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身健体”促发展

“强身健体”促发展

一、“强身健体”求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尚[1](2021)在《体育“非遗”组织的生存机制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北京六郎庄五虎棍会为例》文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近年来不断受到国家的重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成为国家软实力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体育“非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阶段我国多数体育“非遗”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困境亟待解决。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及个案研究法,对六郎庄五虎棍会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机制进行研究,为棍会发展提出策略,为政府扶持该类组织提供思路,进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组织保障。研究结论:(1)六郎庄五虎棍会通过传统惯例与道德约束加强日常管理,以文化认同和成员情感为纽带,提高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运行模式。(2)六郎庄五虎棍会属于传统权威型的体育“非遗”组织,生存机制体现在传统化且体系完整的文化传承方式、守旧和重视传统的管理与建设和由政府和集团共同扶持的外部互动。(3)棍会发展现状在文化传承方面呈现出传承人老龄化、传承内容复杂化、传承人群封闭化的特点。组织建设方面,棍会发展目标重视自身传承和发展、棍会制度由传统惯例和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棍会活动以传承和演出为主。棍会外部互动依赖于政府以及集团提供的平台和单方面扶持。(4)六郎庄五虎棍会现阶段发展的局限性:文化传承深度较大,体系庞大、内容复杂,但文化传承广度不足;棍会管理与建设以传统惯例为正统,缺乏制度性且现代化不足;棍会外部互动主体单一,政策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对其影响较大,稳定性不足。由此提出棍会发展策略:(1)保持本真的基础上重视传承方式现代化、创新和改编传承内容、扩充棍会成员。(2)棍会管理与建设应及时更新棍会发展目标,完善棍会内制度与部门,丰富棍会活动。(3)外部互动中从体制内外两方面出发,一是扩宽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渠道以及参与公共体育购买服务,二是积极寻求学校、企业等单位的帮助,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借助自身宣传、媒体宣发等方式改善封闭的外部互动现状。

娄悦[2](2021)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及调适策略研究 ——以哈尔滨市普通高级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学段,不仅因为高考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还因为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发展的末期,身心发育不够完全,思想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情绪较为不稳定,行为也有失规范,易与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和争执,导致课堂教学冲突发生。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善高中生身心健康,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道德素养,锻炼意志品质,促进全面发展等作用。而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主要的教育教学形式,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交往环境、高质量的体育课堂教学对教学效果及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的至关重要。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代发展,我国社会环境变化的同时也让学校体育教育滋生很多新问题。如何有效调适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就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需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访谈法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进行研究与现实考察,通过分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现状、产生原因、功能影响,提出有针对性、合理的冲突调适策略,缓解师生、生生关系,减少和转化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建立和谐体育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哈尔滨市13所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及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表明:有98.08%的体育教师表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发生过冲突,冲突类型主要为价值冲突和行为冲突。有85.01%的学生表示与体育教师发生过冲突,冲突的类型则是以价值冲突和情感冲突为主。有84.72%的学生表示与同学发生过生生冲突,发生情感和行为冲突较多。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心理冲突最多,其次是言语冲突,肢体冲突较少。高中体育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校际以及学生的性别、年级、性格、校际的个体特征差异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有明显影响。目前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已经普遍存在,应予以高度重视。通过现状分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原因:其产生根源来自于人的主体性差异,但同时存在许多影响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发生的因素,包括体育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和家庭五方面。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发生是把双刃剑,给师生和教学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发挥积极的正向功能。所以应该正确看待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充分发挥积极功能减少消极影响。针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以下调适策略。体育教师方面:要接纳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改善课堂教学管理方式、修炼教学机智。学生方面:要端正体育学习态度、正确认识教师惩戒、加强自我约束控制不良情绪、学会尊重和理解。学校方面:改进体育评价制度更新学校体育教学理念、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并完善硬件设施、加强学生体育品德培养、创设师生沟通交流的途径。社会方面:大力协助学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引导社会正确舆论改变不良偏见、加强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减少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家庭方面:家长要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正确认识体育并提高重视程度、家校联合加强体育教育。通过以上五方面对冲突调节、化解、转化,构建和谐高中体育课堂。

余德军[3](2021)在《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景颇族民俗体育是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体现了景颇族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延续,对景颇族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德宏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这里生活着很多景颇族,民俗体育资源丰富,而作为州府的芒市更是大部分景颇族的聚居地。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充分体现出景颇族特有的热情、淳朴、粗犷的民族特点,它是在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创造发展而成的。但是,由于景颇族生存地理环境偏僻,地方经济落后,新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西方体育理念的渗入等原因,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面临着传承主体缺失,专业民俗体育人才的匮乏,景颇族人民体育锻炼意识的薄弱以及民众对景颇族民俗体育的认同度不高等困境。为此,论文通过对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起源、发展变迁、发展状况及所面临的困境等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为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性的参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进行寻根溯源,分析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变迁,探究现阶段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项目及其发展状况,深入挖掘其功能和价值。为了更好地解决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深入地分析了现阶段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影响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促进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行之有效的策略,即:建立景颇族民俗体育传承人机制;大力培养景颇族民俗体育人才;发挥政府职能,提高景颇族体育锻炼意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景颇族经济发展;结合乡村旅游,促进景颇族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寻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多元化发展。最后,本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和所需要解决的是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希望通过本研究对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

蒋爽[4](2021)在《云南小凉山广场舞的空间与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复兴民族文明艺术,凝聚民族精力。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广场舞正在逐渐以另一种相对而言比较前卫的方式展现给广大人民群众,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在人民群众之间较为普及的娱乐模式。虽然这种形式在中国开展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却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诸多快乐和效益。显然,近年来,人们正在把这种舞蹈以一种人们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融入到当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因而,我们亦可以看到其中原本我们未发现的诸多元素,看到广场舞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得它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县城内广场为研究对象,以空间与组织为分析理论,试图呈现出广场成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部分且并参与其中的整个过程。在宁蒗县的广场上可以看到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不同的活动,其中跳广场舞的居多,且多为女性,而看跳舞的人往往是由男性来支撑的一个群体。广场舞对于小凉山地区的人们来说无异于是一条日常生活的纽带,连接了宁蒗县的过去与现在、城市与农村,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相对放松的交往方式,从而可以再生出新的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一直以来,在以往对“广场舞”的钻研中,诸多学者以及作者们都是围绕着“健身”展开调查及研究的,而本文旨在研究“空间和组织”。首先,广场舞的存在本来就需要空间的支持,空间是广场舞的前提条件,没有空间就没有广场舞的存在。其次,地理位置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想要跳广场舞,或者是要利用广场舞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及观看,就必须要选择视野宽阔、地方宽大的位置。

范添祺[5](2021)在《沈阳市中小学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沈阳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因其较低的年平均气温与较长的冬寒时间,为冰雪特色学校发展带来了明显的气候地理优势。同时伴随着“冰雪运动进校园”战略决策的深入普及与社会群体冰雪关注度的逐步提升,为冰雪特色学校发展带来了充足的政策与机遇优势。现如今通过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的遴选与评定不断进行,充分发挥榜样冰雪示范作用,逐步实现了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沈阳市现有国家级冰雪运动特色学校15所,从其建设阶段与开展现实来看,存在诸多亟待解决完善的地方。其中,发展动力后劲略显不足,缺少长效引导性机制具有代表性,对此,本研究以沈阳市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作为立足点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参考对比国外冰雪学校建设经验,以及结合我国冰雪学校发展的必要性与建设现实问题,以系统学理论和社会运行机制理论为基础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冰雪课程跟踪实地调研,调研期间采用了和冰雪领域主管就冰雪校园构建方针问题深入访谈方式、冰雪学校开展建设现状与动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发放的方式,筛选出了建设冰雪特色学校发展动力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对其主因子经过正交旋转后进行整理与分类,具体为:F1学生自身因素和F3学校教育因素所构成的内部动力主因子;F2家庭因素和F4社会因素所构成的外部动力主因子,从而具体阐述了各动力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推进冰雪特色学校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论述与分析了冰雪学校未来所面临的动力困境。在全面分析冰雪特色学校发展的动力运行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动力机制模型,并据此来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动力运转保障优化对策。以期为推动沈阳市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有益参考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与运行涉及经济、文化、教育、政府公共服务和体育部门等多个领域机制的运行。众多机制并非单一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2)推动冰雪特色学校拥有持续稳定发展动力的主要作用力包括:社会宣传、校园教育、家庭影响以及学生个人。(3)冰雪运动特色学校所面临明显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动力困境。(4)冰雪特色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具体运转过程由稳定动力作用过程,科学动力结构和特定动力系统功能等所组成。动力机制构建的完整性与动力运转保障可以促进冰雪学校的长效发展。

范馨仪[6](2021)在《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研究 ——以武当程派“八卦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舞蹈”属于艺术中人体文化的范畴,其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与借鉴了一些其他人体文化的精华,其中,武术对于舞蹈就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武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武术动作中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以及中华传统哲学思想,而这些对于舞蹈来说(尤其是中国古典舞)有着颇高的启发与借鉴价值。武术与舞蹈早在远古时期就有着深厚的渊源,从二者的起源到发展都体现出了同源异构的特点。武术与舞蹈的人体动作来源最初是产生于劳动活动中,但这些早期舞蹈和武术的动作是没有经过整理与加工的,因此就还不具备美感。而二者的雏形真正的出现,是源起于“巫”,巫术仪式中的人体动作对二者动作内容的产生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对动作的提炼、整理与创造,二者也产生了各自的风格、特征以及功能,常被用于不同的场景之中。后随着“武舞”的诞生,将二者融合为一体,这也为之后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奠定了基础。在和平时代里,武术的部分功能与形式发生了转变。由于战争不再频繁发生,武术的攻防功能也渐渐减弱,在保留其技击特点的基础上,借鉴了舞蹈的表演形式,更加符合于现代的审美与需求;而舞蹈也吸收了武术动作的精华,将其以舞蹈的风格特点表现出来,编创出了不少含有武术动作元素的舞蹈作品。本文之所以在众多武术拳种中选择了八卦掌作为分析材料,是因为其动作内容、哲学思想,以及它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都与笔者所学的中国古典舞专业相契合。因此,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舞蹈化分析方法”,将武术动作“八卦掌”作为分析材料,以舞蹈的视角去分析八卦掌的动作,并思考其动作对于舞蹈的可借鉴价值,尝试为舞蹈与武术的结合提供理论文本做出努力。本文总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中主要阐明什么是武术动作的“舞蹈化分析方法”,将分为五个小节来阐述此分析方法的概念界定、基本原则、分析要求、分析要点及其研究价值;第二章中主要是关于武术与舞蹈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的论述,共分为两个小节,第一节中将说明“巫”、“武”、“舞”三者的关系,第二节是进行武术与舞蹈的异同比较;第三章主要是讲述此次分析材料的历史,并检验此次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共分为三个小节,先讲述武当武术“八卦掌”的历史源流,在将“八卦掌”中的经典动作套式带入到此方法的要点中分析,以此试验此分析方法是否可行。

翁羽[7](2020)在《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品牌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群众性体育赛事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调动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群众体质,也能够促进赛事举办地本身的经济社会发展。自46号文件下达以来,各地兴办群众性赛事,但各类问题也逐渐随之暴露出来。其中,我国群众性赛事缺乏自主品牌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引起了相关领域的关注和重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体育消费群体。近年来,上海基于塑造本土群众性品牌赛事的目标打造了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本文将围绕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品牌培育展开研究,以期为其品牌培育提供可行性建议,以及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方案。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品牌培育的主要内容、培育途径和培育效果,总结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在品牌培育方面的重要经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调查主要结论如下:(1)在品牌识别方面,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组委会对LOGO的设计和排列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纳入评估体系。目前联赛品牌LOGO设计具有一定意义性和美学价值,但可记忆性不足。联赛口号设计易于记忆,且能够与城市文化背景进行结合。(2)品牌定位方面,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组委会每年初都对赛事项目进行具体规划,形成对市场的精准定位。同时,办赛单位对项目环节进行创新设计,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3)品牌传播方面,目前联赛组委会主要搭建了官方网站、新媒体、传统媒介和社会媒介作为主要的品牌传播方式。其中,网络传播是效率最高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的宣传效果目前不理想,需要进行革新;社会媒介对品牌传播具有一定效果,可进一步开发。(4)品牌维护上,政府主要使用资金支持、降低办赛门槛、提供精准服务等手段引导赛事的可持续发展;在安全保障上,联赛对赛事活动安全与医务工作要求制定了明确的规定;在赛事服务方面的主要做法是力求参赛方式便民化,为参赛者提供保险,并优选志愿者维持赛场秩序。(5)在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的品牌资产评估中,总体品牌培育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品牌识别阶段表现不够理想。通过各模块间的相关分析,认为品牌感受的影响最大。

成豪梁[8](2020)在《山东省运动会的演变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东省运动会,又称为山东“省运会”是山东省竞技体育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综合性运动会。省运会的举办能够客观展现山东省竞技体育发展和竞技人才的培养水平,能够充分检阅山东省各地市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水平,能够推动山东省群众体育发展和体育产业发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对山东省运动会(共24届)的演变历程进行研究。以70年来国家所处的重大历史背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山东省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山东省运动会的功能共四个方面为背景,对山东省举办过的24届运动会进行科学的阶段划分。继而根据山东省运动会不同历史背景与阶段划分结果,分别从省运会举办主题、举办理念、项目设置等方面对山东省运动会发展历史脉络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结果如下:山东省运动会阶段划分方面,省运会发展历史共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1—4届);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初期(5—7届);第三阶段,“首届全运”到改革开放时期(8—12届);第四阶段,经济体制转型到市场经济初期(13—19届);第五阶段,“山东全运”“北京奥运”时期(20、21届);第六阶段,后奥运时期(22、23、24届)。举办主题与理念方面,省运会的主题、举办理念随着时代背景的发展而演变。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省运会主题、举办理念也不同:建国初期的山东省运动会(1-4届)的举办主题和理念是为了使群众积极参与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做贡献;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山东省运动会(5-7届)的举办主题和理念演变为以群众性体育发展为主,竞技体育发展为辅;“首届全运”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山东省运动会(8-12届)的举办理念和主题演变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并重,发展群众体育的目的从“增强人民体质”演变为发展竞技体育后备力量,服务于竞技体育的发展;经济体制转型到市场经济初期山东省运动会(13-19届)的举办理念和主题强化了发展群众体育为竞技体育服务的目的;“山东全运、北京奥运”时期山东省运动会(20-21届)的举办理念和主题演变为着重于发展竞技体育,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后奥运时期山东省运动会(22-24届)的举办理念和主题演变为逐步侧重于发展群众体育。项目设置方面,从第1届到第24届项目设置的变化较大。建国初期的山东省运动会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山东省运动会(1-7届)的项目设置除了第一届省运会项目特点为数量较少、便于开展,技术较低。“首届全运”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山东省运动会(8-12届)的项目设置的特点演变为数目开始增多,专业性较强。第8届到第12届省运会的项目设置演变为与全运会的项目设置相符合。经济体制转型到市场经济初期到“山东全运、北京奥运”时期的山东省运动会(13-21届)的项目设置与奥运项目相符合。后奥运时期山东省运动会(22-24届)的项目设置开始增设了少数的全民项目。基于此,研究对山东省运动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1)今后山东省运动会的发展应当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与山东省体育事业的发展战略相符,以人民的需求为根本。(2)今后山东省运动会的举办理念和主题的发展应当与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及体育发展的战略相吻合。在国家全民健身战略下,应做到以人为本,全民省运。进而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3)今后山东省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应在设置奥运项目的同时,设置全民健身项目。全民参与可以有效提高群众对体育的参与度,对群众体育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4)加强对省运会的管理,注重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承办省运会期间应加大政府、学校、社会等部门之间的协同,加强各部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协同,共同为承办省运会的各项工作提供力量。

陶成武[9](2020)在《广场舞现象研究》文中指出现象是人或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广场舞的盛行作为当代中国的普遍现象,彰显的不仅有本体结构的特质与历史发展的积淀,亦有主体与社会发展的自我超越。因而通过广场舞盛行的存在样态还原其内在结构与发展规律,从事实本身的角度把握其客观存在,对深度挖掘其内涵属性与社会文化价值,以及针对广场舞引发的社会问题治理,促进其规范与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本研究以广场舞的认知与盛行现象为研究对象,以自组织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现象学理论与戏剧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与理论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广场舞现象的内涵属性、发展历程、实践过程、生成机制与逻辑展望等理论与现实问题,试图归纳与总结广场舞现象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广场舞现象是集运动属性、舞蹈属性与休闲属性于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内涵既有本体结构追求的健体健心与艺术审美,又超越了本体结构特质,融入了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是具有多维结构与文化意蕴的身体语言与社会文化活动。它的内容是以特定形式的身体姿态展示为主,以主客体同一为存在方式,具有健身性、艺术性与娱乐性的特征,实现了健康身体与健康生活相统一。2.广场舞现象的起源有“舞蹈起源论”与“社会文化起源论”两种观点。“舞蹈起源论”的广场舞表现了其本体外显动作结构与内在审美意蕴的延续与传承。“社会文化起源论”的广场舞表征的是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它是新秧歌运动、忠字舞与禁舞解除的继续与传承,是个体历史记忆与主体性表达的重构与再现,亦是民众情感需求、基层自治促动与官方适时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3.广场舞现象是个体在自组织结构中通过身体表演追求自我的实践过程。身体表演内蕴有个体从感知到构想的空间延伸,从现实到理想的情感表达,从满足到超越的生命建构,不仅追寻着身体的愉悦,而且饱含着情感的需求。表演组织呈现有体验式与情感式认同、集权式的组织结构、自律式的组织规约、自组织的运行模式与缘聚型的关系纽带等特征。表演价值来源于个体与广场舞本体的“自我”追求与建构,促进了其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社会文化与广场舞项目化发展。4.广场舞现象的生成是社会环境发展变迁促进个体内在需求转变与广场舞自身结构调整的适应过程。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表现有社会经济发展促动生活观念转变,城镇化推进创造的场域空间,公共体育服务改善提供的基础保障,以及政策支持引导推动的规范有序发展。其促动的内生需求与结构适应表现为美好生活需要导向的个体需求升级,活动结构调整与个体需要的契合。使广场舞的发展历经了从健美身心到健美生活的价值升级,从社会质疑到社会认同的认知转变,从中老年人到全民参与的认同表达,从民间自发倒逼国家参与的治理实践。5.广场舞现象彰显了其作用于个体生活方式、社会文化活动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与存在样态。作为个体生活方式的广场舞需由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转向为关注个体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探求,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广场舞应使其成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到自强的实践典范与表达方式,作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广场舞要通过专项与审美发展创新其内容与形式。总之,从舞台到街角、从民俗仪式到健身活动,从身体表演到美好生活实践,广场舞不仅要有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建构,亦要有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表达,也要有运动项目的深化与创新发展。

徐锋[10](2020)在《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武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资源,对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传播和认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亟需挖掘并弘扬中国传统武德思想中的道德精髓和思想价值,以期让中华民族灿烂的东方文明在全世界传播。鉴于此,本文拟从传统武德思想的发展脉络开始,在探索中国传统武德思想演变历程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并以史为鉴,汲取优秀的思想道德精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服务。本文主要围绕以下思路展开论述:首先,厘清“武德”、“传统武德”概念的缘起、内涵及武德思想的实质;其次,梳理各个历史时期最突出的武德思想内容及其特征,以及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下,以少林和武当两个文化流派作为案例进一步分析传统武德思想的内容及其特征;然后,通过对传统武德思想的梳理与分析,对传统武德思想进行历史评判和价值重估;最后,揭示和弘扬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此,本文研究观点主要概括如下:第一,武德概念最早萌芽于古代人类生存生产的劳动,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逐渐形成与发展。早期的“武德”与军事发展脉络相契合,既存在于彼此交融的个体与集团间,又分别存在于内涵各异的个体武德和军事武德中。个体武术武德或民间武术武德是本文分析的重点。传统武德既指传统的武德,又指武德的传统。传统的武德主要指历代存留下来的武德伦理思想、制度和规范,而武德的传统主要指从古延续至今、无所在又无所不在的武德伦理传统,囊括实践领域和精神领域,其实质是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传统武德思想的实质涵盖所有与“武”有关的思想品德内容,包括道德自觉、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等。第二,不同历史时期,武德思想内容和文化特征不同。本文以古代历史上武德文化特征明显、武德思想鲜明为分期理念,把武德思想的发展分为先秦、盛唐、宋元、明清四个主要时期。先秦经历了历史上重要大变革,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争鸣,思想大繁荣大发展,“尚礼、尚谋、尚侠”是当时主要的武德思想内容。盛唐时期,唐王朝的开明政治与繁荣经济为社会形成崇武尚侠风气打下基础,“以武壮志、以武立志、以武言志”成为当时武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宋元时期,在“崇文抑武”国策的影响下,导致民间习武结社规范化、民间武术表演娱乐化特征明显,从而推动武术审美思想的伦理变迁。明清时期,明代的兵家思想为武术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清王朝对民间武术的镇压使民间秘密结社和清规戒律兴起,武侠小说中侠者形象的塑造使侠者们行侠天下,镖师们侠骨义胆的高尚武德使镖局和镖师们镖行天下。第三,中国传统武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哲学中的儒、释、道、墨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武德思想之根。儒家的仁爱、道家的阴阳、佛家的禅定、墨家的侠义等思想,在传统武德思想中都有深刻的反映。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性的中国传统武术,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传统武术文化流派及特征,少林功夫和武当武术是其中的典型。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少林功夫修禅悟道的武德传统。道教文化与武当文化的相互影响,形成武当武术养生修道的武德传统。少林武德与武当武德,形象反映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特征。第四,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以中国文化为理论基础的中国传统武德思想,形成了一套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教育意义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仁爱为本的伦理核心、贵义轻利的价值导向、尊师重道的礼教风尚、忠诚守信的精神节气,是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优秀传统。由于历史局限性造成传统武德思想的封闭性、神秘性和虚幻性等消极因素是中国传统武德思想中的糟粕,要加以批判和改造。因此,要使中国传统武德思想发挥时代价值,满足现实需要,必须要对传统武德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坚持武德思想的仁勇结合、内外相应、古今相继和真善相随。第五,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经过近百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自觉”后,留下优秀的武德思想内容和独特的精神内涵,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重要价值。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挖掘与弘扬,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优势,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路径,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视野。应积极发挥中国传统武德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内容优势、融入优势和传播优势,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共享,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强身健体”求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身健体”求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非遗”组织的生存机制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北京六郎庄五虎棍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1.2 社会组织是体育“非遗”发展的依靠
        1.1.3 体育“非遗”组织的生存困境亟待改善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
        1.4.2 体育“非遗”研究综述
        1.4.3 北京地区体育“非遗”研究综述
        1.4.4 体育“非遗”组织研究综述
        1.4.5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个案研究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非遗”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
        3.1.1 自身因素
        3.1.2 外界因素
    3.2 六郎庄五虎棍会的历史回溯和生存机制分析
        3.2.1 六郎庄五虎棍会的历史回溯
        3.2.2 六郎庄五虎棍会生存机制分析
        3.2.2.1 六郎庄五虎棍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3.2.2.2 六郎庄五虎棍会管理与建设分析
        3.2.2.3 六郎庄五虎棍会外部互动现状分析
    3.3 六郎庄五虎棍会发展困境分析
        3.3.1 棍会文化传承的局限性
        3.3.2 棍会管理与建设的局限性
        3.3.3 棍会外部互动的局限性
    3.4 六郎庄五虎棍会的发展策略
        3.4.1 文化传承发展策略
        3.4.2 管理与建设发展策略
        3.4.3 外部互动发展策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指导者访谈提纲
附件(二) 参与者及居民访谈提纲
附件(三) 六郎庄五虎棍现有演练套路整理表

(2)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及调适策略研究 ——以哈尔滨市普通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日益凸显
        1.1.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调适策略尚显不足
        1.1.3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及调适策略的研究有待加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冲突
        1.3.2 课堂教学冲突
        1.3.3 体育课堂教学冲突
        1.3.4 调适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课堂教学冲突的研究
        2.1.2 关于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研究
        2.1.3 关于课堂教学冲突调适策略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课堂教学冲突本质和原因的研究
        2.2.2 关于课堂教学冲突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访谈法
第4章 哈尔滨市普通高级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1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4.1.2 学生基本情况
    4.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现状调查
        4.2.1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总体现状描述
        4.2.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现状中的差异性特征
    4.3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
        4.3.1 产生根源
        4.3.2 影响因素
    4.4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功能影响
        4.4.1 积极功能
        4.4.2 消极影响
第5章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调适策略
    5.1 教师调适策略
        5.1.1 接纳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转变教学观念
        5.1.2 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重塑教学权威
        5.1.3 改善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对话式课堂
        5.1.4 修炼教学机智,转化体育课堂教学冲突
    5.2 学生调适策略
        5.2.1 端正体育学习态度
        5.2.2 正确认识教师惩戒
        5.2.3 提高自律并加强自我约束
        5.2.4 换位思考并学会尊重和理解
    5.3 学校调适策略
        5.3.1 改进体育评价制度,实现科学人性的管理
        5.3.2 更新学校教学理念,构建现代化体育教学
        5.3.3 提高对体育课重视程度,完善硬件设施
        5.3.4 加强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5.3.5 创设师生沟通平台,增加交流途径
    5.4 社会调适策略
        5.4.1 社会正确舆论引导,改变不良偏见
        5.4.2 加强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引导师生价值取向
        5.4.3 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减少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5.5 家庭调适策略
        5.5.1 改进家庭教育方式
        5.5.2 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
        5.5.3 家长正确认识体育并提升重视程度
        5.5.4 家校联合加强体育教育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国内文献
        期刊
        学位论文
        专着
    国外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3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
        1.1.2 进入新时代景颇族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1.1.3 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1.1.4 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需要
        1.1.5 提高景颇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
        1.1.6 景颇族民俗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民俗
        2.1.2 体育
        2.1.3 民俗体育
        2.1.4 景颇族民俗体育
    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梳理及研究动态
        2.2.1 有关民俗体育的研究
        2.2.2 景颇族体育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梳理及研究动态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概述
        4.1.1 景颇族历史渊源
        4.1.2 景颇族称谓
        4.1.3 景颇族人口分布
        4.1.4 景颇族生存地理环境
    4.2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起源
        4.2.1 源于景颇族生存、生产活动
        4.2.2 源于景颇族原始宗教祭祀活动
        4.2.3 源于景颇族古代部落之争、军事活动
        4.2.4 源于景颇族农时节气、节庆活动
    4.3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演进
        4.3.1 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历程
        4.3.1.1 直过前(新中国成立前)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
        4.3.1.2 直过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
        4.3.1.3 改革开放至今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
        4.3.2 景颇族民俗体育的文化变迁
        4.3.3 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的功能演进
    4.4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项目、功能、价值
        4.4.1 景颇族民俗体育开展的项目
        4.4.2 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功能
        4.4.3 景颇族民俗体育的价值
    4.5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状况及面临困境
        4.5.1 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状况
        4.5.2 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4.5.2.1 传承主体的缺失
        4.5.2.2 景颇族民俗体育人才的匮乏
        4.5.2.3 景颇族人民体育锻炼意识薄弱
        4.5.2.4 民众对景颇族民俗体育的认同度不高
    4.6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4.6.1 地理位置偏僻
        4.6.2 地方经济落后
        4.6.3 景颇族自身的发展不良
        4.6.4 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4.6.5 西方体育理念的渗入
    4.7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对策
        4.7.1 建立景颇族民俗体育传承人机制
        4.7.2 大力培养景颇族民俗体育人才
        4.7.3 发挥政府职能,提高景颇族体育锻炼意识
        4.7.4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景颇族经济发展
        4.7.5 结合旅游业,促进景颇族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
        4.7.6 顺应时代潮流,寻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多元化发展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云南小凉山广场舞的空间与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空间的研究状况
        (二)国内外关于组织的研究状况研究
        (三)国内外关于广场舞的研究状况
    三、基本概念
        (一)广场舞
        (二)公共活动空间
        (三)空间组织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半结构式访谈
        (三)参与观察法
    五、研究创新和意义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意义
    六、田野点概况
第一章 小凉山的传统舞蹈
    一、小凉山传统舞蹈的概况
    二、小凉山传统舞蹈的类型
        (一)日常生活舞蹈
        (二)节庆舞蹈
    三、小凉山传统舞蹈的基本构成
        (一)动作
        (二)队形
        (三)服饰
        (四)舞具
        (五)音乐
    四、广场舞与传统舞蹈
第二章 广场舞的形成
    一、广场舞的兴起
    二、广场舞的现状
        (一)日常分布
        (二)地理位置
    三、广场舞的类型
        (一)少数民族舞蹈
        (二)健身操
        (三)现代流行舞
    四、广场舞的特点
        (一)社会性
        (二)开放性
        (三)多样性
第三章 广场舞的空间与组织
    一、广场舞的空间分布与组织方式
        (一)广场舞的空间分布
        (二)广场舞的组织方式
    二、广场舞与群体
        (一)广场舞的混溶
        (二)群体的分与合
第四章 场内与场外
    一、传统与现代
        (一)传统舞蹈与生活
        (二)现代广场舞
    二、舞者与观众
        (一)跳广场舞的人
        (二)看广场舞的人
        (三)由“看”到“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沈阳市中小学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依据
        1.1.1 国家政策引导
        1.1.2 地区气候支撑
        1.1.3 社会关注提升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1.1 机制
        1.3.1.2 动力机制
        1.3.1.3 特色学校
        1.3.1.4 冰雪运动特色学校
        1.3.2 国外冰雪特色学校建设研究现状
        1.3.2.1 国外特色体育学校的研究
        1.3.2.2 国外冰雪教学的发展及经验启示的研究
        1.3.3 国内冰雪特色学校建设研究现状
        1.3.3.1 我国体育特色学校的研究概况
        1.3.3.2 我国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建设的概况
        1.3.4 关于体育项目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概况
        1.3.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5.1 系统科学理论
        1.3.5.2 社会运行机制理论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实地调研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3.1 沈阳市冰雪运动特色学校总体发展的现状
        3.1.1 基础设施情况
        3.1.2 冰雪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
        3.1.3 课外冰雪活动的开展情况
        3.1.4 学生冰雪教学及课外冰雪的参与情况
        3.1.5 冰雪教师的基本情况
        3.1.6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3.1.7 学生家长的态度分析
        3.1.8 沈阳市冰雪特色学校特色项目的建设情况
    3.2 沈阳市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发展动力的影响因素
        3.2.1 公因子的数量与命名
        3.2.2 学生自身因素
        3.2.3 家庭因素
        3.2.4 学校教育因素
        3.2.5 社会因素
    3.3 沈阳市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发展的动力困境
        3.3.1 内部动力的困境
        3.3.2 外部动力的困境
    3.4 构建沈阳市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
        3.4.1 沈阳市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发展的动力因素
        3.4.2 沈阳市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3.5 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动力运转保障的优化对策
        3.5.1 动力主体保障的优化策略
        3.5.2 动力传导媒介保障的优化策略
        3.5.3 动力源开发保障的优化策略
        3.5.4 动力转化保障的优化策略
        3.5.5 动力监控反馈保障的优化策略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6)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研究 ——以武当程派“八卦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章 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武术动作的“舞蹈化分析方法”
        一、什么是武术动作的舞蹈化
        二、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概念的界定
        三、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形成的背景与原因
    第二节 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二、深入性原则
        三、统一性原则
    第三节 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的动作分析要求
        一、保留武术动作特有的空间特征
        二、保留武术动作特有的运动样式
    第四节 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的动作分析要点
        一、动作造型
        二、动作动律
        三、动作步法
        四、动作节奏
        五、动作效用
    第五节 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的研究价值
        一、武术动作对舞蹈产生的影响
        二、舞蹈化分析武术动作的研究价值
第二章 武术与舞蹈的发生及其演变
    第一节 武术与舞蹈发生的同源点——“巫”
        一、什么是“巫”
        二、“巫”与武术
        三、“巫”与舞蹈
        四、相互关系及其演变
    第二节 武术与舞蹈的异同
        一、动作特征异同
        二、功能特征异同
第三章 武当武术“八卦掌”动作舞蹈化分析——以程派“单换掌”、“顺势掌”为例
    第一节 武当武术“八卦掌”概说
        一、武当武术的形成与演变
        二、“八卦掌”的来源与流派
        三、程派“八卦掌”的传承与体系
    第二节 “单换掌”舞蹈化分析
        一、“单换掌”的动作造型
        二、“单换掌”的动作动律
        三、“单换掌”的动作步法
        四、“单换掌”的动作节奏
        五、“单换掌”的动作效用
    第三节 “顺势掌”舞蹈化分析
        一、“顺势掌”的动作造型
        二、“顺势掌”的动作动律
        三、“顺势掌”的动作步法
        四、“顺势掌”的动作节奏
        五、“顺势掌”的动作效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品牌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群众性体育赛事对推动全民健身的意义
        1.1.2 我国打造群众性体育赛事品牌的现实需求
        1.1.3 上海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实践总结
        1.1.4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的应势而生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基本概念界定
        1.4.1 群众性体育赛事
        1.4.2 品牌赛事
        1.4.3 品牌培育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研究
        2.1.1 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
        2.1.2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品牌的研究
        2.2.1 品牌的定义
        2.2.2 品牌资产的相关研究
        2.2.3 品牌培育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品牌赛事的研究
        2.3.1 品牌赛事概念的相关研究
        2.3.2 品牌赛事的研究现状
        2.3.3 品牌赛事与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实地考察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相关理论基础
        4.1.1 品牌培育流程相关理论
        4.1.2 赛事品牌培育路径相关理论
        4.1.3 品牌资产评价相关理论
    4.2.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概况
        4.2.1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的由来与本质
        4.2.2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的项目结构
        4.2.3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的组织构架
    4.3.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品牌培育研究
        4.3.1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4.3.2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品牌识别情况分析
        4.3.3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品牌定位情况分析
        4.3.4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品牌传播情况分析
        4.3.5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品牌维护情况分析
        4.3.6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品牌资产评估分析
    4.4.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品牌培育的经验
    4.5.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品牌培育存在的问题
    4.6. 优化对策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品牌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项目赛现场调研记录
致谢

(8)山东省运动会的演变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战略需求
        1.1.2 竞技体育发展需求
        1.1.3 群众体育发展需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对大型赛事的相关研究
        2.1.1 奥林匹克主义理念研究
        2.1.2 大型赛事对国家或城市形象研究
        2.1.3 大型赛事对体育事业发展影响研究
    2.2 全运会相关研究
        2.2.1 全国运动会概述
        2.2.2 全国运动会的发展演变研究
        2.2.3 全国运动会项目设置研究
        2.2.4 全国运动会举办理念研究
        2.2.5 全国运动会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及影响研究
    2.3 山东省运会相关研究
        2.3.1 省运会研究趋势与特点
        2.3.2 山东省运会概述
        2.3.3 山东省运动会的影响研究
    2.4 研究综述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逻辑分析法
        3.2.3 历史研究法
        3.2.4 专家访谈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运动会时代背景与阶段划分依据
        4.1.1 山东省运动会时代背景概述
        4.1.2 山东省运动会阶段划分
    4.2 省运会发展概况
        4.2.1 建国初期山东省运动会发展概况
        4.2.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山东省运动会发展概况
        4.2.3 “首届全运”到改革开放时期山东省运动会
        4.2.4 经济体制转型到市场经济初期山东省运动会发展概况
        4.2.5 “山东全运、北京奥运”时期山东省运动会发展概况
        4.2.6 后奥运时期山东省运动会发展概况
    4.3 省运会主题、举办理念演变历程
        4.3.1 建国初期山东省运动会主题、举办理念
        4.3.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山东省运动会主题、举办理念
        4.3.3 “首届全运”到改革开放时期山东省运动会主题、举办理念
        4.3.4 经济体制转型到市场经济初期山东省运动会主题、举办理念
        4.3.5 “山东全运、北京奥运”时期山东省运动会主题、举办理念
        4.3.6 后奥运时期山东省运动会主题、举办理念
        4.3.7 小结
    4.4 省运会项目设置演变历程
        4.4.1 建国初期山东省运动会项目设置
        4.4.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山东省运动会项目设置
        4.4.3 “首届全运”到改革开放时期山东省运动会项目设置
        4.4.4 经济体制转型到市场经济初期山东省运动会项目设置
        4.4.5 “山东全运、北京奥运”时期山东省运动会项目设置
        4.4.6 后奥运时期山东省运动会项目设置
        4.4.7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山东省运动会历史阶段特征明显
        5.1.2 山东省运动会举办理念与主题逐渐以人为本
        5.1.3 山东省运动会群众参与性项目设置增多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9)广场舞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视角聚焦与理论基础
        1.2.1 视角聚焦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广场舞的基本理论探讨
    2.1 广场舞的内涵与外延
        2.1.1 广场舞的内涵属性
        2.1.2 广场舞的外延构成
    2.2 广场舞的内容与分类
        2.2.1 广场舞的内容
        2.2.2 广场舞的分类
    2.3 广场舞的特征与形式
        2.3.1 广场舞的基本特征
        2.3.2 广场舞的活动形式
    2.4 小结
3.广场舞现象的发展回眸
    3.1 广场舞现象的历史溯源
        3.1.1 “舞蹈起源论”的广场舞
        3.1.2 “社会文化起源论”的广场舞
    3.2 广场舞现象的发展演变
        3.2.1 广场舞现象的主体孕育阶段(约1942-1989年)
        3.2.2 广场舞现象的自主发展阶段(约1990-2014年)
        3.2.3 广场舞现象的规范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3.3 广场舞现象的发展特征
        3.3.1 动力结构的大众需求性
        3.3.2 活动组织的基层自治性
        3.3.3 规范普及的政府引导性
    3.4 小结
4.广场舞现象的现实考察
    4.1 调查的组织实施与对象
        4.1.1 调查的组织实施
        4.1.2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3 实地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广场舞表演中的自我呈现
        4.2.1 表演的空间:从感知空间到构想空间的互动延伸
        4.2.2 表演的诉求:从健康需求到追求自我的情感表达
        4.2.3 表演的维持:从体验满足到自我超越的生命建构
    4.3 广场舞表演组织的特征
        4.3.1 体验式与情感式认同是组织发展的基础
        4.3.2 直线制的组织结构与自律式的组织规约
        4.3.3 自组织的运行模式与缘聚型的关系纽带
        4.3.4 自主规约与直线制组织结构带来的张力
    4.4 广场舞表演呈现的价值效应
        4.4.1 表露真实的自我,健康个体身心
        4.4.2 建构可能的自我,和睦家庭关系
        4.4.3 延展社会的自我,丰富社会文化
        4.4.4 拓深本体的自我,挖掘项目属性
    4.5 小结
5.广场舞现象的生成机制
    5.1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外生机制
        5.1.1 社会经济发展促动观念转变
        5.1.2 城镇化推进创造的场域空间
        5.1.3 公共体育服务提供基础保障
        5.1.4 政策支持引导推动规范有序
    5.2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内生机制
        5.2.1 美好生活促动的多层次需求
        5.2.2 自组织结构蕴育的身份认同
        5.2.3 活动形式与个体需求的契合
    5.3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基本规律
        5.3.1 从健美身心到健美生活的价值升级
        5.3.2 从社会质疑到社会认同的认知转变
        5.3.3 从中老年人到全民参与的认同表达
        5.3.4 从民间自发到国家参与的治理实践
    5.4 小结
6.广场舞现象的逻辑展望
    6.1 本源回归:作为个体生活方式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1.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导向的价值升级
        6.1.2 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导向的消费转型
        6.1.3 协同共治导向活动行为的多元规约
    6.2 价值拓展:作为社会文化活动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2.1 文化自觉:广场舞参与主体的使命与担当
        6.2.2 文化自信:广场舞文化价值的传承与超越
        6.2.3 文化自强:广场舞文化发展的内立与外输
    6.3 审美创新: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3.1 属性结构导向活动形式的多元并存
        6.3.2 竞赛促动导向动力与张力实时并存
        6.3.3 项目化发展导向专业与审美的并进
    6.4 小结
7.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后续展望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1.致谢

(10)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武德史料研究
        1.2.2 武德现状研究
    1.3 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分析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1.4.2 本选题的不足之处
2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内涵解读
    2.1 武德概念的缘起
        2.1.1 武德概念的萌芽
        2.1.2 武德概念的形成
        2.1.3 武德概念的分化
    2.2 传统武德的内涵
        2.2.1 “武德”释义
        2.2.2 传统武德的内涵
    2.3 传统武德的思想实质
        2.3.1 武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道德自觉
        2.3.2 武德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行为规范
        2.3.3 武德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
3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演进历程
    3.1 先秦时期武德思想
        3.1.1 西周时期的“尚礼”思想
        3.1.2 春秋时期的“尚谋”思想
        3.1.3 战国时期的“尚侠”思想
    3.2 盛唐时期武德思想
        3.2.1 “以武壮志”的兴国思想
        3.2.2 “以武立志”的治国思想
        3.2.3 “以武言志”的爱国思想
    3.3 宋元时期武德思想
        3.3.1 “崇文抑武”思想的形成
        3.3.2 民间结社与社约社规的形成
        3.3.3 民间武艺表演的娱乐化趋向
        3.3.4 武艺审美思想的伦理变迁
    3.4 明清时期武德思想
        3.4.1 兵家思想对武德思想的贡献
        3.4.2 秘密结社与门规戒律的兴起
        3.4.3 武侠小说中侠者形象的塑造
        3.4.4 镖局和镖师们的镖行天下
    3.5 民国之后的武德思想
4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流派及特征:以少林和武当为例
    4.1 修禅悟道——佛教文化与少林武德
        4.1.1 少林功夫与中原文化
        4.1.2 佛教禅宗与少林戒约
        4.1.3 禅拳合一的少林武德
        4.1.4 少林武德思想特征
    4.2 养生修道——道家文化与武当武德
        4.2.1 武当武术与武当文化
        4.2.2 武当道教与养生
        4.2.3 道家思想与武当武德
        4.2.4 武当武德思想特征
5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历史价值与转化
    5.1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5.1.1 仁爱为本的伦理核心
        5.1.2 贵义轻利的价值导向
        5.1.3 尊师重道的礼教风尚
        5.1.4 忠诚守信的精神气节
    5.2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5.2.1 传统武德思想的封闭性
        5.2.2 传统武德思想的神秘性
        5.2.3 传统武德思想的虚幻性
    5.3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5.3.1 仁勇结合的武德境界
        5.3.2 内外相应的武德呈现
        5.3.3 古今相继的武德传承
        5.3.4 真善相随的武德追求
6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6.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
        6.1.1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6.1.2 厚德载物,贵和尚中的包容精神
        6.1.3 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6.1.4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合作精神
    6.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6.2.1 武舞同源,发挥以舞演武的亲和力
        6.2.2 武书同构,利用以笔论武的影响力
        6.2.3 文以载道,提升以文会武的传播力
    6.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优势
        6.3.1 健全人格,提高个体修养
        6.3.2 注重礼仪,增进社会和谐
        6.3.3 传承文明,振奋民族精神
    6.4 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路径
        6.4.1 建立践行传统武德思想的长效机制
        6.4.2 营造崇尚传统武德思想的校园环境
        6.4.3 创编体现传统武德思想的教材体系
        6.4.4 探索融入传统武德思想的课堂实践
    6.5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视野
        6.5.1 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国际形象
        6.5.2 连接国际交往的共享通道
        6.5.3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强身健体”求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非遗”组织的生存机制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北京六郎庄五虎棍会为例[D]. 刘尚.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及调适策略研究 ——以哈尔滨市普通高级中学为例[D]. 娄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研究[D]. 余德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云南小凉山广场舞的空间与组织研究[D]. 蒋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沈阳市中小学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 范添祺.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6]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研究 ——以武当程派“八卦掌”为例[D]. 范馨仪. 武汉音乐学院, 2021(09)
  • [7]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品牌培育研究[D]. 翁羽. 苏州大学, 2020(03)
  • [8]山东省运动会的演变历程研究[D]. 成豪梁.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广场舞现象研究[D]. 陶成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研究[D]. 徐锋.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强身健体”促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