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田污水处理加药自动控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窦中广[1](2021)在《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如今水污染是重要的环境问题,人们对污水处理技术日益重视,但污水处理过程复杂多变,关键处理环节生物反应池中溶解氧浓度控制精度不高,影响处理效果。因此,改善污水处理过程的控制效果,是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发展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分析并设计开发了污水处理控制系统。以污水处理系统实际项目为背景,对处理流程及常用工艺进行分析。根据控制系统功能需求,制定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据此完成控制系统硬件选型与配置设计、上位机监控界面的组态、可编程控制器程序的开发。针对生物反应池溶解氧浓度控制的问题展开研究。溶解氧浓度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出水水质。常规PID控制方法难以实现对设定值的精准、快速跟踪,因此提出一种以优化的径向基神经网络为基础的预测控制策略,利用神经网络非线性映射能力在模型预测上的优势,结合预测控制的思想,通过预测未来时刻水体中溶解氧浓度值,并根据实时监测浓度进行反馈校正、滚动优化得出最优控制量,最后由PLC控制曝气风机,调节溶解氧浓度。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控制策略对溶解氧浓度的控制效果优于常规PID控制。将开发的污水处理系统应用于项目现场,经调试后投入实际运行,满足项目需求。同时,通过OPC通讯协议,实现MATLAB与控制系统上位机数据交互,将本文提出的预测控制策略应用于现场,并验证其对溶解氧浓度的控制效果。实际运行结果表明,与传统PID控制相比,优化的径向基神经网络为基础的预测控制策略能够快速准确地跟踪溶解氧浓度的变化,使其维持在设定值,保证了污水处理质量。
程万军[2](2020)在《稠油油水处理技术及其在新疆油田的应用》文中认为通过简要分析和对比国内外稠油油水处理技术及其在油田的实际应用情况,指出稠油与常规原油在脱水和污水处理中的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的区别与适用性。重点介绍了新疆油田稠油脱水和污水处理技术应用情况,包括目前采用的热化学重力沉降复合处理脱水工艺和物理化学深度污水处理工艺,新型电脱水器、污水过滤器、灵活加药方式等使用状况和取得的实际效果。提出组合工艺技术、化学药剂的复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由于稠油生产的动态变化特性,以及油田生产企业现场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优化稠油油水处理工艺对提升油水处理效果意义重大。
赖剑人[3](2020)在《基于PSO-LSSVM水质预测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污水处理作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最后一环,在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起步较晚,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污水处理厂较为落后的处理能力无法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污水排放需求。本文针对污水处理控制系统控制自动化程度不高,反馈控制较弱,经常有水质超标等问题,以城镇污水处理厂为研究背景,设计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水质进行预测推理,反馈控制污水处理工艺过程,实现对超标水质提前进行工艺调整,有效预防水质超标。论文从污水处理水质与工艺影响因素入手,进行了水质预测、控制系统设计等研究,能够有效提高污水处理控制过程的稳定性、鲁棒性,有助于污水处理实现无人值守。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分析了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水质影响因素,构建各个工艺过程与其对水质产生的影响之间的关系。调研了基于实际项目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该污水处理厂采用AA/O污水处理工艺,研究污水处理的关键设备,对污水处理厂的各个主要工艺进行分析,并根据污水处理工艺特点,研究水质影响因素。(2)依据污水处理工艺以及水质、水量分类样本,提出了基于PSO-LSSVM的污水处理水质预测与基于水质预测的模糊工艺推理模型。利用统计及聚类方法对污水处理过程监测得到的进出水量、进出水质等参数进行样本分类,利用PSOLSSVM对监测数据进行训练,构建污水处理水质预测模型,并利用训练结果预测未来的出水水质,在样本数量较小的情况下利用权重调整对预测的精度进行改进,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算法的合理性。利用模糊推理的方法计算预测水质与工艺影响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构建水质预测工艺推理模型,通过预测得到的水质情况推理工艺影响因素,反馈给控制系统进行相应工艺参数的修改。(3)针对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存在的控制系统自动化及反馈控制较为薄弱等问题,基于水质预测推理模型设计一套水质预测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基于PLC控制技术、iFIX组态软件以及Visual Studio等平台,设计适用于本文所研究的污水处理厂的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现场、远程自动控制以及水质预测反馈控制。对所需的PLC模块以及仪器仪表选型,根据AA/O工艺以及水质预测模型设计控制流程并编写控制程序。通过iFIX组态软件设计上位机系统实现现场设备运行情况以及数据采集情况显示,设计水质预测反馈控制系统实现污水处理水质预测以及工艺流程反馈控制。最后,针对本文研究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将基于PSO-LSSVM水质预测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实装于该污水处理厂中,对自动控制系统以及水质预测反馈控制系统进行试运行,结果表明控制系统运行稳定、自动化程度高、反馈效果优良,有益于实现污水处理厂的无人值守管理。
古兴磊[4](2018)在《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文中提出普光气田采出水回注面临严峻的形势。回注井回注能力快速降低,新增回注井选址困难、建设费用高。采出水量日益增加,无效回注加大环保压力,造成资源浪费。如能将富余采出水处理达到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水质标准后作为补充水回用,不仅可实现采出水零排放,而且可减少从后河的取水量,降低水资源使用费,具有节水减排和保护环境等多重效益。为此,本文在调研国内外气田采出水的处理技术和工程案例的基础上,针对普光气田采出水分布特点、水质以及回注和回用要求,提出了针对普光气田采出水的深度处理工艺路线,并针对具体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综合评估、实验测试和现场工程实施和测试。本文完成主要工作如下:(1)调研了国内外油气田采出水的处理方案,处理工艺,参考装置运行良好的气田采出水工程案例,规划普光气田采出水处理模式,开展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2)针对深度处理工艺中除硬、降有机物、高压反渗透和蒸发浓缩等主要工艺环节进行了实验测试和优化设计,包括芬顿氧化、臭氧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树脂过滤、膜浓缩和膜蒸馏,验证了处理工艺的有效性,确定了较优的处理方案和工艺参数,为现场实施奠定了基础。(3)根据普光气田采出水的特点和处理要求,提出了三条深度处理的工艺路线。并通过技术分析和运行成本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比较,确定了预处理+膜浓缩+压气蒸馏(MVR)的深度处理工艺路线。(4)开展了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的现场中试和工程实践,并进行了现场工艺优化,设备选型,现场实施和现场测试,取得了符合预期的水处理结果。(5)通过将80%采出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仅20%浓水回注,可降低回注成本和水资源使用费用,有效解决普光气田采出水回注能力不足的困难,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6)减少普光气田采出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污染物全面治理、稳定达标排放的要求,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7)本论文研究成果的实施,可大幅度减少普光气田采出水的回注量,可使回注量从2018~2027年10年的日均注水量1250m3/d,降低到300m3/d。有效保留了普光气田现有回注井的回注能力,保障了普光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贺贤伟[5](2018)在《普光净化厂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石油开发中普遍存在水资源短缺,但是在油田运行环节中,又会产生大量的无法再次利用的污水。为响应国家节水减排政策要求,应对水资源短缺现状,普光净化厂对生产污水建立了回用系统,但是总磷和微生物含量仍然超出工业循环水控制标准。本文通过对普光净化厂外排回用水及循环排污水现状的分析,优选外排水回用除磷、除菌处理方法、循环水排污水除磷方法,并开展除磷、除菌处理实验及应用研究分析。通过对回用系统预处理后的水质现状分析,外排回用水总磷超标原因是检修废水高含磷,细菌总数超标是SBR工艺设计上没有考虑杀菌环节,无法有效控制细菌总数。通过对循环水排污现状分析,循环水排污中的磷主要来源于锅炉加药带来的磷酸根,和循环水药剂中带来的有机磷。通过外排回用水除磷分别从化学法、物理膜过滤、生物法三个方面展开实验对比研究。确定了化学法除磷最佳除磷药剂为C药剂,采用C药剂投加比例系数为1.7:1、复配药剂M-1投加质量浓度为0.05%时,对污水中总磷的去除率达到98.8%。外排回用水细菌总数控制分别从化学法杀菌、物理膜过滤除菌、生物法除菌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化学法杀菌效果理想。SBR工艺控制出水细菌效果一般。膜过滤法除菌高效稳定,且运行成本低廉。建议采用化学法杀菌+膜过滤除菌组合工艺控制回用水中细菌总数。通过室内试验确定了外排回用水除磷、杀菌的工艺为超滤陶瓷膜系统和化学除磷、杀菌一体化工艺,经过现场实验污水回用系统中总磷、总铁、细菌总数满足回用水的标准要求。针对循环排污水除磷,通过室内试验模拟高效沉淀池+V滤工艺,采用PAC、PAM、FeCl3药剂,去除废水中TP均能满足回用要求。现场采用化学药剂+混凝池+保安过滤器+SiC膜精滤工艺,进行除磷实验,出水磷含量在0.5mg/L以下。依据试验结果,并对混凝+碳化硅膜过滤、混凝+碳化硅膜过滤两个技术方案进行比选,优选了高密度沉淀池+V型滤池的组合工艺。根据运行结果分析,工艺出水总磷含量0.11~0.21mg/L之间,满足排放标准要求。
叶政钦[6](2018)在《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注水防垢防膨机理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井注入压力不断升高,严重影响了油田生产和开发效果。本文针对郑庄区长6油藏,系统分析了导致注水困难的各因素,从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入手,开发针对性的应用技术,为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的有效注水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围绕矿场注水压力高的问题,以储层地质特征、孔喉结构为基础,开展岩心伤害评价实验,确定油藏中的粘土膨胀运移对储层的伤害影响;通过分析水质组成及其处理工艺流程,确定了结垢堵塞对注水压力的影响。综合分析得出储层结垢、粘土膨胀和油水管线结垢是影响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有效注水的主要因素,并研发出防治地层结垢、粘土膨胀运移的系列应用技术,确保了注水开发技术在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的有效实施。根据磁化器制作规则,对磁性材料进行优选,在磁路计算前对所涉及到的磁化器参数进行优化,以此制作得到符合郑庄区水质的管流应用磁化防垢器(磁程:200mm;磁场强度:300~800mT),经过2个月的强磁处理器处理现场试验,结果证明管线结垢有所减缓,阻垢率最终达到9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防垢效果。进一步分析储层结垢机理、结垢趋势得知,注入水在地层中易生成以分散状态的CaC03沉淀为主的结晶垢沉淀,并产生腐蚀结垢,形成Fe(OH)3腐蚀沉淀物。针对郑庄区块的结垢原因,筛选出4种复配阻垢剂,通过比较4种复配体系的阻垢效果,优选出的阻垢剂在郑庄区长6储层的10口井进行了矿场试验,取得良好阻垢效果,修井周期平均延长3-4倍,效果最好达6倍,显着降低了因结垢堵塞而产生的修井生产成本。通过分析该区块储层粘土矿物组成和潜在的膨胀运移机理,发现注入性、耐水洗性能以及低成本是阻碍常规粘土稳定剂应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利用多点吸附与桥接吸附原理以解决粘土稳定剂的长期有效吸附,针对性开发出3种在低浓度条件下具有高耐水洗能力和高防膨率的聚季铵盐型粘土稳定剂,并从中优选出性能最好的聚二甲胺-环氧氯丙烷(CS-1);以有效防膨和经济适用为目标,针对性的开发出了 12种低成本、高防膨率、高注入性的小分子盐酸盐类粘土稳定剂,并从中优选出了四乙烯五胺盐酸盐。将四乙烯五胺盐酸盐和聚二甲胺-环氧氯丙烷(CS-1)两种粘土稳定剂进行复配,最终优化出质量比为4:6的复配体系,防膨性能优异,耐水洗能力强,应用成本较低。
苗苗[7](2018)在《西一联合站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港油田在污水处理技术的改革创新中不断的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不同的联合站应用有针对性的污水处理技术,目前应用的新技术有6项,特别是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研发和应用,可以说该项技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随着污水处理设备的老化及地层产出聚合物的逐渐增加,油田三次开发的深入,对水质的要求,特别是对精细处理污水的需求量日渐增多,选择什么样的污水处理技术,做到更加的适合,运行费用更加的节省成为关键因素;对于西一联合站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大站,即需要低成本处理的粗滤水,也需要适合于配置聚合物的精细水,其污水处理技术日渐艰难。针对上述问题,我先后调研了国内、国外现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及以往的污水处理技术,分析研究现有国内外污水处理技术工艺特点及大港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优选对比不同的污水处理技术,针对突出的问题症结,寻求较好的污水处理技术方案,最大化满足老油田对污水回注的水质指标要求。为找到合适的污水处理技术,先后在大站内研究试验了多项技术,如膜处理技术、污水处理药剂试验、涡凹气浮污水处理试验等。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及大港油田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提出适应于西一联合站污水处理措施的改进方法,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改造原有污水处理系统,增加机械杂质处理装置和其他污水处理设备,制定了适合于西一联污水处理需求的技术方案。
杨光宇[8](2018)在《采油厂污水处理系统智能化改造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油田的开采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如果含油污水不经过合理地处理就排放或者回注到地下,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并堵塞地层,另一方面会影响油田地面设备的正常运行。本文基于新疆百口泉采油厂污水处理系统改造项目,针对系统原有问题及实际问题提出智能化分阶段改造设计方案。本文通过对该稀油污水处理系统的现场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该油田污水处理站的工艺流程及特点,并对原监控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原监控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首先去除原系统单片控制模块,全面完善PLC模块并升级PLC内部控制逻辑程序与上位监控软件程序,搭建网络通讯及数据存储系统,提高PLC与上位监控软件的兼容性,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和人机对话局部开环控制系统对现场运行数据进行采集与控制。最终实现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并且为后期智能化远程监控可靠技术基石。其次对系统的核心加药部分进行智能化设计,对目前的加药工艺过程进行分析,将模糊控制应用于加药过程,包括对系统前馈与反馈过程的设计。前馈控制中采用曲线拟合和ARMA模型预测的方法,并结合真实污水处理数据比较了 ARMA模型与BP神经网络等模型在预测中的优劣,确定了 ARMA模型在污水悬浮物浓度预测中的有效性;反馈控制中结合实际加药过程建立模糊控制器,运用C#进行软件开发,通过OPC服务与系统加药子程序进行实时通讯,设计一个能进行实时自动调节加药量的模糊控制器,提高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第一阶段开发的自动化系统已经在采油厂现场调试后实现稳定运行,采用了一些列的闭环控制和开环控制,通过分布式控制系统对现场运行数据进行采集与控制。智能化阶段已经开发出能应用于现场的软件,为油田智能化建设打下基础。
张智森[9](2018)在《稠油热采软化水再生系统的高含盐水减排回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疆油田稠油开采的过程中,燃煤注气锅炉与双级钠离子软化器都会排放大量的高含盐废水。为了改善新疆周边的生态环境,针对排量大,硬度低的燃煤注汽锅炉排污水,已开展了高含盐水处理工艺的研究。但是针对排量低,处理难度大的软化器再生过程排放的高含盐水依然采用回注地层和排放人工湿地的方式进行处理。随着高含盐水排放量的增多与国家对环境的要求日益严格,原有的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因此本文开展了软化器再生过程高含盐水减排回用技术的研究。通过对软化器再生过程各个阶段的水质分析,探究出高含盐水排放量大的原因以及含有大量硬度离子与盐液的水质特点。为了解决高含盐水排放量大的问题,开展了双级钠离子软化器再生工艺优化研究。优化后的再生工艺加入了放空流程,并利用浸泡与小洗工艺替代置换流程,将动态再生转变为静态再生,因此利用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吸附量的SST-60树脂,在静态再生条件下,达到最佳再生效率的浸泡盐液浓度,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现场试验。为了达到回收利用高含盐废水的目的,结合高含盐水水质特点开展了高含盐水改质回用研究。通过加入Na2CO3和NaOH混合沉淀剂去除废水中硬度离子,补充缺失的钠离子,为了确定最佳的沉淀剂添加条件,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反应时间、加药量、加药方式对硬度离子的去除效果。依据室内实验研究,利用现场试验进行方案的可行性验证。双级钠离子软化器再生工艺优化研究表明,优化后的再生工艺,浸泡盐液浓度为14%,再生周期由3次/d增长到4次/d,但排放的高含盐水总量降低,减排比例为12.6%。高含盐水改质回用实验研究表明,混合加药时,NaOH的加药量为理论计算量的1.08倍,Na2CO3的加药量为理论计算量的1.11倍时,硬度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且药剂性价比最高。通过现场试验验证,高含盐水全部回用,且年节省成本约50%。根据高含盐水减排量的对比,决定对高含盐水的改质回用工艺进行大规模推广,首先对重油公司5号供热站进行中试试验设计,如果试验成功,可对新疆地区高含盐水处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樊鹏军[10](2018)在《一体化箱式智能供水站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庆油田属于西北干旱区,油气田站场所处地区大多水质较差,不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存在资源型缺水的问题和水质性缺水的问题,使得一线职工在用水安全、可靠、卫生等方面存在隐患。目前站场供水系统由原水水箱、净水水箱、热水水箱、变频生活供水设备、反渗透水处理装置、热水炉以及加压泵等组成,系统复杂,各设备在运行中不能联动控制且未采用分质供水,存在水资源浪费大,系统不节能等问题。本课题拟研究一种箱式智能供水站,将净化水供水系统、生活水供水系统、水处理系统、热水供水系统以及仪表控制和变频配电柜集成撬装设置,并配套智能控制系统。该装置研究完成后,可实现生活水自动制备及变流恒压供应,直饮水自动制备储存及供应,生活热水自动加热及供应,并且可对生活饮用水、盥洗用水、冲厕用水进行分质供水,可实现降低工程投资、节省建设时间、减少征地面积、减轻员工劳动强度等优点,并为确保职工饮水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是长庆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油田污水处理加药自动控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田污水处理加药自动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2 污水处理先进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3 曝气过程溶解氧控制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污水处理过程工艺分析与曝气系统建模 |
2.1 污水处理流程 |
2.2 活性污泥法基本工艺 |
2.2.1 AAO处理工艺 |
2.2.2 AAO_MBR工艺 |
2.2.3 污水处理过程各工艺环节 |
2.3 曝气系统工艺分析 |
2.3.1 曝气系统结构 |
2.3.2 鼓风曝气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优化的RBF神经网络预测控制 |
3.1 RBF神经网络及改进 |
3.1.1 RBF神经网络原理 |
3.1.2 改进粒子群算法 |
3.1.3 IPSO-RBF神经网络 |
3.1.4 仿真对比 |
3.2 预测控制 |
3.2.1 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
3.2.2 神经网络预测控制 |
3.3 基于IPSO-RBF的溶解氧预测控制 |
3.3.1 一步预测 |
3.3.2 多步预测 |
3.3.3 反馈校正 |
3.3.4 滚动优化 |
3.3.5 仿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LC的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
4.1.1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4.1.2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与流程 |
4.1.3 控制系统网络结构 |
4.2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
4.2.1 上位机 |
4.2.2 下位机 |
4.2.3 现场设备及仪表选型 |
4.2.4 控制柜设计 |
4.3 系统通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软件设计 |
5.2 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
5.2.1 上位机WinCC软件介绍 |
5.2.2 监控系统界面组态 |
5.3 下位机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5.3.1 控制模式设计 |
5.3.2 关键工艺控制程序开发 |
5.4 DO浓度预测控制实施 |
5.4.1 WinCC与MATLAB间OPC通信 |
5.4.2 运行效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稠油油水处理技术及其在新疆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稠油脱水技术 |
1.1 稠油脱水工艺 |
1.2 稠油脱水处理设备 |
1.3 原油破乳剂技术 |
2 稠油污水处理技术 |
2.1 稠油污水处理工艺 |
2.2 稠油污水净水剂技术 |
2.3 稠油污水处理设备 |
3 结束语 |
(3)基于PSO-LSSVM水质预测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2.1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国外发展现状 |
1.2.2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国内发展现状 |
1.2.3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
1.3 水质预测研究现状 |
1.3.1 基于数理统计的水质预测方法 |
1.3.2 基于时间序列的水质预测方法 |
1.3.3 基于回归分析的水质预测方法 |
1.3.4 基于灰色模型的水质预测方法 |
1.3.5 基于机器学习的水质预测方法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面向污水处理工艺的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
2.1 引言 |
2.2 污水处理概况 |
2.2.1 污水处理方法 |
2.2.2 污水处理水质指标 |
2.3 污水处理工艺设备 |
2.3.1 污水处理工艺总览 |
2.3.2 工艺流程关键设备 |
2.4 污水处理工艺的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
2.4.1 机械处理工艺的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
2.4.2 生化处理工艺的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
2.4.3 深度处理工艺的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
2.4.4 污泥处理工艺的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SO-LSSVM水质预测的污水处理工艺推理 |
3.1 引言 |
3.2 水质预测与工艺推理理论概述 |
3.2.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回归预测方法 |
3.2.2 基于粒子群(PSO)算法的参数优化 |
3.2.3 水质与工艺影响因素模糊推理原则 |
3.3 基于PSO-LSSVM的污水处理水质预测及工艺推理模型 |
3.3.1 基于统计及聚类的样本来源及分析 |
3.3.2 基于PSO-LSSVM的水质预测模型 |
3.3.3 基于水质预测的模糊工艺推理模型 |
3.4 基于PSO-LSSVM水质预测的污水处理工艺推理实例分析 |
3.4.1 数据预处理 |
3.4.2 基于PSO-LSSVM的水质预测仿真 |
3.4.3 基于水质预测的污水处理工艺推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质预测污水处理控制下位机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控制系统总体设备规划 |
4.2.1 控制方案设计 |
4.2.2 PLC及配套设备选型 |
4.2.3 数据采集监控 |
4.3 基于水质预测的工艺设备反馈控制设计 |
4.3.1 机械处理反馈控制设计 |
4.3.2 生化处理反馈控制设计 |
4.3.3 深度处理反馈控制设计 |
4.3.4 污泥处理反馈控制设计 |
4.4 基于TIA Portal的控制程序设计 |
4.4.1 模块化程序结构 |
4.4.2 主循环程序块 |
4.4.3 数据传输转换程序块 |
4.4.4 自动控制程序块 |
4.4.5 反馈控制程序块 |
4.5 现场控制系统设计 |
4.5.1 现场人机界面设计 |
4.5.2 系统抗干扰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质预测污水处理控制上位机系统设计 |
5.1 引言 |
5.2 上位机选型及系统配置 |
5.2.1 上位机选型及特点 |
5.2.2 上位机系统配置 |
5.3 上位机通讯方式 |
5.3.1 OPC技术 |
5.3.2 iFIX数据通讯 |
5.4 基于iFIX的上位机界面设计 |
5.4.1 用户登录及工艺总览界面 |
5.4.2 主要工艺流程界面 |
5.4.3 实时数据及设置界面 |
5.4.4 历史数据及报表界面 |
5.4.5 摄像头监控界面 |
5.5 水质预测反馈控制系统开发框架 |
5.5.1 开发工具 |
5.5.2 系统结构 |
5.5.3 系统模块 |
5.6 水质预测控制系统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质预测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调试运行 |
6.1 引言 |
6.2 控制设备调试运行 |
6.2.1 系统总体组成 |
6.2.2 工艺流程测试 |
6.3 水质预测反馈控制系统试运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四川盆地气田采出水特点 |
1.1.2 普光气田采出水现状与难题 |
1.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田采出水处理现状 |
1.2.2 气田采出水处理技术 |
1.2.3 气田采出水处理工程案例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试验 |
2.1 除硬试验 |
2.2 除有机物试验 |
2.2.1 芬顿氧化 |
2.2.2 臭氧催化氧化 |
2.2.3 活性炭吸附 |
2.2.4 树脂吸附过滤 |
2.3 脱盐试验 |
2.3.1 膜浓缩 |
2.3.2 膜蒸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方案 |
3.1 站址选择及设计规模 |
3.1.1 站址选择 |
3.1.2 处理规模确定 |
3.2 处理工艺设计 |
3.2.1 采出水水质情况 |
3.2.2 回用水水质要求 |
3.2.3 处理工艺路线 |
3.3 处理方案设计 |
3.3.1 方案一: 预处理+膜浓缩+MVR |
3.3.2 方案二: 预处理+膜浓缩+多效蒸发 |
3.3.3 方案三: 预处理+预蒸发+多效蒸发 |
3.4 方案比较与评估 |
3.4.1 工程投资比较 |
3.4.2 运行成本比较 |
3.4.3 综合评价 |
第4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及现场测试 |
4.1 工艺流程与实施方案 |
4.1.1 预处理段工艺流程 |
4.1.2 脱盐浓缩段工艺流程 |
4.1.3 辅助工艺流程 |
4.2 设备选型 |
4.2.1 预处理设备选型 |
4.2.2 浓缩脱盐设备选型 |
4.3 现场施工 |
4.3.1 区域布置 |
4.3.2 管网施工 |
4.3.3 配套工程 |
4.4 现场测试 |
4.4.1 预处理现场测试 |
4.4.2 浓缩脱盐现场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普光净化厂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气田污水处理现状 |
1.2.2 油气田污水回用现状 |
1.2.3 除磷方法 |
1.2.4 除菌方法 |
1.3 普光净化厂污水处理现状 |
1.3.1 普光净化厂污水预处理工艺现状 |
1.3.2 普光净化厂循环水质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路线 |
第2章 普光净化厂外排回用水现状分析 |
2.1 外排回用水对Ⅱ循水水质影响规律研究 |
2.1.1 回用水执行的标准 |
2.1.2 回用水与Ⅱ循水水质配伍性室内研究 |
2.1.3 回用水预处理后水质监测现状 |
2.2 外排回用水水质不达标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
2.2.1 主要影响因素 |
2.2.2 外排回用水总磷含量超标原因分析 |
2.2.3 外排回用水细菌含量超标原因分析 |
2.2.4 预处理工艺缺陷分析 |
2.3 循环排污水水质不达标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
2.3.1 循环水排污水质现状 |
2.3.2 循环水排污排水水质要求 |
2.3.3 超标原因分析 |
2.3.4 设计进出水水质 |
2.4 外排回用水质对循环水系统运行的影响及优化的必要性 |
2.5 小结 |
第3章 外排回用水除磷、除菌处理实验研究 |
3.1 外排回用水除磷实验研究 |
3.1.1 化学法除磷实验研究 |
3.1.2 SBR工艺强化除磷实验研究 |
3.1.3 A/O+膜处理工艺除磷实验研究 |
3.1.4 实验结论 |
3.2 循环排污水回用除磷实验研究 |
3.2.1 室内模拟实验一 |
3.2.2 室内模拟实验二 |
3.2.3 实验结论 |
3.3 外排回用水除菌实验研究 |
3.3.1 化学法除菌实验研究 |
3.3.2 SBR工艺优化除菌实验研究 |
3.3.3 膜过滤除菌实验研究 |
3.3.4 实验结论 |
第4章 现场应用及效果分析 |
4.1 化学法+膜过滤技术现场应用 |
4.1.1 现场工艺流程 |
4.1.2 现场试验数据及分析 |
4.2 高级氧化法+多介质过滤技术现场应用 |
4.2.1 装置及工艺 |
4.2.2 装置进出水水质及数据分析 |
4.2.3 应用效果 |
4.3 普光净化厂循环排污水除磷达标现场应用 |
4.3.1 现场试验 |
4.3.2 工艺技术方案比选 |
4.3.3 现场应用 |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注水防垢防膨机理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 |
1.3.1 储层伤害研究现状 |
1.3.2 注水管线防除垢研究现状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2章 郑庄区注水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
2.1 注水开发现状 |
2.1.1 储层特征 |
2.1.2 注水开发方案 |
2.1.3 注水开发现状 |
2.1.4 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2 注水开发影响因素 |
2.2.1 物性因素 |
2.2.2 储层敏感性 |
2.2.3 注水工艺 |
2.3 小结 |
第3章 郑庄区注水管线防除垢技术 |
3.1 注水管线结垢机理分析 |
3.1.1 碳酸盐垢的结垢机理 |
3.1.2 硫酸盐垢的结垢机理 |
3.1.3 垢物的形态 |
3.1.4 垢物形成的条件 |
3.1.5 垢物的危害 |
3.2 磁防垢作用机理分析 |
3.2.1 磁处理CaSO_4型垢的机理研究 |
3.2.2 磁处理CaCO_3型垢的机理研究 |
3.3 注水管线磁防垢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
3.3.1 永磁材料 |
3.3.2 磁防垢器结构形式 |
3.4 室内实验效果评价 |
3.4.1 实验准备 |
3.4.2 实验原理 |
3.4.3 短管强磁防垢实验 |
3.4.4 强磁防垢挂片实验 |
3.5 防垢器现场应用实验 |
3.5.1 现场实验 |
3.5.2 现场试验结果 |
3.6 小结 |
第4章 郑庄区储层结垢及防治技术 |
4.1 储层结垢趋势研究 |
4.1.1 结垢机理 |
4.1.2 水质分析 |
4.1.3 结垢实验 |
4.2 垢样形貌及组成 |
4.2.1 光学显微镜下垢样的微观形貌 |
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垢样形貌 |
4.2.3 X-射线衍射分析垢样组成 |
4.2.4 能谱分析垢样的组成成份 |
4.2.5 腐蚀导致垢样生成的分析 |
4.3 注入水质结垢对地层岩心伤害 |
4.3.1 实验条件及步骤 |
4.3.2 郑061储层岩心伤害评价 |
4.3.3 杜74储层岩心伤害评价 |
4.3.4 郭580储层岩心伤害评价 |
4.4 储层结垢预防措施 |
4.4.1 阻垢及缓蚀机理 |
4.4.2 阻垢剂的室内评价 |
4.4.3 阻垢剂的矿场应用 |
4.5 小结 |
第5章 郑庄区储层粘土膨胀运移及防治技术 |
5.1 粘土矿物膨胀机理 |
5.1.1 粘土矿物组成 |
5.1.2 粘土膨胀机理 |
5.2 粘土稳定剂的合成及表征 |
5.2.1 作用机理 |
5.2.2 合成条件 |
5.2.3 有机小分子粘土稳定剂 |
5.2.4 聚季铵盐粘土稳定剂 |
5.3 粘土稳定剂的室内分析评价 |
5.3.1 吸附量 |
5.3.2 防膨作用效果 |
5.4 粘土稳定剂复配与筛选 |
5.4.1 防膨效果对比 |
5.4.2 高温影响 |
5.4.3 复配体系的效果 |
5.4.4 矿场应用效果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西一联合站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 |
1.1.1 油田污水的产生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油田注水水质指标的制定 |
1.2.2 国内外油田污水处理技术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港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问题 |
2.1 工艺现状 |
2.1.1 大港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简介 |
2.1.2 大港油田联合站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
2.2 地质现状 |
2.3 西一联污水处理系统存在问题 |
2.3.1 精滤水水质超标 |
2.3.2 处理设备存在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污水水质指标判定及新技术研究 |
3.1 水质标准的制定 |
3.1.1 大港油田水质标准的制定 |
3.1.2 西一联合站水质标准制定 |
3.2 污水处理新技术研究 |
3.2.1 核桃壳纤维球过滤污水处理技术 |
3.2.2 涡凹气浮流砂过滤污水处理技术 |
3.2.3 一体化多功能集成处理技术 |
3.2.4 新型高效节能过滤处理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西一联污水处理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
4.1 设计规模及处理指标 |
4.2 技术方案研究与优选 |
4.3 指标及经济效益评价 |
4.3.1 指标分析 |
4.3.2 效益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采油厂污水处理系统智能化改造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油田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水平现状 |
1.2.1 污水处理工艺方面 |
1.2.2 水质处理方面 |
1.2.3 处理设备方面 |
1.3 污水处理监控系统现状 |
1.4 模糊控制及时间序列预测 |
1.5 研究目标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原系统运行状况 |
2.1 百口泉采油厂注输联合站概述 |
2.2 稀油污水处理工艺 |
2.2.1 水质净化工艺 |
2.2.2 药剂投加工艺 |
2.2.3 电解盐杀菌工艺 |
2.2.4 反洗水回收工艺 |
2.2.5 污泥处理工艺 |
2.2.6 污油回收工艺 |
2.2.7 事故处理流程 |
2.3 原监控系统分析 |
2.3.1 原下位机 |
2.3.2 原网络组态与数据存储 |
2.3.3 原上位机 |
2.4 问题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监控系统改造方案 |
3.1 设计原则 |
3.2 设计方案 |
3.2.1 仪表配置 |
3.2.2 监控系统结构 |
3.3 仿真测试 |
3.3.1 下位机部分 |
3.3.2 实物站场模型 |
3.3.3 上位机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监控系统设计 |
4.1 下位机PLC选型及其程序设计 |
4.1.1 AB PLC概述 |
4.1.2 SLC500编程 |
4.1.3 主程序 |
4.1.4 液位调节子程序 |
4.1.5 泵子程序 |
4.1.6 反冲洗子程序 |
4.1.7 流量子程序 |
4.2 通讯及远程OPC设计 |
4.2.1 通讯设计 |
4.2.2 远程OPC服务 |
4.3 上位机选型及其软件设计 |
4.3.1 主界面 |
4.3.2 趋势曲线界面 |
4.3.3 报警界面 |
4.3.4 报表界面 |
4.3.5 WEB发布功能 |
4.3.6 手动操作界面 |
4.3.7 PID参数设置界面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控制方案 |
5.1 智能加药环节基本构成 |
5.2 前馈控制部分 |
5.2.1 曲线拟合的前馈控制 |
5.2.2 污水悬浮物浓度预测 |
5.3 知识的获取 |
5.4 模糊控制器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项目 |
附录 |
(9)稠油热采软化水再生系统的高含盐水减排回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稠油热采高含盐水的来源与危害 |
1.1.1 稠油热采高含盐水的来源 |
1.1.2 稠油热采高含盐水的危害 |
1.2 油田常规高含盐水处理技术 |
1.2.1 膜处理技术 |
1.2.2 离子交换技术 |
1.2.3 加热蒸发技术 |
1.2.4 高含盐水除盐技术对比 |
1.3 化学沉淀法处理油田高含盐废水的研究 |
1.3.1 化学沉淀法的原理 |
1.3.2 化学沉淀法的应用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4.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重油公司软化水处理系统性能分析与测定 |
2.1 重油公司水处理系统流程 |
2.2 重油公司软化水处理工艺流程 |
2.2.1 软化水处理装置简介 |
2.2.2 软化水处理装置工作原理 |
2.2.3 软化水处理装置再生工艺流程 |
2.2.4 软化器再生阶段排水量分析 |
2.3 软化器再生阶段水质分析 |
2.3.1 主要检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2 注汽锅炉与软化器进水水质指标 |
2.3.3 软化器再生阶段水质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软化器再生工艺流程优化试验研究 |
3.1 软化器再生工艺流程优化与设计 |
3.2 软化器再生工艺流程优化室内实验研究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案与内容 |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 软化器再生工艺流程优化现场试验研究 |
3.3.1 小试试验装置 |
3.3.2 小试试验方案 |
3.3.3 小试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化器再生阶段高含盐水改质回用试验研究 |
4.1 软化器再生阶段高含盐水改质回用室内实验研究 |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1.2 实验方案与内容 |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 软化器再生阶段高含盐水改质回用现场试验研究 |
4.2.1 小试试验装置 |
4.2.2 小试试验方案 |
4.2.3 小试试验结果分析 |
4.3 软化器再生阶段高含盐水改质回用试验经济效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化器再生废水回用工艺中试试验方案设计 |
5.1 试验方案的比选 |
5.2 中试试验方案的设计 |
5.2.1 中试试验方案技术路线 |
5.2.2 中试试验方案流程设计 |
5.2.3 中试试验方案设备选型 |
5.3 中试试验方案的成本测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一体化箱式智能供水站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箱式供水设备 |
1.2.2 膜分离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供水站关键工艺技术研究 |
2.1 水处理工艺研究分析 |
2.1.1 原水水质分析 |
2.1.2 预处理工艺 |
2.1.3 深度处理工艺 |
2.2 水处理系统优化研究 |
2.2.1 膜材料的优化选择 |
2.2.2 阻垢剂实验分析 |
2.2.3 水处理流程的优化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供水站的选型计算 |
3.1 系统设计概述 |
3.2 工艺流程及出水水质 |
3.2.1 工艺流程概述 |
3.2.2 设计出水水质要求 |
3.3 水量计算 |
3.3.1 生活用水定额及各类用水给水百分率取值 |
3.3.2 用水量计算 |
3.4 供水系统选型计算 |
3.4.1 卫生器具给水定额及当量取值 |
3.4.2 供水系统公式确定及计算 |
3.5 热水系统选型计算 |
3.5.1 热水用水定额取值 |
3.5.2 热水系统公式确定及计算 |
3.6 水处理系统选型计算 |
3.6.1 原水水质 |
3.6.2 系统水量平衡 |
3.6.3 预处理系统计算 |
3.6.4 反渗透膜处理系统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水站的一体化智能化设计 |
4.1 一体化设计 |
4.1.1 总体思路 |
4.1.2 一体化结构设计 |
4.2 功能及自动控制 |
4.2.1 原水系统和生活供水系统 |
4.2.2 水处理系统 |
4.2.3 热水制备系统 |
4.2.4 消毒系统 |
4.2.5 自动控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现场应用效果 |
5.1 应用项目概述 |
5.2 现场运行情况 |
5.2.1 设备运行 |
5.2.2 现场取样 |
5.2.3 出水水质化验结果 |
5.2.4 装置现场应用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油田污水处理加药自动控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 窦中广.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稠油油水处理技术及其在新疆油田的应用[J]. 程万军. 石油规划设计, 2020(06)
- [3]基于PSO-LSSVM水质预测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赖剑人.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4]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D]. 古兴磊.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5]普光净化厂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研究[D]. 贺贤伟.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6]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注水防垢防膨机理及技术研究[D]. 叶政钦.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7]西一联合站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与研究[D]. 苗苗.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8]采油厂污水处理系统智能化改造方案设计与实现[D]. 杨光宇.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9]稠油热采软化水再生系统的高含盐水减排回用技术研究[D]. 张智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一体化箱式智能供水站的设计研究[D]. 樊鹏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