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钢材进口减少近三成(论文文献综述)
程威[1](2021)在《基于缅甸钢铁市场的投资机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缅甸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近年来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国家之一,也是东南亚少有的钢铁市场处女地,其国内粗钢生产几乎空白。对中国钢铁产业来说,缅甸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输出市场。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网络信息查询等方式收集缅甸钢铁市场的供需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得出缅甸市场钢铁生产情况和钢材消费结构,力争还原缅甸钢材市场实际情况,然后运用缅甸市场数据结合需求预测模型预测缅甸市场未来需求情况,为中国企业投资缅甸钢铁行业提供建议和参考。
左成君[2](2020)在《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海运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东海运股份作为一家大型的国有航运企业,其投资主体是山东海洋集团,肩负着振兴山东半岛海运业的重要使命。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内第三大干散货船东公司。山东海运公司航运业务优势主要表现在,股东方具有较强的实力,附带租约的造船合同,专业化船舶队伍,大客户营销战略建立起的品牌优势及具有比较优势的船舶运营成本。劣势为:主营业务不够突出,运力结构不合理,客户差异化服务水平较低,高水平的航运专业人才匮乏。航运市场面临着紧张的竞争格局,同时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两大战略推行过程中,在山东逐步转变新旧动能、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规划背景下,为公司海运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和时代机遇。在国际上,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航运市场逐步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8年开始,波罗的海指数稳中有升,部分企业实现了营利。在国内,航运市场经过几轮洗牌,海运业务竞争逐渐由从无序走向规范,行业规则日益完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美国换届选举之际,美国大肆推行贸易保护,中美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对全球航运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受2020年新型冠疫情影响,国际贸易和人员流动受到严重限制,经济全球化面临较大冲击,国际航运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本文通过对上述各种因素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山东海运公司只有实行聚焦差异化竞争战略,聚焦干散货主业,坚持推行大客户战略,综合使用FFA、船舶期租和融资租赁等多种手段,不断调整运力结构,完善干散货物流网络,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客户服务品质,用口碑赢得市场,才能获得持久的经营利润,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实现战略目标,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公司组织结构,建立更具活力、决策高效的组织架构体系和机制。其次,要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大力招聘航运专业人才,建立稳定人才发展机制,激发员工活力,在发展自有船员队伍的同时,加强陆地自有航运骨干的选拔,培养引领公司发展的核心资源。第三要创新船舶管理模式,提高船舶管理水平,充分利用5G及信息化手段提升内部管理,加强成本管控,降低运营成本,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打造一支干事创业的高效团队,齐心协力,推动公司持续高质量发展。论文的研究,既能够帮助企业对优势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将主营业务做大做强,就此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品牌优势打造,获取到巨额利润,也为山东海运公司下阶段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雷婷[3](2020)在《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众多企业面临的发展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要立足当前时代,将企业战略和时代发展要求保持一致。由此看来,完善和发展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至关重要。钢铁行业长期以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存在着,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材料保障库,并且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钢铁企业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全球钢铁产量过剩,加之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能源约束等国内外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竞争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钢铁企业历来对于知识产权的战略意识相对较弱,创新发展能力不足,除了国家法律政策与现实经济社会不完全同步外,钢铁企业自身缺乏重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以攀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攀钢”)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相关战略理论,结合攀钢知识产权发展实际情况,肯定了攀钢知识产权发展取得的成绩,指出攀钢知识产权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PEST、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等分析方法分析攀钢知识产权竞争战略面临的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明确攀钢知识产权竞争战略所处的环境状态,为攀钢知识产权竞争战略选择提供现实依据。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提出攀钢知识产权竞争战略适用差异化战略,采用专利和专有技术并行战略,打造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平台,保证企业持续竞争力。通过从改革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强化知识产权运营等方面对攀钢知识产权差异化战略实现路径进行规划,提出要及时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经济收益。此外,分别从制度建设、结构设计、文化建设等角度提出建议,保障攀钢知识产权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通过对攀钢知识产权竞争战略研究,使攀钢知识产权竞争战略更好的服务于攀钢企业发展战略,提升攀钢竞争力,实现高效绿色开发攀西战略资源的国家使命。
李斯琦[4](2019)在《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行业作为美国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最频繁的行业之一,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典型案例,美国坚持认为由于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导致全球钢铁价格降低,造成美国关闭部分钢铁工厂。在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急于解决本国产能过剩的问题,纷纷将矛头指向中国,钢铁产品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日益频繁。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举步维艰,因此在目前中美贸易摩擦发展前景尚不明朗的背景下,分析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并提出相应对策,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讨论,第一部分为绪论,是文章的问题提出部分;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对反倾销措施的四种贸易效应进行界定,并利用产量竞争模型及三国博弈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第三部分为现状分析,对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现状、特点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首先通过贸易数据的观察,粗略估计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是否存在贸易限制效应、贸易转移效应以及贸易偏转效应,随后利用2001年到2015年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案例中HS10位编号涉案产品的月度数据,运用OLS回归模型,引用申请前、申请后、初裁前、初裁后、终裁前、终裁后六个虚拟变量,实证检验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过程中不同阶段贸易效应的存在及大小;第五部分为对策部分,根据本文的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从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提出我国钢铁行业今后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结论发现,无论是从数据的直观分析还是实证分析,一旦美国政府做出肯定性初裁,无论终裁结果如何,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量都会减少,同时美国从墨西哥、印尼等竞争国进口同类涉案产品数量会增加;中国的涉案产品会增加向第三方市场的出口,且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而非发达国家偏转。我国应配合“一带一路”政策实行市场多元化、调整对美出口钢铁产品结构、密切关注美国对中国竞争国的钢铁产品的反倾销情况;充分利用反倾销的时滞效应,善于运用价格承诺,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以期减少反倾销调查带来的损失。
胡乾坤[5](2017)在《全球钢铁产能过剩背景下重钢集团转型脱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市场需求低迷,国际钢铁产能利用率整体不断下滑,2016年降至69.3%,全球钢铁行业经营状况恶化,钢铁产业过剩这一全球性问题成国内外关注焦点。产能过剩是经济转型过程的正常现象,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也曾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日欧等国家都经历了一个近30年的钢铁工业黄金期,但7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开始进入产能过剩阶段,化解产能过剩时长多接近甚至超过20年。面对全球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并于2016年初提出供给侧改革,立足长远,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过程中,借“三去一补一降”的有效方式,彻底解决钢铁产能过剩问题。除了产能过剩外,国内诸多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严重,负债高企是当前多数钢铁企业面临着的生存与发展难题。近年来,举债发展成为我国钢铁企业普遍做法,企业负债余额逐年增加,负债高企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沉重负担,钢铁产业的财务危机随时可能大面积爆发。基于此,本文首先分别从产能过剩的概念、测度、成因及治理进行文献梳理。随后对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现状进行简要描述,继而选取面临生存与发展挑战、脱困转型最迫切的重钢集团作为现实案例,探寻其脱困转型措施及路径。最后,本文在全球钢铁产能过剩背景下,从重钢集团实际出发,结合重钢集团现状从治理机制、经营运作、财务融资三个角度提出建议。在缓解一定财务问题后,可积极寻求集团的对外发展空间,并可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进行区位选择,让产能也能“走出去”,变挑战为机遇。
张孟豪[6](2016)在《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钢铁行业作为重要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部门,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能耗过大的双重影响,加之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因此,节能减排势在必行。钢铁企业作为能源使用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实施绿色生产管理,可以通过改进管理措施,来提升能源的使用率;借助技术节能手段,可以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深入调整产品结构,可以进一步挖掘企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因此,研究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引导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工业学、最优化理论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并结合质性访谈研究,构建了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随后,借助问卷调研采集的样本数据对钢铁企业绿色生产外部与内部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进而设计了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分别对钢铁企业绿色生产意愿水平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仿真检验。在实证分析和仿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引导钢铁企业进行绿色生产行为的对策与措施。具体研究内容主要以下:(1)对钢铁企业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五个工序的能耗和污染排放进行分析,并对钢铁企业绿色生产在各工序中的主要措施进行总结。在结合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钢铁企业绿色生产的重要性与特殊性进行了讨论,并将绿色生产的八个分类归纳为三种改进行为,分别为技术改进行为(改进生产工艺技术、设备更新)、管理改进行为(加强管理、过程控制、提高员工素质)和结构改进行为(减少原辅料和能源消耗、生产绿色产品、减少废弃物)。(2)对影响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市场利益相关者及绿色氛围等因素进行理论解读,分析影响机理和博弈关系。分析显示,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市场利益相关者及绿色氛围均在理论上对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有显着的影响。(3)通过扎根理论质性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访谈,在结合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钢铁企业绿色生产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并对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进行维度划分。具体而言,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市场利益相关者。其中,政府管制分为命令控制型管制、市场机制型管制和监督力度三个维度;公众监督分为监督执法和舆论压力两个维度;技术因素分为收益与适用性和成本与易得性两个维度;市场利益相关者分为消费者和供应合作方两个维度。绿色氛围分为社会责任、员工绿色诉求、领导价值观与绿色认知及企业文化四个方面。钢铁特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持续绿色生产状况、工艺流程状况、负债率、外部融资难易度四大类。(4)采用问卷调研数据对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钢铁企业绿色生产技术改进行为、管理改进行为和结构改进行为因持续绿色生产情况、工艺流程情况及外部融资难易度的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钢铁企业绿色生产技术改进行为因负债情况的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命令控制型管制、收益与适用性和供应合作方部分通过钢铁绿色生产意愿作用于技术改进行为。舆论压力、收益与适用性部分通过钢铁绿色生产意愿作用于结构改进行为。成本与易得性完全通过钢铁绿色生产意愿作用于结构改进行为。市场机制型管制、收益与适用性、成本与易得性和供应合作方部分通过钢铁绿色生产意愿作用于管理改进行为。舆论压力完全通过钢铁绿色生产意愿作用于管理改进行为。社会责任、员工绿色诉求、企业文化对绿色生产意愿作用于管理改进行为和结构改进行为的路径调节效应显着。领导价值观与绿色认知对绿色生产意愿作用于技术改进行为和结构改进行为的路径调节效应显着。绿色生产行为结果对绿色生产意愿和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均有显着影响。(5)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钢铁企业绿色生产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在不引入任何影响变量的条件下,钢铁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意愿水平在2015到2025年10年内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引入变量后的钢铁企业绿色生产意愿水平改变要明显好于钢铁企业绿色生产意愿的自然变化;5种变量组合对钢铁企业绿色生产意愿的提升效果最大;单个影响因素对于钢铁企业绿色生产意愿提升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绿色氛围、政府管制、技术因素、公众监督及市场利益相关者。(6)结合实证研究和仿真研究结果,分析并提出了改进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措施与建议。措施建议分为三个部分:基于外部影响因素的措施建议,基于绿色氛围的措施建议和钢铁企业绿色生产引导政策的建议。
王伟[7](2014)在《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梳理了中国船舶工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从信息共享、供应商分布与合作、库存控制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信息共享水平落后、供应商的选择和合作存在短板以及库存成本居高不下,由此提出船舶工业企业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改进建议。
胡钰[8](2014)在《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是军民结合的战略性产业,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发展壮大船舶工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2011年中国船舶工业三大指标继续居于全球首位,这标志着中国造船业开始进入造船“强国”的新阶段。然而在高端船舶研发和制造方面,我国与世界的造船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若想稳定造船强国地位,建设现代化船舶工业企业,就必须研究和探索适合船舶工业企业发展形势要求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法,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手段,这是船舶工业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途径和战略举措。论文以精益思想理论、精益造船理论、精益供应链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和造船供应链管理等理论为指导,对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的各关键环节进行深入分析。从我国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供应商分布与合作以及库存控制现状分析出发,结合精益供应链在国内外船舶工业企业的实践和应用,构建了以精益思想为引导,以信息共享为支撑,以供应商合作为核心,以供应链库存控制为枢纽,以绩效评价为保障的船舶工业企业的精益供应链管理体系,对我国船舶工业企业的精益供应链管理提供重要的发展思路和改进建议。信息共享支撑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精益化发展。论文运用结构方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发展需要重视供应链信息共享协同和供应链整合,尤其是供应链整合的突出地位和作用,从而支撑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精益化演进。供应商合作是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论文运用博弈方法论证合作伙伴关系问题,分析指出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能够提升整个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收益和效率,而采取适当的信任机制和惩罚机制能够降低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中的运作风险,此外,基于贡献率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维护合作伙伴关系的稳定,即从信任机制、惩罚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三个维度建立的协调机制能够促进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科学管理和维护。库存控制在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进程中具有枢纽效应。论文运用层次回归方法进行论证,分析表明精益因素作为中介变量对内部因素与库存控制的正向关系起到重要影响,且外部因素作为调节变量对内部因素与精益因素的正向关系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船企在实际运营中需要对驱动因素和精益因素进行有区别的应用,以实现库存控制在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进程中的枢纽作用。绩效评价是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运行的保障。论文构建了基于最优组合赋权法的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模型,分析指出针对一级船企、二级船企和三级船企需要有各不相同的绩效提升思路和建议,差异化的发展路径能够促进船舶工业企业在精益化道路上的长足发展。论文最后系统性地提出船舶工业企业的精益供应链管理过程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需要从政策、行业和企业三个维度进行。
张雅婷[9](2013)在《岳阳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岳阳港为国家内河主要港口和一类口岸,是长江干线中上游三个亿吨大港之一。在港口的发展过程中,腹地经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岳阳港与腹地经济的相互作用不甚明显。研究岳阳港与腹地经济的协同发展关系,有利于腹地经济更好地推动岳阳港发展,也有利于岳阳港带动腹地经济发展,使得岳阳港与腹地经济之间的协同关系得到提高和改善,使得港城共同繁荣。本文通过分析和归纳国内外对于协同学、港口与腹地经济关系的研究现状,在分析岳阳港和腹地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协同学理论,分析了岳阳港和腹地经济的协同特征,即明确了岳阳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关系的内涵,界定了港口与腹地经济系统的协同发展阶段,探讨了岳阳港与腹地经济系统的协同性质,归纳了岳阳港与腹地经济系统协同发展机制的运行条件等。并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岳阳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关系模型,明确了岳阳港与腹地经济系统内部各主要因素的因果反馈关系。运用vensim软件,根据设定的政策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和分析,结果表明:岳阳港对岳阳市经济的贡献率比较低,岳阳港对岳阳市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岳阳港腹地经济对岳阳港吞吐能力缺口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缩小岳阳港吞吐能力缺口方面,第二产业的作用强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作用强于第一产业;岳阳港与腹地经济的协同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和发展。最后,根据岳阳港与腹地经济的发展现状与仿真结果分析,本文提出了改善岳阳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关系的对策与建议。本文对于研究某一具体港口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相关部门制定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佰英,王庆[10](2013)在《我国钢铁行业遭遇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后贸易额的不断增大,我国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峰期,我国企业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异常严峻,表现在钢铁行业尤为突出。这不仅给我国钢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此,根据我国钢铁行业遭遇贸易摩擦的现状,研究引起贸易摩擦的原因,并最终找到合理的应对策略对目前处于低谷的我国钢铁企业尤为重要。
二、美钢材进口减少近三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钢材进口减少近三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缅甸钢铁市场的投资机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缅甸钢铁工业概况 |
二、缅甸钢铁生产分析 |
1.粗钢生产 |
(1)世界钢铁协会数据 |
(2)MSA报告数据 |
(3)现场调研数据 |
(4)小结 |
2.钢材生产 |
(1)镀锌板、彩涂板生产 |
(2)其他钢材生产 |
(3)小结 |
三、缅甸钢材进口分析 |
1.缅甸钢材进口概况 |
2.进口中国钢材情况 |
3.小结 |
四、缅甸钢材消费分析 |
1.缅甸钢材消费情况 |
(1)世界钢铁协会数据 |
(2)缅甸钢材实际消费量测算 |
(3)消费结构 |
2.缅甸钢材市场预测 |
(1)世界权威机构预测 |
(2)根据缅甸GDP预测 |
(3)通过缅甸建筑业产值预测 |
(4)小结 |
五、结论及建议 |
(2)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海运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论文结构框架 |
1.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竞争战略理论 |
2.1.1 聚焦差异化竞争战略 |
2.1.2 成本领先战略 |
2.1.3 差异化战略 |
2.2 竞争战略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模型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法 |
2.2.4 价值链分析 |
2.3 海运行业竞争战略文献综述 |
第3章 山东海运公司海运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山东海运公司业务现状及发展历程 |
3.2 山东海运公司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
3.2.1 经济因素 |
3.2.2 社会因素 |
3.2.3 技术因素 |
3.2.4 政治因素 |
3.3 山东海运公司业务竞争结构分析 |
3.3.1 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3.3.2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 |
3.3.3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3.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3.3.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第4章 山东海运公司海运业务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 |
4.1 基础性活动 |
4.2 支持性活动 |
4.3 公司核心竞争力 |
第5章 山东海运公司海运业务竞争战略分析与选择 |
5.1 公司SWOT模型分析 |
5.1.1 SO战略分析 |
5.1.2 WO战略分析 |
5.1.3 ST战略分析 |
5.1.4 WT战略分析 |
5.2 山东海运公司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
5.2.1 分析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可行性 |
5.2.2 成本领先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2.3 差异化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2.4 竞争战略的选择 |
第6章 山东海运公司聚焦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
6.1 调整板块布局,聚焦干散货主业 |
6.2 优化干散货运力结构,确保稳定收益 |
6.3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资本运作,拓宽船舶融资渠道 |
6.4 完善干散货物流网络,建立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 |
6.5 建立以干散货大客户为主导的营销体系,巩固品牌效应 |
第7章 山东海运公司聚焦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 |
7.1 坚持市场导向,完善组织架构体系 |
7.2 拓宽人才选聘渠道,健全人才发展机制 |
7.3 加大5G及信息系统应用,推进内部管理信息化 |
7.4 创新船舶管理模式,提高船舶管理水平 |
7.5 强化成本管控,降低运营成本 |
7.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 |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知识产权战略 |
2.1.1 知识产权 |
2.1.2 知识产权战略 |
2.1.3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
2.2 知识产权优势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知识产权优势理论 |
2.3 PEST分析法 |
2.4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5 SWOT分析法 |
第三章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
3.1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基本概况 |
3.1.1 攀钢简介 |
3.1.2 攀钢组织机构 |
3.2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发展取得的成绩 |
3.3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3.1 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
3.3.2 未形成系统及规范的知识产权战略 |
3.3.3 无知识产权管理专职部门 |
3.3.4 缺乏知识产权有效运营 |
第四章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竞争战略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法律及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竞争环境分析 |
4.2.1 现有竞争者分析 |
4.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
4.2.3 替代品分析 |
4.2.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4.2.5 顾客议价能力分析 |
4.3 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五章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竞争战略选择 |
5.1 SWOT分析 |
5.1.1 主要优势 |
5.1.2 主要劣势 |
5.1.3 主要机遇 |
5.1.4 主要威胁 |
5.2 SWOT战略矩阵分析 |
5.2.1 SO战略分析 |
5.2.2 WO战略分析 |
5.2.3 ST战略分析 |
5.2.4 WT战略分析 |
5.3 战略定位与目标 |
5.3.1 战略定位 |
5.3.2 战略目标 |
5.4 战略实现路径 |
5.4.1 改革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
5.4.2 强化知识产权运营 |
5.4.3 制定完善知识产权相关制度 |
5.4.4 组建知识产权战略联盟 |
5.4.5 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化布局 |
第六章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 |
6.1 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
6.2 调整知识产权管理结构 |
6.2.1 保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独立 |
6.2.2 赋予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合理的职责 |
6.2.3 对外加强合作 |
6.3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储备 |
6.3.1 积极引进知识产权人才 |
6.3.2 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 |
6.3.3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6.4 发扬自主创新文化建设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反倾销贸易效应的国内外研究 |
1.2.2 关于反倾销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 |
1.2.3 关于对华钢铁反倾销的研究 |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及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倾销与反倾销的基本概念 |
2.1.1 倾销的概念及类型 |
2.1.2 反倾销的相关概述 |
2.2 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 |
2.2.1 反倾销的贸易限制效应 |
2.2.2 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 |
2.2.3 反倾销的贸易偏转效应 |
2.2.4 反倾销的贸易抑制效应 |
2.3 反倾销措施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 |
2.3.1 反倾销贸易限制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理论分析 |
2.3.2 反倾销贸易偏转效应和贸易抑制效应的理论分析 |
3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现状及特征分析 |
3.1 中国对美国钢铁产品出口现状及特征 |
3.1.1 中国对美国钢铁产品出口现状 |
3.1.2 中国对美国钢铁产品出口特征 |
3.2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现状及特点 |
3.2.1 我国钢铁产品遭遇反倾销的现状 |
3.2.2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实施反倾销的现状及特征 |
3.3 我国钢铁产品频繁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
3.3.1 美国方面 |
3.3.2 中国方面 |
4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 |
4.1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流量分析 |
4.1.1 贸易限制效应的流量分析 |
4.1.2 贸易转移效应的流量分析 |
4.1.3 贸易偏转效应的流量分析 |
4.2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贸易效应的实证模型 |
4.2.1 模型的设定和变量的选取 |
4.2.2 数据来源说明 |
4.2.3 模型的检验及修正 |
4.3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的实证结果 |
4.3.1 贸易限制效应 |
4.3.2 贸易转移效应 |
4.3.3 贸易偏转效应 |
5 应对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对策 |
5.1 宏观层面 |
5.1.1 针对不同程度的贸易限制效应,调整对美出口结构 |
5.1.2 利用贸易转移效应,适时增加对美出口 |
5.1.3 考虑贸易偏转效应,配合“一带一路”实行市场多元化 |
5.2 微观层面 |
5.2.1 充分利用时滞效应,尽可能减少损失 |
5.2.2 善于运用价格承诺,维护合理贸易利益 |
5.2.3 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全球钢铁产能过剩背景下重钢集团转型脱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产能过剩的概念 |
1.2.2 产能过剩的测度 |
1.2.3 产能过剩的成因 |
1.2.4 产能过剩的治理 |
1.3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国际产业转移 |
2.1.2 “走出去”战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垄断优势理论 |
2.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3 边际产业扩张论 |
2.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3 当前钢铁行业环境分析 |
3.1 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现状 |
3.2 我国钢铁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政治因素(Political) |
3.2.2 经济因素(Economic) |
3.2.3 社会因素(Social) |
3.2.4 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
4 全球钢铁产能过剩背景下重钢集团的现状介绍 |
4.1 重钢集团的基本情况 |
4.1.1 重钢集团简况 |
4.1.2 重钢集团的组织结构 |
4.1.3 重钢集团经营状况分析 |
4.1.4 重钢集团业务经营流程 |
4.1.5 重钢集团钢铁产业上下游及周边企业状况 |
4.1.6 重钢集团国际经济合作状况 |
4.2 重钢集团的困境 |
4.2.1 财务困境 |
4.2.2 人员安置难 |
4.2.3 非钢产业发展没有明确战略 |
4.2.4 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难以退出市场 |
5 重钢集团脱困转型的策略及转型路径 |
5.1 治理机制优化 |
5.1.1 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1.2 探索和实施以股权多元化为核心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5.1.3 债转股 |
5.1.4 A股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 |
5.2 经营运作改革 |
5.2.1 加强产品研发,优化产品结构 |
5.2.2 积极“走出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 |
5.2.3 多业并举,全面促进转型发展 |
5.2.4 发展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 |
5.3 财务融资策略 |
5.3.1 搭建重钢产业链综合金融平台——金融控股模式 |
5.3.2 发债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绿色生产理论基础 |
2.3 企业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2.4 企业绿色生产相关政策研究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3 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其绿色生产状况分析 |
3.1 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 钢铁企业绿色生产状况分析 |
3.3 钢铁企业焦化工序绿色生产管理 |
3.4 钢铁企业烧结工序绿色生产管理 |
3.5 钢铁企业炼铁工序绿色生产管理 |
3.6 钢铁企业炼钢工序绿色生产管理 |
3.7 钢铁企业轧钢工序绿色生产管理 |
3.8 钢铁企业绿色生产案例研究 |
3.9 本章小结 |
4 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4.1 政府管制因素的理论分析 |
4.2 公众监督因素的理论分析 |
4.3 市场利益相关者因素的理论分析 |
4.4 绿色生产技术因素的理论分析 |
4.5 企业绿色氛围因素的理论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的模型构建 |
5.1 基于扎根理论的钢铁绿色生产影响因素选择 |
5.2 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构建 |
5.3 本章小结 |
6 量表的设计与检验 |
6.1 量表开发的(理论)原则和流程 |
6.2 量表的设计 |
6.3 预调研与量表检验 |
6.4 正式调研与样本概况 |
6.5 数据正态性检验 |
6.6 正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6.7 本章小结 |
7 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 |
7.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7.2 钢铁企业特殊因素的差异性检验 |
7.3 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外部影响因素的全模型检验 |
7.4 绿色氛围的调节效应检验 |
7.5 绿色生产行为结果与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和绿色生产意愿关系检验 |
7.6 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的修正 |
7.7 本章小结 |
8 钢铁企业绿色生产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仿真与对策建议 |
8.1 钢铁企业绿色生产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
8.2 引导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对策建议 |
8.3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论文主要的创新点 |
9.3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
1.1 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现状 |
1.2 船舶工业企业供应商分布与合作现状 |
1.3 船舶工业企业库存控制现状 |
2 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信息共享水平落后 |
2.2 供应商的选择和合作存在短板 |
2.3 库存成本居高不下 |
3 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改进对策 |
3.1 构建并完善信息网络体系 |
3.2 扶植船舶产业集群建设 |
3.3 建立船舶产品的生产流程规范和标准 |
(8)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精益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精益供应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 |
2.1 船舶工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 |
2.1.1 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界定 |
2.1.2 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
2.1.3 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
2.1.4 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 精益供应链在国内外船舶工业企业的应用 |
2.2.1 精益供应链的思想体系 |
2.2.2 精益供应链管理在国内船舶工业企业中的应用 |
2.2.3 精益供应链管理在国外船舶工业企业中的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 |
3.1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
3.1.1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
3.1.2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
3.1.3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
3.2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其基本组成 |
3.2.1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体系框架构建 |
3.2.2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信息共享 |
3.2.3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 |
3.2.4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库存控制 |
3.2.5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绩效评价 |
3.2.6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体系各部分的关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研究 |
4.1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体系内容 |
4.1.1 按信息类型分的信息共享体系结构内容 |
4.1.2 按对象差异分的信息共享体系结构内容 |
4.2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分析 |
4.2.1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类型 |
4.2.2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功能层级 |
4.2.3 信息共享的模式及其选择 |
4.3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作用路径 |
4.3.1 理论假设的提出 |
4.3.2 实证研究设计与分析 |
4.3.3 研究结果讨论 |
4.4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激励 |
4.4.1 信息共享阻力分析 |
4.4.2 信息共享激励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研究 |
5.1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构建 |
5.1.1 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构建的原则 |
5.1.2 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构建的过程 |
5.2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中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的博弈分析 |
5.2.1 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的博弈模型构建 |
5.2.2 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的博弈模型分析 |
5.2.3 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调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库存控制研究 |
6.1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库存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
6.1.1 驱动因素 |
6.1.2 精益因素 |
6.2 库存控制影响因素间假设关系框架及其内容 |
6.2.1 内部因素、精益因素和库存控制 |
6.2.2 精益因素及其中介作用 |
6.2.3 外部因素及其调节作用 |
6.3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库存控制的实证分析 |
6.3.1 库存控制的实证分析 |
6.3.2 研究结果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研究 |
7.1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7.1.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 |
7.1.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2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模型 |
7.2.1 基于最优组合赋权法的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思路 |
7.2.2 指标的规范化处理 |
7.2.3 评价指标赋权 |
7.2.4 最终评价得分的计算 |
7.3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绩效的实证研究 |
7.3.1 评价对象及样本的数据来源 |
7.3.2 评价指标的赋权 |
7.3.3 最终评价得分及排序 |
7.3.4 绩效评价结果的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建议 |
8.1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的政策建议 |
8.1.1 扶植船舶产业集群建设 |
8.1.2 采取合理的竞争规范政策 |
8.1.3 强化船舶行业协会的作用 |
8.2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的行业对策 |
8.2.1 加强船舶行业内部领导机制改革和组织结构优化 |
8.2.2 建立船舶产品的生产流程规范和标准 |
8.2.3 加速船舶行业的高技术产业化演进 |
8.3 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对策 |
8.3.1 加强综合性集成技术的应用 |
8.3.2 加强人才培养和企业间的文化沟通 |
8.3.3 构建并完善信息网络体系 |
8.3.4 开展企业间错位竞争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9)岳阳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岳阳港与腹地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2.1 岳阳港发展现状分析 |
2.1.1 岳阳港区位与地位 |
2.1.2 岳阳港吞吐能力与吞吐量 |
2.1.3 货种结构与流向 |
2.1.4 岳阳港集疏运系统现状 |
2.1.5 岳阳港面临的主要问题 |
2.2 岳阳港腹地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2.2.1 岳阳港腹地范围 |
2.2.2 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2.2.3 岳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3章 岳阳港与腹地经济协同特征分析 |
3.1 协同学概述 |
3.2 岳阳港与腹地经济的协同性质分析 |
3.3 岳阳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阶段分析 |
3.4 岳阳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的运行条件 |
第4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协同发展关系模型构建 |
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4.2 岳阳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关系模型构建 |
4.2.1 系统目标 |
4.2.2 系统边界 |
4.2.3 模型假设 |
4.2.4 系统主要因果关系 |
4.2.5 系统流图 |
4.2.6 主要参数与政策变量的确定 |
4.2.7 方程式的构造 |
第5章 模型仿真与分析 |
5.1 岳阳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关系现状 |
5.2 基本模拟及分析 |
5.3 政策调整分析 |
5.3.1 调整港口投资规模分析 |
5.3.2 调整产业结构分析 |
5.3.3 调整临港产业规模分析 |
第6章 改善岳阳港和腹地经济协同关系对策建议 |
6.1 拓展岳阳港功能 |
6.2 大力发展临港产业 |
6.3 延伸港口腹地 |
6.4 创新港口管理体制 |
6.5 改善岸线和锚地等港口条件 |
6.6 抓住洞庭湖城陵矶综合枢纽建设促进协同关系发展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我国钢铁行业遭遇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钢铁企业遭遇贸易摩擦的原因 |
(一) 全球经济疲软, 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二) 我国对欧美等国的钢铁出口长期顺差 |
(三) 钢铁产能过剩, 内需不足 |
(四) 钢铁出口目标市场过于集中, 出口结构不合理 |
二、我国钢铁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对策 |
(一) 构建和谐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体系 |
(二) 完善对外经贸政策, 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
(三) 建立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 培养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专门人才 |
(四) 钢铁企业应对贸易摩擦, 要讲究策略, 突出重点, 积极应诉 |
(五) 我国钢铁企业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同类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 |
四、美钢材进口减少近三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缅甸钢铁市场的投资机会研究[J]. 程威. 冶金经济与管理, 2021(02)
- [2]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海运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左成君. 山东大学, 2020(05)
- [3]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竞争战略研究[D]. 雷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研究[D]. 李斯琦.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全球钢铁产能过剩背景下重钢集团转型脱困路径研究[D]. 胡乾坤. 重庆大学, 2017(06)
- [6]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张孟豪.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7]船舶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王伟. 船舶标准化与质量, 2014(05)
- [8]船舶工业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体系研究[D]. 胡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11)
- [9]岳阳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关系研究[D]. 张雅婷.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7)
- [10]我国钢铁行业遭遇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J]. 张佰英,王庆. 党政干部学刊,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