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一、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一柳[1](2021)在《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手术需要上止血带的患者75例,年龄50~89岁,BMI<40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止血带总时间为60~150min,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四组:对照组(C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定组(IPD组)。所有患者均于L2-3或L3-4间隙行腰硬联合阻滞,整个研究过程控制感觉阻滞平面在T8以下,IP组在手术前24h上肢绑止血带并充气至200mmHg,持续5min,放气5min,如此重复3个循环。D组麻醉后先静脉输注负荷量右美托咪定0.5μg?kg-1(15min输注完毕),然后以0.5μ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IPD组右美托咪定与缺血预处理联合应用,方法同IP组、D组。对照组给予与D组相同速度和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四组患者上止血带前(T0)和止血带松开后(T1)以及术后24h(T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分别于T0、T1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乳酸(Lac)浓度;计算Pa O2/Fi 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及呼吸指数(RI);并测定血清中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CC16)和丙二醛(MDA)水平。观察并记录患者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有无肺功能损伤临床表现。结果1四组病人年龄、性别、身高、BMI、吸烟情况及止血带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患者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比较:与C组相比,D组和IPD组T1时HR降低(P<0.05),T1~T2时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组T0~T2时HR及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气分析参数的比较:与T0时相比,4组T1时pH值降低,La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和IPD组T1时Pa CO2升高(P<0.05),IP组和IPD组T1时Pa O2和Pa O2/Fi O2升高,RI降低(P<0.05),IP组T1时Lac降低(P<0.05);与IP组比较,D组T1时Pa O2和Pa O2/Fi O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患者血清CC16和MDA的浓度的比较:与T0时比较,C组T1时CC16和MDA增加,IP组和IPD组T1时MDA降低(P<0.05)。与C组比较,IP组、D组和IPD组T1时CC16和MDA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四组患者围术期高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和咳嗽咳痰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四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新发的咳嗽或(和)咳痰、非正常的呼吸音、体温≥38℃、胸片提示肺膨胀不全或肺炎等肺功能损伤的临床表现。结论缺血预处理、右美托咪定均可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与抑制CC16分泌,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患者产生肺保护作用,但二者联合与单独应用效果并不明显。

宋克芹[2](2021)在《亚低温诱导RBM3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首选治疗,肾移植成功必须要有高质量的供肾,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在肾移植手术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IR损伤是指组织器官在缺血性损伤后恢复血流灌注,损伤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进一步加重的情况;IR损伤不仅会引起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而且还能影响免疫功能导致急性排斥反应,还能直接导致慢性排斥反应;亚低温(Mild hypothermia,MH 30-34℃)可减轻器官组织IR损伤,MH减轻组织器官IR损伤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研究目的:IR损伤导致的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是导致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MH可诱导生物体产生冷休克蛋白,RNA结合基序蛋白3(RNA-binding motif protein3,RBM3)是冷休克蛋白分子中重要的一员,RBM3可结合并改变mRNA的转录和翻译,yes相关蛋白1(Yes-associated protein 1,YAP1)是其靶蛋白之一,具有抗凋亡、抗缺氧损伤及促细胞增殖等功能;本研究利用大鼠建立肾脏IR损伤模型,探讨MH对肾脏IR损伤的作用,以及MH诱导的RBM3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缺血再灌注(IR)组,亚低温预处理缺血再灌注(Mild hypothermia pretreatment ischemia reperfusion,MHP)组。根据分组给予不同处理,NC组无特殊处理,IR组大鼠双侧肾脏缺血45分钟,再灌注24小时,MHP组大鼠行MH 2小时后其余处理同IR组;获取血液及肾脏组织标本,通过检测血清肌酐值评价肾功能,HE染色检测肾脏组织损伤情况,使用Western Blot检测RBM3、YAP1、NRF2、Bcl-2、Bax蛋白水平,使用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检测RBM3、YAP1蛋白的表达水平和分布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YAP1、NRF2的mRNA的基因表达水平,使用TUNEL法检测肾脏细胞凋亡情况,通过组织MDA含量和SOD活力检测组织氧化应激程度。结果:与NC组相比,IR组和MHP组大鼠血清肌酐值均升高,肾脏组织损伤程度、细胞凋亡程度和氧化应激损伤明显加重,RBM3、YAP1、NRF2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Bcl-2/Bax蛋白比降低,YAP1和NRF2的mRNA表达水平均增高;但与IR组比较,MHP组血清肌酐值明显下降,肾脏的组织损伤,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明显减轻,且RBM3、YAP1、NRF2和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YAP1和NRF2的基因表达水平升高。结论:本实验表明MH对大鼠肾脏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IR损伤所致的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MH诱导的RBM3及其下游分子YAP1相关,为治疗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潜在靶点。

刘环秋[3](2021)在《CCN1敲低通过ERK通路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移植和肝切除后对肝脏造成不可逆损伤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是临床上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临床治疗中一个非常常见也非常棘手并且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难题。到目前为止,肝移植仍然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和肝恶性肿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供体的短缺导致大量的病人不能如愿等到供体就已经死亡。活体肝移植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供体短缺的问题,但是关于供体供肝之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也有报道,因此人们对活体肝移植也变的越来越谨慎。近年来,人们不断尝试使用老龄化供肝、脂肪肝以及心脏死亡供肝等边缘性供肝来缓解供体的不足,然而这些边缘性供肝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更加敏感,也导致了临床上HIRI病例的增加。肝移植和肝切除术后肝IRI是导致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大约有10%的早期移植失败是由肝IRI引起的,此外IRI还增加了肝功能障碍和器官排斥的风险。无肝期缺血以及新肝期再灌注引起的肝脏IRI是导致肝部分切除和肝移植术后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可以治疗肝IRI的有效方法。因此,对肝脏IRI的病理机制的研究,以及建立临床上有效并且易于实施的技术手段,对于肝脏IRI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CCN1/Cyr61是CCN蛋白家族的一员,通过结合不同的配体,调节不同的细胞过程,如细胞粘附、迁移、分化、增殖和凋亡,参与血管生成、炎症和纤维组织修复的过程。CCN1甚至被确定为心肌及肾损伤的早期生物标志物,根据肝IRI中CCN1水平的增加,我们推测CCN1可能参与调节肝IRI的过程。参与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CCN1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表达上调,但其内在的机制尚未知晓。内质网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是负责蛋白质合成、折叠、转运和成熟的细胞器,内质网通过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来抵抗由于内质网应激引起的细胞损伤,恢复细胞功能。据报道内质网应激在肝IRI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细胞内CCN1可以通过内质网应激触发未折叠蛋白反应激活诱导肝星形细胞凋亡。因此我们拟通过在体内建立肝缺血-再灌注(IR)模型,体外建立了低氧/复氧(HR)模型,以探讨CCN1在肝IRI中是否通过ERK通路调节细胞凋亡、炎症反应或内质网应激。研究目的:(1)CCN1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2)CCN1敲低是否可以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3)肝IRI时,CCN1在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以及它是否通过内质网应激调节肝IRI过程;(4)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5)为临床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实验方法:(1)通过阻断肝脏左叶和中叶的血管,然后再灌注建立小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使用选取成年雄性C57BL/6小鼠建立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使用两个针对CCN1的小干扰RNA(si RNA)来敲低CCN1,分别通过组织形态学、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实时定量PCR、TUNEL等技术检测Sham组、IR组、IR+si-NC组、IR+si-CCN1-1组和IR+si-CCN1-2组肝细胞功能状况、炎症因子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3)使用两个针对CCN1的小干扰RNA(si RNA)来敲低CCN1,分别在体外建立小鼠AML-12肝细胞系,建立缺氧/复氧模型,通过组织形态学、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实时定量PCR、TUNEL等技术检测观察Sham组、IR组、IR+si-NC组、IR+si-CCN1-1组和IR+si-CCN1-2组肝细胞功能状况、炎症因子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4)数据以平均±SD,使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利用软件graphpad prism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小于0.05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CCN1的表达会上调,并且CCN1敲低后能够降低肝细胞损伤和凋亡的严重程度;(2)在敲低CCN1后,促炎因子如TNF-α、IL-6,促凋亡蛋白caspase-9,caspase-3,Bax和CHOP水平下降而抗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增加;(3)敲低CCN1也可以抑制激活ER应激和ERK通路激活的蛋白质的水平;(4)体外实验表明,敲低CCN1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ER应激,而在未改变CCN1水平的情况下,添加TPA能够使这种保护效应减弱或消失。结论:(1)CCN1敲低对肝IRI的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2)CCN1敲低主要通过抑制ERK通路激活来实现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3)CCN1敲低能抑制肝IRI时的炎症反应;(4)CCN1敲低能抑制肝IRI时细胞凋亡的发生。总体而言,CCN1敲低可以通过抑制ERK通路激活,抑制炎症、凋亡和ER应激,从而抑制肝IRI的程度,这可能是未来肝移植和肝切除引起的肝IRI临床预防和治疗的突破口。

包佳男[4](2020)在《青蒿琥酯防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探讨青蒿琥酯预防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保护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以及阳性对照组,除空白组外,通过阻断大鼠肝脏的门静脉和肝动脉建立约70%肝脏缺血损伤模型,每组再按再灌注时间(24h、48h、72h)分为3个亚组。其中各给药组在造模前30min时经门静脉给予青蒿琥酯注射液(20mg/kg)和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200mg/kg)按3ml/kg体积给药,按各亚组再灌注结束的时间点收集血液和肝脏组织标本。检测各组大鼠AST、ALT指标,计算各组大鼠肝脏指数,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及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Bcl-2、Bax的浓度变化。结果:1.在再灌注 24h 时,模型组 ALT(661.90±329.10)和 AST(742.00±355.20)显着高于空白组(27.80±2.44)(88.19±10.23)的水平,(P<0.0001、P<0.0001),治疗组肝脏功能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ALT(178.40±54.78)、AST(265.50±83.29),(P<0.01、P<0.01),在再灌注48h、72h时:各组血清ALT和AST水平的改变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再灌注48h时,模型组肝脏指数(0.0352±0.0009)与空白组(0.0278±0.0005)对比显着升高(P<0.0001),而治疗组比模型组降低显着(0.0283±0.0010,P<0.0001),而在再灌注24h和72h时,大鼠肝脏指数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的病理损伤程度在再灌注(24h、48h、72h)结束时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治疗组较模型组病理改变较轻。4.在再灌注(24h、48h、72h)结束时,模型组 TNF-α(166.70±5.66、171.80±7.43、160.20±8.83(pg/ml))、IL-6(102.20±4.80、114.60±3.78、106.80±3.99(pg/ml))较空白组 TNF-α(104.50±5.10、101.50±1.72、101.00± 1.75(pg/ml))、IL-6(80.05±2.46、74.05±2.24、70.42±1.86(pg/ml))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TNF-α在再灌注24h显着下降(140.80±5.01(pg/ml),P<0.01),IL-6 在再灌注 48h、72h 时明显降低(92.06±5.94、92.71±6.00(pg/ml),P<0.001、P<0.05)。5.治疗组Bcl-2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但各时间点与模型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再灌注72h时,模型组Bax水平(2.642±0.2938)与空白组(1.270±0.1984)比较升高明显(P<0.05),而治疗组Bax浓度较模型组有显着改善(0.5791±0.1764,P<0.001)。结论:1青蒿琥酯经门静脉注射可明显保护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e,HIRI)。2青蒿琥酯对HIRI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节凋亡因子有关。

高伟东[5](2020)在《不同提取方式的杜仲提取物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及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杜仲水提取物及醇提取物是否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具有保护作用,如有保护作用何种提取方式的提取物保护效果较好,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以及作用机制。方法:(1)64只雄性SPF级大鼠(180g±20g)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分别设为假手术组,HIRI组,杜仲水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和杜仲醇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其中各杜仲提取物组予相应剂量杜仲提取物对大鼠进行灌胃预处理10天,水提取物及醇提取物三种不同剂量依次为20g生药/kg、40g生药/kg和80g生药/kg,假手术组及HIRI组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预处理10天。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于灌胃第11天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时间为1h,再灌注时间为4h。检测大鼠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1b(IL-1b)、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达水平,并制作肝脏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情况,同时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2)40只雄性SPF级大鼠(180g±20g)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HIRI组,杜仲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杜仲多糖剂量分别为80mg/kg、160mg/kg和320mg/kg。预处理及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方式同前。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情况以及测定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ALT、AST、TNF-a、IL-1b水平;检测肝组织中活性氧(ROS)、MDA、SOD生成情况以及HMGB1、Toll样受体4(TLR-4)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肝组织中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核因子kB-p65(NF-kB p65/p65)、磷酸化p65(P-p65)、My D88、核因子kb抑制蛋白a(IkB-a)、磷酸化IkB-a(P-IkB-a)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杜仲不同提取方式提取物对大鼠HIRI保护作用:(1)肝脏结构及功能:与假手术组相比,HIRI组大鼠肝脏肝索明显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清ALT和AST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各杜仲提取物预处理组较HIRI组大鼠肝索结构整齐、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ALT、AST表达水平降低,尤以杜仲水提取物高剂量作用最为明显。(2)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水平测定:相较于假手术组,HIRI组的肝组织匀浆MDA、IL-1b、TNF-a水平明显升高,SOD活性则显着降低(P<0.05),杜仲提取物预处理组则可抑制由HIRI导致的MDA、IL-1b、TNF-a升高及SOD降低,以杜仲水提取物高剂量(80g生药/kg)作用最明显(P<0.05)。2、杜仲多糖对大鼠HIRI保护作用:(1)肝脏结构和功能:HIRI组可见明显的肝索紊乱、炎性细胞浸润及肝细胞坏死,血清ALT、AST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杜仲多糖预处理组大鼠肝组织坏死面积、肝索紊乱及炎细胞浸润程度较HIRI组明显减轻、ALT、AST水平明显降低,尤以杜仲多糖高剂量组改善肝脏结构和功能损伤最为显着。(2)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水平测定:HIRI组较假手术组肝组织匀浆MDA含量,血清IL-1b、TNF-a水平明显升高,而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三种杜仲多糖预处理组均可降低MDA、IL-1b、TNF-a水平,并提高SOD水平,以杜仲多糖高剂量组(320mg/kg)作用最为显着(P<0.05)。(3)无菌炎症反应机制相关指标检测:高剂量杜仲多糖可明显减少由HIRI引起的外周血中HMGB1的释放、肝组织ROS生成及IRF-1水平增加。此外,高剂量杜仲多糖预处理可明显减少由HIRI引起的肝组织HMGB1、TLR-4的m RNA及蛋白表达增加,降低My D88、p65蛋白表达水平,抑制P-p65蛋白生成,同时抑制IkB-a蛋白降解及P-IkB-a生成(P<0.05),抑制HMGB1/TLR-4/NF-kB信号通路。结论:1、杜仲水提取物及醇提取物可通过抗炎、抗氧化发挥对HIRI的保护作用;高剂量杜仲水提物的保护效果最佳。2、杜仲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杜仲多糖对HIRI具有保护作用,且其含量越高,保护作用越强。其保护机制:①通过增加SOD活性,促进ROS清除发挥抗氧化作用。②通过减少肝细胞内HMGB1合成及释放,抑制TLR-4/NF-kB途径的激活,发挥抗无菌炎症反应的作用。

卢建升[6](2020)在《大鼠HIRI模型中Hcy代谢与肝龙胶囊预处理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建立大鼠HIRI模型,观察氧化应激、Hcy及相关代谢酶在HIRI中的变化,以及肝龙胶囊对HIRI预处理的作用,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HI组和HIR组,其中HIR组设置4个再灌注时间段,包括HIR3 h组、HIR6 h组、HIR12 h及HIR24 h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HIRI模型,观察大鼠的生存情况与状态,肝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学,确定大鼠HIRI模型建立情况。2、检测大鼠HIRI模型中血浆AST、ALT活力和肝组织的HA、LN含量,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肝组织OPN、α-SMA mRNA表达水平,观察大鼠肝脏损伤情况。3、检测大鼠HIRI模型肝组织中XOD、GSH-Px、CAT、NOS及SOD的活力,和GSH、NO、MDA的含量,来验证氧化应激反应参与HIRI的发生。4、检测大鼠HIRI模型肝组织中Hcy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大鼠肝组织MS、CβS、MTHFR、BHMT及ER-αmRNA的表达水平,评价Hcy及代谢、ER-α在HIRI中的作用。5、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肝龙胶囊(GL)低、中、高剂量组(60、120、240 mg·kg-1),每组8只。各组大鼠按1m L·100 g-1的给药容积灌胃相应剂量的药物或生理盐水,1次/d,持续14 d。末次给药结束后各组进行相应操作,并观察肝组织HE染色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浆中AST、ALT活力,测定肝组织中MDA、Hcy、HA、LN含量和XOD、SOD活力,来评价肝龙胶囊对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的作用。结果:1、通过半肝血流阻断法阻断大鼠肝左叶和中叶的血供,使大鼠肝脏约70%肝组织缺血90 min后再灌注血流建立HIRI的模型成功诱导肝损伤,且建模动物存活率达83.3%。与Sham组和HI组比较,HIR组大鼠肝脏脏器系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镜下可观察到肝组织汇管区及中央静脉结构正常完整,肝细胞呈索状排列整齐,大小均匀,形态正常,无变性和坏死,肝窦明显扩张;HI组肝细胞索状排列不整齐,分布不均匀,有少量变性和坏死,肝窦被挤压变形且有明显淤血,有较少炎性细胞浸润;HIR3 h组和HIR6 h组肝细胞排列不齐且不均匀,有少量变性与坏死,肝窦挤压变形且有大量红细胞滞留,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HIR12 h组和HIR24 h组肝细胞排列不整齐且分布均匀,大小不均匀,有不同程度变性、水肿与坏死,肝窦被挤压变形甚至消失且有红细胞淤滞。HIR组的肝组织损伤以HIR24 h组最为严重,其肝细胞出现水肿和局灶坏死,且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3、与Sham组和HI组比较,大鼠肝脏缺血且再灌注一定时间后,HIR组肝组织中XOD活力和NO、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以HIR24 h组的升高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GSH含量和GSH-Px、NOS、CAT及SOD活力不同程度下降,以HIR6 h组和HIR12 h组的下降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Sham组比较,HI组肝组织中SOD、GSH-Px活力下降,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GSH、NO、MDA含量和XOD、CAT、NOS活力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Sham组比较,HI组和HIR组大鼠血浆AST和ALT的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以HIR6 h组和HIR12 h组两组活力的升高最明显;与HI组比较,HIR3 h、HIR6 h和HIR12 h组大鼠血浆的AST活力和HIR组大鼠血浆的ALT活力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和HI组比较,HIR12 h组及HIR24 h组大鼠肝组织HA、LN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RT-q 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和HI组比较,HIR6 h组、HIR12 h组和HIR24 h组大鼠肝组织OPN mRNA的表达量均不同程度显着增高,HIR组大鼠肝组织α-SMA mRNA的表达量也均不同程度显着增加,其中OPN、α-SMA mRNA的表达量增高以HIR24 h组明显,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HI组大鼠肝组织α-SMA和OPN mRNA的表达量较Sham组亦有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与Sham组和HI组比较,HIR12 h组和HIR24 h组大鼠肝组织中Hcy含量均显着升高,其中HIR24 h组含量最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I组大鼠肝组织中Hcy含量较Sham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HI组和HIR组大鼠肝组织的MS mRNA表达量均不同程度降低,CβS mRNA的表达量均增加;HIR6 h组、HIR12 h组及HIR24 h组大鼠肝组织MTHFR mRNA的表达量和HIR组大鼠肝组织的BHMT mRNA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S mRNA的表达量在再灌注12 h时降低最明显,CβS与MTHFR mRNA的表达量在再灌注24 h时增高最显着,BHMT mRNA的表达量在再灌注6 h时增高最为明显。与HI组比较,HIR3 h组、HIR6 h组及HIR12 h组组大鼠肝组织的MS mRNA表达量均降低,而HIR24h组MS mRNA表达量增加,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HIR24 h组大鼠肝组织CβS mRNA的表达量显着增加,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HIR组大鼠肝组织MTHFR与BHMT mRNA的表达量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研究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大鼠在不同浓度的肝龙胶囊预处理后,肝组织病理形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GL中剂量组大鼠血浆AST、ALT的活力明显降低(P<0.01);GL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SOD活力不同程度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GL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活力和Hcy含量显着降低(P<0.01);给药组大鼠肝组织HA、LN含量仅有GL中剂量组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能引起肝脏损伤,再灌注加剧肝脏的损伤。2、验证了氧化应激参与HIRI的发生,其中初步将Hcy与HIRI联系研究发现,Hcy可能通过自身氧化产生大量活性氧损伤肝组织。4、HIRI导致MS基因表达异常,使Hcy甲基化径的代谢紊乱,导致Hcy在体内蓄积。5、一定剂量的肝龙胶囊对大鼠HIRI预处理具有保护肝脏作用,可能通过减轻Hcy的自身氧化作用和减少ROS的产生,以及提高抗氧化作用,减轻肝细胞的损伤。

朱媛媛[7](2020)在《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肺叶切除术患者血液单核细胞TLR4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血液单核细胞TLR4和血浆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以及患者术后肺功能变化和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的肺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围术期肺保护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获青岛市立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5~64岁,BMI 20~28kg/m2,ASA I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两组采用相同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依托咪酯0.3mg/kg、舒芬太尼0.3μg/kg、顺阿曲库铵0.15mg/kg,快速诱导后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术,纤维支气管镜确认导管位置,采用容量控制模式进行机械通气,双肺通气VT 8~10 ml/kg,RR 10~l2次/分;单肺通气VT 6~8 ml/kg,RR 12~l6次/分。维持PETCO2 30~40 mm Hg,SpO2>95%,气道压<30cmH2O。两组术中静脉泵注丙泊酚4~8mg·kg-1·h-1、瑞芬太尼0.2~1.0μg·kg-1·min-1、吸入1%~2%七氟醚及间断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05 mg/kg维持麻醉。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在麻醉诱导插管后手术开始前,P组予左下肢根部绑止血带,充气阻断下肢血流5min,以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不到足背动脉血流为准,再放气恢复血流5min,如此循环3次;C组予左下肢根部绑止血带未充气30min。标本采集与检测:分别于入室时(T0)、术后6h(T1)、12h(T2)、24h(T3)采集静脉血样,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炎性因子TNF-α、IL-6的水平,并于上述各时间点采集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呼吸指数(RI)和氧合指数(OI)。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h内肺炎、肺不张及呼吸衰竭的发生率,记录患者左下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与T0时比较,T1-T3时两组患者TLR4表达、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P组患者TLR4表达、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TLR4表达与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P<0.05)。(2)与T0时比较,T1-T3时两组PA-a O2、RI明显升高(P<0.05),OI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P组PA-a O2、RI明显降低(P<0.05),OI明显升高(P<0.05)。(3)术后两组患者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下肢均无皮肤破溃、血栓栓塞、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可提高机体氧合,改善术后肺功能,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具有肺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液单核细胞TLR4的表达,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周春泽[8](2020)在《CD103+DCs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机体器官或组织遭受缺血、缺氧打击,在恢复血供氧供后不仅不能恢复该器官或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反而出现其结构和功能损伤加重的现象被称为缺血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全身各个脏器均可发生IRI,其中肝脏IRI最为常见和严重,肝脏IRI的发生会造成肝功能损伤甚至肝衰竭,严重者出现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衰竭,IRI亦会增加移植器官排斥几率,增加肿瘤复发转移机会,直接影响到疾病的预后,故进一步探寻肝脏IRI的发生机制及并据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将对未来肝脏手术及介入治疗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肝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是中晚期肝癌、肝转移癌及部分肝良性肿瘤的常用治疗方法,TAE术后肝功能损伤甚至肝功能衰竭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但TAE是否会导致IRI的研究极少,TAE导致的肝损伤是否与IRI有关尚不明确。从理论上来说,在TAE术后其同样经历着组织器官缺血-血流恢复的过程,故同样可能出现IRI损伤,但TAE术后没有栓塞血管的立即再通过程,其病理生理过程不同于既往研究的IRI过程。故TAE术后是否存在IRI?其导致的IRI是否与肝功能损伤有关?这些问题都值得被重视及进一步研究。在肝脏IRI的病理过程中,固有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目前已知的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它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重要桥梁。DCs存在于大多数的组织器官中,其中包括实质性脏器如肝脏、肾脏、肺脏等,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DCs在多种肝脏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期研究发现肝脏DCs同样在肝脏IRI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所得出的结论却存在差异性,究其原因可能与DCs群体的高度的异质性相关,对不同来源的DCs如局部定居或循环来源以及局部组织中分化为不同亚群的DCs如pDCs(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cDCs(classical dendritic cells)在疾病和各阶段的病程中所发挥的功能不尽相同。DCs可分为几类亚群,其中包括经典DCs、单核细胞来源的DCs和浆细胞样DCs。而经典DCs依据表面标志和功能的不同在非淋巴器官中可进一步分出CD103+DCs这一亚群。CD103+DCs定居于实质性脏器如肝脏、肾脏、肺脏等,数量比例均在局部定居的DCs总群体中占多数,并且既往很多研究指出其参与了多种疾病的病程,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肝脏IRI中有关CD103+DCs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明确CD103+DCs在肝脏IRI疾病中的变化及所发挥的功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在CD103+DCs亚群中具有一些独特的分子标记与组织中其他亚群的DCs细胞有所区分,如转录因子(Batf3、IRF8)和生长因子受体(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Flt3)等。其中Flt3可通过磷酸化活化与其配体(Flt3 ligand,Flt3L)结合发挥作用,对DCs的分化、成熟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相较其他亚群DCs,CD103+DCs的发育和成熟更加依赖Flt3,因此我们推测Flt3/Flt3L是一个可用来调控CD103+DCs功能的靶点。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是T淋巴细胞一个重要的亚群,在机体维持免疫稳态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很多研究中表明增加Treg的表达可以减轻炎症和损伤的程度。相继有研究报道CD103+DCs可诱导初始T细胞向Treg转化,进而发挥其保护性的免疫调节作用有利于疾病的缓解。然而目前通过CD103+DCs活化Treg细胞进而缓解疾病进展的研究多集中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而对于炎症性疾病的作用了解甚少。因此在以炎症为主要发病机制的肝脏IRI疾病中,CD103+DCs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用机制都值得进一步去探究,以便明确是否有希望针对CD103+DCs进行靶向调节治疗肝脏IRI。目的1.动态监测肝癌栓塞手术前后SOD、MDA、IL-6、ALT、AST、LDH等与肝IRI相关的指标,分析缺血再灌注指标与肝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初步评估肝动脉栓塞术后是否存在IRI并探讨肝功能损伤与IRI相关性;2.通过检测肝脏IRI动物模型中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的肝脏组织损伤、肝脏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及肝脏组织中DCs及DCs亚群CD103+DCs的数量和比例,观察肝脏IRI病程与CD 103+DCs的相关性;3.通过给予流式分选小鼠的CD103+DCs,提前回输至模型小鼠体内,检测经过干预后肝脏功能、组织损伤、炎症细胞因子及CD103+DCs数量、比例的变化,探讨CD103+DCs在肝脏IRI疾病中发挥的作用;4.采用Flt3抑制剂、Flt3L及si-Flt3转染的不同方式在肝脏IRI小鼠模型中干预CD103+DCs上Flt3/Flt3L靶点的表达以调控CD103+DCs的功能。通过动物实验检测肝脏功能、组织损伤、炎症细胞因子、凋亡蛋白表达等指标,进而探讨通过Flt3/Flt3L调控CD103+DCs影响肝脏IRI病程的作用机制;5.采用Flt3抑制剂、Flt3L及si-Flt3体外干预CD103+DCs后与T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证实CD103+DCs对于Treg增殖、功能的影响;通过体外实验CD103+DCs对肝细胞缺氧复氧模型进行干预,检测肝细胞凋亡变化。探讨CD 103+DCs改善肝脏IRI疾病程度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因肝癌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患者。分别于TACE术前、TACE术后1d、2d、3d早晨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标本,分别送检检测病人LDH及肝功能指标ALT、AST;氧化应激指标:MDA和SOD;炎性细胞因子水平:IL-6。比较各指标在不同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变化并比较不同栓塞剂量下肝功能损伤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炎症指标的差异。SPF级雄性C57BL/6小鼠168只,体重20-25g,设立一期实验(动物模型构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Oh、6h、12h、24h亚组),二期实验:对照组、假手术组、阴性对照组(肝脏IRI模型)、PBS处理阴性对照组(PBS处理肝脏IRI模型)、干预组(过继转移CD103+DCs预处理组、Flt3抑制剂预处理组、Flt3抑制剂与过继转移CD103+DCs共处理组和Flt3L预处理组),每组8只。常规清洁饲养,室温24℃左右,12小时明暗交替。采用无创血管夹阻断肝脏左叶和中叶的出入血管,使70%的肝脏缺血;假手术组仅分离小鼠肝动脉和门静脉,未予夹闭血管;对照组中小鼠无任何干预。干预组各组小鼠按实验方案予以预处理,除模型构建小鼠外,其余各组小鼠均予肝脏缺血6小时后处死取材,留取外周血标本采用ELISA检测肝脏功能,肝脏标本用作组织病理检测,-80℃冻存用作分子生物检测,其余肝脏标本用作流式细胞检测及分选。采用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肝脏功能(ALT、AST、LDH)的水平、炎症细胞因子TNF-α IL-1β、IL-6,Treg相关的细胞因子IL-10、TGF-β的含量,RT-qPCR检测ICAM-1、TNF-α、IL-1β的基因表达水平,WB检测IL-1β、ICAM-1炎症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损伤改变,TUNEL染色检测肝脏细胞凋亡程度;流式细胞仪检测肝脏组织中CD103+DCs和Treg细胞的数量和比例的数量、比例以及体外实验检测肝细胞凋亡比例。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先检验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符合者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数据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数据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方差齐用Bonferroni检验,方差不齐则用Tamhane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检验。校验水准α=0.05。采用Image J软件对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结果进行统计。采用Graph pad 5.0对结果进行处理并作图。结果1.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肝癌患者43例,其中男31例,女12例。TAE术后1d、2d、3d患者ALT、AST较术前明显升高,两者均在术后第2d升高最明显,LDH在术后亦明显升高,术后1d升高最为明显。TAE术后1d、2d、3d患者MDA及IL-6指标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都在术后1d达到高峰,其后缓慢下降,但均高于术前水平(P<0.05),SOD在术后第一天明显下降(P<0.05),术后2-3d仍低于术前水平。以术后1d为例,在碘油>12ml组(n=17),肝功能ALT、AST指标、IRI指标LDH、MDA及IL-6指标明显高于<12ml组(n=26),而SOD明显低于<12ml组;2.肝脏IRI模型构建:观察给予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Oh、6h、12h、24h各组小鼠模型的肝脏损伤显示:小鼠肝脏组织学损伤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小鼠血清ALT、AST、LDH水平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于再灌注12 h达到高峰,而后有所恢复。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在再灌注6h达到高峰,CD103+DCs在肝脏IRI模型中的变化与之呈负相关,再灌注6h后CD103+DCs 比例最低。3.给予肝脏IRI模型小鼠预先外源性回输CD103+DCs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肝脏组织中CD103+DCs的变化,发现肝脏组织中CD103+DCs的比例较IRI模型组明显升高,IRI组的CD103+DCs比例占总DCs的8.85%,而外源性回输组中比例为14.2%,肝脏损伤程度与IRI模型小鼠相比有明显改善,表现为过继转移CD103+DCs后:1)肝脏功能指标如:ALT、AST和LDH较模型小鼠明显降低;2)肝脏组织病理HE染色可见细胞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改善,肝脏损伤评分明显减低,TUNEL染色可见肝脏组织中细胞未见明显凋亡;3)肝脏组织凋亡相关的基因(Fas、Bax)和蛋白(Bcl-2)的表达降低。4.分别在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前给与Flt3抑制剂(MLN518)、CD103+DCs过继转移(DCs infusion)、MLN518 联合过继转移 CD103+DCs(MLN518+DCs infusion)和补充Flt3L处理,再灌注6小时后收集各组小鼠的肝脏组织标本。1)流式结果显示,与IRI组相比,MLN518组的肝脏组织中CD103+DCs比例显着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Flt3L组肝脏组织中CD103+DCs比例显着升高(P<0.05);与 DCs infusion 组相比,MLN518+DCs infusion 组肝脏组织中CD103+DCs比例显着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肝脏功能及组织病理结果显示:与IRI组相比,Flt3L组ALT、AST和LDH水平及肝脏损伤评分都显着降低(P<0.05),与CD103+DCs infusion组相比,MLN518+CD103+DCs infusion组ALT、AST和LDH水平及肝脏损伤评分都显着升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肝脏组织凋亡相关检测显示:与IRI组相比,MLN518组肝脏组织中促凋亡基因Fas和Bax的表达显着升高,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Flt3组肝脏组织中促凋亡基因Fas和Bax的表达显着降低,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DCs infusion组相比,MLN518+DCs infusion组肝脏组织中促凋亡基因Fas和Bax的表达显着升高,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4)RT-qPCR检测肝脏组织炎症因子表达显示与IRI组相比,MLN518组的肝脏组织中TNF-αIFN-γ、ICAM-1、IL-2mRNA 以及 IL-1β 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Flt3 组肝脏组织中TNF-α、IFN-γ、ICAM-1、IL-2 mRNA以及IL-lβ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 DCs infusion 组相比,MLN518+DCs infusion 组肝脏组织中 TNF-α、IFN-γ、ICAM-1、IL-2mRNA 以及 IL-1β 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5.在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前给与Flt3抑制剂(MLN518)、CD103+DCs过继转移(DC infusion)、MLN518 联合过继转移 CD103+DCs(MLN518+DCs infusion)和补充Flt3L不同处理,流式结果显示,与IRI组相比,MLN518组的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显着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Flt3L组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5),与DCs infusion组相比,MLN518+DCs infusion组外周血和肝脏组织中Treg细胞比例显着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中将CD4+T细胞与不同条件的 CD103+DCs(阴性对照组、si-Flt3+Flt3L 组、si-RNA+Flt3L 及 Flt3L 组)共培养后,检测Treg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比例。结果显示:与PBS对照组相比,Flt3L组Treg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1),TGF-β和IL-10的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Flt3L组相比Flt3L+si-Flt3组Treg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1),TGF-β和IL-10的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而Flt3L组与Flt3L+si-RNA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6.在缺氧复氧模型中,缺氧再给氧处理后肝细胞的凋亡率显着提高。将L02肝细胞系与不同处理后的CD103+DCs共培养(阴性对照组、si-Flt3+Flt3L组、si-RNA+Flt3L及Flt3L组),与PBS对照组相比,Flt3L组肝细胞凋亡比例显着降低(P<0.01)。与Flt3L组相比Flt3L+si-Flt3组肝细胞凋亡比例显着升高(P<0.01)。而 Flt3L 组与 Flt3L+siRNA 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肝癌TAE术后,被栓塞的肿瘤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可发生IRI,IRI的程度与肝损伤的程度存在相关性;肝损伤及IRI程度与被栓塞面积呈正相关;2.过继转移CD 103+DCs可减轻肝脏IRI模型小鼠肝脏损伤和炎症状态,改善肝脏功能。3.CD103+DCs在肝脏IRI模型中的肝脏保护作用是通过调控其表面Flt3/Flt3L靶点的表达来实现的。4.CD103+DCs可促进肝脏IRI模型中Treg的分化和增殖进而减轻肝脏IRI。

焦智慧[9](2020)在《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脏是哺乳动物最大的实质器官,具有加工储存营养物质、代谢药物毒物、分泌胆汁、合成蛋白质等重要功能。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腹腔镜的肝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腹壁神经和肌肉的损伤,减少出血、术后疼痛和粘连,加快手术恢复。尽管采用微创外科手术,在肝切除、肝移植、出血性休克等临床手术中仍不可避免的出现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会导致肝炎以及术后肝功能的衰竭。对于晚期肝功能不全的有效治疗办法是原位肝移植,但也面临着器官短缺,费用昂贵、免疫排斥和移植并发症等问题,因此,寻找能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提高肝脏再生能力的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是目前肝脏外科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能够自我更新、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来源丰富、取材损伤小,是目前细胞疗法理想的种子细胞。ADSCs主要依靠分化和旁分泌发挥作用,旁分泌指干细胞释放的多种生物因子在微环境里通过细胞基质在局部以及临近组织对靶细胞发挥的生物学作用。随着对旁分泌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ADSCs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具有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应答,修复组织再生等多种生物学功能。ADSCs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会将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分泌到培养液中,这种含有细胞分泌物的培养液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液(ADSC-CM)。尽管ADSCs在临床上对许多疾病有治疗效果,但ADSCs具有免疫原性,对植入ADSCs的不可控分化仍是重要的安全隐患。因此,使用ADSC-CM的无细胞疗法成为绕过细胞疗法局限性的一种再生医学治疗方法。目前有关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而从比较医学角度,小型猪与人的同源性好,体积大小以及器官大小与人更为接近,因此也作为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理想的实验动物,所获得的研究数据更有价值,易于临床转化。而ADSC-CM在大型实验动物的研究较少,特别是肝脏领域尚未见报道,所以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小型猪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探究ADSC-CM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损伤的疗效,为比较医学开展肝病治疗,拓宽ADSC-CM移植领域提供研究依据。本研究使用30头小型猪,其中6头用于脂肪组织的获取。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使用诱导培养基和特定染色鉴定ADSCs成脂、成骨、成肝分化能力,应用细胞流式鉴定ADSCs表面特异性抗原。ADSCs饥饿培养48 h获得ADSC-CM,经3 kda超滤管离心浓缩ADSC-CM用于后续实验。另外24头小型猪随机分为四组:模型组(IRI),DMEM对照组(DMEM),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AD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组(CM),每组6头。四组实验动物均通过腹腔镜手术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肝切除模型,IRI组通过肝实质注射生理盐水,DMEM组注射基础培养基,ADSCs组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数量为1×106/kg,CM组按照1×106/kg细胞数提取等量干细胞分泌的条件培养液,注射浓缩的ADSC-CM进行干预。分别在术前、术后1 d、3 d、7 d采集血液样本及肝组织样本用于相关指标的检测。通过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的炎性细胞变化,试剂盒检测抗氧化酶以及细胞凋亡酶活性,TUNEL染色检测凋亡细胞的阳性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再生相关因子以及ADSC-CM成分,q RT-PCR法检测炎症、凋亡以及再生相关基因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凋亡以及再生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凋亡相关蛋白以及再生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本研究结果如下:(1)病理组织学与超微结构变化:术后各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空泡变性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明显减少空泡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术后IRI组和DMEM组肝细胞内质网严重扩张,细胞核膜皱缩,染色质边集化,ADSCs或ADSC-CM干预改善了内质网扩张及肝细胞核膜皱缩的程度。(2)肝脏功能变化:术后各组ALT、AST、LDH、ALP和T-BIL均升高,TP呈降低趋势,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明显降低了ALT、AST、LDH、ALP和T-BIL的升高程度,缓解了TP的降低程度,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3)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术后各组肝组织抗氧化酶CAT、GSH-Px和SOD活性显着降低,MPO酶活性和MDA含量显着升高,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显着增强了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MPO酶活性,并能减少氧化产物MDA的水平,从而减少术后的氧化应激反应,且两个干预组的上述氧化应激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4)炎症指标变化:术后外周血中炎性细胞WBC、NE、LY含量迅速升高,ADSCs或ADSC-CM干预减少了外周血中的炎性细胞的数量;IRI组和DMEM组血清中的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0含量呈升高趋势,ADSCs或ADSC-CM干预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同时增强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肝组织中炎症因子基因水平的表达与血清结果一致,ADSCs和ADSC-CM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过度释放以及增强抑炎因子的表达显着改善了术后的炎症反应,且两个干预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5)凋亡指标变化:术后各组P53、Bax、Fas、Fasl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Bcl-2表达水平降低,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抑制了凋亡相关指标P53、Bax,、Fas、Fasl的表达,提高抗凋亡Bcl-2的表达水平;ADSCs组和CM组显着降低TUNEL阳性细胞率及Caspase酶活性,减少术后肝细胞凋亡,且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6)再生指标变化: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显着提高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NG-1、ANG-2的表达,增强组织中肝脏再生相关基因HGF、Cyclin D1的表达,抑制肝再生终止基因TGF-β的表达,提高Ki67的阳性细胞数及细胞增殖PCNA蛋白的表达,且ADSCs组和CM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7)ADSC-CM成分检测:通过ELISA法检测到小型猪ADSC-CM中含有促进血管生成的VEGF、ANG-1、ANG-2、b-FGF,调节炎症反应与肝脏再生的TNF-α、IL-1β、IL-6。综上所述,经肝实质移植ADSCs和ADSC-CM均能够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肝切除的病理组织学损伤及超微结构变化,减轻过度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细胞凋亡,促进肝脏再生。本试验成功应用ADSCs和ADSC-CM干预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后的肝损伤,证明ADSCs和ADSC-CM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和促进肝再生的作用,且二者干预效果无显着差异,推测ADSCs发挥作用的机制很可能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的旁分泌途径。

项时昊[10](2020)在《岩白菜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在成功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岩白菜素通过清除ROS,影响PPAR-γ从而抑制细胞自噬和凋亡的药理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更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将24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盐水对照组(Sham+Saline组)及单纯药物组(Sham+Bergenin组),其中假手术组给予开关腹处理。在手术前3 d,给予生理盐水或药物(40mg/kg)处理,采集所有小鼠的血清及肝组织,通过生化分析、HE染色、ELISA法及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不同组别之间肝脏转氨酶水平、病理改变及炎症和凋亡自噬相关标志分子的差异性改变。2.将120只Balb/C雄性小鼠分别称重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IR组)、药物处理组(IR+B ergenin组)。在建立模型前3d,通过灌胃的方式给予不同浓度的药物处理(10 mg/kg、20 mg/kg、40 mg/kg),采集关腹后2h、8h和24 h(每组24只,每时间点8只)的小鼠血清及肝组织,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ALT、AST的含量,评价病理损伤水平。选取损伤最严重的8h时间点提取总蛋白及RNA等,通过ROS染色、ELISA、q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通路相关分子(PPAR-γ、RXR-α、NF-κB、P38 MAPK)以及凋亡自噬相关蛋白(Bcl-2、Bax、Cleaved Caspase-9、Beclin-1、LC-3、P62)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从而探索岩白菜素的作用机制。3.培养正常的肝细胞(LO2),通过使用岩白菜素(3 mM)及GW9662(10μM)处理将细胞分为正常组(Normal组)、模型组(IR组)、药物组(IR+B ergenin组)、抑制剂组(IR+Bergenin+GW9662)组,所有的细胞经药物处理后行缺氧及复氧处理,通过CCK-8、qRT-PCR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细胞的生存比例及通路相关分子(PPAR-γ、RXR-α)的表达水平,以进一步验证岩白菜素的作用机制。结果1.单纯药物与不同对照组间ALT和AST水平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肝脏组织的HE染色均未出现明显病理性坏死改变;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及作用相关蛋白(Bcl-2、Bax、Beclin-1及PPAR-丫)水平在各组间均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2.模型组的ALT和AS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使用不同浓度的岩白菜素进行预处理后,肝酶水平在2h、8h及24h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以8h最为明显;与以上结果相一致,HE染色显示模型组出现片状水肿及坏死表现,而药物处理组(40mg/kg)坏死区域显着减少,组间差异明显(P<0.05)。3.选取损伤最严重的8 h进行后续研究,ROS染色显示模型组代表标志分子的荧光呈亮红色,而使用岩白菜素进行处理后,荧光亮度下降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ELISA及PCR技术对炎症因子进行检测,发现TNF-α、IL-6及IL-1β在IR组出现明显升高,而随着药物浓度上升依次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TNF-α、IL-6进行了进一步验证,结果与上述一致。4.通过 PCR 技术及 Western Blot 等对组织中的 Bcl-2、Bax、Cleaved Caspase-9、Beclin-1、LC-3及P62等基因进行检测。模型组的促凋亡蛋白Bax及Cleaved Caspase-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进行药物处理后出现下降,与其相反,抑制凋亡蛋白Bcl-2在模型组下降而在药物处理组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与自噬呈正相关的Beclin-1和LC-3与Bax一致,而负相关的P62与Bcl-2一致;Tunel染色和电镜进一步直观的证明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凋亡细胞和自噬小体比例明显上升,而在药物处理组随着浓度上升而依次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技术等对组织中的PPAR-γ、RXR-α、NF-κB、P38 MAPK进行基因和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发现,模型组的PPAR-γ、RXR-α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岩白菜素提高了其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NF-κB、P38 MAPK等通路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则在模型组显着上调,而在药物处理组出现了明显下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PPAR-γ、p-P38的检测进一步验证了以上发现,以上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分别用岩白菜素(3 mM)及PPAR-γ的抑制剂GW9662(10μM)处理正常肝细胞,待缺氧及复氧处理后,CCK-8显示模型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而药物处理组升高,加入GW9662后细胞存活率出现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我们进一步通过PCR及Western Blot技术对相关蛋白进行检测,发现模型组细胞中PPAR-γ水平下降,在药物处理明显减弱损伤效应的同时,GW9662加重了细胞死亡,以上结果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岩白菜素可有效降低肝酶水平,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肝脏病理变化。2.岩白菜素可通过清除ROS,调节P38 MAPK/PPAR-γ途径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等释放,并有效抑制肝细胞凋亡和自噬引起的肝损伤。

二、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远隔缺血适应的器官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亚低温诱导RBM3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1.3 主要实验器材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与处理
        2.2.2 肾脏IR损伤模型建立
        2.2.3 肾脏组织及血液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2.2.4 血清肌酐值检测
        2.2.5 肾脏组织HE切片制作和观察
        2.2.6 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蛋白水平
        2.2.7 免疫组化检测和观察肾脏组织蛋白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肾脏组织基因表达水平
        2.2.9 TUNEL法检测肾脏组织细胞凋亡
        2.2.10 肾脏组织MDA检测
        2.2.11 肾脏组织SOD检测
        2.2.12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各组血清肌酐值检测结果
    3.2 各组肾组织HE观察结果及评分
    3.3 各组肾组织蛋白水平检测结果
    3.4 各组肾组织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5 各组肾组织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3.6 各组肾组织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3.7 各组肾组织MDA含量和SOD活力检测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亚低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CCN1敲低通过ERK通路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综述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预防和治疗策略
    1.1 引言
    1.2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1.2.1 无氧代谢、酸中毒与细胞程序性死亡
        1.2.2 细胞内Ca~(2+)超载与细胞程序性死亡
        1.2.3 线粒体通路在HIRI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机制
        1.2.4 氧化应激在HIRI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机制
        1.2.5 炎症反应与细胞程序性死亡
        1.2.6 其他炎症介质
    1.3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程序性死亡
    1.4 HIRI中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类型
        1.4.1 细胞凋亡(apoptosis)
        1.4.2 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
        1.4.3 细胞焦亡(pyroptosis)
        1.4.4 自噬(autophagy)
    1.5 HIRI的预防和治疗
        1.5.1 药物预防与治疗
        1.5.2 抗凋亡治疗
    1.6 器官移植过程中的肝保护
        1.6.1 缺血预处理(IPC)和缺血后处理(IPost C)
        1.6.2 离体肝脏机械灌注
        1.6.3 低温机械灌注(Hyp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HMP)
        1.6.4 亚低温机械灌注(sub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SNMP)
        1.6.5 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
    1.7 总结与展望
第2章 CCN1敲低通过抑制ERK通路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设备及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实验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3.2 病理检测
        2.3.3 TUNEL检测
        2.3.4 Western blot
        2.3.5 总RNA提取
        2.3.6 试剂盒检测TNF-α、IL-6、MPO、AST与ALT
        2.3.7 细胞培养
        2.3.8 病理TUNEL检测见在体实验部分
        2.3.9 Weston blot见在体实验部分
        2.3.10 总RNA提取见在体实验部分
        2.3.11 Elisa检测TNF-α与 IL-6见在体实验部分
        2.3.12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青蒿琥酯防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概况
    1.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
    1.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国内外治疗方法
    1.4 青蒿琥酯国内外研究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验药物与试剂
        2.1.3 主要试验仪器和器械
        2.1.4 主要药物的处理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的分组方法
        2.2.2 实验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及给药
        2.2.3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2.2.4 肝功能的检测
        2.2.5 肝脏指数的检测
        2.2.6 肝脏组织的病理学检测
        2.2.7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
        2.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3.2 肝功能检测结果
    3.3 肝脏指数结果
    3.4 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
    3.5 炎症因子检测结果
    3.6 凋亡因子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4.2 青蒿琥酯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4.3 青蒿琥酯能降低大鼠炎症因子
    4.4 青蒿琥酯能降低大鼠凋亡因子的释放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不同提取方式的杜仲提取物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两种不同提取工艺的杜仲粗提物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杜仲多糖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大鼠HIRI模型中Hcy代谢与肝龙胶囊预处理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大鼠HIRI中氧化应激介导损伤的变化与作用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器械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HIRI模型建立
        2.2 样品采取与处理
        2.3 10%肝组织匀浆制备与总蛋白浓度测定
        2.4 肝组织病理变化
        2.5 肝组织中XOD活力的测定
        2.6 肝组织中GSH含量和GSH-Px、CAT活力的测定
        2.7 肝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力的测定
        2.8 肝组织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测定
        2.9 大鼠肝脏损伤观察指标检测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肝组织α-SMA和 OPN mRNA表达水平
        2.11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HIRI模型建立情况
        3.2 大鼠肝脏脏器系数
        3.3 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
        3.4 肝组织中XOD活力的变化
        3.5 肝组织中GSH含量和GSH-Px、CAT活力的变化
        3.6 肝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力的变化
        3.7 肝组织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变化
        3.8 大鼠肝脏损伤情况
        3.9 大鼠肝组织中OPN和α-SMA的 mRNA表达水平
    4 讨论
第二章 Hcy及相关代谢酶在大鼠HIRI模型中的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器械
    2 实验方法
        2.1 肝组织中Hcy含量的测定
        2.2 RT-qPCR测定肝组织MS、CβS、MTHFR、BHMT及 ER-α的表达水平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肝组织中Hcy含量的测定
        3.2 扩增曲线结果
        3.3 溶解曲线结果
        3.4 大鼠肝组织MS、CβS、MTHFR及 BHMT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3.5 大鼠肝组织ER-α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4 讨论
第三章 肝龙胶囊对大鼠HIRI的防治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器械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给药及造模
        2.2 样品采取与处理
        2.3 10%肝组织匀浆制备与蛋白浓度测定
        2.4 肝组织病理观察
        2.5 大鼠血浆AST与 ALT活力的测定
        2.6 大鼠肝肝组织HA与LN含量的测定
        2.7 大鼠肝组织SOD、XOD活力和MDA、Hcy含量的测定
        2.8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状态与生存情况观察
        3.2 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
        3.3 大鼠血浆中AST和 ALT的活力变化
        3.4 大鼠肝组织中HA、LN含量的变化
        3.5 大鼠肝组织SOD活力和MDA含量的改变
        3.6 大鼠肝组织XOD活力与Hcy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肺叶切除术患者血液单核细胞TLR4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方法
    2 病例选择与分组
    3 预处理方案
    4 仪器及设备
    5 主要药品及试剂
    6 麻醉过程与方法
    7 观察指标及标本采集
    8 标本处理
    9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一般资料、单肺通气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液单核细胞TLR4表达、血浆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
    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_(A-a)O_2、RI、OI的比较
    4 两组患者术后48h内肺部并发症的比较
    5 两组患者左下肢不良反应的观察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CD103+DCs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及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肝动脉栓塞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初步观察性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D103+DGS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CD103+DCS降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表及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9)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腹腔镜微创技术简介
        1.1.1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简介
        1.1.2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应用
        1.1.3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客观评价
        1.1.4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方向
    1.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1.2.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2.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治疗
        1.2.3 探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动物模型
    1.3 间充质干细胞概述
        1.3.1 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分类
        1.3.2 间充质干细胞的由来与定义
        1.3.3 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功能
        1.3.4 间充质干细胞作用机制
        1.3.5 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1.4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1.4.1 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
        1.4.2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治疗作用
        1.4.3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1.4.4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临床应用
    1.5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器材
        2.1.3 试验药品及试剂
    2.2 方法
        2.2.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2.2.2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2.2.3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评估
        2.2.4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制备
        2.2.5 小型猪腹腔镜下肝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建立
        2.2.6 腹腔镜建立肝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安全性监测
        2.2.7 小型猪ADSC-CM对血液常规指标的影响
        2.2.8 小型猪ADSC-CM对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2.2.9 小型猪ADSC-CM对肝脏酶谱的影响
        2.2.10 小型猪ADSC-CM对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2.2.11 小型猪ADSC-CM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2.2.12 小型猪ADSC-CM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2.2.13 小型猪ADSC-CM对肝再生的影响
        2.2.14 小型猪ADSC-CM成分检测
        2.2.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形态比较
    3.2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3.2.1 表面抗原的鉴定
        3.2.2 成骨分化能力的鉴定
        3.2.3 成脂分化能力的鉴定
        3.2.4 成肝分化能力的鉴定
    3.3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评估
        3.3.1 增殖能力的比较
        3.3.2 迁移能力的比较
    3.4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制备
        3.4.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
        3.4.2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浓缩
    3.5 腹腔镜建立肝损伤模型安全性监测结果
    3.6 血液常规指标检测结果
        3.6.1 白细胞(WBC)
        3.6.2 中性粒细胞(NE)
        3.6.3 淋巴细胞(LY)
    3.7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3.7.1 肝脏病理结构观察结果
        3.7.2 肝脏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3.8 术后肝脏酶谱检测结果
        3.8.1 谷丙转氨酶(ALT)
        3.8.2 谷草转氨酶(AST)
        3.8.3 碱性磷酸酶(ALP)
        3.8.4 乳酸脱氢酶(LDH)
        3.8.5 总胆红素(TBIL)
        3.8.6 总蛋白(TP)
    3.9 肝组织氧化应激检测结果
        3.9.1 丙二醛(MDA)
        3.9.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3.9.3 过氧化氢酶(CAT)
        3.9.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3.9.5 髓内过氧化物酶(MPO)
    3.10 炎症反应水平检测结果
        3.10.1 血清炎症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3.10.2 肝脏组织炎症相关基因水平检测结果
    3.11 肝细胞凋亡水平检测结果
        3.11.1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酶活性检测结果
        3.11.2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基因水平检测结果
        3.11.3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蛋白水平检测结果
        3.11.4 肝脏组织Fas和Fas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11.5 肝脏组织TUNEL染色结果
    3.12 肝脏再生水平检测结果
        3.12.1 血清再生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3.12.2 组织再生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3.12.3 组织再生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3.12.4 肝脏组织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13 小型猪ADSC-CM成分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ADSCs培养方法的改良
    4.2 ADSC-CM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基础
    4.3 ADSC-CM对小型猪肝脏功能的影响
    4.4 ADSC-CM对小型猪氧化应激的影响
    4.5 ADSC-CM对小型猪炎症反应的影响
    4.6 ADSC-CM对小型猪细胞凋亡的影响
    4.7 ADSC-CM对小型猪肝脏再生的影响
    4.8 小型猪ADSC-CM成分分析的探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岩白菜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岩白菜素对正常小鼠肝组织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岩白菜素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岩白菜素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炎症反应的作用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岩白菜素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凋亡和自噬的作用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岩白菜案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机制探索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
    6.4 讨论
    6.5 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PPAR-γ的内源性配体:15-脱氧-Δ12,14-前列腺素J2(15d-PGJ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患者肺功能的影响[D]. 杨一柳.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亚低温诱导RBM3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宋克芹. 南昌大学, 2021(01)
  • [3]CCN1敲低通过ERK通路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刘环秋. 吉林大学, 2021(01)
  • [4]青蒿琥酯防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D]. 包佳男.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5]不同提取方式的杜仲提取物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及机制初探[D]. 高伟东.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大鼠HIRI模型中Hcy代谢与肝龙胶囊预处理的作用[D]. 卢建升. 大理大学, 2020(05)
  • [7]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肺叶切除术患者血液单核细胞TLR4表达的影响[D]. 朱媛媛. 青岛大学, 2020(01)
  • [8]CD103+DCs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春泽. 山东大学, 2020(11)
  • [9]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D]. 焦智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10]岩白菜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项时昊. 苏州大学, 2020(06)

标签:;  ;  ;  ;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