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高效生态型液体肥料在长沙通过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丹[1](2020)在《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以“合作918”粉红番茄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剂对其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梯度,0Kg/667m2菌剂(CK)+有机肥、3Kg/667m2菌剂(T1)、6Kg/667m2菌剂(T2)、9Kg/667m2菌剂(T3)、12Kg/667m2菌剂(T4)与有机肥混合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使用菌剂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性质与番茄生长、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1)施用一定浓度的微生物菌剂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其中,T3处理下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效果最好,使番茄根际土壤的容重较对照降低了30.38%;p H值降低了10.31%;电导率降低了34.23%;使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4.06%、28.58%、14.06%、21.45%。(2)施用一定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各处理相比,T3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最丰富,土壤酶活性最高,其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蛋白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6.06%、26.32%、52.03%、28.06%。(3)施用一定浓度的微生物菌剂促进了番茄植株的生长,提高番茄的产量。综合看,处理T2和T3对番茄植株形态学性状的促进作用较好。产量方面,T2对番茄单株果数的作用效果最明显,较对照提高了4.95%;T3处理对单果重和折合亩产量提高最佳,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0.15%、14.54%。(4)施用一定浓度的微生物菌剂提升了番茄的光合能力。处理T3使番茄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提升了58.48%、47.90%、41.87%,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降低了14.95%、5.54%,T3处理下各光合指标均与对照存在极显着差异。(5)微生物菌剂改善了番茄的品质,提升了番茄的营养价值。T3处理下,番茄的总糖、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番茄红素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47%、23.83%、12.78%、19.13%,总酸含量较对照降低了9.44%,与对照存在极显着差异。
于亚芳[2](2020)在《河北根力多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根力多公司是民营股份制企业,近年来得到了极为快速的发展。但是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供求关系出现明显的变化,企业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为了从复合肥行业萎缩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企业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发展思路,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正确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国内外的综合研究对根多力公司的发展现状、外部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研究根多力公司发展战略的运行机制,丰富和完善其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推进根多力公司发展战略的优化提供对策和建议。首先,在深入剖析企业战略的相关概念及层次的基础上,对根多力公司的发展现状、产品特色以及购销模式进行了分析。其次,借助PEST方法揭示了根多力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为根多力公司发展战略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再次,围绕根多力公司的SWOT分析,从生产技术、产品结构、人员保障及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出了根多力公司发展战略的优化。根据研究提出了:(1)根多力公司的产品涵盖复合肥、液肥以及农药等多种系列,产品种类丰富;(2)根多力公司同时采用了深度分销、中度分销以及浅度分销三种营销模式,为产品的销售拓宽了渠道;(3)在内部资源方面,根多力公司具备良好的品牌效应、良好的账务状况、重视产品研发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等优势;同时,在人员结构、营销模式、管理协调能力以及产品同质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外部环境方面,根力多公司受到了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经济发展迅速以及肥料使用领域广泛等优势条件的推动,然而,化肥行业的竞争加剧、成本价格不断攀升以及法律制度不完善等给根多力公司造成了诸多困扰;(4)根多力公司应当立足现有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从建立高效的创新机制、注重产品研发与生产、提高对外合作研发水平、强化研发成果的保密能力、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全国性战略销售网络、加强二级市场开发以及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建立发展战略。
席奇亮[3](2018)在《基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烤烟增产提质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于2015-2017年在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进行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烤烟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特性以及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分析了施用含黄腐酸烟草专用液体肥料对烤烟西柏三烯二醇代谢的影响以及对提高叶面腺毛分泌物含量的作用,以期揭示水肥一体化技术对提高烟叶产量、质量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烤烟产质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在烟叶种植中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显着地增加烟叶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水肥一体化处理烟叶产量和产值分别可达到3604.5kg/hm2和69957.0元/hm2,较常规栽培处理分别提高了25.4%和29.9%,同时还能降低生产成本3820元/hm2,增加烟农纯收入19904.5元/hm2;烟叶的品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初烤烟叶糖含量和钾含量升高,氯含量降低,中性致香物质中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含量是常规栽培处理的3.29倍,整体协调性较好,烟叶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水肥一体化烤烟氮素营养高效利用研究通过滴灌施肥可以有效调控烟株对氮素的吸收,提高氮素利用率,对促进烟株干物质积累和产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水肥一体化处理较常规栽培处理能显着增加烟株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提高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速率,使烟株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高峰提前5.46d;同时,水肥一体化处理显着提高了烟株氮肥表观利用率,较常规栽培处理提高了70.42%,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2.87%,土壤氮素依存率降低了15.24%。3、含黄腐酸烟草专用液体肥料对烤烟西柏三烯二醇代谢的影响在烟草专用液体肥料中添加黄腐酸能促进烤烟西柏三烯二醇代谢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改良烤烟叶面分泌物,提高烟叶茄酮含量,改善抽吸品质。水肥一体化施用含黄腐酸烟草专用液体肥料能明显提高烟叶腺毛密度和腺毛分泌物含量,其叶面腺毛分泌物中西柏三烯二醇的含量分别为其他2个处理的1.4倍和1.6倍;同时,水肥一体化施用含黄腐酸烟草专用液体肥料还能显着提高烟叶CYC-1、CYP71D16、DXR、DXS基因的表达量,其4个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是常规栽培处理的12.45倍、3.54倍、3.22倍和3.44倍,是水肥一体化施用普通烟草专用液体肥料处理的4.11倍、5.71倍、2.44倍和2.28倍;此外,水肥一体化施用含黄腐酸烟草专用液体肥料的处理调制后的初烤烟叶茄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是其他2个处理的2.93倍和1.99倍,明显改善初烤烟叶感官质量。
何秀院[4](2012)在《麦秸化学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生态有机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针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禾草类秸秆资源丰富却没有适合的工业化高效利用技术;有用于制浆造纸但只利用了其中40%的纤维素,其余60%的有机质因钠碱蒸煮制浆,黑液污染未能实现有机肥功能,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生态环境;生产中缺乏既能补充土壤有机质养份,又可保持水土、保温保墒,还能固定流沙、改良沙地的多功能生态有机肥,用于我国沙化治理和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等诸方面的技术问题;以突破“秸秆资源工业化高效利用、麦秸制浆造纸黑液资源化再利用、生态地膜肥料固沙植被”三个技术难题为思路,选择山西鸿昌农工贸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科院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作为协作单位,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设计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纸—肥”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制浆黑液联产生态地膜有机肥的技术方案。论文以小麦秸秆和制浆化学原料及新产品应用为研究对象,从制浆原料入手,通过对传统麦秸化学制浆工艺的研究改进,试验采用对生态环境友好并具传统蒸煮剂化学性质的KOH(K2O)、K2SO3,Mg(OH)2(MgO)、MgSO3,NH4OH(NH3·H2O)、(NH3)、(NH4)2SO3,AQ(蒽醌)等复盐、复碱,代替传统的钠碱蒸煮制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碱性亚硫酸镁钾铵[Mg KNH4(SO3)2]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固沙保土有机肥试验:采用3种原料3个剂量3次重复,分别设计不同量的复盐制成9个系列配方的蒸煮剂,对照采用传统的NaOH+Na2SO3蒸煮剂。根据试验的蒸煮效果和经济成本筛选确定的工艺是:采用(NH4)2SO3 +K2SO3 + MgSO3复盐组合,其中 MgO(MgSO3)用量为 6%,K2O(K2SO3)为 10%,NH3(NH4)2SO3 为 15%,AQ 为 0.05%;液固比为 4:1,装草后空转20 min后开始升温,升温时间60min,最高温度150℃,保温时间60min,喷放时间10min。蒸煮结果经测试,该亚硫酸镁铵钾蒸煮剂对麦秸木质素的脱除率达86.5%,纸浆得率49.7%,高锰酸钾值13.6%。同时利用其清洁制浆黑液联产固沙保土有机肥已获得成功。2.氢氧化镁钾铵(MgKNH4(OH)4)复合蒸煮剂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试验:分别设计不同量的镁钾铵制成8个配方的蒸煮剂,对照采用传统的NaOH+Na2SO3蒸煮剂,三次重复;根据试验的蒸煮效果和经济成本优化确定的工艺是:采用Mg(OH)2 + NH4OH + KOH复合蒸煮剂,其中 MgO(Mg(OH)2)用量为 6%,K2O(KOH)为 6%,NH3(NH4OH)为20%,AQ为0.05%;液固比为5:1,升温时间60min,最高温度150℃,保温时间90min。结果经测试,该镁钾铵复合蒸煮剂对麦秸木质素的脱除率达86.3%,纸浆得率48.35%,高锰酸钾值12%。同时,将其黑液再引入磷酸、尿素及粘合剂,进行酸析中和及粘结改性,以改善其性能,再经过喷雾干燥包装为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联产的固沙保土有机肥及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经中科院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和山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等部门五次检验测试结果,有机质含量36.66%--42.2%,无机养分含量7.2%——13.92%,腐植酸含量27.72%,固结强度 160kPa--250kPa。3.固沙保土有机肥及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固沙植被试验: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风沙环境风洞实验室和沙漠实验观测站进行了抗风蚀性能和固结强度、施工技术、操作方法、植物生长等项试验,实施了野外固沙保土与植物种子喷播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该产品抗风蚀性能优良,适于野外作业,固沙效果明显,不失为一种新型良好的固沙植被材料”。近年来,先后在中科院野外沙漠实验站、甘肃省张掖林场、青海省共和县、晋南黄河沙滩地试验示范2358 hm2。从应用结果看:治沙效果明显且经济合算,每m2沙地固沙成本仅0.45元,比国内同类产品低4.5元,比国际同类产品低0.55元。4.本研究成果的创新点(1)研制出镁钾铵复盐MgNH4K(SO3)2和 MgKNH4(OH)4复合蒸煮剂及麦秸清洁制浆工艺。在麦秸化学制浆蒸煮剂替代关键技术上,选用对生态环境友好并具蒸煮性质的镁钾铵复盐代替传统的钠碱蒸煮麦秸、制浆造纸,使所伴生的黑液成份彻底改善为有机复合液肥;实现了麦秸40%纤维素制浆造纸和60%木质素、半纤维素等有机质与镁钾铵化合制成有机复合肥。从而突破了钠碱制浆造纸黑液污染负荷重、资源浪费多、治理成本高和亚铵法制浆存在的白度差、易反黄、影响纸质和腐蚀设备的技术难题。开创了麦秸资源工业化利用和制浆黑液再利用的新途径,使其回收资源化高效利用。基本可以消除制浆造纸黑液污染。(2)研制出多功能新型环保肥料—固沙保土有机肥和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利用上述清洁制浆黑液中大量的聚戊糖和木质素的粘结性和大量的有机质,经蒸发浓缩、改性复合和干燥固化,研制成了具有改良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保持水土、吸湿保水、抗旱保墒、缓释长效作用的多功能新型环保肥料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不仅固沙效果十分明显,而且富含对植物有益的有机质和氮、磷、镁等营养元素,所以能增加荒漠沙地中的养份,利于植物生长而形成植被、建成农业生态环境和牧草生产系统。同时,探索出一条农纸肥联产的循环经济和清洁制浆新工艺技术模式。(3)研究制定出一套本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与多年生抗旱固氮牧草结合,用于我国荒漠化与沙化地、河流沙滩地、工矿复垦区培肥改良、水土保持、生态植被、牧草生产的技术模式。在播种抗旱沙生植物的同时喷洒生态肥。生态肥可承担固沙的前期功能三年左右;在植物生长形成群体的过程中,生态肥可提供养份和水份,促使植物功能群体植被建成而长期持续固沙。从而解决了固沙材料成本大、费用高、难以推广的问题。5.本研究成果解决的问题和应用领域本成果的实施不仅可使制浆造纸产业由纸浆单产走向资源化利用的农纸肥联产之路;而且能将制浆造纸黑液从有费用的治理变为有效益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还可解决沙化、荒漠化土地生态植被和牧草生产的技术难题。有望实现农业秸秆-制浆造纸-生态肥料-固沙植被-牧草生产-反哺农业的农纸肥体化的循环经济。本工艺技术可应用于我国广大的中小型造纸厂麦秸清洁制浆及黑液资源化利用,联产的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适于我国西部沙化土地生态植被和牧草生产、河流沙滩地改良培肥、工矿复垦区植被恢复以及普通沙质旱地施肥保水。
杨怀[5](2011)在《养猪场沼液转化液体有机肥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畜牧养殖污染日益加剧,至今仍未找到一种很彻底的既不污染环境,又能获得一定经济效益,同时达到猪场废水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目地,目前正当海南国际旅游健康岛的建设的大背景下,对养猪场的沼液进行资源化处理,低成本配制高效有机液体复合肥,从根本上解决规模化猪场的环境问题,实现海南养猪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本试验在罗牛山机械化猪场收集不同沼液预浓缩处理模式下的猪粪尿,进行厌氧发酵,找出最佳的沼液预浓缩处理模式,利用其沼液配制沼液液体有机肥,进行田间对比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有5个处理:3个液体肥的不同施肥量的处理、对照肥料处理、对照,每处理均设3次重复。结合农作物生长的相关理论,研究沼液液体有机肥在发财树、芥菜和辣椒上的肥效,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沼液预浓缩处理下猪粪尿厌氧发酵后其沼液N、P、K含量远高于对照,池中用水量越少,其沼液养分N、P、K含量越高;留存时间越长,其沼液养分N、P、K含量越高;因饲料不同,同条件下猪食用303青牧原饲料废水沼液养分含量高于猪食用313青牧原饲料。因此,从沼液养分含量随池中用水量、留存时间的变化趋势看,推荐使用133kg池中用水量,留存3d、猪食用青牧原303饲料的沼液预浓缩处理收集模式。为达到沼液中较高的养分含量,建议猪栏水池中以采用较少的用水量,较长的留存时间来收集原材料。(2)根据沼液液体有机肥配制原则,沼液的特性,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符合液体肥的国家标准,综合配制沼液液体有机肥,其N-P2O5-K2O为15-7-8。在总有效养分含量一致的情况下,沼液液体有机肥的价格比浩斯特复合肥低37.3%,沼液液体有机肥产品安全、无毒,是全营养、全水溶、无公害的优质肥。沼液液体有机肥配制用了大量的沼液,使沼液资源得到资源化处理,不仅实现养殖废水的“零排放”,变废为宝,还解决养猪场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解决养殖业和临近种植业之间长期存在的因水体和土壤的富营养化而导致的矛盾。(3)发财树施沼液液体有机肥的叶绿素含量在施肥量750 kg·hm-2的条件下比施常规肥料高。沼液液体有机肥有利于发财树的生长,表现为总叶面积、地径、胸径、株高、总生物量鲜重、总生物量干重、叶生物量鲜重均比施常规肥料大。综合沼液液体有机肥在发财树上反映的生理指标、农艺指标、生物量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沼液液体有机肥在发财树上的最佳施肥量为750 kg·hm-2。(4)沼液液体有机肥在施肥量为1011 kg·hm-2的条件下,芥菜施沼液液体有机肥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均比施对照肥料、施常规肥料高,且差异显着;沼液液体有机肥有利于芥菜生长,表现为植株鲜重、干重、最大叶叶面积、总叶面积、茎粗、叶片数均比施对照肥料和施常规肥料大,然而芥菜植株含水量相差较小施沼液液体有机肥均比施对照肥料、施常规肥料长的均匀;沼液液体有机肥比施对照肥料和施常规肥料更有利于芥菜的可溶性糖和VC含量的积累;综合考虑沼液液体有机肥在芥菜上反映的光合指标、农艺指标、品质指标,在本实验条件下,沼液液体有机肥在芥菜上的最佳施肥量为1516 kg·hm-2。(5)沼液液体有机肥在施肥量1431 kg·hm-2的条件下,辣椒施沼液液体有机肥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均比施对照肥料高,且差异显着;沼液液体有机肥有利于辣椒生长,表现为产量鲜重、干重、高度、总叶面积、茎粗均比施对照肥料大;沼液液体有机肥比施对照肥料更有利于辣椒的可溶性糖和VC含量的积累;综合考虑沼液液体有机肥在辣椒上反映的光合指标、农艺指标、品质指标,在本实验条件下,沼液液体有机肥在辣椒上的最佳施肥量为2146 kg·hm-2。
盛美娣[6](2010)在《江苏省海门市近十年农业科技进步研究》文中指出海门市位于长江口北岸,是苏中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海门农业科技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比较,对海门农业科技环境以及农业科技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十年来海门农业科技取得的成就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未来海门农业科技发展的五方面建议,以期加快推进新时期海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实现农业的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结论如下:1、近十年来,海门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思路,加强农业科技政策、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推广队伍等农业科技环境的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应用能力和推广服务能力,在作物栽培技术、品种改良、肥料革新、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卓有的成效。2、近十年来海门农业科技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促进了品种与技术的革新、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全面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但同时也存在着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利用率不高、大宗农产品的保供能力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科研部门主动性发挥不足与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效果不佳等诸多的问题和制约因素。3、在新时期应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加快构筑优势农产品产业群,实现农业的持续协调发展,需要加快完善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提高农业与农民收入;完善现代高效农业生产体系,解决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农业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奚新国[7](2003)在《高孔隙率低碱度胶凝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泥基胶凝材料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活动中消费量较大的一种材料,它的生产与使用,以及其本身的性能极大的影响着地球环境、资源、能源的消费量及其所构筑的人类生活空间的质量。长期以来,人类只注重满足某一单方面的需求,而对于如何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使水泥基胶凝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尽量减轻给环境造成的负担,从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的研究很少。进入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保护地球环境,寻求与自然的和谐,走可持续之路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课题。作为人类最大量使用的建筑材料,混凝土今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既要满足现代人的要求,又要考虑环境的因素,减轻对地球的负荷,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省和生态平衡。用水泥基胶凝材料来改造生态环境,如治沙漠、治水、治理城市环境等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为了用传统水泥基胶凝材料改造生态环境,本文从形成高孔隙率和降低材料孔隙液相碱度两个方面,设计了粉煤灰多孔混凝土、无砂多孔混凝土、高孔隙率骨料无砂混凝土等三种混凝土,研究了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同时在这些胶凝材料上进行植物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以铝粉发气的水泥—粉煤灰—生石灰—水系统,生石灰的掺量是影响低碱度粉煤灰多孔混凝土孔隙液相碱度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石灰掺量的增加,孔隙液相碱度明显上升。铝粉掺量是影响孔隙率、容重和吸水率的主要因素,随着铝粉掺量的增加,粉煤灰多孔混凝土的孔隙率增加,容重减小,吸水率升高。在不考虑强度因素的情况下,以铝粉掺量为1.2‰,水料比为0.60,水泥掺量为10%,生石灰掺量为15%,粉煤灰占75%,所制得的混凝土的孔隙率可以达到27.74%,90天的pH值为8.92,满足低碱度高孔隙率的要求。 低碱度粉煤灰多孔混凝土由于碳化、二次火山灰反应等原因,90天的pH值比28天的pH值降低1.5甚至2.0以上,90天的抗压强度比28天的抗压强度提高20%~30%。通过XRD、SEM、EDXA等测试手段,证明这种胶凝材料的主要水化产物为碳酸钙、氢氧化钙。粉煤灰多孔混凝土的孔分布均匀,孔以球形孔居多,气孔壁光滑,连通孔较多,孔直径一般在0.5毫米左右。 用连续级配骨料配制成的无砂多孔混凝土多组试样的连续孔隙率大于30%,28天抗压强度大于10MPa,满足高孔隙率的要求。在固定灰骨比及水灰比的条摘要件下,随着骨料粒径的减小,抗压强度升高,孔隙率降低。 用连续级配骨料和单一级配骨料制成的无砂多孔混凝土随着水灰比由0.26增加到0.35,28天抗压强度升高,孔隙率依次降低;在相同的水灰比的情况下,灰骨比减小,无砂多孔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降低,孔隙率依次升高。 本研究中用粉煤灰陶粒配制的无砂混凝土的孔隙率在33%42%之间,28天抗压强度为2.5一7.SMPa;用粘土陶粒配制的无砂混凝土的孔隙率在23%一36%之间,28天抗压强度为5.913MPa。粉煤灰陶粒的粒径以10一16rn们n为主,还有部分是5一10;粘土陶粒的粒径绝大多数是1016llull。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粉煤灰陶粒主要有莫来石、石英以及玻璃体,粘土陶粒的主要成分为石英和莫来石。 对于高孔隙率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和粘土陶粒混凝土,随着水灰比增加,水泥用量的减小,孔隙率减小,抗压强度增大。在相同的水灰比条件下,无砂多孔粘土陶粒混凝土水泥用量在从220kg/m3增加到250kg/m3时,混凝土28天的抗压强度增加,在较大的水灰比条件下,28天的抗压强度和孔隙率增加显着。 XRD图谱和SEM分析都表明,用与混凝土配比相同水灰比制成的水泥净浆主要水化产物为氢氧化钙、CSH凝胶、钙矾石和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在本试验的条件下,水泥净浆的Ca(OH):量一般随着水灰比的增大而增大;Ca(0H)2的量在28天之前是随着龄期的延长而增加的,达到一个极值后,逐步下降。而净浆的pH值和水化时间、水灰比的关系不明显,净浆的pH值在1213之间。 对高孔隙率骨料无砂混凝土、无砂多孔混凝土和低碱度粉煤灰多孔混凝土的交流阻抗谱研究表明:随着孔隙率的增加,多孔混凝土电解质溶液电阻值Rs也增大,它们的线性相关度较好。不同类型的多孔混凝土的Rs值差别较大,低碱度粉煤灰多孔混凝土的Rs值比高孔隙率骨料无砂混凝土、无砂多孔混凝土的Rs值小一个数量级。 多孔混凝土与植物相容性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生长条件,不同的表层厚度以及不同的表层土壤,植物生长情况基本相同。在生长初期,表层较厚的土壤中发芽率较高,在营养土中的出芽率高于一般土壤。 植物在混凝土上长势良好,它们的根己经穿过混凝土的连通孔隙,混凝土的孔隙里有动物蛆蚁和虫子,说明多孔混凝土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二、一种高效生态型液体肥料在长沙通过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高效生态型液体肥料在长沙通过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微生物菌剂研究概况 |
1.2.1 微生物菌剂的概念 |
1.2.2 微生物菌剂的类型 |
1.2.3 微生物菌剂的作用机制 |
1.2.4 微生物菌剂的应用 |
1.3 微生物菌剂研究进展 |
1.3.1 微生物菌剂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2 番茄研究概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植物材料 |
2.1.2 试验菌剂材料 |
2.1.3 试验地点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测定指标 |
2.3.1 土壤理化及养分指标测定 |
2.3.2 土壤酶活性测定 |
2.3.3 番茄生长及产量指标测定 |
2.3.4 番茄光合指标测定 |
2.3.5 番茄品质指标测定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的影响 |
3.1.1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处理下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 |
3.1.2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养分变化 |
3.2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3.2.1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 |
3.2.2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3.2.3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
3.2.4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 |
3.3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形态和产量指标的变化 |
3.3.1 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株高的变化 |
3.3.2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
3.3.3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叶面积的影响 |
3.3.4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叶片数的影响 |
3.3.5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产量指标的影响 |
3.4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光合特性的变化 |
3.5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品质指标的变化 |
3.5.1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总糖的变化 |
3.5.2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总酸的影响 |
3.5.3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维生素 C 的影响 |
3.5.4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 |
3.5.5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红素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施用菌剂对番茄土壤性质、肥力的影响 |
4.2 施用菌剂对番茄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
4.3 施用菌剂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
4.4 施用菌剂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河北根力多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创新点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概述 |
2.1 企业战略的概念和含义 |
2.2 企业战略层次 |
2.2.1 总体战略 |
2.2.2 竞争战略 |
2.2.3 职能战略 |
3 根力多公司的发展现状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2 公司发展现状 |
3.2.1 公司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状况 |
3.2.2 运营状况 |
3.3 产品特色分析 |
3.3.1 复合肥系列产品 |
3.3.2 液肥系列产品 |
3.3.3 农药系列产品 |
3.4 公司购销模式分析 |
3.4.1 采购模式分析 |
3.4.2 市场营销模式分析 |
4 根力多公司外部环境及行业发展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因素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
4.1.3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
4.1.4 科技因素分析 |
4.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4.2.4 行业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4.3 SWOT分析 |
5 根力多公司的发展目标及战略选择 |
5.1 根力多公司的战略定位与目标 |
5.1.1 根力多公司的战略定位 |
5.1.2 根力多公司的战略目标 |
5.2 根多力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 |
5.2.1 根力多公司的战略方案 |
5.2.2 根多力公司的战略选择 |
6 根力多的战略实施保障 |
6.1 优化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 |
6.1.1 建立高效的创新机制 |
6.1.2 注重产品研发与生产 |
6.1.3 提高对外合作研发水平 |
6.1.4 强化研发成果的保密能力 |
6.2 完善人员保障制度 |
6.2.1 完善内部组织结构 |
6.2.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6.3 加强市场营销及网络建设 |
6.3.1 建立全国性战略销售网络 |
6.3.2 加强二级市场开发 |
6.4 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基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烤烟增产提质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烟草水分管理与节水灌溉技术 |
1.1.1 烤烟灌溉指标及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1.1.2 国内烟叶生产水资源利用现状 |
1.1.3 烟草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进展 |
1.2 烟草氮素营养与水肥耦合技术 |
1.2.1 烟草氮素营养 |
1.2.2 水肥耦合技术 |
1.3 水肥一体化技术 |
1.3.1 水肥一体化技术概述 |
1.3.2 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
1.3.3 液体肥料研究进展 |
1.4 腐植酸类物质及其应用 |
1.4.1 腐植酸类物质概述 |
1.4.2 腐殖酸类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区概况 |
3.3 试验设计 |
3.3.1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烤烟产质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3.3.2 水肥一体化烤烟氮素营养高效利用研究 |
3.3.3 含黄腐酸烟草专用液体肥料对烤烟西柏三烯二醇代谢的影响 |
3.4 样品采集与测定项目 |
3.4.1 样品采集 |
3.4.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5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烤烟产质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4.1.1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成熟期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4.1.2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不同生育期鲜烟叶钾含量的影响 |
4.1.3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初烤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4.1.4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初烤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4.1.5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初烤烟叶中性致香成分的影响 |
4.1.6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初烤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 |
4.1.7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初烤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
4.2 水肥一体化烤烟氮素营养高效利用研究 |
4.2.1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烟株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 |
4.2.2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烟株氮素吸收特性的影响 |
4.2.3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烟株肥料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4.2.4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烟株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 含黄腐酸烟草专用液体肥料对烤烟西柏三烯二醇代谢的影响 |
4.3.1 烟株叶片叶面腺毛密度差异分析 |
4.3.2 烟株叶片叶面腺毛分泌物总量及组分差异分析 |
4.3.3 西柏三烯二醇代谢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分析 |
4.3.4 西柏三烯二醇主要降解产物茄酮含量差异分析 |
4.3.5 各处理初烤烟叶感官质量评价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烤烟产量形成的影响 |
5.1.1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烤烟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
5.1.2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烤烟根系活力和根体积的影响 |
5.2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烤烟质量形成的影响 |
5.2.1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烤烟烟叶钾含量的影响 |
5.2.2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烤烟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4)麦秸化学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生态有机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文献综述 |
1.1 我国农业秸秆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
1.1.1 农业秸秆的特 |
1.1.2 麦秸秸秆的特点及化学结构 |
1.1.3 作为造纸原材料与国家政策定位 |
1.1.4 我国秸秆资源及其特征 |
1.1.5 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6 国内外秸秆资源利用的不同特点 |
1.1.7 麦秸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问题 |
1.1.8 麦秸秸秆资源利用的对策 |
1.2 国际制浆造纸工业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
1.2.1 世界制浆造纸工业发展概况 |
1.2.2 国际造纸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
1.2.3 全球制浆造纸行业发展的特点 |
1.3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1.3.1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的现状与主要特点 |
1.3.2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原因 |
1.3.3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
1.3.4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发展对策 |
1.3.5 关于我国非木材制浆造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1.3.6 科学合理利用禾草类纤维资源的研究 |
1.3.7 麦秸化学制浆黑液废水污染现状 |
1.3.8 制浆造纸黑液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
1.3.9 我国麦秸化学制浆黑液污染的原因 |
1.3.10 麦秸化学制浆黑液废水治理技术现状 |
1.3.11 麦秸清洁制浆工艺研究 |
1.3.12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清洁制浆新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
1.3.13 我国麦秸化学清洁制浆研究进展 |
1.4 我国新型多功能肥料研究概况 |
1.4.1 我国肥料使用及生产现状 |
1.4.2 有机复合(混)肥料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3 我国多功能肥料的发展概况 |
1.5 土地沙化荒漠化现状与我国防治技术研究 |
1.5.1 土地沙化的成因与国内外治沙技术研究现状 |
1.5.2 有待解决的课题 |
1.6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6.1 研究课题背景 |
1.6.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3 研究内容与课题来源 |
第二章 麦秸镁铵复盐制浆工艺及黑液生产固沙保土剂的研究 |
2.1 研究目的意义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工艺流程 |
2.3.1 亚硫酸镁铵Mg(NH_1)_2(SO_3)_2复盐蒸煮剂制备 |
2.3.2 麦秸镁铵复盐蒸煮工艺 |
2.3.3 黑液分离提取工艺流程 |
2.3.4 黑液蒸发浓缩 |
2.3.5 喷雾干燥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1 新工艺产品质量检测 |
2.4.2 技术成果鉴定及结论 |
2.5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麦秸镁钾铵复合蒸煮剂清洁制浆工艺研究 |
3.1 研究目的意义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地点 |
3.2.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4 试验结果 |
3.4.1 K_2O (KOH)用量确定 |
3.4.2 氧化镁Mg(OH)_2用量确定 |
3.4.3 液氨NH_3试验及用量确定 |
3.4.4 蒸煮温度的试验 |
3.4.5 液固比的试验及确定 |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1 镁钾铵复合蒸煮剂脱除木质素 |
3.5.2 镁钾铵复合蒸煮剂对半纤维素溶出分析 |
3.5.3 镁钾铵复合蒸煮剂对纤维素降解的影响 |
3.5.4 制浆黑液分析 |
3.5.5 黑液蒸发浓缩、改性复合、干燥制粉 |
3.5.6 清洁制浆工艺与钠碱制浆工艺的成本对比 |
3.5.7 镁钾铵复合蒸煮剂清洁制浆黑液回收利用情况 |
3.6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麦秸MGNH_4K(SO_3)_2清洁制浆黑液联产固沙保土有机肥研究 |
4.1 研究目的意义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3 试验采用设备 |
4.3.1 主要设备及技术特征 |
4.3.2 制浆蒸煮剂制备 |
4.3.3 试验方法及过程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制浆蒸煮试验结果 |
4.4.2 结果分析 |
4.4.3 亚硫酸镁钾铵复盐蒸煮制浆黑液的特性及资源化利用 |
4.4.4 氢氧化镁钾铵复合清洁制浆黑液的资源化应用 |
4.4.5 黑液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其产品展望 |
4.4.6 制浆工艺确定 |
4.4.7 与传统工艺对比成品纸技术指标变化 |
4.5 新工艺经济指标 |
4.6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麦秸制浆黑液联产固沙保上有机肥产业化研究 |
5.1 产业化研发概述 |
5.1.1 项目产品方案及建设地点 |
5.1.2 市场需求分析与产品销售方向 |
5.1.3 项目实施可行性 |
5.2 工艺技术路线 |
5.2.1 主流程 |
5.2.2 中段水处理工艺 |
5.2.3 工艺特点 |
5.2.4 清洁生产指标 |
5.2.5 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
5.2.6 循环经济分析 |
5.3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利用麦秸直接制备生态液膜有机复合肥的试验 |
6.1 试验目的意义 |
6.2 室内实验情况 |
6.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6.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碱用量对小麦秸秆的转化率的影响 |
6.3.2 乙醇对小麦秸秆的转化率的影响 |
6.3.3 超声波对小麦秸秆转化率的影响 |
6.3.4 加热反应时间对小麦转化率的影响 |
6.3.5 不同的碱进行碱解对小麦秸秆转化率的影响 |
6.3.6 碱解和酸解共同作用对小麦秸秆转化率影响 |
6.4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固沙保土有机肥与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检测试验 |
7.1 固沙保土有机肥检验测试 |
7.1.1 固沙保土有机肥的检验结果 |
7.1.2 清洁制浆环保型黑液检验结果 |
7.1.3 山西省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重点实验室检验结果 |
7.1.4 本工艺生产的双面书写纸的检测结果 |
7.2 抗风蚀和固结强度试验及野外中试 |
7.2.1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7.2.2 野外中试 |
7.3 检测试验结果 |
7.3.1 风蚀角15℃不同风速风沙流条件下各配方风蚀量 |
7.3.2 风蚀角30℃不同风速风沙流条件下各配方风蚀量 |
7.3.3 抗压强度试验 |
7.3.4 野外中试样品植物生长情况 |
7.4 沙化土地固沙肥与牧草结合生态植被试验研究 |
7.4.1 试验地概况 |
7.4.2 试验材料的选用 |
7.4.3 试验方法 |
7.4.4 试验结果 |
7.4.5 结果分析 |
7.5 野外固沙实验示范案例 |
7.5.1 青海省共和县沙朱玉乡上卡力岗村 |
7.5.2 宁夏腾格里沙漠南端的包兰铁路北侧的沙丘 |
7.5.3 晋南黄河沙滩地的示范应用 |
7.5.4 中科院野外沙漠实验观测站试验示范 |
7.5.5 内蒙古临河市沙化土地生物修复对比试验 |
7.5.6 野外试验示范应用结果 |
7.6. 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的试验 |
7.6.1 在豆科作物上的试验 |
7.6.2 花生施用生态膜有机复合肥的试验 |
7.6.3 在枣树上的应用试验 |
7.6.4 在菊花观赏品质的试验 |
7.6.5 小麦施用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的试验结果 |
7.6.6 小麦示范应用 |
7.7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7.8 主要技术与经济指标 |
7.8.1 产品技术指标 |
7.8.2 节能减排技术指标 |
7.8.3 综合经济指标 |
7.8.4 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与现行产品技术比较 |
7.9 本章结论 |
第八章 全文结论及建议 |
8.1. 全文结论 |
8.2 研究的新见解 |
8.2.1 防沙治沙应以牧草植被为主、辅之于种树 |
8.2.2 生态治沙应以农业部门为主 |
8.3 建议与设想 |
8.3.1 技术产品产业化问题 |
8.3.2 改进思路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 发表的学术论文 |
2. 主持与参加的研究开发项目 |
3. 获得的科技奖励 |
(5)养猪场沼液转化液体有机肥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立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猪粪尿的处理方式 |
1.3.2 沼液的国内外综合利用现状 |
1.3.3 传统沼液利用方式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
1.3.4 沼液利用的展望 |
1.4 技术路线 |
2 沼液液体有机肥的制备 |
2.1 沼液液体有机肥的制备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液体肥性能检测 |
2.1.4 液体肥养分检测 |
2.2 沼液液体有机肥的制备 |
2.2.1 沼液液体有机肥配制原则 |
2.2.2 利用沼液的优势 |
2.2.3 沼液液体有机肥的工艺条件 |
2.2.4 符合农作物养分需求 |
2.2.5 符合液体肥的国家标准 |
2.2.6 沼液液体有机肥的经济性 |
2.2.7 沼液液体有机肥的商品性 |
2.2.8 高纯度无机肥料配制的液体肥比较 |
2.2.9 农用无机肥料配制的液体肥的比较 |
3 沼液液体有机肥的肥效试验 |
3.1 沼液的预浓缩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研究材料 |
3.1.3 处理方式 |
3.1.4 测定方法 |
3.2 沼液液体有机肥在发财树上的田间试验方法 |
3.2.1 试验地概况 |
3.2.2 供试肥料和作物 |
3.2.3 试验设计方案 |
3.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3 沼液液体有机肥在芥菜上的田间试验方法 |
3.3.1 试验地概况 |
3.3.2 供试肥料和作物 |
3.3.3 试验设计方案 |
3.3.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4 沼液液体有机肥在辣椒上的田间试验方法 |
3.4.1 供试肥料和作物 |
3.4.2 试验地概况 |
3.4.3 试验设计方案 |
3.4.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6 沼液预浓缩处理模式 |
3.6.1 猪栏池中不同用水量对沼液养分含量影响 |
3.6.2 猪栏池中水不同留存时间对沼液养分含量影响 |
3.6.3 猪食用饲料不同对沼液养分含量影响 |
3.7 沼液液体有机肥在发财树上的肥效试验 |
3.7.1 沼液液体有机肥对发财树生理指标的影响 |
3.7.2 沼液液体有机肥对发财树生长性状相关指标的影响 |
3.7.3 沼液液体有机肥对发财树生物量的影响 |
3.8 沼液液体有机肥在芥菜上的肥效试验 |
3.8.1 沼液液体有机肥对芥菜生理指标的影响 |
3.8.2 沼液液体有机肥对芥菜农艺性状相关指标的影响 |
3.8.3 沼液液体有机肥对芥菜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 |
3.9 沼液液体有机肥在辣椒上的肥效试验 |
3.9.1 沼液液体有机肥对辣椒生理性相关指标的影响 |
3.9.2 沼液液体有机肥对辣椒农艺性状相关指标的影响 |
3.9.3 沼液液体有机肥对辣椒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沼液预浓缩模式 |
4.2 沼液液体有机肥的研发 |
4.3 发财树对沼液液体有机肥的响应 |
4.4 芥菜对沼液液体有机肥的响应 |
4.5 辣椒对沼液液体有机肥的响应 |
5 结论 |
5.1 沼液预浓缩模式 |
5.2 沼液液体有机肥的研发 |
5.3 沼液液体有机肥在发财树、芥菜和辣椒上的肥效研究 |
5.4 创新点 |
6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一、作者简介 |
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三、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四、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社会实践 |
(6)江苏省海门市近十年农业科技进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存在不足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近十年海门农业科技政策和科技机构发展 |
第一节 海门农业科技政策发展 |
第二节 海门农业科研机构发展 |
第三节 海门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
第三章 近十年海门市的农业科技工作 |
第一节 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 |
第二节 作物品种的改良 |
第三节 施肥技术的革新 |
第四节 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 |
第五节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
第六节 海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革新 |
第四章 海门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就与突出问题 |
第一节 当前海门农业科技的成就 |
第二节 当前海门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五章 未来海门农业科技发展的建议 |
第一节 加快完善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
第二节 加快推动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提高农业与农民收入 |
第三节 加快完善现代高效农业生产体系,解决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 |
第四节 加强农业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五节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孔隙率低碱度胶凝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传统水泥混凝土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
1.2 高孔隙率低碱度胶凝材料的研究意义 |
1.3 高孔隙率低碱度胶凝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生态友好型混凝土的种类 |
1.3.2 存在问题及对策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1 高孔隙的产生方法 |
2.1.1 物理堆聚法 |
2.1.2 加气法 |
2.1.3 泡沫法 |
2.1.4 充气法 |
2.1.5 载体换气法 |
2.2 低碱度的获得途径 |
2.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2.3.1 研究目标 |
2.3.2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低碱度粉煤灰多孔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粉煤灰多孔混凝土的配比设计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方案 |
3.2 粉煤灰多孔混凝土性能的研究 |
3.2.1 粉煤灰多孔混凝土性能测定方法 |
3.2.2 粉煤灰多孔混凝土性能测定结果分析 |
3.3 粉煤灰多孔混凝土的水化及水化产物的研究 |
3.3.1 粉煤灰多孔混凝土的水化机理 |
3.3.2 粉煤灰多孔混凝土微观结构的研究 |
3.4 宏观大孔的孔结构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无砂多孔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无砂多孔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4.2 连续级配无砂多孔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2.1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4.2.2 连续级配无砂多孔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4.2.3 连续级配无砂多孔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
4.3 单一粒径无砂多孔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3.1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4.3.2 单一粒径无砂多孔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4.3.3 单一粒径无砂多孔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
4.4 净浆的水化及水化产物的研究 |
4.4.1 水化产物的种类及形貌 |
4.4.2 水化产物中Ca(OH)2含量以及pH值与时间的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高孔隙率骨料制备无砂混凝土的研究 |
5.1 概述 |
5.2 高孔隙率骨料的性能测定 |
5.2.1 高孔隙率骨料的主要性能 |
5.2.2 高孔隙率骨料性能的测定方法 |
5.3 高孔隙率骨料无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5.4 无砂多孔陶粒混凝土的宏观性能的研究 |
5.4.1 无砂SH陶粒混凝土的孔隙率和压强特性 |
5.4.2 无砂GL陶粒混凝土的孔隙率和压强特性 |
5.5 净浆的水化及水化产物的研究 |
5.5.1 净浆的水化产物种类及形貌 |
5.5.2 水化产物中Ca(OH)_2含量以及pH值与龄期的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多孔混凝土的交流阻抗谱研究 |
6.1 交流阻抗谱概述 |
6.2 水泥混凝土材料的阻抗谱 |
6.3 多孔混凝土的交流阻抗谱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多孔混凝土与植物相容性的初步研究 |
7.1 不同表层条件下混凝土与植物相容性的研究 |
7.2 植物在填充不同保水材的混凝土中的生长情况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一种高效生态型液体肥料在长沙通过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的影响[D]. 赵丹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2]河北根力多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于亚芳.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3]基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烤烟增产提质效应分析[D]. 席奇亮.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4]麦秸化学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生态有机肥的研究[D]. 何秀院.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4)
- [5]养猪场沼液转化液体有机肥及应用研究[D]. 杨怀. 海南大学, 2011(12)
- [6]江苏省海门市近十年农业科技进步研究[D]. 盛美娣.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7]高孔隙率低碱度胶凝材料的研究[D]. 奚新国. 南京工业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