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交试验法优选消黄灵注射液水煎煮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开勇,刘福,贺美波,周超[1](2020)在《正交试验法优选消癌平胶囊提取工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优选消癌平胶囊的最佳水提醇沉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通关藤苷G含量和干浸膏率为指标,考察煎煮次数、煎煮时间、加水量对消癌平胶囊水提取工艺的影响;考察醇沉浓度、相对密度、静置时间对其醇沉工艺的影响。结果优选的水提工艺为加6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5 h;优选的醇沉工艺为水提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60 ℃),冷却后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70%,静置12 h,除去沉淀。结论优选的水提醇沉工艺稳定可行、重现性好,可为消癌平胶囊的提取纯化提供参考。
吴蓓丽[2](2016)在《木瓜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建立木瓜药材的多指标质量控制体系,为完善其质量标准以及控制木瓜配方颗粒原药材的质量提供依据。2综合考察木瓜饮片的质量,为完善其质量标准和优选木瓜配方颗粒的原料提供依据。3比较水煎煮和醇提后再水提两种提取工艺,为木瓜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选择提供参考。4建立木瓜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草案),为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科学依据。5研究木瓜药材、饮片、中间品提取物(膏粉)和成品配方颗粒的质量相关性,为木瓜配方颗粒质量的全程控制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方法:1按2015版《中国药典》木瓜药材质量标准项目:运用TLC法鉴别10批宣木瓜药材、HPLC法测定其齐墩果酸、熊果酸总含量,同时考察其水分、总灰分、酸度和醇溶性浸出物。此外,采用HPLC法测定其水溶性有机酸含量。采用稀碱水浸泡后超声提取,电位返滴定法,以苹果酸(C4H6O5)为指标成分计算样品中可滴定总有机酸的含量。利用苹果酸、柠檬酸、苯甲酸和苯酚标准品的滴定试验,考察电位直接滴定与返滴定两种滴定方式。用散点图及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药材总有机酸含量与p H值及单体有机酸含量的关联性。2按2015版《中国药典》木瓜饮片质量标准项目:采用TLC法对10批宣木瓜饮片进行定性鉴别,检查样品的水分、总灰分和酸度。另外,测定其醇溶性浸出物,并采用HPLC法测定所含齐墩果酸、熊果酸总量及水溶性有机酸含量。3通过测定活性成分有机酸(总有机酸、水溶性有机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考察木瓜饮片水煎煮和醇提后再水提两种提取工艺,优选木瓜配方颗粒提取工艺。4采用TLC法,以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为指标成分,鉴别10批木瓜配方颗粒;检查样品中水分含量;用电位返滴定法测定总有机酸含量、HPLC法测定水溶性有机酸及三萜酸含量,并建立HPLC特征图谱。5建立木瓜药材、饮片、提取物和配方颗粒的HPLC特征图谱,分析药材-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的质量相关性。结果:1 10批宣木瓜药材薄层鉴别、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均符合药典规定。p H值有4批、齐墩果酸、熊果酸总量有5批低于药典规定值。水溶性有机酸含量为1.110%2.233%。稀碱水提取的样品中总有机酸含量均高于水和75%乙醇提取;浸泡后超声提取的样品中总有机酸含量均高于超声或浸泡;超声提取30min适宜。HCl滴定液及Na OH溶液的浓度为0.1mol/L优于0.05mol/L。电位滴定法消除了提取液颜色过深对滴定终点判断的干扰,滴定曲线有明显突跃。在水相中直接滴定法不能准确测定脂溶性的苯甲酸含量,而返滴定法既能准确测定像苯甲酸这类脂溶性有机酸含量,又能测定像苹果酸、柠檬酸这类水溶性有机酸的含量;像苯酚这样酸性极弱的成分无论直接滴定或返滴定法都无法测定。经方法学验证,该测定方法操作简单,稳定可靠。总有机酸含量为18.50%32.03%。药材总有机酸含量与p H值、水溶性有机酸含量均存在显着相关,而与三萜酸含量相关性不很明显。2 10批饮片薄层鉴别、总灰分检查符合药典规定,含水量有1批高于药典规定值,p H值有5批低于药典规定值,浸出物含量在25.11%39.77%,齐墩果酸、熊果酸总量在0.344%0.518%,水溶性有机酸含量在1.813%2.697%。3 3批宣木瓜饮片经醇提后再水提工艺制备的提取物中总有机酸平均含量为15.81%,略高于水煎煮工艺制备的水煎剂中的平均含量15.55%;提取物中水溶性有机酸的平均含量为0.528%,低于水煎剂中的平均含量1.386%;提取物中齐墩果酸、熊果酸总量平均值为0.513%,而水煎剂中几乎检测不到齐墩果酸、熊果酸。鉴于木瓜在中医临床亦常用酒制品入药,因此选择采用醇提后药渣水提的工艺制备木瓜配方颗粒。4制定了木瓜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TLC在同一薄层板上检识木瓜配方颗粒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斑点清晰,分离度好;检查项目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104);含量测定项目中包括(1)总有机酸测定:以苹果酸(C4H6O5)计,每1g含总有机酸不得少于192.0mg;(2)水溶性有机酸测定:每1g含奎宁酸、苹果酸、莽草酸、原儿茶酸及绿原酸总量,不得少于35.22mg;(3)三萜酸测定:每1g含齐墩果酸、熊果酸的总量不得少于5.0mg;木瓜配方颗粒HPLC特征图谱要求供试品图谱中应呈现5个特征峰,以原儿茶酸峰为S峰,通过计算各特征峰与该峰的相对保留时间,规定其比值应在规定值的±5%。其规定值为:0.23(峰1)、0.25(峰2)、0.85(峰3)、1.00(峰S)、1.63(峰4)。5构建了药材、饮片、提取物及配方颗粒对照特征图谱,对各对照特征图谱进行重叠比较,显示峰形和峰数基本一致,运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计算相似度,结果发现:饮片对照特征图谱与药材对照特征图谱间的相似度为0.923,提取物对照特征图谱与饮片对照特征图谱间的相似度为0.965,配方颗粒对照特征图谱与提取物对照特征图谱间的相似度为0.992。结论:本课题建立的木瓜药材多指标质量控制体系和饮片质量考察体系为完善其质量标准以及木瓜配方颗粒原料的优选提供了依据。确定了同时测定木瓜药材活性成分群总有机酸和其中主要活性成分齐墩果酸、熊果酸及水溶性有机酸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醇提后再水提工艺较传统水煎煮工艺能较大限度地提高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等脂溶性成分的提取率,使木瓜配方颗粒保留了原料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群,使其药效物质基础与木瓜饮片保持一致。建立了木瓜配方颗粒TLC鉴别法、水分检查、总有机酸电位返滴定法、齐墩果酸、熊果酸及水溶性有机酸的HPLC测定法和HPLC特征图谱,可用于木瓜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采用HPLC特征图谱的方法对木瓜药材-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进行质量相关性分析,能够有效表征木瓜药材、饮片、中间品提取物及成品配方颗粒的物质组成以及有效物质群的变化,具有从药材到配方颗粒化学成分的可追溯性,为木瓜配方颗粒质量的全程控制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唐哲栋[3](2014)在《银络胶囊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治疗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缺血性中风疾病的中药复方制剂银络胶囊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制备的研究;2.质量标准的研究;3.制剂稳定性的研究。制备工艺研究中,大黄粉碎成粗粉,与银杏叶加5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第一次加14倍量,第二次加10倍量,每次提取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5~1.38(55℃)的清膏;川芎,罗勒含有挥发油,川芎粉碎成粗粉,与罗勒加8倍量水,浸泡2小时,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5小时,收集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渣加10倍量水煎煮一次,煎煮2小时,煎煮液滤过,滤液与提取挥发油后的水溶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08(55℃),加乙醇使含醇量为50%,搅匀,静置8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5~1.38(55℃)的清膏。将上述提取的清膏合并,混匀,干燥,粉碎,取5倍挥发油量β-环状糊精,加入2倍量20%乙醇,研磨成糊状,加入上述挥发油,研磨2小时,低温干燥,粉碎,加入上述浸膏粉和适量的淀粉,加入3.5g硬脂酸镁,混匀,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质量标准采用TLC法对制剂中川芎,罗勒,大黄进行了专属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制剂中银杏叶总黄酮醇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察了制剂的初步稳定性,根据对三批样品的初步稳定性观察,结果表明银络胶囊在塑料瓶包装条件下质量稳定性良好。
孙秀玉[4](2014)在《清开灵注射液关键生产单元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清开灵注射液生产过程中的提取、纯化、水解、配液等整个流程进行全面、系统的优化研究,明确清开灵注射液关键生产单元的工艺参数。方法:清开灵注射液生产过程中,板蓝根、栀子、金银花三味药材分别提取纯化以提取液形式入药,水牛角、珍珠母需分别水解、再中和、纯化后入药,经四混、六混及其醇沉、八混、活性炭脱色、超滤、灌封等形成最终产品。本课题通过对清开灵注射液各生产单元及未明确的工艺参数进行细化、优化,确定清开灵注射液最优的生产工艺,以期稳定终产品质量。1.板蓝根、栀子、金银花提取工艺优化。(1)板蓝根、栀子、金银花分别以各提取液中(R,S)-告依春、栀子苷、绿原酸及木犀草苷含量为指标,通过加水量的考察,优化清开灵注射液中的提取工艺;(2)在提取加水量优化的基础上,对各浓缩液相对密度进行考察。2.板蓝根液、金银花液的纯化工艺优化。(1)在板蓝根提取工艺优化的基础上,以板蓝根液中(R,S)-告依春含量为评价指标,对板蓝根液的氨沉工艺和活性炭脱色工艺进行优化,确定适宜的pH值、活性炭的用量及脱色时间;(2)在已优选出金银花最佳提取工艺的基础上,以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加醇时药液温度、搅拌速度和加醇速度3个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考察,对其水提液的精制工艺进行优化。3.珍珠母、水牛角的水解纯化工艺优化。(1)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对水解混合液中具有安全隐患的钡离子含量进行限定;并以钡离子与含氮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清开灵注射液生产过程中的水解工艺参数,即氢氧化钡及硫酸溶液的加入量、氢氧化钡及硫酸溶液的浓度和水解时间。(2)对水解混合液pH值、水解混合液相对密度进行考察,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检测水解混合液中蛋白质分子量范围。4.清开灵注射液配液工艺优化。(1)以药液中有效成分综合评分为指标,对四混液、六混液加入顺序,六混液醇沉pH值,配液pH值,活性炭脱色工艺及超滤膜膜孔径进行优化;(2)通过对清开灵注射液灌封充氮方式(前充氮、后充氮、前后两次充氮)的考察,确定最优灌封方式,以保证清开灵注射液的稳定性。(3)在各中间体工艺优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储存时间的考察。结果:1.板蓝根、栀子、金银花提取工艺优化。(1)加水量优化结果为:板蓝根一煎6倍,二煎4倍;栀子一煎6倍,二煎5倍;金银花一煎10倍,二煎6倍;(2)板蓝根、栀子、金银花浓缩液相对密度分别为:(1.1167±0.0251)g·mL-1(60℃)、(1.0833±0.0153)g·mL-1(60℃)、(1.0933±0.0153)g·mL-1(60℃)。2.板蓝根液、金银花液的纯化工艺优化。(1)对板蓝根液的加热除氨工艺进行考察,最终确定加氨调节药液pH值至8.5,加热除氨后调节药液pH值至6.1,为板蓝根液的纯化工艺参数的设置提供依据;活性炭脱色工艺所用活性炭用量为1.0%生药量,脱色时间为15min;(2)金银花水提取液最佳醇沉参数:醇沉时药液温度为20℃,搅拌速度240 r·min-1,加醇速度1倍生药量/min。3.珍珠母、水牛角的水解纯化工艺优化。(1)水解混合液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硫酸、氢氧化钡溶液的加入量为8倍量,浓度为1.5 mol/L,水解时间为7h;(2)水解液合并后调节pH值至3.8;浓缩后相对密度为(1.0163±0.0020)g·mL-1(60℃),分子量范围在4.6~10 kDa范围内。4.清开灵注射液配液工艺优化。(1)依次加入水牛角珍珠母水解混合液、板蓝根液、栀子液制备四混液,再加到胆酸、猪去氧胆酸的75%乙醇溶液中得六混液,六混液醇沉pH值为7.0,配液pH值为7.5,活性炭灭菌所用活性炭量为0.5%、超滤膜膜孔径为30KD;(2)前后两次充氮时,各成分保留率均在90%以上,清开灵注射液稳定性最好。(3)各中间体在72小时内均稳定。结论:本课题通过不同的分析测试技术,建立了清开灵注射液各原液、中间体及成品中指标成分的定量方法;根据药厂生产具体情况,对清开灵注射液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特别对工艺参数控制水平较低的醇沉工艺和可能引入大分子蛋白并存在安全隐患的水牛角、珍珠母水解工艺,本课题采用多指标正交试验法进行深入,并考察各药浓缩相对密度,为浓缩工艺提供客观评价指标,保障各中间体质量稳定。通过优化消除了清开灵注射液生产工艺控制水平低导致其内在含量差异显着的“瓶颈”制约,为从根源上减少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龙翊婷[5](2014)在《慈航颗粒(无糖型)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慈航片处方及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将片型改为无糖型颗粒剂。对慈航颗粒中间产品当归清膏和当归益母草清膏的提取工艺和质量标准,颗粒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并拟定了质量标准草案,为慈航颗粒的后续研究和开发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当归清膏中阿魏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对当归清膏的提取工艺,以阿魏酸含量为评价指标,对影响提取的各主要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考察,再通过正交试验法,最后优选出最佳的提取工艺。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此清膏进行鉴别;以不溶物、相对密度和干膏得率等几项指标进行检查。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当归益母草清膏中盐酸益母草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对当归益母草清膏的提取工艺,以盐酸益母草碱含量为评价指标,对影响提取的各主要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考察,再通过正交试验法,最后优选出较佳的提取工艺。以不溶物、相对密度和干膏得率等几项指标对此清膏进行检查;③对慈航颗粒的成型工艺,以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对辅料的选择和用量进行了单因素考察,再通过正交试验法,筛选出慈航颗粒最佳成型工艺。④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慈航颗粒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本品中阿魏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外观性状、粒度、水分和溶化性等为主要指标对本品进行检查。结果:①实验优选出的当归清膏最佳提取工艺为:先用浓度为70%的乙醇浸泡当归粉(过10目筛)12h后,进行渗滤提取,渗滤液收集总量为药材量的8倍,渗滤速度为2ml·min-1。薄层色谱法测得本品与阿魏酸对照品、当归对照药材显示相同斑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本品阿魏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及加样回收率等各项结果均符合要求,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靠;建立了本品的质量标准草案。②实验优选出的当归益母草清膏最佳提取工艺为:以水为溶剂进行煎煮提取,单次溶剂用量为药材量的10倍,单次提取时间为1h,提取次数为2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本品盐酸益母草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及加样回收率等各项结果均符合要求,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靠;建立了本品的质量标准草案。③确定慈航颗粒的处方为:益母草1500g,当归1000g,川芎750g,糊精3080g,水950g。④薄层色谱法显示,慈航颗粒在与当归、川芎对照药材在相应位置上,显相同斑点;颗粒剂的各项常规检查均符合药典标准;以阿魏酸含量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本品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及加样回收率等各项结果均符合要求,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靠;初步建立了慈航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结论:本研究确定了慈航颗粒的提取工艺及制备工艺,制成的产品符合药典颗粒剂项下规定;并在实验基础上在初步制定了本品的质量标准草案,为慈航颗粒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沈蒙[6](2014)在《注射用黄芩苷原料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开灵注射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中医院急诊科必备药品。但是其在发挥着巨大医疗价值的同时,也出现了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出现了死亡病例。不良反应的广泛报道使得以清开灵注射液为代表的中药注射液产业面临严峻的考验,急需客观的认识和评价。黄芩苷是清开灵注射液的重要处方组成,但是黄芩苷不是直接来自于黄芩药材而是将黄芩苷原料加入制剂中。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家药品标准中明确规定注射用黄芩苷原料中黄芩苷的含量不少于90.0%,口服用不少于83.0%。但是迄今为止,黄芩苷原料药中10%-17%的未知成分相关研究极少,更别说有相关的质量标准。本课题是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清开灵注射液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中关于“清开灵注射液的黄芩苷原料中微量化学成分组成及其含量”的研究。项目主要从物质基础出发,重在研究清开灵注射液的重要处方组成—黄芩苷原料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含量,特别关注黄芩苷以外的其他化学成分,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清开灵注射液的质量标准,提高其产品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了坚实的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了HPLC测定黄芩苷原料中黄芩苷含量的方法。结果显示,黄芩苷的质量浓度在50.00~300.00μg/m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16%(RSD=1.2%)。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运用该方法测定了5个批次供生产清开灵注射液用的黄芩苷原料样品。基于该测定结果,制定标准:即注射用黄芩苷的含量应不少于90.0%。此标准与相关药典标准一致。2.采用质谱法、紫外光谱法、对照品比较法等多种杂质鉴别方法对注射用黄芩苷原料中存在的有关物质进行分析和指认,首次推断出含有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成分,以及分析确认出汉黄芩苷和黄芩素等两个黄酮类化合物。3.以黄芩苷原料为对象,创新性的将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引入中药原料药的杂质研究中,首次建立了黄芩苷原料中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以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总杂质的含量。基于测定结果提出了注射用黄芩苷原料中有关物质的质量标准,即有关物质的峰面积总和不应超过1%对照溶液中黄芩苷峰面积的10倍。从而为进一步提高黄芩苷原料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4.系统地对注射用黄芩苷原料的原粉及制备成不同浓度的溶液进行酸、碱、氧化、高温、高湿、光照等加速破坏性试验,对产品在贮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杂质进行预期和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加速破坏性试验中,在已确定的色谱条件下主成分与各杂质峰均得到良好的分离,表明该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操作简便。为该原料药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等环境条件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并且为多种用到该原料药的制剂生产过程的控制给予了必要提示。5.建立了同时测定注射用黄芩苷原料中的杂质成分—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和汉黄芩苷含量的方法。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和汉黄芩苷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21~6.57、0.16~1.12μg/mL范围内各自与其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3、0.999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69%、99.18%,RSD分别为2.4%、4.6%;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和汉黄芩苷的检出限分别为0.43、0.64ng。提出注射用黄芩苷原料中杂质成分—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和汉黄芩苷的限量范围:即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汉黄芩苷的质量分数应分别<2.5%、<0.6%。6.用同一色谱条件检测黄芩苷原料和清开灵注射液,首次发现了存在于黄芩苷原料中的杂质成分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也存在清开灵注射液中,并经研究证实该杂质成分是由黄芩苷原料带入到清开灵注射液中。另外,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清开灵注射液中黄芩苷、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含量的测定方法。结果显示,黄芩苷和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0.1-252.0、1.0-6.0μg/mL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得黄芩苷和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4%、99.03%,RSD分别为2.7%、0.9%。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7.基于实验结果制定清开灵注射液中黄芩苷的质量浓度范围为4.151~4.849mg/mL。该浓度范围显着优于国家标准(3.5~5.5mg/mL),有效的提高了注射剂的质量标准。笔者还建立了首次发现的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097~0.157mg/mL8.研究建立了同一色谱条件,适用于黄芩苷原料药中的黄芩苷和杂质成分以及清开灵注射液中由黄芩苷原料药引入的成分分析,此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达到研究数据多层次和多角度分析。该项尝试为注射剂中化学成分来源的探究提供新的角度。
王绅[7](2014)在《中药桑白皮性味拆分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桑白皮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对各个拆分组分建立特征图谱,验证各性味拆分组分的互不交叉性,从而为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研究思路和中药性味科学内涵新假说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桑白皮总黄酮和指标性成分桑酮G的含量,以提取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水煎煮提取工艺。(2)采用高效液相法建立桑白皮水煎液HPLC特征图谱,并对桑酮G、桑辛素、桑皮苷A、桑色素和桑根酮D进行了峰指认。色谱条件如下,色谱柱:PLATISIL(TM)ODS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作为有机相,水相选用0.1%磷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洗脱梯度Min:0-60-90-100,CH3OH%:0-56-100-100;检测波长:280nm;柱温:30℃;流速:1.0mL/min。(3)根据桑白皮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萃取、醇沉、大孔吸附树脂等技术,建立桑白皮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并运用GC-MS、HPLC色谱法以及化学计量法对各性味拆分组分进行的相互验证研究。结果:(1)以总黄酮提取量为考察指标时,其优选工艺为A3B3C2;以桑酮G提取量为考察指标时,其优选工艺为A2-3B1-3C1-3,结合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最终确定桑白皮水煎煮最佳提取工艺为A3B3C2,即药材煎煮3次,每次1小时,加水10倍量。(2)建立了桑白皮水煎液HPLC特征图谱,并对桑酮G、桑辛素、桑皮苷A、桑色素和桑根酮D进行了峰指认。通过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等方法学考察,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RSD值均小于3%。(3)桑白皮的全成分拆分为5个组分:即30%乙醇洗脱组分、50%乙醇洗脱组分、80%乙醇洗脱组分、醇沉组分和脂肪油组分。其中30%、50%、80%乙醇洗脱组分经HPLC-PDA、HPLC-ELSD、UPLC-DAD检识以及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最终确定30%、50%、80%乙醇洗脱组分基本无化学成分交叉。桑白皮脂肪油组分采用GC-MS分析,检测出38个组分,利用MS结合保留指数定性,鉴定出其中27个成分,其相对含量总和占总检出化合物的93.79%。含量较高的组分为:角鲨烷(50.40%)、α-香树脂素(10.86%)、亚油酸甲酯(9.33%)、β-棕榈酸甲酯(3.08%)、11-十八烯酸甲酯(1.76%)等。结论:桑白皮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工艺是稳定、可行的。桑白皮性味拆分组分的GC、HPLC特征图谱可以特征性地反映各性味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表明桑白皮各拆分组分可以做到全成分拆分,且各拆分组分间基本无交叉。从而为中药性味科学内涵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爱萍,郑茂东,徐今宁,闪云[8](2013)在《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及制剂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近年来金银花有效成分绿原酸的各种提取工艺及有关制剂的研究进展,并进行评价及展望。绿原酸是传统中草药金银花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巨大开发价值。今后有望应用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对金银花的现有工艺及制剂进行改良,进一步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研制新型的制剂,治疗各种疾病。
任振学,张燕平[9](2001)在《正交试验法优选消黄灵注射液水煎煮提取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确定消黄灵注射液水煎煮提取最佳工艺。方法 用正交试验法对消黄灵注射液水煎煮提取工艺总浸膏量进行优选 ,以水饱和正丁醇提取物作为考核指标 ,选用L9(3) 4正交表进行实验。考察四因素分别为 :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水量、浸泡时间等。结果 确定加生药材的 8倍量水、浸泡 6h、煎煮 3次、每次 1h为最佳方案。结论 此方法适用于本方水煎煮提取工艺
全智慧[10](2013)在《NIR分析技术在制川乌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配方颗粒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优质中药饮片为原料,采用现代制药技术经过提取、浓缩、制粒而成的系列产品。其性味、功效与原中药饮片一致,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具有不需煎煮、直接冲服、服用量少、疗效确切、卫生安全、携带保存方便等优点,符合现代消费与生活需求,是一种安全、可控、高效、方便的现代中药汤剂,是传统中医药“辨证论治、随证加减”核心思想的最好体现。目前,中药配方颗粒年产值达数十亿人民币,产品已在全国2000多家医院广泛使用,并远销国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种植环境的变化,以及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标准的不完善,中药饮片的质量在不断下滑;加之2010年版《中国药典》(以下简称为药典)中对制川乌仍然沿用经验法来判断炮制终点的标准主观性较强;中药配方颗粒生产采用离线质量检测,不便于进行实时监控;中药配方颗粒不具原有性状特征,常规检测方法繁琐,难以达到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快速、便捷、及时的要求。本课题以制川乌规范化炮制工艺研究为起点,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及近红外光谱法(NIR)考察了各工序下制川乌相关成分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制川乌相关成分含量的NIR预测模型,进而对制川乌配方颗粒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监控并制定了相关的终点判断标准,优化了制川乌配方颗粒生产的各个工艺参数,结合药理、毒理研究,为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采集119个制川乌样品的NIR数据,采用PLS法分别建立近红外光谱信息与单酯型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水分之间的定量分析模型。制川乌中单酯型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水分的校正模型的建模光谱范围为8431.26-4075.93,5086.76~4088.64、7725.44-5924.25,7934.87~4088.64cm-1,校正模型的RMSEC单酯型生物碱=0.098,r单酯型生物碱=0.9559;RMSEC双酯型生物碱=0.034,r双酯型生物碱=0.9694;RMSEC水分=0.002,r水分=0.9767,验证模型的RMSEP单酯型生物碱=0.168,r单酯型生物碱=0.9266;RMSEP双酯型生物碱=0.039,r双酯型牛物碱=0.9826;RMSEP水分=0.004,r水分=0.8363。经统计学检验,三类成分的预测值与参考值的r分别为0.970、0.993、0.918,P<0.001,说明NIR与HPLC测定单酯型生物碱及双酯型生物碱的相关性较好,NIR与烘干法测定水分的相关性较好,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其覆盖范围的相应物质含量。2.应用近红外透射光谱法搜集103个制川乌样品的NIR数据,采用PLS法建立NIR与单酯型生物碱之间的定量分析模型。制川乌提取、浓缩液中单酯型生物碱的NIR模型建模的光谱范围为9264.35~7274.11cm-1,校正模型的RMSECV=1.171,r=0.9994;经外部验证,RMSEP:1.321,r=0.9921;经SPSS15.0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单酯型生物碱的NIR预测值与HPLC参考值的r=0.999,P<0.001,说明NIR与HPLC测定单酯型生物碱的相关性较好,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其覆盖范围的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3.以川乌中6种生物碱成分的含量为评价指标,以浸泡条件、蒸制条件及干燥条件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炮制工艺参数进行了优选,其工艺参数为:40℃水浸泡25±1h,111℃(0.05MPa)加压蒸制1h,取出,晾至六成干,切片,60℃烘干,所得样品中的双酯型生物碱及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均达到药典要求。川乌在111℃(0.05MPa)下炮制15-150min内,制川乌中单酯型生物碱时量变化关系曲线拟合回归方程为C(mg/g)=0.273+0.236×1nt(min)(R2=0.753,F=48.818,必0.01),双酯型生物碱为C(mg/g)=0.115×t-0.005(min)(R2=0.850,F=90.660,P<0.01)。4.根据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设计得到的优选的制川乌配方颗粒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2h;浓缩工艺为75℃进行减压浓缩;干燥工艺为料液相对密度1.10(60℃)、进风温度165℃、出风温度70℃进行喷雾干燥;成型工艺为取干浸膏粉(物料水分控制在3-4%,制粒过程中适量喷洒95%药用乙醇),置干法制粒机制粒,控制压轮压力0.3-0.35Mpa,,侧封压力0.05-0.06Mpa,装12目筛整粒,取1~4号筛之间的颗粒为合格颗粒。5.对制川乌炮制终点的研究表明,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为1.400mg/g左右,且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为0.100mg/g左右时即可终止炮制,经SPSS15.0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NIR预测值与HPLC参考值的相关系数r单酯型生物碱=0.991,r双酯型生物碱=0.998,NIR预测值与烘干法参考值的相关系数r水分=0.958,P<0.001,说明NIR预测值与HPLC参考值、烘干法参考值的相关性较好,可用于制川乌配方颗粒炮制过程中相关成分的含量预测;对制川乌配方颗粒提取终点的研究表明,第一次提取的提取终点为102~105μg/L,第二次提取的提取终点为37μg/L,第三次提取的提取终点为16μg/L,单酯型生物碱的NIR预测值与HPLC参考值的相关系数r=0.999,P<0.001,说明NIR预测值与HPLC参考值的相关性较好,可用于制川乌配方颗粒提取过程中相关成分的含量预测;对制川乌配方颗粒浓缩终点的研究表明,浓缩的终点为156-159μg/L,单酯型生物碱的NIR预测值与HPLC参考值的相关系数r=0.999,P<0.001,说明NIR预测值与HPLC参考值的相关性较好,可用于制川乌配方颗粒浓缩过程中相关成分的快速检测;在制川乌喷干粉的含量预测中,单酯型生物碱的预测值与参考值的r=0.901,P<0.001,水分的预测值与参考值的r=0.880,P<0.001,说明NIR与药典中的方法测定出来的数据相关性较好,可用于制川乌喷干粉的相关成分快速检测;在制川乌配方颗粒成品的含量预测中,配方颗粒样品中单酯型生物碱的NIR预测值与HPLC参考值的相关系数r=0.957,P<0.001,水分的NIR预测值与烘干法参考值的相关系数r=0.961,P<0.001,说明NIR预测值与HPLC参考值、烘干法参考值的相关性较好,可用于制川乌配方颗粒的相关成分快速检测。6.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制川乌配方颗粒组及标准煎剂组在小鼠最大给药量为150.00g生药/kg时对小鼠未产生毒性反应,表明制川乌标准煎剂及配方颗粒具有较高安全性,通过科学的炮制方法可确保制川乌用药安全性。在小鼠扭体试验中,制川乌配方颗粒组与制川乌标准煎剂组比较,小鼠潜伏时间延长、扭体次数显着性减少,说明在镇痛效应方面制川乌配方颗粒的作用好于制川乌标准煎剂组。在抗炎药效等效性研究中,在小鼠耳廓肿胀抑制率22.51%-38.65%共同效应范围内,1/2、1、2倍临床等效剂量(195.00、390.00、780.00mg/kg)制川乌标准煎剂等效于0.07、0.20、0.46倍临床等效剂量(27.36、77.67、178.29mg/kg)制川乌配方颗粒所能产生的抗炎效应,制川乌配方颗粒等效剂量DEE制川乌配方颗粒(mg/kg)=-22.950+0.258×DEE制川乌标准煎剂(mg/kg)(R2=0.958,r=0.979,P<0.01),回归系数b0=-22.950,95%可信区间(95%CI)为(4.549,41.351),与总体均值0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常数项b1=0.258,95%CI为(-0.218,0.299),与总体均值1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可知,制川乌配方颗粒和制川乌标准煎剂的等效应剂量不具有等效性,制川乌配方颗粒等效应剂量较制川乌标准煎剂小。制川乌配方颗粒与制川乌标准煎剂药剂量在1/8-1倍临床等效应剂量范围内(48.75-390.00mg/kg)具有可比性,制川乌配方颗粒的等剂量效应EED制川乌配方颗粒(%)=2.963+1.573×EED制川乌标准煎剂(%)(R2=0.923,r=0.961,P<0.01),回归系数b0=2.963,95%CI为(-5.373,11.300),与总体0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常数项b1=1.573,95%CI为(1.230,1.915),与总体均值1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可知,制川乌配方颗粒和制川乌标准煎剂的等剂量效应不具有等效性,制川乌配方颗粒等剂量效应较制川乌标准煎剂大。
二、正交试验法优选消黄灵注射液水煎煮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交试验法优选消黄灵注射液水煎煮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木瓜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立题依据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木瓜药材质量的考察 |
第一节《中国药典》质量标准项目的考察 |
第二节 水溶性有机酸含量的HPLC法测定 |
第三节 总有机酸含量的电位返滴定法测定 |
第三章 木瓜饮片质量的考察 |
第一节《中国药典》质量标准项目的考察 |
第二节 浸出物含量测定 |
第三节 齐墩果酸、熊果酸含量的HPLC法测定 |
第四节 水溶性有机酸含量的HPLC法测定 |
第四章 木瓜配方颗粒两种提取工艺的比较研究 |
1 水煎煮工艺 |
2 醇提后再水提工艺 |
3 提取工艺评价 |
第五章 木瓜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1 薄层鉴别 |
2 水分检查 |
3 总有机酸含量的电位返滴定法测定 |
4 水溶性有机酸含量的HPLC法测定 |
5 齐墩果酸、熊果酸含量的HPLC法测定 |
6 特征图谱的建立 |
7 木瓜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第六章 木瓜“药材-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质量相关性分析 |
1 特征图谱的建立 |
2 特征图谱的相关性比较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银络胶囊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银络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
1 试药与仪器 |
1.1 试药 |
1.2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 |
2.2 提取工艺研究 |
2.3 结论 |
第二章 银络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名称 |
2 处方 |
3 性状 |
4 鉴别 |
4.1 试药 |
4.2 方法 |
5 检查 |
5.1 水分的测定 |
5.2 装量差异 |
5.3 崩解时限 |
5.4 重金属的检查 |
5.5 砷盐的测定 |
6 含量测定 |
6.1 仪器与试剂 |
6.2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的研究 |
6.4 流动相的选择 |
6.5 空白试验 |
6.6 标准曲线的绘制 |
6.7 精密度试验 |
6.8 稳定性试验 |
6.9 回收率试验 |
6.10 重复性试验 |
6.11 含量限度的制定 |
6.12 柱效的确定 |
7 结论 |
7.1 原料(药材)及辅料的质量标准 |
7.2 制剂质量标准 |
第三章 银络胶囊的初步稳定性考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试药 |
1.2 仪器 |
1.3 实验方法及内容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4)清开灵注射液关键生产单元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
1.1 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因素 |
1.2 解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对策 |
2 清开灵注射液概述 |
2.1 清开灵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 |
2.2 清开灵注射液的组方分析及药理作用 |
2.3 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
2.4 清开灵注射液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3 从生产工艺角度预防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清开灵注射液提取工艺优化 |
引言 |
第一节 板蓝根提取工艺的优化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与小结 |
第二节 栀子提取工艺的优化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与小结 |
第三节 金银花提取工艺的优化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清开灵注射液纯化工艺优化 |
引言 |
第一节 板蓝根纯化工艺的优化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与小结 |
第二节 金银花纯化工艺的优化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清开灵注射液水解工艺优化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清开灵注射液配液工艺优化 |
引言 |
第一节 配液工艺优化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与小结 |
第二节 超滤工艺优化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第三节 灌封工艺优化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与小结 |
第四节 各中间体储存时间考察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与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慈航颗粒(无糖型)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中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提取工艺研究 |
第一节 当归清膏提取工艺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当归益母草清膏提取工艺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中间产品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当归清膏质量标准研究 |
1 当归清膏的鉴别 |
2 当归清膏的检查 |
3 当归清膏的含量测定 |
4 当归清膏质量标准草案 |
第二节 当归益母草清膏质量标准研究 |
1 当归益母草清膏的检查 |
2 当归益母草清膏的含量测定 |
3 当归益母草清膏质量标准草案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部分 慈航颗粒成型工艺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慈航颗粒的制备方法 |
3 各项考察指标的测定方法 |
4 慈航颗粒成型工艺单因素考察 |
5 慈航颗粒成型工艺正交实验 |
6 慈航颗粒成型工艺验证实验 |
7 处方 |
8 讨论与小结 |
第四部分 慈航颗粒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 |
1 鉴别 |
2 检查 |
3 慈航颗粒中阿魏酸的含量测定 |
4 慈航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5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注射用黄芩苷原料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清开灵注射液的综述 |
第二章 黄芩苷原料的综述 |
第三章 有关物质的检测和分析方法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黄芩苷原料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药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样品含量测定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二章 黄芩苷原料中的有关物质鉴别 |
1 仪器与试药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液-质联用条件 |
2.3 溶液制备 |
2.4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2.5 紫外光谱法 |
2.6 对照品比较法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检查黄芩苷原料中的有关物质 |
1 仪器与试药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制备 |
2.3 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 |
2.4 方法学考察 |
2.5 样品测定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黄芩苷原料的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制备 |
2.3 加速破坏性试验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黄芩苷原料中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和汉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药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样品含量测定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清开灵注射液中黄芩苷和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药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样品含量测定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部分 总结与讨论 |
1 研究总结 |
2 成果汇总 |
3 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药桑白皮性味拆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桑白皮水煎煮提取工艺的研究 |
材料 |
方法与结果 |
第二部分 桑白皮水煎液 HPLC 色谱特征图谱研究 |
材料 |
方法与结果 |
1 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 色谱条件的考察 |
3 方法学考察 |
4 桑白皮标准品峰指认 |
第三部分 桑白皮性味物质基础的可拆分性研究 |
实验一 桑白皮性味拆分工艺的研究 |
材料 |
方法与结果 |
1 按照“黄酮、非黄酮”拆分 |
2 按照“酚性、非酚性”拆分 |
3 按照“极性”拆分 |
实验二 桑白皮脂肪油组分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
材料 |
方法与结果 |
实验三 桑白皮各拆分组分的特征图谱研究 |
材料 |
方法与结果 |
1 桑白皮 30%乙醇洗脱组分 HPLC 特征图谱的研究 |
2 桑白皮 50%乙醇洗脱组分 HPLC 特征图谱的研究 |
3 桑白皮 80%乙醇洗脱组分 HPLC 特征图谱的研究 |
实验四 各拆分组分化学成分互不交叉性研究 |
材料 |
方法与结果 |
1 HPLC-PDA 法 |
2 HPLC-ELSD 法 |
3 UPLC-DAD 法 |
实验五 各拆分组分的化学计量学分析 |
材料 |
方法与结果 |
1 HPLC-PDA 化学计量学分析 |
2 HPLC-ELSD 化学计量学分析 |
3 UPLC-DAD 化学计量学分析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及制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绿原酸提取工艺 |
1.1 水提法 |
1.2 醇提法 |
1.3 水提醇沉法 |
1.4 酶解法 |
1.5 冷浸法 |
1.6 水提石灰乳沉法[6] |
1.7 渗漉法[6] |
1.8 异戊醇法[7] |
1.9铅沉法[7] |
1.10 超滤法 |
1.11 大孔树脂吸附法 |
1.12 超声波提取法 |
1.13 微波提取法[11] |
1.14 减压内部沸腾法 |
1.15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分离提取法 |
2 药物制剂 |
2.1 注射制剂 |
2.2 口服制剂 |
2.3 气雾剂 |
2.4 凝胶剂 |
2.5 含漱剂 |
2.6 泡腾剂 |
2.7 滴眼剂 |
3 其他制剂 |
3.1 脂质体 |
3.2 纳米粒 |
3.3 微球 |
3.4 β-环糊精包合物 |
4 展望 |
(10)NIR分析技术在制川乌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川乌的研究进展 |
1.1 主要化学成分 |
1.2 药理研究 |
1.3 炮制方法 |
1.4 提取方法 |
1.5 临床应用 |
1.6 小结 |
2 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进展 |
2.1 制剂工艺 |
2.2 质量控制研究 |
2.3 药效学研究 |
2.4 临床应用 |
2.5 小结 |
3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
3.1 在中药材方面的应用 |
3.2 在中药制剂方面的应用 |
3.3 小结 |
4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原理简介 |
4.1 基本概念 |
4.2 NIR定量分析过程 |
4.3 相关化学计量学算法原理 |
4.4 小结 |
5 定量药物等效性研究简介 |
5.1 同质药物效应比较 |
5.2 定量药物等效性研究的内容 |
5.3 定量等效性研究方法的统计学基础 |
5.4 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第二章 分析方法的建立 |
1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制川乌中6种生物碱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小结 |
2 应用近红外漫反射法建立制川乌固体样品中相应成分预测模型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应用近红外透射法建立制川乌液体样品中单酯型生物碱预测模型 |
3.1 仪器与材料 |
3.2 方法与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三章 川乌药材入选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样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川乌药材性状鉴别 |
2.2 川乌药材粉末显微特征鉴别 |
2.3 川乌药材薄层色谱鉴别 |
2.4 川乌药材水分测定 |
2.5 川乌药材含量测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下制川乌规范化炮制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样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制川乌浸泡工艺研究 |
2.2 制川乌蒸煮工艺研究 |
2.3 制川乌干燥工艺研究 |
2.4 制川乌炮制工艺验证试验 |
2.5 时量变化关系曲线拟合回归方程的建立 |
2.6 制川乌炮制终点的判断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下制川乌配方颗粒提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样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制川乌配方颗粒提取工艺研究 |
2.2 制川乌配方颗粒提取终点判断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下制川乌配方颗粒浓缩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样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制川乌配方颗粒浓缩工艺研究 |
2.2 制川乌配方颗粒浓缩终点判断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七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下制川乌配方颗粒干燥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样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制川乌配方颗粒干燥工艺研究 |
2.2 制川乌配方颗粒干燥终点快速鉴定研究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八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下制川乌配方颗粒成品快速鉴定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样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制川乌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研究 |
2.2 制川乌配方颗粒成品的快速鉴定研究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九章 制川乌配方颗粒等效性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制川乌配方颗粒急性毒性研究 |
2.2 制川乌配方颗粒镇痛效应的实验研究 |
2.3 制川乌配方颗粒抗炎药效等效性研究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正交试验法优选消黄灵注射液水煎煮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正交试验法优选消癌平胶囊提取工艺[J]. 邓开勇,刘福,贺美波,周超.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0(11)
- [2]木瓜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D]. 吴蓓丽.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3]银络胶囊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D]. 唐哲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4]清开灵注射液关键生产单元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D]. 孙秀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5]慈航颗粒(无糖型)的研究与开发[D]. 龙翊婷. 广西医科大学, 2014(01)
- [6]注射用黄芩苷原料的质量标准研究[D]. 沈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7]中药桑白皮性味拆分工艺研究[D]. 王绅.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2)
- [8]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及制剂研究进展[J]. 王爱萍,郑茂东,徐今宁,闪云. 中国药业, 2013(14)
- [9]正交试验法优选消黄灵注射液水煎煮提取工艺的研究[J]. 任振学,张燕平.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1(06)
- [10]NIR分析技术在制川乌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 全智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