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原市积极推广水煤浆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黄婧[1](2010)在《山西能源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结构也就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层次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合理的产业结构就是效率、合理的产业结构就是效益、合理的产业结构就是市场。跨入新世纪以来,山西省对煤炭产业的投资、建设快速发展,生产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各种煤炭产品的生产、外销大幅度增加,充分体现了山西作为全国煤炭生产大省和调出大省的地位。但是,山西煤炭产业在结构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有待优化之处,并且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面对世界以及国内的能源新形势,山西煤炭产业应该按照国家提倡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推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全面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的水平。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对山西煤炭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理论进行了阐述,为后面运用该理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其次,对山西省目前的煤炭资源现状、煤炭产业结构现状和煤炭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总结出了山西煤炭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利益主体多、市场竞争无序;能耗水平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煤炭产业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煤炭开采、加工及转换技术落后,安全技术不到位等。再次,运用博弈论进行分析,利用经典例子——“囚徒困境”来解释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最后得出了,只有政府充当那个“中介”或者“协调者”,才‘能有效的调整煤炭产业的结构,最大化煤炭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接下来分析了影响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包括产业因素、体制因素、资源因素。最后,针对山西煤炭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
李维明[2](2010)在《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为应对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与安全方面的挑战,本文紧紧围绕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策略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从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着手,基于协整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对两者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了深入挖掘;随后,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识别出了影响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并就采煤机械化对于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发的贡献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运用客观评价方法,研究并给出了煤炭供应侧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最后,针对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涉及矿业权、财税、价格形成机制、洁净煤技术、环保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可为国家制定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王羽玲[3](2009)在《太西无烟煤超纯制备工艺与装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深度降低煤的灰分,解决制约煤基材料发展的瓶颈问题。论文以太西无烟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得出了通过煤岩组分分离制备超纯煤的方法;制定了分步脱灰与重介两段等密度精选相结合的超纯制备工艺。通过对加重质在旋流器内的沉降与扩散过程分析,建立了重介旋流器内密度场和速度场分布的异重流模型;研制出高精度分选设备——精选型圆筒重介旋流器。提出了悬浮液压力波形成与共振吸收模型,以及基于工艺自衡的介质密度调控新方法,开发了高精度重介调控技术。探索了破碎后用浮选法进行超纯制备的技术可行性。煤炭超纯制备的实质就是要提纯煤中纯净的均质镜质体,煤炭的超纯制备过程也就是煤岩组分的分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对粗选轻产物进行等密度精选,有利于提高综合分选精度和轻产物的纯度。由此,制定了两段跳汰初选——轻产物两段等密度重介精选的工艺流程。采用流体力学与热力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提出了重介质在径向的沉积和扩散运动是旋流器内梯度密度分布的主要成因的观点,得出了重介旋流器内密度场分布满足异重流模型:在旋流器的内层为强迫涡区,径向密度与回转半径线性相关等密度面为均匀的圆台面;螺旋流的外层,存在轴向逐渐增厚的自由涡流动区域,该区域各点的密度与回转半径成指数函数关系(ρ=ρl +a?Rk),混合流体在轴向沿等密度线运动。被选物料进入旋流器后,迅速到达其等密度层附近并随之运动,得到分选。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对旋流器内密度场和速度场的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悬浮液流场速度分布与密度分布形态一致,这进一步验证了异重流模型。介质入口流道形式和重产物口反压力大小等都对流场的分布有着显着的影响,通过对相关参数的优化,提高了旋流器的分选精度和抗磨性能。开发出Φ500/400、Φ800/650两种型号精选型圆筒重介旋流器,可能偏差E值≤0.015。通过流体受力分析,提出了悬浮液压力波形成与共振吸收模型:重介旋流器入口压力的变化可以分解为:来源于介质桶液位变化的低频压力波和来源于流体振荡的高频压力波。当高频压力波自振频率与空气弹簧自振频率相等时即可实现谐振吸收。提出了以降低工作介质整体粒度组成为特征的介质制备新方法,构建了基于工艺自衡的高精度重介分选密度自动控制系统,介质密度波动范围可控制在±0.002 kg/L;旋流器入口压力波动范围小于±0.001 MPa;介质消耗0.60 kg/t以下。论文的研究结果已应用于太西洗煤厂实际生产中,已生产出灰分Ad<2.00%超纯煤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本报记者 霍峰[4](2008)在《青岛“绿色供热”新考量》文中研究表明城市集中供热是提升民生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环保和生态要求愈来愈高的状况下,如何改变单一的以燃煤锅炉为主要供热的方式,大力推进“绿色供热”,已成为政府和供热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命题城市集中供热工程既是环保的需要,又是一个污染源,其关键是通过集?
张江平[5](2008)在《产业链视角下山西煤炭产业升级研究》文中认为产业升级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山西煤炭产业是山西区域性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山西煤炭产业在全国能源产业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选取山西煤炭产业升级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有关理论关于产业升级的基本原理,对山西煤炭产业升级进行了探讨。通过本文研究,以期对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本文中,首先,对产业升级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诠释,认为产业升级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准、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的演变趋势;其次,在对产业升级及相关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分析了山西煤炭资源特点及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认为山西煤炭资源禀赋条件好,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产值增长速度和产品数量的增加,不讲究品种和质量,形成了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循环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不利于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挑选了国内、外在煤炭产业升级方面做的比较成功且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加以分析,希望对山西省的煤炭产业升级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最后,针对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基于产业链理论和产业升级理论,构建了山西煤炭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石乔[6](2008)在《MQH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MQH公司为研究对象,应用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以个案分析的方式,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MQH公司战略管理过程进行描述、分析、研究、总结与提高。在阐述了企业战略理论的内涵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应用PEST法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用波特五种竞争力模型对MQH公司的产业地位和竞争对手情况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公司内部的资源状况,运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对MQH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运用SWOT法和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评价和选择,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公司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方案。最后,围绕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具体的职能策略,并对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状况和效果进行了总结。通过本文就MQH公司的战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MQH公司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工业园区,做大企业规模;开展煤炭精深加工多联产,做强核心产业;通过强“煤”、固“焦”、稳“气”、精“化”、扩“电”,延伸产业链、扩大经营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循环经济;积极兼并重组,实现稳健扩张,打造中国煤炭精深加工多联产最具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张国英[7](2007)在《区域能源、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文中认为本文从寻求能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着手,对能源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决策方法体系进行了研究。对山西省的能源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战略分析,对分析得到的方案进行了投资比例分配,同时还对各种方案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设想和规划。通过分析研究,建立了整合性的能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体系,来指导山西省的能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是在能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投资决策过程中,在能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分析方案的基础上,针对协调发展下的能源战略方案投资的风险性等特点,引用了马科维茨(Marko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对区域性的经济、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问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确定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的结构性协调比例,实现区域性的经济、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在分析过程中,引入了随机变量描述能源发展战略态势,以动态的方法对各战略方案进行了投资比例分配;二是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研究能源问题,将区域能源有效开发利用所涉及的各种要素集成在一起,体现了能源发展的大系统观念。尤其是把环境诸因素作为系统的主体研究,真正贯彻了能源发展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同步的理念;三是在进行煤炭需求量预测时,应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法,并结合使用了主要耗煤部门测算法。线性回归法通过对以前较长一段时期能源需求规律的分析,来预测未来时期的能源需求;在用主要耗煤部门法进行预测时,考虑了地方政策、技术进步等因素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以确保预测的精确度;四是鉴于现有大多数研究没有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需要,还没有形成系统可行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分析方法及评价体系,特别是缺乏应用3E分析方法进行区划研究的成果,本文以整体性和系统性原理为指导,综合应用了内部和外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矩阵和EFE矩阵)、内部—外部矩阵(IE矩阵),构建了SWOT分析模式,将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威胁及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弱势以层次分析法(AHP)予以量化,以利求取评估准则权重,并将所有策略进行策略矩阵的量化处理,最后,以QSPM法综合评分以得到各种策略的优先顺序,决定各种策略的相对优劣,用这种方法对山西省能源行业进行了战略分析,然后,用投资组合模型对所选择的四个战略方案进行了优化投资组合。本文还针对山西省具体情况,对四个战略方案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构想和规划,重点探讨了基于循环经济的山西省煤炭生态工业实现的模式、范畴、机理与方法,并根据煤炭资源的特点,提出了煤炭产业集群的观念,研究出了山西省煤炭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这样,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构建了能够较强地适应区域具体情况并与环境和经济相协调发展的能源发展框架,避免了单纯依靠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局限性——如对经济发展速度、经济体系变化等具体情况进行描述的难度。本文综合运用了区域经济、投资学、系统论、循环经济、煤化工以及环境工程等理论,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能源发展的资料和实例,同时对国内尤其是山西省的煤炭行业现有的经营活动、开发政策及发展趋势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力求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研究结果的实战性及可操作性,探索出了一套以煤炭为主的区域能源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山西省人民政府[8](2006)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文中提出晋政发[2006]38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落实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和《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纲要》提出的"十一五"期间我省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5%的约束性指标,加强节能工作,
王焕忠[9](2006)在《新矿集团煤炭产品产业链延伸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提高新矿集团煤炭产品附加值和矿区经济效益的目的出发,紧紧围绕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建设大企业集团的需要,从研究洁净煤技术的实施途径和发展趋势入手,结合新矿集团目前产业链的实际情况,在研究产业链内涵、产业链基本理论、煤炭洗选加工、煤炭转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对新矿集团今后煤炭产品产业链的延伸方向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延伸煤炭产品产业链的六种途径:即优先发展煤炭洗选加工、适当控制水煤浆生产规模、煤层地下气化需重点发展下游产业、走企业强强联合道路,推进焦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电力产业发展应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煤炭液化产业需实施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模式。 煤炭产业链模式可分为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现代大多数企业的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煤炭产业链模式要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想进行构造。确定煤炭企业产业链的延伸方向以下游为主,把煤炭企业建设成为以煤为基础,煤和非煤相关产业并举的多个价值主链的综合高效型企业。 本研究课题结合矿区开发模式,在产业链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煤炭产业链构建模式,并结合新矿集团实际进行了产业链模式构造的应用。
张莲莲[10](2003)在《山西洁净煤技术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文中提出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促进煤炭深度加工、洁净燃烧、提高效率、减少污染,既是山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山西煤炭工业结构调整、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山西应根据自己的资源特点,生产状况,技术及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其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及政策方针。
二、太原市积极推广水煤浆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市积极推广水煤浆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能源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介绍 |
1.3.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
1.3.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
1.3.3 比较研究 |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
2.1 产业结构理论 |
2.1.1 产业结构的概念 |
2.1.2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对象及基本体系 |
2.2 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2.1 产业结构优化概述 |
2.2.2 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山西省煤炭产业结构现状 |
3.1 山西省煤炭资源现状 |
3.1.1 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分布区域及拥有的煤种 |
3.1.2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及利用现状 |
3.2 山西省煤炭产业结构现状 |
3.2.1 山西省煤炭生产集中度及所有制结构现状 |
3.2.2 山西省煤炭开采、加工转化技术及安全技术现状 |
3.2.3 山西省煤炭产业产品结构现状 |
3.3 山西煤炭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3.3.1 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市场竞争无序,竞争力较弱 |
3.3.2 煤炭的开采、加工及转化技术升级慢,安全技术不到位 |
3.3.3 煤炭产业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 |
3.3.4 能耗水平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
第四章 山西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必要性的博弈分析 |
4.1 从"囚徒困境"分析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 |
4.1.1 非合作博弈中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
4.1.2 合作博弈中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
4.1.3 结论 |
4.2 山西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
第五章 山西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山西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因素分析 |
5.1.1 煤炭企业集约化水平对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
5.1.2 能源消费品种构成对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
5.2 影响山西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体制因素分析 |
5.2.1 煤炭行业管理体制对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
5.2.2 财税政策对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
5.2.3 能源市场体系对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
5.3 影响山西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资源因素分析 |
5.3.1 资源瓶颈对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
5.3.2 道路运力对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
第六章 山西省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 |
6.1 提升山西省煤炭产业自身水平 |
6.1.1 延伸煤炭的加工转化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6.1.2 积极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提升煤炭企业集约化水平 |
6.1.3 加强重点领域以及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 |
6.2 加强与煤炭产业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
6.2.1 加快山西省煤炭运输通道的建设 |
6.2.2 加快发展山西煤炭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 |
6.3 完善山西省与煤炭产业相关的政策体系建设 |
6.3.1 强化煤炭资源的规划、开发管理体系建设 |
6.3.2 进行煤炭税收制度改革,合理化各项税收政策 |
6.4 提高煤炭产业的安全保障水平 |
6.4.1 强化煤矿的安全监管工作,着力降低安全隐患 |
6.4.2 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投入,促进煤矿防灾抗灾水平的提高 |
6.4.3 加大煤矿安全生产培训力度,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
1.1.2 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能源(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现状 |
1.2.2 影响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关键因素研究现状 |
1.2.3 煤炭供应侧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 |
2.1 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双变量协整分析 |
2.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2 双变量协整分析 |
2.1.3 煤炭经济双变量互动规律及启示 |
2.2 基于煤炭需求的多变量协整分析 |
2.2.1 影响煤炭需求的经济因素分析 |
2.2.2 变量解释 |
2.2.3 多变量协整分析 |
2.2.4 多变量互动规律及启示 |
2.3 基于经济周期视角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 |
2.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3.2 不同周期内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
2.3.3 经济周期视角下煤炭经济互动规律及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影响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关键因素分析 |
3.1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3.1.1 研究方法—DEMATEL方法 |
3.1.2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3.1.3 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策略 |
3.2 采煤机械化对煤炭资源高效开发的贡献研究 |
3.2.1 我国煤矿开采中的机械化状况及发展趋势 |
3.2.2 不同采煤工艺对煤炭资源高效开发的贡献 |
3.2.3 科技进步及采煤技术水平对煤炭资源高效开发的贡献 |
3.3 采煤机械化对国有重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研究 |
3.3.1 煤矿事故分类及安全考核标准 |
3.3.2 采煤机械化程度对煤矿安全影响研究 |
3.3.3 不同采煤工艺对不同事故类别影响研究 |
3.3.4 主要结论与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炭供应侧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 |
4.1 提高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发展水平的策略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2 改进熵值法 |
4.1.3 国有重点提高煤矿采煤机械化水平的策略 |
4.2 我国洁净煤技术发展策略研究 |
4.2.1 突变理论及突变模型 |
4.2.2 应用突变理论进行系统评价步骤 |
4.2.3 基于突变理论进行洁净煤技术综合评价 |
4.2.4 我国洁净煤技术发展优先序 |
4.3 煤炭企业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以晋煤集团为例 |
4.3.1 晋煤集团概况 |
4.3.2 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 |
4.3.3 评价指标体系及赋值 |
4.3.4 综合评价 |
4.3.5 策略的提出 |
4.4 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
4.4.1 研究方法—SWOT-QSPM方法 |
4.4.2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
4.5 本章小结 |
5 改善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相关政策保障 |
5.1 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 |
5.1.1 矿业权相关政策方面 |
5.1.2 财税政策方面 |
5.1.3 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方面 |
5.1.4 洁净煤技术相关政策方面 |
5.1.5 环保及综合利用政策方面 |
5.1.6 其他政策方面 |
5.2 国外主产煤国家煤炭资源相关政策经验借鉴 |
5.3 政策建议 |
5.3.1 矿业权相关政策建议 |
5.3.2 财税政策建议 |
5.3.3 价格形成机制建议 |
5.3.4 洁净煤技术政策建议 |
5.3.5 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政策建议 |
5.3.6 其它政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6.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太西无烟煤超纯制备工艺与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前言 |
1.1 煤炭超纯制备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 |
1.2 煤炭超纯制备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太西无烟煤的组成与煤岩特性研究 |
2.1 太西煤的工业分析与化学组成 |
2.2 太西煤的粒度组成与密度组成 |
2.3 太西煤的宏观煤岩组成 |
2.4 太西煤的显微煤岩组成 |
2.5 煤炭超纯制备适宜煤源一般性条件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3 用重介方法生产太西超纯煤的工艺研究 |
3.1 原料煤的组成对超纯制备的影响 |
3.2 原料的配煤与重选预先降灰 |
3.3 两段等密度分选工艺 |
3.4 用二次精选方法提高分选精度的理论计算及其限制条件 |
3.5 太西洗煤厂超纯煤制备工艺 |
3.6 本章小结 |
4 精选型圆筒重介旋流器研究 |
4.1 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机理研究 |
4.2 重介质旋流器结构类型 |
4.3 重介旋流器结构优化 |
4.4 重介旋流器的磨损与抗磨性结构设计 |
4.5 重介旋流器放大设计 |
4.6 太西无烟煤重介法超纯制备的工业化 |
4.7 本章小结 |
5 重介质悬浮液控制技术研究 |
5.1 悬浮液的粒度组成及其制备技术 |
5.2 高精度悬浮液密度控制技术 |
5.3 高精度旋流器入口压力控制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6 浮选法制备太西超纯煤研究 |
6.1 工艺流程的制定 |
6.2 破碎方法研究 |
6.3 粗选试验研究 |
6.4 磨矿试验研究 |
6.5 太西煤的浮选特性与浮选制备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产业链视角下山西煤炭产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及评述 |
三、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四、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一章产业升级的一般理论解释 |
一、产业升级的内涵 |
二、产业升级的机制分析 |
三、产业升级的动力来源 |
四、产业升级的路径 |
五、产业升级的制度与组织支持 |
六、煤炭产业链模式的相关分析 |
第二章山西煤炭产业发展概况 |
一、山西煤炭资源概况 |
二、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的现状 |
三、山西煤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四、山西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三章国内外煤炭产业升级的实践 |
一、国外煤炭产业升级的实践 |
二、国内煤炭产业升级的实践 |
三、国内外煤炭产业升级的启示 |
第四章产业链视角下山西煤炭产业升级的战略 |
一、山西煤炭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二、山西煤炭产业升级的障碍 |
三、产业链视角下山西煤炭产业升级的路径 |
四、产业链视角下山西煤炭产业升级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篇目 |
(6)MQH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背景 |
1.2.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背景 |
1.4 本文的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本文研究采用的技术方法 |
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特性和层次 |
2.2.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
2.2.2 企业战略的特性 |
2.2.3 企业战略的层次 |
2.3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及阶段 |
2.4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2.4.1 产品—市场战略管理理论 |
2.4.2 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理论 |
2.4.3 核心竞争力可操作性综合战略管理理论 |
2.4.4 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战略联盟的提出 |
2.5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规律及战略规划系统的发展 |
2.5.1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规律 |
2.5.2 战略规划系统的发展 |
2.5.3 对战略管理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理性思考 |
2.6 我国煤炭企业战略管理现状及对策 |
第三章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分析 |
3.1.1 政治因素 |
3.1.2 经济因素 |
3.1.3 社会文化因素 |
3.1.4 技术因素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世界能源及煤炭发展趋势 |
3.2.2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态势 |
3.2.3 焦炭行业现状及发展态势分析 |
3.2.4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态势分析 |
3.2.5 城市燃气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
3.2.6 电力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分析 |
3.3 竞争分析 |
第四章 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4.1 企业煤炭资源分析 |
4.2 企业技术装备分析 |
4.3 产品及市场竞争力分析 |
4.4 管理能力分析 |
4.5 技术能力分析 |
4.6 人力资源分析 |
4.7 投资融资分析 |
第五章 MQH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1 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分析(外部环境因素评价EFE 矩阵) |
5.2 内部优势与劣势分析(内部因素评价IFE 矩阵) |
5.3 SWOT 战略分析 |
5.3.1 SWOT 分析法基本原理 |
5.3.2 MQH 公司SWOT 分析 |
5.3.3 确定备选战略方案 |
5.3.4 战略备选方案评价-- QSPM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
5.3.5 发展战略选择 |
5.4 战略基本思路 |
5.4.1 企业发展战略定位 |
5.4.2 战略指导思想 |
5.4.3 总体战略目标 |
5.4.4 战略重点 |
5.4.5 战略发展阶段 |
第六章 战略实施举措 |
6.1 建立战略管理体系 |
6.2 变革组织机构及管控模式 |
6.2.1 一般组织管控模式 |
6.2.2 现行组织结构的分析 |
6.2.3 专业化重组——新的组织结构的构建 |
6.3 资本运营 |
6.4 开展六西格玛管理改进业务流程 |
6.5 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 |
第七章 战略实施效果 |
7.1 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
7.1.1 太原煤焦化电工业园区建设 |
7.1.2 清徐煤化工园区建设 |
7.1.3 静游煤焦化电工业园区建设 |
7.1.4 东河煤焦化电工业园区建设 |
7.1.5 离石煤焦化工业园区建设 |
7.2 城市燃气发展迅速 |
7.3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 |
7.4 推进精细化管理全力提升管理品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区域能源、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能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
2.1 能源与环境 |
2.2 能源与经济 |
2.3 环境与经济 |
2.4 能源、环境和经济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山西省能源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
3.1 能源概述 |
3.2 能源开发利用状况 |
3.3 山西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十一五”期间的煤炭需求量预测 |
4.1 煤炭消费状况及变化特点分析 |
4.2 多元线性回归法预测 |
4.3 主要耗煤部门测算法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能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分析与投资决策 |
5.1 能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分析 |
5.2 能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投资决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循环经济及实施方案 |
6.1 循环经济概念、特征和原则 |
6.2 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分析 |
6.3 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
6.4 循环体系内产品流向分析 |
6.5 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
6.6 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构想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大企业战略及实施方案 |
7.1 产业集中度现状 |
7.2 实施大企业战略的理论依据 |
7.3 大企业发展战略构想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洁净煤技术及实施方案 |
8.1 洁净煤技术的涵义 |
8.2 山西省洁净煤技术发展的现状及意义 |
8.3 山西省洁净煤技术发展战略构想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能源替代及实施方案 |
9.1 可替代的能源简介 |
9.2 能源替代战略构想 |
9.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新矿集团煤炭产品产业链延伸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2 产业链理论及应用现状研究 |
2.1 产业链内涵 |
2.2 产业链基本理论 |
2.3 产业链在煤炭行业的应用现状分析 |
3 煤炭产品产业链延伸的基本途径 |
3.1 洁净煤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内容 |
3.2 国外洁净煤技术的发展现状 |
3.3 国内洁净煤技术的发展现状 |
3.4 煤炭产品产业链延伸途径 |
4 煤炭洗选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4.1 国外选煤工业的现状 |
4.2 国内选煤发展现状 |
4.3 新矿集团目前煤炭产品产业链现状 |
4.4 煤炭洗选加工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
5 煤炭转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5.1 煤炭焦化 |
5.2 煤炭气化及合成 |
5.3 煤炭液化 |
5.4 煤炭转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及特点 |
5.5 煤炭转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
6 新汶矿业集团煤炭产业链延伸的方向探讨 |
6.1 新矿集团煤炭洗选加工方向的探索 |
6.2 新矿集团水煤浆产业发展方向探索 |
6.3 新矿集团煤层地下气化产业发展方向探索 |
6.4 新矿集团焦化产业发展方向探索 |
6.5 新矿集团电力产业发展方向探索 |
6.6 新矿集团煤炭液化产业发展方向探索 |
7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今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四、太原市积极推广水煤浆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能源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D]. 黄婧. 山西大学, 2010(03)
- [2]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D]. 李维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12)
- [3]太西无烟煤超纯制备工艺与装备研究[D]. 王羽玲.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5)
- [4]青岛“绿色供热”新考量[N]. 本报记者 霍峰. 青岛日报, 2008
- [5]产业链视角下山西煤炭产业升级研究[D]. 张江平. 西北师范大学, 2008(S2)
- [6]MQH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石乔. 天津大学, 2008(08)
- [7]区域能源、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D]. 张国英. 天津大学, 2007(04)
- [8]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J]. 山西省人民政府.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6(23)
- [9]新矿集团煤炭产品产业链延伸的研究与应用[D]. 王焕忠. 山东科技大学, 2006(02)
- [10]山西洁净煤技术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 张莲莲. 中国能源, 2003(06)
标签:煤炭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旋流器论文; 煤炭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