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CD摄像机的USB接口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陶志豪[1](2021)在《基于ARM的地铁防火灭火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
卢先鑫[2](2019)在《编码二元面结构光三维视觉感知与引导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机器人使用三维视觉技术能够精准、快速地探测其所处的三维空间信息,是机器人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机器人三维视觉的研究还存在着精度不高、自适应性差等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编码二元面结构光的三维视觉感知与引导系统,该系统具有非接触性、检测精度高和自适应功能等特点。主要的研究工作概括为以下几点:(1)研究了结构光三维视觉系统的构成,分别对线结构光、面结构光的三维感知系统构成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结构光三维视觉系统的标定原理及深度测量原理,对本文中所用的面结构光系统进行标定实践并得到结果。总结了结构光的几类编码方法和前人的一些结构光编码工作。(2)设计了一种多参量编码的二元面结构光自适应编码系统,并给出该系统的设计方案。根据多维矩阵理论研究了结构光的多参量编码理论和编码图案。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最小化场景噪声影响的结构光编码颜色算法、基于目标区域轮廓的编码密度算法和基于表面反射率估计的结构光强度调整算法。并针对设计的编码图案给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的结构光解码方法。(3)研究了一种多参量编码的二元面结构光三维重建算法,对检测目标的三维深度细节进行优化。然后将二元结构光系统应用于微纳米尺度的检测场景中,设计了一种基于光子计数的微纳米三维检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多参量编码方法生成的面结构光对比传统的编码结构光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二元结构光三维重建算法能够有效地优化目标的三维细节。在工业机器人上初步试验多参量编码二元面结构光三维检测系统,实现了对不同目标的自适应结构光编码三维检测,目标检测分辨率达20微米,正确率达98.06%,每个目标的定位抓取时间为0.8秒,为工业机器人提供一个有效且精确的视觉检测方法。
龚俊怡[3](2019)在《基于WiFi传输的遥控侦察仪信号采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球型音视频信息采集终端是当前无线侦察装备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这类信息采集设备非常适合用于侦察反恐排爆、灾后救援等场合中的封闭式环境。本文首先对遥控侦察仪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然后分析了系统的应用环境及功能需求,提出了关键技术参数,并以此为目标设计了一种嵌入式无线音视频信号采集系统。系统采用一款基于ARM Cortex-M7架构的高性能微控制器STM32F7系列芯片作为MCU,同时选择FPGA芯片作为协处理器,通过4个不同朝向的CMOS摄像头进行360°无死角的图像采集,数字音频信号的采集则由一个驻极体麦克风和音频编码模块完成。选用ATWINC1500无线模块构建Wi-Fi传输方案,音视频数据和控制信号均通过该模块发送和接收。系统工作时作为一个无线热点,可支持多种具有WLAN功能的终端接入,能够快速移植应用于其他领域。通过具体的软硬件设计,将该系统应用在一款球型侦察设备上,并通过硬件测试、系统联调与实验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其测试与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性能稳定,可以适应-20℃至50℃范围内的环境温度,在保持正常通讯的情况下,其最大无线传输距离可达100m,同时也具有一定穿透障碍物的能力,实用性很强,符合设计要求。
冯庆东,王辉,冯耀东,贾丝雨,田青云[4](2016)在《矿用自卸汽车安全监控自动报警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指出矿用自卸汽车周围存在的巨大盲区及驾驶员操作不当是导致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并针对矿用汽车的结构特点和盲区实时监控问题,采用CAN总线技术、雷达监测技术、视频监测技术和PLC技术,设计了矿用自卸汽车安全监控自动报警系统。该系统可利用LED报警闪光灯、语音报警器、蜂鸣器及视频监测等功能模块实现三级预警提示和视频判断,能够有效解决矿用汽车周围盲区实时监控与规避危险等问题,为后续无人驾驶矿用自卸汽车实时监控系统的研发提供参考。
高洁[5](2016)在《无人车平台立体视觉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地面无人设备常常单纯地使用一线、四线激光雷达和CCD摄像头等传感器进行复杂环境感知。由于各传感器自身特有的局限性,加上多个传感器数据融合时存在的误差因素,在实际感知过程中往往影响其系统准确性。对于用于实际战场环境以及复杂道路环境的移动无人车辆来说,环境感知系统的感知精度、环境适应性及快速检测实时性决定了无人车是否能在实际应用中真正体现其自主性、操控性。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相较其他传感器具有采样速率快、图像信息含量丰富、抗干扰能力强以及维护费用低等不可比拟的优势,且在硬件上无需加装其他设备,仅仅在传统CCD摄像头上进行针对双目立体视觉的标定及在算法上加以改进即可实现,在大大提升无人车环境感知能力的同时也节省了成本。本文以中国兵器工业第五八研究所研制的无人车为平台,针对无人车在环境感知过程中其他诸如激光雷达等传感器遇到的如精度不高、实时性差及易受干扰等情况,引入依托于CCD摄像头的双目立体视觉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无人车平台环境感知系统组成、系统原理、硬件平台设计、系统工作流程,进行了CCD摄像头传感器与其他各传感器的联合标定与数据智能融合、摄像头的双目立体匹配技术研究、Middlebury平台对匹配算法的测评实验验证、无人车环境感知系统对双目立体视觉技术实际应用等工作。为提升无人车环境感知系统总体性能,本文作了如下研究:1.针对无人车平台高精度的标定技术研究。通过采用双目立体视觉涉及传感器CCD摄像头与一线激光雷达、四线激光雷达及毫米波雷达等多传感器联合标定的方法提高立体视觉的测量精度。2.针对无人车平台的高效双目立体匹配技术研究。通过比较多种匹配算法优劣性,选择其中的自适应权重立体匹配算法作为本平台实现算法,编写算法测试程序,生成视差图,并通过与SSDA算法对比实验验证算法优越性。应用结果表明,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的引入大幅度有效提升了无人车平台环境感知系统的精度、速度与实时性。
淮贤,甘平,陈龙聪,熊兴良[6](2011)在《光刺激下瞳孔图像动态采集系统的研发》文中研究表明瞳孔动态变化特性是一个不受人的主观意愿影响的客观生理参数。针对人体疲劳客观参量检测中对瞳孔动态图像采集的特殊要求,研制了光刺激下的瞳孔动态图像采集系统。主要介绍系统的组成及其设计思路,重点介绍了光刺激器原理、各模块组成及具体的设计方法。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对瞳孔动态图像进行有效地采集,为寻找表征疲劳的特征参数奠定了基础。
刘胜[7](2011)在《基于USB的显微镜光学切片图像采集模块设计》文中认为图像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在科学研究及工农业生产和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图像采集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图像采集的速度和采集质量直接影响到后期信息的识别和处理。本文选题于数字共焦显微系统项目中的序列光学切片图像采集课题,目的是配合步进移动的显微镜载物台,对生物组织和细胞进行连续的图像采集。论文对目前常见的图像采集方案做了实现方法、应用成本及性能等各方面对比,针对本系统设计要求最终选择以USB2.0接口作为数据传输通道,以CYPRESS公司的CY7C68013A芯片作为USB传输控制芯片,以飞利浦公司的SAA7113H芯片作为图像解码芯片来实现图像采集。设计方案针对具体应用要求,舍弃了昂贵的DSP和外部FIF0芯片,利用CY7C68013A的Slave FIFO模式实现与解码芯片的接口,使用USB批量传输方式传输图象数据,充分发挥了PC机的处理能力,最大限度的控制了系统成本,可以实现无损失图像的批量采集功能。设计并实现了图像采集模块。论文介绍了USB2.0的传输协议、工作原理以及各种传输方式的特点和部分实现细节,详细介绍了ITU-R BT.656接口标准的具体内容。在深入了解CY7C68013A芯片特点、工作模式和SAA7113H的数字视频输出格式的基础上,了采集模块电路原理图、PCB等,并详细介绍了固件程序、固件下载驱动和PC机程序的主要实现方法。采集模块完成了软硬件设计与调试,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能够协同正常工作,实现了预定的采集性能要求。
周超峰[8](2010)在《电接触测试中的显微观测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电接触故障在电子设备中大量存在,其中大部分都与大气中的尘土颗粒有关。对失效通讯终端产品中触点的初步研究发现多于65%的接触表面是被尘土污染,近50%的接触表面在接触区形成污染物聚集区。大气中悬浮的尘土颗粒随着连接器的不断插拔进入接触区域,进而产生电接触的可靠性隐患。所以,研究尘土颗粒对电接触可靠性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研究在电接触测试中尘土颗粒的影响,就必须有相应的设备仪器进行实验和观测。本课题主要研究设计了一套视频显微实时观测系统,方便在电接触测试实验中(如研究尘土对电器元件可靠性影响)观测微小颗粒和接触区域,该系统将传统的光学显微技术与机械、电子以及计算机等技术相结合。提出了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详细介绍了系统各部分的设计方案及实现方法。本论文重点介绍了视频显微实时观测系统的光学部分、图像采集和传输部分、机械部分以及照明部分。光学部分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光学图像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体性能。在介绍了显微镜的规范标准的基础上,设计并确定了一条应用于CCD摄取显微图像的光路。并根据设计要求,对光路的整体结构和各个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计算。图像采集的主要过程是先把将显微镜头捕获的光学图像投射到CCD摄像机上,然后把模拟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视频信号,最后采用USB传输和计算机处理相结合的图像数据传输、处理方式。以上各个部分是通过机械结构连接起来,机械部分主要涉及到了基座、立柱、支架和减振装置等零部件的结构设计和选型。照明部分可以更好的帮助系统实现图像采集,提高图像的效果和质量。最后,总结了本文研究所做的贡献和要点,指出下一步可深入研究的方向。该系统的设计对其他类似视频成像系统的研制有参考意义。
寿兵,余萍[9](2009)在《采用光栅相位法的三维人体测量系统设计》文中提出依据相移法开发出便携式三维人体扫描仪,用于实现快速三维人体重建。阐述了光栅相位法测量三维物体的工作机理,设计出光学投影系统、相移装置及图像采集与处理模块实现人体三维测量功能。利用单片机C8051F340搭建硬件控制平台并开发了相应的控制软件,利用VC++编制上位机程序控制三维测量系统,完成三维人体光栅图像获取及图像处理。人体模型测量实验表明:所设计的三维人体测量仪可在100ms内获取4幅变形光栅图像,经解相处理生成三维点云,通过曲面重构获取完整人体模型。测量仪具有接口方便、体积小、操作方便、测量速度快、精度高的优点,满足快速获取三维人体信息及模型重建的要求。
邹丽君[10](2009)在《基于图像处理的电缆绝缘层厚度测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主要是针对计量和检定等部门检验和测量电缆绝缘层的厚度来研究的。传统的测量方法是利用投影仪完成的,这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但是操作非常繁琐,读数不方便,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为此,本文采用传统的光学方法和数字图像测量技术结合的方法来测量电缆绝缘层的厚度参数。根据电缆绝缘层厚度参数的测量要求,设计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几何参数测量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重要部分,即硬件部分(数字图像采集系统)和软件部分(数字图像处理及测量系统)。根据软件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要求,利用VC++6.0编程,设计了简单、实用的操作界面,编写了利用图像处理进行测量的软件程序。为了去除电缆绝缘层图像的噪声,并保证图像边缘信息的完整性,需要对电缆绝缘层图像进行预处理。通过对系统环境的分析,确定采用中值滤波的方法作为图像平滑去噪的方法。而且为了满足轮廓提取的精确性,在边缘检测之前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针对测量的要求,通过对各种边缘检测算法的具体分析与比较,采用基于相位信息的边缘检测算法来提取边缘轮廓。最后将设计的厚度参数测量系统应用于电缆绝缘层厚度测量的实践中,首先介绍了电缆绝缘层厚度测量系统的标定方法,并确定了测量参数k ;然后按照寻圆心,找电缆绝缘层厚度最薄点,以此点为基点每隔60°选点测量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并将测量结果显示输出;对系统数据的误差来源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实践结果证明该测量系统操作方便、精度较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二、CCD摄像机的USB接口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CD摄像机的USB接口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编码二元面结构光三维视觉感知与引导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结构光三维视觉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结构光三维视觉系统理论 |
2.1 结构光三维视觉系统构成 |
2.2 结构光系统标定原理及三维测量原理 |
2.2.1 各参考坐标系的相互转换 |
2.2.2 结构光系统的三维测量原理 |
2.2.3 摄像机与投影仪的标定 |
2.2.4 结构光系统的标定实践 |
2.3 结构光编码方法 |
2.3.1 时间编码 |
2.3.2 空间编码 |
2.3.3 直接编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参量二元面结构光自适应编解码系统设计 |
3.1 结构光视觉系统设计方案 |
3.2 多参量编码理论 |
3.3 多参量面结构光自适应编码算法 |
3.3.1 场景颜色噪声最小化的结构光编码颜色算法 |
3.3.2 基于目标区域轮廓的结构光编码密度自适应算法 |
3.3.3 基于表面反射率估计的结构光强度调整 |
3.4 多参量面结构光解码 |
3.4.1 特征点分类检测 |
3.4.2 基于SVM的编码符号识别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编码二元面结构光的三维检测及实验分析 |
4.1二元面结构光的三维重建优化实验 |
4.1.1 光照度信息与深度的关系 |
4.1.2 三维深度优化方法 |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 编码二元面结构光工业系统试验 |
4.2.1 工业机器人三维检测系统结构 |
4.2.2 工业检测试验及分析 |
4.3 二元结构光在微纳米视觉的三维检测应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基于WiFi传输的遥控侦察仪信号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遥控侦察仪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遥控侦察仪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无线音视频采集系统整体方案分析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无线传输方案选择 |
2.2.2 网络传输协议 |
2.2.3 音视频信号采集传感器 |
2.2.4 系统控制单元 |
2.2.5 系统总体架构 |
2.3 系统设计方案评估 |
2.4 本章小结 |
3 无线音视频信号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3.1 主控制器MCU |
3.1.1 I2C和 SCCB接口 |
3.1.2 SPI和 I2S接口 |
3.1.3 DCMI接口 |
3.1.4 USB_OTG接口 |
3.2 协处理器FPGA |
3.3 音频编码单元 |
3.4 摄像头模组 |
3.5 无线模块 |
3.6 数据存储电路 |
3.7 系统供电方案 |
3.7.1 双节锂电池保护电路 |
3.7.2 浪涌抑制 |
3.7.3 电源供电方案 |
3.7.4 电池电量检测 |
3.8 系统硬件PCB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4 无线音视频信号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4.1 FPGA逻辑设计 |
4.2 音频信息的采集 |
4.2.1 音频编码器控制 |
4.2.2 音频信息的获取 |
4.3 图像信息的采集 |
4.3.1 摄像头模块的控制 |
4.3.2 图像信息的获取 |
4.4 无线通信实现 |
4.4.1 主机SPI接口驱动 |
4.4.2 无线模块驱动 |
4.4.3 主机应用程序 |
4.5 EEPROM存储器数据读写 |
4.5.1 带校验的EEPROM的页面写操作 |
4.5.2 USB虚拟串口访问存储器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软硬件调测与实验 |
5.1 硬件测试 |
5.2 无线连接功能测试 |
5.3 采集终端与显示控制终端联调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矿用自卸汽车安全监控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安全监控自动报警系统整体设计 |
1.1 安全监控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1.2 安全监控自动报警系统的功能要求 |
1.3 安全监控自动报警系统整体结构及研发步骤 |
1.4 安全监控自动报警系统程序设计 |
1.5 雷达传感器和摄像机安装位置 |
2 CAN总线技术研究 |
2.1 CAN接口电路设计 |
2.2 CAN总线软件开发 |
(1)CAN控制器的初始化 |
(2)CAN报文发送 |
(3)CAN报文接收 |
3 结论 |
(5)无人车平台立体视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 |
1.2 无人车及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无人车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2 立体视觉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无人车平台环境感知系统原理 |
2.1 无人车平台环境感知系统组成 |
2.1.1 传感器配置 |
2.1.2 各功能模块说明 |
2.2 无人车平台环境感知系统工作原理 |
2.3 无人车平台环境感知系统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人车平台双目立体视觉高精度标定 |
3.1 摄像机标定技术概述 |
3.2 无人车平台高精度标定 |
3.2.1 CCD摄像头标定 |
3.2.2 传感器空间配准 |
3.2.3 无人车平台多传感器联合标定 |
3.3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人车平台双目立体视觉立体匹配 |
4.1 立体匹配技术概述 |
4.1.1 立体匹配过程约束 |
4.1.2 立体匹配算法分类与比较分析 |
4.1.3 立体匹配算法评价标准 |
4.2 无人车平台立体匹配算法设计 |
4.2.1 无人车立体匹配算法应用分析 |
4.2.2 自适应权重立体匹配算法分析 |
4.2.3 SSDA算法分析 |
4.3 仿真与实验 |
4.3.1 实验环境平台搭建 |
4.3.2 自适应权重匹配算法程序设计与实现 |
4.3.3 仿真与实验结果 |
4.3.4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光刺激下瞳孔图像动态采集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设计 |
1.1硬件设计 |
1.1.1 可见光刺激器 |
(1) 设计思路: |
(2) 原理框图: |
(3) 硬件单元 |
1.1.2 红外灯光源 |
1.1.3 红外CCD摄像机和镜头的选择 |
1.1.4 图像采集卡 |
1.2 软件设计 |
1.2.1 光刺激器控制软件 |
1.2.2 摄像机驱动软件 |
2 系统操作 |
2.1 硬件方面 |
2.2 软件方面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7)基于USB的显微镜光学切片图像采集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工作 |
第二章 USB2.0协议 |
2.1 USB总线概述 |
2.2 USB系统结构 |
2.3 USB数据传输模型 |
2.4 USB传输类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TU-R BT.656标准 |
3.1 视频数据格式 |
3.2 场间隔定义 |
3.3 定时基准信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方案和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4.2 CY7C68013A简介 |
4.2.1 CY7C68013A的结构 |
4.2.2 CY7C68013A的特点 |
4.3 SAA7113H简介 |
4.3.1 SAA7113H的结构 |
4.3.2 SAA7113H的主要参数和特点 |
4.4 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
4.4.1 供电电路 |
4.4.2 CY7C68013A与SAA7113H的连接 |
4.5 采集模块电路原理图及PCB设计图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固件程序设计 |
5.1.1 配置设备描述符和接口描述符 |
5.1.2 初始化CY7C68013A |
5.1.2 固件程序总流程 |
5.2 PC机软件程序设计 |
5.2.1 USB驱动程序设计 |
5.2.2 PC软件界面程序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和结论 |
6.1 图像采集模块外观及与PC机的连接 |
6.2 验证USB驱动安装 |
6.3 图像采集模块带宽测试 |
6.4 软件界面及说明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电接触测试中的显微观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3 课题主要任务和内容 |
1.4 课题意义 |
第二章 视频显微观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参数指标 |
2.1.1 系统设计要求 |
2.1.2 系统参数指标 |
2.2 系统原理和组成 |
2.2.1 系统原理 |
2.2.2 系统组成 |
2.3 视频显微观测系统的主体构成 |
第三章 光学成像和图像采集方案设计和实现 |
3.1 设计指导原则 |
3.2 光学成像系统设计 |
3.2.1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
3.2.2 光路方案的设计和选择 |
3.3 图像传感器 |
3.3.1 图像传感器概述 |
3.3.2 CCD和CMOS的比较 |
3.4 基于CCD的图像采集系统的实现 |
3.4.1 成像系统分析与构成 |
3.4.2 CCD图像传感器的选型 |
3.4.3 镜头的参数计算和选型 |
3.5 图像数据传输和处理 |
3.5.1 图像数据传输 |
3.5.2 图像数据处理 |
3.6 系统设计总结和结果 |
3.6.1 图像采集系统结构 |
3.6.2 设计结果和最终指标 |
第四章 旋转机构的设计和实现 |
4.1 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 |
4.1.1 指导思想 |
4.1.2 设计原则 |
4.2 结构组成和功能 |
4.3 调焦夹具的选取 |
4.4 万向杆组的实现 |
4.4.1 万向杆组结构组成 |
4.4.2 杆件的设计实现 |
4.4.3 固定夹的比较和选取 |
4.5 基座 |
4.6 零部件重量的计算 |
4.7 减震 |
第五章 照明系统的实现 |
5.1 设计指导原则 |
5.2 照明投射和光源架设 |
5.2.1 照明投射方式 |
5.2.2 光源架设方案设计 |
5.3 照明光源 |
5.3.1 照明光源的类型 |
5.3.2 照明光源的比较 |
5.4 照明方式和光源的选择 |
第六章 总结 |
6.1 课题总结 |
6.2 今后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采用光栅相位法的三维人体测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相位法三维测量原理 |
2 三维人体测量系统实施方案 |
3 硬件设计 |
3.1 硬件总体设计 |
3.2 光栅投影设计 |
3.3 光栅相移系统设计 |
3.4 智能CCD摄像系统 |
4 软件设计 |
4.1 整体设计 |
4.2 单片机控制模块设计 |
4.3 人机接口设计 |
5 实验 |
6 结束语 |
(10)基于图像处理的电缆绝缘层厚度测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数字图像检测技术 |
1.2.1 数字图像处理 |
1.2.2 数字图像检测 |
1.3 图像检测技术的研究状况 |
1.3.1 国内研究情况 |
1.3.2 国外研究情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测量系统的构成 |
2.1 测量系统的硬件组成 |
2.1.1 数字光学显微镜 |
2.1.2 CCD 摄像机 |
2.1.3 通用串行总线USB 接口 |
2.1.4 光源 |
2.2 软件规划 |
2.2.1 开发工具的选择 |
2.2.2 程序设计 |
2.2.3 界面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图像预处理与分析 |
3.1 图像去噪 |
3.2 二值化处理 |
3.3 边缘检测 |
3.3.1 图像边缘的定义 |
3.3.2 边缘检测概述 |
3.4 经典边缘检测算法 |
3.4.1 Roberts 算子法 |
3.4.2 Sobel 算子法 |
3.4.3 Prewitt 算子法 |
3.4.4 拉普拉斯-高斯算子 |
3.4.5 Canny 算子法 |
3.5 仿真结果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相位信息的边缘检测方法 |
4.1 信号的相位信息 |
4.2 利用相位进行边缘检测 |
4.2.1 相位一致性定义 |
4.2.2 局部能量模型的定义 |
4.2.3 局部能量估计 |
4.2.4 利用卷积计算局部能量 |
4.3 基于小波的相位一致性计算 |
4.3.1 Gabor 函数与测不准原理 |
4.3.2 Log Gabor 函数 |
4.4 二维扩展 |
4.4.1 设计2D 滤波器 |
4.4.2 滤波器的方向 |
4.4.3 噪声补偿 |
4.4.4 各方向上数据的综合 |
4.5 仿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量系统的实现 |
5.1 图像操作模块设计 |
5.2 图像处理模块的设计 |
5.2.1 编辑模式 |
5.2.2 轮廓提取 |
5.3 系统标定 |
5.4 测量结果输出及数据分析 |
5.4.1 电缆绝缘厚度的标准测量方法 |
5.4.2 厚度参数测量 |
5.4.3 误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CCD摄像机的USB接口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M的地铁防火灭火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D]. 陶志豪. 西京学院, 2021
- [2]编码二元面结构光三维视觉感知与引导系统的研究[D]. 卢先鑫. 深圳大学, 2019(09)
- [3]基于WiFi传输的遥控侦察仪信号采集系统设计[D]. 龚俊怡.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4]矿用自卸汽车安全监控自动报警系统设计[J]. 冯庆东,王辉,冯耀东,贾丝雨,田青云.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6(06)
- [5]无人车平台立体视觉技术研究[D]. 高洁.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6]光刺激下瞳孔图像动态采集系统的研发[J]. 淮贤,甘平,陈龙聪,熊兴良. 激光杂志, 2011(05)
- [7]基于USB的显微镜光学切片图像采集模块设计[D]. 刘胜. 广西大学, 2011(07)
- [8]电接触测试中的显微观测系统研究[D]. 周超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9]采用光栅相位法的三维人体测量系统设计[J]. 寿兵,余萍. 制造业自动化, 2009(08)
- [10]基于图像处理的电缆绝缘层厚度测量的研究[D]. 邹丽君. 青岛科技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