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传佛教寺院的壁画(论文文献综述)
其乐格尔[1](2022)在《阿底峡尊者在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体现——以五当召、美岱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阿底峡尊者(982-1054),古印度萨霍尔国(今孟加拉国)佛教高僧,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师,原名"月藏",法名"吉祥燃灯智",曾为印度超戒寺等寺院住持,1038年受阿里王子降曲沃之邀进藏传教,译经授徒。他着有《菩提道灯论》《医头术》等50余部论着,1054年圆寂于前藏聂塘寺。尊者一生投身佛教事业,佛学知识渊博,精通显密教法,品德高尚,不畏艰难,在西藏地区经历朗达玛灭佛浩劫后的百废待兴之时赴藏弘法14年,为藏区藏传佛教的复兴,
钱胜君[2](2021)在《甘南藏传佛教装饰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甘南香巴拉精品民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杨中林[3](2021)在《丽江永宁扎美寺强巴殿壁画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丽江永宁扎美寺强巴殿的壁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永宁地区建置沿革和宗教发展的梳理,以及对强巴殿壁画相关内容的解读,探究其艺术风格的渊源形成与近代康区藏传佛教的艺术审美。本文立足于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察,针对强巴殿内所绘的诸佛、菩萨、护法、上师、坛城等八组不同内容题材的壁画,展开具体分析,认为强巴殿的壁画,在构图形式上,以中心构图法和叙事性构图法为主;在人物塑造上,以主尊佛像的量度特征和闻法眷属的估量特征为主;在装饰纹样上,以佛教象征符号的运用和生活场景图饰的转换为主;色彩上以蓝绿为画面的主调,线条上以五种笔法灵活勾描,以及针对特定尊像而进行的赤唐技法表现。基于以上艺术特征,本文运用图像学和文化传播学的方法,将扎美寺强巴殿的壁画与卫藏地区的寺院壁画和康区德格印经院的版画进行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强巴殿壁画的风格表现,整体上承继自19世纪康区以普布泽仁为代表的勉萨画派的画风。这种绘画风格受到康区噶玛噶举画派的影响较大,具体来说就是在画面背景中呈现出对汉地工笔山水花鸟艺术因素的借鉴和挪用。这种格鲁派与噶举派之间的艺术交流,和当时兴起于康区的利美运动不无关系;另外就是,强巴殿壁画的局部也保留着卫藏地区勉唐画派的遗韵。这种混合风格的出现,也可说明康区与卫藏地区的艺术交流情况。最后,就扎美寺强巴殿壁画与同时期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德钦飞来寺、中甸中心镇公堂及前所瓦如寺等的壁画所表现出的风格上的相似性和文化上的关联性也是值得探讨的,这种标准样式的流行,也恰好体现出近代汉藏文化交流下康区的宗教发展和艺术审美。
柴睿文[4](2021)在《多重视角下的妙因寺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初建立的妙因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连城镇,是汉、藏、回等民族的交融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妙因寺处于复杂的民族、宗教、文化重叠的背景中,在多重影响因素下形成了独有的建筑特色。现有资料以妙因寺单体建筑研究为主,就妙因寺历史沿革、建筑形制以及法式做法进行详尽研究,立足点相对单一。本文基于妙因寺复杂的人文环境背景,结合历史文献、实地调研的方法,从社会政治、宗教信仰、地域文化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诠释建筑在“人”、“法”、“地”不同层面所蕴含的文化信息。(1)历史的角度,梳理鲁氏家族的发展脉络,找寻鲁土司家族与妙因寺以及周边寺院修建、发展的关联性,归纳在世俗文化影响下寺院选址、建筑布局的特点以及妙因寺及其家族寺院群的建设对城镇发展带来的影响。(2)法源的角度,基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宗教佛法上的传承影响,分析妙因寺在藏传佛教影响下的建筑空间与建筑装饰特点。(3)地缘的角度,总结连城镇所在河湟地区、陇中地区民居建筑的做法特点,比对妙因寺与之存在的异同性,归纳妙因寺建筑营造特点。寺院建筑在复杂文化背景下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妙因寺在社会政治影响下体现“世俗性”,家寺属性使得妙因寺在建筑选址以及布局上遵循土司设定原则,依其规划而发展;妙因寺在宗教信仰影响下体现“传承性”,寺院承载的主属寺关系延续着格鲁派的教法、教义,建筑空间的模仿以及宗教装饰的使用,反映寺院与藏传佛教的渊源;妙因寺在地域文化影响下体现“适应性”,融合当地民居建筑围合式院落、设置偏门等特点,将宗教建筑与地域特色砖雕技术相结合,实现建筑本土化。本体的单一建筑研究,主要体现建筑的艺术以及科学技术价值,我们应以多维度的视角了解建筑自身所包涵的文化信息,补充建筑内在的历史价值,伴随历史的发展延续文化的传承,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文物内涵,提升对地域建筑的认识,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朱雨馨[5](2021)在《“文化空间”视域下的昆都仑召壁画艺术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民族间又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对话、相互交融,形成了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所以,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多元一体化的特征,这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识基础。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作为支撑,并且同文化一样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特征。藏传佛教艺术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随着佛教文化进入到内蒙古地区并形成了它特有的风格面貌。本文主要通过系统的田野调查,在实地测量、图像采集、图像辨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归纳及综合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目标是基于“文化空间”这一理论视角,着重探索昆都仑召壁画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昆都仑召的壁画艺术是在传统藏式艺术题材与样式的基础上,将蒙、汉等民族的审美与艺术风格自然融入,在其形态设置及艺术表现上形成了面貌特征鲜明的空间叙事特征。昆都仑召虽然与美岱召和五当召同为内蒙古包头地区的格鲁派寺院,并且三座召庙同样在大殿内绘制了“佛行传”的故事内容,但是由于它们的创建年代、寺庙性质以及内容呈现等方面均客观存在差异,因而三者之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空间”形态。尤其是本文重点关注的昆都仑召壁画,其铺陈展开的空间架构和叙事方式,尤使得自身艺术魅力彰显出特殊的文化内涵。昆都仑召壁画艺术展现的是基于蒙、藏、汉等多元文化融合关系形成的人文脉络,并以此衍生出地域化特征的文化面貌。它所建构的特殊的“文化空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具体体现,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而具体的呈现。
娘毛先[6](2021)在《甘肃永登鲁土司家庙妙因寺的艺术特点及多元文化嵌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连城镇的妙因寺,是明代鲁土司所建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它与有“西北小故宫”之称的鲁土司衙门仅一墙之隔,所在的连城镇内有大通河和庄浪河两条河流。妙因寺地处河湟流域的文化边界,与青海省乐都县着名的明代皇家寺院瞿昙寺一山之隔。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永登一带形成了以汉族为主,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等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生的社会环境。在这里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形成了相融共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文化氛围。如本论文中要探讨的妙因寺,不管是在建筑风格方面,还是在壁画、砖雕等方面,我们既能看到藏传佛教的文化符号,也能看到道教的文化元素,还有一些蒙古族的文化遗迹等。妙因寺的艺术事像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充分证明了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交往与融合的历史事实。本论文共六部分内容,绪论部分包括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及重难点;第一章概述了永登县连城镇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背景,以及土司制度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和对维护祖国边疆稳定的意义;第二章介绍了永登地区着名的鲁土司的历史影响、鲁土司衙门的建筑特点以及鲁土司所建寺观妙因寺等的概况;第三章分别从建筑、壁画、造像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妙因寺的艺术特点;第四章从描写妙因寺中藏传佛教的“藏八宝”文化、道教的“明暗八仙”文化、伊斯兰教的砖雕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福禄寿喜等不同文化符号入手,解读妙因寺中不同装饰符号背后的寓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第五章从藏传佛教的文化包容、多元信众与文化自信、多元一体与文化认同三个方面来论述妙因寺宗教艺术中的文化嵌入与认同的问题;最后一部分为总结。本论文在整体结构上以从外到内,从大到小的的层次,主要从妙因寺中所陈现出来的不同文化符号入手,描述妙因寺中各种文化符号相融并存的现象并解读各种文化符号背后的寓意,探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背后的历史原因,从而试图说明民族之间的和睦、团结、相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吸纳借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们共同组成了今天我们流传不衰,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文化。
熊文彬,廖旸,泽巴多吉[7](2021)在《西藏昌都元代绘画遗存的调查与初步研究——兼论波罗风格在西藏和内地之间的传播线路》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10月,在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支持下,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及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和西藏昌都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八宿县和察雅县的元代寺院绘画遗存进行了调查。鉴于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昌都市唐代和清代遗存比较关注,而对于宋、元、明时期的遗存缺乏认识;同时鉴于印度波罗风格对中国藏传艺术在唐、元之间的重要影响,而这一风格在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传播路线一直不清,
王诗雨[8](2021)在《敏珠林寺场域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敏珠林寺是宁玛派六大寺院之一,是密教和十明学的重要传承之地,在藏区享有盛名。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在文本分析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场域的描述方式,对该寺院的历史场域、宗教符号场域、宗教活动场域以及寺院外部场域进行描绘与分析,探寻各个角色之间的联系。本文详细分析了敏珠林寺的符号结构和场域关系,将其具体回归到宗教学内涵和相关行为中。通过构建敏珠林寺的符号体系和场域关系,探寻宗教的具体落实和完成方式,从而深入挖掘作为宗教信仰的藏传佛教与藏族民众在精神和生存上的内在性价值。本文首先追溯了宁玛派和敏珠林寺的历史,标注了其在藏传佛教整体场域中的宗教位置。其次,本文对敏珠林寺的场域符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这些场域符号包括:敏珠林寺的地理空间、壁画、塑像和法器等,通过探寻这些符号在历史传说或经学上的赋义,寻找上述符号的宗教特性,以及它们在敏珠林寺神圣性、特异性和差异性上的价值建构关系。再次,本文对敏珠林寺的宗教场域进行了详细解读,其中首先对宗教场域的内部关系进行探寻。内部场域包括以僧侣活动为核心的场域关系,即师徒关系、学经与诵经、修行与闭关、进阶与管理等,除此之外,宗教佛事活动也是敏珠林寺宗教活动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以上关系的探寻,有效揭示了寺院内部场域宗教行为性与宗教价值性的互为与互动。在敏珠林寺外部场域关系中,涉及该寺院与其他教派的往来、与信徒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外部的经济关系等。通过外部场域的扩展,我们看到敏珠林寺与外部世界的能量传递,体验了藏族社会整体的宗教建构关系和逻辑,近一步深入到完全性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宗教世界与世俗生活的蕴力互持。通过上述种种场域描述可以发现,敏珠林寺通过内、外场域的加持互构,最终完成了藏传佛教在历史记忆与时代传承中的流转延续关系,为广大僧徒和信众注入了强大的生存依赖和精神动力,成为藏民族的心中所向、所依、所愿之地。对藏域雪原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小龙[9](2021)在《11至13世纪西藏帕拉风格绘画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殷超[10](2021)在《瞿昙寺壁画中的汉藏艺术交融研究》文中认为建于明代早期的瞿昙寺,是汉藏文化交流、交融的产物。瞿昙寺的壁画所表现的内容融合了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两种艺术形式,在表现方式上结合了汉地艺术特征,如人物的形象、衣饰以及画面背景上的汉地山水画等。这种交融的方式不仅是艺术风格上的简单结合,它更是汉藏两种文化在不停的吸纳、修正、包容的过程。同时它也成为明清期间汉藏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典型案例,是跨文化交流、交融的反映,也是接受多元化艺术要素的体现,对后世汉藏艺术融合以及周边地区的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瞿昙寺壁画艺术的深入研究,以汉藏文化艺术交流为主要研究目标,以瞿昙寺壁画艺术为研究对象,结合瞿昙寺的历史背景、建筑及壁画艺术特点,深入分析比较瞿昙寺壁画在构图、人物造型、表现形式、绘制技法、装饰纹样、色彩表现、时空观念等艺术方面体现出的汉藏文化艺术交流、交融的印迹。揭示瞿昙寺作为皇家寺院对于周边寺院的影响、对周围艺术流派的影响、以及工匠之间的交流促成的汉藏文化艺术交融,从而进一步探讨多元一体文化特征在壁画中的体现。
二、藏传佛教寺院的壁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传佛教寺院的壁画(论文提纲范文)
(1)阿底峡尊者在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体现——以五当召、美岱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阿底峡尊者与蒙古地区的联系 |
二、阿底峡尊者之形象分析 |
三、阿底峡尊者在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体现 |
(一)包头市五当召 |
(二)包头市美岱召 |
四、小结 |
(3)丽江永宁扎美寺强巴殿壁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本文主要关键词阐述 |
一、永宁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扎美寺的创建 |
(一)永宁地区的建置沿革历史 |
(二)永宁及周边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 |
(三)永宁扎美寺的创建历史 |
(四)强巴殿壁画的年代推论 |
二、强巴殿壁画内容辨识 |
(一)前廊壁画内容辨识 |
(二)一楼壁画内容辨识 |
(三)二楼壁画内容辨识 |
(四)藻井绘画内容辨识 |
三、强巴殿壁画艺术风格 |
(一)构图形式探究 |
(二)人物塑造分析 |
(三)装饰纹样分析 |
(四)线条色彩分析 |
四、强巴殿壁画的渊源与形成 |
(一)卫藏勉唐画派的遗蕴 |
(二)康区勉萨画派的承继 |
五、强巴殿壁画体现的近代康区藏传佛教美学研究 |
(一)扎美寺强巴殿壁画与茶马古道的关联 |
(二)扎美寺强巴殿壁画所体现的艺术审美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永宁土司承袭列表 |
附录二 贤愚经·降六师品 |
附录三 扎美寺强巴殿壁画题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多重视角下的妙因寺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1.2.1 人文历史 |
1.2.2 建筑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妙因寺建筑概况 |
2.1 妙因寺历史沿革 |
2.2 妙因寺建筑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社会政治影响下的妙因寺建筑 |
3.1 土司制度与鲁氏家族 |
3.2 鲁土司衙门与家族寺院 |
3.3 社会政治对妙因寺建筑的影响 |
3.3.1 寺院选址 |
3.3.2 建筑布局 |
3.3.3 鲁氏家族寺院对其周边发展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宗教信仰影响下的妙因寺建筑 |
4.1 连城地区藏传佛教发展背景 |
4.2 格鲁派藏传佛教主属寺发展概述 |
4.3 妙因寺宗教传承 |
4.4 藏传佛教对妙因寺建筑的影响 |
4.4.1 建筑空间 |
4.4.2 建筑装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妙因寺建筑 |
5.1 多民族交融地域文化 |
5.2 特色地域建筑 |
5.2.1 河湟地区建筑 |
5.2.2 陇中地区建筑 |
5.3 地域建筑对妙因寺建筑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实录 |
附录 B 鲁土司世系 |
致谢 |
(5)“文化空间”视域下的昆都仑召壁画艺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内蒙古藏传佛教壁画艺术相关研究 |
2.昆都仑召壁画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界定 |
1.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
2.相关概念界定 |
(五)研究框架 |
一、昆都仑召的概况 |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1.地理位置 |
2.历史沿革 |
(二)建筑布局与结构功能 |
1.建筑整体布局 |
2.建筑功能区划 |
(三)造型艺术与壁画概况 |
1.寺庙造型艺术 |
2.壁画艺术概况 |
小结 |
二、昆都仑召壁画艺术调查 |
(一)昆都仑召壁画现状的整体考察 |
1.大雄宝殿 |
2.四大天王殿 |
3.度母殿 |
4.转经筒殿 |
5.小黄庙 |
(二)大雄宝殿壁画内容的重点识读 |
1.北壁内容识读 |
2.东壁内容识读 |
3.西壁内容识读 |
(三)大雄宝殿壁画来源的个案分析 |
1.关于粉本来源的探讨 |
2.关于风格样式的思考 |
小结 |
三、“文化空间”与昆都仑召壁画艺术 |
(一) “文化空间”的含义 |
(二) “文化空间”视域下的壁画艺术比较 |
1.昆都仑召大雄宝殿经堂壁画 |
2.五当召苏古沁殿经堂壁画 |
3.美岱召大雄宝殿佛殿壁画 |
(三)昆都仑召大殿壁画艺术独特的“文化空间” |
1.大雄宝殿壁画艺术构建的物质空间 |
2.大雄宝殿壁画艺术营造的心理空间 |
小结 |
四、昆都仑召壁画艺术的审美意蕴与文化内涵 |
(一)昆召壁画艺术体现的审美意蕴 |
1.装饰与造型中呈现的古典艺术 |
2.传统的感性习俗与理性认知的交互 |
(二)昆召壁画艺术反映的社会价值 |
1.人文与历史的空间文化价值 |
2.现世与休闲生活的空间文化价值 |
(三)昆召壁画艺术传承的民族精神 |
1.多民族艺术文化交流融合 |
2.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昆都仑召大雄宝殿西壁由南向北详细内容 |
附录 2:昆都仑召大雄宝殿西壁由北向南详细内容 |
附录 3:昆都仑召壁画尺寸一览表 |
附录 4:《白话如意藤》与《西藏纳塘版画遗珍》对照表 |
附录 5:昆都仑召乌云毕力格喇嘛访谈录 |
附录 6:昆都仑召胡永财喇嘛访谈录 |
附图 1:昆都仑召大雄宝殿经堂东、西壁壁画白描稿(自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甘肃永登鲁土司家庙妙因寺的艺术特点及多元文化嵌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重点、难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重点 |
三、研究难点 |
第一章 永登县连城镇概况 |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 |
一、永登县地理环境 |
二、永登县行政区划与人口民族 |
三、永登县历史沿革 |
四、连城镇概况 |
第二节 民族源流与社会现状 |
一、主要民族概述 |
二、永登地区主要民间活动 |
(一)妙因寺正月祈愿大法会 |
(二)妙因寺瞻大佛活动 |
(三)尕达寺四月初八的朝山节会 |
(四)连城镇牛占村三月初七的庙会 |
(五)连城镇社火 |
(六)备受崇拜的神灵——“俄巴” |
第三节 国家治理与边疆稳定 |
一、秦汉唐宋的羁縻政策 |
二、元代土司制度的建立 |
三、明代土司制度的完善 |
四、清代土司制度的衰微 |
五、藏区土司制度的特点 |
第二章 鲁土司与家庙妙因寺 |
第一节 鲁氏土司及其社会影响 |
一、鲁氏土司的形成和承袭 |
二、鲁土司的辖区和属民 |
三、鲁土司的军功及社会影响 |
四、鲁土司的联姻、文化融合及宗教信仰 |
第二节 鲁土司衙门的建筑布局与艺术风格 |
一、鲁土司衙门建筑群概况 |
二、鲁士司衙门的主要建筑 |
三、鲁土司衙门的建筑特色 |
第三节 鲁土司家庙及其它历史遗存 |
一、鲁土司所建的寺观 |
(一)感恩寺 |
(二)雷坛 |
(三)显教寺 |
(四)海德寺 |
(五)尕达寺 |
二、鲁土司家庙妙因寺的概况 |
(一)大经堂 |
(二)多吉羌殿 |
(三)万岁殿 |
(四)禅僧殿 |
(五)塔尔殿 |
(六)古隆官殿 |
(七)科拉殿 |
(八)鹰王殿 |
(九)活佛囊谦二处和白塔 |
第三章 鲁土司家庙妙因寺的艺术特点 |
第一节 建筑艺术特点 |
第二节 佛殿藻井的坛城点缀 |
一、藻井工艺 |
二、妙因寺的坛城藻井 |
第三节 壁画内容及艺术特色 |
一、西藏绘画的主要流派 |
二、妙因寺壁画的题材和风格 |
三、妙因寺壁画的沥粉工艺 |
第四节 造像艺术特点 |
一、明代造像艺术特征 |
二、妙因寺中的佛像 |
第四章 妙因寺中装饰符号的文化解读 |
第一节 砖雕简介及雕刻题材 |
一、砖雕简介 |
二、砖雕的雕刻题材 |
三、藏传佛教建筑和道教建筑中的砖雕题材 |
第二节 梅兰竹菊—中华文化中的君子精神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 |
二、妙因寺中梅兰竹菊的文化元素 |
第三节 福禄寿喜—对健康、长寿、富贵、吉祥的寓意和诉求 |
一、福禄寿喜的具体象征 |
二、藏文化中常见的殊胜图 |
三、妙因寺中福禄寿喜的文化符号和殊胜图 |
第四节 明暗八仙及藏八宝 |
一、藏传佛教中的吉祥八宝 |
二、道教文化中的明暗八仙 |
三、妙因寺中的明暗八仙与藏八宝等文化符号 |
四、从妙因寺中“藏八宝”和“暗八仙”看文化交融 |
第五章 妙因寺宗教艺术中的文化嵌入与认同 |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文化包容 |
第二节 多元信众与文化自信 |
第三节 多元一体与文化认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录2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敏珠林寺场域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敏珠林寺的历史场域关系及作用 |
第一节 宁玛派祖师与敏珠林寺第一代法王 |
一、关于宁玛派与莲花生的信奉关系 |
二、敏珠林寺第一代法王及其事迹与传说 |
三、莲花生和德达林巴对于宁玛派以及敏珠林寺的价值和意义 |
第二节 敏珠林寺与宁玛派 |
第三节 敏珠林寺与藏传佛教经学关系 |
一、敏珠林寺与伏藏 |
二、敏珠林寺与佛教教理、教义的关系 |
三、敏珠林寺与十明学之关系 |
第二章 敏珠林寺宗教符号场域及作用 |
第一节 地理空间与建筑格局 |
一、天梯说与雍布拉康宫殿空间符号的建构 |
二、镇魔说与大昭寺空间符号的构建 |
三、世界中心说与桑耶寺空间符号的建构 |
四、金刚说与空间符号的构建 |
五、敏珠林寺地理空间符号的建构 |
第二节 敏珠林寺壁画符号系统 |
一、敏珠林寺莲花生壁画符号的使用 |
二、敏珠林寺无量寿佛和长寿佛壁画符号的使用 |
第三节 敏珠林寺塑像符号系统 |
一、敏珠林寺十八罗汉塑像符号 |
二、敏珠林寺莲花生塑像符号 |
三、敏珠林寺先驱历史人物塑像符号 |
第四节 敏珠林寺法器符号系统 |
一、敏珠林寺驱魔与伏魔法器符号 |
二、敏珠林寺超度死者的供灯 |
第三章 敏珠林寺宗教活动场域及作用 |
第一节 僧侣活动下的场域关系 |
一、僧侣角色与师徒关系 |
二、学经与诵经 |
三、修行与闭关 |
四、进阶与管理 |
第二节 敏珠林寺宗教活动下的场域关系 |
第四章 敏珠林寺外部场域关系及其作用 |
第一节 与其他寺院和教派的往来 |
第二节 与信徒之间的关系与作用 |
第三节 与外部的经济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10)瞿昙寺壁画中的汉藏艺术交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汉藏文化艺术交流管窥 |
一、汉藏艺术交流概述 |
二、建筑艺术的交流 |
三、工艺美术的交流 |
四、绘画及壁画艺术的交流 |
第二章 瞿昙寺概述 |
一、瞿昙寺建寺背景及历史沿革 |
二、瞿昙寺的建筑及壁画艺术 |
(一)瞿昙寺的建筑 |
(二)瞿昙寺的壁画艺术 |
第三章 瞿昙寺汉藏壁画艺术交融特点 |
一、瞿昙寺壁画表现内容中的汉藏艺术交融 |
(一)瞿昙寺三大殿内表现内容中的汉藏艺术 |
(二)瞿昙寺回廊内表现内容的汉藏艺术交融 |
二、瞿昙寺壁画绘制技法 |
三、瞿昙寺壁画装饰纹样 |
四、瞿昙寺壁画中的艺术语言 |
(一)瞿昙寺壁画中色彩表现 |
(二)瞿昙寺壁画构图中的时空观念 |
(三)瞿昙寺壁画中的造型分析 |
第四章 汉藏艺术交融的文化影响 |
一、皇家寺院艺术对周边艺术的影响 |
二、源远流长的民间交流融合 |
(一)民众间的文化传播融合 |
(二)民间工匠(画师)之间的相互影响 |
三、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在壁画中的完美体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四、藏传佛教寺院的壁画(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底峡尊者在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体现——以五当召、美岱召为例[J]. 其乐格尔. 法音, 2022(01)
- [2]甘南藏传佛教装饰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甘南香巴拉精品民宿为例[D]. 钱胜君.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3]丽江永宁扎美寺强巴殿壁画艺术研究[D]. 杨中林.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4]多重视角下的妙因寺建筑研究[D]. 柴睿文.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5]“文化空间”视域下的昆都仑召壁画艺术探究[D]. 朱雨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6]甘肃永登鲁土司家庙妙因寺的艺术特点及多元文化嵌入研究[D]. 娘毛先.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7]西藏昌都元代绘画遗存的调查与初步研究——兼论波罗风格在西藏和内地之间的传播线路[J]. 熊文彬,廖旸,泽巴多吉. 形象史学, 2021(02)
- [8]敏珠林寺场域关系研究[D]. 王诗雨.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9]11至13世纪西藏帕拉风格绘画艺术研究[D]. 胡小龙. 西藏大学, 2021
- [10]瞿昙寺壁画中的汉藏艺术交融研究[D]. 殷超.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