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安县凤仪镇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有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张江峰[1](2020)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是我国“藏羌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和四川省第二大藏区。长期以来,藏、羌、回、汉等民族在这个地区内繁衍生息,交汇、交融,互通有无,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该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战略背景下,在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各种现实条件,国家主体功能区赋予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决定了该地区照搬东部沿海大规模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路径不现实,只能立足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而驱动城镇化发展。岷江上游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雄奇秀美,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个性差异,多样性明显,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基础性资源。这种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该地区发展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业引领驱动城镇化进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特色小城镇战略实施,给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政策动能,为该地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通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特殊性、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及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资料可得性、类型代表性等标准选择了松潘县川主寺镇、汶川县水磨镇、理县古尔沟镇三个田野调查点,通过对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比较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异同及所面临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对制约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因素及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期望对民族地区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绪论阐述了本论文所研究问题选题背景,选题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相关研究评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等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对本文相关指导理论做了梳理和述评。第二章梳理了我国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以及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研究了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升之间互动关系。第三章主要梳理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及旅游城镇化历程,并具体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国家区划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体特殊性,分析了该地区依靠旅游业驱动旅游小城镇发展在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特殊意义。第四章分别对三个田野调查点旅游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比较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各自发展特点、差异性和面临问题,发现异同之处,最后给出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创新发展可操作性建议。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选择路径提供理论支持。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和机遇,研究了该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推拉动力以及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的互补性,提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结语部分陈述了本论文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本文主要结论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够持续地与大城市群实现产品互补互通,实现二者相互动态优化。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与时俱进及不断完善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产业保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环境支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持续创新发展的持续文化源动力,也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所在,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建设中彰显其地方特色的文化源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社会治理成效是该地区旅游业平稳发展的社会保障。
张玲玲[2](2014)在《基于移动窗口法的岷江干旱河谷景观格局梯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岷江干旱河谷作为研究区,基于移动窗口法和GIS技术对其2000-2011年景观格局梯度变化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区域的景观格局优化和管理提供支持。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根据研究区的形状特征,分别沿干流和支流设置4条样带;然后选择景观格局指数,分别选取了4个类型水平上的指数和6个景观水平上的指数,利用FRAGSTATS3.3软件分别采取标准法和移动窗口法获得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指数值;进而综合利用景观指数粒度效应分析、区域面积信息守恒评价方法和景观指数幅度效应评价曲线确定研究区景观格局梯度分析移动窗口尺寸,并分别计算了此窗口尺度下2000-2011年4条样带上的景观指数,得到沿样带方向的景观梯度格局。结果表明:岷江干旱河谷的景观基质是灌木林地,面积均达到73.82%以上。有林地和草地的景观异质性低,居民地和耕地斑块破碎化程度较大。居民地和草地分布趋于集中;确定了50m的栅格大小,250m的移动窗口尺寸为研究区景观格局梯度分析的窗口尺度;4条样带上各景观指数均随景观类型变化出现不同幅度的上下波动特征,梯度特征明显。处于景观类型过渡地带的区域,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增加,破碎化程度高。干旱河谷景观格局梯度变化主要受地形、水热因子,以及堤坝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影响;本研究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更精细地分析了研究区的景观格局,能够为河谷地区景观格局量化分析提供参考,但也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
包菁[3](2009)在《贵州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这一基础产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业多功能性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的理念,反映了当代农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农业政策的依据。农业功能从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等传统功能,向更广泛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领域扩展。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要求统筹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升级农业结构,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各项非生产性功能的实现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本文在参照国内外已有的农业区划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生态学、区域发展等角度,综合运用农业多功能性、可持续发展、农业区划学等相关理论,以贵州省农业为研究对象,从农业多功能的角度研究贵州农业,分析贵州区划的现状,对贵州农业功能区划分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等进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将贵州88个县划分为黔北农产品供给和就业生活保障功能区、黔西农产品供给与生态约束功能区、黔东南生态调节与就业生活保障功能区、区域中心城郊休闲、旅游与生态调节功能区四个功能区,并根据贵州的自然条件、优势比较、功能价值等,提出贵州各农业功能区在公共财政体制、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以及绩效考核制度等七方面相应的政策措施。
杨义虹[4](2003)在《正安县凤仪镇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有成效》文中指出
二、正安县凤仪镇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有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安县凤仪镇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有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现实背景 |
(二)选题理论研究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旅游城镇化研究 |
(二)旅游小城镇研究 |
(三)旅游城镇(市)可持续发展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
四、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难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旅游小城镇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
一、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
二、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 |
二、产权理论 |
三、社区参与理论 |
四、差异化理论 |
五、体验经济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 |
第一节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 |
一、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阶段 |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关性研究 |
一、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城镇化相关性机理分析 |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城镇建设的助推效应 |
三、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提升效应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必要性分析 |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特点 |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成因分析 |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机遇和动力机制分析 |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特殊意义 |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和机遇分析 |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四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划沿革和小城镇发展历程 |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当代城镇主要类型 |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
四、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旅游产品层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
二、旅游业人力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专业经营人才匮乏 |
三、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民族文化未得到充分彰显 |
四、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应急能力相对落后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二、评价指标因子选取 |
第二节 重建转型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例 |
一、水磨镇概况 |
二、水磨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
三、水磨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四、水磨镇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
第三节 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松潘县川主寺镇为例 |
一、川主寺镇概况 |
二、川主寺镇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
三、川主寺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四、川主寺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
第四节 自然资源依托型度假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理县古尔沟镇为例 |
一、古尔沟镇概况 |
二、古尔沟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
三、古尔沟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四、古尔沟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
第五节 三种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子比较研究 |
一、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异同比较 |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三个旅游小城镇比较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品 |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概述 |
二、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夯实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
三、保护修复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
四、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双赢 |
五、构建共享式社会治理机制,为旅游小城镇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中各章节图表目录 |
附录2 :旅游小城镇居民调查问卷 |
附录3 :访谈纪要 |
附录4 :田野访谈照片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2)基于移动窗口法的岷江干旱河谷景观格局梯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景观格局研究 |
1.2 景观梯度变化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三章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2 研究目标 |
3.3 研究方法 |
3.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3.2 景观类型分类 |
3.3.3 景观指数的选取 |
3.3.4 计算方法 |
3.3.5 样带设计 |
第四章 分析尺度的选取 |
4.1 分析粒度的选取 |
4.2 分析幅度的选取 |
第五章 合适尺度下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
5.1 景观格局整体特征 |
5.2 景观格局时空分布特征 |
5.3 景观时空梯度格局 |
第六章 总结 |
6.1 研究结果 |
6.2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深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致谢 |
(3)贵州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2 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农业区划理论 |
2.4 农业功能区划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
3 贵州省农业区划现状评价 |
3.1 基本状况 |
3.2 取得的主要成绩及经验 |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 贵州农业功能区划分的基本条件分析 |
4.1 自然资源条件 |
4.2 社会条件 |
4.3 经济条件 |
4.4 生态环境条件 |
5 贵州省农业功能区划分 |
5.1 划分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
5.2 划分的基本依据 |
5.3 划分的方法 |
5.4 划分的结果 |
6 贵州省农业功能区功能发挥的政策措施 |
6.1 优化公共财政体制 |
6.2 按主体功能安排投资政策 |
6.3 实行按农业功能区进行分类管理的产业政策 |
6.4 实行区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 |
6.5 实行有序合理的人口流动和定居政策 |
6.6 严格实行区域环境政策 |
6.7 实行与农业功能配套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贵州省农业功能区划各分区基本情况统计表 |
附表2 贵州省农业功能区划各分区指标平均值计算统计表 |
贵州省农业功能区划分图 |
四、正安县凤仪镇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有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D]. 张江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2]基于移动窗口法的岷江干旱河谷景观格局梯度分析[D]. 张玲玲. 长安大学, 2014(02)
- [3]贵州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D]. 包菁. 贵州大学, 2009(S1)
- [4]正安县凤仪镇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有成效[J]. 杨义虹. 贵州畜牧兽医, 2003(06)
标签:农业论文; 小城镇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