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流综合征512例临床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钟柳英[1](2020)在《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特征、围产期结局相关因素及其预后预测模型构建和优化 ——一项大样本的队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胎盘植入为全球公认的产科并发症。准确地评估严重程度、早期诊断和多学科团队合作是降低围产期不良结局的关键。国内外缺乏相关的系统性评估胎盘植入患者围产期结局的预后预测模型,未能根据实际的严重程度提出是否需要预防性治疗建议。目的基于1003例胎盘植入患者的数据,分析其临床特征和临床结局,明确影响胎盘植入患者围手术期结局的相关因素,探讨多学科合作的安全体系对改善胎盘植入患者围产期结局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构建胎盘植入患者围产期结局的预后预测模型并进行优化。资料与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住院剖宫产分娩且出院诊断为胎盘植入的超过28周的单胎患者资料100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植入类型分为凶险型和非凶险型,根据多学科合作的安全体系分为2009-2014年间和2015-2018年间,探讨胎盘植入类型和多学科合作的安全体系对围产期结局的影响。对孕产妇一般情况、多学科团队、手术方式与子宫切除的相关性分析,探讨经后路子宫修整术在前置胎盘伴植入的应用价值,并基于传统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构建胎盘植入患者围产期结局的预后预测模型。计量资料如服从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如不服从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间差异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构成比表示,两组或多组构成比的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针对缺失值运用多重插补法生成数据进行分析,随机选择75%的人群进行建模,25%的人群进行验证。使用四种传统方法和机器学习,构建胎盘植入患者围产期结局的预后预测模型。基于传统方法生成胎盘植入患者预后风险预测可视化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能力采用C统计量进行评价。模型校正能力采用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进行展示。统计学分析使用R软件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于1003例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临床结局分析:单中心10年结果10年来胎盘植入的发病率为1.6%,从2009-2014年的0.78%升至2015-2018年2.35%,78.66%合并前置胎盘,62.01%为凶险型前置胎盘伴植入、占51.20%中央型。年龄,高龄、产次、剖宫产次逐渐增高(P<0.05)。孕产妇住院天数、平均产后出血量、入ICU率和泌尿系统损伤、入NICU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是逐年下降,平均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逐年上升。凶险型前置胎盘伴植入的高危因素更明显(P<0.05)、围产期不良结局更严重(P<0.05)。临床处置的应用以2014年为界呈倒“Λ”型趋势,经后路子宫修整相对于子宫切除术呈逐年上升。2、影响胎盘植入患者围产期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可见:入院孕周≥32周、受孕方式为IVF-ET、非前置胎盘植入、非凶险性前置胎盘伴植入显着降低产后出血量,孕次≥3次、产次≥1次、人工流产史、剖宫产史显着增加产后出血量;多学科团队管理、IVF-ET受孕方式、入院孕周≥32周、非前置胎盘植入、非凶险性前置胎盘伴植入显着降低子宫切除风险,孕次≥3次、产次≥1次、人工流产史、剖宫产史显着增加子宫切除风险;多学科团队管理、非自然受孕、人工流产≥3次、入院孕周≥32周、分娩孕周≥33周、非前置胎盘植入、非凶险性前置胎盘伴植入显着减少住院时间,产次≥2次、剖宫产史显着增加住院时间。多因素分析可见:多学科团队管理、非凶险性前置胎盘伴植入是子宫切除的独立保护因素,年龄≥35岁是子宫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学科团队管理、非自然受孕、入院孕周≥32周是降低孕产妇住院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娩孕周≥33周是增加孕产妇住院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3、多学科合作的安全管理体系改善胎盘植入患者围产期结局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多学科合作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子宫切除率、膀胱/输尿管损伤率、住院时间和入ICU风险明显低于未建立体系组(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结果稳健可靠。4、经后路子宫修整术在前置胎盘伴植入中的应用价值经后路子宫修整术组在孕次、产次、流产次、剖宫产次均低于子宫切除术组,平均分娩孕周高于子宫切除组;前置胎盘伴植入患者行经后路子宫修整术组的围产期结局均优于子宫切除术组(P<0.05)。5、基于传统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构建胎盘植入患者围产期结局的预后预测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人群特征描述;建模队列共纳入胎盘植入患者750人,其中高龄孕妇占37.20%,有1次剖宫产史占51.87%,占80.53%合并前置胎盘、占62.93%为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为54.40%。验证队列共纳入253名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其中高龄孕妇占38.34%,有1次剖宫产史占56.13%%,占73.12%合并前置胎盘、占59.29%为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为50.20%%。两组患者各临床特征分布比例呈现一致的情况,均无差异。建模组和验证组单因素分析结果;在建模组:出院年份、孕次、产次、人工流产(1、2次)、剖宫产次、入院孕周(>39周)、产前诊断、前置胎盘(中央型)、凶险型前置胎盘、膀胱镜+置管、子宫动脉结扎、子宫修补、产后出血均与子宫切除风险显着关联。2015-2018年相对于2009-2014年、入院孕周》39周相对于<32周、作出产前诊断、行子宫动脉结扎、子宫修补显着降低子宫切除风险(p<0.0.05)。随孕次、产次、人流次和剖宫产次增加、前置胎盘和凶险型前置胎盘,显着增加子宫切除风险(p<0.05)。在验证组:孕次、产次、剖宫产次、前置胎盘(中央型)、凶险型前置胎盘、膀胱镜+置管、子宫修补、产后出血均与子宫切除风险显着关联。随孕次、产次和剖宫产次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显着增加子宫切除风险(p<0.05)。传统方法共构建4种模型,分别是(1)完全模型、(2)逐步回归模型,(3)bootstrap完全模型和(4)bootstrap逐步回归模型。基于上述预后因素,成功构建胎盘植入患者的子宫切除预后风险预测列线图。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四种模型预测模型对子宫切除的预测区分能力C统计量分别为:建模队列0.893,0.888,0.893.0.888,验证队列:0.838,0.833,0.837,0.834,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校准曲线结果显示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运用机器学习成功构建预后预测模型,预测的区分能力C统计量在建模组和验证组分别为0.9133、0.8363;机器学习模型相较传统模型区分能力较高,模型更简洁,更利于临床应用。结论1、胎盘植入发生率在逐年上升,且以中央型凶险型前置胎盘伴植入为主要类型。其高危因素也上升,而围产期不良结局在逐年下降。2、胎盘植入围产期结局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剖宫产次、中央型前置胎盘。3、多学科合作的安全体系能有效降低围产期不良结局,在前置胎盘伴植入中经后路子宫修整术能有效降低子宫切除率。4、通过传统方法和机器学习成功构建准确可靠的胎盘植入患者围产期结局的预后预测模型,机器学习构建的模型更简洁,需要前瞻性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其临床实用性并对模型进行持续改善。
马彬[2](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王薇,靳惠萍[3](2011)在《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方法:通过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等多方面指导,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结果:通过各项护理措施,不但使患者掌握了肾病综合征的相关知识,而且达到了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护理目标。结论:正确的健康指导及细致入微的综合护理对于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身心素质,预防并发症及促进疾病恢复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人流综合征512例临床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流综合征512例临床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特征、围产期结局相关因素及其预后预测模型构建和优化 ——一项大样本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1003例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临床结局分析:单中心10年结果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胎盘植入的临床特征和临床结局分析 |
2.2 凶险型前置胎盘伴植入的临床特征和临床结局的分析 |
2.3 影响胎盘植入患者围手术期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多学科合作的安全管理体系改善胎盘植入患者围产期结局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两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
2.2 两组母婴围产期结局的比较: |
2.3 两组的临床干预的比较: |
2.4 多学科团队改善胎盘植入患者围产期结局的回归分析和亚组分析 |
3、讨论 |
4、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经后路子宫修整术在前置胎盘伴植入中的应用价值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一般情况的比较 |
2.2 两组围产期不良结局的比较 |
3、讨论 |
4、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传统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构建胎盘植入患者围产期结局的预后预测模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资料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建模队列和验证队列基本特征 |
2.2 建模队列和验证队列胎盘植入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
2.3 预后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
2.4 机器学习对预后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3、讨论 |
4、本研究的限制性 |
5、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预防严重产后出血的远期并发症的实验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的论文 |
二、研究课题 |
三、参编着作 |
致谢 |
(2)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材料与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
2.1 研究背景 |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2.2 研究内容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技术路线图 |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2.3.3 文献筛选流程 |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2.3.5 质量控制措施 |
2.4 结果 |
2.4.1 文献检索结果 |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
2.5 讨论 |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
2.5.4 研究的局限性 |
2.6 结论 |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3.2 研究内容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技术路线图 |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3.3.3 文献筛选流程 |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3.3.5 质量控制措施 |
3.4 结果 |
3.4.1 文献检索结果 |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
3.5 讨论 |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
3.5.4 研究的局限性 |
3.6 结论 |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
4.1 研究背景 |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4.2 研究内容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技术路线图 |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4.3.3 文献筛选流程 |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4.3.5 质量控制措施 |
4.4 结果 |
4.4.1 文献检索结果 |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
4.5 讨论 |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
4.5.4 研究的局限性 |
4.6 结论 |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内容 |
5.3 对象与方法 |
5.3.1 研究对象 |
5.3.2 调查方法 |
5.3.3 技术路线 |
5.3.4 统计分析 |
5.3.5 质量控制措施 |
5.4 结果 |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
5.5 讨论 |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
5.5.4 研究的局限性 |
5.6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3)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护理 |
2.1 休息与活动: |
2.2 心理护理: |
2.3 用药护理 |
2.3.1 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
2.3.2 利尿药物: |
2.3.3 抗凝药: |
2.4 饮食护理: |
2.5 积极预防感染: |
2.6 皮肤护理: |
3 小结 |
四、人流综合征512例临床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特征、围产期结局相关因素及其预后预测模型构建和优化 ——一项大样本的队列研究[D]. 钟柳英.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3]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J]. 王薇,靳惠萍. 吉林医学, 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