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一类三角积分的衰减估计(论文文献综述)
孟庆春,张磊[1](2022)在《一类三维逆时热传导问题的数值求解》文中研究指明该文考虑一类三维逆时热传导问题的数值解法.基于有限差分时间离散,并结合伽辽金(Galerkin)方法对空间进行有限元离散,导出刚度矩阵及载荷向量,对热传导问题进行数值求解.针对反问题,利用分离变量法建立T时刻温度场与初始温度场之间的对应关系,给出了反演公式,并在一定先验假设条件下证明了反问题的局部稳定性.为克服反问题求解的不适定性,使用吉洪诺夫(Tikhonov)正则化和终值数据扰动正则化方法反演了初始温度场,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付梦龙[2](2020)在《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实时在线肌肉疲劳估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表面肌电信号是人体三大生理电信号(肌电、脑电、心电)之一,它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时的电位变化。在神经的支配作用下,通过在细胞膜表面引发极化反应,导致膜电位发生变化,进而在肌肉纤维上进行电位的叠加和传播,从而在皮肤表面产生可检测的生理电信号。其作为人体肌肉细胞电位活动的外在综合表征,可以反映出当前人体的生理状态和意识状态特征,如肌纤维力量、肌肉状态、人体心理活动、大脑运动意图等。此外,表面肌电信号物理特性的变化还与骨骼肌在疲劳收缩过程中发生的生化和生理变化密切相关。肌肉疲劳最直观的感受是肌力减弱,是一种产生于长时间发力或运动状态下乏力或酸疼的感觉;从生理学上说,肌肉疲劳是肌肉运动系统的做功能力或收缩能力的暂时下降导致机体不能维持预期强度动作的内在原因。肌肉疲劳的产生机理,目前存在有中枢原因和外周原因两种主流说法。中枢原因认为疲劳是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的结果,为了避免机体损伤,采取的主动性保护;外周原因从生化方面分析,认为发力中出现的钙离子运动扰动,磷酸盐等代谢产物的积累,ATP减少等因素是导致动作传导电位变化和肌肉纤维收缩力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和肌肉疲劳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健康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静态疲劳下的人体局部肌肉疲劳检测为研究目的,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肌肉疲劳等级状态的探索性划分。在静态环境下的人体局部肌肉疲劳研究中,基于肌肉等长收缩至疲劳的实验过程,对肌肉状况进行放松态、负重态、疲劳过渡态、深度疲劳态、疲劳态五类划分,并使用监督学习方法对肌肉状态进行分类。(2)肌肉疲劳过程中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指标的发掘和优化。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研究分析,找出在静态疲劳下具有明显区分性的表面肌电信号疲劳指标,用于实时检测当前的肌肉状态。(3)肌肉疲劳实时在线评估方法的研究和实时在线检测系统的研发。通过对疲劳等级的划分和疲劳指标的研究,开发出能够对目标肌肉群的状态进行检测的实时在线分析系统。本文通过对以上研究内容的实现,开发出了一套可以实时在线对局部肌肉群当前状态进行检测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系统。通过实验结果发现,离线状态下,通过ANN、KNN、LDA、SVM四类分类器对上述五种肌肉状态进行划分,在RMS和MNF特征下,使用ANN和LDA达到的平均识别效果最好,在95%和90%以上。在RMS和AR6特征下,通过ANN、KNN和LDA分类器取得平均识别准确率较高。考虑到ANN具有较多的时间花销,KNN的识别率比LDA识别效果略差,时域信号特征具有更快的计算速度,因而在实时在线的肌肉疲劳估计系统中采用了在RMS和AR6特征下的LDA分类判别器。在识别肌肉状态是否达到深度疲劳状态时,该系统最高可以达到92%的识别效果,但是对放松态、负重态、疲劳过渡态三种状态识别结果还有待改进,通过将上述三种状态统一考虑为一种状态,则可以显着提高对深度疲劳态和疲劳态之前的肌肉状态识别准确率。此外,在实时在线的识别分析上,自回归系数和均方根值的组合,可以取得更好的识别效果,而区分度更好的平均频率在肌肉状态识别上会有更低一点的识别准确度,考虑采用RMS和MNF的特征组合具有一定的特征指标信息冗余。本研究的实施对康复医学、体育运动学、人机交互、运动损伤、辅助训练等领域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周旋旋[3](2019)在《非线性Zakharov-Rubenchik方程及其相关问题的数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本文中,我们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谱方法和谱配置方法来求解Zakharov方程,Klein-Gordon-Zakharov方程以及Zakharov-Rubenchik方程的定解问题.具体来说,本文将给出以上三类问题的有效和高精度的数值解法,严格的理论分析(包括收敛性,稳定性等)以及用以验证算法理论结果的数值算例.第一章介绍了上述三类方程的初边值问题、及常用的数值方法和一些重要的定理.第二章构造了一维Zakharov方程初边值问题的守恒四阶紧格式.利用原问题的守恒特性证明了数值解的先验估计,然后通过离散能量方法证明了数值解的收敛性和稳定性.由于该格式是非线性的,为此构建了一个有效的迭代算法,将该算法用于数值求解原问题的孤立波传播和波波碰撞的情况,验证了数值格式的有效性.第三章研究了二维Zakharov方程周期初值问题,并给出了一个计算简便且易于编程实现的高精度守恒紧致差分格式.该方法不仅保持原问题在离散情况下的质量和能量守恒,而且具有高效高精度的特点.与之前在高维问题数值解法中广泛使用的交替方向法不同的是:该格式的系数矩阵可以被离散Fourier变换对角化,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将原本的二维非线性方程组转化为多个可逐点计算的非线性方程.这样既简化了计算,也丰富了高维问题的求解方法.此外,利用数学归纳法和标准的离散能量分析方法,我们证明了高维Zakharov方程定解问题的数值格式的最优H2-误差估计.第四章讨论了高等离子体频率极限情况下的一维Klein-Gordon-Zakharov周期初值问题的两种数值解法.求解含有小参数ε的定解问题的难点在于:随着参数的变小,通常数值算法的精度会变得越来越差.基于此,我们将着眼于构造具有更强鲁棒性的数值算法.第一种数值算法为紧致的有限差分方法,该方法为隐式格式且具有空间四阶精度.第二种是Deuflhard-型(D-型)指数波积分器Fourier伪谱方法(DEFP),该方法空间具有谱精度且比有限差分方法更健壮.借助于Cut-off(截断函数方法),我们分别给出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依赖于ε的误差估计式.第五章介绍了一维Zakharov-Rubenchik方程周期初值问题的基于Fourier函数的两种数值方法.首先构造了有限差分Fourier伪谱方法(FFP),该方法为隐式且具有空间谱精度时间二阶精度.利用插值逼近定理和离散能量分析方法,我们证明了方法的无条件L2模误差估计.其次,在空间上应用Fourier伪谱近似,时间上采用指数波积分器,我们建立了同样拥有空间谱精度时间二阶精度的指数波积分器Fourier伪谱方法(DEFP).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保持原问题离散意义下的质量能量守恒.运用快速Fourier变换加速数值计算过程,我们给出了两组数值实验验证了数值格式的误差估计结论.文章的最后是我们对本文内容的总结与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葛熙文[4](2019)在《频域分析在中国股票市场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周期理论是经济理论中重要的分支,本文通过频域分析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了周期分析,并以此构建了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周期模型,并对其解释能力与预测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之间周期联动性选取了标普500指数、沪深300指数以及日经225指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傅里叶变换以及MUSIC算法发现,标普500指数与日经225指数存在400个月、120个月、46个月以及28个月四个主要频率分量。中国市场表现出了三个主要的频率分量,分别是170个月、48个月以及30个月。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周期相关性,选取了居民消费指数与广义货币量两个宏观变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傅里叶变换与MUSIC算法发现,CPI与M2的频率分量较为一致,都存在两个主要的频率分量,171个月与50个月,与沪深300指数前两个主要频率分量完全一致。因此从信号的角度,表明了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宏观经济都受到相同的两个周期因素的推动。进一步使用小波变换对沪深300指数进行分析,发现MUSIC算法求得的三个中国股票市场频率分量具有时间一致性。之后通过这一结论建立了周期因子定价模型,分别使用了170个月、48个月以及30个月频率分量作为周期因子,模型能够解释原始序列60%以上的波动。并进一步构建了交易模型,在千分之一手续费的条件下取得了14.1%的年化收益率,明显跑赢市场指数。
莫倩华[5](2018)在《中美大学先修课程微积分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改革将大学先修课程纳入高中数学选修Ⅱ课程,使得“数学必修+选修1+大学先修”成为一体化的课程方案。国内大学先修课程教材处在萌芽发展阶段,教材的匮乏是制约我国先修课程推广和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微积分作为先修课程体系内的热门课程,其配套教材的研发编制是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国内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微积分教材、高中数学教材的微积分内容以及高中微积分课标的比较,数量较少。目前国内尚无中外大学先修课程微积分教材比较分析的文献资料。通过中美大学先修微积分课程教材的比较,可以深入了解美国AP微积分教材的特色和优点,可以更快地吸收国外优秀教材编写的经验和优势,为深入研究和开发我国大学先修课程微积分教材提供宝贵借鉴。本文以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CAP系列教材《微积分》和美国Jon Rogawski教授编着的大学先修微积分教材《Rogawski’s Calculus for AP:Early Transcendentals,Second Edition》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比较教材的整体结构、内容设置、编排顺序,分析其异同点。(2)比较教材内容的呈现风格,包括概念的呈现方式和数学历史文化的融入形式。(3)比较教材的体例栏目和版面设计,挖掘两版本教材在视觉呈现上的不同风格和特色。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整体知识结构:中美两版教材选取的知识整体相当。中国版侧重“函数预备知识”、“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美国版侧重“积分及其应用”和“其他拓展知识”。(2)内容设置和编排顺序:(1)中国版直线式编排,美国版螺旋上升式编排;(2)中国版注重概念体系的完整性,美国版注重知识的应用性;(3)中国版章节内容的组织编排整合度高,美国版章节内容的组织编排细致分散;(4)美国版更注重信息技术的整合。(3)栏目体例:中国版章节栏目体例单一,美国版栏目体例丰富多样,人性化,重视数学历史文化的渗透,习题分层设计。(4)概念呈现:中国版注重数学知识的客观性,美国版注重学生认知理解,强调“数值化”和“图像化”方法的应用;中国版定义形式化程度高,美国版以描述性定义为主;中国版的概念组织呈现“分类并列式”,美国版呈现“核心概念直线式”。(5)数学文化:美国版数学文化数量、内容分布、运用水平均高于中国版。(4)版面风格:中国版以文字为主,美国版图文并重,美国版插图设计精巧,数量远高于中国版。根据研究结论,对改进中国版大学先修微积分教材提出如下建议:(1)丰富栏目体例的设置;(2)加强知识应用,融入数学文化;(3)关注学生认知,注重概念理解;(4)提升版面设计和插图设计水平;(5)强化信息技术与微积分的整合。
樊小毛[6](2018)在《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前端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汽车消费越来越普遍,道路汽车拥堵也成了当今社会一个常见问题,汽车驾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和被重视,并且无人驾驶技术也是现在新兴和发展的热点技术。毫米波雷达是一种高分辨雷达,使用调频连续波(FMCW)体制时其探测精度更高,而且与其它雷达体制相比,有着更紧凑的结构、更高的测距精度和基带信号处理效率高等特点。毫米波雷达作为汽车安全控制系统和智能汽车驾驶技术核心部件之一,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且对于降低交通安全事故,促进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77GHz频率的毫米波防撞雷达前端部分为主要研究内容。设计了一款射频电路和收发天线集成在一起的毫米波雷达前端系统。收发天线采用一发两收的结构,使得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具有更高的隔离度和抗干扰能力,能对多个目标进行距离估计,速度检测和角度的测量。发射天线具有覆盖远距离(150m)和中距离(60m)的赋形波束特点,可以实现对不同视距内目标的同时探测。接收天线为宽波束高增益阵列天线。收发天线为基片集成波导(SIW)和微带贴片混合结构,易于与射频电路集成。射频电路部分采用MMIC芯片,收发芯片都集成了3倍频电路,用一片信号发生器芯片产生25.5GHz本振推动,每个收发芯片具有两个通道,支持多通道扩展。此结构紧凑,易于小型化,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文具体研究工作有以下几点:1、对常见汽车防撞雷达前端系统方案比较,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和线性调频连续波(LFMCW)理论,分析并确定了防撞雷达前端整体系统指标及雷达前端射频电路和天线的各项指标。2、根据天线指标要求,设计了接收和发射天线。在发射天线设计中,通过阵列天线理论和MATLAB优化求解,确定了赋形波束方向图函数中的参数值,这些值作为后面天线设计的初始值。发射天线为SIW馈电的平面贴片阵。每列天线阵元采用服从道尔夫-切比雪夫分布的十单元贴片天线,使俯仰角波束变窄,减小地杂波和空间反射波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接收天线采用两路接收,每一路用两个十单元服从道尔夫-切比雪夫分布的贴片天线,其中中间一列单元两个接收通道公用,使得天线等效相位中心小于一个波长,防止栅瓣出现。为了进一步提高天线性能,最后提出了SIW缝隙天线的改进天线结构。3、完成射频电路部分,主芯片由本振芯片,发射芯片和接收芯片构成,电路结构简单,易于和天线集成,重量轻。由于电路采用双层板材结构,所以通过设计的一种GCPW-SIW转换接头来实现发射和接收芯片的输入输出微带线到下层介质上天线的信号传输。本文虽然提出了一个可行性方案,但是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收发天线可以采用结构更简单紧凑的SIW缝隙天线结构。由于对加工艺不熟悉,造成转换接头损耗太大以至于天线整体性能太差,加上时间紧迫和经验不足,没有进一步完善,下一步工作可以从制版整体布局,加工工艺,板材选取上改进。
程磊[7](2018)在《新生儿fNIRS分析方法研究及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功能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脑成像技术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商用成像设备不断升级,尤其是针对新生儿脑发育问题,fNIRS数据分析方法仍需不断丰富和发展。相较于基于氧合血红蛋白或脱氧血红蛋白的时间序列幅度分析法,fNIRS信号的时延估计和相位关系分析是当前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已有的fNIRS脑成像数据分析工具箱,例如NIRS-SPM、Homer、fOSA、NINPY、NAP、FC-NIRS,虽然具备基本信号频谱分析,噪声去除或脑功能连接等分析功能,但是大多以时间序列幅度和简单的线性相关性分析为脑功能连接分析的基础,无法全面刻画脑氧代谢的特征以及评估新生儿脑氧代谢状态。因此,本文从fNIRS数据的预处理、时延估计和相位分析的角度研究了fNIRS分析方法,并分析了新生儿与成年人的fNIRS数据。最后设计了一款便携式fNIRS脑功能成像系统。具体如下:首先,分析了新生儿fNIRS监测中运动噪声滤除、频段提取、时延估计和相位分析的问题并提出分析方法。针对运动噪声滤除,采用基于峰度值的小波滤波器(Kurtosis-based wavelet filtering,kbWF)的方法,并对比了该方法与其他3种运动噪声滤除算法的性能。以典型的血液动力学响应函数为基础生成仿真信号,从均方误差、信噪比和相关系数三个指标评估了运动噪声滤除算法的效果。结果表明kbWF算法综合效果最优。针对频段提取,本文采用无限冲击响应滤波器并通过零相位数字滤波计算卷积的方案,并对比了有限冲击响应滤波器和基于谐小波滤波器方案。结果表明无限冲击响应滤波器并通过零相位数字滤波计算卷积的方案效果最优。针对时延问题,本文对比了两种时延估计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互功率谱密度方法估计效果更优。针对同步分析方法,提出了向量平均相位差算法。其次,本文针对具体的新生儿和成年人fNIRS数据,采用kbWF算法进行运动噪声滤除,然后提取了0.01-0.05Hz,0.05-0.1Hz以及0.01-0.1Hz频段的数据。针对0.05-0.1Hz频段信号分析了早产儿组、足月婴儿组和成年人组的时延参数和向量平均相位差指标。结果表明,向量平均相位差指标pVAPD能够区分成年人与新生儿的脑氧代谢状态。采用Watson-Williams检验方法统计分析显示三个年龄组的向量平均相位差平均值存在显着差异(F[2,27]=11.513,p<0.001)。脱氧血红蛋白的时延参数有潜力区分出早产儿组与足月婴儿组。最后,针对临床新生儿数据采集需求,设计了一款便携式无线fNIRS成像系统,开发了配套的高可靠性数据采集软件。本设备与商用NIRScout设备做了对比测试,结果显示性能接近于商用设备性能参数。
吴玉玲[8](2018)在《海洋可控源电磁场积分方程法正演》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对海洋可控源电磁法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但是海洋可控源电磁法真正得到广泛的关注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随着海洋可控源电磁法迅速发展,其逐渐成为了海上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方法。目前,海洋可控源电磁法被广泛的应用于海洋油气勘探以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钻探前的辅助评估。本文研究了海洋可控源电磁场的边界积分法正演。从麦克斯韦方程和边界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电磁法的边界条件,根据场的叠加原理,推导了一次场和二次场满足的积分方程组。首先,推导了水平电偶源分别在均匀全空间和层状介质中的电场和磁场表达式,然后编程实现正演模拟。然后,基于Anderson提出的汉克尔滤波系数,将自适应的线性滤波算法应用于正演中;通过多个模型算例,得到归一化的电场与磁场的振幅变化曲线和相位变化曲线,并以北部湾海洋地电模型为例,分析了不同海水深度、不同油层厚度以及不同的收发距对探测效果的影响规律。最后,由于一维正演仅能模拟层状的地电模型,为了进一步实现三维的复杂模型正演,利用Stratton-Chu积分公式,将体积分转化为面积分,然后在异常体的表面进行网格剖分。实现了三维复杂模型的积分方程法正演。首先,设计两个含异常体的三维海洋地电模型,分别采用滤波算法与边界单元法计算结果,验证边界单元法的可靠性。然后,对海底起伏地形下是否含异常体采用边界单元法进行计算,分析海底起伏地形对异常体探测效果的影响。算例结果显示,在进行海洋层状介质电性源探测时,在一定范围内,海水越深,电场和磁场振幅以及相位变化越小,探测效果相对较好;油层的厚度则对探测的效果并无太明显影响;在浅海区域,选取合适的频率,收发距越小,振幅变化越小,探测效果相对更好。在进行三维的复杂模型正演模拟时,对比分析结果可知,边界单元法的计算结果与滤波算法的计算结果一致;另外,在对异常体进行探测时,不可忽略海底起伏地形对异常体的影响。
刘译胶[9](2016)在《一种时域希尔伯特变换方法》文中指出信号的检测、提取、分析和判断对电力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论是稳态工况下的运行与控制,还是电磁暂态下的继电保护与检测,都需要快速准确地提取出系统的动态特征量。传统的信号处理方法着眼于电气工频量的研究,相对弱化了故障状态下非平稳分量的特征分析。电力系统的动态特征量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信息,而其提取与处理的难度与信号的复杂程度息息相关,这也是传统的信号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局限性的原因。运用时域希尔伯特变换方法来对信号进行处理,进而提取信号相应的瞬变特征参量,对于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介绍了目前在电力系统分析当中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文章从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时频分析等方面阐述了相应方法的发展历程,并在对其理论基础进行探讨的同时指出方法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接着介绍了希尔伯特变换方法这一信号分析中重要的理论工具。通过对定义法、离散希尔伯特变换方法、快速希尔伯特变换方法和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的原理及实现步骤的分析,为后文引入时域希尔伯特变换方法打下基础。针对现有方法在非平稳信号处理中表现出的不足,结合正弦变换理论和希尔伯特变换方法的特殊性质,本文提出了一种时域下的希尔伯特变换方法。该方法运用改进的最小二乘法对采样信号进行初步处理,在满足能量守恒条件和正交性质约束的基础上构造一对基函数来对短窗中信号的希尔伯特变换形式进行直接求取。该方法用一种新的视角对时域范围内信号的希尔伯特变换方法进行研究,通过优化计算方法构造出更为准确的瞬时特征量数值计算式,弥补了传统的希尔伯特变换中采用离散傅立叶方法引起的脉冲失真和数据截断造成的端点效应等不足。本文在建立严格数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对该种信号分析方法进行推导和说明,并就其所具有的重要性质进行详细论证,给出了能够实际应用的数字计算方法,扩大了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的范围。最后,本文采用提出的时域希尔伯特变换方法对电力系统中几类常见的非平稳信号进行研究,在Matlab平台上对新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进行验证。接着运用定义法、离散希尔伯特变换方法和时域希尔伯特变换方法分别对故障信号进行分析,最终的仿真结果充分论证了新方法在希尔伯特变换表达式求取和信号瞬时特性捕捉上的快速有效性。时域希尔伯特变换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在非平稳信号的处理上具有明显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信号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打下基础。
高飞[10](2016)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高效量化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能够协作地对感兴趣的目标进行全天时、全天候地监测、感知和信息采集,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预处理后传送到需要这些信息的用户。近年来因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引起了军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随着频谱资源稀缺问题日益凸显以及无线传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简单高效的分布式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主要研究了 WSN背景下的分布式检测问题中的两个基本方面,位置参数和尺度参数的检测问题。针对WSN中发射功率和传输带宽的限制,在局部传感器节点处采用量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结合广义似然比检测(Generalized Likelihood Ratio Test,GLRT)技术和量化技术各自优势,对传输信道建模、检测器设计、量化阈值优化以及非线性非凸优化问题的求解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局部量化观测的分布式GLRT检测方法,以期达到降低传输数据冗余和改善系统的性能的目的,为今后分布式检测系统的改进、功能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及实验数据分析,对论文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归纳如下:1.基于局部多比特量化的GLRT检测方法的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存在发射功率和传输带宽的限制,而学术界多采用在传感器节点使用一比特均匀量化器来对观测数据进行压缩。详细分析了量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指出采用一比特均匀量化方法在大幅降低传输信息冗余的同时,系统性能也大大降低。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对位置参数的检测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多比特量化的分布式GLRT检测方法。可以在适当增加系统复杂度和运算量的前提下提高系统检测性能,同时还能获得较高的估计精度,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2.基于量化观测的分布式尺度参数检测方法通过对尺度参数检测下二元假设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一比特均匀量化失效。相较于规则量化结构,局部传感器节点选择非规则量化结构更加适合尺度参数检测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非规则量化的分布式检测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的角度,指出该量化方法适用于尺度参数的检测问题,在降低传输数据冗余的同时获得了更优的系统性能。3.基于自适应量化的分布式尺度参数检测方法分析了上述提出的基于非规则量化的检测方法,指出量化阈值优化需要知道传输信道差错转移概率的先验信息,而实际中是未知的。而提出方法比较容易受到传输信道估计误差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非规则量化结构为基础,提出了基于自适应量化的分布式检测方法,使传感器节点通过共享信息能够逐渐估计出最佳量化阈值。由于其不需要传输信道的先验信息,该方法更适用于实际情况。4.适用于非高斯噪声下的分布式Rao检测方法在非高斯噪声下分布式检测问题的研究中,不同参数下的非高斯噪声使得最佳量化结构改变,且在非高斯环境下待检测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很难得到。本论文提出了多比特分布式Rao检测方法,研究了非高斯噪声下的最佳量化阈值结构。提出方法不需要对待检测参数进行估计,而且检测器结构更加简单易实现。
二、关于一类三角积分的衰减估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一类三角积分的衰减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实时在线肌肉疲劳估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结构 |
第2章 局部肌肉疲劳与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方法 |
2.1 局部肌肉疲劳 |
2.2 肌电信号产生机制 |
2.3 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方法 |
2.3.1 时域分析方法 |
2.3.2 频域分析方法 |
2.3.3 时频域分析方法 |
2.3.4 其他肌电信号分析研究方法 |
2.4 本系统采用的信号分析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通道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系统研发 |
3.1 多通道肌电信号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
3.2 系统功能模块 |
3.2.1 硬件滤波模块设计 |
3.2.2 前端采集模块设计 |
3.2.3 主控模块设计 |
3.2.4 信号传输模块和电源模块 |
3.3 系统集成 |
3.3.1 表面肌电电极选择 |
3.3.2 信号分析系统集成 |
3.3.3 实时在线信号处理系统集成 |
3.3.4 多通道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系统软硬件效果图 |
3.4 基于Turtlebot2机器人平台的肌电信号采集系统功能验证 |
3.4.1 TurtleBot2机器人平台简介 |
3.4.2 ROS控制系统简介 |
3.4.3 基于键盘事件的移动控制 |
3.4.4 多通道表面肌电采集系统功能验证 |
3.5 总结 |
第4章 肌肉疲劳估计方法与实时检测系统性能分析 |
4.1 肌肉疲劳等级状态的探索性划分 |
4.2 实验方案设计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对象 |
4.2.3 实验过程 |
4.3 数据预处理 |
4.3.1 噪声处理 |
4.3.2 突变点处理 |
4.3.3 数据标签化 |
4.3.4 数据分割 |
4.4 肌肉疲劳进程中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指标的发掘和优化 |
4.5 肌肉状态识别分类器选择 |
4.5.1 ANN分类器 |
4.5.2 KNN分类器 |
4.5.3 LDA分类器 |
4.5.4 SVM分类器 |
4.6 基于多通道表面肌电数据的疲劳估计系统分类器性能分析 |
4.6.1 基于离线数据的识别和分析 |
4.6.2 基于实时在线数据的识别和分析 |
4.7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非线性Zakharov-Rubenchik方程及其相关问题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预备知识 |
1.1 引言 |
1.2 研究的问题 |
1.2.1 Zakharov-Rubenchik方程 |
1.2.2 Zakharov方程 |
1.2.3 Klein-Gordon-Zakharov方程 |
1.3 数值方法 |
1.3.1 有限差分方法 |
1.3.2 傅里叶谱方法 |
1.3.3 弱形式的傅里叶配置法 |
1.3.4 傅里叶配置法 |
1.3.5 Cut-off截断函数分析法 |
1.3.6 重要的定理 |
1.3.7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一维Zakharov方程的守恒紧致差分格式 |
2.1 引言 |
2.2 预备知识 |
2.3 紧致差分格式及其守恒性质 |
2.4 收敛性和稳定性分析 |
2.5 算法和数值实验 |
2.5.1 算法 |
2.5.2 数值实验 |
第3章 二维Zakharov方程的守恒差分格式 |
3.1 引言 |
3.2 符号和格式 |
3.3 辅助引理和离散守恒量 |
3.4 收敛性和稳定性 |
3.5 算法和实验 |
3.5.1 推广 |
3.5.2 算法 |
3.5.3 数值实验 |
第4章 在高等离子体频率极限情况下的Klein-Gordon-Zakharov系统的数值方法及比较 |
4.1 引言 |
4.2 差分格式和相关记号 |
4.3 差分格式的误差分析 |
4.4 Fourier伪谱方法 |
4.4.1 方法推导 |
4.4.2 收敛性分析 |
4.5 数值实验 |
第5章 Zakharov-Rubenchik方程的两种数值方法 |
5.1 引言 |
5.2 差分Fourier伪谱方法 |
5.3 指数波积分器Fourier伪谱方法 |
5.4 数值实验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情况 |
致谢 |
(4)频域分析在中国股票市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西方经济周期研究 |
1.2.2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 |
1.2.3 金融市场与经济周期 |
1.2.4 周期与投资策略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频域分析理论 |
2.1 频域分析发展历史 |
2.2 傅里叶变换 |
2.3 小波变换 |
2.4 常用小波 |
2.5 MUSIC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股票市场频域分析 |
3.1 全球股票市场频域分析 |
3.2 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周期 |
3.3 中国股票市场周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周期因子模型 |
4.1 数据选择与处理 |
4.2 周期因子提取 |
4.3 回归结果 |
4.4 模型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周期的交易模型 |
5.1 数据选择与处理 |
5.2 行业频域分析与聚类 |
5.3 板块分化 |
5.4 交易模型 |
5.5 回测结果 |
5.6 模型比较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美大学先修课程微积分教材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
(二)数学教材体系建设与完善的需要 |
(三)优秀数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一)研究主要问题 |
(二)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美国AP课程简介及其发展历程 |
二、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发展历程 |
三、中外微积分教材比较研究综述 |
(一)高中阶段数学教材中的微积分内容的比较 |
(二)高等教育阶段的微积分教材的比较研究 |
四、文献研究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一)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CAP系列教材 |
(二)美国——《Rogawski's CalculusforAP*》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设计 |
第4章 中美先修微积分教材内容比较研究 |
一、中美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比较 |
(一)整体章节结构的比较 |
(二)各知识模块内容分布的比较 |
二、中美教材内容设置及编排顺序的比较 |
(一)“函数预备知识”模块内容设置及编排顺序的比较 |
(二)“极限与连续”模块内容设置及编排顺序的比较 |
(三)“导数与微分”模块内容设置及编排顺序的比较 |
(四)“积分及其应用”模块内容设置及编排顺序的比较 |
(五)中美教材内容设置和编排顺序的比较结论 |
第5章 中美教材栏目体例和呈现风格的比较 |
一、中美教材栏目体例的比较 |
(一)整体编写体例的比较 |
(二)章节栏目体例的比较 |
二、中美教材概念呈现的比较 |
(一)概念处理的比较 |
(二)概念组织形式的比较 |
三、中美教材数学文化呈现的比较 |
(一)数学文化栏目分布的比较 |
(二)数学文化内容分布的比较 |
(三)数学文化运用水平的比较 |
四、中美教材版面风格的比较 |
(一)版面设计的比较 |
(二)插图设计的比较 |
第6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反思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一)教材内容比较研究结论 |
(二)栏目体例比较研究结论 |
(三)概念呈现比较研究结论 |
(四)数学文化比较研究结论 |
(五)版面风格比较研究结论 |
二、对我国教材编写的建议 |
(一)丰富栏目体例的设置 |
(二)加强知识应用,融入数学文化 |
(三)关注学生认知,注重概念理解 |
(四)提升版面设计和插图设计水平 |
(五)强化信息技术与微积分的整合 |
三、回顾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前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线性调频连续波原理及系统指标 |
2.1 引言 |
2.2 线性调频连续波工作原理 |
2.3 系统指标确定 |
2.3.1 调频带宽B、中频信号带宽fb和调制周期Tm |
2.4 LFMCW雷达前端指标分析 |
2.4.1 发射功率 |
2.4.2 接收机灵敏度 |
2.4.3 接收机噪声系数 |
2.4.4 天线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毫米波赋形波束天线理论 |
3.1 77GHz毫米波天线方案对比 |
3.2 赋形天线理论分析 |
3.2.1 方向图特征分析 |
3.2.2 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收发天线设计 |
4.1 微带阵列天线单元设计 |
4.2 馈电网络的设计 |
4.3 移相器的设计 |
4.4 GCPW-SIW转换接头的设计 |
4.5 发射天线整体仿真优化 |
4.6 发射天线结构改进 |
4.6.1 改进方案 |
4.6.2 改进的发射天线设计 |
4.7 接收天线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射频电路设计 |
5.1 引言 |
5.2 方案选择 |
5.3 电路整体结构及各部分设计 |
5.3.1 电源稳压芯片 |
5.3.2 锁相环电路 |
5.3.3 信号发生芯片、发射芯片和接收芯片 |
5.3.4 中频放大模块 |
5.3.5 版图绘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内容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新生儿fNIRS分析方法研究及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背景 |
1.2 近红外光谱技术原理 |
1.3 fNIRS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3.1 运动噪声滤除算法 |
1.3.2 生理噪声滤除算法 |
1.3.3 近红外数据相位及脑网络分析方法 |
1.3.4 针对新生儿的fNIRS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4 近红外光成像系统的发展现状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fNIRS信号预处理及相位分析方法 |
2.1 运动噪声滤除算法对比研究 |
2.1.1 小波滤波器 |
2.1.2 基于峰度值的小波滤波器 |
2.1.3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噪声滤除算法 |
2.1.4 基于相邻数据插值的运动噪声去除方法 |
2.1.5 基于运动噪声算法对比测试流程 |
2.1.6 运动噪声滤除算法的性能比较 |
2.2 信号频段提取方法对比研究 |
2.2.1 基于FIR滤波器的频段提取 |
2.2.2 基于IIR滤波器的频段提取 |
2.2.3 基于谐小波的频段提取 |
2.2.4 fNIRS频段提取方法对比分析 |
2.3 时延估计 |
2.3.1 互相关系数时延估计法 |
2.3.2 互功率谱密度时延估计法 |
2.3.3 传输函数时延估计法 |
2.3.4 时延估计仿真及结果分析 |
2.4 同步分析方法 |
2.4.1 互相关 |
2.4.2 一致性 |
2.4.3 相位同步 |
2.4.4 向量平均相位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时延估计及相位分析在fNIRS中的应用 |
3.1 实验数据描述 |
3.2 数据预处理 |
3.3 功率谱密度时延估计法在fNIRS数据中的应用 |
3.4 向量平均相位差相位分析方法在fNIRS数据中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近红外光成像系统设计及验证 |
4.1 系统设计方案 |
4.1.1 光发射探头设计 |
4.1.2 光接收探头设计 |
4.1.3 控制系统 |
4.1.4 模拟电路采集模块 |
4.1.5 电源模块 |
4.2 系统上位机设计 |
4.2.1 功能结构 |
4.2.2 数据流处理 |
4.3 系统参数设计 |
4.3.1 输入光强范围 |
4.3.2 暗噪声等效功率 |
4.3.3 信噪比与动态范围 |
4.4 本系统与商用近红外对比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8)海洋可控源电磁场积分方程法正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海洋可控源电磁场边界积分法模拟 |
2.1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基本原理 |
2.1.1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的勘探原理 |
2.1.2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的物理方程 |
2.2 边界积分法的基本原理 |
2.2.1 边界积分法的边值问题 |
2.2.2 边界积分方程 |
2.3 海洋可控源电磁场的边界元模拟 |
2.3.1 Stratton-Chu积分 |
2.3.2 海洋可控源边界元模拟 |
第3章 海洋可控源电磁场的一维正演模拟 |
3.1 水平电偶源全空间数值模拟 |
3.1.1 水平电偶源全空间的亥姆霍兹方程 |
3.1.2 水平电偶源均匀空间电场表达式 |
3.1.3 水平电偶源均匀空间磁场表达式 |
3.2 水平电偶源均匀层状介质数值模拟 |
3.2.1 水平电偶源在层状大地表面上的亥姆霍兹方程 |
3.2.2 水平电偶源在层状大地表面上的电磁场表达式 |
3.3 海洋可控源电磁场一维正演模拟 |
3.3.1 水平电偶源二层模型与四层模型对比 |
3.3.2 水平电偶源层状介质模型 |
第4章 复杂海洋模型可控源电磁场正演模拟 |
4.1 含正方体异常的海洋层状地电模型 |
4.1.1 海底平坦地形 |
4.1.2 海底起伏地形 |
4.2 含椭球体的海洋层状地电模型 |
4.2.1 海底平坦地形 |
4.2.2 海底地形起伏 |
4.3 海底起伏地形对异常体探测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一种时域希尔伯特变换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1.2.1 时域分析 |
1.2.2 频域分析 |
1.2.3 时频分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希尔伯特变换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希尔伯特变换方法的理论研究 |
2.2.1 希尔伯特变换定义 |
2.2.2 希尔伯特变换性质及应用优势 |
2.2.3 希尔伯特变换方法适用条件 |
2.3 希尔伯特变换实现方法 |
2.3.1 定义法实现希尔伯特变换 |
2.3.2 离散时间希尔伯特变换方法 |
2.3.3 加窗快速傅立叶变换方法 |
2.3.4 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时域希尔伯特变换方法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正弦变换方法研究 |
3.2.1 方法的构想及理论分析 |
3.2.2 正弦变换方法的性质 |
3.3 改进的最小二乘法 |
3.3.1 算法模型说明 |
3.3.2 算法有效性仿真 |
3.4 拟Legendre多项式的推导和性质 |
3.4.1 Legendre多项式 |
3.4.2 拟Legendre多项式 |
3.5 时域希尔伯特变换方法的实现 |
3.5.1 约束条件的限定 |
3.5.2 工程近似数字计算方法 |
3.5.3 重要性质及应用优势 |
3.6 本章小结 |
4 时域希尔伯特变换方法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典型电力系统的信号分析 |
4.2.1 典型电力系统信号介绍 |
4.2.2 单分量非平稳信号仿真 |
4.2.3 稳态信号分析说明 |
4.3 故障信号仿真分析 |
4.3.1 故障信号提取 |
4.3.2 故障信号电流电压处理 |
4.3.3 不同方法的对比说明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高效量化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局限性 |
1.2.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
1.3 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分布式检测的研究现状 |
1.3.2 分布式估计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分布式检测概述 |
2.1 量化理论 |
2.1.1 标量量化 |
2.1.2 矢量量化 |
2.1.3 最佳量化 |
2.2 二元假设检验与估计理论 |
2.2.1 二元假设检验理论 |
2.2.2 估计理论 |
2.3 分布式检测拓扑结构 |
2.3.1 串行拓扑结构 |
2.3.2 并行拓扑结构 |
2.3.3 树形拓扑结构 |
2.4 分布式信号检测融合准则 |
2.4.1 LRT融合准则 |
2.4.2 MRC和EGC融合准则 |
2.4.3 C-V融合准则 |
2.4.4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局部多比特最佳量化的GLRT检测算法 |
3.1 系统结构模型 |
3.2 基于一比特量化的GLRT分布式检测算法 |
3.2.1 系统数学模型 |
3.2.2 二元对称信道 |
3.2.3 基于一比特UQ的检测方法 |
3.2.4 未量化的GLRT检测方法 |
3.2.5 仿真与性能分析 |
3.3 理想信道下基于局部多比特量化的分布式检测 |
3.3.1 量化阈值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理论分析 |
3.3.2 多比特量化阈值优化问题的构造 |
3.3.3 优化问题的求解 |
3.3.4 仿真与性能分析 |
3.4 非理想信道下基于局部多比特量化的分布式检测 |
3.4.1 多元对称信道模型 |
3.4.2 基于多比特量化的GLRT检测器 |
3.4.3 量化阈值优化问题 |
3.4.4 仿真与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量化观测的分布式尺度参数检测方法 |
4.1 分布式检测系统模型 |
4.2 基于局部最佳量化的尺度参数检测方法 |
4.2.1 传感器节点层模型 |
4.2.2 传输信道层模型 |
4.2.3 GLRT检测器 |
4.2.4 一比特最佳量化方法 |
4.2.5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4.3 基于量化观测的自适应检测算法 |
4.3.1 NRQ-GLRT算法的缺陷 |
4.3.2 传感器节点层模型 |
4.3.3 DFC层模型 |
4.3.4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适用于非高斯噪声下基于多比特量化的检测方法 |
5.1 观测噪声对一比特最佳量化的影响 |
5.1.1 一比特最佳量化的充分条件 |
5.1.2 非高斯噪声的统计特性 |
5.1.3 非高斯噪声对最佳量化结构的影响 |
5.2 非高斯噪声下一比特最佳分布式检测 |
5.2.1 未量化情况下的Rao检测方法 |
5.2.2 一比特最佳量化的Rao检测方法 |
5.2.3 仿真与性能对比 |
5.3 非高斯噪声下基于多比特的最佳检测方法 |
5.3.1 基于多比特量化检测算法的提出 |
5.3.2 仿真与性能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关于一类三角积分的衰减估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类三维逆时热传导问题的数值求解[J]. 孟庆春,张磊. 数学物理学报, 2022
- [2]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实时在线肌肉疲劳估计方法研究[D]. 付梦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0(07)
- [3]非线性Zakharov-Rubenchik方程及其相关问题的数值研究[D]. 周旋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1)
- [4]频域分析在中国股票市场中的应用[D]. 葛熙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中美大学先修课程微积分教材的比较研究[D]. 莫倩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6]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前端设计[D]. 樊小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5)
- [7]新生儿fNIRS分析方法研究及系统设计[D]. 程磊. 燕山大学, 2018(05)
- [8]海洋可控源电磁场积分方程法正演[D]. 吴玉玲.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9]一种时域希尔伯特变换方法[D]. 刘译胶. 重庆大学, 2016(03)
- [10]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高效量化检测方法的研究[D]. 高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