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农村新经济组织探索

南汇农村新经济组织探索

一、关于南汇农村新经济组织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崔园园,何婵[1](2021)在《“十四五”时期上海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与对策建议》文中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上海深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构建新型城乡融合关系、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十四五"时期,上海将形成农业主导、服务业渗透的"1+3"产业渗透、农业工业交叉渗透的"1+2"产业重组、农业为基,向二三产延伸的"1+2+3"的全产业链发展、工业主导,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2+1"农业园区、服务业主导,反哺农业升级的"3+1"产业联动等五种融合发展模式。同时也将面临产业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主体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资源要素有待进一步激活、城乡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建议未来上海农村依托紧靠国际大都市的先天优势,探索优化土地、资金、人才等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改革,整合城乡高能级资源推动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耦合互动,构建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

杨斯涵[2](2021)在《妇女、技艺与合作经济 ——一个苗寨蜡染产业发展的人类学研究》文中提出

秦瑶[3](2021)在《政策工具视角下水污染治理研究 ——以临安区青山湖流域为例》文中指出

李增元[4](2013)在《分离与融合: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与社区融合 ——基于温州的实证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自由全面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不过,个体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个体的自由并不是超然于社会的绝对自由。各种社会制度创造着人类有秩序的社会生活,同时,它也可能成为阻碍个体自由发展的重要因素。以自由人为基础的“自由联合体”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自由、融合为基础的人类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基础构成部分,广大农民的自由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特别是在开放、流动社会中,广大农民的不自由性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它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精神文化诸多方面。就当前来看,社会流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常态。不过,农民外在的自由流动难掩内在的不自由,流动中的各种公民权利及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维护,生存发展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开放、流动难以掩盖城乡分割、乡村社会封闭、排外的事实。建基于农村社区之上的诸多社会制度既是民众行为的社会规范,同时也往往成为约束个体自由发展的根本因素,致使社会分割、社会融合难以实现。广大农民离土难以真正离乡,城乡居民有流动自由发展不足,有流入难融入,这一矛盾在转变社会中更为突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解放农民,扩展农民自由发展权利,破除社会分割、封闭与排外的弊端,创造有机融合、和谐发展的社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命题,也是农民面临的历史性新命运。本文以温州市作为研究样本,对转变社会中的农民自由、社会融合诸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仅仅是本文研究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的一个引子。本文首先以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对建国以来温州社会变革中的农民自由现状进行了考察分析。在改革开放前,基层经济社会制度的变革,都直接地影响着农民的自由,农村基层社会发展过程正是一个广大农民为争取自由发展与国家互动的过程,也是广大农民扩展生存与发展权利与自由空间的过程。改革开放后,城乡社会逐步走向开放、流动,经济政治体制开始变迁,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及精神文化层面的自主发展权利及发展空间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农民独立意识的增长。在现代化发展中,农民从传统小农向现代农民蜕变,逐步走向新的社会发展大舞台。然而,僵化的经济社会制度却内嵌于日渐转变的乡村经济社会结构中,构造出了外在流动、开放背景下的内在封闭社会,广大农民无法从封闭性社会结构中脱离出来,无法自由自主发展,乡村外部人员也无法自由进入与融入,整个社会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流动与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新时期温州所实施的“三分三改”与“社区重建”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以“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股改”、“地改”、“户改”为主要内容的“三分三改”破除了传统社区的封闭、排外及束缚性,破除了封闭的乡村经济社会结构,促进了农民的自由流动,并保障了流动中的各项权利、权益,为外来人员的自由进入与融入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城乡社会从分割走向融合,改革实践是农民自由解放的新里程碑。在此基础上,温州市进行了农村社区重建,通过社区空间重组、组织体系重建、治理机构再造、治理机制改革,构造“城乡一体型”新社区,推动城乡基层社会对接,努力将新型农村社区逐步建设成具备政府公共管理服务功能、社区社会自我治理功能,能够为居住在社区内的不同性质居民提供平等服务、保障不同性质居民享有平等公民权利、公民待遇、社区成员权利,为社区居民提供情感归属及精神认同,具有开放性、容纳性的新型基层社会单元。基于上述考察分析,本文继而对建国以来温州农民自由发展历程及特征进行了总结性分析,对当前开放性、流动性社会发展中,温州农村新社区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定量、定性考察,并对温州社会转型发展中农民自由的影响因素、社会融合影响因素进行了判断分析。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仅仅是一个大的历史背景,而流动中的农民自由及生存发展权利与权益才是农民流动背后的实质与根本性问题。正是基于此,本文建基于温州样本的实证研究,对转变社会中农民流动背景下农民自由及社区社会融合这一实质性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本文首先指出了“自由与融合”是社会流动、开放背景中农民的历史性新命题,并对国内外历史进程中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问题进行回顾与分析,探讨国内外农民自由的构成内容,及农民自由与社会融合的关键影响因素。此基础上,本文对所研究的核心内容,何为农民自由、农民自由的影响因素、转变社会中的农民自由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提炼;自由的个体何去何从、融合性社会及社区社会融合何以可能等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对自由、人性、社会制度等抽象问题进行了余论探讨。基于温州样本的微观考察,及社会发展的宏观性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农民自由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层次与差异性。个体是历史的、实践的、具体的,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及阶段性决定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广大农民呈现出不同的自由状况,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及精神文化不同层面。第二,人性解放与发展是农民自由及个体自由的根本内涵。个体自由,外在体现为不同历史时期个体维持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需求,这些仅仅是个体自由的外化,人性解放与发展才是人类自由的根本内涵所在。第三,社会制度是转变社会中农民自由的关键影响因素。在现实中,存在于特定经济社会结构中的个体及外化的社会关系,都受到嵌入到该经济社会的各种制度的规范与约束,一旦制度规约偏离促进人性自由方向发展,它对人的束缚性就潜在地体现了出来。第四,在解构中构建开放性、容纳性新制度是保障当前农民自由发展的根本途径。破除强制嵌入到经济社会中的一系列封闭、排外社会制度,打破经济社会结构的封闭性、束缚性,建构新制度体系,推动形成各类要素自由流通、个体自由自主流动的新型融合性城乡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个体权利权益平等,是实现个体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五,“自由”的个体内嵌于一个群体性、融合性社会。个体自由的实现是以他人的自由为基础,个体存在的社会是一个群体性社会,只有群体性社会实现了自由与融合发展,个体才能够真正实现自由发展。第六,开放制度体系是实现社区及社会有机融合的重要基础。不同层次融洽和谐社会的形成,都离不开制度的规范。由社区制度、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及人类社会制度等诸多制度构成的开放、容纳性的制度体系,能够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个体社会认同与归属,促进融合性社会的形成与人的自由发展。自由全面发展与人性绽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体现,不过,实践中的个体自由发展与融合性社会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相应的社会制度基础之上。

徐群[5](2012)在《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现象,它同样影响着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化完全背道而驰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社会过程。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无论其城市化水平或者产业结构演进的程度都领先于我国其它城市。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功能逐步凸显,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1》,2010年末上海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157.3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8.9%,可见上海已步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从产业结构演进来看,上海也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并已超过半数。反观农业,上海非农业大市,却是一个农业强市。截至2010年,上海的耕地面积为20.10万公顷,属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最低者,但同时,就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而言,上海名列前茅。其城市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许多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联动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形成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目前,上海已进入城市化后期,历经了城市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本研究在考察上海城市化与农业发展演化轨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角度切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影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上海由一个多功能的工商业城市转变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化率因各种原因,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到1978年降至58.75%。在这一阶段,温饱问题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农业的功能是以提供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为主,仅在近郊和苏州河沿岸的狭小区域内,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蔬菜产区,呈现部分城郊农业的发展特征,其他广大区域均以粮棉种植为主,呈现典型的乡村农业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地区第一产业业人员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但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乡村工业的兴起,出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但至改革开放前,第一产业仍吸纳着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从业人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断减少,但至1978年仍占到50%以上,仅减少4.9个百分点,总体上形成以农业用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结构。从1949年到1978年间,上海的农业产值从2.27亿元上升到18.26亿元,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导向是大力发展工业,于是“以农补工”成为一种趋势,即以“价格剪刀差”等形式通过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倾斜,对农业的投入自然会降低,也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整个城市定位从单一化的工业生产基地逐步向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改变。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60.72%上升到1999年的73.84%。在这段时期,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开始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新鲜蔬菜和副食品的需求直线上升,上海地区也相应呈现出城郊农业的典型特征,畜牧业快速发展,并在后期出现都市农业的萌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农村青壮男性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女性和老年劳动力在总体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1979年到1999年间,耕地面积由35.58万公顷下降到29.09万公顷,减少了18.24%,但农业产值从20.41亿元上升到206.90亿元,发展迅速。其中,科技投入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阶段,“以农补工”的情况基本结束,逐步转向“工农自补”,并在后期开始出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情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战略调整,上海在迈入新世纪之际,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并朝着经济、物流、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和长三角大都市带龙头的方向积极建设。上海的城市化率在2000年已接近75%,到2010年达到88.9%,进入城市化后期。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0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达到50%以上。2000年,上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表明上海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这一阶段,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农业发展进入到都市农业阶段,农业的多元功能作用开始显现。在对上海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业发展影响考察的基础上,第五章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总结。首先从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总结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其次,从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三个方面归纳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最后,文章就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结果对于其它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农业发展之时可以借鉴的地方,提出八大建议,分别为: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顾绍耕[6](2009)在《南汇桃花格外红——南汇区改革开放三十年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三十年来,南汇区干部、群众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努力拼搏,探索创新,使南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汇已从上海的大后方变为开发建设的最前沿,已从冷落的远郊村野变为生机勃勃的新型城区。

潘杰[7](2008)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研究 ——以上海市南汇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村级组织,作为农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在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调查上海市南汇区农村村极组织建设现状,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村级组织建设面临的环境变化以及村级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对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质问题、村“两委”运行问题、村民委员会选举问题、农民合作能力问题等进行分析,旨在提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及思路,如加强培训和制度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增强其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的合作能力;强化村级组织经济职能,夯实为民服务基础等等。通过探索农村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力争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常红萍[8](2008)在《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最普遍最基本的社会组织之一。明清两代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在江南地区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农村经济组织也随之在江南地区不断演化、发展,除了存留有过去的经济组织:牙行、典当、合会,还出现了适应明清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新的经济组织:经济型乡族组织、会馆公所、善会善堂、商会、农会。江南农村经济组织虽然只是以雏形、萌芽的形式而显现,但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对明清江南农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其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从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产生的条件入手,比较全面地、深入地阐述了明清江南农村八种类型经济组织的概况、特点、功能等等,并论述了农村经济组织与明清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落足于对现在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借鉴,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途径。对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章导言: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江南、经济组织进行界定,明确本文的研究范畴,说明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把国内外对经济组织的研究概况作一阐述,提出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因为研究的是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因此主要论述经济组织产生的经济条件,并联系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一些内外条件,说明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第三章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的概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从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形成的来源入手,把明清江南地区农村经济组织总分为过去的存留的经济组织和新建的经济组织两部分进行论述,并从概况、特征、功能等方面分别阐述这一时期江南农村八种类型的经济组织(牙行、典当、合会、经济型乡族组织、会馆公所、善会善堂、商会、农会)。第四章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与明清社会:把江南农村经济组织放入明清社会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重点分析江南农村经济组织与明清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关系。第五章分析与结论:在更广阔的视野里对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进行总结,并对我国农村经济组织进行反思,为现今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借鉴。

付磊[9](2008)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大都市正受到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等的多重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经历着急剧的演变进程。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转型中的城市空间结构也由此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论文在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视野,“在社会关系的构成范畴和社会过程的空间属性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包括宏观层面“社会—空间辩证法”,中观层面“社会—经济—制度的互动结构”和微观层面“能动者—结构的互动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研究框架,由此将城市空间结构划分为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和制度空间结构三个研究层面。基于综合性的分析框架,论文分别深入到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的上海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转型,经济空间结构和社会空间结构重组,经济组织和城市居民的空间行为等宏观和微观的层次上,从理论和实证的双层角度,全面分析了上海经济空间结构和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与机制。同时,论文通过对上海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度变迁、制度作用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城市管理体制变革、转型中的政府行为与作用等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影响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制度动力。基于以上研究,论文发现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和社会空间结构演变是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制度转型促动下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重组,通过经济组织和城市居民等能动者的行为模式而实现的空间化过程;中国城市的发展及空间结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而诱致的结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与方向与市场化进程中制度变迁的总体路径密切相关,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制度与空间的互动过程构成了城市制度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机制。在整体层面上,经济组织、居民和政府行为的互动机制成为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体动力,而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和制度空间结构的交互作用过程则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综合机制。

王秀斌[10](2007)在《上海市南汇区周浦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开发建设的稳定推进,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现状中,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松懈,基本上属于无人监督的局面,大多数地方的农村集体资管理混乱,不仅影响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涉及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本文从界定相关农村集体资产的概念出发,纵向分析了中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历程,说明我国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村集体资产产权不明;农村集体资产评估管理工作的落后;村级财务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必要的审计等方面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对于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横向分析了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存在的管理模式。对于目前存在并运行的苏南模式、华西模式、珠江模式、南街模式进行比较,说明各自的优缺点及其可以借鉴的地方。最后重点以上海市南汇区周浦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案例出发,提出了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原则及其目标框架,指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原则一方面可以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保证集体资产各方取得相关的利益。文章最后从加强立法、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评估、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与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实施路径。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应当指定科学的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不矢时机地采取有力的步骤,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逐步壮大农村集体资产,使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关于南汇农村新经济组织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南汇农村新经济组织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十四五”时期上海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十四五”时期深化上海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 上海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特征分析
    2.1 农业主导、服务业渗透的“1+3”产业渗透模式
    2.2 农业工业交叉渗透的“1+2”产业重组模式
    2.3 农业为基,向二三产延伸的“1+2+3”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2.4 工业主导,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2+1”农业园区模式
    2.5 服务业主导,反哺农业升级的“3+1”产业联动模式
3 上海进一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
    3.1 支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
    3.2 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主体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
    3.3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资源要素有待进一步激活
    3.4 城乡融合不足及郊区基础设施短板制约了一二三产融合业态的升级
4 上海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提升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夯实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基础
    4.2 加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释放一二三产融合引领效应
    4.3 激活郊区乡村要素资源,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能级提升
    4.4 强化郊区基础设施供给,优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支撑体系

(4)分离与融合: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与社区融合 ——基于温州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农民流动中的内在束缚: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 主要研究内容
        (二) 主要分析框架及分析视角
        (三) 主要分析方法及分析单位
        (四) 简短的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一) 理论研究方法
        (二) 实证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 自由及农民自由
        (二) 社区及社会融合
        (三) 农村社区及社区治理
    六、论文研究中几对关系的交代与说明
        (一) 社会转型与转变社会
        (二) 农民流动与农民自由
        (三) 社区社会融合与社会融合
    七、个案介绍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温州农村社会变革中的农民
    一、1950-1957:土改、合作化与包产到户
        (一) 土改
        (二) 合作化
        (三) 包产到户
    二、1958-1978:人民公社化
        (一) 走集体
        (二) 大跃进
        (三) 再包产到户
        (四) 社队经济及发展副业
    小结 生存伦理及制度收放中的农民现实自由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农村社会变革中的农民及现实困境
    一、1978-1984:人民公社后期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 进城与造城
    二、1985-2006:乡政村治时期
        (一) 村民自治
        (二) 经济社会转型与分化
    三、2006年以来:现实矛盾与困境
        (一) 基层治理体系滞后
        (二) 农民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
        (三) “村社一体”、“政经不分”
        (四) 分化、流动中的封闭、分割与排外
    小结 农民自由的扩展及社会流动中的结构性束缚
第四章 三分三改
    一、政经分开
        (一) 政经不分的历史
        (二) 村委会和经济组织的分离
        (三) “身份分离”促进的农民自由
    二、资地分开
        (一) 集体资产的捆绑性束缚
        (二) 土地资产与非土地资产的分离经营
        (三) 资产重组的农民自主及自由
    三、户产分开
        (一) “户产一体”背景下的社区封闭与排外
        (二) 户口与产权组织关系的分离改革
        (三) “产权明晰”推动的自由流动与利益维护
    四、股改
        (一) “人人有份、人人无份”的集体资产
        (二) 经营性资产的量化入股
        (三) “资产量化”的个体财产与经济自由支配权
    五、地改
        (一) 集体产权下的土地要素流动困境
        (二) 农用地、宅基地、建设用地改革
        (三) “地权变革”盘活的土地财产及农民“离土离乡”
    六、户改
        (一) 城乡二元户籍及利益捆绑
        (二) 剥离附属功能、恢复社会管理功能的户籍改革
        (三) “户改”启动的迁徙自由及流动中的公民权利
    小结 “三分三改”突破的封闭经济社会结构及促进的农民自由
第五章 社区重建
    一、农村社区重建的背景及现实基础
        (一) 社区重建的历史背景
        (二) 社区重建的基础与目标
    二、社区地域空间的重组
        (一) 跨越村界的联合大社区
        (二) 突破封闭边界的自由与认同
    三、社区组织体系重构
        (一) 开放性组织体系
        (二) 全覆盖管理、服务中的平等、认同及归属
    四、社区治理机构再造
        (一) 合作性治理机构
        (二) 开放治理中的自我公共空间
    五、社区治理机制变革
        (一) 协商式治理机制
        (二) 多元参与中的自由与认同
    小结 流动背景下社会重建中的个体化、认同与归属
第六章 转变社会中的温州农民自由及社区社会融合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温州农民自由发展历程及特征
        (一) 建国初期:制度建构中的“自由”及“不自由”
        (二) 集体化时期:封闭社会结构中的农民自由及其抗争
        (三) 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革释放的自由及其限度
        (四) 新时期:“三分三改”释放的新自由
    二、农民流动背景下的当代新社区社会融合现状
        (一) 社会融合的多维度因素
        (二) 社区社会融合的指标体系建构
        (三) 基于融合指标体系的温州新社区考察
        (四) 社区社会融合效度考察的基本结论
    三、温州转变社会中农民自由与社区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温州转变社会中农民自由的影响因素
        (二) 流动背景下现代新社区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
    小结 曲折的个体化及艰难的再嵌入融合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转变社会中农民自由与社会融合的制度基础
    一、流动背景下的农民自由与融合: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历史新命运
    二、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
        (一) 传统专制社会中的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
        (二) 建国以来的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状况
        (三) 农民自由与社会融合的制度关联性
    三、国外农村基层社会变革中的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
        (一) 基层社会制度变迁改变的“农民命运”
        (二) 社会制度构建的“社会融合”
        (三) 国外社会变革中农民自由与社会融合的制度价值
    四、农民的自由及其实现
        (一) 农民自由
        (二) 农民自由的影响因素
        (三) 农民自由的实现
    五、自由中的社区社会融合
        (一) “自由”个体何去何从
        (二) 融合性社会
        (三) 社区社会融合何以可能
    六、社区社会融合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大融合
    七、基本结论
    余论 自由、人性与制度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部分访谈资料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的说明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上海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第一节 上海的地理沿革概述
        一、海岸线变迁
        二、上海的行政沿革
    第二节 上海的自然生态环境
        一、基本自然环境
        二、农业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上海的社会经济条件
        一、上海的人口结构
        二、上海的经济发展
        三、上海的交通运输
    第四节 上海地区农业发展概略
        一、古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二、近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三、现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单一工业化大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增长促进粮棉油生产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三、农业的功能定位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纺织业的发展促进棉花的生产
        八、经济城市化带动农村工业的兴起
        九、工农关系:农业支持工业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逐步侵占耕地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五、滩涂围垦造地
    第五节 小结
        一、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由“单一工业化城市”向“多功能城市”转型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城市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加
        三、农业功能定位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导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纺织业的没落导致棉花生产骤然下降
        八、经济城市化促进农村工业快速发展
        九、工农关系:工业初步反哺农业
        十、经济城市化酝酿都市农业萌芽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快速侵占耕地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五、滩涂围垦造地
    第五节 小结
        一、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多功能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形成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城市化要求农产品供给内外结合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三、都市农业定位确立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工农关系: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
        八、都市农业全面发展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加速侵占耕地
        三、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第五节 小结
        一、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
        一、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二、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
        三、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
        一、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
        二、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下降
        三、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
    第三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借鉴作用
        一、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
        二、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
        三、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
        四、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
        五、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
        六、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
        七、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
        八、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参考文献
    (一) 方志类
    (二) 专着类
    (三) 论文类
    (四) 学位论文类
    (五) 电子文献类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研究 ——以上海市南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村级组织建设研究现状
        一、国外村级组织建设研究现状
        二、国内村级组织建设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村村级组织的类型及其意义
    第一节 农村村级组织的构成
        一、政治组织
        二、村民自治组织
        三、经济组织
        四、群团组织
    第二节 农村村级组织的作用与功能
        一、村级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基本细胞
        二、村级组织是国家政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三、村级组织是实现村民自治的载体
        四、村级组织是实现双向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章 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现状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现状
        一、党组织建设取得成效,村干部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一般环境
        一、组织要求——工作任务、工作重心和工作环境的变化状况
        二、制度供给——村委会组织法在农村的运行状况
        三、社会环境——公共物品供给在农村的现实状况
    第三节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特殊环境
第四章 村级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村干部的能力、素质存在不足
        一、村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产生原因
    第二节 村“两委”运行问题
        一、村“两委”存在诸多矛盾
        二、村“两委”矛盾的成因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选举问题
        一、村民委员会选举基本情况
        二、主要做法
        三、存在问题
    第四节 农民合作能力问题
        一、主要做法
        二、存在问题
第五章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思考及对策
    第一节 加强培训和制度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
        一、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二、放宽选拔途径,提高基层组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三、建立选聘村务专职工作者和干部驻村任职制度
        四、健全村级干部监督激励机制
    第二节 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增强其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理顺关系,规范村级组织管理体制
        二、完善制度,规范村务和财务管理
        三、严格程序,规范农村党员的管理
    第三节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的合作能力
        一、加快培育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二、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积极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四、创新劳动就业服务,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市场化
    第四节 强化村级组织经济职能,夯实为民服务基础
        一、大力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能力
        二、拓宽创收渠道,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生态环境
        四、大力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后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江南
        1.2.2 农村经济组织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2.1 江南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2.1.1 经济作物面积增大,商品化程度提高
        2.1.2 商品生产基地的增多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
    2.2 江南农村农户及商人的需要
        2.2.1 农户竞争意识增强
        2.2.2 农户的商品供给与消费需求增大
    2.3 便利的交通条件
第三章 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的概况
    3.1 江南农村过去存留的经济组织
        3.1.1 牙行
        3.1.2 典当
        3.1.3 合会
    3.2 明清江南农村新建的经济组织
        3.2.1 经济型乡族组织
        3.2.2 会馆公所
        3.2.3 善会善堂
        3.2.4 商会
        3.2.5 农会
第四章 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与明清社会
    4.1 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与社会经济
    4.2 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与政治
    4.3 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与思想文化
    4.4 小结
第五章 分析与结论
    5.1 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的再认识
    5.2 当代农村经济组织的历史反思
    5.3 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对当前农村经济组织建构的借鉴和启迪
        5.3.1 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的启迪
        5.3.2 加强政府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明清江南地区善会善堂设置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9)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导论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
        1.1.1 中国城市发展的全球化和市场化方向
        1.1.2 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经济转型
        1.1.3 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社会转型
        1.1.4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背景
        1.1.5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的快速发展
        1.2 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1.2.2 论文研究的主要意义
        1.2.3 主要创新点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2章 理论研究进展与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2.1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内涵与理论研究进展
        2.1.1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内涵
        2.1.2 理论研究的进展概况
        2.2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空间视角
        2.2.1 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研究
        2.2.2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研究
        2.3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经济视角
        2.3.1 新古典主义学派
        2.3.2 行为学派
        2.3.3 空间经济学的兴起与区位学派
        2.4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社会视角
        2.4.1 古典社会学(1830-1920)的城市理论
        2.4.2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2.4.3 芝加哥学派之后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2.4.4 新城市社会学对城市空间的理论研究
        2.4.5 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与Burns的社会规则系统
        2.5 国内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进展概况
        2.5.1 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2.5.2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2.6 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展的总结
        2.7 建构综合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框架
        2.7.1 宏观层面:社会—空间辩证法
        2.7.2 中观层面:社会—经济—制度的"互动结构"
        2.7.3 微观层面:能动者—结构的互动体系
        2.7.4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 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经济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第3章 城市空间的经济性
        3.1 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经济发展趋势及空间结构重组
        3.1.1 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经济发展趋势与特征
        3.1.2 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经济空间结构重组
        3.1.3 小结
        3.2 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经济转型与空间结构重组
        3.2.1 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经济转型
        3.2.2 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经济空间结构重组
        3.2.3 小结
    第4章 上海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与空间分异
        4.1 上海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与空间分异
        4.1.1 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历程与空间分异
        4.1.2 国际贸易的增长历程与空间分异
        4.1.3 生产的国际化进程与空间分异
        4.1.4 上海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际比较与空间分异特征
        4.2 上海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与空间分异
        4.2.1 经济市场化进程与所有制结构的转变
        4.2.2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与空间扩散
        4.2.3 信息化进程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聚集
        4.3 上海经济发展的两重结构特征与空间特征
        4.3.1 上海经济发展的两重结构特征
        4.3.2 上海经济发展的两重空间特征
    第5章 上海城市开发的空间演进
        5.1 建成环境投资与城市空间发展
        5.2 城市二维空间扩展的演化特征
        5.2.1 城市二维空间扩展的演化历程
        5.2.2 城市二维空间扩展的演化特征
        5.3 城市空间开发强度的演化特征
        5.3.1 城市整体空间开发强度的演化
        5.3.2 城市居住空间开发强度的演化
        5.3.3 城市空间开发强度的演化特征
        5.4 城市主要功能空间的构成与分布特征
        5.4.1 主要功能空间的构成与演化特征
        5.4.2 主要功能空间的分布与演化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经济与空间的互动过程
        6.1 转型中的经济组织行为与空间结构重组
        6.1.1 经济组织选址约束条件的变化
        6.1.2 经济组织选址空间行为的变化
        6.2 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6.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经济与空间的互动过程
        6.2.2 上海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第三部分 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第7章 城市空间的社会性
        7.1 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社会转型与空间结构重组
        7.1.1 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社会发展趋势与特征
        7.1.2 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重组
        7.1.3 小结
        7.2 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社会转型与空间结构重组
        7.2.1 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社会结构变迁
        7.2.2 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重组
        7.2.3 小结
    第8章 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的上海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8.1 研究框架、数据及方法
        8.1.1 研究框架
        8.1.2 研究数据
        8.1.3 研究的空间地域范围
        8.1.4 研究方法
        8.2 上海市常住人口社会空间结构(2000年)
        8.2.1 上海市常住人口社会空间结构(2000年)
        8.2.2 上海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社会空间结构(2000年)
        8.2.3 上海市郊区常住人口社会空间结构(2000年)
        8.2.4 上海市中心城区与郊区常住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比较(2000年)
        8.2.5 上海市常住人口社会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2000年)
        8.3 上海市常住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演化(1982-2000年)
        8.3.1 上海市常住人口社会空间结构(1982年)
        8.3.2 近20年来上海市常住人口社会空间结构主因子的变化
        8.3.3 近20年来上海市常住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与趋势
        8.4 上海市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2000年)
        8.4.1 上海市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2000年)
        8.4.2 上海市中心城区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2000年)
        8.4.3 上海市郊区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2000年)
        8.4.4 上海市中心城区与郊区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比较(2000年)
        8.4.5 上海市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2000年)
        8.5 上海市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演化(1982-2000年)
        8.5.1 近20年来上海市外来人口迁移的总体状况
        8.5.2 近20年来上海市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与趋势
        8.6 上海市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比较
        8.6.1 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异同
        8.6.2 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的同构性
        8.6.3 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的异质性
    第9章 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上海的社会空间分异
        9.1 信息化进程中的城市社会结构分化
        9.1.1 劳动力结构的两极分化
        9.1.2 收入结构的两极分化
        9.1.3 分化中的城市社会结构
        9.2 非正规就业及其空间分异
        9.2.1 非正规就业的概念与发展
        9.2.2 上海的非正规就业
        9.2.3 上海市非正规就业的空间分异特征
        9.3 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9.3.1 城市核心区:改造中的异化
        9.3.2 城市内圈层:继承中的更新
        9.3.3 城市郊区:扩散中的异变
        9.4 重组进程中的上海社会空间
    第10章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社会与空间的互动过程
        10.1 转型中的居民行为与空间结构重组
        10.1.1 居民择居约束条件的变化
        10.1.2 居民择居的空间行为
        10.2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10.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社会与空间的互动过程
        10.2.2 上海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第四部分 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制度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第11章 城市空间的制度性
        11.1 全球化进程中的制度扩展与空间结构重组
        11.1.1 制度的全球性扩展
        11.1.2 制度的全球性扩展与城市空间结构重组
        11.2 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度变迁与空间结构重组
        11.2.1 中国市场化制度变迁的总体进程
        11.2.2 政治制度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
        11.2.3 产权制度及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
        11.2.4 收入分配制度及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
        11.2.5 企业组织制度及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
        11.2.6 宏观经济政策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
        11.2.7 户籍制度及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
        11.2.8 政府干预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
        11.2.9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其它制度性因素
        11.3 制度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与特征
        11.3.1 制度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11.3.2 制度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特征
    第12章 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上海制度空间结构的演化
        12.1 市场化进程中的上海制度空间结构演化
        12.1.1 上海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度变迁
        12.1.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上海制度空间结构演化
        12.1.3 市场化进程中的上海制度空间结构演化
        12.1.4 上海城市管理体制的变革与空间管理
        12.2 浦东—上海制度空间结构演化的缩影
        12.2.1 作为国家战略的浦东开发开放
        12.2.2 地方层面的制度创新
        12.2.3 上海制度空间结构演化的缩影
    第13章 城市制度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制度与空间的互动过程
        13.1 转型中的政府作用与空间结构重组
        13.1.1 转型中的中央政府作用与上海城市空间结构重组
        13.1.2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作用与上海城市空间结构重组
        13.2 城市制度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13.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制度与空间的互动过程
        13.2.2 上海制度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第五部分结论
    第14章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综合机制
        14.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互动机制
        14.1.1 经济组织、居民和政府行为的互动机制
        14.1.2 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制度结构的互动机制
        14.1.3 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和制度空间结构的互动
        14.2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综合机制
        14.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上海市南汇区周浦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特色与不足之处
2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3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基本问题
    3.1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原则
    3.2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目标
    3.3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特点
    3.4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方法
4 中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4.1 苏南模式
    4.2 华西模式
    4.3 珠江模式
    4.4 南街模式
    4.5 比较借鉴
5 上海市南汇区周浦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5.1 周浦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发展状况
    5.2 周浦镇村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3 周浦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 加强上海市南汇区周浦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对策
    6.1 周浦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目标模式
    6.2 周浦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实施路径
    6.3 实施周浦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南汇农村新经济组织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四五”时期上海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与对策建议[A]. 崔园园,何婵.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 2021
  • [2]妇女、技艺与合作经济 ——一个苗寨蜡染产业发展的人类学研究[D]. 杨斯涵.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3]政策工具视角下水污染治理研究 ——以临安区青山湖流域为例[D]. 秦瑶.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4]分离与融合: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与社区融合 ——基于温州的实证调查[D]. 李增元.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5]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D]. 徐群.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6]南汇桃花格外红——南汇区改革开放三十年综述[J]. 顾绍耕. 上海农村经济, 2009(02)
  • [7]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研究 ——以上海市南汇区为例[D]. 潘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8)
  • [8]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组织研究[D]. 常红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
  • [9]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D]. 付磊. 同济大学, 2008(07)
  • [10]上海市南汇区周浦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研究[D]. 王秀斌.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南汇农村新经济组织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