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WTO东风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出口

借WTO东风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出口

一、借WTO东风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论文文献综述)

孔大鹏[1](2020)在《美国区域合作中的数字贸易规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经济直接带动了数字贸易的繁荣。数字贸易成为21世纪贸易核心议题,成为国际贸易规则重构和竞争的焦点。当前,多边贸易规则不能适应,甚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贸易发展,从发达国家来看尤为如此。在全球贸易体系重构期和“再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数字贸易如何发展、规则如何重构、治理格局如何演变,这些问题亟需审慎思考。多年来,数字贸易强国美国把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其数字贸易规则的“载体”,并推动数字贸易规则“美式模板”逐步走向成熟,其高标准主张对发展中国家构成重大挑战。本文以美国数字贸易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美国数字贸易发展历程,特别是美国推进的一系列双边自贸区及超大型自贸区谈判中数字贸易规则演变,力求从更大时间维度透视其推进谈判的努力,试图发现美国推进数字贸易规则的战略动因及发展趋势。本文认为,由于通过数字贸易可以获得显着收益,美国有动力在区域合作中打开数字贸易市场,但美国的真正目的是迫使谈判方接受美式数字贸易规则,通过“有顺序的谈判”形成增强贸易集团,增加其推动数字贸易规则的杠杆作用和谈判筹码,并通过“美式模板”的持续输出影响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最终实现“美式数字贸易规则多边化”,进而夺得数字贸易制度性霸权。毫无疑问,尽管全球主要经济体对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框架尚未达成一致,但数字贸易既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全球化实现路径之一,其多边化方向与全球化一致。当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在数字贸易壁垒上的分歧是数字贸易规则多边化的主要障碍之一,这种障碍由“数字鸿沟”和发展阶段差异决定,也会随着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的崛起逐步减少,关键问题是各方如何围绕彼此诉求进行谈判并达成妥协。从这个意义上讲,WTO在数字贸易全球治理上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作为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有必要承担起在多边框架下推进数字贸易谈判的义务,在全球数字贸易规则“碎片化”背景中引领相关议题制定,在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包容的全球数字贸易治理体系中赢得主动权。

王照地[2](2015)在《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成为世界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极。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承接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出口型经济。但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使我国经济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生不同程度的衰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首选途径。而这一变化也使得发达国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和投资目标,为我国的产业转移和承接带来机遇和挑战。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开始逐渐制约经济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而经济结构失衡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产业结构的失衡。在我国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研究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的发展和法制保障意义重大。一方面,国内外学者围绕着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的理论、类型、效应、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国内民族自治地方产业承接的相关研究还不是很多,也不够详细和全面。本文尝试从产业转移承接力的角度入手,深入思考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问题,通过对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和路径选择进行分析,结合实证研究,为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对策建议和法制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对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加强民族自治地方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促进民族自治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实力,缩小我国地区差距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等。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承接产业转移是指由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主导的,承接其他国家或地区转出的涵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某一或全部环节,以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系列行为。产业转移承接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面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业转移时,政府、企业和社会所具有的凝聚产业的吸引力、准确选择产业的鉴别力、顺利接纳产业的支撑力和融合提升产业的发展力,并进而优化提高本地产业结构和水平的综合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的形式向较高级的形式的转换过程。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结构的改善,二是产业素质和效率的提高。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式来看,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产业结构在不同产业间发生变化,二是产业结构在同一产业内进行优化升级。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内在原理。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备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适应性等方面的特征,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需求结构、资源供给结构、科学技术水平、制度安排和国际贸易等。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内涵主要包括凝聚产业的吸引力、准确选择产业的鉴别力、顺利接纳产业的支撑力和融合提升产业的发展力,每一种能力的大小、强弱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在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的过程中,对产业转移承接方而言,一方面,通过对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断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鉴别力、支撑力和发展力,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带来要素积累、技术进步、关联带动等效应,有利于产业规模的增大、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等,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分析。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具有特殊性,其既具有劳动力、能源、矿产资源等优势的同时,又具有工业化水平不高、政府考核机制不健全、区域发展战略双重阻碍、环境的脆弱性、人才因素的制约等劣势;其面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全球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等机遇的同时,又面临着来自其他地区竞争、保护生态环境、经验不足等方面的挑战。民族自治地方在选择承接产业时,既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选择与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产业,还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平衡,不承接落后淘汰产业和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应当从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技术进步、推进民族自治地方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区域协调发展、注重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选择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路径。宁夏作为我国民族自治区之一,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具有民族自治地方的一般性和代表性。自然资源基础方面,宁夏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等。社会经济基础方面,宁夏经济增长较快,居民生活改善较大;产业体系逐渐协调,新型工业发展较快;加大城市化力度,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对外贸易日益深入。宁夏承接产业转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经济发展水平与东中部地区省市比较相对落后。宁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竞争力较弱、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等。宁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启示:遵守产业梯度原则,选择高梯度产业;适当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坚持科技领先,勇于承接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坚持节能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宁夏的产业承接研究在民族自治地方中具有代表性。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民族自治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非常明确,即通过承接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推进民族自治地方新型工业发展,扩大内外开放,突出发展重点产业,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包括:改善民族自治地方的基础条件,如改善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加强社会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如制定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规划、转换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职能、高效配置各种资源、完善市场服务体系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如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对外开放,制定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开放政策;推进民族自治地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其他措施,如以产业集群为承接纽带、加强区域之间对口合作、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现代经济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又要靠法治来规范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而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是先实现“法制”,即有法可依。民族自治地方已经初步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制体系,但还不完备,需要不断加强其法制建设。在不断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体系的前提下,要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自治权法律制度、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完善民族自治地方三大产业法律制度,还要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其他相关法律制度。

石敬韬[3](2013)在《进口替代引资战略背景的中国汽车内资企业发展与出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选择了一条“以市场换资金,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道路。1983年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成立,开启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合资历程。在过去三十年的合资历程中,外资的引入极大的影响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演变,对提升中国汽车制造能力、改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以及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中国汽车内资企业的发展。在进口替代引资战略背景下,一批土生土长的中国汽车内资企业在日益开放的市场中,正在以其独特的制度成本优势,间接通过中外合资企业引进技术的扩散和溢出,以极强的生命力、低成本、短周期地在中国市场上发展起来。然而,作为“以市场换技术”的主体—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却被处于绝对强势地位的跨国公司牢牢的控制核心技术,在国际汽车生产垂直分工体系下,合资企业难以摆脱汽车加工厂和跨国公司制造基地的角色,面临着核心技术空心化的困境。随着第一轮汽车合资期限的到期,中外双方开始了新一轮的续约,中国汽车合资格局也出现了一些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产业政策方面,政策重点由合资合作转向自主品牌、自主创新以及新能源汽车;在市场竞争方面,内资企业与合资企业已由“错位经营”转向正面竞争;在企业战略方面,由国内市场转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在企业创新路径上,也正在由“以市场换技术”转向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日益开放市场环境、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资企业究竟应该沿着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主导者和中国汽车强国的领路人,这是关乎中国汽车产业安全和每个内资汽车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对进口替代引资战略下中国汽车内资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归纳,通过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印证了邹昭唏教授提出的进口替代型引资战略中一个被忽略的变量,同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实证分析手段得出“中国汽车内资企业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是‘以市场换技术’真正主体”的结论。通过运用Porter钻石模型,本文对中国汽车内资企业在进口替代引资战略中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进一步发展创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阐述。在上述基础上,本文将钻石模型中的六大要素进一步细分为17个要素指标,逐一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内资汽车企业的发展出路: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提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从整合“大产业链”的视角,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与博弈中,提升企业竞争力。

段光林,明安斌,陈大元,陈俊峰,任寿根,姚恒,冯玲,李源,胡堤,陈卓瑜[4](2011)在《“入世”十年深圳税收适应国际化受益匪浅》文中提出"高斯贝尔在面临入世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各种挑战和竞争。正是这种开放的竞争促使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发展"。高斯贝尔总经理谌晓文谈起入世为公司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颇为感慨。政府加强对中小企业国际开拓资金的各项补助支持,增强了高斯贝尔"走出去"的信心。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税务部门退税速度加快,资金占用时间缩短等等,都使高斯贝尔产品成本降低,使公司更具

易旭明[5](2011)在《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理论认为提升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提升生产要素、创立良好市场环境、扩大国内需求、致力制度创新,那么当下影响电视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制度创新。众多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带来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政策制度决定着包括电视产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众多学界、业界人士从理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作出过各种解释,提出了各种不乏价值的制度创新建议,但是政策与实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从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电视产业得出的结论之间巨大的缝隙还远未弥合。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详细考察我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中的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步骤、分析当下的数字时代制度创新的收益成本,并深入分析了电视产业相关主体各种“需要”和“需求”,就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作用机制、未来变迁方向等问题得出以下观点:一、中央党政机构、地方党政机构、电视台、广告商、投资者以及观众等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是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行动团体”,这些“行动团体”之间的博弈推动着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过程。市场需求变动是影响制度创新“行动团体”行动收益的直接原因;国内外制度环境变化是影响制度变迁“行动团体”行动成本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同时影响着制度创新行动的收益与成本。根据电视产业制度创新对各个利益主体的调整关系,本文粗略地将创新分为“增量型”制度创新和“存量型”制度创新。“增量型”制度创新由于对原有相关者的既定利益基本不减少,其它相关者利益得到增加,所以制度创新行动相对顺利;“存量型”制度创新则是对既有的利益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此类制度创新则推进缓慢。大致来说,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创新模型可以表示如下:二、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将带来持续的潜在收益,这将成为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的持续动力。“增量型”制度创新将持续、较快地进行,尤其是在新媒体相关业务领域,在意识形态较弱的节目制作领域及其他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存量型”制度创新进展将相对艰难,尤其是在传统电视业态中,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节目领域。但是在实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地区,在市场需求紧缩的时机中,在善于降低风险、扩大收益的“制度创新企业家”出现的地方,“增量型”制度创新也能取得突破。制度环境的持续变革也将持续改变“行动团体”的行动成本和行动动力。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中,在传统合法性资源基础上经济绩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的强化,随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制度环境总体是有利于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但是制度环境变革的速度却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变革的方向也在短期内也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我国党政机构对意识形态宣传的认知和需要、对舆论失控风险成本的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益相关者行动博弈结果的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存量型”制度创新短期内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中长期来看加速产业制度创新趋势不可逆转。电视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需求的满足,但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并不等于观众的全面“需要”。我国目前满足观众更高需要的政治节目、公共节目供应不足,并且相关制度创新在“路径依赖”的格局中处于“无人行动”的窘境。本文论证上述观点的过程是这样的:导论部分介绍了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价值相对混乱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梳理了电视产业尤其是电视制度及的研究文献以及新制度次级行动团体配合制度创新行动电视需求变动制度环境变革预期纯收益变动初级行动团体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经济学理论基础,阐述了核心概念等。第一章则考察了中国电视创建初期的制度——事业制度,通过详细介绍这种制度决策、执行的过程,并分析了这种制度的特征以及原因。不如此详尽、深入的地察中国电视制度的事业起源,就难以充分理解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今天的本质。第二章考察了广告经营制度、“四级办”、有线电视制度等“增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经过,并介绍了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人事、财务制度,以及上海、湖南、贵州制度创新的个案。这些制度创新的过程都是渐进的、边际突破的过程,是各个主体对创新行为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第三章考察了“治散治滥”、“集团化”、“制播分离”等“存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分析了其中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权衡。第四章从生产能力、消费模式、规模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巨大产业潜能,分析了电视产业制度的瓶颈,论证技术革命对党政机构、电视台、投资商等主体的各种利益会带来改变,他们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从而行动动力会发生改变,“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种利益权衡的存在。第五章则更深入的分析了观众复杂的需要结构和以购买力来衡量的市场需求变动,分析了党政机构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层需要,从而分析了党政机构制度创新行动的动力及其变迁。本文提出判断电视制度效率的最终标准,是否利于全面满足包括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和没有购买力的收视需要,并分析了电视产业化的效率及其边界。结语部分则集中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从国家“赶超战略”实施、政权合法性巩固对宣传有着内在需要的高度论述我国电视宣传任务,这是认识我国电视政治宣传目标及其变动规律有效、有深度的观点创新;(二),在清晰界定外延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的综合成本、收益权衡解释历史上的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相对于以往文献仅仅从市场利益的角度论述更有解释力,也有创新价值;(三),从社会原因、技术原因导致电视节目“私人产品”属性强化,从而解释我国电视产业化的原因,论述产业化的合理性及其边界,这是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论创新。

冯智慧[6](2006)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对的挑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深刻;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日益尖锐;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积淀着过去全部智慧结晶、蕴涵着走向未来全部精神动力的独特文化体系。民族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重要标志。文化的消亡一定程度上也昭示着国家或民族的消亡,欲灭掉一个国家先去掉其文化思想;欲征服一个民族先斩断其文化脉络,这是征服者和殖民者所采取的惯用手段。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文化渗透、价值变迁、制度转移等现象,这给我国文化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确保我国文化安全,提高文化应战能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 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更好地保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在与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的较量中争取对自己更加有利的位置,是我们要下大力气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文化及文化安全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文化安全问题凸显的根源,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应采取的对策。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在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歧,自然而然地成为某些霸权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颠覆的主要目标之一。面对文化全球化大潮的冲击,我们的对策应首先是顺应它,同时在不损坏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利用它来扩大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在我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刘莹[7](2006)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转移特点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变化和东亚各国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东亚雁行模式逐渐瓦解。与此同时,在世界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地区一体化发展相对滞后的东亚地区经济体纷纷投入到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设中,东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面对复杂的地区经济环境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东亚“后雁行时代”的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变化。为此,本文将结合东亚地区产业发展状况,立足中国,对东亚地区一体化下产业转移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中国在东亚产业转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众所周知,东亚的产业转移是以国际资本流动为载体。因此,本文将以区内FDI流动为切入点,利用FDI对不同地区要素禀赋差异性的选择原理,探讨东亚地区产业转移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通过计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和日本、东亚四小龙、东盟四国各自的要素禀赋优势进行比较。普遍观点认为,相似的要素禀赋资源会导致产业转移竞争性加剧,本文通过对与中国资源禀赋相似性较高的经济体的要素细分,进行差异化选择,对竞争国间产业互补形态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东亚产业转移的变化趋势与地区一体化进程息息相关。本文在研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将结合东亚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地区一体化与以国际资本为载体的产业转移之间的互动演化关系,从而为新形势下的东亚产业转移研究注入新的内涵。最后,本文将借用新地区主义大国小国概念,构筑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投资流向模型,对网络分工体系内大国带动小国的轮轴辐条效应进行研究,最终构建出东亚区域化网络分工体系,并进一步探讨中国在东亚产业网络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总之,紧密的分工协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地区内各经济体的共赢和发展,特别是当分工协作体系与地区一体化进程结合时,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任何对地区分工协作的担忧都大可不必。同时,在东亚产业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中国作为地区大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备在东亚范围内发挥产业组织和协调作用的能力。但同时,中国仍欠缺成为地区协调中心的部分软硬件条件,应抓住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的大好时机,努力提高自身实力,推动东亚新型产业分工体系的良性发展。

成洁[8](2005)在《国际银行业混业趋势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和各国金融向国际化、综合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银行跨业、跨国购并为主旋律的第五次全球购并浪潮兴起,推动着全能银行的全球化发展。这些大型跨国全能银行不可避免的会给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带来深刻影响。如何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以应对这种严峻的国际金融竞争格局,这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耽误和忽视的问题。 本文第一章介绍了二个典型发达国家德国和美国银行体制的背景、特点和历史变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综合比较了两种银行体制——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内在机制与功能差异。 第二章结合对我国现阶段银行体制内在缺陷和在加入WTO后的外在压力的认识,在对金融业分业与混业在中国的演变进行历史回顾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金融业分工演进的现状和问题,讨论了混业经营在中国实施的内生必然性。 第三章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研究了全能银行多样化经营的范围经济,并根据国内学者所做的我国银行业范围经济现状的成果,对全能银行的制度优势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提出了我国发展全能银行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最后一章本文重点探讨了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单一业务专业化的基础上,开展混业经营,逐步构建完全全能银行的路径。尝试性地从新的角度构建了全能银行的组织结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全能银行演进期和成型期的监管道路。

陈小鸣,罗荣桂[9](2004)在《加入WTO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中指出文章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为对象,分析了中国加入WTO后,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来的影响,以及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要点和促进其发展的举措。

刘尧[10](2003)在《论外国资本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引进外资作为发展中国企业的一条重要途经。但作为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最重要部分,外国并购资本在中国还远未得到充分利用。 本文通篇以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为主线,详尽地分析了外国并购资本进入的可能、方式和途径等,并通过辩证地分析外国资本并购中国企业的利与弊,推出本文的结论——积极营造中国的外资并购市场,借助外资并购的力量,促进中国企业迅猛发展。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外资并购的背景和动因进行分析。其中以美国的并购史为例,阐述了全球并购态势及发展,并结合对当代跨国并购的理论分析和对中国企业引进外国并购资本现状及动因的探讨,为中国企业利用外国并购资本谋求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中的借鉴与指导。 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理论的基础上,详细地区分了外资并购方并购的动因,对不同动因的外资并购者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和模式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中国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潜在和现实的外资并购者加以区分和利用。 第三部分采用了严密的逻辑分析方法,从现阶段中国企业利用外国并购资本的必要性入手,针对进入中国的并购资本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重点讨论了中国企业利用外资并购谋求快速发展的可行性,及利用外资并购所需注意的现实问题,从而推出了本文的结论篇第十节,积极营造中国企业利用外资并购谋求发展的有利环境。

二、借WTO东风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借WTO东风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区域合作中的数字贸易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数字贸易概念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美国数字贸易发展梳理
    一、繁荣的数字经济
    二、美国数字贸易概况
        (一)美国数字贸易发展概况
        (二)美国数字贸易政策体系
第三章 美式数字贸易规则:进展及逻辑
    一、美国早期数字贸易规则
    二、美国MEGA-FTA数字贸易规则
        (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
        (三)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
    三、特朗普时期的数字贸易规则
        (一)美墨加协定(USMCA)
        (二)美国—日本数字贸易协定(UJDTA)
        (三)在WTO框架下的数字贸易主张
    四、美国推动数字贸易规则:战略动因与发展趋向
        (一)美国推动数字贸易规则的战略动因
        (二)美国推动数字贸易规则的内容实质
        (三)美国推动数字贸易规则的行为逻辑
第四章 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数字贸易概况
    二、中美数字贸易主张的差别
    三、对中国参与数字贸易治理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2)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结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概念
        二、产业转移承接力的概念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概念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二、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
        二、关于产业转移承接力的研究
        三、关于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第二章 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原理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特征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
        一、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内涵
        二、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影响因素
        三、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 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要素积累有利于产业规模的扩大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承接产业转移的关联带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的特殊性分析
        一、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二、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
        三、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四、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的挑战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模式及承接产业转移类型选择
        一、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模式选择
        二、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类型选择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路径
        一、承接产业转移应当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技术进步
        二、承接产业转移应当推进民族自治地方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三、承接产业转移应当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区域协调发展
        四、承接产业转移应当注重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章 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研究——以宁夏为例
    第一节 宁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
        一、宁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自然资源基础
        二、宁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二节 宁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状
        一、宁夏承接产业转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宁夏在全国经济梯度中的地位分析
        三、宁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状
    第三节 宁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竞争力较弱
        二、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三、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较大
        四、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第四节 宁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启示
        一、遵守产业梯度原则,选择高梯度产业
        二、适当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三、坚持科技领先,勇于承接高新技术产业
        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集群
        五、坚持节能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五章 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一、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
        二、民族自治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第二节 改善民族自治地方的基础条件
        一、改善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
        二、加强社会网络建设
    第三节 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
        一、制定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规划
        二、转换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职能
        三、优化、高效配置各种资源
        四、完善市场服务体系
    第四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第五节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对外开放
        一、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制定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
    第六节 推进民族自治地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其他措施
        一、以产业集群为承接纽带
        二、加强区域之间对口合作
        三、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六章 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法制保障
    第一节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体系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制体系架构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的原则
        三、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法律分析
    第二节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自治权法律制度
        一、完善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法律制度
        二、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税收管理法律制度
        三、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四、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市场管理法律制度
    第三节 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完善民族自治地方三大产业法律制度
        一、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农牧业发展法律制度
        二、构建具有民族自治地方特色的工业发展法律制度
        三、强化民族自治地方第三产业发展法律制度
    第四节 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其他相关法律制度
        一、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二、健全民族自治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法律制度
        三、完善民族自治地方人力资源开发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进口替代引资战略背景的中国汽车内资企业发展与出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引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国际投资理论
        1.3.2 钻石模型理论
        1.3.3 技术创新理论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结构安排与主要创新
        1.5.1 结构安排
        1.5.2 主要工作与创新之处
2 文献回顾与综述
    2.1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引资战略
        2.1.2 后合资时代
        2.1.3 汽车产业
        2.1.4 内资汽车企业
    2.2 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
        2.2.1 全球化与多国本土化的战略选择
        2.2.2 全球化与多国本土化的战略含义
        2.2.3 全球化与多国本土化的战略演进
    2.3 东道国引资战略
        2.3.1 出口导向型战略
        2.3.2 进口替代型战略
        2.3.3 发展中国家在两种引资战略上的选择
    2.4 进口替代型战略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2.5 后合资时代下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的研究
    2.6 简要评述
3 进口替代引资战略下中国汽车内资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3.1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与合资历程
        3.1.1 汽车产业发展模式
        3.1.2 中国汽车合资历程
    3.2 中国汽车内资企业发展现状
        3.2.1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2.2 中国汽车产业内资企业的定位
        3.2.3 中国汽车内资企业的发展规模
        3.2.4 内资企业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主力军
        3.2.5 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3.3 中国汽车工业各类企业发展状况综合分析
        3.3.1 确定分析指标体系
        3.3.2 获取和整理相关数据
        3.3.3 各类企业发展状况综合分析和评价
4 中国汽车内资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基础条件
    4.1 生产要素
        4.1.1 劳动力成本
        4.1.2 对外开放进程中获得国外先进技术
        4.1.3 资金、人才、供应商、产学研合作等其他资源
    4.2 需求条件
    4.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4.4 企业要素: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
    4.5 机会
    4.6 政府政策与法规
        4.6.1 “鼓励轿车进入家庭”政策启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
        4.6.2 放松进入限制,引入竞争机制
        4.6.3 标准体系建设
        4.6.4 对外开放政策实施,推动合资合作领域扩大
        4.6.5 对研发投入的政策和规划引导
        4.6.6 相关政策调整,推动零部件产业快速发展
5 中国汽车内资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新变化
    5.1 后合资时代特征
        5.1.1 政策重点从合资合作转向自主品牌与自主创新,汽车产业发展转向新能源汽车
        5.1.2 内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由“错位经营”转向正面竞争
        5.1.3 企业战略方向由国内市场转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5.1.4 创新路径由“以市场换技术”转向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5.2 合资与后合资时代钻石模型要素的比较分析
6 后合资时代中国汽车内资企业发展出路
    6.1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6.1.1 “走出去”,提高利用国际资源与国际市场的能力
        6.1.2 “引进来”,进一步用好国内资源与国内市场
    6.2 从整合“大产业链”的视角,提升竞争优势
        6.2.1 大幅度提升零部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6.2.2 发展服务贸易,培养自主品牌发展优势
        6.2.3 整合“零部件供给—生产制造—销售渠道一服务贸易”
    6.3 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与博弈中,提升企业竞争力
        6.3.1 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
        6.3.2 培养高素质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
        6.3.3 调整定位,适应市场各类需求
        6.3.4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打造竞争优势
        6.3.5 加快体制创新,推动企业真正做大做强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入世”十年深圳税收适应国际化受益匪浅(论文提纲范文)

“入世”十年,深圳税收影响更为突出和明显
以转变应对改变,加入WTO后税收征管一线的变化
“政府入世”护航,企业竞相快速发展

(5)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背景扫描:令人“纠结”的中国电视
    二 研究对象:中国电视产业制度
    三 问题提出:制度变迁的因素、趋势
    四 选题意义:实践探索理论探讨
    五 文献综述:成果众多矛盾突出
    六 研究方法:历史、文本及制度理论
    七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适用性评述
    八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电视事业制度起源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电视概况
        一 中国电视诞生
        二 曲折发展之路
        三 电视任务与内容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第二节 “文革”时期电视军管制度
        一 制度环境剧变
        二 极“左”的电视任务、内容
        三 电视建设进展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五 个案透视电视制度
    第三节 “两年徘徊”时期电视制度
        一 制度环境变革
        二 电视任务、内容
        三 观众需求扩张
    第四节 电视事业制度均衡分析
        一 制度环境基础
        二 早期电视制度特征
        三 需求均衡评析
第二章 “增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广告经营制度创新
        一 电视需求的扩张与转型
        二 广告产生过程
        三 持续争议、持续创新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二节“四级办”的扩张之路
        一 需求扩张加速
        二 “初级行动团体”制度决策
        三 “次级行动团体”制度实施
        四 政策与对策
        五 制度博弈非均衡
    第三节 有线电视的兴建与“收编”
        一 市场需求升级
        二 有线电视兴建
        三 有线电视政策变迁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四节 产业增长中的制度均衡
        一 财政、人事制度变迁
        二 聚焦制度创新个案
        三 制度均衡分析
        四 “增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三章 “存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治散治滥”、“集团化”
        一 电视节目需求背景
        二 “治散治滥”的决策与实施
        三 “集团化”的决策与实施
    第二节 “制播分离”制度创新
        一 制播分离决策“走走停停”
        二 制播分离实施“因地制宜”
    第三节 产业整合中的制度均衡
        一 制度环境变更
        二 制度均衡分析
        三 “存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四章 新技术下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数字电视的产业潜能
        一 生产能力提升
        二 消费模式拓展
        三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四 世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第二节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及政策
        一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二 传统电视产业进入蜕变期
        三 中国数字电视制度瓶颈
        四 制度瓶颈的产业症状
    第三节 “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博弈
        一 “三网融合”的提出、纷争、停滞
        二 “三网融合”的缓慢演进
        三 国家强力推动三网融合
        四 “三网融合”中的利益权衡
    第四节 数字时代中国电视制度成本收益权衡
        一 党政机构制度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二 国有电视台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三 投资商执行制度成本收益比较
        四 潜在收益与行动团体
第五章 “需要”、“需求”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观众为什么需要电视?
        一 理论中的观众需要
        二 生理型收视需要
        三 社会型收视需要
        四 发展型收视需要
        五 收视需要的结构
        六 收视需要的变化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下社会需要
        一 电视的功能与效果
        二 观众收视需要结构
        三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
        四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需要”与“需求”
        一 观众需要与需求变动
        二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变革
        三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四 社会投资机构需要
    第四节 “产业化”:满足需要的效率与边界
        一 制度效率取决于产品属性
        二 电视事业制度效率评价
        三 产业制度提升效率原因
        四 产业化及其社会边界
        五 观众需要满足了吗?
结语 制度窘境——如何走出“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对的挑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论文研究动态
        1.2.1 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1.2.2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文化安全概念辨析
    2.1 文化的概念
    2.2 文化安全的概念
        2.2.1 文化安全的提出
        2.2.2 文化安全概念的界定
第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安全问题凸显的根源
    3.1 文化安全问题产生的背景
        3.1.1 全球化使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凸显
        3.1.2 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冲击着东道国文化
        3.1.3 巨大的难民潮冲击着国家的文化领域
        3.1.4 文化产品的涌入侵蚀着民族文化的根基
        3.1.5 信息网络冲击国家文化领域
    3.2 全球化凸显了国家文化利益的战略地位
    3.3 全球化加剧了国家间对文化利益的争夺
第四章 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4.1 新时期中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威胁
        4.1.1 和平演变战略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威胁
        4.1.2 文化殖民主义对中国文化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现状
    4.3 中国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对策
    5.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2 以海纳百川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
    5.3 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保持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5.4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5.5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5.5.1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文化产业发展速度
        5.5.2 加大投入力度,满足文化市场需求
        5.5.3 借加入WTO东风,加大文化交流与合作
    5.6 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7)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转移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东亚地区产业转移变化的背景
    一、以国际资本为载体的东亚产业格局的变化
        (一) 雁行模式的形成及国际资本在东亚产业转移中的作用
        (二) 雁行模式瓦解以及区内FDI 流动的新特点
    二、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及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一) 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
        (二) 东亚一体化进程对以国际资本为载体的产业转移的影响
第三章 “10+3”框架下的国际资本流动及产业转移研究
    一、中、日及“东亚四小”国际资本流动及产业转移研究
        (一) 中国和日本、东亚“四小”比较优势分析
        (二) “10+3”框架下中、日和东亚“四小”的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趋势分析
    二、中国与东盟四国的国际资本流动及产业转移研究
        (一) 中国与东盟四国的比较优势分析
        (二) 比较优势相似的产业转移和投资利益分配
        (三) “10+3”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四国的国际资本流动及产业转移分析
第四章 对“10+3”框架下的东亚产业转移格局的探讨及中国的挑战
    一、东亚各经济体在东亚分工体系中的影响和作用
        (一) 中国在东亚分工体系中的作用不断上升
        (二) 日本在东亚分工体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
        (三) 东亚“四小”和东盟对东亚产业链的影响
    二、“10+3”框架下东亚新型产业格局的构建
        (一) 东亚产业转移的新格局
        (二) “10+3”框架对东亚产业转移的影响
    三、中国应对东亚产业转移的挑战
        (一) 完善创新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 加快建设区域协调整合中心,提升地区分工地位
        (三) 积极推进地区一体化进程
        (四) 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理顺产业承接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8)国际银行业混业趋势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发达国家银行体制综述
        一、德国的全能银行体制
        二、美国分业经营的结束
        三、发达国家银行体制比较
    第二节 分业理论与混业理论的分析
        一、分业经营的理论分析
        二、混业经营的理论分析
        三、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比较
第二章 现阶段我国银行体制的实际问题
    第一节 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
        一、由“混”到“分”:简要回顾
        二、目前分业的相对合理性
    第二节 目前分业经营下金融机构运营的实际问题
        一、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现状的评价
        二、保险业、银行业及证券业的经营现状
    第三节 国内外金融形势对分业经营的影响
        一、我国金融服务业开放的现状
        二、我国对金融服务开放的具体承诺
        三、加入WTO给国有银行带来的改革契机
第三章 我国发展全能银行的可行性
    第一节 全能银行效益分析
        一、全能银行多样化经营的范围经济
        二、范围经济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当前我国的混业趋势
        一、中国金融混业经营已悄然开展
        二、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的业务渗透
    第三节 全能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一、全能银行体制所能够形成的市场优势
        二、逐步构造范围经济特征明显的全能银行
第四章 我国未来的全能银行模式
    第一节 建立完全的全能银行体系
        一、发展内部综合经营型全能银行
        二、发展完全的全能银行
    第二节 全能银行的组织结构设计
        一、目前我国全能银行形成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形式
        二、我国发展完全的全能银行的组织结构设想
        三、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第三节 全能银行的监管
        一、过渡期金融监管的结构
        二、过渡期结束后金融监管的结构—功能性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9)加入WTO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分析
二、加入WTO后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及存在的困难
    (一) 加入WTO后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影响
    (二)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1.融资体系不完善成为严重的制约瓶颈。
        2.企业的创新能力比较弱, 普遍缺少核心技术。
        3.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过多地依赖数量增长, 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偏低。
三、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水平
    (二) 发挥群体效应, 探索高新技术产业的相互协作和优势联合
        1.要树立强烈的技术合作观念。
        2.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形成群体优势、产业聚合效应。
        3.实行高新技术产业协作与联合必须分层次。
    (三)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R&D的投入, 造就高新技术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
    (四) 提高深圳企业整体素质, 营造全社会关注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促进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一) 政府在促进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二) 政府在促进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举措
    (三) 企业在促进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举措

(10)论外国资本对中国企业的并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摘要(英文)
正文
    第一部分
        第一节 全球外资跨国并购的背景分析
        第二节 外资跨国并购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中国企业引进外国并购资金的动因
    第二部分
        第四节 外资并购中的买主类型
        第五节 外资并购方式
        第六节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模式
    第三部分
        第七节 中国企业现阶段的发展迫切需要引入外国并购资金
        第八节 中国企业利用外资并购谋求快速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第九节 利用外资并购所需注意的事项
        第十节 积极创造中国企业利用外资并购谋求发展的有利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借WTO东风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区域合作中的数字贸易规则研究[D]. 孔大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2]民族自治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 王照地. 中央民族大学, 2015(12)
  • [3]进口替代引资战略背景的中国汽车内资企业发展与出路研究[D]. 石敬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10)
  • [4]“入世”十年深圳税收适应国际化受益匪浅[J]. 段光林,明安斌,陈大元,陈俊峰,任寿根,姚恒,冯玲,李源,胡堤,陈卓瑜. 南方论刊, 2011(11)
  • [5]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 易旭明. 上海大学, 2011(11)
  • [6]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对的挑战及对策[D]. 冯智慧. 延边大学, 2006(12)
  • [7]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转移特点研究[D]. 刘莹. 福州大学, 2006(12)
  • [8]国际银行业混业趋势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D]. 成洁. 武汉大学, 2005(05)
  • [9]加入WTO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 陈小鸣,罗荣桂.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 [10]论外国资本对中国企业的并购[D]. 刘尧. 安徽大学, 2003(01)

标签:;  ;  ;  ;  ;  

借WTO东风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出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