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商品食品卫生状况调查

湖南省商品食品卫生状况调查

一、湖南省市售食品卫生现状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吴宪[1](2021)在《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文中提出沙门氏菌作为食源性疾病病原体中最为危险、发病占比最高的一类致病菌,每年会造成大量食物中毒事件,这些事件在各自流行病学特征的基础上存在一些共性或规律,但是国内外针对其跨时间或跨地域的相关统计学研究较少。为打破小样本数据带来的统计局限性,了解我国大陆范围内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掌握食源性沙门氏菌的患病规律,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基于贝叶斯估计方法,利用文献挖掘(Literature mining)所得的数据,建立层次贝叶斯模型(Hierarchical Bayesian model),对我国市售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率进行可靠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市售食品的沙门氏菌平均污染率,2004-2018年为5.91%,在2.02%-8.29%范围内波动;市售食品中污染率最高的是肉与肉制品,污染率为8.45%;黑龙江省、上海市和四川省是食品沙门氏菌污染严重地区,食品污染率分别为12.05%、11.53%和10.68%;肠道沙门氏菌亚群Ⅰ,和既可感染人又可感染动物的沙门氏菌种群是主要的病原菌类型;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德尔卑沙门氏菌(Salmonella derby)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主要的食品污染菌种类型,食品污染率分别为22.10%、15.23%和12.54%。基于层次贝叶斯模型,利用发病率推算公式,估算我国2004-2018年沙门氏菌发病率和各省的沙门氏菌发病率,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发病率趋势。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发于春夏季节,冬季发病较少;食物中毒常发生在餐饮单位和农村宴席;肉与肉制品为主要的食物类型;我国2004-2018年的腹泻患者平均就诊率估计值为37.05%,腹泻患者肛拭标本中沙门氏菌检出率估计值为13.96%,沙门氏菌感染腹泻发生率估计值为86.87%。用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2019年和2020年的沙门氏菌年发病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分别为18284.75/10万和18431.93/10万。利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研究了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导致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有线性关系。利用省份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76965.83x+2778.96;利用年份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10120.61x+17150.41。综上,论文研究建立的层次贝叶斯模型,可对我国市售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率进行可靠统计,预测引起的发病趋势,确定污染率与发病率有线性关系。研究工作可拓展到其他食源致病菌污染率及发病率研究;也可作为卫生和市场监管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管理策略及有效监管技术手段。

张欢[2](2021)在《石家庄市售茶叶铅、镉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测定石家庄市售茶叶及浸出液中铅、镉元素含量并分析不同品种茶叶之间二者含量差异,评价市售茶叶质量安全状况;(2)探讨茶叶浸泡不同时间后铅、镉元素浸出规律及对应的浸出率;(3)利用目标危害系数(THQ)法评估茶叶中的铅、镉元素对人体的潜在健康风险。方法:采用湿法消解对待测样品进行前处理,运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中铅、镉元素含量。采用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风险评估模型,运用目标危害系数(THQ)对茶叶及浸出液中铅、镉元素对人体的潜在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1.本研究采用湿法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进行样品的前处理及铅、镉含量测定,评估了检测技术。结果表明该操作方法精密度高、准确性好。铅离子质量浓度在0-0.0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53ng/m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8.12%-102.07%;镉离子质量浓度在0-0.006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047ng/m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7.70%-99.65%。原子吸收仪测量铅镉元素时精密度较高,RSD范围为0.55%-2.70%。2.茶叶铅的含量为1.22-3.49mg/kg,镉的含量为0.09-0.20mg/kg,不同品种茶叶铅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71 mg/kg(花茶)、2.03 mg/kg(白茶)、2.11 mg/kg(绿茶)、1.76 mg/kg(红茶)、2.53 mg/kg(黑茶)和1.81 mg/kg(乌龙茶),镉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0.17 mg/kg(花茶)、0.16 mg/kg(白茶)、0.19 mg/kg(绿茶)、0.14 mg/kg(红茶)、0.16 mg/kg(黑茶)和0.13mg/kg(乌龙茶),不同品种茶叶铅、镉含量存在差异(H=30.162,P<0.05;H=22.93,P<0.05)。3.茶叶冲泡过程中铅、镉元素的浸出率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min时浸出率最高。随机选取36个茶叶样品进行冲泡,20min后测定浸出液中铅、镉含量。铅的含量范围为0.93-1.75 mg/kg,镉的含量范围为0.03-0.11mg/kg,铅元素的不同茶叶平均浸出率在56.45%-69.37%之间变化,镉的不同茶叶平均浸出率在34.03%-42.13%之间。铅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17 mg/kg(花茶)、1.34 mg/kg(白茶)、1.23 mg/kg(绿茶)、1.24 mg/kg(红茶)、1.50 mg/kg(黑茶)和1.10 mg/kg(乌龙茶);镉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0.06 mg/kg(花茶)、0.06 mg/kg(白茶)、0.08 mg/kg(绿茶)、0.05 mg/kg(红茶)、0.07 mg/kg(黑茶)和0.04 mg/kg(乌龙茶),不同品种茶叶浸出液中铅、镉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4.对人体通过饮茶途径摄入的铅、镉产生的健康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81个茶叶样本THQ(铅)的范围为0.045-0.129,THQ(镉)的范围为0.012-0.026,36份茶叶浸出液中THQ(铅)在0.034-0.065之间,THQ(镉)在0.003-0.014之间。结论:本研究所检市售茶叶及浸出液中铅、镉含量均符合我国限定标准,茶叶冲泡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铅、镉元素的浸出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min时达到最大值,二者浸出率较高,在冲泡过程中比较容易浸出。经计算茶叶及浸出液中铅、镉的THQ值均小于1,表明成人通过饮茶途径摄入的铅和镉不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健康影响。

金捷凯[3](2020)在《市售乌梢蛇基原鉴别与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调查全国范围内的乌梢蛇资源现状,掌握市售乌梢蛇的资源分布和养殖情况,明确乌梢蛇药材的主产区,为乌梢蛇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2.广泛收集市售乌梢蛇的正品及其混伪品,对乌梢蛇真伪进行系统性的鉴别,明确乌梢蛇的基原,为临床用药提供保障,亦为后续质量评价提供依据。3.以氨基酸、核苷类成分作为综合评价指标,比较不同产地、不同生理部位乌梢蛇含量的变化,优选优质的乌梢蛇药材,并明确其入药部位。方法:1.通过文献考证、全国主要药材市场和产地养殖户的走访调查,调查乌梢蛇的资源状况及其养殖情况。运用性状鉴定等方法,收集全国范围内的乌梢蛇样品及混伪品。2.采用性状鉴别法、微性状鉴别法、薄层鉴别法和DNA分子鉴别法等鉴别手段,对样品进行系统性的真伪鉴定,明确乌梢蛇基原及其混伪品种的信息。3.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产地、不同生理部位乌梢蛇样品中的氨基酸类成分和核苷类成分的含量。结果:1.乌梢蛇药材资源主要来自于四川、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四大产区。目前,乌梢蛇野生资源正在日益减少,仅有四川、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四省中的部分地区形成了小规模养殖。2.明确了乌梢蛇的基原,而其伪品主要集中于游蛇科之内,共7属12种。分别为黑线乌梢蛇、黑网乌梢蛇、灰鼠蛇、滑鼠蛇、赤链蛇、白链蛇、黑眉锦蛇、王锦蛇、玉斑锦蛇、赤链华游蛇、舟山眼镜蛇和翠青蛇。3.检测并比较不同产地、不同生理部位乌梢蛇样品中9种氨基酸类成分和8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发现不同产地间的乌梢蛇样品在总含量上差异不大,个别单一成分具有一定差异。不同生理部位乌梢蛇样品的核苷类成分具有显着性差异,总含量和单一成分蛇身均是最高的;氨基酸类成分的总含量无显着性差异,个别单一成分具有一定差异。结论:本文对全国范围内乌梢蛇的资源与养殖情况进行调查整理,详细阐述了乌梢蛇资源现状与养殖情况;通过性状鉴别法、微性状鉴别法、薄层鉴别法和DNA分子鉴别法等方法,明确了乌梢蛇基原并精准鉴别12种混伪品,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保障;不同产地乌梢蛇药材质量无显着性差异;乌梢蛇药材不同生理部位具显着性差异,蛇身核苷类成分远远大于蛇头、蛇尾,验证了乌梢蛇从古至今传承的炮制前处理方式,即去除乌梢蛇头部和尾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蔡圆圆[4](2020)在《浙江省温州市居民食物消费量及常见食品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掌握温州市居民膳食结构、食物消费量、常见食品中污染物含量(残留量),开展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和营养改善工作提供数据,为相关部门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1689户居民共5287人进行食物消费量调查,采用非连续性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为主,3天称重法为辅收集居民食物消费量数据。对来自温州市11个县(市、区)的845份大米样品、294份梭子蟹样品、330份蔬菜样品、212份畜肉样品、130份禽肉样品、70份鸡蛋样品分别进行元素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兽药(氧氟沙星、诺氟沙星、达氟沙星、恩诺沙星、恶喹酸、沙拉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二氟沙星、氟甲喹、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利巴韦林、金刚烷胺、沙丁胺醇、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特布他林)残留的检测。采用Epi Data2.0、Excel2010、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根据居民食物消费量调查结果对以上4类食物进行污染物膳食暴露风险评估。大米、梭子蟹中镉膳食风险评估采用占PTMI值百分比评价,蔬菜中农药、动物性食品中兽药采用日膳食暴露量(EDI)、食品安全指数(IFS)评价。结果:温州市居民谷薯类摄入量为394.8g/标准人.日,蔬菜类为273.4g/标准人.日,水果类为180.0g/标准人.日,畜、禽肉类为71.7g/标准人.日,水产品类为78.4g/标准人.日,蛋类为35.5g/标准人.日,大豆及坚果类为29.8g/标准人.日。温州市城区除水果摄入量和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剩余种类食物摄入量均大于城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水产品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参考摄入量要求,谷薯类、畜禽肉类、大豆及坚果类达到参考摄入量要求,蔬菜类、水果类、蛋类未达到参考摄入量要求。845份大米中镉含量平均值为0.076mg/kg,中位数为0.057mg/kg,检出率为94.44%,超标率为6.75%。各年大米镉含量监测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20份梭子蟹(整蟹)中镉含量平均值为1.72mg/kg,中位数为1.1mg/kg,含量最高值为10.1mg/kg,检出率为98.64%(217/220),超标率为70.45%(155/220);74份梭子蟹(分三部分检测)中蟹膏(黄)的镉含量、检出率、超标率均于其他两部分。330份蔬菜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出率为26.36%(87/330),超标率为0.91%(3/330),不同季节、不同种类蔬菜中农药检出率、超标率有差异,但仅不同种类蔬菜中农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被检测的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6种被检出,2种超标。禽畜肉、蛋中抗生素检出率分别为12.65%(21/166)、20.00%(14/70),禽肉、蛋中抗病毒药物检出率分别为4.00%(2/50)、12.00%(6/50),畜肉中兴奋剂检出率为0.79%(1/126),违禁药物克伦特罗检出。845份大米、220份梭子蟹中镉平均膳食暴露量占PTMI的百分比分别为26.40%、32.13%,提示人群平均健康风险较低。330份蔬菜食品安全指数平均值IFS=0.01<1,表明本研究的蔬菜由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带来的健康风险低。80份禽肉中抗生素、70份蛋中抗生素食品安全指数均值IFS=0.12、0.025<1,表明本研究的禽肉、蛋由抗生素残留带来的健康风险低。结论:温州市居民的膳食结构和食物消费量基本合理,除非主食类植物性食物摄入量未达到参考摄入量外,其余食物摄入量均达到参考摄入量。温州市常见几大类食品中主要污染物含量或残留结果不低,但超标不明显,主要是梭子蟹中的镉超标率较高。居民通过这几类食品膳食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较低,但应注意本研究外的食品和污染物的膳食暴露带来的健康风险。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开展居民膳食营养的健康教育,提倡合理膳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综合考虑经济产业发展、风俗、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采取进一步的风险管理措施,既保证产业良性发展,又保证公众身体健康。

解丽[5](2019)在《怒江漆油成分研究与现状调查及云南部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跟踪评价》文中指出[目的](1)本文采用索氏提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等手段系统研究了云南怒江不同品种漆树籽中油脂成分及市售食用漆油的成分,考察了不同制油工艺对漆树籽中油脂成分与市售食用漆油成分的影响。在掌握漆油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对怒江食用漆油进行调查,了解漆油食用现状及功效,为制定漆油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漆油综合开发利用与合理食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2)全面了解部分《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在云南省的执行情况及应用现状,评估标准指标或技术要求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有关标准制定部门推进标准的贯彻实施及标准修订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为制定漆油及其他食品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提供借鉴基础。[方法](1)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测定云南怒江不同品种漆树籽提取的油脂及市售食用漆油的成分与理化指标,分析评价漆树籽中油脂及市售食用漆油的营养价值。(2)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现场和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群人口学特征及漆油食用情况,通过医学体检获取调查对象的基础健康数据。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秩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全省16个州市中从事食品生产企业人员、食品监督监管人员、检验/检测人员、食品相关科研专家等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标准》的一般性评价、标准技术评价、意见和建议等信息。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白漆树籽油脂中总脂肪含量为(7.57±0.250)g/100g,黑漆树籽油脂中总脂肪含量为(11.60±0.1000)g/100g。白漆树籽油脂与黑漆树籽油脂中亚油酸、棕榈酸、油酸等5种脂肪酸含量最多,总量达到97%以上。白漆树籽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9.08%,黑漆树籽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3.45%。市售食用白漆油与市售食用黑漆油主要脂肪酸有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市售食用白漆油中含棕榈酸64.63%,市售食用黑漆油中含棕榈酸70.47%。市售食用白漆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6.98%,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2.21%,市售食用黑漆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8.70%,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0.63%。白漆树籽油脂中亚油酸含量为63.20%,黑漆树籽油脂中亚油酸含量为58.67%。市售食用白漆油中亚油酸含量为7.38%,市售食用黑漆油中亚油酸含量为1.25%。白漆树籽油脂与黑漆树籽油脂的酸值分别为2.6mg/g、2.5mg/g,均<3mg/g,过氧化值无明显差异。市售食用白漆油的碘值为31.2g/100g,明显低于市售食用黑漆油的53.2g/100g。市售食用白漆油的酸值为16.6mg/g>3mg/g。市售食用白漆油的皂化值高于市售食用黑漆油。市售食用白漆油与市售食用黑漆油中的污染物限量总砷、总铅含量及真菌毒素限量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2)共调查1260名怒江居民,其中男性845人(67.1%),女性415人(32.9%);调查对象年龄12~90岁,平均年龄40.6岁;调查人群中有食用漆油习惯者1139人(90.4%),日均食用量为0.099(0.033,0.143)g;不同民族的日均食用量有差别(P<0.05),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的人群食用量无差别。研究对象中绝大部分有食用漆油的习惯,食用10年以上的人群占93.6%。平均食用频率为0.25-0.75次/周。食用漆油的种类包括白漆油、黑漆油、混合漆油和其他漆油,食用白漆油802人(70.4%),食用黑漆油506人(44.4%),无食用漆油习惯者121人(9.6%);研究对象中少部分人不食用漆油的首要原因为过敏,其次为不喜欢。共有3.5%的研究对象食用漆油后出现过不适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其次为哮喘和喉头水肿,以及便秘、身体发热及颜面水肿。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及BMI同漆油食用量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腰围、收缩压与舒张压、坐月子时间、分娩后下地/工作时间同漆油食用量无相关关系。女性漆油食用量、身体脂肪率高于男性。职业是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腰臀比、BMI的影响因素。年龄是收缩压的影响因素。(3)《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跟踪评价中知晓率最高的《标准》是《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规范》(94.9%),最低的是《食品中展青霉素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27.5%)。知晓《标准》的调查对象对《葡萄烈酒标准》、《酸角糕标准》、《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规范》满意度、整体可操作性、内容合理性评价较高,对《昌宁红茶标准》、《食品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食品中富马酸二甲酯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食品中展青霉素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干制三七花标准》、《干制三七茎叶标准》满意度、整体可操作性、内容合理性评价均一般。[结论](1)漆树籽油脂品质、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与市售食用漆油有差别,漆树籽中油脂质量高于市售食用漆油,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市售食用漆油,可考虑改善加工工艺从而提高漆油的利用价值。(2)怒江居民漆油食用率较高,且研究对象普遍认为漆油可以促进产后恢复、增强免疫力和舒筋活血,尤以促进产后恢复为主。部分人群认为漆油还有消炎、去疲劳和通透全身的作用。但目前居民食用的漆油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建议居民食用漆籽皮、核分离后漆核提取的漆树种子油,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对人体健康有益。(3)《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和发布以后,有必要对从事食品监管、检验、生产加工等工作的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对社会公众加大宣传力度,使食品安全标准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针对不同的《标准》,调查对象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值得有关标准制定部门重视。(4)本研究掌握了怒江漆油的成分及人群食用现状,同时了解了云南省部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执行情况及应用现状,为制定漆油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魏军晓[6](2019)在《北京市售食品重金属含量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文中认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历来是国家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研究北京地区市售食品的重金属含量特征,对北京地区居民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采集了北京地区16个市辖区的13类市售食品(包括谷类、豆类、薯类和蛋类等)。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GF-AAS)、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F-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检测其中的Cd、Cr、Cu、Fe、Mn、Pb和Zn等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首次对北京地区市售食品重金属含量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采取“膳食消费量优先,兼顾样品重金属含量”的原则,选取大米、韭菜、苹果和绿豆进行重金属元素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同时,结合第五次中国总膳食研究的膳食结构数据,对北京地区市售食品中重金属进行了膳食暴露和安全风险评估。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除超标样品外,初加工样品的重金属含量要低于深加工样品的重金属含量;蔬菜类、水果类、饮料类、酒类、奶类等高水分样品的重金属含量明显低于谷类、豆类和调味品类的重金属含量。79小类样品中,巧克力、干辣椒和孜然处于警戒线等级,带鱼处于轻度污染等级,其余75类样品则处于安全等级;食品样的综合污染指数总平均值为0.118,表明当前北京地区市售食品重金属污染情况不明显,总体较为安全。(2)从地球化学角度来分析初级农产品(以大米为例)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效应。通过对比元素在地壳(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被称为克拉克值)、土壤、大米和人体血液之间的关系可知,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3)北京地区居民通过膳食途径的Cd、Cr、Cu、Fe、Mn、Pb和Zn日均摄入量分别约为12.26μg/d、153.17μg/d、1.90 mg/d、20.19 mg/d、7.12 mg/d、25.16μg/d和12.69mg/d。除Cr外,谷类和豆类是其余6种重金属元素的主要膳食来源。(4)上述7种重金属元素可能造成的目标危害系数THQ分别为0.18、0.76、0.77、0.43、0.76、0.10和0.63,其总目标危害系数TTHQ=3.64<10;Pb的致癌风险效应TCR为3.23×10-6,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依照目前的膳食结构,北京地区市售食品重金属的THQ和TCR均在可接受范围内,长期食用这些食品不会对研究区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损伤。

曹万平[7](2017)在《侗族民间美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侗族民间美术在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各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样式,有鼓楼、风雨桥、戏楼、飞山庙、萨坛等特色建筑,有堪称活化石的传统染织与服饰,有诙谐有趣、形式多样的民间雕塑,有土中见雅、寓意美好的民间绘画,有形式特别、种类丰富的民间手工艺。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美术门类最齐全、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对认识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侗族民间美术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视角出发,利用研读文献和田野调查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面貌、生成环境和当下形态,探讨了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造型手法和主要特征,并为传承和保护侗族民间美术提出看法。全文共分三大部分,以七章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阐明生成背景和侧重于形而下的样态分析;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主要侧重于形而上的思想观念发掘与归纳;第三部分为第七章,主要对传承与保护提出看法。第一章,介绍了侗族概况和侗族民间美术概况,并对民间美术概念作了界定。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源头是高庙文化并作了论证,以已有文物为依据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概况,以当前遗存状况为凭借从共时性角度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现状特点及南北差异。第二章,从自然条件和文化习俗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环境,提出侗族民间美术传统样式遗存丰富的原因是社会发展滞后,侗族民间美术独具特色的原因是文化习俗奇特。第三章,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四个类别阐述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当代形态,并对各类别下民间美术诸样式的历史记载和子类特征作了探讨。第四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一,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有资生、人本、求美、自由、共享、耐久。资生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观念上的共生世界,人本是以身度物的造物准则和价值追求,求美是建立在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自由是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共享是利人利己的快乐践行,耐久是经世致用的造物准绳。第五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二,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要造型手法有拟、渗、臆、比、创、拿、承。拟是率意的取象,渗是想象的联系,臆是心灵的流露,比是多意的象征,创是心物的统一,拿是民族之间相互借鉴,承是对传统的庚续。第六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三,首先对侗族民间美术四个类别的特征进行了概括,然后对侗族民间美术的共性特征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特征有多重表现:文化脉络上,远古的高庙文化基因仍然有迹可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随处可见。思辩特征上,粗略混沌的思维,万物有灵的逻辑若隐若现。精神内涵上,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自强不息的求生精神、和谐共生的处世之道四处洋溢。风格特点上,侗族民间美术风格丰富多样,其中以疏野、豪放、奇僻特点尤为突出,疏野是朴拙天然的表现,豪放是旷达不羁的气度,奇僻是集体表象的物化。社会特征上,侗族民间美术表现为农耕典型的“场”,稻作文化的“诗”,发展滞后的“果”,侗族民间美术折射出物质生活贫乏而精神生活富足的社会特点。第七章,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讨论,认为当前侗族民间美术保护现状总体上表现为喜中存忧,喜在政府重视民间努力,保护和恢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忧在这些保护行动多以发展旅游经济为驱动,未免出现文化保护为经济开发让位现象。认为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应用的主要场域和生存土壤,主张风俗的赓续是民间艺术生存的关键,提出保护民间美术的关键是保护民俗活动。侗族民间美术之所以独具民族个性,缘于生发于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环境闭塞使风俗习惯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和发展滞后性,这是侗族民间美术较好地涵养古代文化基因和民族文化历史样式的原因。侗族民间美术的特点既是侗族文化和民族个性影响的特点,也是侗族社会发展滞后于时代形成的文化落差特点。

刘秀兰[8](2012)在《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食品安全问题却层出不穷,各国政府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会随着食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随着新物质和新技术的涌现而不断地复杂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发达国家采取了各种监管的措施,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值得我国借鉴。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目的:定量分析和评估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状况;提出完善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建议,提升餐饮环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制度比较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实证调研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对我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历史进行描述,对国内外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对比,对湖南省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进行实证分析,从监管主体、监管客体、监管措施等多维度入手,提出完善我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体系建议。结果:湖南省餐饮环节的原材料存在一定的风险,成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现象严重,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缺乏,总体来说,湖南省餐饮食品卫生状况有待提高,小吃店、小型餐饮店食品安全隐患较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待加强。结论:湖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隐患较多,监管机制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从监管主体、法律体系、监管手段与监管环境等几方面进行完善。创新点:(1)首次专门针对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进行系统的研究;(2)首次对湖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现状进行实证分析。

王军华,张见伟,曹朝辉,余少华[9](2003)在《湖南省市售食品卫生现状调查》文中认为通过对湖南省市售食品的检测 ,共检测 2 98种食品 ,合格 2 74种 ,合格率为 91.9%。同时 ,暴露了部分食品添加违禁成分的问题 ,应引起卫生监督部门的注意

黄旭东[10](2020)在《(闽产)南星的资源调查及品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本草考证,明确天南星的基原、产地、采收时间及加工方法等,为天南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本草依据;(2)通过资源调查明确天南星基原、市场流通现状、资源分布等;(3)通过定性和定量评价,明确天南星的鉴别方法、质量现状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本草考证:对历代本草及部分地方志中有关天南星名称、基原、产地及加工方式的记载进行梳理和总结;(2)资源调查:文献调查,市场调查,野外实地调查;(3)品质评价:对天南星进行外观性状研究、薄层色谱及HPLC指纹图谱等定性评价;用药典法测定其水分、灰分、浸出物及总黄酮的含量;用HPLC法测定其中的夏佛塔苷及异夏佛塔苷的含量,并在含量测定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天南星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本草考证:天南星以“虎掌”之名首次出现于《神农本草经》,“天南星”之名首载于《本草拾遗》,别名多;天南星的用药基原较复杂,主流品种有天南星属的异叶天南星、天南星,半夏属的虎掌及同科属其他植物(常作为地方替用品使用);天南星产地分布广,由北自南均有,无明确道地产区;天南星古今采收加工方式存在差异;福建地方志有天南星的相关记载。(2)资源调查:市售天南星流通品种混乱,主要有两类,一是以云贵川为主产区的天南星属的天南星及异叶天南星为主的野生资源,二是以半夏属虎掌为来源的栽培品种,主产于山东、河南等地;福建地区野生南星为天南星和异叶天南星,分布较广,闽西北地区资源十分丰富,常生长于较阴凉的山路边及林缘。(3)质量评价:1)不同产地天南星质量差别较大,四川的质量最好,福建次之;福建省内比较,浦城等闽北地区质量最好;2)不同品种质量比较,天南星最优、异叶天南星次之,东北天南星最差;3)不同采收时间下质量存在差异:异叶天南星最佳采收时间(6月)要早于天南星(8月);结论:天南星用药历史悠久,无明确道地产区,基原较多,主流品种古今基本一致,但虎掌等能否作为南星药用有待进一步确认研究;福建地区天南星资源均为药典规定的天南星属植物,资源丰富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湖南省市售食品卫生现状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市售食品卫生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食源性疾病及致病菌概述
        1.1.1 食源性疾病及致病菌的危害
        1.1.2 沙门氏菌概况
        1.1.3 沙门氏菌致病性及危害
    1.2 沙门氏菌污染食物情况概述
        1.2.1 沙门氏菌特定地区污染率
        1.2.2 沙门氏菌特定食品污染率
    1.3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情况概述
        1.3.1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情况
        1.3.2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数据监控
        1.3.3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治疗及其耐药性
    1.4 食源性疾病统计学分析方法
        1.4.1 病原体污染率或发病率估计方法
        1.4.2 病原体污染率与发病率相关性判断方法
        1.4.3 病原体未来发病趋势的预测方法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1.5.1 本文的研究目及意义
        1.5.2 本文研究内容
2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层次贝叶斯理论与计算方法
        2.2.2 Logit函数
        2.2.3 Win BUGS软件
        2.2.4 文献检索与选择标准
        2.2.5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模型建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结果
        2.3.2 模型建立及敛散性分析
        2.3.3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结果
        2.3.4 模型可靠性验证
        2.3.5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引起的发病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沙门氏菌发病率计算方法
        3.2.2 数据来源
        3.2.3 文献检索与筛选标准
        3.2.4 灰色预测理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食物中毒检索结果
        3.3.2 沙门氏菌发病率各指标计算结果
        3.3.3 中国大陆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的发病率估算结果
        3.3.4 灰色预测模型构建及预测结果
        3.3.5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和导致发病率的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相关系数
        4.2.2 回归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省份维度的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关系
        4.3.2 年份维度的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关系
        4.3.3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石家庄市售茶叶铅、镉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茶叶中铅镉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市售乌梢蛇基原鉴别与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乌梢蛇本草考证
    1 名称考证
    2 性状考证
    3 产地变化
    4 小结
第二章 乌梢蛇资源调查研究
    1 乌梢蛇资源调查思路和方法
    2 乌梢蛇资源调查路线
    3 资源现状及样品收集情况
    4 小结
第三章 乌梢蛇及其混伪品的系统鉴别研究
    第一节 乌梢蛇及其混伪品性状鉴别研究
        1 样品与实验器材
        1.1 样品鉴定情况
        1.2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乌梢蛇正品性状鉴别
        3.1 黄乌梢蛇性状鉴别
        3.2 黑乌梢(四川产乌梢蛇)性状鉴别
        3.3 青乌梢性状鉴别
        4 乌梢蛇伪品性状鉴别
        4.1 黑网乌梢蛇性状鉴别
        4.2 黑线乌梢蛇性状鉴别
        4.3 灰鼠蛇性状鉴别
        4.4 滑鼠蛇性状鉴别
        4.5 舟山眼镜蛇性状鉴别
        4.6 赤链华游蛇性状鉴别
        4.7 赤链蛇性状鉴别
        4.8 白链蛇性状鉴别
        4.9 翠青蛇性状鉴别
        4.10 黑眉锦蛇性状鉴别
        4.11 王锦蛇性状鉴别
        4.12 玉斑锦蛇性状鉴别
        5 小结
    第二节 乌梢蛇及其混伪品微性状鉴别研究
        1 仪器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
        2.1 预实验
        2.2 微性状鉴别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预实验结果
        3.2 乌梢蛇正品微性状鉴别实验结果
        3.2.1 黄乌梢蛇(湖南产)微性状特征
        3.2.2 黑乌梢蛇(四川产)微性状特征
        3.3 乌梢蛇伪品微性状鉴别实验结果
        3.3.1 灰鼠蛇微性状特征
        3.3.2 滑鼠蛇微性状特征
        3.3.3 赤链华游蛇微性状特征
        3.3.4 白链蛇微性状特征
        3.3.5 舟山眼镜蛇微性状特征
        4 小结
    第三节 乌梢蛇及其混伪品薄层鉴别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及材料
        2 方法
        3 薄层鉴别实验结果
        4 讨论
        4.1 实验条件考察
        4.2 薄层结果
        5 小结
    第四节 乌梢蛇及其混伪品DNA分子鉴别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前处理
        2.2 试剂盒法提取总DNA
        2.3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制备及核酸检测
        2.4 PCR扩增
        2.5 DNA测序实验
        2.5.1 序列拼接,比对及序列特点分析
        2.5.2 乌梢蛇与其混伪品的NJ系统树分析
        3 讨论
        3.1 DNA提取
        3.2 PCR扩增
        3.3 DNA测序结果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乌梢蛇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节 不同产地及不同生理部位乌梢蛇8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实验结果
        2.1 样品预处理
        2.2 色谱条件
        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2.4 供试品溶液制备
        2.5 线性关系考察
        2.6 精密度实验
        2.7 重复性实验
        2.8 稳定性实验
        2.9 加样回收率实验
        2.10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不同产地乌梢蛇8种核苷类成分含量数据分析
        3.2 不同产地乌梢蛇8种核苷类成分含量比较结果
        3.3 不同生理部位乌梢蛇8种核苷类成分含量数据分析
        3.4 不同生理部位乌梢蛇8种核苷类成分含量比较结果
        3.5 乌梢蛇48批样品8种核苷类成分总含量比较
        3.5.1 不同产地乌梢蛇样品8种核苷类成分总含量比较结果
        3.5.2 不同生理部位乌梢蛇样品8种核苷类成分总含量比较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不同产地及不同生理部位乌梢蛇9种氨基酸含量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实验结果
        2.1 样品预处理
        2.2 色谱条件
        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2.4 供试品溶液制备
        2.5 线性关系考察
        2.6 精密度实验
        2.7 重复性实验
        2.8 稳定性实验
        2.9 加样回收率实验
        2.10 样品含量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产地乌梢蛇样品9种氨基酸含量数据分析
        3.2 不同产地乌梢蛇样品9种氨基酸含量比较结果
        3.3 不同生理部位9种氨基酸含量数据分析
        3.4 不同生理部位9种氨基酸含量比较结果
        3.5 乌梢蛇48批样品9种氨基酸总含量比较结果
        3.5.1 不同产地乌梢蛇样品9种氨基酸总含量比较结果
        3.5.2 不同生理部位乌梢蛇样品9种氨基酸总含量比较结果
        4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1.1 基本上查清了全国乌梢蛇药材资源现状
        1.2 采用多种鉴别相结合的系统鉴别法可有效鉴别乌梢蛇药材的真伪
        1.3 建立了乌梢蛇质量评价研究方法
    2 展望
    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乌梢蛇的现代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浙江省温州市居民食物消费量及常见食品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2 对象与方法
    2.1 食物消费量调查样本量估计
    2.2 调查对象
    2.3 常见食品来源
    2.4 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
    2.6 膳食风险评估方法
3 结果
    3.1 膳食结构与食物消费量
        3.1.1 总体情况
        3.1.2 与浙江省城市居民、全国平均食物摄入量比较
        3.1.3 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参考摄入量比较
    3.2 常见食品中污染物检测结果
        3.2.1 大米中元素镉含量检测结果
        3.2.2 梭子蟹中元素镉含量检测结果
        3.2.3 蔬菜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含量检测结果
        3.2.4 禽畜肉、蛋中兽药含量检测结果
    3.3 常见食品中污染物膳食风险评估
        3.3.1 大米中镉的膳食风险评估
        3.3.2 梭子蟹中镉的膳食风险评估
        3.3.3 蔬菜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膳食风险评估
        3.3.4 禽畜肉、蛋中兽药的膳食风险评估
4 讨论
    4.1 温州市居民膳食结构及食物消费量特征及可能原因分析
    4.2 温州市常见食品中污染物特征及膳食风险评估分析
    4.3 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5)怒江漆油成分研究与现状调查及云南部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跟踪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漆树资源概述
    1.2 漆籽资源研究现状
        1.2.1 漆籽简介
        1.2.2 漆蜡
        1.2.3 漆油
        1.2.4 油脂提取与分析
    1.3 云南省内漆树资源概况
    1.4 食品安全标准重要性
    1.5 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现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
2 怒江漆油成分研究与现状调查
    2.1 引言
    2.2 怒江漆籽油及市售食用漆油营养成分测定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3.1 漆树籽中油脂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2.2.3.2 市售食用漆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2.2.3.3 漆树籽中油脂的质量指标结果与分析
        2.2.3.4 市售食用漆油理化指标结果与分析
        2.2.4 小结
    2.3 怒江漆油食用现状及功效调查
        2.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2 结果
        2.3.2.1 调查对象人口学信息
        2.3.2.2 漆油的食用现状
        2.3.2.3 特殊人群漆油食用情况及作用
        2.3.2.4 漆油的作用及知晓途径
        2.3.2.5 漆油食用量同慢性病指标的关系
        2.3.3 讨论
        2.3.3.1 怒江居民食用漆油现状
        2.3.3.2 漆油功效调查
        2.3.3.3 漆油食用量同慢性病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3.3.4 慢性病指标的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2.4 小结及建议
3 云南部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跟踪评价
    3.1 引言
    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3 结果
        3.3.1 九项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知晓率比较
        3.3.2 《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葡萄烈酒》(DBS 53/011-2013)跟踪评价
        3.3.3 《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昌宁红茶》(DBS 53/012-2013)跟踪评价
        3.3.4 《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酸角糕》(DBS 53/013-2013)跟踪评价
        3.3.5 《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DBS 53/014-2013)跟踪评价
        3.3.6 《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中富马酸二甲酯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DBS 53/015-2013)跟踪评价
        3.3.7 《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中展青霉素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DBS 53/016-2013)跟踪评价
        3.3.8 《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干制三七花》(DBS53 /023-2017)、《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干制三七茎叶》(DBS 53/024-2017)跟踪评价
        3.3.9 《云南省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规范》(DBS53 /026-2017)跟踪评价
    3.4 讨论
    3.5 小结及建议
4 结论
5 创新点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北京市售食品重金属含量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定义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食品重金属含量检测
        1.3.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1.4 科学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点
    1.7 论文完成工作量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1 采样地点
    2.2 食物消费数据
    2.3 样品分类
    2.4 样品预处理与分析
        2.4.1 试剂与仪器
        2.4.1.1 试剂
        2.4.1.2 仪器
        2.4.2 试剂配制
        2.4.2.1 2%HNO_3 的配制
        2.4.2.2 基体改进剂的配制
        2.4.2.3 Cd、Cr、Pb混合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2.4.2.4 Ni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2.4.2.5 Cu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2.4.2.6 Ca、K、Mg、Na混合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2.4.2.7 多元素混合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2.4.3 样品消化
        2.4.4 仪器分析
        2.4.4.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
        2.4.4.2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GF-AAS)
        2.4.4.3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F-AAS)
        2.4.5 质量控制
        2.4.5.1 膳食结构数据来源
        2.4.5.2 实验用器皿
        2.4.5.3 试样制备
        2.4.5.4 质控方式
    2.5 数据处理方法
    2.6 食品中污染元素的选取依据及其评价方法
        2.6.1 食品中重金属元素检测的选取依据
        2.6.2 食品重金属含量及超标率的计算方法
        2.6.3 食品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2.7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2.7.1 膳食暴露评估方法
        2.7.2 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2.7.2.1 非致癌风险暴露评估方法
        2.7.2.2 致癌风险暴露评估方法
3 北京地区市售食品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
    3.1 食品中重金属含量与超标情况
        3.1.1 食品中重金属含量情况
        3.1.2 食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情况
        3.1.3 食品中重金属污染情况
    3.2 食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
        3.2.1 谷类食品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
        3.2.2 蔬菜类食品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
        3.2.3 水果类食品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
        3.2.4 豆类与干果类食品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
    3.3 初级农产品重金属含量的环境地球化学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北京市居民膳食结构变化浅析
    4.1 1982 -2017 年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
    4.2 2004 -2017 年北京地区居民膳食结构变化
5 北京市居民重金属膳食摄入风险评价
    5.1 危害识别和危害特征描述
    5.2 膳食暴露评估
    5.3 安全风险评估
        5.3.1 非致癌风险评估
        5.3.2 致癌风险评估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7 存在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
8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侗族民间美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一、选题源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前期准备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的创新之处
第1章 侗族及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第一节 侗族概况
        一、分布概况: 偏远而自由的三省交界
        二、历史概况: 王化缓慢的边缘性历程
    第二节 民间美术概念界定
    第三节 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一、探本溯源:高庙文化源远流长
        二、历史寻踪:悠久而零散的记忆
        三、当今遗存:南丰北寡参差不齐
第2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
        二、相对滞后的社会发展
    第二节 风俗与文化环境
        一、古老的风土人情
        二、奇特的文化习俗
        三、强大的文化引力
第3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形态
    第一节 建筑
        一、侗寨: 侗族民间美术场域
        二、鼓楼: 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三、花桥: 沟壑与心灵的桥梁
        四、寨门: 防卫到象征的转变
        五、民居、粮仓与禾晾
        六、庙坛
        七、戏楼
        八、凉亭
        九、古井和井亭
        十、石料路桥、保寨林等
    第二节 雕塑
        一、建筑装饰雕塑
        二、家具装饰雕塑
        三、宗教雕塑
        四、食材雕塑
        五、工艺品雕塑
    第三节 绘画
        一、建筑装饰绘画
        二、年画
        三、宗教绘画
        四、农民画
    第四节 工艺美术
        一、侗族染织与服饰
        二、侗族器具工艺
第4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
    第一节 中国民间美术的共通主题
    第二节 侗族民间美术的典型主题
        一、资生-万物有灵的共生世界
        二、人本-以身度物的价值追求
        三、求美-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
        四、自由-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
        五、共享-利人利己的快乐分享
        六、耐久-经世致用的造物主张
第5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
    第一节 拟-率意的取象
    第二节 渗-想象的联系
    第三节 臆-心灵的流露
    第四节 比-多义的象征
    第五节 创-心物的统一
    第六节 拿-相互的借鉴
    第七节 承-传统的庚续
第6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特征
    第一节 分类形式特征
        一、侗族建筑特征
        二、侗族雕塑特点
        三、侗族绘画特点
        四、染织服饰特征(工艺特征之一)
        五、器具工艺特征(工艺特征之二)
    第二节 文化内涵特征
        一、文化基因的传承
        二、粗略混沌的思维
        三、万物有灵的逻辑
        四、知足常乐的境界
        五、和谐共生的希望
        六、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节 艺术风格特征
        一、疏野-天然朴拙的表现
        二、豪放-旷达不羁的气度
        三、奇僻-集体表象的物化
    第四节 社会历史特征
        一、农耕典型的“场”
        二、稻作文化的“诗”
        三、发展滞后的“果”
第7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保护价值: 文化多样性的典型
        一、侗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性
        二、手艺的人文价值不容忽视
    第二节 保护现状: 探索实践喜中存忧
        一、喜: 政府重视民间积极
        二、忧: 急功近利低质同化
    第三节 保护建议: 保护促进民俗活动
        一、保护需要系统性考量
        二、民间美术的生存动力
        三、保护和促进民俗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完成的田野调查
    二、田野调查工作剪影
    三、图例目录
    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业绩
后记

(8)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我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机制的研究
        1.3.2 国外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机制的研究
        1.3.3 关于完善我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2.1 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概念界定
        2.1.1 餐饮服务
        2.1.2 食品安全
    2.2 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理论
        2.2.1 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学理论基础
        2.2.2 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良好操作规范理论
        2.2.4 全程控制理论
        2.2.5 风险分析理论
        2.2.6 HACCP体系理论
        2.2.7 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理论(Food Safety stake holders)
第三章 国内外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3.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演变
    3.2 我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演变
    3.3 我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3.3.1 我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主体
        3.3.2 我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手段
        3.3.3 我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
    3.4 美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
        3.4.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
        3.4.2 美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
    3.5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3.6 美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制度
        3.6.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3.6.2 美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3.7 美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借鉴意义
        3.7.1 明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能
        3.7.2 完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3.7.3 建立风险管理为基础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
        3.7.4 进一步完善我国餐饮服务分类分级管理体系
第四章 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现状分析与评估
    4.1 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4.1.1 湖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主体
        4.1.2 湖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4.1.3 湖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测机构
        4.1.4 湖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
    4.2 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相关样品检测结果分析
        4.2.1 相关研究回顾
        4.2.2 样本选取及抽样方法
        4.2.3 样品检测结果分析
        4.2.4 样品检测结果讨论
    4.3 湖南省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调查研究
        4.3.1 相关研究回顾
        4.3.2 调查对象与方法
        4.3.3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调查结果分析
        4.3.4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调查结果讨论
    4.4 湖南省餐饮服务行业量化分级现状的调查
        4.4.1 餐饮服务量化分级制度概述
        4.4.2 相关研究回顾
        4.4.3 调查对象与方法
        4.4.4 餐饮服务量化分级调查结果分析
        4.4.5 餐饮服务量化分级调查结果讨论
    4.5 湖南省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4.5.1 相关研究回顾
        4.5.2 数据来源
        4.5.3 食物中毒基本情况分析
        4.5.4 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分析
        4.5.5 食物中毒情况讨论
    4.6 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现状总体量化评估
        4.6.1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4.6.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赋值
        4.6.3 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4.6.4 评价模型检验
        4.6.5 评价结果讨论
第五章 完善我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建议
    5.1 明确监管主体,并配套相应的支撑
    5.2 健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标准
    5.3 完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具体制度,不断探索监管手段
    5.4 打造良好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环境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件1 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进展综述
附件2 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调查表
附件3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关键指标监督检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闽产)南星的资源调查及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本草考证
    1 名称考证
        1.1 唐代以前及唐宋时期的名称考证
        1.2 明清时期的名称考证
        1.3 民国及近现代的名称梳理
    2 基原考证
        2.1 唐宋时期基原考证
        2.2 明清时期基原考
        2.3 民国及近现代天南星基原考
    3 产地考证
        3.1 唐宋时期产地考证
        3.2 明清时期产地考证
        3.3 民国及近现代
        3.4 福建省地方志产地考证
    4 采收加工考证
    5 小结及讨论
        5.1 名称考证
        5.2 基原考证
        5.3 产地考证
        5.4 采收加工考证
第二章 闽产南星的资源调查
    1 调查方法及范围
        1.1 文献调研
        1.2 野外调查
        1.2.1 仪器与工具
        1.2.2 调查方法及范围
        1.2.3 样品加工方法
        1.3 市场调查
    2 调查结果
        2.1 文献调研
        2.2 野外调查
        2.2.1 闽产南星的地理分布及资源状况
        2.2.2 福建省天南星植物形态观察
        2.2.3 福建省天南星的生境及物候期变化
        2.3 市场调查
    3 小结及讨论
        3.1 文献调查
        3.2 野外调查
        3.3 市场调查
第三章 天南星的定性研究
    1 仪器、试剂与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实验材料
    2 方法
        2.1 性状研究
        2.2 薄层色谱研究
        2.3 HPLC指纹图谱研究
        2.3.1 方法学建立
        2.3.2 参照峰的选择
        2.3.3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
        3.1 性状研究
        3.1.1 不同月份野生样品性状评价
        3.1.2 市售样品性状评价
        3.2 薄层研究
        3.2.1 不同基原天南星及其混淆品薄层鉴别
        3.2.2 不同产地天南星样品薄层鉴别
        3.2.3 市售天南星样品鉴别
        3.3 HPLC指纹图谱研究
        3.3.1 天南星指纹图谱的建立
        3.3.2 天南星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3.3.3 部分共有峰的归属
        3.3.4 指纹图谱专属性分析
    4 小结及讨论
        4.1 性状研究
        4.2 薄层色谱研究
        4.3 HPLC指纹图谱研究
第四章 天南星的定量研究
    1 仪器、试剂与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实验材料
    2 方法
        2.1 水分测定
        2.2 总灰分测定
        2.3 醇浸出物测定
        2.4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2.5 夏佛塔苷及异夏佛塔苷的含量测定
        2.5.1 色谱条件
        2.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4 测定方法
        2.5.5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
        3.1 水分测定结果
        3.2 灰分测定结果
        3.3 醇浸出物测定结果
        3.4 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3.5 夏佛塔苷及异夏佛塔苷含量测定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多指标综合评价天南星质量
    1 建立样品数据库
    2 主成分分析
        2.1 相关性分析
        2.2 主成分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分析
        2.3 建立模型
        2.4 聚类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产地天南星质量评价
        3.2 不同采收时间天南星质量比较
    4 小结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品质评价
        3.1 定性研究
        3.2 定量研究
    4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湖南省市售食品卫生现状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D]. 吴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石家庄市售茶叶铅、镉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估[D]. 张欢.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市售乌梢蛇基原鉴别与质量评价研究[D]. 金捷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浙江省温州市居民食物消费量及常见食品健康风险评估研究[D]. 蔡圆圆.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怒江漆油成分研究与现状调查及云南部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跟踪评价[D]. 解丽.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北京市售食品重金属含量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D]. 魏军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侗族民间美术研究[D]. 曹万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3)
  • [8]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研究[D]. 刘秀兰. 中南大学, 2012(03)
  • [9]湖南省市售食品卫生现状调查[J]. 王军华,张见伟,曹朝辉,余少华. 实用预防医学, 2003(06)
  • [10](闽产)南星的资源调查及品质评价[D]. 黄旭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湖南省商品食品卫生状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