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师钢琴教学与应用教材的再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珊[1](2021)在《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下发以来,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部属师范院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地方师范院校开展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为农村学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师资,推进了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但针对目前的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音乐教师教育情怀缺失、数量配备不齐、综合素质不高、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仍然需要调整与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完善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一定数量的具备“扎根农村、长期从教”教育情怀;具备“文理兼修、多科多能”综合素养;具备“教学育人、综合管理”师范技能的音乐教师。本研究主要围绕“提出相关问题——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扫描——农村学校定向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分析——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研究——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设想”的基本思路展开。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定向培养的现实状况,且较为系统、深入、科学的分析了不同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提供了一套能够支撑定向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符合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符合农村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实践方案。绪论部分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定向培养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进行了全面概述;对“农村学校”“人才培养”“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四个主要概念进行了内涵界定;对“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研究”“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研究”三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评述;对研究问题、研究思路进行了全面梳理,对研究方式的选择进行了具体归纳;对研究的创新之处进行了初步预测。第一章是对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的基本现状进行全面扫描。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的结合,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并结合相关研究的具体内容,系统分析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现存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必要性。第二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本章节全面阐述了“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地方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地方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三种模式的政策出台背景、具体实施以及音乐师范生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三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优势,指出三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紧迫性与关键点。第三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进行综合构建。本章节通过对构建定向师范生毕业要求的现实需求进行系统梳理,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学科教学知识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以“教师《办法》”作为主要政策依据,系统阐述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综合开展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模型构建。第四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定向培养模式与普通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归纳两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共同性,总结定向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构想,并就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第五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重点进行合理设想。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通过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注重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通过贯穿实践应用理念、丰富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对口支教机制等方式强化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环节;通过完善由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的招生就业制度、深化以高校为主导农村学校协同的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以农村学校为基地的农村从教主题实践活动来建立健全U-G-S协同育人机制。结语部分概括了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研究的有关结论与创新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是推进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于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的培养,我们要从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师范生的毕业要求,从通识教育课程、音乐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等方面构建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设置;从注重教育情怀培养、强化教育实践环境、建立U-G-S协调育人机制等方面完善课程实施。
李晴敏[2](2020)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60年口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题依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59年云南艺术学院挂牌成立以来,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全省文化事业发展的轨迹为背景,在国家宏观历史叙事与学院微观历史讲述相叠置的视野中,立足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六十年筚路蓝缕的历程,特别是通过对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几代开创者与承继者现有文本资料与口述的有机结合,力求通过口述方法论的立场,以求回望六十年岁月云艺音乐学科建设阶段性发展的过程,兼及专业建设的状况,通过“集体叙事”和带有个体温度的口述,“再现”几代云艺音乐人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历史步履,记录一个甲子云艺音乐学科发展的历史样本,以此考察作为“工作母机”的云艺音乐学科对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产生的影响,或许可以说,本选题的重点不在“音乐本体”的研究,而是借音乐现象打开一扇透视历史与当下的窗户,这样的工作,对于刚刚过去的云南艺术学院六十年的校庆而言,是有时代意义的。由于历史的局限,云艺音乐学科六十年学科发展中都积累了哪些值得书写的经验、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对云南、乃至对全国音乐文化建设产生了哪些值得书写的成就,这方面的文本成果所见不多,甚至许多坊间记忆与仅有的历史记录并不相符,因此,通过口述的视角或许是获得确证的另一种途径。首先,作为一种微观的研究,文本的写作以历史时间为顺序,立足学科建设要素的指向,就学科发展中许多具体的人和事进行纵时性多角度、多层面口述的访谈,将口述的内容与有限的历史资料开展多方位的求证,特别是文献记载与口述记录相抵牾的内容,努力在“不对等”信息中进行客观的分析与思辨,在“多重对应”中以求拉近与历史真相的距离,因此,文本写作不求历史事实的唯一性、但求历史记录的参考性;其次,作为一种宏观的考察立场,文本写作更以时代空间为剖面,历时性地探讨“大历史”的社会整体变革中,作为一个社会单元的缩影,60年间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小历史”在社会变迁大潮中经历的曲折坎坷与顺势而为的成就,更记录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六十年、特别是在举国上下迎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如何搭乘时代快车,依托国家利好政策与本土文化优势,书写区域高等音乐办学模式、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绚丽篇章,同时,作为一种学术反思或曰“问题意识”,作为后学,由此也思考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在六十年办学历程中积累的学科优势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对如何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与主动吸纳前沿共性化学科观念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钩沉,特别对六十年间与其发生关联众多的“人”进行的口述记录,由此获得了云艺音乐学科60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的许多“富有温度”的第一手资料,无论对于文本的写作抑或历史的“定格”,都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文本的写作过程,使笔者不单完成了学业的积累、更获得了对云南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轨迹进行深入认知的一把钥匙,其为个人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全文的写作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依托文本史料与口述手段,通过整理,梳理了云艺音乐学科“前世”的经历及其口述者对“今生”的感悟,即,亲历者通过对云艺音乐学科建设逻辑历史背景的回溯及其社会生态基础的回顾,书写了过去时代云艺音乐学科筚路蓝缕的坎坷历程;第二章,回溯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历史记忆,即学科建设、团队建制的历时性梳理及标志性成果的取得,将学科的发展置于社会变迁的轨迹中进行了考察,更对其过程中“人”的历史性作用进行了描述,考察了历史与个人并行发展的互动关系;第三章,通过口述记录,回顾了云艺音乐学科的发展依托社会环境与物质条件,站在社会发展的格局中,考察了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对社会发展拉动学术成就的取得进行了政策性的探讨;第四章,立足音乐学科当代办学观念变迁的大格局,讨论了云艺音乐学科60年的成就与不足,对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学术期待的宏观判断,指出,人才建设与特色发展是学科未来发展的关键。结语,历时地进行考察,作为边疆地区的高等音乐办学机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的历史沿革、办学历程,始终以捕捉本专业国内外最新学术发展动态为己任,努力将培养目标与云南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60年办学的历史,为云南乃至全国都输送了人才,同时,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作为“工作母机”,也助推了整个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并为全省文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步伐。因而,笔者认为,应既立足纵向的角度,更在共时考察的基础上,以理性的目光去审视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走过的办学轨迹,以开放的心态顺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尊重多元文化存在、结合跨学科的视角,实现“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音乐教育”这种观念的转换。
刘高扬[3](2018)在《关于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再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师是国家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基地,高师钢琴课则是音乐专业的核心课程。一直以来,音乐界学者都在为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献计献策,以求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服务社会。新形势下,由于文化多元化、信息智能化、人才综合化、服务精准化等影响,使得高师钢琴教学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从制度、模式、教材、教法、设施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前高师钢琴教学存在的典型性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求提升钢琴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长效性,从而更好的适应新形式下的社会需求。
包耘赫[4](2018)在《《交响》办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报作为一所高校的学术窗口,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各高校在学术上的成就与积累。《交响》作为西安音乐学院的学报,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几十年的办刊过程中大量地追踪与发表了相关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办刊风格。根据不同时期主编的变化,其办刊方针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放眼世界”,《交响》一直都在与时俱进。目前国内关于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的研究并不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交响》的历史渊源、引文分析和音乐美学等方面,本文从音乐编辑学角度出发对《交响》142期实体刊物进行的整体性研究,因此本论题具有写作空间和价值。从1982年创刊传承至今,在《交响》三十余年的办刊历程中,逐渐沉淀出以深入挖掘、传承陕西地方和西北区域音乐文化传统为立足点,积极追踪音乐学术热点,热情关注音乐教育和实践成果,努力培养学术新人的办刊特点,在不同的办刊时期都编发有享誉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无论对内对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音乐学术界认同度较高的理论期刊。各个时期历任主编都在工作中强调“学报是学校学术窗口”的作用,从研究栏目的设计,到学术活动的跟踪,从教师成果的及时发布,到学生习作的精心修改和编发,无不看重本校这片学术园地的生态维护和果实凝结。为此,在几十年来西安音乐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中形成的标志性成果中,诸如西安鼓乐研究、长安乐派研究、秦派民乐研究、陕西作曲家创作群体研究、陕北音乐文化研究、陕西地方戏曲研究等不同领域,都浸透有学报《交响》的影子,甚至有些理论概念、观念的沉淀、形成与发扬都离不开《交响》的助推作用。同时《交响》也为学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学术生态网,学校师生可以通过学报了解并学习到一些音乐资讯和理论知识,可以从学报中找到补充自身认识与研究的切入点,学报为他们提供了文献资料,学报给很多人的创作、研究开启了思路,《交响》真正成为了多向交流、全方位覆盖的思想与理论碰撞平台。
文筱雅[5](2018)在《高师钢琴普修生基础技术训练及教学内容拓展的实践研究 ——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是为培养我国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师资力量而开设的专业。钢琴是音乐学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中,部分有基础的学生选择钢琴作为主修方向,未选择钢琴作为主修的学生通常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如声乐、器乐等,这类学生则称为“钢琴普修生”。高等师范院校为钢琴普修生开设课程的时间一般为两年,钢琴普修生大多数在钢琴弹奏程度上低于钢琴主修生,笔者试着利用钢琴技术训练的同时,进行适应师范生今后工作需要的内容拓展训练,为今后更好的掌握即兴伴奏等能力做铺垫。因此,笔者从钢琴技术出发,研究在技术进阶的同时,寻找拓展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笔者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对高师钢琴普修教材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并分析两本高师钢琴教材中的内容,为之后研究提供技术内容的支持。第二章对高师钢琴普修生钢琴教学内容的设计。这一章主要结合目前教育部对高师钢琴课程的要求,并在该要求的指导下通过钢琴技术找到内容拓展的方法;第三章对贵州师范大学钢琴普修生进行教学实验,论证第二章的教学设计是否给学生带来实际性的帮助;第四章是关于高师钢琴普修生教学的思考,并提出建议。
陈芳[6](2017)在《通识教育观下中美高校钢琴课程设置对比研究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关于通识教育的实践,在美国实施已有了近百余年的历史,通识教育课程在美国经过长期不断的改善和进步,目前已逐渐走向成熟。国内的通识教育相对来说由于起步较晚,还有待提高和完善。目前,在我国的高师音乐院校中对于通识教育部分还处在探索的阶段,关于通识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总结出来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由于音乐通识教育在部分高师音乐院校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第二是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对于通识教育的整体的教学目标设置还不够清晰。大多都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扎实厚实的专业素质,从而忽略了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社会交往能力、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综合培养。一个经过专业音乐院校培养过的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主修专业知识,如声乐,器乐、作曲等;还应该要包含其他的综合音乐素养,如:乐理知识,基础钢琴的弹奏及配弹,合奏与指挥,扎实的文化素养,综合的艺术文化等知识以及应对生活及社会中处理事情的能力。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从而推动者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新认识通识教育,重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课程实施模式和教育理念的结合体。其目的是让学生的整体知识和综合素养得到提高,让学生不单单局限于自己所学的学科专业的知识,拥有更广阔的视野。而通识教育课程则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通识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来阐述,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缘由、意义以及本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单地阐述了本文研究思路,并作出了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通过美国部分高校钢琴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我国部分高师钢琴教育专业的课程开设作对比,用通识教育的视域审视我国音乐教育中钢琴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和不足。第三部分是关于我国高师院校钢琴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前景构想,阐述了部分我国高师院校现行的钢琴人才培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培养目标定位较低、教学上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等。针对这些问题引发对高师钢琴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及实施部分对策。最后一部分是对整个论文的总结和展望,得出相应的结论。
王晨雪[7](2017)在《四川音乐学院管乐与乐队训练专业探究 ——兼论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集体课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聚焦国内首例隶属于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下的集体课专业方向——四川音乐学院管乐教育专业,对该专业建立基础和条件、课程设置、学生实践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论述该专业建立的意义,并以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为视角,探讨集体课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阐述了该专业建立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需求和创办历程。第二章详细探讨和分析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学生实践,并在实地考察和调研基础上针对该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性意见。最后,从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角度出发探讨了集体课教学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中的发展和意义。综上,可以预见在未来的高等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集体课教学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史昭然[8](2015)在《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育课程的改革是本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码钢琴的出现,实现了钢琴传统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它具有传统钢琴不可比拟的优势,能通过连线实现以少控多局面,而且价格只是传统机械钢琴的一半,为钢琴集体课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解决钢琴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还能节约教育成本。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发展的今天,数码钢琴集体课很好的解决了我国高师院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师资以及配套资源等严重不足的问题,将有助于普及钢琴教育。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新颖,有利于学生练习和掌握钢琴的弹奏技巧,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又一次成功尝试。但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到20年的时间,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推进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建立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国情的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新模式,我们针对目前高师教育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数码钢琴集体课不能解决个性化教育的问题。并针对这个现实问题提出了“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次教学”的教学改革。这种差异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外部教学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进行主动的选择和适应。这种差异性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有机会与老师进行深入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最大化的挖掘出学生学习的潜力,而且能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从而做到教育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互补,做到集中教学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由于差异性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对教师教学具有挑战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吸收新的教学理念,逐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和学的质量。为了适应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发展,我们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开放型钢琴课堂”的改革设想。
韩梅[9](2014)在《高师钢琴小组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的课程标准对我国中小学学生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需要全社会积极的开设、开展音乐课程,也对这门学科的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钢琴这门乐器在独奏、伴奏多个方面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如果在音乐课上,欣赏乐曲时教师不能弹奏出乐曲;唱歌教师不能以正确的调式、调性为歌曲配置伴奏,那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数人今后都是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想这些音乐教师拥有较好的钢琴弹奏能力和伴奏能力,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加强训练。第一章概述钢琴小组课的重要性,钢琴小组课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钢琴课的实施途径,不同于传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从这个角度出发,去认识这件事情,才能更有效的进行研究。第二章结合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钢琴小组课的进行,通过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问卷法等得出实验报告,为之后的对策提供依据。分析教学现状,从教师、学生、环境等各个方面分析现状。第三章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第四章实例分析,运用实例分析法,客观的呈现课堂的内容,鼓励学生自主科学的练琴,丰富自身的全面综合素质。如何在短时期内提高高等师范院校钢琴小组课的教学质量,根据相关院校的具体情况,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相长”的原则下,合理的安排教学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杨丹[10](2013)在《音乐教学法教材之历史研究(1901-1976)》文中研究说明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历史研究是音乐教育研究领域里一个十分重要却一直被人忽视的内容。1901至1976年的音乐教学法教材,从其产生到定型,经历了一个模仿、探索,再模仿、再探索的螺旋式上升,并在政治运动的影响下产生异变的过程。每个时段的教材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厘清其发展轨迹,掌握其基本特点,能为今天教材的编撰提供思考与启示。全文从教材概况、教材特征、教材编写的背景及特征成因三个维度考察了1901至1976年间的音乐教学法教材。从教材的第一手资料出发,依据教材体例及内容上所反映出来的特征来划分历史阶段,即仿日探索阶段、学苏探索阶段、文革异变阶段,并在每个阶段中结合具体案例分层次展开论证,研究音乐教学法教材在历史语境中的发展线索,探析其成因与影响,得出历史的反思,提出教材编写的建议。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引论”,首先从音乐教学法教师和教材教法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的角度介绍论文研究的缘起;对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学法课程、音乐教学法教材等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从四个方面对已有相关成果进行综述;再提出研究设计的思路、框架与方法。第二章为“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开设历史”,从萌芽与初创、建设与曲折、毁灭与停滞三个时段对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开设历史进行梳理。课程的开设历经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建立的萌芽与初创期;建国后迎来第一次发展契机,但在“美育”被取消后受到阻碍;文革期间,课程不复存在,仅有音乐师资短训班与五七大学两种形式。课程的开设与教材的产生息息相关,该部分的研究为教材的历史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章为“音乐教学法教材的仿日探索阶段(1901—1949)”。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法教材呈现多元形态并存的局面,学堂乐歌唱歌集、音乐教育论文、翻译教材等多元素材孕育和催生了音乐教学法教材,二十至四十年代,教材的从模仿日本走向独立原创。由于日本学校唱歌运动为教材的诞生做了铺垫,学堂乐歌唱歌集及其他出版物对教材的产生起了催生作用,所以音乐教学法教材中的各方面突显出日本元素。而对音乐课程的理解局限性和西方音乐理论的传入使音乐教学法教材重视和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内容。第四章为“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学苏探索阶段(1950—1965)”。在全面学苏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翻译苏联的音乐教学法教材,虽然后来也有大量自编教材,但苏联影响难以磨灭。这时期的教材体现出整体上的苏联印记、内容上的政治色彩、教法上的实践品格三个特点。究其成因,一方面是政治取向的文艺思想强化了音乐教学法教材的政治性另一方面是苏联重视实践的教育思想促成了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实践品格第五章为“音乐教学法教材的文革异变阶段(1966—1976)”。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开展使音乐教师教育体系遭受重创,文革音乐占据了教学内容的绝对地位。中小学音乐课变为革命文艺课,革命文艺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替代了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功能。教材在体例上体现出毛泽东思想的统帅性;内容构成以统帅文、革命歌曲、样板戏为主,极具革命性;而音乐教学法的内容极其薄弱。第六章为“音乐教学法教材建设的历史反思与编写建议”。从历史的研究中得出教材建设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意识形态对教材的影响、教材编写者的结构三方面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今教材的编写提出四点建议:教材目标诉求应从知识载体的独白走向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话;价值取向应从以知识为中心走向人文主义的方向;教法指导应从单纯的理论讲授走向实实在在的实践指导;内容构成应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走向“理论+实践+技能+资源”的多元结构。
二、高师钢琴教学与应用教材的再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师钢琴教学与应用教材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国家对于农村教育十分重视 |
(二)农村学校美育工作相对薄弱 |
(三)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配备困难 |
(四)“一师模式”的启示与困惑 |
(五)本人的学习研究兴趣与专业发展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农村学校 |
(二)人才培养 |
(三)音乐教师教育 |
(四)课程设置与实施 |
四、研究综述 |
(一)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 |
(二)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研究 |
(三)农村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的基本现状扫描 |
第一节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农村学校音乐师资配备不齐 |
二、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素质不高 |
第二节 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访谈分析 |
一、访谈调查的设计 |
二、访谈数据的整理 |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 |
第三节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地域与文化归因 |
二、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归因 |
第四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必要性 |
一、缓解农村学校音乐师资不足问题的必然选择 |
二、提高农村学校音乐师资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 |
第二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三种模式 |
一、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 |
二、地方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 |
三、地方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 |
第二节 三种培养模式的比较 |
一、培养理念:“学科导向”与“农村导向” |
二、素质要求:“专科专能”“多科多能”与“一专多能” |
三、培养方式:“开放化培养”与“本土化培养” |
第三节 三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创新 |
一、改革创新的紧迫性 |
二、改革创新的关键点 |
第三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的毕业要求构建 |
第一节 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现实需求 |
一、学生未来就业定位的特殊性 |
二、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特殊性 |
第二节 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学理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政策依据 |
第三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与模型构建 |
一、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 |
二、毕业要求的模型构建 |
第四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研究 |
第一节 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对比分析 |
一、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情况 |
二、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
三、三种定向培养模式与普通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
第二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构想 |
一、课程优化的基本原则 |
二、课程优化的基本思路 |
第三节 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情况分析 |
一、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
二、教师教育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
三、音乐专业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
四、实践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
第五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重点 |
第一节 注重教育情怀培养 |
一、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第二节 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
一、贯穿实践应用理念 |
二、丰富教育实践活动 |
三、建立对口支教机制 |
第三节 建立U-G-S协同育人机制 |
一、完善由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的招生就业制度 |
二、深化以高校为主导农村学校协同的课程教学改革 |
三、加强以农村学校为基地的农村从教主题实践活动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点 |
二、局限与不足 |
(一)研究方法的局限与不足 |
(二)研究内容的局限与不足 |
三、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农村学校音乐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访谈结果的整理 |
附录四 在校科研成果 |
后记 |
(2)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60年口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来源与依据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本课题的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预期结果 |
第一章 云艺音乐学科的“前世”口述与“今生”感悟 |
第一节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与口述记录 |
一、概念的呈现 |
二、听前辈讲那过去的故事 |
三、历史逻辑的顺应 |
第二节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生态基础 |
一、多民族的文化构成 |
二、潜在的办学基础 |
第三节 云艺音乐学科的坎坷经历 |
一、社会前行步伐的产物 |
二、社会转折的投射 |
第二章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历史记忆 |
第一节 音乐学科建设的历时梳理 |
一、“前麻园”时代的口述史(1959 年~1962 年) |
二、“后麻园”时代的口述史(改革开放后至2011 年) |
三、呈贡办学时代的口述表达与笔者的亲历感受 |
第二节 音乐学科团队建设的历时梳理 |
一、“前麻园”时代的团队构成 |
二、“麻园”时代的团队构成 |
三、呈贡办学时代的团队构成 |
第三节 标志性学科建设项目 |
一、省级重点学科“音乐学”的建设 |
二、国家级特色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建设 |
三、特色专业“音乐学”(民族音乐理论)的建设 |
四、省级特色精品课程的建设 |
第三章 云艺音乐学科发展的基础条件 |
第一节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 |
一、国家政策的扶持及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 |
二、学科建设的价值定位 |
三、加强团队打造与规划的具体措施 |
第二节 云艺音乐学科人才培养的口述记忆 |
一、地方文化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
二、特色人才培养的价值定位 |
三、研究生培养对学科建设的推动 |
第三节 云艺音乐学科学术成果举要 |
一、学术研究的肇始期 |
二、学术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
三、存在的短板与差距 |
第四章 云艺音乐学科60年的宿命与超越 |
第一节 嬗变历程的文化审思 |
一、转折期——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模式化 |
二、稳步前行——学科建设特色化方向的逐渐明确 |
第二节 学科建构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
一、面临的机遇 |
二、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人才建设是发展的关键 |
一、以人为核心的团队打造 |
二、依托地方文化资源拓展教学科研创作展演的价值定位 |
三、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素养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
(3)关于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高师钢琴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 |
(一) 定位模糊、制度漏洞 |
(二) 模式僵化 |
(三) 教材陈旧 |
(四) 教法单一 |
(五) 设施滞后 |
二、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途径 |
(一) 准确定位、健全制度 |
1. 准确定位 |
2. 优化管理制度 |
3. 规范考核制度 |
(二) 模式的优化 |
1. 优化课程设置 |
2. 改变教学模式 |
3. 改进测评模式 |
(三) 教材的创新 |
1. 优质教材的整合使用 |
2. 民族音乐在教材中的广泛应用 |
3. 自编教材的优质撰写 |
(四) 教学法的多样化 |
1. 慕课教学法 |
2. 翻转课堂教学法 |
3. 混合式教学法 |
(五) 设施的保障 |
1. 加强钢琴文献室的建设 |
2. 视听室、录音棚、雅马哈跨界钢琴的建设使用 |
3. 演奏厅的规范建设 |
结语 |
(4)《交响》办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音乐期刊 |
第一节 音乐期刊发展的基本状况 |
一、普通期刊 |
二、核心期刊 |
第二节 音乐院校学报的发展状况 |
第二章 《交响》的办刊缘起 |
第一节 《延安歌声》时期 |
一、《延安歌声》办刊前身及缘由 |
二、《延安歌声》的编辑特点分析 |
第二节 《交响》时期 |
一、更名与复刊 |
二、《交响》办刊三十余年的历史分期 |
第三章 《交响》的编辑实践与特色 |
第一节 《交响》的编辑实践分析 |
一、编辑主体的历史更替 |
二、不同时期作者群的形成与发展 |
三、专题栏目的内容设置 |
第二节 《交响》的编辑特色分析 |
一、办刊方针的变化与调整 |
二、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变化 |
三、读者定位及其拓展 |
四、外部装帧设计的进步 |
第四章 《交响》重要栏目的代表性文论评析 |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栏目 |
一、西安鼓乐 |
二、敦煌乐谱研究 |
三、西北区域音乐及其秦派民乐研究 |
第二节 音乐史研究栏目 |
一、中国音乐史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
二、西方音乐史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三节 大学生研究生学术园地 |
一、研究选题的多样性分析 |
二、研究内容的关联性分析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982 年--2016 年《交响》目录汇总 |
致谢 |
(5)高师钢琴普修生基础技术训练及教学内容拓展的实践研究 ——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现状 |
第一章 高师钢琴普修生教材及课程设置分析 |
第一节 高师钢琴普修教材历史发展脉络 |
第二节 高等师范院校钢琴课程设置分析 |
第三节 高师钢琴普修教材内容分析 |
第二章 基础技术训练及内容拓展教学设计 |
第一节 贵州师范大学钢琴普修生调查情况 |
一、基本情况的调查 |
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
第二节 教学目标设计 |
第三节 教学对象设计 |
第四节 教学内容设计 |
一、手型练习及和声听觉拓展训练 |
二、连音练习及音乐色彩拓展训练 |
三、重音练习及音乐体裁拓展训练 |
四、音阶练习及移调拓展训练 |
五、和弦与琶音练习及即兴伴奏拓展训练 |
六、作品练习及自弹自唱拓展训练 |
七、作品练习及合奏拓展训练 |
第三章 钢琴普修生技术训练及内容拓展教学实验 |
第一节 教学内容实验一 |
一、基本手型练习 |
二、实验观察结果 |
第二节 教学内容实验二 |
一、音阶和弦技术练习 |
二、实验观察结果 |
第三节 教学内容实验三 |
一、和弦转位和琶音技术练习 |
二、实验观察结果 |
第四节 教学内容实验四 |
一、中国风格复调小品 |
二、实验观察结果 |
第五节 实验总结 |
一、实验结果 |
二、小结 |
第四章 高师钢琴普修生教学的思考 |
第一节 影响高师钢琴普修生教学效果的因素 |
一、钢琴普修生对钢琴练习的忽视 |
二、传统的教学观念 |
第二节 重视钢琴普修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
一、作品分析能力 |
二、音乐想象力 |
三、音乐创造力 |
四、音乐合作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6)通识教育观下中美高校钢琴课程设置对比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及意义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思路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通识教育 |
二、钢琴教育人才 |
第二章“中美高校钢琴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 |
第一节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课程设置 |
一、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课程要求 |
二、美国俄拉克荷马大学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课程计划 |
第二节 中国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课程设置 |
一、中国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课程要求 |
二、中国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课程计划 |
第三节 中美高校钢琴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分析 |
一、课程背景 |
二、课程要求 |
三、课程构成 |
第三章 通识教育观下的高师课程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下的钢琴教育 |
第二节 我国高师院校钢琴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培养口径狭窄 |
二 培养目标定位较低 |
三 教学上的“应试教育”倾向 |
四 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 |
第三节 高师钢琴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
一 钢琴理论课的加强 |
二 对“钢琴艺术”的全面理解 |
三 通识教育的渗透 |
四 实践体系的完善 |
第四章 结论 |
第一节 通识教育——钢琴人才培养的沃土 |
第二节 课程设置——钢琴人才培养的基础 |
第三节 优质师资——钢琴人才培养的关键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四川音乐学院管乐与乐队训练专业探究 ——兼论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集体课教学的意义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四川音乐学院"管乐与乐队训练专业"建立的基础和条件 |
第一节 社会与历史背景:西洋管乐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
(一) 西风东渐——明末清初 |
(二) 专业教育机构与社会音乐生活——民国时期的两条线索 |
(三) 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并行——新中国成立至今 |
第二节 关于社会需求的考察 |
(一) 我国群众性管乐团的发展概况 |
(二) 四川省管乐团的发展概况 |
第三节 四川音乐学院管乐与乐队训练专业的创办历程 |
(一) 曲折前进的筹备期 |
(二) 渐入正轨的实践期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四川音乐学院管乐与乐队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学生实践 |
第一节 专业课程体系分析:优势与缺失 |
第二节 学生实践:艺术实践与教学实践 |
(一) 艺术实践 |
(二) 教学实践 |
第三节 建立管乐与训练专业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一) 管乐与乐队训练专业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学科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
(二) 管乐与乐队训练专业适应社会和中小学对管乐团师资的需求 |
(三) 困境与展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管乐与乐队训练专业看集体课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意义与价值 |
第一节 集体课的概念界定与学科地位 |
(一) 集体课与"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关系 |
(二) 集体课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地位的再思考 |
(三) 集体课与音乐技能个别课的关系 |
第二节 集体课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中的发展和意义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致谢 |
(8)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数码钢琴的诞生及其优势 |
2.1 传统钢琴的发展 |
2.2 数码钢琴的诞生 |
2.3 数码钢琴的优势 |
2.3.1 音准稳定,音色丰富 |
2.3.2 具有多种音频输入和输出接口 |
2.3.3 可实现对包括机械钢琴在内的传统乐器的逼真模仿 |
2.3.4 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数码钢琴集体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
2.4 数码钢琴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 |
第3章 数码钢琴集体课 |
3.1 数码钢琴集体课的产生 |
3.2 数码钢琴集体课的特点 |
3.3 数码钢琴集体课在我国的兴起 |
第4章 我国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的现状与分析 |
4.1 我国高师传统钢琴课的特点 |
4.2 我国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的优势 |
4.2.1 优化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
4.2.2 改善了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
4.2.3 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钢琴普及教育的目标 |
4.2.4 降低了教学成本 |
4.3 我国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的弊端 |
4.3.1 难以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
4.3.2 缺少相应配套的实用性教材及合理的教学方法 |
4.3.3 教学过程不符合现阶段教育发展的要求 |
4.3.4 教师整体水平的有待提高 |
第5章 我国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与实践 |
5.1 我国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模式的操作 |
5.1.1 课程设置 |
5.1.2 课堂教学 |
5.2 数码钢琴集体课“差异性教学”的实施 |
5.2.1 分班授课 |
5.2.2 层次化教学 |
5.2.3 及时调整班组成员分配情况 |
5.2.4 完善学习评价体系 |
5.2.5 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整体素养 |
5.2.6 差异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第6章 数码钢琴集体课改革设想 |
6.1 构建开放型钢琴课堂的意义 |
6.2 构建开放型钢琴课堂的初步思路 |
6.2.1 延长数码钢琴教室的开放时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6.2.2 开放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认知空间 |
6.2.3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 |
6.2.4 加强教学实践、培养职业能力 |
第七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9)高师钢琴小组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文献梳理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钢琴小组课的重要性 |
一、钢琴小组课 |
二、钢琴小组课的重要性 |
(一)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 |
(二) 社会需要拥有综合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
第二章 太原师范学院钢琴小组课的现状分析 |
一、太原师范学院钢琴小组课的现状 |
二、钢琴小组课的优点 |
三、我院钢琴小组课存在的不足 |
第三章 钢琴小组课对策 |
一、明确教学目标 |
(一) 读谱能力的培养 |
(二) 听觉能力的培养 |
(三) 双手的弹奏能力的培养 |
(四) 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 |
(五) 音乐感悟力的培养 |
二、教学计划的制定 |
(一) 因人制宜 |
(二) 因时制宜 |
(三) 因需制宜 |
三、教学基本方法 |
(一) 讲授法 |
(二) 谈话法 |
(三) 指导法 |
(四) 示范法 |
(五) 观摩鉴赏法 |
(六) 练习法 |
四、教学基本过程 |
(一) 检查作业 |
(二) 纠正错误 |
(三) 艺术指导 |
(四) 作业布置 |
五、对教师的要求 |
(一) 对钢琴演奏水平的要求 |
(二) 掌握钢琴小组课教学的基本法则 |
(三) 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 |
(四) 因材施教 |
六、教学的主要原则 |
(一)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二) 启发性原则 |
(三) 循序渐进原则 |
(四) 巩固性原则 |
(五) 直观性原则 |
七、关于教材的选择 |
八、教学评价的相关问题 |
(一) 教学评价的方法 |
(二) 教学评价的内容 |
第四章 钢琴小组课教学实例分析 |
一、课堂实例 |
二、关于练琴的安排 |
三、结合其他学科,综合提高自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10)音乐教学法教材之历史研究(1901-197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一、作为音乐教学法教师:课程异变的尴尬 |
二、作为教材教法的研究者:历史研究的萌发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音乐教师教育 |
二、音乐教学法课程 |
三、音乐教学法教材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音乐教育学的相关研究 |
二、音乐教师教育研究 |
三、音乐教学法课程研究 |
四、音乐教学法教材研究 |
五、成果述评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开设历史 |
第一节 萌芽与初创(1901—1949) |
一、清末民初:课程先于学制产生 |
二、五四之后:从“教授法”到“教学法” |
三、红色政权时期:有“音乐课”而无“教学法” |
第二节 建设与曲折(1950—1965) |
一、建国初期课程开设得到较快发展 |
二、“美育”的消失使课程开设受到阻碍 |
第三节 毁灭与停滞(1966-1976) |
一、音乐师资短训班的艰难开设 |
二、音乐专业工农兵学员的招收 |
第三章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仿日探索阶段(1901-1949) |
第一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概况 |
一、音乐教学法教材呈现多元形态并存的局面 |
二、音乐教学法教材从借鉴探索走向独立原创 |
第二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特征分析 |
一、多元素材中的日本元素突显 |
二、教材内容重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 |
第三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编写背景及特征成因 |
一、日本学校唱歌运动为中国音乐教学法教材的诞生做了铺垫 |
二、学堂乐歌唱歌集及其他出版物催生了音乐教学法教材 |
三、音乐课程理解的局限性使音乐教学法教材强调知识技能 |
四、西方音乐理论的传入使音乐教学法教材重视知识技能 |
第四章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学苏探索阶段(1950-1965) |
第一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概况 |
一、翻译苏联教材以解燃眉之急 |
二、从翻译照搬走向自编探索 |
第二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特征 |
一、整体上的苏联印记 |
二、内容上的政治色彩 |
三、教法上的实践品格 |
第三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编写背景及特征成因 |
一、全面学苏是建国初期教材编写的必然选择 |
二、政治取向的文艺思想强化了音乐教学法教材的政治性 |
三、苏联重视实践的教育思想促成了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实践品格 |
第五章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文革异变阶段(1966-1976) |
第一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概况 |
一、中小学革命文艺教材的出现 |
二、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变身 |
第二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特征 |
一、体例上的毛泽东思想统帅性 |
二、内容构成上的革命性 |
三、音乐教学法知识的薄弱性 |
第三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编写背景及特征成因 |
一、教育革命的开展使音乐教师教育体系遭受重创 |
二、文革音乐占据了教学内容的绝对地位 |
第六章 音乐教学法教材建设的历史反思与编写建议 |
第一节 历史的反思 |
一、教材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
二、意识形态的过多干预会遮蔽教材的人文性 |
三、教材编写者的结构应具有交叉性和多重性 |
第二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编写建议 |
一、目标诉求从“独白”走向“对话” |
二、价值取向从知识走向人文 |
三、教法指导从理论走向实践 |
四、内容构成从单一走向整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高师钢琴教学与应用教材的再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D]. 刘珊.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60年口述研究[D]. 李晴敏.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3]关于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 刘高扬. 四川戏剧, 2018(11)
- [4]《交响》办刊研究[D]. 包耘赫. 西安音乐学院, 2018(11)
- [5]高师钢琴普修生基础技术训练及教学内容拓展的实践研究 ——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D]. 文筱雅.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5)
- [6]通识教育观下中美高校钢琴课程设置对比研究及启示[D]. 陈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7]四川音乐学院管乐与乐队训练专业探究 ——兼论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集体课教学的意义与价值[D]. 王晨雪. 上海音乐学院, 2017(08)
- [8]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的理论与实践[D]. 史昭然. 信阳师范学院, 2015(08)
- [9]高师钢琴小组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为例[D]. 韩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 [10]音乐教学法教材之历史研究(1901-1976)[D]. 杨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