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CP/IP-ATM网关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兰晓妤[1](2021)在《面向温室大棚的农业物联网网关及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近些年来,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得到了高效的结合,农业生产水平由此飞速提升。其中,大棚内数据信息的实时监控是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将传感器感知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和云平台技术等结合起来,可以实时获取大棚内的土壤、空气和光照等环境因素,有助于对农业大棚进行全方位、高效率的生产监控。在物联网温室智能监控系统中,物联网网关是最核心的设备,它向下连接感知层传感器,向上通过传输层接入云平台,为系统监测各类数据信息提供了基础,是物联网网关平台的开发工作中的关键任务,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本文在分析了农业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之上,分别从物联网三个不同层次对应的技术针对该农业物联网网关开展了研究工作。根据功能及性能需求,完成了核心器件的选型以及基于STM32单片机的硬件及软件设计工作。网关的硬件系统电路主要由核心电路及外围通信电路组成,通信接口分别针对传感器及云平台做出了不同的调整;软件设计包括对基于Modbus现场总线协议的通信设计、AT指令控制,MQTT协议的通信机制以及Socket连接的通信流程等。通过将前端感知网络采集到的数据转化成TCP/IP数据包,使用4G通信模块通过MQTT协议与测试所用的多种云平台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实现了物理层与终端平台之间的多样性互联。最后,对各个模块进行功能测试及系统联调,完成了目标场景所需监测参数的上传存储及命令下发。经测试,本文设计的物联网网关运行稳定,实现了农业物联网网关的基本功能,满足设计要求。通过该物联网网关,为所搭建的温室大棚的远程监控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撑。
葛彦凯[2](2021)在《基于IPv6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致使空气质量污染状况日渐严重,因室内污染气体超标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逐年提高,迫使人们更加关注室内空气质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使用监测设备对居住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进行监测,这些监测设备可实现获取室内各项空气指标实时数值,并可在远端查看监测结果,为人们判断室内空气质量状况提供了依据。当前绝大多数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仅支持通过IPv4协议接入网络,但IPv4网络通信受限于IP地址数量空间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同时监测大量节点的需求。针对此问题,本论文基于新型物联网与IPv6通信协议相结合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基于IPv6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监测系统由空气质量监测节点、IPv6网络通信网关、云平台与APP组成。空气质量监测节点基于GD32VF103C微处理器设计,通过SHT15传感器、CCS811传感器以及MQ-7传感器实现对温湿度、二氧化碳、TVOC、一氧化碳等空气质量指标实时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进行本地实时显示。IPV6网络通信网关基于ESP32设计,通过移植Lw IP协议栈使其支持IPv6协议,实现将空气质量监测节点采集的监测数据通过IPv6网络发送至云平台。云平台采用Tomcat+My SQL+Java的架构进行设计,实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接收、存储,并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所采集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当前室内空气质量状况评价结果。APP基于MVC架构设计实现,可实时显示监测数据与评价结果。通过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间各部分协同工作,实现了一整套完整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本文详细论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总体设计方案以及各部分的具体实现方法。监测系统设计完成后,进行了相关的系统测试,通过多次测试与改进,最终实现相关预期功能,如采集空气质量指标数值、通过IPv6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在远端通过Web网页和APP查看空气质量状况,能够满足现在对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基于IPv6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可适用于在家庭居室、办公场所、教室等场合进行空气质量监测,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董晓臣[3](2021)在《基于FPGA的IPv6 over AOS网关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卫星具有强覆盖性以及可避免自然灾害的能力等优势,利用卫星通讯实现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系统是当下网络通信的发展方向。将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进行无缝连接实现多种数据类型以及大容量信息数据传输是现在研究的热点。但是,地面通信环境与空间通信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地面网络的TCP/IP协议并不适用于空间通信,空间通信需要一种适合自身通信环境的协议。由于地面与空间通信网络的协议类型不同,要实现地面通信网络协议与空间通信网络协议的融合就需要一种协议转换机制。随着地面通信技术的进步,IPv4协议的不足日益成为限制通信发展的因素之一,在此背景下新一代IPv6协议的出现将会替代现有的IPv4协议。本文为了使地面网络与空间网络在IPv6协议层(网络层)实现融合,设计了一种IPv6 over AOS网关系统,该系统可实现使用AOS空间数据链路协议的包业务传输IPv6数据包,并具有地址解析功能。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针对国内外天地一体化的发展现状,研究了IPv6协议、NDP协议、IPv6组播技术、CCSDS制定的空间通信标准和IP over CCSDS协议的转换机制,根据目前天地一体化需求设计了IPv6 over AOS网关系统总体框架,并在网关系统总体框架中设置了地址解析模块,可以实现网关系统与本侧子网之间的地址解析。二、对CCSDS封装流程以及AOS包业务进行了重点剖析,设计了系统中AOS传输帧的结构。通过对CCSDS封装包的分片重组实现不定长的IPv6数据包与定长的AOS传输帧的适配。根据设计需求对硬件选型做了介绍。三、基于FPGA平台使用模块化设计方案对IPv6 over AOS网关进行设计和实现,并对各模块设计方法做了详细介绍。使用Vivado 2019.1为开发工具,借助其仿真功能对地址解析和协议转换模块进行了仿真,并对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做了分析验证。四、搭建了系统测试环境,使用逻辑分析仪和网络抓包工具对IPv6 over AOS网关系统进行了功能验证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IPv6 over AOS网关系统可以实现地址解析以及协议转换等功能。
蒋明毅[4](2021)在《卫星网络中CR-LDP协议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技术发展,卫星通信具有的高覆盖、高传输速率、灵活性高等特点在通信领域显得越来越重要。卫星网络不仅可以作为一个通信子系统与地面通信系统嵌合,完善网络拓扑,而且可以单独承载传输来自各个维度的信息流。网络用户增加导致通信数据量也急剧增加,这对星上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出来挑战。由于标签交换技术能够加快数据转发,同时也可以支持流量工程以及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等功能,因此在卫星网络中实现标签交换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结合卫星网络的特点,对标签交换系统中的标签分发协议进行研究。信令协议是标签交换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标签分发,在源端和目的端之间建立LSP(Label Switched Path,标签交换路径)实现数据高速转发,CR-LDP(Constraint-based Routing 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基于路由受限标签分发协议)通过建立LSP实现二、三层网络结合,并且通过显式路由等参数支持流量工程。本文在研究CR-LDP协议的基础上,结合卫星网络的特点,重点对CR-LDP协议在卫星网络中的适应性以及可控性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研究CR-LDP数据传输机制的基础上,将CR-LDP分为连接控制模块、标签管理模块、邻居管理模块以及传输代理模块,并针对卫星的S/L信道对于单个数据包大小有限制情况,采用自定义用户数据报协议替换TCP协议并进行相应的适配。2)在研究CR-LDP中双向LSP建立的基础上,对双向LSP建立流程进行改进。源节点发起双向LSP建立,建立请求消息中除包括正向LSP所需参数还包含标签TLV,简化双向LSP建立流程。3)在研究卫星网络的基础上,把控制API集成在CR-LDP协议中,地面控制站可以通过Web界面查看网络状况并且能够对网络内LSP进行增、删、查、该等操作。在Vxsim虚拟机以及在VxWorks系统硬件环境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R-LDP协议功能完整,建链资源消耗更小,支持双向LSP建立且流程简单有效。
张磊[5](2021)在《内河航运物联网智能感知与信息传输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我国内河航运信息化建设缓慢,航道的运载潜力尚未被充分发掘利用,主要问题有两点:电气接口和数据协议不统一导致感知终端设备输出的海量数据多源异构,大量感知终端设备难以接入航运信息化系统;航道广域感知信息传输方式过分依赖于建设周期长、成本高、难度大的大规模通信基础设施。本文为解决以上两大问题,对内河航运信息化建设中的智能感知与信息传输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并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理念创新性的设计一种由感知前端、中继网关和并发服务器组成的内河航运物联网智能感知与信息传输系统。具体研究设计内容如下:1.对比分析新兴物联网通信方式的主要性能参数,Lo Ra同时兼具低功耗、远距离、自组网的优点。选择Lo Ra与4G、以太网、Wi Fi进行融合,共同构建内河航运物联网智能感知与信息传输系统4G直传和Lo Ra中继转以太网或Wi Fi的双链路通信框架。2.针对感知层多源异构感知终端设备的智能接入,设计兼容RS485、RS232数字量以及4~20m A和0~5V模拟量信号类型感知终端设备接入,并具有4G和Lo Ra两种通信方式的感知前端,在感知层进行信号的电平转换,通过MSP430单片机进行数据协议统一,彻底解决感知终端设备数据多源异构的问题。3.设计用于感知前端数据中继传输的中继网关,通过Lo Ra中继传输,赋能无网环境下的航道感知,使复杂地形条件下的航道盲区感知成为可能,同时降低航运信息化建设的难度与成本,实现低成本远距离的感知范围扩展。中继网关对传统以太网、Wi Fi通信方式的支持,可保证航道状态数据的传输稳定性。4.在TCP传输协议下,为使海量多源异构感知终端设备通过感知前端同时接入成为可能,本文基于Socket网络编程对多线程并发服务器进行设计与实现。为有效提高航运管理人员的管理效能,本文在多线程并发服务器的基础上利用GUI应用程序开发软件Py Qt5设计了内河航运信息可视化管理平台。通过对内河航运物联网智能感知与信息传输系统进行Lo Ra中继传输性能和系统整体功能测试验证,并进行了工程实装应用,进一步证明了本文研究设计的内河航运物联网智能感知与信息传输系统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曹建军[6](2021)在《面向卫星网络的上网加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卫星通信网络规模的迅速扩大,信息资源爆炸式增长,用户对卫星网络服务质量和访问速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卫星网络中Web应用的性能主要受限于长时延、串行化交互和重复访问等几个因素,而传统TCP协议加速对提升HTTP访问效率作用有限。因此需要研究适合于卫星网络的上网加速技术来缩短用户浏览网页的等待时间。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卫星网络中上网时延大的问题,引入地面网CDN技术,设计了基于CDN的卫星网络上网优化架构,通过将CDN技术与卫星网络融合,将CDN边缘节点部署在卫星端站节点,就近为卫星用户提供上网服务,达到了提高用户上网体验和服务质量的效果。(2)针对CDN系统中的全局负载均衡问题,设计了适应于卫星网络特点的全局负载均衡策略,策略综合考虑了卫星端站节点的健康状态、通信路径时延、端站节点的内容缓存情况等因素,达到了全系统负载均衡以及用户就近访问的效果。(3)针对CDN系统中的内容分发问题,利用卫星信道的广播特性,设计了基于卫星用户组播组的内容分发策略,将应答内容按组进行广播,达到“一人访问,组内共享”的效果,提升HTTP访问效率;(4)针对卫星网络中TCP连接建立时延长的问题,开展了HTTP加速技术设计与实现的研究,考虑到多用户上网时会临时建立大量TCP连接,采用了多HTTP连接复用同一条TCP长连接的理念,降低了平均服务访问时延,缓解了节点维护大量TCP连接造成的终端资源和链路容量开销。其中(2)(3)(4)三项是本论文在实现过程中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之后通过开源软件和自研软件方式,搭建CDN软件环境,并对各项HTTP加速技术进行详细设计与实现,构建了卫星上网加速平台,并对平台软件功能进行测试验证,分析测试结果,对比加速性能,结论是在卫星网络中部署CDN加速功能,结合各项HTTP加速技术的应用,总体上提升了卫星网络中用户的上网体验,web访问时间节省50%以上,达到了本课题的设计目标。
闫前进,钟卫强,徐琪,林子孟[7](2021)在《CCSDS与TCP/IP协议转换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低轨卫星星座、载人航天工程和空间应用等领域的发展,空间传输网络和地面传输网络的融合已成为天地一体化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空间基于CCSDS(国际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链路协议的IP网络和地面IP网络之间的转换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协议网关的设计方案。该网关采用灵活的多线程结构和分层次分模块的架构实现CCSDS标准和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间的转换,利用ARP(地址解析协议)欺骗技术解决UDP(用户数据报协议)/TCP通信问题,实现终端通过低轨卫星的中继进行网络服务。最后给出了该网关的实现流程和性能测试结果。
高尚[8](2020)在《智能家居通用网关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传统的家居生活方式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与此同时,智能家居作为物联网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逐步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网关作为智能家居系统的核心,是连接物联网感知层与应用层的纽带。其主要完成对底层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并将数据按照一定的协议格式上传至云平台。论文通过对智能家居系统的分析,针对环境数据采集、智能终端控制、协议转换、数据上传等问题,搭建网关业务系统以及硬件框架,解决了底层设备接入复杂的问题。同时对中间件进行设计,实现系统软件平台。最后利用物联网平台完成数据展现功能。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网关系统整体设计首先明确智能家居网关系统的设计思路,并对网关进行需求分析,提出了系统总体结构框架。系统包括智能传感终端、网关、云平台、控制端四个部分。最后对系统数据传输流程进行分析。(2)网关平台硬件设计智能家居网关的硬件设计部分整体采用“核心+外设”的形式,选用Cortex-A8开发板作为网关的实现平台,AM335X作为处理器。硬件部分完成了电源电路、串口电路、LCD接口电路、USB接口等电路的设计。开发平台及外围电路设计共同构成了网关系统的硬件框架,为智能家居系统的运行提供硬件基础。(3)异构信息中间件设计首先对交叉编译环境、Linux系统等进行配置,搭建用于软件开发的平台。利用Modbus通信协议合理安排数据结构,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异构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同时解决了因底层传感器繁多,导致设备互不兼容,最终造成数据多源异构的问题。其次本文分析了网关与云平台对接实现的过程。通过对数据库进行设计,实现了数据信息从传感器设备到云端的传输。增加定时轮询功能,将用户设置的信息通过MQTT协议推送到网关,并利用BOA+CGI程序技术实现了对网关设备的远程访问。最后设计并实现云平台的业务架构,用户可以在云端实时浏览设备列表,设备状态,历史数据,并实现对设备的控制。本文分别在实验室环境下以及实际应用环境中搭建测试平台对网关功能进行验证。测试表明,网关运行正常,用户可以在本地端或移动端实现对智能家居终端的控制。通过对网关系统的设计,并集成智能硬件设备,解决了异构设备的互联互通问题,提高了网关在应用场景中的通用性以及扩展性。
闫朝星,付林罡,谌明,朱至天[9](2020)在《天地信息网络协议融合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天地信息网络融合可以实现空间与地面网络资源的充分共享和高效利用,国内外已提出多种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架构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面向CCSDS数据系统体制与空间通信协议规范(SCPS),在分析CCSDS协议体系结构及其应用发展基础上,讨论卫星链路应用TCP/IP的问题与关键机制,并综述星地一体化协议IPoC(IP over CCSDS)的技术研发与仿真研究进展。通过分析空间CCSDS协议体系与地面IP网络机制,为天地信息网络融合系统设计与网络协议研究提供参考。
李兆雨[10](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机器人抛磨产线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德国工业“4.0”的提出以及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业自动化车间对于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也日益突出,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也推动着工业车间进一步朝着智能工厂方向发展。工业现场的数据监控也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的发展趋势,逐渐从现场监测到远程监测、从有线通讯到无线通讯、从C/S架构到B/S架构模式的转变,其也对系统实时性、稳定性、跨平台性等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物联网通讯技术与云计算平台,设计了一套远程监控系统,用于机器人抛磨产线车间的数据监控。本文首先分析了机器人抛磨产线远程监控系统的需求并结合已有的物联网通讯技术,设计了远程监控系统的基本架构。本系统由远程监控网关、Web云服务器两部分组成,其中远程监控网关采用Ras Pi硬件开发平台,并搭载4G网络通讯模块,以支持绝大部分有WIFI或4G信号覆盖的生产车间。网关搭载Linux操作系统,并基于MQTT协议和Modbus协议开发了数据采集、协议转换以及数据推送等主程序模块。Web服务器软件采用B/S设计模式,基于Springboot和Vue.js框架来进行前后端分离方式开发。Web服务器主要实现了数据接收处理、数据持久化、数据可视化、登录权限控制、信息管理以及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此外,本文选用My SQL数据库和Influx DB时序数据库来作为服务器的数据存储中心,其中My SQL数据库用来储存Web系统的用户信息、设备信息以及客户信息等数据,而Influx DB时序数据库则用于储存接收到的工业生产数据。远程监控网关与Web云服务器软件协同运行,实现了对智能抛磨产线的远程数据监控的目的。本文基于智能抛磨产线实际生产需求,并结合现有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特点,设计了智能抛磨产线远程数据监控系统,并对系统分别进行了单元测试以及系统联调测试,测试结果验证本系统满足本文的基本功能需求,达到本文的设计目标。
二、TCP/IP-ATM网关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CP/IP-ATM网关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温室大棚的农业物联网网关及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结构 |
2 物联网关键技术分析 |
2.1 农业物联网体系结构 |
2.2 物联网感知与通信技术 |
2.2.1 传感器技术 |
2.2.2 通信技术 |
2.3 物联网传输网络与协议 |
2.3.1 4G移动通信技术 |
2.3.2 MQTT协议 |
2.4 云平台服务技术 |
2.4.1 云计算的服务层次 |
2.4.2 云平台相关技术 |
2.4.3 云平台数据传输规则 |
2.5 本章小结 |
3 物联网网关的硬件设计 |
3.1 总体方案设计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性能需求分析 |
3.1.3 网关的硬件架构 |
3.2 核心元件选型 |
3.2.1 微控制器选型 |
3.2.2 传感器选型 |
3.2.3 通信模块选型 |
3.3 网关硬件电路设计 |
3.3.1 核心电路设计 |
3.3.2 外围电路设计 |
3.3.3 有线通信电路设计 |
3.3.4 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物联网网关的软件设计 |
4.1 网关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4.2 网关感知层软件设计 |
4.3 网关网络层软件设计 |
4.3.1 AT指令 |
4.3.2 TCP/IP协议数据上报及平台指令下发 |
4.3.3 MQTT协议数据上报及平台指令下发 |
4.4 应用层接入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网关功能及温室大棚监控系统测试 |
5.1 网关功能测试 |
5.1.1 串口与远程服务器配置 |
5.1.2 收发数据测试 |
5.1.3 多平台登录在线测试 |
5.1.4 采集数据流程 |
5.1.5 云端控制指令测试 |
5.2 温室大棚监控系统测试 |
5.2.1 数据采集功能测试 |
5.2.2 平台控制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IPv6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研究现状 |
1.2.2 IPv6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2章 总体设计方案与关键技术介绍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监测节点功能需求 |
2.1.2 IPv6网络通信网关设计需求 |
2.1.3 云平台与APP设计需求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
2.4 IPv6技术介绍 |
2.4.1 IPv6简介 |
2.4.2 IPv6报文格式 |
2.4.3 ICMPv6协议 |
2.4.4 邻居发现协议 |
2.4.5 LwIP轻型协议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监测节点与IPv6网络通信网关硬件设计 |
3.1 监测节点与IPv6网路通信网关硬件设计方案 |
3.2 监测节点硬件设计 |
3.2.1 GD32微处理器 |
3.2.2 数据采集模块 |
3.2.3 实时显示模块 |
3.2.4 报警模块 |
3.2.5 电源电路 |
3.2.6 UART模块 |
3.3 IPv6网络通信网关硬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监测节点与IPv6网络通信网关软件设计 |
4.1 监测节点软件设计 |
4.1.1 监测节点软件流程 |
4.1.2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4.1.3 实时显示模块 |
4.1.4 报警模块软件设计 |
4.1.5 UART模块 |
4.1.6 通信协议 |
4.2 IPv6网络通信网关软件设计 |
4.2.1 搭建ESP32 SDK开发环境 |
4.2.2 移植LwIP轻型协议栈 |
4.2.3 IPv6网络通信网关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云平台与APP开发 |
5.1 云平台 |
5.1.1 云平台总体设计 |
5.1.2 TCP server |
5.1.3 Data back |
5.1.4 Web页面 |
5.1.5 云平台部署 |
5.2 APP |
5.2.1 APP总体设计 |
5.2.2 APP功能模块开发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配置 |
6.2 监测节点测试 |
6.2.1 监测节点硬件测试 |
6.2.2 监测节点与IPv6网络通信网关通信测试 |
6.3 IPv6网络通信网关测试 |
6.3.1 IPv6网络ping测试 |
6.3.2 监测节点与网关稳定性测试 |
6.4 云平台测试 |
6.4.1 云平台压力测试 |
6.4.2 Web页面功能测试 |
6.5 APP测试 |
6.6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测试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FPGA的IPv6 over AOS网关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技术发展概况 |
1.2.2 国内技术发展概况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协议背景知识简介 |
2.1 IPv6 协议简介 |
2.2 空间通信环境分析 |
2.3 CCSDS-AOS协议简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Pv6 over AOS网关系统总体设计 |
3.1 部署环境及协议体系设计 |
3.1.1 部署环境 |
3.1.2 协议体系 |
3.2 IPv6 数据包在空间链路上的传输方式 |
3.2.1 CCSDS封装服务 |
3.2.2 AOS传输帧结构 |
3.2.3 系统中的AOS帧结构设计 |
3.3 IPv6 over AOS网关需求分析及硬件接口选择 |
3.4 系统总体实现的功能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FPGA的网关系统模块设计 |
4.1 串行接口模块设计 |
4.1.1 千兆以太网接口 |
4.1.2 千兆光纤接口 |
4.2 IPv6 协议层模块 |
4.2.1 地址解析 |
4.2.2 IPv6 数据包收发 |
4.3 发送模块设计 |
4.3.1 CCSDS封装 |
4.3.2 M_PDU生成模块 |
4.3.3 AOS组帧模块 |
4.3.4 R-S编码模块 |
4.4 接收模块设计 |
4.4.1 R-S译码模块 |
4.4.2 AOS解帧模块 |
4.4.3 解M_PDU模块 |
4.4.4 CCSDS解封装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实验环境搭建 |
5.2 基本功能的逻辑分析与测试 |
5.2.1 地址解析功能测试 |
5.2.2 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
5.2.3 系统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卫星网络中CR-LDP协议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卫星通信网络概述 |
1.2 星上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论文安排 |
第二章 标签交换信令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1 标签交换原理及工作流程 |
2.2 标签交换系统中的相关协议 |
2.2.1 标签交换体系中的路由协议 |
2.2.2 标签交换体系中的信令协议 |
2.3 信令协议比较 |
2.4 CR-LDP信令协议介绍 |
2.4.1 LDP协议 |
2.4.2 CR-LDP协议 |
2.5 CR-LDP运用于卫星网络问题 |
2.6 针对卫星网络改进CR-LDP |
2.7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Satellite_Network_CR-LDP方案设计与实现 |
3.1 软件架构 |
3.1.1 标签交换系统架构 |
3.1.2 CR-LDP软件架构 |
3.2 软件主进程 |
3.3 邻居管理模块 |
3.4 标签管理模块 |
3.5 连接控制模块 |
3.6 资源管理模块接口 |
3.7 消息收发模块 |
3.7.1 消息发送处理流程 |
3.7.2 接收数据流程 |
3.8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Satellite_Network_CR-LDP测试 |
4.1 测试网络搭建 |
4.1.1 软件环境 |
4.1.2 硬件环境 |
4.2 功能验证 |
4.2.1 Satellite Network CR-LDP基本功能测试 |
4.2.2 Satellite Network CR-LDP协议扩展功能测试 |
4.3 性能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工作 |
5.2 下一步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内河航运物联网智能感知与信息传输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分析 |
2.1 航运感知平台架构 |
2.2 信息传输方案 |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 技术路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感知前端设计 |
3.1 感知前端需求分析 |
3.2 感知前端硬件设计 |
3.2.1 感知前端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
3.2.2 信号预处理电路设计 |
3.2.3 微处理器单元电路设计 |
3.2.4 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3 感知前端程序设计 |
3.3.1 系统初始化 |
3.3.2 中断及串口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合联网的高拓展中继网关设计 |
4.1 中继网关设计需求分析 |
4.2 中继网关硬件设计 |
4.2.1 中继网关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
4.2.2 RK3288 核心板 |
4.2.3 混合联网电路设计 |
4.2.4 LoRa、4G通信模块接入电路 |
4.2.5 功能拓展电路设计 |
4.3 中继网关Linux程序设计 |
4.3.1 开机自启动及自检程序设计 |
4.3.2 中继网关故障重启控制程序设计 |
4.3.3 数据获取、封装与上传程序设计 |
4.4 LoRa扩频通信技术研究 |
4.5 中继网关LoRa中继传输性能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传输协议分析与并发服务器设计 |
5.1 传输协议分析与选择 |
5.2 服务器并发机制对比 |
5.3 基于Python的 Socket多线程并发服务器实现 |
5.4 基于PyQt5 的内河航运物联网信息可视化管理平台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性能测试与功能验证 |
6.1 系统整体功能验证 |
6.1.1 感知前端4G直传 |
6.1.2 中继网关LoRa中继上传 |
6.1.3 多线程并发服务器并发验证 |
6.2 系统工程试点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面向卫星网络的上网加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面网上网优化研究现状 |
1.2.2 卫星通信系统上网优化研究现状 |
1.2.3 现状小结 |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卫星网络上网优化技术架构研究 |
2.1 卫星通信网络分析 |
2.1.1 典型卫星通信系统基本架构 |
2.1.2 典型卫星通信系统组网流程 |
2.2 CDN技术分析 |
2.2.1 CDN的基本工作过程 |
2.2.2 CDN系统组成 |
2.3 CDN技术与卫星网络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
2.4 基于CDN的卫星网络上网优化架构设计 |
2.5 卫星网络上网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
2.5.1 全局负载均衡 |
2.5.2 内容分发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卫星网络上网优化平台设计与实现 |
3.1 上网优化平台基本架构 |
3.2 基于CDN的卫星网络上网优化功能模块实现架构 |
3.3 CDN各模块软件详细设计 |
3.3.1 内容库模块 |
3.3.2 网络管理模块 |
3.3.3 全局负载均衡模块 |
3.3.4 Cache服务节点模块 |
3.4 HTTP加速技术功能模块实现架构 |
3.5 HTTP加速技术设计与实现 |
3.5.1 HTTP缓存功能 |
3.5.2 HTTP预取功能 |
3.5.3 HTTP多连接复用功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测试与性能分析 |
4.1 测试验证环境 |
4.2 测试项及验证过程 |
4.2.1 全局负载均衡测试 |
4.2.2 内容分发功能测试 |
4.2.3 HTTP加速技术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7)CCSDS与TCP/IP协议转换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模型 |
2 协议网关实现 |
2.1 IP数据包捕获模块 |
2.2 IP over CCSDS协议转换模块 |
2.2.1 数据封装 |
2.2.2 数据解析 |
2.3 IP数据包重构模块 |
3 协议网关的路由 |
3.1 UDP通信 |
3.2 TCP通信 |
4 系统测试 |
5 结束语 |
(8)智能家居通用网关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 家庭智能网关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智能家居网关总体设计方案 |
2.1 需求分析 |
2.1.1 家居系统需求分析 |
2.1.2 家居网关平台功能需求 |
2.2 系统总体结构框架 |
2.3 系统数据传输流程设计 |
2.4 网关关键技术分析 |
2.4.1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技术 |
2.4.2 联网技术 |
2.4.3 物联网网关传输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关平台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网关硬件平台选取 |
3.2 网关硬件电路设计 |
3.2.1 底板电路电源设计 |
3.2.2 串口电路设计 |
3.2.3 LCD接口电路设计 |
3.2.4 USB接口模块电路设计 |
3.2.5 其他电路设计 |
3.3 PCB图绘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开发平台搭建 |
4.1.1 交叉编译环境配置 |
4.1.2 Linux系统配置 |
4.1.3 系统编译 |
4.1.4 文件制作、修改 |
4.1.5 搭建NFS开发方式 |
4.2 通信协议设计 |
4.2.1 子设备入网协议 |
4.2.2 网关与底层设备间通信协议说明 |
4.3 网关与云平台对接实现 |
4.4 网关及云平台数据库设计 |
4.5 网关主程序与Web页面交互设计 |
4.6 云平台设计与实现 |
4.6.1 云平台结构实现 |
4.6.2 网关及云平台接口设计与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家居网关平台实现与测试 |
5.1 基础功能测试 |
5.1.1 实验室测试平台搭建 |
5.1.2 数据采集测试流程 |
5.1.3 设备接入云平台测试 |
5.2 应用环境测试 |
5.2.1 本地控制模块 |
5.2.2 App端控制页面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网关系统 PCB 图见下图附-1 所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天地信息网络协议融合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国内外发展应用 |
2 空间通信CCSDS系统 |
2.1 CCSDS协议架构 |
2.2 AOS空间数据系统 |
3 空间网络传输机制 |
3.1 卫星链路的IP应用问题 |
3.2 CCSDS协议机制分析 |
4 星地网络协议技术 |
4.1 IPo C网络协议 |
4.2 星地协议转换技术 |
4.3 软件与仿真研究 |
5 结束语 |
(10)基于物联网的机器人抛磨产线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2 系统整体方案及关键技术 |
2.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架构 |
2.3 远程监控网关关键技术 |
2.4 Java Web服务器的关键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远程监控网关的设计与开发 |
3.1 网关的需求分析和硬件平台 |
3.2 4G网络通讯模块的设计 |
3.3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3.4 数据发送模块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云平台的Web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监控系统服务器需求分析 |
4.2 MQTT Broker的搭建 |
4.3 Web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
4.4 Web服务器后台开发 |
4.5 Web服务器前端开发 |
4.6 My SQL数据库表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远程监控系统的测试与论证 |
5.1 系统测试方案 |
5.2 单元测试 |
5.3 系统联调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TCP/IP-ATM网关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温室大棚的农业物联网网关及其系统设计[D]. 兰晓妤. 中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IPv6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葛彦凯.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FPGA的IPv6 over AOS网关的设计与实现[D]. 董晓臣. 河北大学, 2021(09)
- [4]卫星网络中CR-LDP协议的实现[D]. 蒋明毅.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内河航运物联网智能感知与信息传输系统研究与实现[D]. 张磊. 长安大学, 2021
- [6]面向卫星网络的上网加速设计与实现[D]. 曹建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CCSDS与TCP/IP协议转换的研究与实现[J]. 闫前进,钟卫强,徐琪,林子孟. 电信快报, 2021(02)
- [8]智能家居通用网关的设计与实现[D]. 高尚.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9]天地信息网络协议融合技术综述[J]. 闫朝星,付林罡,谌明,朱至天. 遥测遥控, 2020(06)
- [10]基于物联网的机器人抛磨产线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D]. 李兆雨.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