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染色体倍性西瓜植株光合色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英转[1](2021)在《诱导四倍体马铃薯优良品种合作88降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马铃薯是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种植范围广、适应性强,主要通过块茎进行无性繁殖,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和水稻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是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有多种倍性,其栽培种一般为四倍体,但在自然界中也大量存在其他倍性的马铃薯,例如二倍体、三倍体、五倍体、六倍体和八倍体等,这其中又以二倍体占比最多,它们具有不同的优良性状,是马铃薯育种工作中重要的种质资源。四倍体马铃薯品种较为单一,并且遗传背景相对狭窄、基因资源贫乏,野生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少、遗传背景简单,且具有抗病、抗虫等一系列优良性状。但由于染色体倍性的不同以及杂交不亲和等原因,栽培种四倍体无法直接与野生二倍体进行杂交,这就导致不能直接利用自然界丰富的野生二倍体资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将四倍体栽培种进行降倍来产生双单倍体,利用双单倍体可以与野生二倍体直接进行杂交,最终获得相关优良性状。本研究主要利用四倍体优良品种“合作88”(C88)为母本、二倍体IVP101为父本进行了孤雌生殖诱导,最终在大约1600个后代群体中进行了双单倍体的筛选和鉴定,同时也初步探讨了其降倍机制。主要内容由如下几个方面:(1)成功做成降倍材料无菌苗820个编号。(2)改进了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马铃薯染色体倍性的方法,并用此方法检测了后代群体的染色体倍性。(3)通过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检测了部分后代群体的倍性。(4)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法鉴定了部分后代群体的倍性。(5)对部分后代群体的表型性状进行了观察和分析。(6)鉴定部分后代群体的细胞质类型,同时也对其进行了SSR标记分析。(7)初步探究了后代群体的降倍机制。通过以上实验,最终获得了一套C88孤雌生殖诱导降倍的实验材料,其中包括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以及多倍体甚至混倍体,可用于后续实验当中。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孤雌生殖诱导后代中除了产生正常整倍性的后代之外,还产生非整倍体、多倍体和混倍体,其降倍机理复杂。本文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方面,以及亲本产生花粉大小方面,对其降倍机理做了初步的推测,在降倍的过程中可能既有孤雌生殖诱导,也有杂交、基因消除、基因渐渗等同时发生。本研究中,在有胚斑材料中检测到了二倍体,在无胚斑材料中也有三四倍体,这说明胚斑标记不能作为区分双单倍体唯一的方法。此外,本研究也对部分后代群体进行了细胞质类型检测和SSR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后代群体的细胞质遗传大部分遵循母系遗传的规律,但也有一部分材料的细胞质遗传并不符合,尤其在线粒体遗传方面。SSR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后代群体中绝大部分材料与母本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它们可能直接由母本配子发育而来,少部分后代群体中有父本基因组的参与。
贾冰玉[2](2020)在《三角枫四倍体的细胞学倍性鉴定及其重要性状的转录组解析》文中指出三角枫为无患子科槭属落叶乔木,其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也耐一定的水湿,同时由于三角枫树形优美,高大,入秋叶色由黄变红等特点,常被用于园林绿化,是一种很好的彩叶观赏树种。三角枫属于弱阳性树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其具有生长快、木质结构良好、耐磨耐震等特点,可用于制作高级家具、乐器等,还可制作成良好的隔音材料,同时三角枫种仁中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神经酸、维生素E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多倍体为植物育种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以三角枫无性系品种‘兴旺’和三角枫普通无性系‘S4’为试验材料,采用染色体计数法,对其进行倍性鉴定,并对其进行光合特性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学研究,为了解三角枫四倍体的变异、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了参考,也为研究三角枫多倍体化提供了重要资源,为以后研究三角枫的遗传变异和三角枫多倍体育种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材料。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茎尖临时压片,三角枫‘兴旺’的染色体数目显着多于三角枫‘S4’,且大致为其二倍。本课题组之前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三角枫‘兴旺’单细胞DNA含量为三角枫‘S4’的两倍,与本次三角枫茎尖细胞染色体计数鉴定结果相结合,可知三角枫‘兴旺’为四倍体。(2)三角枫四倍体和二倍体在不同月份间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一致,在5、7、9月份日变化呈现出单峰曲线,早晨和傍晚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在中午12:00时左右达到最大,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6、8月份日变化呈现出双峰曲线,在中午12:00左右有“午休”现象,且第一个峰值均高于第二个峰值,并且在8月份,三角枫四倍体和二倍体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在不同月份三角枫四倍体光合速率均比二倍体高。(3)三角枫四倍体和二倍体植株叶片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相同,呈现正相关关系,在5、7、9月份的趋势先升高后降低,呈现出单峰曲线,在6、8月份日变化呈现出双峰曲线,并在中午12:00左右表现出“午休”现象。三角枫四倍体和二倍体的胞间CO2浓度日变化曲线均为单谷变化,大约在12:00时左右出现最低值,不同月份四倍体胞间CO2浓度大于二倍体。(4)通过比较三角枫四倍体和二倍体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四倍体叶绿体中类囊体片层结构更多更厚,类囊体的排列更加紧密的堆叠在基粒中,并且在二倍体中能够观察到更多的淀粉粒和嗜饿颗粒,而在四倍体中数量相对较少。(5)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进行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相关分析,通过对试验材料的转录组原始数据的组装最终得到Unigene 51807条,平均长度为1487nt,共筛选出差异基因24221条,差异基因比率达到46.75%(24224/51807),其中上调基因10474条,下调基因13747条。与NR数据库的比对结果显示,84.9%的Unigene与已知序列表现出强烈的同源性,15.1%的Unigene具有一定的同源性。相似分布中显示出有39.2%的Unigene具有高于80%的相似性,60.8%具有17-80%的相似性。物种分布显示43075条Unigene找到相似序列,相似序列匹配的近缘物种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橙子(Citrus sinensis,34.06%)。在GO数据库富集分析中,发现三角枫二倍体和四倍体在14个GO条目下存在显着差异(Q value≤0.05)。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共有8344条差异基因富集到133个代谢途径中,四倍体和二倍体在6个途径表现显着差异。本研究发现,在植物-病原互作通路中,参与植物防御反应的某些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影响产物合成、细胞间信号传递、蛋白-蛋白互作以调节植物防御反应,可能增强三角枫四倍体的抗病性。在苯丙素生物合成通路中,参与合成酶或蛋白的基因表达发生改变,以及一些基因上调可能会增加木质素的合成,从而影响三角枫四倍体的植物细胞壁和植物生长,导致其表型差异显着。在角质,软木脂和蜡质生物合成通路中,注释到CER1的相关基因发生最大上调,CER1是影响蜡质合成的关键基因,其表达上调可能使得三角枫四倍体蜡质合成增加,与本课题组之前对三角枫四倍体和二倍体比较得出的三角枫四倍体叶片表面存有很多的蜡质的结论一致。在叶绿素合成过程中,推测参与HemB、HemC、HemE、CHLH/D/I的基因的差异表达与三角枫四倍体和二倍体的叶绿体结构表现不同相关,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在光合作用通路中,涉及光系统II、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光系统I、ATP合成酶复合体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与三角枫四倍体与二倍体的光合特性差异显着相关。综上所述,三角枫四倍体与二倍体相比,可能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抗逆性和环境适应性。
施智婕[3](2020)在《黑菜四倍体鉴定及其与二倍体主要性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又名宝应黑菜、乌菜、核桃乌,是扬州市宝应县地方特色品种,于2012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称号。黑菜(2n=2x=20,x=10)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种乌塌菜变种。本研究将黑菜经秋水仙素诱变成四倍体,并对其进行鉴定,比较黑菜四倍体和二倍体的农艺性状和营养生理指标,比较不同栽培环境对黑菜农艺性状和营养生理指标的影响,期望获得新的黑菜品种并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鉴定黑菜四倍体直接的证据是观察染色体是否加倍,其次叶片、花器官、果实、花粉等性状的巨大性以及现蕾开花期推迟也是重要的指标。本研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黑菜四倍体的40条及二倍体的20条染色体。四倍体植株的子叶、气孔、保卫细胞、花冠、花瓣、雌蕊、萼片、花蕾、花药、子房、花粉粒、角果、角果喙等性状均显着大于二倍体,表现四倍体的巨大性;四倍体黑菜保卫细胞中的叶绿体个数相较于二倍体增加了 96.89%。四倍体黑菜的花粉生活力、种子数以及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相较于二倍体分别减少了 40.16%、23.92%和25.55%。四倍体黑菜的现蕾期、开花期和结籽期都晚于二倍体,四倍体晚抽薹性较明显。2.本研究发现随着温度的降低,黑菜种子全部萌发所需的时间就越长,黑菜四倍体种子萌发率低于二倍体种子萌发率。3.黑菜四倍体单株重、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叶宽/叶长、叶柄长、叶柄宽、叶柄厚和小区产量相较于二倍体分别增加了 15.83%、22.22%、9.02%、19.79%、8.57%、23.89%、1.51%、4.68%和1.08%。四倍体黑菜相比较二倍体植株更重、叶片增大、叶柄变大、叶片更加圆润,这些都能体现出四倍体巨大性的特点。4.四倍体黑菜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较二倍体增加,粗纤维含量下降。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维生素C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这些在四倍体中含量有明显的提升,更有利于人体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符合蔬菜品质育种的需要。5.大棚栽培的黑菜四倍体及二倍体在株高、单株重、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叶柄长、叶柄宽、叶柄厚、叶片数和短缩茎重等农艺性状大于露地栽培的黑菜。大棚栽培的黑菜相比露地栽培的黑菜,其叶绿素、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下降明显,含水量和粗纤维含量有所增加。大棚栽培的黑菜相比露地栽培的黑菜,黑菜四倍体及二倍体皆是大棚栽培产量高,但品质差;而露地栽培营养品质好,但产量低。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栽培设施及栽培方式很重要。
王强[4](2020)在《二倍体与四倍体豇豆形态生理、基因表达谱和DNA甲基化差异分析》文中指出豇豆是豆类蔬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蔬菜,俗称豆角,蝶形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强,在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区种植较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及连作障碍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豇豆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加重,使豇豆的产量、品质等难以满足蔬菜生产的需求,且豇豆是蝶形花冠,杂种优势难以在F1代体现。育种上通过染色体加倍后获得的多倍体普遍具有果实大、抗性强、营养品质好等诸多优良特性。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现有的二倍体豇豆进行诱导从而获得四倍体豇豆,探究四倍体豇豆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对今后四倍体豇豆投入生产及多倍体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普通二倍体豇豆(HN-56)为材料,通过露白种子浸泡法、茎尖点滴法、离体诱导法三种方法,选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进行诱导,比较不同诱导方法及不同诱导浓度间的优劣性。对获得的四倍体豇豆材料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并对其基因表达谱和DNA甲基化进行分析,以二倍体豇豆为对照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为今后多倍体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的诱导方法均能诱导出四倍体豇豆,但三种方法各有优劣。露白种子浸泡法在0.15%浓度秋水仙素处理1h的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23.33%,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处理周期短,但四倍体豇豆的诱导率相对较低。茎尖点滴法在0.15%浓度秋水仙素处理4次的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36.67%,这种方法操作较为复杂,点滴茎尖时费时费力,且处理周期相对露白种子浸泡法要长,但四倍体豇豆诱导率相对较高。离体诱导法在0.004%浓度秋水仙素处理下,四倍体芽诱导率最高,达40.91%,这种方法操作最为繁琐,要先筛选出种子萌发最适培养基、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再在筛选出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周期长,接种外植体条件较为严格,但这种方法的四倍体诱导率是最高的。2.四倍体豇豆与二倍体豇豆的主要表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植株叶片、茎粗、花瓣、果荚均表现出巨大性,叶片的气孔密度降低了44.92%,保卫细胞增大,保卫细胞中的叶绿体数增加了67.17%。3.四倍体和二倍体豇豆的光合生理存在较大差异。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豇豆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增加了35.18%,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28.09%,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33.33%。叶绿素荧光参数中的最大荧光(Fm)、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光化学效应(Fv/Fm)的日变化趋势相似,但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Y(Ⅱ))的日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四倍体的Fo小于二倍体,q P、NPQ、Fv/Fm、Y(Ⅱ)均高于二倍体。四倍体豇豆植株表现出优良的光合性能,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二倍体和四倍体植株的光合作用参数中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而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趋势相似。四倍体植株全天的Pn、Tr、Gs整体水平高于二倍体,最大净光合速率高于二倍体,光补偿点低于二倍体,说明四倍体豇豆植株的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产量均高于二倍体。4.对四倍体和二倍体豇豆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比较两者的基因表达情况,并参考Gene Ontology和KEGG Pathway等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类和富集分析。结果发现四倍体和二倍体豇豆共有2678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有421个基因在四倍体中的表达量高于二倍体,有2257个基因的表达量低于二倍体。通过Gene Ontology注释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豇豆的代谢和细胞组分等相关功能。通过KEGG Pathway分析显示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显着富集在苯丙烷生物合成、淀粉蔗糖代谢和昼夜节律等6个途径。经过筛选,其中与苯丙烷生物合成相关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有8个,与淀粉蔗糖代谢相关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有6个,与昼夜节律相关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有4个,这18个基因可作为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在表型和光合作用上产生差异的重要候选基因。5.对四倍体和二倍体豇豆进行DNA甲基化分析,比较两者的DNA甲基化特点和倍性间的DNA甲基化差异。结果发现四倍体各条染色体上的CHH类型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均高于二倍体,在不同元件上四倍体的不同类型甲基化水平均高于二倍体,甲基化位点主要分布在重复区,其次为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000bp、转录起始位点下游2000bp和Cp G岛,而在CDS区和m RNA区分布较少。在启动子区CHH类型差异甲基化数量最多,在基因体区CG类型差异甲基化数量最多。对启动子区和基因体区的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 Pathway富集发现,倍性间的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富集在与豇豆生长发育、代谢等相关基因通路上,少数富集在与遗传信息、信号转导等相关基因通路上。
许哲[5](2020)在《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的转录组分析及倍性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瓜(Citrullus lanatus),是一年生的蔓性草本植物,果皮翠绿清新,果肉鲜红可口,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具有消暑解渴的作用,是人们在夏季最喜欢吃的水果之一。多倍体化作为高等植物染色体进化的重要标志,有助于植物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物种的形成。多倍体西瓜有诸多优点,多倍体西瓜果实巨大,可以提高西瓜的产量,利用多倍体可以提高西瓜的品质和营养成分,通过多倍体育种还可以提高西瓜的抗逆性等等。西瓜多倍体育种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染色体加倍技术,二是倍性检测技术。目前染色体加倍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倍性检测却无法简便、低成本地进行,而且关于四倍体西瓜的转录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使用除草剂胺黄灵(Oryzalin)进行了西瓜染色体加倍试验,对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了两者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出了6个可能与西瓜倍性相关的基因,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q RT-PCR检测西瓜倍性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20μmol/L胺黄灵成功诱导出四倍体西瓜植株,诱导率为25%,胺黄灵因其诱导效率高、使用的浓度低对人体和植物的毒害小且价格便宜可以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西瓜四倍体诱变剂供试验人员使用。2、利用RNA-Seq技术,对1份二倍体西瓜材料515(WMA)和3份四倍体西瓜材料516(WMB)、517(WMC)、518(WMD)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经过质量控制,4个样品共得到18.48Gb Clean Data,各个样品的Clean Data均超过4.41Gb,Q30均达到94.52%以上。将各样品的Clean Data与参考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比对率均在95.27%以上。基于比对结果,对样品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三组对比WMA与WMB、WMA与WMC、WMA与WMD中共筛选出278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3、通过GO富集分析,发现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间差异表达基因在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中富集最显着且富集到差异基因最多的term为细胞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过程,羧酸代谢过程,含氧酸代谢过程,有机酸代谢过程,胺代谢过程,细胞酮代谢过程等;在细胞组成(Cellular Component)中富集最显着且富集到差异基因数量最多的term为光系统,光系统I反应中心,类囊体等;在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中富集最显着且富集到差异基因数量最多的term为氧化还原酶活性。通过KEGG显着性富集分析发现,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间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在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叶绿素和卟啉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等通路中较为活跃。另外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中高水平差异基因大都是上调表达。氧化应激蛋白、脱落酸受体、乙烯响应转录因子等基因上调表达量很高,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是西瓜多倍体形成的关键因子。4、筛选出了几个可能与西瓜倍性相关的基因Cla97C10G205730、Cla97C10G187010、Cla97C01G019450、Cla97C02G026280、Cla97C01G004920和Cla97C07G140200。通过GO功能注释发现,Cla97C10G187010、Cla97C02G026280、Cla97C01G004920、Cla97C07G140200是调控细胞核成分的基因,控制多倍体西瓜细胞遗传与代谢。Cla97C10G205730和Cla97C01G019450是调控西瓜细胞壁、液泡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膜结构的基因。以此为基础设计了q RT-PCR试验鉴定西瓜倍性,Cla97C01G019450和Cla97C02G026280在本试验所用材料中的鉴定效果良好,但是此方法只能作为常规鉴定方法的补充,普遍性和准确性还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朱红菊[6](2019)在《四倍体西瓜幼苗耐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是限制我国西瓜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了解西瓜的耐盐机理并培育耐盐的西瓜新品种对西瓜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多倍体西瓜耐盐能力强于其同源二倍体西瓜,但是具体的耐盐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以二倍体和其人工诱导的同源四倍体西瓜ZY-9幼苗为材料,在三叶一心时期用300 mmol/L NaCl处理西瓜幼苗,通过分析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生理生化变化、Na+和K+离子吸收转运、差异基因的表达及DNA甲基化变化,从不同层面揭示西瓜多倍体的耐盐优势机理,为培育抗逆性强的西瓜品种提供科学依据。1.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形态结构和细胞结构差异四倍体西瓜叶片长度、宽度、周长和面积分别是二倍体西瓜幼苗叶片面积的0.88、1.24、1.19和1.48倍。四倍体西瓜茎粗约是二倍体西瓜幼苗茎粗的1.14倍。四倍体西瓜幼苗根系总长度、平均直径、表面积和体积都大于其同源二倍体西瓜幼苗根系。四倍体西瓜叶片栅栏组织细胞比较长而且大,叶绿体和线粒体含量多,海绵组织间隙较大。四倍体西瓜茎部和根部的后生木质部细胞较大,筛管和伴胞较多且大。2.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300 mmol/L NaCl盐胁迫处理以后,以四倍体为砧木的西瓜幼苗受伤害程度小于以二倍体为砧木的西瓜幼苗,相同倍性砧木嫁接苗之间受NaCl胁迫伤害程度几乎没有差异。NaCl胁迫后,以四倍体为砧木的西瓜幼苗干物质量、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保护酶活性、保护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均显着高于以二倍体为砧木的幼苗,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以四倍体做砧木的幼苗根部激素含量均高于以二倍体做砧木的幼苗。3.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离子吸收转运的变化NaCl胁迫处理后,Na+含量在西瓜幼苗中显着升高,在以二倍体为砧木的西瓜幼苗中Na+含量比以四倍体为砧木的幼苗高;K+含量在NaCl胁迫后显着降低,在以二倍体为砧木的西瓜幼苗中K+含量比四倍体为砧木的幼苗低;西瓜幼苗地上部分优先积累Na+和K+,茎部积累了最多的Na+和K+,其次是叶片,最少的是根系;300 mmol/L NaCl胁迫处理后,西瓜幼苗根尖Na+流速显着升高,K+流速均显着降低,四倍体西瓜为砧木的幼苗根尖Na+和K+流速显着高于二倍体为砧木的幼苗。4.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转录组分析NaCl胁迫后,在二倍体西瓜幼苗中,叶片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显着富集到了可变剪接、内质网上蛋白质的合成和TCA循环通路;根中下调表达的基因显着富集到了木质素的合成和次生代谢物的合成两条代谢通路,根部上调表达的基因显着富集到了可变剪接、内质网上蛋白质的合成路径。在四倍体西瓜幼苗中,叶片中上调表达的基因功能与二倍体相同;茎部下调表达的基因显着富集到了核糖体、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和DNA复制过程,茎部上调表达的基因则显着富集到了氨基酸降解以及卟啉和叶绿体的代谢过程;根部中下调和上调表达的基因功能与二倍体相同。5.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响应NaCl胁迫的DNA甲基化机制不同且具有组织特异性。在二倍体西瓜幼苗中,叶片超甲基化基因显着富集到了氨酰tRNA生物合成、RNA降解等路径,去甲基化基因显着富集到了基础转录因子、核糖体生物合成等功能;根系去甲基化基因显着富集到了角质、软木脂和蜡质的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等生物进程。在四倍体西瓜幼苗中,叶片超甲基化基因显着富集到了mRNA监测通路、糖基磷脂酰肌醇的合成、RNA转运等路径;茎部受DNA甲基化调控机制比较复杂,DMR基因参与了多条代谢路径;根中超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基因均显着富集到RNA转运和mRNA监测通路和剪接体等路径。6.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转录组和DNA甲基化关联分析NaCl胁迫处理后二倍体西瓜根系受DNA去甲基化调控,亚油酸代谢通路的8个基因上调表达。四倍体西瓜幼苗受DNA超甲基化调控发生了基因的上调表达,其中叶片中有2个基因参与了角质、软木脂和蜡质的生物合成,茎中有12个基因参与了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在根系中有3个基因参与了可变剪切,另外受DNA去甲基化影响,根系中有4个基因参与了RNA的转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过程,四倍体茎和根部的这些基因共同参与了阳离子吸收和转运过程。
万正林,王秀明,周艳霞,邓俭英,李立志,龙明华[7](2018)在《同源四倍体及其原二倍体黑皮冬瓜光合参数比较》文中提出为明确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光合特性参数与倍性的关系,以同源四倍体及其原二倍体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不同生育期内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叶片总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在3个生育期内均极显着高于原二倍体(P<0.01);净光合速率在抽蔓期略高于原二倍体(P>0.05),在开花期及果实膨大期则极显着高于原二倍体(P<0.01);胞间CO2浓度在抽蔓期略高于原二倍体(P>0.05),在开花期及果实膨大期则显着高于原二倍体(P<0.05);蒸腾速率在3个生育期均显着高于原二倍体(P<0.05)。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较原二倍体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
万正林[8](2018)在《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新种质的创制及其生理特性和低稔性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黑皮冬瓜是华南、华东地区主栽蔬菜品种之一,在调节蔬菜夏秋淡季、保证周年供应以及南菜北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前期试验,利用秋水仙素诱变获得的多份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材料均表现出果肉变厚,平均单瓜重增加,耐贮性增强等优势性状,但也存在座果率低、产籽量急剧下降等缺点。为系统摸清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诱变条件、生理特性及低稔性机理,加强其利用与开发,本论文开展了以下的研究:(1)以二倍体黑皮冬瓜多代自交系(6-2x)为试料,利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和ORYZALIN在不同时间段处理幼苗,探索在常温下获得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最适方法组合;(2)对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0911-1012-6-4x)及其起源二倍体(6-2x)自交系的植物学特性、营养品质与耐贮性、光合特性进行比较研究;(3)从孢粉学、胚胎学及激素水平等方面来探讨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低稔性机理;(4)初步探索提高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座果率和产籽量的方法。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和ORYZALIN在不同时间段内“滴苗”处理幼苗生长点,均有一定的诱变效果,但秋水仙素.诱变率整体高于ORYZALIN处理,且以0.2%的秋水仙素在上午6:00-7:00处理的诱变率最高,达 32.18%。2.同源四倍体与起源二倍体黑皮冬瓜的植物学性状存在明显差异,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表现出明显的多倍体优势。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表现出主蔓分枝能力显着减弱,茎粗、叶宽、叶厚、叶面积、叶柄粗显着增加,生活力增强;第一雄花和雌花节位下降,开放时间比二倍体提前,雌花总数比二倍体显着增加,成熟雌花的横径及纵茎显着增加;雄花花瓣明显变大;座果节位显着降低;平均单瓜重、瓜纵茎、瓜横径、肉厚、种腔纵茎、果肉硬度及肉质致密性显着高于二倍体,种腔横径比二倍体缩小,种子比二倍体大,平均单瓜种子量急剧减少。3.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营养品质和耐贮性优于起源二倍体。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果肉在采收期及贮藏期内的干物质、维生素C、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果肉硬度、肉质致密性均分别比二倍体增加:17.190%和 10.939%、20.95%和 7.39%、5.13%和 30.13%、22.94%和 40.71%、11.92%和25.45%、6.30%和4.78%;含水量在采收期及贮藏期均明显比二倍体减少0.666%和 0.457%。4.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最适的光合—光响应模型和光合—C02响应模型分别为分段函数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通过对最适模型拟合得到的光合特征参数、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叶片超微结构分析表明: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较起源二倍体具有更优良的光合性能。5.引起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自交低稔性的原因有如下四点:(1)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花粉粒大,异形花粉较多,畸形率达42.43%;花粉萌发率低,自交授粉3h后萌发率仅62.04%;花粉管生长缓慢,授粉后12h仍未进入子房,生长过程中出现双花粉管、扭曲、缠绕、先端膨大等现象。这与四倍体黑皮瓜花粉和雌蕊中ZR和IPA含量过低,ABA含量过高及(IAA+GA3+ZR+IPA)/ABA比值过低有关。(2)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存在明显的胚囊解体、退化或败育现象,异常胚囊率约占40%。(3)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自交双受精过程正常,但胚囊受精率低,在授粉后96h仅32.48%。(4)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自交材料合子休眠期长,胚的发育进程比二倍体晚5d;在胚胎发育过程存在较高频率的胚胎发育滞后、不正常发育的合子、大量巨型胚乳游离核及游离核或胚乳细胞在合子期到球胚期大量提前解体、退化现象,由于胚乳的异常,导致胚的败育。6.通过4代优选严格单株自交和3代姊妹系内混交均没有显着提高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座果率及产籽量;在花期喷施含硼的“高利达”微肥,能显着提高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座瓜率,但并未显着提高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平均单瓜产籽量;喷施含硼较多的“多聚硼”则显着降低了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座瓜率,且未收到饱满种子。
姜文芝[9](2017)在《不同倍性黄瓜植物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瓜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是人们喜爱的蔬菜之一。其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黄瓜栽培面积的增加,人们对黄瓜品种质量的要求提高,迫切需要新的黄瓜种质资源,而植物多倍体可产生新的变异。多倍体植株具有生长健壮、抗逆性增强、果实增大以及营养物质含量高等特点,因此可用它来改良作物品质和抗逆性,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本研究以普通黄瓜二倍体(2n=2x=14)、同源三倍体(2n=3x=21)及四倍体(2n=4x=28)为材料,对其进行形态学、解剖结构、光合特性和抗逆等方面的观察研究,来探明多倍体黄瓜生理生化方面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其研究寻找黄瓜育种的新材料。本研究成果既可丰富黄瓜种质资源,也可以为选育高产高抗优质的黄瓜品种提供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倍性黄瓜外部形态学差异较大。与二倍体黄瓜比较,四倍体黄瓜子叶和真叶厚而肥大、色深,植株的茎和叶柄增粗,叶片、花瓣、种子增大,单果重增加;而三倍体植株的真叶变大,茎和叶柄增粗,叶片、雄花花瓣增大,种子增大,子房和单果重无显着变化。2、不同倍性黄瓜茎叶解剖结构差异较大。随黄瓜倍性的增加,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栅海比和叶柄的表皮厚度、皮层厚度、维管束面积、导管数目以及茎的表皮厚度、皮层厚度、维管束面积有增加的趋势。3、不同倍性黄瓜光合特性不同。以单位叶面积计算的叶绿素含量随倍性增加而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的含量均是四倍体最高、三倍体次之、二倍体最低。不同倍性黄瓜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表现为双峰型,都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峰值出现在10:00和13:00左右,第二峰值小于第一峰值。三倍体光合能力最强,而四倍体光合能力最低。4、四倍体花粉的可染率和萌发率仅为68.8%和43.6%,而二倍体的可染率和萌发率为94.4%和80.6%,二倍体大于四倍体,差异性极显着。5、三倍体和四倍体黄瓜果实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氨基酸等含量均高于二倍体,表明多倍体黄瓜营养物质含量高于二倍体。6、二倍体自交座果率和单瓜种子数均比四倍体高。在四倍体为父本、二倍体为母本的杂交组合中,杂交座果率和单瓜种子数比较高,反之则杂交座果率和单瓜种子数比较低。7、三倍体F1黄瓜早期产量和总产量比二倍体F1黄瓜分别增加了33.70%和22.69%,差异性极显着。商品性状三倍体F1比二倍体F1好,因此可知,三倍体F1比二倍体F1更适合用于生产。8、不同倍性黄瓜抗性不同,四倍体黄瓜植株抗白粉病和霜霉病能力比三倍体强,三倍体又比二倍体强。四倍体和三倍体的耐低温能力比二倍体强。
李为[10](2013)在《不同倍性薄皮甜瓜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龙甜1号薄皮甜瓜(2倍体)为对照,在系统探讨四倍体和哈甜3号薄皮甜瓜倍性的基础上,对不同倍性薄皮甜瓜品种(系)的植株形态特征、光合特性、同工酶及营养成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哈甜3号DNA含量为龙甜1号的1.5倍,该品种为三倍体,而四倍体薄皮甜瓜的DNA含量为龙甜1号的2.0倍,该品种为四倍体。2细胞学研究表明:与龙甜1号相比,哈甜3号与四倍体薄皮甜瓜叶片上的气孔密度降低,气孔大小显着增大,这表明哈甜3号与四倍体薄皮甜瓜在倍性上发生了变化。3不同倍性薄皮甜瓜形态学差异比较:与龙甜1号相比,四倍体薄皮甜瓜植株的茎和叶柄增粗,叶片、花瓣、子房、种子增大,单果重及果肉厚度增加;而哈甜3号植株的茎和叶柄增粗,叶片、雄花花瓣增大,果肉厚度增加,种子减小,子房和单果重无显着差异。4不同倍性薄皮甜瓜叶绿素含量比较:按单位鲜重测定叶绿素,三个倍性甜瓜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总的趋势是随着染色体倍性的增加而减少,按单位叶面积测定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是随着染色体倍性的增加而增加。5不同倍性薄皮甜瓜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表现为双峰型,都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峰值出现在10:00和13:00左右,第二峰值小于第一峰值。Pn为哈甜3号(三倍体)>龙甜1号(二倍体)>四倍体。6龙甜1号和哈甜3号的EST酶带数目比四倍体多2条,酶带活性也较强;而POD和SOD酶带条数上没有差异,只是哈甜3号和四倍体酶带亮度较龙甜1号强,表明其表达量较高,说明它们的酶种类相似但剂量不同。7哈甜3号和四倍体薄皮甜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氨基酸、维生素C等含量均高于龙甜1号,表明多倍体薄皮甜瓜营养品质优于二倍体。
二、不同染色体倍性西瓜植株光合色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染色体倍性西瓜植株光合色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诱导四倍体马铃薯优良品种合作88降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铃薯概述 |
1.2 马铃薯双单倍体的研究意义 |
1.3 马铃薯双单倍体的诱导方法 |
1.4 鉴定马铃薯双单倍体的方法 |
1.4.1 胚斑标记鉴定 |
1.4.2 染色体计数法 |
1.4.3 气孔大小及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 |
1.4.4 花粉粒鉴定 |
1.4.5 植株形态鉴定 |
1.4.6 生理生化指标的鉴定 |
1.4.7 流式细胞术分析法 |
1.4.8 分子标记鉴定 |
1.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孤雌生殖诱导群体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孤雌诱导后代种子的获得 |
2.2.2 种薯获得 |
2.2.3 无菌苗的获得 |
2.2.4 试剂配制 |
2.2.5 无菌苗制作过程 |
2.3 试验结果 |
第三章 流式细胞术检测马铃薯染色体倍性实验方法的改进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方法制备细胞核悬液的效果比较 |
3.3.2 液氮研磨法中不同染色时间的效果比较 |
3.3.3 利用已知倍性马铃薯材料检验液氮研磨法的可靠性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孤雌诱导后代群体的表型性状及染色体组倍性鉴定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关材料方法 |
4.2.2 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统计相关材料方法 |
4.2.3 根尖染色体计数相关材料方法 |
4.3 无胚斑材料结果与分析 |
4.3.1 流式细胞术检测鉴定结果 |
4.3.2 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统计鉴定结果 |
4.3.3 根尖染色体计数鉴定结果 |
4.3.4 三种不同方法鉴定结果汇总 |
4.3.5 不同倍性材料植株的表型性状观察 |
4.4 有胚斑材料的结果与分析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细胞质类型鉴定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DNA提取(CTAB法) |
5.2.3 细胞质类型鉴定过程 |
5.2.4 细胞质类型判断标准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SSR分子标记检测及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主要试剂 |
6.2.2 DNA提取 |
6.2.3 引物以及PCR |
6.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6.3 结果与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孤雌生殖诱导四倍体马铃薯C88 降倍的可能机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采集花粉 |
7.2.2 染色液的配制 |
7.2.3 检测方法 |
7.3 实验结果 |
7.3.1 亲本C88和IVP101 花粉直径大小检测及DNA含量检测 |
7.3.2 后代群体中存在混合倍性的材料 |
7.4 讨论与结论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三角枫四倍体的细胞学倍性鉴定及其重要性状的转录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三角枫概述 |
1.2 多倍体研究 |
1.3 多倍体的形成 |
1.3.1 自然突变形成植物多倍体 |
1.3.2 人工诱导形成植物多倍体 |
1.3.2.1 生物学方法 |
1.3.2.2 物理学方法 |
1.3.2.3 化学方法 |
1.4 倍性鉴定 |
1.4.1 形态学鉴定 |
1.4.2 染色体鉴定 |
1.4.3 细胞学鉴定 |
1.4.4 同工酶鉴定 |
1.5 光合特性研究 |
1.6 叶绿体研究 |
1.7 转录组测序 |
1.7.1 测序技术的发展 |
1.7.1.2 第一代测序技术 |
1.7.1.3 第二代测序技术 |
1.7.1.4 第三代测序技术 |
1.8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1.9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染色体倍性鉴定 |
2.2.2 光合日变化测定 |
2.2.3 叶片叶绿体电镜样品制备 |
2.2.4 转录组测序 |
2.2.4.1 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2.2.4.2 高通量测序 |
2.2.4.3 测序数据过滤及de novo组装 |
2.2.4.4 转录组功能注释 |
2.2.4.5 基因定量 |
2.2.4.6 差异基因分析 |
2.2.5 转录组结果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染色体数目 |
3.2 光合特性分析 |
3.2.1 蒸腾速率日变化 |
3.2.2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
3.2.3 气孔导度日变化 |
3.2.4 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 |
3.3 叶片叶绿体电镜观察结果 |
3.4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结果 |
3.5 转录组测序结果 |
3.5.1 转录组测序和组装 |
3.5.2 转录本数据库注释 |
3.5.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6 转录组结果验证 |
4 讨论 |
4.1 三角枫倍性鉴定 |
4.2 叶片光合特性分析 |
4.3 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 |
4.4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
4.4.1 转录组结果qRT-PCR验证 |
4.4.2 植物-病原互作(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通路 |
4.4.3 苯丙素生物合成(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通路 |
4.4.4 角质,软木脂和蜡质生物合成(cutin, suberine and wax biosynthesis)通路 |
4.4.5 叶绿素和卟啉代谢(porphyrin and chlorophyll metabolism)通路 |
4.4.6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通路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黑菜四倍体鉴定及其与二倍体主要性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黑菜的简介 |
1.2 多倍体育种 |
1.2.1 多倍体的简述 |
1.2.2 多倍体植物的产生方法 |
1.2.3 多倍体鉴定 |
1.2.4 多倍体的特点 |
1.2.5 多倍体的应用 |
1.2.6 多倍体育种的发展前景 |
1.3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 |
1.3.1 低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1.3.2 低温对叶绿素的影响 |
1.3.3 低温对维生素C的影响 |
1.3.4 低温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1.3.5 低温对含水量的影响 |
1.3.6 低温对可溶性糖的影响 |
1.3.7 低温对粗纤维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黑菜四倍体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及数据测定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黑菜四倍体和二倍体根尖染色体数目鉴定 |
2.2.2 黑菜四倍体和二倍体叶片性状比较分析 |
2.2.3 黑菜四倍体和二倍体花器官比较分析 |
2.2.4 黑菜四倍体和二倍体角果和种子比较分析 |
2.2.5 黑菜四倍体和二倍体物候期比较 |
2.3 讨论 |
第3章 黑菜四倍体和二倍体种子萌发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方法及数据测定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温度处理对黑菜发芽率的影响 |
3.2.2 不同温度下黑菜的发芽趋势 |
3.3 讨论 |
3.3.1 不同温度处理对黑菜发芽率的影响 |
3.3.2 不同温度下黑菜的发芽趋势 |
第4章 黑菜四倍体和二倍体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比较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方法及数据测定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黑菜四倍体和二倍体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
4.2.2 黑菜四倍体和二倍体生理指标比较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不同栽培环境下黑菜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比较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试验方法及数据测定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栽培环境下黑菜生长情况比较分析 |
5.2.2 不同栽培环境下黑菜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
5.2.3 不同栽培环境下黑菜生理指标比较分析 |
5.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二倍体与四倍体豇豆形态生理、基因表达谱和DNA甲基化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蔬菜多倍体 |
1.1.1 蔬菜多倍体的主要特征特性 |
1.1.2 蔬菜多倍体的不同诱导方法 |
1.1.3 蔬菜多倍体诱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克服方法 |
1.1.4 蔬菜多倍体的应用 |
1.2 不同倍性植物光合特性的变化 |
1.2.1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
1.2.2 光合作用 |
1.3 不同倍性植物的转录组学及DNA甲基化研究 |
1.3.1 转录组学在多倍体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3.2 DNA甲基化在多倍体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3 试验设计 |
2.3.1 诱导方法 |
2.3.2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形态生理比较分析 |
2.3.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
2.3.4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DNA甲基化分析 |
2.4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诱导方法对豇豆四倍体诱导效果的比较 |
3.1.1 种子浸泡法诱导效果 |
3.1.2 茎尖点滴法诱导效果 |
3.1.3 离体诱导法诱导效果 |
3.1.4 三种诱导方法诱导效果比较 |
3.2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形态生理比较分析 |
3.2.1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倍性分析 |
3.2.2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主要表型比较 |
3.2.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叶片的显微观察比较 |
3.2.4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比较结果 |
3.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光合生理指标比较 |
3.3.1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较 |
3.3.2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
3.3.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光合作用参数比较 |
3.4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
3.4.1 转录组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
3.4.2 基因表达信息统计 |
3.4.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4.4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3.4.5 二倍体与四倍体豇豆的差异表达关键基因筛选 |
3.5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DNA甲基化分析 |
3.5.1 DNA甲基化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
3.5.2 甲基化C位点的分布 |
3.5.3 启动子区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3.5.4 基因体区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三种诱导方法的比较 |
4.2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主要表型和光合生理差异 |
4.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光合特性差异 |
4.4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基因表达谱差异 |
4.5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DNA甲基化差异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的转录组分析及倍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西瓜概况 |
2 多倍体育种 |
2.1 多倍体诱导技术 |
2.1.1 物理方法 |
2.1.2 化学方法 |
2.1.3 体细胞杂交法 |
2.1.4 胚乳培养法 |
2.2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2.2.1 形态学鉴定 |
2.2.3 染色体计数法 |
2.2.4 细胞学鉴定法 |
2.2.5 流式细胞仪分析法 |
3 多倍体在蔬菜的应用 |
4 转录组研究 |
4.1 转录组和转录组学 |
4.2 转录组测序 |
4.2.1 第一代测序技术 |
4.2.2 第二代测序技术 |
4.2.3 第三代测序技术 |
4.3 转录组研究在植物方向的应用 |
5 qRT-PCR技术 |
5.1 技术原理 |
5.2 qRT-PCR检测方法 |
5.3 qRT-PCR定量方法 |
5.4 qRT-PCR优越性及应用 |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试剂和仪器 |
2.2.1 试验试剂 |
2.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胺黄灵诱导染色体加倍 |
2.3.2 试验材料的倍性鉴定 |
2.3.3 试验材料总RNA的提取 |
2.3.4 转录组测序 |
2.3.4.1 文库构建 |
2.3.4.2 文库检测 |
2.3.4.3 上机测序 |
2.3.4.4 数据比对与分析 |
2.3.5 反转录PCR |
2.3.6 荧光定量PCR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胺黄灵诱导染色体加倍结果及流式细胞仪鉴定 |
3.2 总RNA的提取 |
3.3 转录组测序 |
3.3.1 数据过滤 |
3.3.2 测序数据统计与比对、组装分析 |
3.3.3 可变剪接分析 |
3.3.4 RNA-Seq相关性检查 |
3.3.5 基因定量 |
3.3.6 差异基因分析 |
3.3.6.1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3.3.6.2 差异表达基因维恩图 |
3.3.7 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3.3.8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3.4 与倍性相关基因的筛选 |
3.5 荧光定量PCR验证RNA-Seq |
3.6 qRT-PCR鉴定西瓜倍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西瓜多倍体的诱导 |
4.2 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转录组的差异 |
4.3 西瓜的倍性鉴定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西瓜的两种栽培模式 |
(6)四倍体西瓜幼苗耐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问题的提出 |
2.同源多倍体植物的耐盐进化 |
3.盐胁迫对同源多倍体植物生理生化水平的影响 |
3.1 渗透胁迫 |
3.2 离子毒害 |
3.3 氧化胁迫 |
3.4 内源激素 |
3.5 光合作用 |
4.盐胁迫对同源多倍体植物细胞结构和质膜透性的影响 |
5.盐胁迫后同源多倍体植物在分子水平的变化 |
5.1 DNA甲基化变化 |
5.2 耐盐相关基因表达 |
5.3 耐盐相关蛋白表达谱 |
6.同源多倍体耐盐性在育种中的应用 |
7.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7.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7.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形态和细胞结构差异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所需试剂及仪器设备 |
1.1.3 试剂的配制 |
1.2 试验方法 |
1.2.1 四倍体西瓜倍性鉴定 |
1.2.2 试验材料的种植和管理 |
1.2.3 西瓜幼苗形态指标观察和测定 |
1.2.4 西瓜幼苗普通显微结构观察 |
2.结果与分析 |
2.1 四倍体西瓜倍性鉴定 |
2.2 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形态比较分析 |
2.3 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细胞普通显微结构比较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章 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试验材料的种植和生长环境 |
1.1.3 所需试剂及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NaCl胁迫处理方法 |
1.2.2 干物质量测定方法 |
1.2.3 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方法 |
1.2.4 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测定方法 |
1.2.5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NaCl胁迫8 d后不同嫁接组合西瓜幼苗的耐盐能力差异 |
2.2 NaCl胁迫8 d对不同嫁接组合西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2.3 NaCl胁迫8 d对不同嫁接组合西瓜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NaCl胁迫8 d对不同嫁接组合西瓜幼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讨论 |
4.小结 |
第四章 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离子吸收转运的变化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试验材料的种植和管理 |
1.1.3 所需试剂及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离子含量测定 |
1.2.2 离子流速测定 |
2.结果与分析 |
2.1 NaCl胁迫8 d后不同嫁接组合西瓜幼苗离子含量差异 |
2.2 NaCl胁迫1 d后不同嫁接组合西瓜幼苗离子流速差异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五章 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转录组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试验材料的种植和管理 |
1.1.3 所需试剂及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NaCl胁迫处理方法 |
1.2.2 RNA的提取 |
1.2.3 转录组测序 |
1.2.4 转录组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
1.2.5 RNA的反转录 |
1.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结果与分析 |
2.1 转录组测序数据评估 |
2.2 差异表达基因总体分析 |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分析 |
2.4 差异基因表达验证 |
3.讨论 |
4.小结 |
第六章 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试验材料的种植和管理 |
1.1.3 所需试剂及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NaCl胁迫处理方法 |
1.2.2 DNA的提取 |
1.2.3 DNA甲基化测序 |
1.2.4 DNA甲基化测序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数据综合评估 |
2.2 DNA甲基化水平总体分析 |
2.3 DMR基因的GO和 KEGG分析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七章 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转录组和DNA甲基化关联分析 |
1.分析方法 |
1.1 转录组和DNA甲基化测序数据关联分析流程 |
1.2 转录组和DNA甲基化测序数据关联分析工具 |
2.结果与分析 |
2.1 转录组和DNA甲基化测序数据整体上的关联分析 |
2.1.1 转录组和DNA甲基化测序数据染色体层面的关联分析 |
2.1.2 转录组和DNA甲基化数据在基因上下游层面的关联分析 |
2.2 差异基因表达与DNA甲基化修饰 |
2.2.1 启动子区差异表达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差异 |
2.2.2 转录组差异基因表达与甲基化修饰聚类分析 |
2.3 差异基因表达与甲基化修饰 |
2.3.1 DMR基因与DEGs组合分析 |
2.3.2 DMR基因与DEGs GO富集分析 |
2.3.3 DMR基因与DEGs KEGG富集分析 |
3.讨论 |
4.小结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qRT-PCR基因和引物 |
附录 Ⅱ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信息 |
附录 Ⅲ DMR相关基因GO富集信息 |
附录 Ⅳ 转录组差异基因与DMR相关基因GO富集信息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同源四倍体及其原二倍体黑皮冬瓜光合参数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叶片总叶绿素含量测定 |
1.2.2 叶片光合特征参数测定 |
1.2.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同源四倍体及其原二倍体黑皮冬瓜不同生育期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分析 |
2.2 同源四倍体及其原二倍体黑皮冬瓜叶片净光合速率比较 |
2.3 同源四倍体及其原二倍体黑皮冬瓜叶片气孔导度比较 |
2.4 同源四倍体及其原二倍体黑皮冬瓜叶片胞间CO2浓度比较 |
2.5 同源四倍体及其原二倍体黑皮冬瓜叶片蒸腾速率比较 |
3 讨论与结论 |
3.1 叶绿素含量与倍性及光合特性的关系 |
3.2 倍性对黑皮冬瓜的光合特征参数的影响 |
(8)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新种质的创制及其生理特性和低稔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表 |
1 前言 |
1.1 多倍体及其产生的途径 |
1.2 多倍体的鉴定 |
1.3 多倍体的生理生化特性 |
1.4 多倍体育种的应用 |
1.5 多倍体育种存在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
1.6 多倍体低稔性机理研究进展 |
1.7 解决多倍体低育性的方法 |
1.8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与主要内容 |
2 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新种质的创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诱变处理 |
2.1.3 变异鉴定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秋水仙素和ORYZALIN不同处理组合对四倍体黑皮冬瓜的诱变效果 |
2.2.2 四倍体黑皮冬瓜的倍性鉴定 |
2.3 讨论 |
2.3.1 不同处理组合对染色体加倍效果 |
2.3.2 倍性鉴定方法 |
2.3.3 诱变产生嵌合体或非整倍体 |
2.3.4 变异株的逆转 |
2.3.5 诱变材料的选择 |
附图 |
3 同源四倍体及起源二倍体黑皮冬瓜植物学性状比较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四倍体与二倍体黑皮冬瓜茎、叶性状及主蔓分枝性能比较 |
3.2.2 四倍体与二倍体黑皮冬瓜花器官性状比较 |
3.2.3 四倍体与二倍体黑皮冬瓜果实与种子性状差异比较 |
3.3 讨论 |
附图 |
4 同源四倍体及起源二倍体黑皮冬瓜营养品质与耐贮性比较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采收期和常温贮藏30天后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果肉含水量及干物质含量变化 |
4.2.2 采收期和常温贮藏30天后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果肉Vc、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
4.2.3 采收期和常温贮藏30天后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果肉粗纤维含量变化 |
4.2.4 采收期和常温贮藏30天后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果肉硬度和肉质致密性的变化 |
4.3 讨论 |
5 同源四倍体及起源二倍体黑皮冬瓜叶片典型光合—光响应模型与光合—CO_2响应模型筛选及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方法 |
5.1.4 拟合模型 |
5.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叶片不同光响应曲线拟合结果分析 |
5.2.2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不同光合—CO_2响应曲线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
5.2.3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生育期内叶片叶绿素含量比较 |
5.2.4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
5.2.5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叶片超微结构比较 |
5.3 讨论 |
5.3.1 光合光响应曲线拟合模型的筛选与比较 |
5.3.2 四倍体和二倍体光合光响应参数特征值比较 |
5.3.3 光合—CO_2响应曲线拟合模型筛选及光合—CO_2响应参数特征值比较 |
5.3.4 光合色素与光合特性的关系 |
5.3.5 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光合特性的关系 |
5.3.6 叶绿体超微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关系 |
附图 |
6 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自交低稔性机理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3 测定方法 |
6.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花粉粒形态结构、可染率及畸形率统计分析 |
6.2.2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花粉离体培养观察 |
6.2.3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花粉原位萌发及花粉管伸长生长情况观察 |
6.2.4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花粉及雌蕊内源激素含量测定分析 |
6.2.5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胚发育研究 |
6.3 讨论 |
6.3.1 花粉、花柱中的内源激素对花粉形态结构、花粉萌发生长的调控 |
6.3.2 内源激素对花粉萌发生长及双受精率的影响 |
6.3.3 四倍体冬瓜成熟胚囊结构对双受精及胚发育的影响 |
6.3.4 四倍体冬瓜胚乳发育对胚发育的影响 |
附图 |
7 提高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座果率和产籽量的方法初探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试验方法 |
7.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多代定向优选单株自交对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产籽量的影响 |
7.2.2 姊妹系混交对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产籽量的影响 |
7.2.3 花期喷施含硼的微肥对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座瓜率和产籽数的影响 |
7.3 讨论 |
7.3.1 多代优选单株自交及姊妹系混合交对四倍体黑皮冬瓜稔性的影响 |
7.3.2 花期喷施含硼的微肥对四倍体黑皮冬瓜稔性的影响 |
8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后续研究 |
8.1 全文总结 |
8.2 创新点 |
8.3 后续研究计划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不同倍性黄瓜植物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作物多倍体育种 |
1.3 多倍体的产生 |
1.3.1 自然发生 |
1.3.2 人工诱导 |
1.4 多倍体植物的特征 |
1.5 多倍体植物的生理生化特征 |
1.5.1 光合特征的变化 |
1.5.2 果实营养物质的变化 |
1.5.3 抗性增强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地点 |
2.3 试验方法 |
2.3.1 试验材料的种植管理 |
2.3.2 不同倍性黄瓜植株的观察 |
2.3.2.1 叶及茎特性的研究 |
2.3.2.2 花器官的形态特征研究 |
2.3.2.3 果实与种子的形态特征研究 |
2.3.3 不同倍性黄瓜植株茎、叶解剖结构的研究 |
2.3.4 不同倍性黄瓜光合特性的研究 |
2.3.4.1 光合色素的测定 |
2.3.4.2 黄瓜生长期光合速率日变化的测定 |
2.3.5 二倍体和四倍体花粉可染率和萌发率的测定 |
2.3.6 不同倍性黄瓜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 |
2.3.7 二、四倍体黄瓜杂交组合座果率、单瓜种子粒数以及发芽率的观察测定 |
2.3.8 二倍体和三倍体F_1性状比较 |
2.3.9 不同倍性黄瓜抗逆性的研究 |
2.3.9.1 黄瓜抗病性田间症状观察 |
2.3.9.2 黄瓜耐寒性的研究 |
2.4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倍性黄瓜植株形态比较 |
3.1.1 不同倍性黄瓜苗期植株形态特征比较 |
3.1.2 不同倍性黄瓜成株期植株形态特征比较 |
3.1.2.1 不同倍性黄瓜营养器官形态特征比较 |
3.1.2.2 不同倍性黄瓜雌、雄花形态特征比较 |
3.1.2.3 不同倍性黄瓜果实商品性状的比较分析 |
3.1.2.4 不同倍性黄瓜种子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 |
3.1.3 不同倍性黄瓜植株叶和茎的解剖结构的比较 |
3.1.3.1 不同倍性黄瓜功能叶片的解剖结构的比较分析 |
3.1.3.2 不同倍性黄瓜叶柄的解剖结构比较分析 |
3.1.3.3 不同倍性黄瓜茎的解剖结构比较分析 |
3.2 不同倍性黄瓜生理生化特征分析 |
3.2.1 光合色素的比较分析 |
3.2.2 不同倍性黄瓜光合特征比较 |
3.2.2.1 不同倍性黄瓜苗期光合速率日变化 |
3.2.2.2 不同倍性黄瓜始花期光合速率日变化 |
3.2.2.3 不同倍性黄瓜结果期光合速率日变化 |
3.2.3 二倍体和四倍体花粉可染率和萌发率的比较分析 |
3.2.4 不同倍性黄瓜果实品质的比较 |
3.2.5 二、四倍体黄瓜杂交组合座果数和单瓜种子粒数以及种子萌发比较 |
3.2.6 不同倍性黄瓜杂交组合比较 |
3.2.7 不同倍性黄瓜抗病耐寒性的比较分析 |
3.2.7.1 不同倍性黄瓜抗病性比较分析 |
3.2.7.2 预冷处理对不同倍性黄瓜幼苗耐冷性的影响 |
3.2.7.3 低温处理下不同倍性黄瓜幼苗叶片SOD活性的变化 |
3.2.7.4 低温处理下不同倍性黄瓜幼苗叶片POD活性的变化 |
3.2.7.5 低温处理下不同倍性黄瓜幼苗叶片CAT活性的变化 |
4 讨论 |
4.1 不同倍性黄瓜的形态特征 |
4.2 不同倍性黄瓜茎、叶解剖结构 |
4.3 不同倍性黄瓜的光合特征 |
4.4 不同倍性黄瓜的品质特征 |
4.5 不同倍性黄瓜的抗逆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不同倍性薄皮甜瓜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多倍植物体育种概况 |
1.2 多倍体的产生途径 |
1.2.1 自然发生途径 |
1.2.2 人工诱变形成多倍体 |
1.2.3 体细胞杂交法 |
1.2.4 胚乳培养获得多倍体 |
1.3 多倍体植物的特征特性 |
1.3.1 植株形态特征 |
1.3.2 细胞学形态特征 |
1.3.3 多倍体植物的生理生化特性 |
1.3.4 多倍体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
1.4 多倍体的鉴定 |
1.4.1 形态学鉴定法 |
1.4.2 细胞学鉴定法 |
1.4.3 染色体数目鉴定法 |
1.4.4 分子生物学鉴定法 |
1.5 多倍体的应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及试剂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验仪器、药品和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的鉴定 |
2.2.2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植株形态学特征的研究 |
2.2.3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生理生化特性比较研究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甜瓜倍性的鉴定 |
3.1.1 保卫细胞大小及叶绿体数目初步鉴定甜瓜倍性 |
3.1.2 流式细胞仪对植株倍性分析 |
3.2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植株形态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
3.2.1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叶片及茎的比较分析 |
3.2.2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花器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 |
3.2.3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果实商品性状的比较分析 |
3.2.4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种子特征的比较分析 |
3.3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的光合特性研究 |
3.3.1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叶绿素含量的分析 |
3.3.2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光合特性日变化 |
3.4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同工酶研究 |
3.4.1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酶谱比较 |
3.4.2 酯酶同工酶(EST)酶谱比较 |
3.4.3 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SOD)酶谱比较 |
3.5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品质分析 |
4 讨论 |
4.1 多倍体甜瓜倍性的鉴定 |
4.1.1 流式细胞仪法鉴定 |
4.1.2 细胞学鉴定 |
4.1.3 形态学鉴定 |
4.2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的形态特征 |
4.3 多倍体薄皮甜瓜的可育性 |
4.4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的叶绿素含量 |
4.5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的光合特性 |
4.6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同工酶表达情况 |
4.7 不同倍性薄皮甜瓜的品质特征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不同染色体倍性西瓜植株光合色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诱导四倍体马铃薯优良品种合作88降倍及其机制研究[D]. 郑英转.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三角枫四倍体的细胞学倍性鉴定及其重要性状的转录组解析[D]. 贾冰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3]黑菜四倍体鉴定及其与二倍体主要性状比较研究[D]. 施智婕. 扬州大学, 2020(05)
- [4]二倍体与四倍体豇豆形态生理、基因表达谱和DNA甲基化差异分析[D]. 王强.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5]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的转录组分析及倍性鉴定[D]. 许哲. 广西大学, 2020(07)
- [6]四倍体西瓜幼苗耐盐机制研究[D]. 朱红菊.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7]同源四倍体及其原二倍体黑皮冬瓜光合参数比较[J]. 万正林,王秀明,周艳霞,邓俭英,李立志,龙明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04)
- [8]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新种质的创制及其生理特性和低稔性机理研究[D]. 万正林. 广西大学, 2018(05)
- [9]不同倍性黄瓜植物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的研究[D]. 姜文芝.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10]不同倍性薄皮甜瓜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 李为.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