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铸造者组织(WFO)消息(论文文献综述)
周辰[1](2020)在《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中国城市格局体系的演变,由不同城市的发展路径所决定。近代中国在西方入侵的背景下,被动卷入世界市场体系,原有的社会秩序亦遭受冲击。经济因素逐步取代政治、军事因素成为推动城市近代转型的根本动力,形成了政治城市衰落、经济城市崛起的格局体系。保定作为直隶省城,是一座地处京畿腹地的内陆城市,近代以前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近代以来发展相对落后。保定依靠行政力量开启了近代化转型的历程,城市经济的发展并非内在需求的产物,而是政治权力推动的结果,其变革属于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属于行政导向型发展路径,在我国近代城市转型中具有典型意义。近代以前的保定,因军事而兴起、因政治而显赫,成长路径符合我国传统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政治、军事优先发展。政治、军事地位的提升亦强化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农业、手工业、商业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由北宋时期边境的军镇发展为清代直隶首府。保定的经济功能主要为政治、军事功能提供服务,属于权力控制型经济,商品经济成长动力不足,对外贸易能力有限,经济结构畸形。近代保定在官方的强力推动下开启了近代转型的道路,国家的宏观政策以及官员、军阀的个人权威是推动城市变革的主要力量,保定的经济延续着依附军事政治的传统。保定在社会变革中呈现出“绝对发展”与“相对衰落”并存的特点,城市在工业、金融业、交通与通讯、商业等领域具备了早期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与新兴经济城市相比,保定经济成长的动力不足,发展相对缓慢。近代保定区域市场在传统政治力量与近代经济因素的合力作用下迅速成长,通过分析商人结构、商品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体系网络结构,可以窥见其并未成长为经济类型的城市,仍然是消费功能为主的传统政治军事城市。保定市场在近代呈现出“先扬后抑”的演变过程,商业腹地因天津经济地位的擢升与新式交通工具的建设而空前扩大,亦因交通枢纽的丧失而有所削弱。保定城市地位由政治功能决定,经济功能依附于政治功能,城市区域地位与行政地位紧密相连。近代以来,经济因素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尽管保定市场地位有所提升,经济功能的不足弱化城市的政治功能,其区域中心位置被天津所取代。商会组织是保定近代商业转型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官方与民众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以国家行政推动为主要动力。官方与商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权威、中央集权程度,其互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家权威相对薄弱时期,官方借助商会等民间力量维持统治秩序,双方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契约”关系,商会广泛参与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官方起到了制衡作用;当国家集权程度较高时,官方极力压制社会力量,商会沦为了官方的附庸机构,无所作为。保定商会属于行政高度管控的地方性商业组织,其成长路径与城市功能属性密不可分,商会组织的成立与改组、各类重大社会活动的开展均与官方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对官方存在较强的依附性。在保定商会与其他商会的互动中,社会属性多而经济属性较少,彰显城市政治地位崇高、经济能力不足的特点。关于保定的成长路径,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权力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行政权力是推动保定城市转型、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改革避免了保定走向没落的命运;但是官方权力过大也会损害民众的合法权力,抑制区域经济成长的活力。
刘金城[2](2020)在《欣特卡斯特报告称2020年蠕墨铸铁产量有所上升》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1-2月欣特卡斯特蠕墨铸铁系列发动机年化产量达到310万台,同比增长5.4%。欣特卡斯特公司报告称,客户铸造厂的抽样量在整个2月运行率保持稳定,为3月份的铸造厂发货奠定了良好基础。2020年初,除了核心的气缸体和缸盖市场外,还有新的系列生产机会。今年2月,现代汽车在韩国开始生产新的蠕墨铸铁3.0升V6柴油发动机底座。该底座与欣特卡斯特蠕墨铸铁气缸体相匹配,这个铸件以前是用球墨铸铁制造的。改成蠕墨铸铁是为了提高铸件型板收得率,降低铸造缺陷和提高机加工的生产效率。2020年3月,欣特卡斯特还收到了一份
张巍,向青春[3](2020)在《文献速报》文中提出铸造工学(日本,日文)〒108-0023东京都港区芝浦4-15-33芝浦清水ビル2阶Tel:03-6809-2303Fax:03-6809-2330http://www.jfs.or.jp200501汽车的将来和铸造.冈根利光,2019,91(1):3-13.200502根据OCC工艺流程铸造的Al-Fe系合金线材的凝固状态以及冷却速度对其的影响. Takuma Sawaya,Genjiro Motoyasu,2019,91(1):14-20.200503垂直型高速双滚动铸型的Al-Mg合金板的表面纹路以
刘金城[4](2020)在《世界铸造组织选出新一任主席》文中提出世界铸造组织(WFO)选出了新一届主席。土耳其Denizciler Dokumculuk铸造厂的乌穆尔·丹尼奇(Umur Denizci)先生将领导世界铸造组织2020年和2021年的工作。他将与世界铸造组织秘书处团队、执行董事会和世界铸造组织成员协会合作,在未来几年进一步发展该组织。他接替即将卸任的欧
张勇丽[5](2019)在《清末民初新闻人英敛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以英敛之满族下层旗人、天主教徒和着名新闻人的三重身份特征,全面梳理英敛之的新闻实践活动,剖析新闻人英敛之与法国天主教势力、旗人英敛之与清末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客观全面认识在“天主教徒”和“满族人”等身份交织影响下的“新闻人”英敛之的新闻活动及其新闻思想在当时中国尤其是北方新闻业中的影响及历史贡献。内容主要涉及英敛之人生道路转折研究、新闻活动研究、与天主教、清末政治和辛亥革命之关系研究、新闻思想研究等方面,在结语中对英敛之的历史地位作了归纳性阐释。第一部分探讨英敛之人生道路的三次转折:从底层的满族人成为信奉天主教的满族人,又从信奉天主教的满族人成为信奉天主教的满族报人,再从声名显赫的“舆论娇子”成为离世脱俗的“隐士”。三次人生转折与时代、社会和人物个性、人物出身、人物信仰紧密交织在一起,对英敛之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满族下层旗人的出身、生性好道的个性使其一直追寻挽回世道人心的办法,并因此与“博爱合群”的天主教结缘。成为天主教徒对英敛之一生影响重大;通过《益闻录》等天主教报刊开始涉足新闻界。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使英敛之意识到变法自强的重要性,决意通过办报继续戊戌政变后一度中断的变法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创办《大公报》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文章第二部分探讨英敛之的新闻实践活动。选取清王朝政治改革的早、中、晚三个阶段,系统梳理了英敛之创办和主持《大公报》期间在“拒俄运动”、“抵制美约运动”和“四川保路运动”中的态度和变化,呈现英敛之爱国主义和满族主义情绪的交织、矛盾和抉择。隐退之后英敛之的新闻活动着重于借助报刊宣扬天主教、为天主教辩诬和推动天主教中国化运动以及募捐赈灾等公益慈善事业。通过对英敛之新闻实践活动的梳理,可以发现其以一生报刊实践践行着“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的报刊理想和人生信条。文章第三部分首先探讨了英敛之与清末政治(清末新政、君主立宪及君主)之关系。研究了英敛之推动清廷“预备立宪”以巩固清王朝统治而进行的舆论宣传,详细梳理了英敛之对清王朝统治从充满希望到逐渐失望的态度演变过程。认为英敛之虽对亲贵专政不满,但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仍为保存清廷统治、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摇旗呐喊,表现浓郁的宗族情结。在“族”“国”二选一困境中,英敛之顺应时势接受共和政体以保存国家,展现了宗族情绪和爱国主义双重价值夹缝中报人英敛之的矛盾、挣扎和最终选择,肯定了英敛之的爱国情怀。其次考察了英敛之与法国在华天主教势力(包括法国天主教和法国领事馆)的关系及其演变。考察了创办《大公报》时期英敛之对法国天主教势力的巧妙借助、《大公报》创刊初期双方短暂的“蜜月期”、报纸出版后不久英敛之即陷入与法国天主教势力的纠集矛盾,以及最后彻底摆脱法国天主教势力控制的详细过程,展示了晚清报人在清朝统治集团和洋人势力双重压力为实现“言论救国”的报刊理想经历的曲折和艰难。最后研究英敛之与辛亥革命及共和之关系,考察了英敛之对辛亥革命和民主政权的关系和态度变化,呈现了英敛之在辛亥首义爆发到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这一阶段态度的转变过程,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第四部分是对英敛之新闻思想的研究。提出了英敛之新闻思想有三个来源的观点,以之为主线从新闻功能观、新闻自由观、新闻本体论、新闻编辑思想等方面探讨英敛之富有特色的新闻思想,归纳出英敛之以“政治救亡、延续朝廷”为核心的新闻实践;以“服务社会、引导民众为先”的新闻独立精神;以“仁爱合群、改造人心”为办报宗旨的新闻追求等新闻思想特征。通过对英敛之人生经历、新闻活动、新闻思想的全面梳理,本文认为《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是一个在外敌侵略面前主张自强兴国的爱国新闻人;是一个在封建专制环境下推进君主立宪的进步新闻人;也是一个迷惘无奈借助天主教“聚心育民”的宗教新闻人;更是一个在氏族情感上忠于清廷但未逆民主共和大势的明智新闻人,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应具有相应的历史地位。
张玲[6](2018)在《城市更新中的工业现成品艺术研究 ——以沈阳为例》文中指出近些年,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建设陷入“千城一面”的困局中,解决“千城一面”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重新发掘城市的固有文化。工业文化是老工业城市固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工业遗存为载体,本研究以沈阳为例,以工业遗存中现成物改造而成的现成品艺术为研究对象,围绕沈阳工业现成品改造情况、工业现成品艺术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在设置上的经验和不足三个问题点展开论述。研究结果弥补了国内学术界对于工业现成品艺术研究的忽略点,并为老工业城市的公共艺术研究提供案例参考。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运用了田野调查、分类和图像学方法:第一部分,运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考查了沈阳工业遗存的现状,调查的时间从2014年至今,了解沈阳工业现成品改造的情况,统计出工业现成品的分布地及数量,调查内容是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对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进行分类,根据功能、所处空间、传达内容的不同,将类别进一步细化,全面、整体地把握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涉及的具体领域和功能范畴;第三部分,解读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的改造方式及语义,借鉴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从功能含义、惯例含义、象征含义逐层解读现成品所代表的特定语义,语义的解读为工业现成品找寻文化根源,为其改造提供文化支撑;第四部分,从环保、文化、经济、视觉四个维度深入发掘工业现成品艺术在老工业城市更新中的功用和价值,并根据沈阳近几年的改造实践总结出工业现成品艺术在设置上的经验和不足之处。通过研究发现,沈阳的工业现成品艺术主要集中于雕塑和公共设施两大领域,具体涉及到十三个类别,艺术改造的手法包括并置、堆叠、重置、集合、上色、借用六种,部分工业现成品蕴含特定的语义,因此对于这类现成品的选取和保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图像学方法深入挖掘这些工业现成品的语义信息,发现工业现成品艺术从四个维度对城市更新有助推作用:(1)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改造后的作品能承载城市的记忆;(3)通过将现成品的形象打造成符号经济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4)将工业现成品艺术塑造成城市标志物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因此,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在设置上的经验值得其它老工业城市借鉴,这包括为保存老工业城市独有特色和创造新颖景观而将工业废物转化为现成品艺术的创意性思维,而对目前现成品艺术设置中不尽完美之处的分析和揭示,也会对今后老工业城市升级改造过程中的艺术介入活动,起到良好的提示作用。
杨武[7](2015)在《汉口银行公会研究(1920-193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商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同业公会研究逐渐受到学界重视,并呈现出研究的繁荣景象。作为其中重要的同业公会组织,银行公会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人侧目。但检视其发展成果,不难看出以往学界多把视角集中于上海一隅,多层次全方位探讨上海银行公会的组织活动及与上海经济社会的关系,而甚少关注汉口等其他城市银行公会的发展情况。地域不同,同业组织间所呈现的面貌各异,组织结构和行业属性的地方特色亦更为明显。本文以汉口银行公会(1920——1938)为研究对象,先后论述了汉口银行公会的产生、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汉口银行公会与汉口商会、汉口钱业的互动关系,汉口银行公会与银行业的发展、对地方社会的作用等。试图呈现出在复杂多态的汉口金融环境中,汉口银行公会如何利用行业组织平台维护自身利益,如何促进金融业发展壮大等自身问题,揭示出近代汉口地方政治、经济、金融环境对于汉口银行公会的组织架构、职能设置、发展兴衰的深刻影响,继而透视出汉口金融生态环境与汉口银行公会制度运作方面的复杂互动关系。本文认为,汉口银行公会的兴起是近代行业市场发展与政府力量合力促成的结果。在汉口银行业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如何寻求一种银行间的服务平台,保障各银行利益成为当时的当务之急,而政府为了便利管理行业市场,积极通过法律手段促使这种同业间联合法律化。汉口银行公会诞生之后,受制于总分行体系的特殊结构和现实环境,其领导体系与运行机制几经波折,在30年代中期才逐步定型。汉口银行公会与汉口商会的关系经历了由依赖到排距再到合作的过程,30年代《商会法》的颁布并没有改变两者的实际合作关系;汉口银行公会与汉口钱业公会既竞争又合作,随着彼此实力的此消彼长,汉口银行公会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汉口银行公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自我发展和完善机制,更有赖于内外有序的网络结构。汉口银行公会积极创办《银行杂志》,引介与传播银行业理论知识,开办汉口银行公会夜校,培养银行业专门人才,并跨出封闭的世界,积极参与金融业活动,开阔了眼见,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同时汉口银行公会还在地方社会中积极发挥作用,如驱逐劣币、支持币制改革、规范地方金融秩序,保障地方金融业良性发展,后又承购公债、投资市政建设、参与社会救济,促进地方的社会建设。
谢舟[8](2013)在《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历程,从小的角度说,是近代中国金融法制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大的方面来说,反映出了近代中国社会和法制转型变化的鲜明特点。可以这么说,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的研究构成了理解近代中国金融和社会法制变迁不可或缺的一环。更重要的是,历史总有惊人相似之处,今天我国面临之货币和货币法制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却能够从近代中国货币和法制的若干历史中找到相仿之处作为经验教训。以史为鉴,研究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历程中的若干问题,也是为着今天我们能够不再迷惑困顿于这些问题,而能进一步发展完善人民币的法律制度。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历程,是一个宏大的叙事。从这段货币法制变迁所涵盖的逻辑范畴来看,它既包括货币权的立法变迁,也包括货币发行流通的程序定制发展,还包括货币发行组织机构建制、货币流通管理行政法制、货币发行流通的决策机制和货币违法行为的法律惩处制度等等方面的内容。从这段变迁的历史维度来看,从晚清到民国这百年时间里头,历史事件层出不穷,法制变迁频仍。若要完全叙述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的变迁历程的方方面面,恐怕一篇论文里头是力有不及的。但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历程却是有着自己的主线特点的,那就是在受到西方国际货币法制的影响下逐步向近代西方国际货币制度学习和转型。这一转型历程可以浓缩于三个基本问题上:货币主权、货币本位制度和金银货币进出口管理制度。货币主权问题是货币近代法制之源泉,货币本位制度是货币近代法制的基础制度,而金银货币进出口管理是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中的特色制度。认识了这三个问题,就把握住了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主要特点。同时,要为今天面临国际金融风云变幻的人民币提供制度变革的历史借鉴,也得研究这三个问题。所以论文重在整理受西方国际货币制度影响下的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历史,并以分析研究货币主权制度、货币本位制度和金银货币进出口管理制度这三个问题来管中窥豹,反映出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的主旋律,并启示当代。论文既然立足于近代西方国际货币制度影响下的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历史变化,所以对近代西方货币制度及国际货币制度的演进史的介绍,就构成了分析近代中国货币法制问题的重要前件内容。在对三个基本问题的研究中,论文都是先介绍了近代西方和国际货币制度的一般理念和原理,再演进到受其影响下的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变历程的梳理。同时论文从这三个基本问题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意义不同轻重,先着重于法制所由来的主权问题,后分析作为法制基石的本位制度,再是具有其历史特点的金银货币进出口管理制度。由里及表,由基础权源分析到具体制度梳理。这样一种论述手法,希望求得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主要问题介绍的周延。同时论文也思考了与主要问题相关的一些问题,诸如法制变迁中的理论争论,政策与制度的互动关系,并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的实施和整体特点做出了一定分析和评价。这些分析和评价丰满了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认识,进一步完善了论文论题。论文由此采取“总——分——总”的整体论证进路:论文第一章着重介绍从货币到国际货币制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则。揭示了制度变迁的一般发展特征。本章为全文界定了以国家法定货币为货币概念的货币定义,并由此延展到货币法和近代货币法的介绍,进而分析了近代中国货币法变迁历程的近代化和国际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对近代国际关系和国际货币制度的分析,构成分析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重要背景。并由此论证了论文选取货币主权、本位制度、贵金属和货币跨国流动管制等三个问题作为论文“近代中国货币法变迁问题研究”全文研究论题的缘由。第二章论述货币主权与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以清代为例的传统货币制度,是纷乱而缺乏主权认识的。连对内货币管理权都没有统一中央,就遑论面对外来政治金融经济的入侵,能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货币对外主权。在外忧内困的痛苦中,中国逐渐意识到主权和货币主权及其重要性。经过抗争、摸索和不断的学习的过程,首先是试图修补传统币制以期对内币制权力的统一。其次是在屡经挫折之中,不断学习近现代西方货币制度,执政者也就开始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需要以国际货币体系的视野,来建设货币制度,同时获得对内对外之货币主权,币改才能得以功成。法币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偶然性,但却是中国币制变革和对货币主权不懈追求的必然产物。只有理解了我国货币主权追求的这一历史问题,才能对我国近代那段货币法律的变迁予以认识,才能更客观更全面的去评价那段历史。第三章货币本位制度是近代货币制度和当时国际货币制度中的重要部分。在从金属货币走向纸币的过程中,本位制度支撑着货币的信用,也联结了各国的货币币制稳定的调控方法。我国从清末到民国法币改革之前,一直以金本位制度的货币制度为梦想,梦想着能有一天实现货币的内外稳定,同世界各国货币自由汇兑。在经历了银本位制度的风霜雪雨之后,南京国民政府以开创的精神实施了即便是当时也是比较前卫的法币制度改革。对内实行通货发行准备制度,对外盯住主要外汇汇率,并能采取自由的汇率市场操作。但之后的恶意通货膨胀及其号称金本位银本位的金圆券银元券的制度倒退却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第四章是论述近代中国的金银和货币进出口的管理制度。以清朝传统的银铜管制制度为源头,经历了北京政府到南京政府的发展。这一制度的发展演变上也突出体现了追随国际货币制度的变化,受各国外汇管制思想和经验影响的特点。近代中国的这一制度,却也明显受到中国政局变换的影响重大。尤其是国民政府金银和外汇进出口制度的松松紧紧,紧密切合政局形势变化,甚至沦为了国民政府恣意妄为的工具。最终被人民毁弃。这一段近代中国金银和外汇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必为我们今天的外汇管理提供前车之鉴。第五章是与主要问题相关的一些思考。本位制度中的大争论反映了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历史变迁中的外来法制移植与适应国情的思索,制度与政策的互动与冲突揭示了政府的理性和恣意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化的重要影响。该章也是总结。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的变迁的一些总体性和规律性问题做出分析和评断,这包括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的实施性做分析和评价,也包括对这一法制的总体特点的分析和评断。论文将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同传统币制相比较,提出了以近代化为路径,以国际化为视野,实现制度独立自主等三个鲜明历史特点。第五章的第五节也可算作结语。它点到了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时代意义和对当代的启示,是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最终价值评价。尤其认为以史为鉴,坚持独立自主的货币主权、坚持稳定的货币决定制度和实施灵活的货币国际汇兑制度是今天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建设也不可或缺的。若以“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研究”为题,论文未必周延,所涉及到三个主要问题也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论文以“问题研究”为限定,选取三个基本问题来论述。就是希望大中取小,论证有力,小中见大,论文有意义。此次论文研究可视为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研究的一个开端。在此基础上,对其他具体制度和问题诸如币制组织法制、币制行政法制和货币决策法制等等还可进行广泛和不断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这将成为今后的努力方向和长远目标。
李冠荣[9](2013)在《咸丰朝通货膨胀与社会心理反应》文中认为清咸丰时期,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亏空,于1853年开始铸造、发行贬值的大钱、钞票。由于货币减值严重、发行量巨大,很快就引发了发行地区的通货膨胀,通胀造成了市场的波动、物价的上涨。在通胀中,社会各阶层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应对,这背后也体现了他们不同的心理。通胀给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扰。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持续的上涨使他们每日所得不能供一日的衣食之用。商铺、当铺、官员等对于贬值货币的拒用、折算使民众的利益受到严重的侵害。生活状况的恶化使民众感到恐慌,谣言的传播加剧了他们的恐慌。在恐慌的情绪下人们更加倾向于相信大众,行为上表现出一种从众,从而引发了一次次的挤兑风潮。士兵属固定薪资阶层,通胀时期他们的利益也受到了严重的侵害。士兵们集体抵制发放贬值的货币,向上申诉自己面临的生活困难。通胀时,商人采用各种方式规避风险、追逐利润。他们拒绝接受人们的贬值货币或是对贬值货币进行折算;大量购买、囤积保值的货币,把贬值的货币兑换给大众等。官员尽可能的把自身所承受的损失转接给别人,捐钱局、征税官员,在实际的捐征、税收中全收、多收制钱、银两等保值货币,对于贬值的货币则是拒收、折算。新发货币的拒用、折算,以及通胀造成的市场乱象,使人们对这些货币表现出一种集体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在各阶层之间进行着影响、传播。对货币的不信任使人们产生通胀预期,致使他们更加急于把货币消费掉,从而减少对这种货币的需求、贮藏。这种通胀预期短期内会加剧通胀但是在长期却会抑止通胀。由此,这种货币会日渐贬值直到退出市场。
王树增[10](2011)在《1911之革命尚未成功》文中研究指明历史的赌注1霞光如血一九一一年九月,暑热难耐的湖北武汉正在酝酿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事变。十四日,湖北新军中两个最重要的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武昌雄楚楼十号刘公住宅召开了第三次联席会议。虽然共进社最早出于同盟会,而文学社也赞同同盟会的纲领,但是湖北新军中的这
二、世界铸造者组织(WFO)消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铸造者组织(WFO)消息(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五、创新性与不足 |
第一章 保定区位特征与近代以前的经济开发 |
第一节 保定地理环境特征 |
一、保定的地理位置 |
二、保定的自然环境 |
第二节 保定行政区划沿革 |
第三节 近代以前保定的经济开发 |
一、保定城市人口及结构变迁 |
二、近代以前保定农业的开发 |
三、近代以前保定手工业的发展 |
四、近代以前保定商业地位的嬗变 |
五、保定城市布局与经济空间的形成 |
第四节 保定经济地位擢升及其原因 |
一、保定与北京的互动关系 |
二、城市功能的转化 |
三、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保定城市经济的转型 |
第一节 保定城市经济的近代转型 |
一、工业的近代转型 |
二、交通、通讯业的近代转型 |
三、金融业的近代转型 |
四、商业的近代转型 |
第二节 保定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及轨迹 |
一、保定城市经济的发展路径 |
二、保定城市经济转型的阶段性 |
三、保定城市经济空间的变化 |
第三节 北洋集团与保定近代转型的关系 |
一、北洋集团政治变迁与保定近代化发展 |
二、北洋集团经营保定的原因 |
三、北洋集团对保定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
四、行政权力对保定近代化的双重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转型中的保定区域市场 |
第一节 保定市场的商人与行业结构 |
一、保定市场的商人籍贯分布 |
二、商人地域与行业分布 |
三、保定市场的商人与商业结构 |
第二节 保定市场网络体系的构建 |
一、保定商品的类型划分 |
二、保定市场的网络体系 |
第三节 保定市场功能定位的演变 |
一、服务于北京市场的京南转运中心(1860年以前) |
二、服务于天津市场的京南转运中心(1860年至20世纪30年代) |
三、转运地位下降的冀中经济中心城市(20世纪30年代左右) |
小结 |
第四章 经济转型中的保定城市地位变迁 |
第一节 施坚雅模型与“核心区”概念的梳理 |
一、施坚雅理论及其缺陷 |
二、“核心区”概念的修正 |
第二节 近代以前保定区域地位的演变 |
一、边缘区的核心区 |
二、河北中部地区的核心区 |
三、直隶地区的核心区 |
第三节 保定与直隶(河北)区域城市体系 |
一、保定与直隶(河北)市场体系的演变 |
二、保定与直隶(河北)城市体系——以核心区为视角 |
三、保定经济及城市地位变迁的动因 |
第四节 近代天津、保定城市地位的转换 |
一、西方势力的冲击是近代天津崛起的根本原因 |
二、清政府官方决策是津、保政治地位转换的推动力 |
三、近代保定的衰落与城市功能嬗变 |
四、保定与天津近代化启动方式的差异 |
小结 |
第五章 商业组织与保定城市经济——以保定商会为中心 |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行业组织的转型 |
一、会馆、行会的兴衰及功能演变 |
二、制度变迁与保定商会的产生 |
第二节 保定商会的社会经济功能 |
一、调解商业纠纷 |
二、陈述诉求意见 |
三、参与地方市政管理 |
四、参加与组织商品赛事活动 |
五、参与爱国运动 |
第三节 近代保定商会网络体系的构建 |
一、合作与依附: 保定商会与国内商会的互动 |
二、积极维权: 保定商会与上级商会的互动 |
三、间接交易: 保定商会与外国商团的互动 |
第四节 保定商会与政府的联系 |
一、政府是保定商会创立及改组的倡导者 |
二、政府是保定商会的实际控制者 |
小结 |
余论 权力控制与保定城市发展路径 |
一、制度变迁与保定城市发展路径 |
二、新时期保定城市的功能定位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清末民初新闻人英敛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述评 |
一、英敛之的生平与经历研究 |
二、英敛之的新闻思想研究 |
三、英敛之的新闻活动研究 |
四、相关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及不足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点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英敛之人生道路转折与社会环境 |
第一节 从下层满族人成为信奉天主教的满族人 |
一、家世并不显赫的满洲旗人 |
二、历经艰辛后信奉天主教 |
三、英敛之放弃儒释道皈依天主教的原因与影响 |
第二节 从信奉天主教的满族人成为信奉天主教的满族报人 |
一、与皇室“淑”女联姻 |
二、恐因言获罪远避滇越 |
三、庚子奇祸无完卵 |
四、友人出资邀办报 |
第三节 从名声显赫的“言论骄子”成为出世离俗的“隐士” |
一、民国初创与英敛之退隐 |
二、英敛之退隐原因探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英敛之的新闻实践活动研究 |
第一节 报人生涯的开端 |
一、诗文投稿《益闻录》初涉新闻界 |
二、通过“提问”与《格致新报》初识 |
三、撰写“论说”在维新报刊发声 |
第二节 新闻生涯的峰巅:《大公报》十年 |
一、《大公报》创办前天津的新闻环境 |
二、英敛之创设《大公报》对社会关系的“借助” |
三、英敛之时期《大公报》与社会运动 |
第三节 退隐后借助新闻媒介的有关活动 |
一、提倡创办天主教报刊 |
二、利用《大公报》宣传天主教 |
三、在报刊发声为天主教辩诬 |
四、撰文鼓吹天主教“中国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英敛之与天主教关系研究 |
第一节 创办《大公报》中对法国在华天主教势力的借助 |
一、筹创《大公报》时期对天主教的“借助” |
二、天主教“多方”助力英敛之创设《大公报》动因剖析 |
第二节 与法人在华天主教势力的短暂“蜜月期” |
一、在“教案”报道中“护教” |
二、宣扬天主教教义引导中国旧风俗改良 |
第三节 与法国在华天主教势力的“抵牾纠结”期 |
一、天主教对英敛之及《大公报》的“两手” |
二、英敛之对抗天主教的“两手” |
第四节 摆脱法国在华天主教势力对《大公报》的干预 |
一、拒俄运动成为英敛之“亲日疏法”的导火索 |
二、日俄战争期间《大公报》的舆论立场及馆址迁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敛之与清末政治研究 |
第一节 英敛之与“清末新政”关系之研究 |
一、主张改革社会政治生态 |
二、致力开智化俗为推行新政奠定民智基础 |
第二节 英敛之与“预备立宪”关系之研究 |
一、《大公报》呼吁“预备立宪”的言论 |
二、英敛之支持、监督清廷推行预备立宪的言论 |
三、推动社会改革以适应“预备立宪” |
第三节 英敛之与清朝“君主”关系之研究 |
一、真诚称颂“英明果敢”的光绪帝 |
二、遵循前朝遗诏支持摄政王辅政 |
三、失望于摄政王任用亲贵的辅政举措 |
四、默认隆裕太后降“退位”旨以保国家和平统一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敛之与辛亥革命关系研究 |
第一节 促成辛亥革命的三重势力 |
一、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是辛亥革命的发动者兼领导者 |
二、立宪派是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辅助力量 |
三、西方列强是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间接推动力量 |
第二节 英敛之对辛亥首义及共和态度之演变 |
一、为清廷维稳献计做最后呐喊 |
二、对武昌起义和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变化 |
三、关注君主民主立宪政体之解决 |
第三节 英敛之对创设民国和南北和议态度的变化 |
一、指责革命军在议和期间选举临时大总统是“行共和专制” |
二、批评孙(中山)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统是“私相授受” |
三、批评朝廷与民军和谈拉锯是“各谋私利” |
四、顺应民心大势认同共和政体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英敛之的新闻思想研究 |
第一节 英敛之新闻思想的三个来源 |
一、传统士人“修齐治平”理想的现代化转换 |
二、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理念的影响 |
三、天主教“仁爱合群”观念的糅合 |
第二节 英敛之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英敛之关于“新闻功能”的思想 |
二、英敛之关于“新闻自由”的思想 |
三、英敛之关于“新闻本体”的思想 |
四、英敛之的报刊编辑思想 |
第三节 英敛之新闻思想的主要特征 |
一、以“政治救亡、延续朝廷”为核心的新闻实践宗旨 |
二、以“服务社会、引导民众为先”的新闻独立精神 |
三、以“仁爱合群、改造人心”为办报宗旨的新闻追求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在列强侵略面前主张自强兴国的爱国新闻人 |
二、在封建君主制度下推进君主立宪的进步新闻人 |
三、迷惘无奈借助天主教“聚心育民”的宗教新闻人 |
四、在氏族情感上忠于清廷但未逆大势的明智新闻人 |
附录·英敛之新闻活动日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6)城市更新中的工业现成品艺术研究 ——以沈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主要概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沈阳工业遗存的现状 |
第一节 沈阳的工业历史背景 |
一、民族工业兴起(1896-1930) |
二、外资工业介入(1931-1948) |
三、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1949-1979) |
四、经济转轨后的改革(1980年代至今) |
第二节 沈阳工业遗存现状 |
一、工业遗存保留 |
二、工业遗存改造 |
小结 |
第三章 沈阳公共空间中的工业现成品艺术类别 |
第一节 现成品雕塑 |
一、室外景观雕塑 |
二、室内置景雕塑 |
第二节 现成品公共设施 |
一、室外公共设施 |
二、室内公共设施 |
小结 |
第四章 工业现成品艺术的再造方式及语义解读 |
第一节 工业现成品的艺术再造 |
一、整体利用的方式 |
二、部分改造的方式 |
三、借用的方式 |
第二节 工业现成品艺术的语义解读 |
一、典型工业文化的遗存 |
二、一般工业文化的记录 |
小结 |
第五章 工业现成品艺术与城市“升级再造” |
第一节 老工业城市“升级再造” |
一、城市的“升级再造”活动 |
二、升级再造与老工业基地的再次振兴 |
第二节 工业现成品艺术在城市升级再造中的多维施展 |
一、环保维度之旧物改造 |
二、文化维度之承载记忆 |
三、经济维度之城市“文化资本” |
四、视觉维度之城市“标志物” |
第三节 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设置上的经验与不足 |
一、地点和现成物的选择具有代表性 |
二、景观功能和实用性不足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图录 |
附录二:新中国工业题材美术作品中的工业现成品图录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7)汉口银行公会研究(1920-193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主题、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近代汉口的商业发展与银行公会的兴起 |
第一节 近代汉口工商业的发展与银行业的勃兴 |
一、近代汉口的工商业发展概述 |
二、汉口银行业的勃兴 |
第二节 汉口银行公会的兴起与组织嬗替 |
一、汉口银行公会的创设 |
二、汉口银行公会的组织嬗替 |
第二章 汉口银行公会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 |
第一节: 汉口银行公会的会员结构和领导结构 |
一、会员结构 |
二、领导结构 |
第二节: 总分行体系下的金融架构及其影响 |
一、总分行下的金融架构与职能设置——以上海银行为中心的探究 |
二、总分行架构对汉口银行公会的影响 |
第三节: 汉口银行公会的运行机制 |
一、早期的运行机制 |
二、30年代的运行机制 |
第三章 汉口银行公会与地方商人团体 |
第一节 汉口银行公会与汉口商会的关系 |
一、依仗与信赖 |
二、信赖中的排拒 |
三、重新走向合作 |
第二节 汉口银行公会与钱业公会关系之研究 |
一、错位竞争下的银钱冲突与合作 |
二、国家介入下的银钱关系新常态 |
第三节 社会变动下的商银钱互动关系研究 |
一、商钱特殊关系下的银钱矛盾及调解 |
二、社会变动下的三方应对及合作 |
第四章 汉口银行公会与汉口地方银行业 |
第一节 现代新知识的引介与传播——创办《银行杂志》 |
一、《银行杂志》的创办与定位 |
二、《银行杂志》的功能与作用 |
第二节 专业银行知识与实务的培养——开办汉口银行公会夜校 |
一、夜校的创办及组织运作 |
二、课程设立及人才培养 |
三、教学管理 |
第三节 跨出封闭的世界——汉口银行公会的埠际金融交往 |
一、参加全国银行业联合会议 |
二、参与编订全国银行统一会计科目 |
第五章 汉口银行公会与地方经济社会 |
第一节 汉口银行公会与地方金融发展 |
一、驱逐劣币 |
二、支持币制改革 |
三、规范地方金融秩序 |
第二节 汉口银行公会与地方社会建设 |
一、积极承购政府公债 |
二、集资社会建设 |
三、参与社会救济 |
结语 |
一、常量与变量之间:汉口银行公会的行为逻辑 |
二、本地化与自由化:区域金融中心下的银行公会及其制度走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汉口银行公会大事年表(1920——1938) |
附录二、汉口银行公会章程(1923年修改) |
后记 |
(8)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动因 |
二、学术史的回顾与研究材料的使用 |
三、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近代货币法与货币法制体系 |
第一节 近代货币法与近代中国货币法 |
一、货币与货币法 |
二、近代货币法律的发展 |
三、近代中国货币法发展的一般特征 |
第二节 近代国际货币制度 |
一、近代国际关系与国际货币金融秩序 |
二、近代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构成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中的主权问题 |
第一节 货币主权与中国传统货币主权概述 |
一、主权与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和实践 |
二、货币主权的涵义和内容 |
三、以清代为例的中国传统币制和主权观念 |
第二节 晚清货币主权的破坏 |
一、外币涌入冲击了货币主权 |
二、白银外流破坏了传统货币秩序 |
三、不平等条约对货币主权的严重侵害 |
四、外商银行对货币主权的无视和侵犯 |
第三节 晚清政府收回货币主权的努力 |
一、改革传统货币制度挽救主权的努力 |
二、革新币制的初步尝试 |
三、试图一统主权的晚清新币制筹划 |
第四节 民国政府收回货币主权的币制革新努力 |
一、北京政府《国币条例》与整理纸币制度 |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与法币制度 |
三、法币制度之主权评价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中国货币本位制度 |
第一节 本位制度概述 |
一、货币本位与本位制度 |
二、近代国际货币本位制度的变迁 |
三、国际金本位制度 |
第二节 晚清的货币本位制度 |
一、清代传统币制的本位问题 |
二、以银为本位的清末币改 |
三、晚清银本位币制与近代日本金本位币制的比较 |
第三节 北京政府的货币本位制度 |
一、《国币条例》的银本位制度 |
二、《金券条例》的对外汇兑金本位制度 |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货币本位制度 |
一、金本位制度的趋弱与中国白银危机 |
二、法币制度中的本位问题 |
三、金圆券、银元券与本位制度的倒退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中国金银及外汇管制制度 |
第一节 金银、外汇与汇率管理制度 |
一、金银、货币进出口管理的思想渊源 |
二、金银、货币跨国流通管理的主要制度 |
第二节 晚清至民初的中国金银外汇管理制度 |
一、晚清的银铜进出口管制 |
二、北京政府时期的金银货币进出口管理制度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金银外汇管理的早期制度 |
一、金贵银贱的应对制度 |
二、应对白银危机的金银进出管制制度 |
三、法币制度中的外汇管理制度 |
第四节 南京政府的战时金银与外汇管制法律 |
一、日伪破坏法币秩序与抢夺外汇企图 |
二、国民政府的战时金银管制制度 |
三、抗战时期的外汇管制制度 |
第五节 国共内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金银外汇管制制度 |
一、法币、金圆券与通货膨胀及汇率的下跌 |
二、攫取金银外汇的金银外汇管制制度 |
小结 |
第五章 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思考 |
第一节 近代中国货币法制中有关本位的理论争论 |
一、晚清币制改革之中的本位制度的争论与选择 |
二、北京政府时期围绕《国币条例》的本位讨论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货币法制施行中的政策与制度 |
一、政府政策对货币制度的积极作用 |
二、政府政策对货币法制的扰乱 |
三、民国时期货币法制与政策的经验教训 |
第三节 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的实施 |
一、实施性的阶段分析 |
二、影响实施的因素分析 |
三、币制法令实施的总体评价 |
第四节 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特征总结 |
一、以近代化为方式 |
二、以国际化为视野 |
三、以独立自主为目标 |
第五节 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意义与启示 |
一、时代意义 |
二、对当代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9)咸丰朝通货膨胀与社会心理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论文设计 |
(四) 难点及创新点 |
一、 咸丰时期的通货膨胀 |
(一) 咸丰朝通货膨胀的发生 |
(二) 咸丰朝通货膨胀的状况 |
二、 社会各阶层对于通货膨胀的心理反应 |
(一) 京畿地区普通民众的反应 |
(二) 士兵的反应 |
(三) 商人的反应 |
(四) 官员的反应 |
三、 社会各阶层的反应对通货膨胀的抑制 |
(一) 公众对贬值货币的不信任 |
(二) 各省对于贬值货币的抵制 |
(三) 钞票、大钱贬值及其停废过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世界铸造者组织(WFO)消息(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D]. 周辰. 苏州大学, 2020(06)
- [2]欣特卡斯特报告称2020年蠕墨铸铁产量有所上升[J]. 刘金城. 铸造, 2020(05)
- [3]文献速报[J]. 张巍,向青春. 铸造, 2020(05)
- [4]世界铸造组织选出新一任主席[J]. 刘金城. 铸造, 2020(03)
- [5]清末民初新闻人英敛之研究[D]. 张勇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7)
- [6]城市更新中的工业现成品艺术研究 ——以沈阳为例[D]. 张玲. 上海大学, 2018(02)
- [7]汉口银行公会研究(1920-1938)[D]. 杨武.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8]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问题研究[D]. 谢舟.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1)
- [9]咸丰朝通货膨胀与社会心理反应[D]. 李冠荣. 河北师范大学, 2013(S2)
- [10]1911之革命尚未成功[J]. 王树增. 当代,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