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多角体病毒(CPV复合物)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

血浆多角体病毒(CPV复合物)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

一、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复合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正萍,颜果,彭勇,张敏,邬颖,颜学武[1](2021)在《直升机超低量喷洒DpCPV复合剂对马尾松毛虫防治效果及持效性研究》文中提出应用直升机超低量喷洒DpCPV复合剂对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进行大面积防治试验,同时对其防治效果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直升机H125和R44两种机型对DpCPV复合剂喷洒效果良好,第一代马尾松毛虫平均校正虫口减退率为87.51%;同时DpCPV对马尾松毛虫具有持续防控效果,一次防治至少可控制3—4年不成灾。研究结果为今后大规模利用DpCPV复合剂进行马尾松毛虫灾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段彦丽,李志强,张翌楠,韩振芹[2](2021)在《利用菜粉蝶颗粒体病毒与Bt复合剂防治菜粉蝶研究》文中提出复合剂(菜粉蝶颗粒体病毒Pierisrapae GV 与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配制的生物制剂。采用浸叶法和喷雾法对菜粉蝶幼虫进行室内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用药4 d后,复合剂处理对菜粉蝶3龄、4龄幼虫的防效均在81.0%以上,显着高于单剂Bt处理。田间试验,复合剂以浓度1 350ml·hm-2防治时,用药5 d、7 d后,防效均在80.0% 以上,显着高于单剂Bt处理。下午4:00 喷洒复合剂7 d、12 d后,其防效均在79.3% 以上,显着高于上午9:00 喷药的防效,具有显着的持效性。应用复合剂防治菜粉蝶有重要的杀虫潜力。

王承锐[3](2020)在《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开发新型的生物杀虫剂,我们从自然死亡的春尺蠖幼虫分离到新病毒株。通过电镜观察,初步确认该新病毒株是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通过食料给毒法测定其对春尺蠖3龄幼虫和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致死作用,并研究新病毒株与NPV(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之间的增效作用。结果如下:(1)新毒株病毒的包涵体为多角体,一个多角体内包埋多个粒病毒粒子。在形态上与其他CPV无明显差别,确定其为质型多角体病毒。命名为春尺蠖质型多角体病毒(Apocheima cinerarius cypovirus,ApciCPV)。(2)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有很强的毒力,半致死浓度(LC50)为1.42×104 OBs/mL。当ApciNPV+ApciCPV复配剂感染春尺蠖3龄幼虫时,相比ApciNPV单剂,半致死时间(LT50)缩短0.5~10.9 d、最终致死率提高6.7%~43.3%。一定浓度的ApciCPV对ApciNPV有增强作用,并且这种增强作用与复配剂中ApciCPV的浓度成正比。(3)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有很强的毒力,半致死浓度(LC50)为6.62×105 OBs/mL。当DekiNPV+ApciCPV复配剂感染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时,相比DekiNPV单剂,半致死时间(LT50)缩短0.5~20 d、最终致死率提高2.8%~66.2%。一定浓度的ApciCPV对DekiNPV有增强作用,并且这种增强作用与复配剂中ApciCPV的浓度成正比。(4)高浓度的ApciCPV与NPV之间存在增效作用,且与复配剂中ApciCPV的浓度成正比,当复配剂中NPV浓度的增加时,增效作用会逐渐减弱最后表现为相加作用;低浓度的ApciCPV与NPV之间则更多表现为相加作用和拮抗作用。

冼世庆,王祥,刘付月清,林思诚,柯沛强[4](2019)在《银纹夜蛾增殖DCPV防治应用研究初报》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替代寄主银纹夜蛾增殖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浓度为1×107 PIB·g-1,每667 m2用量为0.5 g时,防治效果较好,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74.98%,为林间大规模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了依据。

赵正萍,颜学武,邬颖,周刚,刘跃进[5](2018)在《甜菜夜蛾增殖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替代寄主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增殖的Se-DpCPV及其复合剂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防治效果,为进一步研究马尾松毛虫林间大规模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利用接种不同浓度病毒的松针饲喂马尾松毛虫幼虫,比较替代寄主增殖的Se-DpCPV和野生型Dp CPV毒力能力以及Se-DpCPV对不同龄期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水平;同时,在林间利用固定翼植保无人机喷洒不同浓度Dp CPV及其复合剂,测定各组对第1代马尾松毛虫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甜菜夜蛾增殖的Se-DpCPV和野生型Dp CPV对马尾松毛虫幼虫具有同样的感染致病能力,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73×103PIB/m L和3.36×103PIB/m L,二者毒力差异性不显着(P=0.107>0.05)。Se-DpCPV对马尾松毛虫2-5龄各龄幼虫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03×103、4.73×103、1.05×104、3.85×104 PIB/mL。当Se-DpCPV林间用量分别为375亿、750亿和1500亿PIB/hm2时,Se-DpCPV+3.2%阿维菌素复合剂防治组马尾松毛虫校正死亡率为86.05%、90.70%和94.19%,对马尾松毛虫的林间防治效果显着高于Se-DpCPV+25%灭幼脲复合剂(66.28%、72.09%和79.07%)和Se-DpCPV(59.30%、63.95%和70.93%)。活虫Dp CPV感染率最低为80.00%,最高可达93.33%。Se-DpCPV与3.2%阿维菌素、25%灭幼脲复配,比单独使用两种药剂防治效果至少分别提高17.45%和33.72%。【结论】在林间马尾松毛虫大暴发时,在马尾松毛虫3龄以下幼虫期,使用Dp CPV+3.2%阿维菌素复合剂(750亿PIB/hm2,7.5 mL/hm2)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虫口基数,同时起到持续控制的效果。

叶幸,赵旭,马春英,姜辉,张燕,袁善奎,瞿唯钢[6](2018)在《苏云金杆菌与病毒杀虫剂的混剂研究概况》文中指出苏云金杆菌和病毒杀虫剂均属典型的微生物农药,两者的混剂在增强药效、扩大杀虫谱、提高杀虫效率、延长持效期等方面效果显着。整理有关该类型混剂研发与应用的文献,综述了苏云金杆菌与核型多角体病毒混剂、与颗粒体病毒混剂、与质型多角体病毒混剂的研究概况以及相关作用机理,旨在为其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杨苗苗[7](2012)在《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及全基因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毛虫类害虫是我国重大森林害虫之一。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Matsumura属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Dendrolimus。目前防治该害虫以化学农药为主。杆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专化性,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安全,是一种理想的病原微生物杀虫剂。世界上已有50多种商品化生产的杆状病毒杀虫剂用于农林害虫的控制。因此,寻找致病力强的杆状病毒来防治该害虫显得非常必要。目前,作者在云南思茅松毛虫重灾区采集到了一株新的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DekiNPV)形态学和毒力研究发现了一株新的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定名为DekiNPV。多角体呈不规则型,直径大小0.792.31μm(n=100),平均直径1.64±0.1μm,其表面凹凸不平,且有大量的长条形、圆形孔洞,长条形居多,大小(173.00254.00)×(55.10116.00) nm;一个多角体中有多个杆状病毒粒子,杆状病毒粒子长约(252.22359.38)×(70.18200.00)nm,两端钝圆或平截,其内含有19个核衣壳,大小(24.0028.60)×(242.00340.00)nm,平均大小25.80±0.86×265.00±12.66nm (n=50),为多粒包埋型。用浓度2.2×1042.2×108PIB/mL5个浓度的DekiNPV接种于3龄思茅松毛虫幼虫发现,DekiNPV对3龄思茅松毛虫幼虫有很强的毒力;LT50随着浓度的降低而增长,分别为6.89、7.18、8.16、10.31和11.13d,LC50为1.72×105PIB/mL;3龄思茅松毛虫幼虫感染DekiNPV后第7d幼虫开始大量死亡,死亡高峰期为感染病毒后的第710d。对在实验室连续传四代后的DekiNPV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传代后的DekiNPV形态结构与原代一致,具有稳定性。2. DekiNPV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分析了DekiNPV全基因组序列,DekiNPV基因组大小为141,454bp, C+G含量为48.04%。预测DekiNPV含有146个开放阅读框(ORF),其大小在150个核苷酸以上,并与其它ORF有最小的重叠。其中有133个DekiNPV的ORF与报道已测序的杆状病毒具有同源性,13个ORF为该病毒特有,占全基因组的12.4%。基于DekiNPV的29个杆状病毒核心基因构建了该病毒的进化树,进化分析发现DekiNPV属于鳞翅目杆状病毒Group Ⅰ组,与MaviMNPV、BomaNPV、BmNPV、PlxyMNPV、RoMNPV和AcMNPV亲缘关系近。DekiNPV基因组中含有16个保守的结构基因,DekiNPV基因组缺失P6.9和odv-e56。该基因含有抗凋亡基因iap-1,iap-2和iap-3。DekiNPV基因组含中有12个bro基因。DekiNPV分别与AcMNPV、BmNPV、ChchNPV、LdMNPV、MacoNPV-B、SeMNPV和XecnGV进行了基因对等比较分析,发现该病毒与AcMNPV和BmNPV表现出了最好的线性关系。同源区分析发现,DekiNPV中共有11个hr。3. DekiNPV的PCR检测方法根据DekiNPV特有阅读框ORF146设计两对引物建立PCR检测方法,用DekiNPV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了426bp和655bp片段,PCR产物经测序结果与引物选取片段大小一致。分别以两对引物对DekiNPV的基因组DNA、多角体进行检测,最小量检测均达到了0.8fg/mL DNA和5PIB/mL,在感病虫体内检测到了DekiNPV的存在。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早期检测等特点,可以用于DekiNPV寄主域、替代寄主和病毒在种群中动态变化等领域的研究。4. DekiNPV寄主域及其替代寄主的研究用11种鳞翅目昆虫(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马尾松毛Dendrolimus punctatus、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is、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两株昆虫细胞系[sf-9细胞和杨扇舟蛾细胞(CAF-clan II)]研究了DekiNPV的寄主域和替代寄主。研究发现DekiNPV具有很强的专化性,但DekiNPV可以诱发美国白蛾、云南松毛虫、马尾松毛、文山松毛虫和赤松毛虫体内潜伏性感染病毒。

宋漳[8](2008)在《防治马尾松毛虫绿僵菌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针对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致病菌株的筛选及影响致病力的温湿度因子、马尾松毛虫对绿僵菌入侵的生理反应、绿僵菌培养与菌种稳定性、绿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白僵菌混配及其增效作用和绿僵菌对林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揭示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的生物控制潜能,为有效利用绿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理论依据。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供试的9个绿僵菌菌株(M103、M104、M131、M337、M187、M336、M115、M335和M189)中,金龟子绿僵菌M104和M337菌株对马尾松毛虫有致病性,进一步对这2个菌株进行生物测定表明,M337菌株的毒力高于M104菌株,M337菌株对马尾松毛虫有较高毒力。通过对致病菌株M104和M337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明确了它们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条件、环境条件和分生孢子萌发的营养和环境条件。2个致病菌株对环境条件有较好的适应性,25~28℃、pH6.5~7.0为适宜的产孢条件;温度、湿度和pH显着影响分生孢子萌发,25~28℃,pH6.5~7.5,RH>92.5%是分生孢子的最适萌发条件。比较而言,M337菌株比M104菌株的产孢量大、孢子萌发快、萌发率高,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适应力更强,表现出更好的开发应用潜力。2.以筛选出的绿僵菌M337和M104菌株为研究对象,对其致病力及温湿度影响因子与白僵菌(Bb01和Bb02菌株)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绿僵菌M337菌株与白僵菌Bb01、Bb02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相当,但绿僵菌M104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低于白僵菌Bb01和Bb02菌株。与供试的白僵菌菌株相比,绿僵菌分生孢子具有较好的耐高温和耐旱性,在高温和低湿的条件下,绿僵菌的杀虫效果优于白僵菌。林间防治结果显示,绿僵菌对第1代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显着优于白僵菌,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3.马尾松毛虫对绿僵菌入侵的生理反应试验表明,幼虫被绿僵菌感染后1~4d,血淋巴中血细胞总数和可溶性蛋白浓度均显着高于同期未感染的幼虫。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感染后3d、4d、6d幼虫体壁组织中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物酶,以及血淋巴中过氧化物酶的变化。结果显示,绿僵菌的侵染对寄主昆虫的蛋白质代谢产生影响,过氧化物酶活性有减弱趋势。4.通过对金龟子绿僵菌M337菌株液固两相发酵技术的研究,优化控制发酵过程,筛选出玉米粉(2份)+麦麸(2份)+谷壳(2份)为固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配方,液体种子发酵周期72h,初始接种量控制在25%为宜。保持培养温度25~28℃和环境湿度83~94%左右,同时选择合适的覆盖物可降低杂菌的污染。固态发酵周期11d,菌粉干燥温度控制在35℃,时间24h,可缩短生产周期。此外,研究了2种含铜化学杀菌剂(30%氧氯化铜和耐克铜)对绿僵菌生长、产孢的影响和对杂菌的抑制作用,在0.05%~0.15%浓度范围内,2种杀菌剂对金龟子绿僵菌的菌落形成没有明显影响。而耐克铜在0.05%~0.15%浓度时能显着地增加金龟子绿僵菌的产孢量,并有缩短产孢时间的作用。研究还表明2种杀菌剂对杂菌(根霉、曲霉和青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迅速增强。试验结果对绿僵菌菌剂生产具有重要意义。5.对6个绿僵菌菌株(M337、M103、M104、M115、M335和M336)的液体深层培养研究表明,绿僵菌M337、M103、M104、M115菌株能通过微循环产孢方式形成液生分生孢子,微循环产孢现象的发生与菌株有一定的相关性。绿僵菌在固体和液体培养中产生不同形态的分生孢子,绿僵菌M337菌株在液体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液生分生孢子为单孢、卵圆形到近球形,大小3.17~4.51μm×2.51~3.34μm,与气生分生孢子有明显差异。以M337菌株为对象研究了在液体深层培养条件下绿僵菌生长和产孢的营养和环境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与培养基成分密切相关。不同的碳、氮源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具有显着影响。蔗糖是液体深层培养液生分生孢子的理想碳源,而花生饼粉、豆饼粉则是较理想的氮源,且液生分生孢子的产量与培养基氮源的性质有关,复杂的氮源比简单的氮源更有利于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在供试的8种碳源和6种氮源相互组配的培养液中,以蔗糖+花生饼粉的组合最佳,液生分生孢子产量达14.13×109个孢子·L-1。同时,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比率与培养液的碳氮比有关,培养液的C/N为3:1时,可使液生分生孢子的产出率最高。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促进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Mo为最重要的影响元素,其次是Zn,而B、Cu、Fe、Mn、Mo、Zn的协同作用将有力促进液生分生孢子的产生。在培养基中添加VB6+VH或复合维生素B能有效促进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不同的氨基酸对绿僵菌生长及液生分生孢子形成影响很大,天门冬酰胺和L-丙氨酸有利于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光照对绿僵菌生长和液生分生孢子产量均无显着影响。但培养温度显着影响其生物量和液生分生孢子的产出率。25~28℃为适宜的培养温度,但28℃时液生分生孢子的产量最高。同时,培养液的pH也显着影响绿僵菌的生长和产孢,以pH6.5~6.8为宜,但pH6.8时产孢量最大。对3株绿僵菌(M337、M103和M115)在不同含量的吐温80培养液中进行液体深层培养研究表明,吐温80对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具有显着的影响,培养基中吐温80含量在0.6~1.0%之间时,可获得最大的产孢量。磁化水对供试的3株金龟子绿僵菌(M337、M103、M104)和1株贵州绿僵菌(M115)的液生分生孢子形成影响显着,但对生物量无显着影响。适当磁化强度的磁化水能显着提高绿僵菌M337和M103菌株的液生分生孢子产量,但试验也显示不同菌株对磁化水的生物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马尾松毛虫毒力的生物测定显示,绿僵菌M337菌株的液生分生孢子对马尾松毛虫具有较高的侵染力,仅比气生分生孢子的毒力略低。因此,绿僵菌液体发酵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6.对金龟子绿僵菌M337菌株进行继代培养,探讨了6种常见培养基、4种碳源和氮源以及6个碳氮组合培养基对菌种稳定性、产孢量、毒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绿僵菌的变异虽然主要受控于菌株自身的遗传特性,但同时也受培养基组成性质的影响。常见的6种培养基以营养贫乏的CMA和WBA最易发生变异,PPDA较稳定。动物性氮源较植物性氮源稳定,以麦芽糖和乳糖为碳源比较稳定。在不同碳氮比试验中,供试菌株在C/N比为2:1的培养基上比较稳定。7.对8种化学杀虫剂(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2.5%敌杀死乳油、21%灭杀毙乳油、25%灭幼脲Ⅲ悬浮剂、20%杀灭菊酯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40%辛硫磷乳油和18%杀虫双水剂)与绿僵菌M337、M103、M104、M115、M335和M336菌株的相容性以及菌药混配的增效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8种化学杀虫剂皆对绿僵菌分生孢子有程度不同的抑制作用,浓度愈高,抑制作用愈强,但次亚致死剂量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小。对马尾松毛虫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M337+杀灭菊酯(80000×)、M337+敌杀死(60000×)、M337+辛硫磷(10000×)、M337+灭杀毙(25000×)、M337+灭幼脲Ⅲ(15000×),其LT50比单用绿僵菌M337(1.9×1010个孢子·L-1)分别缩短了9d、7d、6d、5d和3d,增效作用明显。8.绿僵菌和白僵菌混合使用经共毒系数分析,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毒力增加了1.78倍。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也表明,绿僵菌与白僵菌混合使用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显着优于单独使用绿僵菌和白僵菌,增效作用明显。9.在施用绿僵菌菌剂前后,通过对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的T测验、节肢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格局及马尾松林群落特征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的种群控制作用明显,对非目标无脊椎动物不具有明显的影响,并且改善了整个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胡光辉,刘云彩,王忠祥,童清,刘永刚,孟梦,槐可跃,闫争亮[9](2007)在《思茅松人工林主要虫害及其持续控制技术》文中提出经调查发现,危害思茅松人工林的主要虫害有9种,其中针叶害虫有7种,枝梢害虫有2种。据此阐述了此9种虫害的危害特性及分类治理措施;通过对造成思茅松人工林大面积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从营林措施及防治技术两个方面提出了思茅松人工林虫害的持续控制技术。

郭慧芳[10](2005)在《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途径和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作为生物杀虫剂,除了具有对天敌安全、不污染环境和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生物农药普遍存在的优点外,更因其能在害虫种群中形成流行病而长期控制虫口这一明显优于其它杀虫剂的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NPV也存在杀虫范围窄和作用速度慢等缺点,这大大限制了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因此,研究提高其杀虫活性的途径和机理对于开发实用性病毒制剂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对NPV的增效途径和增效机理已有不少研究报道,但斜纹夜蛾NPV(SINPV)尚很少研究。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食性杂,食量大,繁殖力强,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已对许多化学农药产生了抗性,SINPV是具有潜力的替代生物防治剂。因此,本文以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为靶标对象,研究提高SINPV毒力的增效途径和增效机理,以促进SINPV在害虫防治上的开发应用。 一、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效途径研究 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病毒种和分离株之间复合侵染的增毒作用、交替感染不同寄主对毒力的影响、以及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对病毒的增效作用,寻找提高NPV毒力效果的途径。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种病毒间的联合增效作用 研究表明,八字地老虎颗粒体病毒(XcGV)可明显提高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的毒力。在以斜纹夜蛾为靶标对象时,XcGV可提高斜纹夜蛾NPV(SINPV)对3龄幼虫的杀虫速度,害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缩短了0.5-2.5d,还可同时提高SINPV对5龄幼虫的杀虫速度和杀虫活性,害虫的死亡率提高了33.8%;此外,联合作用于5龄幼虫时还明显抑制了斜纹夜蛾体重的增长。以甜菜夜蛾为靶标对象时,XcGV可提高XcNPV和SINPV对2龄幼虫的杀虫速度,LT50缩短1.3-1.7d。 (2)SINPV不同分离株间的增效作用 研究发现,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INPV)日本福冈株、小笠原株和埃及株感染斜纹夜蛾,在种群中连续传代的过程中,各分离株单独及复合侵染对斜纹夜蛾的毒力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单独侵染连续传代后,各分离株毒力显着提高,但不同分离

二、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复合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复合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直升机超低量喷洒DpCPV复合剂对马尾松毛虫防治效果及持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2.1 防治药剂
        1.2.2 试验机型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时间
        1.3.2 作业技术标准
        (1)飞行高度。
        (2)飞行速度。
    1.4 飞防效果调查
        1.4.1 喷洒质量调查
        1.4.2 防治效果调查
        1.4.3 DpCPV防治持效性调查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喷洒质量调查
    2.2 防治效果调查
    2.3 DpCPV持效性调查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2)利用菜粉蝶颗粒体病毒与Bt复合剂防治菜粉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材料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蔬菜害虫种类和危害情况调查
        1.2.2 菜粉蝶发生规律和防治时期观察
        1.2.3 复合剂对不同龄期菜青虫室内试验
        1.2.4 不同浓度复合剂对菜粉蝶幼虫田间试验
        1.2.5 复合剂不同时间喷施对菜粉蝶的防治试验
    1.3 试验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规律和防治时期
        2.1.1 北京地区蔬菜害虫种类和危害情况调查
        2.1.2 发生规律及防治时间
    2.2 复合剂对不同龄期菜青虫防治试验
    2.3 不同浓度复合剂对菜粉蝶幼虫田间试验
    2.4 复合剂不同时间喷施对菜粉蝶的防治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3)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质型多角体病毒
        1.1.1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类
        1.1.2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结构及生化特性
        1.1.3 质型多角体的寄主域/交叉感染
        1.1.4 质型多角体的侵染与发生
        1.1.5 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昆虫的影响
        1.1.6 质型多角体病毒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
        1.1.7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
    1.2 春尺蠖及春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1.3 思茅松毛虫及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病毒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试剂及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春尺蠖质型多角体病毒(ApciCPV)新病毒株鉴定
        2.2.2 ApciCPV对春尺蠖的毒力测定
        2.2.3 复配剂(ApciNPV+ApciCPV)的毒力测定
        2.2.4 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的毒力测定
        2.2.5 复配剂(DekiNPV+ApciCPV)的毒力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
        3.1.1 春尺蠖新病毒株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3.1.2 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
    3.2 ApciCPV对春尺蠖的生物活性
        3.2.1 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致死作用
        3.2.2 ApciCPV感染春尺蠖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
    3.3 ApciCPV与ApciNPV的复配后的增效作用
        3.3.1 复配剂(ApciNPV+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毒力
        3.3.2 复配剂(ApciNPV+ApciCPV)感染春尺蠖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
        3.3.3 复配剂(ApciNPV+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
        3.3.4 ApciCPV与ApciN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互作分析
    3.4 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的生物活性
        3.4.1 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致死作用
        3.4.2 ApciCPV感染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
    3.5 ApciCPV与DekiNPV的复配后的增效作用
        3.5.1 复配剂(DekiNPV+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毒力
        3.5.2 复配剂(DekiNPV+ApciCPV)感染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
        3.5.3 复配剂(DekiNPV+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
        3.5.4 ApciCPV与DekiNPV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互作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ApciCPV的寄主域
        4.2.2 ApciCPV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银纹夜蛾增殖DCPV防治应用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病毒及替代寄主
        1.1.2 Aa-DCPV
    1.2 方法
        1.2.1 林间防治试验地
        1.2.2 Aa-DCPV配比、喷药量及喷施时间
        1.2.3 效果调查
        1.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5)甜菜夜蛾增殖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接种方法及检查方法
        1.2.2 Se-DpCPV和Dp CPV对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测试
        1.2.3 Se-DpCPV对不同龄期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测试
        1.2.4 林间防治试验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e-DpCPV和DpCPV对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比较
    2.2 Se-Dp CPV对各龄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比较
    2.3 不同处理区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
3 讨论

(6)苏云金杆菌与病毒杀虫剂的混剂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混剂应用情况
    1.1 与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混剂
    1.2 与颗粒体病毒的混剂
    1.3 与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混剂
2 混剂作用机理
    2.1 与核型多角体病毒混剂的作用机理
    2.2 与颗粒体病毒混剂的作用机理
    2.3 与质型多角体病毒混剂的作用机理
3 展望

(7)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及全基因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松毛虫病毒研究进展
        1.1.1 松毛虫病毒种类
        1.1.2 国内外松毛虫病毒的应用
        1.1.3 松毛虫病毒的交叉感染研究
        1.1.4 松毛虫病毒基因组序列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1.1.5 问题及展望
    1.2 杆状病毒的分类学和生物学
        1.2.1 分类
        1.2.2 杆状病毒的感染周期
        1.2.3 杆状病毒基因组结构
        1.2.4 杆状病毒的重复基因
        1.2.5 涉及杆状病毒宿主域的病毒基因
        1.2.6 杆状病毒基因组的进化
    1.3 杆状病毒杀虫剂
        1.3.1 体内生产
        1.3.2 体外生产
        1.3.3 病毒的利用
        1.3.4 杆状病毒在害虫防治中的限制因素
        1.3.5 杆状病毒杀虫剂的利用前景和展望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及毒力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及产地
    2.3 方法
        2.3.1 病毒的初步鉴定
        2.3.2 病毒的分离纯化
        2.3.3 病毒的染色鉴定
        2.3.4 病毒超微结构观察
        2.3.5 毒力测定
        2.3.6 传代病毒超微结构的观察
        2.3.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思茅松毛虫室内饲养
        2.4.2 病毒鉴定
        2.4.3 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
        2.4.4 不同感染浓度与死亡率的关系
    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全基因组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DekiNPV 来源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主要仪器及产地
        3.2.4 主要试剂及缓冲液的配制
        3.2.5 DekiNPV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2.6 DNA 测序
        3.2.7 DNA 序列分析
        3.2.8 系统分析(Phylogenetic analysis)
        3.2.9 核酸序列号
    3.3 结果
        3.3.1 DekiNPV 基因组序列分析
        3.3.2 DekiNPV 基因组结构
        3.3.3 DekiNPV 与其它杆状病毒的 ORF 的比较
        3.3.4 结构基因
        3.3.5 DNA 复制和晚期基因的表达
        3.3.6 抗凋亡基因
        3.3.7 辅助功能基因
        3.3.8 重复基因(bro genes)
        3.3.9 DekiNPV 特有 ORF
        3.3.10 基因对等图分析
        3.3.11 同源区(homologous regions/hr)
        3.3.12 进化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 PCR 检测方法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病毒株和多角体纯化
        4.2.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4.2.3 主要仪器
        4.2.4 病毒 DNA 的提取
        4.2.5 病虫总 DNA 的提取
        4.2.6 健康虫总 DNA 的提取
        4.2.7 DekiNPV 的 PCR 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DekiNPV 基因组 DNA 的 PCR 扩增与特异性检测结果
        4.3.2 DekiNPV 基因组 DNA 的 6 个浓度的 PCR 检测结果
        4.3.3 不同底物目标片段的检测结果
        4.3.4 DekiNPV 寄主域的 PCR 检测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寄主域和替代寄主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虫来源
        5.2.2 细胞来源
        5.2.3 主要试剂
        5.2.4 主要仪器
        5.2.5 病毒纯化
        5.2.6 接种物 DekiNPV 纯度的检查
        5.2.7 病毒粒子的制备
        5.2.8 基于 11 种鳞翅目昆虫对 DekiNPV 寄主域及其替代寄主的研究
        5.2.9 两种处理后死亡幼虫体内是否存在 NPV 和 CPV 混合感染的染色鉴定
        5.2.10 两株昆虫细胞系在 DekiNPV 寄主域上的研究
        5.2.11 两种处理后死亡的四种松毛虫和美国白蛾体内多角体的分离和鉴定
        5.2.12 病毒 DNA 的提取
        5.2.13 酶切分析
        5.2.14 幼虫总 DNA 的提取
        5.2.15 美国白蛾幼虫潜伏性病毒的检测
        5.2.16 四种松毛虫幼虫潜伏性病毒的检测
        5.2.17 两种处理后 4 种松毛虫和美国白蛾体内分离到的多角体是否含有DekiNPV 的 PCR 检测
        5.2.18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接种物的纯度检测
        5.3.2 DekiNPV 对 11 种鳞翅目昆虫的致死率
        5.3.3 两种处理后 5 种死亡幼虫体内是否存在 NPV 和 CPV 混合感染的染色鉴定结果
        5.3.4 DekiNPV 对 2 株昆虫细胞系的感染研究
        5.3.5 两种处理后死亡虫体内病毒的超微结构观察
        5.3.6 两种处理后美国白蛾幼虫中分离到的病毒身份的鉴定
        5.3.7 四种松毛虫和美国白蛾的潜伏性病毒的确认
        5.3.8 DekiNPV 诱发潜伏感染的能力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防治马尾松毛虫绿僵菌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绿僵菌分类现状
        1.2 绿僵菌生物学
        1.3 绿僵菌对昆虫的致病机理
        1.4 寄主昆虫防御体系
        1.5 绿僵菌发酵生产
        1.6 绿僵菌剂型开发应用
        1.7 绿僵菌商品化与应用
        1.8 我国应用绿僵菌防治农林害虫的研究概况
    2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2.1 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性
        2.2 马尾松毛虫的主要天敌
        2.3 当前治理马尾松毛虫的主要技术措施
        2.4 利用绿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现状
        2.5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一章 绿僵菌菌株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及供试昆虫
        1.2 绿僵菌致病菌株筛选
        1.3 营养条件对绿僵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试验室常用培养基对绿僵菌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1.3.2 不同碳源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3.3 不同氮源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3.4 培养基不同C/N比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4 环境条件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4.1 温度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4.2 光照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4.3 pH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5 营养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5.1 碳源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5.2 氮源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5.3 油类物质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6 环境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6.1 温度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6.2 湿度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6.3 pH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僵菌菌株筛选
        2.2 营养条件对M_(104)和M_(337)菌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2.2.1 不同培养基对M_(104)和M_(337)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2.2 不同碳源对产孢的影响
        2.2.3 不同氮源对产孢的影响
        2.2.4 不同C/N比对产孢的影响
        2.3 环境条件对M_(104)和M_(337)菌株产孢的影响
        2.3.1 温度对产孢的影响
        2.3.2 光照对产孢的影响
        2.3.3 pH对产孢的影响
        2.4 营养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4.1 碳源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4.2 氮源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4.3 油类物质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环境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5.1 温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5.2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5.3 pH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章 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的致病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及供试昆虫
        1.2 生物测定
        1.3 数据处理
        1.4 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绿僵菌和白僵菌致病力比较
        1.5 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绿僵菌和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力比较
        1.6 林间防治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僵菌和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比较
        2.1.1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2.1.2 各时段的毒力
        2.1.3 致死浓度(LC)比率测定
        2.2 不同温湿度下绿僵菌和白僵菌致病力比较
        2.3 不同温湿度下绿僵菌和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力比较
        2.4 绿僵菌和白僵菌林间防治效果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马尾松毛虫对绿僵菌入侵的生理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和虫源
        1.2 绿僵菌感染方法
        1.3 血细胞总数的测定
        1.4 血淋巴可溶性蛋白浓度的测定
        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 结果与分析
        2.1 血淋巴中血细胞总数和可溶性蛋白浓度的变化
        2.2 体壁组织可溶性蛋白组份的变化
        2.3 血淋巴和体壁组织过氧化物酶的变化
    3 讨论
第四章 绿僵菌分生孢子培养
    第一节 液固两相培养
        1 培养参数优化控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菌种
        1.1.2 液体种子培养基及液体种子制备
        1.1.3 浅盘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1.1.4 固体发酵浅盘的消毒及接种
        1.1.5 接种量对产孢的影响
        1.1.6 液体种子发酵时间
        1.1.7 培养温度对产孢的影响
        1.1.8 培养环境湿度对产孢的影响
        1.1.9 浅盘培养覆盖方式对产孢的影响
        1.1.10 产孢高峰的测定
        1.1.11 菌剂烘干处理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浅盘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1.2.2 接种量对产孢的影响
        1.2.3 液体种子发酵时间
        1.2.4 培养温度对产孢的影响
        1.2.5 环境湿度对产孢的影响
        1.2.6 浅盘培养覆盖方式对产孢的影响
        1.2.7 产孢高峰的测定
        1.2.8 菌剂烘干处理
        1.3 小结与讨论
        2 含铜杀菌剂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化学杀菌剂来源及配制浓度
        2.1.2 供试菌株
        2.1.3 杀菌剂对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影响测定
        2.1.4 杀菌剂对菌落生长影响和对杂菌的抑制作用
        2.1.5 浅盘生产试验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杀菌剂对绿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2 杀菌剂对绿僵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2.2.3 杀菌剂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2.2.4 杀菌剂对杂菌的抑制作用
        2.3 讨论
    第二节 液体深层培养
        1 液生分生孢子产孢菌株筛选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菌种
        1.1.2 培养基成分
        1.1.3 试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液体培养产物形成过程及微循环产孢现象
        1.3 小结
        2 液生分生孢子形成条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种
        2.1.2 基础培养基成分
        2.1.3 碳氮源组合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4 碳氮含量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5 微量元素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6 生长辅助物质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7 氨基酸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8 温度和光照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9 pH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10 接种和培养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培养时间液生分生孢子产量变化
        2.2.2 碳氮组合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3 碳氮含量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4 微量元素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5 生长辅助因子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6 氨基酸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7 温度和光照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8 pH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3 吐温80对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种
        3.1.2 培养基配制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吐温80培养液中菌体发育情况
        3.2.2 吐温80对生物量及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4 磁化水对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菌种
        4.1.2 磁化水生产
        4.1.3 培养基成分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和分析
        4.2.1 磁化水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和生物量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5 液生分生孢子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种及供试昆虫
        5.1.2 培养液成分
        5.1.3 毒力测定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测试验概况
        5.2.2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5.2.3 各时段的毒力
        5.3 讨论
第五章 绿僵菌菌种稳定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
        1.2 培养基
        1.3 生产速率与产孢量测定
        1.4 生物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落局变现象
        2.2 不同培养基对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影响
        2.3 碳源对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影响
        2.4 氮源对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影响
        2.5 C/N比对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影响
        2.6 致病力的变化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绿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白僵菌混配及其增效作用
    第一节 绿僵菌与化学杀虫剂混配及其增效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和供试昆虫
        1.2 化学杀虫剂及配制浓度
        1.3 分生孢子萌发力测定
        1.4 生物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学杀虫剂对绿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2.1.1 化学杀虫剂对M_(103)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1.2 化学杀虫剂对M_(104)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1.3 化学杀虫剂对M_(115)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1.4 化学杀虫剂对M_(335)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1.5 化学杀虫剂对M_(336)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1.6 化学杀虫剂对M_(337)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2 菌药混用的增效作用
        3 讨论
    第二节 绿僵菌与白僵菌混配及其增效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及供试昆虫
        1.2 绿僵菌和白僵菌混剂联合毒力测定
        1.3 林间防治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僵菌和白僵菌混剂联合毒力作用
        2.2 绿僵菌和白僵菌及其混剂林间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效果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绿僵菌对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设置情况及林分状况
        1.2 调查方法
        1.2.1 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调查
        1.2.2 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
        1.3 群落参数的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菌前后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
        2.2 施菌前后各施菌区节肢动物群落空间垂直分布格局
        2.3 施菌前后各施菌区群落特征
    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与讨论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3 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9)思茅松人工林主要虫害及其持续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思茅松人工林的主要害虫种类、危害特性及分类治理
    1.1 微红梢斑螟
    1.2 松实小卷蛾
    1.3 松毛虫类
        (1) 营建思茅松与其他阔叶树种的混交林。
        (2) 封山育林。
        (3) 采取生物防治措施。
        (4) 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1.4 松叶蜂类
        (1) 采取有利于防虫的营林措施。
        (2) 进行生物防治。
        (3) 进行人工防治。
        (4) 进行药剂防治:
    1.5 其他虫害
2 思茅松人工林害虫危害严重的原因分析
3 思茅松人工林虫害持续控制的措施与技术
    3.1 营林措施
        (1) 适地适种源 (家系)
        (2) 营造混交林
        (3) 选用抗虫性强的种源
        (4) 封山育林
        (5) 间伐抚育
    3.2 防治技术
        (1) 生物控制
        (2) 化学防治
        (3) 物理防治
        ①捕杀法。
        ②灯光诱杀。
4 结语

(10)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途径和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昆虫病毒增效作用研究进展
    第一节 昆虫病毒生物增效途径及机理
        1.1 病毒增强素的增效活性
        1.2 病毒增强素的定位及其生化特性
        1.3 病毒增效基因的克隆
        1.4 病毒增效基因的表达
        1.5 病毒增强素的增效机理
    第二节 昆虫病毒化学增效途径及机理
        2.1 荧光增白剂的增效活性
        2.2 荧光增白剂的增效机理
        2.3 荧光增白剂的应用展望
    第三节 重组杆状病毒杀虫剂
        3.1 表达激素和酶的重组杆状病毒
        3.2 表达昆虫专性毒素的重组杆状病毒
        3.3 缺失egt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
        3.4 异源重组病毒
        3.5 修饰病毒本身的基因
    第四节 昆虫杆状病毒的多态性
        4.1 杆状病毒表型多态性
        4.2 杆状病毒基因型的多态性
        4.3 病毒产生和保持多态性的原因分析
    第五节 病毒杀虫剂的应用现状
        5.1 病毒杀虫剂在国外的应用
        5.2 病毒杀虫剂在国内的应用
    第六节 昆虫病毒增效途径和机理研究展望
        6.1 昆虫病毒增效途径研究
        6.2 病毒增效机理研究
第二章 八字地老虎颗粒体病毒与核型多角体病毒间的联合增效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病毒联合增效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昆虫病毒组合对斜纹夜蛾的联合增效作用
        2.2 不同昆虫病毒对甜菜夜蛾的联合增效作用
    3 讨论
第三章 连续传代时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不同分离株单独及复合侵染的毒力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与病毒
        1.2 病毒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续传代时SINPV各代分离株单独侵染的毒力变化
        2.2 各代SINPV分离株复合侵染时的毒力变化
    3 讨论
第四章 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昆虫病毒
        1.3 病毒交替繁殖
        1.4 病毒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交替繁殖后各代病毒对甜菜夜蛾的致病性
        2.2 交替繁殖后各代病毒对斜纹夜蛾的致病性
    3 讨论
第五章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增效活性测定
        1.3 试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氟啶脲对NPV的增效作用
        2.2 米满对AcNPV的增效作用
    3 讨论
第六章 病毒增效因子对斜纹夜蛾围食膜的破坏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和病毒及药剂
        1.2 围食膜的制备
        1.3 围食膜的电镜观察
        1.4 围食膜几丁质的定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XcGV对斜纹夜蛾围食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2.2 氟啶脲对围食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2.3 氟啶脲对昆虫围食膜几丁质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七章 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基因型的分离和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基因型分离
        1.3 病毒活性测定
        1.4 病毒基因组DNA限制性酶切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代分离株基因型分离
        2.2 各分离株低剂量下获得的单头病毒对斜纹夜蛾的致病性
        2.3 各分离株低剂量下获得的单头病毒对甜菜夜蛾的致病性
        2.4 各分离株低剂量下获得的单头病毒DNA酶切图谱比较
    3 讨论
第八章 病毒增效作用与病毒基因型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病毒活性测定
        1.3 SINPV病毒粒子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1.4 病毒基因组 DNA提取及酶切
    2 结果与分析
        2.1 XcGV对SINPV的影响
        2.2 SINPV不同分离株单独或复合侵染后病毒形态和基因型比较
        2.3 SINPV和AcNPV复合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后病毒基因型比较
    3 讨论
第九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四、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复合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直升机超低量喷洒DpCPV复合剂对马尾松毛虫防治效果及持效性研究[J]. 赵正萍,颜果,彭勇,张敏,邬颖,颜学武. 湖南林业科技, 2021(05)
  • [2]利用菜粉蝶颗粒体病毒与Bt复合剂防治菜粉蝶研究[J]. 段彦丽,李志强,张翌楠,韩振芹.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1(02)
  • [3]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王承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银纹夜蛾增殖DCPV防治应用研究初报[J]. 冼世庆,王祥,刘付月清,林思诚,柯沛强. 南方农业, 2019(29)
  • [5]甜菜夜蛾增殖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应用研究[J]. 赵正萍,颜学武,邬颖,周刚,刘跃进. 应用昆虫学报, 2018(06)
  • [6]苏云金杆菌与病毒杀虫剂的混剂研究概况[J]. 叶幸,赵旭,马春英,姜辉,张燕,袁善奎,瞿唯钢. 中国植保导刊, 2018(02)
  • [7]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及全基因组分析[D]. 杨苗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8]防治马尾松毛虫绿僵菌的应用基础研究[D]. 宋漳.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 [9]思茅松人工林主要虫害及其持续控制技术[J]. 胡光辉,刘云彩,王忠祥,童清,刘永刚,孟梦,槐可跃,闫争亮. 西部林业科学, 2007(04)
  • [10]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途径和机理[D]. 郭慧芳.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2)

标签:;  ;  ;  ;  ;  

血浆多角体病毒(CPV复合物)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