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填空题中的“巧合”

注意填空题中的“巧合”

一、注意填空题中的“巧合”(论文文献综述)

刘莹[1](2021)在《文学教育视域下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花[2](2021)在《通过语境线索培养高中生英语阅读推理能力的行动研究 ——以完形填空题为例》文中提出

赵萌[3](2021)在《高中女生学习立体几何困难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几何体是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得到的几何模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立体几何又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学生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高中公理化方法渗透的主要素材。由于其抽象、严谨的特点,女生在学习立体几何的过程中普遍感到吃力,这是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作为高考必考的内容,很多女生在立体几何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始终无法突破难点,甚至对立体几何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背景下,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因此为了帮助女生克服困难,进行女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困难研究与成因分析、对策研究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本研究通过测试卷分析、学生访谈、教师访谈对笔者任教学校的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及高三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立体几何学习困难和成因的相关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将高中女生学习立体几何过程中的困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能力困难:包括识图与作图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定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等;(2)心理困难:包括畏难情绪和缺乏钻研精神等。对成因进行分析,产生这些困难的原因可总结为:(1)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成长过程中家庭培养方式的不同;(2)教师多元化教学手段的欠缺以及对斜二测画法教学的不重视。根据困难及成因分析,结合教师访谈中一线教师给出的建议及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1)关注女生特点,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包括平等对待男女学生;加强女生的内部动机信念;进行归因导向教育等;(2)多元化教学手段,帮助女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包括充分利用互动式教学工具,打造高效智慧课堂;挖掘现实模型,并将现实模型和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结合;重视识图、作图教学等;(3)深入挖掘教材,优化使用例题习题素材:包括选题要有层次,让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适当搭建“梯子”,帮助女生降低思维难度;合理利用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材料,提高学生思维层次;重视语言教学;延后空间向量法的教学等。设计了《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并在晋城一中高二年级四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对其中一个班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实录分析,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体现教学对策。从课堂效果及学生的课后反馈来看,提出的对策是有效的。当然,也有一些暂时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第一,本校的学生基础较好,对于基础稍差的女生,是否应该有别的对策侧重点?第二,文科和理科女生在立体几何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否有差异?第三,在多元化教学手段这一对策中,能否依托于课本制作出成体系的微课或者几何画板、Geo Gebra文件用于教学?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关注女生在立体几何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帮助女生克服困难。

秦朗[4](2021)在《面向留学生的汉语熟语教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留学生熟语四套教材:《汉语词汇教程·熟语》、《外国人说熟语》、《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俗语教程》,本文从汉语熟语的概念定义,熟语形式结构入手,然后采用了文献综述法、统计分析法及对比分析法对教材中的熟语进行全面分析。通过熟语的研究综述,我们发现目前还没有更多关于熟语的研究文献,而且也没有很多为了留学生专门编写的熟语教材。因而,本文把这四套教外国留学生熟语的教材作为熟语教材,从这些四套教材中的熟语编写体例、内容编排、编写特点、教材的选用等方面进行了深讨,找出四套教材的优缺点,并通过研究的成果给尼日利亚汉语学习者提出相应教学建议及教材编写建议,为留学生汉语熟语教材提出编写建议。这项研究分为五个方面。第一部分,探讨选题原因,整理综述、教材选择和熟语分类标准;第二部分,对留学生教材的熟语专项和教材编写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分析;第三部分,探讨惯用语、俗语两套熟语教材;第四部分,根据前文的研究成果提出四套教材的优缺点和语教材总结;第五部分,分析尼日利亚的文化和语言特征,然后根据前文的研究成果,向尼日利亚学者提供编写熟语教材的建议。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的整体内容,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赵宇晴[5](2021)在《基于CTA的高中信息技术综合学习设计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智能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件。依据文件所修订的各版本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在2019年出版并在2020年秋学期全面投入使用。与此同时,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着将学习和教学分割化的弊端,无法较好顺应新版本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要求,因此,当前急需创新和优化教学设计方法来应对新教材的教学。近年来,综合学习设计导向的教学设计研究呈现上升发展趋势并在各个领域复杂学习任务的教学设计中展现出明显的优点。在对CTA和4C/ID的文献研究中,发现基于CTA获取的专家知识能够有效支持并改进4C/ID所开展的教学设计。本文在进行新版本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时,构建了基于CTA的综合学习设计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应用,其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阅读有关CTA和4C/ID的文献,了解CTA和4C/ID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并分析CTA的起源发展、概念解析、方法介绍和基本流程,4C/ID的基本观点、设计要素和设计流程。第二,构建基于CTA的综合学习设计方法,选取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单元《认识数据》中的内容,使用基于CTA的综合学习设计方法,首先获取扬州市X高中的两名专家型教师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分类,然后进行综合学习设计。第三,进行教学实践和效果分析,以《认识数据》单元为例,在扬州市X高中开展教学实践。通过设立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教学实践,在课程结束后对两个班的实验对象进行《认识数据》单元知识技能测试和学习情况调查,对比分析效果差异。第四,对基于CTA的综合学习设计方法及其应用进行总结,说明研究的创新点、存在的不足以及下一步要研究的工作。研究结果发现,使用基于CTA的综合学习设计方法适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及心理表现。

彭馨雨[6](2021)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语气词“吧”的偏误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气词作为虚词的一种,在汉语的日常生活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当言者想要疑问时,可以用“吗”、“呢”、“吧”等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在这些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中,还可以根据情况分别适用于特殊疑问句句、反问句、一般疑问句等。本文选择了用法丰富多样的语气词“吧”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在第一章中简要说明了语气词本体和语气词教学的部分研究现状,发现在在语气词的本体研究领域,研究者专注在对语气词意义的定义和划分以及对个别语气词的研究这两类,语气词“吧”的本体研究即是属于第二类,关注在“吧”的来源、“吧”的语气意义的深层探究、“吧”的分布与语用功能等。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语气词的研究可分为多个国家学生习得语气词情况研究和特定某个国家语气词习得情况研究两类,语气词“吧”的应用研究主要关注于“吧”的习得顺序和教学建议。本文在正文的第二章里选取了CCL和BCC两大语料库下的现当代文学类别的语料,从“吧”的句法位置的角度出发,对语气词“吧”的意义用法进行了分类。在句中的语气词“吧”可以表示两难的假设、表示确定自己的举例令人信服、表示勉强应允、表示引出早已预料到的结局和表示话轮的把持;当语气词“吧”位于句中时又分别分出陈述句句末、祈使句句末和疑问句句末的语气词“吧”;同时还在本章中列出了固定格式中的语气词“吧”和语气词“吧”同其他语气词连用的情况。第三章中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们写作中出现的有关语气词“吧”的偏误分类,整理出三种偏误类型;又补充了调查问卷,对来自不同国家的88个学生展开了线上问卷调查,得出了学生在含有语气词“吧”的固定格式上,犯错机率较小,而在面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易混淆的语气词时,问题较大。通过对第三章中留学生偏误情况的总结,本文在接下来的第四章里,分别从五个角度总结了原因,即学生的母语、学生要学习的目的语即汉语的规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为学生教学的教师以及学生自身等。针对第四章总结出来的原因,第五章为汉语教学提供了建议,即:语气词教学应当分阶段进行,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和对比法进行教学;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教学,严谨对待学生问题,多做教学反思;教材修订应当遵循学生习得规律,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等等。最后一章通过对前文的总结,指出了本篇文章的局限。

杨珺[7](2021)在《凉山地区不同双语经验学生化学三重表征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学作为一门从分子与原子的水平上去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要求学习者一方面要从微观角度去探寻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另一方面还要从宏观角度去阐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此外,化学学科中特有的语言——化学符号,起着从微观层次上简单明了地解释宏观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作用。因此,学习者分别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对物质进行表征,并在头脑中建立起三种表征方式的有机联系,即三重表征是化学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最经典的思维方式,三重表征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使学生具备良好化学学科素养的关键。随着凉山彝族自治地区双语教育的逐步推行,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熟练自如地掌握彝、汉两种语言,而研究者们认为双语经验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形成更灵活的转换机制,由此在言语及非言语认知领域表现出一定的认知优势,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为了探究凉山地区不同双语经验初中生化学三重表征能力的现状及差异,测查语言变量对学生三重表征能力的影响情况,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凉山地区民族中学共计180名平衡彝-汉双语学生、非平衡彝-汉双语学生和汉语单语学生的三重表征能力进行了测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对比、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凉山地区初中生三重表征能力整体上还处于习得水平。他们已基本具备了单重表征的能力,但在多重表征转换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此外,在单重表征中,他们宏观表征能力最好,符号表征能力次之,微观表征能力最差;在双重表征中,他们宏观-符号表征转换能力最好,宏观-微观表征转换能力次之,微观-符号表征转换能力最差。(2)平衡彝-汉双语组学生三重表征能力明显优于其余两组学生。非平衡彝-汉双语组学生与汉语单语组学生在各项表征能力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平衡彝-汉双语组学生却分别与他们在微观表征、宏观-微观表征转换、微观-符号表征转换与宏观-微观-符号表征转换四种表征类型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平衡彝-汉双语组学生与其余两组学生在解决简单的三重表征问题上差异不明显,但在解决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三重表征问题上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他们在解决三重表征问题时思维比其余两组学生更灵活、深刻。(3)平衡彝-汉双语学生的三重表征能力不存在性别差异。平衡彝-汉双语男生和平衡彝-汉双语女生在三重表征能力的各表征维度与表征类型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换言之,平衡彝-汉双语学生的三重表征能力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4)最后,根据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并结合凉山地区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凉山地区化学三重表征教育教学工作及双语教育模式均提出了建设性改进意见,希冀本研究提出的相关建议,能对凉山地区整体的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对本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并为后续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张蓬[8](2021)在《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制度、白话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新文学作品教学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新文学在酝酿、发生、发展中与“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影响。“新文学”借助教育制度奠定了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通过国文教科书编写加速了传播,影响了学生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其经典地位,同时“新文学”也全面推动了国文教育改革,加快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知识生产与传播、文学创作、经典形成等方面。为了清晰地呈现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学”“教育”的双视角,以国文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经典形成,旨在通过以上分析促进当下文学教育中对“新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选择,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五章,尝试从现存国文教育制度文件、发行量大且出版权威的代表性国文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史料分析,探究中学“国文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在文学传播、知识生产、经典形成、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制度演变的考察,论证了学制和教育宗旨的变迁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的媒介、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双潮合一”,确立了“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地位。第二章以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传播为研究内容,阐述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如何通过国文教科书进行传播。其中政府教育部门的权力、教科书编写者的个人兴味制约着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筛选,也影响了新文学知识的生产。从1920年代“新文学”开始进入国文教科书,到1940年代战争背景下,“国定本”以党化教育的名义对新文学作品的排挤,再到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坚决选用新文学作品以反抗“国定本”的压制,都体现了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经典化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新文学对国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从“问题教学法”、“道尔顿制”实验到“精读”“略读”法,新文学选文帮助国文教育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文学也促进了国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改革,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文,不仅促进了学生现代文体意识的形成,也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被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得到了考试制度的官方认可,自身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第四章分析了新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国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新文学作家倡导白话文,自主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带去新文化、新思想。从教经历也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他们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诉诸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新文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文教育的改革、发展,加速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探讨了国文教育在现代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现代语文教科书中那些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学“经典篇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经典本质外,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还有教育、政治等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新文学”来说,“国文教育”是一个最佳的传播途径。清末以降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宗旨演变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领域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教育的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新文学与国文教育的全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借助国文教育这一途径,推行新文学、新文化、新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审美观念及书写范式的形成。但是受到教育权力机制的约束和教育者个人视野及志趣的影响,国文教育对新文学存在着“限制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二者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文学促进了国文教学改革,引领了民国教育的新风尚,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新文学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文体意识,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国文教育中被强化,新文学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贾柯[9](2020)在《基于ACT-R理论的数列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学习数列即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但是数列部分的公式、知识点较多,用到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多,综合性强,题目灵活性高.所以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公式,但是做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经常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困难.本文试从ACT-R理论的观点出发,从单元教学的视角为数列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达到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的目的.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析了ACT-R理论的内涵,挖掘了其对数列单元教学的指导意义.第二,设计了教师访谈和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参考研究结果,设计了基于ACT-R理论的数列单元教学设计.第四,为了验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选取了两个平行班级进行探究:实验班进行基于ACT-R理论的教学设计进行授课,另一个对照班进行传统的教学授课.第五,从数列调查问卷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中得出结论:基于ACT-R理论的单元教学设计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能改善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第六,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理论应用中的不足和局限性.最后,基于ACT-R理论,笔者提出了关于高中数列教学的建议: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获得,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进行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每一节课都应该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的去接受知识.

吕妍[10](2020)在《传播学视域下分析“李子柒现象”》文中认为现今,当代人生活的环境都是快节奏、高强度的,焦虑与压力难免充斥在人们的身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多的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放松与休闲,恰好短视频符合当代人的需求,从而迎来了发展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短视频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其垂直细分的发展趋向也逐渐呈现明晰状态。李子柒的视频凭借远离喧嚣、宁静舒适的田园生活脱颖而出,虽然视频多是分享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但在美食背后蕴藏的生活态度、精神放松与文化交流才是吸引受众的主要因素。让受众既有视觉上世外桃源的享受,也不失精神上的文化盛宴。然而,李子柒的走红并非局限在国内,她在YouTube平台上的粉丝数量也十分可观,截止到2020年4月,其粉丝数已高达948万,国外网友对她赞不绝口,更甚至去到马来西亚国王的家里交流做客。这一现象便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围绕“李子柒现象”是否能够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这一问题发生不小争议。尽管双方各执一词,却也掩盖不了李子柒取得的成功,她也的确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小分支推到了世界的舞台上。通过利用传播学5W模式分析李子柒走红原因,汲取其成功要素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本就应发挥多种力量,实现多路开花。

二、注意填空题中的“巧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意填空题中的“巧合”(论文提纲范文)

(3)高中女生学习立体几何困难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性别差异研究综述
    2.2 立体几何研究综述
第3章 高中女生学习立体几何困难的调查及分析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3.2 立体几何测试卷结果分析
    3.3 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3.4 教师立体几何教学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第4章 高中女生学习立体几何困难的归因分析
    4.1 高中女生学习立体几何困难分析
    4.2 困难成因分析
第5章 对策与课堂案例研究
    5.1 对策研究
    5.2 教学案例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理科立体几何测试卷
    附录2:文科立体几何测试卷
    附录3: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4)面向留学生的汉语熟语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熟语的标准及分类
        1.1.2 汉语熟语是留学生的学习难点之一
        1.1.3 汉语熟语给留学生带来的影响
    1.2 研究综述
        1.2.1 熟语本体研究综述
        1.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熟语的研究综述
        1.2.3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熟语研究
        1.2.4 针对尼日利亚学生的熟语教材研究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汉语词汇教程·熟语》与《外国人说熟语》
    2.1 《汉语词汇教程·熟语》中的熟语
        2.1.1 编写体例分析
        2.1.2 内容编排分析
        2.1.3 编写特点分析
        2.1.4 练习题分析
    2.2 《外国人说熟语》
        2.2.1 编写体例分析
        2.2.2 内容编排分析
        2.2.3 编写特点分析
    2.3 两套教材的编写特点对比
        2.3.1 熟语词汇解释的对比
        2.3.2 熟语释义对比
        2.3.3 熟语的练习对比
第三章 《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与《俗语教程》
    3.1 《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教材选用分析
        3.1.1 熟语在教材的选用
        3.1.2 编写体例分析
        3.1.3 注释例释分析
        3.1.4 课后练习分析
    3.2 《俗语教程》教材选用分析
        3.2.1 熟语在教材中的选用
        3.2.2 编写体例分析
        3.2.3 注释例释分析
        3.2.4 课后练习分析
    3.3 两套教材的编写特点对比
        3.3.1 在编排方式上
        3.3.2 在注释和例释方面
        3.3.3 在练习方面
第四章 熟语熟语教材的优缺点
    4.1 《汉语词汇教程·熟语》与《外国人说熟语语》
        4.1.1 两套教材编写的优点
        4.1.2 两套教材编写的缺点
    4.2 《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俗语教程》
        4.2.1 两套教材编写的优点
        4.2.2 两套教材编写的缺点
    4.3 四套熟语教材的总结
第五章 针对尼日利亚学习者的熟语教材编写建议
    5.1 尼日利亚民族文化特点分析
    5.2 尼日利亚语言特点分析
        5.2.1 尼日利亚语言种类
        5.2.2 尼日利亚英语的特点
        5.2.3 尼日利亚熟语
    5.3 对尼日利亚熟语教材编写建议
        5.3.1 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5.3.2 对教材中熟语注释的建议
        5.3.3 对教材中熟语练习的建议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5)基于CTA的高中信息技术综合学习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1.1.2 综合学习设计导向的教学设计发展趋势
        1.1.3 高中信息技术各版本新教材的出版使用
    1.2 研究现状
        1.2.1 CTA的研究现状
        1.2.2 4C/ID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认知任务分析
        2.1.1 起源发展
        2.1.2 概念解析
        2.1.3 方法介绍
        2.1.4 基本流程
    2.2 四元教学设计模式
        2.2.1 基本观点
        2.2.2 设计要素
        2.2.3 设计流程
第3章 基于CTA的综合学习设计:以《认识数据》单元为例
    3.1 构建CTA与4C/ID整合设计框架
    3.2 案例介绍:《认识数据》
        3.2.1 教学目标分析
        3.2.2 教学内容分析
        3.2.3 学生情况分析
    3.3 认知任务分析
        3.3.1 分析准备
        3.3.2 引出知识
        3.3.3 知识表征
        3.3.4 知识分类
    3.4 综合学习设计
        3.4.1 学习任务设计
        3.4.2 相关知能设计
        3.4.3 支持程序设计
        3.4.4 专项操练设计
        3.4.5 教学设计蓝图
第4章 实践应用
    4.1 实践目的
    4.2 实践对象
    4.3 实践过程
    4.4 单元课例:《数字化与编码》
    4.5 数据处理与效果分析
        4.5.1 数据处理
        4.5.2 效果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研究结论
        5.1.2 研究不足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信息技术专家型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专家访谈录音文本(部分)
    附录三: 前测试题
    附录四: 认识数据单元知识技能测试
    附录五: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语气词“吧”的偏误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前人研究综述
        1.2.1 语气词的本体研究
        1.2.2 汉语国际教学中语气词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偏误分析法
        1.3.2 对比分析法
第二章 语气词“吧”的句法位置分布与语法意义
    2.1 位于句中的语气词“吧”
        2.1.1 表两难的假设
        2.1.2 表确定自己的举例令人信服
        2.1.3 表勉强应允
        2.1.4 表引出早已预料到的结局
        2.1.5 表示话轮的把持
    2.2 位于句末的语气词“吧”
        2.2.1 位于陈述句末的语气词“吧”
        2.2.2 位于祈使句末的语气词“吧”
        2.2.3 位于疑问句末的语气词“吧”
    2.3 “吧”的固定格式
        2.3.1 V+就+V+吧
        2.3.2 拿/以......来说吧
    2.4 与其他语气词的连用
        2.4.1 了吧
        2.4.2 呢吧
第三章 留学生对语气词“吧”的使用情况分析
    3.1 语料库中语气词“吧”的偏误类型
        3.1.1 “吧”的误代
        3.1.2 “吧”的误加
        3.1.3 “吧”的漏用
    3.2 出现在口语中的语气词“吧”的偏误补充调查
        3.2.1 调查方式与调查对象
        3.2.2 问卷内容
        3.2.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2.4 调查小结
第四章 留学生偏误原因分析
    4.1 母语负迁移
    4.2 目的语规则不明
    4.3 教材原因
    4.4 教师因素
    4.5 学生自身原因
第五章 语气词“吧”教学方法及建议
    5.1 语气词的教学方法
        5.1.1 采用情景教学法
        5.1.2 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5.1.3 采用对比法
    5.2 对教师的建议
    5.3 对教材修订的建议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留学生语气词使用与理解情况调查
致谢

(7)凉山地区不同双语经验学生化学三重表征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关于三重表征的研究
    2.2 关于双语经验与认知发展的研究
    2.3 理论基础
    2.4 文献启示
3 化学三重表征能力测评工具的开发
    3.1 研究工具开发的理论基础
    3.2 研究工具开发的具体流程
    3.3 研究工具开发的初步编制
    3.4 研究工具的质量检验及优化
4 不同彝-汉双语经验学生三重表征能力现状分析
    4.1 研究样本选取
    4.2 不同彝-汉双语经验学生三重表征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不同彝-汉双语经验学生三重表征能力的推论统计分析
    4.4 不同彝-汉双语经验学生三重表征学习特点的访谈分析
5 不同彝-汉双语学生三重表征能力现状成因分析与教学建议
    5.1 成因分析
    5.2 教学建议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生化学三重表征能力测试卷(初步版)
    附录2 《初中生化学三重表征能力测试卷》专家效度调查问卷
    附录3 初中生化学三重表征能力测试卷(试测版&施测版)
    附录4 语言能力学习背景信息调查问卷
致谢
科研及获奖情况

(8)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知识身份”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文学”演变
        一、晚清学制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奠基
        二、民初教育改革对“文学教育”地位的确定
        三、“五四”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强化
    第二节 新文学与国文教育“联姻”
        一、“言文一致”的必然结果
        二、文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利益共谋
第二章 新文学以国文教科书为媒介的传播
    第一节 192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新文学兴味的体现
        一、《白话文范》的“新思潮”倾向
        二、《初中国语文读本》的新文学经典倾向
        三、《初级国语读本》的“新文学理念”倾向
        四、编者个人因素对新文学选文编排的影响
    第二节 193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文学教育”观的转变
        一、“新思潮”的延续与深化
        二、“文艺性”的强调与凸显
        三、从“文学”到“文章”
    第三节 1940 年代国文教科书中新文学的“遮蔽”与“反抗”
        一、“国定本”对“新文学”的有意遮蔽
        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对“新文学”的坚持
        三、国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特征
第三章 新文学对国文教育改革的推动
    第一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阅读教学改革
        一、“人生问题”选文引发“问题教学法”
        二、艺术性选文引发“道尔顿制”教学实验
        三、新文学教育引发“精读”“略读”改革
    第二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写作教学改革
        一、语体文作文观的形成
        二、写作教学内容的明确
        三、写作指导方法的转变
    第三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考试改革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
        二、考核内容的改变
第四章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创作与国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一、周氏兄弟的“儿童本位”思想
        二、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国文教育观
    第二节 国文从教经历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以学生为假想读者群的“范文式”创作
        二、以抒发个人教育理想为目的的创作
        三、从教经历影响在作家写作风格中的体现
    第三节 新文学中的“教育书写”
        一、以“教育批判”为主题的创作
        二、以“儿童为本”的创作
        三、为教育助力的新文学读物编辑
第五章 国文教育视野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反思
    第一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
        一、散文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二、小说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三、新诗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四、戏剧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第二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成因
        一、符合选文标准
        二、具有教学价值
        三、文化斗争需要
        四、自我经典化努力
    第三节 国文教育对新文学“经典”产生的影响
        一、节选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二、删改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三、教学阐释对原作的影响
        四、教育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参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及新文学选文篇目
后记

(9)基于ACT-R理论的数列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数列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1.1.2 数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目的
        1.3.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思路
    1.5 论文的结构
2.文献综述
    2.1 ACT-R理论研究综述
        2.1.1 陈述性知识
        2.1.2 程序性知识
        2.1.3 目标层级
    2.2 ACT-R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数列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2.4 小结
3.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3.1 教师访谈调查
        3.1.1 教师访谈方向
        3.1.2 访谈对象
        3.1.3 访谈结果的分析
    3.2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2.1 教师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2.2 高中生数列学习情况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基于ACT-R理论对数列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
    4.1 三个简单的二分法
    4.2 ACT-R理论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4.2.1 精致练习
        4.2.2 注重基础
    4.3 ACT-R理论指导教学设计的七个原则
        4.3.1 复杂问题简单化
        4.3.2 直观化原则
        4.3.3 主动性原则
        4.3.4 程序化与简单化原则
        4.3.5 反思性原则
        4.3.6 适度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4.4 “数列”单元教学设计基本要素分析
        4.4.1 教材分析
        4.4.2 单元课时分配
        4.4.3 学情分析
        4.4.4 学生学习数列内容的常见错误和主要困难
    4.5 单元教学建议及计划实施
        4.5.1 整体上把握教材
        4.5.2 在学生思维的启发上下功夫
        4.5.3 注重学生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培养
        4.5.4 关注学习过程
        4.5.5 严格控制练习的“质”和“量”
        4.5.6 及时反思
        4.5.7 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
5.数列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与效果分析
    5.1 数列之花处处盛开-数列的概念
        5.1.1 教学目标
        5.1.2 教学重难点
        5.1.3 教学流程设计
        5.1.4 教学过程
        5.1.5 案例反思
    5.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5.2.1 教学目标分析
        5.2.2 教学重难点
        5.2.3 学流程设计
        5.2.4 教学过程
    5.3 斐波那契数列
        5.3.1 教学目标
        5.3.2 教学重难点
        5.3.3 教学流程设计
        5.3.4 教学过程
        5.3.5 案例反思
    5.4 效果分析
        5.4.1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统计和分析
        5.4.2 实验结果反馈
        5.4.3 调查问卷分析
6.结论、建议与不足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10)传播学视域下分析“李子柒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关键概念的界定
        1.文化传播
        2.文化输出
    (三)文献综述
        1.关于短视频研究
        2.关于文化传播的研究
    (四)研究理论
        1.非语言符号
        2.传播的5W模式
    (五)研究方法
        1.文本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文献分析法
        4.问卷调查法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1.目标媒体的选取—YouTube、微博
        2.时间段的选取
        3.样本的选取—全样本
    (二)类目构建
        1.类目构建的原则依据
        2.类目构建的具体内容
二、传播学视域下分析“李子柒现象”的走红原因
    (一)传播主体
        1.李子柒
        2.运营团队
    (二)传播媒介
        1.传播载体—视频
        2.传播平台
        3.传播模式—二次传播
    (三)传播内容
        1.无差别沟通——制作美食为主
        2.非语言符号传播
        3.人类的共情
        4.具有中国传统因素,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传播对象
        1.国内受众
        2.国外受众
    (五)传播效果
        1.塑造出独立能干的形象特征
        2.在国外赞誉有加
        3.在国内饱受欢迎
        4.在国内获得官方肯定
        5.受众对不熟知领域会更加认可
三.“李子柒现象”背后带来的思考
    (一)对于李子柒走红的争议之声
    (二)对于李子柒走红的认可之声
    (三)“李子柒现象”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意义
        1.注重原创与创新
        2.注重传递的精神内涵
        3.注重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注意填空题中的“巧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学教育视域下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研究[D]. 刘莹.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2]通过语境线索培养高中生英语阅读推理能力的行动研究 ——以完形填空题为例[D]. 李花. 延边大学, 2021
  • [3]高中女生学习立体几何困难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 赵萌. 西南大学, 2021(01)
  • [4]面向留学生的汉语熟语教材研究[D]. 秦朗.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基于CTA的高中信息技术综合学习设计与实践[D]. 赵宇晴. 扬州大学, 2021(09)
  • [6]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语气词“吧”的偏误及教学研究[D]. 彭馨雨.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凉山地区不同双语经验学生化学三重表征能力的调查研究[D]. 杨珺. 西南大学, 2021(01)
  • [8]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D]. 张蓬.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基于ACT-R理论的数列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贾柯. 西南大学, 2020(05)
  • [10]传播学视域下分析“李子柒现象”[D]. 吕妍. 内蒙古大学, 2020(01)

标签:;  ;  

注意填空题中的“巧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