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农机学校进入市场经济后应解决的问题分析

县级农机学校进入市场经济后应解决的问题分析

一、浅析县级农机校步入市场经济后应解决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21)在《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积极转型升级的工业企业因为城市土地更新的需求而搬离城市中心地区,不能够适应经济新形势的传统工业企业面临着衰退、破产的困境,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城市中心地区大量的工业厂房、仓库等工业设施因此被闲置。城市中大型工业企业除了进行工业生产的生产区域外,还会有完备的住宅、医疗和教育等生活配套设施,它们基本上已经与城市基础设施融为一体,能够履行基本的社会功能。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当中不可多得的重要财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拥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建筑群且有独特工业历史风情的区域,所有与工业生产有关的建筑、设备都是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构成要素,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工业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理应受到合理地保护。但是在房地产业巨额利润的吸引下,许多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被夷为平地,就算有幸逃过了被拆除的命运,却因内部建筑体量大、占地面积广,而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造成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成为“烫手的山芋”,因缺乏合理的保护与规划而被荒废,如何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成为许多工业城市面临的难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是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中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代表。潍柴集团2012年完成了主要生产区的搬迁工作,见证了潍柴几十年发展历史的老厂区被整体闲置,直到2014年被山东省政府选入省内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当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潍坊市稀有的工业遗产,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实地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历史与遗产构成,并对其做出价值评价,为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文章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特征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研究理论。本章主要是以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逻辑结构串联,具体包括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在新时期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受外在的客观条件还是自身特征的影响,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稀有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都需要得到妥善合理的保护与再利用。我们在讨论城市文化遗产的再利用问题时,根本目的是探寻保护文化遗产的合理路径,所以一切改造利用活动都是以保护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作为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协作,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利用。第二章集中对潍柴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本章以潍坊市地方志与潍坊柴油机厂厂志为基础资料,结合实地调研,梳理了潍坊柴油机厂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和建厂历程。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为保护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历史依据,为更好地认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存现状与价值意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规划,介绍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内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的基本概况。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和实地调研,基本了解了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遗产保存状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此类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排查时,除了工业建筑物、构筑物等有形的物质遗产外,也不应忽略以工业生产技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城市工业发展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也是延续城市工业文明的主要承载者,拥有同样重要的保护价值。科学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是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前提与基础。第四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内容与意义进行总结。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评价内容包括街区内的工业建筑、工业生产流程以及工业配套设施,并从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分析,说明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背景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以及潍坊市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概况,这是探寻历史文化街区再利用途径的前提。第六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如何调整自身结构功能以适应城市发展要求,成为整个社会都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除了用于居住、教育等配套设施之外,大部分用于工业生产的厂房、仓库已经完全丧失了原始功能,成为城市闲置空间,通过工业遗产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商业的植入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也是完善城市产业功能组团中的业态配比的重要途径。最后一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思考。

陶维雷[2](2020)在《多中心协同治理视阈下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山东省L县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自2002年公共资源交易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到2011年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如今,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成为连接政府和市场的桥梁,是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敏感区域和腐败问题的高发区域,同时也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环节。目前,全国各省、市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基本完成整合,但是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留白”较多,主要表现为各地整合方案均未对县级平台整合标准和建设规范做出明确要求。本文选取了具有一定典型代表性的山东省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入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其中,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思路、路线、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是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界定了四个核心概念和三个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实证分析(以L县为案例),介绍了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现状,分别对平台和项目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第四章是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六大问题;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剖析了六大原因;第五章从多中心协同治理的视角,提出了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路径,包括部门中心协同、县域中心协同、社会中心协同、技术中心协同、标准中心协同和人员中心协同;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公共资源交易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仅有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随着我国“放管服”改革的不断强化以及县域经济的快速崛起,对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有效深入的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希望以此来建设规范透明的阳光交易平台,从而将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尽快纳入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一盘棋”。

吴圆圆[3](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董宇[4](2017)在《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全球主要的农业国家之一,农村中人口数量不少,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最大的就是三农问题,也是和社会稳定关系密切的问题之一。采取何种措施来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已经成为三农问题中最为关键问题。在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不断培育。对新型农民进行职业培训的工作基础就是农民培训体系,同时也承载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重要职责。眉山市是四川省地级市,眉山现代农业发展迅猛,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运作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并创新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培育机制,获得显着成就,但在培训农民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调研情况进行阐述,主要包括受访新型职业培训组织管理、教育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及其实践实训基地等,提出目前眉山市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中存在主要问题有:不同培训反馈满意度不高、培训层次不足、培训内容尚需逐渐完善、培训时间不足、缺乏培训场所、培训方式不能满足需求、教材亟需创等。分析目前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培训资金投入不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识薄弱、监督评价机构制度落后。本文针对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策及建议:完善新型农民培训法律法规、加大新型农民投资力度、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识及其完善新型农民培训监督评价机制。眉山市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经验给我国其他区域开展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参考经验,分析培训农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障碍也能够为我国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工作起到一定的警示效果。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5](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文中研究指明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刘雪萍[6](2016)在《济阳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已经成为我国强农惠农政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方面起到了显着作用。同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现有制度使政策更加趋于科学合理,更适应我国的农机化发展。本文通过对济阳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调研和思考,阐述了本地区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对本地区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益进行分析,并汇总梳理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效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相关建议。本文分以下七个部分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简要论述了本文研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背景、意义以及目的。还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本部分主要整理涉及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知识,为进一步阐述问题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本部分阐述了济阳县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现状以及效益。实施现状主要从济阳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规模及范围、补贴机具及补贴标准、补贴对象和经销商确定以及补贴操作程序几个方面阐述基层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具体措施。并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济阳县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取得的效益。第四部分: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本身的局限性、补贴农业机械出现的问题、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管工程存在漏洞以及农业生产者在申请政策补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四个角度提出了问题。第五部分:梳理了国外有关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所实施的政策以及具体措施,为更好地分析研究济阳县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提供对比依据。第六部分:提出完善济阳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对策及建议。从调整目前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具体措施、加强政府对补贴农业机械的监管力度、出台制定相关政策为购机的农业生产者保驾护航以及建立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相关法律体系这四个大方面提出对策及建议。第七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肯定了济阳县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取得的成效,同时指出了在实施过程中凸显出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吴雷[7](2016)在《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与景观规划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快速城镇化以来,在中国城乡空间格局中,位于大都市郊区的乡村,其乡村问题最为严峻与尖锐。大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都市区,其中的城郊乡村面对着复杂而多变的城乡环境,乡村发展与乡村景观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研究以大西安都市区为空间背景,以未来城乡结构转型为时间背景,将大西安城郊乡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诸多学科知识,借助多种新技术、新方法,探索以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景观规划相结合的方式,从城郊整体到城郊乡村个体,指导大西安城郊乡村在主要职能、产业经济、社会人口、乡村景观的转型发展。具体的研究包括如下部分:第一,梳理近代以来大西安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并与西方大城市城乡空间格局演变轨迹进行对比;分析影响大西安城郊格局演变的影响因子;预测大西安未来的城乡空间格局趋势与城乡结构转型;提出城乡格局演变中出现的四种乡村;指出城郊乡村将作为大西安都市区中“最后的乡村”,应采取“多样化主动适应”的战略实现乡村发展。第二,通过多种手段的乡村调研,把握大西安城郊乡村的整体现状;归类提出大西安城郊乡村面对城乡环境改变,自我调整发展方向,改变乡村子系统所产生缓慢演进型与剧烈演进型两类适应性自发展模式,其中剧烈演进型由分为:传统产业更新型、城镇功能承担型、乡村旅游接待型三类;本研究分析了不同适应性自发展模式的演变、经验与瓶颈。第三,着眼未来的城乡关系的结构转型,为了适应都市区的城乡环境改变,指出城郊乡村也必须实现转型;鉴于大西安城郊乡村众多,难以针对每个乡村制定转型策略,因此提出类型化的城郊乡村发展模式,以确定不同乡村的主要职能发展方向;通过总结国内外城郊乡村发展先进案例的经验,发掘乡村自身价值,拓展适应性自发展,耦合都市区需求,本研究提出生态保育型、地区服务型、休闲游憩型与现代农业型的四种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并运用多因素的综合区划体系,借助GIS技术,将大西安城郊地区区划出不同乡村发展模式的范围。第四,从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理论视角,理解乡村景观;按照大西安城郊地区的地形地貌分区,提出:平原型、台塬型、丘陵型与山地型的四类城郊典型乡村景观类型;指出在今后乡村转型与乡村发展模式实施中,这些类型的城郊乡村景观将会出现差异化的演变,因此将城郊乡村发展模式与城郊乡村典型景观进行联系,确定城郊乡村景观演变类型,即乡村景观规划的不同对象;针对四类大西安城郊典型乡村景观,提出其各自特征,再采用景观指数与景观感知比对的方法,发现历经快速城镇化之后,这些乡村景观所出现的典型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动力与存在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五,对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的内涵与相关理论、原理、技术进行探索,架构起乡村景观规划编制的内容体系;确定规划的目标、原则;提出规划调查与乡村景观数据库建构的方法;明确乡村景观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管的主体和权责,以及成立乡村景观委员会、“以奖代罚”、发展乡村景观教育三项保障措施。第六,针对乡村景观规划内容体系所确定的:乡村景观格局规划、乡村景观控制性规划、乡村景观营建规划三个层次的规划,提出各自景观规划的方法与要点,并借助实例进行方法的验证。本研究形成了以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景观规划相结合的方法,用以分别指导大西安城郊乡村综合发展策略的确定与物质空间环境的落实,实现城郊乡村面对城乡关系转型时的综合发展,初步具备了完整的体系,为今后都市区城郊乡村发展策略、乡村景观规划等研究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补充,也为大西安与其他类似都市区的实践提供了指导与借鉴。

于俊兰[8](2014)在《浅析遂平县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现状》文中指出1农机化教育培训学校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初期,河南省遂平县成立的各级国营遂平县拖拉机管理站,采取"以师带徒"的传统方式开展农机技术培训工作。随着农机数量的增加,单一的农机人员培训渠道已不适应需要。1961年,《人民日报》发表的《迅速为农业机械化培训干部》的社论引起了各地对农机人员培训的重视。1984年1月4日,遂平县委根据河南省农机局《地、县农机训练班改为地、县农业机械化学校的通知》的要求,按照《关于农机局成立二级机构的通知》(遂平县遂编字〔1984〕1号)文件精神

徐磊[9](2012)在《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机械化是指通过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来发展壮大农业,从而来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和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根本上改变手工劳动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彻底改变农业人口所占很大比重的不发达状态,加快城镇化形成,提高劳动的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就必须要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如果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更不会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因此必须要加快农业机械发展的速度,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肥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省会合肥西南,地跨江淮流域之间,临淝水之南,滨巢湖西岸,为全国百强县之一,中部十强县,是安徽省经济强县之一。总面积1961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为90万亩,总人口88.9万人,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肥西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极为重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肥西县的农机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本论文一开始介绍了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总结概括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然后对照我国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肥西县农机化发展的状况、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下适合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和对策。通过研究可知知道,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发展,肥西县的农机化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主要体现在:坚决贯彻落实政府的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农机的装备水平显着提高;农机的作业水平不断提高,耕种收机械化在大宗粮食作物上基本得以实现,同时当地的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机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农业机械的管理卓有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肥西县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农业机械装备的数量虽然较多,但结构发展不尽合理;农机化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作物种类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农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的科研培训机构比较落后;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欠缺;农业的生产成本高,农机经营效益低等。针对以上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新时期下适合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对策:首先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其次要适当发展农机工业,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三要强化农机化的服务体系的建设,建设功能齐全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第四加大农业机械化科研力量和资金的投入,增强农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第五要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制度,培养新世纪的新型农民。本论文通过深入剖析肥西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制约肥西县农机化发展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可为以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出有关决策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

张正岩[10](2011)在《中国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政府职能从“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如何提升中国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学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课题。不断完善中国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需要创新县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探索多元供给模式;合理界定和划分各级政府职能,注重县级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完善电子政府建设机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干部考核机制,加强县级政府决策能力和决策机制建设,加强公民利益表达和利益监督机制建设等制度创新。

二、浅析县级农机校步入市场经济后应解决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县级农机校步入市场经济后应解决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
    第二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自身发展要求
        二、城市更新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契机
        五、工业文化传承的历史要求
        六、保护工业设计遗产的内部需求
    第三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益相关者
        一、公共利益的代表--地方政府
        二、精英阶层的代表--专家学者
        三、群众利益的代表--社会公众
        四、市场主体的代表--企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探寻
    第一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
        一、国内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二、山东省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史
        一、前身: 聚焦军工生产
        二、迁址: 探寻发展之路
        三、变更厂名: 发展步入正轨
        四、改制: 迈入国际舞台
        五、搬迁: 奋斗奔腾不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况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地理范围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格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配套设施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文化遗产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认知的重要性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内容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特征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价值
        三、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价值
        四、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精神价值
        五、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美学价值
        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技术价值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意义
        一、延续潍坊市的工业历史
        二、带动潍坊市的经济振兴
        三、促进潍坊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现有基础
    第一节 潍坊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繁荣提供可能
    第二节 政府对历史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一、政策先行
        二、资金保证
        三、智力支撑
    第三节 地方文旅产业市场逐渐成熟
        一、潍坊市文旅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二、文创产业代表--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
        三、旅游产业代表--坊茨小镇
    第四节 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公共资金的投入
        二、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划分不明
        三、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探索
    第一节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成功范例—德国鲁尔区的转型
        一、德国鲁尔区转型的背景
        一、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历程
        三、德国鲁尔区的转型经验及教训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原则
        一、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存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关注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
        四、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实践
        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
        二、展示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
        三、发展文化产业传承工业文化
        四、打造以商业为主的空间利用模式
    第四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保护工作应放在首位
        二、利益相关者需共同参与
        三、健全行政制度与法律法规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A: 潍柴大事记(1946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多中心协同治理视阈下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山东省L县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研究思路
        2.技术路线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公共资源
        2.公共资源交易
        3.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4.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二)理论基础
        1.公共物品理论
        2.权力制衡理论
        3.多中心协同治理
三、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实证分析(以L县为案例)
    (一)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现状
        1.平台发展演变历史
        2.平台管理运行体制
        3.项目交易工作流程
        4.近三年项目的统计分析
    (二)各方主体对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效果评价
        1.问卷调查
        2.深入访谈
        3.基于问卷和访谈的数据归纳分析
四、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
        1.规章制度不完善,场地设施落后
        2.相关部门职责不清,监管乏力
        3.平台机构设置不当,工作力量薄弱
        4.缺乏业务指导,专业水平低
        5.代理行业不规范,暗箱操作
        6.专家库整合不彻底,专家不专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1.法律法规不健全
        2.体制机制不理顺
        3.交易规则不统一
        4.电子化水平不高
        5.行业监管不到位
        6.官员政绩观不当
五、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路径对策
    (一)部门中心协同:理顺体制机制,侧重过程监管
        1.部门中心协同释义及架构
        2.部门中心协同路径与对策
    (二)县域中心协同:跨县域整合,节约行政资源
        1.县域中心协同释义及架构
        2.县域中心协同路径与对策
    (三)社会中心协同:中介代理分级测评,构建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1.社会中心协同释义及架构
        2.社会中心协同路径与对策
    (四)技术中心协同:“互联网+”“大数据+”,实现电子化交易
        1.技术中心协同释义及架构
        2.技术中心协同路径与对策
    (五)标准中心协同:平台标准化体系建设,争创行业规范
        1.标准中心协同释义及架构
        2.标准中心协同路径与对策
    (六)人员中心协同:重视业务素质训练,培养行业认同
        1.人员中心协同释义及架构
        2.人员中心协同路径与对策
六、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文图表汇总清单
    附录2 L县公共资源交易场地功能分区改造设计图
    附录3 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情况调查统计表
    附录4 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质效满意度问卷调查
    附录5 优化营商环境公共资源交易系列指标L县调查表
    附录6 2019年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场交易项目汇总

(3)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4)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研究综述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相关理论基础
    2.1 人力资本理论
    2.2 终身教育理论
    2.3 农村基础教育理论
    2.4 农村社会化服务理论
3.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
    3.1 眉山市概况
    3.2 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基本情况
    3.3 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基本情况
        3.3.1 组织管理
        3.3.2 教育培训机构
        3.3.3 师资队伍
        3.3.4 实践实训基地
        3.3.5 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培训具体情况
4.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问题
        4.1.1 不同培训反馈结果满意度不高
        4.1.2 培训内容尚需逐渐完善
        4.1.3 培训时间不足
        4.1.4 缺乏培训场所
        4.1.5 培训方式不能满足需求
        4.1.6 教材亟需创新
    4.2 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4.2.1 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
        4.2.2 培训资金额度投入不足
        4.2.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识薄弱
        4.2.4 监督评价机构制度落后
5.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策及建议
    5.1 完善新型农民培训法律法规
    5.2 加大新型农民投资力度
    5.3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识
        5.3.1 加强农民基础教育
        5.3.2 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
        5.3.3 培训内容和方式应贴近农民需要
    5.4 完善新型农民培训监督评价机制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作者简历

(5)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论文提纲范文)

五、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
    (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范围。
    (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内容。
    (三)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性质。
    (四) 农业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特点。
    (五)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针。
    (六)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政策。
    (七)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制度。
    (八)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规则。
    (九)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任务。
    (十)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要求。
    (十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法。
    (十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由来与发展的历程。
六、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
    (一) 农村土地依法开拓征收、收回、购买途径。
    (二) 农村土地依法疏通收购、储备、供应途径。
    (三) 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途径。
七、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
    (一) 农村土地建设占用调控的目标和任务。
    (二) 农村土地定级估价的原则和标准。
    (三) 农村土地建设使用权转移的两种方式。
    (四) 农村两种所有制土地建设占用审批程序。
    (五) 农村土地临时使用补助标准。
八、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
    (一) 农村村民新建宅基地面积限额。
    (二) 农村村民宅基地使用建设申请审批项目。
    (三) 农村居民宅基地维护和治理途径。
九、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实施途径
    (一)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
    (二)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
    (三)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任务。
    (四)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审批程序。
    (五)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准则。
    (六)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落实要求。
十、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
    (一) 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途径。
    (二) 农村土地全方位监督检查途径。
十一、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
    (一) 农村村民失地变化趋势。
    (二)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
    (三)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原因。
    (四) 农村村民失地后就业创业、生存生活途径。
    (五) 农村村民失地后拓宽构建社会保障途径。
十二、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一) 农村土地财政的含义和范围。
    (二) 农村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和成果。
    (三)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作用。
    (四)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失误。
    (五) 农村土地财政调控管制。
    (六) 农村土地财政监督检查。
    (七)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完善途径。

(6)济阳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主要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政策
        2.1.2 农业补贴政策
        2.1.3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扶持理论
        2.2.2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3 发展经济学理论
        2.2.4 政府干预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济阳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及实施效果
    3.1 济阳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
        3.1.1 实施规模及范围
        3.1.2 补贴机具及补贴标准
        3.1.3 补贴对象和经销商的确定
        3.1.4 补贴操作程序
    3.2 济阳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
        3.2.1 提高了农机化水平
        3.2.2 促进农民增加农业收入
        3.2.3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2.4 拉动农机消费市场
        3.2.5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3.2.6 提高了农业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3.3 本章小结
4 济阳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局限性
        4.1.1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不能满足需求
        4.1.2 每年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时间滞后
        4.1.3 纳入补贴目录的农机产品种类有限
        4.1.4 产品目录及一览表对农民购买农机起不到指导作用
    4.2 补贴农业机械存在的问题
        4.2.1 补贴农业机械的质量存在问题
        4.2.2 补贴农机具的价格存在争议
        4.2.3 补贴农机具的售前及售后服务难以得到保证
    4.3 政府部门监管存在漏洞
        4.3.1 套取补贴资金现象难以避免
        4.3.2 农机生产安全操作难以监督
        4.3.3 补贴机具买卖市场无法监管
        4.3.4 补贴机具公共服务缺乏平台
    4.4 农民在购置补贴机具中存在的问题
        4.4.1 农民对购置补贴机具的选择存在较大盲目性
        4.4.2 农民对自身购置补贴机具的权利不明确
        4.4.3 农民买得起补贴机具用不起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国外农机化发展政策启示
    5.1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关政策
    5.2 日本与韩国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相关政策
    5.3 法国、德国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相关政策
    5.4 本章小结
6 济阳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改进对策与建议
    6.1 调整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方式
        6.1.1 改变补贴资金当年支付完毕的方式
        6.1.2 改变每年集中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方式
        6.1.3 改变调整产品补贴目录的方式
        6.1.4 改变补贴产品目录的结构
    6.2 加强对补贴机具的监管
        6.2.1 改变补贴机具的议价模式
        6.2.2 明确细化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
        6.2.3 建立补贴机具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
    6.3 为购机农民完善相关配套支持政策
        6.3.1 建立农机具燃油配套政策
        6.3.2 完善农机具作业道路优惠政策
    6.4 健全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法律法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与景观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大西安城乡空间格局演变机理、影响因子与结构转型
    2.1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大城市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2.1.1 工业革命兴起到19世纪末西方大城市城乡空间格局演变
        2.1.2 19世纪末到二战前西方大城市城乡空间格局演变
        2.1.3 二战以后西方大城市城乡空间格局演变
    2.2 大西安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2.2.1 大西安城乡发展格局现状
        2.2.2 近代以来大西安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历程
        2.2.3 近代以来大西安城乡空间格局演变的特征
    2.3 影响大西安城乡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因子
        2.3.1 地形地质限制
        2.3.2 自然生态保育
        2.3.3 历史文化保护
    2.4 大西安城乡结构转型
        2.4.1 大西安未来城乡空间格局演变的趋势
        2.4.2 大西安城乡关系的结构转型
        2.4.3 大西安城乡空间格局演变中的四类乡村
        2.4.4 大西安城乡空间格局演变中四类乡村的发展战略
    2.5 本章小结
3.大西安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的类型、演变与启示
    3.1 大西安城郊乡村整体现状研究
        3.1.1 城郊乡村调研与分析方法
        3.1.2 城郊乡村整体现状
    3.2 大西安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的类型
        3.2.1 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的内涵与体系
        3.2.2 缓慢演进型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
        3.2.3 剧烈演进型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
    3.3 大西安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的演变
        3.3.1 缓慢演进型城郊乡村的演变
        3.3.2 剧烈演进型之传统产业更新型城郊乡村的演变
        3.3.3 剧烈演进型之城镇功能承担型城郊乡村的演变
        3.3.4 剧烈演进型之乡村旅游接待型城郊乡村的演变
    3.4 大西安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的启示
        3.4.1 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的经验
        3.4.2 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的瓶颈
    3.5 本章小结
4.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与空间区划
    4.1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研究基础
        4.1.1 大西安城郊乡村转型的内涵
        4.1.2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的内涵
        4.1.3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提出的现实需求
    4.2 国内外城郊乡村发展经验
        4.2.1 英国伦敦
        4.2.2 法国巴黎
        4.2.3 日本东京
        4.2.4 四川成都
        4.2.5 国内外城郊乡村发展经验总结
    4.3 大西安城乡供需分析与乡村转型动力
        4.3.1 大西安都市区对城郊乡村的需求
        4.3.2 大西安城郊乡村的价值
        4.3.3 大西安城郊乡村转型的主要动力
    4.4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
        4.4.1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确定的原则
        4.4.2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确定的方法
        4.4.3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的四种类型
    4.5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的空间区划
        4.5.1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空间区划的原则
        4.5.2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空间区划的方法
        4.5.3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空间区划的评定体系
        4.5.4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的四类空间区划
        4.5.5 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空间区划与实际乡村发展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5.乡村发展模式引导下的城郊乡村景观演变类型
    5.1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演变类型
        5.1.1 乡村景观的内涵
        5.1.2 大西安城郊典型乡村景观的划分
        5.1.3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演变类型的含义
        5.1.4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景观的关系
        5.1.5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演变的不同类型
    5.2 大西安城郊的典型乡村景观
        5.2.1 城郊典型乡村景观研究的方法
        5.2.2 城郊平原型乡村景观
        5.2.3 城郊台塬型乡村景观
        5.2.4 城郊丘陵型乡村景观
        5.2.5 城郊山地型乡村景观
    5.3 快速城镇化前后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的典型变化
        5.3.1 乡村景观典型变化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5.3.2 城郊平原型乡村景观的典型变化
        5.3.3 城郊台塬型乡村景观的典型变化
        5.3.4 城郊丘陵型乡村景观的典型变化
        5.3.5 城郊山地型乡村景观的典型变化
    5.4 快速城镇化时期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变化的动因与存在问题
        5.4.1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变化的动因
        5.4.2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变化存在的问题
        5.4.3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变化存在问题的根源
    5.5 本章小结
6.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原理与编制体系
    6.1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相关概念与原理
        6.1.1 乡村景观规划的内涵
        6.1.2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的需求
        6.1.3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原理
        6.1.4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的相关技术
    6.2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的编制内容体系
        6.2.1 涉及乡村景观的相关规划内容研究
        6.2.2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编制层次、范围与对象
        6.2.3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编制的内容体系
    6.3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的策略
        6.3.1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实现的目的
        6.3.2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遵循的原则
    6.4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调查与数据库构建
        6.4.1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调查
        6.4.2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数据库构建
    6.5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管理与保障措施
        6.5.1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各环节的主体与权责
        6.5.2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实现的保障措施
    6.6 本章小结
7.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格局、控制性与营建性规划的方法
    7.1 实证案例-蓝田县黄沟村
        7.1.1 黄沟村概况
        7.1.2 黄沟村乡村景观演变类型
    7.2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格局规划的方法
        7.2.1 城郊乡村景观格局演变与现状分析
        7.2.2 城郊乡村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与预测
        7.2.3 城郊乡村土地适宜性评价
        7.2.4 城郊乡村景观总体感知分析
        7.2.5 城郊乡村景观的土地利用规划
    7.3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控制性规划的方法
        7.3.1 城郊乡村景观控制性规划的内涵
        7.3.2 城郊乡村景观控制性规划的控制体系
    7.4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营建性规划的方法
        7.4.1 城郊乡村人工景观营建性规划方法
        7.4.2 城郊乡村经营景观营建性规划方法
        7.4.3 城郊乡村自然景观营建性规划方法
        7.4.4 城郊乡村景观营建性规划的案例研究
    7.5 本章小结
8.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8)浅析遂平县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机化教育培训学校的发展历程
2 农机化教育培训的现状和问题
3 农机化教育培训主要工作和成效
4 农民对农机化教育培训的需求
    4.1 5类农机从业人员培训需求详细情况分析
        (1)农机管理技术人员培训。
        (2)农机维修服务人员培训。
        (3)农机驾驶操作人员。
        (4)农机经营销售人员。
        (5)设施农业技术人员。
    4.2 对农机从业人员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1)合理划分培训对象,做到因人施教。
        (2)合理确定培训内容,做到因需施教。
        (3)创新培训形式,做到务求实效。
5 农机化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5.1 面临的问题
        (1)生源短缺。
        (2)机手参加培训的意识差。
        (3)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
        (4)教学人员知识老化。
        (5)乡镇农机管理组织网络不全。
    5.2 措施和办法
        (1)要更新观念。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机培训队伍。
        (3)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机技术培训。
        (4)搞好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6 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9)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农业机械化的概念
    1.2 农业机械化的功能和意义
        1.2.1 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客观要求
        1.2.2 有利于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1.2.3 农业机械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
        1.2.4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节约型农业的基础
        1.2.5 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1.2.6 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
    1.3 研究背景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主要的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图 1-1)
2.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
    2.1 国外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1.1 美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
        2.1.2 澳大利亚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2.1.3 德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概述
        2.1.4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2.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2.2.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
        2.2.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2.3 影响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3.1 政府重视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动力
        2.3.2 农民的需求和经济条件许可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动力
        2.3.3 合理的经济和实用性能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护器
        2.3.4 良好的作业环境和合理的经济效益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助力器
    2.4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2.4.1 从发展环境看,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己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2.4.2 从技术条件上看,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2.4.3 从市场需求上看,农民对农机化的渴望日益迫切
        2.4.4 从发展机制上看,初步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3.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3.1 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所获得的成果
        3.1.1 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管理体系
        3.1.2 农机行业效益在不断提高
        3.1.3 农机装备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日益完善
        3.1.4 农业机械化的作业水平显着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扩展
        3.1.5 农机的社会化服务产业已形成一定的基础
        3.1.6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农机化得到有力迅速发展
    3.2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3.2.1 农机装备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3.2.2 种植模式多样,机械生产效率低
        3.2.3 土地规模小,整地方法欠科学,质量难保证
        3.2.4 机械化播种配套技术不完备,制造和研发落后,成果转化慢
        3.2.5 一机多用的研发方式亟待改进
    3.3 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条件
        3.3.1 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中地位和作用显着提高
        3.3.2 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渐渐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3.3.3 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大了农业机械化的各种资金投入
        3.3.4 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发展空间
        3.3.5 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农民增收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3.6 科技创新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3.7 农机服务的市场化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4.新时期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对策
    4.1 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
        4.1.1 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有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
        4.1.2 加大对农机的投入力度,完善补贴政策
    4.2 构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新体系
        4.2.1 加强农业机械产学研合作强度
        4.2.2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4.3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建造功能完备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4.3.1 抓好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机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4.3.2 建立健全当前的农机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整体作业的服务水平
        4.3.3 加强农艺与农机相结合,促进农机化和谐发展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中国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问题提出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状况述评
        三、问题提出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一、概念界定
        二、分析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基于组织能力视角
        一、以一般组织能力结构来看待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二、以组织信息流通模式来看待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节 基于传统政府服务能力现实困境
        一、传统管理职能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
        二、新公共管理对政府服务能力的探讨与反思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再反思
        四、中国政府管理模式改革:管制转向服务
    第三节 基于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二、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基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分析框架
第二章 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模型
        一、县级政府职能的特点分析
        二、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模型
    第二节 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县级政府经济发展职能概述
        二、县级政府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第三节 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县级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概述
        二、县级政府社会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第四节 县级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县级政府政策执行职能概述
        二、县级政府政策执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第五节 县级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县级政府制度创新职能概述
        二、县级政府制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第三章 我国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权重确立与评价步骤
        一、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权重分析
        二、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步骤
    第二节 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案例分析和评价
        一、以经济发展能力为权重
        二、以社会管理能力为权重
        三、以政策执行能力为权重
        四、以制度创新能力为权重
        五、以上述能力为综合权重
    第三节 我国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的结论与启示
        一、存在的普遍问题
        二、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
        三、几点启示
第四章 影响我国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县级政府职能划分与公共服务能力
        一、县级政府职能划分中存在的问题
        二、县级政府职能划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公共财政体制与公共服务能力
        一、县级地方财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二、县级政府财政体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与公共服务能力
        一、县级政府干部政绩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二、县级政府干部政绩考核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公务员素质培养与公共服务能力
        一、县级政府公务员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县级政府公务员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节 县级政府政务形式与公共服务能力
        一、县级政府政务形式中存在的问题
        二、县级政府政务形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强化我国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合理界定政府职能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一、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
        二、合理划分各层级政府的职能
        三、注重县级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第二节 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的探索
        一、创新县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思路和措施
        二、服务型县级政府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的构建
    第三节 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一、加强县级政府决策能力和决策机制建设
        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三、加强公民利益表达和利益监督机制建设
        四、加强政务公开制度建设
        五、完善电子政府建设机制
        六、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一) 改革干部考核机制
        (二) 建立合理的干部交流和流动制度
        (三) 建立合理的公务员培训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与主要获奖情况
后记

四、浅析县级农机校步入市场经济后应解决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D]. 张倩. 山东大学, 2021(11)
  • [2]多中心协同治理视阈下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山东省L县的实证分析[D]. 陶维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4]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研究[D]. 董宇.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5]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J].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7(20)
  • [6]济阳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问题研究[D]. 刘雪萍.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4)
  • [7]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与景观规划方法研究[D]. 吴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 [8]浅析遂平县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现状[J]. 于俊兰. 农业机械, 2014(05)
  • [9]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徐磊.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6)
  • [10]中国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D]. 张正岩. 吉林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县级农机学校进入市场经济后应解决的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