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SO_4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

MgSO_4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

一、MgSO_4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1](2021)在《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远隔缺血适应是通过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使得该器官或组织以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对缺血的适应,进而提高其对缺血损伤的耐受能力,该方法具有便捷无创、经济实用、不良反应少、易于普及等优点。近年来,远隔缺血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本共识是结合我国脑血管病防治特点,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围绕远隔缺血适应的概念和分型、作用机制、临床实施方法、适用人群、禁忌证及治疗前评估、未来研究和应用建议等临床常见问题制定,旨在引起广大神经科医生重视,以期为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规范化防治和管理提供指导性建议。

王显林[2](2021)在《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方法,结合专家会议法及预试验构建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并检测该方案的效果。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构建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初稿,通过专家会议法及预试验对方案进行修订形成干预方案终稿。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选取珠海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名,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1组(早期康复护理组)、对照2组(远端缺血适应组)、试验组(早期康复与远端缺血适应联合组),观察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效果。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1组(n=60)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对照2组(n=60)接受远端缺血适应治疗,试验组(n=60)接受早期康复护理联合远端缺血适应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I)对三组患者进行干预前基线测量(以下简称“T0”)、干预14天(以下简称“T1”)及干预后90天(以下简称“T2”)进行效果评价,主要结局指标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次要结局指标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应用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T1阶段三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5.32±1.67 vs 5.62±1.99 vs 3.97±1.81,BI指数评分分别为:69.67±21.88 vs 71.25±22.26vs 73.25±22.26,均存在显着的组内效应、组间效应(P<0.05),T2阶段NIHSS评分分别为4.48±1.61 vs 4.60±5.62 vs 2.58±1.50,BI指数评分分别为:73.08±20.57 vs75.50±20.86 vs 79.00±20.97,均存在显着的组内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P<0.05),随着时间的进展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呈线性下降趋势,BI评分呈现线性上升趋势,试验组NIHSS评分的降低幅度及BI评分的上升幅度均优于两个对照组(P<0.05),自变量分组及测量时间节点是影响因变量NIHSS评分和BI评分变化的重要因素。结论:1.RIC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能够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2.RIC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整合了早期康复护理与RIC治疗的优点,效果优于单独的RIC治疗和早期康复护理。

高强[3](2021)在《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即急性脑梗死,中医称缺血性中风,是脑组织因局部的血流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目前溶栓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适应证严格、时间窗短、出血和再灌注损伤风险高,其临床效果受到限制。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中风独具优势。中医认为痰热腑实证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最为常见的证型,而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是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代表性方剂。星蒌承气汤“脑病治肠”、“上病治下”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菌-肠-脑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多临床试验及系统性综述已证实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确切临床疗效与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其效应机制研究尚且不足。因此本文基于网络药理学及肠道微生态理论,深入探讨缺血性中风的肠道微生态机制及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的效应机理。目的:基于中医“上病治下”理论与现代医学“菌-肠-脑轴”理论,(1)通过中药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全面探讨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机制;(2)明确具有“化痰通腑”作用的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验证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关键靶点与通路;(3)探讨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通腑”与“通便”差异的肠道微生态机制;(4)观察星蒌承气汤对伪无菌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模型菌-肠-脑轴的影响,验证星蒌承气汤通过直接影响肠道菌群而改善脑卒中预后的假说。方法:(1)借助TCMSP、BATMAN-TCM、ETCM及TCMID等数据库收集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应用STITCH等对未找到靶点的化合物进行靶点预测。通过6个数据库挖掘缺血性卒中的靶点。通过GO和KEGG富集对交集靶点进行高级功能分析,并用cytoscape3.6.0构建PPI、化合物-靶点及药物-靶点-通路网络。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CAO)组、星蒌承气汤(XCD)组、尼莫地平(Nim)组及舒泰清(PGE)组,通过制备高脂低纤维饮食复合线栓法的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模型,采用神经功能评分、除胶实验、TTC和TUNNEL染色,综合评价星蒌承气汤的神经保护作用,并运用ELISA、W estern blot等技术验证网药关键靶点与通路;(3)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MCAO组、XCD组、Nim组与PG E组,通过制备高脂低纤维饮食复合线栓法的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模型,采用高通量16srDNA基因测序、代谢组学技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及流式多因子技术分别对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CFAs)及其受体GPR43、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NE及TH、血清MTL、脑IBA-1及GFAP、血清炎症因子)进行分析;(4)雄性C57BL/6小鼠在术前14天服用多种抗生素剔除肠道菌群后,随机分为:伪无菌假手术(ABX-Sham)组、伪无菌模型(ABX-MCAO)组以及伪无菌中药(ABX-XCD)组,通过神经功能评分、除胶实验、TTC染色以及高通量16srDNA基因测序、代谢组学技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及流式多因子技术,观察中药对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1)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星蒌承气汤包含51个活性成分及44个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交集靶点。高级功能分析显示星蒌承气汤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与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凋亡过程的调控、炎症反应、内皮屏障的建立以及对脂肪酸的反应有关。星蒌承气汤发挥作用的有10条关键KEGG信号通路。PPI网络分析得到AKT 1,PTGS2,TNF,TP53,CASP3,IL1B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验证了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良好的对接能力。(2)星蒌承气汤神经保护作用及对网络药理学关键靶点及通路的影响:①神经功能评分:与MCAO组相比,XCD组及Nim组术后48h及72h Longa评分降低(P<0.05),PGE组未见变化(P>0.05)。②除胶实验:XCD组和Nim组术后48和72h的接触和去除胶带时间缩短(P<0.05),PGE组未见变化(P>0.05)。③TTC染色:XCD组梗死面积下降(P<0.05),Nim组及PGE组未见变化。④TUNNEL:MCAO组梗死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XCD组和Nim组TUNEL阳性染色减少(P<0.05)。⑤网络药理学验证:XCD组及Nim组TNF-α含量具有下降趋势(P>0.05);XCD组p-AKT、PI3K及NF-κB蛋白表达具有升高趋势。AKT蛋白表达组间未见明显变化(P>0.05)。(3)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菌-肠-脑轴影响:①肠道菌群:与MCAO组相比,XCD组α多样性有升高趋势,Nim组及PGE组无显着变化。β多样性显示MCAO组与Sham组PCoA曲线有显着差异(P<0.05)。MCAO组拟杆与变形杆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显着减少;XCD组拟杆菌比例显着降低,疣微菌门显着增加,Nim组变形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进一步降低,PGE组菌群组成与MCAO相似,变形杆菌略降低。此外,XCD组Akkermansia比率增加,Nim组Klebsiella增加最为显着,而 PGE 组 Parabacteroides 和Escherichia/Shigella增加较为显着。②SCFAs 及GPR43:MCAO组的SC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XCD组丁酸含量增加(P<0.05)。XCD组及Nim组GPR43表达显着降低(P<0.05)。③自主神经途径:XCD组NE有下降趋势,PGE组NE有上升趋势(P>0.05)。MCAO组及PGE组TH蛋白表达上升(P<0.05),XCD组及Nim组TH表达未见显着变化趋势(P>0.05)。④神经内分泌途径:MCAO组MTL显着升高(P<0.05),PGE组有升高趋势(P>0.05),XCD组及Nim组MTL显着下降(P<0.05)。⑤免疫途径:MCAO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显着活化,小胶质细胞迅速从“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从梗死周边区域向病变部位募集,而XCD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较MCAO组降低。MCAO 组 TNF-α、IL-17A、IL-22 升高(P<0.05),而 XCD 和 Nim 组的 IL-10显着升高(P<0.05),TNF-α、IL-17A 和 IL-22 降低。(4)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影响:①神经保护作用:与ABX-MCAO组相比,ABX-XCD组在Longa评分、除胶实验及TTC染色等方面未见显着变化(P>0.05)。②肠道菌群:ABX-MCAO和ABX-XCD组的α多样性低于ABX-Sham,PCoA分析显示ABX-XCD组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和组成与AB X-MCAO组相似。相对丰度结果显示,在ABX组中,小鼠的微生物区系均以变形杆菌为特征,这与正常小鼠有显着差异。LEfSe分析显示MCAO组富集了更多的病原体或机会性病原体,包括Bacteroidetes,EscherichiaShigella与Helicobacter,而 XCD富集了Verrucomicrobia和Akkermansia等有益菌群。条件致病菌如Streptococcus,Lact ococcus,Morganella,Klebsiella,Proteo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 等在 ABX-XCD组富集显着增多。PGE组富集菌群主要有oSelenomonadales、cNegativicutes、gRomboutsia及fPeptostreptococcaceae。③SCFAs 及 GPR43:ABX-XCD 的丙酸显着下降(P<0.05)。ABX-MCAO 组 GPR43 表达显着上调(P<0.05),ABX-XCD 组 G PR43表达显着降低(P<0.05)。④自主神经途径:ABX-XCD组NE含量未见显着变化(P>0.05),TH蛋白表达未见显着变化(P>0.05)。⑤神经内分泌途径:ABX-MCAO组MTL升高趋势(P>0.05),ABX-XCD组MTL未见显着变化(P>0.05)。⑥免疫途径:ABX-XCD组IL-22显着升高(P<0.05),IL-17A有降低趋势(P>0.05),余未见显着变化趋势(P>0.05)。ABX-MCAO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显着升高,小胶质细胞显着活化,ABX-XCD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较ABX-MCAO组有降低趋势。结论: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具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其效应机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特点。其对伪无菌小鼠中风模型则未发现确切的脑保护效应,说明其脑保护的部分机制是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实现的。其具体机制包括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丁酸含量,增强肠道短链脂肪酸受体GPR43表达,增加血液IL10、减少TNF-α等炎性因子及MTL水平,最终减少梗死区域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细胞凋亡,从而达到中风脑保护的作用。本研究成果对中风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中风后便秘患者,仅仅“通便”治疗是不够的,需要结合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中医药“化痰通腑”治疗,才能取得好的临床效果。

王哲义[4](2021)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经磺化后的水溶性物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运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网络药理、蛋白组学技术探究丹参酮ⅡA可能作用机制,并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和PC12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中对可能的靶点和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统计分析。(2)使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NCBI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缺血性卒中的靶点,并将药物和疾病交集后的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通过Bioconductor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3)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根据神经功能评分(Z-Longa)、TTC染色及HE染色评价MCAO/R模型及药物疗效。(4)使用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各组大鼠脑缺血半影区蛋白表达的情况,根据|log2FC|≥0.58且p<0.05的标准筛选差异蛋白;利用R软件绘制火山图和差异蛋白聚类分析热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蛋白的互作(PPI)网络;利用DAVID、ClueGO等工具对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用平行反应监测技术(PRM)的方法验证蛋白表达。(5)利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系构建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同时给予不同浓度(1μM、5μM、10μM、20μM、40μM)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3h、6h、12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给药剂量和时间,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蛋白组学预测的可能靶点。结果:(1)共纳入160项研究,总样本量18079例,共纳入7种中药注射剂和8种治疗措施,包括丹红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H+CT)、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T)、丹参川芎嗪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XQ+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治疗(DSDFS+CT)、复方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FFDS+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SI+CT)、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STS+CT)和常规治疗(C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SDFS+CT(93.0%)>DH+CT(80.5%)>STS+CT(66.7%)>DSCXQ+CT(66.4%)>SI+CT(50.0%)>DS+CT(26.7%)>FFDS+CT(16.7%)>CT(0.1%)。在 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TS+CT(95.5%)>DH+CT(80.9%)>DSCXQ+CT(70.1%)>SI+CT(64.7%)>DSDFS+CT(42.0%)>FFDS+CT(24.4%)>DS+CT(20.1%)>CT(2.4%)。在 Barthel 指数方面,DH+CT(76.2%)>DSCXQ+CT(74.3%)>STS+CT(64.1%)>DSDFS+CT(62.2%)>FFDS+CT(51.8%)>SI+CT(46.0%)>DS+CT(21.7%)>CT(3.8%)。(2)从丹参中共筛选出65个活性成分和108个对应靶点,以及缺血性卒中相关靶点2558个,取交集后获得靶点87个,其中度值大于50的靶点有6个,包括AKT1、IL6、FOS、VEGFA、MAPK1、EGFR,即本研究的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24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出134条信号通路(p<0.05),以PI3K/AKT、HIF-1信号通路所占靶点数目最多。构建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显示,丹参酮ⅡA等活性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升高,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扩大,HE染色显示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区域组织变性明显。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空泡样改变及胞核皱缩等病变。(4)蛋白组学在大鼠脑组织中共鉴定出5880个蛋白,其中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差异蛋白为423个。经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共有285个差异蛋白。将三个组别进行整合分析,共有127个有表达趋势的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GO富集主要参与缺氧反应、神经元凋亡过程、钙离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通路。PPI网络获得Alb、mTOR、Dync1h1、Stxbp1、Cltc、Sptan1等核心差异蛋白。mTOR、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是调控自噬的上游信号,将上述通路的关键靶点及自噬相关蛋白进行PRM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mTOR和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HIF-1α、LC3-Ⅱ/LC3-Ⅰ、PI3K和AKT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后,HIF1α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mTOR、PI3K和AKT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外研究中CCK-8结果显示,与OGD/R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1μM、5μM的给药浓度在3h、6h、12h等不同给药时间对细胞活力均无显着影响;而10μM、20μM和40μM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各个给药时间均表现出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且依赖给药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梯度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R模型组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多(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与OGD/R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改善患者NIHSS评分方面有优势;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丹参酮ⅡA可能是丹参主要活性化合物,并且经蛋白组学预测其磺化后可能作用于mTOR等核心靶点,参与调节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细胞凋亡、抗炎、调节自噬等作用;体内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作用于mTOR等靶点,抑制细胞自噬,改善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体外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途径上调mTOR表达,抑制细胞自噬,发挥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刘璐[5](2021)在《远隔缺血后处理对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消退素D1和白三烯B4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旨在明确以下问题:(1)检测炎症消散因子消退素D1(Resolvin D1,Rv D1)、促炎因子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等脂质介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随时间及治疗方式变化的表达;(2)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 C)在急性期脑梗死中是否通过影响炎症消散因子(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mediators,SPMs)而发挥脑保护作用;(3)多种脑卒中危险因素是否影响Rv D1、LTB4、Rv D1/LTB4比值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方法:(1)根据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别纳入常规治疗组与RIPost C组;将同期招募年龄、性别相匹配且无脑梗死及其他炎症相关病史的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截至2020年11月,共收集常规治疗组68例,RIPost C组38例,对照组20例。对于常规治疗组及RIPost C组均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案,即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营养神经及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RIPost C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缺血适应仪对双上肢加压,使其血流完全中断,设置缺血5min/再灌注5min为1个循环,5个循环计为一次处理,每天2次,连续7天。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治疗后1天和7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count,NE#)与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Y#)并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RIPost C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行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以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2)采集RIPost C组处理前、处理后1天及7天的清晨空腹外周血标本,常规治疗组也在相同时间点采血,对照组仅采空腹血。2小时内处理血样,分离外周血清。使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中Rv D1、LTB4的表达,计算Rv D1/LTB4比值,并分析发病时间、治疗前后NIHSS评分、ΔNIHSS、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等因素对上述指标的影响。(3)使用SPSS 22.0和Graph Pad Prism 7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结果:(1)RIPost C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改变程度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更加显着(P<0.05)。(2)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Rv D1升高而LTB4明显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RIPost C组患者外周血Rv D1、LTB4浓度较常规治疗组升高,LTB4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Rv D1、LTB4浓度随脑梗死发病时间而改变。患者在发病第8天的血清Rv D1、LTB4浓度较发病第2-3天升高,尚无显着性差异(P>0.05)。患者在发病第2、3、8天各时间点测得的LTB4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于常规治疗组患者:按照治疗前后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不同亚组。根据治疗前NIHSS评分,轻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Rv D1/LTB4比值在治疗后7天高于治疗前、治疗后1天(P<0.05)。治疗前为轻度缺血性卒中患者与中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在各时间点测量的Rv D1、Rv D1/LTB4比值浓度均较高,LTB4浓度均较低(P<0.05)。根据治疗后NIHSS评分,治疗后为轻度缺血性卒中患者与中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LTB4浓度较低,Rv D1/LTB4值则较高(P<0.05)。患者血糖水平与治疗前后的Rv D1水平呈正相关,治疗前WBC、NE%、NE#、NLR同LTB4浓度呈正相关,治疗前NE%、NE#、NLR同Rv D1/LTB4呈负相关,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于RIPost C组患者:是否在急性脑梗死发病1天内应用RIPost C会影响外周Rv D1、LTB4浓度随时间的改变以及相应的Rv D1/LTB4比值。按照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ΔNIHSS将患者分为不同亚组。根据治疗前NIHSS评分,治疗前为轻度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治疗后7天测定的Rv D1、LTB4比中度缺血性卒中患者高(P<0.05)。根据治疗后NIHSS评分,24分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Rv D1、LTB4浓度和Rv D1/LTB4比值高于其余组(P<0.05)。ΔNIHSS 03分组的Rv D1浓度、Rv D1/LTB4比值高于ΔNIHSS 48分组(P<0.05)。RIPost C组中的糖尿病或血脂异常患者的血清Rv D1比血糖、血脂正常患者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Rv D1浓度与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r=0.356,P=0.028),治疗后NLR与Rv D1呈负相关(r=-0.345,P=0.034)。结论:(1)远隔肢体缺血后处理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2)Rv D1/LTB4可作为反映急性脑梗死后外周炎症改变的指标之一。(3)远隔肢体缺血后处理改变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中炎症消散相关介质Rv D1、LTB4表达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4)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中Rv D1、LTB4浓度改变的因素包括发病时间、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血糖异常等。(5)影响远隔肢体缺血后处理改变Rv D1、LTB4浓度的因素包括治疗启动时间、处理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糖尿病、血脂异常、同型半胱氨酸等。

徐润楠[6](2021)在《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IMAGES和FAST-MAG两项大型的临床试验显示补镁治疗不能改善患者预后,脑缺血超急性期通过循环系统补镁后,血脑屏障的通透能力被认为可能是影响临床试验效果的原因之一。我们通过侧脑室给与硫酸镁,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后超急性期补镁对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7天后参照Longa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梗死90min后拔栓再灌注。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给药组、侧脑室给药组(设置梯度浓度)。1.评价置放通道对于大鼠的影响:转棒实验检测大鼠置管前后运动能力。2.行为学评价:Longa法评分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改变。3.组织学评价:取脑制备H-E切片及TTC染色组织,检测脑梗死量的变化。4.缺血后补镁的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MDA受体亚基p-NR1阳性细胞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的表达。结果:1.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前后运动能力无明显差异。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24h后,相较于模型组(2.20±0.45分),侧脑室中、高浓度组Longa法的评分均下降了45.0%(P<0.05)。3.组织学评价:H-E染色,与模型组(38.26±0.68%)相比,侧脑室中浓度组(26.01±1.75%)和高浓度组(25.22±1.26%)的脑梗死面积显着减少(P<0.01);追加TTC染色,与模型组(39.02±3.63%)比较,侧脑室中浓度组(22.79±6.64%)的脑梗死体积显着减少(P<0.01)。4.施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MDA受体亚基p-NR1阳性细胞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的表达。侧脑室中、高浓度组的p-NR1阳性细胞数于再灌注24h后相比模型组,在纹状体区分别升高了71.4%、40.2%(P<0.01),在皮质区分别升高了66.3%、83.2%(P<0.01);活化的Iba-1+小胶质细胞数:与模型组(10.58±0.52个/mm2)比较,侧脑室低、中、高浓度组皮质活化的Iba-1+小胶质细胞数分别降低了33.1%、66.9%、48.9%(P<0.01)。结论:(1)侧脑室注射硫酸镁能够改善脑缺血梗死体积,并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2)相比与腹腔给药,侧脑室注射硫酸镁能够干预缺血后NMDA受体亚基NR1的去磷酸化,从而改善缺血损伤。(3)侧脑室硫酸镁组也能够抑制小胶质活化,改善缺血后炎症损伤。

贾冬雪[7](2021)在《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线粒体是缺血后神经细胞死亡的关键靶区,也是决定神经细胞能否存活的关键因素。对于能量需求高的神经细胞,及时有效地清除损伤的线粒体对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至关重要。线粒体自噬是机体内有效清除受损线粒体的重要机制之一,对维持线粒体质量和数量的稳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若线粒体自噬过度激活也会导致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进一步加重脑组织损伤。荭草苷和牡荆苷是中药金莲花和荭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两者结构仅在B环上相差一个酚羟基。前期研究发现荭草苷和牡荆苷对脑缺血再灌大鼠具有脑保护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降低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对神经细胞毒性来达到目的。但化学结构差异对荭草苷和牡荆苷脑保护作用的影响以及线粒体自噬在荭草苷或牡荆苷保护神经细胞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实验以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为实验对象,探讨化学结构差异对荭草苷和牡荆苷的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以及线粒体自噬在荭草苷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第一部分荭草苷和牡荆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效果的比较目的考察化学结构差异对荭草苷和牡荆苷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SPF雄性SD大鼠,体质量250-280g,使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右侧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将制备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I/R)组、荭草苷组、牡荆苷组,假手术组作对照组。荭草苷组和牡荆苷组于术后1 h和12 h腹腔注射6.48μmol·kg-1荭草苷溶液和牡荆苷溶液两次,假手术组和I/R组给予相同剂量的溶剂+0.9%Na Cl溶液;再灌注24 h后,Zea-Longa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TTC法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和脑半球肿胀,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神经细胞形态。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半球肿胀百分比均显着增加(P<0.01);与I/R组相比,荭草苷和牡荆苷处理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半球肿胀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荭草苷组降低程度稍高于牡荆苷组;HE结果显示,I/R组大鼠神经细胞形态明显变形,细胞皱缩和水肿程度严重;给予荭草苷和牡荆苷治疗后神经细胞皱缩和水肿情况改善,细胞形态明显好转。结论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优于牡荆苷,选择荭草苷用于下一步研究。第二部分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功能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目的考察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功能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SPF雄性SD大鼠,体质量250-280 g,使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右侧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将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I/R组、荭草苷组、荭草苷+雷帕霉素组,假手术组作对照组。荭草苷给药组于术后1 h和12 h腹腔注射6.48μmol·kg-1荭草苷溶液溶液两次,荭草苷+雷帕霉素组于术前24 h和30 min腹腔注射2.66 mg·m L-1雷帕霉素溶液两次,假手术组和I/R组给予相同剂量的溶剂+0.9%Na Cl溶液;再灌注24 h后,Zea-Longa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TTC法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和半球肿胀,测定大鼠缺血侧脑组织线粒体中ATP酶(Na+-K+-ATP酶和Ca2+-Mg2+-ATP酶)和SDH酶活性以及Ca2+和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缺血侧脑组织线粒体中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NIP3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荭草苷给药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和半球肿胀程度明显降低(P<0.05,P<0.01),线粒体中ATP酶和SDH酶活性显着增强(P<0.05,P<0.01),而Ca2+含量和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荭草苷组相比,荭草苷联合雷帕霉素处理后大鼠脑梗死体积和半球肿胀明显增加(P<0.05),线粒体中ATP酶和SDH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而Ca2+含量和MDA含量则明显升高(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I/R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纯化线粒体中LC3和BNIP3表达增多(P<0.01),线粒体自噬被激活;与I/R组相比,荭草苷给药组大鼠脑线粒体中LC3和BNIP3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P<0.01);与荭草苷组相比,雷帕霉素可以逆转荭草苷对MCAO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自噬的抑制作用,增加大鼠脑线粒体中LC3和BNIP3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荭草苷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过度激活可有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能量代谢障碍、线粒体氧化应激和钙超载,改善线粒体功能。第三部分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PI3K/Akt通路影响目的考察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PI3K/Akt通路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SPF雄性SD大鼠,体质量250-280g,使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右侧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将制备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I/R组、荭草苷组、荭草苷+LY294002组和LY294002组,假手术组作对照组。荭草苷给药组于术后1 h和12 h腹腔注射6.48μmol·kg-1荭草苷溶液两次,荭草苷+LY294002组和LY294002组于术前24 h和30min腹腔注射2.60 mg·m L-1的LY294002溶液两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剂量的溶剂+0.9%Na Cl溶液;再灌注24 h后,Zea-Longa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法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和半球肿胀,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缺血侧脑组织线粒体中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NIP3和胞浆中p-Akt和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荭草苷组相比,给予抑制剂LY294002干预后,荭草苷对MCAO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减弱,表现为大鼠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半球肿胀显着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I/R组相比,荭草苷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中LC3和BNIP3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胞浆中p-Akt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与荭草苷组相比,荭草苷+LY294002处理组大鼠LC3和BNIP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Akt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线粒体自噬过度激活来实现的。

李莎莎[8](2021)在《基于内质网应激通路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治疗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证明痰热清注射液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具有脑保护作用。(2)观察MCAO大鼠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的表达及痰热清注射液对其影响。方法(1)将32只体重为320±20克的健康雄性SD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痰热清低剂量组和痰热清高剂量组。模型组、痰热清低剂量组和痰热清高剂量组的大鼠制作MCAO脑梗死模型。空白组大鼠仅离断颈外动脉,未插入线栓。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大鼠术后经腹腔注射5 ml/kg的0.9%氯化钠溶液;痰热清低剂量组的大鼠术后经腹腔注射2.5 ml/kg的痰热清注射液;痰热清高剂量组的大鼠术后经腹腔注射5 ml/kg的痰热清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与0.9%氯化钠溶液按1:1的比例稀释后注射,线栓插入即刻进行第一次注射,后每6±2小时注射一次,保证术后24小时内完成4次注射。线栓拔出24小时后处死大鼠,使用TTC对大鼠脑组织进行染色并计算脑梗死灶的体积,制备大鼠脑组织石蜡切片并使用HE对其进行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证明痰热清注射液对MCAO大鼠的脑保护作用。(2)将18只体重为320±20克的健康雄性SD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的大鼠制作MCAO脑梗死模型,空白组大鼠仅离断颈外动脉,未插入线栓。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大鼠术后经腹腔注射5 ml/kg的0.9%氯化钠溶液;治疗组的大鼠术后经腹腔注射2.5 ml/kg的痰热清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与0.9%氯化钠溶液按1:1的比例稀释后注射,线栓插入即刻进行第一次注射,后每6±2小时注射一次,保证术后24小时内完成4次注射。线栓拔出24小时后处死大鼠,提取脑组织蛋白并测定蛋白浓度,使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其中包括:PERK、eIF2α、ATF4、CHOP、IRE1、BIP、Bcl-2、Bax、NeuN、Caspase 8 蛋白,观察 ERS 在 MCAO 大鼠中的表达及痰热清注射液对其影响。结果(1)TTC染色:与空白组大鼠脑组织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存在明显的缺血性梗死灶,表现为苍白色,与模型组相比,痰热清低剂量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痰热清高剂量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减少(P=1.00),与低剂量组相比,痰热清高剂量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增加(P=0.167)。(2)HE染色:空白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排列密集,形态正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结构清楚完整,细胞胞浆丰富,细胞核规整,染色浅,核仁明显。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疏松,神经元细胞分布不均,细胞肿胀,细胞核变小且深染,或细胞核畸形,表现为结构及核仁消失,呈空泡状。(3)ERS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TF4、PERK、CHOP、BIP、Bax、Caspase 8 表达明显增多(P<0.05),eIF2α、IRE1 表达增多(P>0.05),Bcl-2、Neu N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ATF4、PERK、CHOP、BIP、Bax、Caspase 8 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eIF2α、IRE1 表达减少(P>0.05),Bcl-2、Neu N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4)免疫荧光: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PERK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Neu 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给药后,与模型组相比,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PERK蛋白的表达显着减少,Neu N蛋白表达增加。结论(1)低剂量的痰热清注射液可减少MCAO大鼠脑梗死灶体积,具有脑保护作用。(2)脑梗死可引起神经元细胞ERS的过度激活,与ERS相关的促细胞凋亡信号的表达呈增加趋势,抑制细胞凋亡信号的表达呈减少趋势,造成脑细胞凋亡,加重缺血性损伤。痰热清注射液可以抑制促细胞凋亡信号的表达,增强促细胞生存信号的表达而减少细胞凋亡,发挥对脑保护作用。

张陆娥[9](2021)在《瘀热方通过调控ROS/Ce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瘀热方对瘀热阻窍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脑保护作用,同时探讨瘀热方在保护脑神经中对ROS/Cer的调控作用,为瘀热方在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切实的依据,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指导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方法:首先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线栓法造模,用于模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随机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 group),模型组(Model group),瘀热方低剂量组(YRF-L group),瘀热方高剂量组(YRF-H group),尼莫地平组(Nim group)。在不同时间段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计算梗死区域面积,ELISA检测各组干预后血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ROS、MDA)水平及血清Cer浓度。同时临床收集60例符合中医辨证及西医诊断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以及中药治疗组30例。疗程结束后将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证候积分、主要症状、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及血Cer浓度进行比较,评估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功效。结果:1临床研究1)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证候评分、主要症状、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瘀热阻窍证证候评分结果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NIHSS评分、瘀热阻窍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发热、面唇、舌质、舌苔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在舌质方面,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ROS、MDA)、血Cer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ROS、MDA、Cer浓度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MDA、Cer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MDA、Cer比对照组浓度低(P<0.05)。2实验研究1)瘀热方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的影响Sham组大鼠的行为表现无明显障碍,评分为0分。MCAO组大鼠则表现出显着神经行为障碍,与Sham组对比显着差异(P=0.000)。另外3组治疗组大鼠在术后第1、3、7、10天比较,较模型组差异不显着(P>0.05)。2)瘀热方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梗死面积的影响Sham组大鼠无显着脑梗死病灶出现。MCAO组、YRF-L组、YRF-H组及Nim组出现明显的软化、苍白的梗死病灶,其中MCAO组梗死面积比对比Sham组差异明显(P<0.01)。YRF-L组、YRF-H组、Nim组梗死面积均小于MCAO组(P<0.05)。高剂量组梗死面积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瘀热方干预能够使脑梗死范围缩小,并且对脑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3)瘀热方对血清ROS、MDA、Cer浓度的影响MCAO组血ROS、MDA、Cer浓度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1)。与MCAO组对比,YRF-L组、YRF-H组及Nim组可降低大鼠血ROS、MDA、Cer的浓度(所有P<0.05或0.01)。结论:瘀热方能够减轻脑神经损伤,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与通过调节ROS,减轻氧化应激状态,从而抑制或减轻下游Cer的释放有关,起到脑保护作用,并且能够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功效,证明中医药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过程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李苗苗[10](2020)在《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MBP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不同时间窗(24h、3d、7d)神经功能评分及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拟从蛋白水平探讨头穴丛刺法对保护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每组各18只。每个组又根据不同时间窗分为24h组、3d组、7d组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B组、C组、D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对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制备,A组进行假手术模型制备。C组大鼠在MCAO术后用头穴丛刺法按照24h、3d、7d不同时间窗进行干预。D组大鼠在MCAO术前用头穴丛刺法连续干预7天。A组、B组不进行治疗干预。在大鼠醒后4h及24h、3d、7d各个不同时间窗采用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术后评分。在大鼠海马组织取材后,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大鼠造模后4h各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显示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C组)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取材前,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取材前,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取材前,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在24h、3d、7d各时间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观察24h、3d、7d三个时间窗,发现针刺组(C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神经功能评分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B组),24h、3d、7d各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24h、3d、7d各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组间比较:在MCAO术后24h,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CAO术后3d,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CAO术后7d,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MBP表达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观察24h、3d、7d三个时间窗,发现针刺组(C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MBP表达含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及针刺预处理组(D组)在24h、3d、7d三个时间窗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穴丛刺法能够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对促进MCAO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且在大鼠造模前进行头穴丛刺预处理能够在早期对神经功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作用逐渐减弱,在造模后进行头穴丛刺干预其效应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加强。2.大鼠在MCAO造模术后MBP表达明显增多,经过头穴丛刺法干预能够下调MBP的表达,提示头穴丛刺法可能通过下调MBP的表达稳定髓鞘的结构,从而对脑组织起到保护的作用,且在造模前对大鼠进行头穴丛刺预处理能够在早期起到治疗作用,在造模后对大鼠进行头穴丛刺干预其针刺效应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而发挥治疗作用。

二、MgSO_4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gSO_4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远端缺血预适应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3)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星蒌承气汤药效物质基础及对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1 大黄
        1.1 中医认识
        1.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2 胆南星
        2.1 中医认识
        2.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3 瓜蒌
        3.1 中医认识
        3.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4 羌活
        4.1 中医认识
        4.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5 芒硝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肠道微生态理论的缺血性卒中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
        2 菌-肠-脑轴
        3 从肠到脑的上行通路
        4 从脑到肠的下行通路
        5 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与肠道菌群
        6 卒中并发症的肠道微生态机制
        7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星蒌承气汤化学活性成分的检索与筛选
        2.2 星蒌承气汤化学成分及缺血性卒中靶点筛选
        2.3 交集基因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
        2.4 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2.5 可视化网络构建与分析
        2.6 分子对接
    3 研究结果
        3.1 星蒌承气汤潜在化学活性成分的检索与筛选结果
        3.2 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靶点及缺血性卒中靶点预测结果
        3.3 GO富集分析及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3.4 可视化网络构建与分析
        3.5 分子对接
    4 讨论
        4.1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4.2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
        4.3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星蒌承气汤效应机制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神经保护作用及网络药理学关键靶点及通路实验验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神经功能评分
        2.4 除胶实验
        2.5 TTC染色
        2.6 取材及处理
        2.7 TUNEL法检测皮层梗死周围细胞凋亡情况
        2.8 脑组织ELISA
        2.9 脑组织Western blot
        2.10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神经功能评分
        3.2 除胶实验
        3.3 脑梗死体积评价
        3.4 对缺血侧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星蒌承气汤对缺血侧脑组织TNF-α的影响
        3.6 星蒌承气汤对缺血侧脑组织AKT、p-AKt、PI3K及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星萎承气汤是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具有确切临床疗效的代表方剂
        4.2 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脑保护作用及中医理论探讨
        4.3 卒中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探讨
        4.4 卒中模型行为学选择
        4.5 星蒌承气汤与细胞凋亡
        4.6 网络药理学关键靼点及通路实验验证
        5 小结
    实验二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菌-肠-脑轴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取材及处理
        2.4 免疫组化
        2.5 免疫荧光
        2.6 ELISA检测
        2.8 肠道菌群分析
        2.9 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SCFAs)检测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2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及短链脂肪酸受体的影响
        3.3 星蒌承气对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影响
        4 讨论
        4.1 基于脑肠互动理论探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4.2 星蒌承气汤对短链脂肪酸影响
        4.3 星萎承气汤对菌-肠-脑轴自主神经途径影响
        4.4 星蒌承气汤对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
        4.5 星萎承气汤对菌-肠-脑轴免疫途径影响
        5 小结
    实验三 星萎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神经功能评分
        2.4 除胶实验
        2.5 TTC染色
        2.6 取材及处理
        2.7 免疫组化、免疫荧光
        2.8 ELISA检测
        2.9 肠道菌群分析
        2.10 盲肠内容物SCFAs分析
        2.1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神经功能评分
        3.2 除胶实验
        3.3 脑梗死体积评价
        3.4 肠道菌群
        3.5 短链脂肪酸
        3.6 星蒌承气汤对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影响
        4 讨论
        4.1 伪无菌模型建立及评价
        4.2 肠道菌群是星蒌承气汤发挥作用的重要靶点
        4.3 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机制的初步探讨
        5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和自噬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研究一 丹参类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基于DIA和PRM技术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MCAO/R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组学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远隔缺血后处理对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消退素D1和白三烯B4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脑梗死与外周免疫炎症激活
        1.1.1 脑梗死后外周免疫细胞招募及浸润
        1.1.2 脑梗死后脑源性抗原激活的外周免疫
    1.2 脑梗死与外周免疫炎症消散
        1.2.1 细胞极化及抗炎因子
        1.2.2 炎症消散因子
    1.3 脑梗死与远隔缺血后处理
        1.3.1 远隔缺血后处理与抗炎机制
        1.3.2 影响远隔缺血后处理临床应用的因素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分组与治疗
        2.2.1 分组
        2.2.2 治疗
    2.3 研究方法
        2.3.1 样本采集
        2.3.2 分离血清
        2.3.3 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
        2.3.4 Resolvin D1检测步骤
        2.3.5 Leukotriene B_4检测步骤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三组患者治疗前临床基线比较
    3.2 RIPostC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
    3.3 三组间血清RVD1、LTB_4水平及RVD1/LTB_4比较
        3.3.1 常规治疗组与对照组间RvD1、LTB_4表达比较
        3.3.2 RIPostC组与常规治疗组间RvD1、LTB_4表达比较
    3.4 急性脑梗死患者RVD1、LTB_4随发病时间的变化情况
    3.5 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RVD1、LTB_4水平的因素
        3.5.1 治疗前NIHS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vD1、LTB_4的影响
        3.5.2 治疗后NIHSS评分与急性脑梗死患者RvD1、LTB_4的相关性
        3.5.3 血糖异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vD1、LTB_4的影响
        3.5.4 其他指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Rv D1、LTB_4的相关性分析
    3.6 RIPostC组患者RVD1、LTB_4水平的影响因素
        3.6.1 RIPostC应用的时间对Rv D1、LTB_4的影响
        3.6.2 治疗前NIHSS评分对RIPostC组患者Rv D1、LTB_4的影响
        3.6.3 治疗后NIHSS评分与RIPostC组患者Rv D1、LTB_4的相关性分析
        3.6.4 NIHSS变化与RIPostC组患者RvD1、LTB_4的相关性分析
        3.6.5 糖尿病对RIPostC组患者RvD1、LTB_4的影响
        3.6.6 血脂异常对RIPostC组患者RvD1、LTB_4的影响
        3.6.7 同型半胱氨酸对RIPostC组患者RvD1、LTB_4的影响
        3.6.8 其他指标与RIPostC组患者RvD1、LTB_4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炎症消散相关因子的变化、意义及影响因素
    4.2 远隔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炎症消散相关因子的调节及影响因素
    4.3 总结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设备及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1.5 侧脑室埋管给药
    1.6 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制备
    1.7 行为学测试
        1.7.1 转棒实验
        1.7.2 神经缺损评分
    1.8 组织学评价
        1.8.1 石蜡切片的制备
        1.8.2 H-E染色
        1.8.3 TTC染色
        1.8.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对大鼠运动能力无影响
    2.2 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后大鼠神经功能的变化
    2.3 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后大鼠脑梗死量的改变
        2.3.1 H-E染色下脑梗死面积
        2.3.2 TTC染色下脑梗死体积
        2.3.3 H-E染色下缺血后组织损伤的变化
    2.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2.4.1 p-NR1 蛋白表达
        2.4.2 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 的表达
3 讨论
    3.1 侧脑室给药
    3.2 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3.3 不同途径补镁后p-NR1蛋白的表达
    3.4 补镁后Iba-1~+小胶质细胞活化
    3.5 不同给药途径与脑保护作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补镁疗法对于脑缺血疾病的神经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第一部分 荭草苷和牡荆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比较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第二部分 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功能和线粒体自噬作用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第三部分 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PI3K/Akt通路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线粒体自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内质网应激通路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治疗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1 中医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风的治疗原则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痰热清注射液对MCAO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痰热清注射液对MCAO大鼠内质网应激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校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瘀热方通过调控ROS/Ce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认识及治疗概述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2.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氧化应激反应
        2.2 ROS/Cer病理反应机制
    3 祖国医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3.1 历代医家关于中风病的认识
        3.2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瘀热学说
        3.3 瘀热方现代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及退出研究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瘀热阻窍证”证候指标、NIHSS评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ROS、MDA)、血Cer比较
        3.3 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和环境
        1.2 实验药物制备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
        2.3 神经行为学评估
        2.4 TTC染色及脑梗死面积测定
        2.5 测定血清ROS、MDA水平及Cer浓度
        2.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瘀热方对MCAO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3.2 瘀热方对MCAO大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3.3 瘀热方对各组ROS、MDA水平和Cer表达的影响
    4 附图
    5 附表
    6 结论
第四部分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MBP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头穴丛刺法的历史溯源及研究进展
        1. 头针的经络腧穴理论依据
        2. 头穴丛刺法(于氏头针)的提出及简介
        3. 头穴丛刺法(于氏头针)的临床研究进展
        4. 头穴丛刺法(于氏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现代作用机制
    综述二 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现状
        1. 缺血性脑卒中的概述
        2. 缺血性脑卒中与髓鞘碱性蛋白
        3.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头穴丛刺法对MCAO术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2.2 头穴丛刺法对MCAO术后大鼠MBP表达的影响
    3.讨论
        3.1 干预手段——头穴丛刺法
        3.2 针刺时机——预处理
        3.3 行为学评价——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
        3.4 目标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
        3.5 MCAO模型制备的选择
        3.6 MCAO模型制备注意事项
        3.7 创新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MgSO_4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J].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21(25)
  • [2]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效果研究[D]. 王显林.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D]. 高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D]. 王哲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远隔缺血后处理对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消退素D1和白三烯B4的影响[D]. 刘璐. 吉林大学, 2021(01)
  • [6]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 徐润楠.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7]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贾冬雪.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8]基于内质网应激通路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治疗机制[D]. 李莎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瘀热方通过调控ROS/Ce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研究[D]. 张陆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MBP表达的影响[D]. 李苗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MgSO_4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