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的诊治(附22例报告)

髋臼骨折的诊治(附22例报告)

一、髋臼骨折的诊断治疗(附2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温湘源[1](2020)在《3D打印个性化翼型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髋臼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因其部位深、结构复杂、复位固定困难等,如何治疗一直都是骨科创伤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与其他关节内骨折相似,手术干预是治疗髋臼骨折主要手段,其目的是实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及尽早髋关节功能康复训练。随着数字化技术与个性化精准医疗的发展,3D打印技术在临床诊疗日常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个性化翼型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是一种新兴微创外科技术,但其可行性、有效性及生物力学稳定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目的研究应用3D打印个性化翼型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及临床疗效评估。研究方法第一章:将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及镜像模型,利用逆向工程技术提取标本三维镜像模型表面形态,并通过CAD技术和3D打印技术制造个性化翼型接骨板。所有骨盆标本采用相同方法制作髋臼双柱骨折,随机分3组,每组6具骨盆标本,应用生物力学测试机进行轴向位移、轴向刚度及破坏试验测试。A组:3D打印个性化翼型接骨板固定系统,B组:前柱钢板+髂坐钢板固定系统,C组:前柱钢板+弓状缘内侧钢板固定系统。第二章:收集健康成人骨盆影像学资料,利用Mimics、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等软件构建髋臼骨折及内固定模型,模拟站立位,通过有限元技术对个性化翼型接骨板内固定力学性能进行验证。第三章:收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们科室经个性化髋臼翼型接骨板治疗的20例复杂髋臼骨折病例数据,回顾性分析其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随访资料,探讨3D打印个性化翼型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的优缺点及其临床疗效。结果1.700N加载力时,测量点1:A、B、C三组骨折位移分别为(0.62±0.08mm)、(1.09±0.15mm)、(1.27±0.10mm),A组与B组、A组与C组之间骨折位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与C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测量点 2:A、B、C 三组轴向位移分别为(1.24±0.09mm)、(1.44±0.09mm)、(1.62±0.06mm),各组之间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测量点3:A、B、C三组位移分别为(0.87±0.05mm)、(0.93±0.03mm)、(1.35±0.06mm)、,A 组与C组、B组与C组位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两组均优于C组(P<0.05),A、B两组的位移无统计学差异(P>0.05)。A、B、C三组的轴向刚度分别为 168.4830± 14.8091N/mm、122.4800±8.8480 N/mm、83.1300±3.8091N/mm。A、B、C三组内固定失效时的平均载荷分别为1516.83±30.896 N、1378.83±34.383 N 和 1351.00±26.046 N;A 组明显优于 B、C 组(p<0.05)。2.在700 N轴向压力加载下,A、B、C三组对固定系统出现最大von Mises 应力分别为(7.535E+0)MPa、(6.644E+0)MPa、(6.785E+0)MPa;A组、B组、C组三种固定系统最大应变分别为9.201E-3、8.654E-3、7.498E-3,且单元应变集中在骶髂关节;最大位移分别为3.842E-2mm、4.177E-2mm、3.891E-2mm。3.20例患者手术切口为8cm至13 cm,平均9.5 cm;术中出血量为200ml至600 ml,平均309.5 ml;手术时间为65min至180 min,平均110 min。根据Matta影像学复位标准,解剖复位11例,满意复位8例,不满意复位1例。根据改良Merle D’ Aubigne和Postel评价标准评价患者患侧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优12例,良6例,可2例。结论应用3D打印个性化髋臼翼型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可有效固定髋臼骨折,其生物力学性能优于普通钢板固定,且临床疗效可靠,可结合髋臼骨折类型优先考虑。

夏新华[2](2008)在《96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移位复杂的髋臼骨折采用不同手术入路与方法,探讨提高髋臼骨折复位质量的方法,制定对移位复杂的髋臼骨折的治疗程序。方法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6年10月对96例有移位的髋臼骨折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疗效满意。本文通过对本组患者的随访结果,探讨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96例平均随访18个月,采用美国矫形外科医生学会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和Matta标准进行评定,优72例(75%),良18例(18.75%),可6例(6.25%)。结论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切开复位采取合适的内固定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术医师的经验、内固定的选择、骨折的类型、手术的时机和切口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手术后的疗效。

徐顺利[3](2016)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髋臼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后期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和患者的满意度均与关节面的复位质量密切相关。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虽然可以应用于除后壁骨折、后柱骨折、后柱合并后壁骨折、横行合并后壁骨折外的其他六种类型骨折,但由于腹股沟韧带的限制,采用该入路时无法显露髋关节,只能通过间接复位;而在植入螺钉时因无法直视关节面,即使借助术中透视,仍有可能误入到关节内,因此对术者的手术经验和复位技巧要求非常高。另外,术中对髂动静脉及其周围淋巴组织的牵拉、剥离等易引起血管损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或术后淋巴漏;术中需要切开腹股沟管,如重建不佳可能导致术后腹股沟疝。针对以上不足之处,2008年Farid提出了髂腹股沟下入路,相比较传统的髂腹股沟入路具有如下优势:(1)该入路通过髂嵴截骨的方式可以显着扩大外侧窗,通过切断缝匠肌和股直肌可以实现髋臼关节面的直视下复位;(2)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分离结扎腹壁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理论上可以避免死亡冠的损伤和减少术中出血;(3)无需切开腹股沟管,可以避免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发生;(4)无需重建腹股沟管壁,因此闭合切口时间明显缩短。然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该入路存在以下问题:(1)因需要切断股外侧皮神经会引起术后灼性神经痛或其支配区的感觉障碍;(2)缝匠肌和股直肌采用直接切断于术毕进行缝合重建,因术后制动时间较长会影响术后康复及功能锻炼;(3)采取在腹股沟韧带下分离髂股血管进行三窗显露的方式并未减少对大血管的牵拉损伤;(4)对Fruchard孔下区完整性的破坏可能会诱发术后股疝的发生。因此,如何来减少或避免这些损伤以及由此导致的并发症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一部分: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的解剖学研究目的总结髂腹股沟下入路所涉及的解剖结构容易受损伤的原因,探讨预防损伤的具体手术技巧及对该入路的改良方法。方法应用20具成人尸体标本,首先按照髂腹股沟下入路步骤切开、分离,然后针对临床手术“三窗”显露时涉及到的解剖结构进行上下延伸逐层解剖,观察、测量、记录相关解剖结构走行、厚度、长度、角度及毗邻关系,结合临床操作分析其易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结果髂腹股沟下入路三窗显露时涉及到的结构易受损伤的解剖特点:1.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外侧段位于髂嵴上缘及髂结节内侧,如切口外侧段位置偏高易损伤;2.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22.35±1.65)mm穿腹股沟韧带出骨盆,呈(80.56±10.53)°角入股部,距髂前上棘(43.45±2.26)mm自阔筋膜浅出,因走行角度、穿出骨盆和阔筋膜部位存在较多变异,如不能直视下分离则易受损伤;3.旋髂深动脉31侧(77.5%)起始于髂外动脉,因此直接在腹股沟韧带下寻找并结扎旋髂深动脉较困难;4.缝匠肌与腹股沟韧带下缘呈(40.23±5.35)°向内下方斜行,覆盖于股神经和股动静脉前方,与股神经外侧边分支交汇点到腹股沟韧带下缘垂直距离约(20.13±6.02)mm,与股动脉交汇点到腹股沟韧带下缘的距离约(60.03±10.12)mm。缝匠肌、腹股沟韧带和髂耻弓三者对股神经和髂股血管起到保护和约束作用,术闭需要良好重建;5.腹壁下动脉23侧(57.5%)起自于髂外动脉,发出点到腹股沟韧带上缘的距离约为(8.81±3.02)mm,术中直接结扎该血管时易导致损伤;6.髂股血管前方与腹股沟韧带后壁结合较紧密,在腹股沟韧带下分离髂股血管并不能减少损伤;7.闭孔神经入小骨盆口处距离骨壁(10.18±2.44)mm,中点处距离骨壁(12.23±0.84)mm,骨折移位或显露四边体时易受损伤;8.Fruchard孔下区为近似四边形结构,存在多个薄弱部位,髂腹股沟下入路对其造成的广泛破坏因难以重建而易诱发多种股疝发生;9.腹壁下动脉与闭孔动脉的吻合支距离陷窝韧带约(10.65±3.22)mm,直接切开陷窝韧带显露内侧窗时易导致损伤。入路改良的解剖基础:1.髂耻弓总长约(31.25±1.42)mm,与髂耻隆起连接处致密,不易完整剥离。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呈(22.83±5.79)°夹角,仅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充填,容易剥离分开;而夹角顶点距离股动脉外侧缘约(18.66±2.35)mm,左右侧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此处切开不易损伤股动脉。2.整体观髂筋膜在整个髂窝内呈一凹陷的近似四边体结构,近侧端较薄弱,向远端则逐渐增厚。髂筋膜深面及表面有髂肌、腰大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生殖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穿髂筋膜处较高,在髂窝处位于髂筋膜前方;髂血管及其周围淋巴组织、旋髂深动脉腹股沟段位于髂筋膜前方。只要保持髂筋膜完整,在其下方分离不会伤及上述结构。3.陷窝韧带游离缘厚度仅为(0.23±0.11)mm,结构薄弱,但其与耻骨肌筋膜一同附着于耻骨上支上方,附着点筋膜厚度为(2.23±1.35)mm,结构致密,可于此处完整剥离骨膜及筋膜后放置钢板。结论1、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髋臼骨折,手术切口及三窗显露时易对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生殖股神经、旋髂深动脉、腹壁下动脉及其吻合支造成损伤;并不能减少髂股血管及周围淋巴组织的牵拉伤;易对Fruchard孔下区造成损伤,诱发术后股疝等并发症。2、髂筋膜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密切,对于髂腹股沟下入路,可以通过髂前上棘截骨,于髂筋膜下显露外侧窗,辅以内侧小切口显露耻骨上支的方法进行改良,减少或避免相关的并发症。第二部分:应用髂腹股沟下入路与改良入路治疗髋臼前部简单骨折的疗效比较目的比较应用髂腹股沟下入路与改良入路治疗髋臼前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应用改良的髂腹股沟下入路(A组)和21例应用髂腹股沟下入路(B组)治疗的髋臼前部骨折(前壁、前柱和横行骨折)的临床资料。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atta放射学评分的优良率及骨折的愈合时间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最后随访时的改良d’Aubigné-Postel功能评分和髋关节的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自受伤到手术的间隔时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A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为90min(60160min),B组为110min(90210min),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失血量为530m L(4001050m L),B组平均为830m L(6001250m 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0w(1423w)和22w(1525w);Matta放射学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4.61%和90.48%;改良d’Aubigné-Postel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2.30%和90.48%;关节活动度A组前屈(103.34±10.27)°后伸(10.23±5.12)°,B组前屈(106.13±12.33)°后伸(11.01±3.12)°。两组Matta放射学评分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改良d’Aubigné-Postel功能评分和髋关节活动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A组1例脂肪液化、3例腿肌间静脉血栓,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或麻痹、术后淋巴漏、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B组21例均出现股外侧皮神经麻痹症状,另有2例脂肪液化、2例深静脉血栓、3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3例术后淋巴漏和5例隐性股疝。结论与髂腹股沟下入路相比,应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髋臼前部骨折可以避免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减少并发症,并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方面具有优势。第三部分:应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髋臼复杂骨折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应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即髂筋膜下显露外侧窗联合内侧小切口显露耻骨上支的方法治疗髋臼复杂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到2015年6月采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22例髋臼复杂骨折,男12例,女10例,年龄2256岁,平均37.0岁。根据Judet-Letournel分类:T形骨折4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5例,双柱骨折13例。采用单一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19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3例。应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价术后复位情况;改良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22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10min(80210min);出血量平均770m L(6501250m L)。术后出现3例脂肪液化,5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5例深静脉血栓。无切口感染、坐骨神经、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表现及术后淋巴漏。22例患者获得平均18个月(822个月)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2周(1426周)。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放射学标准评定:优11例,良5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72.73%)。最后随访时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腹股沟区疝,根据改良的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优13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1.82%)。评价为差的1例患者于术后9个月出现FicatⅣ期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广泛的显露不但保障了前柱及前壁的直视下复位和固定,也利于后柱螺钉的准确置入,可以应用于髋臼复杂骨折的一些亚型。结合完善的术前准备,术后感染、血肿、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以取得理想的疗效。

邵晏清[4](2016)在《经单一切口三种前方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前言髋臼骨折(Fractures of Acetabulum)为少见骨折,随着我国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工业建筑和交通事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逐年增多,髋臼骨折近年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其中74%的髋臼骨折是由于高能量损伤造成,机动车辆引起的交通事故是导致髋臼骨折的最重要因素。髋臼骨折的同时常常合并其他系统损伤,脏器的损伤常会导致伤者大量失血,这些合并伤往往非常复杂,长期以来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更可能危及生命。髋臼骨折形态多变,三维解剖结构复杂,加上周围有重要神经、血管分布,也因其所处位置深在,因此髋臼骨折的显露、手术复位及内固定对创伤骨科医师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髋臼骨折在其诊断、复位以及固定方法上有其独特的特点,熟悉掌握髋臼区三维解剖结构、正确诊断,是判断伤情、指导治疗尤其是手术入路选择以及判断预后的基础。关注影像学的检查如同关注伤者的症状和体检一样都是必须的,它对明确骨折的诊断、分类和制定具体手术方案极其重要。骨盆前后位X线片则应该作为骨盆创伤的一项常规检查,即使考虑伤者病情稳定也应该加拍髂骨斜位和闭孔斜位片(Judet系列位片),尽管骨盆CT扫描可以反映髋臼骨折移位情况和压缩程度,还能确定是否有关节内骨折等其他信息,骨盆前后位片和Judet斜位X线片仍然是准确判断髋臼骨折分类的金标准。Matta于1986年利用Judet系列位片基础上提出了顶弧角的概念,以弥补Letournel & Judet分类时只说明骨折部位,并不能表示骨折粉碎程度的不足。对于髋臼顶骨折、四边体骨折、股骨头骨折及关节内游离体等,X线平片难以精确评估,因其属于关节内骨折,要详细评价髋臼骨折情况CT检查必不可少。三维CT是髋臼骨折影像学诊断的重大飞跃,就显示骨折情况的清晰度及完整性而言,三维CT具有其他影像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髋臼骨折分类作为手术的第一步,是理解骨折损伤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手术计划的第一步。目前国际普遍采用的髋臼骨折分类方式有Letournel & Judet分类和AO分型2种。髋臼骨折的Letournel & Judet分类因其从解剖结构的改变来划分,使得其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自从1961年首次被提出,于1965年经过部分修改后基本保持不变,并一直被广泛接受和应用。Tile为设计出一种通用于各种骨折类型的通用方法对Letournel & Judet分作改良,提出了髋臼骨折的AO分型,为了方便数据录入和统计分类,每类骨折都有单一的标记符,充分体现了分类与手术入路和复位方案的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末之前,因为髋臼手术显露及固定困难,建议手术治疗的文献鲜有出现,当时的髋臼骨折复杂的基本上都采用非手术处理,预后基本上都比较差。自1964年Judet报道其大宗病例显示对于移位的髋臼骨折施行手术治疗达到良好的复位率及较满意的预后,并建议对所有的髋臼骨折均应进行解剖复位及内固定手术,在此之后,不少文献都提示手术有助于取得优良的预后,对于没有达到非手术治疗标准的所有髋臼骨折都应该考虑行手术治疗,外科治疗髋臼骨折成为骨科医师广泛接受的理念。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历史至今尚非常短,其手术入路存在明显的学习曲线,且操作技术要求很高。由于髋臼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要求主治医师尤其是主刀医师进行专业的正规培训。对于髋臼骨折治疗的认识至今仅有50多年历史,虽然更多学者认为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预后,但仍有部分学者认为保守治疗也可以获得良好结局。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大部分学者提倡这样一个基本原则--要获得长期满意的疗效,关键在于股骨头和髋臼必须有良好对位。髋臼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时仍然是很困难的,因为无论是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不同学者对其疗效评价各异。临床经验表明影响髋臼骨折预后的因素很多,致伤前业已存在的,包括年龄、骨质、骨折类型和程度,以及神经、血管病变等基础情况还有受伤过程引起的合并伤,属于不可控因素,相对的,选择的手术入路、决定的手术时间、术者的复位技巧、骨折复位程度、稳定与否等,因可由人为干预而将其归为可控因素。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是伤者远期疗效好坏的最重要因素。Lowell和Rowe认为,髋臼顶的负重、股骨头损伤、骨折端复位的程度以及固定是否牢固,很大程度决定了手术治疗的预后,Letournet和Judet报道髋臼受损关节面经手术复位固定后的残余阶梯超过2mm与否是治疗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不满意复位固定术后关节面残余阶梯超过2mn的病例将更有可能在后期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相关文献提出,能否达到解剖复位具有时间依赖性,超过该时间段解剖复位的难度将大大增高。对于复杂骨折这一时间为11天,而对于简单骨折约为2周。Matta的研究表明,髋臼骨折因三维解剖结构复杂复杂性,其手术治疗也呈现明显的学习曲线,由他施行手术治疗的早期病例清楚地说明随着治疗经验的积累,提高了复位的满意度和良好的解剖复位率。如何能到达骨折端进行充分的显露和良好的手术视野暴露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预后,对于移位的髋臼骨折,大多学者的共识是,必须通过手术达到良好复位和牢固内固定才能获得满意疗效。显露不够满意,手术创伤大且要求术者有较高手术水平一直是经典手术入路存在的缺点,尽管在过去数十年不少学者尝试过许多改进,但仍不能令人满意。髋臼骨折的预后不仅与手术入路的选择和实施直接相关,同时还通过复位固定质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可控性因素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如何获得骨折端良好的显露、满意的复位和良好疗效的最关键因素就是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手术入路的选择通常由骨折的类型决定。对前柱、前壁及以前方移位为主的横行骨折建议经前入路手术。扩展或联合入路比单一入路并发症多、创伤大,前方入路比后方入路更加安全。对于复合型髋臼骨折,如果后柱移位不大或者能够通过前入路解剖复位,可采用单一前方入路复位前、后柱骨折,前柱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固定,后柱骨折可在后柱螺钉导航模板辅助下置入顺行位力螺钉固定。选择良好的手术入路不但能给术者以更开阔的视野,还可能以更小的创伤完成手术操作,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也将会因为更小的创伤而减少,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和预后,满意的手术视野显露可以为骨折达到满意复位提供良好条件,因此,手术入路的研究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一直以来是髋臼外科发展的热点。目前对于髋臼外科治疗常用的前方入路有髂腹股沟入路(Ilioinguinal approach,IIA)、改良Stoppa入路(Modified Stoppa approach, MSA)和腹直肌外侧入路(Para-Rectus approach, PRA)。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有:术后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坐骨神经损伤(医源性);创伤性关节炎(Traumatic Osteoarthritis, TOA)和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HO)。疼痛治疗的恰当性与普及性是临床上常被探讨的问题近年越来越受重视的临床体征,疼痛作为继脉搏、血压、呼吸和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由美国疼痛协会于1995年提出。如何将衡量疼痛的强度已成为治疗疼痛的首要和最关键点一步而贯穿于临床诊疗的全过程并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疼痛是患者对痛感主观感受的体验而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对遭受创伤引起疼痛的患者进行量化的工作复杂而精细,因此,患者的主诉非常重要。有学者提出“将患者主诉在对疼痛的控制过程中,对疼痛的评估是第一重要环节”,由于客观正确评估疼痛在临床诊疗疼痛行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疼痛是其诊断治疗的第一关键步骤。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数字量表评分法、脸谱法等都是临床上评估疼痛强度的常用方法。手术创伤引起的组织细胞损伤以及其带来的系列内分泌和代谢紊乱及神经内分泌反应,共同成为围手术期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是一种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及脑组织中的组织器官特异性酶,它广泛分布于组织中,在骨骼肌中含量最高,CK参与ATP代谢,在细胞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它能够催化肌酸转变成磷酸肌酸并将其储存于ATP的高能磷酸键。正常情况下血清中有一定量的酶释放,血清CK水平升高,可由肌细胞破坏或细胞膜通透性增加,CK释放入血速度大于其灭活速度引起,常见于肌肉组织创伤或创伤后继发炎性递质反应、感染和坏死的出现,最常见的就是外伤病人由于肌肉损伤而导致CK升高,手术创伤导致的肌肉损伤也会使血清肌酸激酶不同程度升高。且与手术部位和创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数据提示,其活性于麻醉和手术期间均无明显变化,手术结束后就可升高,至术后第1天达峰值,一般在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井,与其组织损伤严重程度成正比,故临床上常以血清肌酸激酶常作为一项检测骨骼肌损伤程度的指标应用于临床。肌酸激酶活力作为组织损害的敏感指标。二、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经单一切口复位并内固定的髋臼骨折病例,比较了手术显露时间和显露过程的失血量、骨折复位程度、术前术后血清肌酸激酶数值变化情况、术后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了解三种前方入路在治疗髋臼骨折方面的优势,总结其不足之处,为经前路治疗移位的髋臼骨折总结经验并提供数据参考,为今后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研究提供依据。三、材料和方法选取2013年06月至2015年02月,由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并施行单一前方手术入路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按相关纳入和排除标准,根据手术入路分为髂腹股沟入路组(ⅡA)、改良Stoppa入路组(MSA)和腹直肌外侧入路组(PRA):所有病例术前X线均行骨盆前后位、Judet斜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和CT扫描(平扫+三维重建),在X线上量取顶弧角(Matta角);术中记录显露骨折端所需时间,用称重法和吸引法测量骨折端显露过程的失血量;术后行72小时内行复查骨盆前后位及Judet斜位X线和CT扫描(平扫+三维重建),根据Matta影像学复位评分标准评估复位质量;分别留取各病例术前及术后24小时静脉血标本用底物速率法测出血清肌酸激酶数值;术后第3天自麻醉师停用静脉镇痛泵6小时始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尺记录第一次疼痛程度,之后在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记录疼痛强度;术后满1年随访按照Modified Merle D’Aubigne Hip Score量表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同时记录术后所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四、结果术前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伤发生率等)均无明显差异。术中出血量相比,ⅡA组明显高于MSA组和PR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SA组和PRA组之间出血量无明显差异;术中暴露骨折端所需时间ⅡA明显高于MSA组和PR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SA组和PRA组之间出血量无明显差异;而术后ⅡA组可见1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均得到相应处理,而MSA组和PRA组未见术后并发症;术后Matta评分对比发现,MSA组和PRA组的评优率明显高于Ⅱ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MSA组和PRA组评优率未见明显差异,Matta评分定量结果提示MSA组和PRA组的分值明显高于Ⅱ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MSA组和PRA组分值未见明显差异;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提示ⅡA组明显低于MSA组和PRA组的评优率明显高于Ⅱ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MSA组和PRA组评优率未见明显差异,髋关节评分定量结果提示MSA组和PRA组的分值明显高于Ⅱ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MSA组和PRA组分值未见明显差异;术后血清CK值提示ⅡA组肌酸激酶水平明显高于MSA组和PR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SA组和PRA组患者血清中肌酸激酶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行疼痛评分发现ⅡA组疼痛评分明显高于高于MSA组和PR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SA组和PRA组患者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五、结论MSA和PRA在显露时间、显露过程的失血量、骨折复位程度、术后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ⅡA,而术后体内血清肌酸激酶上升比ⅡA少提示MSA和PRA在术中损伤和骨折复位等方面比ⅡA具有明显优势。对比术后随访评估髋关节功能、了解三种入路操作的学习曲线发现,MSA和PRA对髋臼功能的保持和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不难看出,MSA和PRA在治疗髋臼骨折方面相较ⅡA有明显优势优势,而PRA在骨折复位和术中出血以及暴露骨折端等方面也由于MSA组。此结果对经前路治疗移位的髋臼骨折总结经验并提供数据参考,为今后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研究提供依据。

徐凤琴[5](2012)在《手术治疗64例复合型髋臼骨折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复合型髋臼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对64例复合型髋臼骨折患者中的29例采用Kocker-langenbeck入路,对13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对22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根据骨折类型选用螺钉、可吸收螺钉或重建钢板进行固定,术后定期进行X线片或者CT检查。结果治疗后经疗效判定,本组患者优37例,良18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85.9%。X线片和CT检查显示术后髋臼骨折处均出现骨性连接,没有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和伤口感染情况。结论正确的诊断、充分的术前准备,合适的手术入路、准确可靠的骨折复位以及术后及时的髋关节功能锻炼是保证复合型髋臼骨折手术顺利,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优良率的关键。

冯国新[6](2012)在《骨盆髋臼骨折的诊断与分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骨盆髋臼骨折的诊断及分类的方法和技巧。方法:采用手术治疗28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Letournel分类法选择治疗方式。结果:随访28例,其中,优16例,良4例,可4例。结论: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恰当分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赵剑波,孙朝军,尹坤,何宁[7](2011)在《对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手术治疗复杂型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复杂型髋臼骨折进行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复杂型髋臼骨折患者41例,将其中21例设置为研究组,给予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手术方法治疗,另一组20例设置为对照组,给予K-L入路式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0.5~2年的术后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患者在手术时对其使用专用的骨盆复位器械以及用于骨盆重建钢板螺钉将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结果:通过对复杂性髋臼骨折患者临床使用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手术治疗进行随访,其中满意复位16例,良好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1例。对照组满意复位13例,良好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复杂性髋臼骨折患者尽量在早期手术,明确患者的骨折分型,使用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可以将骨折端充分暴露以达到手术解剖复位的效果,将患者骨折部位牢固固定。所以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以及应用。

刘枚华,高金亮,张林楠,董建文[8](2011)在《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提高髋臼骨折复位质量的手术方法。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共手术治疗移位的复杂髋臼骨折26例,选择Kocher-langenbeck切口6例,髂腹股沟切口4例,扩大的髂股切口3例,前后联合切口13例。结果根据Matta提出的复位标准,本组解剖复位19例,良3例,差4例,复位优良率为84.6%(22/26);根据HHS(Har-ris hip score)疗效标准,所有26例中解剖复位组疗效优良率为84.2%(16/19),复位差组优良率为25%(1/4)。结论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是决定手术疗效的关键,把握手术时机、正确选择切口、注意复位顺序、正确放置钢板并置入螺钉,是提高复位质量的关键。

李世平[9](2009)在《影响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影响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04年1月~2008年6月所有手术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148例,入选病例135例,其中男93例,女42例,年龄17~72岁,平均41.26岁。手术疗效按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髋臼骨折功能评级进行评分,根据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若干因素,如年龄、性别、手术时机、手术入路、骨折类型、骨折复位质量及异位骨化等10个指标对手术疗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意义的指标采取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35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8.5月(6~60月)。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类型、手术时机、骨折复位质量、是否有股骨头软骨面损伤、关节腔内是否有碎骨块和异位骨化与髋臼骨折手术疗效优良率显着相关(P<0.05)。其中按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优良113例(83.7%),可差22例(16.3%),功能结果优良率在简单类型和复杂类型骨折组分别为95.3%和78.3%(p=0.012);14天内手术和超过14天手术组分别为89.0%和61.5%(p=0.001);解剖复位组、满意复位组和不满意组分别为92.4%、82.0和57.9% (p=0.001);股骨头软骨面无损伤组和有损伤组分别为88.8%和70.3%(p=0.009);关节腔内有碎骨块组和无碎骨块组分别为89.7%和68.4%(p=0.003);有异位骨化组和无异位骨化组分别为87.1%和63.2%(p=0.0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机和骨折复位质量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功能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机和骨折复位质量可能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功能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折复位质量是其中最重要的可控性因素。

高金亮[10](2006)在《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对移位复杂的髋臼骨折采用不同手术入路与方法,探讨提高髋臼骨折复位质量的方法,制定对移位复杂的髋臼骨折的治疗程序。方法 自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共手术治疗移位的髋臼骨折43例。根据Letournel法进行分类,后壁骨折10例,后柱骨折3例,前柱骨折4例,横行骨折5例,双柱骨折9例,后柱+后壁骨折4例,横断+后壁骨折5例,“T”形骨折3例。其中属于复杂髋臼骨折26例中,根据髋臼骨折的特点与髋臼的解剖特点相一致,简单分类前柱骨折、后柱骨折和双柱骨折,指导切口的选择,选择Kocher-langenbeck切口6例,髂腹股沟切口4例,扩大的髂股切口3例,前后联合切口13例。对移位明显和大骨折块的髋臼的前柱或后柱骨折应首先复位,不必局限于首先复位前柱。术中根据髂腹股沟切口显露前柱表现为三角形,后路切口显露后柱为四边形,明确其边界,对称使用骨盆骨折的复位器械和技术,采用钢板和螺钉内固定。结果 根据Matta提出的复位标准及根据HHS(Harris hip score)疗效标准,本组解剖复位19例,良3例,差4例,复位优良率为84.6%(22/26),所有26例中解剖复位组疗效优良率为84.2%(16/19),复位差组优良率为25%(1/4)。结论 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是决定临床手术疗效的关键。术前行胫骨结节骨牵引;把握手术时机,尽力早期手术;根据简单前后柱骨折分类,确定合适的手术切口显露;根据移位明显和大骨折块为优先复位原则,前后多次矫正;根据前柱显露为三角形、后柱显露为四边形,对称使用复位钳,正确放置钢板和置入螺钉,这些是提高复位质量的关键。

二、髋臼骨折的诊断治疗(附2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髋臼骨折的诊断治疗(附2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3D打印个性化翼型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3D打印个性化翼型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的尸体生物力学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个性化翼型接骨板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个性化翼型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疗效评估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3.6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应用髂腹股沟下入路与改良入路治疗髋臼前部简单骨折的疗效比较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应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髋臼复杂骨折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髋臼骨折前入路术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髋臼骨折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4)经单一切口三种前方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5)手术治疗64例复合型髋臼骨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定标准[2]
2 结果
3 讨论

(6)骨盆髋臼骨折的诊断与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骨折分类
    1.3 治疗方法
    1.4 评定标准及随访结果
2 讨论
    2.1 骨盆髋臼的生物力学特点
    2.2 骨盆髋臼的诊断
    2.3 骨盆髋臼的分型
    2.4 骨盆髋臼骨折患者的评估

(7)对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手术治疗复杂型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患者的术后处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9)影响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一 临床资料
    二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三 临床结果评价标准
    四 术后并发症
    五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一 疗效评定标准
    二 临床结果
    三 统计学处理
第四章 讨论
    1、年龄与性别
    2、手术适应证
    3、影像学检查
    4、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手术入路
    5、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时机
    6、骨折复位质量
    7、术后并发症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指征:
    1.3 术前准备:
    1.4 切口选择:
    1.5 切口显露:
    1.6 复位及固定:
    1.7 术后锻炼和随访: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AO组织髋臼骨折分类
附录二 MATTA角的测定
附录三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附录五 髋臼骨折的治疗进展(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

四、髋臼骨折的诊断治疗(附2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个性化翼型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 温湘源.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2]96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 夏新华. 实用骨科杂志, 2008(07)
  • [3]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D]. 徐顺利. 郑州大学, 2016(03)
  • [4]经单一切口三种前方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D]. 邵晏清.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5]手术治疗64例复合型髋臼骨折的临床观察[J]. 徐凤琴. 中国实用医药, 2012(32)
  • [6]骨盆髋臼骨折的诊断与分类[J]. 冯国新.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05)
  • [7]对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手术治疗复杂型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J]. 赵剑波,孙朝军,尹坤,何宁. 吉林医学, 2011(33)
  • [8]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 刘枚华,高金亮,张林楠,董建文.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1(03)
  • [9]影响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D]. 李世平. 南昌大学, 2009(03)
  • [10]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D]. 高金亮. 山东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髋臼骨折的诊治(附2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