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UML的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建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君[1](2020)在《某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车辆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单位都配备了公务用车,随着公务用车数量的增多就需要专门对其实施管理,那么公务用车管理系统就成为了重要工具。在管理公务用车的这段时间内,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很多误区。截止到现在依然无法彻底实现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所采用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沿袭的是交通并不完善时的制度。这种模式受到了计划经济的明显影响。受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设施越来越完善、体制改革、公务人员收入提升因素的影响,目前采用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暴露出了很多缺陷。对于单位办公事务管理来说,车辆信息管理是非常关键的工作。在管理车辆信息的过程中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这样能够建立充分融合信息处理、业务流程、知识管理于一体的应用系统。通过运用这一系统,管理工作会更加精细和高效,单位用车管理也能够因此实现网络化、自动化和规范化发展。本次研究分析了公务用车管理系统的用例需求,对系统的功能需求,包括系统管理需求、车辆信息管理需求、出勤管理需求、调度管理需求、维修管理需求、费用管理需求及人脸识别需求进行研究,并且对系统的非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设计,这一系统以B/S架构为基础,并且使用到了ASP.NET技术和SQL Server 2008数据库技术,集成了系统管理、出勤管理、车辆信息管理、维修管理、调度管理、费用管理和人脸识别等功能的公务用车管理系统。最后对设计完成的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最终获得了切实可行的公务用车管理系统设计方案。该系统可以面向单位直接完成部署和使用,从而使得单位公务用车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针对公务用车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普通员工可以利用该系统实现网络化车辆信息查询和申请等操作;领导可以利用该系统审批车辆相关申请;单位的员工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车辆基本信息和车辆维修信息的管理,以及完成派遣车辆等工作;司机利用该系统能够管理车辆使用和维修。此外,该系统能够管理车辆每一个方面的信息,协助管理部门方便快捷的统计车辆相关信息,这样单位能够从整体上准确把握车辆使用情况。同时本次研究设计的系统使用范围较为广泛,绝大多数类似事业单位的车辆管理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在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齐超[2](2019)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造价管理及设计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基础建设投入逐年增大,建筑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就要加快从劳动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然而,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管理环节,目前以人工为主的管理手段很难适应先进的施工管理要求,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大都针对某类特定分项完成简单的日常工作,缺乏辅助决策等集成功能,且系统兼容性和扩展性不强,各系统之间不能有效衔接。造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旨在解决系统适用范围小、数据共享难、协同性不强等问题,为建筑企业减少人员和时间上的投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本文针对某油田公司实际需求,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角度出发,对工程项目管理各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基于MVC技术开发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从决策算法优化、设计方案优化、BIM技术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分析,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为了解决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中辅助决策功能的多维度决策问题,提出了解决混合测度决策问题的优势度决策法,给出一组优势相关的定义对优势度求取方法进行改进,对其互补性和一致性进行验证。对改进方法的排序向量、优势向量、比较向量的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表明了改进方法的计算量小、精确性高、通用性好,并通过实例证明了其有效性,实现了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算法优化。2.从实际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与工程结构抗震性能的协调性出发,对相同造价情况下的未增加控制措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分别增加防屈曲支持措施和隔震支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减震抗震性能对比,对三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和倒塌安全储备系数进行分析,研究了抗倒塌设计参数与倒塌安全储备系数之间存在的具体关系,进而总结归纳出最强抗倒塌能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完成了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优化。3.基于MVC框架,通过系统的可行性和使用需求分析,利用UML建模设计划分出工程造价信息、模板、投标报价、成本估算、项目管理、系统维护等六个功能模块。将B/S三层架构模式应用于系统设计和数据库建立,对相应系统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实现了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4.采用BIM技术模拟实际施工现场对施工过程进行综合分析,重点从施工现场造价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施工中的挤压和碰撞及施工现场材料布局、潜在危险源,提出了通过有限元分析技术发现施工中的应力损伤,为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张咪[3](2015)在《公共危机信息系统建构技术研究及关键模块实现》文中提出公共危机信息系统(Public Crisis Information System, PCIS)是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技术的角度,是为危机管理者收集、处理和传递危机信息的系统;从管理的角度,是以基于完整事件的高层级信息中枢为核心,整合各相关信息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体。论文围绕公共危机信息系统建构技术与关键模块实现展开了系列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系统梳理国内外公共危机信息系统已有研究成果,总结归纳出当前该系统建构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2)探讨了面向构件的PCIS体系结构建模理论。该理论基于军事指挥理论C4ISR提出,从“全视图、应急响应功能视图、功能实现支持视图、技术规范视图”四个角度规范了PCIS的建构,为PCIS分析与设计提供了方法论基础。(3)构建了PCIS全视图。基于应急响应全生命周期,遵循“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分析确定PCIS功能需求,明确PCIS的范围、建构目标、预计用户、开发运行环境和集成词典。(4)构建了PCIS应急响应功能视图。基于应急响应过程,运用UML技术,通过图形和表格的方式对PCIS支持的应急响应活动、响应要素及信息流进行了规划设计。(5)构建了PCIS功能实现支持视图。从PCIS功能实现支持的角度,对各子系统、构件、数据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建模,进一步定义了系统的节点、接口及其之间的连接和互操作。(6)构建了PCIS技术规范视图。面向PCIS建构全局,从信息编码及数据库规范化两个角度进行系统技术规范,为PCIS信息资源集成及共享奠定基础。(7)初步实现事件管理子系统。基于前期对事件管理子系统的四视图分析与设计,搭建实现环境及平台,运用JSP、Java、SQL语言、案例推理(CBR)等技术,实现支持事件管理子系统部分功能目标的人机交互界面。(8)总结全篇工作,对公共危机信息系统建构过程中值得进一步探究的方向予以展望。
顾潇[4](2014)在《基于SysML的应急管理系统建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有效应对诸如地震的突发事件,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鉴于突发事件的特点,构建的应急管理系统必然十分庞大和复杂。分析对比各种系统建模方法之后,决定采用SysML来构建应急管理系统的模型。具体完成的研究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基于SysML从“需求—结构—行为”的角度构建面向突发事件的一般应急管理系统的抽象模型。(2)结合地震的特点和地震应急预案相关理论,基于SysML从“需求—结构—行为”的角度构建面向地震的应急管理系统的模型。(3)以某地震案例为信息系统构建背景,从不同角度构建一系列基于SysML的系统工程模型,设计出地震应急想定。全文紧紧围绕应急管理系统的建模需求,采用SysML建模技术,从“一般—特殊—再特殊”的层次逐步深入完成了应急管理系统的建模工作,对有效指导实际应急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张力晖[5](2011)在《基于UML和WCF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高校规模的扩大,师生党员人数的增加,党员的统计和管理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同时,信息系统集成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趋势,如何让系统更容易被集成从而更大程度地实现信息共享也面临着挑战,因此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高校党务管理者提供快捷、准确和方便的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同时又能让系统更容易被集成是高校党务管理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针对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党员发展流程和管理需求,并方便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在ICONIX软件开发方法的指导下,应用统一建模语言UML进行了域建模、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基于WCF设计了系统的四层体系结构,包括表现层、业务层、服务层和数据层,增加服务层可以实现数据的一致访问接口,屏蔽了不同数据库访问方法不同的差异,方便了系统集成,实现了信息共享。采用Oracle数据库、ASP.NET、Ajax和Rational Rose,实现了基于B/S四层体系结构的党员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该系统可实现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的信息管理,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转正等发展流程管理,系统能根据学生的奖惩等信息自动推荐发展名单,有效提高了党员发展工作的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同时提供了数据访问服务,让系统更容易被集成,提高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宋鑫[6](2010)在《基于UML的分布式备件信息系统建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日益广泛深入,信息技术在改变组织的外部生存环境、竞争环境、竞争方式的同时,对企业内部的组织、流程和工作方式更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管理的高度融合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特征之一。人们希望把更多、更难的事情交给计算机来处理,这使得信息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与日俱增。为了使信息系统能够满足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信息系统建模成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以徐工集团下属徐工筑路机械公司网络化营销系统备件管理子系统为背景,以设计应用效率高,复用性好的管理信息系统为目的,从软件工程角度,深入研究了备件信息系统的建模与开发。在建模过程中,借鉴面向对象的思想,使用业界应用最为广泛的UML语言,首先进行需求建模,描述系统总体需求和设计目标;其次进行架构建模,对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对系统的业务子流程和关键环节进行应用建模,准确描述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详细设计和实现。在开发过程中,以提高系统性能和可控性为目标,使用基于组件的00开发技术,提高了系统的可复用性。
于志强[7](2007)在《供水管网信息管理和分析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提高供水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为出发点,提出利用GIS技术建立供水管网信息管理和分析系统,基于Geodatabase建立了完善的供水管网空间数据模型,以VB.NET 2003和ArcGIS Engine 9.1为工具进行了系统开发,并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和遗传算法混和算法建立了管网微观模型。首先,通过分析当前构建空间地理数据模型的几种方法和建立供水管网空间数据模型需要解决的难题,选择ArcGIS的Geodatabasede作为建模工具,这种模型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性能上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并且适合对复杂的网络结构进行建模。进而,以Visio为工具,以ArcGIS Water为原型,建立了供水管网空间数据模型,对构建方法和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举例说明了如何定义要素的自定义行为,为建立管网信息管理和分析系统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当前流行的多种GIS开发方式及其特点,同时考虑到Geodatabase数据模型需要搭配ArcObjects才能进行正常存取操作的要求,最终采用ArcGIS Engine构建了供水管网信息管理和分析系统。系统包括信息管理和分析两大部分,能够对供水管网进行动态、科学、安全的管理,并可以在SCADA系统的支持下对管网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模拟,完全符合自来水公司日常工作的需要。最后,分析了建立供水管网模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将模型求解的关键定位于确定各管段的粗糙度系数,并根据系统优化理论建立了粗糙度系数的非线性规划求解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其中将蒙特卡罗方法应用于遗传算法的交叉和变异算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用VB.NET编制了计算程序,将管网建模和管网信息管理系统融合在一起,完善了供水管网分析系统。然后将其应用于一个研究区的管网建模中,采用一天24小时运行工况建立模型后,又以两天48小时运行工况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两个验证方案各监测点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分别在2%和3%以下,说明通过该方法求解出的粗糙度系数比较准确,所建模型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应用于供水管网运行工况的实时模拟。
赵豪迈[8](2006)在《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与建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政府建模作为整个电子政务研究的基础和依据,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政府管理和运行方式,从而为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和设计依据,并为现行政府向电子政府的顺利转型提供思路。 本文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基本理论和政府的基本理论,通过对世界政府变革思想和潮流,以及对中国政府改革过程的回顾和展望,了解政府目前所处的变革中的环境。但这些定性的认识不足以使我们认识政府,我们需要更为详细的工具和方法来帮助我们认识政府。这个工具和方法就是政府模型和建模方法。信息系统建模和企业建模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可以借鉴企业建模方法学和建模工具,以建立适合于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的建模方法学,为目前尚不太成熟的政府建模提供帮助和借鉴。 本文提出了政府建模的目的和范围,并对政府建模所涉及的因素和政府模型简况进行了论述。界定了政府模型和电子政务中的政府模型的研究范围。对政府建模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指出不同的政府建模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性。提出了基于政府再造的集成化政府建模方法学。第一次建立了由政府分析层面的三个域、模型描述层面的三个维、基于政府再造的建模框架、仿真分析系统以及以UML为主的随需应变的灵活建模方法。对政府建模有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描述了理想政府的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业务流程模型、信息模型和理想政府模型总体概念框架,并参照理想政府模型,与现行政府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现行政府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未来政府变革的目标模型——电子政务中的政府模型提供依据。 本文分析了如何从现行政府模型过渡到电子政务中的政府模型,提出了政府模型的过渡和演变模型以及从现行政府模型向电子政务中的政府模型过渡的必要性、关键因素、实施策略。论述了电子政务总体目标模型和电子政务总体设计和技术实现模型。论述了电子政务对现行政府模型的改善,描述了电子政务中的政府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业务流程模型和信息模型。在业务流程模型中提出了界面事件这一概念,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有特殊意义。 本文对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实施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为政府转型提供思路。
李海峰,符锌砂[9](2004)在《基于UML的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建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 UML技术开发 B/S架构的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建模过程。开发的实用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具有逻辑上和实现上的复杂性 ,因此对系统进行建模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广州市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为背景 ,详细描述该系统的建模过程
葛伟鹏[10](2006)在《基于Geodatabase兰州市活断层探测数据模型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兰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由于涉及到多种地学探测与调查手段所产生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图片及文字报告等,故存在着数据组织及数据管理的问题,这是本文利用GIS技术及计算机技术要尝试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理论方法入手,基于MDA模型驱动架构,结合UML统一建模语言和Geodatabase地理数据库,探讨了GIS数据建模的方法,给出了活断层探测数据整合框架与MDA、UML和Geodatabase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活断层探测项目中的复杂数据组织和表达方法。并最终指出了MDA模型驱动架构和UML建模语言在GIS数据库开发中的具体作用。在技术创新方面,本文基于空间数据模型实现方法和技术方案结合Geodatabase数据模型应用CASE工具在利用ArcInfo UML Model的基础上第一次设计并提出了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中的地震地质数据模型、地球物理数据模型和地球化学数据模型等概念模型。同时,详细地给出了应用此数据模型所建立的活断层探测项目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库结构表。在此基础上,以ArcGIS Engine为基础设计开发了活断层探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基础地理信息、地震地质调查数据、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和地球化学数据等的数据查询与显示、数据共享、网络安全、系统管理和探测数据三维结构显示等综合应用。在进一步完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危害性评价功能的基础上,本系统可望成为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中探测数据管理与分析的有效工具。同时,以地震层析成像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兰州地区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三维结构模型;在三维数据模型、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现模型三个层次上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这部分的主要内容仍然体现在多种探测方法得到的空间数据的整合方法研究上,是对GIS在地学数据整合应用领域的探索和研究。本文研究成果从方法技术上实现了城市活断层探测概念数据模型和兰州地区地壳三维结构模型的创新,是GIS在活动构造研究应用中的纵向延伸,具有明显的科研和应用价值。
二、基于UML的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建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UML的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某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
2.1 B/S架构 |
2.2 MVC模式 |
2.3 UML建模技术 |
2.4 ASP.NET |
2.5 SQL Server2008 |
2.6 面向对象方法 |
2.7 Web Service |
2.8 人脸识别技术 |
2.9 人脸识别方法 |
2.9.1 基于特征脸的方法 |
2.9.2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 |
2.9.3 基于几何特征匹配的方法 |
2.9.4 基于模板匹配的方法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用例需求分析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系统管理需求 |
3.3.2 车辆信息管理需求 |
3.3.3 出勤管理需求 |
3.3.4 调度管理需求 |
3.3.5 维修管理需求 |
3.3.6 费用管理需求 |
3.3.7 人脸识别需求 |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4.3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1 系统管理模块 |
4.4.2 车辆信息管理模块 |
4.4.3 出勤管理模块 |
4.4.4 调度管理模块 |
4.4.5 维修管理模块 |
4.4.6 费用管理模块 |
4.4.7 人脸识别模块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5.2 数据库E-R图设计 |
4.5.3 数据库结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
5.2 车辆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5.3 出勤管理模块实现 |
5.4 调度管理模块实现 |
5.5 维修管理模块实现 |
5.6 费用管理模块实现 |
5.7 人脸识别功能实现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原则 |
6.2 测试环境 |
6.3 测试方法 |
6.4 系统测试目标 |
6.5 系统功能测试 |
6.6 系统性能测试 |
6.7 数据库连接测试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造价管理及设计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 |
1.2.2 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
1.2.3 BIM技术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2 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关键决策算法改进 |
2.1 引言 |
2.2 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概述及算法问题提出 |
2.3 优势度的求取 |
2.4 排序方法分析 |
2.4.1 基于排序向量的排序方法 |
2.4.2 基于优势向量的排序方法 |
2.4.3 基于比较向量的排序方法 |
2.5 排序方法的本质研究及改进 |
2.6 算例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方案研究 |
3.1 引言 |
3.2 减震装置与隔震装置及其原理 |
3.2.1 防屈曲支撑及其减震原理 |
3.2.2 叠层橡胶支座及其隔震原理 |
3.3 基于相同造价下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设计优化 |
3.3.1 相同造价的概念及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结构设计 |
3.3.2 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
3.3.3 隔震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 |
3.3.4 三种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抗震设计及验证 |
3.4 三种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 |
3.4.1 OpenSees程序模块及其模型需求信息 |
3.4.2 基于OpenSees的结构模型 |
3.5 相同造价下三种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IDA曲线 |
3.5.1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
3.5.2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确定 |
3.5.3 结构损伤指标及倒塌判别准则的确定 |
3.5.4 增量动态分析及其曲线 |
3.6 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地震易损性曲线的求取 |
3.6.1 易损性曲线的计算步骤 |
3.6.2 三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 |
3.7 考虑控制装置价格变化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 |
3.7.1 考虑价格变化的地震易损性曲线 |
3.7.2 考虑价格变化的倒塌安全储备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基于相同造价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方案优化 |
4.1 引言 |
4.2 加控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抗倒塌设计参数 |
4.2.1 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整体抗侧刚度 |
4.2.2 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最小刚重比 |
4.2.3 隔震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水平减震系数 |
4.3 加控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方案优化 |
4.3.1 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设计方案优化 |
4.3.2 隔震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设计方案优化 |
4.4 安全储备系数与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
4.4.1 安全储备系数与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抗侧刚度间的关系 |
4.4.2 倒塌安全储备系数与防屈曲支撑框架建筑的最小刚重比间的关系 |
4.4.3 倒塌安全信备系数与隔震装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水平减震系数间的关系 |
4.4.4 最强抗倒塌能力的加控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方法 |
4.4.5 设计方法的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BIM技术融合应用 |
5.1 引言 |
5.2 采用的主要技术 |
5.2.1 MVC框架 |
5.2.2 B/S结构 |
5.2.3 UML语言 |
5.3 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初步设计 |
5.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5.3.2 系统需求分析及用户角色设计 |
5.3.3 业务模型建模 |
5.4 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详细设计和实现 |
5.4.1 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
5.4.2 数据库的建立 |
5.5 BIM技术在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融合 |
5.5.1 施工现场原料布局的管理 |
5.5.2 建筑危险源识别 |
5.5.3 施工现场入口秩序的管理 |
5.5.4 施工现场详细零件的管理 |
5.5.5 在项目完成阶段的使用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公共危机信息系统建构技术研究及关键模块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公共危机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公共危机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公共危机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1.2.3 纽约、东京、上海城市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比较 |
1.2.4 其他关于公共危机信息系统的研究 |
1.3 软件体系结构建模与统一建模语言UML |
1.3.1 Zachman框架模型 |
1.3.2 C~4ISR体系结构框架 |
1.3.3 统一建模语言UML |
1.4 存在问题及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1 公共危机信息系统建构存在问题分析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公共危机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建模方法研究 |
2.1 PCIS体系结构建模四视图理论 |
2.1.1 PCIS特征及其构建方法需求分析 |
2.1.2 用于支持PCIS建构的四视图结构模型 |
2.1.3 基于四视图的特定PCIS开发体系 |
2.2 PCIS四视图之间的映射关系 |
2.3 PCIS四视图体系结构产品推演 |
2.4 PCIS四视图建构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CIS全视图(AV)建构 |
3.1 PCIS功能需求分析 |
3.2 PCIS全视图建构 |
3.2.1 PCIS建构概要信息(AV-1) |
3.2.2 PCIS建构集成词典(AV-2)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CIS应急响应功能视图(FV)建构 |
4.1 事件管理功能模块建构 |
4.1.1 公共危机事件概述及其响应 |
4.1.2 事件管理功能模块产品建构 |
4.2 预案管理功能模块建构 |
4.2.1 应急预案概述及其信息结构划分 |
4.2.2 预案管理功能模块产品建构 |
4.3 预测预警功能模块建构 |
4.3.1 预测预警概述 |
4.3.2 预测预警功能模块产品建构 |
4.4 资源管理功能模块建构 |
4.4.1 危机应急资源概述 |
4.4.2 资源管理功能模块概述 |
4.5 基础信息管理功能模块建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CIS功能实现支持视图(SV)建构 |
5.1 PCIS接口及通信设计 |
5.2 基于FV的PCIS数据流及其存储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PCIS技术规范视图(TV)建构 |
6.1 公共危机信息编码 |
6.1.1 信息编码类型 |
6.1.2 信息编码原则 |
6.1.3 PCIS信息编码 |
6.2 公共危机信息系统数据库规范设计 |
6.2.1 数据库设计 |
6.2.2 数据库表设计——以预案管理为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PCIS架构的事件管理系统实现 |
7.1 基于AV的系统定位及开发环境搭建 |
7.1.1 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系统定位 |
7.1.2 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7.2 基于OV、SV、TV的系统功能开发 |
7.2.1 系统实现拓扑结构 |
7.2.2 系统实现MVC模式 |
7.2.3 系统数据库连接 |
7.2.4 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响应方案生成 |
7.2.5 基于PCIS建构方案的代码实现 |
7.3 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系统交互界面的实现 |
7.3.1 事件添加 |
7.3.2 应急响应 |
7.3.3 案例管理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成果概述 |
8.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SV-3 |
附录2 SV-5 |
附录3 系统信息编码 |
附录4 系统数据库表设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基于SysML的应急管理系统建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综述 |
1.2.1 UML的发展及研究动态综述 |
1.2.2 SysML的发展及研究动态综述 |
1.2.3 应急管理相关的研究动态综述 |
1.2.4 文献综述小结 |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结构 |
2 系统建模的基本理论及相关方法 |
2.1 系统建模的基本概念 |
2.2 经典的系统建模方法 |
2.2.1 基本流程图法 |
2.2.2 数据流图法 |
2.2.3 E-R图法 |
2.3 UML标准建模语言 |
2.3.1 UML元模型 |
2.3.2 UML图 |
2.3.3 UML的特点和主要应用 |
2.4 SysML系统建模语言 |
2.4.1 SysML与UML的关系 |
2.4.2 SysML图 |
2.4.3 SysML的特点和主要应用 |
2.5 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SysML的一般应急管理系统的理论建模 |
3.1 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概述 |
3.1.1 突发事件概述 |
3.1.2 应急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3 应急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
3.1.4 应急管理机制 |
3.2 应急准备子系统的SysML模型 |
3.2.1 应急准备系统的SysML结构模型 |
3.2.2 应急准备系统的SysML行为模型 |
3.3 监测预警子系统的SysML模型 |
3.3.1 监测预警系统的SysML结构模型 |
3.3.2 监测预警系统的SysML行为模型 |
3.4 应急响应子系统的SysML模型 |
3.4.1 应急响应系统的SysML结构模型 |
3.4.2 应急响应系统的SysML行为模型 |
3.5 应急恢复子系统的SysML模型 |
3.5.1 应急恢复系统的SysML结构模型 |
3.5.2 应急恢复系统的SysML行为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面向地震的应急管理系统的分析建模 |
4.1 面向地震的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概述 |
4.1.1 地震概述 |
4.1.2 面向地震的应急管理机制 |
4.1.3 面向地震的应急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4.1.4 面向地震的应急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
4.2 资源保障子系统的SysML模型 |
4.2.1 保障性资源的构成 |
4.2.2 保障性资源的使用 |
4.3 其他子系统的SysML模型 |
4.3.1 地震监测报告子系统的SysML模型 |
4.3.2 地震应急响应子系统的SysML模型 |
4.3.3 地震恢复重建子系统的SysML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SysML的地震应急想定的分析与设计 |
5.1 地震案例概述 |
5.1.1 地震案例情景描述 |
5.1.2 地震案例数据分析 |
5.2 地震应急想定的设计 |
5.2.1 应急想定需求分析 |
5.2.2 应急想定的动态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UML和WCF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技术 |
2.1 UML 建模语言 |
2.1.1 UML 简介 |
2.1.2 UML 的主要图的内容和功能 |
2.1.3 UML 的开发过程 |
2.2 开发技术 |
2.2.1 建模工具 |
2.2.2 系统构架 |
2.2.3 实现技术 |
第3章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 |
3.2 系统域建模 |
3.3 系统用例建模 |
3.3.1 系统参与者说明 |
3.3.2 系统用例说明 |
第4章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
4.1 系统健壮性分析 |
4.2 顺序图设计 |
4.3 基于 WCF 的体系结构设计 |
第5章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
5.1 数据库设计 |
5.1.1 数据库表格 |
5.1.2 数据库访问接口 |
5.1.3 数据库并发访问控制 |
5.2 功能实现 |
5.2.1 登陆功能 |
5.2.2 用户管理功能 |
5.2.3 党员发展流程管理功能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详细摘要 |
(6)基于UML的分布式备件信息系统建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企业信息系统建模思想的发展 |
1.2.2 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面向对象建模方法与软件复用理论研究 |
2.1 基于UML语言的面向对象建模方法 |
2.1.1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 |
2.1.2 统一建模语言概述 |
2.1.3 UML的基本内容 |
2.1.4 UML的应用和发展 |
2.2 软件复用思想介绍 |
2.2.1 软件复用概述 |
2.2.2 实现软件复用的关键因素 |
2.2.3 面向对象与软件复用 |
2.3 本章小结 |
3 徐工筑路备件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备件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3.1.1 企业业务概况 |
3.1.2 备件管理现有问题 |
3.1.3 系统需求概况 |
3.2 备件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系统建设目标 |
3.2.2 系统总体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UML的备件信息系统建模 |
4.1 需求建模 |
4.1.1 需求建模概述 |
4.1.2 需求获取 |
4.1.3 需求分析 |
4.2 架构建模 |
4.2.1 架构建模概述 |
4.2.2 系统架构建模 |
4.3 应用建模 |
4.3.1 应用建模概述 |
4.3.2 系统应用建模 |
4.4 本章小结 |
5 备件信息系统开发关键问题研究 |
5.1 数据库设计与优化 |
5.1.1 数据库表设计 |
5.1.2 数据查询优化 |
5.2 系统优化 |
5.2.1 Ajax技术 |
5.2.2 状态管理 |
5.3 软件复用性 |
5.3.1 三层体系结构 |
5.3.2 设计模式 |
5.3.3 用户控件 |
5.4 关键界面设计与开发 |
5.4.1 用户登录 |
5.4.2 备件出入库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供水管网信息管理和分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的提出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IS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 |
1.2.2 供水管网系统建模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概述 |
1.3.1 存在的问题 |
1.3.2 主要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方法概述 |
第二章 构建供水管网空间数据模型 |
2.1 供水管网空间数据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
2.1.1 供水管网空间数据模型的选择 |
2.1.2 Geodatabase数据模型的建立 |
2.2 建立供水管网数据模型 |
2.2.1 基本思路 |
2.2.2 供水管网空间数据模型的建立 |
第三章 构建供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
3.1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3.1.1 GIS开发方式的分析和比较 |
3.1.2 ArcObjects开发技术 |
3.1.3 确定本系统开发工具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系统设计原则 |
3.2.2 系统总体架构 |
3.2.3 系统功能划分 |
3.3 系统开发与关键技术实现 |
3.3.1 系统特点 |
3.3.2 主要功能关键技术实现 |
第四章 构建供水管网分析系统 |
4.1 供水管网系统建模基本要求 |
4.1.1 供水管网系统建模内容 |
4.1.2 供水管网系统建模类型 |
4.2 建立供水管网微观模型 |
4.2.1 建模数据分析 |
4.2.2 建模过程 |
4.2.3 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
4.2.4 建立管段粗糙度系数求解模型 |
4.2.5 建立供水管网微观模型 |
4.3 应用实例 |
4.3.1 研究管网基本情况 |
4.3.2 研究管网微观模型建立 |
4.3.3 管网微观模型验证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成果 |
5.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8)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与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一章 论文背景、主要内容和结构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论文创新点 |
1.2.1 论文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1.2.3 论文的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内容和框架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电子政务基本理论 |
2.1 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 |
2.1.1 电子政务的定义和内涵 |
2.1.2 电子政务的特点和基本模式 |
2.1.3 相关概念的辨析 |
2.2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进程 |
2.2.1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简介和趋势 |
2.2.2 电子政务的建设和政府形态的改变 |
2.3 电子政务的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概述 |
2.3.1 电子政务的理论模型 |
2.3.2 电子政务研究方法 |
2.4 政府信息化 |
2.4.1 政府信息化战略 |
2.4.2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与电子政府 |
2.4.3 电子政府的内涵 |
2.4.4 政府流程重组与政府再造 |
第三章 认识政府 |
3.1 政府通论 |
3.1.1 政府概念 |
3.1.2 政府的起源与历史回归 |
3.1.3 政府的性质与职能 |
3.1.4 中国政府体制 |
3.2 变革中的政府 |
3.2.1 政府变革的思想武器 |
3.2.2 政府变革的理论依据 |
3.2.3 政府变革实践—新公共管理运动 |
3.2.4 中国政府改革过程回顾与展望 |
3.3 对政府认识的不足 |
第四章 模型与建模 |
4.1 模型与建模 |
4.1.1 模型 |
4.1.2 信息系统建模 |
4.2 企业模型与建模 |
4.2.1 企业建模概论 |
4.2.2 企业建模方法 |
4.2.3 企业建模对政府建模的启示 |
4.3 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研究情况 |
4.3.1 国内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研究情况 |
4.3.2 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研究情况 |
第三部分 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与建模方法 |
第五章 政府建模理论与方法 |
5.1 政府建模导言 |
5.1.1 政府建模的目的 |
5.1.2 政府建模的范围 |
5.1.3 政府建模所涉及的因素 |
5.1.4 政府模型 |
5.1.5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模型 |
5.2 政府建模方法与工具 |
5.2.1 建模方法比较与分析 |
5.2.2 基于政府再造的集成化政府建模方法学 |
5.2.3 建模工具与语言 |
第六章 理想政府模型描述与现行政府模型分析 |
6.1 理想政府模型 |
6.1.1 何谓理想政府模型 |
6.1.2 理想政府功能模型 |
6.1.3 理想政府组织模型 |
6.1.4 理想政府业务流程模型 |
6.1.5 理想政府信息模型 |
6.1.6 理想政府模型总体概念框架 |
6.2 现行政府模型分析 |
6.2.1 现行政府功能模型分析 |
6.2.2 现行政府组织模型分析 |
6.2.3 现行政府业务流程模型分析 |
6.2.4 现行政府信息模型分析 |
第七章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模型 |
7.1 从现行政府模型到电子政务中的政府模型的过渡 |
7.1.1 政府模型的过渡和演变 |
7.1.2 过渡的关键因素 |
7.1.3 过渡的实施策略 |
7.2 电子政务总体模型 |
7.2.1 电子政务总体目标模型 |
7.2.2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设计与技术实现模型 |
7.3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功能模型 |
7.3.1 电子政务对现行政府功能模型的改善 |
7.3.2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功能模型 |
7.4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组织模型 |
7.4.1 电子政务对现行政府组织模型的改善 |
7.4.2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组织模型 |
7.5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业务流程模型 |
7.5.1 电子政务对现行政府业务流程模型的改善 |
7.5.2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业务流程模型 |
7.6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信息模型 |
7.6.1 电子政务对现行政府信息模型的改善 |
7.6.2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信息模型 |
第八章 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实施难点和对策分析 |
8.1 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实施难点分析 |
8.1.1 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实施制约因素分析 |
8.1.2 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实施难点分析 |
8.2 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实施对策分析 |
8.2.1 针对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实施制约因素的对策分析 |
8.2.2 针对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实施难点的对策分析 |
第四部分 案例 |
第九章 案例 |
9.1 引言 |
9.2 电子政务中区级政府系统模型现状描述 |
9.2.1 区级政府总体现状描述 |
9.2.2 松江区政府现状描述 |
9.2.3 松江区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现状 |
9.3 电子政务中松江区级政府系统模型改革及发展方向分析 |
9.3.1 松江区级政府系统改革分析 |
9.3.2 电子政务对松江区级政府系统模型的冲击 |
9.3.3 松江区级政府系统改革方向 |
9.4 电子政务中的松江区科委模型 |
9.4.1 松江区科委功能模型 |
9.4.2 松江区科委组织模型 |
9.4.3 松江区科委业务流程模型 |
9.4.4 松江区科委信息模型 |
9.5 案例分析 |
9.5.1 松江区电子政务在电子政务发展模型中的定位 |
9.5.2 松江区电子政务功能模型分析 |
9.5.3 松江区电子政务组织模型分析 |
9.5.4 松江区电子政务业务流程模型分析 |
9.5.5 松江区电子政务信息模型分析 |
9.5.6 松江区电子政务模型实施发展方向分析 |
第五部分 总结与展望 |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
10.1.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10.1.2 论文创新点 |
10.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研究成果 |
(9)基于UML的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背景 |
2 广州市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结构分析 |
1) 数据管理层。 |
2) 桥梁状态评估层。 |
3) 桥梁维护计划层。 |
4) 桥梁维护决策层。 |
3 系统开发模式与建模语言的选择 |
1) B/S架构的选择。 |
2) UML建模。 |
4 广州市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建模分析 |
1) 需求模型。 |
2) 分析建模。 |
5 结 论 |
(10)基于Geodatabase兰州市活断层探测数据模型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选题意义和组织结构 |
1.3.1 论文选题意义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数据整合框架研究 |
2.1 数据整合相关的技术 |
2.1.1 MDA(模型驱动架构) |
2.1.2 UML(统一建模语言) |
2.1.3 Geodatabase(地理数据库) |
2.1.4 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与MDA、UML、Geodatabase |
2.2 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数据整合框架 |
2.3 小结 |
第三章 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数据建模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
3.1 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数据模型组成部分 |
3.2 相关模型实现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
3.2.1 地学数据模型设计环境 |
3.2.2 数据模型实现技术与方法 |
3.3 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地震地质数据模型设计 |
3.3.1 地震地质概念数据模型设计特点 |
3.3.2 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地震地质数据模型 |
3.3.3 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地震地质数据模型设计小结 |
3.4 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地球物理空间数据模型 |
3.5 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地球化学数据模型 |
3.6 活断层探测项目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建设与方法 |
3.7 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GEODATABASE数据库结构报告 |
第四章 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空间数据整合与三维模型建立 |
4.1 深浅构造模型的空间数据整合概述 |
4.2 兰州地区地壳三维模型建立方法 |
4.2.1 地学三维建模理论论述 |
4.2.2 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存储格式 |
4.2.3 三维模型数据集合描述 |
4.2.4 探测数据三维整合技术 |
4.3 兰州地区三维模型实现 |
4.3.1 三维数据整合计划 |
4.3.2 三维结构模型建立过程 |
4.3.3 兰州地区深部三维模型建立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信息系统设计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系统配置需求分析 |
5.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5.1.3 系统数据需求分析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5.3 系统组件设计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信息系统软件实现过程 |
6.1 与ARCGIS 软件平台相关的开发技术 |
6.1.1 ArcObject 技术 |
6.1.2 ArcGIS Engine 技术 |
6.2 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信息系统开发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
6.2.1 活断层探测项目信息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
6.2.2 活断层探测项目信息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6.3 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信息系统软件研发分析 |
6.3.1 软件界面设计 |
6.3.2 基于GIS 基本功能模块的实现 |
6.3.3 基于地震行业特性的功能模块的实现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论文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致谢 |
附录一 |
四、基于UML的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建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2]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造价管理及设计方案优化研究[D]. 齐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3]公共危机信息系统建构技术研究及关键模块实现[D]. 张咪. 东南大学, 2015(08)
- [4]基于SysML的应急管理系统建模技术研究[D]. 顾潇.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5]基于UML和WCF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D]. 张力晖.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4)
- [6]基于UML的分布式备件信息系统建模与实现[D]. 宋鑫.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 [7]供水管网信息管理和分析系统研究[D]. 于志强. 天津大学, 2007(04)
- [8]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与建模方法研究[D]. 赵豪迈. 同济大学, 2006(02)
- [9]基于UML的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建模研究[J]. 李海峰,符锌砂. 交通与计算机, 2004(06)
- [10]基于Geodatabase兰州市活断层探测数据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 葛伟鹏.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06(12)
标签: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论文; 信息系统论文; uml建模工具论文; 需求分析论文; 建模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