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值投资向中小盘股深化(论文文献综述)
徐腾达,刘伟[1](2022)在《放松价格管制能否促进股票市场稳定——来自创业板涨跌停制度改革的证据》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8月24日起,创业板市场股价单日涨跌幅由10%调整至20%,这是一项旨在放松价格管制、促进资本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的重大制度改革。基于改革前后共14个月的创业板指数、创业300指数和创业板综合指数数据,利用GARCH模型研究放松价格管制对股票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放宽涨跌幅限制后,中小盘股票价格波动程度显着减轻,但大盘股的波动率没有明显变化。非对称的EGARCH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创业板波动的杠杆效应在改革后显着缓解,市场投资者对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的反应较改革前都更为稳定。本文从吸睛效应、信号效应和处置效应等角度,对上述影响给出了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解释,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李战营[2](2020)在《护城河投资策略的实证研究 ——基于我国A股市场》文中研究说明
王俊桦[3](2020)在《基金“老鼠仓”犯罪案件侦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基金行业起步虽晚,自诞生以来得到迅猛发展,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投资手段之一。基金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老鼠仓”犯罪愈演愈烈,成为扰乱金融市场的突出问题。基金“老鼠仓”涉嫌操纵市场、内幕交易以及利益输送,严重危害国内证券市场的稳定以及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由于基金“老鼠仓”案件的行为人作案方式隐蔽、案件的海量数据分析困难、“老鼠”们反侦查能力极强,以及侦查取证滞后等一些列原因使得最终因基金“老鼠仓”行为被定罪处罚的犯罪分子寥寥无几。本文参阅了无讼案例网、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刑事判决书以及证监会发布在官网上的对基金从业人员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和相关稽查指导案例,分析基金“老鼠仓”的作案手法和特点,探究基金“老鼠仓”犯罪的原因,借鉴证监会稽查部门查处此类案件的经验,针对目前公安机关侦办“老鼠仓”案件时所面临的困境,探寻公安机关侦查“老鼠仓”案件的对策。为了应对基金“老鼠仓”频发的态势,公安机关经侦部门应该适应新形势,积极引进大数据云计算,实现大数据情报引导侦查;加强与证券监管机构的合作,实行联合执法;培养专业人才,实现侦查手段升级,主动发起对基金“老鼠仓”犯罪的打击。
易腾[4](2020)在《上市公司盈利与股票价格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股票市场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其重要性在日益增强。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研究,一直是国内金融研究的重要方向。股票价格和上市公司盈利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热门的话题。盈利与股价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股票市场成熟情况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投资者投资的重要参考。本文使用2005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和ST公司外的所有沪深上市公司样本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从8个盈利相关指标中提取构建新的综合盈利水平变量,并运用投资组合分析法和Fama-Macbeth回归分析法对综合盈利水平因子与股票横截面收益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盈利对股票收益的预测效果来判断盈利与股价之间的关系。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使用偏最小二乘法,提取构建的综合盈利水平因子对股票横截面收益的预测有显着效果,并且能通过不同设定的稳健性检验,从而得出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盈利之间存在显着为正的相关关系的结论。二、在股票价格异常波动期间,盈利与股票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偏离。三、2016年后投资股票市场中净资产收益率前10%的公司能比2016年之前投资股票市场中净资产收益率前10%的公司获得更高的年平均收益,说明投资者在2016年之后更注重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四、相比盈利的数量,市场对上市公司盈利的质量关注相对较低。除此之外,本文还计算了上证综合指数的周期调整市盈率,并用计算所得的周期调整市盈率对长期的市场收益作出预测,对未来长期的市场收益与市场风险作出判断。根据实证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文章最后给市场监管者提出了完善现有资本市场制度,开放做空限制,扩大股票市场规模,适时推出IPO注册制,引导投资者结构优化的一系列建议,推动中国股票市场往成熟的股票市场转轨。给投资者提出了改变投资风格坚持价值投资,关注上市公司盈利的质量,使用偏最小二乘法构造投资组合的一系列建议。
欧翔[5](2020)在《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及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8年,“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战略由中国证监会首次提出,把机构投资者放在发展和改善我国证券市场环境的重要地位,在新成立的开元基金进入到资本市场并开始实施运作时,也意味着专业机构投资者真正意义上进入到了我国市场。随后各类机构投资者的种类逐渐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凸显出来。我国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是比较特殊的投资群体,相对于个体投资者,其资金量庞大,往往能够左右股价走势,被称作是股票的庄家。同时,机构投资者因具有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长期从事投资而积累的丰富经验被视为专业的价值投资者,其投资是相对理性的,可引导市场合理有效的运行。机构投资者在选股时会考虑使其承担较小的风险同时能带来最大程度获利的股票,这种理性的行为使得机构投资者被广大投资者报以引导和稳定市场的期望。但在实际操作中,机构投资者是无法做到绝对的理性,所以,机构投资者在选股时也并不能完全遵从理性原则,因此就会出现偏好上的误差,有些持股偏好差异并不能用标准金融学框架来解释。同时,由于不同机构投资的风险偏好、资源禀赋等存在差异,各个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也会产生差异。大量的研究也表明,机构投资者之间同样存在“羊群效应”,并非是完全理性投资者。本文运用2009-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同时研究了不同估值水平下的行业偏好,并从境内外机构投资者以及异质性机构投资者的角度对持股偏好差异进行分析。本文在回顾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研究的基础之上,确定本文研究思路。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梳理了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现状进行梳理,主要对公司行业、业绩、市值、估值、风险性、流动性偏好现状做了具体分析,对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历程以及持股偏好现状形成清晰的认识,并对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类型进行界定和衡量。然后进行理论阐述,从“羊群效应”、噪音交易者、机构投资者异质性进行理论梳理及分析。接着从机构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的持股偏好的角度进行理论剖析,同时着眼于境内外机构投资者以及异质性机构投资者的差异,在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同时,利用Tobit模型应用面板数据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进行实证研究,找出我国主要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再利用本文收集的数据,分析在不同的行业中,机构投资者对于估值的偏好情况。接着同样利用Tobit模型以及面板数据将机构投资者按照两种分类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即分为境内和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及压力敏感型和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分别比较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差异。最后基于实证结论,分析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以及不同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及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社保基金与保险公司、公募基金和QFII都对经营业绩好、风险低、资产负债率低、股价波动率小、公司规模大的公司表现出显着的偏好。但在股权集中度和流动性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同时,在不同行业中机构投资者都更加偏好估值适中的公司股票。(2)对于境内外机构投资者,以及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他们对经营业绩好、风险性低、公司规模大、上市天数长的股票,具有共同的显着偏好。说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是类似的,国内股票市场在逐渐走向成熟。(3)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对股票的流通性具有正向显着偏好,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对于流通性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对于股权集中度并没有明显的偏好,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对于股权集中度却表现出显着的正向偏好;(4)境内机构投资者更加偏好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而境外机构投资者会选择对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进行投资,说明境外机构投资者认为相对较高资产负债率的公司同样也很有投资价值。从风险性指标和波动性指标看,境外机构投资者并不喜欢波动性过高的股票,而境内机构投资者则会偏好此类股票,导致境内机构投资者承受的风险更高。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完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建设,给参与主体以合理预期,从而正确引导机构投资者行为,降低市场的非理性波动;(2)推进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的转变。改变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增加机构投资者的市场份额,最终形成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投资者结构;(3)优化机构投资者代理人的激励制度,避免短视行为倾向;(4)有效监管QFII投资行为,引导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监管当局应加强对QFII投资行为的监管,有效引导机构投资者减少频繁交易,坚定价值投资。
李小东[6](2020)在《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爆发的质押危机对长期以来被上市公司广泛使用的股权质押融资业务敲响了警钟。自该项业务推出以来,其交易的便利性、较低的融资成本使其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上市公司的广泛推崇,成为上市公司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过度质押,市场中越来越高的质押市值也为股价崩盘埋下了隐患,2015年股灾、2018年质押标的的频频“爆雷”,股权质押交易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背景下,研究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有助于引导投资者正确认识股权质押所带来的风险,对于促进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健康发展和维护股票市场稳定运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基于2011-2018年大样本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回归从控股股东质押与上市公司总体质押、不同产权性质、当期和未来时期股价崩盘风险等角度研究了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构建了基于股权质押比例的阈值系统,并研究了控股股东持股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其次,与极端情形下的子样本(2015年股灾和2018年质押危机)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进一步引入了外部环境因素(纾困政策),基于双重差分法分析了质押危机中纾困政策的影响,并分别从股权质押比例、Fama-French三因子角度分析了纾困政策作用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市场情形下,控股股东质押对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产生影响具有60%-70%的阈值,超出阈值后才会造成股价的剧烈波动,而总体质押水平的上升提高了国有控股公司当期的股价崩盘风险并会持续到未来,但对非国有控股公司当期股价却具有稳定作用,股权质押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影响更显着;高位回落、流动性危机并发的极端情况下上市公司的总体质押水平越高,股价崩盘风险越大,而正常的价格回落、市场中尚有资金的极端情形下,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体质押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控股股东持股在股权质押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确有中介作用;深圳地区的纾困政策具有显着有效性,主要针对的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纾困政策在低质押、低市净市盈的中小盘股中的作用有效性更强。根据研究分析结果,本文分别针对投资者、上市公司股东、金融机构、监管机构等各方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启示。
王姿[7](2020)在《基于LightGBM算法的股指涨跌预测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金融时间序列的预测问题都是投资者和学者的研究重点,但股市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预测难度较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金融时间序列的预测问题中,尤其在股票价格指数涨跌预测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本文以LightGBM算法为基础构建股票指数涨跌预测模型,对沪深3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的涨跌进行预测,选取12个技术指标作为输入特征,第二天的涨跌作为输出变量。同时,为了优化模型的预测效果,运用逻辑回归联合LightGBM算法的方法,构建LR-LightGBM模型对两个股指进行预测,利用网格搜索法对算法中的参数进行寻优,比较上述两个模型的预测效果。本文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交易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上述预测模型对股指涨跌的预测均有较好的适用性,对于沪深300指数的预测效果较好,并且逻辑回归有助于提高LightGBM模型的预测准确率。然后基于LightGBM模型和LR-LightGBM模型的预测结果,构建量化择时策略,以嘉实沪深300ETF为交易对象进行回测。从风险和收益方面,综合比较两个模型,发现基于LR-LightGBM模型的股指涨跌预测方案更优,取得了较为稳定的收益,可作为投资者的参考的依据。
薛慧[8](2020)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国家“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口号的支撑下,中国机构投资行业蓬勃发展,并因为其规模性和专业性的优势,被赋予稳定市场的使命。但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存在一定的羊群行为和正反馈策略,加剧证券市场波动。本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效应。除综合运用概念、理论和实证等多种分析方法外,还纳入了委托代理理论以及行为金融理论对股价波动影响机理的解释说明。深度揭露发展进程中,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股票市场中起到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四个核心假设: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对我国股市波动影响显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在不同的市场行情下影响效果程度不同;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也并不相同,甚至有些影响甚微;即使是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其在不同市场行情下对股价波动的影响也不同。为验证假设真伪,本文基于微观层面的面板回归模型,试图探讨2012至2018年间,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与我国股价波动间是否存在明显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首先,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助长了股票市场的波动。其次,相较于熊市,机构投资者在牛市状态下持股水平对股市波动的正向影响更明显。最后,不同机构的投资者类别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机构投资者都助长了股价波动,但是QFII在整体以及熊市下可以减缓股价波动,而保险公司持股则与股市波动无明显相关性。总体而言,机构投资运行态势良好。监管部门应引导机构投资者形成正面的价值投资理念,助推发展。此外,上市公司自身也需要强化内部结构管理,形成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努力提升经营业绩,吸引市场上的投资者。最后,努力促成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外部环境建设监督。针对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应对其进行个性化管制,引导更多投资者参与新兴股票市场,形成多元化架构。
彭嘉茜[9](2019)在《我国A股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蒸蒸日上,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金融体系发展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监管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仍然存在,金融行业存在着“脱实向虚”的问题,导致了一些金融异象的出现。羊群效应作为典型的金融异象之一,加剧了市场波动,使得资产价格与实际价值相去甚远,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近两年,房价不断上涨使得房地产企业的账面资产价值虚高,也来越多的资金和资源涌入房地产行业。在当前经济下行的环境下,一旦房市遇冷,房地产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将会引发恶性循环波及整个实体经济。但如任由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房地产市场陷入房价泡沫陷阱,必将带来一系列风险。目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是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要求回归住房居住属性。2017年4月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金融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在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金融防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可见,国家对此非常重视。为了防范和控制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存在的非理性风险,本文从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的视角进行考察研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羊群效应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背景进行了整理和介绍,然后以A股房地产板块为例,借助CSAD模型、马尔科夫转换模型和GARCH模型,对2014年10月9日-2018年8月9日A股房地产板块日交易数据进行了羊群效应存在性、对称性、规模、政策和产业链差异性、非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对羊群效应的影响几方面进行分析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A股房地产板块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且存在如下特点:非对称性,扩张期较衰退期更为显着;规模差异性,大盘股较中小盘股更为显着;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的非对称性,紧缩政策较之宽松政策会诱发更加明显的羊群效应;产业链传染性,上下游行业中的羊群效应产生影响。非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都对A股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产生了促进影响,且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较大。
王婕[10](2019)在《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划分的我国QFII投资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其中,在证券市场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简称QFII)的制度安排,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QFII作为境外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在我国低有效性的市场环境下,会采取什么样的投资行为,是否如管理层期待的秉持价值投资理念,促进我国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一直是有关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首先在疏理经济学和投资学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从理论上分析了 QFII在我国低有效性市场环境下可能采取的投资行为,进而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和经济计量分析,对QFII的投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开展精细化研究,文章首先使用修正的BB转折点法,对牛市和熊市进行了划分。根据划分结果,分别构建了牛市和熊市的QFII重仓共持网络。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网络的几何特征进行了研究,证明我国QFII重仓共持网络为无标度网络,说明机构之间存在“择优连接”现象。进一步使用复杂网络的Louvain算法,分别对牛市和熊市的QFII重仓共持网络进行社团划分后发现,QFII在我国投资时具有明显的社团行为,社团以复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即QFII中的重点机构为核心形成。这就证明了 QFII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具有明显的“羊群效应”,且为“从羊”模仿“领头羊”的典型类型。因此,我国应重点加强对核心QFII的监管,以维护市场稳定。在社团划分基础上,使用面板混合回归对QFII投资偏好行为进行检验,研究发现QFII的持股行为具有典型的价值投资倾向,同时对企业治理结构较为重视。所以文章认为QFII机制对于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平稳发展,提高市场整体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市场投资者投资理念的成熟,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等具有积极意义。
二、价值投资向中小盘股深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价值投资向中小盘股深化(论文提纲范文)
(1)放松价格管制能否促进股票市场稳定——来自创业板涨跌停制度改革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三、实证分析 |
(一)ARCH效应检验 |
(二)市场波动性分析 |
(三)非对称效应分析 |
四、结论与建议 |
(3)基金“老鼠仓”犯罪案件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
2 基金“老鼠仓”犯罪概述 |
2.1 证券投资基金的概述 |
2.1.1 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 |
2.1.2 基金与股票、债券的区别 |
2.1.3 基金公司股票交易流程 |
2.2 基金犯罪分类 |
2.3 “老鼠仓”犯罪的概念 |
2.4 基金“老鼠仓”犯罪与相关行为犯罪的辨析 |
2.4.1 基金“老鼠仓”犯罪与内幕交易犯罪的辨析 |
2.4.2 基金“老鼠仓”犯罪与背信罪的辨析 |
3 基金“老鼠仓”的分类与犯罪手段 |
3.1 基金“老鼠仓”的分类 |
3.1.1 传统型基金“老鼠仓” |
3.1.2 操纵型基金“老鼠仓” |
3.1.3 侵占基金财产型“老鼠仓” |
3.2 基金“老鼠仓”的犯罪手段剖析 |
3.2.1 寻找目标股票 |
3.2.2 秘密传递未公开信息,关联账户低位建仓 |
3.2.3 基金资金跟进买入股票,拉升股价 |
3.2.4 关联账户高位出货,基金账户被套 |
3.2.5 基金“老鼠仓”交易新手段 |
4 基金“老鼠仓”犯罪的成因及特点分析 |
4.1 基金“老鼠仓”犯罪案件的原因分析 |
4.1.1 市场不成熟,立法不完善 |
4.1.2 监管不力,处罚不严 |
4.1.3 职业基金经理的道德缺失 |
4.1.4 基金“老鼠仓”违法成本低 |
4.1.5 利润诱惑性强 |
4.2 基金“老鼠仓”犯罪的特点分析 |
4.2.1 犯罪主体特定,被害人不特定 |
4.2.2 犯罪黑数大,受害人众多 |
4.2.3 违法时间跨度长 |
4.2.4 关联账户与基金账户趋同性明显 |
5 基金“老鼠仓”犯罪案件的侦查难点 |
5.1 线索来源单一,海量数据分析研判困难 |
5.2 隐蔽性强,证据不容易获取 |
5.3 未公开信息传播扩散广,违法认定难 |
5.4 侦查员自身专业水平有限,警力有限 |
5.5 干扰多、阻力大 |
6 基金“老鼠仓”犯罪案件侦查对策 |
6.1 基金“老鼠仓”犯罪线索的发现 |
6.1.1 证券监管部门的移送 |
6.1.2 知情人员的举报 |
6.2 开展立案审查,核实相关线索与分析研判 |
6.2.1 分析案件性质 |
6.2.2 未公开信息的核实与甄别 |
6.2.3 整合资源,开展涉案信息研判 |
6.3 开展数据研判,分析账户间资金流向 |
6.3.1 利用大数据系统挖掘出涉案账户 |
6.3.2 锁定异动交易账户 |
6.3.3 犯罪嫌疑人账户与涉案账户资金流分析 |
6.3.4 涉案账户与基金账户交易股票趋同性分析 |
6.3.5 由资金到人,锁定幕后嫌疑人 |
6.3.6 积极推进经侦“云端”打击主战模式 |
6.4 围绕犯罪构成,全面夯实证据 |
6.4.1 收集证明犯罪主体方面的证据 |
6.4.2 收集证明犯罪客观要件的证据 |
6.4.3 收集证明犯罪主观故意的证据 |
6.5 及时询问证人,讯问犯罪嫌疑人 |
6.5.1 询问证人,获取证人证言 |
6.5.2 及时讯问,获取口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上市公司盈利与股票价格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可能的创新 |
1.4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会计信息与公司估值视角研究股价与盈利关系 |
2.2 资产定价模型的视角研究股价与盈利关系 |
2.3 市盈率的视角研究股价与盈利关系 |
2.4 其他视角下股价与盈利关系的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3 理论模型与实验设计 |
3.1 偏最小二乘法 |
3.2 投资组合法 |
3.3 Fama-Macbeth回归 |
3.4 样本选择,盈利指标与控制变量的选择 |
3.5 实验设计 |
4 偏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 |
4.1 使用PLS方法提取综合盈利水平 |
4.2 去除单一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
4.3 Fama-Macbeth回归分析 |
4.4 使用平均斜率构建综合盈利水平 |
4.5 PLS提取其他区间综合盈利水平 |
5 上证综合指数市场收益预测 |
5.1 周期调整市盈率 |
5.2 中国股票市场的周期调整市盈率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给金融市场监管者的建议 |
6.2.2 给投资者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及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机构投资者 |
2.1.2 噪音交易者 |
2.1.3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 |
2.1.4 羊群效应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有效市场假说 |
2.2.2 行为金融学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及持股偏好现状 |
3.1 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程 |
3.1.1 境内机构投资者发展历程 |
3.1.2 境外机构投资者发展历程 |
3.2 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及差异的现状 |
3.2.1 机构投资者持股共同偏好 |
3.2.2 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差异 |
第4章 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及差异的理论分析 |
4.1 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分析 |
4.1.1 审慎性原则持股 |
4.1.2 绩优成长型股票偏好 |
4.1.3 流动性偏好 |
4.1.4 股票波动性偏好 |
4.2 境内外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及差异的理论分析 |
4.2.1 境内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分析 |
4.2.2 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分析 |
4.2.3 境内外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差异分析 |
4.3 异质性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及差异的理论分析 |
4.3.1 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分析 |
4.3.2 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分析 |
4.3.3 压力敏感型与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差异分析 |
第5章 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假说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
5.2.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5.3 描述性分析与相关性检验 |
5.3.1 描述性分析 |
5.3.2 相关性检验 |
5.4 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的实证分析 |
5.4.1 机构投资持股偏好实证分析 |
5.4.2 机构投资者对不同行业持股估值偏好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我国股票市场不同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差异的实证研究 |
6.1 研究假说 |
6.2 研究设计 |
6.2.1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
6.2.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6.3 描述性分析与相关性检验 |
6.3.1 描述性分析 |
6.3.2 相关性检验 |
6.4 压力敏感型与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差异分析 |
6.5 境内外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差异实证分析 |
6.6 稳健性检验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一览 |
(6)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框架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研究假设、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
2.1 研究假设与相关理论支持 |
2.1.1 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 |
2.1.2 控股股东持股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 |
2.1.3 股权质押对控股股东持股的影响 |
2.1.4 2018年质押危机纾困政策的有效性 |
2.2 变量选取 |
2.2.1 股价崩盘风险的内涵和测度 |
2.2.2 解释变量的选取 |
2.2.3 控制变量 |
2.2.4 变量汇总 |
2.3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2.3.1 数据来源 |
2.3.2 数据处理 |
2.4 模型构建 |
2.4.1 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模型构建 |
2.4.2 2018年质押危机纾困政策的有效性和差异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 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的直接影响分析 |
3.2.1 2011-2018年季度全样本下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分析 |
3.2.2 分组回归: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对当期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 |
3.2.3 分组回归: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对未来一期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 |
3.3 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影响的阈值系统构建 |
3.3.1 基于控股股东质押比例的阈值系统 |
3.3.2 基于上市公司总体质押比例的阈值系统 |
3.3.3 对假设H1a和假设H1b的检验 |
3.4 控股股东持股在股权质押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3.4.1 控股股东持股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分析 |
3.4.2 股权质押对控股股东持股的影响分析 |
3.5 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影响的综合评价 |
3.5.1 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直接影响的评价 |
3.5.2 对控股股东持股中介作用的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极端情形下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极端情形下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直接影响分析 |
4.1.1 对2015年股灾和2018年质押危机两个极端情形的全样本分析 |
4.1.2 分组回归: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对当期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 |
4.1.3 分组回归: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对未来一期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 |
4.2 极端情形下控股股东持股的中介作用分析 |
4.2.1 极端情形下控股股东持股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分析 |
4.2.2 极端情形下股权质押对控股股东持股的影响分析 |
4.3 结合大样本与极端情形对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影响的综合评价 |
4.3.1 结合大样本与极端情形对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直接影响的评价 |
4.3.2 结合大样本与极端情形对控股股东持股中介作用的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从股价崩盘风险角度对纾困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5.1 纾困政策有效性“自然实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 |
5.2 纾困政策对区域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影响的有效性分析 |
5.2.1 纾困政策有效性的实证设计 |
5.2.2 各地区纾困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5.3 纾困政策对股价崩盘风险影响的差异分析 |
5.3.1 质押比例 |
5.3.2 公司规模 |
5.3.3 市净率 |
5.3.4 市盈率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基于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对纾困政策有效性的解释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建议与启示 |
6.1 对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建议 |
6.1.1 完善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实施细则 |
6.1.2 将鼓励控股股东增持作为纾困手段 |
6.2 对上市公司股东的建议 |
6.3 对投资者的建议 |
6.3.1 关注控股股东质押比例阈值 |
6.3.2 辩证看待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行为 |
6.3.3 在危机-复苏阶段选择低市净市盈的中小盘股进行投资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基于LightGBM算法的股指涨跌预测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特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回顾 |
2.1.1 技术分析理论 |
2.1.2 量化投资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传统证券投资分析法 |
2.2.2 时间序列分析法 |
2.2.3 机器学习分析法 |
2.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股指涨跌预测问题描述与分析 |
3.1 股指涨跌预测问题描述 |
3.1.1 股指时间序列的特点 |
3.1.2 股指预测现状描述 |
3.2 股指涨跌预测问题分析 |
第4章 基于LightGBM算法的股指涨跌预测方案设计 |
4.1 方案策划的思路 |
4.2 方案策划的理论框架 |
4.2.1 逻辑回归(LR)模型 |
4.2.2 LightGBM模型 |
4.2.3 LR-LightGBM模型 |
4.3 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
4.3.1 方案设计框架 |
4.3.2 数据的选取及处理 |
4.3.3 LightGBM算法的参数及评估指标 |
4.3.4 模型的实证结果展示 |
第5章 方案的合理性论证以及实施途径 |
5.1 方案的合理性论证 |
5.2 方案的风险提示 |
5.3 方案的实施途径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影响股市波动 |
1.2.2 不同市场行情下机构投资者对股市差异性影响 |
1.2.3 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的差异性影响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统计分析法 |
1.4.3 实证检验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机构投资者定义 |
2.1.2 机构投资者的特征 |
2.1.3 机构投资者的分类 |
2.1.4 股票市场波动的定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行为金融理论 |
3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3.1 理论分析 |
3.1.1 委托代理理论下的影响机理 |
3.1.2 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影响机理 |
3.2 研究假设 |
4 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和选取 |
4.2 变量设计与度量 |
4.2.1 被解释变量的选择和度量 |
4.2.2 解释变量的选择和度量 |
4.2.3 控制变量的选择和度量 |
4.3 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
4.3.1 样本变量一般性描述 |
4.3.2 样本变量相关性分析 |
4.4 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 |
4.4.1 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对股市波动的影响研究 |
4.4.2 牛熊市下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对股市波动影响的差异性研究 |
4.4.3 各类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对股市波动影响的差异性研究 |
4.4.4 牛熊市下各类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对股市波动影响的差异性研究 |
4.5 稳健性分析 |
4.5.1 非参数检验 |
4.5.2 替换变量法检验 |
5 政策建议 |
5.1 深化理性投资理念 |
5.2 倡导上市公司提高自身质量 |
5.3 加强市场环境建设监督 |
5.4 推动机构投资者多元化发展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我国A股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股票市场羊群效应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宏观调控对羊群效应影响的文献综述 |
1.2.3 关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分析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的相关理论 |
2.1 羊群效应的理论 |
2.1.1 羊群效应的定义及分类 |
2.1.2 羊群效应的产生原因 |
2.1.3 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的产生原因 |
2.1.4 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的规模性 |
2.2 政策对羊群效应影响 |
第三章 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的实证分析 |
3.1 数据选取说明 |
3.2 模型构建 |
3.2.1 CSAD模型 |
3.2.2 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 |
3.2.3 GRACH模型 |
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3.3.1 .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存在性检验 |
3.3.2 .房地产板块中羊群效应的对称性检验 |
3.3.3 .大盘股与中小盘股羊群效应的对比 |
3.3.4 .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动态性检验 |
3.3.5 .房地产相关行业板块羊群效应检验 |
第四章 政策及风险对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影响 |
4.1 .非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对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的影响 |
4.2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的影响 |
4.2.1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存在性的影响 |
4.2.2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板块对称性的影响 |
4.3 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的影响 |
4.3.1 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存在性的影响 |
4.3.2 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对称性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第六章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划分的我国QFII投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QFII投资行为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对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2 从QFII在我国市场持股偏好行为角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3 从QFII在我国市场行为投资决策角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QFII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及其投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2.1 QFII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
2.1.1 QFII的定义 |
2.1.2 QFII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
2.1.3 我国证券市场引入QFII的战略目标 |
2.2 QFII在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2.2.1 价值投资行为 |
2.2.2 投机行为 |
2.2.3 行为金融投资行为 |
2.2.4 关注公司治理结构的投资行为 |
第3章 复杂网络及社团划分方法概述 |
3.1 复杂网络 |
3.2 复杂网络基本几何特征 |
3.3 网络机制模型 |
3.4 社团划分算法概述 |
第4章 我国QFII重仓共持网络构建及社团划分 |
4.1 我国QFII重仓共持网络的构建 |
4.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1.2 我国QFII重仓共持网络构建 |
4.2 我国QFII重仓共持网络几何特征分析 |
4.3 社团划分 |
第5章 我国QFII持股偏好分析 |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2 变量选取 |
5.3 模型设定 |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 相关性分析 |
5.6 经济计量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价值投资向中小盘股深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放松价格管制能否促进股票市场稳定——来自创业板涨跌停制度改革的证据[J]. 徐腾达,刘伟. 中国物价, 2022(01)
- [2]护城河投资策略的实证研究 ——基于我国A股市场[D]. 李战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
- [3]基金“老鼠仓”犯罪案件侦查研究[D]. 王俊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4]上市公司盈利与股票价格的关系[D]. 易腾.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及差异研究[D]. 欧翔. 西南大学, 2020(01)
- [6]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D]. 李小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7]基于LightGBM算法的股指涨跌预测方案[D]. 王姿.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影响的研究[D]. 薛慧.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2)
- [9]我国A股房地产板块羊群效应分析[D]. 彭嘉茜.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划分的我国QFII投资行为研究[D]. 王婕.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