分型比子宫输卵管造影更有优势。4、IIa型、IIb型残角子宫一但确诊,则应行残角子宫及患侧输卵管切除术。IIc型残角子宫,一般无临床症状,可不作任何处理,若术中偶然发现,是否行患侧输卵管结扎术及切除术,仍值得商榷。残角子宫妊娠者,应立即行残角子宫及同侧输卵管切除术。
二、残角子宫足月妊娠剖宫产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残角子宫足月妊娠剖宫产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先天性子宫异常矫正手术对女性生育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纵隔子宫 |
2 双角子宫 |
3 单角子宫及残角子宫 |
4 T型子宫 |
5 苗勒管发育不良 |
6 结语 |
(2)畸形子宫产妇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各类崎形子宫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残角子宫足月妊娠1例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2.1 临床特点 |
2.2 鉴别诊断 |
2.3 治疗 |
2.4 误诊原因分析 |
2.5 防范措施 |
(6)双角子宫对不孕患者行IVF/ICSI治疗妊娠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1 发病机制和发病率 |
1.2 分类 |
1.3 临床诊疗 |
1.4 本研究背景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组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匹配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设计 |
2.2.2 准备工作 |
2.2.3 进入周期 |
2.2.4 特征分析 |
2.2.5 结果判读 |
2.2.6 评价指标 |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控制性促排卵周期的特征和胚胎学结果 |
3.3 妊娠结局的比较 |
3.3.1 鲜胚移植结果的比较 |
3.3.2 冻胚移植结果的比较 |
3.3.3 累积活产率(妊娠率)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苗勒管畸形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子宫残角妊娠合并肾缺如一例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例摘要 |
二、讨论 |
(8)35例单角子宫病例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二、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辅助检查结果与术后诊断的符合率 |
三、手术处理情况 |
四、术后病理 |
五、术后随访 |
讨论 |
一、就诊年龄 |
二、痛经及残角子宫妊娠 |
1.痛经 |
2.残角子宫妊娠 |
三、辅助检查对单角子宫的诊断价值 |
1.超声的诊断价值 |
2.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 |
3.子宫输卵管造影及宫腔镜的诊断价值 |
四、单角子宫的处理及结局 |
五、单角子宫的病理特点 |
(9)残角子宫妊娠临床特点与诊治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诊断标准与系统分类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特点 |
2.3 诊断方法 |
2.4 治疗方法 |
2.5 术后恢复情况 |
3.讨论 |
3.1 流行病学与分型 |
3.2 临床特点 |
3.3 诊断方法 |
3.4 治疗方法 |
3.5 预后及预防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残角子宫妊娠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35例残角子宫病例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辅助检查结果与术后诊断的符合率 |
3. 手术处理情况 |
4. 术后病理 |
5. 术后随访 |
(四)讨论 |
1. 残角子宫的就诊年龄 |
2. 痛经及残角子宫妊娠 |
3. 辅助检查对残角子宫的诊断价值 |
4. 残角子宫的处理及结局 |
5. 残角子宫的病理特点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残角子宫足月妊娠剖宫产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先天性子宫异常矫正手术对女性生育结局的影响[J]. 王琳,徐键.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21(04)
- [2]畸形子宫产妇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D]. 陈瑞丽.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残角子宫足月妊娠1例误诊分析[J]. 陈天全. 中国实用医药, 2020(34)
- [4]单角子宫妊娠合并宫颈机能不全一例并文献复习[J]. 钟彩娟,李映桃,陈佳,梁黎璇,王振宇,王艳.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20(05)
- [5]妊娠合并单角子宫80例围产结局分析[J]. 邹雨晴,陈茜茜,冯燕.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0(08)
- [6]双角子宫对不孕患者行IVF/ICSI治疗妊娠结局的影响[D]. 孔维雅. 山东大学, 2020(02)
- [7]子宫残角妊娠合并肾缺如一例及文献回顾[J]. 吕姜敏,欧荣英,刘璇,梁晶晶,张乾.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9(02)
- [8]35例单角子宫病例的临床特点分析[J]. 武瑞花,邓燕杰. 妇产与遗传(电子版), 2018(04)
- [9]残角子宫妊娠临床特点与诊治的回顾性分析[D]. 马晓彤.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10]35例残角子宫病例的临床特点分析[D]. 武瑞花.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