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目标 新机遇 新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国庆[1](2022)在《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困囿与纾解方略》文中指出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困囿、主要成因与纾解方略进行探讨。认为,中国竞技体育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面临多重矛盾交织叠加、改革任务困难重重、路径依赖依然明显、科技赋能水平不高、训练参赛风险增加等发展困囿。主要成因体现在:发展理念制约战略转型,发展方式阻碍结构优化,发展机制制约职业体育改革进程,发展模式影响竞技人才多元培养,发展条件阻滞科技赋能增效,发展环境限制国际话语权提升,等等。提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困囿的纾解方略:创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示范引领效应;创新备战模式,全力完成奥运参赛办赛任务;创新体制机制,不断释放"新型举国体制"综合效能;创新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体教融合育人新路径;创新科技引领,通过数字化转型启动竞技体育变革新引擎,从而推动中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
宋东升[2](2021)在《把握“双循环”开放新机遇寻求河北省对外开放水平新提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循环"为对外开放带来了新机遇。"双循环"下的开放新机遇主要表现为"国内市场机遇"和"内外融合机遇"。"国内市场机遇"具体衍生为"扩大利用外资"和"扩大进口贸易"新机遇,"内外融合机遇"具体衍生为"强化内外贸一体化"隐含的稳外贸新机遇和"强化贸易产业融合"催生的促外贸新机遇。河北省要充分利用"双循环"下的"开放新机遇",通过加快"两个促进"(以制度建设为主的外商投资促进、以平台建设为主的进口贸易促进)、强化"两个融合"(以出口转内销为主的内外贸融合、以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企业国际化发展为主的贸易产业融合)进一步提升河北省的对外开放水平。
王强[3](2021)在《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干部成长环境的“变”与“不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是青年干部实现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是青年干部肩负使命、履行担当的基本前提,对青年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发展环境的"变"与"不变"对青年干部的各项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提出了新要求,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成长成才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青年干部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紧紧围绕我国发展实际,不断锤炼应对风险挑战的素质和能力,在实现新的目标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工作本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庞坤缺[4](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双传学[5](2021)在《唯物辩证法视域下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探析》文中认为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明确新的历史方位,既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和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制定战略规划和方针政策的根本遵循。必须以大历史观贯通新阶段的历史逻辑,从近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把握其阶段性特征。必须以通变的哲学思维把握新阶段的发展逻辑,运用质量互变规律把握新阶段与初级阶段之间的辩证关系。必须以总体性思维衡量新阶段的实践逻辑,牢牢把握发展主题,既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带有的普遍性根本性问题,又与时俱进解决新发展阶段的具体问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逄锦聚[6](2021)在《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百年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提出的最重要、最主要的理论和理念。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站在新起点,面对新目标、新任务,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观,在为人民谋幸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抓实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张霜[7](202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入和展开。而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则需要从历史研究的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论述。历史研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包括实践史和思想史研究两个方面。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史而言,它是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就开始了艰辛漫长的建设实践,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起始却要远远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运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选择以思想史的视角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是通过思想的梳理为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梳理思想的过程中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想在思想梳理中对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做未来展望。为此,本研究在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中将其分为了七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现代化的一般解释,着重从现代化的产生和研究的提出、现代化的基本含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现代化多样性存在的影响因素、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意蕴及其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几个方面做现代化的基础认知和理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探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源起,主要基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梳理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化理论的内容、现代化理论的流派和观点、现代化理论的存在价值和缺陷,阐述现代化理论的社会主义意义。第四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包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列宁斯大林苏联政权建设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和拓展,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改革、东欧国家的本土化现代化探索以及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让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陷入了曲折发展。第五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早期的探索,包括早期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期望和认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六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即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七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丰富,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阐明中国新发展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指出中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卢黎歌,李华飞[8](2021)在《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篇 谋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的整体性解读》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纲领性文件。从文本整体来看,《建议》坚守人民立场,依据两个重大判断来制定远景目标,按照三大板块十五部分结构的思路来设计"十四五"规划与远景目标,依据新阶段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新表述,遵循五个原则保障规划顺利实现,设定"十四五"期间的六个主要目标,实现"十四五"期间七个重点问题的突破。《建议》是在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制定的,对实现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整体性地正确认识、科学理解《建议》的内容与精神,有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开好局、起好步,推动《建议》的贯彻落实,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周宏春[9](2021)在《“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机遇、新要求》文中指出我国由全面小康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由注重经济的数量增长向高质量升级、由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到忽视环境保护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认识基础。"十四五"时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阶段,具有新时代特征和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我国面临新阶段、新矛盾、新机遇、新挑战、新目标、新任务等一系列新情况。
于立军[10](2021)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开启天津教育现代化新征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主题、新方向、新目标、新任务。我们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二、新目标 新机遇 新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目标 新机遇 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困囿与纾解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困囿 |
1.1 多重矛盾交织叠加,体制机制缺乏活性 |
1.2 改革任务困难重重,融合发展能力不强 |
1.3 路径依赖依然明显,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
1.4 数字赋能水平不高,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
1.5 竞技实力博弈日趋激烈,训练参赛风险不断增加 |
2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困囿的主要成因 |
2.1 发展理念制约竞技体育战略转型 |
2.2 发展方式阻碍竞技体育结构优化 |
2.3 发展机制制约职业体育改革进程 |
2.4 发展模式影响竞技人才多元培养 |
2.5 发展条件阻滞科技赋能增效 |
2.6 发展环境限制竞技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 |
3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困囿的纾解方略 |
3.1 创新发展理念,发挥竞技体育示范引领效应 |
3.2 创新备战模式,全力完成奥运参赛和办赛任务 |
3.3 创新体制机制,释放“新型举国体制”的综合效能 |
3.4 创新培养模式,探索体教融合育人新路径 |
3.5 创新科技引领,通过数字化转型启动竞技体育变革新引擎 |
4 结束语 |
(2)把握“双循环”开放新机遇寻求河北省对外开放水平新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循环”下的开放新机遇 |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带来的国内市场机遇:在开放领域主要表现为扩大利用外资和进口贸易的新机遇 |
1. 扩大利用外资的新机遇。 |
2. 扩大进口贸易的新机遇。 |
(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带来的“内外融合机遇”:在开放领域主要表现为强化内外贸一体化及贸易产业融合的“稳外贸”“促外贸”新机遇 |
1. 强化内外贸一体化隐含的“稳外贸”新机遇。 |
2.强化贸易产业融合催生的“促外贸”新机遇。 |
二、河北省如何利用好“双循环”下的“开放新机遇” |
(一)把握国内市场机遇,加快外资、进口“两个促进” |
1. 加快外商投资促进。 |
2. 加快进口贸易促进。 |
(二)把握“内外融合机遇”,强化贸贸、贸产“两个融合” |
1. 强化贸贸融合。 |
2. 强化贸产融合。 |
(3)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干部成长环境的“变”与“不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国内发展认识“变”与“不变”,牢牢把握新的目标任务 |
(一)新发展阶段即将到来,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
(二)我国发展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但国家的根本任务没有变 |
(三)我国面临新的复杂问题和风险挑战,但社会主义事业向上向好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 |
二、从国际变局认识“变”与“不变”,努力提升干事创业能力 |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是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
(二)世界多极化的根本趋势没有变,但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 |
(三)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没有变,但新的矛盾与阻碍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
三、在统筹“变”与“不变”中不断增长才干 |
(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
(二)加强以问题导向为核心的学习 |
(三)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本领 |
(四)在实践中锤炼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 |
(4)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开放的内涵 |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
3.1.1 国际背景 |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
3.1.2 国内背景 |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
4.1.2.1 主动开放 |
4.1.2.2 全面开放 |
4.1.2.3 共赢开放 |
4.1.2.4 双向开放 |
4.1.2.5 公平开放 |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
5.1 思想维度 |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
5.2 实践维度 |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
6.1 理论创新 |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
6.2 实践意义 |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
6.3 世界影响 |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唯物辩证法视域下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大历史观贯通新阶段的历史逻辑 |
(一)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
(二)从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谱系看,新阶段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 |
(三)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谱系看,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阶段 |
二、以通变的哲学思维把握新阶段的发展逻辑 |
(一)新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新发展阶段 |
(二)新阶段仍然从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三、以总体性思维衡量新阶段的未来前景 |
(一)以系统的观念把握新阶段内在发展结构的有机整体性,系统应对新发展阶段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全面把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有机联系,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构建新阶段的系统性 |
(二)以发展眼光衡量新阶段,就必须明确新发展阶段和更高发展阶段是前后相继的两个发展阶段,二者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超越性,都统一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
(三)从目标与手段的有机统一性看,新阶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间既具有内在统一性,又要体现出创新性、开放性、现实性和前瞻性 |
(6)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论文提纲范文)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百年创新的最新成果 |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安全和发展 |
(7)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
2.1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
2.1.1 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
2.1.2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
2.1.3 现代化的不同阶段 |
2.1.4 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关联 |
2.2 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现代化意蕴 |
2.2.1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2.2.2 构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
2.2.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2.3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研究的意义审视 |
2.3.1 破解当前现代化发展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
2.3.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支撑 |
2.3.3 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 |
第3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源起:现代化理论的回顾 |
3.1 现代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20 世纪60 年代) |
3.1.1 现代化研究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
3.1.2 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
3.1.3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 |
3.1.4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分支理论 |
3.1.5 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派 |
3.1.6 经典现代化理论存在的价值和弊端 |
3.2 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20 世纪70 年代) |
3.2.1 现代化理论遭受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 |
3.2.2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 |
3.2.3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评析 |
3.3 现代化理论的修正与重建(20 世纪80 年代) |
3.3.1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内容 |
3.3.2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评析 |
第4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 |
4.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早期萌芽 |
4.1.1 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
4.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
4.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 |
4.2.1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 |
4.2.2 基于强大物质力量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
4.2.3 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
4.2.4 实行文化革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导向 |
4.2.5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力量支撑 |
4.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持续探讨 |
4.3.1 高速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模式 |
4.3.2 全盘集体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 |
4.3.3 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高度集权政治模式 |
4.4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曲折发展 |
4.4.1 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思想 |
4.4.2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思想 |
4.4.3 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思想 |
第5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探索 |
5.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
5.1.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 |
5.1.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
5.1.3 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中的人物现代化思想分析 |
5.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开始提出 |
5.2.1 建立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国家 |
5.2.2 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思想 |
5.2.3 土地革命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前提 |
5.3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深入探索 |
5.3.1 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调整农重轻比例关系 |
5.3.2 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
5.3.3 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
5.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初步构建 |
5.4.1 农业现代化思想 |
5.4.2 工业现代化思想 |
5.4.3 国防现代化思想 |
5.4.4 科学技术现代化思想 |
5.4.5 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
第6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
6.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探索 |
6.1.1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
6.1.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6.1.3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
6.1.4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6.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持续发展 |
6.2.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导向 |
6.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
6.2.3 新“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6.2.4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设想与安排 |
6.2.5 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部署 |
6.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断深入 |
6.3.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6.3.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6.3.3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
6.3.4 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设想与战略安排 |
第7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创新 |
7.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 |
7.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底蕴来源 |
7.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
7.1.3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基本特征和建设方向 |
7.2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
7.2.1 更高质量的发展 |
7.2.2 更高效率的发展 |
7.2.3 更加公平的发展 |
7.2.4 更可持续的发展 |
7.2.5 更为安全的发展 |
7.3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
7.3.1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的发展 |
7.3.2 以协调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 |
7.3.3 以绿色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 |
7.3.4 以开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7.3.5 以共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篇 谋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的整体性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一个重要特征:坚守党的人民立场 |
1.1 问计于民生动体现群众路线 |
1.2 取信于民生动诠释人民力量 |
1.3 造福人民生动表达执政理念 |
2 两个重大判断:制定宏伟蓝图的时代依据 |
2.1 于决定性成就中实现伟大复兴新跨越 |
2.2 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孕育先机、开创新局 |
3 三大板块十五部分结构:逻辑缜密的规划设计 |
3.1“总论”奠定规划基础 |
3.2“分论”阐释破解之道 |
3.3“结尾”推进目标实现 |
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新征程的战略调整 |
4.1 国家发展战略的长期性考量 |
4.2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定位考量 |
4.3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全方位考量 |
5 五个遵循原则: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基本保障 |
5.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
5.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5.3 坚持新发展理念 |
5.4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
5.5 坚持系统观念 |
6 六个主要目标:达致“十四五”规划的实践旨归 |
6.1 效益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
6.2 动力目标: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
6.3 社会目标: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
6.4 生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
6.5 民本目标: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
6.6 治理目标: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
7 七个重点问题: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关键突破 |
7.1 突破发展桎梏,推动高质量发展 |
7.2 突破旧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 |
7.3 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经济目标 |
7.4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实质性进展 |
7.5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平安中国 |
7.6 坚持系统观念,推动现代化建设 |
7.7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彰显四大优势 |
8 结语 |
(9)“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机遇、新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有了高起点 |
必须正视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和污染治理的长期性 |
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期待 |
将公众健康作为环境污染防治目标 |
加强科技创新,持续支撑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
以绿色消费拉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
(10)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开启天津教育现代化新征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刻认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意义 |
二、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
三、坚持不懈把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
四、新目标 新机遇 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困囿与纾解方略[J]. 杨国庆.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2(01)
- [2]把握“双循环”开放新机遇寻求河北省对外开放水平新提升[J]. 宋东升. 经济论坛, 2021(12)
- [3]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干部成长环境的“变”与“不变”[J]. 王强. 新生代, 2021(05)
- [4]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唯物辩证法视域下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探析[J]. 双传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04)
- [6]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J]. 逄锦聚.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13)
- [7]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张霜. 吉林大学, 2021(02)
- [8]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篇 谋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的整体性解读[J]. 卢黎歌,李华飞. 探索, 2021(01)
- [9]“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机遇、新要求[J]. 周宏春. 中华环境, 2021(01)
- [10]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开启天津教育现代化新征程[J]. 于立军. 求知, 2021(01)
标签: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