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探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探讨

一、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及治疗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刘琪[1](2021)在《加味乌头汤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运用加味乌头汤治疗阳虚寒凝证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验证加味乌头汤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疼痛的有效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来自天津中医一附院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符合纳排标准的PDPN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试验组30例,本研究已于试验前通过伦理审批且取得每位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两组均维持原有降糖方案及其他疾病原有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口服甲钴胺片0.5mg,3次/天;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加味乌头汤(制川乌、白芍、黄芪、炙麻黄、炙甘草、桂枝、苍术、当归、干姜)200m L,2次/天,疗程4周。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糖尿病病程、PDPN病程及合并其他疾病情况;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多伦多临床系统评分(TCSS),正中、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总评分、主要症状评分),血糖(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肾功能(尿素、肌酐)及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而评价加味乌头汤治疗阳虚寒凝证PDPN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WHR、DM病程、PDPN病程、既往史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2.对VAS评分的影响: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对TCSS评分的影响: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有效率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对SCV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正中、腓浅SCV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正中SCV总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对中医临床症状总评分的影响: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总有效率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对中医临床主要症状评分的影响:治疗前,除肌肉萎缩外其他主要症状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在四肢疼痛、四肢发凉症状评分上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肢软麻木、肢软无力症状评分上组内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感觉减退症状评分上仅试验组较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效率仅四肢发凉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对血糖、血压、血脂的影响: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2h PG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治疗前,两组肝、肾功能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9.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结论1.加味乌头汤可缓解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的疼痛程度,显着降低VAS评分。2.加味乌头汤可改善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在缓解四肢疼痛、四肢发凉症状上更具明显优势。3.加味乌头汤具有一定降低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TCSS评分的作用。4.本次研究未见加味乌头汤改善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正中、腓浅SCV。5.加味乌头汤不影响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血压、血脂及肝肾功能,有一定降餐后血糖作用,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

卢绮韵[2](2020)在《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探讨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治疗DPN的临床治疗规范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把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糖痹外洗方沐足联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内服),对照组35例: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西医基础治疗包括降糖、降压、降脂、健康宣教、饮食运动、营养神经、抗氧化治疗。随访观察2周。观察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多伦多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神经传导速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记分的变化。结果:共纳入70例患者,脱落0例,完成70例,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各指标比较如下: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年龄、病程、性别构成)及治疗前各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2.血糖指标: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多伦多评分的影响:治疗后两组多伦多症状评分、感觉评分、反射评分、总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多伦多症状评分、感觉评分、总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多伦多反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多伦多症状评分、感觉评分、总评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反射评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多伦多评分,在改善症状评分、感觉评分方面较改善反射评分更有优势。4.对临床症状的影响:在单个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治疗后治疗组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均较对照组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内外综合疗法在改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症状方面具有确切的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改善麻木优于改善感觉异常,改善感觉异常优于改善疼痛。5.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治疗后两组PSQI记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SQ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PSQI记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6.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治疗后治疗组正中神经(MN)、腓肠神经(SN)、对照组左MN和右SN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对照组右MN和左SN的SNCV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MN、SN的SNC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MN、SN的SNCV治疗前后上升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MN、胫神经(TN)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MN、TN的MN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NCV治疗前后上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过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后,SNCV改善更为明显,MNCV改善难度更大,可能治疗所需的时间更长。7.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的血瘀症状,以及倦怠乏力、咽干口燥、胃纳异常、大便失调等气阴两虚的中医症状。8.对中医症状的影响:治疗组DPN中医症状按频次高低排列依次为:肢体麻木、睡眠障碍、肢体疼痛、感觉异常、疲倦乏力、咽干口燥、大便失调、胃纳异常,中医内外综合疗法可有效缓解上述症状,尤其对咽干口燥、疲倦乏力、胃纳异常、大便失调症状效果尤为突出。对照组中医症状按频次高低排列依次为:肢体麻木、疲倦乏力、咽干口燥、睡眠障碍、肢体疼痛、感觉异常、大便失调、胃纳异常;治疗后,咽干口燥、疲倦乏力的症状得到一定缓解,其他症状缓解率均较低。9.疗效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西医疗效(多伦多临床评分)有效率分别为82.86%和45.71%,两组西医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4.28%和68.57%,两组中医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0.安全性观察: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较好。结论:经过2周治疗,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内服联合糖痹外洗方中药沐足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能安全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能改善患者多伦多临床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记分以及神经传导速度,为治疗DPN的有效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及推广。

王欣欣[3](2020)在《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技术适宜性、经济适宜性研究,技术操作规范研究,最终形成证据确凿、安全有效、操作规范、易于推广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方法:1.本课题将符合研究标准的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2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的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案治疗,疗程共6周。在入组前1周、治疗第3周、疗程结束后(第6周)及随访期(第10周)进行评价,运用肌电图检测DS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采用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中医症候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对该方案开展适宜性研究,考察医疗人员对该方案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调查患者对该方案的满意度评价;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该方案的经济适宜性进行研究,评价该方案的卫生经济学价值。3.依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进一步明确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应症、禁忌症,规范技术操作步骤及规程、关键技术环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等,最终形成中医药规范技术操作文本。结果:1.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1.1基线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BMI、血压、血脂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后基线具有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DSPN症状发生在下肢的患者最多,且首发症状是以四肢远端的麻木为主。(2)效应指标的基线对比两组MDN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评分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对比性。两组DSPN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SF-36量表测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两种方案治疗DSPN临床疗效结果中医综合方案和西医综合方案的有效率经ITT分析集和PPS分析集显示,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疗效相当。(1)MDNS评价结果治疗3周后组间MDNS总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治疗组在各项评分方面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在感觉障碍及反射检查两项评分方面都有所下降,且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综合方案治疗6周后对于DSPN患者的感觉障碍、肌力及肌腱反射的恢复疗效显着,且在降低感觉障碍、肌力实验两项评分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2)神经传导速度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病位在上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改善。治疗组下肢患者腓总神经及腓浅神经在治疗后疗效优于治疗前;病位在四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后比较,MN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SNCV(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6周后,下肢SNCV(腓总神经)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四肢SNCV(正中神经、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余神经在治疗后无明显改善。(3)中医症候评分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肢软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均有所改善,组内比较有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只有感觉减退改善明显。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在肢软麻木、四肢疼痛、感觉减退、四肢发凉、肢软无力及中医症状总分方面,中医综合方案优于西医常规方案;二者对于肌肉萎缩症状的改善均不明显。(4)SF-36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SF-36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有改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6周和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改善不明显。治疗6周后,中医综合方案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5)随访研究结果治疗6周结束后,随访期(第10周)观察DSPN患者的症状持续改善情况,组间没有差异性。1.3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分析经卡方检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适宜性评价结果2.1技术适宜性结果(1)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82名DSPN患者整体上对中医综合方案的评价较满意。大多数患者表示治疗时间安排合理,同时能够接受中药、皮肤针、拔罐这三种治疗方式;76.82%的患者表示该治疗方案有效。(2)医生对该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30名医生对该方案适宜性评价较高,大部分医生认为该技术的操作要求、设备要求“极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2经济适宜性评价结果间接成本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53.69个单位成本,对照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62.54个单位成本;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法结果显示,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比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的患者多获得一个单位的效果时,需要多支付71.06个单位的成本。3.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方案所涉及的技术操作参数进行切合临床实际的修订、完善和优化:(1)中药汤剂:药材标准依据;剂量;浸泡方法及时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服药方法、注意事项等。(2)皮肤针疗法:针具;取穴(经)标准;叩刺方法:叩刺角度,叩刺频率,注意事项等。(3)拔罐疗法:用具;火力大小,吸附力松紧,拖罐力度、频率、时间;注意事项等。结论:1.DSPN不仅多发生于糖尿病晚期患者中,早期也多见;DSPN临床症状在四肢都有可能出现,但更易发生在下肢;DSPN患者的临床表现有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发凉等,但首发症状以麻木为主。2.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基于对DSPN基本病因病机“气虚血瘀”及现代医学的认识,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三者联合使用的中医综合方案可以改善DSPN患者的麻木、感觉减退、发凉、乏力等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采用的“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具有有效性、安全性、适宜性、经济性和规范性,是可供临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车彪[4](2020)在《施今墨学派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用药经验研究》文中提出施今墨学派是燕京医学的重要一支,融师承家传、学院学术、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等特点为一体,在北京地区有着非常突出的中医学术特色。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几位医家学术相承,不断发展,具有明确的中心学术思想和传承轨迹明确的人才链。施今墨学派在糖尿病诊治方面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的经验,通过对施今墨学派5位医家医案的整理与挖掘,对比各自特色,凝练共性规律,对探索施今墨学派治疗糖尿病临床组方原则及用药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1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吕仁和教授、赵进喜教授、王世东教授5位医家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医案资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分析5位医家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用药规律及经验。2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纳入病例(包括疾病诊断、四诊信息、中药名称等)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进行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医案的基本信息、疾病诊断、四诊信息、功效分类、及活血化瘀药的四气、五味、归经、活血化瘀药的剂量等进行统计。应用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对5位医家活血化瘀药物配伍进行分析,并对症状与药物之间、药物功效之间分别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对单味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在糖尿病不同分期、不同并发症的应用进行差异性分析。3 结果西医疾病诊断:出现频次前10位的西医诊断依次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肝功能异常、脂肪肝、脑梗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四诊信息统计:医案中症状出现频次前10位分别为:乏力、失眠、口渴、水肿、视物模糊、腰酸、大便干结、夜尿多、泡沫尿、麻木。医案中舌象出现频次前10位分别为:舌红、舌暗、舌淡、苔白、苔薄、苔腻、苔黄、边有齿痕、舌胖大、舌尖红,兼夹舌象前6位为:舌暗红、舌淡红、舌淡暗、苔薄白、苔黄腻、苔白腻。医案中脉象出现频次前10位分别为:脉细、脉沉、脉弦、脉滑、脉数,兼夹脉象前6位为:脉沉细、脉细弦、脉弦细、脉弦滑、脉细滑、脉沉弦。功效分类:处方中频次排名前3位的功效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施今墨先生处方中补虚药、清热药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活血化瘀药,而其余四位教授处方中此3类药物频率差异性较小。活血化瘀功效关联规则:按支持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祝谌予教授、吕仁和教授、赵进喜教授、王世东教授处方中活血调经药与补气药的关联强度均位居前列。除此之外,祝谌予教授、吕仁和教授处方中活血调经药、补气药还与清热凉血药关联性较强,赵进喜教授处方中活血调经药、补气药与补血药关联性较强。活血化瘀药性味归经: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四气”统计以温性最为多见,而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3位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四气”统计以寒性最为多见。5位医家处方中活血化瘀药“五味”统计以辛味最为多见,“归经”统计以肝经最为多见。处方药味数:吕仁和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最小,仅为11味,处方大小集中在5至20味;赵进喜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最多,为19.4味,处方大小从8味到33味不等;剩余三位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差异不大,施今墨先生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5.9味,祝谌予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5.6味,王世东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6.9味。活血化瘀药物剂量:吕仁和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16.9g±9.3g)及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占比(42.48%±14.46%)最大。施今墨先生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13.2g±9.8g)及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占比(7.26%±4.95%)最小。祝谌予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剂量离散化程度最大,剂量范围相对较宽,其平均剂量为15.8g±11.0g。赵进喜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剂量离散化程度最小,其平均剂量为15.6g±7.6g。王世东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为15.5g±8.0g。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共性药物组合包括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狗脊、续断,黄芪、当归,柴胡、赤芍,丹参、葛根,鬼箭羽、夏枯草。祝谌予教授个性药物组合为:五灵脂、香附,桑寄生、鸡血藤,赤芍、地龙。吕仁和教授个性药物组合为:丹参、牡丹皮、赤芍,鹿角、龟甲,香附、乌药,红景天、灵芝。赵进喜教授个性药物组合为:大黄、蝉蜕、姜黄、僵蚕,白芍、赤芍,土茯苓、石韦、萆薢、穿山龙,鬼箭羽、牛蒡子。王世东教授个性药物组合为:延胡索、川楝子,郁金、石菖蒲,牡丹皮、泽泻、山茱萸,大黄、厚朴、枳实。活血化瘀药物分期应用分析:共得出13味活血化瘀药、7组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在消渴期、消瘅期应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消渴期病例中,分别筛选出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6味、4味、5味、6味。消瘅期病例中,分别筛选出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6味、5味、7味、4味。活血化瘀药物并发症应用分析:共得出11味活血化瘀药、2组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在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应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肾脏病病例中,分别筛选出吕仁和、赵进喜2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5味、9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例中,分别共筛选出吕仁和、赵进喜2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5味、9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例中,分别共筛选出吕仁和、赵进喜2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6味、9味。4 结论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均注重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而施今墨先生处方中活血化瘀药物应用频率较低。从活血化瘀药在糖尿病不同分期应用来看,丹参、赤芍为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消渴期、消瘅期处方中的共有核心活血化瘀药物。提示4位教授在糖尿病消渴期、消瘅期均重视活血化瘀兼能清热的药物。从活血化瘀药在糖尿病不同并发症应用来看,丹参、赤芍、当归、川芎为吕仁和教授、赵进喜教授治疗3大并发症共有的核心活血化瘀药物。提示2位教授治疗3大并发症均重视凉血活血、益气活血、理气活血药物的运用。从处方药味数及活血化瘀药剂量分析来看,祝谌予教授应用活血化瘀药剂量调整最为灵活;吕仁和教授组方精简,善于用“药”,且活血化瘀药剂量偏大;而赵进喜教授组方丰富,善于用“方”,活血化瘀药剂量规律性更强。从活血化瘀药的药物配伍来看,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应用活血化瘀药常与补气药配伍。祝谌予、吕仁和教授在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的基础还常配伍清热凉血药,赵进喜教授则常在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的基础上配伍补血药。5位医家在活血化瘀药物组合上,既有共性药物组合,也有个性药物组合。

刘鑫淼[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中药内服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总结临床中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般特征,包括其对神经传导的影响、常见证型治疗以及对遣方用药进行归纳,总结出中药内服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及科研用药。资料与方法:1在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检索1999年1月-2019年12月中关于中药内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关文献,并对所检索的文献进行仔细阅读、排除、纳入,并建立原始数据库。2整理出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的中药方剂名称以及药物组成。3运用相关软件Excel2010、SPSS26.0、以及SPSS Modeler18.0对文献中涉及药物进行用药频数、频率统计,并对高频药物的性味、归经、药类、种类聚类、药物关联性等内容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频数、频率统计:在纳入的符合研究标准文献101篇中,共涉及到中药126味,使用频次共1071次,平均频次8.5次,高于平均频次的药物共有30味。在所有高频用药中出现频数最高的是黄芪,共出现81次,在所有中药复方中占80.20%,在总频次中占7.56%,按频数高低排列接下来依次是当归、川芎、地龙、鸡血藤、红花等药。2药性、药味、归经、药类统计:将126味中药进行全面数据统计,得到在药性中所用频率最高的是温性,按顺序依次是平、微寒、微温、寒、凉,未见热性药出现。在药味统计中,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味是甘味药,按高低顺序接下来依次是辛、苦、酸、咸、微苦、涩。在归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肝经,按高低顺序依次是脾经、心经、肺经、肾经、胃经,以上归经药物出现频次均超过100次。在药类统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活血通经药,按顺序接下来依次是补血药、补气药、清热凉血药等。3聚类方及药对组合统计:共得到聚类方5组,中药药对12组,药物组合皆重点突出了通调气血、温经通络的作用。结论:1通过临床数据分析,黄芪、当归、川芎、地龙、鸡血藤、红花、桂枝、丹参、牛膝、桃仁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常用药物。2选药上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上以甘、辛为主,多用活血通经药、补血药、补气药,药物归经则以肝经、脾经、心经为主。3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基本选方择药大法为益气、活血、温经通络。

韩明珠[6](2019)在《补阳还五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本临床研究,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气虚血瘀型T2DM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候评分、Toronto临床评分、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的影响,进而对其进行疗效性及安全性评价,为临床推广奠定基础。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招募符合标准的气虚血瘀型T2DM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首先进入为期2周的导入期或洗脱期,然后再进入为期4周治疗期,在治疗期,对照组给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治疗组在口服甲钴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Toronto临床评分、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的变化,并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综合评价补阳还五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气虚血瘀型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血糖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B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h P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6.05%,对照组总有效率62.7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Toronto临床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oronto临床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治疗后两组患者Toronto临床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Toronto临床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SCV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浅神经SCV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浅神经SCV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MCV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胫神经MCV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胫神经MCV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MCV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MCV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治疗气虚血瘀型T2DM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可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评分,使Toronto临床评分显着下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且安全性良好。

王沐瑶[7](2019)在《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文中提出目的:消渴病,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范畴。在全球的疾病杀手排行榜仅次于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排名第三。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还在以不可遏止的趋势上升,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而消渴病痹症作为消渴病并发证之首,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以同样的发病趋势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近年来中医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有明显的优势,一:通过中药调理五脏六腑的功能以降低和稳定血糖,甚至部分初发消渴病患者经过中药调理可以不予以西药降糖,摆脱药物治疗。二:降低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三: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消渴病痹症的诊疗过程中的优势。刘敏教授从事临床实践三十余年,并长期潜心于《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及运用研究,擅长六经辨证,在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了解部分近现代中医家治疗消渴病和消渴病痹症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经验和消渴病痹症的西医研究进展以启发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思路。2.通过收集刘敏教授发表过的文章和临床诊治糖尿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案,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梳理、总结出刘敏教授在六经辨治理论体系指导下治疗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临证特点和思路、遣方用药的特点和个人经验用药的心得。希望刘师的经验得以传承,指导后辈医者更好地诊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并树立起中医学子对中医药文化的信心。这对祖国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课题研究包括文献资料研究和临床回顾性研究两大部分。文献研究即文献综述,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及藏书,以“消渴病”、“糖尿病”、“六经辨证”、“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词条进行文献搜索、筛选和收集。该部分又分为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研究和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中医研究主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医家经验等角度去全面认识消渴病及消渴痹症。现代医学研究主要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标准和方法及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等几个方面去论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即病例回顾性研究,通过拍照的形式收集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刘敏教授门诊就诊的已确诊为DM和DPN患者每次就诊的情况,包括当天的问诊资料,处方用药和特殊医嘱。经过整理照片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DM患者一共646例,共就诊次数1633次,符合纳入标准的DPN患者一共115例,筛取有效方182个。将所有患者均参照伤寒论“首辨阴阳,六经辩证”及本院内分泌科诊疗规范,进行分型统计频次。DM患者仅进行简单的统计学处理,着重对DPN患者的就诊情况(方药)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即中药功效权值分析,再结合平时门诊跟师学习的心得体会,以更好地分析总结刘敏教授治疗消渴病痹症的临床经验及进行分析探讨临床上尚未发现的治疗特点,尤其是用药经验。结果:如表1所示,一共纳入646例DM患者,就诊次数共计1633次,除了六经辨证,还有湿热证和血瘀证。频数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少阳证(483)、少阴证(470)、太阴证(255)、太阳证(255)、阳明证(58)、厥阴证(42)、血瘀证(31)、湿热证(14)。如表2所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常用的方剂有桂枝类方(40)、柴胡类方(40)、真武汤(37)、理中汤(9)、归脾汤(9)、四妙散(5)、益气聪明汤(5)等,从六经归类来看主要集中在太阳病(53)、少阳病(40)、少阴病(39)、太阴病(34),厥阴病很少见,几乎没有阳明病(疾病发展到后期,阴阳俱损)。如表3所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的常用药物有27种,将表中药物进行分类其中桂枝汤中的桂枝、炙甘草及赤芍调和营卫的药所用最频繁;其次是当归、黄芪、制附子、黑枣、红参、茯苓、白术、干姜等益气养血,温阳健脾的药;再者是牛膝、独活、木瓜、羌活、葛根祛风湿,通经络的药;黄芩、柴胡、半夏、党参等和解少阳,畅达疏机的药;牡蛎、龙骨、酸枣仁敛阴潜阳,养心安神的药;天麻、川芎祛风活血止痛的药;最后是白芍、甘草敛阴缓急止痛的药。按照刘师处方用药的经验生姜也应该是高频药物之一,但由于生姜是鲜品,一般口头医嘱,叮嘱患者自加适量生姜一起煲药,故在表中未体现出来。符合DPN要求的方剂182个,录入药物138个,总结药物功效97种。方剂功效的权值热图显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类方高表达的功效分布,热图从深到浅分别为补心、补脾、补气、止痛、化饮、温经、散寒、化痰等46个功效。功效网络图显示的功效组合共15组,其中第7组:a93截疟-a94杀虫和第8组:a86治心悸-a97开窍与药物网络图相关性不强,其余13组均与热图表示的功效重合。药物网络图显示的药对大组合共18组,小组合33组,药对之间的功效有相须、相使的作用,其中第16组:B4红参-B39人参,在临床上一般不同用,可相互替代使用。功效组合及药对组合整合后主要有七大组,1.补肝肾、收敛固精;2.温补中焦;3.祛风通络;4.行气通络;5.清虚热、凉血消痈;6.活血化瘀;7.祛湿利水。每个大组下面再细分为相应的亚组,共14个。每个亚组下有对应的代表药物,具体药物见表6。结论:基础方的频数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图表分析显示刘师对消渴病痹症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一直在演变,从对消渴病的阴虚燥热和气阴两虚的滋阴清热或益气养阴法到温阳祛湿通络法,再到温阳益气祛湿通络法。高频药物实质上代表的是基础方的运用,而基础方代表着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最核心的思路,即六经辨证。方剂的定性定量研究可以弥补主观用药的不足,同时可以通过定性定量研究发现新的药对,比如本次研究中图3的分组和表6里的代表药物便有一些新的药对出现,而且药效针对性强,尽量做到精准用药,这样同用既可以加强药效,也可以减少副作用,予以传统的组方用药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思路。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其实与消渴病一脉相承,遵循《内经》的“治病求本”,善用经方扶正气,而经方短小精悍,疗效显着,有一两拨千金之能。刘师用方功效集中而且平和,注重顾护先后天之本,即脾肾的阳气,谓固本培原也。但刘师治病也不拘泥于经方,而是选择对患者最优的效方治疗。刘师亦遵循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治则,注重脉症结合,从脉和症两个方面来治疗消渴病痹症。在基础方即经方的基础上,结合脉症灵活加减药物,还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和病人的体质差异选用相对平和的药物,而少用温燥的补益性药物,注重“以通为补”。刘师在治疗消渴病痹症时善用柴胡剂和行气药,注重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和三焦通利;诊治过程中看舌按脉,注重腹部和趺阳脉的触诊,细问睡眠与二便情况,以先调理睡眠和脾胃为重。刘师还强调外治法的重要性,自拟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的外洗方,用于临床表现麻木疼痛的患者。

陈倩[8](2019)在《芪桂活血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客观疗效评价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芪桂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客观疗效;(2)通过芪桂活血汤对气虚血瘀型DPN患者血生化指标SOD、MDA、IBIL、ET-1影响,探究此方发挥治疗DPN作用的机制;(3)通过本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DPN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方法:选用与本研究纳排标准相符的气虚血瘀型DPN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均给与糖尿病饮食、运动及个体化降糖治疗。对照组:予以甲钴胺0.5mg/次,3次/天口服,治疗组: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芪桂活血汤加减(200ml,院内代煎,每日2次),连续观察三个疗程(12周)。观察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疗效指标及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描述。结果:(1)治疗后,两组FPG、2hPG、HbA1c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治疗组FPG、2hPG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HbA1c比较无差异(P>0.05);(2)治疗后,治疗组TG、TC、LDL-C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HDL-C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对照组TG、TC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LDL-C、HDL-C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TG、TC、LDL-C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而HDL-C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血清MDA、ET-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血清SOD、IBIL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且治疗组MDA、ET-1下降程度,SOD、IBIL增高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1);(4)治疗后,两组患者MNDS评分及中医症候分级评分均下降(P<0.01),且治疗组MNDS评分及中医症候分级评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1);(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NCV、SNCV较前均增高(P<0.01);治疗组正中、腓总神经MNCV,正中神经SNCV上升幅度均较对照组大(P<0.01),而腓总神经SNCV升高幅度与对照组相比未见差异(P>0.05);(6)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显着大于对照组的70.0%(P<0.05);(7)安全性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芪桂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DPN疗效显着,可调节DPN患者血糖血脂,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及临床疗效,改善氧化应激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安全性高。

段力[9](2017)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及诊疗信息挖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归属于糖尿病神经并发症范畴,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60%-90%。美国糖尿病协会关于DPN的定义,简单描述为"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糖尿病患者出现末梢神经损伤的症状或体征"。DPN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四肢对称性疼痛(钝痛、刺痛、胀痛、灼痛、钻凿痛、刀割样痛、撕裂痛等)、麻木,冷凉、蚁行感、虫爬感、踏棉花感、冰凉感、触电感,肌电图显示周围感觉或运动神经传导障碍。晚期则出现肌无力、肌萎缩、足部感染、难治性溃疡、坏疽以及创口难以愈合,最终可能导致截肢。DPN患者病情迁延难愈,致残率高,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不十分明确,亦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及治疗药物。近年来,中医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上显示出自身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中医药不仅可以明显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还可以修复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患者对西药的依赖,但是由于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难以形成高级别临床证据,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的推广和转化。然而,可喜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例如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的介入,真实世界临床诊疗资料所提供的海量数据等,为深入研究DPN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发病特点、卫生经济学特点、诊疗规律等提供较强的技术保障。目的:1.通过对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公开发表的有关口服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进行研究,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见辨证分型、证候要素、常用治法、中医症状、舌苔脉象和处方用药规律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总结,围绕中医"病-证-症-治-方-药"的总体框架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治规律,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科研和临床用药提供一些有益参考,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特色和优势。2.基于广东省中医院大数据平台和真实世界临床诊疗资料,将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多元数理统计方法有机结合,对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住院患者的基本信息、住院费用、发病特点、证候规律、证素规律、合并疾病规律等进行频数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神经网络分析等,以期将临床诊疗数据转化成新的知识和信息,并形成决策智慧,从而为临床诊疗行为的规范、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以及中医标准化、客观化的推动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信息。方法:1.第一部分为DPN证治规律,通过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公开发表的有关口服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对其证型、证素、治法、症状、舌苔脉象、方药等进行梳理,采用频数、构成比、因子和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2.第二部分为DPN诊疗规律,以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梳理电子病历中年份、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住院次数、住院科室、入院病情、付款方式(费别)、总费用、床位费、总药费、西药费、中药费(中草药费、中成药费)、放射费、化验费、诊疗费、检查费、主病中医名称、主病中医诊断、主病西医诊断、次病西医诊断等数据内容。采用Excel2007构建数据仓库,规范术语、清洗数据。应用频数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神经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与多元统计方法对DPN患者基本信息、住院费用、发病特点、证候规律、证素规律、合并疾病规律等进行分析,运用SPSS和EXcel2007结合进行作图。结果:第一部分:基于文献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研究1.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见中医证型有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痰瘀阻络、阳虚血瘀和肝肾阴虚。气虚血瘀证对应的治法为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气阴两虚证对应治法为益气养阴,瘀血阻络证对应治法为活血化瘀,痰瘀阻络证对应的治法为化痰通络、活血化瘀,阳虚血瘀证对应的治法为温阳益气、活血化瘀,肝肾阴虚对应治法为补肝益肾;(1)气虚血瘀证常用中药为黄芪、当归、鸡血藤、川芎、红花、桂枝、牛膝、白芍、桃仁、地龙、丹参、赤芍、木瓜,代表方剂为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活血汤;(2)气阴两虚证常用中药为黄芪、鸡血藤、当归、地龙、丹参、地黄、川芎、白芍、赤芍、麦冬、红花、桂枝、牛膝、葛根、桃仁、太子参、山药,代表方剂为增液汤;(3)瘀血阻络证常用中药为黄芪、鸡血藤、地龙、丹参、当归、地黄、川芎、白芍、赤芍、麦冬、红花、葛根、桂枝、牛膝、桃仁,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4)阳虚血瘀证常用中药为黄芪、葛根、鸡血藤、白芍、地龙、生姜、细辛、通草、大枣、三七、附子、大枣,代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5)肝肾阴虚证常用中药为鸡血藤、丹参、细辛、通草、黄芪、黄精、葛根、白芍、麦冬、太子参,柴胡、生地,代表方剂为玉泉饮;2.常见的病性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湿、阳虚,常见的病位证素为经络、肝、脾、肾,其中虚证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实证证素为瘀血、痰、湿、热、毒;3.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鸡血藤、桂枝、白芍、牛膝、川芎、红花、地龙、桃仁、赤芍、丹参、地黄、大枣、生姜、水蛭、麦冬、山萸肉、山药、苍术、获苓、黄连、陈皮、全蝎、太子参,主要为补气药、活血药、滋阴药。其中黄芪可以用于治疗麻木、疼痛、刺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冰凉、桂枝可用于治疗麻木、疼痛、冰凉;4.常用的治法有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温阳益气、补肝益肾。益气活血法可以用于治疗肌肤甲错、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麻木、自汗;益气养阴法可以用于治疗失眠、口干、疼痛、刺痛、麻木、神疲乏力;活血化瘀法可以用于治疗麻木、疼痛、消瘦、失眠、神疲乏力;通络止痛法可用于治疗肌肤甲错、麻木、刺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1)益气活血法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鸡血藤、红花、桃仁、川芎、白芍、牛膝、桂枝、地龙、赤芍、丹参;(2)化痰通络法常用中药有大枣、丹参、牛膝、川芎、蜈蚣、黄芪、猪苓、陈皮、茯苓;(3)活血化瘀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牛膝、桂枝、丹参、川芎、鸡血藤、地龙、陈皮、蜈蚣、山萸肉、玄参、红花、桃仁、赤芍、威灵仙、细辛、三七、紫花地丁;(4)通络止痛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白芍、牛膝、鸡血藤、桂枝、地龙、赤芍、丹参、地黄、木瓜;(5)益气养阴常用中药有黄芪、牛膝、当归、大枣、川芎、蜈蚣、黄柏、桂枝、鸡血藤、地龙、陈皮、山萸肉、玄参、柴胡、丹参;(6)活血通络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桂枝、鸡血藤、牛膝、蜈蚣、黄柏、太子参、地龙、山萸肉、枳壳;(7)温阳益气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大枣、玄参、牛膝、干姜、附子;(8)补肝益肾常用中药有大枣、牛膝、川芎、丹参、山萸肉、猪苓、赤芍、墨旱莲、枸杞子;5.常见方剂有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和补阳还五汤;(1)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时常用的中药有黄芪、桂枝、鸡血藤、白芍、当归、牛膝、川芎、赤芍、地黄、生姜;(2)当归四逆汤加减时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白芍、黄芪、忍冬藤、牛膝、鸡血藤;(3)补阳还五汤加减时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牛膝、川芎、红花、地龙、赤芍、桃仁、桂枝、鸡血藤、丹参;6.常见症状有麻木、神疲乏力、疼痛、冰凉、刺痛、少气懒言、口干、腰膝酸软、自汗、失眠、口渴、蚁行感、肌肤甲错、头晕、畏风、灼痛。麻木见于阳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冰凉见于阳虚血瘀证;神疲乏力见于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和瘀血阻络证;疼痛见于瘀血阻络证、气阴两虚证和阳虚血瘀证;头晕、腰膝酸软则见于肝肾阴虚证;7.常见舌苔脉象为舌体胖大、有瘀斑、瘀点,舌质暗红、暗、淡暗、紫暗、淡白、淡红、红、暗淡、淡、红绛、焦黑,舌苔薄白、薄黄、少苔、白滑、白腻、黄腻、白、薄白腻,舌边有齿痕,舌底脉络青紫、迂曲、怒张、紫暗,脉象细、沉、涩、数、弦、弱、滑、微、无力、疾、紧;8.常见药对有黄芪配当归、黄芪配鸡血藤、黄芪配白芍、黄芪配桂枝、黄芪配牛膝、黄芪配川芎、黄芪配红花、黄芪配地龙,桃仁配红花、桃仁配当归、葛根配木瓜、当归配细辛、丹参配地龙;9.常见药串有黄芪+牛膝+当归、黄芪+桂枝+白芍、黄芪+红花+当归、黄芪+川芎+当归、黄芪+白芍+鸡血藤、黄芪+鸡血藤+当归、当归+红花+黄芪、桃仁+红花+当归、黄芪+桂枝+鸡血藤、桃仁+红花+地龙+赤芍、当归+白芍+川芎+地黄+牛膝;第二部分:基于真实世界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律研究1.基本信息情况共计771例DPN患者,其中男性303例(39.30%),女性468例(60.70%),年龄最大者88岁,最小者29岁,总体平均年龄为65±12岁,年龄段集中分布在45-65岁和70-90岁,共计占到总数的82.23%;DPN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2±4.55天,平均住院次数为3.95±5.05次;不同年份住院天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住院次数则总体上上升趋势;DPN患者人数随年份总体上逐年递增,发病率总体上也逐年增加;DPN患者几乎集中分布在内分泌科(90.14%),其次是神经科(6.36%),针灸科(1.17%),此三者共计占总数的97.67%。2.患者住院费用情况2.1DPN患者住院总费用中贡献最大的为药费、诊疗费和检查费;住院费用最大值为34706元,最小值为3496元,均数为12909土4629元,总体上住院费用随年份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住院费用主要在内分泌科、神经科和针灸科产生;因素分析和神经网络分析发现住院天数、入院病情、住院次数、费别、住院年份、合并疾病个数对住院费用影响最大。2.2 DPN患者住院总药费总体上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次住院总药费中位数为3744.62元,占住院总费用中位数(12422.17元)的30.14%;住院药费也主要在内分泌科、神经科和针灸科产生;因素分析和神经网络分析发现住院天数、住院次数、入院病情、费别和合并疾病个数对住院药费影响最大;2.3 DPN患者住院检查费总体上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住院检查费也主要在内分泌科、神经科和针灸科产生;因素分析和神经网络分析发现费别、住院天数、住院次数、入院病情、合并疾病个数对住院检查费影响最大;3.患者中医诊断情况DPN患者常见的证候依次为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湿热瘀阻、气阴两虚,湿浊瘀阻、气阴两虚,痰瘀内阻、气虚痰瘀阻络;常见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痰、肾、脾、经络、阳虚、肝,其中病性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痰、阳虚,病位证素为肾、脾、肝、经络,虚证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实证证素为瘀血、痰、湿、热;证素组合形式以三证素组合、四证素组合及五证素组合最为常见,占总体证素的90.92%;证素主要以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痰为核心,其中血瘀与气虚、阴虚、湿、热、痰、肾、脾、经络有关;阴虚则与血瘀、气虚、湿、热、痰有关;湿则与血瘀、气虚、阴虚、热有关;痰则与血瘀、气虚、阴虚有关;病位证素主要集中体现在经络和脾肾;中医证素可以归纳为六大类:第一类为气虚、阴虚、血瘀,对应气阴两虚血瘀证;第二类为湿、热,对应湿热内蕴证;第三类为经络、痰,对应痰瘀阻络证;第四类为脾、肾、阳虚,对应脾肾阳虚证;第五类为肝、气滞,对应肝郁气滞证;第六类为水停、寒、血虚,对应寒凝血虚,水停于内证。4.患者西医诊断情况DPN患者次要诊断合并疾病主要为高血压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常见合并疾病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白内障、动脉硬化、脂肪肝等;DPN与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关联分析显示,与2型糖尿病病视网膜病变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2型糖尿病肾病和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DPN与脂代谢紊乱疾病的关联分析显示,两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高血压关系最为密切,三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关系最为密切,四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关系最密切,五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白内障关系最密切;年龄<30岁的患者合并疾病主要为2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和高血压;30-45岁患者主要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高尿酸血症、2型糖尿病肾病等;45-65岁患者主要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白内障、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脂肪肝、动脉硬化、高尿酸血症、2型糖尿病性肾病;65-70岁患者主要合并高血压、白内障、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脂血症、动脉硬化、2型糖尿病性肾病、脂肪肝、2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70-90岁患者主要合并高血压、白内障、动脉硬化、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脂血症、骨质疏松、高尿酸血症、脂肪肝、2型糖尿病性肾病;合并疾病中,两种疾病关联时高血压与高心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性肾病、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动脉硬化、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关系密切;三种及四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冠心病关系密切。结论:1..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因病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其次为痰、湿、热、毒,病位在经络,涉及肝、脾、肾三脏。气阴两虚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病机,血瘀则是关键,二者几乎贯穿疾病的始终。2.气虚和血瘀的重要性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证型为气虚血瘀;最常见证素为气虚、血瘀;最常用的治法为益气活血;最常用中药为黄芪、当归;最常用的药对组合形式为补气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最常用药串组合形式为补气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最常用的方剂为黄芪桂枝五物汤;最常见症状为麻木、神疲乏力;最常见舌苔脉象为舌体胖大、有瘀斑、瘀点,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舌底脉络青紫,脉象细、沉、涩;可见气虚和血瘀在DP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补气和活血是DPN最基本的治疗方法。3.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证-症-治-方-药"具体证治规律(1)麻木、疼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肌肤甲错、自汗、舌体胖大、有瘀斑、瘀点、边有齿痕,舌暗或淡暗或暗红或淡或淡白或淡红,苔薄白或薄黄或白腻或薄白腻、舌底脉络青紫或迂曲或怒张,脉细或涩或弦或无力,常见于气虚血瘀证,治疗上予以益气活血,代表方剂为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活血汤,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鸡血藤、川芎、红花、桂枝、牛膝、白芍、桃仁、地龙、丹参、赤芍、木瓜。(2)麻木、疼痛、刺痛、失眠、口干、口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红、红绛、苔薄黄、黄腻,脉沉或细或疾或数或涩或无力或微或弱,常见于气阴两虚证,治疗上予以益气养阴,代表方剂为增液汤,常见中药有黄芪、鸡血藤、当归、地龙、丹参、地黄、川芎、白芍、赤芍、麦冬、红花、桂枝、牛膝、葛根、桃仁、太子参、山药。(3)麻木、疼痛、刺痛、蚁行感、肌肤甲错、口干、口渴、舌有瘀斑、瘀点、舌质暗或暗红或紫暗,苔薄黄或黄腻,舌底脉络青紫或迂曲或怒张,脉涩或弦,常见于瘀血阻络证,治疗上予以活血化瘀,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常用中药有黄芪、鸡血藤、地龙、丹参、当归、地黄、川芎、白芍、赤芍、麦冬、红花、葛根、桂枝、牛膝、桃仁。(4)麻木、疼痛、冰凉、蚁行感、肌肤甲错、畏风、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或淡白或淡红,苔薄白或少苔或白滑或白腻或薄白腻,舌底脉络青紫或迂曲或怒张,脉沉或涩或无力,常见于阳虚血瘀证,治疗上予以温阳益气活血,代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常用中药有黄芪、葛根、鸡血藤、白芍、地龙、生姜、细辛、通草、大枣、三七、附子、大枣。(5)麻木、疼痛、刺痛、蚁行感、口干、口渴、腰膝酸软、自汗、失眠、肌肤甲错、头晕,舌红或红绛,苔薄黄或黄腻,脉沉或细或疾或数或涩或无力或微或弱,常见于肝肾阴虚证,治疗上予以补肝益肾,代表方剂有玉泉饮,常用中药有鸡血藤、丹参、细辛、通草、黄芪、黄精、葛根、白芍、麦冬、太子参,柴胡、生地。4.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特点DPN患者集中分布在45-65岁和70-90岁两个年龄段,累及占到总数的82.23%,且女性平均年龄比男性偏大,人数比男性多,说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且以女性患者居多,同时DPN也可见于30-45岁和30岁以下人群,说明DPN可发生于何年龄段;DPN患者集中在内分泌科、神经科、针灸科,与DPN作为糖尿病的神经并发症的临床实际是相符合的。5.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住院费用的卫生经济学特点住院费用中药费、诊疗费、检查费贡献最大。住院费用、住院药费和住院检查费总体上随年份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住院天数、住院次数、费别、入院病情、合并疾病个数是三者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缩短住院天数,减少无效及低效住院时间,加快病床周转,提高床位利用率,严格限制患者"搭便车"及"蹭医蹭药"的自主意识,控制公共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患者住院次数,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提高专科科室及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完善制度规范及法律约束,加强合并疾病的教育、预防和控制,降低住院部西药药占比,提高门诊部中药药占比,提高医护积极性及工作效率等均有利于降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6.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证型证素规律DPN常见证候依次为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湿热瘀阻、气阴两虚,湿浊瘀阻、气阴两虚等,说明气阴两虚是DPN重要的发病病机;DPN的证素主要以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痰为核心,病位证素主要集中体现在经络和脾肾,体现出DPN为先天受损,后天失养所致的特点。7.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合并疾病规律DPN患者合并疾病主要为脂代谢紊乱性疾病;DPN患者次要诊断疾病主要为糖尿病并发症和高血压;DPN患者常见合并疾病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白内障、动脉硬化、脂肪肝等;糖尿病并发症中,DPN与2型糖尿病病视网膜病变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2型糖尿病肾病和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脂代谢紊乱疾病中,DPN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冠心病关系密切;合并疾病中,高血压与高心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性肾病、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动脉硬化、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关系密切;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冠心病关系密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及治疗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及治疗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乌头汤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1.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1.2.3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1.2.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法
        2.2.1 基础治疗
        2.2.2 研究用药
        2.3 疗程与随访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资料
        2.4.2 安全性指标
        2.4.3 疗效性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5.1.1 性别比较
        5.1.2 年龄比较
        5.1.3 DM病程比较
        5.1.4 PDPN病程比较
        5.1.5 BMI、WHR比较
        5.1.6 既往史比较
        5.2 安全性指标分析
        5.2.1 治疗前后FBG、2h PG比较
        5.2.2 治疗前后SBP、DBP比较
        5.2.3 治疗前后TG、TC、HDL-C、LDL-C比较
        5.2.4 治疗前后ALT、AST比较
        5.2.5 治疗前后Urea、CR比较
        5.3 研究结果分析
        5.3.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5.3.2 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
        5.3.3 治疗前后正中SCV比较
        5.3.4 治疗前后腓浅SCV比较
        5.3.5 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总评分比较
        5.3.6 治疗前后中医临床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5.3.7 不良反应
讨论
    1 立项依据
        1.1 PDPN的特点
        1.1.1 疾病分类
        1.1.2 中医病因病机
        1.2 乌头汤的选择
        1.2.1 历史沿革
        1.2.2 组方分析
        1.2.3 现代研究
        1.3 对照组的选择
    2 研究分析
        2.1 止痛效果分析
        2.2 神经修复分析
        2.3 糖脂代谢分析
        2.4 毒理研究
        2.4.1 川乌毒理及减毒增效措施
        2.4.2 麻黄毒理及减毒增效措施
    3 临床验案举隅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信息采集表
    附录二:视觉模拟评分法
    附录三:多伦多评分表
    附录四:中医症状评分表
综述一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1 PDPN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中医古籍论述
        1.2 近代医家见解
        1.2.1 以虚为主论
        1.2.2 本虚标实论
        1.2.3 瘀血贯穿始终论
    2 PDPN辨证分型及治疗的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乌头汤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
    1 基础研究
        1.1 直接作用机制
        1.2 间接作用机制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2 临床研究
        2.1 癌性疼痛
        2.2 坐骨神经痛
        2.3 三叉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1.1 中医病因病机
        1.1.2 中医内治法
        1.1.3 中医外治法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2.1 发病机制
        1.2.2 评估检查与诊断方法
        1.2.3 治疗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一般临床特征
        2.2.2 血糖指标比较
        2.2.3 症状疗效分析
        2.2.4 多伦多评分分析
        2.2.5 多伦多临床评分疗效分析
        2.2.6 中医症状频次统计分析
        2.2.7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2.2.8 中医疗效分析
        2.2.9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记分分析
        2.2.10 神经传导速度分析
        2.2.11 神经传导特点
        2.2.12 不良反应
    2.3 讨论
        2.3.1 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方案的形成
        2.3.2 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方案的优化
        2.3.3 中医内外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
        2.3.4 思考与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DSPN发病率高,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点
    2.中西医针对DSPN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前期方案优化研究
    1 初步方案制定
        1.1 临床研究
        1.2 文献研究
    2 优化方案的制定
二.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及适宜性研究
    1.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2.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第一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流程图
    4.研究对象
        4.1 受试者来源
        4.2 受试者选择
    5.研究方法
        5.1 试验设计
        5.2 样本量的估算
        5.3 随机方法
        5.4 对照方法
        5.5 盲法设计
        5.6 知情同意
        5.7 伦理审批与临床试验注册
    6.干预措施
        6.1 基础干预措施
        6.2 对照组干预措施
        6.3 治疗组干预措施
    7.观测与记录
        7.1 指标选择
        7.2 观测时点与记录
        7.3 疗效判定
        7.4 资料整理、数据管理
        7.5 统计分析
        7.6 质量控制与保证
    8.研究结果
        8.1 基线情况分析
        8.2 治疗结果及数据分析
        8.3 依从性分析
        8.4 不良反应分析
第二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中医综合方案的技术适宜性研究
        3.1 研究路线
        3.2 研究方法
        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3.4 统计分析
        3.5 质量控制
        3.6 研究结果
    4.中医综合方案的经济适宜性研究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3 临床干预方法
        4.4 评价指标
        4.5 评价步骤
        4.6 研究结果
第三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中医综合技术简介
    4.研究方法
    5.研究结果
        5.1 适应症
        5.2 禁忌症
        5.3 操作方法
        5.4 注意事项
        5.5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预案
讨论
    1.对DSPN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DSPN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DSPN的认识
    2.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DSPN
        2.1 临床结局指标的选择
        2.2 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设定依据
        2.3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设定依据
        2.4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多维评价
    3.研究结果分析
        3.1 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分析
        3.2 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结果分析
        3.3 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综述一
        参考文献
    附件2 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方法(MDNS)
    附件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量表
    附件4 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附件5 调查问卷一 DSPN患者中医综合方案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6 调查问卷二 中医综合方案适宜性医生评价问卷
    附件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4)施今墨学派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用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中医诊疗研究进展
        1 糖尿病中医病名研究
        2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3 糖尿病的病机
        4 辨证方法研究
        5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现状
        1 数据挖掘过程
        2 数据挖掘工具
        3 数据挖掘方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施今墨学派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用药经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研究资料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处理
        3.2 数据挖掘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基本信息统计
        4.2 诊断信息统计
        4.3 四诊信息统计
        4.4 药物频数统计
        4.5 活血化瘀药性味归经统计
        4.6 中药处方药味数统计
        4.7 活血化瘀药剂量统计
        4.8 中药功效分析
        4.9 活血化瘀药物配伍分析
        4.10 症状与活血化瘀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4.11 活血化瘀药分期应用分析
        4.12 基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活血化瘀药应用分析
    5 讨论
        5.1 疾病诊断分析
        5.2 四诊信息分析
        5.3 用药经验分析
        5.3.1 活血化瘀药功效分析
        5.3.2 活血化瘀药性味归经分析
        5.3.3 处方药味数及剂量分析
        5.3.4 共性药物组合分析
        5.3.5 个性药物组合分析
        5.3.6 活血化瘀药分期应用分析
        5.3.7 基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活血化瘀药应用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检索方法
    2 文献筛选
    3 数据规范化处理
    4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补阳还五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目的
2.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
3.研究结果
    3.1 随访完成情况
    3.2 基线资料
    3.3 疗效性评价
    3.4 安全性评价
4.讨论
    4.1 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4.2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4.3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
    4.4 补阳还五汤组方分析
    4.5 活血通络方组方分析
    4.6 临床疗效分析
    4.7 问题与展望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2 :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3 :Toronto临床评分表
    附录4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5 :发表论文

(7)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消渴病的中医研究
        1.1.1 消渴病名的来源
        1.1.2 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1.1.3 后世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其他论述
        1.1.4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
        1.1.5 六经辨证的应用
        1.1.6 小结
    1.2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研究
        1.2.1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概念简述
        1.2.2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1.2.3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治疗
        1.2.4 小结
    1.3 消渴痹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3.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病性
        1.3.2 DPN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3.3 DPN诊断研究进展
        1.3.4 DPN的预防和治疗
        1.3.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资料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中止研究标准
    2.3 方法
        2.3.1 简单的频数分析
        2.3.2 双层频权剪叉算法
    2.4 建立数据库
        2.4.1 一般资料的频数分布表
        2.4.2 方剂-药物数据库
        2.4.3 药物-功效数据库
        2.4.4 方剂-功效数据库
        2.4.5 方剂功效权值和阈值的确定
        2.4.6 构建网络图和热图
    2.5 结果
    2.6 讨论
        2.6.1 刘敏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2.6.2 跟诊体会
        2.6.3 刘敏教授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经验概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芪桂活血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客观疗效评价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DPN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研究病例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终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分组方法
        4.2 治疗方法
        4.3 疗程
    5 观察指标
        5.1 安全性指标
        5.2 一般疗效指标
        5.3 主要疗效指标
        5.4 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治疗前后血糖情况比较
    2.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
    3.治疗前后SOD、MDA、IBIL、ET-1 比较
    4.治疗前后MDNS积分变化
    5.治疗前后MNCV、SNCV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6.治疗后中医症候分级评分比较
    7.治疗后中医综合疗效比较
    8.安全性分析
讨论
    1.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的多元论
        1.1.1 氧化应激
        1.1.2 糖代谢异常
        1.1.3 微血管损伤学说
        1.1.4 脂代谢异常
        1.1.5 其他
        1.2 DPN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1.3 DPN的治疗研究
    2.中医对DPN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气虚是消渴痹症发病的关键
        2.2.2 久病入络,瘀血为消渴痹症发病之标
        2.3 中医对DPN的治疗
        2.3.1 中药汤剂的治疗
        2.3.2 中药提取物治疗
        2.3.3 针灸治疗
        2.3.4 中药熏洗治疗
    3.芪桂活血汤
        3.1 芪桂活血汤的组方依据
        3.2 组方方解
        3.3 芪桂活血汤单味药的功效及药理学研究
    4.芪桂活血汤治疗DPN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
        4.1 安全性评价
        4.2 对血糖、血脂的影响
        4.3 对SOD、MDA、IBIL、ET-1 的影响
        4.4 对MDNS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4.5 对中医症候积分及综合疗效的影响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及诊疗信息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综述一: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1.1.1 中医病名研究
        1.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1.3 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1.1.4 中医治疗研究
        1.1.5 小结与展望
    1.2 综述二: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研究进展
        1.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概述
        1.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
        1.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分类和诊断
        1.2.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
        1.2.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1.2.6 小结
第二章 中医证治规律及诊疗信息挖掘
    2.1 第一部分:基于文献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2.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2 研究结果
        2.1.3 讨论
        2.1.4 结论
    2.2 第二部分基于真实世界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疗规律研究
        2.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2 研究结果
        2.2.3 讨论
        2.2.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及治疗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乌头汤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D]. 卢绮韵.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D]. 王欣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施今墨学派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用药经验研究[D]. 车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D]. 刘鑫淼.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补阳还五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韩明珠.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7]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D]. 王沐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芪桂活血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客观疗效评价及机制的研究[D]. 陈倩.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及诊疗信息挖掘研究[D]. 段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标签:;  ;  ;  ;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