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eriChip芯片——你的终极警卫(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2](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舒中民[3](2020)在《网谍(长篇小说连载)》文中研究指明上期内容提要:非法网站爆料,市里的支柱企业康馨集团利用旗下的志愿协会骗取老人信任,天价销售医疗保健器械。网警丁杨奉命封杀非法网站,却发现网站的爆料并非空穴来风。他的试探性调查引起康馨集团的强烈反应,上级迫于压力,将他调离网警支队。就在这时,一位接受过志愿服务的老人突然遇害。老人生前是一位密码专家,他隐藏起来的关键证据无法破解,丁杨再次被启用。丁杨的老对手也觊觎着这些证据,和丁杨在网上对抗的同时,不惜连续制造血案,企图让知情人永远沉默……
喻子容[4](2019)在《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社会应用与规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是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一年,智能服务机器人属于人工智能的一个领域,也是国家人工智能发展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从木牛流马到现代化的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地进步不断取得突破,有望引导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给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等领域带来全新的和更深层次的影响,而其衍生的各种问题也导致出现消极负面的声音,譬如技术悲观主义者的尖锐批判。智能服务机器人的技术处于初级阶段、普及使用度不高,而且各国对智能服务机器人的问题研究还处在研究的探索阶段,随着国际社会对人工智能社会应用规制问题的研究渐趋深入,机器人,特别是智能服务机器人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日益凸显智能服务机器人的伦理规制问题的重要性。论文以人工智能发展为宏观背景,以智能服务机器人为研究对象,论述智能服务机器人的概念定义、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社会应用及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原因剖析,探讨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的社会规制路径。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对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简单概述。第二章介绍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历程。首先简述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包括概念界定、发展脉络、层级划分三个方面。然后引出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发展进程,对智能服务机器人国内外发展进程做简单梳理。第三章介绍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社会应用和积极影响分析。首先简述智能服务机器人的主要社会应用领域,在社会应用上对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教育服务机器人、娱乐服务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简单介绍。其次对智能服务机器人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第四章介绍智能服务机器人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原因剖析。从社会失业、产业竞争、政府管理难度和伦理困惑四个层面来介绍智能服务机器人引发的社会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五章主要介绍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的社会规制。从推动智能服务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完善智能服务机器人政策和管理、培养智能服务机器人专业人才、加强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社会伦理规范四个方面给出应对措施。
杨殿锋[5](2019)在《当代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探讨当代社会视域下,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正反面影响,探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作出的学说建构和理论解答,考究西方社会关注人的发展、其学术影响具有典型性的学者针对这一论题给出的思考和破解路径,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此提供的有益启示,通过这几个方面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使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相关问题能有一个较为前位的明晰、解答和讨论。论文整体进路上,采取正反合的路线,分别从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抑制作用和问题的克服路径方面完成论文的阐述与铺陈。问题和靶向上,着重思考和解答当代科学技术是如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又是如何影响和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西方学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分别就破解此问题给出哪些有益启迪,通过对这些问题力所能及的思考和研究,以期对这一论题的学术探讨能有所裨益。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智力和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科学技术的内涵、外延、角色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相同,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梳理性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确立的未来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最终形成这个整体性概念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古典哲学时期都对其给予内涵拓展,这些内容应当对马克思确立这一完整概念具有一定影响,需要对其进行线条性研究;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它们之间应当具有内在耦合的同一性关系,需要进行探讨性研究,从而为整个论文的展开和铺陈提供概念、背景和立论基础。马克思十分注重自然科学领域的每项新进展对其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这是这篇论文探究科学技术作用的重要方法论指导。当代社会展现出科学技术门类众多、发展迅猛、成果丰硕的特点,从信息技术革命、智能化革命、生命科学革命、能源和环境科学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五个方面,精细撷选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无人驾驶、3D打印、克隆技术、基因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科学等十余项具有代表性、革命性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分别探讨其对于丰富人的物质生活、拓展人的交往空间、变革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构社会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新表象,特别是呈现出的技术融合、颠覆性影响、社会大变革等新特征,研究和探明当代科学技术究竟在哪些方面、通过何种方式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难点在于以哲学的视角洞察最新技术成果所产生的正向作用,而非一般性探讨科学技术的相关意义。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即异化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需要在学术层面展开不间断地研究和讨论,这对于形成相对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进而培厚科学人文精神应该具有积极作用,这是撰写这篇论文的一个重要思考。论文试图从影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着眼于问题的存在、表象、特征、根源等方面对科学技术异化进行探索性思考和研究,以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全新的研究考量与思路建构;着眼于每个方面,从概念辨析、哲学渊源、现实状况、学术思考等方面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从历史、文化、道德、伦理、观念等视角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使研究建立在尽可能浑厚的学理基础上,尽力探明这一影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难题所涉及的相关方面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经典作家,对于科学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和它的革命杠杆作用进行的具有理论原点意义的独创性研究,特别是为人类确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勾画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论文的整个论题作为马克思主义论域下的研究内容,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学说中寻求理论原点上的发现和启示,重点突出其对科学技术异化、劳动异化、人的解放、真正的共同体等内容的理论研究,以期从整体脉络和理论进路上对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有较为独立的思考,并使这一论题所欲探讨、评析和解答的问题有一结论式的回应。西方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反思相对较早、形成思想较为系统、给出答案较为丰富,需要撷取代表性强的流派和学者,对他们立论的出发点、给出的突破点、存在的褊狭点予以探寻和研究,以探讨他们对于科学技术异化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给出怎样的回应、哪些有益的启迪以及存在哪些共同缺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诸多精华,其哲理对于消解与科学技术异化有关的全球性纷争、生态环境破坏、能源资源紧缺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与治理意义,需加以阐发并提供启示性见解。
汤汪[6](2019)在《《新科学家》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如今科学技术飞跃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新概念新成果层出不穷,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为科技翻译带来大好机遇。同时,作为一名翻译硕士,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的翻译,既是对自身翻译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各种专业知识的提升。因此,基于对五篇来自2019年2月前两刊《新科学家》文章(一万字左右)的翻译实践,本报告将介绍该翻译过程,并着重分析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法。该杂志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同时文体质朴、语言简练,其中分词结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正是频繁出现的分词结构,构成了翻译过程中主要的翻译难点。此外,目前国内缺乏对科技文章中分词结构翻译的研究,为了弥补这一空缺,本报告举例分析了目的论指导下的分词结构翻译,并总结了一套目的论指导下针对分词结构在发挥不同语法功能时所适用的翻译方法:1)对于构成不同时态的分词翻译,可使用增译和省译。2)对于组成被动语态的分词翻译,可使用转换和增译。3)对于被用作主语补足语的分词结构,可使用转换、增译和重组。4)对于被用作宾语补足语的分词结构,可使用拆分、转换和重组的翻译方法。5)对于被用作定语的分词结构,可使用的翻译方法有倒置、顺译、拆分、转换和重组。6)对于被用作定语的分词结构,可使用的翻译方法有倒置、顺译、拆分、转换、重组和合并。这套翻译方法对类似文体中分词的翻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这篇报告还表明,将目的论作为翻译科学文本的主导理论是正确的选择。
李姝宏[7](2019)在《近三十年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后人类”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不仅被人类用来改造客观世界,也反过来变革人类自身。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以生物科技、电子科技、空间科技等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让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自然进化的历程成为可能,同时也让人类、动物、机器之间,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界限不再稳固。一种“自然+技术”的综合体呼之欲出。这类综合体在近三十年中国科幻小说中,表现为一系列全新的、意蕴丰富饱满的“后人类”人物形象。本文以中国科幻小说为选题范围,从信息科技角度出发,对近三十年作品中的“后人类”形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论文首先从现象学层面探讨了“后人类”形象的塑造方式,依据被塑造的信息科技方式及其外在特征的不同,将“后人类”形象分为人工智能生产的机器人,基因工程制造的基因改造人和多种信息科技构建的赛博人。在此基础上,分别梳理现实世界中相关信息科技的发展,分析作家如何将信息科技与想象相结合完成“后人类”形象塑造,进而结合作家作品对其类型和塑造进行分析阐释。其次进一步梳理分析了“后人类”形象的主体性图景。依据“后人类”形象“后人类”主体意识的强弱将之分为“后人类”主体性的建构,“后人类”主体性的认同和人类主体性的增强。总体而言,“后人类”形象的“后人类”主体意识均不强烈,对自身主体性的诉求非常薄弱,“后人类”形象技术层面与文化层面的错位较为明显。最后研究了“后人类”形象背后所蕴含的象征寓言。“后人类”形象所反映的重点并不是令人奇异叫绝的后现代景观,而是蕴含复杂社会矛盾的表征,折射出了科技迅猛发展背景下现代社会的问题与危机。寓言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危机;二是个人精神世界危机;三是社会人际危机。鉴于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日益繁荣以及当下研究的缺陷,本文希望以此弥补国内对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后人类”形象研究的不足,同时希望通过对“后人类”形象的解读,将其作为映射现实的“问题文本”,反思当代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邵将[8](2017)在《中国大陆刑侦类纪实电视剧研究》文中指出纪实性电 视剧在新时期的 个重要的重 的电 象。纪象。性电 电 剧的优势正是能够迅速反映生活,满足观众尽快知道在祖国大地上发生的新变化、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纪实性电视剧反映生活的优势是明显的,电视特点是鲜明的。十几年来已出现一批成功之作,绝大多数作品在全国性电视剧评奖中获奖,不少作品还获得一等奖,获奖数量和档次都很高。一些创作者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拍摄纪实性电视剧的经验。大陆刑侦类纪实电视剧是纪实性电视剧中的一个相对重要的类别,它关注社会时局的变化,以纪实手法真实再现了民众普遍关心的热门刑事案件,具有浓厚的世俗化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感。笔者对自1994年首部作品问世之后的31部刑侦类纪实电视剧作品的本体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解读,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在“纪实性电视剧”的基础上对“刑侦类纪实电视剧”概念特征进行界定,而后对刑侦类纪实电视剧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与概述;第二章,从人物个性捕捉、价值观承载、情感投射三个方面对刑侦类纪实电视剧呈现出警匪二元对立的特点加以分析;第三章,重点从双线并行的叙事过程、双线交汇的叙事结尾两个维度对刑侦类纪实电视剧的情节模式进行剖析和阐述;第四章,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对刑侦类纪实电视剧的奇观化特征进行详尽的分析与研究。本论文以类型电视剧为基本研究起点,综合运用电影、电视等相关艺术理论,并借鉴新闻传播学、哲学、文学、美学、叙事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在仔细观摩大量刑侦类纪实电视剧文本的基础上,做出了较为全面的综合性研究。
孙国军[9](2016)在《困顿与突破——论蒙古族作家孙书林的长篇小说创作》文中认为本土作家孙书林,对于赤峰文坛乃至内蒙古文坛,都是一个奇异复杂的存在。我们看到,困顿与突破,伴随孙书林长篇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固守本土又不安于本土;崇尚传统美学风格,又不拘于传统;焦虑成为他的"隐形伴侣",苦难书写让他抱有负罪感;构建属于人类共有的"桃花源",却又陷入孤芳自赏;不满足于写实,人物塑造总有他挥之不去的影子……
侯桂杰[10](2013)在《托马斯·品钦小说叙事迷宫 ——以《V》、《拍卖第49批》和《万有引力之虹》为例》文中提出托马斯·品钦是一位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自1963年以来,他创作了七部长篇小说,如《万有引力之虹》等,另外还着有一部短篇小说集。品钦的小说构思奇特,具有神秘的都市亚文化色彩,主题思想深刻复杂,内容庞杂,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人物众多且言行荒诞,叙事话语晦涩难懂而不失幽默。这些小说揭示了一个不断走向堕落、熵化,充满不确定性、没有终极意义的后现代社会。品钦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杰出贡献为他屡次赢得诺贝尔奖提名的殊荣,并多次获全美图书奖等各种奖项。品钦的每一部小说都会在美国文坛引起不同程度的轰动,而批评界对其作品的整体评价和诠释也一直处于多样化和发展变化之中。近些年来,从叙事学角度对品钦小说的研究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已有部分批评文章关注到品钦小说的迷宫特征,但这些论述主要集中在或仅限于小说的内容和部分话语技巧上。目前,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叙事话语的角度对品钦小说的叙事迷宫进行系统研究的并不多见。基于以上认识,本论文以品钦的前三部小说为主要论述对象,探索作品中的叙事迷宫。“叙事迷宫”是指品钦三部小说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叙事话语上表现出来的高度复杂性。本文运用经典叙事学和后现代叙事理论来分析品钦小说中的三重“迷宫”:叙事结构迷宫、人物塑造迷宫、叙事话语迷宫。本文作者认为,三部作品中每一部的叙事元素都带有“迷宫”的特征。第一层迷宫就是叙事结构迷宫,首先表现在层层镶嵌、不断切换的多层叙事结构;其次表现在结尾开放、情节并置、结构和主题不断重复的开放性叙事结构。这种文本叙事结构的复杂性,导致读者的理解障碍,从而充分体现了品钦力图使读者感到阅读困难的创作原则。第二层迷宫是人物塑造的迷宫:本文作者首先分析了品钦小说中人物的特点和小说人物塑造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基本原则。其次分析了品钦小说人物塑造的手段。品钦人物塑造的方法复杂多样,主要通过戏仿和反讽手段塑造反英雄人物;运用空间叙事预示人物的命运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利用外部特征和言行描写揭示物化、异化的人。既运用现代主义、后现代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又继承传统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这些方法相互映衬,构成了人物塑造的迷宫。第三个迷宫是叙事话语的迷宫。叙事话语迷宫主要指品钦小说叙事话语的互文性和陌生化。互文性体现在品钦小说叙事话语与欧洲、美国经典文学作品、品钦自身作品以及非文学领域的叙事话语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陌生化体现在品钦小说中独特的语言、修辞和多种叙事技巧的运用。互文性使品钦小说成为各种叙事话语交织的超文本互文体系,体现了品钦对传统叙事话语的继承与创新。陌生化使叙事话语产生了新奇、陌生的特质,增加了读者对其感悟的难度。本论文主要借鉴经典叙事理论和后现代叙事等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定量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文献回顾和分类。文本分析的方法主要用于论文本论部分,据此探析品钦小说中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叙事话语三个方面的叙事迷宫。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围绕“叙事迷宫”这个核心概念,展开对品钦小说的文本细读与分析。首先,对经典叙事和后现代叙事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作者认为,品钦小说文本结构中存在两种主要叙事结构:多层叙事结构和开放性叙事结构,二者各具其叙事功能。多层叙事结构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性,化解了叙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开放性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增加了叙事的不确定性。其次,在人物塑造上,品钦除了采用戏仿与反讽的手法揭示人物的荒诞性、偏执狂性和虚幻性,还利用空间叙事揭示人物的悲剧命运和扭曲的性格,同时,运用传统的外部特征和言行描写来揭示人物的物化与异化,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旨在塑造不确定的人,最终体现了品钦不确定性的写作原则。最后,本文作者认为,叙事结构迷宫和人物塑造迷宫建立在叙事话语迷宫的基础之上。品钦小说之所以晦涩难懂,其主要原因在于叙事话语迷宫。而叙事话语迷宫体现在叙事话语的互文性和陌生化上。品钦的叙事话语与经典文学话语、非文学领域的叙事话语形成了强大的超文本互文体系,再加上品钦叙事话语在语言、修辞和叙事技巧上的陌生化,使品钦小说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叙事迷宫。总之,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叙事话语的复杂性构筑了品钦小说难以穿行的三重叙事迷宫。“迷宫”这一特征体不仅现了品钦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颠覆和创新,而且成为品钦叙事创作和吸引读者参与文本构建的主要艺术手段。“迷宫”凸显出的艺术效果主要在于品钦写作的自省性,以及对读者参与诠释作品积极性的调动上。其目的是让人物与读者坠入结构与意义的双重的迷宫之中,从而体现后现AI写作作的虚构性和世界的无意义。
二、VeriChip芯片——你的终极警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eriChip芯片——你的终极警卫(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3)网谍(长篇小说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五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第六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第七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4)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社会应用与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发展现状 |
1.1.2 国内发展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
2.1 人工智能发展演进与内容 |
2.1.1 人工智能概念界定 |
2.1.2 人工智能发展脉络 |
2.1.3 人工智能层级划分 |
2.2 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发展进程 |
2.2.1 国外发展进程 |
2.2.2 国内发展进程 |
3 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社会应用及积极影响分析 |
3.1 智能服务机器人的主要社会应用领域 |
3.1.1 家庭服务机器人 |
3.1.2 医疗服务机器人 |
3.1.3 公共服务机器人 |
3.1.4 教育服务机器人 |
3.1.5 娱乐服务机器人 |
3.2 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积极社会影响 |
3.2.1 提高劳动生产率 |
3.2.2 促进产业结构变化 |
3.2.3 促进伦理观念更新 |
3.2.4 激发法律法规创新 |
4 智能服务机器人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原因剖析 |
4.1 智能服务机器人引发的社会问题 |
4.1.1 加剧社会失业 |
4.1.2 加深国内外产业竞争 |
4.1.3 引发道德伦理困惑 |
4.2 智能服务机器人引发社会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技术创新不足与功能缺陷 |
4.2.2 产业发展的不成熟 |
4.2.3 技术与伦理冲突的解决机制匮乏 |
5 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的社会规制 |
5.1 推动智能服务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
5.1.1 加快多维技术创新 |
5.1.2 推动人性化发展 |
5.1.3 推进产业发展 |
5.2 完善智能服务机器人政策和管理 |
5.2.1 制定专项政策法规 |
5.2.2 加强研究的多方合作 |
5.2.3 推动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 |
5.3 培养智能服务机器人专业人才 |
5.3.1 加大研发投入 |
5.3.2 推进学科建设 |
5.3.3 推动研究者队伍建设 |
5.4 加强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社会伦理规范 |
5.4.1 确立发展应用的底线伦理原则 |
5.4.2 加强行业伦理研究 |
5.4.3 建立完善技术与伦理冲击的解决机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当代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 |
二、研究动机与目的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基本涵义 |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涵义与嬗变 |
一、科学技术的概念渊源 |
二、科学技术的角色演变 |
三、科学技术的价值论说 |
第二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起源与演进 |
一、人的发展论题的产生与内涵 |
二、文艺复兴对人的价值的彰显 |
三、德国古典哲学对人的发展思想的拓展 |
四、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 |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同一性 |
一、科学技术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技术的必要条件 |
三、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耦合 |
第二章 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层影响 |
一、互联网:丰富人的社会交往 |
二、大数据:实现数字化生存 |
三、区块链:重构人类信任机制 |
第二节 智能化革命的深层影响 |
一、人工智能:改变生活方式 |
二、无人驾驶:出行的“进化” |
三、3D打印:一场制造革命 |
第三节 生命科学革命的深层影响 |
一、克隆技术:攻克人类重大疾病 |
二、基因工程:延长人的生存链 |
第四节 能源和环境科学革命的深层影响 |
一、新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
二、新材料:打破资源依赖 |
三、生态科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五节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层影响 |
一、主要特征:技术的融合 |
二、深层效应:颠覆性影响 |
三、生成功能:社会大变革 |
第三章 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 |
第一节 科学技术异化的产生:蕴藏于社会发展的必然 |
一、历史必然性 |
二、现实合理性 |
三、主客对立性 |
第二节 科学技术异化的表现:寓示着人本意蕴的缺失 |
一、破坏人类生存环境 |
二、挑战人的生命权利 |
三、扭曲主体道德价值 |
四、威胁社会伦理底线 |
第三节 科学技术异化的特征:呈现出人类挑战的加重 |
一、领域扩大化 |
二、危害深重化 |
三、挑战全球化 |
四、治理艰难化 |
第四节 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源:揭示出人的本质的否定 |
一、工具理性背离科学理性 |
二、人类欲望湮没人文精神 |
三、外在表象否定人的本质 |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超越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与人思想的时代发掘 |
一、科学技术:历史杠杆与革命力量 |
二、异化扬弃:类本质的回归 |
三、人的解放: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四、真正的共同体:世界历史的界标 |
第二节 西方科学技术哲学主张的批判性借鉴 |
一、技术之思:沉沦与超越 |
二、批判理性:唤醒与重塑 |
三、向度调适:替代与构建 |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当代弘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新科学家》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HIS PROJECT |
1.3 LAYOUT OF THE REPORT |
2 ANALYSES OF THE SOURCE TEXT |
2.1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
2.2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
3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AND SOLUTIONS TO THE DIFFICULTIES |
3.1 PREPARATION |
3.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
3.2.1 Difficulties Caused by Chinese Lacking Participles |
3.2.2 Difficulties Caused by Multiple Functions of Participles |
3.3 SOLUTIONS TO THE DIFFICULTIES |
3.3.1 The Skopos Theory |
3.3.2 Translation Methods Guided by Skopos Theory |
4 CASE ANALYSES |
4.1 THE TRANSLATION OF PARTICIPLE PHRASES FORMING TENSES |
4.2 THE TRANSLATION OF PARTICIPLE PHRASES INVOLVED IN PASSIVE VOICE |
4.3 THE TRANSLATION OF PARTICIPLE PHRASES USED AS SUBJECT COMPLEMENTS |
4.4 THE TRANSLATION OF PARTICIPLE PHRASES USED AS OBJECT COMPLEMENTS |
4.5 THE TRANSLATION OF PARTICIPLE PHRASES USED AS ADJECTIVE MODIFIERS |
4.6 THE TRANSLATION OF PARTICIPLE PHRASES USED AS ADVERBIAL MODIFIERS |
5 CONCLUSIONS |
5.1 LESSONS GAINED |
5.2 PROBLEMS TO BE SOLVED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CKNOWLEDGEMENTS |
(7)近三十年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后人类”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概念界定 |
1.2 论题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行文布局 |
第2章 “后人类”形象的塑造方式 |
2.1 人工智能——机器人 |
2.2 基因工程——基因改造人 |
2.3 多种信息科技——赛博人 |
第3章 “后人类”形象的主体性图景 |
3.1 信息科技时代下新的主体性问题 |
3.2 “后人类”形象的主体性图景 |
3.2.1 “后人类”主体性的建构 |
3.2.2 “后人类”主体性的认同 |
3.2.3 人类主体性的增强 |
第4章 “后人类”形象的寓言 |
4.1 自然生态危机 |
4.2 个人精神世界危机 |
4.3 社会人际危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中国大陆刑侦类纪实电视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刑侦类纪实电视剧的概念界定及发展阶段 |
第一节 刑侦类纪实电视剧的概念界定 |
一、剧作内容的真实性 |
二、表现手法的写实性 |
三、剧情呈现的假定性 |
第二节 刑侦类纪实电视剧的发展阶段 |
一、兴起阶段(1994——2001) |
二、回落阶段(2002——2016) 第二章 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 |
第一节 正邪较量中的人物个性捕捉 |
一、侦破者的平民化塑造 |
二、犯罪者的圆形化处理 |
第二节 善恶对比下的价值观承载 |
一、侦破者作为正面审美理想的载体 |
二、犯罪者作为负面审美形态的载体 |
第三节 是非抉择中的情感投射 |
一、从侦破者角度:弘扬伦理道德 |
二、从犯罪者角度:镜鉴犯罪人生 第三章 模式化的情节设置 |
第一节 双线并行的叙事过程 |
一、犯罪“情景再现式”连续进行 |
二、侦破“高度纪实化”持续展开 |
第二节 双线交汇的叙事结尾 |
一、案件侦破,满足期待视野 |
二、“惩罚情节”,表现时代特征 |
三、“死亡情节”,感悟生命无常 第四章 奇观化的视听呈现 |
第一节 奇观化的视觉审美图景 |
一、扑朔迷离的侦破奇景 |
二、惊心动魄的犯罪奇观 |
第二节 奇观化的听觉审美系统 |
一、陌生化的语声 |
二、具有间离效果的音乐 |
三、具有疏离功能的音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10)托马斯·品钦小说叙事迷宫 ——以《V》、《拍卖第49批》和《万有引力之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导论 |
第一章 品钦小说的叙事结构迷宫 |
一、 品钦小说叙事结构迷宫的基础 |
二、 多层叙事结构 |
三、 开放性叙事结构 |
第二章 品钦小说人物塑造的迷宫 |
一、 品钦小说人物的特点和人物塑造的原则 |
二、 戏仿与反讽塑造反英雄人物 |
三、 通过空间叙事预示人物的命运揭示人物的内心 |
四、 外部特征和言行描写揭示物化、异化的人 |
第三章 品钦小说叙事话语的迷宫 |
一、 品钦小说叙事话语的互文性 |
二、 品钦小说叙事话语的陌生化 |
结语 |
Summary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VeriChip芯片——你的终极警卫(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3]网谍(长篇小说连载)[J]. 舒中民. 啄木鸟, 2020(02)
- [4]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社会应用与规制[D]. 喻子容.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5]当代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D]. 杨殿锋.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新科学家》翻译实践报告[D]. 汤汪. 重庆大学, 2019(01)
- [7]近三十年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后人类”形象研究[D]. 李姝宏.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中国大陆刑侦类纪实电视剧研究[D]. 邵将.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3)
- [9]困顿与突破——论蒙古族作家孙书林的长篇小说创作[J]. 孙国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7)
- [10]托马斯·品钦小说叙事迷宫 ——以《V》、《拍卖第49批》和《万有引力之虹》为例[D]. 侯桂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