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韦益[1](2021)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培育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作为价值导向,相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人才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培育文化自信亦是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文化积淀丰厚的学科特征在培育文化自信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如何将坚定文化自信的育人目标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成为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随着时代对课程思政、课程育人和文化自信的倡导,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文化自信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他们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从大学语文学科性质上看,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就蕴含有丰富的文化自信教育因素,而文化自信教育也能够为大学语文课程寻得课程育人的具体方向,二者是互融互通的,并没有人们所质疑的那样大学语文将沦丧为纯粹的政治课。因此,把握时代脉搏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结合起来,能够帮助文化自信教育更好地走入课程,形成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大学语文课程经验”。能够有效促进课程管理者、实施者和接受者形成对文化自信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不断生成大学语文课程教与学的实践智慧。能够让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中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知识技能+文化素质”双提升。根据学者们对文化自信的研究,尤其是费孝通等人倡导的文化自觉理论,不难发现文化自信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是它的形成需要几个阶段。经过反复研究,坚定文化自信的形成被认为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践行。明确了三个阶段,将有利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培育与观测。在实施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研究后发现,现实中大学语文课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令人堪忧,具体体现为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文化认知、认同和践行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不大,也就是说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二者的关联度并不高,大学语文课程的实施不能有效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在借助理论观测、分析与归纳后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实施不能有效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原因在于课程实施者、管理者以及课程本身在角色或行为的变革、教材的变革、组织方式的变革不足和在知识与理解层面未得到足够的改变。根据迈克尔·富兰(Fullan,M.)课程有效实施理论,这些要素是一门课程是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要提升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效果,就要从角色或行为、教材、组织方式、知识与理解等层面的变革去探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除此之外,还借助了文化决定论、泰勒课程编制基本原理等理论加以指导研究。文化决定论强调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决定作用,一个人接触什么样的文化,将决定其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为我们回应“课程育人”“为何育人”“培育怎样的人”寻得了依据。泰勒在课程编制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达到何种目的,课程管理者和实施者要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够在构建培育路径时得到启发,例如在路径构建中我们提出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出要注重结合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等要求建立起课程评价的基础性指标,能够更好地检测文化自信培育的效果。提出要能够有效进行教材等文本的处理,挖掘出文本自身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能够在文本处理上体现课程在培育文化自信的独特优势。经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和理论指引,最终提出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四个路径。即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大学语文开展项目式学习实践在过程方法中为学生体验和感受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的培育与学科思政和学科德育结合起来作为大学语文评价的基础性指标,形成教师、教学与评价三者间的协调统一,构建行为层面的路径。通过挖掘大学语文课程蕴含的文化自信要素,如基于教材等现有课程文本,深度挖掘大学语文课程蕴含的文化自信要素和基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融入文化自信教育要素,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大学语文课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在教材变革层面的路径。通过坚持科学设置和注重开放性原则对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实现课程设置与文化自信教育的要求相契合,使课程组织方式发生变革形成大学语文课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在组织层面的路径。通过加强学习培训,转化课程实施者和管理者的理解,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并充分认识到课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清晰的文化自信培育思路,在课程理解层面产生变革,形成大学语文课程的路径。
韩芳[2](2021)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考》文中认为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和尴尬处境加剧了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紧迫性,课程性质决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行性。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国家、高校、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协同发力。在国家层面,要加强大学语文的顶层设计,健全教学改革政策体系;明晰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在高校层面,要调整高校课程设置,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加强大学语文师资力量建设,夯实逆势突围的基础;推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助推实现课堂革命。在教师层面,要深入研究大学语文教材,发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立足大学语文的课程特征,将情感渲染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韩艳玲,韩芳[3](2021)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优势、困境及对策》文中认为课程思政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也是高校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举措。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有利于浸润思政教育的政治性,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有利于厚植思政教育的学理性,大学语文的审美性有利于拓展思政教育的价值性。但同时,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面临着顶层设计落地困难,部分师生重视不够;政策体系不够健全,课程建设不足;教学改革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等困境。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中发掘思政元素,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守正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的立德树人功能。
牛春雨,曹士东,孙景芳,张晓杰,吕盛[4](2020)在《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着缺少教学信息化规划,未能全面设计制作教学软件,师生的思想观念、教学方式需要根本转变,评价新机制亟待建立等突出问题。应通过创新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思路,加大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投入,整合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等对策,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罗馨[5](2020)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于新时代,必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党在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录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新定位、新要求。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条件。2018年3月18 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高校,有一门学生普遍修学的公共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正是大学语文的“灵魂”。因此,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导向,突出思想价值引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探索,提升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教学水平,从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正是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大学语文课程质量而展开的教育教学改革。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从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中获取调研资料。首先,理清相关理论,并阐述课程育人的“三因”基本规律和四个基本原则;其次,“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在实现课程育人的过程中,由于育人理念和目标落实不彻底,育人教材和平台建设参差不齐,育人师资队伍和水平不稳定造成全员育人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全过程育人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以及全方位育人存在不全面的现象;最后,将大学语文课程融入课程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这四个育人的环节中,守住大学语文课程的课程思政阵地,全面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味,保证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施静,张闽敏[6](2020)在《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理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文中提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理念可以更好推动教学改革的开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本文在阐述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当前融合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推进思政隐性教育理念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融合的策略。
崔淑兰[7](2020)在《会考背景下民族预科一年制大学语文“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及实践——以吉首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民族地区高校在会考背景下探索民族预科一年制大学语文教育,既是形势所迫,又是现实所需。吉首大学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团队摸索出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双课堂"注重第一课堂的内涵深度建设,向四十五分钟课堂要效率要成绩,注重第二课堂的外延广度建设,以第二课堂的多样性、丰富性培养预科生的综合能力。
王乃芳[8](2020)在《近十年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综述与反思》文中研究表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在高职院校历经数年,时至今日,依然是个难题,回顾数年改革历程,有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的改革;有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入手的改革;有从"互联网+"、信息化方面进行的改革;也有较为新颖的角度,如从创新创业角度,与专业、行业结合角度等进行的改革。但是尽管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大学语文课程依然面临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反思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当下高职院校相关现状,我们发现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方式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因而也给出了一些建议或方案。
李海青[9](2019)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渐深入,我国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以往的教学方法早已无法符合当下社会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基于信息化教育趋势下,大学语文教育模式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正面临着很大冲击的同时,也给大学语文教学的深化改革带来进一步提高的机会。因此,本文就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改革的重要性,分析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阻碍,并提出相应地改革措施,旨在为大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改革提供借鉴。
赵志新[10](2019)在《就业能力导向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语文教学对夯实学生就业基础,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道德水平与团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良传统语文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语文实践学习内容、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教学方法势在必行。高校应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重构语文课程体系,增强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引入读说写相结合的立体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就业技能。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培育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
(二)文化自信是学生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大学语文在文化自信培育中具有其独特优势 |
(四)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局势较紧迫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文化自信 |
(二)文化自信教育 |
(三)大学语文课程 |
(四)高职院校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五、研究内容及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调查法 |
七、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文化自信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认识 |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特征 |
(一)连续性 |
(二)现实性 |
(三)开放性 |
(四)基础性 |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定位 |
(一)工具性定位 |
(二)人文性定位 |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定位 |
三、文化自信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辩证关系 |
第二章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阐述 |
一、文化决定论 |
二、泰勒课程编制基本原理 |
三、迈克尔·富兰(Fullan,M.)关于课程有效实施理论 |
第三章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信效度分析 |
(一)学生调查问卷 |
(二)教师调查问卷 |
四、调查实施与基础信息统计 |
五、大学语文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归纳 |
(一)对学生文化认知的促进作用还不够 |
(二)对学生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还不足 |
(三)对学生文化践行的促进作用还不高 |
第四章 基于迈克尔·富兰(Fullan,M.)课程有效实施理论的原因分析 |
一、角色或行为的变革不足: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和评价方式固化 |
二、教材的变革不足:教师对教材认可度不高和教材内容缺乏 |
三、组织方式的变革不足: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文化自信培育需求 |
四、知识与理解的变革不足:课程不被重视与培育目标不明确并存 |
第五章 基于迈克尔·富兰(Fullan,M.)课程有效实施理论的培育路径选择 |
一、行为层面的路径:教师、教学与评价三者间的协调统一 |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意识和能力 |
(二)探索大学语文开展项目式学习实践在过程方法中为学生体验和感受文化自信 |
(三)将文化自信的培育与学科思政和学科德育结合起来作为大学语文评价的基础性指标 |
二、教材层面的路径:文本的挖掘与编写协同构建自信教育 |
(一)基于课程文本挖掘的文化自信教育要素 |
(二)基于课程文本编写的文化自信教育要素 |
三、组织层面的路径:课程设置与文化自信教育的要求契合 |
(一)大学语文课程设置需要科学性 |
(二)大学语文课程设置需要开放性 |
四、理解层面的路径:加强学习培训转变文化自信培育思路 |
(一)围绕“三大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帮助形成自身坚定的文化自信 |
(二)围绕大学语文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的联系,帮助察觉大学语程的重要地位 |
(三)围绕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与组织实施策略,帮助增强课程培育自信的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三:调查问卷(学生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可行性 |
(一)大学语文课程地位及处境加剧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
(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
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国家之责 |
(一)加强大学语文的顶层设计,健全教学改革政策体系 |
(二)明晰大学语文学科归属,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 |
三、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高校之责 |
(一)调整高校课程设置,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 |
(二)加强大学语文师资力量建设,夯实逆势突围的基础 |
(三)推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助推实现课堂革命 |
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教师之责 |
(一)深入研究大学语文教材,发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
(二)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 |
(三)立足大学语文课程特征,将情感渲染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
(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优势、困境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优势 |
(一)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有利于浸润思政教育的政治性 |
(二)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有利于厚植思政教育的学理性 |
(三)大学语文的审美性有利于充实思政教育的价值性 |
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困境 |
(一)顶层设计落地困难,部分师生重视不够 |
(二)政策体系不够健全,课程建设不足 |
(三)教学改革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
三、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对策 |
(一)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与时俱进 |
(二)在教学内容中发掘思政元素 |
(三)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守正创新 |
(4)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
(一)优化教学资源 |
(二)优化教学方式 |
(三)优化学习方式 |
(四)优化教学评价 |
二、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一,大学语文教学信息化规划有待出台。 |
第二,未能全面设计制作大学语文教学软件,数字教育资源有待提升。 |
第三,教育理念需要适应教育信息化教学。 |
第四,评价新机制亟待建立。 |
三、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之对策 |
(一)创新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思路 |
(二)加大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投入 |
(三)整合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资源 |
(四)转变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方式 |
(五)搭建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平台 |
(六)提高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 |
四、结语 |
(5)“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加强课程育人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必然要求 |
1.1.2 “三全育人”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契机 |
1.1.3 大学语文在实现课程育人的过程中遇到挑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三全育人” |
2.1.1 “三全育人”的提出 |
2.1.2 “三全育人”的概念 |
2.1.3 育人为本与“三全育人”的关系 |
2.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
2.2.1 思政课程 |
2.2.2 课程思政 |
2.2.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契合的关键 |
2.3 课程育人 |
2.3.1 课程育人 |
2.3.2 课程育人的基本规律 |
2.3.3 课程育人的基本原则 |
2.4 大学语文课程育人 |
2.4.1 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内涵 |
2.4.2 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元素 |
2.4.3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意义 |
2.4.4 大学语文课程在三全育人中的作用及开展 |
3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情况和问卷设计 |
3.1.1 调查情况 |
3.1.2 问卷设计 |
3.2 调查情况分析和现状总结 |
3.2.1 调查情况分析 |
3.2.2 现状总结 |
4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4.1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 |
4.2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存在的问题 |
4.2.1 全员育人存在不到位现象 |
4.2.2 全过程育人存在不完整现象 |
4.2.3 全方位育人存在不全面现象 |
4.3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育人理念和目标落实不彻底 |
4.3.2 育人教材和平台建设参差不齐 |
4.3.3 育人师资队伍和水平不稳定 |
5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 |
5.1 将课程育人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建设的全过程 |
5.1.1 协同共享,探索课程资源 |
5.1.2 多方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
5.1.3 提升经典着作教育教学质量 |
5.1.4 打造“互联网+”的隐性课堂 |
5.2 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融入全员育人 |
5.2.1 强化教职工的育人主体意识 |
5.2.2 落实教职工的育人主体责任 |
5.2.3 健全监督反馈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 |
5.3 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融入全过程育人 |
5.3.1 在阶段性教学中强化育人意识 |
5.3.2 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
5.3.3 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 |
5.3.4 注重对学生进行的过程性评价 |
5.4 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融入全方位育人 |
5.4.1 大学语文课程须与两个课堂融合 |
5.4.2 大学语文课程须与媒体平台融合 |
5.4.3 大学语文课程须与校园文化融合 |
6 结论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问卷调查(教师版) |
附录2 :问卷调查(学生版)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理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把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理念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
1. 融入思政隐性教育理念能够更好推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
2. 助力大学语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
3. 有利于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
二、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 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理念在大学语文中应用效率不足 |
2. 侧重显性教育平台构建,忽视隐性教育环境塑造 |
3. 大学语文教师自身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理念匮乏 |
4. 大学语文思政隐性教育资源开发体系尚未健全完善 |
三、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理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建议 |
1. 提升大学语文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理念应用意识 |
2. 重视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文化环境的塑造 |
3. 加强大学语文教师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理念的培训 |
4. 加快构建与大学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思政隐性教育资源开发体系 |
(7)会考背景下民族预科一年制大学语文“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及实践——以吉首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
二、“双课堂”教学模式 |
(一)巩固第一课堂 |
1. 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
2.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
3、创建多层次的考评方式 |
(二)激活第二课堂 |
1.“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
2. 语文课本剧编演大赛 |
3. 素质教育的成果 |
三、结语 |
(8)近十年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综述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
(一)从课程定位方面进行的研究 |
(二)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
(三)“互联网+”背景下,对《大学语文》课程在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讨 |
(四)双创背景下,大学语文与专业、企业、行业、创新创业等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研究 |
二、对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建议 |
(一)对课程改革与研究的反思 |
(二)解决办法或建议 |
(9)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
二、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阻碍 |
(一)仅重视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性 |
(二)师资力量缺乏,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三、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
(一)创新教育模式,推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
1. 运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事项 |
2. 合理运用网络技术的措施 |
(二)师资力量的加强建设,提升综合素质 |
(三)强化课后活动的指导,彰显素质培养的主题 |
1. 多视野、多渠道记性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语文课外读书与培养人才途径得到拓展 |
2. 培育配合各个院系的人才,提高素质活动,并给予专业方面的相关指导 |
(四)优化教与学间的关系,激发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 |
四、结束语 |
(10)就业能力导向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要性 |
二、学生就业能力观照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问题 |
三、面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语文教学创新举措 |
四、结语 |
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培育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D]. 韦益.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考[J]. 韩芳.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01)
- [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优势、困境及对策[J]. 韩艳玲,韩芳. 潍坊学院学报, 2021(01)
- [4]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牛春雨,曹士东,孙景芳,张晓杰,吕盛.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5]“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D]. 罗馨.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理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施静,张闽敏.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03)
- [7]会考背景下民族预科一年制大学语文“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及实践——以吉首大学为例[J]. 崔淑兰.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0(03)
- [8]近十年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综述与反思[J]. 王乃芳.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20(01)
- [9]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李海青. 智库时代, 2019(50)
- [10]就业能力导向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探究[J]. 赵志新.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