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江苏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一、江苏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高远[1](2021)在《一种蜱源新病毒的发现、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建立与初步流行调查》文中提出蜱是专性吸血的体表寄生虫,被认为是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人类疾病的传播载体,也是动物疾病传播的重要媒介。蜱能携带或传播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这些病原大多能导致人类严重疾病和危害畜禽健康。楚病毒是2015年在节肢动物中被发现并命名的一类新病毒,其隶属于荆楚病毒目(Jingchuvirales)、楚病毒科(Chuviridae)、芈病毒属(Mivirus)。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在蜱中分离鉴定一种新的楚病毒,分析了该病毒的基因组特征,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建立了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方法并对我国东北地区蜱、羊、牛和人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的防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首先对内蒙古东部地区采集的290只蜱进行宏基因组测序,经过短读序列的组装获得4个共2109 bp的重叠群,经NCBI的Blast比对后发现,其与楚病毒科芈病毒属的Suffolk virus isolate F13相似性最高,为65.53~75.40%,可认为其是一种不同于目前已发现病毒的新病毒,根据发现地将其命名为诺敏病毒(Nuomin virus,NOMV)。然后根据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设计引物筛选出内蒙古地区蜱的阳性样本,通过巢式PCR、步移PCR和RACE技术获得诺敏病毒的全基因组。拼接处理后其全基因组长度为10900 bp,为环形基因组结构,包括一个6516 bp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 Rp)、一个2001 bp的糖蛋白(Glycoproteins,GP)、一个1278 bp的核蛋白(Nucleoprotein,NP)和一个324 bp的未知蛋白(Viral protein 4,VP4)。经全基因组、Rd Rp、GP和NP序列相似性比较分析,发现与诺敏病毒相似性最高的仍是Suffolk virus isolate F13,全基因组核苷酸的相似性为67.2%,Rd Rp、GP和NP的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是68.2%、68.8%、63.5%和75.9%、74.8%、61.9%。采用最大似然法(ML)对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以及Rd Rp、GP和NP的氨基酸序列构建进化树显示,诺敏病毒均与Suffolk virus isolate F13形成一个分支,亲缘关系最近。诺敏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只有Rd Rp中存在3个保守结构域,分别是477~3038 bp处的Mononeg RNA pol super family、3198~3938 bp处的Mononeg_m RNAcap super family和5346~5711 bp处的G-7-MTase super family。全基因组三个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Rd Rp中存在4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没有跨膜区和信号肽;GP中存在2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第17~18位之间存在1个信号肽位点,还存在2个跨膜区;NP中存在2个糖基化位点,无信号肽和跨膜区。将诺敏病毒感染的病人血液在BHK、Vero、SMMC和Wish细胞中进行分离培养,病毒在这四种细胞中盲传三代后,核酸仍能在这几种细胞中被PCR方法检测到,证明该病毒可在BHK、Vero、SMMC和Wish细胞中繁殖复制。此外,病毒在四种细胞中培养时均不能对细胞产生病变。将诺敏病毒在BHK细胞中大量培养浓缩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诺敏病毒病毒粒子,发现其大小为120~150 nm,呈球形,具有囊膜,细胞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发现,该病毒存在于细胞质中。为了对该病毒的核酸进行检测,本研究建立了诺敏病毒PCR检测方法,包括巢式PCR(Nested PCR)检测方法和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方法。巢式PCR方法是基于Rd Rp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经退火温度的优化、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实验,发现该方法1轮PCR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5℃,2轮为52℃。该巢式PCR方法的特异性高,不与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阿龙山病毒(Alongshan virus,ALSV)、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宫本疏螺旋体(Borrelia miyamotoi)、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typhi)、牛无浆体(Anaplasma bovis)和羊巴贝斯虫(Babesia ovis)这些常见的媒介传播病原发生反应。敏感性实验显示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2.4×102copies/μL,且重复性好。q RT-PCR方法是基于全基因组的NP蛋白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扩增体系和条件优化、标准曲线构建、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实验,结果显示该法的检查下限为2.8×101copies/μL,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为了解诺敏病毒的流行情况,采用以上建立的两种PCR方法对蜱、牛、羊和人的诺敏病毒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巢式PCR对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的4种共2147只硬蜱进行检测,总阳性率为3.9%(3.1~5.0,95%CI),其中黑龙江省蜱的诺敏病毒阳性率最高,为9.4%(6.6~13.3,95%CI),其次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蜱,病毒阳性率为4.0%(2.0~7.4,95%CI),吉林省蜱的阳性率最低,为2.0%(1.3~3.0,95%CI)。就蜱种而言,全沟硬蜱的阳性率最高为8.2%(5.3~12.6,95%CI),其次是草原革蜱,阳性率为7.8%(4.9~12.2,95%CI),嗜群血蜱和长角血蜱的阳性率较低,分别为2.8%(1.0~7.0,95%CI)和1.9%(1.2~3.0,95%CI)。采用q RT-PCR方法对内蒙古部分地区的830份人、252只牛和184只绵羊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诺敏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18.9%、31.3%和21.7%。选取部分阳性样本,对以上不同宿主中的诺敏病毒进行Rd Rp部分片段的扩增。相似性和进化分析显示,不同宿主来源的诺敏病毒相似性均在96.7~99.7%之间,所有不同宿主的诺敏病毒都聚集在一个分支中,且与Suffolk virus isolate F13形成不同分支。对人、牛和羊中诺敏病毒的病毒载量分析发现,所有样本均在103~105copies/m L之间,提示该病毒在这三种宿主中存在但是病毒载量并不高。对54位感染诺敏病毒的病人进行人口相关信息、临床症状和生化检测指标分析后发现,这些诺敏病毒感染者多数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40~60岁的感染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人在每年的5~7月份之间感染;其中48人从事与野外有关工作,最重要的是所有感染者均有蜱叮咬史。病人临床症状分析显示,该病毒的感染者以头疼和发热(79.6%)为主,还会出现精神差(57.4%)、头晕(48.1%)、疲惫、肌肉或关节疼痛(分别占38.8%)、无食欲(33.3%)、恶心(29.6%)、咳嗽、胸闷和睡眠差(分别占20.3%)等症状。生化指标检测显示,该病毒感染后会出现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减少和血红蛋白降低;部分病人还出现凝血功能的变化,如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等升高,以及肝功能的变化,如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L-γ-谷氨酰胺和直接胆红素等指标上升。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两种核酸检测方法可以用于诺敏病毒的检测,也首次在牛、羊和人中发现了楚病毒,同时也提示该病毒是一种蜱传病毒,可引起蜱传疾病。为了对诺敏病毒感染动物和人进行抗体检测,本研究设计诺敏病毒的N蛋白特异性引物,通过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克隆和蛋白表达等实验,成功表达诺敏病毒的N蛋白,获得0.530mg/m L的蛋白用于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该方法通过优化后发现,当coating buffer作为包被液、蛋白包被浓度在5μg/m L、5%的BSA作为封闭液37℃封闭1 h、一抗稀释比例为1:10、二抗稀释比例为1:10000时,获得了最佳的间接ELISA条件。在该条件下,此间接ELISA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对阴性血清的筛选后其临界值为0.4585。应用此方法对内蒙古部分地区的192份牛和191份羊血清样本进行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4%和20.4%。同时还对30份q RT-PCR检测为阳性的诺敏病毒病人血清进行Ig G抗体检测,其阳性率为70%,43份分子检测为阳性的牛血清Ig G抗体阳性率为11.6%,22份分子检测为阳性的羊血清Ig G抗体阳性率为31.8%。该结果说明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诺敏病毒的流行情况调查,也说明此方法可以用于该病毒感染时的辅助诊断。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在蜱中新发现了一种隶属于楚病毒科病毒并将其命名为诺敏病毒,通过基因组特征分析发现其具有环形基因组结构且与同科的Suffolk virus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诺敏病毒可以在BHK、Vero、SMMC和Wish细胞中繁殖复制且是一种大小为120~150 nm具有囊膜的球形粒子。同时,通过构建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检查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毒在我国东北的蜱、牛、羊和人中广泛存在,并发现黑龙江省为该病毒的流行区,全沟硬蜱和草原革蜱是该病毒的主要携带者,本研究也是首次在羊、牛和人中发现了楚病毒科病毒。以上研究结果为蜱源病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诊断与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

尹传松[2](2021)在《陕西省部分地区硬蜱种类的鉴定及其携带病原的检测》文中指出硬蜱能够携带和传播广泛的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这些病原体对全球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威胁。关于蜱虫分布及其携带病原体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掌握和完善陕西省硬蜱的种类及其携带病原情况,为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蜱媒疾病的防控和深入研究提供数据支撑。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收集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安康市和汉中市共4个地区分别来自刺猬、犬和牛等动物体表的蜱。通过对蜱采用形态学鉴定以及基于线粒体12S r DNA和16S r DNA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以确定蜱虫种类。采用PCR检测技术,基于不同基因分别检测蜱所携带立克次体、巴贝斯虫、泰勒虫、肝簇虫、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等病原的情况,获得结果如下:1.共采集到129只蜱虫样本,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并基于12S r DNA、16S r DNA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结果共鉴定出5种蜱,分别为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锐跗硬蜱(Ixodes acutitarsus)、褐黄血蜱(Haemaphysalis flava)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 campanulata)。2.对129只蜱虫样品通过PCR扩增与测序,结果显示,这些蜱种中共携带有7种病原,分别是Candidatus Rickettsia jingxinensis、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 japonica)、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东方泰勒虫(Theileria orientails)、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犬肝簇虫(Hepatozoon canis)。各种蜱种检出携带的病原分别为:微小扇头蜱携带有B.bovis、B.bigemina、T.orientails、Ca.R.jingxinensis、A.phagocytophilum等5种病原;长角血蜱携带有T.orientails、Ca.R.jingxinensis、H.canis等3种病原;褐黄血蜱携带有R.japonica与A.phagocytophilum 2种病原;铃头血蜱携带有T.orientails与Ca.R.jingxinensis 2种病原;锐跗硬蜱只携带A.phagocytophilum这1种病原。3.不同蜱种之间各病原存在混合携带现象,其中长角血蜱中犬肝簇虫与Ca.R.jingxinensis混合携带率为12.4%,褐黄血蜱中日本立克次体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混合携带率为2.3%,微小扇头蜱中2种及3种病原的混合携带率为47.3%。综上所述,陕西省存在长角血蜱、微小扇头蜱、褐黄血蜱、铃头血蜱、锐跗硬蜱等5个蜱种的分布。这些蜱中携带的病原体至少包括日本立克次体、Ca.R.jingxinensis、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东方泰勒虫、犬肝簇虫以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等7种不同病原,并且单个蜱存在2种及3种病原体混合携带的情况。

王倩莹[3](2019)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蜱虫传播病原体调查》文中提出东北林区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也是相关蜱虫传播疾病的主要自然疫源地之一。蜱虫作为一种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动物,可通过叮咬人畜散播多种病原体(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蜱传疾病发病率升高,对公共卫生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边境省份之一,具有复杂的地形地貌,森林资源充沛,适宜野生动物栖息,为蜱虫的存活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此外,该省还设有多个边境口岸,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水路、公路、铁路相通,给蜱传疾病传入提供了条件。因此了解我国黑龙江省边境地区蜱传病原体感染情况,开展蜱类携带病原体的相关调查,掌握准确便捷的蜱传病原体检测方法,可为该地区制定相关蜱传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1)借助2007-2017年全国报告的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病例数据对我国蜱传脑炎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2)建立基于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AA)的远东型蜱传脑炎病毒荧光RT-RAA快速检测方法;(3)在前两项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黑龙江边境地区(佳木斯市、伊春市、大兴安岭地区)采集的蜱虫标本开展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鄂木斯克出血热病毒(Omsk Hemorrhagic Fever virus,OHFV)、兰格特病毒(Langat virus,LGTV)、波瓦生病毒(Powassan virus,POWV)、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lato,B.b.s.l)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等7种病原体的分子筛查。研究结果显示:(1)2007-2017年全国共报告蜱传脑炎病例3165例,高发省份集中于东北地区,依次为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三省病例共占全国病例总数的98.4%,其中,呼伦贝尔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牡丹江市、大兴安岭地区和伊春市为高发城市;蜱传脑炎病例多出现于春夏两季;患者有明显的职业特点,以农民、待业人员及家务工作者、工人为主,且自2014年以来,待业人员及家务工作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农民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发病男女性别比为2.05:1,40-49岁年龄组是该病发病高峰人群。(2)建立的针对远东型蜱传脑炎病毒的荧光RT-RAA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较高,检测体外转录RNA标准品和病毒培养上清RNA的95%检测限分别为20copies/reaction和3pfu/reaction。(3)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佳木斯市采集的2530只蜱虫标本中,TBEV、OHFV、SFTSV、LGTV、POWV全部为阴性;佳木斯地区的1185只蜱虫标本中,伯氏疏螺旋体阳性标本21份,阳性率为8.9%,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标本141份,阳性率为59.5%;全沟硬蜱标本中B.b.s.l和SFGR的阳性率均高于森林革蜱;B.b.l.s 阳性标本分属于B.garinii和B.afzelii两种基因型,SFGR阳性标本分属于Candidatus R.tarasevichiae、R.heilongjiangensis和R.raoultii三种基因型。综上所述,黑龙江省为我国蜱传脑炎发病率最高的省份之一,其边境城市佳木斯市、伊春市、大兴安岭地区的蜱虫中TBEV、SFTSV、OHFV、LGTV、POWV的携带率均较低,结合我国目前尚未有感染OHFV、LGTV、POWV的病例报道,考虑这三种病毒尚未传入该地区。同时,佳木斯市蜱虫主要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伯氏疏螺旋体,表明该地区发生斑点热和莱姆病的风险相对较高。本研究所建立的实时荧光RT-RAATBEV检测法为蜱传脑炎病毒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我国等温检测蜱传脑炎病毒做了方法上的补充,为现场及医疗条件落后地区蜱传脑炎病毒的筛查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蜱虫携带病原体筛查工作所得出的基础数据,对黑龙江省边境地区蜱媒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大卫[4](2019)在《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生态位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筛选临床早期、快速鉴别SFTSV感染和SFTS样疾病的特异性指标,为做好SFTS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2)分析2010-2016年江苏省SFTS实验室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三间分布特征、时空聚集性和时空演变规律,为江苏省SFTS防治和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3)构建江苏省SFTS自然疫源地生态位模型,定量分析环境因子对SFTS自然疫源地分布的影响,精准掌握江苏省SFTS自然疫源地分布状况,绘制SFTS风险地图。方法(1)以2010-2016年江苏省SFTS监测哨点医院报告的SFTS疑似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调查其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和职业等)、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结果以及流行病学暴露史等,并根据SFTSV核酸的RT-PCR检测结果将其分为SFTS确诊病例和排除病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后剔除法),筛选出可以早期快速鉴别SFTSV感染和SFTS样疾病的特异性指标。(2)2010-2016年江苏省SFTS实验室确诊病例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国家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人口数据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局网站(http://tj.jiangsu.gov.cn/)公布的人口年度公报。江苏省县(区)级边界地图由江苏省基本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病例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职业、住址、发病日期、确诊日期以及上报单位等。对江苏省SFTS病例的流行病学三间分布(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基于离散泊松模型的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应用SatScan9.0.1软件探测2010-2016年江苏省的时空聚集区域,利用P值以及对数似然比判定研究区域内有无聚集性及其确切位置和风险大小,通过ArcMap 10.2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3)从2010-2016年江苏省报告的实验室确诊的SFTS病例传染病报告卡的“现住址”中提取病例感染地点,剔除可能为人传人的续发病例以及感染地址不详的病例,根据每个SFTS病例的现住址进行地理定位获得感染地点的经纬度坐标。从世界气象数据库、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数据库和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计划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等在线数据库中提取32个环境因子,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和既往研究结果,筛选出17个环境因子。基于最大熵模型算法应用MaxEnt v3.3.1建模工具包建立江苏省SFTS自然疫源地生态位模型,分析影响SFTS自然疫源地分布的环境因子及其贡献率,预测江苏省内潜在的SFTS风险发病地区。应用Jackknife测试不同环境因子对预测最终模型的贡献,通过ROC曲线和遗漏率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1)2010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本研究共收集江苏省SFTS疑似病例247例,其中确诊病例99例,SFTS排除病例148例。对38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50岁、农民、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全身酸痛、恶心、腹泻、淋巴结肿大、居住在丘陵或山区、发病前是一个月居住地有蜱、发病前一个月内见过蜱、动物身上有蜱附着、发病前两周内被蜱叮咬过、种地、割草、放牧和旅游18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有4个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分别为发病前两周内被蜱叮咬(OR=5.274,95%CI 1.83115.187)、年龄≥50岁(OR=4.004,95%CI 1.22613.077)、腹泻(OR=3.042,95%CI 1.1438.096)和白细胞减少(OR=1.977,95%CI 1.8365.207)。Logistic回归方程为:P=1/(1+e-Z),Z=-2.418+(1.663×发病前两周内被蜱叮咬)+(1.387×年龄≥50岁)+(1.113×腹泻)+(0.682×白细胞减少)。该方程判断SFTSV感染的总准确性为78.4%,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2.1%。(2)疾病三间分布显示:2010-2016年江苏省共报告了162例实验室确诊SFTS病例,SFTS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率在0.06/100万至0.79/100万之间。男性病例数略多于女性病例数(性别比为1.46)。病例年龄范围为18岁至84岁,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74.70%),农民占比最高(71.6%);南京市和淮安市为SFTS高发地区;江苏省SFTS发病时间呈现明显的季节性(M值为69.63),每年311月份出现病例,且流行高峰期呈双峰型分布,第一高峰出现在5月份,第二高峰出现在7月份。SatScan时空聚集扫描分析显示:2010-2016年逐年时空聚集性分析共探测到13个时空聚集区,年际动态分布趋势显示:SFTS病例聚集县(区)数目逐年增多,聚集区范围由苏中地区逐渐向苏南地区扩散。整体的时空聚集性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6年期间江苏省SFTS共检测到3个时空聚集区,一类聚集区位于为江苏西南部的镇江、常州与南京接壤处,聚集时间跨度为2016年5月至2016年7月(RR=85.88,LLR=64.63,P<0.01);二类聚集区-1位于淮安西南部的盱眙县,聚集时间跨度为2016年5月至2016年7月(RR=291.00,LLR=60.24,P<0.01);二类聚集区-2位于南京北部及扬州南部,聚集时间跨度为2016年6月至2016年8月(RR=18.14,LLR=15.44,P<0.01)。(3)基于最大熵算法构建的生态位模型显示,15个环境因子对SFTS生态位模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坡度(适宜范围:0.1°-4°)以及最热月份最高温(适宜范围:32.8℃-34.2℃)是影响SFTS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贡献度分别为46.1%和23.2%,其次为昼夜温差月均值、最干月份湿度、年平均湿度,贡献率分别为7.5%、6.9%和5.2%;其他环境因子的贡献率较低,均在5%以下。环境因子响应曲线显示,坡度和最热月份最高温与SFTS自然疫源地存在概率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均为倒“V”型。各环境因子的Jackknife图显示,坡度和最热月份最高温能够很好地拟合训练数据,表明它们包含了其他变量中未包含的有效信息。风险地图显示,江苏省西南部地区,包括南京以及扬州、镇江常州的西南部等地区是SFTS自然疫源地的高风险区域。该生态位模型不仅识别了已有病例报道的SFTS风险区域,还识别了10个尚未有SFTS病例报道的县(区)。生态位模型AUC值为0.926,表示模型在预测SFTS潜在风险区域方面表现良好。结论(1)发病前两周内被蜱叮咬、年龄≥50岁、腹泻、白细胞减少可以作为临床鉴别诊断SFTS与SFTS样疾病的特异性指标,因此在疾病诊断中,医护人员不应过分的依赖于病原学检测结果,应注意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暴露史,如果患者符合以上特异性指标则强烈提示SFTSV感染的可能。本次研究结果也进一步确证了SFTSV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而为明确病因研究制定SFTS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2)2010-2016年江苏省SFTS发病数逐年上升,农民占比最高,男性略多于女性,中老年人群高发,发病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流行高峰期呈5月和7月份的双峰型分布。江苏省SFTS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高发聚集区主要位江苏省中部和西南部,并且具有聚集县(区)数逐年增多,聚集区范围从中西部向西南部扩散的趋势。应继续加强重点地区监测、做好公众健康教育和媒介生物控制工作。(3)多种环境因子均可以影响到SFST自然疫源地的分布,其中坡度和最热月份最高温是影响SFTS自然疫源地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绘制的江苏省SFTS自然疫源地风险地图,识别出位于西南丘陵地区的高风险区域以及10个未报告过SFTS病例的潜在县(区),为其他虫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提供可以借鉴的模式,也为江苏省SFTS疫情监测、重点防治提供依据。

王峰[5](2019)在《云南省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分布情况调查及无形体表面蛋白MSP2原核表达》文中研究指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phagocytophilum,AP)是一种新发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主要经蜱传播,其宿主谱十分广泛,包括人、家畜、野生动物。该病原感染人体引起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可出现从发热到死亡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AP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危害公共健康的重要虫媒传染病原。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地理气候条件复杂,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省内有害微生物和有害昆虫媒介种类多且密度大,加上各类宿主动物广泛分布,使云南省成为各类虫媒传染病的高发地区。蜱在云南省分布广泛且种类繁多,目前发现并确定的蜱类约有7属47种。因此蜱传播疾病在云南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然而在云南对AP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人群、动物宿主和蜱媒中AP的分布和流行情况还不甚明了。本课题拟在云南省开展系统的AP感染情况调查,并将其结果与全球类似研究进行综合比较,以期深入研究AP在云南的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而有效防控HGA暴发流行和保护家畜健康,为制定公共卫生安全政策提供信息。同时,为了从不同角度认识这一新现热带传染病,以AP主要表面膜蛋白MSP2作为微观研究的切入点。因为MSP2作为AP主要膜优势抗原蛋白不仅含量丰富,而且在AP逃避宿主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也一直是各种宿主中检测诊断AP感染的主要抗原,多项研究提示MSP2可能与AP致病有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取重组MSP2蛋白,可为深入研究AP的致病、诊断、疫苗奠定基础。[目 的]在云南省系统地了解探查AP在人群、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蜱虫中感染和携带情况,掌握该病原体的流行特征和相关流行因素。同时,重组AP膜表面蛋白MSP2,为探索开发适宜于云南实际情况的AP诊断检测手段,深入研究AP致病机制和制备相关疫苗奠定基础。[方 法]于2017-2018年期间在云南省各地选点,采集不同人群血液样本、不同动物血清样本和传播媒介蜱虫样本,利用ELISA和/或IFA对人和动物血清样本进行AP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计算,分析得到云南人群AP血清阳性率和动物血清阳性率;针对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检测到的AP IgM阳性的病例,将其全血标本提取DNA后利用巢式PCR对AP的16SrRNA、msp2、groEL等基因进行扩增,扩增成功条带测序后制作系统发育树;蜱虫标本提取DNA后利用AP特异性引物进行qPCR来寻找蜱感染AP的分子学证据;利用R软件对全球各地区人群AP血清阳性率进行meta分析,并与本文得到云南人群AP血清阳性率相比较;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msp2-PET-30a质粒,诱导表达rMSP2蛋白,并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和鉴定。[结果]1.在云南省人群血清学调查研究中,共收集云南省4个地区1430份血液样本,其中健康人群1185份,发热病人245份。健康人群检测出AP IgG阳性共90例,阳性率为7.59%,发热病人检测出AP IgM 阳性共11份,阳性率4.49%。且发现男性和女性AP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29%,5.96%,两者有统计学差异。51-60岁年龄段AP血清阳性率最高,达18.64%。来自云南南部的调查人群AP血清阳性率高于云南中北部和西部人群。从11份AP IgM 阳性的病人全血中提取DNA,所有DNA样本经巢式PCR成功扩增16SrRNA、msp2基因,其中以16SrRNA基因属特异引物Eh-gs扩增测序后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来源于云南河口和云南砚山的AP分离株序列差异性较小,而且与分离自朝鲜的人源分离株(MH482862.1)及分离自捷克传播媒介嗜群血蜱分离株(KY462782.1)的序列相似性极高。2.在云南省动物及蜱媒AP感染的分布调查中,从云南多地共采集到山羊、牛、猪和鸭子等动物血清样品364份,蜱虫样本273份。经ELISA检测牛、羊、猪,的AP血清阳性率分别为8.42%、10.34%和5.56%。各地区间的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蜱虫样本经种类鉴定,共有微小扇头蜱273只,混池法提取DNA 108份,qPCR检测没有阳性扩增样本。3.在全球人群AP血清阳性率meta分析中有71篇文献符合标准,36809人纳入研究,目标人群包括健康人群,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人群,高危人群,被蜱叮咬人群和蜱传疾病患者人群。纳入研究的文献来自全球29个国家,主要集中于三个大洲即亚洲、欧洲和美洲,各项研究中AP血清阳性率从0到66.3%不等。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全球人群中AP的合并感染率为10.2%(95%CI8.3%-12.4%),按照地区进行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亚洲地区人群的AP合并感染率最高为14.6%,95%CI(10.6%,19.2%),按照研究人群进行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高危职业人群的AP合并感染率最高为14.1%。敏感性分析显示本研究的合并结果稳健。Begger检验和egger检验提示研究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4.合成msp2基因序列成功构建于PET-30a质粒上,诱导表达出重组rMSP2蛋白,并确定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以IPTG浓度为1.0mmol/L在37℃C温度条件下诱导4h。通过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无误后,对蛋白进一步纯化,最后对重组纯化的蛋白进行质谱检测鉴定,确定为APMSP2蛋白。[结 论]1.在云南省人群中发现AP感染的血清学和分子学证据。2.云南存在HGA急性期病例,传播风险较高。3.云南省人群感染的AP菌株序列相似,有人兽共患风险。4.有必要在云南省开展更系统更广泛的动物及蜱虫感染AP情况调查。5.全球人群中AP合并血清阳性率为10.2%,meta研究显示异质性可能来源于高危人群、发热人群和欧洲地区的研究。云南省健康人群AP血清阳性率与全球健康人群相似。6.本实验获得的重组rMSP2蛋白可作为下一步对AP进行基础研究的物质基础。

杨育松,吕燕宁,陈永亮[6](2017)在《北京市密云区关节炎患者莱姆病血清学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北京市密云区关节炎患者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状况,为莱姆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在密云区采集关节炎患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对血清标本进行莱姆病抗体初筛检测,阳性血清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证。结果共采集关节炎患者血清标本140份,莱姆病抗体阳性17份,总抗体阳性率为12.14%;莱姆病Ig M抗体和Ig 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86%(4/140)和9.29%(13/140)。总抗体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50岁年龄组总抗体阳性率最高,不同乡镇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85,P=0.320);临床以膝关节病变患者最多。结论密云区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导致的关节炎症状患者,因此临床医生在诊治关节炎患者时,应考虑莱姆病的鉴别诊断。

陆洁,陆有为,蔡振林,蒋雨平[7](2016)在《排尿困难2个月后逐渐双下肢麻木和瘫痪病例分析》文中指出病例资料现病史住院号0363×××,男性,50岁。机关干部,援疆工作2年。主诉:排尿困难2个月后逐渐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麻木和无力,于2015年9月11日收入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我院)。2015年8月曾有鼻塞、流涕不适数天。以后觉用力时小便迸出、尿流变细、排尿不畅感。23 d后排尿困难、小便难以解出,小腹部胀。泌尿科检查膀胱充盈,导尿后排出大量尿液。经多家医院泌尿科行B

于培发,刘志杰,牛庆丽,杨吉飞,殷宏[8](2015)在《莱姆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传播媒介主要为硬蜱,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的损伤。莱姆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也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基于对莱姆病的研究现状,从莱姆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特征、诊断和预防控制等方面对莱姆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莱姆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陈胤忠[9](2015)在《我国沿海地区医学媒介生物及其所致传染病分布状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沿海开发涉及港口、产业、城镇互动发展,在沿海开发过程中尤其要关注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生态环境中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的包括医学昆虫、啮齿类动物等医学媒介生物,这些医学媒介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传播各种疾病。沿海地区广泛存在着各种医学媒介生物,其中,啮齿类动物及其体表寄生的螨、蜱等医学昆虫可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蚊虫可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疟疾、基孔肯雅热等,蝇和蜚蠊可机械传播肠道传染病等。

耿震[10](2013)在《莱姆病螺旋体脉冲场凝胶电泳标准化技术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Schwartz和Canter发明的,后经一系列发展,最终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中一项标准、规范的关键技术。PFGE近年来被公认为细菌分型及追踪传染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够揭示完整的基因组遗传特性。PFGE在细菌的研究中已普遍应用,特别是在疾病的暴发流行中,已经显示出了较强的应用价值。它不仅可单独用于传染病的追踪溯源,而且也可辅助现场流行病调查,用以提供不同菌群间相互关联的证据,现在已经作为传染病暴发中追踪溯源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此外它还用于传染病动态检测,为预警提供重要参考信息。目前发达国家已建立起国际化病原菌分子分型实验室监测网络(PulseNet),它是以严格的标准化的PFGE操作为基础,通过网络实验室的检测分析和相互间带型的分析比较,建立数据交流的一个网络平台。莱姆病在全球具有广泛的分布,世界五大洲的七十多个国家已经有莱姆病病例报告。我国是受莱姆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但目前尚未被列入法定报告传染病。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几乎遍布我国所有山林地区,人群中有典型的莱姆病病例存在,我国受莱姆病威胁的人群接近1亿人,估计我国莱姆病的每年新发病例不会少于2万例。目前,绝大部分莱姆病患者得不到明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40%~50%转为中、晚期,长期反复发作,后果严重。最近,研究发现莱姆病螺旋体的各个基因型与所导致疾病有很强相关性,即不同的基因型可以导致不同的疾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种分型能力强、简便、可靠、可以分辨不同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间与型内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莱姆病螺旋体的预防和控制。本研究旨在将PFGE技术分型技术引入莱姆病螺旋体,建立莱姆病螺旋体PFGE的标准化操作流程SOP,进一步从染色体DNA角度分析莱姆病螺旋体分类特征,为遗传学分类奠定基础。目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及亚太地区PulseNet提供的其他病原体PFGE标准化操作程序,结合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特性,对菌体基因组染色体DNA纯化技术、限制性内切酶消解方案及脉冲场电泳参数进行优化,初步建立莱姆病螺旋体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并对国际标准株和我国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四川、贵州等地菌株共56株进行聚类分析,获得了高清晰度酶切图谱,各株菌都有独特的带型分布,国内菌株与其标准菌株带型相似,都具有优势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之间带型完全不同。发现PFGE分型结果与RFLP和MLSA具有高度一致性。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并优化莱姆病螺旋体的脉冲场电泳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分型研究,为下一步开展莱姆病的预防控制及流行病学调查打下基础。方法:利用目前美国CDC及亚太地区PulseNet提供的其他病原体PFGE标准化操作程序,结合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特性,通过对莱姆病螺旋体基因组染色体DNA纯化,限制性内切酶消解方案及脉冲场电泳参数进行优化,初步建立莱姆病螺旋体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并对国际标准株和我国菌株进行聚类分析。1、BSKII培养基的制备,称量新蛋白胨、HEPES、酵母粉、丙酮酸钠和1066等药品,溶解后调节PH值,加入明胶、牛血清白蛋白Ⅴ和灭活的兔血清,采用硝酸纤维素膜过滤除菌,分装备用;2、采用BSKII培养基传代培养购买自ATCC的国际标准菌株,并且从国内西北、东北等地区的人血标本、传播媒介蜱和宿主动物鼠的标本中分离培养莱姆病螺旋体活菌,置于33℃恒温箱。置菌夜于暗室野显微镜下观察,待活菌生长繁殖到浓度+++至++++,才能制备胶块,提取染色体DNA;3、采用胶块包埋法,将菌体包埋于胶块中,裂解细菌,洗胶块,胶块内DNA的酶切,加样,电泳,染色,获取图像,数据分析。选取34株莱姆病螺旋体,选择不同的菌株浓度,不同的内切酶,不同的参数,重复上述实验;4、对得到的实验图片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最佳的操作方案,最佳的菌株浓度,最佳的内切酶和电泳参数;5、再选取22株莱姆病螺旋体菌株,采用以上的出的最佳方案,得到聚类图。分析聚类结果,对此实验方法进行评价。结果:确立了莱姆病螺旋体PFGE分型方法的标准操作。结论:1、PFGE分型方法能较好的反映莱姆病菌株的分子遗传学特征;2、PFGE、RFLP和MLSA三种分型方法有较好的相关性;3、PFGE分型方法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可用于日常监测菌株的鉴定分型。创新点:将PFGE技术分型技术引入莱姆病螺旋体,建立莱姆病螺旋体PFGE的标准化操作程序,确定莱姆病螺旋体PFGE分型方法的标准操作,进一步从染色体DNA角度分析莱姆病螺旋体分类特征,为遗传学分类奠定基础。在莱姆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提供标准化数据库。

二、江苏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蜱源新病毒的发现、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建立与初步流行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蜱及蜱的分布
    1.2 重要的蜱传疾病
        1.2.1 莱姆病(Lyme borreliosis)
        1.2.2 埃立克体病(Ehrlichiosis)和无浆体病(Anaplasmosis)
        1.2.3 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
        1.2.4 巴贝斯虫病(Babesiosis)
        1.2.5 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
        1.2.6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1.2.7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CCHF)
        1.2.8 其他蜱传疾病
    1.3 楚病毒研究进展
    1.4 蜱传病毒的检测
        1.4.1 高通量测序
        1.4.2 PCR方法
        1.4.3 血清学方法
        1.4.4 细胞分离培养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
        2.1.2 蜱、牛、羊和人样本收集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全基因组获得
        2.2.2 诺敏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
        2.2.3 诺敏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2.4 诺敏病毒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2.5 诺敏病毒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宿主中的流行病学调查
        2.2.6 诺敏病毒N蛋白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3 结果
    3.1 全基因组的获得
        3.1.1 宏基因组结果
        3.1.2 诺敏病毒阳性样本的筛选
        3.1.3 诺敏病毒全基因组扩增
        3.1.4 诺敏病毒全基因组比较分析
        3.1.5 诺敏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特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6 诺敏病毒进化分析
    3.2 诺敏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
        3.2.1 诺敏病毒细胞培养
        3.2.2 诺敏病毒培养鉴定
        3.2.3 诺敏病毒生长曲线
        3.2.4 诺敏病毒电镜观察和超薄切片制作
        3.2.5 诺敏病毒免疫荧光实验
    3.3 诺敏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3.1 标准品准备
        3.3.2 荧光定量PCR扩增体系和条件的优化
        3.3.3 标准曲线的建立
        3.3.4 特异性检测
        3.3.5 敏感性试验
        3.3.6 重复性试验
    3.4 诺敏病毒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4.1 重组质粒的构建
        3.4.2 巢式PCR退火温度的优化
        3.4.3 特异性试验
        3.4.4 敏感性试验
        3.4.5 重复性试验
    3.5 诺敏病毒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宿主的流行情况调查
        3.5.1 诺敏病毒在蜱中流行情况
        3.5.2 诺敏病毒在牛和羊中的流行情况
        3.5.3 诺敏病毒在病人中的流行情况
        3.5.4 诺敏病毒在牛、羊和人的载量
        3.5.5 诺敏病毒病人临床特征分析
        3.5.6 不同宿主来源诺敏病毒与同科的病毒进化分析
    3.6 诺敏病毒N蛋白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3.6.1 诺敏病毒N蛋白原核表达
        3.6.2 诺敏病毒间接ELISA检测方法建立
        3.6.3 临床样本检测
4 讨论
    4.1 新发蜱传疾病与宏基因组测序
    4.2 诺敏病毒全基因组特征比较分析
    4.3 诺敏病毒的分离
    4.4 病毒检测方法
    4.5 诺敏病毒的流行情况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陕西省部分地区硬蜱种类的鉴定及其携带病原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蜱及蜱媒疾病研究概况
        1.1 蜱的简介
        1.1.1 蜱的分类与分布
        1.1.2 蜱的形态特征
        1.1.3 蜱的生活史
        1.2 蜱的危害
        1.2.1 直接危害
        1.2.2 间接危害
        1.2.3 经济损失
        1.3 蜱的防治
        1.4 蜱媒疾病研究概况
        1.4.1 蜱传病毒病
        1.4.2 蜱传细菌病
        1.4.3 蜱传寄生虫病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陕西省部分地区硬蜱种类的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2.1 材料
        2.1.1 蜱虫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蜱的形态学鉴定
        2.2.2 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果
        2.3.1 蜱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2.3.2 蜱12S rDNA、16S rDNA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2.3.3 蜱的系统发育分析
        2.3.4 蜱虫种类结果及分布情况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陕西省部分地区硬蜱携带病原的检测与分析
        3.1 材料
        3.1.1 蜱虫样品DNA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引物设计
        3.2.2 PCR反应体系
        3.2.3 PCR反应条件
        3.2.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3.2.5 测序与序列分析
        3.3 结果
        3.3.1 蜱传病原PCR扩增结果
        3.3.2 遗传特征分析
        3.3.3 蜱传病原混合携带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黑龙江省边境地区蜱虫传播病原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国蜱传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二章 实时荧光逆转录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检测远东型蜱传脑炎病毒方法的建立和初步评价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黑龙江省边境地区蜱虫中携带病原体种类调查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生态位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早期诊断指标筛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定义与分类
        2.2 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人群分布
        3.2 临床表现
        3.3 血常规检查
        3.4 流行病学暴露史
        3.5 Logistic回归方程
    4 讨论
    5 总结
第二章 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流行病学信息的采集
        2.2 江苏省SFTS流行病特征描述性分析
        2.3 SFTS时空聚集性分析
    3 结果
        3.1 三间分布特征
        3.2 2010-2016 年SFTS逐年时空聚集性分析
        3.3 2010-2016 年江苏省SFTS整体时空聚集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生态位模型及影响因子研究
    1.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SFTS病例分布数据
        2.2 环境因子数据
        2.3 环境因子筛选
        2.4 自然疫源地Max Ent生态位建模
    3.结果
        3.1 模型预测效果评估
        3.2 环境因子分析
        3.3 Jackknife结果分析
        3.4 SFTS自然疫源地分布预测
    4 讨论
    5 总结
总结和创新性
    1 总结
    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播机制和防治进展
    1 病原学特征
    2 媒介与动物宿主
    3 传播途径
    4 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
    5 预防控制措施
    综述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学习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1.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5)云南省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分布情况调查及无形体表面蛋白MSP2原核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立克次体目病原体
    二.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1.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发现与分类
        2.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原学
        2.1 形态
        2.2 基因组特征
        2.3 代谢特征
        2.4 生活史
        2.5 培养
        3.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流行
        3.1 传播媒介
        3.2 宿主动物
    三.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致病性
        1. 所致疾病
        2. 致病机制
    四.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部分 云南省人群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情况调查
    引言
    一. 云南省人群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二. 云南省人群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云南省动物及蜱媒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情况初探
    一. 云南省动物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二. 云南省蜱媒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情况调查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全球人群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血清阳性率meta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表面蛋白MSP2原核表达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目标人群采集血样信息登记表
附录2 Eh-gs扩增片段测序结果
附录3 蜱虫提取DNA记录表(部分)
附录4 全球血清阳性率meta分析按人群分类和按地区分类亚组分析
附录5 msp2基因合成序列及PET-30a图谱
附录6 重组rMSP2蛋白质谱检测结果
附录7 实验中主要使用仪器
附录8 实验中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北京市密云区关节炎患者莱姆病血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的选择
    1.2 试剂
    1.3 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关节炎患者血清莱姆病抗体检测结果及地区分布
    2.2 不同人群关节炎患者血清莱姆病抗体检测
    2.3 临床特点
3 讨论

(7)排尿困难2个月后逐渐双下肢麻木和瘫痪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资料
    现病史
    神经系统检查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病史小结
    定性鉴别诊断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神经莱姆病(Lyme neuroborreliosis)
    治疗经过
讨论

(8)莱姆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研究
2 流行病学研究
    2.1地理分布
    2.2传染源
    2.3传播途径
    2.4易感人群
3 发病机理
4 病理特征
5 诊断技术
    5. 1 病原学诊断
        5.1.1病原的直接检测
        5.1.2病原的分离培养
    5.2血清学检测
    5.3分子生物学诊断
    5.4新的检测方法
6 预防与控制措施

(9)我国沿海地区医学媒介生物及其所致传染病分布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沿海地区医学媒介生物分布
2 啮齿类动物及其寄生虫传播的传染病
3 蚊传播疾病
4 蝇传播疾病
5 蜚蠊传播疾病

(10)莱姆病螺旋体脉冲场凝胶电泳标准化技术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大陆人群莱姆病流行病学特征
    1.2 莱姆病的临床
    1.3 莱姆疏螺旋体的基因分型
    1.4 脉冲场凝胶电泳实验介绍
    1.5 脉冲场凝胶电泳实验操作
    1.6 脉冲场凝胶电泳仪的使用和维护
    1.7 其他注意事项
    1.8 PulseNet 相关知识及 PFGE 的应用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3 莱姆病螺旋体菌株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流程图
第3章 结果
    3.1 菌液浓度的选择
    3.2 内切酶的选择
    3.3 参数实验
    3.4 聚类分析结果
    3.5 莱姆病 PFGE 方法的评估
    3.6 应用
第4章 讨论
    4.1 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选择
    4.2 PFGE 方法对莱姆病螺旋体进行基因分型的现实意义
    4.3 PFGE 方法的局限性和不足
第5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江苏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蜱源新病毒的发现、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建立与初步流行调查[D]. 高远.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陕西省部分地区硬蜱种类的鉴定及其携带病原的检测[D]. 尹传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黑龙江省边境地区蜱虫传播病原体调查[D]. 王倩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 [4]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生态位模型研究[D]. 张大卫. 东南大学, 2019(05)
  • [5]云南省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分布情况调查及无形体表面蛋白MSP2原核表达[D]. 王峰.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北京市密云区关节炎患者莱姆病血清学调查[J]. 杨育松,吕燕宁,陈永亮.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05)
  • [7]排尿困难2个月后逐渐双下肢麻木和瘫痪病例分析[J]. 陆洁,陆有为,蔡振林,蒋雨平.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6(04)
  • [8]莱姆病的研究进展[J]. 于培发,刘志杰,牛庆丽,杨吉飞,殷宏. 安徽农业科学, 2015(35)
  • [9]我国沿海地区医学媒介生物及其所致传染病分布状况[J]. 陈胤忠.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06)
  • [10]莱姆病螺旋体脉冲场凝胶电泳标准化技术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D]. 耿震. 吉林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江苏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