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并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全体同志:(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芳[1](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蔺陆洲[2](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指出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兰宁远[3](2019)在《天上宫阙——中国921(六)》文中研究表明天宫,新时代的国家品牌在轨飞行的航天器内独有的微重力环境,可以使人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和分析许多实验现象。利用好这个环境,可以在太空医学、材料学、基础生物学、物理科学和太空制造等多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载人飞船虽然能进行一些空间科学实验,但毕竟受任务时间所限,研究要想深入下去,就需要有一种能够长期进行试验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轨道空间站。轨道空间站容积大、寿命长,相当于太空中的"航空母舰"。通过空间站可以进一步研究地球环境和宇宙空间,开展一系列的太空实验,实现太空工业化
兰宁远[4](2019)在《漫步太空——中国921(五)》文中研究指明"太空公民"的浪漫生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过后,人们对载人航天的热情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减少。中国人对辉煌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对未来的载人航天任务寄予了新的期待。神舟五号的成功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突破和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天地往返技术。紧接着第二步的目标是:突破和掌握太空出舱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兰宁远[5](2019)在《夺关破隘——中国921(四)》文中认为威震九霄的零突破1998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走进了第6个年头。这年7月,飞船参加了整流罩横向解锁分离试验,获得成功;10月,飞船系统完成了4艘初样无人飞船结构生产和总装,火箭系统零高度逃逸救生试验获得成功,航天战线的人们都很兴奋。但直到这时,工程仍处于秘密状态,十几万、几十万建设者所做
张巧玲[6](2019)在《欧阳自远:点亮中国人的探月梦》文中提出50年前,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点火升空,历时5天,登陆舱在月球静海地区着陆,尼尔·阿姆斯特朗和艾·奥尔德林两位宇航员相继踏上月球表面,开创了人类航天史上首次登陆地球以外的另一个天体的新纪元。如今,我国已经成功实施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任务并即将发射嫦娥五号,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梦想正一步步"点亮"……
兰宁远[7](2019)在《万人会战——中国921(三)》文中认为"神箭"千里逐天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是载人航天工程的首要原则,其核心是要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火箭是飞船进入太空的运输工具,用最可靠的火箭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太空,是运载火箭系统研制者们的郑重诺言。中国的火箭统称"长征"系列,此前主要用来发射卫星。在长征火箭的托举下,我国先后发射了近百颗卫星,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导航定位、防灾减灾、远程教育、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火箭投放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射服务。
兰宁远[8](2019)在《飞天序幕——中国921(二)》文中研究说明跨越式创新的蓝图1992年年末,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化作国家的发展战略,载人航天工程在全国各有关单位中悄无声息地开始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工程启动之初,首先要完成的是工程系统建设。按照《工程总设计师工作条例》的规定,工程总设计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出工程总体技术方案,确定各系统的设计任务书和主要技术指标,审定各系统的技术方案。研制载人飞船和运
兰宁远[9](2017)在《神舟天路——中国载人航天25周年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光进入2017年,我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已启动整整25周年。从航天员首次飞向太空,到第一次太空漫步;从神舟、天宫实现"太空之吻",到女航天员的首次出征;从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到太空33天的全新征程,回望神舟飞天的壮丽航程,中国航天人在迈向建设航天强国的征途上,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飞天之路……
彭继超,杨万勇,刘阳[10](2015)在《铸剑春秋别样红》文中研究表明这里有一支为共和国砺剑铸盾的功勋队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支白发苍苍的特殊方阵,回忆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创业岁月,再现他们的光荣足迹,展示他们的精彩人生,追寻"两弹一星"精神的血脉根源,传承"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伟大精神的红色基因。
二、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并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全体同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并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全体同志:(论文提纲范文)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
三、推进医学改革 |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军事安全 |
二、法律政策 |
三、经济产业 |
四、科学技术 |
五、文化认知 |
六、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概述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
二、航天科技 |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
一、历史沿革 |
二、定义范畴 |
三、构成要素 |
四、本质特性 |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
第四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理论范式 |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
第二节 理论模型 |
一、关键要素 |
二、理论内核 |
三、主要逻辑 |
第三节 理论推论 |
一、太空竞赛 |
二、空间合作 |
第四节 理论验证 |
一、定量检验 |
二、定性检测 |
第五节 理论颠覆 |
一、理论界限 |
二、商业航天 |
三、理论发展 |
第五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
一、综合分析 |
二、分项分析 |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
一、大国博弈 |
二、多边主导 |
三、应用推广 |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
一、持续的竞争 |
二、潜在的合作 |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天上宫阙——中国921(六)(论文提纲范文)
天宫,新时代的国家品牌 |
轨道上演“鹊桥会” |
驾驶神舟赴天宫 |
云霄传来中国“好声音” |
椰海铸剑向天歌 |
志在九天再“长征” |
温馨的天上人家 |
天舟,为中国梦加油续航 |
(4)漫步太空——中国921(五)(论文提纲范文)
“太空公民”的浪漫生活 |
从“海鹰”到“飞天” |
五星红旗太空飘扬 |
(5)夺关破隘——中国921(四)(论文提纲范文)
威震九霄的零突破 |
进军宇宙的中国轨道 |
一个插头引发的“归零战” |
尽善尽美的“彩排” |
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
(6)欧阳自远:点亮中国人的探月梦(论文提纲范文)
三十五年的“天石”情缘 |
邂逅壮丽的陨石雨 |
“阿波罗”的诱惑 |
历史转折点 |
坎坷的论证路 |
雷厉风行的“铁三角” |
古稀之年的殚精竭虑 |
把科学进行到底 |
当好顾问 |
画圆中国深空梦 |
科普是责任也是助推器 |
(7)万人会战——中国921(三)(论文提纲范文)
“神箭”千里逐天疆 |
万众一心造神舟 |
科学创新的空间平台 |
航天服, 中国造 |
千里挑一的选拔 |
(9)神舟天路——中国载人航天25周年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2 0 0 3 年春节过后, 国际航天界噩耗频传。2月1 日,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时突然解体, 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5月4日, 俄罗斯“联盟TMA—1”飞船返回时, 落点偏离400多公里, 险些酿成严重后果;8月22日, 巴西VLS系列运载火箭在发射场爆炸, 21人不幸丧生。在国内,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不期而至, 工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
5 昼夜的太空之旅, 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记录: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实施对地观测、海洋污染监测、大气状况监测、植被状况监测以及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第一次在太空完成压力服穿脱试验、吃上热食和复水食品…… |
6 月20日, 在北京人大附中的一间报告厅里和距地球340公里外的天宫一号中, 300多名中小学生和执行神舟十号任务的航天员们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天地课堂。这是我国首次在载人航天飞行中开展的教育类应用任务——太空授课。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了主讲老师, 在聂海胜和张晓光的辅助下, 分别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基础物理实验, 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奇特的物理现象。全国8万余所中小学的6000万余名师生同步收看了现场实况转播。知识与梦想在天地间传递, 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一份中国力量。“面对浩瀚宇宙, 其实我们都是学生。”王亚平独特的自信和亲和力让冰冷的太空充满了温情, 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的目的做了最好的注脚——飞天梦永不失重, 科学梦张力无限。 |
6 月24日早, 就在聂海胜成功执行手动交会对接任务后的第二天,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同航天员进行天地通话。习近平说: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
6 月26日清晨, 神舟十号飞船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 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返回。牧民们用鲜花和哈达迎回了三位遨游太空的追梦人。至此,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完美收官。 |
1 0 月17日清晨, 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的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 迎着朝阳向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上将报告出征。已执行过神舟七号、九号两次飞行任务的景海鹏已是三度飞天, 并担任这次任务的指令长, 他的搭档是38岁的航天员陈冬, 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第一位飞向太空的男航天员。 |
1 0 月23日7时31分, 为进一步验证小卫星的在轨释放、驻留和伴飞技术, 天宫二号成功地释放了一颗伴随卫星。这颗伴随卫星属于新一代先进微小卫星, 具备高效轨道控制、灵活姿态指向、智能任务序列处理和天地测控通信高速数传的能力。比八年前的神舟七号伴随卫星体积更小、能力更强。1 0 月24日, 景海鹏50岁生日那天, 伴随卫星装载的红外相机将天宫神舟组合体首张图像传回地面。1 0 月25日, 另一台2500万像素的可见光相机也传回了所拍摄到的图像。 |
1 1 月9日下午, 景海鹏、陈冬正在开展机械臂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时,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载人航天指挥中心, 同他们进行天地通话。“海鹏同志、陈冬同志, 你们辛苦了。”习近平亲切的声音穿越茫茫太空, 在天宫二号中响起, 为两位航天员送去了冬日里暖心的关怀。至此, 我国天地通信的传输速度已能满足各种发送需求, 航天员与地面无障碍通信已成为现实。 |
1 1 月17日, 组合体已在太空飞分离, 踏上归途。行了整整30天, 即将返航。景海鹏和陈冬把太空试验的丰硕成果全都搬进返回舱, 依依不舍地关上天宫二号舱门, 回到飞船轨道舱。12点4 1 分, 神舟十一号同天宫二号成功 |
1 1 月18日13时59分, 冬日的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这片在蒙古语中意为“平安”的地方, 将巡天归来的航天员迎接回家。飞船着陆后, 景海鹏自主打开返回舱舱门出舱。这在我国载人飞船的历次返回中, 还是第一次。我国第六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美丽的草原画上了一个完美惊世的句号。 |
四、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并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全体同志:(论文参考文献)
-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2]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3]天上宫阙——中国921(六)[J]. 兰宁远. 神剑, 2019(06)
- [4]漫步太空——中国921(五)[J]. 兰宁远. 神剑, 2019(05)
- [5]夺关破隘——中国921(四)[J]. 兰宁远. 神剑, 2019(04)
- [6]欧阳自远:点亮中国人的探月梦[J]. 张巧玲. 神剑, 2019(04)
- [7]万人会战——中国921(三)[J]. 兰宁远. 神剑, 2019(03)
- [8]飞天序幕——中国921(二)[J]. 兰宁远. 神剑, 2019(02)
- [9]神舟天路——中国载人航天25周年纪实[J]. 兰宁远. 神剑, 2017(05)
- [10]铸剑春秋别样红[J]. 彭继超,杨万勇,刘阳. 神剑,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