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近年来邮票防伪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邮票防伪技术:更上一层楼(论文文献综述)
汪如意[1](2020)在《将错就错 ——丝网错版工艺中的障碍之美》文中研究说明
李学慧[2](2020)在《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型词典,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现汉》的收词大致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研究历版《现汉》的新增词语意在从历时层面展现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概况,完善现代汉语词汇的相关研究。《现汉》从第1版出版至今已发行过七版,共六版(第2版—第7版)新增词语。六版《现汉》共新增词语19971条,在音节数量方面,新增词语以双音节词语为主,三、四音节词语的收词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在词类分布方面,新增词语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动词的收词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在词语来源方面,新增词语主要分为四类: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在语义领域方面,《现汉》新增词语涉及的语义领域较为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经济、政治、科技、交通、环保等各个方面。《现汉》增收词语是社会发展、词汇发展和词典编纂的需要,语言同社会共变,社会发展,词汇也发展,《现汉》为维持其先进性需要对词典不断进行修订,每次修订时《现汉》所增收的词语都遵循着一定的原则:通用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查考需要原则。《现汉》作为一部规范型词典,非常重视词汇的规范问题。新增词语的规范问题主要涉及到语音规范、词形规范和词义规范,语音规范涉及到异读词的处理,词形规范涉及到异形词的处理,词义规范涉及到义项变化和释义改变,这些规范工作体现出《现汉》为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所做出的努力。
吕磊[3](2020)在《看得见的生态圈 看不见的新思维(上)》文中提出1月2日,江苏省徐州市邮政分公司云邮众创基地客户关系负责人乔玉昊和基地入驻生活快消品电商户、江苏宝记商贸公司负责人田春园在基地的会客区,一边喝着基地咖啡电商户现场制作的咖啡,一边协商着申请邮储银行“创业贷”的细节;此时,基地入驻电商户、新兴社交电商平台“贝?
张露[4](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的中心,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基本动词、基本名词和基本形容词词表中按基本序的高低截取了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前50个,对其搭配进行语料库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首先从《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及《小说月报》等报纸和杂志2002至2011年语料建构成的超大规模真实文本中,使用Ant Conc软件进行搭配的机器提取。而后综合搭配词的频数、MI值和T值,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提取结果进行人工的筛选,圈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各基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接下来,我们根据常见搭配词出现在节点词左边与右边的频次,结合语义特征,参照原始语料,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类联接,概括这些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最后,本文从搭配的角度对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将搭配上的偏误分为三类:语法搭配上的偏误、语义搭配上的偏误和语音搭配上的偏误,并以双音节动词“喜欢”的教学为例,将词语搭配提取计量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将词语搭配的教学落到实处。本文在大数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观察这些最基本的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依靠个人语感或有限语料所带来的主观限制性强的弊端。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和学提供了本文所研究词项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语言搭配板块,还为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处理及例句选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
伍洋[5](2011)在《基于文本基本特征的数字水印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本水印作为一种文字数据保护技术,其目的是要使隐藏在文字载体中的信息、能够保留在其中而不受侵犯,并在提取水印时根据需要恢复它们,以提供侵权的有力证据。由于文本在空间域和频域缺乏足够的冗余,所以在多媒体应用中的算法难以直接引入文本中。目前有一类文字水印是利用人眼对字间距,行距和字体的微小变化可能察觉不到来实现的,如果遭受重新排版或光学字符识别攻击,将受到严重破坏,导致此技术始终处在有限的应用中。文本做为载体有其特殊性,它属于自然语言类别。目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实现文本信息隐藏正日益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许多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尚未有各方统一的标准,这就限制了数字水印在自然语言中的应用。本文对中文自然语言文本的特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设计了一种利用文本基本特征的文本信息隐藏的方法。本文采用统计学的基本分析方法,通过统计文本中的核心词和常用字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找到每篇文本的与众不同的内在特征,做到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实现对原始文本的版权保护。
徐遵燕[6](2011)在《光学防伪油墨印刷特性的研究 ——光学变色油墨颜色预测模型》文中研究表明光学变色油墨防伪技术是一种新型油墨防伪方式,因此具有很高的防伪应用价值。此技术是利用光学油墨的变色原理,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显示不同颜色变化来实现防伪目的的一种防伪技术。论文首先论述了各种不同的防伪油墨,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光学变色油墨的防伪特点与机理,得出了采用此类油墨进行防伪的基本条件以及控制方法。其次,采用光学薄膜理论对光学变色油墨的光变颜料的成色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讨论,依次得出了介质膜型和金属膜型颜料的成色反射率模型。然后采用所建立的光变颜料的反射率模型分析了光变油墨半色调印刷品的显色规律,以此建立金属膜系以及介质膜系半色调印品的防伪色反射率模型。最后通过分析建立的颜色模型,对模型中的控制参数进行改变,设计在某一设定的膜层厚度下各类参数的变化趋势,并利用理论分析和数据模拟两种方法求出半色调印品的光谱反射率和图像色彩的变化曲线。重新得到一种新的能够实现不同颜色变化的光变油墨。此模型在印品色彩控制、光学薄膜理论研究、防伪领域等各方面都有极大的理论意义。
杨寅[7](2010)在《光致显色胶印防伪油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以新型BaGd2(MoO4)4基光致显色发光材料为颜料,以酚醛树脂溶液作为连结料,加入其它助剂制备了光致显色防伪胶印油墨。印刷墨层在普通光源下呈无色,在395 nm紫外激光激发下呈红色,在980 nm红外激光激发下呈绿色,光照停止后变为无色,具有较强的变色防伪功能。本研究确定了光致显色荧光剂BaGd2(MoO4)4:Eu3+,Yb3+,Er3+的合成工艺,表征了其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实验确定了光致显色胶印油墨的配方,研究了油墨的发光特性、流变特性和胶印适性。获得了以下结论:(1)掺杂Eu3+,Er3+,Yb3+的BaGd2(MoO4)4的光致显色材料配比为BaGd2(MoO4)4:0.6Eu3+,0.06Er3+,0.2Yb3+,合成温度为850℃,时间为5小时;合成的BaGd2(MoO4)4结晶完好。在395 nm紫外光激发下,样品可发出峰值波长位于613 nm的橙红色光,在980 nm红外光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射光谱位于523 nm和545 nm处绿光发射最强。(2)防伪光致显色胶印油墨的优化配方为(wt%):光致显色荧光剂含量35%,减黏剂含量2%,分散剂含量2%,抗氧剂含量1%,树脂连结料含量60%。按此配比配制的荧光油墨粘度为190.7Pa·S,相对发光强度最大值为299a.u.。(3)采用无机颜料的防伪光致显色胶印油墨和采用有机颜料的三种品牌商业单色胶印墨的流变特性相近,表明油墨分散体系中形成的分散-凝聚结构与采用有机颜料的品牌墨相似,具有足够大的初始粘度与足够低的剪切粘度,合适的触变性、粘弹性和良好的胶印适应。
上海市纸业行业协会[8](2010)在《上海市造纸工业上“十二五”发展课题研究(草案)》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上海每年的纸张消费量在240万吨左右,人均年消费水平在125千克左右,市场呈现对中高档产品需求增加,低档产品销路不畅,甚至严重积压。上海市政府已经在《上海产业发展目录》中将"现代化的造纸业"和以废纸为原料的"再生纸生产企业"列入上海市支持发展的产业目录。至2015年,上海纸及纸板生产能力预计达到188万吨,产量预计达到171万吨。
祝滨滨[9](2009)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特征,参加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各国发展的战略性选择。近年来,欧盟和北美的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迅猛发展,东北亚各国也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各种经济合作机制,积极追赶区域经济的发展潮流。由于历史时期东北亚地区国家政治经济关系复杂多变,导致现实条件下的地缘政治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较欧美地区更为复杂,这也为区域的整合发展留下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对东北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不无影响。如果不能从根源上找到各国发展的症结所在,则表面化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学术界始终关注并积极推动东北亚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展开多方面的探索,但大都针对现实提出的问题或问题的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热点也多集中在东北亚经济合作问题上,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大体一致,即从背景、条件、制约因素到问题、对策、展望等,但现有条件产生由来是什么?制约因素是如何生成的?经济演变的动因何在?诸如此类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获得系统性、机理性的解答,缺乏从时空角度对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及格局演变的系统分析。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基于相关理论深入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关系与格局的演变过程,探究影响这个过程和格局形成的各种因素和作用机理,从而把握各国关系的主要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加科学的提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绪论:根据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社会背景和各国对东北亚经济合作问题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研究的课题;阐述研究价值、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国内外研究综述。本章首先对与国际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相关的国际区域分工理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等理论进行综述;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阶段的总结和概括。第二章:相关的区域经济演变理论。以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支撑,从概念入手,将分工与合作的演变历程纳入理论体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东北亚区域经济关系的演变。本章概括阐述了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历史过程,即从古代到近代时期东北亚地区区域关系的巨大变化,再到冷战时期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关系,最后是开放与合作时期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及地区合作开发情况。第四章: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格局。这一部分所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和演变的结局,即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它包括:东北亚区域经济要素配置格局,区域产业结构格局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格局三部分。第五章: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与格局形成的机理分析。分析地理位置的相关联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促进区域经济关联与合作的影响;分析古代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关系变化存在现实的意义;阐述近代东北亚的政治关系对现代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从现代经济关系角度分析生产要素、产业梯度差异对东北亚各国经济合作关系的影响;揭示出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利益需求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合作时各方博弈的要点所在;研究制度、体制的差异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关系的约束;分析东北亚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形成与完善。第六章:分析东北亚区域经济演进的发展趋势。在分析区域产业分工体系转变的基础上,选择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分析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路径;最后为区域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整治、东北亚区域协调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提出建议。
朱也莉[10](2006)在《上转换发光纳米ZrO2的制备及在红外防伪油墨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以制备红外隐形防伪油墨为目的,首先系统研究了目标防伪用上转换发光基体纳米ZrO2的制备条件,考察多种因素对纳米ZrO2形态及粒径的影响;随后研究了稀土氧化物种类及掺杂量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制得了可红外光激发、在可见光下显示印刷图案的ZrO2/Er3+/Yb3+纳米发光粒子。最后研究了ZrO2/Er3+/Yb3+纳米发光粒子在常规油墨中的应用效能,考察了ZrO2/Er3+/Yb3+纳米发光粒子添加量对油墨颜色、光泽度、细度、粘度、初干性、附着牢度、着色度、抗粘连性以及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所得的主要规律性结论如下: (1)得到了制备纳米ZrO2的最佳的制备条件:以数均分子量300与2000的聚乙二醇为分散剂,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向氧氯化锆溶液滴加氨水工艺,控制锆离子浓度0.2mol/l、75℃下反应1小时,60℃真空干燥,600℃煅烧2h。 (2)Er3+,Yb3的添加量对ZrO2/Er3+/Yb3+纳米粒子发光强度及发光波长都有一定的影响,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发光强度增加,波长红移。在Er3+=1%mol,Yb3+=0.4%mol时,在980nm红外激光下发光强度高,裸眼就可观察到红绿色可见光。 (3)ZrO2/Er3+/Yb3+纳米发光粒子的添加,对油墨的颜色、光泽度、细度、粘度、初干性、附着牢度、着色度、以及抗粘连性等性能有影响。综合考虑确定ZrO2/Er3+/Yb3+纳米发光粒子在油墨中的添加量为10~15wt%为宜。
二、浅谈近年来邮票防伪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邮票防伪技术:更上一层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近年来邮票防伪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邮票防伪技术:更上一层楼(论文提纲范文)
(2)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概况 |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意义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
1.研究对象 |
2.语料来源 |
一、历版《现汉》新增词语概况 |
(一)新增词语的音节数量 |
(二)新增词语的词类分布 |
(三)新增词语的主要来源 |
(四)新增词语的语义领域 |
二、《现汉》新增词语的收词问题 |
(一)新增词语的收词原因 |
1.社会发展 |
2.词汇发展 |
3.词典编纂 |
(二)新增词语的收词原则 |
1.通用性原则 |
2.规范性原则 |
3.系统性原则 |
4.查考需要原则 |
三、《现汉》新增词语的规范问题 |
(一)语音规范 |
(二)词形规范 |
(三)词义规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新增词语 |
附录2 《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新增词语 |
附录3 《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新增词语 |
附录4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新增词语 |
附录5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 |
附录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3)看得见的生态圈 看不见的新思维(上)(论文提纲范文)
河南新乡 积分平台“圈”出的便民服务 |
湖南株洲 电商平台“圈”出的产业发展 |
江苏徐州 孵化平台“圈”出的电商基地 |
(4)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词语搭配的研究 |
1.2.2 动/名/形容词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对象 |
第2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
2.1 基本动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
2.2 基本动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
2.3 基本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2.4 基本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名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
3.1 基本名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
3.2 基本名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
3.3 基本单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3.4 基本双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形容词的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
4.1 基本形容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
4.2 基本形容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
4.3 基本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4.4 基本双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第5章 基本动/名/形容词搭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5.1 搭配偏误分析 |
5.2 搭配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基于文本基本特征的数字水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水印的产生 |
1.1.2 水印技术特点 |
1.1.3 数字水印的起源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数字水印及相关技术概述 |
2.1 信息隐藏 |
2.1.1 信息隐藏的划分 |
2.1.2 信息隐藏技术的演变 |
2.2 数字水印 |
2.2.1 数字水印的构成 |
2.2.2 数字水印载体的特点 |
2.3 数字水印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图像水印 |
2.3.2 视频水印 |
2.3.3 音频水印 |
2.3.4 文本水印 |
2.3.5 水印的检测 |
2.4 数字水印性能的评价 |
2.4.1 鲁棒性 |
2.4.2 容量 |
2.4.3 易识别性 |
2.5 小结 |
第3章 自然语言信息隐藏 |
3.1 自然语言 |
3.2 信息隐藏的历史与现状 |
3.3 基于自然语言水印的发展 |
3.3.1 分类 |
3.3.2 基于文字形态学的水印 |
3.3.3 基于语法的自然语言水印 |
3.3.4 基于生成文本方法的自然语言水印 |
3.3.5 基于翻译的自然语言水印 |
3.3.6 水印的提取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汉字使用特点的文本水印 |
4.1 引言 |
4.2 算法的提出 |
4.2.1 常用字特点 |
4.2.2 隐藏原理 |
4.3 水印的嵌入与提取 |
4.3.1 水印的嵌入算法 |
4.3.2 水印的提取算法 |
4.4 实验 |
4.4.1 不可见性评测 |
4.4.2 鲁棒性评测 |
4.4.3 水印容量评测 |
4.5 小结 |
第5章 基于核心词和零水印的方法 |
5.1 零水印 |
5.1.1 零水印的提出 |
5.1.2 文本零水印目前状况 |
5.2 零水印设计 |
5.2.1 算法的提出 |
5.2.2 算法原理 |
5.2.3 水印的提取过程 |
5.3 算法改进 |
5.3.1 实例分析 |
5.3.2 改进算法 |
5.3.3 时间戳 |
5.4 实验 |
5.4.1 不可见性评测 |
5.4.2 水印容量 |
5.4.3 鲁棒性评测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光学防伪油墨印刷特性的研究 ——光学变色油墨颜色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3 研究课题的思路和内容 |
第二章 光学变色油墨的防伪理论研究 |
2.1 常用油墨防伪技术 |
2.2 光学变色防伪油墨的防伪原理 |
2.2.1 光的呈色分析 |
2.2.2 光学变色油墨 |
2.2.3 光学变色颜料 |
2.2.4 光学变色颜料中的碎膜技术 |
2.2.5 光学变色颜料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2.3 光变颜料的防伪色设计原理 |
第三章 光学变色油墨的颜色预测模型 |
3.1 光变油墨的防伪原理 |
3.2 光变颜料的防伪色设计模型 |
3.2.1 全介质型光变颜料的反射率模型 |
3.2.2 金属膜型光变颜料的反射率模型 |
3.2.3 金属膜型与介质膜型光变颜料的比较 |
3.3 光变油墨印刷品的呈色模型 |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
4.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4.2 论文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光致显色胶印防伪油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光致显色材料简介 |
1.1.1 光致显色材料的概述 |
1.1.2 光致显色材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1.1.3 光致显色材料的应用 |
1.2 光致显色材料的发光和光谱理论基础 |
1.2.1 稀土离子的能级结构 |
1.2.2 稀土离子的光致发光机理 |
1.2.3 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
1.3 稀土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 |
1.3.1 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 |
1.3.2 本研究中光致显色荧光材料的特点 |
1.4 光致显色胶印油墨的制备工艺及应用 |
1.4.1 油墨的成分 |
1.4.2 光致显色油墨的制备工艺 |
1.4.3 光致显色胶印油墨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课题意义、经济价值 |
1.5.1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1.5.2 本研究工作的课题意义 |
1.5.3 本研究工作的经济价值 |
1.5.4 本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光致显色材料的合成与胶印油墨的配制 |
2.1 前言 |
2.2 光致显色材料的合成与性能测试 |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2.2 光致显色材料的合成 |
2.2.3 光致显色材料的性能测试 |
2.3 光致显色胶印油墨的配制与性能测试 |
2.3.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2.3.2 光致显色胶印油墨的配制 |
2.3.3 胶印油墨的流变学性能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光致显色材料的表征及发光特性的研究 |
3.1.1 光致显色材料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3.1.2光致显色材料的光学性质研究 |
3.1.3 小结 |
3.2 光致显色材料的合成与性能测试 |
3.2.1 调墨油含量对荧光油墨黏度的影响 |
3.2.2 荧光剂含量对荧光油墨光强度的影响 |
3.2.3 调墨油含量对荧光油墨光强度的影响 |
3.2.4 光致显色胶印油墨的配比分析 |
3.2.5 小结 |
3.3 光致显色胶印油墨的流变性能分析 |
3.3.1 胶印油墨的流变学特性的测试 |
3.3.2 胶印油墨的稳态黏度 |
3.3.3 胶印油墨的触变性 |
3.3.4 胶印油墨的粘弹性 |
3.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8)上海市造纸工业上“十二五”发展课题研究(草案)(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 |
1.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1) 纸及纸板生产能力。 |
(2) 产量。 |
(3) 销售收入。 |
(4) 利税。 |
(5) 利润。 |
1.2 主要品种生产能力、产量、市场占有率、竞争力水平 (表1) |
1.3 纤维原料结构状况 |
1.4 “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
1.5 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引进及研发情况 |
1.6 |
1.7 区域内制浆造纸布局 |
1.8 环境保护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2.1 尚未形成先进制造业的系统工程 |
2.2 节能减排压力重 |
2.3 人才外流 |
3 上海市纸张市场的需求趋势 |
4 上海市发展造纸工业的基本条件 |
4.1 政策环境 |
4.2 纤维资源 |
4.3 水资源 |
4.4 能源 |
4.5 交通运输 |
5 的上海市造纸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
5.1 指导思想 |
5.2 发展目标 (至2015年) |
6 发展布局与重点 |
6.1 在“十一五”期间已形成南、西、东、北四个造纸基 |
6.2 “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重点 |
7 投资估算 |
8 措施与政策建议 |
8.1 措施 |
(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3) 发展总部经济 |
8.2 政策建议 |
(1) 对节能减排工作, 要区分不同情况, 不能搞一刀切。 |
(2) 对使用再生资源的企业, 应给予优惠政策。 |
(3) 对环保项目, 应给予政策支持。 |
(9)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 东北亚区域经济问题提出的背景 |
(二) 问题的提出 |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结构框架 |
(一) 主要研究内容 |
(二) 论文结构框架 |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经济学理论文献综述 |
一、国际分工理论 |
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进展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二章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国际分工理论 |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 |
二、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 |
四、国际分工演变的历史过程 |
五、国际分工的经济影响 |
第二节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与内涵 |
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 |
三、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态 |
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演变的历史过程 |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内涵 |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 |
三、区域经济交易费用理论 |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变迁 |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
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
第三章 东北亚区域经济关系的演变过程 |
第一节 古代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关系 |
一、古代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 |
二、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
第二节 近代东北亚各国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 |
一、日本对东北亚各国的侵略和掠夺 |
二、沙俄对远东地区的侵略和扩张 |
三、日本与沙俄对东北亚的争夺和瓜分 |
第三节 冷战时期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关系 |
一、以援助为主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
二、日韩经济的复苏发展及对东北亚各国的影响 |
第四节 开放与合作时期东北亚各国经济关系的调整 |
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东北亚经贸合作 |
二、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 |
三、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 |
四、东北亚经济圈的建设 |
第四章 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格局 |
第一节 东北亚区域要素的配置与流动 |
一、劳动力资源分布与流动 |
二、资本的分布与流动 |
三、技术的分布与流动 |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格局的变化 |
一、区域产业结构类型的转变 |
二、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 |
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格局 |
一、以日本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的演变 |
二、中、俄、韩空间经济地位的增强 |
三、多中心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 |
第五章 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区位与自然环境的区域关联 |
一、空间临近性促进区域联系 |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强化区域联系 |
第二节 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 |
一、历史移民与各国经济联系的深化 |
二、文化交流与区域经济关系演变 |
第三节 近代政治关系动荡与摩擦 |
一、东北亚政治冲突的历史起因 |
二、历史冲突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 |
第四节 现代资源、产业的差异与互补 |
一、资源禀赋差异与经济联系的形成 |
二、产业分工差异和与经济合作深化 |
第五节 现代区域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 |
一、东北亚各国的区域利益追求 |
二、各国经济合作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
第六节 区域制度差异与经济关联约束 |
一、区域制度差异的形成及其原因 |
二、区域制度差异对经济关联的约束 |
第七节 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形成与完善 |
一、区域协调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
二、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重要作用 |
第六章 东北亚区域经济演进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转变 |
一、东北亚各国产业功能的提升 |
二、日韩产业升级与技术转移 |
三、中国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 |
四、俄罗斯能源基地的巩固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 |
一、经济合作模式选择的背景 |
二、世界区域合作模式的比较 |
三、渐进式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路经 |
一、双边或多边合作区建设 |
二、区域技术扩散与产业分工 |
三、区域能源开发的合作 |
四、区域统一市场的建设与完善 |
五、教育、科技与文化合作 |
第四节 区域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整治 |
一、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
二、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协调 |
第五节 区域协调机制的形成与完善 |
一、区域协调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
二、区域协调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上转换发光纳米ZrO2的制备及在红外防伪油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防伪印刷技术概述 |
1.3 防伪技术的种类 |
1.3.1 金属条码 |
1.3.2 多媒体防伪技术 |
1.3.3 油墨 |
1.3.4 精密版纹防伪技术 |
1.3.5 原子核双卡防伪技术 |
1.3.6 热色液晶 |
1.3.7 超能防伪标识 |
1.3.8 电子创作防伪技术 |
1.3.9 双层膜防伪标识 |
1.3.10 可记忆型热敏防伪技术 |
1.3.11 逆热敏手感变色及高温变色防伪标识 |
1.4 纳米材料在防伪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制备 |
1.4.1 纳米粒子效应 |
1.4.2 物理特性 |
1.4.3 化学特性 |
1.4.4 纳米粒子的制造方法 |
1.4.5 上转换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发光机理 |
1.4.6 隐形防伪油墨的研究进展以及要求 |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纳米二氧化锆的制备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料及来源 |
2.1.2 实验仪器及型号 |
2.1.3 实验方法 |
2.1.4 测试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反应方程式 |
2.2.2 反应条件对产物尺寸的影响 |
2.2.3 产物的 XRD表征 |
2.2.3 产物的 IR表征 |
2.3 小结 |
第三章 纳米发光粒子的制备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及来源 |
3.1.2 实验仪器及型号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反应方程式 |
3.2.2 Er~(3+)浓度对发光的影响 |
3.2.3 ZrO_2: Er~(3+),Yb~(3+)产物的表征 |
第四章 红外隐形防伪油墨的组成及防伪性能 |
4.1 油墨的制造 |
4.1.1 原料及来源 |
4.1.2 实验仪器及规格 |
4.1.3 检验条件 |
4.1.4 油墨的配方设计与制造 |
4.2 油墨的性能的测试 |
4.2.1 颜色检验 |
4.2.2 光泽检验 |
4.2.3 细度检验 |
4.2.4 黏度检验 |
4.2.5 初干性检验 |
4.2.6 着色力检验 |
4.2.7 附着牢度检验 |
4.2.8 抗黏连检验 |
4.3 油墨的性能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1 油墨的主要性能 |
4.3.2 油墨发光性能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浅谈近年来邮票防伪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邮票防伪技术:更上一层楼(论文参考文献)
- [1]将错就错 ——丝网错版工艺中的障碍之美[D]. 汪如意. 南京艺术学院, 2020
- [2]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D]. 李学慧. 渤海大学, 2020(05)
- [3]看得见的生态圈 看不见的新思维(上)[N]. 吕磊. 中国邮政报, 2020
- [4]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D]. 张露. 湖南大学, 2015(03)
- [5]基于文本基本特征的数字水印的研究[D]. 伍洋. 长春理工大学, 2011(04)
- [6]光学防伪油墨印刷特性的研究 ——光学变色油墨颜色预测模型[D]. 徐遵燕. 江南大学, 2011(08)
- [7]光致显色胶印防伪油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杨寅. 北京印刷学院, 2010(02)
- [8]上海市造纸工业上“十二五”发展课题研究(草案)[J]. 上海市纸业行业协会. 中华纸业, 2010(11)
- [9]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D]. 祝滨滨. 东北师范大学, 2009(07)
- [10]上转换发光纳米ZrO2的制备及在红外防伪油墨中的应用[D]. 朱也莉. 北京化工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