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干——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先锋果品(论文文献综述)
彭睿[1](2020)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通过试定义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系统研究,提炼区域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驱动机制中的内在规律及其理论建立模型,寻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结合研究特色与数据可得性等现实条件,重点对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驱动力进行实证分析,最终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转型升级基本路径的实现提供决策依据与措施。本研究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对促进农民增收、打赢新疆地区脱贫攻坚战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研究选择新疆全域,特别是新疆南疆四地州作为研究区域,以新疆种植的经济林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近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数据,遵循经济林培育和利用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等原理,建立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运用LMDI分解法,分析新疆主栽的6种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主要变化特征、贡献和驱动因素。通过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探索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明确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借鉴“钻石模型”,采用归纳演绎法,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阿克苏地区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特征:(1)红枣、葡萄、香梨、苹果比较优势测算结果显示,规模比较优势指数2.34、3.04、1.09、0.58,效率比较优势指数3.32、1.11、1.22、1.05,综合比较优势指数2.79、1.84、1.15、0.79,新疆苹果生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现阶段新疆苹果、红枣和核桃产业呈现规模效率增长模式,葡萄和梨产业向技术效率转变,杏产业在技术层面存在较多问题。主栽经济林果主产区在南疆,其中,主要由规模驱动的是巴州地区的梨(0.59)、喀什地区的枣(0.91)、阿克苏地区的枣(0.68);主要由效率驱动的是阿克苏地区的苹果(0.53)和核桃(0.90)、吐鲁番地区的葡萄(0.52)。(3)新疆主栽经济林果面积变化特征:发展整体向好,在全国主产省中面积占比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苹果和梨种植业竞争力主要在于地域优势;葡萄和杏作为新疆本土种植产业,面积萎缩,市场竞争力下降;红枣和核桃种植面积迅速扩张,特征呈现板块化、生产区域化。(2)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主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贡献5个方面选取了17个指标,通过熵值法得出结果:2000-2017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指数从0.45提升到0.75。(1)创新发展方面,从0.085增长到0.20,目前新疆林果业创新发展经营上呈现规模化优势;(2)协调发展方面,从0.11呈倒“U”增长到0.16;(3)绿色发展方面,从0.08呈倒“U”增长到0.09,绿色增长效果不明显;(4)开放发展方面,从0.09波动式下降到0.08,开放水平不高;(5)共享发展方面,由0.071增长到0.21,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惠民程度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提升。(3)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结果:(1)相关分析得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林果播种面积、灌溉面积、劳动力、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林果销售规模、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现代服务业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相关水平较高,除了灌溉面积(0.524)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0.746),其他变量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各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验证了理论假说。(2)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劳动要素投入、灌溉面积和现代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着的负向作用,打破了理论预期假说,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驱动力的正向效果发挥不足。(4)通过引入彼特“钻石模型”,进一步表明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研究梳理了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比较优势、增产格局,探索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晰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驱动力,探索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新疆林果业由量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林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应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推动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内生动力和外部共同支持。过去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依靠面积扩大、劳动要素投入等增长,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作用不明显。故需尽快连通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艾孜合尔江·艾乃吐拉[2](2019)在《吐鲁番葡萄“产”和“业”的现代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吐鲁番地区是我国着名的葡萄之乡,葡萄栽培历史悠久。吐鲁番传统葡萄生产知识是吐鲁番农民世世代代在葡萄生产活动过程当中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而逐渐创造的生产技术,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下,当地人们在葡萄园地的选择、葡萄的灌溉技术、葡萄病害虫的预防与控制、土壤肥力的保持、葡萄的贮藏和收割、其采收、开藤和埋藤等方面所采用的本土方法反映着吐鲁番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随着时代的发展,先进便捷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理念不断涌入到吐鲁番葡萄生产当中,这些生产技术和理念对吐鲁番葡萄产业的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在生产过程当中吐鲁番传统葡萄生产知识与现代化生产技艺之间面临着互相借鉴与结合的问题,尤其是用传统葡萄生产方式生产葡萄还是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生产葡萄之间的选择,成为当地农民关注的重要问题。本论文对吐鲁番地区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主要探讨在葡萄生产过程当中,现代化葡萄技术给吐鲁番葡萄产业带来的促进作用和传统生产知识的补充作用;同时,分析了葡萄产业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陈晓丽[3](2019)在《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以红枣为例》文中提出新疆是闻名遐迩的瓜果之乡,有2000多年栽培瓜果的历史,是中国红枣、葡萄、甜瓜等特色瓜果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自治区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力促新疆特色林果产业的发展,种植面积已突破千万亩,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伊犁河谷和天山北坡的特色林果产业带。目前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已经进入了全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阶段,在该时期,林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已由以往的数量制约为主,转变成质量与品种制约为主;林果产业的发展也转变为主要受市场需求制约,改变了以前主要受资源制约的状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疆特色林果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特色林果产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但是流通领域的问题日益突出,集中体现为产品销售不畅,预期收益不能实现。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完善的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现有的市场营销体系管理松散,陈旧落后,不能适应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要寻找市场营销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新阶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为进一步解决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种植户增产不增收,种植户利益得不到保障进而影响种植积极性、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问题提供参考。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影响消费者行为过程中,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本文运用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对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进行了剖析,首先分析了新疆林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发展的现状,结合在主产区、龙头企业及瓜果批发市场实地调研情况,分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现在运行状况,明确指出了该策略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制约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因素。其次,分别从产品、渠道、价格和促销四个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新疆林果产品市场发展的因素,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分别提出对应的策略,对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需求与消费行为分析,对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分区分析,指出每一个区域市场需求的特征和发展趋势。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设计logistic模型,明确了影响消费者消费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的因素。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优化思路与对策。通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是主要体现在:1.对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分析时,从渠道主体和渠道模式两个角度出发构建了新疆特色林果产品渠道创新的理论模型,同时在渠道运作模式上提出构建适合新疆特色的以直销为主多种营销渠道模式并存的渠道建设新思路。2.对新疆特色林果渠道策略研究时,提出构建网商联盟的物流思路,由行业协会与相关网商共同构建联盟体,努力构建相对封闭的渠道模式,固牢进入门槛,确保联盟内产品品质、品牌以及通畅的物流体系,为后续建立快捷高效的自营物流做好保障。3.在对新疆红枣市场营销促销策略研究时,从消费者行为角度入手,分析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提出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偏好,在营销过程中要关注每一类消费者的特点,突出政府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在新疆林果产品促销中的重要地位,有的放矢的采用不同的营销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的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以实现最终的盈利。4.在对新疆特色林果产品价格策略研究时,提出了综合考虑市场供求、企业获利、产品品质以及消费者诉求四位一体的价格策略,明确了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定价时应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建立红枣期货交易平台,稳定各方收益,尽可能最大程度满足参与交易者的诉求。5.对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现有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修正和优化。提出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应实现三个方面的运行目标,即安全有序、高效、充分满足顾客需求。要想实现这三个目标,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必须具备几个方面的特征:产品有机无公害化、营销主体规模化、采用现代化的交易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渠道采用短平快的模式提高运行效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结论一:市场营销策略落后是制约新疆特色林果主产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现行市场营销策略各元素均存在诸多问题。由于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新疆特色林果主产区的经济发展。基于此对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优化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加快特色林果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林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论二:消费者行为研究是市场营销策略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其购买行为决定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核心是对消费者需求的管理。新疆特色林果产品是休闲保健食品,其消费者群不固定,但是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消费的因素主要有消费者的收入、民族、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实体店的体验活动等。明确了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因素后,对消费者进行分类,设计市场营销方案时可以有针对性对产品、价格、渠道及促销方案的区别对待,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不同等级不同价位的产品,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因此对消费者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是市场营销策略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结论三:完善的价格策略是新疆特色林果产品获得应有收益的重要保障。利润是通过价格的实现的,因此完善的价格策略是新疆特色林果产品获得收益的重要保障。有了完善的价格策略,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的应有利益才能得到保障。结论四:建立畅通的低成本运营渠道是策略优化的重点。从源头上抓起,加速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机制,实现特色林果产品规模化种植,尽可能压缩渠道中间环节,引入经营特色林果产品的龙头企业,提高渠道运行效率,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力度,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借助比较成熟的销售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产品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的零渠道直销模式,借鉴新疆果业集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合力打造的“新疆生态大果园”渠道品牌经验,扩宽新疆果品销售渠道,构建以直销为主,以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农业合作社、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等多种营销渠道并存的特色林果产品营销渠道新模式,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特色林果产业。优化渠道主体,提高渠道运作效率,降低产品途中损耗,保证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健康高效运行。结论五:多种促销手段综合运用是市场营销策略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努力尝试综合运用多种促销手段,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市场营销的O2O促销模式。同时采用传统促销手段,通过P2P、营业推广、公共关系或者借助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做广告宣传,或者将上述各种促销手段综合应用,为既定的市场主体实现营销目标提供保障。结论六:从4P角度优化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是保证新疆特色林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结论七:新的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运行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新构建的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推行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否则很多工作无法展开。需要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价格补贴政策保证种植户的利益进而确保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快农村耕地确权进程,保证农户能获得土地财产性收益;确保信息网络畅通,实现信息快速高效的传递,实现o2o营销运作模式;新构建的市场营销策略运作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的配备,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协调,定期选派农业科技人才到一线指导农户科学种植,科技特派员制度应长期坚持,确保在种植过程中出现任何技术问题都有专家和技术员给予帮扶,保证种植品种的单产最大化,同时还应配备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参与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全过程,实现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
刘妮雅[4](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枣树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而枣产业已经成为全国两千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发展枣产业对于带动贫困山区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发展木本粮油的战略,枣产业作为五大木本粮油产业的代表产业之一,其还具有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作用。中国枣产业发展从迅速崛起到开始遭遇发展困境,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2000年后中国枣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枣受到了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被推升至历史最高点;随着产量迅速增加,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得到了扭转,价格也随之急速下降,至此枣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解决枣产业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以中国枣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枣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找出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今后中国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市场从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当前的供过于求本质上是供求结构性失衡,即低端产品供过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而市场有效需求并未真正得到完全满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疆枣产区带动下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使得消费者对枣产品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但是,随着产量继续增加,消费需求结构开始升级,中高端需求显着增加,而供给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了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为了解决枣产业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需要从供给侧层面解决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国枣产业生产情况看,生产呈现高度集中化和区域化的特点,生产重心已从传统枣产区转移至新兴枣产区新疆。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枣产区的生产成本收益得出,新疆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但也存在品种结构单一、地区发展不均衡、人工成本偏高、土壤质量退化等问题。传统枣产区虽不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然而种植枣树仍具有比较优势,亟待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生产发展思路,通过特色发展实现传统枣产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另外,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枣产业的流通模式得出,当前枣产业存在组织化程度低、传统流通模式单一主导、流通效率不高、利润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模式提高流通效率和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不同流通主体间利润的合理分配。在当前流通模式下,本研究采用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深入剖析了枣的市场价格变化规律,得出市场价格呈现整体下滑、规律性波动的特征,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周期性波动规律呈现出波动频率逐渐增高而波幅逐渐减少的特点。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个体特征、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等需求特征,采用交叉因素法初步分析了消费者特征和偏好与枣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而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需求主要因素,得出消费者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均会影响其对枣产品的消费,而知名品牌产品、精深加工品和绿色有机产品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分别研究中国枣产业供给和需求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枣产业供给和需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了不同消费结构下未来市场需求量,将其与供给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枣产品消费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通过对枣产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得出,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即为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而言,中国枣产业要通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增加供给”三步走的战略逐步实现长期供求均衡。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优化枣产业区域布局,各枣产区根据自身优势寻求特色发展;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发展生产,加大对科技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利润分配机制,大力支持企业的品牌建设;开拓国际市场,弘扬中国传统枣文化;强化枣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率。
智颉[5](2018)在《无核白葡萄干无水清洗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新疆特色农产品绿葡萄干为晾房阴干制得,由于不能水洗,卫生和安全品质低,使其始终在中低端市场徘徊,难以进入高端市场和国外市场。本文以无核白葡萄干为原料,分别采用乙醇-超声清洗和高密度CO2清洗2种无水清洗方式对其进行清洗,并与超声水洗对比,对其清洗效果、杀菌效果、促干剂清除效果及清洗后短期贮藏品质进行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在不同条件下乙醇-超声清洗葡萄干,清洗次数从第2次起洁净度指数无明显增大;超声频率对葡萄干杀菌效果影响显着,且在40 k Hz的条件下葡萄干的清洁度、杀菌效果和促干剂清除效果最好,同时清洗介质中可溶性糖的含量最少;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葡萄干的清洁度、杀菌效果和促干剂清除效果均增加,但可溶性糖溶出迅速上升;乙醇浓度则与清洗效果和促干剂清除效果成反比;清洗介质的温度和液料比对葡萄干清洁度、杀菌效果无显着影响,但对可溶性糖的溶出和促干剂清除效果影响显着,温度超过30℃、料液比大于2 m L/g后,可溶性糖的溶出迅速增大,促干剂清除效果迅速增加。(2)乙醇-超声清洗葡萄干的最佳条件为:室温,85%(V/V)乙醇溶液,液料比1.5 m L/g,超声频率40 k Hz,清洗2次,超声时间1 min/次,与超声水洗葡萄干对比。乙醇-超声清洗和超声水洗葡萄干清洁效果良好,洁净度指数分别为0.93和0.98;但可溶性糖溶出量为139.335 mg/100g远小于超声水洗744.966 mg/100g。在该条件下乙醇-超声清洗葡萄干表面的菌落总数和霉菌数的杀菌率分别为97.27%和97.80%,而超声水洗葡萄干的杀菌率分别为93.86%和93.41%。超声水洗对促干剂清除效果较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为0.100 mg/100g,乙醇-超声清洗为0.060 mg/100g。乙醇-超声清洗与超声水洗葡萄干的清洁效果相当,且葡萄干内在物质损失少、杀菌率高,但促干剂清除效果不如超声水洗。(3)在不同条件下高密度CO2清洗葡萄干,杀菌效果受处理压力和处理温度影响较大,分别在压力高于28 MPa和温度高于30℃时杀菌效果较好,促干剂清除效果在20℃~30℃间清除效果较好,处理时间对杀菌效果和促干剂清除效果没有显着影响。高密度CO2清洗葡萄干的最佳条件为:28MPa,30℃,5 min,在该条件下菌落总数和霉菌数的杀菌率分别为:95.12%和95.42%均略高于超声水洗,且促干剂清除率达到21.47%。(4)对未清洗、乙醇-超声清洗、高密度CO2清洗和超声水洗的绿葡萄干贮藏29天。葡萄干在贮藏期间L*值逐渐降低,a*值、b*值和ΔE值则逐渐升高,经高密度CO2清洗的葡萄干L*值最高,而超声水洗葡萄干的L*值最低。褐变指数与贮藏时间成正比,超声水洗葡萄干的褐变指数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贮藏期间经高密度CO2清洗的葡萄干品质变化最为缓慢,超声水洗的葡萄干变化速度最快。随贮藏时间延长,休止角无显着变化,超声水洗葡萄干的休止角最大为40.491°,2种无水清洗葡萄干的休止角与未清洗葡萄干间无显着差异。
于延良[6](2018)在《基于空间视角的我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着,“互联网+”所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支点。农业是重要的传统产业,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状况关系到农民增收、社会稳定以及国家经济安全,但我国原有农产品流通模式成本高、效率低,“农民卖难,市民买贵”的现象普遍存在,已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面对这一现状,结合时代发展趋势,运用“互联网+”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已成为当前农业工作当中的重点之一。现阶段互联网经济当中与传统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是电子商务,而电子商务与农业的结合产生了一个新的细分产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未来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业内人士预言:“未来将不再有电子商务这个词,因为电子商务就是商务本身”。这已被包括行政管理者在内的很多人所认同,从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到各地方政府的施政策略,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印证。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地方管理者未能找到促进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有效路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地方政府违背行业发展规律,兴建众多区域性电商平台,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在这一状况下,基于区域产业的视角,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机制进行研究,不仅能扩大学术研究的边界,更能够帮助管理者高效行政、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此,作者选择“基于空间视角的我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机制研究”为题开展研究工作。题目当中“农产品电商发展机制”的研究范围十分宽泛,包括物流、生产、消费者行为等诸多方面,不是单个文章可以完成的任务。加入“基于空间视角”的前缀,在确定研究方向的同时,也限定了范围,即本文主要讨论中国不同区域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以及何种因素会促进或阻碍某一地区的发展进程,继而探究如何使得区域产业健康发展。物流、生产、消费者等研究方向,在文中会有涉及,但不会成为讨论的主题。在具体的研究思路上,作者将从内和外因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探讨。内因是地区内部状况对域内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在第三、四两章当中体现,第三章中基于行政区划的分析、第四章基于区域资源禀赋的分析;外因方面主要是研究,其他地区对本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影响与关联,在第五、六章当中体现,第五章研究区域之间的差异、第六章研究区域之间的关联,其中第六章包含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两个部分,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计量模型的改进与创新。这里还需要说明一下,即使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机制”之前增加了“基于空间视角”这一前缀,题目所涉及范围依然非常宽泛。作者没有能力将区域农产品电商发展中所有的机制与原理讨论清楚。但是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崛起不过近20年的时间,虽然有一定的学术积累但远未达到丰富的程度,农产品电商起步晚、被研究更晚,已有的文献成果不多,而针对区域农产品电子商务这个细分方向的讨论更是稀缺,这为作者留下了充足的研究空间。虽然文章无法对所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但可以在几个大的方向上都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即便单个方向的研究无法穷尽所有问题,但只要研究的方向较为全面,最终能够契合文章的题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首先介绍电子商务、农产品流通、农产品电商与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背景,并阐述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目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介绍了技术路线,列出主要创新点与研究框架,并说明了研究方法。第二,相关理论基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开始时间较晚,学术论文数量有限,作者必须对电子商务的相关成果进行回顾,以期可以夯实文章的理论基础,然后对农产品电子商务这个细分市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主题应当归结为区域产业经济,因此作者有必要对区域产业集聚与分工进行回顾;第六章要对产业的区域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关联形式主要有两类分别是溢出效应与异质效应,这里要对其进行文献梳理。第三,基于行政区划尺度的农产品电商发展研究。区域产业分布状况与影响因素,是发展机制研究的基础,这里首先基于城市尺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使用DEA模型进行投入产出效率的省级测度,并对效率指数不为1的省份进行讨论研究,继而提出对应的发展建议;最后基于大的区域尺度对产业发展的数量、质量、效率这三个维度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电商产业空间上存在集聚、东强西弱、南强北弱、西南发展良好;相较于耕地,山林地的物产更适合线上市场;人才、工业基础以及物流对区域农产品电商发展存在显着影响,虽然产业的基础在农村,但是发展的关键在城市。第四,基于资源禀赋尺度的区域农产品电商发展研究。空间地域角度当中,除了行政区划之外还有自然地理的划分,本文研究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受资源禀赋条件影响较大,因此这一视角的探究十分必要。作者根据农产品的来源将地区划分为山林地区、牧业地区、水产地区、耕作地区和社会资源密集区五个类型,由于数据统计口径差异很大,这一部分无法进行计量研究,作者首先筛选出每个地形区的若干个代表省份或城市,对这些区域单元进行细分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地区能够很好地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占领相应的市场份额,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产品加工程度更高,保证产品的标准化,进而更多的进行品牌化经营。牧区由于加工工业的缺乏,肉类产品市场大量被东部经营者占领;东北山林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状况,不及东南、西南山林地形省份;水产品电商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间同质化竞争;跨境农产品电商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如深圳、上海。不同物产的特征不同,所能适应的经营模式也会存在很大差异,作者就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性研究,将农产品分为四大类:高加工高净值(茶叶、药材等)、高加工低净值(米、面、油等)、低加工低净值(蔬菜、水果等),低加工高净值(海鲜、牛羊肉等),发现现有的电商农产品主要是高加工、高净值类产品。以“天猫超市”为代表的本地电商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这类电子商务经营模式是其他类农产品在线经营的基本条件,也是西北牧区、水产区以及耕作区物产电商化发展的契机。第五,区域产业发展的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对比研究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例如东北和华北的对比、华北和西北的对比、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对比、京津唐和长三角的对比等。本文无法对这些方向一一涉及,作者选择两个重要的对比组进行研究,他们分别是东西部与南北方,这两组对比的代表性较强,现实意义较大。对比内容方面这一章延续了第三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影响因素对比与指标对比,其中指标对比包括数量、质量、效率三个方面。发现虽然产业规模东强西弱,但西部地区在资源使用效率上优于东部地区,将有限的资源以相对有效率的方式加以利用,只要国家加大资源分配的倾斜力度,就能产生比较良好的效果;西部地区的问题在于同农产品相关的制造业还处于非常初级的发展阶段,不依靠高收入来吸引人才,而是依赖更低人力成本进行价格竞争;东部的主要问题在于明显的马太效应,这是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自然现象,只能是通过产业转移实现行业发展的再平衡。南方在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在内的诸多方面优于北方,北方物流、制造业、IT从业者数量方面不足,是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北方在资源数量、质量、效率三个方面全都落后于南方,综合对比能够发现南北差距大于东西差距,东北地区产业发展问题相对比较严重。第六,区域间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联性研究。地区产业发展除了受自身条件影响以外,还受到其他区域状况的影响,这里采用溢出效应与虹吸效应两个视角对问题进行探讨,前者研究的是地区之间相互促进作用,后者是地区之间的阻碍作用,这两个角度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区域间关联问题。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作者只能拿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影响作为代表,反映城市间的关联作用。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了适合这两个问题的计量模型,然后对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区域产业发展同时存在“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虹吸效应更加明显,表现为中西部省份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经营主体都集中于省会城市,后期溢出效应更加明显,东部发达地区则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了区域间的“先富带后富”,东部非中心城市虽然不及当地的中心城市,但是在全国依然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第七,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的细分研究。受篇幅的限制,本文无法以地级市为基础单元,对每个区域进行细分研究,这里选择东北地区作为代表进行讨论。选择东北作为研究标的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过度依赖重工业,转型压力很大,而电子商务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二是,这一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资源保有量值得深究。结果发现,相较于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区域间的马太效应现象更轻一些,其发展有助于区域间平衡;东北作为产业落后地区,发展的瓶颈在资源使用效率,社会资源存在大量冗余,这也是区域产业优化重要的突破口。
王芝娴[7](2018)在《HZ公司果制品的国际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水果生产大国,水果产业是我国种植业中位列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大力扶持,果制品加工行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特色农业发展,拉动食品业发展的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行业。越来越多的果制品生产企业在产品的加工工艺、技术创新、生产规模、全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等方面已经达到国际标准水平,加上我国果品资源丰富,为果制品的加工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保证,也使得中国的水果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由于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起步较晚、企业管理水平限制及国际营销理念滞后等原因,他们在进行国际营销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挫折和困难。本论文选取HZ公司为研究案例,从国际营销环境的国内出口环境和国际市场环境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并提出影响HZ公司国际营销策略的内外部因素,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贸易现状做出SWOT分析;以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理论为指导,结合HZ公司的海外市场营销的实践活动,制定营销策略的目标,进行目标市场的选择与产品定位;运用市场营销组合理论,分析HZ公司目前的营销状况,并给出营销建议、实施与保障措施。通过研究分析发现HZ公司存在产品单一、品牌意识单薄、营销理念滞后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研究提出公司需要运用自身资源及技术能力扩大产品规模生产能力及设备革新能力,保证企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加强新产品开发力度以丰富产品品种并创建品牌;针对不同目标市场提出采取差异化的市场组合营销策略的建议,打破传统单一营销方式,通过多渠道促销以拓展国际市场;针对营销团队开发能力弱,人才匮乏的情况,提出HZ公司应完善培养机制与晋升机制,并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建立健全荣誉体系和薪酬体系,加快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是在具体分析HZ公司现今的国际市场营销状况,并诊断其营销策略弊端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营销理论相结合,实事求是的提出符合企业本身的营销策略优化措施。
亓桂梅,赵艳侠,董兴全[8](2018)在《印度葡萄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就印度葡萄产业概况、主要产区、生产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概况与分析。资料表明,印度葡萄产业以鲜食葡萄为主,所占比重为78%;制干葡萄产量占17%20%;只有1%2%的葡萄用于酿制葡萄酒。目前,印度鲜食葡萄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2014/2015年度达到282万t;葡萄干仅次于中国,排在第四位,年产量17万t左右;葡萄酒产业虽然起步晚,但也呈现飞速发展状态,总产量2.5万t,其中76%为起泡酒。另外,印度的主要葡萄产区为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卡纳塔克邦,二者合计占93%,且全国90%的种植区处于热带地区。由于印度特殊的气候特点,葡萄生长季节在冬季,从10月开始,成熟期多在春季的35月,夏季为休眠期。葡萄品种以汤普森无核为主,平均单产20t/hm2,架面管理一般在春秋进行两次修剪,需利用破眠剂打破休眠进入生长结果状态。由于印度庞大的国内消费群体,且葡萄相比于其他水果收益较高,因此,印度的葡萄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满保德[9](2017)在《新疆吐鲁番地区葡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吐鲁番地区葡萄种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着名的葡萄之乡。经过多年发展,吐鲁番地区的葡萄产业已经是吐鲁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吐鲁番地区的葡萄产业发展与发达及地区葡萄产业相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吐鲁番地区葡萄产业的体质增效,作为葡萄老产区的吐鲁番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葡萄产业,突破现有发展瓶颈,只有在打造现代农业精品版葡萄产业上做文章,依靠精品,提高葡萄产品品质、附加值、市场竞争力、价格、收益,发展壮大吐鲁番葡萄产业,辐射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对吐鲁番地区打造现代农业精品版葡萄产业发展对策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归纳总结法,通过阅读相关书刊杂志、电子文献,对国内葡萄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再结合吐鲁番地区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从产业发展方向、结构调整、标准化生产、产后加工、市场建设等方面对吐鲁番地区葡萄产业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通过对吐鲁番地区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国内现有的先进的发展模式及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吐鲁番地区打造现代农业精品版葡萄产业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希望能进一步拓宽吐鲁番葡萄产业发展模式。
张婷亭[10](2016)在《新疆干坚果品中农药多残留的前处理和UPLC-MS/MS分析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干果(葡萄干、干枣、杏干等)和坚果(核桃、巴旦木、开心果等)凭借其良好的品质与独特的风味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是新疆代表性的旅游特色产品,为当地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干坚果品生长过程中,农药在预防各种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广泛使用,不可避免地在干坚果品中残留。目前食品中农药残留问题倍受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关注,干坚果品中的农药残留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影响新疆干坚果品的品质和市场声誉,同时国际各个组织和国家对干坚果品中农药残留的限量种类逐年增多且限量值越来越严格,而我国针对干坚果品中农残限量的规定仍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建立干坚果品中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对保护人体健康、避免国际贸易壁垒等方面具有十分迫切的意义。本课题以新疆干坚果品生长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农药为研究对象,根据干果和坚果基质的不同特点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研究其检测方法。(1)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建立了干果中56种农药多残留的检测方法。比较了不同流动相对目标分析物的响应强度和峰形的影响,优化了提取剂和吸附剂的种类和用量、定容溶剂等条件。在优化条件下,56种目标分析物在1050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0.990),在空白均质的葡萄干、干红枣和无花果干样品中添加5,10和50μg/kg三个浓度水平,56种目标分析物的平均回收率为60.4%127.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20.0%(n=6),方法的检出限为0.11.0μg/kg,定量限为0.33.1μg/kg。本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提取效率,较好地除去了糖类等杂质,采用基质匹配曲线法定量显着降低了基质干扰,方法简单、高效,适于干果样品中56种农药残留的测定。(2)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PLC-Qq LIT-MS)技术,建立了坚果中100种农药多残留的测定方法。以低温冷冻法简单、经济、环保地去除基质中大量油脂后,利用改进的分散固相萃取法进一步净化提取液,有效地除去基质干扰物质。100种目标分析物经UPLC-Qq LIT-MS测定,基质匹配曲线外标法定量。实验结果表明,100种目标分析物在550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0.990),在空白均质的核桃、巴旦木、开心果和杏仁样品中添加10,50和100μg/kg三个加标浓度,100种目标分析物的平均回收率为60.2%128.0%(核桃基质中氟酰脲和灭幼脲除外),RSD为1.0%20.0%(n=5),方法的检出限为0.33.1μg/kg,定量限为0.910.0μg/kg。该方法灵敏度高、简单、环保、经济,适于坚果中100种农药残留的检测。(3)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线性离子阱质谱法(UPLC-Qq LIT-MS),建立了核桃中8种苯甲酰脲类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比较了正、负电喷雾离子源电离模式对苯甲酰脲类农药响应强度的影响,优化了提取剂和GPC净化条件。采用GPC法去除基质中油脂等杂质后,8种苯甲酰脲类农药经UPLC-QqLIT-MS法测定,基质匹配曲线外标法定量。8种苯甲酰脲类农药在550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0.992),在空白均质的核桃样品中添加3个浓度水平(10、50、100μg/kg)时,8种苯甲酰脲类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62.6%112.1%,RSD为1.419.0%(n=5),方法的检出限为0.63.0μg/kg,定量限为1.89.7μg/kg。本方法提高了核桃样品中苯甲酰脲类农药的提取效率,GPC快速有效地除去了基质中油脂等杂质,降低了基质干扰,方法快速、灵敏度高、基质干扰小,成功地用于核桃中8种苯甲酰脲类农药的定量定性分析,并可为其它高油脂类样品中8种苯甲酰脲类农药检测提供一定参考。
二、葡萄干——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先锋果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萄干——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先锋果品(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疆林果业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
1.1.2 新疆发展林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和潜力 |
1.1.3 林果业已成为新疆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
1.1.4 新疆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林果业发展 |
1.1.5 为内陆欠发达区域经济林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4.1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
1.4.2 新疆经济林果发展水平评估 |
1.4.3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
1.4.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综述法 |
1.5.2 比较优势衡量方法 |
1.5.3 LMDI分解法 |
1.5.4 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
1.5.5 探索性分析 |
1.5.6 多元回归分析 |
1.5.7 归纳演绎法 |
1.6 基本概念 |
1.6.1 产业 |
1.6.2 经济林与经济林果 |
1.6.3 林果业相关概念 |
1.6.4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 |
1.6.5 驱动力 |
1.6.6 路径 |
1.7 数据来源与研究范围 |
1.7.1 数据来源 |
1.7.2 研究范围 |
1.8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8.1 国外研究综述 |
1.8.2 国内研究综述 |
1.8.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林栽培与加工利用理论 |
2.1.2 制度变迁理论 |
2.1.3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1.4 规模经济理论 |
2.1.5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1.6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2 技术路线 |
2.3 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3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阶段分析(1988-2017) |
3.1.1 传统发展阶段(1988-1997) |
3.1.2 成长发展阶段(1998-2011) |
3.1.3 成熟发展阶段(2012-2017) |
3.2 新疆经济林果经营规模及结构分析 |
3.2.1 种植面积 |
3.2.2 产量规模 |
3.2.3 品种结构 |
3.2.4 空间分布 |
3.3 新疆经济林果贮藏加工现状分析 |
3.3.1 企业贮藏、加工能力发展情况 |
3.3.2 企业贮藏、加工业绩效情况 |
3.4 新疆经济林果销售现状分析 |
3.4.1 国内销售现状 |
3.4.2 对外贸易状况 |
3.5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问题分析 |
3.5.1 林果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失衡 |
3.5.2 林果产品贮藏与加工实力薄弱 |
3.5.3 林果产品国内外市场开拓不足 |
3.6 本章小结 |
4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
4.1 新疆经济林果业比较优势分析 |
4.1.1 比较优势的内涵 |
4.1.2 比较优势分析 |
4.2 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研究方法 |
4.2.3 新疆苹果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4 新疆梨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5 新疆葡萄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6 新疆杏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7 新疆红枣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8 新疆核桃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3 新疆经济林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变化的特征 |
4.3.1 新疆苹果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2 新疆梨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3 新疆葡萄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4 新疆杏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5 新疆红枣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6 新疆核桃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 |
5.1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
5.1.1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5.1.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主要特征 |
5.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2.2 评价指标选取及衡量说明 |
5.3 发展水平的评价 |
5.3.1 规模经营指数 |
5.3.2 全要素生产率 |
5.3.3 地均林果产值 |
5.3.4 林果产量增长变动 |
5.3.5 林果价格变动比率 |
5.3.6 单位林果产值耗水 |
5.3.7 单位林果产值耗能 |
5.3.8 化肥用量缩减比例 |
5.3.9 农药用量缩减比例 |
5.3.10 林果业投资利润率 |
5.4 评价方法 |
5.5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实证分析 |
6.1 驱动力分析及基本假设 |
6.1.1 内部驱动力 |
6.1.2 外部驱动力 |
6.2 研究设计 |
6.2.1 模型选择 |
6.2.2 变量选取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探索性分析 |
6.3.2 多元回归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
7.1 分析框架 |
7.2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2.1 问题分析 |
7.2.2 主要措施 |
7.3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3.1 问题分析 |
7.3.2 主要措施 |
7.4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4.1 问题分析 |
7.4.2 主要措施 |
7.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5.1 问题分析 |
7.5.2 主要措施 |
7.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6.1 问题分析 |
7.6.2 主要措施 |
7.7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7.1 问题分析 |
7.7.2 主要措施 |
7.8 新疆典型地区(阿克苏)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执行情况案例 |
7.8.1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2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3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4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9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8.1.2 新疆经济林果种植、生产特征分析 |
8.1.3 评估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 |
8.1.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
8.1.5 驱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
8.2 主要创新点 |
8.2.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8.2.2 提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
8.3 研究展望 |
8.3.1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模型 |
8.3.2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测评依据和评价体系 |
8.3.3 驱动路径进一步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吐鲁番葡萄“产”和“业”的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理由和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
1.研究理论 |
2.创新之处 |
3.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吐鲁番葡萄的生产种植 |
第一节 吐鲁番地区概况 |
一、自然生态环境 |
二、行政沿革 |
第二节 灌溉技术与园地选择 |
一、葡萄灌溉 |
二、葡萄园地选择 |
第三节 葡萄品种与气节的重视 |
一、葡萄品种 |
二、气节的重视 |
第四节 葡萄栽培与灾害防治 |
一、葡萄栽培 |
二、葡萄灾害防治 |
三、收割与储藏 |
第二章 吐鲁番地区葡萄相关产业 |
第一节 葡萄种植情况 |
第二节 葡萄制干产业 |
第三节 葡萄酒产业 |
第四节 文化旅游产业 |
一、葡萄沟旅游 |
二、吐鲁番葡萄节 |
第五节 其他产业 |
一、医药产业 |
二、新的商业良机:葡萄叶加工 |
三、葡萄糕点制作 |
第三章 葡萄产业的传统与现代化 |
第一节 吐鲁番葡萄产业的现代化 |
一、传统农业的内容 |
二、现代化农业的内容 |
三、吐鲁番葡萄栽培技术的现代化 |
四、鲜食葡萄产业的现代化 |
五、葡萄制干产业的现代化 |
六、葡萄酒产业的现代化 |
第二节 传统生产与现代技术的对接 |
一、现代技术的促进作用 |
二、传统知识的补充作用 |
第四章 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第一节 葡萄业现代化途径中存在的问题 |
一、传统生产的问题 |
二、现代化带来的问题 |
第二节 解决途径 |
一、调整产业结构 |
二、提高葡萄标准化生产水平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以红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
1.3.2 农产品渠道策略研究综述 |
1.3.3 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
1.3.4 新疆特色林果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安排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市场营销 |
2.1.2 市场营销渠道 |
2.1.3 消费者行为 |
2.1.4 市场营销策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价值链理论 |
2.2.2 物流理论 |
2.2.3 顾客价值理论 |
2.2.4 4P及4C营销理论 |
第三章 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3.1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 |
3.2 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现状 |
3.2.1 产品策略现状 |
3.2.2 价格策略现状 |
3.2.3 渠道策略现状 |
3.2.4 促销策略现状 |
3.3 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3.3.1 产品策略存在的问题 |
3.3.2 价格策略存在的问题 |
3.3.3 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
3.3.4 促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新疆红枣产品策略分析 |
4.1 新疆红枣产品市场供求趋势预测 |
4.1.1 新疆红枣供求现状 |
4.1.2 新疆红枣供求影响因素分析 |
4.2 红枣销量神经网络预测 |
4.2.1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
4.2.2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 |
4.2.3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训练与验证 |
4.3 红枣产品质量策略 |
4.3.1 从源头着手,提供标准化健康果品 |
4.3.2 规范红枣加工过程,提供安全产品 |
4.3.3 严格规范包装,确保产品品质不受影响 |
4.4 红枣产品加工增值策略 |
4.4.1 研发系列新产品,增加附加值 |
4.4.2 开发新用途,实现附加值 |
4.5 红枣品牌策略 |
4.5.1 规范现有品牌,维护品牌形象 |
4.5.2 开发新疆红枣系列品牌 |
4.5.3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促进新疆红枣品牌化战略实施 |
第五章 新疆红枣价格策略分析 |
5.1 新疆红枣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 |
5.1.1 市场供求状况 |
5.1.2 市场结构状况 |
5.1.3 成本及竞争因素 |
5.2 新疆红枣价格策略分析 |
5.2.1 新疆红枣定价方法 |
5.2.2 新疆红枣价格策略 |
5.3 新疆红枣价格策略优化思路 |
5.3.1 构建新疆红枣价格体系 |
5.3.2 完善红枣价格形成机制 |
5.3.3 建立红枣价格政府保护机制 |
第六章 新疆红枣渠道策略分析 |
6.1 新疆红枣营销渠道模式 |
6.2 影响新疆红枣渠道成本因素分析 |
6.3 新疆红枣渠道优化思路 |
6.3.1 新疆红枣营销渠道评估 |
6.3.2 新疆红枣最优营销渠道选择 |
6.3.3 新疆红枣营销渠道优化思路及创新模型 |
6.3.4 新疆红枣渠道创新 |
第七章 新疆林果区域特异性偏好及红枣促销策略分析 |
7.1 特色林果产品市场需求的基本特征 |
7.1.1 特色林果产品市场需求总量及结构变化特征 |
7.1.2 特色林果产品消费需求的群体差异特征 |
7.1.3 特色林果产品购买动机分析 |
7.2 林果产品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
7.2.1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消费行为与日俱增 |
7.2.2 人口老龄化带来消费新特征 |
7.3 新疆特色林果产品消费者选择行为分析 |
7.3.1 消费者个性特征与特色林果产品消费选择行为 |
7.3.2 消费者收入水平与特色林果产品消费选择行为 |
7.3.3 消费者选购特色林果产品的场所变化情况 |
7.3.4 影响消费者购买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因素的LOGISTIC模型分析 |
7.3.5 影响消费者购买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因素分析 |
7.4 新疆红枣促销策略优化思路 |
7.4.1 促销对消费者产生的利益分析 |
7.4.2 新疆红枣促销策略创新分析 |
第八章 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优化对策与保障措施 |
8.1 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优化对策 |
8.2 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 |
8.2.1 主体保障 |
8.2.2 政策保障 |
8.2.3 信息网络保障 |
8.2.4 人才保障 |
第九章 结论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中国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国枣产业发展概况 |
3.1.1 发展历史 |
3.1.2 产量和面积 |
3.1.3 品种结构 |
3.1.4 区域布局 |
3.1.5 市场流通 |
3.1.6 产品加工 |
3.1.7 国际贸易 |
3.2 传统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
3.2.1 产量波动增长 |
3.2.2 种植面积稳定 |
3.2.3 具有生产优势 |
3.2.4 品种资源丰富 |
3.2.5 栽培区域集中 |
3.3 新兴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
3.3.1 新疆各地市发展现状分析 |
3.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现状分析 |
3.3.3 新疆各地市和生产建设兵团比较分析 |
3.4 传统枣产区与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
3.4.1 资源禀赋优势比较分析 |
3.4.2 专业化程度比较分析 |
3.4.3 组织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枣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
4.1 供大于求结构失衡 |
4.2 缺乏科技创新引领 |
4.3 品种结构单一,亟需更新换代 |
4.4 加工产品初级,技术水平落后 |
4.5 流通效率较低,利润分配不均衡 |
4.6 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
4.7 国际市场亟待开发 |
4.8 本章小结 |
5 中国枣产业生产成本和收益分析 |
5.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
5.1.1 调研方法 |
5.1.2 数据来源说明 |
5.1.3 调研问卷设计 |
5.2 不同枣产区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
5.2.1 成本比较分析 |
5.2.2 收益比较分析 |
5.3 与其他农作物的比较分析 |
5.3.1 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
5.3.2 传统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
5.4 影响中国枣产业成本收益的因素分析 |
5.4.1 自然因素 |
5.4.2 技术因素 |
5.4.3 经济因素 |
5.4.4 政策因素 |
5.5 案例分析:酸枣产业 |
5.5.1 酸枣产业发展概述 |
5.5.2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分析 |
5.5.3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与市场价格分析 |
6.1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现状分析 |
6.1.1 流通主体 |
6.1.2 流通渠道 |
6.1.3 流通模式 |
6.1.4 主要流通模式对比分析 |
6.1.5 主要流通模式案例分析 |
6.2 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 |
6.2.1 传统流通模式的利润分配 |
6.2.2 “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
6.2.3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
6.2.4 网络平台模式的利润分配 |
6.3 市场流通特征分析 |
6.4 市场价格波动分析 |
6.4.1 数据来源 |
6.4.2 市场价格水平描述性分析 |
6.5 基于HP滤波法的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6.5.1 研究方法 |
6.5.2 季节调整法下的价格特征分析 |
6.5.3 基于HP滤波法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分析 |
6.6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6.6.1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 |
6.6.2 市场价格波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中国枣产业的消费需求分析 |
7.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
7.1.1 调研方法 |
7.1.2 数据来源说明 |
7.1.3 调研问卷设计 |
7.2 枣产品的消费现状与特征分析 |
7.2.1 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
7.2.2 消费行为变量分析 |
7.2.3 消费态度变量分析 |
7.3 枣产品的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
7.3.1 实证模型构建 |
7.3.2 交叉因素分析 |
7.3.3 变量选择说明 |
7.3.4 模型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
8.1 有效需求分析 |
8.1.1 市场需求现状与需求特征分析 |
8.1.2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市场需求量预期 |
8.1.3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
8.2 市场供给分析 |
8.2.1 供给总量激增,增速呈放缓趋势 |
8.2.2 低端初级加工品供应过多 |
8.2.3 高端精深加工品供应严重不足 |
8.3 市场供求均衡理论分析 |
8.3.1 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分析 |
8.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的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
8.4 市场供求均衡路径分析 |
8.4.1 市场供求的差距分析 |
8.4.2 市场供求均衡的路径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9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9.1 主要结论 |
9.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
作者简介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无核白葡萄干无水清洗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无核白葡萄干概述 |
1.1.1 葡萄干的营养价值 |
1.1.2 葡萄的制干方法 |
1.1.3 促干剂的使用 |
1.1.4 葡萄干产业现状 |
1.1.5 葡萄干的清洗加工 |
1.2 超声清洗技术 |
1.2.1 超声清洗机制 |
1.2.2 超声清洗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
1.3 高密度CO_2技术 |
1.3.1 高密度CO_2杀菌作用 |
1.3.2 高密度CO_2钝酶作用 |
1.3.3 高密度CO_2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 |
1.4 课题立题意义和技术路线 |
1.4.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乙醇-超声清洗对无核白葡萄干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处理方法 |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超声波清洗对绿葡萄干清洗效果的影响 |
2.2.2 超声波清洗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
2.2.3 超声波清洗对清除葡萄干表面促干剂效果的影响 |
2.2.4 选择最佳清洗条件 |
2.2.5 验证试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密度CO_2清洗无核白葡萄干工艺的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处理方法 |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高密度CO_2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
3.2.2 高密度CO_2对清除葡萄干表面促干剂效果的影响 |
3.2.3 选择最佳清洗条件 |
3.2.4 验证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清洗方式下无核白葡萄干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处理方法 |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贮藏期不同处理方式对葡萄干颜色的影响 |
4.2.2 贮藏期不同处理方式对褐变指数的影响 |
4.2.3 贮藏期不同处理方式对葡萄干休止角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空间视角的我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子商务的时代背景 |
1.1.2 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背景 |
1.1.3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背景 |
1.1.4 区域经济的发展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数据基础说明与研究方法 |
1.3.1 数据基础说明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主要创新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区域电商的相关研究 |
2.2 农产品电商的相关研究 |
2.2.1 农产品电商经营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2 农产品电商物流的研究现状 |
2.2.3 分区域农产品电商的研究现状 |
2.3 区域产业经济的相关研究 |
2.3.1 产业集聚的究现状 |
2.3.2 产业分工的研究现状 |
2.4 空间相关性的相关研究 |
2.4.1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现状 |
2.4.2 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现状 |
2.4.3 空间异质性的研究现状 |
2.5 研究评述 |
第3章 基于行政区划视角的农产品电商发展研究 |
3.1 市域尺度下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1 数据说明、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
3.1.2 回归结果分析 |
3.1.3 结论探讨 |
3.2 省域尺度下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指数研究 |
3.2.1 数量指标的分析 |
3.2.2 质量指标的分析 |
3.3 省域尺度下农产品电商发展的DEA研究 |
3.3.1 方法介绍 |
3.3.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
3.3.3 效率结果分析 |
3.4 区域尺度下农产品电商的发展研究 |
3.4.1 区域指标分析 |
3.4.2 区域要素效率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资源禀赋视角的区域农产品电商发展研究 |
4.1 牧区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分析 |
4.1.1 牧区典型省份研究 |
4.1.2 牧区产业发展归结 |
4.2 山林区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分析 |
4.2.1 山区典型省份研究 |
4.2.2 山区产业发展归结 |
4.3 水产区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分析 |
4.3.1 水产区典型城市研究 |
4.3.2 水产区产业发展归结 |
4.4 耕作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分析 |
4.4.1 耕作区典型省份研究 |
4.4.2 耕作区产业发展归结 |
4.5 社会资源密集区的发展分析 |
4.5.1 社会资源密集区的典型城市研究 |
4.5.2 社会资源密集区产业发展归结 |
4.6 不同区域物产的经营模式匹配研究 |
4.6.1 物流与农产品电商之间的关系 |
4.6.2 基于两个维度的农产品分类 |
4.6.3 基于分类的经营模式研究 |
4.6.4 理论模式与现实状况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产品电商发展区域间差异及对比研究 |
5.1 东西部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差异与对比分析 |
5.1.1 指标对比分析 |
5.1.2 影响因素的差异对比 |
5.2 南北方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差异与对比分析 |
5.2.1 指标对比分析 |
5.2.2 影响因素的差异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产品电商区域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
6.1 产业的区域间溢出效应研究 |
6.1.1 理论模型设计 |
6.1.2 变量选取与计量模型构建 |
6.1.3 结果分析 |
6.1.4 结论探讨 |
6.2 产业的区域间虹吸效应研究 |
6.2.1 理论模型设计 |
6.2.2 计量模型构建 |
6.2.3 结果分析 |
6.2.4 结论探讨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东北的典型区域研究 |
7.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7.2 研究结果分析 |
7.2.1 数量的分布研究 |
7.2.2 E指数的分布研究 |
7.2.3 DEA效率的分布研究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HZ公司果制品的国际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与主要创新 |
2 HZ公司果制品的国际营销环境分析 |
2.1 HZ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现状 |
2.1.1 HZ公司简介 |
2.1.2 HZ公司果制品的生产及出口现状 |
2.2 HZ公司的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2.2.1 国内出口环境分析 |
2.2.2 国际市场环境分析 |
3 HZ公司果制品国际营销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内部影响因素 |
3.1.1 产品成本与定价 |
3.1.2 产品质量与认证 |
3.1.3 企业的运营管理 |
3.2 外部影响因素 |
3.2.1 自然资源状况 |
3.2.2 市场需求状况 |
3.2.3 政府因素 |
3.2.4 技术性贸易壁垒 |
3.3 HZ公司SWOT分析 |
3.3.1 内部优势分析 |
3.3.2 内部劣势分析 |
3.3.3 外部机会分析 |
3.3.4 外部威胁分析 |
4 HZ公司果制品的国际营销策略设计 |
4.1 制定营销策略的目标 |
4.2 目标市场的选择与产品定位 |
4.2.1 目标市场的选择 |
4.2.2 市场产品定位 |
4.3 营销组合策略设计 |
4.3.1 产品策略 |
4.3.2 定价策略 |
4.3.3 分销策略 |
4.3.4 促销策略 |
4.3.5 关系营销策略 |
4.3.6 网络营销策略 |
4.4 品牌策略 |
5 营销策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
5.1 产品和生产的标准化管理 |
5.2 营销团队建设 |
5.3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5.4 加快实现产品多元化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印度葡萄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印度鲜食葡萄生产状况 |
1.1 近10年葡萄发展趋势 |
1.2 不同气候区的葡萄生长特点及栽培模式 |
1.3 主要种植品种 |
1.4 主要产区及产量情况 |
1.5 市场及供应状况 |
2 葡萄干生产与贸易状况 |
2.1 葡萄干生产与分布 |
2.2 葡萄干品种 |
2.3 市场与贸易 |
3 葡萄酒生产状况 |
3.1 发展历程 |
3.2 主要产区及生产情况 |
4 印度葡萄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前景 |
4.1 印度葡萄产业优劣势分析 |
4.2 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及前景分析 |
(9)新疆吐鲁番地区葡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葡萄产业研究概述 |
1.2.1 葡萄种植业发展现状 |
1.2.2 葡萄栽培品种的演化 |
1.2.3 葡萄干制干产业发展现状 |
1.2.4 葡萄酿酒业发展现状 |
1.3 关于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
1.3.1 在栽培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
1.3.2 在产业化水平方面存在问题 |
1.3.3 在销售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的地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 |
2.1.1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
2.1.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
2.1.3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
2.2 现代农业的相关理论 |
2.2.1 现代农业的概念 |
2.2.2 现代农业的类型 |
2.2.3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
2.3 精品农业的相关理论 |
2.3.1 精品农业的定义 |
2.3.2 精品农业的特点 |
2.4“现代农业精品版”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吐鲁番地区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
3.1 种植基地现状 |
3.2 生产技术现状 |
3.3 贮藏保鲜及加工发展现状 |
3.4 市场建设及品牌建设现状 |
第四章 吐鲁番地区葡萄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产业发展方向 |
4.1.1 存在的问题 |
4.1.2 成因分析 |
4.2 产业结构 |
4.2.1 存在的问题 |
4.2.2 成因分析 |
4.3 标准化生产 |
4.3.1 存在的问题 |
4.3.2 成因分析 |
4.4 产业化水平 |
4.4.1 存在的问题 |
4.4.2 成因分析 |
4.5 市场建设 |
4.5.1 存在的问题 |
4.5.2 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吐鲁番地区打造“现代农业精品版”葡萄产业发展 对策研究 |
5.1 打造“现代农业精品版”葡萄产业发展方向 |
5.1.1 吐鲁番地区葡萄产业打造“现代农业精品版”必要性 |
5.1.2 打造“现代农业精品版”葡萄产业总体发展方向 |
5.1.3 打造“现代农业精品版”葡萄产业分产业的发展方向 |
5.2 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对策 |
5.2.1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
5.2.2 实行产业布局精细区划 |
5.2.3 构建合理品种结构 |
5.3 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相关对策 |
5.3.1 大力推广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 |
5.3.2 提高葡萄机械化生产水平 |
5.3.3 提高葡萄水肥管理标准化 |
5.3.4 狠抓质量安全监管及建设工作 |
5.3.5 研究、推广全年标准化生产葡萄的新模式 |
5.4 产后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相关对策研究 |
5.4.1 着力解决鲜食葡萄贮运问题 |
5.4.2 大力发展葡萄制干产业 |
5.4.3 创新包装工艺水平 |
5.4.4 加快发展葡萄制酒产业 |
5.4.5 开发特色、特效的葡萄新产品 |
5.5 市场建设相关对策研究 |
5.5.1 推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采用二维条码管理 |
5.5.2 培育品牌,创建名牌,走高端市场 |
5.5.3 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 |
5.5.4 积极发展葡萄合作中介组织 |
5.5.5 抓市场建设,促商品流通 |
5.5.6 挖掘葡萄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
5.6 扶持政策研究 |
5.6.1 强化组织领导 |
5.6.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6.3 建立多渠道、多元化融资机制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新疆干坚果品中农药多残留的前处理和UPLC-MS/MS分析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新疆干坚果品概况 |
1.1.2 干果和坚果中农药的使用和限量 |
1.2 高糖类和高油脂类食品中农残前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1.2.1 QuEChERS法 |
1.2.2 固相萃取法 |
1.2.3 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法 |
1.2.4 凝胶渗透色谱法 |
1.3 农残分析中常用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
1.3.1 光谱法 |
1.3.2 串联质谱法 |
1.4 本文工作意义 |
1.5 本文工作内容 |
第二章 分散固相萃取-UPLC-MS/MS法同时测定干果中56种农药残留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3 制样 |
2.2.4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
2.2.5 色谱条件 |
2.2.6 质谱条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质谱条件优化 |
2.3.2 色谱条件优化 |
2.3.2.1 色谱柱选择 |
2.3.2.2 流动相选择 |
2.3.3 提取剂及用量选择 |
2.3.4 加水量选择 |
2.3.5 吸附剂及其用量选择 |
2.3.6 定容溶剂选择 |
2.4 方法学评价 |
2.4.1 基质效应 |
2.4.2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 |
2.4.3 回收率与精密度 |
2.4.4 实际样品检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温冷冻-分散固相萃取-UPLC-Qq LIT-MS法测定坚果中100种农药残留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3 制样 |
3.2.4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
3.2.5 色谱条件 |
3.2.6 质谱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质谱条件优化 |
3.3.2 色谱条件优化 |
3.3.3 提取剂选择 |
3.3.4 冷冻时间选择 |
3.3.5 吸附剂及其用量选择 |
3.3.6 定容溶剂选择 |
3.4 方法学评价 |
3.4.1 基质效应、线性范围和定量限 |
3.4.2 回收率和精密度 |
3.4.3 实际样品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凝胶渗透色谱-UPLC-Qq LIT-MS法测定核桃中8种苯甲酰脲类农药残留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仪器和试剂 |
4.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4.2.3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
4.2.4 仪器条件 |
4.2.4.1 液相色谱条件 |
4.2.4.2 质谱条件 |
4.2.4.3 凝胶渗透色谱条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质谱条件优化 |
4.3.2 提取溶剂选择 |
4.3.3 GPC条件优化 |
4.4 方法学评价 |
4.4.1 基质效应和基质匹配标准曲线 |
4.4.2 回收率、精密度和检出限 |
4.4.3 实际样品检测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葡萄干——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先锋果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D]. 彭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2)
- [2]吐鲁番葡萄“产”和“业”的现代化研究[D]. 艾孜合尔江·艾乃吐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3]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以红枣为例[D]. 陈晓丽. 石河子大学, 2019(10)
-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刘妮雅.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4)
- [5]无核白葡萄干无水清洗工艺的研究[D]. 智颉.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6]基于空间视角的我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机制研究[D]. 于延良. 吉林大学, 2018(12)
- [7]HZ公司果制品的国际营销策略研究[D]. 王芝娴.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8]印度葡萄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J]. 亓桂梅,赵艳侠,董兴全. 世界农业, 2018(02)
- [9]新疆吐鲁番地区葡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满保德.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10]新疆干坚果品中农药多残留的前处理和UPLC-MS/MS分析方法的研究[D]. 张婷亭. 新疆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