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校期刊面临的问题及出路(论文文献综述)
詹花秀[1](2021)在《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动能提升——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现了逆全球化趋势,但国际分工深入发展,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的事实不会改变。贸易保护主义其实也是一种国际竞争,是一种竞争策略。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提出了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采取了新的发展策略。经济循环畅通的首要条件就是生产与消费的有效对接,无论是国内经济循环,还是国际经济循环,都会涉及资源有效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要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升发展动能,扩大国内经济循环,构建双循环良性发展新格局,一是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疏通流通与分配渠道,促进国内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二是要充分调动全国各群体、各阶层、各地区的积极性,把更多资源纳入双循环;三是要占领科技制高点,实施技术换市场战略,探索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谢孝明[2](2020)在《黔学研究小议》文中指出"黔学"为中国地域文化与学术之重要支系。黔学研究即是对贵州地域文化与学术之肇始、发源、滥觞与形成的历史脉络、过程、内涵、特点,以及在新时代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作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关照,是文化回望、学术探讨、学理建构、价值判断、思想萃取、精神提炼、固本开新的系统性研究课题。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境遇下,加强黔学研究不仅需要且势在必行。本文即围绕"黔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黔学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黔学研究的展开"三个主题进行粗浅探讨,谓之"黔学研究小议"。
李水[3](2019)在《《新湘评论》的办刊特点及其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湘评论》作为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刊物,是地方党刊的重要代表,是湖南期刊的名片,几经更名改版,其内容影响力和期刊美誉度不断提升,深得受众喜爱。《新湘评论》秉承“坚持党的主张,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倡导科学精神”的办刊宗旨,在历史积淀与现实传承之间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办刊定位准确,办刊成就辉煌。《新湘评论》坚持“内容为王”,通过贴心的政策解读、创新的栏目设计、开放的文本风格等方式,贴近时代和社会,肩负党刊使命;既扎根湖湘沃土,又放眼全国读者,努力打造期刊品牌形象;坚守立场、观点鲜明,政治上坚持高站位,在思想理论上追求深度,评论板块鲜活有力,从而形成了党刊独有的内容特色。《新湘评论》被多次评为“中国最美期刊”,其封面设计极具特点,遒劲飘逸的封面文字、美观大气的封面图片、搭配自如的各种元素,汇集、成就其个性鲜明的整体风格。同时,通过目录设置、字体选择、版面编排、双色印刷、纸张安排等版面叙事以展现人文情怀,构建期刊的统一美、内涵美、布局美。追溯《新湘评论》成功的原因,与编辑主体的大胆探索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这样几方面:在把握党刊属性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在专题策划中彰显内在传播力;在文本风格中拓展读者阅读;在探寻办刊规律中彰显编辑主体意识;在综合创新中形成品牌效应。而在当前的媒介语境与办刊环境下,《新湘评论》面临着读者需求变化、阅读方式更新、传播渠道多元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亟待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思考新的发展对策。《新湘评论》必须不断挖掘出版资源将内容做大做强,在栏目专题设计中彰显时代特色,紧跟读者需求形成传播共振,适应媒介新变打造全媒体平台。尤其需要激活编辑主体动能,追求期刊的创新之境。
王焜[4](2018)在《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但农业在生产循环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风险的威胁,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使得农业损失非常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稳定生活。所以有效应对和解决农业灾害问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政府引导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主体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能够有效的转移和分散农业风险。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农业保险已处于发展的瓶颈期和转型期,其责任会更加重要,发挥的空间会更大。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所以保护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系统的分析农业保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推进农业保险创新与有效改革,对河北省自身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实际意义。同时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农业保险保费增速放缓、农业保险产品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等。为了更深入的研究河北省农业保险的发展问题,本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方法对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指标,并以此结论为基础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案。本文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对农业保险进行了概述,在阐述了农业保险的涵义、农业保险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相关对应理论;第二,通过以河北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渗透度为基础,具体分析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概况和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存在着法规不完善、政府支持不够、经营主体缺位和单一、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农业保险供给不足、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足等问题;第三,通过河北省农业保险的相关数据,以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被解释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影响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指标,并以此结论为基础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案;第四,在对农业保险的多角度研究以及借鉴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基础上,分别从扩大农业保险需求、改善政策环境、完善管理制度以及加强人才培养等几方面对河北省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与创新贡献微薄之力。本文尝试从综合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保险深度、以及保障作用多角度来分析河北省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增加了影响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因素的实证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冯俊锋,唐琼[5](2017)在《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清末西学东渐,新思潮对朝野上下影响巨大,政府对乡村治理进行了适度调整与变革。到民国初年中国乡村建设呈燎原之势,600多个乡村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参与其中,通过兴办教育、改造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办理防卫,复苏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再造"与"民族自救"。民国政府也试图通过乡村的自治实现现代化,其举措却背离了现代乡村民主自治的精神。清末民初的乡村治理实践对于今天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而言值得镜鉴。
曹一帆[6](2016)在《共青团推动公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 ——以温州共青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民间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涌现,各级党委政府相继出台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或实施意见。社会组织的发展好坏不仅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程度的标志,也将是公民权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公益社会组织作为我国社会组织中最活跃的部分,人数众多,对社会风气引导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在弱势帮扶、民生关爱等方面逐渐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承接政府职能转移重要的力量。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区,社会治理的落脚点是社区治理,因此,社区对社会稳定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有着重要作用。在行政改革日益向社会治理模式迈进的过程中,多方参与是一个必然的社会内部结构变革,也是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随着公益社会组织日渐成为重要社会力量,社区组织化管理也迫切要求公益社会组织的参与,同时,公益社会组织为完善造血机制,需要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共青团既有群团属性,又联系党委政府,在公众引导、社会参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团组织既需要社区这样的基层舞台带领青年参与社会发展,又需要借助公益社会组织有效延伸共青团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臂膀,不断提升团组织服务党政中心工作、领导青少年事务、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新时期共青团迫切需要加强对公益社会组织的联系和服务,为公益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信息、阵地等方面的服务,培育孵化一批有成熟服务项目的,能够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的公益社会组织。共青团应当深入分析研究目前社区治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掌握公益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特征规律,深入思考共青团如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方位推动公益社会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发展,使其更准确地满足社区治理需求,更顺利地承接社区服务事项,更有效地服务基层群众。此外,还需考虑借助第三方力量探索制定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完善招标、评估、考核方式,总结出一条可推广的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方法路径。
黄芬[7](2015)在《知识社会学视野下高等教育学知识生产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研究》文献计量统计(1980-2013)》文中提出伴随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知识生产的“繁荣”,高等教育知识生产呈现碎片化趋势,高等教育知识生产出现了论文质量下滑、学术抄袭严重、学术泡沫盛行,以实用工具为导向的研究热等问题,所以有必要系统客观地把握当代高等教育知识生产的现状和特点。论文基于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角,高等教育领域的代表期刊《高等教育研究》33年4800篇学术性论文的计量统计,通过论文生产的地区、作者、主题和关键词、基金论文等指标的分析,具体研究高等教育学领域的知识生产分布、知识生产主体、知识生产内容和知识生产方式。研究发现,中国高等教育学领域知识生产分布特点与国家政策上的东中西部划分一致,地理区域上分布呈现巨大的差异,省市分布呈现出不均衡性,高等教育学知识生产分布于六大类型团体,主要生产团体是高校,现已形成了以华中科技大学和厦门大学为主高等教育知识生产基地;高等教育学知识生产主体统计符合文献计量学三大经典定律中的洛特卡定律,知识生产主体间的合作和交流越来越密切,科研产出能力不断上升,但作者成熟度不够,高等教育核心知识生产主体为高等教育学领域知识生产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呈现出知识生产主体在地缘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单位结构及职称结构等分布的不均衡性;高等教育学知识生产内容聚焦于“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两个方面,研究的热点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高等教育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院校管理”,其实证性研究远远高于原理性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学知识生产方式受国家行政权力的影响,知识生产方式由自主知识生产方式逐渐向国家主导的规划式生产方式转变。总之,研究丰富完善了知识社会学理论在高等教育学领域的运用,体现了“知识的社会决定论”和“知识受社会历史制约”,揭示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学领域知识生产的总体特点:呈现出知识生产的“社会化”情景,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知识生产受社会历史因素、经济水平、国家行政权力、国家政策、学术资源和权力的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学知识生产具有社会性,生产的知识负载了国家意识形态,负载了历史文化因素,负载了学术权力,负载了国家意志的需求。
郭飞[8](2014)在《怀仁县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建设发展是好是坏,很大的影响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近几十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化发展造成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农村城市化的需求日益扩大,为促进农业发展,打造幸福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板块,因此,它不仅关系着“三农”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事业的发展的进退。本文在引用国内本土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的基础上,以山西省怀仁县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例子,讨论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乡风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本文总共分为导论、怀仁县乡风文明建设现状分析、国内外经验、还有对策和意见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文章的研究的怀仁县的概况,还有乡风文明的内涵意义研究背景。第二部分先介绍了怀仁县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然后介绍了当地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分析。第三部分探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和经验。第四部分从农民自身、发展教育、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长期机制以及政府干部自我提升与依法治村相结合的乡风治理四个方面就对如何改善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构建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措施。
谌颖[9](2012)在《《理论动态》(1977-1982)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1977年-1982之间的《理论动态》为研究对象。《理论动态》是粉碎“四人帮”后最早创办的一份限级别发行的思想理论内部刊物,也是中央部门最早的同类刊物。从创办至今已有35年,现在仍然是中共中央党校的一份重要的理论刊物。本文所研究的是从1977年7月15日到1982年4月23日(胡耀邦辞去党校职务)的《理论动态》。这段时间是拨乱反正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理论动态》最辉煌的时期。《理论动态》站在思想解放最前沿,敢闯禁区、思想大胆,首先打响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第一炮,在拨乱反正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央党校的一个内部刊物竟产生了比中央机关刊物《红旗》还要大的影响,这在中共历史上鲜见。那么,这个内刊究竟刊发了什么文章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会在当时产生影响,这正是本文研究它的“历史”的问题意识所在。本文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序言首先阐明了选题的原因及意义,紧接着对学术界关于《理论动态》1977—1982研究动态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最后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正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理论动态》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这部分主要包括胡耀邦创办《理论动态》的原因、过程,《理论动态》编辑和发行情况,以及胡耀邦如何指导《理论动态》工作。第二部分描述《理论动态》在转折时期的探索和阐述。这些阐述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理论动态》与拨乱反正;二是《理论动态》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三是《理论动态》与思想解放运动;四是《理论动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笔者将分别描述《理论动态》在各个方面产生的具体影响、作用和特点。最后部分为结语。
许涛[10](2011)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致力于研究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收入分配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国民收入中的初次分配决定了劳动收入的基本格局。在要素分配原则下,结合我国劳动力两大特性的基本国情,劳动者本身没有改进劳动收入的能力。而重在分配主体研究的再次分配引入了政府的作用,为劳动收入改进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在这样的逻辑思路下,本文的研究试图将劳动收入改进的具体措施归于政府税收与公共支出政策的转变上,通过主导产业结构优化与功能型城镇化进程等路径来实质性地改进劳动收入,以及提高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本文在阐明研究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的理由,界定研究对象之后,综述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自由与劳动收入理论。对经济史中经济自由与劳动收入理论的追溯与分析,构成本文研究国民收入分配与劳动收入问题的理论起点与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影响我国劳动收入改进的主要因素,有初次分配中的劳资关系、产业结构变化以及主体收入分配格局等。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改进的主要难点与障碍,有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两大特点、现存的二元结构与不合理的城市化进程并存、三次产业非协调演进以及教育提高劳动收入的作用长期被忽视等。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存在,本文建立了不包含劳动收入在内的理论模型。以政府收支政策为视角研究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引出改进型资本收入税和改进型公共支出政策,强调了政府在调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模型表述的主要思想是劳动收入改进的关键并不在劳动者本身,而在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合理地疏导生产要素的良性流动。相对于劳动收入税和消费税而言,资本收入税对经济的扭曲最大。在均衡经济的情况下,最优资本收入税可能为零。然而,我国极不平衡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的劳动-资本份额表明,在现有税收结构和税收政策之外,必须设立一个资本收入税对现有初次分配格局进行“扭曲”,达到改进当前劳动-资本收入格局的作用。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对我国第二产业中的部分行业设定一个10%左右的改进型资本收入税,并将之用于我国第三产业中的公共基础设施(消费性投资)的公共支出。这一组改进型公共收支措施有利于我国国民收入再次分配格局(主体收入格局)的优化,有利于资本存量良性流动推动的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这是论文所谓的劳动收入初次改进。在劳动收入初次改进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政府有利于民生改进的宏观经济政策,是论文所谓的劳动收入再次改进。经济学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说到底是人与要素的合理结合。从历史的角度看,国家一定的经济发展政策是以国家的人口发展状况为基础的,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就是建立在中国的“人口红利”基础之上。随着我国人口发展状况即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十二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最高点并转为缓慢下行,我国人口的“未富先老”也将带来“未城市化先逆城市化”等现实国情。因此,劳动收入改进又要包含更多的内容:为了使得生产要素与劳动力更好地结合,需要使得消费要素与非劳动力①更好地结合。实际上,针对我国非劳动力从总量上和总比重上“双高”的现实情况,生产要素与劳动力结合是与消费要素与非劳动力结合同步的。这样的要素与人结合的方略是我国制定城镇化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与公共支出政策等的基础。因此,促进要素与人结合的各项政策改进是论文所谓的劳动收入再次改进。对劳动收入的改进,需要政府这一力量的实质性介入。在政府税收政策方面,需要有创新的改进型资本收入税即时、合理、有效地促进资本这一大生产要素的良性流动,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合理的城镇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更好地与劳动力结合;在政府支出政策方面,需要转变政府在解决“住、行、学”等问题的思路,消费要素与非劳动力的有效结合也是生产性的,其也促进了生产要素与劳动力的结合,从而有利于劳动收入改进。劳动收入改进是以人的充分发展为基础的,人的充分发展需要各种要素与人的合理、有效结合,以劳动收入改进为内涵的民生改善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旨。
二、党校期刊面临的问题及出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校期刊面临的问题及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1)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动能提升——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新选择 |
三、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关键是生产与消费的有效对接,需要疏通流通与分配两个渠道 |
(一)扩大投资与生产 |
(二)构建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 |
四、扩大内循环就是充分依托国内市场,将更多资源纳入国内生产、服务系统 |
(一)实施以技术换市场战略 |
(二)注重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 |
1.在重要领域重新布局产业链。 |
2.把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与城市发展战略融为一体。 |
(三)强化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使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
1.利用世界经济洗牌的机会,瞄准新的发展机遇。 |
2.着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带动中小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 |
3. 把传统产业以新的形式纳入双循环体系,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
(2)黔学研究小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黔学及其研究的对象 |
二、黔学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三、黔学研究的展开 |
(3)《新湘评论》的办刊特点及其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基本构思与创新点 |
一、基本构思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湘评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一节 《新湘评论》的创办与发展 |
一、《新湘评论》的创办 |
二、改名、停刊与复刊 |
三、更名改版的新《新湘评论》 |
第二节 《新湘评论》的办刊理念与定位 |
一、办刊理念 |
二、期刊定位 |
三、整体风格 |
第三节 《新湘评论》的历史积淀和办刊传承 |
一、历史积淀 |
二、办刊传承 |
三、在历史与现实间不断提升 |
第二章 《新湘评论》的内容特色 |
第一节 贴近时代和社会肩负党刊使命 |
一、贴心的政策解读 |
二、创新的栏目设计 |
三、开放的文本风格 |
第二节 立足地域和省情打造省刊品牌 |
一、扎根湖湘沃土 |
二、具有全国视野 |
第三节 善于评判和论理追求思想深度 |
一、坚守立场为民发声 |
二、善用评论凸显个性 |
三、观点鲜明务实深入 |
第三章 《新湘评论》的形式特色 |
第一节 封面设计体现红色记忆 |
一、封面文字遒劲飘逸 |
二、封面图片美观大气 |
三、其他元素搭配自如 |
第二节 版面叙事展现人文情怀 |
一、目录的设置 |
二、字体的选择 |
三、版面的编排 |
第三节 整体风格追求美的创造 |
一、艺术、情感以表达期刊的人文美 |
二、真实、创新以夯实期刊的内涵美 |
三、和谐、有序以体现期刊的布局美 |
第四章 《新湘评论》的成功经验 |
第一节 在把握党刊属性的基础上大胆改革 |
一、追求外在表征改革造就中国最美期刊 |
二、探索全媒体平台提升期刊影响力 |
第二节 在专题策划中彰显内在传播力 |
一、以敏锐的眼光紧扣时代脉搏 |
二、以内容为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 |
第三节 在文本风格中拓展读者阅读 |
一、纵向深入说好故事在阅读中思考 |
二、横向拓宽全民阅读增加覆盖面 |
第四节 在探寻办刊规律中彰显编辑主体意识 |
一、摸索规律坚守理念 |
二、适应新时代满足新要求 |
第五节 在综合创新中形成品牌效应 |
一、内容综合创新打造期刊品牌 |
二、形式综合创新树立品牌形象 |
第六节 比较视域下的办刊优势 |
一、专题策划深入人心 |
二、媒介融合初具成效 |
三、湖湘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
第五章 《新湘评论》面临的挑战与发展策略 |
第一节 《新湘评论》面临的挑战 |
一、媒介环境的挑战 |
二、读者变化的挑战 |
三、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挑战 |
第二节 挖掘出版资源将内容做大做强 |
一、从全国与湖南看选题策划 |
二、从作者群体看党刊定位 |
三、从高层声音到党的基层 |
第三节 紧跟读者需求形成传播共振 |
一、适应读者与满足读者 |
二、提升读者与境界追寻 |
三、市场取向与渠道设计 |
第四节 让栏目专题设计彰显时代特色 |
一、抓住问题实质精准设计时代特点栏目 |
二、发挥党刊引领充分显示湖南文化内涵 |
三、坚持稳中求变在转变理念上谋篇布局 |
第五节 适应媒介新变化打造全媒体平台 |
一、在媒介融合过程中摸索新媒体语言 |
二、跟上时代节奏启用和培养全媒体人才 |
三、创新交互使新老平台互联互通 |
第六节 激活编辑主体动能追求创新之境 |
一、确立价值决策目标 |
二、外化主体意识打造品牌 |
三、培养主体创新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风险的涵义及特征 |
2.1.2 农业保险的涵义及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3 农业保护理论 |
3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环境及现状 |
3.1 全国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
3.2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环境 |
3.2.1 河北省区位特点 |
3.2.2 河北省农业发展状况 |
3.3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
3.3.1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渗透度不断提高 |
3.3.2 补贴险种不断增加 |
3.3.3 农业保险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
3.3.4 经营主体逐渐增多,服务水平逐渐提升 |
4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 |
4.2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购买力受限 |
4.3 农业保险产品缺乏创新 |
4.4 农业保险经营方式粗放 |
4.5 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到位 |
4.6 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不健全 |
5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5.2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检验 |
5.3 模型的测算与结果输出 |
5.4 模型输出结果的分析 |
6 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借鉴 |
6.1 国外先进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
6.1.1 美国模式: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经营 |
6.1.2 日本模式:政府补贴、社会组织经营 |
6.1.3 法国模式:政府支持、各级保险公司合作 |
6.1.4 国外经验对河北省农业保险的启示 |
6.2 国内典型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
6.2.1 上海安信模式 |
6.2.2 吉林安华模式 |
6.2.3 黑龙江垦区阳光相互制模式 |
6.2.4 浙江共保体模式 |
6.2.5 国内经验对河北省农业保险的启示 |
7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
7.1 提升农业保险有效需求 |
7.1.1 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 |
7.1.2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7.2 提高农业保险供给和服务水平 |
7.2.1 增加农业保险产品的多样性 |
7.2.2 加大农业保险服务力度 |
7.2.3 科学管控农业保险赔付率 |
7.2.4 加快农业保险人才培养 |
7.3 增强政府保障支持作用 |
7.3.1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
7.3.2 采取强制投保和自愿投保相结合的方式 |
7.3.3 增加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 |
7.3.4 完善农业保险立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末民初的山西村治方案 |
二、“民族再造”———晏阳初乡村建设方案 |
三、“救活旧农村”———梁漱溟乡村建设方案 |
四、民国政府的乡村自治方案 |
(6)共青团推动公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 ——以温州共青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主要创新 |
第一章 共青团推动公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
一、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及社区治理的基本概念 |
二、社区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公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其困境 |
一、我国社区治理概况 |
二、公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及方式 |
三、公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 |
第三章 共青团推动公益社会组织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
一、共青团加强公益社会组织工作的必要性 |
二、共青团推动公益社会组织的优势 |
第四章 温州共青团推动公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案例分析 |
一、元庄社区青少年服务案例 |
二、桥儿头社区助老服务案例 |
三、温州团市委公益社会组织工作总体情况 |
四、共青团推动公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
五、共青团推动公益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五章 共青团推动公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建议 |
一、加强孵化培育 |
(一)建立孵化培育机构 |
(二)搭建孵化培育平台 |
(三)培育社区服务项目 |
(四)优化社区服务路径 |
(五)建立社区服务机制 |
二、推动公益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 |
(一)项目评选凝聚社区草根力量 |
(二)基金扶持扶持社区公益项目 |
(三)公益创投规范提升公益团队 |
(四)政府采购有效承接政府职能 |
三、组织志愿服务 |
(一)构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
(二)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
(三)健全社区志愿服务运行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7)知识社会学视野下高等教育学知识生产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研究》文献计量统计(1980-201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问题缘起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理论 |
(一) 知识社会学的历史及发展 |
(二) 知识社会学的主流理论:社会建构论 |
(三) 知识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生产 |
三、文献综述 |
(一) 相关文献资料收集统计概况 |
(二) 关于“高等教育知识生产”的研究现状 |
(三) 关于“从文献计量学研究高等教育知识生产”的现状 |
(四)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设计 |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五) 研究具体设计 |
五、论文研究的特点 |
(一) 统计数据的系统、全面(创刊至今34年) |
(二) 理论研究视角的独特性 |
(三) 定量为主,质性为辅 |
第二章 高等教育知识生产分布 |
一、高等教育知识生产的地区分布况 |
(一) 高等教育知识生产的东中西部分布(政策上划分) |
(二) 高等教育知识生产的区域上分布(地理区划) |
(三) 高等教育知识生产的省市分布 |
二、各个团体的学术生产力分布况 |
(一) 学术团体的知识生产力整体分布状况 |
(二) 主要学术团体(高校)的知识生产力分布状况 |
第三章 高等教育知识生产主体 |
一、作者发文量的统计分析:洛特卡律 |
(一) 作者发文量统计分析 |
(二) 文献力量三大经典定律之洛特卡定律 |
(三) 高等教育学的洛特卡定律 |
二、作者合着情况统计析 |
(一) 作者合着情况基本统计 |
(二) 团体发文变化规律 |
(三) 三人以上合着率变化规律 |
三、核心的高等教育知识生产主体 |
(一) 核心的高等教育知识生产者 |
(二) 100位核心高等教育知识生产者特点 |
第四章 高等教育知识生产内容 |
一、关键词词频计量 |
(一) 高频关键词词统计 |
(二) 高频词组配的复合词统计 |
(三) 阶段性热点统计研究 |
二、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变化究 |
(一) 高等教育研究主题分类分析框架 |
(二) 高等教育研究主题变化数据统计分析(正在统计中) |
第五章 高等教育知识生产方式研究 |
一、知识生产方式及其类 |
(一) 知识生产方式的内涵 |
(二) 知识生产方式的分类 |
二、高等教育学的基金生产渊源与现状、类别 |
(一) 基金生产的历史渊源 |
(二) 国家社科基金高等教育学立项课题的现状 |
(三) 高等教育学科基金资助项目的分类 |
三、高等教育学科基金资助项目计 |
(一) 基金统计框架分类表 |
(二) 基金论文产出的总体分布状况 |
(三) 基金论文近13年的数量及比重的变化统计分析 |
第六章 知识社会学视角下高等教育知识生产的讨论 |
一、高等教育学知识生产分布特点 |
(一) 东中西部划分基本一致,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 |
(二) 巨大的区域和区域内差距,每个区域都有高产知识辐射中心 |
(三) 高等教育知识生产的省市分布呈现出不均衡性 |
(四) 主要知识生产团体分布于高校 |
二、高等教育学知识生产主体特点 |
(一) 生产主体的统计符合洛特卡定律 |
(二) 生产主体的合作和交流越来越密切,作者成熟度不够 |
(三) 生产者呈现出地缘、年龄、性别、单位和职称等结构不均衡性 |
三、高等教育学知识生产内容特点 |
(一) 生产内容聚焦于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为主的五个方面 |
(二) 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
(三) 理论性元研究远远低于实证性的院校管理主题研究 |
四、高等教育学知识生产方式特点 |
(一) 高等教育知识生产方式受国家行政权力的影响 |
(二) 生产方式从自主知识生产向国家主导规划知识生产方式转变 |
(三) 国家主导规划生产方式负载国家意志 |
五、结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知识生产呈现出生产的“社会化”场景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怀仁县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一、导论 |
(一) 乡风文明内涵概述 |
(二) 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背景 |
1. 理论背景 |
2. 现实背景 |
(三) 乡风文明建设研究的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国内外成功经验 |
1. 江西鹰潭的乡风文明建设 |
2. 浙江省乡风文明建设 |
3. 韩国新村运动中乡风文明建设 |
4. 西欧农庄文化的乡风文明建设 |
二、怀仁县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 怀仁县概况 |
(二) 怀仁县新农村建设现状 |
(三) 怀仁县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现状 |
1. 怀仁县民俗 |
2. 怀仁县乡风文明建设现状 |
(四) 怀仁县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 农民思想道德滑坡 |
2. 封建迷信现象有所抬头 |
3. 人情过度消费风气盛行 |
(五)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普遍原因 |
三、怀仁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和意见 |
(一) 培育新型农民 |
1. 思想道德建设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 |
2. 加强农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
3.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从拼体力到靠技能,提高农民致富本领 |
4. 加强农民科普教育,自觉抵制迷信和邪教 |
5. 加强农民法制知识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 |
6. 坚持破与立相结合,改陋习树新风 |
(二) 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力发展怀仁教育业 |
(三) 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
(四) 不断探索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
(五) 政府功能提升与依法治村相结合的乡风治理 |
1. 提升怀仁政府工作职能工作要求 |
2. 怀仁县全力提升党员干部社区服务能力的要求 |
3. 完善村规民约的综合管理 |
4. 针对农民法律误区进行普法活动 |
四、启示 |
(一) 经济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
(二) 加强文化阵地的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
(三) 发展基础教育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根本出路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9)《理论动态》(1977-1982)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节 《理论动态》研究课题的意义 |
第二节 相关资料和学术史的回顾 |
第三节 研究动态和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理论动态》的创办 |
第一节 胡耀邦创办《理论动态》 |
第二节 胡耀邦与《理论动态》 |
第三节 《理论动态》的工作班子 |
第四节 《理论动态》的社会联系与合作 |
第二章 《理论动态》与拨乱反正 |
第一节 《理论动态》突破理论禁区 |
第二节 批判“四人帮”谬论的理论排炮 |
第三节 《理论动态》突破“两个凡是”的枷锁 |
第三章 《理论动态》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
第一节 《理论动态》首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第二节 《理论动态》与“凡是派”的理论博弈 |
第三节 《理论动态》倡导贯彻“实践标准” |
第四节 《理论动态》论“实践标准”与“四个现代化” |
第五节 《理论动态》与真理标准问题补课 |
第四章 《理论动态》与思想解放运动 |
第一节 《理论动态》与平反冤假错案 |
第二节 《理论动态》批判个人迷信 |
第三节 《理论动态》与经济领域的思想解放 |
第四节 《理论动态》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大讨论 |
第五节 《理论动态》与清理“左”倾思想 |
第五章 《理论动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理论动态》推动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
第二节 《理论动态》转变办刊方向和重点 |
第三节 《理论动态》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宣传 |
第四节 《理论动态》为政治改革开放鸣锣开道 |
第六章 《理论动态》在历史转折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一节 《理论动态》在初步拨乱反正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二节 《理论动态》在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三节 《理论动态》在探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作用和地位 |
结语 |
附录:1977 年 7 月 15 日—1981 年 9 月《理论动态》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供需平衡: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 |
(二) 内需不足是我国当前经济失衡的突出表现 |
(三) 国民收入分配与扩大内需 |
(四) 劳动收入与扩大内需 |
二、研究对象 |
(一) 国民收入分配 |
(二) 劳动收入改进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可能的创新 |
四、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古典经济学的劳动收入理论 |
(一) 从《蜜蜂的寓言》谈起 |
(二) 经济自由理论的提出——“经济人”与“看不见的手” |
(三) 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劳动收入的理论 |
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收入理论 |
(一) 经济自由理论的再发展——“社会人” |
(二) 新古典经济学的贡献和局限 |
(三)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收入的理论 |
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收入理论 |
(一) 应对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的流行 |
(二) 经济自由理论的新发展——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介入 |
(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关于劳动收入的理论 |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收入理论 |
(一) 揭示而不是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 |
(二) 从劳动收入理论来看资本主义的本质 |
(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收入理论的总结 |
第三章 劳动收入改进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一、劳资关系对劳动收入改进的影响 |
(一) 经济活动的核心是人 |
(二) 当前劳资矛盾的突出表现 |
(三) 劳资矛盾的根源 |
(四) 劳资矛盾的出路——注重人的生存和发展 |
二、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收入改进的影响 |
(一) 产业结构通过经济量影响劳动收入 |
(二) 产业结构通过就业量影响劳动收入 |
三、主体收入分配格局对劳动收入改进的影响 |
(一) 主体收入分配的核心地位 |
(二) 主体收入分配中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 |
(三) 人的核心地位在主体收入分配中的体现 |
第四章 劳动收入改进的主要难点与障碍 |
一、劳动收入改进困难的根源 |
二、二元结构障碍与不合理的城市化进程并存 |
三、三次产业非协调演进 |
(一) 第一产业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
(二) 第二产业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
(三) 第三产业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
(四) 三次产业非协调演进的总结 |
四、教育改进劳动收入的作用长期被忽视 |
(一) 教育对劳动收入改进的作用 |
(二) 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
(三)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对我国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收入的作用 |
(四) 总结与思考 |
第五章 劳动收入初次改进的理论分析 |
一、改进型资本收入税的提出 |
(一) 改进税收政策的国情背景 |
(二) 不合理的初次分配原则 |
(三) 改进型资本收入税的提出 |
二、改进型公共支出政策的提出 |
(一) 政府收支政策对劳动收入改进的作用 |
(二) 对主体收入分配中的“三权分立”格局的作用 |
(三) 对产业结构“三权分立”格局的作用 |
三、模型的数理表述 |
(一) 模型中变量的介绍 |
(二) 模型的简单推理 |
(三) 模型的基本结论 |
四、模型表达的主要思想 |
(一) 模型中“夕阳部门”的界定 |
(二) 公共支出政策的再阐释 |
(三) 模型的作用预测 |
第六章 劳动收入再次改进的理论分析 |
一、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的结合之一——从城镇化的角度 |
(一) 两种要素结合途径的提出 |
(二) 两种要素结合途径的比较 |
(三) 总结——县域经济是要素结合的有效途径 |
二、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的结合之二——从产业发展的角度 |
(一) 我国后危机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
(二) 发展中小企业是要素结合的有效手段 |
(三) 宏观经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劳动收入改进 |
三、宏观经济政策主导城镇功能化建设以改进劳动收入 |
(一) 当前城镇化进程的难点 |
(二) 城镇功能化发展战略的提出 |
(三) 生产型城市与消费型城市区别发展与劳动收入改进 |
四、宏观经济政策对居民出行的补贴以改进劳动收入 |
(一) 城市居民出行的准公共产品特性 |
(二) 大力发展准公共交通与劳动收入改进 |
五、宏观经济政策对教育的扶持以改进劳动收入 |
(一)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与劳动收入改进 |
(二) 地方普通高校发展与劳动收入改进 |
(三) 重点高校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与劳动收入改进 |
(四) 公派留学发展与劳动收入改进 |
第七章 劳动收入改进的方法与途径 |
一、实行改进型资本收入税 |
二、产业政策推动劳动收入改进 |
(一)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二)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
(三) 进一步放开国有经济中可以民营的部门 |
三、丰富城市化路径推动劳动收入改进 |
(一)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
(二) 将农民就地城市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 |
(三) 推动超大型城市逆城市化进程 |
(四) 城市的功能化建设作为逆城市化的有效补充 |
四、公共支出加大对居民出行补贴 |
(一)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
(二) 大力扶持准公共交通 |
五、公共支出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
(一) 认清教育对劳动收入改进的双重经济学作用 |
(二) 大力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推迟农村劳动力进入社会 |
(三) 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对地方普通高校的投入 |
(四) 重点高校提高社会捐赠收入占教育经费份额 |
(五) 加大公费留学投入缓解高素质人才的就业压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党校期刊面临的问题及出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动能提升——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的分析[J]. 詹花秀.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1(03)
- [2]黔学研究小议[J]. 谢孝明. 教育文化论坛, 2020(04)
- [3]《新湘评论》的办刊特点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 李水.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对策研究[D]. 王焜.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5]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J]. 冯俊锋,唐琼.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 [6]共青团推动公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 ——以温州共青团为例[D]. 曹一帆.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8)
- [7]知识社会学视野下高等教育学知识生产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研究》文献计量统计(1980-2013)[D]. 黄芬. 云南大学, 2015(09)
- [8]怀仁县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 郭飞. 山西农业大学, 2014(02)
- [9]《理论动态》(1977-1982)研究[D]. 谌颖. 中共中央党校, 2012(02)
- [10]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D]. 许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