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科技成果回顾

“九五”科技成果回顾

一、“九五”建设科技成就回眸(论文文献综述)

张南[1](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 ——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如果说人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考察无疑是富有意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变迁驶入“快速路”,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即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展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巨大变迁,分析引致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原因,进而来系统阐释、总结70多年来新中国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伟大成就、政策沿革和改革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服饰穿着变化明显。解放初期,城市居民的服饰穿着统一化,五十年代的中山装、人民装到列宁装、布拉吉,六十年代的老三样和老三色,“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装和军便装,长期的计划供应使城市居民穿着风格单一朴素。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交流影响着服饰变迁。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服饰风尚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时尚潮流不断变化和更新。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呈现出从政治挂帅到自由个性的服饰风尚、从缺衣少穿到多样化的服饰消费、从主动接受到相互影响的服饰交流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定量供应、凭票购买,到现在日渐丰富的百姓餐桌、不出国门吃遍世界,中国城市居民饮食消费已经从以粮食为主的温饱消费向肉蛋奶、水产品、瓜果蔬菜等多样化饮食消费转变,从追求数量充足为主转向更加注重营养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从满足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呈现出饮食消费日趋合理、饮食方式逐渐多样、饮食观念日益多元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住房水平逐渐改善。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建立起一套政府主导的福利住房制度,对城市住房的建设和分配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这一时期大多数城市居民的住房非常拥挤,共用厨房、卫生间居多。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加快住宅建设的速度,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进一步解决住宅供需矛盾,九十年代初国家开始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自由到市场上购买商品房,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同时为了保障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政府陆续兴建了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呈现出居住质量逐渐提高、家居装饰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同时也凸显出住房不平等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解放初期,只有少数几个大城市的街道上行驶着公共汽车。一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车,自行车很少。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主要交通工具,而公共交通工具仍较短缺,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中的各种交通工具才迅速增多起来。到20世纪末,家用汽车开始进入中国寻常百姓的家庭,网约车也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近年来,低碳出行、绿色出行成为一种新时尚,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成为新宠。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呈现出公共交通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出行工具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等特点。总体来看,70多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一直在变化发展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地域、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性、政治色彩淡化等特征。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2](2020)在《科技创新铸就百年强企之路——回眸青岛宏大公司科技发展历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纺织业历史十分悠久,手工业曾经达到辉煌的水平,但是机器纺织工业起步与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源头英国相比,却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因此,中国的纺机工业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将"自主、自立、自强"写入了基因。历经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奋起直追,中国的纺机行业终于铸就了今日世界纺织强国的地位。在漫长的产品创新发展与追逐中,优胜劣汰、强者生存,有无数的企业倒下,也有无数的企业兴

都萧雅[3](2019)在《《思想与时代》(1941-1948)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思想与时代》是依托浙江大学文学院发行于1941年到1948年的一份学术同仁月刊,共发行53期,核心撰稿人有钱穆、张其昀、谢幼伟、张荫麟、贺麟等着名学者。《思想与时代》同仁处在“抗战建国”时期,其学术研究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使命,致力于探索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诸多难题的解决方案:如何构建现代国家的民族认同;如何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革新纲常礼教的封建专制性,化解其与现代国家平等、民主的政治伦理的冲突;如何调和中西、新旧伦理思想的紧张以及科学、人文价值的分离造成的伦理危机。《思想与时代》的伦理思想即是指以这份月刊为载体的月刊同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坚持文化保守主义的伦理观、守望伦理传统、开展文化本位主义的伦理启蒙、对现代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的探索性建构、对政治伦理的实体性建构。就学术特色而言,《学衡》《国风》《思想与时代》三本学术刊物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史上的“东南学派”。其显着特征是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提倡“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并努力坚守文化的民族性。《思想与时代》也是如此,其伦理旨趣与特色表现为:融贯新旧、沟通中西;习道术、明人伦;为实现“抗战建国”的目标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伦理认同。《思想与时代》同仁坚持文化保守主义的伦理观,对传统伦理价值的坚守和对现代性伦理价值的启蒙是他们文化保守主义伦理观的理论展开,对于“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的建构和他们的政治伦理思想是他们文化保守主义伦理观的现实展开。在对于传统伦理的坚守层面,他们否定全盘西化论者完全抛弃中国传统伦理的不合理态度,提出“现代化但并不西化”;否定科学万能说,重估传统伦理的人文价值;对现代化的不良症状展开超前批判,肯定传统伦理之“合理的生活态度”。他们借助美国新人文主义、西方非理性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学说为儒家伦理做了存在价值、方法、伦理道德价值导向等方面的辩护。他们认为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中德性伦理之人格理想与强调孝亲忠国的社会理想、规范伦理中强调礼之别与乐之化的抽象伦理精神值得守护。在此基础上,只有努力积极地对传统儒家伦理进行“现代化改造”,才能真正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在对现代性伦理价值的伦理启蒙层面,月刊同仁认为传统儒家伦理“重德轻智”的伦理优先性以及重直觉不重分析归纳和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但中国文化仍有接受科学的可能性。他们还探讨了科学共同体建制内部的伦理规范以及科学工作者的社会伦理责任,对核伦理的论述展现出了明显的责任伦理色彩。他们对于伦理道德的近现代转变也有着本质的认识:否定传统伦理的专制倾向,顺应个体道德本原“由天到人”的转变,强调个体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否定传统伦理中的等级制度,强调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伦理精神。以《思想与时代》同仁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伦理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做了甄别,既认同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性伦理价值,又坚守伦理的民族性。他们强调伦理传统与民族特性的深度关联,因此,他们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又与受伤的民族感情相联系起来,为民族主义提供了坚实的情感与文化基础,强化了国族伦理认同与国家伦理认同。月刊同仁对于“民族国家共同体”伦理认同的建构处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国家观念的近代转变的大背景之下,对于国族认同的建构以“中华民族(或中国民族)”概念为基础,致力于论证国族同一性与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对于国家认同的建构则对外争主权,对内讲民权。他们建构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是“历史-文化共同体”与“法律-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月刊同仁多持“伦理的政治论”,认为政治应当有道德理想,伦理体系也应当对政治起到导向监督的作用。他们的国际政治伦理思想经历了由世界主义伦理到民族主义伦理的近现代转变,强调国家主权至上,反对国际政治霸权。他们的国内政治伦理思想表现出了明显的伦理启蒙特征。他们提倡自由、民主的现代政治伦理价值。他们的民主观是一种“高调的民主观”,民主的精神意义远远超过了民主的程序和制度意义。他们的自由观是一种“有组织的自由观”,强调个人自由的发展不能与公共利益相悖。此外他们基于当时的《五权宪法草案》,对于政治制度应当遵循“分权精神”还是走“全能政府”路线也有一定探讨。月刊同仁将人看作“在境性的个体”。他们站在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认为不能忽视个体人性中的民族诉求,但是个体可以参照其他文化对自己文化的道德原则进行反思。因此他们一方面重视个体的民族身份,另一方面也强调个体的道德自由和政治自由。既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也尊重其他民族的自由。总之,《思想与时代》的同仁们,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既坚守了中国传统伦理的优秀内容,又吸收了西方的现代伦理观念,力图建构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面向未来的伦理体系。他们的思考固然因时代的局限有诸多不足,但依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启示意义。

闫琪鹏[4](2019)在《洛阳地区汉晋随葬兵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兵器是保卫国家的“重器”。然而兵器除了在军事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外也在墓葬中大量出现。汉晋时期,洛阳地区是当时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之一,政局相对稳定,这一时期的墓葬中随葬兵器较多,这就促使我们对兵器在丧葬中充当的角色和它所反映的汉晋时代的社会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和研究。绪论,主要对洛阳地区的自然和历史地理信息进行概述,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并阐述研究意义,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洛阳地区汉晋随葬兵器的类型学分析。将区域内的出土材料进行收集和记录,进行类型式的划分,在此基础上探索各种类兵器的发展演变规律。第二章,洛阳地区汉晋随葬兵器的分期和年代。洛阳地区汉晋随葬兵器可分为八期十一段。即一期为西汉早期,二期为西汉中期,三期为西汉晚期至王莽时期,四期为东汉早期,五期为东汉中期,六期为东汉晚期,七期为曹魏-西晋早期,八期为西晋中晚期。其中二期、三期、六期各划分出早晚两段。第三章,洛阳地区汉晋兵器的随葬组合和摆放位置分析。运用统计学、文献学以及多重证据法对汉晋兵器组合和摆放位置时代特征加以归纳,得到了以下规律:单一兵器随葬比例波动上升,组合兵器随葬比例波动下降;近程兵器比例不断下降,远射、中程兵器比例不断提升;墓葬等级越高,兵器随葬的数量和位置越丰富;兵器随葬由棺内随葬向棺外随葬变化,显示出兵器随葬意义的降低;在同一规格的墓葬中,兵器随葬位置多取决于墓主的身份等级。墓主身份等级越高,兵器摆放的数量和位置就更丰富。西汉时期和东汉早中期,刀剑在棺内的摆放依照“左剑右刀”的摆放规律;东汉晚期以后,刀剑的摆放随意性增强。针对刀剑组合的使用规律,结合等级研究和相关材料信息分析证明刀剑佩戴和使用存在等级差异。汉晋时期,剑长和剑饰材质成为刀剑佩戴等级高低的重要区分因素。第四章,兵器与汉晋社会礼仪。结合文献和图像材料,认为兵器在汉晋社会礼仪场合中为有宅舍、社交的仪卫,为墓主死后世界提供出行仪仗和保驾护航的作用。而盾牌和弩机的设置有着独特而重要的迎迓和辟邪压胜的含义。汉晋时期生活和出行中侍吏的持戟、棒、殳、梃、盾等行为是汉晋社会礼仪文化的反映。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贾丽会[5](2018)在《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6)》文中认为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发展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键,是促进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即把建立比较完备的科技体制、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提上日程,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1949-1976),有利于促进科技发展,对当今中国科技发展和进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总结归纳法,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1949-1976期间科技政策的制定、科技实践的发展及其对当今科技研究的现实启示。首先,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围绕“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总方针,调整了科研机构、培养了科技队伍,使得新中国科技得到初步发展;其次,详细论述了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以往的经验中,更加重视发展科技,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制定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第一个远景规划、开展了范围更广的科技交流等等,使得新中国的科技进一步发展,为以后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次,阐明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文革”时期,在“左”的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科技遭受摧残,但仍取得了“两弹一星”伟大成就,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最后,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6)对当今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启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研究和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和实践对当今我国的科技进步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和开展新时期中国的科技外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莫少强[6](2016)在《我国图书馆技术史上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回眸(1980-2012)》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从自动化建设的前期准备(1980-1989)、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ZSLAIS)的建设(1990-1994)、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的建设(1995-1998)、广东数字图书馆的建设(1997-2004)、网上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的2016-1338建设(2004-2008)和广东省文献共建共享协作网的建设(2006-2012)等几个时期来叙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全面开展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艰难历程,最后对自动化历史进行辩思。

罗嘉[7](2016)在《王鹏飞气象科技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王鹏飞(1920——2011)祖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生前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系主任。他在云雾降水物理学及人工影响天气等大气物理学领域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在以中国古代气象仪器与气象志编纂等方面为科研重点的气象史志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作为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系的重要开创者与奠基人之一,王鹏飞在系部创建与专业设立、学科发展与体系构建以及师资建设与学生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满足气象发展要求培养出众多行业顶尖人才。除了在气象科研与气象教育领域有所建树外,王鹏飞还对我国气象辞书编纂、气象术语统一以及气象科学普及等方面贡献诸多开创性工作,为规范气象术语体系、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贡献毕生才智。长期坚守在气象科研与教育前线的工作经历、历经动荡时局却在艰难中不懈奋斗的人生阅历以及师从名师且在其培养指导下形成的学科素养塑造了王鹏飞独特创新的思维模式,并逐渐形成其深刻丰富的科技思想,为他从事气象相关行业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本文选取王鹏飞气象科技思想体系中的科研思想与教育思想两个层面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两方面具体内容及实际效用的分析梳理来论述王鹏飞气象思想的理论属性与现代价值。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王鹏飞始终坚持以科学实践为基础,不断突破现有理论和传统思维模式来实现研究创新,以保证相关成果的先进性与可靠性。同时,王鹏飞也格外重视研究思路和方法在时间跨度与地域广度方面的动态发展,强调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与通达中外的研究视野在科研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此外,基于对气象科技显着社会属性的考量,王鹏飞则明确指出气象科研应从社会服务出发,聚焦气象热点事件以切实满足社会需要。气象教育方面,曾任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系主任的王鹏飞对学科发展及教学管理始终保持高度关注,为推动气象学科体系发展完善并加强气象学领域师资团队建设付出诸多努力。除此之外,王鹏飞认为人才培养应以特色化教育为手段,以增强气象业务能力为根本目的开展相关教学工作。这一系列思想理念在指导影响王鹏飞气象工作实践的同时,也对现当代气象业务的开展和气象人才的培养给予了深刻启示。

赵小平[8](2012)在《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选取“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为题,以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科技观为线索,遵循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从萌芽到确立的艰难历程,并借助科技事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状况。论文具体分六章展开分析:第一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根据地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是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摇篮。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与法治观指引下,根据地科技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得以初步确立并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但这种“阶级性”与“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日后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第二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初步确立,在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科研机构与社团、科技奖励、科技人员的培养与管理、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展开,科技文化在科技法制的框架内建设发展。中国科学院的组建、留学生归国潮、技术革新运动以及“156项”工程的实施等科技事件揭示出法治科技观指引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了共和国科技事业向前发展。第三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在强调“阶级性”的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总体上经历了停滞、削弱及走下坡路的过程,科技界反右、科技大跃进以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科技事件反映了“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在曲折中发展。正是有了科学精神的回归与中共中央即时纠偏,才能取得成功合成牛胰岛素等标志性科技成就,从而迎来共和国第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期。第四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毛泽东《最高指示》被视为科研领域人们行为与判断是非的准则。科技法制建设几近空白,科技事业遭受严重摧残。对相对论的批判与蜗牛事件是文革时期批判资产阶级学说、批判洋奴哲学的典型,揭示出“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共和国同世界本来缩小的科技差距又拉大了。第五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推动了科技领域“人治”观念向“法治”观念的革新。摒弃“阶级性”的法治化科技观在这一时期逐步确立,以《科技进步法》为龙头的科技法制体系到1993年已初步形成。伴随着科技法制的恢复发展,科研机构与社团相继恢复建立,科技人员与科学的地位获得了极大提高,共和国迎来了科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陈梦猇事件、韩琨事件以及曹时中事件反映出法治化科技观引导下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进程;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使共和国获得南极事务的决策权,标志着共和国的极地考察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预示着共和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走向世界。第六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自1993年《科技进步法》实施以来,第三代与第四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新时期的科技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1999年以宪法形式确立,共和国终于从人治走上了法治的轨道。从此,共和国科技法制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科技为奋斗目标的新阶段。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法治科技观的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在2010年基本形成,科技文化在建设健全的科技法制框架内谐调发展,共和国迎来科技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期。三桩科普文章官司反映了科技人员在自觉履行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揭示出中国科技界的社会分层状况与科学精神的部分缺失。“汉芯”事件的披露与处理显示出全社会尤其是科技共同体的科技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促进了科研诚信法制建设,也反映出科技评价法律机制亟待改进;《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科学精神的关注。这几起科技事件折射出“功利性”法治科技观的消极影响,启示我们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结论: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确立过程,以法治科技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文化是科技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而科技法制则是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的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决摒弃“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逐步摒弃“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

本刊编辑部[9](2009)在《科技60年亮点回眸》文中研究指明"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大国,科技实力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谈起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说。在过去的60年里,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不朽基石。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1978年3月,科学的春天从共和国的心脏萌芽,带来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全面复苏。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迅猛发展所作出的科学概括和理论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整体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的时期,新的起点。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是今后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老中青科学家将再一次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在科学技术的海洋里上下求索,不懈奋斗,继续创造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陈万球[10](2008)在《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古代蕴藏着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文化,对之进行回顾、梳理、挖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研究的理论意义看,可以从观念层次为中国传统科技伦理的发展与演变建构一个框架;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增加一个重要内容。从实践意义看,将传统科技伦理的精髓贯注到现代科技发展中,促进中国科技的繁荣和创新,并通过对传统科技伦理的发掘提炼、继承弘扬,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和文化自强的精神。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以科技史为基础,以哲学史和伦理思想史为主线,结合经济史和文化史,采取史论结合的方式,从几个有代表性的专题入手。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中西文化的比较,在文献处理上,尽可能体现历史感和现实感的统一。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科学技术的目的和价值、科技与道德的关系、科学技术规范、科学家的职业道德等观点和思想的总和。古代中国在天文历法、地学、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都作出过独特的贡献。中国的医药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特别是中国的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曾经改变了世界面貌。中国人的这些发明创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精神与道德理想相结合的理性光辉,也孕育了内容丰厚的传统科技伦理思想。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萌芽于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奠基,汉唐时发展,宋元时繁荣,至明清时继续缓慢发展,一直到19世纪汇入近代科技伦理思想的洪流,其间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传统科技伦理思想植根于古代农业文明,具有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它随着传统科技实践的发展,在与传统伦理道德的水乳交融过程中,在真善美战胜假丑恶的矛盾斗争中,内容不断丰富,品质不断提升。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即是指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科技发展过程中人们所普遍推举的根本道德理念和各个时代人们在科技实践中所普遍信奉的科技行为伦理准则。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呈现出以下基本的精神特质:天人合一、以道驭技、以人为本和经世致用。其中,以天人合一作为哲学基础,以以道驭技为理论核心,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归依,以经世致用为突出特点。儒道法墨四个学派的科技伦理思想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动景,象,其中,儒家科技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主流。儒家由孔子肇其端,孟子和荀子继其绪。汉代以降,儒家成为正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科技伦理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儒家的科技伦理思想涉及到真善统一论、科技价值论、学术伦理论和技术伦理论等几个问题。道家的科技伦理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由“道法自然”立论,主张“绝圣弃智”,提出“以道驭技”的技术伦理观,主张“道进乎技”,“以道驭术”。从道家思想发展出来的道教也具有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道家的科技伦理思想具有批判性,在科技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法家主张认识自然,研究天地奥秘,沉思天人关系,勤谨治理水土,讲究器械制作。其科技伦理思想以科技价值论为基础,以技术规范论为核心,以技术功利论为特色,以工程伦理论为归依,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中激进派的政治需要。墨家科技伦理思想以墨子为宗,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提出了节用非攻的生态伦理、崇智求真的价值追求、义利统一的技术功利主义和道技合一的科技共同体规范,闪耀着其他学派难以企及的光彩。中国古代科学家在仰视天文,俯察地理的研究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总体上看,古代科学家的科技伦理思想涉及到科技价值观、科技义利观、学术伦理观、职业伦理观等四个方面,张衡、刘徽、贾思勰、沈括、宋应星、徐霞客等科学家是科技伦理思想的杰出代表。具体科技领域诸如建筑、医学和生态学三大领域的科技伦理思想也非常突出。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礼”、“和”、“用”等伦理观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与表达。中国古代医学伦理思想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需要,在同突病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医学,也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伦理道德。在生态领域,中华民族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万物平等、节用爱物等思想尽管带有某种朴素的直观或顿悟的性质,但都是人类生态伦理智慧的一部分,具有“奇迹般深刻”。对待中国传统科技伦理的正确的态度是必须坚持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坚持批判与继承的统一、坚持扬弃与创新的统一、坚持民族化与世界化的统一。站在今天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来观照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可以清晰地洞察到,传统科技伦理思想具有跨越时代的思想内容和极为丰富的“活性元素”,它对于现代科技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建筑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同时,传统科技伦理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克服“科技异化”的人文机制和善的力量,是引领我们走出科技发展困境的一种理性选择。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也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局限。它缺乏一种能够使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动力机制,缺乏有效的科技发展的理性工具,在理论内容和实践方式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限度。

二、“九五”建设科技成就回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五”建设科技成就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 ——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研究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服饰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1949-1956)
        一、“国服”日渐流行
        二、“工装”备受推崇
        三、苏联服饰风尚
        (一)列宁装
        (二)布拉吉
        (三)苏联大花布
        四、短暂的绚烂
        (一)爱劳动穿花衣
        (二)旗袍的余晖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1957-1978)
        一、老三色和老三样
        二、“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布票比钱重要
        (二)“补丁”最常见
        (三)窘迫下的创造
        三、“十亿人民十亿兵”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1978 年至今)
        一、时尚与禁忌
        (一)喇叭裤的开端
        (二)的确良,“的确靓”
        (三)西装回潮
        (四)街上流行红裙子
        二、多元与个性
        (一)多样化、个性化
        (二)讲究品牌和休闲
        (三)倡导环保和健康
        三、“传统”的复兴
        (一)旗袍的苏醒
        (二)“唐装”的世界时尚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服饰变迁的特点
        一、从政治挂帅到自由个性的服饰风尚
        二、从缺衣少穿到多样化的服饰消费
        三、从主动接受到相互影响的服饰交流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饮食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1949-1956)
        一、“标准米”和“标准面”
        二、粮食计划供应
        (一)粮食统购统销势在必行
        (二)从“凭证买粮”到“定量供应”
        三、饮食状况轻微改善
        (一)粮食产量增多
        (二)副食条件改善
        (三)饮食支出减少
        四、西式饮食的消退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1957-1978)
        一、“大办食堂”
        二、“方寸粮票”
        三、“饥饿年代”
        (一)节食度荒
        (二)“低标准瓜菜代”
        四、“十年饮食”发展缓慢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1978 年至今)
        一、基本实现温饱的过渡
        (一)票证时代的延续
        (二)西式饮食的回归尝试
        二、饮食购物全面升级
        (一)“菜篮子”渐丰
        (二)大型超市的发展
        (三)“网”罗天下美食
        三、“舌尖上的安全”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饮食生活变迁的特点
        一、饮食消费日趋合理
        二、饮食方式逐渐多样
        三、饮食观念日益多元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居住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1949-1956)
        一、“龙须沟”换新颜
        (一)清理城区垃圾
        (二)疏浚河湖水系
        (三)掏挖修整下水道
        (四)改造棚户区
        二、“以租养房”的福利
        三、“工人新村”遍地开花
        (一)职工住宿条件差
        (二)兴建工人住宅新区
        (三)“主人翁”的象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1957-1978)
        一、继续低租金的福利
        二、“卫星城”的出现
        三、“城市人民公社大楼”拔地而起
        四、群居的苦乐
        (一)“筒子楼”和单元房
        (二)“干打垒”和大杂院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1978 年至今)
        一、“房荒”的记忆
        二、福利分房的余温
        三、房改的松动
        (一)鼓励私人建房
        (二)允许公房出售
        四、住宅商品化之路开启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居住生活变迁的特点
        一、居住质量逐渐提高
        二、家居装饰彰显个性
        三、住房不平等问题凸显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交通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1949-1956)
        一、城市道路的整修与扩建
        二、城市公共交通的兴起
        三、传统单一的出行工具
        (一)短途基本靠走
        (二)人力车的没落
        (三)少量的自行车出现
        四、缓慢的铁路出行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1957-1978)
        一、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缓慢
        二、曲折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
        (一)背着“煤气包”的公交车
        (二)有轨电车向无轨电车的过渡
        (三)出租车发展艰难
        (四)第一条地铁的开通
        三、自行车日渐普及
        四、“十年”交通发展举步维艰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1978 年至今)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翻天覆地
        (一)铁路发展
        (二)民航巨变
        (三)公路规模扩大
        (四)水运稳步发展
        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日益完善
        (一)方便快捷的城市公交
        (二)“招手即停”的出租车
        (三)三轮车的尴尬
        (四)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
        三、私人出行工具更新换代
        (一)自行车王国
        (二)摩托车轰鸣
        (三)汽车驶入百姓家
        四、城市交通问题凸显
        (一)交通拥堵严重
        (二)交通污染加剧
        (三)交通事故频发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交通生活变迁的特点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二、公共交通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三、出行工具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的特征
        (一)变迁速度和程度的阶段性
        (二)生活水平差异性日趋明显
        (三)私人生活的政治特色淡化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根本因素
        (二)政党政策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关键因素
        (三)价值观变迁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
        (四)科技的发展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助推因素
        (五)地理区位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客观因素
参考文献
表格索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科技创新铸就百年强企之路——回眸青岛宏大公司科技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自力更生开历史之先河
消化吸收添发展壮大之翼
自主创新筑厚积薄发之路
跨越发展乘信息时代之势

(3)《思想与时代》(1941-1948)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重点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思想与时代》的时代、思想背景与主旨
    第一节 危机与转型的时代
        一、民族危机:民族生存与民族认同
        二、伦理危机:新旧伦理的冲突与科学、人文的冲突
    第二节 思想承续
        一、伦理思想史上的东南学派
        二、《学衡》《国风》《思想与时代》一脉相承的伦理观
        三、《学衡》《国风》《思想与时代》伦理思想的发展
    第三节 文化保守主义的伦理观
        一、伦理旨趣:融贯新旧、沟通中西
        二、伦理精神指向:习道术、明人伦
        三、伦理目标:“民族国家”的伦理认同
第二章 守望伦理传统
    第一节 传统伦理文明的合理性
        一、西化论否定传统伦理之反思
        二、科学主义否定传统伦理之反思
        三、传统伦理“尽人性”的合理生活态度
    第二节 继承儒家伦理的路径探索
        一、人文主义路径
        二、非理性主义路径
        三、新黑格尔主义路径
    第三节 儒家伦理之“常德”
        一、人生态度与理想人格
        二、孝亲与忠国
        三、礼之别与乐之化
        四、伦理承续与方法转变
第三章 文化保守主义的伦理启蒙
    第一节 科学的伦理启蒙
        一、“重德轻智”之弊
        二、科学社会中的伦理与社会中的科学伦理
        三、责任伦理之先声
    第二节 “自由”“平等”的伦理启蒙
        一、从“天命”到自由意志
        二、从等级依附到自由平等
    第三节 伦理启蒙的特质
        一、民族性之常与时代性之变
        二、教育的伦理启蒙导向与功用
第四章 民族国家的伦理认同与建构
    第一节 伦理实体与伦理范式的转型
        一、华夏、诸夷到“中华民族”
        二、“家-国”到“民族-国家”
    第二节 民族国家的伦理认同建构
        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一性
        二、“王权国家”到现代民族国家的伦理基础
第五章 文化保守主义的政治伦理思想
    第一节 伦理的政治:以伦理导政治
        一、政治有道德论
        二、伦理对政治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现代转型背景下的国际政治伦理
        一、世界主义伦理到民族主义伦理
        二、国家主权至上与反对强权
    第三节 以启蒙民众为导向的国内政治伦理
        一、“高调民主观”与“有组织的自由观”
        二、五权宪章之制度正当性
结语 救亡与启蒙的调和
    一、道德选择型的个体身份认同模式
    二、不可通约的民族价值与自由价值
附录:《思想与时代》作者发文统计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洛阳地区汉晋随葬兵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和意义
        一、研究的时空概念
        二、研究对象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汉晋兵器的研究回顾
        二、汉晋兵器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洛阳地区汉晋随葬兵器的类型学分析
    第一节 汉晋随葬兵器类型
        一、近战格斗型兵器
        二、远射型兵器
        三、攻防兼备型兵器
        四、防御型兵器
第二章 随葬兵器分期与演变
    第一节 随葬兵器的分期
        一、各段随葬兵器型式
    第二节 随葬兵器的年代
        一、分期
        二、年代推断
第三章 随葬兵器的组合和摆放研究
    第一节 随葬兵器的组合研究
        一、各期段兵器组合分析
        二、随葬兵器组合各期段的动态变化及特点
        三、洛阳地区随葬兵器组合与文字图像材料常见兵器组合分析
        四、汉晋墓葬等级与随葬兵器组合特点
    第二节 随葬兵器的摆放位置研究
        一、随葬兵器摆放位置的统计
        二、随葬兵器墓内摆放位置的动态变化与特点
        三、墓内位置摆放与墓葬等级的关系
        四、棺内随葬兵器摆放位置研究
        五、刀剑佩戴模式和等级分析
第四章 汉晋兵器与社会礼仪
    第一节 持械护卫与车马出行
        一、持械护卫
        二、持械车马出行
    第二节 兵器的其他用途
        一、捧盾迎迓
        二、弩机避邪压胜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文献
    二、图录
    三、考古报告、简报
    四、专着
    五、期刊论文
    六、学位论文
附表 洛阳地区汉晋出土兵器墓葬信息统计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初步确立(1949-1955)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确立的背景
        2.1.1 经济建设的落后
        2.1.2 建设强大国防的需要
        2.1.3 科学技术的滞后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初步确立
        2.2.1 科学研究机构的初建
        2.2.2 科技人才的整合
        2.2.3 中苏间科技交流的启动
    2.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实施
        2.3.1 设立较完备的科学研究机构
        2.3.2 培养一批科技队伍
        2.3.3 开展科技外交
        2.3.4 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第三章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发展(1956-1965)
    3.1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确立的前提
        3.1.1 国内形势变化
        3.1.2 国际形势变化
    3.2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发展
        3.2.1 “向科学进军”的提出及部署
        3.2.2 明确科技发展方针:自立为主与“双百”方针
        3.2.3 科技政策的偏差与调整
    3.3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实施
        3.3.1 建立更加完备的科学研究机构和管理机构
        3.3.2 编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3.3.3 鉴定和推广科技成果
        3.3.4 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外交
第四章 十年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曲折发展(1966-1976)
    4.1 十年文革的发动以及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影响
        4.1.1 十年文革的发动
        4.1.2 十年文革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影响
    4.2 十年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曲折发展的体现
        4.2.1 十年文革时期中国科技政策状况
        4.2.2 “左”倾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
    4.3 十年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实施
        4.3.1 支持国防尖端科技研究
        4.3.2 开展科技交流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6)的现实启示
    5.1 发展科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5.2 制定与社会情况相符合的科技政策
    5.3 团结、培养人才,建设科技强国
    5.4 提高科技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
    5.5 加强合作,开展科技外交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我国图书馆技术史上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回眸(1980-2012)(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自动化建设的前期准备(1980—1989)
2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ZSLAIS)的建设(1990—1994)
3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的建设(1995—1998)
4 广东数字图书馆的建设(1997—2004)
5 网上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的建设(2004—2008)
6 广东省文献共建共享协作网的建设(2006—2012)
7 对自动化历史的辩思和体会
8 结语

(7)王鹏飞气象科技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王鹏飞的生平经历及其气象科技成就
    第一节 王鹏飞的生平经历
    第二节 王鹏飞的气象科技成就
        一、王鹏飞的气象科研成就
        二、王鹏飞的气象教育成就
        三、气象领域内的其他成就
第二章 王鹏飞的气象科研思想
    第一节 王鹏飞气象科研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社会环境
        二、个人因素
    第二节 王鹏飞气象科研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依托于科学实践的创新思想
        二、基于全球化视野的与时俱进思想
        三、专注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服务思想
    第三节 王鹏飞气象科研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大气物理学特色化研究
        二、开辟气象史志研究新领域
第三章 王鹏飞的气象教育思想
    第一节 王鹏飞气象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社会与教育背景
        二、思想与理论渊源
    第二节 王鹏飞气象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敢于突破创新的学科发展思想
        二、注重业务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思想
        三、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思想
        四、重视理念传承的师资建设思想
    第三节 王鹏飞气象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科建设
        二、推进气象行业科技人才培养
第四章 王鹏飞气象科技思想的主要特点、历史意义及其现代价值
    第一节 王鹏飞气象科技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以保障社会生产与民众生活为基础
        二、以发扬科学人文精神为导向
        三、以推动祖国气象事业繁荣发展为根本目的
    第二节 王鹏飞气象科技思想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王鹏飞气象科技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为传统科技思想注入新内容
        二、为气象科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三、为气象人才培养指明新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科技法制
        (二) 科技文化
        (三) 法治科技观
    三 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内容
    五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 研究重点难点
        (二) 研究创新之处
        (三) 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
    1.1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科技观与法治观
        1.1.1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1.1.2 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
    1.2 根据地科技法制建设
        1.2.1 宪法性文件对科技的规定
        1.2.2 优待科技人才的政策法令
        1.2.3 奖励发明与技术改进的规章
        1.2.4 发展农林牧业的规章
    1.3 根据地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
        1.3.1 吸引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1.3.2 组建科研机构和科学社团
        1.3.3 边区的科技奖励活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
    2.1 法治科技观的初步确立
        2.1.1 第一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2.1.2 政策性文件的有关论述
        2.1.3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2.1.4 “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2.2 科技法制的初创
        2.2.1 《共同纲领》与《五四宪法》对科技的规定
        2.2.2 科研机构与社团的规章
        2.2.3 科技人员的法规规章
        2.2.4 科技奖励的法规规章
        2.2.5 特定科技领域的法规规章
        2.2.6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2.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2.3.1 科技建制规章的彰显:中国科学院的组建
        2.3.2 科技强国的召唤:留学生归国潮
        2.3.3 科技奖励规章的凸显:技术革新运动
        2.3.4 国际科技合作的先河:“156项工程”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
    3.1 重人治、轻法治的科技观
        3.1.1 第一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3.1.2 未经法律程序的“科技宪法”
    3.2 科技法制的曲折发展
        3.2.1 科研开发的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
        3.2.2 科技人员的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
        3.2.3 科技成果的法规规章
        3.2.4 特定科技领域的法规规章
        3.2.5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3.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3.3.1 阶级性科技观的初显:科技界的“反右”运动
        3.3.2 科学精神的缺失:科技大跃进
        3.3.3 科学精神的回归: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
    4.1 “人治+群治”的科技观
        4.1.1 《五·七指示》:开门办科研
        4.1.2 《七·二一指示》:从工农中选拔科技人才
    4.2 几近空白的科技法制建设
        4.2.1 《七五宪法》取消了公民的科研自由权
        4.2.2 《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
        4.2.3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4.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4.3.1 批判资产阶级学说:对相对论的批判
        4.3.2 批判洋奴哲学:蜗牛事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
    5.1 科技观的法治化
        5.1.1 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5.1.2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5.1.3 科技体制改革走上了法治化路径
    5.2 科技法制体系的初步形成
        5.2.1 科技基本法
        5.2.2 科技研究开发法
        5.2.3 科技成果法
        5.2.4 特定科技领域的专门法
        5.2.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法
    5.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5.3.1 人治科技观的余毒:陈梦猇事件
        5.3.2 法治化科技观的初步觉醒:韩琨事件
        5.3.3 法治化科技观的再次觉醒:曹时中事件
        5.3.4 南极事务决策权的取得:南极科学考察站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
    6.1 法治科技观的确立
        6.1.1 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6.1.2 政策性文件的有关论述
        6.1.3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6.2 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
        6.2.1 科技基本法
        6.2.2 科技研究开发法
        6.2.3 科技成果法
        6.2.4 特定科技领域的专门法
        6.2.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法
    6.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6.3.1 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科普文章官司
        6.3.2 科研诚信的缺失:“汉芯”事件
        6.3.3 科学精神的弘扬:《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科技60年亮点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北京消灭了“天花”
钱学森回到北京
中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建成
我国发现大庆油田
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北航研制的“北京二号”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密云水库建成
中国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
北京自然博物馆建成
北京市开展三次大会战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中的 (1+2)
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条地下铁道通车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海军总医院合成人胰岛素原C肽
北京动物园完成“大熊猫人工受精繁殖试验”研究
中国第一条3.3公里、120路光缆通信系统开通
中国第一个民营科技企业诞生
第一台巨型计算机诞生
中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
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
中国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
我国首次成功发射试验型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我国第一台全对称的多处理机——曙光一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正式启动
全国科技大会在京召开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我国首次进行北极科考
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
人类基因组“中国卷”通过专家验收
运用科技力量, 全力抗击“非典”
“北京一号”小卫星发射成功

(10)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技术
    1.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相关概念引入
    1.5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创新
上篇
    2. 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2.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2.1.1 先秦时期:原始科技的萌芽和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
        2.1.2 秦汉时期: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
        2.1.3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充实与提高
        2.1.4 隋唐时期:古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
        2.1.5 宋元时期: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
        2.1.6 明清时期:古代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
        2.2 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历史轨迹
        2.2.1 原始社会:萌芽时期
        2.2.2 先秦时期:奠基时期
        2.2.3 汉唐时期:发展时期
        2.2.4 宋元时期:继续发展
        2.2.5 明清时期:缓慢发展
        2.3 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产生发展的基本特点
        2.3.1 科技伦理思想在农业文明中孕育
        2.3.2 科技伦理思想在科技实践中壮大
        2.3.3 传统伦理彰显了强大的张扬功能
        2.3.4 科技伦理在善恶矛盾斗争中发展
    3. 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精神
        3.1 天人合一
        3.1.1 天人合一的伦理内涵
        3.1.2 天人合一的科技实践
        3.2 以道驭技
        3.2.1 以道驭技的伦理内涵
        3.2.2 以道驭技的科技实践
        3.3 以人为本
        3.3.1 以人为本的伦理内涵
        3.3.2 以人为本的科技实践
        3.4 经世致用
        3.4.1 经世致用的伦理内涵
        3.4.2 经世致用的科技实践
中篇
    4. 儒家的科技伦理思想
        4.1 儒家的真善关系论
        4.1.1 尊德性与道问学
        4.1.2 博学与约礼
        4.1.3 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
        4.1.4 知与仁
        4.2 儒家的知识价值论
        4.2.1 先秦儒家的知识价值论
        4.2.2 汉代儒家的知识价值论
        4.2.3 后期儒家的知识价值论
        4.3 儒家的学术伦理论
        4.3.1 求真殉道的学术精神
        4.3.2 无征不信的求真传统
        4.3.3 儒家学术伦理的影响
        4.4 儒家的技术伦理论
        4.4.1 儒家的技术价值观
        4.4.2 儒家的道技关系论
        4.4.3 儒家的技术规范论
    5. 道家的科技伦理思想
        5.1 道家的真善关系论
        5.1.1 五种知识与道德关系论
        5.1.2 “排斥论”的典型代表
        5.2 道家的技术价值论
        5.2.1 道家对技术的肯定方面
        5.2.2 道家对技术的否定方面
        5.3 道家的道技关系论
        5.3.1 老子的“以道驭技”观
        5.3.2 庄子的“以道驭技”观
        5.4 道教的科技伦理观
        5.4.1 道教的科学追求精神
        5.4.2 道教的科技价值取向
        5.4.3 道教的医道伦理观念
    6. 法家的科技伦理思想
        6.1 法家的科技价值论
        6.1.1 厚生强国的科技价值观
        6.1.2 明乎物性的圣人发明观
        6.1.3 争天下先争人的人才观
        6.2 法家的技术规范论
        6.2.1 国之石民的技术主体
        6.2.2 毋作淫巧的技术规范
        6.2.3 既智且仁的道德人格
        6.3 法家的技术功利论
        6.3.1 立器械以使万物论
        6.3.2 度其功的技术标准
        6.4 法家的工程伦理论
        6.4.1 工程管理伦理思想
        6.4.2 人与天调伦理思想
    7. 墨家的科技伦理思想
        7.1 墨家的技术价值论
        7.1.1 崇智求真
        7.1.2 原因简析
        7.2 墨家的技术功利论
        7.2.1 贵义尚利的义利统一观
        7.2.2 义利统一的技术功利论
        7.2.3 技术功利论的利民特色
        7.3 墨家的科技规范论
        7.3.1 古代科技共同体的雏形
        7.3.2 道技合一的科技共同体
        7.3.3 独具特色的技术信念论
    8. 科学家的科技伦理思想
        8.1 概述
        8.1.1 科技价值观
        8.1.2 科技义利观
        8.1.3 学术伦理观
        8.1.4 职业伦理观
        8.2 张衡的科技伦理思想
        8.2.1 勤勉向学的伦理境界
        8.2.2 博智求实的科学精神
        8.2.3 注重科技的工具价值
        8.2.4 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
        8.3 刘徽的科技伦理思想
        8.3.1 为数学而数学的科学价值观
        8.3.2 求实奉献创新的科学道德观
        8.4 贾思勰的科技伦理思想
        8.4.1 科技价值观
        8.4.2 不违农时观
        8.4.3 学术伦理观
        8.5 沈括的科技伦理思想
        8.5.1 科技价值观
        8.5.2 科技怀疑观
        8.5.3 学术伦理观
        8.6 宋应星的科技伦理思想
        8.6.1 呈效于日用的科技价值观
        8.6.2 试见而后详的学术伦理观
        8.7 徐霞客的科技伦理思想
        8.7.1 好学不倦,刻苦钻研
        8.7.2 坚忍不拔,不畏艰险
        8.7.3 开拓创新,求真务实
        8.7.4 热爱祖国,崇尚气节
    9. 具体领域的科技伦理思想
        9.1 人伦栖居——中国传统建筑伦理思想
        9.1.1 “礼”: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核
        9.1.2 “和”: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取向
        9.1.3 “用”: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
        9.2 医乃仁术——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
        9.2.1 医乃仁术:医德的基本原则
        9.2.2 德艺双馨:医家的理想人格
        9.2.3 重义轻利:医家的义利观念
        9.2.4 上医医国:医家的社会责任
        9.3 自然之思——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
        9.3.1 “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底蕴
        9.3.2 “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取向
        9.3.3 “节用爱物”的生态伦理实践
下篇
    10. 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文化的现代反思
        10.1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文化
        10.1.1 坚持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
        10.1.2 坚持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10.1.3 坚持扬弃与创新的统一
        10.1.4 坚持民族化与世界化的统一
        10.2 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10.2.1 理论价值:建构理论的活性元素
        10.2.2 实践价值:克服危机的理性选择
        10.3 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时代局限
        10.3.1 缺乏有效的科技发展的动力机制
        10.3.2 缺乏有效的科技发展的理性工具
        10.3.3 理论内容和实践方式的巨大限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九五”建设科技成就回眸(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 ——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D]. 张南.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2]科技创新铸就百年强企之路——回眸青岛宏大公司科技发展历程[J].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东方企业文化, 2020(03)
  • [3]《思想与时代》(1941-1948)伦理思想研究[D]. 都萧雅. 东南大学, 2019(01)
  • [4]洛阳地区汉晋随葬兵器研究[D]. 闫琪鹏.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6)[D]. 贾丽会. 天津商业大学, 2018(11)
  • [6]我国图书馆技术史上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回眸(1980-2012)[J]. 莫少强. 图书馆论坛, 2016(08)
  • [7]王鹏飞气象科技思想研究[D]. 罗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02)
  • [8]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D]. 赵小平. 山西大学, 2012(01)
  • [9]科技60年亮点回眸[J]. 本刊编辑部. 科技潮, 2009(10)
  • [10]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D]. 陈万球.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九五”科技成果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