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论文文献综述)
韦敏妍[1](2021)在《潜心研究 准确把握 扎实备考——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策略》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新一批的高三学生也即将进入一轮复习的战场,打响高考第一枪,一轮复习是复习阶段中最为漫长与细致的,一轮复习的质量不在于每天的题海战和疲劳战,而在于是否脚踏实地,全身心的投入.因此,如何在一轮高考备考复习中指导学生,做好整体把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王艺[2](2021)在《高中数学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椭圆作为圆锥曲线的重要内容,将数与形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对椭圆的学习能够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习题课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课型之一,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高中的总复习阶段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查漏补缺、深化理解,全面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能力的关键时期。但目前,针对椭圆的教学研究大多集中于椭圆知识的新授课教学或某一节习题课的教学设计研究。因此,本文将尝试针对高中数学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进行研究。本研究以波利亚解题、建构主义学习观等教育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椭圆问题的常见类型、常运用的思想方法作细致分析,并制定出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目标。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研究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本研究选取课堂观察以及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法了解教学现状,并发现目前的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习题选择重模式化。二是教学内容重解题技巧。三是教学活动重习题解决。针对教学现状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对椭圆题目的研究以及教育教学理论依据,提出优化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策略。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习题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主线。其次,要注重椭圆习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融会贯通。通过在习题课上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明确与运用,加深学生对椭圆中思想方法网络的认识。最后,要从帮助学生学会解题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经历层层递进的解题环节,帮助学生突破椭圆学习的瓶颈期,强化解题时元认知监控技能,提升数学能力。根据上述教学策略,对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内容提供了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并简单实践,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对提高习题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希望这项研究能够让教师在设计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时有所参考,为开展高效的习题课教学提供帮助。
魏福雄[3](2021)在《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实验研究 ——以“解三角形”二轮复习课为例》文中提出在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人才的缺乏,成了我国正面临的挑战。与此同时,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应该如何培养,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难题。应时代的要求,深度学习的理论出现了。深度学习的理论自从问世,便备受教育工作者的推崇。现阶段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学生大多还是在浅层学习。实际上,教师和学生都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复习的效果却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因此,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的研究,可以完善我国对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教学研究的不足,能够为深度学习理论体系在高三数学二轮复习阶段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能够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有所促进。为了探究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能否对学生的数学成绩的提升有显着性的影响,本研究做了以下几个工作。第一,采用文献法,梳理了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整理了已有的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整理了已有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研究,得到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的教学现状并对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二,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的发生。第三,采用实验研究法,验证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是否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着性的提升效果,具体做法是以马云鹏的深度学习理念的教学设计思路为基础,借鉴变式教学的教学方式,重建了深度学习理念应用于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结合具体的学科知识应用在高三数学二轮复习中进行教学实验,利用SPSS软件分析实验数据与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实验得到如下结果:在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中,学生产生了深度学习的动机,学生确实发生了深度学习;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着性的提升;学生的性别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没有显着性的影响。最后,本研究得到的研究结论是: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对学生的数学成绩的提升有显着性的影响,但学生的性别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没有显着性的影响。论文共七章,分别是绪论、文献综述、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设计、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实验研究、研究的结论与反思。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教学设计构建视角的创新;第二,从深度学习理念的视角来看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中学生性别与学生成绩是否有显着性影响的视角新;第三,将高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新。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一,本研究仅以“解三角形”为例进行了实验,虽然具有代表性,但是可能并不全面;第二,本研究的实验时间的特殊性以及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比较特殊,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两倍多,缺乏推广性。
陈洪宝[4](2020)在《综合高中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策略探析》文中提出综合高中的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自觉性较差。如何在高三一轮复习中达到复习的要求和目的,为二轮复习、三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综合高中高三数学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潘郑晗啸[5](2020)在《高三学生解数学选择题思维过程的错误诊断与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某县一中为例》文中指出本研究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及自身教学经验,选取某县第一中学部分高三学生共计338人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解数学选择题的思维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了如下三个研究问题。高三学生解数学选择题思维过程存在哪些错误?有哪些错误原因?应对错误的策略有哪些?之所以研究学生解数学选择题思维过程的错误以及应对策略,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解数学选择题时能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为数学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法、测试法、访谈法,在修正预调研缺陷的基础之上展开正式调研,让受测学生限时完成一份仅含12道数学选择题的测试卷,并要求学生保留解题痕迹或草稿;然后采用访谈法,有选择地与学生进行访谈。通过测试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解数学选择题的思维过程进行诊断,发现学生在解选择题的思维过程中存在如下三类错误:知识性错误、策略性错误以及疏忽性错误,这些错误的具体成因分别为不理解知识点、解题策略不恰当和状态不佳。通过研究发现,上述的三类错误不一定直接导致学生最终答案错误,学生有可能通过“歪打正着”等方式选对答案,但是学生最终的错误成因均可归结为上述三个方面。在学生出现的所有思维过程错误中,知识性错误所占比例最大,圆锥曲线与方程、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依次为学生现存问题最多的三个知识点。基于此,提出如下对策:(1)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弥补因不理解知识点而暴露出的漏洞;(2)教师对于一道题的讲解应为学生提供多种角度思考的空间,由学生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解题,以此实现一题多解取最优解的目的;(3)对于状态不佳的学生,需要学生、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方案,培养学生谨慎的品质。
张欣艺[6](2020)在《基于数学运算素养提升的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研究 ——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文中认为数学运算素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而圆锥曲线解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良好载体.高中生对圆锥曲线综合题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圆锥曲线的综合题,本研究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探讨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策略,提升学生圆锥曲线解题能力,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问题:(1)调查高中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现状;(2)对全国I卷圆锥曲线近五年的高考试题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出基本题型与基本方法;(3)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探讨促进数学运算素养提升的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策略;复习时提示学生审题从总结出的三类题型来思考,构建解题思路可以从这三类题型的基本方法思考;创造了简化条件法来教授复杂题目,有利于学生化繁为简,找到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案例研究法.通过文献梳理了关于数学运算素养、圆锥曲线解题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教学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调查法,了解当前对圆锥曲线的解题教学现状.分析了全国I卷圆锥曲线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总结出三个基本题型及其基本解题方法:(1)“定义与标准方程”基本题型,解题的基本方法是应用三种不同类型圆锥曲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进行求解;(2)“几何量与几何性质”基本题型,基本解题方法是利用图形中的几何关系,列出关键的等式(不等式);(3)“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基本题型,解题基本方法是联立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再根据具体问题情境进一步求解.基于教学理论及调查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高三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策略,并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给出教学案例:(1)激活旧知,明晰基本题型;(2)一题多法,加深基本方法;(3)简化题目,梳理解题思路;(4)变式训练,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判定题型的能力和解题灵活性;(5)关注反思,提升思维品质,积累解题经验,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刘新国[7](2020)在《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推进国际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回顾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过程,尽管以自上而下的规划路径为主导,但社会调查和征求民意也是其中重要的规划活动;同时,外语教育规划也激发国人对外语教育的复杂的情感。然而,当前的研究很少探讨外语教育政策应如何回应公众意见和感受,提高公众的满意度。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公民的话语空间发生改变,公众意见表达异常活跃,社会舆情成为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以舆情为研究视角,探索外语教育政策的回应性。高考英语是我国重大的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育规划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息息相关。本研究以高考英语的政策变迁为主线,并选取其中四个关键节点为经验案例,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本研究分析认为,政策回应性受制于制度语境、外部环境和由公众意见与媒介话语构成的社会舆情。为探究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一般关系,本研究提出三个具体研究问题:(1)高考英语舆情特征如何?(2)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如何?(3)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研究在理论视角上,借鉴政治学、公共政策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舆情-政策关系分析理论,以话语制度主义作为一种综合的理论视角审视高考外语政策变迁过程,构建出政策回应性的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融合量化分析方法对三种来源数据进行分析:(1)政策文本、历史研究文献和智库研究报告;(2)慧科新闻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3)新浪微博,其中数据采用第三方爬虫软件采集获得。在研究路径上从总体和特定节点两个方面探究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论文共分七章。前三章阐述了研究现状和基础概念与理论,论文第四章从总体上考察了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制度文化语境。高考英语政策主要体现在科目地位、命题方式、考试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稳定上升期、调整变化期和巩固发展期,政策的变化可视为对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社会舆情的积极回应。论文第五章分析了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本章从报纸媒体、社交媒体和学术期刊三种媒体描述高考英语舆情的时空分布特征、舆情主题和热点事件。舆情分析表明,在高考英语政策调整变化时期,公众舆论对待英语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认可英语作为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要求弱化高考英语的科目地位、减少高考英语考试的社会功能比较强烈。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社会舆论聚焦在一年两考和中外文化冲突方面,容易引发成社会热点事件。高考英语听力是最为频繁的高考突发性事件,地方政策回应方式不一,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回应的重点是加强考试管理,稳妥推进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接下来的论文第六章通过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关键节点的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尽管1999年以来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政策突出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但是公众舆论的焦点在科目分值、计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1984年第一次高考改革后高考英语确立了和语文、数学同等的统考科目地位和分值权重,并在实际中得到强化。新世纪以来公众对英语热开始反思,弱化英语的呼声比较强烈,2006年江苏省通过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和协商,首次降低了高考英语分值。2013年北京高考改革迎合社会舆论,提出降低高考英语分值的方案,但是公众意见中专业话语发挥了重要影响,维持了高考英语地位。2017年以来为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高考英语“一年两考”,虽然降低了高考英语听力事故的风险,但是测试技术的要求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成为“一年两考”的制约因素。论文第七章为启示和结论部分,将舆情的政策回应总结为四种模式,即主动咨询型、积极协商型、消极协商型和压力回应型,从三个方面提出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可能路径,即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合理运用舆情调查、做好舆论环境建设。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应用三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基础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建构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理论内涵,为外语教育规划探索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科学路径;其次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将质性探究与媒介框架分析和政策叙事相结合,拓展了质性研究的内涵;最后是本研究的应用创新,政策回应性为当前的高考改革和外语教育规划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孙安玉[8](2019)在《刍议教材在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是复习的起始环节,它的要求是:全面唤醒学生的知识记忆,查漏补缺,落实三基,横向理顺知识方法体系,优化知识结构,使相关知识和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被有效调用.结合第一轮复习的要求,在复习过程中应着眼于教材,重视教材,走进教材;研究教材,应用教材,走出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基础与示范作用.而在复习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简单没有什么好讲,学生也觉得没什么题好做的.客观地说,很多教师和学生并不是不重视教材,而是不知道如何使
徐武[9](2019)在《数学高考复习效率问题的思考及对策》文中提出在高考不断改革的背景下,高考的命题逐渐朝着发散性的方向运行。数学是高中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就应该为学生制定出针对性的复习策略,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拥有明确的方向。同时,教师还应该对高考数学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关注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关注教材本身,对复习的方法进行提炼,并重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复习状况出发,并制定出针对性的高考数学复习策略。
李广修[10](2019)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数学基础复习目标的认识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相关示例,较为详细地阐明以下观点:做好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工作,需要结合新背景下的课程标准、考纲的要求,充分分析高考数学试题在立意、取材、设问、组织等方面的特征,科学、合理地制订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的任务。
二、谈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潜心研究 准确把握 扎实备考——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认真研究课本教材,充分挖掘课本资源 |
二、钻研《课程标准》,把握常考的关键能力点 |
三、深入研究高考试题,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
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学科能力 |
(2)高中数学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有关数学习题和习题课教学的研究 |
2.1.1 国内有关数学习题教学的研究 |
2.1.2 国内有关数学习题课教学的研究 |
2.1.3 国外有关数学习题教学的研究 |
2.2 国内有关高中“椭圆”的研究 |
2.2.1 关于解决椭圆问题方法的研究 |
2.2.2 关于椭圆习题课教学的研究 |
2.3 国内有关高中数学总复习阶段教学的研究 |
2.4 研究理论依据 |
2.4.1 建构主义学习观 |
2.4.2 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 |
2.4.3 元认知理论 |
3.高中“椭圆”教学内容分析 |
3.1 课程标准中“椭圆”内容的分析 |
3.2 椭圆中常见问题的分析 |
3.2.1 探求具体椭圆问题 |
3.2.2 定值定点问题 |
3.2.3 最值范围问题 |
3.2.4 探究性问题 |
3.2.5 其他问题 |
3.3 椭圆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 |
3.3.1 数形结合 |
3.3.2 函数与方程 |
3.3.3 分类讨论 |
3.3.4 转换与化归 |
3.4 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目标 |
3.4.1 巩固深化学生对椭圆知识的认识与综合运用 |
3.4.2 反思总结解决椭圆问题的活动经验 |
3.4.3 为后续圆锥曲线的复习提供范式 |
3.4.4 提高学生解决椭圆问题的自我效能感 |
4.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4.1 调查的设计 |
4.1.1 调查的目的 |
4.1.2 调查的对象 |
4.1.3 调查的方法 |
4.1.4 课堂观察的设计 |
4.1.5 问卷调查的设计 |
4.1.6 访谈调查的设计 |
4.2 调查的实施 |
4.2.1 课堂观察的实施 |
4.2.2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2.3 访谈的实施 |
4.3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4.3.1 课堂观察结果的分析 |
4.3.2 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
4.3.3 个别访谈结果的分析 |
4.4 调查结论 |
4.4.1 习题选择重模式化 |
4.4.2 教学内容重解题技巧 |
4.4.3 教学活动重习题解答 |
5.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策略 |
5.1 从整体上把握习题的选取与习题课的组织 |
5.1.1 习题的选择要有充足依据 |
5.1.2 习题课的组织要有明确主线 |
5.2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融会贯通 |
5.2.1 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明确与运用 |
5.2.2 构建数学思想方法网络 |
5.3 从帮助学生学会解题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 |
5.3.1 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参与 |
5.3.2 在教学活动中再现层层递进的解题环节 |
5.3.3 巧妙设问强化学生的解题元认知监控技能 |
6.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教学实践 |
6.1 教学设计 |
6.1.1 课题的选取 |
6.1.2 教学目标 |
6.1.3 例题的选取与组织 |
6.1.4 教学过程设计 |
6.2 教学实施与效果 |
6.3 总结 |
7.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7.1.1 研究结论 |
7.1.2 创新点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高中一轮复习期间“椭圆”习题课教学现状调查 |
附录二 访谈调查问题 |
致谢 |
(3)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实验研究 ——以“解三角形”二轮复习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现实背景: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现状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设计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深度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 |
2.1.1 文献检索情况说明 |
2.1.2 关于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研究 |
2.1.3 关于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对比研究 |
2.1.4 关于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的研究 |
2.1.5 关于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
2.1.6 关于深度学习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
2.1.7 研究小结 |
2.2 关于高三数学二轮复习的研究 |
2.2.1 关于变式教学研究 |
2.2.2 关于“学为中心”研究 |
2.2.3 关于微专题研究 |
2.2.4 关于主题探究教学研究 |
2.2.5 关于专题复习研究 |
2.2.6 研究小结 |
2.3 关于解三角形的研究 |
2.3.1 文献检索情况说明 |
2.3.2 关于“解三角形”二轮复习课的特点的研究 |
2.3.3 关于“解三角形”二轮复习课教学方式的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第3章 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3.3 变式教学理论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整体设计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对象 |
4.1.3 研究过程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研究法 |
4.2.2 实验研究法 |
4.2.3 问卷调查法 |
4.3 研究工具 |
第5章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
5.1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特征 |
5.1.1 深度学习的特征 |
5.1.2 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
5.1.3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的特征 |
5.1.4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教学设计 |
5.2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解三角形”二轮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
5.2.1 高考考试大纲及高考真题分析 |
5.2.2 学情分析 |
5.2.3“解三角形”二轮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
5.3 边和角的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
5.4 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
5.5 边和角范围问题教学设计 |
5.6 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范围问题教学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研究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对象 |
6.3 实验变量 |
6.4 实验过程 |
6.4.1 实验时间 |
6.4.2 实验前测 |
6.4.3 实验后测 |
6.4.4 实验流程 |
6.5 实验结果分析 |
6.5.1 深度学习调查问卷的前测与后测成绩分析 |
6.5.2 边和角的计算问题前测与后测成绩分析 |
6.5.3 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问题前测与后测成绩分析 |
6.5.4 边和角范围问题前测与后测成绩分析 |
6.5.5 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范围问题前测与后测成绩分析 |
6.5.6 性别对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反思 |
7.2.1 研究的创新点 |
7.2.2 研究的不足 |
7.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深度学习调查问卷 |
附录B 2010——2019 年全国卷新课标高考理科数学解三角形真题归纳 |
附录C 边和角的计算问题前测与后测 |
附录D 三角形周长与面积计算问题前测与后测 |
附录E 边和角的范围问题前测与后测 |
附录F 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范围问题前测与后测 |
附录G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教学设计模板 |
附录H 教学实验数据前测与后测成绩统计汇总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综合高中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考纲,明确一轮复习的方向 |
2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学习 |
3 立足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4 强化常规,落实学生学习检查 |
(5)高三学生解数学选择题思维过程的错误诊断与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某县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1.数学高考的现实需要 |
2.数学选择题教学的现实需要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1.数学选择题 |
2.解选择题思维过程的诊断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解题策略的研究 |
1.解题方法的研究 |
2.解题思维的研究 |
(二)数学选择题的研究 |
1.选择题题型的利弊研究 |
2.选择题的解题思维及技巧研究 |
(三)解数学题出错的研究 |
(四)数学试题难度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测试卷法 |
3.访谈法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解选择题思维过程错误的统计与诊断 |
1.解选择题思维过程错误的统计 |
2.解选择题思维过程错误的诊断 |
(二)解选择题思维过程错误成因的分析 |
1.知识性错误的成因分析 |
2.策略性错误的成因分析 |
3.疏忽性错误的成因分析 |
(三)应对错误的基本对策分析 |
五、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1.解选择题思维过程的错误 |
2.解选择题思维过程错误的成因 |
3.应对错误的基本对策 |
(二)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预调研测试卷 |
附录B 预调研数据统计表 |
附录C 2017-2019年高考全国卷选择题难度值统计表 |
附录D 正式调研测试卷印刷效果图 |
附录E 正式调研测试卷 |
附录F 正式调研访谈提纲 |
(6)基于数学运算素养提升的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研究 ——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核心素养 |
2.1.1 数学核心素养 |
2.1.2 数学运算素养 |
2.2 相关理论 |
2.2.1 图式理论 |
2.2.2 变式教学理论与变易理论 |
2.2.3 简化条件法解题教学理论 |
2.2.4 元认知理论 |
2.3 研究综述 |
2.3.1 圆锥曲线高考题型探究与解题研究 |
2.3.2 圆锥曲线解题困难与障碍研究 |
2.3.3 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研究 |
2.3.4 高考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研究总结 |
第三章 高中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学生学习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 |
3.1.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 教师教学现状访谈调查与分析 |
3.2.1 访谈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2 访谈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调查研究的结论 |
第四章 近年高考圆锥曲线试题的整体分析 |
4.1 圆锥曲线试题总体分析 |
4.1.1 分值与题量分析 |
4.1.2 知识与能力分析 |
4.1.3 总体分析结果 |
4.2 圆锥曲线试题具体分析 |
4.2.1 定义与标准方程 |
4.2.2 几何量与几何性质 |
4.2.3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 |
4.2.4 具体分析结果 |
第五章 高中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策略研究——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 |
5.1 教学策略研究 |
5.1.1 激活旧知,明晰基本题型 |
5.1.2 简化题目,梳理解题思路 |
5.1.3 一题多法,加深基本方法 |
5.1.4 变式训练,完善知识结构 |
5.1.5 关注反思,提升思维品质 |
5.2 教学案例研究 |
5.2.1 题型一:定义与标准方程 |
5.2.2 题型二:几何量与几何性质(第二课时) |
5.2.3 题型三: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高中圆锥曲线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语言政策和规划学科的兴起 |
1.1.2 外语教育规划中的认同与冲突 |
1.1.3 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与高考英语 |
1.1.4 政务舆情回应的建设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舆情研究概况 |
2.2.1 舆情的概念内涵 |
2.2.2 基于引文空间分析的教育舆情研究概况 |
2.2.3 高考舆情研究 |
2.2.4 语言舆情研究 |
2.2.5 英文文献中关于公众意见的研究 |
2.3 舆情和政策的关系研究 |
2.3.1 舆情与政策结果的关系 |
2.3.2 舆情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
2.4 政策回应性研究 |
2.4.1 政策回应性的理论研究 |
2.4.2 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相关研究 |
2.5 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研究 |
2.5.1 新制度主义理论 |
2.5.2 话语制度主义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引言 |
3.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
3.2.1 关键概念定义 |
3.2.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
3.3 研究方法阐述 |
3.3.1 质性研究路径 |
3.3.2 研究方法 |
3.4 数据采集和处理 |
3.4.1 数据资源库 |
3.4.2 媒体数据采集 |
3.4.3 数据下载 |
3.4.4 数据处理 |
3.5 类目建构 |
3.6 研究伦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及制度语境 |
4.1 引言 |
4.2 英语科目地位变化 |
4.2.1 稳定上升时期(1978-2001 年) |
4.2.2 调整变化期(2002-2013) |
4.2.3 巩固发展期(2014-) |
4.3 高考英语命题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
4.3.1 命题依据的变化 |
4.3.2 高考英语统一和分省命题变化 |
4.3.3 高考英语听说测试政策的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 |
5.1 引言 |
5.2 舆情的报纸媒体特征 |
5.2.1 时空特征 |
5.2.2 媒体分布特征 |
5.2.3 新闻主题框架分析 |
5.2.4 报纸媒体舆情热点事件 |
5.3 舆情的社交媒体特征 |
5.3.1 北京高考改革热门微博 |
5.3.2 浙江加权赋分事件热门微博 |
5.4 舆情的学术期刊话语 |
5.4.1 《人民教育》关于第一次高考改革大讨论 |
5.4.2 《外国语》高考外语改革论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 |
6.1 引言 |
6.2 第一次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
6.2.1 改革前舆情 |
6.2.2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
6.2.3 政策回应性分析 |
6.2.4 回应结果分析 |
6.3 江苏新课程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
6.3.1 改革背景 |
6.3.2 舆情特征分析 |
6.3.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
6.3.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
6.3.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
6.4 北京高考综合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
6.4.1 改革背景 |
6.4.2 舆情特征分析 |
6.4.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
6.4.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
6.4.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
6.5 高考突发事件性舆情和政策回应 |
6.5.1 高考外语听力的政策回应性 |
6.5.2 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事件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启示与结论 |
7.1 引言 |
7.2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模式 |
7.3 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路径 |
7.3.1 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 |
7.3.2 合理运用舆情调查 |
7.3.3 发挥舆论环境建设的作用 |
7.4 研究总结 |
7.5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北京高考改革方案(2013)的热门微博 |
附录2 关于北京高考英语改革方案(2013 年)的话语提炼 |
(8)刍议教材在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 |
2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的要求 |
3 第一轮复习应用教材的一些较为有效的策略 |
3.1 关于基础知识的复习 |
3.2 关于教材中例题、习题的运用 |
3.2.1 将例习题“变化”,巩固“双基” |
3.2.2 将例习题“类化”,展现通性通法 |
3.2.3 将例习题解法“一般化”,培养思维的概括能力 |
3.2.4 将例习题“深化”,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
(9)数学高考复习效率问题的思考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考数学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
二、提高数学高考复习效率的具体策略 |
(一) 加强对基础的关注, 复习中回归课本 |
(二) 重视通性和方法的提炼 |
(三) 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 并展现出领悟意义 |
(四) 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 多动脑 |
(五) 梳理归纳知识, 形成知识网络 |
四、谈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论文参考文献)
- [1]潜心研究 准确把握 扎实备考——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策略[J]. 韦敏妍. 教学考试, 2021(29)
- [2]高中数学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研究[D]. 王艺.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实验研究 ——以“解三角形”二轮复习课为例[D]. 魏福雄.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综合高中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策略探析[J]. 陈洪宝.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2020(03)
- [5]高三学生解数学选择题思维过程的错误诊断与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某县一中为例[D]. 潘郑晗啸.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数学运算素养提升的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研究 ——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D]. 张欣艺.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D]. 刘新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8]刍议教材在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应用[J]. 孙安玉. 福建中学数学, 2019(11)
- [9]数学高考复习效率问题的思考及对策[J]. 徐武. 高考, 2019(20)
- [10]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数学基础复习目标的认识与思考[J]. 李广修.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