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教育的心理基础

儿童社会教育的心理基础

一、论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心理学依据(论文文献综述)

白茹雪[1](2020)在《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同伴合作行为的现状研究 ——以延吉市X幼儿园为例》文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提出要求:“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3-6岁儿童发展指南》指出:“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以上具体内容都表明了幼儿学会合作对其自身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幼儿合作行为,有利于他们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提高。但从目前来看,研究者以结构游戏为载体对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的观察研究还是相对较匮乏。本研究在前人已有而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在幼儿园的实际,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及访谈法,对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同伴合作行为的现状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了解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合作行为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的指导性建议。通过本次的观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中,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同伴合作行为策略以积极性合作行为策略为主,其次出现频率较多的是一般性合作行为策略,出现频率最少的是消极性合作行为策略;同伴合作行为对象以同性合作居多;同伴合作行为水平多数处于自发性协同阶段;同伴合作行为结果绝大多数能够获得成功。(2)经观察了解发现,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同伴合作行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异性合作过少,幼儿出现告状行为的频率偏高,高水平的合作不多,部分幼儿没有达到预期效果。(3)教师对同伴合作行为的认识、指导、评价,以及家长的教养方式、教育观念等因素影响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同伴合作行为。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教育建议:(1)为幼儿创设合作机会,提高异性合作的意识(2)引导幼儿掌握合作的方法,注意科学指导(3)设置明确的建构主题,促进幼儿之间产生高水平的合作(4)重视结构游戏和移情训练的价值(5)全面有效地利用评价环节(6)合理投放结构材料,创造合作条件(7)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社会化教育的意识(8)帮助教师更新科学的教育观念,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9)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

刘思伟[2](2020)在《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下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研究》文中提出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的学习和干活,是幼儿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均指出3-4岁幼儿应拥有安定愉快的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及适应能力。幼儿入园是其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家人和生活环境,他们不仅要面对陌生的教师和同伴,还要接受新的规则秩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且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这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而寻找帮助幼儿自然过渡、完成社会化的策略,研究者对小班幼儿入园后的适应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并以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视角重点分析幼儿在活动、人际关系和角色中所呈现出的适应困难表现,并探究影响幼儿适应的因素,寻找缓解适应困难的对策。本研究以M市第一幼儿园32名小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调查,主要采用了非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显示:小班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适应困难集中在入园、进餐、午睡和如厕活动中;人际关系的适应困难存在于新建立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中,师幼关系以幼儿过度粘人和冷漠抗拒为主要表现,而同伴关系以攻击行为和自我中心为集中体现;在角色适应中幼儿存在的困难表现为由家园转换所带来的情绪不稳和对班级规则秩序的屡次违反。出现以上适应困难现象与幼儿的自身性格特点、入园前准备密切相关,同时家长的教养方式、情绪状况和对教师的态度以及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园所的环境也对幼儿的入园适应有着不同的影响。针对幼儿入园适应困难的现状,本研究提出家长方面要为幼儿入园做好物质、能力和心理准备、将幼儿生活作息安排向园所靠拢;教师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园所方面可尝试梯度入园等多种模式帮助幼儿平稳情绪,同时适当安排混龄活动等习得新的规则逐步适应入园后的生活。

王晶晶[3](2020)在《中班二孩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伴互动是幼儿人际互动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认知水平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二孩”的到来,父母对不同出生顺序的孩子采取不同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不同性别同胞组合、同胞关系质量等因素对二孩的人格特征和交往经验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因此,二孩幼儿的同伴互动行为将会呈现出一些不同以往的独特特点。本研究以中班二孩幼儿同伴互动行为为研究对象,以观察法为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辅之以访谈法,从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二孩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特点。研究发现二孩幼儿同伴互动行为与已有研究中提到的同伴互动行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祖父母是否参与抚养对二孩幼儿主动互动的影响微弱以及不同性别同胞组合中的二孩男孩与女孩的差异。主要结论有:1.异性别同胞男孩与同性别同胞女孩更愿意主动发起互动。2.异性别同胞男孩更喜欢主动地发起与异性别同伴的互动。3.互动发起策略上,异性别同胞男孩和同性别同胞女孩更多使用积极策略和中性策略发起与同伴的互动。4.互动方式上,异性别同胞男孩在语言、动作、语言与动作三种类型的互动发起方式上均显着多于同性别同胞男孩,同性别同胞女孩在语言类型的互动发起方式上显着多于异性别同胞女孩。5.互动结果上,异性别同胞男孩在被接受和被拒绝的次数上均显着多于同性别同胞男孩;不同性别同胞组合的二孩女孩在被接受和被拒绝的次数上差异不显着。6.二孩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能够灵活地使用互动策略,且多为积极策略;个别二孩幼儿的互动有效性不高,互动中多使用消极策略。研究从性别角色认同、家庭教养方式、同胞关系、活动类型等多个方面对相关结论进行了分析,并且结合二孩幼儿同伴互动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和家长两个角度出发给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对于教师,应适时指导与重点指导相结合,帮助幼儿掌握互动策略,促进同伴间的持续深层互动。对于家长,应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关注度,协调同胞关系,发挥同胞间的积极影响;与祖父母配合,与幼儿园同步,共同促进二孩幼儿良好的同伴互动。

巩彩彩[4](2020)在《STEAM活动对中班幼儿合作素养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应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STEAM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培养学生运用整合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新方式。STEAM教育这种整合型思维的特点,使团队协作、小组分工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而合作是一个人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本研究将在理论上探讨STEAM活动与幼儿合作的关系,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中班幼儿STEAM活动的实践方案,通过实证研究,即通过在幼儿园中班开展STEAM活动,探讨其对中班幼儿合作素养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上海市X幼儿园,并随机选取两个中班幼儿各30名,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开展为期三个月的STEAM活动,而控制组进行常规的幼儿园一日活动。在活动前后,通过教育实验法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幼儿进行前后测,了解实验组、控制组幼儿合作素养下三个维度的发展情况,并用SPSS20.0软件对收集好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另外,笔者对参与本研究的3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对中班幼儿在STEAM活动实施后的合作素养发展情况进行了质性分析。本研究得出的结论:STEAM活动有利于提升中班幼儿的合作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STEAM活动有利于幼儿合作概念认知的发展;(2)STEAM活动有利于幼儿合作情感的发展(3)STEAM活动有利于幼儿的合作行为水平的发展。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STEAM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化。(2)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行为习惯。(3)加强幼儿园教师STEAM活动的相关培训。

华红艳[5](2020)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重申幼儿德育问题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为立德树人做出应有的贡献。针对当前幼儿德育方面的研究严重不足及幼儿品德教育内容相对欠缺的现状,重申幼儿道德问题,有利于广大幼教工作者正视相关问题,并重新审视幼儿社会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幼儿德育的关键期,秉承正确的道德教育导向,最终充分发挥幼儿德育的功能。

齐兴华[6](2019)在《蒙台梭利教室中日常生活练习活动的社会教育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常生活练习作为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教育价值引人深思。而日常生活教具作为蒙台梭利教室中进行日常生活练习的主要用具,其投放与操作情况也会影响日常生活练习活动社会教育价值的实现。本研究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学说以及蒙台梭利“有准备的环境”等理论基础上,通过非参与式观察、结构性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蒙台梭利教室中日常生活教具的投放及操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具体活动案例探析其背后的社会教育价值,形成了以下框架和具体内容:第一,日常生活练习活动的开展情况。主要是从日常生活教具的投放与操作情况出发:投放情况包括对日常生活教具的投放依据、投放来源、投放方式、投放层次、更换等的介绍;操作情况包括蒙台梭利教室中各区域教具的使用频率、操作教具的某些规则及教师的指导方式等。第二,日常生活练习活动的社会教育价值。探析蒙台梭利教室中日常生活练习活动的社会教育价值主要从指向自我的发展、指向他人的发展和指向社会文化的发展三个方面出发:指向自我的发展主要包括儿童身体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物品管理能力及学习品质的发展和提升;指向他人的发展主要包括儿童人际认知、人际情感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指向社会文化的发展主要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归属感的发展与提升。第三,日常生活练习活动社会教育价值的实现。基于日常生活教具的投放与操作情况,结合教育案例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讨论日常生活练习活动社会教育价值的实现问题。最后还有对该研究的反思与展望等。

孙悦含[7](2019)在《大班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幼儿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生活在既定的社会网络中,作为一名新生成员,他们必须与社会接触,从而衍生出以自身为主线的一股全新枝节,因此,在学前期发展幼儿社会性教育刻不容缓。同伴互动较其他互动来说更平等、更自由,幼儿享有更大的自主决策权,可以说是社会性教育的良方。而美工区作为幼儿自主活动的区域,展现出更多元、更随心、更真实的特点,是发展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场所。除此之外,区域与美的联结还将互动添入艺术色彩,独具价值。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现场观察收集资料,对发生在大班美工区的幼儿同伴互动行为进行了事件判定、类型分析、特征总结、影响因素考察和功能解析。结果如下:大班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事件必须含有外显和内隐两方面要素,前者包括施动幼儿与受动幼儿、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互动行为的性质、主题与结果;后者包括场景界定、角色认知、行为期待。根据三种不同的划分标准,即施动者的行为动机、受动者的反馈行为、互动事件的主题,可将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分解成23种类型。此外,较一般互动而言,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还有独到之处:互动聚焦于创作前后、互动集中在相邻座位、互动地位取决于美术能力、互动质量受材料影响、互动主题不囿于美术、互动形式与游戏相融。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前者包括同伴需求的牵引、合作行为的显现、缪斯天性的指引、成果展示的需求等;后者包括同伴、教师、美工区、父母、文化等。美工区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功能有三类:情绪、情感功能,其中包括传递内隐信号、增强“工作”动力、释放内心情绪;人际互动功能,其中包括提升观点采择能力、积累社会交往机会;审美功能,其中包括审美感受力,表达与创造力。基于上述研究,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教育启示,以期为教师正确对待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提供有益参考。

江珊[8](2019)在《人际交往类成语故事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幼儿社会性发展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长盛不衰的研究主题,幼儿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期间幼儿不仅获得了生存的能力,还养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人际交往类成语故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以人际交往类成语故事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价值研究为题,将全文分为四个章节,分别如下:第一章,绪论。详细梳理了人际交往类成语故事的研究现状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现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及现实困境。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梳理研究了阿德勒的人格哲学、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理论研究、巴格莱要素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的交往论。第二节梳理研究了蒙台梭利、陈鹤琴、张宗麟的幼儿社会性思想及启示,以及当前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有关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第三节结合理论与实践,总结出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中存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诱因不足、社会领域教育内容单一、社会领域教育方法欠缺三个发展困境。第三章,人际交往类成语故事蕴含的社会领域教育价值因素。这一章分为四节,第一节具体分析了人际交往类成语故事具有明确的社会交往内容,第二节具体分析了人物形象具有榜样作用,第三节具体分析了情感表达具有理性的导向,第四节分析了涵养古典道德人格。此外,每一节都引入相关的人际交往类成语故事,以做详细分析。第四章,人际交往类成语故事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价值研究。分为教育价值和教育启示两节。教育价值探究梳理出四点: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促进教育思维方式的发散、涵养幼儿古典道德人格、促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教育启示包含两点:彰显了社会性教育的人性特点和发挥了社会性教育的实际效果。最后,结语总结了本研究结论、不足和展望。

张金洪[9](2018)在《全球化时代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 ——以四川凉山彝族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人总是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由此形成对不同群体的认同和归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同是人对自己所处的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因此,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现实社会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某个族群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形成两种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从理论上来看,单一民族国家不存在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问题,而在多族群国家内部,由于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张力,有时甚至出现相互冲突的情况。在全球化的持续推动下,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以及民族国家内部各族群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日益紧密和频繁,在一定程度上说,人们的交往早已突破了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了“世界性的普遍交往”。然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带给人们丰硕成果的同时,也由于其本身带来的不稳定,使人们产生了许多困惑与不安。对于民族国家来说,全球化冲击着传统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但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历史条件。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内部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处理,不仅关涉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还关乎国家的安全与民族团结。也正因为如此,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科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国家观的指导之下,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理论、历史、实证考察和现实路径等几个方面,对族群认同、国家认同及其二者关系的处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以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为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证依据。加上绪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缘起,即在全球化冲击下,民族国家问题凸显、民族国家内部出现认同危机、以及全球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等。尽可能全面地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明确从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选取凉山彝族作为个案研究的缘由及数据说明等。第二部分是概念阐释和界定。分析了“认同”、“族群”、“民族”的概念,界定了本研究中相关概念的适用内涵和外延。在综合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即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角度来看,族群认同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本身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的动态概念,其核心是族群身份的构建和认可,指的是族群成员基于共同的血缘、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等形成的对自己所属族群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具有鲜明的族群性和文化性。而关于国家认同,则是将其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理解,指的是民族国家内部各族群对本国政治统治、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等的赞同和归属。就中国而言,国家认同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国民对国家政治统治合法性、制度、政策等的赞同和忠诚;二是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和共同命运的认同和维护。第三部分是对西方国家关于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践的分析。重点阐述和分析了西方国家的三种理论形态:种族主义理论、同化主义理论和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结合西方国家在相应理论基础上实施的政策实践及其效果的分析,对这些理论取向进行了简要评析。指出,由于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实际上很难建构出一种精细而完备的普适性理论模式。民族国家应立足于本国的历史与现实国情,在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不断探索有效措施来协调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第四部分是实证考察和分析。详细分析了全球化时代,凉山彝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和总体趋向。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人口较多、文化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少数族群,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历史上,经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族群迁徙,凉山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彝族,凉山彝族保留着更为完整的彝族传统社会形态、族群文化和风俗习惯,其族群认同亦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而他们的国家认同则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其本身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凉山彝族面临新的文化重组和变迁,其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亦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通过对凉山彝族的个案研究,可以发现,凉山彝族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事实上处于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状态,没有出现两者相冲突的情况,并且国家认同程度高于族群认同程度。这为研究中国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提供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实证依据。第五部分是从族群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理论分析和现实路径探索。在以上各章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在关系,即二者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又有和谐一致的一面,但国家认同在理论逻辑和实践层面上都具有至上性和优先性。因此,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应发挥主动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促进从族群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发展。在从族群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现实路径探索方面,本文立足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结合费孝通教授分析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在“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分析框架下,重新审视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表明,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互动关系并非是“二元对立”,相反,多族群共生、多族群互补是历史大传统,是理性实践、历史的选择,更是生存性智慧。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与此同时,中国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的过程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挑战。针对于此,为进一步促进从族群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发展,本文提出五个方面的现实路径:一是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促进各族人民广泛的政治认同;二是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少数族群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发展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促进全国范围的文化认同;四是加强民族团结思想教育,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五是持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不断强化国家认同。

徐俊[10](2017)在《作为“大德育”概念框架的“社会性教育”初探——兼论“大小德育”问题的解决之道》文中研究说明"大小德育"之争的本质是在"德育"概念的"提纯"与"保全"之间的选择。这个选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之后如何解决伴随而来的问题。如果选择"小德育"方案,那么仅仅用一个新语词来重新命名"大德育"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必须对"大德育"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重新考察,以确保其内部诸成分的良好发展。社会性教育是以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教育,其本质是社会关系教育,包括个人—个人关系教育、个人—群体关系教育和群体—群体关系教育。社会性教育可以基本涵盖"大德育"的外延,满足相关的概念与语词要求,建议可以作为理解"大德育"的概念框架来使用。

二、论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心理学依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心理学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1)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同伴合作行为的现状研究 ——以延吉市X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2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2.3 布朗芬布罗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2.4 符号互动论
第三章 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同伴合作行为的现状
    3.1 研究设计
    3.2 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同伴合作行为现状分析
第四章 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同伴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同伴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
    4.2 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同伴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同伴合作行为策略观察指标
附录B 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同伴合作行为观察记录表
附录C 教师的访谈提纲

(2)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下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小班幼儿入园的相关政策指示
        二、目前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研究不足的实践反思
        三、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研究的现实价值
        四、研究者个人兴趣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幼儿入园适应的研究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综合述评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小班幼儿
        二、入园适应
        三、入园适应困难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
        三、依恋理论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时间安排
        五、研究伦理
第二章 幼儿入园适应良好的表现
    第一节 生活活动适应良好
        一、快乐入园
        二、温馨进餐
        三、安静午睡
    第二节 人际关系适应良好
        一、热情友善的同伴关系
        二、亲密和谐的师幼关系
    第三节 角色适应良好
        一、保持情绪稳定愉快
        二、认真遵守规则秩序
第三章 活动视角下的幼儿入园适应困难案例分析
    第一节 入园活动
        一、困难表现:不愿进班
        二、困难表现:进班哭闹
    第二节 进餐活动
        一、困难表现:挑食
        二、困难表现:难以正确使用餐具
        三、困难表现:无法独立进餐
    第三节 午睡活动
        一、困难表现:不会穿脱衣物鞋子
        二、困难表现:严重依恋物品
        三、困难表现:入眠难且时间短
    第四节 如厕活动
        一、困难表现:性别意识模糊
        二、困难表现:不能独立如厕
第四章 人际关系视角下的幼儿入园适应困难案例分析
    第一节 师幼关系
        一、困难表现:过度黏着教师
        二、困难表现:对待教师冷漠抗拒
    第二节 同伴关系
        一、困难表现:暴力攻击其他幼儿
        二、困难表现: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
第五章 角色视角下的幼儿入园适应困难案例分析
    第一节 情绪不稳:家园角色转换困难
        一、困难表现:情绪持续处于低迷状态
        二、困难表现:情绪跌宕起伏变化大
    第二节 对抗规则:班级秩序的违反者
        一、困难表现:屡次违反规则
第六章 讨论与反思
    第一节 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幼儿自身的影响因素
        二、家庭方面的影响因素
        三、幼儿园方面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微观视角下缓解幼儿入园适应困难的对策
        一、家长提前为幼儿入园做好准备
        二、教师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幼儿园多举并措帮助幼儿适应角色转换
    第三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入园适应幼儿行为检核表
    附录B 观察记录表
    附录C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中班二孩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源自实践的观察与反思
        (二)多子女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三)已有研究中缺乏对二孩幼儿的关注
    二、文献综述
        (一)出生顺序对人格特征的影响研究
        (二)出生顺序对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
        (三)同伴互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四)同伴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三、关键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过程
        (一)确定观察对象与观察时间
        (二)实施观察与记录
        (三)整理和分析观察资料
    六、研究工具
        (一)研究工具编制过程
        (二)编码系统的维度及操作性定义
        (三)研究工具的信度说明
第二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二孩幼儿同伴互动行为基本特征定量分析
        一、互动发起的主动性
        二、互动对象的性别
        三、互动目的
        四、互动策略
        五、互动方式
        六、互动性质
        七、互动结果
        八、互动回合
        九、小结
    第二节 二孩幼儿同伴互动行为基本特征定性描述
        一、二孩是同伴互动的积极发起者、配合者和推动者
        二、二孩能够灵活使用互动策略,且多为积极策略
        三、个别二孩主动互动的有效性不高,多使用消极策略
        四、二孩同伴互动以浅层互动为主,但也出现不少深层互动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对本研究与已有研究相同结论的讨论
        一、语言发展差异
        二、性别角色认同
        三、同伴熟悉程度和幼儿认知发展
    第二节 对本研究与已有研究不同结论的讨论
        一、家庭教养方式
        二、同胞组合和活动类型
        三、互动发起策略的性质与互动结果
第四章 建议与反思
    一、建议
        (一)对教师指导工作的建议
        (二)对家长家庭教育的建议
    二、反思
        (一)研究对象与过程的反思
        (二)研究方法的反思
        (三)研究结果的反思
附录1 二孩幼儿同伴互动行为观察表
附录2 家长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4)STEAM活动对中班幼儿合作素养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合作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1.2 幼儿阶段STEAM教育的必要性
        1.1.3 幼儿阶段STEAM教育重视合作素养的培养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假设
    1.4 概念界定
        1.4.1 STEAM活动
        1.4.2 幼儿合作
        1.4.3 幼儿合作素养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儿童阶段STEAM教育研究现状
    2.2 我国儿童阶段STEAM教育研究现状
    2.3 幼儿合作相关研究
        2.3.1 幼儿合作认知发展特点
        2.3.2 幼儿合作情感研究
        2.3.3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和发展特点
    2.4 幼儿STEAM教育与合作两者关系的理论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思路与框架
        3.2.1 研究对象
        3.2.2 教育实验设计
        3.2.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教育实验法
        3.3.2 访谈法
    3.4 STEAM活动设计
        3.4.1 活动目标的确定
        3.4.2 活动的筛选
        3.4.3 活动内容的设计依据
    3.5 STEAM活动实施计划
        3.5.1 试测
        3.5.2 活动实施的安排
        3.5.3 活动的具体实施
    3.6 数据收集和分析计划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STEAM活动对幼儿合作素养影响的定量研究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工具
    4.3 研究步骤
        4.3.1 试教
        4.3.2 入园正式实施
        4.3.3 研究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实验组和控制组幼儿合作素养前测各维度差异比较
        4.4.2 实验组和控制组幼儿合作素养后测各维度差异比较
        4.4.3 实验组幼儿合作素养前后测各维度差异比较
        4.4.4 控制组幼儿合作素养前后测各维度差异比较
    4.5 分析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STEAM活动对幼儿合作素养影响的定性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5.3.1 设计访谈提纲
        5.3.2 协商访谈有关内容
    5.4 三个维度的访谈结果与分析
        5.4.1 STEAM活动对合作概念认知的影响
        5.4.2 STEAM活动对合作情感的影响
        5.4.3 STEAM活动对合作行为水平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教学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幼儿合作素养测量表
附录 B 幼儿合作素养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C 国内幼儿园阶段科学标准
附录 D 国内幼儿园阶段艺术标准
附录 E 国外K阶段科学标准
附录 F STEAM活动进度安排表
附录 G 访谈编码(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立德树人背景下重申幼儿德育问题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利于正视幼儿的道德问题
二、有利于重新审视“道德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三、有利于抓住儿童道德教育的关键期
四、有利于秉承正确的道德教育导向
五、有利于加强幼儿德育的功能

(6)蒙台梭利教室中日常生活练习活动的社会教育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理论背景
        二、现实背景
        三、个人旨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蒙台梭利教室中活动区域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蒙台梭利教室中日常生活练习活动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相关研究
        四、简要评价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蒙台梭利教室
        二、日常生活练习活动
        三、日常生活教具
        四、日常生活教具投放
        五、日常生活教具操作
        六、社会教育价值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二、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学说”
        三、蒙台梭利“有准备的环境”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日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蒙台梭利教室中日常生活练习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分析
    第一节 日常生活教具的投放情况及分析
        一、日常生活教具的分类
        二、日常生活教具的投放依据
        三、日常生活教具的投放来源
        四、日常生活教具的投放方式
        五、日常生活教具的投放层次
        六、日常生活教具的更换
    第二节 日常生活教具的操作情况及分析
        一、日常生活教具的使用频率
        二、日常生活教具的操作规则
        三、日常生活教具的指导方式
第三章 蒙台梭利教室中日常生活练习活动的社会教育价值
    第一节 指向自我的发展
        一、发展儿童的身体管理能力
        二、发展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
        三、发展儿童的物品管理能力
        四、提高儿童的学习品质
    第二节 指向他人的发展
        一、发展儿童的人际认知
        二、发展儿童的人际情感
        三、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节 指向社会文化的发展
        一、发展儿童的社会认知
        二、发展儿童的社会情感
        三、提升儿童的社会归属感
第四章 蒙台梭利教室中日常生活练习活动的社会教育价值的实现
    第一节 从日常生活教具的投放方面入手
        一、均衡各类型日常生活教具数量
        二、充分考虑日常生活教具的投放依据
        三、拓宽日常生活教具的投放来源
        四、提供多元的日常生活教具投放方式
        五、丰富日常生活教具的投放层次
        六、确保日常生活教具的及时更换调整
    第二节 从日常生活教具的操作方面入手
        一、关注日常生活教具的使用频率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选择适宜的日常生活练习指导方式
第五章 研究结论、展望与不足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日常生活练习活动的社会教育价值
        二、日常生活练习活动社会教育价值的实现
    第二节 展望与不足
附录A:各区域教具使用情况记录表
附录B:日常生活练习活动观察记录表
附录C:10位主班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D:61件日常生活教具名录
附录E: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7)大班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美工区中同伴互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来自相关学科理论的启示
        (三) 研究者本人的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 美工区
        (二) 幼儿同伴互动行为
        (三) 大班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
    四、文献综述
        (一) 美工区的相关研究
        (二) 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相关研究
        (三) 区域活动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相关研究
        (四)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工具
第一部分 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事件判定
    一、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构成要素
        (一) 外显要素
        (二) 内隐要素
    二、美工区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事件流程
第二部分 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特征分析
    一、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基本类型
        (一) 基于施动者的行为动机划分
        (二) 基于受动者的反馈行为划分
        (三) 基于互动事件的主题划分
    二、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总体特征
        (一) 互动聚焦于创作前后
        (二) 互动集中在相邻座位
        (三) 互动地位取决于美术能力
        (四) 互动质量受材料影响
        (五) 互动主题不囿于美术
        (六) 互动形式与游戏相融
第三部分 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美工区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内部因素
        (一) 同伴需求的牵引
        (二) 合作行为的显现
        (三) 缪斯天性的指引
        (四) 成果展示的需求
    二、影响美工区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外部因素
        (一) 同伴——事件的另一主体
        (二) 教师——规则的制定者
        (三) 美工区——行为的发源地
        (四) 父母——最初的影响源
        (五) 文化——外围的宏观系统
第四部分 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功能
    一、情绪、情感功能
        (一) 传递内隐信号
        (二) 增强“工作”动力
        (三) 释放内心情绪
    二、人际互动功能
        (一) 提升观点采择能力
        (二) 积累社会交往经验
    三、审美功能
        (一) 审美感受力
        (二) 表达与创造力
第五部分 教育启示与研究者反思
    一、教育启示
        (一) 正视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
        (二) 鼓励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
        (三) 适当干预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
    二、对本研究的反思
        (一) 对研究取样的反思
        (二) 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三) 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人际交往类成语故事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综述
    第五节 研究目的、思路、方法与创新
第二章 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及现实困境
    第一节 人的社会性理论研究
    第二节 幼儿社会性理论研究
    第三节 当下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面临的困境
第三章 人际交往类成语故事蕴含的社会领域教育价值因素
    第一节 有明确的社会性交往内容
    第二节 人物形象具有榜样作用
    第三节 情感表达具有理性导向
    第四节 涵养古典道德人格
第四章 人际交往类成语故事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价值表征
    第一节 教育价值
    第二节 教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9)全球化时代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 ——以四川凉山彝族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族群认同研究
        1.2.2 国家认同研究
        1.2.3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
        1.2.4 凉山彝族相关研究
    1.3 研究个案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1.3.1 研究个案的选取
        1.3.2 研究数据说明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2.1 关于全球化
    2.2 多维视角中的认同涵义
    2.3 族群与族群认同
        2.3.1 族群与民族
        2.3.2 族群认同及其产生
    2.4 国家和国家认同
        2.4.1 国家及其起源
        2.4.2 国家认同
    2.5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处理的理论基础
        2.5.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
        2.5.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2.5.3 理性选择理论与情感理论
    2.6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建构的理论取向
        2.6.1 种族主义建构取向
        2.6.2 同化主义建构取向
        2.6.3 多元文化主义建构取向
        2.6.4 简要评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凉山彝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分析
    3.1 凉山彝族概述
        3.1.1 凉山的地理环境
        3.1.2 彝族的族源、族称及凉山彝族的人口分布
        3.1.3 凉山彝族的传统社会结构及社会生活
    3.2 凉山彝族的族群认同分析
        3.2.1 凉山彝族的家支认同及其社会功能
        3.2.2 凉山彝族的族群认同
        3.2.3 凉山彝族族群认同的层级结构体系
    3.3 凉山彝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3.3.1 古代帝国时期凉山彝族的国家认同
        3.3.2 凉山彝族国家认同的近代转型
        3.3.3 新中国成立以来凉山彝族国家认同的确立和巩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凉山彝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实证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数据来源
        4.1.2 研究的实施
        4.1.3 研究方法
    4.2 凉山彝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状分析
        4.2.1 凉山彝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体状况分析
        4.2.2 凉山彝族族群认同状况的具体分析
        4.2.3 凉山彝族国家认同状况的具体分析
        4.2.4 凉山彝族族群与国家双重认同状况
    4.3 族群差异及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凉山彝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主要因素
        5.1.1 族群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5.1.2 国家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5.2 凉山彝族族群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先赋性客观因素的影响
        5.2.2 社会教育因素的影响
    5.3 凉山彝族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先赋性客观因素对凉山彝族国家认同的影响
        5.3.2 社会教育因素对凉山彝族国家认同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从族群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现实路径
    6.1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在关系
        6.1.1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相异性
        6.1.2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性
    6.2 从族群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现实路径
        6.2.1 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促进各族人民广泛的政治认同
        6.2.2 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少数族群经济社会发展
        6.2.3 发展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促进全国范围的文化认同
        6.2.4 加强民族团结思想教育,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6.2.5 持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不断强化国家认同
    6.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的情况

(10)作为“大德育”概念框架的“社会性教育”初探——兼论“大小德育”问题的解决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本质:在“提纯”与“保全”之间
二、思路的转换:从“名词选择”到“概念重建”
三、“社会性教育”的内涵: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性”之间
四、“社会性教育”的外延:基于“社会关系”的划分尝试
五、新方案的好处与待解决的问题

四、论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心理学依据(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同伴合作行为的现状研究 ——以延吉市X幼儿园为例[D]. 白茹雪. 延边大学, 2020(05)
  • [2]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下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研究[D]. 刘思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3]中班二孩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研究[D]. 王晶晶.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4]STEAM活动对中班幼儿合作素养影响的研究[D]. 巩彩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立德树人背景下重申幼儿德育问题的意义[J]. 华红艳.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20(04)
  • [6]蒙台梭利教室中日常生活练习活动的社会教育价值[D]. 齐兴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大班美工区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研究[D]. 孙悦含.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人际交往类成语故事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价值研究[D]. 江珊. 淮北师范大学, 2019(09)
  • [9]全球化时代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 ——以四川凉山彝族为个案[D]. 张金洪.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10]作为“大德育”概念框架的“社会性教育”初探——兼论“大小德育”问题的解决之道[J]. 徐俊.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03)

标签:;  ;  ;  ;  ;  

儿童社会教育的心理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