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抽出式风机与瓦斯抽放取代尾巷的技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艳[1](2019)在《段王煤矿15#煤层瓦斯涌出与治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段王煤矿是高瓦斯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达到60-70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2.17m3/t,矿井的高瓦斯工作面主要集中在15#煤层。随着东翼深部15#煤层的开采,瓦斯涌出量也大大增加。如150403工作面掘进和回采期间的绝对瓦斯量分别9m3/min和47.98m3/min,工作面推进速度缓慢。瓦斯已对段王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本文针对段王煤矿的瓦斯治理难题,对15#煤层的瓦斯涌出与瓦斯治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1)实测了15#煤层的瓦斯基础参数:埋深540m区域煤层的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分别为0.67MPa和10.00m3/t,瓦斯吸附常数a、b分别为54.64m3/t和0.23 MPa-1,煤层透气性系数?(28)0.082 m2/MPa2.d,百米钻孔瓦斯流量衰减系数系数?=0.18d-1,故15#煤层为低透气性煤层,属于较难抽采煤层。(2)预测了15#煤层工作面回采期间的瓦斯涌出量,本煤层、邻近层和采空区的绝对瓦斯涌出量分别为10.8 m3/min、5.9 m3/min和6.7 m3/min,涌出总量为23.4m3/min;考虑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数1.3,则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总量为30.4m3/min。(3)根据作图法原理测定了瓦斯涌出量比例,揭示了工作面瓦斯涌出量以采空区瓦斯涌出量为主,约占工作面总瓦斯涌出量的65.12%,煤壁涌出瓦斯所占比例为34.88%,因此瓦斯涌出来源主要是采空区瓦斯。(4)以150403工作面为例研究了以瓦斯抽采为主,以通风系统管理技术为辅的瓦斯综合治理体系。主要采取了本煤层顺层钻孔预抽和高位钻孔的综合抽采技术,其中顺层钻孔主要在工作面回采前预抽本煤层瓦斯,高位钻孔主要抽采工作面回采期间的采空区瓦斯;通风系统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上、下隅角吊挂风筒布、在上隅角安装风水喷雾、上隅角垛袋及控制割煤速度等,有力地配合了抽采技术进行瓦斯治理。(5)通过回采工作面综合瓦斯治理技术的应用,工作面回采的中、后期,工作面瓦斯抽采率提高到60%以上,回风流瓦斯浓度降到了0.8%以下,瓦斯超限导致的报警和断电次数大幅度减少,且持续时间大大缩短,日产原煤1000t提高到了2000t,保证了矿井的正常生产,促进了生产效率。
王飞[2](2012)在《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平顶山煤业集团四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煤炭工业属资源型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煤炭是我国的主体消费能源并一直在持续较快地增长,但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很难改变,煤炭工业粗放经营,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面临压力,这就决定了煤炭工业是我国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所谓绿色矿业就是指在矿山环境扰动量小于或等于区域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矿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矿业,就是在保持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促进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平顶山煤业集团四矿(以下简称平煤四矿)是平煤集团下属大型骨干矿井之一,随着开采年限的延长、开采深度的延伸、地质复杂程度的加大及长期大规模的粗放开采,使得资源型企业所具有的种种问题表现出来,矿井瓦斯、煤矸石、矿井尾水“三废”的无序排放,对矿区环境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生态环境对企业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等问题。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如何延长产业链、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如何减少污染和废气、废水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绿色矿业经济发展之路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论文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资源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理论等,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以平煤四矿为例,对矿产资源型企业发展绿色矿业经济进行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支撑体系。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研究和应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的研究重点,并对全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分析比较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及绿色经济等诸多概念及其内容的基础上,界定并分析了绿色矿业及其特点;综合运用外部性理论、产权交易理论和产业生态学理论对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进行了理论解释。绿色矿业就是在矿业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自始至终在矿区内进行全面规划,在环境扰动量小于区域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第三章,分析了企业发展绿色矿业的行为。综合运用博弈分析、价值分析和减量化分析表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是绿色经济的主体,存在着多种博弈行为,企业是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但由于绿色矿业经济的科技研发和前期投入很多,很多经营都是微利甚至不盈利,企业动力明显不足,为充分调动企业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节能、减少碳排放中的生力军作用,政府必须实施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政策。(1)对企业发展绿色矿业进行了博弈分析。煤炭企业要发展绿色矿业经济,建设绿色矿山,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企业经济收益相对偏低,导致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为此,社会各方面、各个环节均在进行博弈,动力明显不足。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都将选择不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煤矿资源,最终造成效益最低和环境的污染;企业与政府间博弈的结果取决于政策的设计和执行程度。否则,企业宁愿选择缴纳罚款也不治理环境污染,甚至逃避治理污染的责任。(2)对企业实施绿色矿业进行了价值分析。绿色矿业价值链可以通过实现矿产资源环境价值和矿产资源自然价值的二个不同方面中,通过对价值投入与资源配置、价值物化与价值增殖、价值产出和价值实现、外显价值和潜在价值的系统分析,得出不同的矿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绿色矿业,首先是将矿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有机的社会-经济-环境系统,采取提高正价值V5减少负价值V6,实现正的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综合价值(△V>0),且尽可能使其最大化。(3)对实施绿色矿业经济进行了减量化分析。在研究绿色经济的物质循环与平衡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的减量化是资源投入减量化和废弃物排放减量化和低碳化。生产过程的减量化要求企业、产业,地区或国民经济系统的经济行为必须符合绿色经济的减量化和自然生态规律;消费过程的减量化要求个人、家庭和政府消费过程等经济行为也必须与绿色经济的减量化和自然生态规律相符,达到资源利用的均衡发展。第四章,对平煤四矿经营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煤矿资源禀赋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平煤四矿为例,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碳化”为原则,发展绿色矿业经济,建设绿色矿山势在必行。(1)系统地调查了平煤四矿经营现状。平煤四矿是平煤集团下属二级机构,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形成了一个以特级质量标准化、现代化矿井及特级安全高效矿井为基础,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以上,煤矸石、废气、废水等副产品以及耗电量随产量稳步增加的煤炭综合利用型企业。(2)系统的计量经济学研究。综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分析对平煤四矿收入与煤矸石、废气、废水三者之间变化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总值和煤矸石产量间存在平稳关系,而与废气、废水间的关系不稳定;企业收入的增长导致煤矸石和废气排放的增加,但不会导致废水排放的增加;反之,煤矸石的增加也会导致企业收入的增加,而废水和废气排放的增加均与企业收入增加无关。第五章,初步构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从平煤四矿的实践出发,初步构建了基于不同产业链的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综合发展模式。(1)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的一般模式。以系统分析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和“3R+L”原则为基础,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通过“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次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和低碳化”,进而形成“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2)初步构建了采煤—煤矸石—电—建材绿色产业链。平煤四矿矿井每年都排放大量的煤矸石。按照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的要求,完善了采煤—煤矸石—电—供暖和采煤—煤矸石—电—井下降温工程微型绿色产业链;在对平煤四矿煤矸石系统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工业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煤矸石主要适合做烧结砖原料,烧制水泥熟料时替代部分粘土,做工程回填的填充材料,塌陷区复垦的回填材料,并系统地构建了采煤-煤矸石-建材绿色产业链,实现煤矸石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平煤四矿矸石利用率在“十二五”期间达到100%。(3)初步构建了采煤—煤层气—电开发绿色产业链。平煤四矿的矿井为突出矿井,在分析统计矿井煤层气储量、浓度、煤层气涌出量、抽采纯流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瓦斯抽采-发电余热回收—乏风氧化—制冷降温低碳绿色产业,是一项集安全、低碳、节能、环保为一体的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瓦斯还可做燃料或生产炭黑、甲醛、甲醇和化肥等化工产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层气综合利用产业链,提高了煤矿抽采瓦斯的积极性,减轻了对平煤四矿周边地区环境污染,节约了宝贵的优质资源,达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初步构建了原煤开采—矿井水—净化水—再生循环绿色产业链。在统计平煤四矿井下水文地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平煤四矿矿井水地下—地上循环处理回用系统,参照国家不同用水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应用研究。通过矿井水井下-地上处理系统的循环运行,减少了污染物排放、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达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5)初步构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综合模式。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绿色矿业经济的基础。在上述绿色微循环产业链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和延伸矿井循环和低碳产业链,提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综合模式,在全矿形成了一种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低碳和高效率的节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从而使长期困扰平煤四矿可持续发展的矿井“三废”变成了特色产业资源,达到了“矿产资源潜力得到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目标,促进了平煤四矿绿色矿山的建设,也为我国煤矿产业发展绿色矿业经济提供参考。第六章,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推进绿色矿业经济发展,建设绿色矿山,必须将重点放在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和行为转变上来,需要利用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参与性政策等多种政策工具,激发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本文主要存在以下创新之处:(1)在界定并分析了绿色矿业的特点。绿色矿业就是在矿业开发利用过程中,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通过矿区内的全面规划,在环境扰动量小于或等于区域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2)分析了企业发展绿色矿业的行为。综合运用博弈分析、价值分析和减量化分析表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是绿色经济的主体,存在着多种博弈行为,企业是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但由于绿色矿业经济的科技研发和前期投入很多,很多经营都是微利甚至不盈利,企业动力明显不足,为充分调动企业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节能、减少碳排放中的生力军作用,政府必须实施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政策。(3)定量研究了平煤四矿的相关参数。综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和格兰杰检验对平煤四矿收入与煤矸石、废气、废水三者之间变化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总值和煤矸石产量间存在平稳关系,而与废气、废水间的关系不稳定;企业收入的增长导致煤矸石和废气排放的增加,但不会导致废水排放的增加;反之,煤矸石的增加也会导致企业收入的增加,而废水和废气排放的增加均与企业收入增加无关。(4)初步构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以系统分析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和“3R+L”原则为基础,从平煤四矿实际出发,优化分析了采煤-煤矸石-电-建材绿色产业链、采煤-煤层气-电开发绿色产业链、原煤开采-矿井水-净化水-再生循环绿色产业链条,提出了平煤四矿矿井水地下—地上循环处理回用系统,初步构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综合模式并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赵波,杨胜强,路培超,杨相玉[3](2012)在《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及其防治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综采工作面瓦斯灾害特点、瓦斯来源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治理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这些措施对解决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具有明显的效果。
翟成[4](2008)在《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瓦斯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瓦斯是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近距离煤层群保护层开采后,由于层间距很小,保护层与被保护层之间的部分岩石裂缝是垂直层面的,离保护层一定距离内,这些裂缝能彼此贯通,直至与保护层采空区连通,提供了解吸瓦斯涌向保护层开采空间的通道,这就使得煤层透气性增大数十到数百倍,提高了瓦斯的排放能力。邻近层瓦斯大量涌出,更是给工作面瓦斯治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实验室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时空演化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在戊9,10煤层下铺设一层弹簧,通过弹力模拟下部戊9、10煤岩瓦斯压力对戊8煤向上的膨胀能,考察了下邻近层瓦斯压力高(1.5MPa)的情况下,顶底板岩层位移及裂隙场演化关系,解决了采动过程中的应力变化造成的底板位移不明显的问题。采用针对非连续介质模拟的离散元数值计算程序UDEC3.0,模拟近距离煤层群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垮落动态发展过程,得出了底板和覆岩破裂移动规律,及随保护层工作面推进,被保护层煤体应力和变形分布特征。近距离煤层群上部煤层开采后,煤层底板应力状态也经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正常回采阶段底板岩体分别处于压缩一卸压膨胀—恢复阶段,且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重复出现。煤层底板受开采矿压作用,岩层连续受到周期性破坏。在对近距离煤层群煤层底板破裂规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底板导气破裂带”的概念,由于“底板导气破裂带”的存在,下部煤层的透气性将成百上千倍的提高,下部瓦斯将顺着裂隙进入上部空间。在对上覆岩层回采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移动特征分为四区、三带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的“四区、四带”的模型。即水平方向各区为原始应力区、集中应力区、应力降低区、应力恢复区。近距离煤层群由上向下按其破坏程度可分为四个带,即冒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和底板破裂导气带。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系统的将开采煤层和近距离煤层卸压储集和运移规律与采动覆岩移动、裂隙演化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发现了近距离保护层开采过程中的煤岩体裂隙动态时空演化分布规律及瓦斯流动规律,揭示了近距离保护层开采上隅角瓦斯积聚原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回”型圈的概念,即在一矩形框内存在有一定宽度的一环状的裂隙发育区域,而在裂隙圈的中部是离层裂隙是压实的。随着开采工作面的向前推进,顶板覆岩裂隙区要经过了卸压、失稳、起裂、张裂、裂隙萎缩、变小、吻合、封闭的演化过程;瓦斯储集也经过了通过裂隙流动网络进入裂隙区、集聚、饱和、溢出、压出等运输过程。“回”型裂隙圈是动态的,瓦斯运输和储集也是动态变化的。采用Fluent流体模拟软件对几种不同工作面通风系统风流流场及瓦斯浓度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Y+Γ型工作面通风方式,揭示了Y+Γ型通风方式治理瓦斯的机理,推导出了专用瓦斯排放巷与工作面瓦斯允许浓度不一致时的配风量计算公式和主、辅助进风巷的配风比。根据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和瓦斯流动场的时空耦合规律,提出了高瓦斯近距离煤层群保护层瓦斯治理的新模式:即采用顶板走向钻孔抽放裂隙带瓦斯为高位治理措施;工作面Y+Γ型通风为中位措施;底板卸压层抽采卸压瓦斯为低位措施。高位、中位和低位措施配合实现近距离煤层群卸压瓦斯的“三位一体”的立体综合治理,实现了近距离煤层群安全开采的目的。
郝永军[5](2006)在《内错尾巷布置治理综放面瓦斯技术与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综放面利用内错尾巷治理瓦斯技术的分析,论述了内错尾巷技术治理回风上隅角瓦斯超限的原理、作用及取得的效果,并介绍了内错尾巷技术的布置参数。
王钦恒[6](2005)在《矿井瓦斯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矿井瓦斯是生产矿井中严重自然灾害的重要根源之一。井巷及采场瓦斯的超限存在可导致人员窒息、遇火爆炸等矿井重大安全事故。多年以来,为了彻底治理好矿井瓦斯隐患,国内外广大煤炭科技人员已经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努力和技术探索。特别是近20多年来,随着矿井安全技术工作向纵深方向的逐步发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瓦斯治理技术难题。目前,就坤升矿井而言,该矿井属于高瓦斯矿井,近年来在防治瓦斯积聚与爆炸方面,也已经由单纯依靠通风吹散瓦斯,发展到应用电气设备防爆、堵绝火源、计算机监控、防止积聚、消除爆源等多项技术措施综合运用与实施的方法上来了。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作者主要从搭建矿井瓦斯管理平台——“矿井瓦斯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与应用”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了生产矿井在瓦斯管理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和新方法;特别从减少瓦斯超限报警次数、拟定隅角及采空区瓦斯抽排放方案、开展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以及进行矿井瓦斯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等重要环节着手,对当前矿井瓦斯技术管理的先进理念、以及具有企业自主开发特色与效果的瓦斯管理技术均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在此基础上,着重对矿井瓦斯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及应用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探索。这对于促进坤升矿井瓦斯技术管理工作逐步向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与人性化方面的有续过度,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本文的探讨具有如下技术特点,一是改进了过去对瓦斯管理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实践经验层面的事实,开展了对企业瓦斯管理中一个相当重要因素——矿井瓦斯管理技术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探索,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二是通过认真的技术研发工作,致力于提供能够应用于矿井生产实际的瓦斯技术管理方法与措施。 在对矿井瓦斯管理新技术的研发与探索过程中,作者着重分析了应用加权相对偏离值法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技术改造的方法步骤;探索利用调压技术调整工作面通风系统风压分布的基本方法。在对隅角瓦斯运移形式、积聚成因以及煤层瓦斯含量等相关技术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顶板走向瓦斯抽放及跨层高位抽放等技术,有效的防
闫志强,张文昌[7](2001)在《抽出式风机与瓦斯抽放取代尾巷的技术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屯兰矿 1 2 2 0 5工作面排瓦斯横贯瓦斯、风量跟踪测定 (见表 1、见表 2 ) ,根据压力作用的原理 ,经理论及数据推敲 ,提出了利用抽出式风机代替尾巷的可行性技术分析
二、抽出式风机与瓦斯抽放取代尾巷的技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抽出式风机与瓦斯抽放取代尾巷的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段王煤矿15#煤层瓦斯涌出与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概述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瓦斯治理现状 |
1.2.2 瓦斯涌出规律与涌出量预测研究现状 |
1.2.3 瓦斯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主要的研究方法及技术 |
2 15#煤层瓦斯参数测定 |
2.1 矿井概况 |
2.1.1 井田概况 |
2.1.2 煤层储存情况 |
2.1.3 矿井开拓与开采 |
2.1.4 矿井通风与瓦斯 |
2.2 煤层瓦斯压力测定 |
2.2.1 直接测定法 |
2.2.2 煤层瓦斯压力测定数据 |
2.3 瓦斯吸附能力测定 |
2.3.1 实验系统准备 |
2.3.2 工业分析 |
2.3.3 实验过程 |
2.3.4 实验结果 |
2.4 煤层瓦斯含量测定 |
2.5 煤层透气性测算 |
2.6 本章小结 |
3 15#煤层瓦斯涌出规律研究 |
3.1 瓦斯涌出来源 |
3.2 瓦斯涌出量预测 |
3.2.1 本煤层瓦斯涌出量 |
3.2.2 邻近煤层瓦斯涌出量 |
3.2.3 采空区瓦斯涌出量 |
3.2.4 瓦斯涌出量预测结果的分析 |
3.3 本煤层与采空区瓦斯涌出量比例测定 |
3.3.1 作图法测定原理 |
3.3.2 瓦斯涌出量比例测定 |
3.4 本章小结 |
4 瓦斯治理技术研究 |
4.1 150403 工作面的瓦斯治理难题 |
4.1.1 150403 工作面概况 |
4.1.2 瓦斯治理难题 |
4.2 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
4.3 瓦斯抽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4.3.1 本煤层顺层钻孔预抽 |
4.3.2 高位钻孔抽采的理论基础 |
4.3.3 高位钻孔抽采工程 |
4.3.4 钻孔施工工艺参数总结 |
4.3.5 瓦斯抽采管路敷设 |
4.4 通风系统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4.4.1 上、下隅角吊挂风筒布 |
4.4.2 在上隅角安装风水喷雾 |
4.4.3 上隅角垛袋 |
4.4.4 控制割煤速度 |
4.5 综合瓦斯治理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主要结论 |
5.1 文章的主要结论 |
5.2 技术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实践课题研究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2)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平顶山煤业集团四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绿色矿业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绿色矿业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绿色矿业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 |
2.1.1 循环经济 |
2.1.2 低碳经济 |
2.1.3 绿色经济 |
§2.2 绿色矿业经济的界定及其特点 |
2.2.1 绿色矿业经济的界定 |
2.2.2 绿色矿业经济的特点 |
§2.3 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解释 |
2.3.1 外部性理论 |
2.3.2 产权理论 |
2.3.3 产业生态学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发展绿色矿业的行为分析 |
§3.1 实施绿色矿业的博弈分析 |
3.1.1 企业与企业之间博弈分析 |
3.1.2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
§3.2 实施绿色矿业的价值分析 |
3.2.1 绿色矿业价值链分析 |
3.2.2 矿业经济增长和社会价值分析 |
3.2.3 绿色矿业的资源价值分析 |
§3.3 绿色矿业经济减量化分析 |
3.3.1 资源减量化的经济学分析 |
3.3.2 减量化的效率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煤集团四矿经营现状 |
§4.1 平煤集团概况 |
4.1.1 基本概况 |
4.1.2 产业板块 |
4.1.3 组织机构及愿景 |
§4.2 四矿经营基本现状 |
4.2.1 四矿概况 |
4.2.2 四矿经营现状 |
4.2.3 四矿组织结构 |
§4.3 四矿收入与三废结构间互动关系研究 |
4.3.1 四矿经营定量分析 |
4.3.2 四矿收入与三废结构间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
§5.1 平煤四矿绿色矿业发展基础 |
§5.2 构建原则和方法 |
5.2.1 构建原则 |
5.2.2 构建方法 |
§5.3 不同产业链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 |
5.3.1 采煤—煤矸石—电—建材绿色产业链 |
5.3.2 采煤-矿井瓦斯-电开发绿色产业链 |
5.3.3 原煤开采-矿井水-净化水-再生循环绿色产业链 |
§5.4 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综合模式的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绿色矿业经济的支撑体系 |
§6.1 绿色矿业经济支撑体系框架 |
§6.2 宏观政策支撑体系 |
6.2.1 财政支持政策 |
6.2.2 政府监管政策 |
§6.3 微观支撑体系 |
6.3.1 培养绿色矿业意识 |
6.3.2 建设绿色矿山示范工程 |
6.3.3 建立绿色矿山评价机制 |
6.3.4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
§6.4 技术支撑体系 |
6.4.1 绿色矿井技术保障 |
6.4.2 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保障 |
6.4.3 环境监测信息化体系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
7.1.2 分析了企业发展绿色矿业的行为 |
7.1.3 系统分析了平煤四矿经营现状 |
7.1.4 初步构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 |
7.1.5 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及其防治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综采工作面瓦斯灾害的特点 |
2 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来源分布特征[1-2] |
2.1 综采工作面瓦斯来源构成 |
2.2 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分布特征 |
3 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应对措施 |
3.1 风障引流法 |
3.2 风筒排除瓦斯法 |
3.3 上隅角埋管法 |
3.4 风机抽排法 |
3.5 局扇向上隅角供风法 |
3.6 尾巷排瓦斯法 |
3.7 瓦斯抽放法 |
3.7.1 本煤层钻孔预抽及边采边抽 |
3.7.2 高位钻孔抽放 |
4 结论 |
(4)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层瓦斯流动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2 煤层卸压瓦斯越流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3 覆岩采动裂隙动态分布规律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4 采动卸压瓦斯运移与储集规律研究现状分析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瓦斯在采动裂隙场的流动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煤层瓦斯的赋存 |
2.2.1 瓦斯在煤体内的存在状态 |
2.2.2 煤的孔隙结构特征 |
2.3 煤层瓦斯运移的基本规律 |
2.3.1 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质量守恒 |
2.3.2 瓦斯扩散运动及Fick 定律 |
2.3.3 瓦斯渗流运动,线性、非线性渗流定律 |
2.4 采动覆岩运动基本规律及对卸压瓦斯影响 |
2.4.1 上覆岩层运动和破坏基本形式 |
2.4.2 采动裂隙动态分布及对瓦斯运移影响 |
2.5 本章结论 |
3 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时空演化相似模拟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3.3 采动裂隙场形成的物理模拟 |
3.3.1 模拟工作面条件 |
3.3.2 相似条件的确定 |
3.3.3 模型的铺设 |
3.3.4 实验方法 |
3.4 采动裂隙场时空演化实验过程分析 |
3.4.1 实验过程 |
3.4.2 工作面初采期顶板冒落规律 |
3.4.3 工作面正常推采期间顶板冒落规律 |
3.4.4 实验数据分析 |
3.5 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形成机理分析 |
3.5.1 顶板裂隙形成机理分析 |
3.5.2 煤层底板破裂规律分析 |
3.6 本章结论 |
4 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演化规律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模型的建立 |
4.2.1 模型的设计原则 |
4.2.2 模型的基本参数 |
4.2.3 边界条件确定 |
4.3 数值模拟模拟结果 |
4.3.1 覆岩跨落及裂隙时空演化数值模拟 |
4.3.2 采动过程中顶底板应力及位移变化规律数值模拟 |
4.3.3 煤层最大主应力变化规律 |
4.3.4 煤层变形规律 |
4.4 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时空演化规律分析 |
4.4.1 覆岩破坏及移动的力学模式 |
4.4.2 煤层底板岩体应力状态与变形破坏规律 |
4.4.3 煤层顶、底板岩层运动规律 |
4.5 近距离煤层群底板破坏深度分析 |
4.6 本章结论 |
5 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 |
5.1 引言 |
5.2 采动卸压瓦斯升浮特性 |
5.2.1 瓦斯升浮现象 |
5.2.2 瓦斯升浮运移的力学分析 |
5.3 回采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与瓦斯涌出的时空关系 |
5.3.1 走向方向围岩的“四区、四带”分布特征 |
5.3.2 倾向方向围岩的应力分布特征 |
5.4 邻近层卸压机理及瓦斯涌出 |
5.4.1 上邻近层瓦斯卸压情况 |
5.4.2 下邻近层瓦斯压力变化情况 |
5.5 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 |
5.5.1 采动裂隙场演化规律 |
5.5.2 瓦斯在采动裂隙带的聚集规律 |
5.5.3 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 |
5.6 本章结论 |
6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过程中瓦斯来源及影响因素分析 |
6.1 近距离煤层群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构成和特征 |
6.1.1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瓦斯浓度分布 |
6.1.2 现场实测及数据分析 |
6.1.3 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分析 |
6.1.4 采空区瓦斯涌出规律分析 |
6.1.5 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特征 |
6.2 近距离煤层群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 |
6.2.1 本煤层瓦斯涌出计算 |
6.2.2 邻近层瓦斯涌出计算 |
6.2.3 工作面瓦斯涌出量测试分析 |
6.3 影响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的主要因素 |
6.4 本章结论 |
7 近距离煤层群卸压瓦斯防治理论及技术研究 |
7.1 引言 |
7.2 工作面瓦斯治理的技术依据 |
7.2.1 近距离煤层群卸压瓦斯时空运移规律 |
7.2.2 工作面瓦斯涌出基本参数 |
7.3 近距离煤层群卸压瓦斯立体式综合治理技术 |
7.4 顶板高位钻孔抽放裂隙带瓦斯 |
7.4.1 顶板高位钻孔抽放瓦斯技术原理 |
7.4.2 顶板高位钻孔抽放瓦斯合理布置区域分析 |
7.4.3 顶板高位钻孔抽放瓦斯效果分析 |
7.5 底板穿层钻孔抽放下邻近层卸压瓦斯 |
7.5.1 底板穿层钻孔抽放瓦斯技术原理 |
7.5.2 底板穿层钻孔布置 |
7.5.3 底板穿层钻孔效果分析 |
7.6 工作面通风治理近距离煤层群卸压瓦斯技术 |
7.6.1 模拟中参数的取值 |
7.6.2 U 型通风方式 |
7.6.3 U+L 型通风方式 |
7.6.4 Y+L 型通风系统 |
7.6.5 Y+Γ型通风方式 |
7.6.6 不同类型工作面通风方式优缺点分析 |
7.6.7 通风方式确定 |
7.6.8 Y+Γ型通风方式治理瓦斯的机理 |
7.6.9 Y+Γ通风系统设计 |
7.6.10 Y+Γ通风方式治理工作面瓦斯效果分析 |
7.7 本章结论 |
8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矿井瓦斯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矿井概况及矿井瓦斯基础参数测定 |
2.1 矿井概况 |
2.2 矿井煤层瓦斯基础参数测定与分析 |
2.3 煤层瓦斯抽放可行性分析 |
3 矿井采面隅角及采空区瓦斯抽排抽放技术研究 |
3.1 采面隅角瓦斯运移及积聚规律研究 |
3.2 采面隅角瓦斯抽排抽放技术 |
3.3 采空区瓦斯抽排抽放技术 |
4 利用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技术治理矿井瓦斯问题 |
4.1 矿井通风系统减阻增风优化技术 |
4.2 利用改变采面通风方式治理瓦斯技术 |
5 矿井瓦斯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与创新 |
5.1 减少瓦斯超限报警的技术管理体系建设 |
5.2 矿井瓦斯技术管理网络体系建设 |
6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中文详细摘要 |
四、抽出式风机与瓦斯抽放取代尾巷的技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段王煤矿15#煤层瓦斯涌出与治理技术研究[D]. 王春艳. 重庆大学, 2019
- [2]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平顶山煤业集团四矿为例[D]. 王飞. 中国地质大学, 2012(05)
- [3]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及其防治技术分析[J]. 赵波,杨胜强,路培超,杨相玉. 煤炭技术, 2012(02)
- [4]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 翟成. 中国矿业大学, 2008(12)
- [5]内错尾巷布置治理综放面瓦斯技术与研究[J]. 郝永军.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16)
- [6]矿井瓦斯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及应用[D]. 王钦恒. 山东科技大学, 2005(02)
- [7]抽出式风机与瓦斯抽放取代尾巷的技术分析[J]. 闫志强,张文昌. 西山科技,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